一、PURIFICATION OF FLAVONES OF GINKGO LEAVES BY ADSORPTION HZ-841 RESIN(论文文献综述)
邱福祥,谢懿涵,阮威威,林国荣[1](2018)在《银杏叶黄酮的富集及抗氧化活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醇提法,按固液比1 g∶18 m L、体积浓度65%乙醇、温度70℃、时间3 h的提取条件所得银杏叶提取液黄酮质量浓度为0.735 mg/mL。比较D101、HZ816、HPD450、AB-8大孔吸附树脂、聚丙烯酰胺树脂对银杏叶黄酮的静态吸附、洗脱性能,确定HPD450为适宜树脂,吸附率为98.87%,解吸率为71.52%。进一步考察大孔树脂HPD450的动态吸附洗脱能力,得出其的适宜工艺参数为:常温2 BV/h上柱吸附,提取液按体积稀释1倍(黄酮质量浓度为0.367 5 mg/mL)上柱吸附,洗脱流速为3 BV/h,用50 mL体积浓度80%乙醇洗脱。在此条件下,得到总黄酮得率86.1%,纯度为34. 2 g/100g。抗氧化活性结果显示,银杏叶黄酮具有明显的清除自由基能力,能延长小鼠常压缺氧条件下的存活时间。
倪力军,颜玮韬,张立国[2](2017)在《银杏叶黄酮含量对银杏叶提取物大孔树脂纯化工艺条件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考察银杏叶中黄酮含量对银杏叶提取物质量、得率及黄酮提取率的影响,为银杏叶提取物的生产提供原料标准和对应的工艺参数,本文选取黄酮含量分别为1.0%、0.8%和0.6%的三批银杏叶,在保证提取物质量满足中国药典要求的前提下,探究银杏叶质量的变化对提取物大孔树脂纯化工艺条件的影响。采用统计回归方法分别建立了银杏叶提取物的黄酮含量、提取物得率及黄酮提取率与纯化乙醇浓度和体积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银杏叶提取物中黄酮含量与乙醇浓度及洗脱液体积正相关;提取物得率与洗脱液体积负相关、与乙醇浓度的关系随银杏叶中黄酮含量而变化;低黄酮含量银杏叶的提取物质量对工艺参数最为敏感;提取物中内酯含量与银杏叶中黄酮含量呈正相关关系并与提取物中黄酮含量、洗脱液体积呈负相关关系。为保证提取物质量、工艺条件和得率的稳定,建议通过不同质量原料混合的方式使银杏叶中黄酮含量维持在1%,采用2倍量15%乙醇进行洗脱,可获得黄酮含量大于24%、内酯含量6%,得率2.6%、黄酮提取率大于66%的银杏叶提取物。
史雯[3](2015)在《沙棘黄酮提取工艺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的营养成分含量很高,且其含有的黄酮类成分具有很好的生物活性。为了充分利用沙棘资源,本研究以沙棘果渣为原料,研究了沙棘黄酮提取工艺并且对黄酮粗品的含量进行测定,然后分离出了两个单体黄酮。最后还探究了沙棘复方物提取的工艺和复方剂的效果。通过对沙棘果渣的提取,得到了四组沙棘黄酮粗品,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各组沙棘黄酮粗品的总黄酮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粗品中总黄酮的含量较高,均达到50%以上。黄酮粗品中的主要黄酮成分为槲皮素和异鼠李素,其中异鼠李素的含量相对较高。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测定的结果和高效液相法测定的结果稍有差别,前者测定的含量普遍低于后者。利用薄层制备法从沙棘黄酮粗品中分离出两个化合物:C-1、C-2。经过熔点测定和波谱数据分析,最终确定出了两个化合物的结构:化合物C-1为槲皮素,化合物C-2为异鼠李素。以丹参、枸杞、苦瓜为复方,对此复方的总黄酮提取工艺进行了探究,采用正交实验优化了总黄酮提取的工艺条件。最终确定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溶剂为60%乙醇,提取温度为80℃,料液比为1:16,提取时长为75 min。把提取的复方物和沙棘黄酮粗品相配比得到的复合物对小白鼠进行灌胃、采血,再通过高效液相色谱的检测,观察及分析复合物对小白鼠血清的影响。对比小白鼠空白血清,可以看到复合物对小白鼠血清的影响不太明显,只是稍有变化。
刘晓慧[4](2014)在《油茶籽活性成分抗炎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油茶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其种子主要被用于生产油茶籽油和茶皂素,并有大量研究表明其生物活性和药理功能。炎症可以引起关节炎、心脑血管疾病、老年痴呆、癌症等多种疾病,是被广泛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本研究通过对油茶籽主要活性成分黄酮苷和皂素的分离制备研究,及其抗炎效果和机制的研究,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回流提取、溶剂萃取联合半制备液相色谱分离制备油茶籽中的黄酮苷和皂素,得到四种黄酮苷和五种皂素,分别为山奈酚-3-O-[2-O-β-D-吡喃葡萄糖基-6-O-α-L-吡喃鼠李糖基]-p-D-吡喃葡萄糖苷,山奈酚-3-O-p-D-吡喃葡萄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7-O-a-L-吡喃鼠李糖苷,山奈酚-3-O-[2-O-β-D-吡喃木糖基-6-O-a-L-吡喃鼠李糖基]-p-D-吡喃葡萄糖苷和山奈酚-3-O-a-L--吡喃鼠李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山茶皂素B1/B2或茶皂素H1、茶皂素F1、阿萨姆皂素F、阿萨姆皂素A/E或茶皂素G1和茶皂素A1。半制备HPLC分离黄酮苷和皂素的最优条件为:流动相A相(95%水+5%冰乙酸):B相(乙腈)=65%:35%分离制得黄酮苷部分;流动相A相(95%水+5%冰乙酸):B相(乙腈)=20%:80%分离制得皂素部分,流速为8ml/min,最大上样量为50mg。每次分离耗时1h以内,可制得纯度为98.58%的黄酮苷和75.01%的皂素,并建立了UPLC-MS鉴定黄酮苷和皂素的方法分别仅需10min,15min.2.建立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 LPS)诱导炎症的细胞模型,检测其一氧化氮(NO)积累量,发现黄酮苷和皂素均可显着抑制NO在细胞内的产量,说明两者均具有较好的抗炎效果。随之,检测了细胞内重要的促炎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a (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a)、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 iNOS)、环氧合酶-2(Cycloxygenase-2,COX-2)和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 (Macrophage inflammatory protein-1α, MIP-1α)在mRNA水平和iNOS、COX-2在蛋白水平的表达量,发现黄酮苷和皂素均可抑制其表达,说明黄酮苷和皂素抗炎效果的发挥与抑制这些细胞因子的表达有关。3.通过检测LPS诱导炎症的细胞模型中NO的积累量,发现油茶籽毛油和成品油均有较好的抗炎效果,由促炎因子TNF-α、INOS、COX-2和MIP-1α表达量的测定结果可知,油茶籽油的抗炎效果与抑制这些细胞因子的表达有关,这与油茶籽中黄酮苷和皂素的研究结果一致。并且,相同浓度的毛油与成品油相比,毛油的抗炎效果优于成品油。4.优化了测定油茶籽油挥发性成分的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SPME-GC-MS),其最佳前处理方式是萃取温度50℃,萃取时间60min,经GC-MS分析后毛油和成品油分别确定了31种和24种挥发性成分,并有16种共有成分,分别占两者挥发性成分总量的54.98%和70.23%。从挥发性成分的种类看,两种油茶籽油的烃类、醇类和酯类成分的相对含量差异不大,但其组成有所不同;而醛类、酮类、酸类等挥发性成分的相对含量差异较大,说明毛油的精制过程对其挥发性成分的种类和数量有较大影响。总之,本实验以油茶籽的活性成分为研究对象,分离制得油茶籽中的黄酮苷和皂素,并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UPLC-MS)鉴定其组成和结构。然后通过LPS诱导建立RAW264.7小鼠巨噬细胞炎症模型,研究了油茶籽中总黄酮苷、总皂素及油茶籽油的抗炎效果,进一步测定炎症模型中TNF-α、iNOS.COX-2和MIP-1α的基因和蛋白表达量明确其抗炎的分子机理。此外,还优化了油茶籽油挥发性成分的测定方法,确定了其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和特点。
王艳艳[5](2013)在《忍冬叶中木犀草苷及其制备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忍冬叶为忍冬科植物忍冬(Lonicera japonica Thunb)的干燥叶。忍冬叶具有较好的药理活性,其中木犀草苷的含量要大于花。因此,本论文对忍冬叶木犀草苷的制备工艺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内容包括:首先,采用分光光度法对忍冬叶中总黄酮进行了含量测定,并首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同时测定木犀草素及其苷含量的方法,考察了不同月份采摘的忍冬叶中总黄酮、木犀草素和木犀草苷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忍冬叶中总黄酮含量在6月份最高(7.18%),木犀草苷的含量也在6月份达到最高(0.61%),与总黄酮的动态变化较一致。木犀草素的含量在11月份达到最高(0.07%)。这两种方法操作简单,结果准确,专属性强。然后采用高速逆流色谱技术以V(正己烷):V(正丁醇):V(甲醇):V水=1:4:2:6为两相溶剂体系,首次从忍冬叶总黄酮中分离得到木犀草苷、忍冬苷两种黄酮类化合物,纯度分别为97%,92%,并且可以连续进样分离制备。最后,对忍冬叶中木犀草苷的分离和精制工艺进行了探究。分别探索了采用大孔吸附树脂和干柱层析法对忍冬叶粗提物中木犀草苷的纯化和精制工艺。采用D101型号大孔吸附树脂得到的木犀草苷粗品纯度为8.0%,得率为12.7%,产品纯度较低。采用干柱层析法得到三部分木犀草苷产品,其中木犀草苷的纯度分别为40%,52%,70%。
陆敏,张文娜[6](2012)在《银杏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纯化及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对应用于银杏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纯化方法和测定方法的现状(主要在1999~2011年间发表的文献)及相关的原理和方法的特点作了综述。
胡淑芬[7](2011)在《微波辅助萃取大豆异黄酮及其分离纯化的工艺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采用微波辅助法浸取大豆异黄酮,利用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大豆异黄酮,并以紫外分光光度法作为检测手段,以寻求效益较高的工艺条件。实验结果显示:以乙醇水溶液为溶剂,考察了微波辅助加压浸取大豆异黄酮的工艺条件。在采用单因素实验考察乙醇体积分数(x)、压强(R)、液固比(s)、微波功率(P),微波辐射次数(n)和豆粉预泡时间(τ)对大豆异黄酮提取量的影响的基础上,利用Design-Expert 6.0软件,选择乙醇体积分数、压强和液固比进行三因素三水平响应面设计和试验,建立了数学模型,进行了优化计算。结果表明,在最优工艺条件x=61%,R=152.0kPa,s=21ml/g,P=560w,n=1和T=1.5h下,异黄酮提取量高达3.56mg/g。以乙醇水溶液为溶剂,考察了微波辅助常压浸取大豆异黄酮的工艺条件。与加压浸取的方法类似,在单因素的基础上,选择影响提取量明显的乙醇体积分数(x)、微波功率(P)、液固比(s)等三因素进行响应面设计和试验,建立了数学模型,进行了优化计算。结果表明,在最优工艺条件x=54%,P=420W,s=15 ml/g,n=1和τ=lh下,异黄酮提取量高达3.20 mg/g。利用Design-Expert 6.0软件,分别建立的加压和常压浸取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的模型值与实验值吻合度较好,可预测不同工艺条件下的大豆异黄酮提取量。实验选用了吸附和解吸性能较好的LX-38大孔树脂来分离纯化大豆异黄酮。对影响LX-38树脂柱分离纯化大豆异黄酮的各工艺条件进行了详细考察,确定了最佳吸附分离工艺条件为:大豆异黄酮上样液浓度为2.765mg/ml时,上样液量为2BV,吸附流速为2BV/h;洗脱剂用5BV的70%乙醇,流速洗脱为1BV/h时,产品的纯度可达41.8%。
韩学哲,王东双,安晓东,连运河[8](2011)在《银杏黄酮提取和精制工艺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乙醇-水混合溶剂循环提取银杏叶中银杏黄酮。通过实验对提取工艺的条件进行了优化:提取溶剂为70%的乙醇,提取温度65℃,固液比为1∶5,提取遍数为3遍。对银杏黄酮精制工艺进行了研究,实验确定了使用D101大孔树脂,上柱液调pH值为5,乙醇解析可得到含量为24%的精制银杏黄酮。
田红梅[9](2011)在《高速逆流色谱在天然产物中的应用及柑橘功能因子保健新产品的开发》文中认为本研究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内容是研究高速逆流色谱在天然产物中的应用,主要利用高速逆流色谱分离了甜瓜蒂中的葫芦素类化合物和橘皮中的多甲氧基黄酮类化合物,均取得了较好的分离效果。首先,是利用高速逆流色谱分离甜瓜蒂中的葫芦素类化合物,以正己烷-乙酸乙酯-甲醇-水(1.2:0.8:0.8:1.2,V/V)为两相溶剂系统,在主机转速800 r/min、流动相流速2.0 mL/min、分离温度25℃、检测波长254 nm条件下,4h内从200 mg甜瓜蒂粗提物中一步分离制备得到33.5 mg葫芦素B、21.7 mg葫芦素E和14.9 mg葫芦素Ⅰ,产物纯度经HPLC检测,分别为99.1%、98.3%和97.5%,结构经MS、1H-NMR和13C-NMR鉴定,与文献相符。其次,是利用高速逆流色谱分离橘皮中的多甲氧基黄酮类化合物,以石油醚-乙酸乙酯-甲醇-水(1:0.8:1:1.2,V/V)为两相溶剂系统,在主机转速800 r/min、流动相流速2.0mL/min、分离温度25℃、检测波长254nm条件下,从200 mg橘皮粗提物中一步分离制备得到32.8 mg川陈皮素、10.9 mg红橘素、43.5 mg3,5,6,7,8,3’,4’-七甲氧基黄酮和18.7 mg 5-羟基-6,7,8,3,4’-五甲氧基黄酮,产物纯度经HPLC检测,分别为98.9%、97.8%、99.2%和99.8%,结构经MS、1H-NMR鉴定,与文献相符。以上研究证明,高速逆流色谱在天然产物的分离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第二部分主要是柑橘中多甲氧基黄酮的提取分离及软胶囊的初步处方研究。首先,进行了橘皮多甲氧基黄酮中川陈皮素和红橘素的含量测定及方法学研究,检测条件为色谱柱:Aglient Extend C18柱(250 mm ×4.6 mm,5μm);流动相:乙腈-水梯度洗脱(0~10 min:乙腈40%;10~15mmin:乙腈40%~60%;15~20 mmin:乙腈40%),检测波长330nm,流速1.0 mL·min-1,柱温25℃,进样量10μL。其次,是进行了橘皮中川陈皮素和红橘素提取工艺研究,最佳提取工艺为:微波功率800 W、提取时间5 min、乙醇体积比75%、料液比1:15,此时川陈皮素和红橘素的提取率分别达到90.21%和84.25%,并与传统提取工艺进行了比较。再次,是采用大孔树脂对橘皮多甲氧基黄酮进行分离纯化,以川陈皮素作为指标化合物,探讨了D101、AB-8、HZ816和HZ841四种树脂,优选出AB-8树脂用于橘皮多甲氧基黄酮的分离纯化。最后,是进行了多甲氧基黄酮软胶囊的处方研究,确定的最佳处方为(按1g内容物总量):多甲氧基黄酮粉末含量为20%(200 mg);助悬剂为蜂蜡,含量为1.5%(15 mg);润湿剂为浓缩磷脂,含量为2%(20 mg);分散介质为大豆油,含量为76.5%(765 mg)。以上研究为多甲氧基黄酮保健新产品的开发提供了一定的基础试验数据。
李坤平[10](2010)在《大孔树脂吸附黄芩黄酮和布渣叶黄酮的应用基础研究》文中提出大孔树脂吸附中草药有效成份的基础理论研究对其产业化应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黄芩黄酮和布渣叶黄酮为例,系统研究了大孔树脂对黄酮类化合物的吸附特性、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固定床和流态化吸附工艺,以及吸附过程的计算机模拟等共性问题。研究发现,在试验设定的条件下,大孔树脂对黄芩黄酮和布渣叶黄酮的吸附近似于单分子层吸附,Langmuir方程能很好地描述其等温吸附过程;其等量吸附焓变ΔH在-75~-5KJ.mol-1之间,其自由能变ΔG在-5~-2 KJ.mol-1之间,熵变在ΔS在-0.08~.0.01 KJ.mol-1.K-1之间;其特征分离系数RL在0~1之间,吸附过程属于自发进行的物理吸附。同时,在试验设定的条件下,Kannan粒子内扩散模型能较好地描述黄芩黄酮在AB-8和HPD-100树脂上吸附动力学过程;Lagergren一级动力学模型能很好地拟合布渣叶黄酮在D101、NKA和HPD300树脂上的吸附过程;其吸附受到膜扩散和颗粒内扩散影响,控制步骤为膜扩散过程。研究还发现,基于总黄酮分析的布渣叶黄酮的吸附过程有较好的吸附分离热力学和动力学规律,但受吸附质间相互作用影响,其中的牡荆苷和异鼠李素-3-0-β-芸香糖苷等成份的组分吸附动力学缺乏规律性。另外,通过对固定床吸附工艺和流态化吸附工艺的比较研究发现,由于降低了液膜扩散阻力,流态化平衡吸附时间明显缩短,流态化洗脱时间显着降低,对于D101树脂对黄芩黄酮的吸附研究中,10 min左右的流态化脱附率在90%以上。对布渣叶黄酮,采用固定床吸附工艺,当上样流速1.0 BV/h、洗脱流速2.0 BV/h、上样浓度2.0 mg/mL、洗脱剂用量2.8 BV和pH值7.8时,其纯度达到了61.77%,收率为80.25%。在研究过程中,本文提出了利用计算机软件模拟的虚拟筛选并预测吸附剂(大孔树脂)和吸附质(黄酮分子)的吸附作用研究新方法。在对聚苯乙烯骨架非极性树脂吸附黄芩苷和黄芩素的计算机模拟与实验研究发现,能通过等量吸附热、平均吸附量等参数预测树脂和化合物的吸附作用。研究成果为大孔树脂吸附中草药有效成份的研究和开发开辟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为其吸附动力学和吸附质组分的相互作用基础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
二、PURIFICATION OF FLAVONES OF GINKGO LEAVES BY ADSORPTION HZ-841 RESIN(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URIFICATION OF FLAVONES OF GINKGO LEAVES BY ADSORPTION HZ-841 RESIN(论文提纲范文)
(1)银杏叶黄酮的富集及抗氧化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1.3 方法 |
1.3.1 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 |
1.3.2 银杏叶总黄酮的提取 |
1.4 银杏叶黄酮的分离纯化 |
1.4.1 大孔树脂预处理 |
1.4.2 富集介质筛选 |
1.4.3 树脂HPD450对银杏叶黄酮的富集 |
1.4.3. 1 动态吸附 |
1.4.3. 2 动态洗脱 |
1.4.3. 3 工艺验证 |
1.4.4 银杏叶黄酮的抗氧化活性 |
1.4.4. 1 银杏叶黄酮对超氧阴离子的清除作用 |
1.4.4. 2 银杏叶黄酮清除羟自由基的作用 |
1.4.4. 3 小鼠常压耐缺氧试验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银杏叶提取液黄酮含量 |
2.2 银杏叶黄酮适宜富集介质的确定 |
2.3 HP D450树脂对银杏叶黄酮的纯化条件选择 |
2.3.1 吸附流速的确定 |
2.3.2 上样浓度的确定 |
2.3.3 适宜洗脱流速的确定 |
2.3.4 洗脱剂浓度的确定 |
2.3.5 工艺验证结果 |
2.4 银杏叶总黄酮抗氧化活性 |
2.4.1 对超氧阴离子的清除作用 |
2.4.2 对羟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
2.4.3 银杏叶黄酮对小鼠常压缺氧的影响 |
3 结论 |
(2)银杏叶黄酮含量对银杏叶提取物大孔树脂纯化工艺条件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银杏叶提取物的制备 |
2.2 银杏叶及银杏叶提取物中黄酮含量的测定 |
2.2.1 供试样品的制备 |
2.2.2 液相色谱条件 |
3 结果与讨论 |
3.1 三批银杏叶提取液的UV-Vis流出曲线 |
3.1.1 B1批次的银杏叶提取液大孔树脂醇洗流出曲线 |
3.1.2 B2批次的银杏叶提取液大孔树脂醇洗流出曲线 |
3.1.3 B3批次的银杏叶提取液大孔树脂醇洗流出曲线 |
3.2 银杏叶提取物质量、得率及黄酮提取率与纯化条件间的关系考察 |
4 结论 |
(3)沙棘黄酮提取工艺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沙棘的研究概况 |
1.1.1 沙棘的分布 |
1.1.2 沙棘的化学成分研究 |
1.2 沙棘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概况 |
1.2.1 黄酮类化合物的分布、组成和结构 |
1.2.2 黄酮类化合物的分析方法 |
1.2.3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理功能和药理作用 |
1.3 沙棘中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纯化工艺的研究概况 |
1.3.1 沙棘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工艺 |
1.3.2 沙棘黄酮类化合物的纯化 |
1.4 复方提取物以及沙棘复方的研究概况 |
1.5 黄酮类化合物未来研究展望 |
1.6 立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2.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2.1.1 动植物材料 |
2.1.2 药品与试剂 |
2.1.3 仪器设备 |
2.2 实验内容 |
2.2.1 沙棘果渣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 |
2.2.2 沙棘粗提物的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
2.2.3 沙棘黄酮成分的分离纯化 |
2.2.4 丹参、枸杞、苦瓜复合物总黄酮提取工艺的研究 |
2.2.5 复方提取物血中移行成分的研究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3.1 沙棘果渣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结果 |
3.2 沙棘粗提物的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
3.2.1 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测定各组沙棘提取物的总黄酮含量 |
3.2.2 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黄酮粗品的黄酮成分 |
3.2.3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沙棘黄酮总含量 |
3.3 沙棘粗提物中不同成分的分离 |
3.3.1 分离化合物的结果 |
3.3.2 化合物的结构分析 |
3.4 丹参、枸杞、苦瓜复合物总黄酮提取工艺的研究 |
3.4.1 单因素实验结果 |
3.4.2 正交实验结果 |
3.5 复方提取物在小白鼠血中移行成分的研究 |
3.6 讨论 |
3.6.1 沙棘黄酮的提取和对提取物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
3.6.2 沙棘黄酮的分离和纯化 |
3.6.3 复方的提取工艺 |
3.6.4 复方提取物在小白鼠血中移行成分的研究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油茶籽活性成分抗炎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词 |
第一章 绪论 |
1 前言 |
2 油茶籽内含成分 |
2.1 黄酮类化合物 |
2.2 皂素类成分 |
2.3 多糖、粗纤维、蛋白质、淀粉等碳水化合物 |
2.4 其他 |
3 茶皂素分离及检测方法 |
3.1 油茶皂素的提取 |
3.2 油茶皂素的分离纯化 |
3.3 茶皂素检测方法 |
4 油茶籽黄酮 |
4.1 黄酮类物质的提取 |
4.2 黄酮类物质的分离纯化 |
4.3 黄酮类物质的检测方法 |
5 油茶籽油 |
6 油茶籽活性成分的药理作用 |
6.1 抗菌 |
6.2 抗氧化 |
6.3 抗炎症 |
6.4 抗肿瘤 |
6.5 其他 |
7 油茶籽毒理作用 |
8 炎症模型及相关基因 |
9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油茶籽黄酮苷和皂素的分离鉴定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与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3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半制备液相色谱分离黄酮苷和皂素 |
3.2 黄酮苷和皂素的UPLC-MS鉴定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 油茶籽黄酮苷类和总皂素的抗炎效果及机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与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3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炎症模型的建立 |
3.2 油茶籽黄酮苷和总皂素对NO生成量的影响 |
3.3 油茶籽黄酮苷和总皂素对细胞活力的影响 |
3.4 实时定量PCR检测 |
3.5 Western印迹分析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四章 油茶籽油的抗炎效果及挥发性成分鉴定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与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3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油茶籽油对细胞活力的影响 |
3.2 油茶籽油对NO生成量的影响 |
3.3 实时定量PCR检测 |
3.4 Western印迹分析 |
3.5 油茶籽油挥发性成分测定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1. 总结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5)忍冬叶中木犀草苷及其制备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忍冬花研究概况 |
1.1.1 资源分布 |
1.1.2 化学成分研究 |
1.1.3 药理活性研究 |
1.2 忍冬叶研究概况 |
1.2.1 忍冬叶的主要化学成分 |
1.2.2 忍冬叶药理活性研究 |
1.3 木犀草苷研究概况 |
1.3.1 木犀草苷及其分布 |
1.3.2 木犀草苷的生物活性 |
1.3.3 木犀草苷的应用 |
1.3.4 木犀草苷的提取、分离及检测 |
1.4 论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1.4.1 论文的研究意义 |
1.4.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忍冬叶中总黄酮、木犀草素及其苷含量的动态变化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仪器与试剂 |
2.2.2 不同月份忍冬叶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
2.2.3 不同月份忍冬叶中木犀草素及其苷含量的测定 |
2.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高速逆流色谱分离制备忍冬叶中木犀草苷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仪器 |
3.2.2 试剂与药材 |
3.2.3 忍冬叶粗提物的制备 |
3.2.4 高速逆流分离过程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溶剂体系的选择 |
3.3.2 高速逆流分离制备的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忍冬叶中木犀草苷的纯化工艺研究 |
4.1 引言 |
4.2 仪器与试剂 |
4.3 实验部分 |
4.3.1 木犀草苷的大孔吸附树脂纯化 |
4.3.2 干柱法分离制备忍冬叶中木犀草苷 |
4.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总结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项目 |
致谢 |
(6)银杏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纯化及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银杏叶中黄酮的提取 |
1.1 有机溶剂浸提法 |
1.2 超声波提取法 |
1.3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
1.4 微波提取法 |
1.5 酶提取法 |
2 银杏叶黄酮的纯化 |
2.1 大孔吸附树脂法 |
2.2 超滤膜分离法 |
2.3 溶剂气浮法 |
2.4 双水相萃取法 |
3 银杏黄酮类化合物的测定方法 |
3.1 光谱法 |
3.1.1 可见分光光度法 |
3.1.2 紫外分光光度法 |
3.1.3 荧光光谱法 |
3.1.4 近红外光谱法 |
3.2 高效液相色谱法 |
3.3 毛细管电泳法 |
3.4 流动注射技术 |
3.5 库仑滴定法 |
4 展望 |
(7)微波辅助萃取大豆异黄酮及其分离纯化的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大豆异黄酮介绍 |
1.1.1 大豆异黄酮的结构分类 |
1.1.2 大豆异黄酮的药理作用 |
1.2 异黄酮提取常用方法 |
1.2.1 有机溶液提取法 |
1.2.2 碱液提取法 |
1.2.3 超声波提取法 |
1.2.4 超临界萃取法 |
1.2.5 微波辅助萃取法 |
1.3 微波提取概述 |
1.3.1 微波提取的特点 |
1.3.2 微波提取的过程 |
1.3.3 微波提取技术在中药成分提取的应用 |
1.4 大孔树脂的概述 |
1.4.1 大孔树脂的物化性质及优点 |
1.4.2 大孔树脂在中药提取分离方面的应用 |
1.5 大豆异黄酮的分析测定方法 |
1.5.1 紫外分光光度法 |
1.5.2 薄层扫描色谱法 |
1.5.3 高效液相色谱法 |
1.6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微波辅助提取大豆异黄酮的实验研究 |
2.1 实验仪器、材料与试剂 |
2.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2.1.2 试验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材料预处理 |
2.2.2 大豆异黄酮的测定 |
2.2.3 微波辅助加压浸取大豆异黄酮的研究 |
2.2.4 微波辅助常压浸取大豆异黄酮 |
2.2.5 后续处理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大豆异黄酮的测定(紫外分光光度法) |
2.3.2 微波辅助加压浸取实验分析 |
2.3.3 微波辅助常压浸取实验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大豆异黄酮的分离纯化研究 |
3.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3.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3.1.2 试验仪器 |
3.2 试验方法 |
3.2.1 大孔吸附树脂的预处理与再生 |
3.2.2 大孔吸附树脂的选择 |
3.2.3 湿法装柱 |
3.2.4 动态吸附及解吸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3.1 大孔吸附树脂的选择 |
3.3.2 动态吸附试验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8)银杏黄酮提取和精制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仪器和试剂 |
1.2 检测方法[6-8] |
1.3 银杏黄酮的提取工艺过程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提取温度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
2.2 提取遍数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
2.3 固液比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
2.4 溶剂逆流循环提取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
2.5 树脂选择 |
2.6 上样液p H值对D101树脂吸附效果的影响 |
2.7 洗脱液对银杏黄酮得率的影响 |
3 结论 |
(9)高速逆流色谱在天然产物中的应用及柑橘功能因子保健新产品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概述 |
1.2 高速逆流色谱在天然产物研究中的应用 |
1.2.1 高速逆流色谱简介 |
1.2.2 高速逆流色谱的溶剂系统及其选择 |
1.2.3 高速逆流色谱在天然产物分离中的应用 |
1.2.4 高速逆流色谱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
1.2.5 小结 |
1.3 橘皮中多甲氧基黄酮的研究进展 |
1.3.1 橘皮中多甲氧基黄酮概述 |
1.3.2 橘皮多甲氧基黄酮的功效活性 |
1.3.3 橘皮多甲氧基黄酮的检测方法概述 |
1.3.4 橘皮PMFs的分离纯化研究概述 |
1.3.5 橘皮中多甲氧基黄酮的应用现状 |
1.4 本课题选题及研究意义 |
1.4.1 高速逆流色谱在天然产物中的应用 |
1.4.2 柑橘功能因子保健新产品的开发 |
第二章 甜瓜蒂中葫芦素的高速逆流色谱分离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仪器及试剂 |
2.2.2 甜瓜蒂粗提物的制备 |
2.2.3 两相溶剂的选择 |
2.2.4 高效液相色谱条件 |
2.2.5 高速逆流色谱分离条件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溶剂体系的选择结果 |
2.3.2 高速逆流色谱分离结果 |
2.3.3 产物纯度的测定 |
2.3.4 产物结构的鉴定 |
2.4 结论 |
第三章 橘皮中多甲氧基黄酮的高速逆流色谱分离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仪器及试剂 |
3.2.2 甜瓜蒂粗提物的制备 |
3.2.3 两相溶剂的选择 |
3.2.4 高效液相色谱条件 |
3.2.5 高速逆流色谱分离条件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溶剂体系的选择结果 |
3.3.2 高速逆流色谱分离纯化的结果 |
3.3.3 产物纯度的测定 |
3.3.4 产物结构的鉴定 |
3.4 结论 |
第四章 橘皮中川陈皮素和红橘素的含量测定及方法学研究 |
4.1 引言 |
4.2 仪器与试剂 |
4.3 方法与结果 |
4.3.1 色谱条件 |
4.3.2 溶液的制备 |
4.3.3 线性关系考察 |
4.3.4 精密度试验 |
4.3.5 重复性试验 |
4.3.6 稳定性试验 |
4.3.7 加样回收率实验 |
4.4 结论 |
第五章 橘皮中多甲氧基黄酮的提取工艺研究 |
5.1 引言 |
5.2 仪器与试剂 |
5.3 方法与结果 |
5.3.1 川陈皮素和红橘素的HPLC测定 |
5.3.2 样品的制备和测定 |
5.3.3 微波辅助提取单因素试验 |
5.3.4 优化微波提取工艺的正交试验 |
5.3.5 验证试验 |
5.3.6 与传统提取工艺比较 |
5.4 结论 |
第六章 橘皮中多甲氧基黄酮的分离纯化工艺研究 |
6.1 仪器与试剂 |
6.2 供试样品的制备 |
6.3 大孔树脂的预处理 |
6.4 树脂的水分测定 |
6.5 静态试验筛选树脂 |
6.5.1 树脂静态吸附性能的比较 |
6.5.2 树脂静态解吸附性能的比较 |
6.6 AB-8树脂动态吸附条件的优化 |
6.6.1 上样液浓度对树脂吸附率的影响 |
6.6.2 上样流速对树脂吸附率的影响 |
6.6.3 乙醇浓度对树脂解吸率的影响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多甲氧基黄酮软胶囊的制备及处方工艺研究 |
7.1 引言 |
7.2 仪器与试剂 |
7.3 方法与结果 |
7.3.1 主药含量的确定 |
7.3.2 分散介质的选择 |
7.3.3 助悬剂的筛选 |
7.3.4 润湿剂的筛选 |
7.4 结论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10)大孔树脂吸附黄芩黄酮和布渣叶黄酮的应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高速逆流色谱纯化技术 |
1.2 分子印迹技术 |
1.3 大孔吸附树脂吸附分离技术 |
1.3.1 大孔树脂用于黄酮类成分的吸附分离 |
1.3.2 大孔树脂用于皂苷类成分的分离纯化 |
1.3.3 大孔树脂在复方中药制剂研究中的应用 |
1.4 黄芩黄酮和布渣叶黄酮研究概况 |
1.4.1 黄芩黄酮概述 |
1.4.2 黄芩黄酮的提取纯化研究概况 |
1.4.3 黄芩黄酮的质量分析方法 |
1.4.4 布渣叶黄酮研究概述 |
1.5 中药提取物的LC-MS分析 |
1.5.1 "软电离"质谱技术 |
1.5.2 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
1.5.3 中药提取物的LC-MS分析研究进展 |
1.6 课题的提出与研究思路 |
第二章 大孔树脂吸附黄芩黄酮的应用基础研究 |
1 黄芩黄酮的提取研究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仪器与试剂 |
1.1.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1.1.3 HPLC法测定黄芩苷含量 |
1.1.4 黄芩提取物供试品的制备 |
1.1.5 提取工艺的优化 |
1.2 结果与分析 |
1.2.1 系统适用性试验 |
1.2.2 稳定性、精密度和重复性试验 |
1.2.3 加样回收率试验 |
1.2.4 黄芩黄酮提取工艺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2 D101和AB-8树脂比表面积和平均孔径的测定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仪器与试剂 |
2.1.2 供测试大孔吸附树脂的预处理 |
2.1.3 大孔吸附树脂的比表面积和孔隙度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D101和AB-8的孔径分布结果分析 |
2.2.2 AB-8和D101的比表面积分析 |
3 大孔吸附树脂纯化黄芩黄酮的应用基础研究 |
3.1 仪器与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2.1 黄芩提取液的制备 |
3.2.2 黄芩苷的HPLC色谱分析 |
3.2.3 大孔吸附树脂的处理 |
3.2.4 大孔吸附树脂的筛选 |
3.2.5 脱附溶剂的选择 |
3.2.6 黄芩提取液中黄芩苷的大孔树脂吸附热力学研究 |
3.2.7 黄芩提取液中黄芩苷的吸附动力学研究 |
3.2.8 固定床吸附工艺研究 |
3.2.9 流态化吸附工艺研究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大孔吸附树脂的筛选结果 |
3.3.2 洗脱溶剂的选择结果 |
3.3.3 AB-8和D101树脂吸附黄芩黄酮的热力学分析 |
3.3.4 吸附过程的热力学参数计算 |
3.3.5 AB-8和D101树脂吸附黄芩黄酮的动力学分析 |
3.3.6 AB-8和HPD100树脂对黄芩苷的吸附机理探讨 |
3.3.7 固定床吸附工艺研究 |
3.3.8 固定床解吸附工艺研究 |
3.3.9 流态化吸附工艺研究 |
3.3.10 小结 |
3.4 大孔树脂吸附黄芩黄酮的计算机模拟 |
第三章 大孔吸附树脂富集纯化布渣叶黄酮的应用基础研究 |
1 布渣叶黄酮提取工艺的研究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材料 |
1.1.2 仪器与试剂 |
1.1.3 总黄酮浓度的测定方法 |
1.1.4 正交试验设计与提取工艺优化 |
1.2 结果与讨论 |
1.2.1 提取溶剂的影响 |
1.2.3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
1.3 小结 |
2 布渣叶黄酮组分的LC-MS/MS分析 |
2.1 布渣叶黄酮的UPLC-ESI-Tof-MS/MS结构分析 |
2.1.1 仪器与试剂 |
2.1.2 色谱条件 |
2.1.3 质谱条件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牡荆苷和异鼠李素-3-0-芸香糖苷ESI-MS/MS裂解规律 |
2.2.2 布渣叶黄酮组分的UPLC-ESI-Tof-MS/MS结构推断 |
2.3 小结 |
3 布渣叶黄酮HPLC定量分析方法 |
3.1 仪器与试剂 |
3.2 HPLC法分析布渣叶中槲皮素、异鼠李素和山奈素的含量 |
3.2.1 试验方法 |
3.2.2 结果与讨论 |
3.3 HPLC法测定布渣叶中牡荆苷和异鼠李素-3-0-β-D-芸香糖营的含量 |
3.3.1 实验方法 |
3.3.2 结果与分析 |
3.3.3 讨论 |
4 大孔吸附树脂富集纯化布渣叶总黄酮的性能考察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药与仪器 |
4.1.2 实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5 大孔吸附树脂吸附布渣叶黄酮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分析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大孔吸附树脂吸附布渣叶黄酮吸附等温线测定 |
5.1.2 大孔树脂吸附过程热力学参数计算 |
5.1.3 大孔吸附树脂吸附动力学研究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D101、AB-8和HPD100树脂吸附布渣叶总黄酮的热力学分析 |
5.2.2 D101、NKA和HPD300树脂吸附布渣叶黄酮的静态吸附动力学研究 |
5.2.3 吸附控制机理探讨 |
5.3 小结 |
6 大孔吸附树脂吸附布渣叫总黄酮的工艺优化 |
6.1 实验办法 |
6.1.1 静态吸附-解吸附试验 |
6.1.2 动态吸附-解吸附试验 |
6.1.3 洗脱剂乙醇浓度的选择 |
6.1.4 均匀设计优化工艺参数 |
6.1.5 布渣叶黄酮吸附纯化前后的HPLC分析 |
6.2 结果与讨论 |
6.2.1 大孔吸附树脂的筛选 |
6.2.2 大孔吸附树脂的动态洗脱曲线 |
6.2.3 均匀设计试验结果和数据统计与分析 |
6.2.4 工艺参数的验证与布渣叶总黄酮的色谱分析 |
6.3 小结 |
7 布渣叶黄酮多组分吸附的过程分析与机理探讨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静态吸附动力学研究 |
7.1.2 HPLC定量分析 |
7.2 结果与讨论 |
7.2.1 D101树脂吸附布渣叶黄酮15种组分的动力学分析 |
7.2.2 Lagergren动力学模型拟合 |
7.2.3 Kannan动力学模型拟合 |
7.2.4 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PURIFICATION OF FLAVONES OF GINKGO LEAVES BY ADSORPTION HZ-841 RESIN(论文参考文献)
- [1]银杏叶黄酮的富集及抗氧化活性的研究[J]. 邱福祥,谢懿涵,阮威威,林国荣. 食品工程, 2018(04)
- [2]银杏叶黄酮含量对银杏叶提取物大孔树脂纯化工艺条件的影响研究[J]. 倪力军,颜玮韬,张立国.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17(12)
- [3]沙棘黄酮提取工艺及其应用研究[D]. 史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04)
- [4]油茶籽活性成分抗炎机理研究[D]. 刘晓慧. 浙江大学, 2014(01)
- [5]忍冬叶中木犀草苷及其制备工艺研究[D]. 王艳艳. 河南大学, 2013(02)
- [6]银杏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纯化及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J]. 陆敏,张文娜.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2012(05)
- [7]微波辅助萃取大豆异黄酮及其分离纯化的工艺研究[D]. 胡淑芬. 南昌大学, 2011(04)
- [8]银杏黄酮提取和精制工艺的研究[J]. 韩学哲,王东双,安晓东,连运河. 化学工程师, 2011(04)
- [9]高速逆流色谱在天然产物中的应用及柑橘功能因子保健新产品的开发[D]. 田红梅. 浙江工业大学, 2011(08)
- [10]大孔树脂吸附黄芩黄酮和布渣叶黄酮的应用基础研究[D]. 李坤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