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无脐带综合征1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石静云,赵芳萍,孙强勇,王鸿雁,张瑜[1](2021)在《血浆置换治疗一例新生儿Rh溶血症报告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文章报道了一例新生儿Rh溶血患儿血浆置换治疗的方法、过程、实验室检查、结局及随访情况。患儿胎龄35周,因"胎儿水肿、胎膜早破"剖宫分娩于我院,生后贫血、水肿、黄疸,予以呼吸机辅助通气,生后20小时黄疸指标达到换血指征,进行血浆置换2次,胆红素下降明显,住院25天痊愈出院,无神经系统后遗症。
郑逸翔[2](2020)在《7例Prader-Willi综合征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7例Prader-Willi综合征(Prader-Willi Syndrome,PWS)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方法:收集2016年5月至2018年8月我院7例PWS患儿的临床特点,对其外貌特征、生长发育、染色体核型、甲基化特异性多重连接依赖的探针扩增检测(Methylation-Specific Multiplex Ligation 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S-MLPA)检测结果等进行分析。结果:7例患儿中,男4例,女3例,确诊年龄10天-12岁。患儿主要临床表现为:肌张力低下7例,喂养困难7例、少哭及少动5例、特殊面容5例、精神运动发育迟缓及智力障碍3例、贪食及肥胖3例、4例生殖器发育不良、特异性行为3例、皮肤及毛发色素减退3例、手足偏小2例、语言欠清晰2例,1例患儿合并糖尿病。染色体核型检查均未见异常,6例患儿MS-MLPA检查结果显示为父源性15q11.2-q13区域缺失。结论:对新生儿期出现不明原因肌张力低下、吮吸力差、喂养困难及精神反应差,儿童期出现食欲增加、暴饮暴食、肥胖,伴有特殊面容及异常行为的儿童,需高度怀疑PWS的可能,应该进一步行分子检测,以期早诊断、早干预及改善患儿预后。
赖奕余[3](2020)在《小于胎龄儿住院期间体重增长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小于胎龄儿住院期间体重增长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9年2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508名SGA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儿及孕母一般人口学资料、孕母围产期并发症、患儿住院期间并发症,分析其住院期间的体重增长情况,讨论影响小于胎龄儿住院期间体重增长相关因素,并采用Linear回归对影响SGA儿住院期间体重增长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共纳入508例SGA儿,其中男性241例(47.4%),平均出生体重1912.03±443.42g,出生胎龄36.16±2.24周,双胎243例(50.4%),剖宫产383例(79.5%),住院期间体重增长速率5.99±6.77g/kg/d,出院时总体EUGR发生率96.8%(492/508),早产SGA出院时EUGR发生率98.1%(314/320)。2.出生体重<1000g、10001500g、15002500g、25003000gSGA儿住院期间体重增长依次为13.22(11.1,14.03)g/kg/d,12.3(10.2,13.2)g/kg/d,5.67(2.3,8.6)g/kg/d,2.43(?2.37,5.28)g/kg/d,出生体重越大,住院期间体重增长越慢,P<0.001。非常早产儿、中度早产儿、晚期早产儿、足月儿体重增长依次为13.27(11.2,14)g/kg/d、11.65(10.2,12.29)g/kg/d、6.89(3.69,9,2)g/kg/d、3.67(?1.79,6.58)g/kg/d,出生胎龄越大,住院期间体重增长越慢,P值<0.001。出生时为重度SGA(P<3%)、轻度SGA住院期间体重增长分别为7.03(3.1,10.5)g/kg/d,5.43(1.58,10)g/kg/d,出生体重百分位越低,SGA儿住院期间体重增长越快。3.孕母胎盘早剥组SGA儿住院期间体重增长比无胎盘早剥组快(Z=-1.81,P=0.007),而前置胎盘、胎盘植入、孕母年龄、产次及怀孕方式对SGA儿住院期间体重增长无影响(P>0.05)。4.孕母合并高血压组比无合并高血压组SGA儿体重增长快(Z=-6.533,P<0.01),孕母甲状腺功能低下组比甲状腺功能正常SGA儿体重增长快(Z=-2.22,P=0.026),合并SLE组比无SLE组SGA儿体重增长要快(Z=-3.05,P=0.002)、孕母合并心脏病组比无心脏病组SGA儿体重增长慢(Z=-1.97,P=0.04),孕母合并症如糖尿病、贫血、疤痕子宫、盆腔手术、子宫卵巢疾病等对SGA儿住院期间体重增长无影响(P>0.05)。5.发生胎儿窘迫的SGA儿住院期间体重增长较快(Z=-2.8,P=0.005),而多胎、脐带绕颈、先天畸形对SGA儿住院期间体重增长无影响(P>0.05)。6.NRDS组比无NRDS组体重增长快(Z=-9.683,P<0.01)、BPD组比无BPD组体重增长快(Z=-4.046,P<0.01)、新生儿肺炎组比无新生儿肺炎组体重增长慢(Z=-4.214,P<0.01)、凝血功能异常组比凝血功能正常组体重增长快(Z=-3.523,P<0.01)、暂时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组比无暂时性甲低组体重增长快(Z=-2.808,P<0.01)、喂养不耐受组比无喂养不耐受组体重增长快(Z=-2.817,P<0.01),NEC组比无NEC组体重增长快(Z=-2.507,P=0.011),颅内出血组比无颅内出血组体重增长快(Z=-1.971,P=0.05)、高胆红素血症组比无高胆红素血症组体重增长快(Z=-2.794,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新生儿窒息、宫内感染、低血糖、消化道出血及对SGA儿住院期间体重增长无明显影响(P>0.05)。7.经spearman秩相关分析,SGA儿住院期间体重增长与产齢、孕次、产次、孕母流产次数、孕母体重增长等无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可预测影响住院期间体重增长的因素分别有出生体重、出生胎龄、孕母合并高血压、孕母合并心脏病以及营养支持时间。孕母合并高血压、营养支持时间越长的SGA儿,住院期间体重增长越快(B=1.286、0.095,95%CI:0.1542.418、0.0160.174)。出生体重越小,体重增长速率(B=-0.008,95%CI:0.0731.01),而孕母合并心脏病是小于胎龄儿生后体重增长速率的不利因素(B=-2.612,95%CI:-5.29-0.067)。结论1.胎龄小,出生体重百分位低的SGA患儿,住院期间体重增长明显。2.孕母患有高血压、甲状腺疾病、结缔组织病的SGA儿住院期间体重增长明显。3.绝大部分小于胎龄儿出院时未能达到国内推荐的生长追赶水平,小于胎龄儿出院时EUGR发生率仍然居高不下,尤其是早产SGA儿。
李蕊,张耀东,张亚维[4](2019)在《1例新生儿氨甲酰磷酸合成酶1缺乏症的基因突变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敏,杨梅琳[5](2018)在《不典型羊水栓塞2例》文中提出不典型羊水栓塞是一种易误诊、难以预料、母胎病死率高的分娩期并发症。本文通过回顾分析2例不典型羊水栓塞抢救成功案例,探讨不典型羊水栓塞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总结抢救成功要点。2例不典型羊水栓塞患者均缺乏典型羊水栓塞症状,以凝血功能急剧恶化为主要表现,2例患者均抢救成功并保留子宫。不典型羊水栓塞缺乏循环、呼吸系统症状,早期诊断较困难,易与产后出血混淆。尽早纠正凝血功能、维持有效宫缩是抢救成功的关键,也是成功保留子宫的前提。
陈健韵[6](2018)在《新生儿Dandy-Walker综合征伴脑白质损伤及颅内出血1例报告》文中认为Dandy-Walker综合征(DWS)为罕见的先天性畸形,病因不明确,新生儿病例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诊断主要依靠颅脑超声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预后不良。为提高对DWS的认识,对1例新生儿DWS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复习。规范的产前检查和诊断可早期发现DWS,合理终止妊娠,有利于提高人口质量。
刘晴[7](2018)在《不同类型罕见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的产前诊断及ZAP70缺陷病的免疫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不同类型罕见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的产前诊断分析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罕见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SCID)的产前诊断方法及结果分析。方法: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6至2017年进行产前诊断的4个家系5例高危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进行羊水脱落细胞、脐带血基因检测及出生后基因复核的过程,并通过淋巴细胞计数、淋巴细胞亚群分析、TCRVβ亚家族克隆谱、TREC及T淋巴细胞增殖试验对其进行免疫学功能评估。结果:(1)4个家系分别为IL-2RG(家系1:c.562C>T,p.Q188X;家系2:c.725G>A、p.W237X)、RAG1(家系3:c.2168C>T,p.A723V;c.2275C>T,p.R759C;c.3020A>G,p.N1007S)和IL-7Rα(家系4:IVS4+1G>A;c.638C>T,p.R206X)基因突变,父母一方或双方为携带者;(2)经过羊水脱落细胞检测,5例高危儿中3例为正常基因型,1例为携带者,1例为缺陷患儿;(3)3例正常基因型高危儿出生后现均体健,1例携带者进一步行脐带血检查、生后基因复核,以及免疫学功能评估,均提示正常,与羊水脱落细胞检测结果一致。结论:羊水脱落细胞检测在SCID的产前诊断中准确性较高,但当先证者为复合杂合突变时,我们在对高危儿进行羊水检测后额外进行了脐带血检测以除外羊水中母体组织细胞污染。X连锁疾病可同时行性别筛查协助基因检测。所有高危儿在出生后均应行基因复核及免疫学功能评估,以验证检测的准确性。第二部分ZAP70缺陷病的临床、免疫学特征及基因突变分析目的:详细描述了中国首例ZAP70缺陷的新型复合杂合突变,扩展了ZAP70缺陷病的表型谱。方法:该患儿是一名7个月大男孩,于2016年6月在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住院治疗。我们对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进行了采集,并对淋巴细胞的亚群进行分析,同时对淋巴细胞进行免疫学功能学评估。结果:该患儿有早发及反复的感染,但其生长发育正常,故提示为不典型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同时该患儿具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系列表现,包括湿疹样皮疹、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及难治性腹泻,提示T细胞免疫耐受功能受损。免疫学分析结果提示患儿外周血CD8+T细胞选择性缺失,CD4+T细胞对PHA刺激及CD19+B细胞对PWM刺激均无反应。CD4+T细胞亚群分析显示,患儿的滤泡辅助性T细胞(Tfh)和调节性T细胞(Treg)水平均低于正常对照。对患儿进行基因及蛋白表达分析,发现ZAP70基因新型复合杂合突变(c.598-599del CT,p.L200fs X28;c.847C>T,p.R283X),ZAP70蛋白检测提示表达量较正常对照明显减少。结论:本文从临床和免疫学的角度分析了中国首例ZAP70新型复合杂合突变患儿的临床和免疫学特征。临床表现为早发严重感染合并严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过度炎症的婴儿,免疫表型为选择性CD8缺乏,应进行ZAP70缺陷病的筛查。
李淑真[8](2018)在《COOK球囊与欣普贝生用于促宫颈成熟及引产的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COOK球囊与欣普贝生促宫颈成熟及引产的效果和安全性进行比较评价,为临床选择引产方式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住院待产的孕37周42周需计划分娩的孕妇23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病情与自愿相结合的原则选择不同的引产方式,按引产方式分成COOK球囊组115例和欣普贝生组121例。采用自制的观察表,通过询问病人或电子病例收集研究对象的年龄,身高,产前体重,引产孕周,孕产次,根据产程进展,及时记录两组孕妇的各产程进展时间,引产指征,引产前后的宫颈Bishop评分,药物或球囊取出指征,引产时的不良反应(胎心异常、发热、子宫过度刺激等),剖宫产指征,分娩的方式,宫颈裂伤、急产、产后出血等母体并发症,新生儿体重、新生儿脐动脉血气分析、新生儿1分钟Apgar评分及新生儿入住重症监护室的情况,记录孕妇的住院天数及所有的住院费用。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或Fisher’s Exact法。对于方差不齐的数据,经对数转换后再进行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孕妇的平均年龄、引产前孕周、产前体重、身高、产前体重指数、经产妇及中期引产所占比例,经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引产指征中,COOK球囊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例数较欣普贝生组偏多,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引产后COOK球囊组宫颈评分平均提高至(6.98±1.99)分,欣普贝生组宫颈评分平均提高至(7.18±1.93)分,经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宫颈评分均较引产前明显提高,平均分均提高3分以上,与引产前相比,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妇促宫颈成熟的总有效率在80%以上,引产总有效率在65%以上,但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欣普贝生引产过程中胎心异常、子宫过度刺激、发热所占比例高,经检验,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COOK球囊组无子宫过度刺激的病例。两组改行剖宫产的指征无差异(P>0.05)。4 COOK球囊组干预到临产时间、干预到分娩时间均明显长于欣普贝生组,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产程、第一产程(潜伏期、活跃期)、第二产程,经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的阴道分娩率(74.8%/72.7%)及剖宫产率(25.2%/27.3%),经检验,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欣普贝生组的48小时分娩率明显少于COOK球囊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欣普贝生的急产数、宫颈裂伤数、胎吸助产数及产后出血数均高于COOK球囊组,但经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1分钟Apgar评分、脐动脉血PH值,经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欣普贝生组的住院天数,经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住院消费较COOK球囊组明显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类试验得到的结果如下:1 COOK球囊与欣普贝生对促宫颈成熟及引产均有较好的有效性及安全性。2欣普贝生发动产程的时间明显短于COOK球囊,但两者对总产程无影响。3欣普贝生引产过程中子宫过度刺激、胎儿窘迫的发生率较高。COOK球囊引产作用比较温和,相对较安全,对不能耐受较强宫缩的孕妇,增加了分娩机会。
黄晓丽[9](2017)在《11例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回顾性分析11例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及其家属的临床表现、基因检测结果、治疗等情况,总结诊疗经验,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方法(1)收集患者及其家庭成员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2)应用外显子目标基因捕获及二代测序技术对先证者行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相关致病基因如ELANE、HAX1、GFI1、CSF3R、WAS、G6PC3、SLC37A4、LYST、AK2、SBDS等500多个基因检测,筛查出突变位点基因序列后,进行致病性分析,并对病人及其家庭成员进行Sanger测序验证。(3)追踪随访评估患者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后的疗效、不良反应。(4)采用SPSS20.0版统计软件及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0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结果(1)本组共收集11例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病例(男4例,女7例),发病年龄0.5月6月,平均发病年龄4.23±2.0月。诊断年龄3.5月77月,平均诊断年龄22.36±20.89月,平均诊断年龄较平均发病年龄滞后18.13月。(2)所有患者诊治前每月至少感染1次,主要的临床表现包括呼吸道感染、皮肤黏膜软组织感染、消化系统感染、中耳炎。其中平均1周、2周、3周、4周发生1次感染的比例分别为54.5%、18.2%、9.1%、18.2%;绝大部分患者诊治前均有多次住院治疗病史,平均1月、2月、3月住院治疗1次以上的比例分别为63.6%、18.2%、9.1%,无住院经历者的比例为9.1%。(3)每周至少2次,持续1个月监测血常规,结果示:所有患者ANC至少3次以上低于0.5×109/L;6例ANC持续低于0.5×109/L,故临床诊断为重型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另5例ANC呈规律性波动,波动周期为1629天,即anc可从中性粒细胞缺乏状态自然增长至正常并持续1周左右后,缓慢降低至粒细胞缺乏状态并持续一段时间,又可自然增长至正常,故临床诊断为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所有病例的淋巴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无明显异常;所有患者父母及兄弟姐妹随机血常规无明显异常。(4)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均在anc低于0.5×109/l时行骨髓检查)结果示:骨髓中性粒细胞成熟障碍,大量中性粒细胞停滞在早、中、晚幼粒细胞阶段,杆状核与分叶核粒细胞比值降低,红巨二系未见异常。(5)基因测序结果:8例行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相关致病基因检测,2例异常------病例1:slc37a4纯合突变,其父母均为该致病基因的携带者;病例8:携带fancb基因,半合子,父亲无变异,母亲为杂合子。另6例未检测出致病基因突变。(6)治疗与随访:本组治疗方案如下:(1)当scn患者在anc低于0.5×109/l时、cyn患者在中性粒细胞最低值时、所有患者有明显感染伴anc低于1.0×109/l时,使用rhg-csf治疗。起始治疗剂量均为5ug/kg.d,根据使用rhg-csf治疗后24小时的anc调节rhg-csf治疗量,使anc维持在1×109/l水平以上,必要时联合使用抗生素;(2)健康管理教育。10例病例诊断明确后按上述方案使用rhg-csf治疗,随访(随访时间2.7月49.5月,平均18.1±15.7月)结果如下:只有1例病例有一过性轻度纳差,其余患者无不良反应;随访期间住院率为0%;感染频次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平均1周、2周、3周、4周、>4周感染1次的百分比分别为0%、0%、20%、20%、60%;1例使用rhg-csf治疗2次(剂量分别为5ug/kg.次,10ug/kg.次),anc均呈无应答状态,父母因经济原因放弃使用rhg-csf治疗,电话随访时被告知患儿于11月大时因严重感染死亡。结论(1)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对该病认识不足,导致了诊断时间延迟。对出生后不久即出现反复感染并伴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持续减少者,应考虑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可能性,血常规和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可协助临床诊断。(2)对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持续的监测,可将病人分为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重型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有利于指导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使用。(3)通过外显子目标基因捕获及二代测序技术对8例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进行基因诊断,2例发现异常,阳性率仅25%,计划行全基因组测序、MLPA等技术协助诊断。(4)大多数患者对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反应好,不良反应少,可以明显降低感染和住院频次,提高生活质量。但若不坚持应用或对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无反应的CN患者,会导致严重感染甚至死亡。
梁磊,丁祺[10](2017)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妊娠晚期子宫破裂1例报告》文中研究指明当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面以外部位时,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其在卵巢激素的变化影响下发生周期性出血,伴有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和粘连。本病例中患者子宫内膜异位至子宫后壁浆膜面并侵及肌层,导致妊娠晚期子宫破裂。
二、无脐带综合征1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无脐带综合征1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血浆置换治疗一例新生儿Rh溶血症报告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3 结果 |
2 讨论 |
(2)7例Prader-Willi综合征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及收入标准 |
1.2 伦理审查及知情同意 |
1.3 观察项目 |
1.4 分子诊断 |
2 结果 |
2.1 临床资料 |
2.2 基因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Prader-Willi 综合征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3)小于胎龄儿住院期间体重增长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研究内容及方法 |
结果 |
1.SGA新生儿及孕母基本特征情况 |
2.小于胎龄儿住院期间体重增长的分布情况及比较 |
3.孕母一般情况及围生期情况对小于胎龄儿住院期间体重增长的影响分析 |
4.孕母并发症对小于胎龄儿住院期间体重增长的影响分析 |
5.胎儿情况对 SGA 儿住院期间体重增长的影响分析 |
6 新生儿并发症对 SGA 儿住院期间体重增长的影响分析 |
7.影响小于胎龄儿住院期间体重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
讨论 |
1.小于胎龄儿体重增长情况 |
2.孕母并发症对小于胎龄儿住院期间体重增长的影响分析 |
3.出生体重、胎龄及肠外营养使用对小于胎龄儿住院期间体重增长的影响 |
4.关于体重增长的争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不典型羊水栓塞2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一 |
1.2 病例二 |
2 讨论 |
2.1 不典型羊水栓塞的临床特点 |
2.2 不典型羊水栓塞抢救措施 |
2.2.1 不典型羊水栓塞给氧治疗 |
2.2.2 不典型羊水栓塞促宫缩治疗 |
2.2.3 不典型羊水栓塞纠正凝血功能原则 |
(6)新生儿Dandy-Walker综合征伴脑白质损伤及颅内出血1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资料 |
2 讨论 |
2.1 病因及发病机制 |
2.2 临床特点 |
2.3 治疗 |
2.4 预后 |
(7)不同类型罕见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的产前诊断及ZAP70缺陷病的免疫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不同类型罕见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的产前诊断分析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ZAP70缺陷病的临床、免疫学特征及基因突变分析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活动 |
(8)COOK球囊与欣普贝生用于促宫颈成熟及引产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临床试验研究 |
1.1 对象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基线调查 |
1.1.3 临床干预 |
1.1.4 随访观察 |
1.1.5 效果评价 |
1.1.6 统计方法 |
1.2 结果 |
1.2.1 两组孕妇基线资料的比较 |
1.2.2 两组孕妇引产效果的比较 |
1.2.3 两组引产方法住院天数及总消费的比较 |
1.3 讨论 |
1.3.1 两种引产方法促宫颈成熟的效果 |
1.3.2 两种引产方法引产指征的分布 |
1.3.3 两种引产方法对产程及分娩方式的影响 |
1.3.4 两种引产方法的分娩结局 |
1.3.5 两种引产方法的新生儿结局 |
1.3.6 两种引产方法的总体花费 |
1.3.7 小结 |
1.3.8 不足与展望 |
1.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2章 综述 晚期妊娠促宫颈成熟及引产方法的概述 |
2.1 促宫颈成熟及引产 |
2.1.1 引产概述 |
2.1.2 宫颈成熟的概述 |
2.2 促宫颈成熟及引产的方法 |
2.2.1 药物性促宫颈成熟及引产的方法 |
2.2.2 机械性促宫颈成熟及引产的方法 |
2.2.3 促宫颈成熟及引产的其他方法 |
参考文献 |
结论 |
附录A COOK球囊引产观察表 |
附录B 欣普贝生引产观察表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11例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临床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妊娠晚期子宫破裂1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历摘要 |
2 讨论 |
四、无脐带综合征1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血浆置换治疗一例新生儿Rh溶血症报告及分析[J]. 石静云,赵芳萍,孙强勇,王鸿雁,张瑜.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21(06)
- [2]7例Prader-Willi综合征临床分析[D]. 郑逸翔. 桂林医学院, 2020(03)
- [3]小于胎龄儿住院期间体重增长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赖奕余.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1)
- [4]1例新生儿氨甲酰磷酸合成酶1缺乏症的基因突变分析[J]. 李蕊,张耀东,张亚维. 国际遗传学杂志, 2019(02)
- [5]不典型羊水栓塞2例[J]. 李敏,杨梅琳. 中国医药导报, 2018(32)
- [6]新生儿Dandy-Walker综合征伴脑白质损伤及颅内出血1例报告[J]. 陈健韵. 中国实用医药, 2018(25)
- [7]不同类型罕见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的产前诊断及ZAP70缺陷病的免疫学研究[D]. 刘晴. 重庆医科大学, 2018(01)
- [8]COOK球囊与欣普贝生用于促宫颈成熟及引产的效果评价[D]. 李淑真. 华北理工大学, 2018(01)
- [9]11例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临床分析[D]. 黄晓丽. 广西医科大学, 2017(08)
- [10]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妊娠晚期子宫破裂1例报告[J]. 梁磊,丁祺.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