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欧盟应取消对外贸易壁垒(论文文献综述)
金度勋[1](2021)在《国内否决者与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 ——韩日农业贸易自由化比较研究》文中认为论文旨在通过对韩国和日本两国国内行为体的政治行为的比较分析,考察韩日两国农业贸易自由化进程呈现不同结果的原因。为此,论文采用双层博弈论和否决者理论的研究框架,并通过“获胜集合(Win-Set)”概念分析贸易谈判的过程,验证了三个国内政治因素——即“国内行为体的偏好及权力分布”、“国内政治制度”和“谈判代表的战略”——和农业贸易自由化水平之间存在着显着的相关关系,论文进而分析其因果逻辑。作者提出的假设是,韩日两国的农业政治经济结构塑造并影响着政府、国会等国内行为体的偏好结构以及政治制度的设置,而国内行为体的偏好结构以及政治制度的设置又限制着韩日两国谈判代表在农业贸易自由化谈判中可能采取的战略,这最终决定了韩日两国在农业贸易自由化谈判中所达成协议的内容。为检验这一假设,论文以韩国和日本两国所展开的八场谈判为案例进行了比较分析。具体而言,作者将韩日两国的农业贸易自由化进程分为两个阶段进行比较分析,即1980-2000年在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框架下的第一阶段和2000年代以来在自由贸易协定(FTA)框架下的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韩国和日本两国的农业贸易自由化进程主要是由美国的压力引发,这一阶段的贸易谈判围绕大米、牛肉等重要农产品市场的开放——即“关税化(Tariff ication)”——问题所展开。在这一阶段,韩日两国国内政治因素的差异导致了两国在牛肉和大米市场自由化谈判中得到不同的结果。其中,两国国内否决者对贸易自由化的偏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韩国,总统、政府各部门和国会等决策部门在这个阶段的偏好一致,他们坚决反对国内农产品市场的开放。这种偏好结构使得韩国的获胜集合规模很小,从而加强了政府抵制“外压(Foreign Pressure)”的谈判筹码,也使得韩国最终获得了近乎理想的谈判结果。相反,日本国内各行为体对农业贸易自由化形成了分散的偏好结构,即政府和执政党内部同时存在着对农业贸易自由化持赞成和反对立场的行为体。其中,支持自由化的行为体作为美国“沉默的盟友”通过说服国内鹰派等方式扩大了本国的获胜集合;他们通过扩大获胜集合并向本国政府施加压力的方式促进了日本的农业贸易自由化。在第二阶段,韩国和日本两国以自由贸易协定(FTA/EPA)的形式推进贸易自由化进程,但在这个阶段,由于韩日两国国内政治因素的差异,两国在农业贸易自由化中又展现了与第一阶段截然不同的面貌。具体而言,韩国的国内政治因素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国内行为体的偏好及权力分布方面,国内行为体对农业贸易自由化问题形成了分散的偏好结构,而且对外贸易谈判的权限集中于通商交涉本部,而标榜保护主义的农林水产部只发挥了有限的作用;在国内政治制度方面,在2008年出现的“一致政府”状态下,在野党的牵制能力处于弱势地位。这些国内政治因素的变化使得韩国同美国、欧盟等农业强国签订了高水平的自贸协定,从而大大开放了国内农产品进口市场。与此相反,日本在这个阶段的三个国内政治因素与第一阶段相比变化不大,这使得日本在这个阶段在农业贸易自由化谈判方面相对于韩国而言表现出保守的特征。在这个阶段,虽然日本政府在农业贸易谈判的政治制度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集中了权力——如于2013年设立“TPP政府对策本部”并统一政府的对外贸易谈判权限,也成功地推进并签署了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但是农林水产省依然在“四省共同议长制度”下事实上长期控制着农业领域的贸易谈判权限,而且农林族议员通过农政“铁三角”在国内决策机制中仍发挥强大的影响力,这种情况一直约束着国内农产品市场进一步开放的水平,从而使日本在TPP谈判中成功地阻止了大米、小麦、猪牛肉、乳制品、糖类等五大“圣域”农产品的贸易自由化。综上,韩日两国在农业贸易自由化中,韩国表现出先保守后开放的特征,而日本相对韩国而言表现出先开放后保守的特征。之所以韩日两国在农业贸易自由化过程中会产生这样的差异,其因主要在于韩日两国三个国内政治因素在不同阶段的不同表现。也就是说,韩日两国的国内政治因素存在的差异导致了两国在农业贸易自由化过程中出现不同的结果,从而验证了三个国内政治因素跟自由贸易政策的协商结果之间存在着明确的因果关系。特别地,在三个国内政治因素中,应该优先考虑“国内行为体的偏好和权力分布”,因为它对政治选择具有基础性的导向作用;其次,应考虑“国内政治制度”,如谈判权限是否集中、批准方面是否存在“分治政府”,因为这两方面的内容制约着政治家与谈判代表在政治抉择中的制度空间;再次,在前两大因素的基础上,探讨“谈判代表的战略”,相对而言,“谈判代表的战略”同时受到其他两大因素的制约,也就是说,“国内行为体的偏好及权力分布”和“国内政治制度”决定了“谈判代表的战略”是否能够作为重要变量以及其在谈判中所能发挥出的作用水平。
孙舒[2](2020)在《WTO框架下中美贸易争端中的法律技术脱节研究》文中提出法律技术脱节是指国际体系中同属特定领域国际公约的缔约方,在公约框架下的法律制定技术与法律适用技术的不一致。法律技术脱节研究是基于对法律主体在特定法律领域的立法技术和法律适用技术的研究,研究方法是采取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相结合的实证研究,得出该主体与其他国际法律主体之间存在立法技术和法律适用技术的不一致的现象。针对特定领域法律技术脱节的研究成果,可以直接转化称为该领域法律技术的调整依据。法律技术脱节作为国际法领域普遍存在的现象,长久以来没有得到我国学术界和实务界重视,缺乏系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2017年8月以来,美国对华发起“301调查”1并根据调查结果威胁加征关税,中美在WTO争端解决机制互相申诉的同时利用国内措施互相进行贸易制裁施压,中美贸易关系急转直下,贸易争端解决成为中美关系的核心议题。当前中美贸易对立关系已经形成,在大国权利政治的较量之下,法律技术是处理中美经贸关系的有力合法武器,中国应根据中美贸易法律技术脱节的发展演变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鉴于实践和理论需要,论文以中美贸易法律技术脱节为研究切入点,以中美在世界贸易组织的39起争端解决案件为观察样本,研究中美在WTO框架下法律技术脱节的现象和原因,进而提出中国贸易法律技术的调整方案。论文共分为七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概述了WTO框架下中美贸易争端中的法律技术脱节的研究背景、研究思路、创新点和现有研究述评。论文第二章重点解释了法律技术脱节的内涵和外延,法律技术脱节的概念是基于法律技术提出的。本文对传统法律技术概念进行了拓展,认为法律技术包括立法技术和法律适用技术。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法律技术脱节是指国际体系中同属特定领域国际公约的缔约方,在公约框架下的法律制定技术与法律适用技术的不一致。这一部分的重点是论文的理论概念解析。第三章内容为WTO框架下中美贸易争端中的法律技术脱节的背景,包括WTO概况、中国对美贸易法律技术脱节的背景以及美国对华贸易法律技术脱节的背景,这一部分是后面的研究背景。第四章为法律技术脱节背景下中美世贸争端案件的统计分析。论文这一部分统计了中国诉美国的16起WTO争端案件和美国诉中国的23起WTO争端案件,并根据案件统计信息分析了案件的基本特点。第五章为WTO框架下中美实体法律规则领域的法律技术脱节。本章分析了中美互相提起的39起世贸案件涉及的WTO实体规则,以及通过案件分析中美在实体规则领域的法律技术脱节,即立法技术和法律适用技术在实体领域的不一致。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中美在WTO实体规则体系下存在法律技术脱节的原因。第六章为WTO框架下中美程序法领域的法律技术脱节。本章重点分析案件中涉及的程序性规则,重点集中在“双反”调查的程序和DSU程序下中美法律技术脱节的现象和原因。论文最后一部分为中国贸易法律技术的调整方案。针对前文分析的中美在实体法和程序法领域存在的法律技术脱节现象及原因,提出中国应对中美在WTO框架下法律技术脱节的方案,主要是贸易法律价值合法化、立法技术和法律适用技术调整路径。综上所述,本论文统计分析了中美互相在WTO争端解决机制提起的39起争端案件,并以法律技术脱节为切入点,分别分析了中美在实体和程序领域的具体法律技术脱节现象和原因。最后提出了中国应对中美贸易法律技术脱节的调整方案。论文要强调的是国际法律技术脱节存在必然性,在应对国际法律技术脱节做出具体法律技术调整的过程中必须不以国内法律技术脱节为代价,这样一国的法律技术才能在相关法律领域发挥最大的效力。
游祝[3](2019)在《中国通讯设备行业应对贸易壁垒的经验与教训 ——基于多案例视角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通讯设备行业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不断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一批又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涌现,如华为、中兴、联想、TCL、上海贝尔、烽火等,他们从刚开始的代工制造、代工设计,出口加工,慢慢发展成由自主品牌研发、国际品牌设计为主的创新驱动型跨国企业,在全球通讯设备行业价值链中的地位得到了大大的提升。然而我国通讯设备行业这种迅猛发展的势头也渐渐成为国际上各大贸易壁垒打击的对象,其中“国家安全”贸易壁垒、知识产权贸易壁垒、反倾销贸易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以下简称四大贸易壁垒)是该行业近年来频繁遭受的四个主要的贸易壁垒,对我国通讯设备行业的对外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增加了设备制造成本、出口成本,阻碍了产品在当地市场销售、限制了企业海外并购和投资,甚至造成企业直接退出当地市场。因此,面对接踵而至的贸易壁垒,有必要对我国通讯设备行业遭受的主要贸易壁垒进行深入分析。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律档案记录、具体案例证据收集,对通讯设备行业主要遭受的四大贸易壁垒进行案例研究,归纳总结之前企业遭受贸易壁垒的经验教训,并且在此基础上总结应对贸易壁垒的有效策略。本文的逻辑结构如下:首先,简要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并简要阐述了论文的研究方法,主要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其次,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对我国通讯设备行业所遭受主要贸易壁垒的现状和对策的相关文献进行评述,发现学者对我国通讯设备行业遭受贸易壁垒的研究不足,大多都是基于单个贸易壁垒进行分析,缺乏行业情况的研究,所提出的对策也缺乏动态全面性,从而提出本文的研究重点为我国通讯设备行业所遭受的四大贸易壁垒,以及应对贸易壁垒动态全面的策略;接着,阐述了我国通讯设备行业的发展和对外贸易情况,以及行业中主要企业(华为、中兴、联想)的对外发展情况,重点说明了选择四大贸易壁垒作为案例分析的代表性和所选企业的典型性;然后,案例研究部分介绍了四大代表性贸易壁垒的案例情况,分别以贸易壁垒给企业造成的影响、企业应有的做法、和实际的做法进行案例分析,归纳总结出我国通讯设备行业应对贸易壁垒的经验教训;最后,从案例分析的结果和不同国际化阶段阐述我国通讯设备行业遭受四大贸易壁垒的原因,基于案例分析的启示提出经验教训,结合国际化进程的五个阶段,从动态战略的视角总结出我国通讯设备企业应对贸易壁垒的一般性策略。通过对我国通讯设备行业遭受的四大贸易壁垒的分析,本文发现,许多国家都有滥用贸易条款的行为,其设置已经和WTO相关协议的宗旨和原则相违背,同时许多国家以不合理的审查程序,不公开透明的审查方式,强行给我国通讯设备企业扣上违反有关贸易规定的“帽子”。而我国通讯设备企业由于应诉态度消极(甚至因为较高的应诉费用和繁琐的应诉程序选择不应诉或者“搭便车”),行业内不少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淡薄,与发达国家存在技术差距和模仿时滞,出口产品附加值低,导致我国通讯设备行业不断受到国际上贸易壁垒的限制。因此结合经验教训,提出我国通讯设备企业对外要熟悉国际上相关贸易规定以及应诉流程,充分了解企业所在国的当地法律和市场规则。在应诉过程中,企业要积极应诉,联合其他企业,储备专业法律人才,掌握应诉的技巧和方法,把握每个审查环节,尽量要求每个环节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下进行。对内要根据企业所处的不同国际化阶段进行相应战略的准备和变化,进行产品技术革新,加强与行业内优秀企业的技术交流,积极参与行业技术标准制定,增加企业“技术”话语权。同时要深化知识产权战略,提升企业知识产权意识,优化知识产权人才结构,在研发和生产环节提高国内外专利申请的预警机制,在市场和管理环节树立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最后基于国际化的五个阶段提出我国通讯设备企业应该根据每个阶段所遭受贸易壁垒的特点,动态全面且防治兼备的应对国际贸易壁垒。
王婉如[4](2019)在《扩大贸易开放的税收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中后期,发展中国家纷纷加大对外开放力度以促进对外贸易。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成为了全球经济增长的又一轮动力。贸易政策的变化成为影响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各国合作的加深,推进全球化的发展、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促进自由贸易,依旧是全球治理中的共识与长期趋势。贸易开放仍然是永恒不变的主题,然而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导致政府干预成为必要。税收作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尤其是贸易税收政策的调整对扩大贸易开放的影响十分重要。在进入21世纪后,全球经济疲软的现象日益加深,我国进出口贸易呈现出增速放缓的趋势。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继续扩大贸易开放,既源于中国进入新时代的开放诉求,又源于全球开放形势变化的客观需要。在国际贸易的博弈中,一国可以通过关税、出口补贴以及贸易壁垒这三个政策工具达到自己的目的。本文通过运用最新版GTAP数据库研究各种税收政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程度,发现其中关税的影响程度最小。然而,贸易开放程度的加深,也会给一国的经济及环境带来负面影响。扩大贸易开放会增加外来风险与经济及财政收入的不稳定性。同时,会给本国带来其他的潜在问题如给环境污染、导致不公平竞争等等。在自由贸易条件下,有些厂商为了降低成本可能会选择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投入品进行生产,进而危害环境。对于幼稚产业,如果政府不给予它们短期保护或者支持性政策,这些新兴产业或者是发展中的幼稚产业自身国际竞争力并不强,便易因遭受国际上成熟产业的打击而受损等。这些不利因素都会制约贸易开放度,因此,本文在研究税收政策影响贸易开放的基础上,探讨贸易开放度的变化对一国经济环境产生的影响,以税收收入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完善在税收政策进行调整时所需考虑的因素,以便更好地进行税收政策调整。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单一政策调整或实现单一政策目标往往显得势单力薄.作为发展中大国的中国,在研究我国扩大贸易开放的税收政策中考虑宏观调控经济措施协调搭配更加能够使得财税政策发挥更大的效用,享受贸易开放带来的正面影响,而尽量控制其所带来的负面效果。通过微观层面实现单一政策目标的研究以及宏观层面其他经济协调政策的合作,对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国内改革和融入全球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也会对世界经济稳定运行产生积极的影响。故在扩大贸易开放的税收政策研究中,还将搭配财政支出政策与非关税壁垒进行分析。本文共分为九章。第一章引言部分交代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思路、方法,研究的主要创新点等。并梳理了贸易与税收相关文献,分别从税收政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贸易开放对税收收入的影响研究进行归纳整理,第二章为理论基础与分析部分,从理论上回顾了不同贸易理论下的税收政策主张,包括古典贸易理论、保护贸易理论与新贸易理论。并分析税收政策通过价格影响国际贸易的发展,一方面影响组成商品的要素价格进而影响商品的成本,导致各国商品之间比较优势的差异,通过影响贸易模式与贸易条件对该国贸易发展产生影响。另一方面,通过影响进出口商品的相对价格,进而影响进出口贸易与贸易开放度。反过来,贸易开放也会通过影响一国税收收入进而影响税收政策的调整幅度。第三章回顾了我国改革开放后税收与贸易政策的发展并分析其中的不足。改革开放后,我国的贸易政策逐步向开放型发展,在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中逐步前进。平均关税税率一降再降,尽管仍比多数发达国家高,但是我国一直是贸易自由化的坚定拥护者。我国扩大开放是顺应全球化大势的表现,而且这几十年的世界经济发展实践证明,开放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我国税收政策作为市场调控的重要手段,在适应新环境推动贸易开放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第四章与第五章为本文的主要实证分析部分,第四章实证分析我国税收政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一国税收政策也会影响国际贸易的发展,进而影响贸易开放程度,最终会影响贸易自由化进程。税收政策影响国际贸易发展最直接的手段就是通过价格。价格是税收政策影响贸易发展的中间传导变量。税收政策通过影响税金进而影响贸易水平。本章重点关注的税收政策或者工具主要包括三种,即对进口贸易中征收的关税、出口贸易实施的出口补贴及同国内经济活动一样对产品生产等征收的所得税。通过构建GTAP模型,使用第九版最新数据库研究分析一国税收政策对于进出口贸易、产业部门等的影响,分析不同税种(关税、出口退税与所得税)对贸易发展的影响程度。研究发现税收政策的调整会影响我国经济与贸易各个方面,而不同税种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第五章分析扩大贸易开放的税收政策调整的制约因素;税率的降低会刺激经济的发展,并促进贸易往来。但是税负并非越低越好,尤其会受到财政收入的约束。贸易税收政策的调整会促进贸易开放,然而贸易开放会对一国税收收入带来一定的影响,尤其是那些依靠贸易税收收入的发展中国家。这反过来对一国的贸易自由化进程产生负面的影响。另外,随着开放度加大,会对该国劳动力市场及收入分配、本国产业等均产生影响。这些都会制约贸易自由化进程。根据本文研究对象,选取税收收入为主要制约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在一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贸易开放对税收收入的影响规律。通过建立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GMM模型等分析贸易开放对税收收入包括贸易税收收入的影响。并通过国家分组讨论,研究发现贸易开放初期可以暂不考虑对税收收入的制约影响,但是随着贸易开放加深到后期,需要着重考虑这一因素,放缓税收政策调整步伐。第六章则研究国外贸易开放背景下税收政策的做法,通过比较分析,得出在贸易开放程度加深的背景下完善我国税收政策的借鉴思路。在国家的选取上,先选择了美国作为发达国家的典型代表。美国很早就实现了贸易自由化,分析在这个过程中税收政策的调整及对贸易与财政的影响。另外,文中主要是以发展模式、经济制度等与我国较为相似的发展中国家贸易开放为借鉴,故选择了泰国、加纳与印度等国进行研究。其中前两个国家贸易自由化初期财政盈余,而印度财政出现赤字状况影响贸易自由化进程进而反复调整贸易政策,印度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影响其贸易自由化与相关税收政策的调整。通过总结这些国家的经验做法,为我国在继续扩大贸易开放过程中税收政策调整提供思路借鉴。第七章为扩大贸易开放的税收政策与支出政策、非关税壁垒等搭配;研究为了优化税收政策的作用效果,降低贸易开放给本国带来的负面影响,选择支出政策、贸易政策、非关税壁垒等宏观经济调节措施与税收政策进行搭配调整。故本章分三部分进行研究:第一部分是搭配财政支出政策,一国贸易开放会对税收收入产生影响同时也会给政府支出带来影响,同样地,政府支出规模又会反过来影响贸易开放程度。一方面由于受到财政预算的约束,政府支出会受到税收收入的影响。另一方面,贸易开放给国内经济带来的影响与冲击要求政府运用支出政策进行配套调整。第二部分是考虑贸易政策,在贸易开放过程中,各国所选择的贸易政策(如自由贸易、进口自由化、进口替代、受保护的出口导向型等)有所不同,税收政策进行相应的调整,应该考虑不同的贸易政策背景;在贸易政策的选取上,由于各方利益不同,导致了政府采取贸易自由化政策后形成了支持与反对这两股政治力量,最终结果就取决于政府对于冲突双方的调停。第三部分是结合非关税壁垒,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形势持续不明朗,各国出于本国经济发展和保护本国产业需要出发,采取一系列贸易保护措施,其中因非关税壁垒天然的隐蔽性特点而逐渐被各国重用,贸易保护呈抬头趋势。通过实证分析,研究发现非关税壁垒对于贸易的限制作用甚至会高于关税壁垒,阻碍贸易开放的扩大。第八章是对全文进行总结,得到相应的政策启示。包括贸易税收(关税、进口增值税与消费税、出口补贴)、国内税收(所得税)及搭配财政支出、非关税壁垒等的政策建议。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本文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一、不同税种税率的调整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程度不一降低进口关税税率会促进该国的进口与出口贸易,而降低出口补贴(退税率)效果恰恰相反。也就是说降低关税与增加出口补贴会促进进口与出口贸易。其中,出口补贴率对贸易的影响程度比关税税率大。另外,从影响程度的角度看,下降同等幅度的税率,出口补贴与国内所得税政策的影响效果要高于进口关税政策。可能是因为我国平均关税税率已经下降到较低水平,因而进一步调整空间对各行业部门的影响相对较小。二、贸易开放会影响税收收入进而限制税收政策的调整幅度一方面,随着贸易开放度的加大,贸易自由化的深入,国际贸易活动将愈发频繁,使其规模扩大。一国总税收收入将增加,但是贸易税收收入的变化方向不定。另一方面,根据发展中国家收入分组实证讨论结果,在低收入国家中贸易开放程度加大,对该国总税收收入的影响并不大。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在中低收入与中高收入国家中,贸易开放的深入将提高这些国家国内销售税以及所得税收入,进而弥补由于关税税率下降导致贸易税收收入的减少,最终导致总税收收入提升。然而在高收入发展中国家,贸易开放度的加大,会降低总税收收入水平。三、支出政策与非关税壁垒搭配税收政策调整扩大贸易开放通过联立方程组的3SLS估计结果发现,贸易开放度与政府支出呈现出倒U型关系。发展中国家贸易自由化初期,补偿假说占据主导作用,需要扩大政府支出规模,以减少开放对本国产业及经济带来的风险冲击及消极影响。随着贸易开放的深入,效率假说会超过补偿假说占据主导地位。随着贸易开放程度的加深,可以紧缩财政支出政策,降低政府干预程度,充分发挥市场的效率。另外,配合贸易政策,同时降低贸易壁垒措施。在贸易壁垒措施上,降低非关税壁垒对我国贸易的促进作用要高于关税壁垒,为此提高贸易便利化程度,同时完善非关税壁垒相关法律法规,与国际相关法律相接轨。四、国外在扩大贸易开放中税改以所得税为主间接税为辅贸易自由化过程中,需加强财政预算的管理,避免财政赤字问题的出现。对于一些国家而言,关税税率的下降会导致国际贸易税收收入的大幅减少,进而制约了贸易自由化进程。所以在贸易自由化过程中,为保证政府财政收入,一国会对国内税收政策进行调整,将对国际贸易税收的依赖性过渡到国内直接税与间接税收入中,以免贸易税收收入大幅降低对其产生的负面影响。例如美国、加纳与泰国国内税制改革的过程中,以所得税改革为主,间接税改革为辅。在扩大贸易开放的国家中其税收政策的调整经验包括:所得税的调整以降低边际税率或提高税前所得扣除额为主要改革内容;国内间接税的调整以扩大征税范围为主要改革内容。此外,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运用最新版GTAP数据库试图分析不同税制下税率的变化对贸易规模的影响。以往许多研究都集中于单个税种的影响,本文试图从关税、所得税、出口补贴等不同的税收政策角度进行权衡分析对经济与贸易的影响效果。研究发现相比关税政策,降低同等幅度的所得税与增加同等幅度的出口补贴政策更加能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第二,研究发现贸易开放与税收收入并非线性关系。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贸易开放对税收收入的影响不同。起初至中期,贸易开放与税收收入呈现正相关;到后期,贸易开放与税收收入呈现出负相关关系。弥补了前人在贸易开放与税收收入关系研究的不足。第三,本文立足于新的视角即继续扩大贸易开放可能会对本国经济市场所带来的优劣影响对税收政策的调整进行分析,在继续扩大贸易开放的税收政策研究同时,对贸易自由化可能带来的问题进行配套政策完善,试图减少贸易开放的成本。且本文从政府收支角度考虑综合研究贸易开放对税收、财政支出等的影响,反过来运用这些政策进行调节等,丰富了税收政策与贸易开放的相关研究。第四,通过联立方程组的3SLS方法发现贸易开放与政府支出之间关系既不符合效率假说又不符合补偿假说,而是符合U型假说。为少量支持U型假说的研究提供了补充。
蒋培培[5](2019)在《外贸服装企业YH公司的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跟随改革开放的持续高速发展,中国成长为世界第一大纺织品服装制造和出口国,外贸服装加工行业也因此得到迅猛的发展。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成熟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广阔的社会资源为外贸服装加工行业的蓬勃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然而近年,由于国际政治与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外贸服装加工企业面临强大的国际市场竞争压力,受到世界经济增长放缓、东南亚国家服装加工业的兴起、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抬头、中国人口红利的不断减弱、企业生产经营成本逐年上升等因素的影响,企业自身发展缺陷暴露,缺乏设计和研发能力的低附加值生产加工方式使企业发展面临被动、落后的局面,逐渐失去国际市场竞争力,外贸服装加工企业的发展遭遇严峻的威胁与挑战。因此,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寻找新的发展方向,采取积极有效的战略措施突破困境迫在眉睫。论文以作者所在的“YH国际有限公司”(以下简称YH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该企业的基本情况及发展现状,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外贸服装加工企业的行业环境发展状况,运用战略管理理论和分析工具对案例企业进行分析,以帮助YH公司制定可行的发展战略为论文的研究主题。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论文阐述了战略管理的相关理论以及近几年国内相关研究成果的参考借鉴;第二部分对YH公司的外部环境进行分析;第三部分,对YH公司的内部资源情况进行分析;第四部分,对适合YH公司的发展战略做出选择;第五部分,提出企业战略的实施措施及保障措施。作者通过对YH公司进行初步分析研究,建议企业建立多元型的发展战略方向,立足自身优势和客户订单资源,加大开发新市场、新客户的力度,企业自主品牌的建设,结合企业发展中的实际情况不断对发展战略进行调整,推动企业向高附加值的产品类型、多元化的客户类型的方向升级发展。
黄金宇[6](2018)在《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日本长期以来一直是国际贸易多边体制的支持者,但最近十多年来日本明显加快了签署FTA的步伐。截止到2018年7月,日本已经完成了17个FTA的签署,8个FTA正在谈判,其中日本-哥伦比亚FTA实质性达成一致,RCEP、日本-加拿大FTA均表示要在2018年取得实质性进展,日本-土耳其FTA和中日韩FTA正加紧谈判,实际上只有与海合会和韩国的谈判陷入停滞之中,尤其是日本-欧盟FTA的签订使日本从落后的状态迅速成为东亚地区的“排头兵”,与韩国并肩领跑。在FTA谈判中,农业议题是非常重要和敏感的领域。农业是立国之本,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因此世界各国普遍对农产品贸易进行保护。随着FTA在全球贸易自由化浪潮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特别是在面对日本这样巨大且贸易保护水平很高的农产品市场时FTA谈判将会变得更加激烈。当前国际贸易自由化大潮中,日本的农业保护政策面临着巨大考验,在不断加强的保护中日益衰落的日本农业已经无力经受自由化的冲击。日本FTA谈判在两难困境下取得了显着效果,既推动了本国FTA谈判进程,又较好地保护了农产品市场,因此对其农业议题谈判模式值得进行研究。文章以日本FTA进程中的农业议题谈判模式为研究对象,梳理了日本FTA战略的发展历程、主要特点和影响因素,运用“双层博弈”模型总结了五种谈判模式的建立、构成和推广,分析了五种模式产生的历史和经济、外交、政治等方面的现实根源,在对谈判效果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引力模型”分析了日本2006-2015年十年间的农业进出口贸易相关数据,形成了日本农业议题谈判的经验。文章认为,日本深入地思考并灵活运用关税手段,通过设置复杂的关税减免模式既保护了本国农业又推进了FTA,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文章提出了中国在FTA进程中农业议题谈判以及推动RCEP和中日韩FTA的建议,日本是中国农产品出口最重要的对象国,中国耕地少、农产品竞争力弱等特点与日本类似,如何借鉴日本谈判模式推进FTA值得思考,做到有的放矢,占据有利地位,既保证谈判结果有利于中国农业发展目标的实现,又有利于扩大中国农产品出口。文章分为7章展开。第一章是绪论。说明了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的研究意义和目的,提出了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梳理并对国内外文献进行简要评价。第二章是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的理论基础。分析了博弈论与国际贸易谈判、国家利益理论与农业保护、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与农业贸易政策制定等相关理论,建立了FTA协定签署或不签署的“囚徒困境”模型,分析了国际政治学关于“国家利益至上”理论要求保护农业贸易与国际主流经济学要求建立自由贸易体系之间的摩擦与矛盾,从国际政治经济学角度建立了双层博弈模型分析了农业贸易政策的制定过程。第三章是日本FTA战略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梳理了日本FTA的签订过程,总结了日本FTA的立足东亚精选谈判对象、迅速扩张由双边EPA向巨型FTA转变、先易后难采取EPA形式取代FTA、提高标准力争主导规则、维护安全力保战略资源稳定进口等五个主要特点,并从历史文化传统、国内政治决策体制之间的分歧、国际上的美日同盟以及日本农业保护现状等方面对日本FTA进程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第四章是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的谈判模式分析。归纳了日本十多年来在外务省、经产省、农水省等纲领性文件指导下,在FTA具体谈判实践中的五种谈判模式,即:完全排除农产品的谈判模式、保护最敏感产品的谈判模式、利益交换的谈判模式、“外交优先”的谈判模式、全盘考量国家利益的谈判模式。在双层博弈模型基础上,分析了上述模式的建立、“赢集”的构成、谈判的探索与实现及复制与推广。第五章是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的根源分析。日本悠久的农业保护政策构成了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的历史根源;农业持续低迷、粮食依赖进口、利益集团博弈等经济、外交、政治因素是现实根源。通过对全球化、区域化两个阶段分析了日本农业保护政策的演变过程,并通过中国、日本、韩国与东盟的三个FTA农产品贸易降税模式的比较,直观地说明了日本农业保护政策;探讨了日本农业保护政策对农业议题谈判的影响。第六章是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谈判的效果和实证分析。在建立谈判效果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对日本农业议题谈判的效果进行了分析,发现日本的农业贸易保护政策若做出较大让步将面临巨大的农业经济损失和政治风险,因此遵循着尽量不做让步、尽量保护农业核心利益、尽力争取到政治、经济、外交、战略安全等方面利益最大化的思路。实证方面,利用贸易引力模型对日本与美国、欧盟、澳大利亚、中国、东盟等12个国家或地区在2006-2015十年间的农产品贸易数据,实证分析了关税、人口规模、贸易距离、人均GDP、实际GDP增长率、农产品生产总额、汇率、物价增长率、是否同盟国、FTA是否生效对日本农产品贸易额和对日本农产品进口额的影响。在分析中发现关税税率的影响是非常复杂的,既对进口价格、数量产生影响,又对进口、出口产生影响,尤其是与FTA是否生效交互发生影响。分析表明农业议题尤其是关税谈判在FTA进程中起着重大的决定性作用,日本通过复杂的关税减免模式既保护了本国农业又推进了FTA,取得了良好效果,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谈判经验。第七章是启示与建议。以上述研究成果为基础,总结了中国FTA进展现状和中国农业贸易保护现状,比较详尽地提出了中国在农业贸易保护及农业议题谈判方面的建议,同时就推动RCEP和中日韩FTA谈判进程分别提出了建议。
任佳瑜[7](2017)在《蓝色贸易壁垒的双重效应及应对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际贸易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全球贸易机制与贸易规则逐渐成熟与完善,部分传统意义上的贸易壁垒形式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在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驱动下,蓝色贸易壁垒等新的贸易壁垒形式不断应运而生。我国是世界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国,长期以来,低廉的劳动力价格成本是我们在对外贸易竞争中的比较优势,但在劳工立法和劳动执法等方面确实还有很多问题。而蓝色贸易壁垒的实施,为我国对外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迫使我们作出积极的转变和新的尝试。蓝色贸易壁垒是以蓝领工人的权益保护为借口,主要针对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而采取的一种贸易保护措施。国内关于蓝色贸易壁垒问题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且侧重于对蓝色贸易壁垒本身的特性或者是应对机制方面的研究。蓝色贸易壁垒主要通过设置较高的劳工标准来实施,目前国际上关于劳工标准的规定和做法很多,但均未达成统一的共识,而国内的劳工立法已基本与国际标准接轨,但在就业歧视、工会制度等方面仍存在很多漏洞。此外,我国在应对蓝色壁垒上存在着诸如劳动法律体系不健全、政府组织监管不到位,企业社会责任意识薄弱,反馈和协调机制缺失等不足。因此,从法学和经济学角度分析蓝色贸易壁垒双重效应,努力探讨应对策略,有利于帮助我国政府和企业正确认识和跨越蓝色贸易壁垒,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推动出口贸易的健康和稳定发展。从理论角度看,短期内蓝色贸易壁垒会对出口国产生贸易抑制、贸易转移和产业冲击等经济负效应,长期来看又会带来技术和制度创新、环境优化等经济正效应。从实证角度看,由于我国出口贸易存在对外贸易依存度高,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出口市场结构不平衡等现状,短期内蓝色壁垒会限制我国出口规模的扩大,降低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导致贸易摩擦数量增加,甚至影响经济社会的稳定,但是从长期来看,该壁垒的有助于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生产率和质量,增强出口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因此,我国应当辩证地看待蓝色壁垒的双重效应,结合实际发展的情况,从政府、企业以及行业协会这三大主体出发,探讨具体的应对策略,还要不断地完善劳动法律体系,建立信息反馈和预警机制、组织和协调机制、约束激励机制等配套的制度。
王迎[8](2015)在《新贸易保护主义对转轨国家经济影响研究 ——以中国和俄罗斯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各国参与国际经济贸易的程度不断加深,经济贸易往来逐渐增多。.虽然贸易自由化势不可挡,但仍有越来越多的经济和非经济因素助长了贸易保护主义,使其屡禁不止甚至变本加厉、花样翻新,从而阻碍了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新贸易保护主义是对传统贸易保护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其保护手段摒弃了传统的关税措施,越来越多地采用非关税措施,甚至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衍生出更为隐蔽的措施和形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在国际金融和国际投资领域也开始形成金融保护主义和投资保护主义,从而使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内涵更加广泛。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不断发展,既源于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理论,也与现代经济贸易理论的支撑有密切联系。新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隐蔽性特点也决定了在当今自由主义盛行的经济贸易规则下,贸易保护仍然能够大行其道。转轨国家的经济转轨与经济全球化几乎不谋而合,同时进行。转轨国家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取得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从这个方面看,转轨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但不可否认,参与经济全球化也给转轨国家带来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如俄罗斯对国际市场和主要贸易伙伴的严重依赖,以及依靠本国比较优势参与经济全球化而造成的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安全、贸易安全受到威胁等。新贸易保护主义对于转轨国家而言也是一柄双刃剑。新贸易保护主义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快速发展,虽然能够对转轨国家经济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对转轨国家经济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更为严重。而且,随着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不断发展,新贸易保护主义还将对转轨国家经济构成巨大挑战和威胁。因此,如何看待新贸易保护主义,如何有效破解新贸易保护主义,以趋利避害,应对挑战,就成为转轨国家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以中国和俄罗斯为例,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及其对转轨国家经济造成的影响进行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本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为导论。主要阐明本文的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以及研究的创新之处。第二章系统地梳理了传统贸易保护理论和新贸易保护理论,为后面的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章主要研究新贸易保护主义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本章分析了贸易自由化、金融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与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关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的同时,贸易领域的新贸易保护主义也开始盛行。美国推行金融自由化所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使新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加剧,而且在保护形式上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在投资和生产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投资保护主义也日益盛行,并呈现出法制化、泛政治化等特征。然而,经济全球化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不会因为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存在和发展而改变。第四章主要分析新贸易保护主义对转轨国家经济的促进意义。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不断发展变化对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都会产生影响,但对转轨国家的影响尤为明显。本章主要分析新贸易保护主义作为外部压力对转轨国家经济发展的促进意义。着重分析了新贸易保护主义对转轨国家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作用,以及转轨国家在新贸易保护主义影响下获得的动态贸易利益。认为在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外压作用下,转轨国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技术的进步、对外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等。第五章主要分析新贸易保护主义对转轨国家经济的负面影响和挑战。新贸易保护主义对转轨国家经济的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在破坏贸易利益机会均等方面影响了转轨国家贸易自由化的实行,在经济决策安全、贸易与市场环境安全、产业安全等方面也对转轨国家的经济安全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而且,金融危机对转轨国家经济的负面影响也因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而加剧。不仅如此,新贸易保护主义对转轨国家的经济发展还会带来一系列的挑战,其中既包括“碳关税”的即将启动对转轨国家竞争优势和高碳产业发展所形成的挑战等,也包括“双反”调查、知识产权保护等手段对转轨国家新兴产业发展所形成的挑战,还包括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对转轨国家未来经济贸易发展所形成的挑战。第六章提出了转轨国家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对策。本章认为:首先,不论是从世界经济的发展规律,还是从中国和俄罗斯的转轨大国特征看,转轨国家都要对新贸易保护主义有正确的认识。其次,转轨国家必须从自身的体制缺陷、经济结构不合理、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企业竞争力弱等方面做出必要的改进和调整。具体而言,转轨国家的政府需加快推进市场经济改革,制定合理的经济安全战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尤其要加快低碳产业的发展。而作为经济全球化重要参与者的企业,要注重核心技术的突破、经营理念的转变、产业的升级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第七章为结论部分,是对本文主要研究成果的归纳和总结。转轨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还将不断加深,而新贸易保护主义也将继续存在和发展。在此形势下,妥善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对经济的影响和挑战,这对转轨国家实现本国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其中,政府要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注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但同时也要避免对经济的过度干预。而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则要注意核心技术的突破、经营理念的转变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韩冰[9](2014)在《新形势下中国应对反倾销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今WTO的国际贸易救济体系中,反倾销措施不但是应用极为频繁,影响面非常广泛的救济手段,而且越来越成为重要的贸易保护手段为人们所关注。自WTO成立以后,我国遭受的反倾销调查数量居高不下,即便加入WTO以后的十几年来,也未能扭转窘境,甚至因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增长,几乎年年成为全球遭遇反倾销调查数量最多的国家。自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之后,在美国的影响下,一些发达国家多次向我国出口产品发起“双反”调查,比如近两年我国遭受的光伏“寒冬”就是鲜活一例,我国外向型企业损失惨重。所以,妥善应对反倾销问题成为我国积极推进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国际经济形势发展的角度,以理论研究为基础、问题分析为重点、对策研究为落脚点,按照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采用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统一、历史分析和逻辑分析相统一、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呼应、案例分析和经验分析相协调、国际比较分析法、内外因分析法、战略分析法等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当前的新形势下,美国、欧盟、日本、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以及印度、阿根廷、巴西、土耳其和南非等发展中国家对我国进行反倾销调查与裁决的现状、特征、主要原因和发展趋势。结合反倾销对我国出口所产生的经济影响与贸易效应分析,导致我国面临严峻反倾销挑战的教训与原因主要有:我国企业在加入WTO之后,出口激增、劳动力成本优势等进一步释放,企业发展不平衡与产品在低产业链恶性竞争、竞相压价,出口企业、行业协会、政府机构等多方协调不力,国内产业结构失衡、资源利用粗放,产业政策、法律法规与国际规则不尽协调,以及“非市场经济地位”与反倾销应诉经验不足等多种因素。因此,总结我国应对反倾销问题的经验与教训,建立与当前应对反倾销问题相匹配的结构化反倾销预警机制,成为我国应对反倾销问题的重要途径。同时,我们在积极协调、妥善应对反倾销问题的同时,更应该自视缺陷与不足,加快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与完善、进一步调整我国产业结构、推进产业集约化发展、加强产品创新,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才能从根本上有效规避反倾销等贸易壁垒,推进我国经济稳定快速发展。本文共分为六章。导论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反倾销问题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研究方法、创新点与研究难点。第一章,倾销与反倾销的理论基础。论述了马克思关于商品价值与国际贸易的相关理论;西方贸易保护理论的发展历史、主要政策,以及与倾销、反倾销的关系;同时,论述了反倾销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对反倾销问题做了理论评述。第二章,倾销与反倾销的发展历史与当代新特征。详细介绍了倾销的历史与现状、倾销的类型、WTO框架下对倾销的认定规则,并对倾销的利弊进行了简要分析;反倾销的历史演进、WTO框架下反倾销裁决的主要措施,以及WTO框架下的贸易救济体系;分析了当代新形势下,国际反倾销的新特征及其成因。第三章,当代新形势下全球主要经济体对我国反倾销的新特征。分析了中国面临的反倾销问题的总体情况,并分国别分析了美国、欧盟、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对我国反倾销的特征与趋势;印度、巴西、阿根廷、南非、土耳其、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和俄罗斯对我国反倾销的特征与趋势。第四章,反倾销的经济影响与产生的贸易效应分析。通过反倾销调查对中国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分别对全球反倾销调查整体、主要发达国家和主要发展中国家对中国反倾销调查的出口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各国对华反倾销指控强度的比较,并以美、欧等国对我光伏产品的反倾销为例,分析了反倾销的贸易效应。第五章,新形势下我国应对反倾销的经验和教训。系统总结了我国加入WTO以后的十多年来应对反倾销问题的主要教训和重要经验。第六章,新形势下中国应对反倾销问题的政策建议。提出结构化反倾销预警机制的重要性和基本架构,并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企业、行业组织和政府从各相关层面的策略建议。通过对我国在新形势下应对反倾销问题的系统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面临的反倾销问题在当前和今后的相当一段时期内,仍然相当严峻,这不但涉及到我国的出口贸易,而且,越来越影响到我国国内产业发展与国家的长远经济战略,所以,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要进一步推进国内政策与法律法规同国际接轨,利用市场机制整合优势资源,推进企业技术创新,提高在国际分工格局中的整体地位;加强劳务输出和对外直接投资,进一步提升全球战略思维,不断消减对外贸易的倾销动力,推进全球经济健康发展。同时,我们也要正视国际经济秩序的历史局限性,积极参与到国际规则的修正与完善,提高在国际舞台的话语权,缓解与打消外国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歧视与误解,更为有效地妥善应对反倾销问题,保持我国经济长期、快速、稳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与伟大复兴。
李莎莎[10](2013)在《后危机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困境与区位选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全球来看,后危机时代国际贸易总量增长乏力,国际贸易区位结构发生变化,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外需疲软明显,传统主要贸易伙伴消费不足,外商投资下降。此外,国际贸易保护对我国外贸发展起到了遏制作用,使我国进出口环境恶化,针对我国产品的贸易救济调查也不断增多。分析表明,后危机时代我国的对外贸易传统优势区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我国同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的贸易额在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而新兴经济体,尤其是"金砖国家",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攀升,未来将成为我国对外贸易重点合作对象。
二、欧盟应取消对外贸易壁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欧盟应取消对外贸易壁垒(论文提纲范文)
(1)国内否决者与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 ——韩日农业贸易自由化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政治制度与对外贸易政策 |
1.2.2 有关韩国和日本FTA政策的研究 |
1.3 研究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分析框架:双层博弈论 |
2.1 双层博弈和获胜集合 |
2.1.1 双层博弈:国内政治与对外谈判的互动 |
2.1.2 获胜集合 |
2.2 偏好、制度和战略 |
2.2.1 国内行为体的偏好、权力分配和可形成联盟 |
2.2.2 国内政治制度 |
2.2.3 谈判代表的战略 |
第三章 韩日农业政治经济比较 |
3.1 韩日农业结构比较 |
3.1.1 韩国的农业结构 |
3.1.2 日本的农业结构 |
3.2 韩日官僚组织的决策模式比较 |
3.2.1 韩国的官僚体系及其变迁历程 |
3.2.2 日本的官僚体系及其变迁历程 |
3.3 韩日国内批准制度比较 |
3.3.1 韩国的批准程序 |
3.3.2 日本的批准程序 |
第四章 多边贸易体制下的韩日农业贸易自由化(1980-1990 年代) |
4.1 韩国的农业贸易自由化 |
4.1.1 韩美牛肉进口自由化谈判 |
4.1.2 乌拉圭回合和韩国的大米关税化 |
4.2 日本的农业贸易自由化 |
4.2.1 美日牛肉/柑橘进口自由化谈判 |
4.2.2 乌拉圭回合和日本的大米关税化 |
4.3 多边贸易体制下韩日农业贸易自由化的异同及其原因 |
4.3.1 多边贸易体制下农业贸易自由化的异同 |
4.3.2 贸易自由化进程不同的原因 |
第五章 自由贸易协定下的韩日农业贸易自由化(2000 年代以来) |
5.1 韩国的自由贸易协定与农业贸易自由化 |
5.1.1 部分开放时期(2001~2006):以韩国智利FTA为例 |
5.1.2 全面开放时期(2006~至今):以韩国美国FTA为例 |
5.2 日本的自由贸易协定与农业贸易自由化 |
5.2.1 部分开放时期(2001~2013):以日本墨西哥EPA为例 |
5.2.2 全面开放时期(2013~至今):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为例 |
5.3 自由贸易协定下韩日农业贸易自由化的异同及其原因 |
5.3.1 自由贸易协定下韩日农业贸易自由化的异同 |
5.3.2 贸易自由化进程不同的原因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WTO框架下中美贸易争端中的法律技术脱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中美贸易争端解决对中国贸易发展的重要性 |
二、WTO争端解决机制对中美争端解决的重要意义 |
三、中美法律技术脱节和中美贸易争端的关系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关于法律技术脱节的研究 |
二、关于WTO争端解决机制的研究 |
三、关于中美贸易争端的研究 |
四、关于中国贸易法律技术的研究 |
五、关于美国贸易法律技术的研究 |
六、关于中美贸易发展和战略的研究 |
七、关于中国发展战略和实力的研究 |
八、研究现状评述及启示 |
第四节 研究内容 |
一、研究范畴 |
二、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 |
三、研究思路 |
第一章 法律技术脱节的内涵与外延 |
第一节 法律技术的概念发展及特征 |
一、法律技术的概念渊源 |
二、法律技术的概念拓展 |
三、法律技术的特性 |
第二节 法律技术脱节的基本内容 |
一、法律技术脱节的内涵 |
二、法律技术脱节的原因和特征 |
第三节 法律技术脱节的影响 |
一、法律技术脱节在国内领域的影响 |
二、法律技术脱节在国际领域的影响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WTO框架下中美法律技术脱节的背景分析 |
第一节 WTO的发展与现状 |
一、WTO制度发展 |
二、WTO规则体系的困境 |
第二节 中国对美国贸易法律技术脱节背景 |
一、入世后中国贸易发展概况、特点和前景 |
二、中国对美贸易战略演变 |
三、中国贸易法与WTO规则关系 |
第三节 美国对中国贸易法律技术脱节背景 |
一、2001 年至今美国贸易发展概况、特点和前景 |
二、美国对华贸易战略演变 |
三、美国贸易法与WTO规则关系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美贸易争端的法律技术脱节案例表现 |
第一节 中国诉美国的WTO争端案件统计与分析 |
一、年度起诉案件变化规律 |
二、美国应诉方式法律性强 |
三、从案件结果看 |
第二节 美国诉中国的WTO争端案件统计与分析 |
一、年度起诉案件变化规律 |
二、案件涉及传统贸易和美国优势领域 |
三、中国应诉方式政治性强 |
四、从案件结果看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美在WTO实体法领域的法律技术脱节 |
第一节 中美贸易争端涉及的实体法领域概况 |
第二节 中美实体法领域的法律技术脱节内容和特点 |
一、涉案WTO实体法规下中美法律技术脱节的内容 |
二、涉案WTO实体法规下中美法律技术脱节的特点 |
第三节 中美实体性法律技术脱节的原因 |
一、实体性立法领域的原因 |
二、实体法适用领域的原因 |
第五章 中美在WTO程序法领域的法律技术脱节 |
第一节 中美“双反”案件中程序性的法律技术脱节 |
一、AD和 SCM中的程序性规定 |
二、中美涉反倾销或反补贴程序案的概况 |
三、中美在双反领域中的程序性法律技术脱节 |
第二节 中美在DSU程序中的法律技术脱节 |
一、DSU程序性规定 |
二、中美WTO争端案件涉DSU程序概况 |
三、中美在DSU程序下的法律技术脱节 |
第三节 中美WTO争端中程序性法律技术脱节的原因 |
一、程序价值理念不一致 |
二、程序性立法差异 |
三、程序法适用差异 |
第六章 WTO体系下中国的贸易法律技术调整方案 |
第一节 贸易法价值合法化 |
一、维护WTO多边贸易体制 |
二、坚持自由贸易和公平贸易原则 |
三、实体法和程序法并重原则 |
第二节 中国对美贸易立法技术调整方案 |
一、平衡内外的立法方针 |
二、调整立法机制和机构 |
三、确立科学的立法规范 |
第三节 中国对美贸易法律适用技术调整方案 |
一、法律适用部门分工专业化机制化 |
二、积极主动参与国际贸易争端解决 |
三、建立与立法机构的反馈机制 |
四、转变“第三方”思维,实践中提高对实体法的解释能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参考文献 |
(一)中文着作 |
(二)中文译着 |
(三)中文论文 |
(四)中文学位论文 |
二、英文参考文献 |
(一)英文着作 |
(二)英文论文 |
三、相关网站数据库 |
附件:中美提交WTO争端案件统计(2001-2019) |
致谢 |
(3)中国通讯设备行业应对贸易壁垒的经验与教训 ——基于多案例视角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可能的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关于中国通讯设备行业遭遇贸易壁垒原因和现状的研究评述 |
2.2 关于中国通讯设备行业遭遇主要贸易壁垒的研究评述 |
2.2.1 “国家安全”贸易壁垒 |
2.2.2 知识产权贸易壁垒 |
2.2.3 反倾销贸易壁垒 |
2.2.4 技术性贸易壁垒(TBT) |
2.3 关于中国通讯设备行业应对贸易壁垒策略的研究评述 |
2.3.1 应对“国家安全贸易壁垒”的策略研究 |
2.3.2 应对“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策略研究 |
2.3.3 应对“反倾销贸易壁垒”的策略研究 |
2.3.4 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策略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行业分析和案例选择 |
3.1 行业分析 |
3.1.1 我国通讯设备行业的发展概况和对外贸易情况 |
3.1.2 我国通讯设备主要企业对外发展情况 |
3.2 案例选择 |
3.2.1 我国通讯设备行业所遭受的代表性贸易壁垒 |
3.2.2 主要遭受贸易壁垒的代表性企业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案例剖析 |
4.1 案例一,我国通讯设备行业应对“国家安全”贸易壁垒的教训 |
4.1.1 案例介绍 |
4.1.2 案例分析 |
4.1.3 小结 |
4.2 案例二,我国通讯设备行业应对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经验 |
4.2.1 案例介绍 |
4.2.2 案例分析 |
4.2.3 小结 |
4.3 案例三,我国通讯设备行业应对反倾销贸易壁垒的教训 |
4.3.1 案例介绍 |
4.3.2 案例分析 |
4.3.3 小结 |
4.4 案例四,我国通讯设备行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经验 |
4.4.1 案例介绍 |
4.4.2 案例分析 |
4.4.3 小结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 |
5.1 原因分析 |
5.1.1 我国通讯设备行业遭遇四大贸易壁垒的原因: 基于案例分析的结论 |
5.1.2 我国通讯设备行业遭遇四大贸易壁垒的原因: 基于不同国际化阶段的分析 |
5.2 对策建议 |
5.2.1 我国通讯设备行业应对贸易壁垒的策略: 基于案例分析的启示 |
5.2.2 我国通讯设备行业应对贸易壁垒的策略: 基于国际化战略动态视角分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扩大贸易开放的税收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呈抬头趋势 |
二、国际贸易壁垒发展逐渐偏向以非关税壁垒为主关税为辅 |
三、中国进出口贸易呈下降趋势然居民境外消费热度不减 |
四、经济全球化及竞争的加剧急需具有竞争力的税收政策 |
第二节 研究思路 |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框架 |
三、研究方法 |
第三节 主要概念及问题的厘定 |
一、贸易开放及其度量 |
二、贸易开放与贸易封闭的税收政策 |
三、贸易开放可能带来的问题 |
第四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际贸易与税收关系的研究 |
二、贸易政策、财政收支与收入分配等研究 |
三、简要评述 |
第五节 研究内容 |
一、贸易开放的衡量指标及其评价 |
二、税收政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
三、扩大贸易开放的税收政策制约因素 |
四、国外在扩大贸易开放中税收政策做法 |
五、税收政策如何搭配其他宏观政策实现扩大贸易开放 |
第六节 研究创新点及不足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 |
第一节 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因素分析 |
一、价格因素 |
二、非价格因素 |
第二节 不同贸易发展理论下税收政策选择 |
一、古典贸易理论中贸易税收政策的选择 |
二、保护贸易理论中贸易税收政策的选择 |
三、新贸易理论中贸易税收政策的选择 |
第三节 税收政策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机制分析 |
一、价格是税收政策影响国际贸易的直接传导枢纽 |
二、税负转嫁或补贴等间接方式影响国际贸易发展 |
三、国际贸易税收政策的效应分析 |
第四节 贸易开放受到税收收入制约的一般理论分析 |
第三章 开放背景下中国贸易与税收政策回顾与分析 |
第一节 改革开放后对外贸易政策回顾 |
一、逐渐开放的贸易保护政策(1978-2000 年) |
二、WTO规则下公平贸易与保护贸易并存发展(2001-2018 年) |
三、我国扩大贸易开放的必要性 |
第二节 贸易政策变化下我国贸易开放状况 |
一、贸易规模及开放度变化 |
二、货物与服务贸易开放状况 |
三、我国贸易开放程度与其他经济体的对比分析 |
第三节 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税收政策回顾 |
一、开始降关税并提供出口补贴以促进对外贸易(1978-1991 年) |
二、继续降关税并进行分税制改革刺激对外贸易(1992-2000 年) |
三、大幅降关税并调整出口退税以扩张贸易规模(2001-2018 年) |
第四节 中国扩大贸易开放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 |
一、关税政策 |
二、出口退税政策 |
三、所得税政策 |
四、非关税壁垒政策 |
第四章 我国税收政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
第一节 研究内容 |
第二节 GTAP模型及假设 |
一、模型假设 |
二、基本框架 |
第三节 数据处理及模拟方案 |
一、模型数据特点 |
二、分组处理 |
三、政策冲击方案设计 |
第四节 关税政策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实证结果 |
一、降低进口关税税率将促进本国进出口贸易发展 |
二、降低进口关税税率将提高本国GDP增速并改善社会福利 |
三、降低进口关税税率将刺激我国畜牧业的对外贸易与轻工业的出口 |
第五节 所得税政策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实证结果 |
一、降低国内所得税税率将促进本国出口贸易而阻碍进口贸易 |
二、降低所得税税率将恶化本国贸易条件但改善全球社会福利 |
三、降低所得税税率将刺激我国工业与纺织业的产出及出口 |
第六节 出口补贴政策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实证结果 |
一、降低进口补贴率将抑制本国进出口贸易发展 |
二、降低出口补贴率将改善本国贸易条件但恶化社会福利 |
三、降低出口补贴率将较大抑制我国采掘业的出口及纺织业的进口 |
第七节 本章研究小结 |
第五章 扩大贸易开放的税收政策制约因素分析 |
第一节 扩大贸易开放的税收政策调整主要约束因素 |
一、税收收入 |
二、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
三、国内保护与产业结构升级 |
四、本章研究假设 |
第二节 实证设计及数据选取——以税收收入为例 |
一、基本模型 |
二、解释变量的选取 |
三、数据来源及其描述性统计 |
第三节 实证研究方法 |
一、静态研究方法 |
二、动态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实证研究结果 |
一、贸易开放对贸易税收收入的影响分析 |
二、贸易开放对总税收收入的影响分析 |
第五节 低、中、高收入发展中国家分组讨论 |
一、贸易开放对低收入国家税收的影响 |
二、贸易开放对中低收入国家税收的影响 |
三、贸易开放对中高收入国家税收的影响 |
四、贸易开放对高收入国家税收的影响 |
第六节 本章研究小结 |
第六章 国外扩大贸易开放的税收政策经验 |
第一节 公平贸易论下以所得税为主的税收政策调整:以美国为例 |
一、1933 年以前美国贸易与税收相关政策 |
二、1934 年-《1974 年贸易法》出台期间美国贸易与税收相关政策 |
三、1974至2018 年美国为推动公平贸易的税收政策 |
四、贸易开放对美国关税收入及贸易的影响(1790-1934 年) |
五、贸易自由化对美国财政及贸易的影响(1934-2016 年) |
六、经验小结 |
第二节 贸易自由化失败后适度保护贸易下税收政策做法:以印度为例 |
一、印度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时期 |
二、1991-1998 年印度贸易与税收政策改革 |
三、1998-2017 年印度贸易与税收政策改革 |
四、贸易开放对印度税收收入的影响 |
五、经验小结 |
第三节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引入增值税调整所得税:以泰国为例 |
一、二战后泰国贸易政策相关背景 |
二、泰国贸易自由化进程中贸易税收政策 |
三、泰国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国内税制改革 |
四、泰国贸易自由化过程中贸易规模的变化 |
五、泰国贸易自由化过程中政府税收的变化 |
六、经验小结 |
第四节 成功推动贸易自由化下简化税制降低有效税率:以加纳为例 |
一、加纳独立后相关背景 |
二、加纳1983 年经济改革计划中贸易与税收相关部分 |
三、加纳1995 年入世后的贸易自由化进程 |
四、贸易自由化对加纳税收及贸易的影响 |
五、经验小结 |
第五节 国外经验的启示 |
第七章 扩贸易开放的税收政策与支出、非关税壁垒等搭配 |
第一节 搭配支出政策调节收入分配 |
一、效率假说与补偿假说 |
二、贸易开放与政府支出之间U型关系的检验方法 |
三、贸易开放初期搭配支出政策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 |
四、随着贸易开放加深可逐步紧缩支出发挥市场效率 |
第二节 税收政策与贸易政策的协调配合 |
一、贸易政策的选择及实施效果 |
二、发展中贸易大国的贸易政策改革措施 |
三、我国税收政策与贸易政策的协调 |
第三节 税收政策与非关税壁垒政策的组合 |
一、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对国内产业进行保护 |
二、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效果比较 |
三、关税与非关税壁垒政策的搭配 |
第八章 结论及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不同税种税率的调整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程度不一 |
二、贸易开放会影响税收收入进而限制税收政策的调整幅度 |
三、支出政策与非关税壁垒搭配税收政策调整扩大贸易开放 |
四、国外在扩贸易开放中税改以所得税为主间接税为辅 |
第二节 扩大我国贸易开放的税收政策建议 |
一、进口贸易税收政策 |
二、出口补贴政策 |
三、所得税政策 |
四、财政支出政策 |
五、非关税壁垒措施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5)外贸服装企业YH公司的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
1.2.1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2.2 论文主要结构 |
1.3 论文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战略管理理论及研究综述 |
2.1 战略管理相关理论 |
2.2 战略管理相关研究综述 |
2.2.1 国内的行业发展相关研究 |
2.2.2 同类型企业发展战略相关研究 |
第三章 YH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与法律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技术环境 |
3.1.4 社会文化环境 |
3.2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
3.2.1 行业竞争情况分析 |
3.2.2 行业内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
3.3 外贸服装加工行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
3.3.1 外贸服装加工行业发展现状 |
3.3.2 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YH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4.1 YH公司企业简介 |
4.1.1 企业的发展现状 |
4.1.2 企业组织架构 |
4.2 企业内部环境分析 |
4.2.1 经营管理能力 |
4.2.2 人力资源情况 |
4.2.3 财务状况分析 |
4.2.4 生产技术及研发创新情况 |
4.2.5 客户资源情况 |
4.2.6 供应商资源情况 |
4.3 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五章 YH公司市场发展战略的选择 |
5.1 SWOT要素分析 |
5.1.1 优势分析 |
5.1.2 劣势分析 |
5.1.3 机遇分析 |
5.1.4 威胁分析 |
5.2 SWOT分析矩阵 |
5.3 总体发展战略 |
5.3.1 多元化发展战略 |
5.3.2 战略定位 |
5.3.3 战略目标 |
5.4 基本竞争战略 |
5.4.1 最优低成本战略 |
5.4.2 差异化战略 |
5.4.3 集中化战略 |
第六章 YH公司市场发展战略的实施及保障措施 |
6.1 战略的实施 |
6.1.1 加强生产管理 |
6.1.2 加强供应链管理 |
6.1.3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
6.2 企业战略实施的难点 |
6.3 确保企业战略实施的措施 |
6.3.1 完善制度保障 |
6.3.2 落实人才保障及培养 |
6.3.3 建立企业文化保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日本FTA进程研究 |
1.2.2 日本FTA农业贸易问题研究 |
1.3 研究思路、主要内容与方法 |
1.3.1 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的理论基础 |
2.1 博弈论与国际贸易谈判 |
2.1.1 博弈论 |
2.1.2 国际贸易谈判理论 |
2.1.3 博弈论与国际贸易谈判的联系 |
2.2 国家利益理论与农业保护 |
2.2.1 国家利益理论 |
2.2.2 关于农业贸易的相关经济学理论 |
2.3 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与农业贸易政策的制定 |
2.3.1 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 |
2.3.2 农业贸易政策的制定 |
第3章 日本FTA战略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 |
3.1 日本FTA战略的发展历程 |
3.2 日本FTA战略的主要特点 |
3.2.1 立足东亚,精选谈判对象 |
3.2.2 迅速扩张,由双边EPA向巨型FTA转变 |
3.2.3 先易后难,采取EPA形式取代FTA |
3.2.4 提高标准,力争主导规则 |
3.2.5 维护安全,力保战略资源稳定进口 |
3.3 日本FTA战略的主要影响因素 |
3.3.1 历史、地理、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
3.3.2 国内政治因素的影响 |
3.3.3 来自美国因素的影响 |
3.3.4 农业保护政策因素的影响 |
第4章 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模式分析 |
4.1 主要政府部门对FTA战略谈判的纲领性文件 |
4.1.1 外务省关于FTA战略的指导方针 |
4.1.2 经产省关于FTA战略的基本原则 |
4.1.3 农水省关于FTA战略的谈判要点 |
4.2 日本农业议题谈判的一个双层博弈模型 |
4.3 日本农业议题谈判主要模式的形成及推广 |
4.3.1 完全排除农产品的谈判模式 |
4.3.2 保护最敏感产品的谈判模式 |
4.3.3 利益交换的谈判模式 |
4.3.4 “外交优先”的谈判模式 |
4.3.5 全盘考量国家利益的谈判模式 |
第5章 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的根源分析 |
5.1 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的历史根源:农业保护政策 |
5.1.1 全球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的日本农业保护政策 |
5.1.2 区域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的日本农业保护政策 |
5.1.3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日本农业保护政策的一个横向对比 |
5.2 日本农业保护政策的特点及其对农业议题谈判的影响 |
5.2.1 日本农业保护政策的特点 |
5.2.2 日本农业保护政策对农业议题谈判的影响 |
5.3 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的现实根源:经济、外交、政治 |
5.3.1 农业持续低迷是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的经济根源 |
5.3.2 粮食依赖进口是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的外交根源 |
5.3.3 利益集团博弈是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的政治根源 |
5.4 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的未来将促进农业改革 |
第6章 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谈判的效果及实证分析 |
6.1 日本农业议题谈判的效果分析 |
6.1.1 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效果评价标准的建立 |
6.1.2 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效果的评价 |
6.2 日本农业议题谈判的实证分析 |
6.2.1 贸易引力模型的构建 |
6.2.2 数据来源及变量选择的说明 |
6.2.3 实证分析过程 |
6.2.4 主要结论 |
6.3 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谈判的主要经验 |
第7章 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模式对中国的启示 |
7.1 中国FTA战略进展情况 |
7.1.1 中国FTA战略现状 |
7.1.2 中国农业贸易保护现状 |
7.2 对中国继续推进FTA战略的启示与建议 |
7.2.1 在农业贸易保护及农业议题谈判方面的建议 |
7.2.2 推动RCEP进程的建议 |
7.2.3 推动中日韩FTA进程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7)蓝色贸易壁垒的双重效应及应对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的思路、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点及不足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蓝色贸易壁垒的内涵及相关理论概述 |
2.1 蓝色贸易壁垒的内涵 |
2.1.1 蓝色贸易壁垒的概念与特征 |
2.1.2 蓝色贸易壁垒的产生及发展 |
2.1.3 蓝色贸易壁垒设置的博弈分析 |
2.1.4 蓝色贸易壁垒应对策略的经济分析 |
2.2 国内外劳动立法与劳工标准比较 |
2.2.1 国际劳工标准的现状考察 |
2.2.2 国内劳工立法的现状考察 |
2.2.3 将劳工标准纳入WTO体系的考察 |
2.3 蓝色贸易壁垒经济理论基础 |
2.3.1 支持蓝色贸易壁垒的理论 |
2.3.2 反对蓝色贸易壁垒的理论 |
2.3.3 蓝色贸易壁垒应对策略相关理论 |
第三章 蓝色贸易壁垒双重经济效应分析 |
3.1 蓝色贸易壁垒的负面经济效应分析 |
3.1.1 贸易抑制效应 |
3.1.2 贸易转移效应 |
3.1.3 产业冲击效应 |
3.2 蓝色贸易壁垒的正面经济效应分析 |
3.2.1 技术创新效应 |
3.2.2 制度创新效应 |
3.2.3 环境优化效应 |
第四章 蓝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
4.1 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现状 |
4.1.1 进出口贸易额持续增长 |
4.1.2 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 |
4.1.3 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 |
4.1.4 出口市场结构不平衡 |
4.2 蓝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负面影响 |
4.2.1 限制出口规模的扩大 |
4.2.2 降低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
4.2.3 导致贸易摩擦的激增 |
4.2.4 影响经济社会的稳定 |
4.3 蓝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正面影响 |
4.3.1 提高出口产品生产率和质量 |
4.3.2 增强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
4.3.3 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
4.4 当前我国应对蓝色贸易壁垒的不足 |
4.4.1 劳动法律体系不健全 |
4.4.2 政府组织监管不到位 |
4.4.3 企业社会责任意识薄弱 |
4.4.4 反馈和协调机制缺失 |
第五章 我国应对蓝色贸易壁垒策略分析 |
5.1 政府应对蓝色贸易壁垒的策略 |
5.1.1 加快法治建设 |
5.1.2 深化国际合作 |
5.1.3 注重企业激励 |
5.2 企业应对蓝色贸易壁垒的策略 |
5.2.1 树立社会责任意识 |
5.2.2 落实劳动法律规范 |
5.2.3 积极取得国际认证 |
5.2.4 强化品牌技术创新 |
5.3 行业协会应对蓝色贸易壁垒的策略 |
5.3.1 做好信息收集咨询工作 |
5.3.2 做好政府和企业的桥梁 |
5.3.3 监督企业执行劳工标准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新贸易保护主义对转轨国家经济影响研究 ——以中国和俄罗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关于新贸易保护主义产生和发展原因的研究 |
1.2.2 关于新贸易保护主义发展趋势的研究 |
1.2.3 关于新贸易保护主义对经济影响的研究 |
1.2.4 关于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问题的研究 |
1.2.5 关于投资保护主义和金融保护主义的研究 |
1.2.6 总结性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主要内容 |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2 贸易保护主义与新贸易保护主义理论综述 |
2.1 贸易保护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
2.1.1 重商主义的贸易保护思想 |
2.1.2 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
2.1.3 贸易保护理论的发展 |
2.2 新贸易保护主义产生和发展的相关理论 |
2.2.1 凯恩斯主义的“新重商主义” |
2.2.2 普雷维什的贸易保护主义 |
2.2.3 战略贸易理论与战略性贸易政策 |
2.2.4 GATT/WTO框架下的贸易保护机制 |
2.2.5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其他理论依据 |
2.3 小结 |
3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 |
3.1 贸易全球化进程中的贸易自由化与新贸易保护主义 |
3.1.1 贸易全球化的迅速发展 |
3.1.2 贸易自由化是世界贸易发展的主流 |
3.1.3 新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
3.2 金融全球化进程中的金融危机与新贸易保护主义 |
3.2.1 金融自由化的风险 |
3.2.2 国际金融危机诱发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原因 |
3.2.3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 |
3.3 投资自由化与投资保护主义 |
3.3.1 投资自由化的发展趋势 |
3.3.2 从贸易保护主义到投资保护主义 |
3.4 小结 |
4 新贸易保护主义对转轨国家经济的促进意义 |
4.1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外部压力有利于推动经济转轨和市场化进程 |
4.1.1 推动国内改革 |
4.1.2 推动市场化发展 |
4.2 新贸易保护主义有利于转轨国家获取动态贸易利益 |
4.2.1 有利于促进转轨国家的技术进步 |
4.2.2 有利于促进转轨国家的对外贸易结构优化 |
4.2.3 有利于促进转轨国家的产业结构优化 |
4.3 小结 |
5 新贸易保护主义对转轨国家经济的负面影响与挑战 |
5.1 负面影响 |
5.1.1 新贸易保护主义影响转轨国家实行贸易自由化 |
5.1.2 新贸易保护主义影响转轨国家的经济安全 |
5.1.3 新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了金融危机对转轨国家经济的影响 |
5.2 转轨国家面临的挑战 |
5.2.1 低碳经济下的“碳关税”对转轨国家经济的挑战 |
5.2.2 新兴产业领域的新贸易保护主义对转轨国家的挑战 |
5.2.3 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对转轨国家形成的挑战 |
5.3 小结 |
6 转轨国家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对策 |
6.1 正确认识新贸易保护主义 |
6.1.1 新贸易保护主义不可避免 |
6.1.2 新贸易保护主义不会改变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方向 |
6.2 政府层面的对策 |
6.2.1 加快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
6.2.2 制定合理的经济安全战略 |
6.2.3 大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加快低碳产业发展 |
6.3 企业层面的对策 |
6.3.1 突破核心技术约束 |
6.3.2 推进节能减排,转变经营理念 |
6.3.3 通过产业升级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
6.3.4 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
6.4 小结 |
7 结论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新形势下中国应对反倾销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三、 主要内容与结构 |
四、 创新与疑难 |
第一章 倾销与反倾销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马克思关于商品价值与国际贸易的相关理论 |
一、 马克思关于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理论 |
二、 马克思关于国际贸易的理论 |
第二节 西方经济学关于贸易保护理论 |
一、 贸易保护理论是西方经济理论发展史的重要基础之一 |
二、 资本主义垄断与竞争推进经济全球化发展 |
三、 西方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政策 |
四、 西方对外贸易政策与倾销的关系 |
第三节 反倾销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外反倾销文献综述 |
二、 国内反倾销文献综述 |
第四节 反倾销理论评述 |
一、 国际垄断与竞争造成的国际市场失衡导致反倾销问题不断升温 |
二、 国家战略至上催生贸易保护 |
三、 倾销与反倾销问题的目的与实践分析 |
第二章 倾销与反倾销的历史与现状 |
第一节 倾销的历史与现状 |
一、 倾销的概念 |
二、 倾销的历史演变 |
三、 倾销的类型 |
四、 倾销的经济学分析 |
五、 WTO 框架下对倾销的认定 |
六、 倾销的利弊分析 |
第二节 反倾销的历史与现状 |
一、 反倾销的概念 |
二、 反倾销的历史演进 |
三、 法制化进程逐渐使反倾销成为正当的贸易救济手段 |
四、 WTO 框架下反倾销调查的主要程序 |
第三节 WTO 框架下的贸易救济体系 |
一、 妥善解决贸易摩擦与冲突是 WTO 规则的宗旨之一 |
二、 WTO 框架下的主要贸易救济手段 |
三、 我国的贸易救济法律体系 |
第四节 新形势下国际反倾销问题表现的新特征 |
一、 新形势下反倾销案例的主要特征 |
二、 反倾销新特征的成因分析 |
第三章 新形势下全球主要经济体对华反倾销的特征与趋势 |
第一节 中国面临反倾销问题的总体情况 |
一、 中国出口快速增长的同时也成为世界最大的反倾销受害国 |
二、 中国面临反倾销问题的发展趋势 |
三、 中国面临的“双反”案例不断增多 |
第二节 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对华反倾销的特征与趋势 |
一、 美国对华反倾销的特征与趋势 |
二、 欧盟对华反倾销的特征与趋势 |
三、 日本对华反倾销的基本情况 |
四、 加拿大对华反倾销的总体情况 |
五、 澳大利亚对华反倾销的总体情况 |
第三节 发展中新兴经济体对华反倾销的特征与趋势 |
一、 印度对华反倾销的特征与趋势 |
二、 阿根廷对华反倾销的特征与趋势 |
三、 巴西对华反倾销的特征与趋势 |
四、 土耳其对华反倾销的总体情况 |
五、 南非对华反倾销的总体情况 |
六、 墨西哥对华反倾销的总体情况 |
七、 俄罗斯对华反倾销的总体情况 |
第四章 反倾销对中国的经济影响与贸易效应分析 |
第一节 反倾销调查对中国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 |
一、 全球反倾销调查对中国出口总额产品巨大影响 |
二、 全球反倾销调查对中国出口总额影响的实证检验 |
三、 主要发达国家反倾销调查对中国出口总额影响的实证检验 |
四、 主要发展中国家反倾销调查对中国出口总额影响的实证检验 |
第二节 对华反倾销指控强度比较 |
一、 反倾销指控指数 |
二、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指控情况比较 |
第三节 反倾销的贸易效应分析 |
一、 非关税贸易效应 |
二、 反倾销制裁引起的贸易效应 |
三、 反倾销措施的贸易效应的一个实例――中国光伏产业 |
第五章 新形势下我国应对反倾销问题的经验教训 |
第一节 新形势下我国应对反倾销问题的教训 |
一、 消极应诉只能“坐以待毙” |
二、 “非市场经济”地位成为我国应对反倾销问题的重大障碍 |
三、 同业竞争致使进口国“渔翁得利” |
四、 行业协会力量薄弱导致我国中小企业“束手就擒” |
五、 国内法律不健全导致应对反倾销问题“节外生枝” |
第二节 新形势下我国应对反倾销问题的经验总结 |
一、 积极应诉是我国避免或减轻反倾销损失的基本途径 |
二、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基础上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是应当坚持的长期战略 |
三.我国应对反倾销问题与国内政策调整相互促进 |
四、 调整适应 WTO 法律体系是我国顺利应对反倾销问题的法律基础 |
五、 营造和完善创新机制是应对反倾销问题的关键策略 |
第六章 新形势下中国应对反倾销问题的政策建议 |
第一节 结构化反倾销预警机制的构建 |
一、 构建反倾销预警机制的重要性 |
二、 结构化反倾销预警机制的定义 |
三、 结构化反倾销预警机制的构成要素 |
四、 行业组织主导结构化反倾销预警机制 |
五、 结构化反倾销预警机制的基本思路 |
第二节 新形势下我国企业应对反倾销问题中的策略建议 |
一、 出口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对反倾销问题的关注与防范 |
二、 出口企业遭遇反倾销终裁后的生产调整和补救策略 |
第三节 新形势下我国行业组织应对反倾销问题的策略建议 |
一、 我国行业组织是应对反倾销问题的中流砥柱 |
二、 我国行业组织应对反倾销问题的主要政策建议 |
三、 我国行业协会需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 |
第四节 新形势下我国政府应对反倾销问题的政策建议 |
一、 我国在 WTO 框架下处理反倾销问题的政策建议 |
二、 新形势下对国内产业结构战略调整的政策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欧盟应取消对外贸易壁垒(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内否决者与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 ——韩日农业贸易自由化比较研究[D]. 金度勋. 北京大学, 2021
- [2]WTO框架下中美贸易争端中的法律技术脱节研究[D]. 孙舒. 外交学院, 2020(08)
- [3]中国通讯设备行业应对贸易壁垒的经验与教训 ——基于多案例视角的研究[D]. 游祝.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2)
- [4]扩大贸易开放的税收政策研究[D]. 王婉如. 中央财经大学, 2019(10)
- [5]外贸服装企业YH公司的发展战略研究[D]. 蒋培培. 河北工业大学, 2019(06)
- [6]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研究[D]. 黄金宇. 辽宁大学, 2018(05)
- [7]蓝色贸易壁垒的双重效应及应对策略研究[D]. 任佳瑜. 江南大学, 2017(04)
- [8]新贸易保护主义对转轨国家经济影响研究 ——以中国和俄罗斯为例[D]. 王迎. 东北财经大学, 2015(08)
- [9]新形势下中国应对反倾销问题研究[D]. 韩冰. 中共中央党校, 2014(11)
- [10]后危机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困境与区位选择[J]. 李莎莎. 科学决策, 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