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液压弹簧夹轨器的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李瑞博[1](2021)在《旅客列车自动上水系统的研发》文中研究说明
李瑞博[2](2021)在《旅客列车自动上水系统的研发》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铁路建设的发展,“高效、快速、安全”已经成为当前铁路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提高旅客列车上水作业的自动化程度,结合自动上水需求与铁路技术规范,研制一种旅客列车自动上水系统。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基于自动上水需求与现行铁路技术规范,确定自动上水系统整体方案,规划上水作业流程,明确技术要求。在此基础上,对自动上水系统整体结构进行设计,建立机械结构三维模型,并对传感器、电机等硬件进行选型。(2)结合整体方案,建立自动上水系统机电一体化仿真模型,进行机电一体化仿真。为提高识别系统控制精度,运用PID控制算法对驱动电机转速进行闭环反馈控制,比较分析PID不同参数控制效果,确定合适的参数,实现对电机转速的匀速调节。结果表明,自动上水系统结构设计合理,通过机电一体化仿真能够实现预期功能,PID控制转速能够达到理想的控制效果。(3)为探究自动上水系统结构稳定性,建立整体抗倾覆模型,分析危险工况下系统的抗倾覆能力。在整体稳定的基础上,对系统关键承载部件进行强度校核,分析其承载能力能否达到使用要求。分析结果表明,系统具有良好的抗倾覆能力,关键承载部件强度可靠,能够达到使用要求。(4)利用多体动力学软件对系统运动过程中升降杆的载荷峰值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运动过程中升降杆的最大应力小于其材料的许用应力,升降杆强度可靠。在此基础上,探究系统运动时振动对识别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识别系统在启动阶段振动较为明显,3 s后逐渐稳定,在振动幅度最大时识别系统能够达到使用要求。(5)试制自动上水系统样机,进行基本功能测试。实验表明,自动上水系统运行平稳,能够实现注水口自动识别、自动对接、自动控制上水、自动停止上水、余水自动排空等功能。
张扬[3](2018)在《港口轨行式设备风力自锁防滑装置机理及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港口设备发展大型化,导致其重心提高和迎风面积增大,极易遭受大风破坏,特别是在风载作用下设备沿轨道的滑动极易与周边设备发生碰撞或碰到限位装置而倾翻。港口设备沿轨道防风抗滑能力直接关系到设备使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因此该技术的发展一直是港口设备安全使用领域关注和研究的难点。而现有的港口设备抗风防滑装置最大防滑力是港口设备自重或防滑装置的夹紧力与摩擦系数等参数的函数,而与风载荷无关;此外现有装置不能实时适应风载的变化,特别是对自然风和阵风适应能力较差,还达不到港口设备对阵风预防要求。因此,本论文基于风载激励自相关与机械自锁原理提出了一种风力自锁防滑装置,其特点是风载荷是装置防滑能力的原动力,防滑力与作用在港口设备的风载荷呈单调递增性。论文通过理论分析、数值仿真和试验方法研究了新型港口轨行式风力自锁防滑装置的机理和性能,为港口设备在防风抗滑方面研究工程运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本文主要的工作如下:(1)首先基于风载激励自相关与机械自锁原理提出了一种风力自锁防滑装置,并介绍了该防滑装置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以及技术特点,推导出防滑装置的力学性能理论计算公式,以及该装置的自锁条件和设计准则。在此基础上,采用控制变量法,对防滑装置的关键结构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研究,并得到了优化模型。建立了风力自锁防滑装置的虚拟样机,仿真分析得到防滑装置各零部件间的结构强度、位移响应以及整机防滑力曲线。结果表明,港口设备在风载荷达到一定强度作用下被迫与风力自锁防滑装置产生相对微小距离滑移后,防滑装置进入防滑状态,设备停止沿轨道方向的滑移,且整机防滑力是外载荷单调递增函数。(2)基于风力自锁防滑装置的自锁原理,提出了一种港口轨行式设备抗风防滑能力检测装置。该装置通过锁紧机构固定在被测设备轨道上,采用液压加载方式来模拟沿轨道方向的风载,通过监测港口设备开始产生位移时的风载模拟器输出力,得到港口设备抗风防滑能力值。论文建立了该装置的机理模型,获得了锁紧机构的自锁条件,采用试验方式验证了机理模型的准确性,研究了该装置在模拟沿轨道方向风载作用下港口轨行式设备的防滑力值。试验结果表明:利用该装置原理设计的抗风防滑能力检测装置,能够检测港口轨行式设备防滑性能,且该装置采用模块化设计拆装方便,便于在现场对不同设备的检测。(3)对安装了风力自锁防滑装置的港口设备在自然风载作用下防风动态特性进行了深入探讨。论文针对港口设备的近地风场的特性,采用线性滤波法编程得到了不同随机自然风载,并将其施加到仿真模型中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安装了防滑装置的设备能够有效的抵抗随机风载荷;当防滑装置完全进入工作状态后,整机防滑力变化规律与自然风力变化趋势相同。
阚世雄[4](2016)在《基于SRCM分析的电厂输煤机械状态检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输煤机械作为火力发电厂的重要辅机设备之一,其维修管理水平的高低是保障电厂连续供煤的关键因素。输煤机械的分布区域广、工作环境恶劣、故障发生随机性强等特点导致检修管理更加复杂,因此针对输煤机械进行状态检修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SRCM理论对主要输煤机械的故障进行分析,旨在找到设备的薄弱环节,对薄弱环节的故障进行可控管理并做出相应的检修策略,形成基于SRCM的输煤机械状态检修管理体系。通过统计故障发生率、故障模式、故障影响、故障原因等,结合风险矩阵对卸船机和输煤皮带机分别进行FMEA分析,按照重要度排序得到高、中、低风险部件,其中高风险部件即为关键部件。以卸船机和输煤皮带机的关键部件失效模式为顶事件建立故障树,结合定性和定量分析进行FTA分析,计算出最小割集,对基本故障事件按照重要度排序,找出导致顶事件发生贡献程度最大的基本故障事件,并分析提出改善措施。根据FMEA和FTA分析的结果,进行状态检修的检修方案决策和检测周期决策研究。以处理卸船机运行过程中的突发故障为例,结合层次分析法和模糊判断理论,从安全性、经济性、可靠性、维修性四个方面计算出最佳检修方案。最后基于安全性和经济性研究了常用的状态检测周期确定方法,根据实际运营检修数据,计算出输煤皮带机胶带接头的最优状态检测周期,为设备管理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周炳祥[5](2016)在《轨道移动式液压破碎机CAE仿真分析与研究》文中指出某矿业公司在矿石生产中需要对炸药爆破后的矿石进行二次破碎。惊天智能股份有限公司为了满足此矿业公司生产需要而专门研发设计了轨道移动式液压破碎机。轨道移动式液压破碎机工作环境十分恶劣,机械部分的设计制造,是开发成败的关键。随着计算机的飞速发展,CAE软件为复杂结构件的合理设计提供了有效而实用的分析计算方法,使得工程师在设计阶段中就能对各构件的力学特性进行全面地分析,以缩短开发周期和节约研制费用。本课题运用CAE技术对轨道移动式液压破碎机进行运动学、静力学、模态分析及动力学分析,主要工作如下:(1)利用SolidWorks2010完成轨道移动式液压破碎机三维模型建立。(2)将三维模型导入到ADAMS中,对轨道移动式液压破碎机进行运动学分析同时与采用矩阵法计算所得到的特殊工况下极限位置作对比,两种结果误差在合理范围内,说明两种方法都是正确的。(3)用专业的有限元前处理软件HyperMesh完成对轨道移动式液压破碎机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在Nastran中对轨道移动式液压破碎机在最大破碎半径、最大破碎高度、最大破碎深度三种极限工况下进行静力学分析,得到了整机以及各部件的应力和变形云图,找到应力和变形的最大位置。(4)在Nastran中对轨道移动式液压破碎机在最大破碎半径、最大破碎高度、最大破碎深度三种极限工况下进行模态分析,得到整机的固有频率。发现在一些频率下,整机发生明显弯曲变形,在实际工作中应尽量避免发生共振,减少此现象的发生。(5)在ADAMS中对轨道移动式液压破碎机进行刚柔耦合动力学分析,研究不同的启动与制动加速度引起的惯性冲击对回转座的影响。可得启动时惯性冲击对回转座的影响略大于制动时惯性冲击对回转座的影响。总之,本文通过对轨道移动式液压破碎机CAE仿真分析与研究,为轨道移动式液压破碎机的设计改进提供了理论依据。
王喜龙[6](2016)在《通钢DQL1000/1200.25臂式斗轮堆取料机设计与试验研究》文中提出通钢集团是吉林、黑龙江和内蒙东部地区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根据吉林省“十二五”发展规划,通钢完成旧设备改造,淘汰落后产能设备,进行设备大型化技术升级结构调整。因此,通钢股份公司烧结厂原料场需要增容扩建,增加含铁原料储备,新增加两台DQL1000/1200.25型臂式斗轮堆取料机。臂式斗轮堆取料机是一种大型、连续、高效的散料装卸机械,它主要由斗轮机构、上部金属结构、行走机构、俯仰机构、回转机构、中心料斗、附属结构、尾车、高、低压电气室、司机室、电气系统等组成。通钢股份公司烧结厂用于堆取含铁物料。为了减少甚至消除因设计不合理引发堆取料机的早期故障,增加设备的使用寿命,减少后期备件、材料资金的投入,对堆取料机的关键零部件进行设计与实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斗轮机构的驱动系统、斗轮轴与减速机的联接方式、斗轮轴承座的密封、取料斗、圆弧挡料板、斗轮体;行走机构的驱动系统、行走轮;中心下料斗;悬臂皮带机的功率校核、垂直拉紧、上调心托辊组、驱动系统计;系统皮带机托辊组、逆止器的校核;液压系统;尾车的选型、尾车双液压缸不同步的处理;车载式挡料装置部件等。目前,在斗轮机设计领域还没有公认的设计规范可以遵循,技术要求都是取自相似设备的设计标准和研究结果。因此,本文主要使用了对比、实际应用的研究方法,并结合CAD软件。通过对比使用7年斗轮堆取料机,总结经验应用于新斗轮堆取料机中,通过调试、使用新堆取料机将发现问题,不断改进设计解决。最终生产制作出适合通钢生产工艺条件和气候环境的斗轮堆取料机。
张竞[7](2014)在《港口火车装车系统设计改造》文中研究指明以港口铁矿石火车装车系统的应用为课题依据,研究铁矿石取装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总结,对装车系统的部分设备进行了优化设计改造,从而增强装车系统的稳定性,提高整个装车系统的工作效率,以适应港口对铁路疏港的高标准高要求。港口火车装车系统主要包括堆取料机、皮带机、火车装车站三个部分,首先对这三个部分的结构及工作原理进行分析,这些工作为装车系统的改造奠定了基础。通过对火车装车系统实际运行状况的分析总结,发现这套系统在应用于取装铁矿石时存在着很多问题,包括设备抗铁矿石冲击性能比较差、皮带易跑偏且调偏比较困难、铁矿石对设备磨损较大导致设备寿命较短、特殊货种对设备影响较大、部分设备设计存在缺陷需改进等主要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分别对火车装车系统的三大组成部分做了设计改造,使平均装车时间压缩到最短,这样就能够提高火车疏港能力,满足更多客户的需要。装车系统经过升级改造后能够更好的满足不同种类铁矿石的装车要求,大幅降低了设备故障率,减少了设备维护时间及维护成本,并且为公司赢得了更多的客户,不但使火车疏港量不断增加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公司卸船量能够稳步提升,为公司效益的稳步增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还有火车疏港与汽车疏港相比是比较环保的,火车疏港量的增加导致了汽车疏港量的减少,所以火车装车系统的改造在安全环保方面具有社会意义。
崔骁[8](2014)在《油压机用交流电液伺服系统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21世纪以来,随着人们需求多样化和对产品品质的诉求不断提高,企业生产也在向着加工精密化和柔性化的方向发展,各种精密锻压设备应运而生。油压机是金属塑性成形加工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锻压机械,传统的精密油压机采用阀控电液伺服系统,能耗高、噪声大、且伺服阀极易受到污染而损坏,因此,开发节能环保高精度的油压机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本文在广泛查阅相关产品资料和学术文献的前提下,综述了当前锻压成型机械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同时介绍了一种新型液压系统-直驱式容积控制液压系统,并阐述了将直驱式液压系统应用于精密油压机液压系统的优势和可行性。在深入分析了当前研究领域所设计的不同结构形式的直驱式液压系统的特点之后,文章中设计了一种全新的变排量直驱式容积控制液压系统,该系统由伺服电机、变量泵、动力补油装置和辅助控制机构组成。参考相关油压机产品的技术指标,设计并优化液压系统结构参数,根据设计参数对整个系统建立了完整的数学模型,分析了系统的稳定性和限制性因素。在AMESim仿真平台中,设计了非线性PID控制器,同时对变转速过程中的排量调节策略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在AMESim仿真平台对系统的运动特性进行了一系列仿真分析。最后,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了直驱式液压系统演示性实验,采用Visual C++编程软件编写了上位机控制程序,搭建系统之后,针对阶跃输入、斜坡输入和正弦输入信号,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对改进直驱式液压系统的性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吴超[9](2012)在《水平横置油缸夹轨器在斗轮堆取料机上的应用》文中指出常用的夹轨器主要有简单的手动常闭型夹轨器、液压弹簧式夹轨器、重锤式夹轨器,以及最近逐步有应用的电动弹簧式夹轨器等。重锤式夹轨器使用配重作为压紧钳口与轨道的外力。为保证有足够的常闭力矩,其外形尺寸往往较大,适合大车台车间距较大的设备。液压弹簧式夹轨器是自动夹轨器的主要形式。弹簧式夹轨器的夹紧以弹簧为动力,通过上弹簧座、连杆、钳腿及钳口来实施对钢轨的夹紧。
杨毅[10](2007)在《自适应控制在波浪补偿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深海采矿装置的波浪补偿系统是保证深海采矿作业安全进行必不可少的装备之一。在采矿的过程中,为减小海浪所引起的采矿船升沉运动对扬矿管的影响,有必要在扬矿管与采矿船之间安装一套波浪补偿系统,以减小扬矿管的轴向应力和变形,防止疲劳损坏。而采矿设备的布放回收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保证水下开采系统各种重要设备器材平时能够有序在船上存放、维护和保养;布放时能够保证有序、准确、快速和安全布放到海底规定的位置;回收时能够保证有序、准确、快速和安全回收到母船上来,并能安全准确地吊运到规定的存放位置。因此,为了配合在采矿设备布放过程中扬矿管与采矿船之间的波浪补偿系统的工作,必须增加一套波浪补偿系统来保证即将布放的采矿设备和已经布放的采矿设备的同步对接,本论文称之为上波浪补偿系统。本论文针对上波浪补偿系统的工作特性,对其进行系统设计,理论分析并通过仿真软件进行控制研究。主要工作如下:首先,从采矿船布放采矿设备的过程分析出上波浪补偿系统在深海采矿中存在的必要性。同时,分析了上波浪补偿系统的运动特性及采矿船在深海采矿时的运动对上波浪补偿系统的干扰,并对上波浪补偿系统进行了系统设计。其次,通过对正开口阀控缸系统的性能理论的分析,推算出上波浪补偿系统的数学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上波浪补偿系统的仿真模型。最后利用MATLAB中的仿真软件SIMULINK对上波浪补偿系统进行了仿真研究。仿真结果表明,采用自适应控制可以使系统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有效地抑制负载变化和外界干扰,很好地满足系统的控制要求。
二、液压弹簧夹轨器的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液压弹簧夹轨器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2)旅客列车自动上水系统的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旅客列车自动上水系统方案设计 |
2.1 旅客列车自动上水系统整体方案 |
2.1.1 旅客列车自动上水系统方案设计 |
2.1.2 作业流程规划 |
2.1.3 技术要求 |
2.2 旅客列车自动上水系统整体结构设计 |
2.2.1 机械结构设计 |
2.2.2 水管连接组件设计 |
2.2.3 尼龙拖链及轨道设计 |
2.3 自动上水系统硬件设计及选型 |
2.3.1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2.3.2 传感器的选型 |
2.3.3 电动球阀设计及选用 |
2.3.4 驱动电机选型 |
2.3.5 旋转电机与伸缩电机选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自动上水系统机电一体化仿真模型 |
3.1 自动上水系统机电一体化仿真 |
3.1.1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与仿真 |
3.1.2 主要机构运动受力测试 |
3.2 自动上水系统运动控制算法 |
3.2.1 PID控制算法介绍 |
3.2.2 增量式PID算法 |
3.3 PID参数整定 |
3.3.1 PID控制模块 |
3.3.2 参数整定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自动上水系统静力学与动力学分析 |
4.1 系统抗倾覆能力计算 |
4.2 关键部位强度校核及形变分析 |
4.2.1 轴强度校核 |
4.2.2 螺栓强度校核 |
4.2.3 升降机构力学性能分析 |
4.2.4 对接位置形变分析 |
4.3 关键部位运动特性分析 |
4.3.1 升降机构危险节点分析 |
4.3.2 识别系统振动特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自动上水系统实验研究 |
5.1 样机制作 |
5.2 基本功能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3)港口轨行式设备风力自锁防滑装置机理及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港口设备防风策略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防风装置的研究现状 |
1.2.2 风载模拟的研究现状 |
1.2.3 防风装置性能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 |
1.3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风力自锁防滑装置的机理研究 |
2.1 引言 |
2.2 风力自锁防滑装置的构成与工作原理 |
2.2.1 基本构造 |
2.2.2 工作原理 |
2.2.3 技术特点 |
2.3 风力自锁防滑装置的力学模型 |
2.3.1 建立系统数学模型的有关假设 |
2.3.2 数学模型 |
2.3.3 摩擦状态判别及自锁条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风力自锁防滑装置的性能特征 |
3.1 前言 |
3.2 风力自锁防滑装置的结构参数分析 |
3.2.1 防滑装置结构参数对防风性能响应分析 |
3.2.2 结构参数优化设计 |
3.2.3 优化实例 |
3.3 风力自锁防滑装置防风效果的准静态仿真 |
3.3.1 分析建模 |
3.3.2 边界条件设置 |
3.3.3 仿真结果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风力自锁防滑装置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
4.1 引言 |
4.2 抗风防滑能力检测装置的设计 |
4.2.1 检测装置的组成 |
4.2.2 检测装置的工作原理 |
4.2.3 抗风防滑能力检测装置的力学模型 |
4.2.4 锁紧机构自锁有效性仿真分析 |
4.3 风力自锁防滑装置的力学性能试验 |
4.3.1 试验目的 |
4.3.2 试验测试系统的组成 |
4.3.3 试验方案 |
4.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风力自锁防滑装置动力学仿真 |
5.1 前言 |
5.2 风载模拟与分析方法 |
5.2.1 脉动风速功率谱 |
5.2.2 脉动风速时程曲线的绘制 |
5.2.3 风载的选取与处理 |
5.3 仿真结果分析 |
5.3.1 位移时程响应分析 |
5.3.2 防滑力对比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研究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4)基于SRCM分析的电厂输煤机械状态检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应用背景及选题意义 |
1.1.1 设备检修方式的发展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输煤系统主要设备组成 |
2.1 输煤系统概述 |
2.1.1 卸煤装置 |
2.1.2 储煤及混配煤设施 |
2.1.3 输送及筛碎煤设备 |
2.1.4 辅助设备及装置 |
2.2 主要设备结构与功能分析 |
2.2.1 卸船机 |
2.2.2 斗轮堆取料机 |
2.2.3 皮带机 |
2.2.4 环锤式碎煤机 |
2.3 本章小结 |
3 输煤机械的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 |
3.1 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理论 |
3.1.1 FMEA分析步骤 |
3.1.2 资料收集 |
3.1.3 故障模式分析 |
3.1.4 故障原因 |
3.1.5 故障影响分析 |
3.1.6 故障模式的发生概率等级 |
3.1.7 风险评价 |
3.2 输煤皮带机的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 |
3.2.1 输煤皮带机的FMEA表格 |
3.2.2 输煤皮带机零部件风险评价 |
3.2.3 确定输煤皮带机关键部件 |
3.3 卸船机的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 |
3.3.1 卸船机的FMEA表格 |
3.3.2 卸船机零部件风险评价 |
3.3.3 确定卸船机关键部件 |
3.4 本章小结 |
4 输煤机械的故障树分析 |
4.1 故障树分析法理论 |
4.1.1 FTA的常用术语 |
4.1.2 FTA的常用符号 |
4.2 FTA的分析步骤 |
4.2.1 故障树的定性分析 |
4.2.2 故障树的定量分析 |
4.3 输煤皮带机胶带断裂的故障树分析 |
4.3.1 建立输煤皮带机胶带断裂故障树 |
4.3.2 利用布尔代数简化法简化故障树 |
4.3.3 结构重要度分析 |
4.3.4 分析与改进 |
4.4 卸船机钢丝绳断裂的故障树分析 |
4.4.1 建立卸船机钢丝绳断股故障树 |
4.4.2 利用布尔代数简化法简化故障树 |
4.4.3 结构重要度分析 |
4.4.4 分析与改进 |
4.5 本章小结 |
5 输煤机械的状态检修决策 |
5.1 状态检修的方案决策 |
5.1.1 层次分析法 |
5.1.2 实例分析:卸船机的状态检修方案决策 |
5.2 状态检修的检测周期决策 |
5.2.1 基于安全性要求确定的状态检修检测周期 |
5.2.2 基于经济性要求确定的状态检修检测周期 |
5.2.3 实例分析:输煤皮带机胶带接头的状态检修检测周期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成果和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5)轨道移动式液压破碎机CAE仿真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液压破碎机的发展现状 |
1.2.1 国外液压破碎机的发展现状 |
1.2.2 国内液压破碎机的发展现状 |
1.2.3 特种液压破碎机的发展现状 |
1.3 破碎、拆除机械的CAE仿真分析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轨道移动式液压破碎机结构简介 |
1.4.1 设备本体 |
1.4.2 驾驶室 |
1.4.3 轨道移动式小车 |
1.4.4 液压系统 |
1.4.5 动力系统 |
1.4.6 电气系统 |
1.4.7 整机的合理布局 |
1.4.8 主要技术参数 |
1.5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轨道移动式液压破碎机三维模型的建立 |
2.1 轨道移动式液压破碎机的建模 |
2.1.1 轨道移动式液压破碎机零件的建立 |
2.1.2 轨道移动式液压破碎机整机的装配 |
2.2 模型的干涉检查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轨道移动式液压破碎机运动学分析 |
3.1 轨道移动式液压破碎机运动学仿真分析 |
3.1.1 模型导入ADAMS |
3.1.2 建立虚拟样机 |
3.1.3 运动学仿真分析 |
3.2 轨道移动式液压破碎机运动学理论分析 |
3.2.1 坐标变换矩阵法原理 |
3.2.2 建立总体坐标系 |
3.2.3 工作装置变换矩阵 |
3.2.4 轨迹分析 |
3.2.5 求极限位置 |
3.3 轨道移动式液压破碎机整机稳定性计算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轨道移动式液压破碎机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静力学分析 |
4.1 有限元软件的选用 |
4.2 有限元分析的过程 |
4.3 在HyperMesh中建立有限元模型 |
4.3.1 三维模型导入HyperMesh |
4.3.2 主要构件的有限元模型建立 |
4.3.3 液压缸的有限元模型建立 |
4.3.4 整机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4 轨道移动式液压破碎机极限工况的静力学分析 |
4.4.1 液压锤打击力计算 |
4.4.2 最大破碎高度工况的静力学分析 |
4.4.3 最大破碎半径工况的静力学分析 |
4.4.4 最大破碎深度工况的静力学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轨道移动式液压破碎机的模态分析 |
5.1 模态分析概述 |
5.2 轨道移动式液压破碎机的模态分析 |
5.2.1 模态分析的具体步骤 |
5.2.2 最大破碎高度工况的模态分析 |
5.2.3 最大破碎半径工况的模态分析 |
5.2.4 最大破碎深度工况的模态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轨道移动式液压破碎机刚柔耦合动力学仿真分析 |
6.1 轨道移动式液压破碎机刚柔耦合分析意义 |
6.2 轨道移动式液压破碎机刚柔耦合模型建立 |
6.2.1 柔性体的创建 |
6.2.2 刚柔耦合模型的创建 |
6.3 轨道移动式液压破碎机刚柔耦合分析 |
6.3.1 整个运动过程的刚柔耦合分析 |
6.3.2 启动制动过程的刚柔耦合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 |
7.1 工作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通钢DQL1000/1200.25臂式斗轮堆取料机设计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通钢简介 |
1.2 通钢“十二五”期间的改造升级 |
1.3 斗轮堆取料机在改造升级中的作用 |
第二章 DQL1000/1200.25斗轮堆取料机简介 |
2.1 斗轮堆取料机概述 |
2.2 斗轮堆取料机工作条件 |
2.2.1 气候及地质条件 |
2.2.2 堆取物料的特性 |
2.3 斗轮堆取料机的主要技术参数 |
2.4 斗轮堆取料机主要部件介绍 |
2.4.1 斗轮机构 |
2.4.2 悬臂皮带机 |
2.4.3 上部金属结构 |
2.4.4 配重 |
2.4.5 回转平台 |
2.4.6 门座架 |
2.4.7 回转机构 |
2.4.8 行走机构 |
2.4.9 俯仰机构 |
2.4.10 中心下料斗 |
2.4.11 尾车及附属装置 |
2.4.12 司机室 |
2.4.13 主机附属机构 |
2.4.14 液压系统 |
2.4.15 喷淋除尘系统 |
第三章 通钢斗轮堆取料机关键零部件的设计 |
3.1 斗轮机构的设计与试验研究 |
3.1.1 斗轮机构驱动系统的设计与试验研究 |
3.1.2 斗轮轴与减速机的联接 |
3.1.3 斗轮轴装配整体增加密封罩的设计 |
3.1.4 斗轮轴轴承座装配的可靠性设计 |
3.1.5 料斗的改进 |
3.1.6 斗轮体优化设计与改进 |
3.1.7 圆弧挡料板的改进 |
3.2 行走机构的设计 |
3.3 中心下料斗的优化设计与试验研究 |
3.3.1 中心下料斗的初步设计方案 |
3.3.2 中心下料斗的改造方案 |
3.4 悬臂皮带机的设计 |
3.4.1 悬臂皮带机的功率校核 |
3.4.2 悬臂皮带机垂直拉紧装置的设计 |
3.4.3 悬臂皮带机驱动部件的优化设计 |
3.4.4 悬臂皮带机上调心托辊组的设计 |
3.5 地面系统皮带机的设计 |
3.5.1 地面系统皮带机逆止器的校核与安装 |
3.5.2 地面系统皮带机托辊组的优化设计 |
3.6 液压系统的设计 |
3.7 尾车的选型与尾车变幅同步的优化设计与试验研究 |
3.7.1 尾车的选型 |
3.7.2 尾车变幅不同步分析与试验研究 |
3.8 全趴式尾车取料作业挡料装置的设计与试验研究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7)港口火车装车系统设计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装车系统的发展现状及应用情况 |
1.2.1 斗轮堆取料机发展概述 |
1.2.2 带式输送机发展概述 |
1.2.3 火车装车站发展概述 |
1.3 存在问题 |
1.4 课题来源、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章 火车装车系统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 |
2.1 堆取料机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 |
2.1.1 堆取料机总体结构组成 |
2.1.2 堆取料机各组成结构简介与工作原理 |
2.2 皮带机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 |
2.2.1 皮带机的结构组成 |
2.2.2 皮带机的工作原理 |
2.3 装车站系统结构组成 |
2.3.1 装车站系统总体组成结构 |
2.3.2 装车站系统各组成结构介绍 |
2.3.3 快速定量装车站系统工作原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堆取料机系统改造设计 |
3.1 堆取料机悬臂尾部导料槽减少溢料改造 |
3.1.1 问题发现描述 |
3.1.2 现象分析 |
3.1.3 解决方案 |
3.2 堆取料机行走夹轨器行走轮轴轴承改造 |
3.2.1 问题发现描述 |
3.2.2 夹轨器行走轮滑动轴承的受力分析及寿命计算: |
3.2.3 深沟球轴承的选用计算及校核 |
3.3 堆料机回程托辊架结构改造 |
3.3.1 问题发现描述 |
3.3.2 原回程托辊架作业状态分析 |
3.3.3 改造后的回程托辊架状态分析 |
3.3.4 对改造后的托辊架进行强度和刚度校核 |
3.3.5 改造后状况 |
3.3.6 效益核算 |
3.4 堆取料机下部导料槽加装调料板改造 |
3.4.1 问题发现描述 |
3.4.2 解决方法 |
3.4.3 改造效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皮带机系统改造设计 |
4.1 移动小车设计改造 |
4.1.1 改造原因 |
4.1.2 改造措施 |
4.1.3 改造效果 |
4.2 关于皮带调偏的改造 |
4.2.1 改造原因 |
4.2.2 改造措施 |
4.2.3 改造效果 |
4.3 漏斗相关改造 |
4.3.1 漏斗内加装衬板 |
4.3.2 调料板改造 |
4.3.3 翻板密封性改造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火车装车站改造设计 |
5.1 火车装车站绞车牵引系统钢丝绳张紧改造 |
5.1.1 火车装车站绞车牵引系统简介 |
5.1.2 存在问题 |
5.1.3 改造方案确定 |
5.1.4 改造后情况 |
5.2 火车装车站装车溜槽结构改造 |
5.2.1 火车装车站装车溜槽简介 |
5.2.2 存在问题 |
5.2.3 改造方案 |
5.2.4 效益核算 |
5.3 火车装车站定量仓闸板限位改造 |
5.3.1 火车装车站定量仓闸板简介 |
5.3.2 存在问题 |
5.3.3 改造措施 |
5.3.4 改造效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火车装车系统设备管理与维护 |
6.1 概述 |
6.2 设备点检制度 |
6.3 设备维护管理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油压机用交流电液伺服系统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压力机的发展历程与发展趋势 |
1.3 直驱式容积控制液压系统研究现状 |
1.3.1 交流伺服控制技术的发展概况 |
1.3.2 交流伺服驱动技术与液压传动的结合 |
1.3.3 直驱式液压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课题的研究内容和主要完成的工作 |
第2章 油压机用交流电液伺服系统方案设计 |
2.1 直驱式容积控制液压系统的组成和工作特点 |
2.1.1 常用调速电机类型 |
2.1.2 调速控制器的选择 |
2.1.3 液压泵选型分析 |
2.2 设计要求与方案拟定 |
2.3 油压机液压系统主要元件参数计算和选型 |
2.3.1 液压缸设计计算 |
2.3.2 AD/DA 芯片选型 |
2.3.3 传感器选型 |
2.3.4 变排量泵选型 |
2.3.5 交流伺服电机选型 |
2.3.6 其他辅件选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油压机液压控制系统数学模型 |
3.1 直驱式容积控制液压伺服系统建模过程分析 |
3.2 永磁同步交流电机数学模型 |
3.2.1 坐标变换与矢量控制基本原理 |
3.2.2 控制模式选择 |
3.2.3 永磁同步交流电机电磁及运动学方程 |
3.3 液压泵+油缸部分数学模型 |
3.3.1 泵控缸基本运动方程 |
3.3.2 影响泵控缸动态特性的因素分析 |
3.4 油压机用直驱式容积控制液压系统稳定性分析 |
3.5 油压机用交流电液伺服系统稳定性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 AMESim 平台仿真分析与控制策略研究 |
4.1 仿真软件简介 |
4.2 位置闭环控制系统算法研究 |
4.2.1 传统 PID 控制器的改进 |
4.2.2 排量调节策略 |
4.3 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和仿真结果分析 |
4.3.1 空载阶跃响应仿真曲线 |
4.3.2 正弦响应仿真曲线 |
4.3.3 模拟油压机模锻工况的实验曲线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样机实验 |
5.1 实验设施简介 |
5.2 控制系统设计 |
5.2.1 硬件参数简介 |
5.2.2 软件编程简介 |
5.2.3 系统安装调试和结构优化 |
5.3 实验分析 |
5.3.1 阶跃响应实测曲线 |
5.3.2 斜坡响应实测曲线 |
5.3.3 正弦响应实测曲线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自适应控制在波浪补偿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前言 |
1.1.1 深海采矿的现状 |
1.1.2 深海采矿技术方案的介绍 |
1.2 波浪补偿系统在深海采矿技术的应用 |
1.2.1 波浪补偿系统的作用及分类 |
1.2.2 水下1000m采矿船布放回收系统的介绍 |
1.2.3 水下1000m采矿船布放回收系统对波浪补偿系统新的要求 |
1.3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上波浪补偿系统的运动特性分析 |
2.1 上波浪补偿系统的运动特性 |
2.1.1 采矿船随波浪的升沉运动 |
2.1.2 下波浪补偿系统的性能指标 |
2.1.3 上波浪补偿系统的性能指标 |
2.2上波浪补偿系统的所受干扰运动的分析 |
2.2.1 采矿船在海洋运动中的坐标系的建立 |
2.2.2 海浪运动方程的推导 |
2.2.3 海浪作用于采矿船的扰动力和扰动力矩 |
2.2.4 稳流风对采矿船的扰动力和扰动方程 |
第3章 上波浪补偿系统的设计 |
3.1 上波浪补偿系统的组成 |
3.1.1 上波浪补偿系统的组成结构 |
3.1.2 补偿器的锁紧装置 |
3.2 电液伺服控制在上波浪补偿系统的应用 |
3.2.1 电液伺服控制介绍 |
3.2.2 电液伺服性能分析 |
3.2.3 上波浪补偿系统的工作原理及控制原理 |
第4章 伺服阀控不对称缸系统的研究 |
4.1 正开口伺服阀的静态特性 |
4.1.1 伺服阀静态特性的定义 |
4.1.2 负载压力和负载流量的定义 |
4.1.3 正开口四通伺服阀的零位系数计算 |
4.1.4 正开口和零开口伺服阀的静态特性比较 |
4.2 不对称缸系统的性能分析 |
4.2.1 不对称缸系统的传递函数 |
4.2.2 不对称缸系统的两向速度和压力分析 |
4.3 不对称缸系统的性能补偿 |
第5章 上波浪补偿系统性能的仿真研究 |
5.1 仿真软件 |
5.1.1 MATLAB和SIMULINK仿真软件的介绍 |
5.1.2 AMESim仿真软件的介绍 |
5.2 上波浪补偿系统的仿真及分析 |
5.2.1 液压系统的传递函数 |
5.2.2 仿真参数的选择与设置 |
5.2.3 仿真分析 |
第6章 自适应控制在上波浪补偿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
6.1 经典PID控制器 |
6.2 自适应控制 |
6.2.1 自适应控制的定义 |
6.2.2 自适应控制方案的选取 |
6.2.3 自适应律的推导 |
6.2.4 自适应控制系统的特点 |
6.3 仿真研究 |
6.3.1 仿真参数的选取 |
6.3.2 仿真结果分析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论文 |
四、液压弹簧夹轨器的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旅客列车自动上水系统的研发[D]. 李瑞博.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1
- [2]旅客列车自动上水系统的研发[D]. 李瑞博.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1
- [3]港口轨行式设备风力自锁防滑装置机理及试验研究[D]. 张扬. 武汉理工大学, 2018(07)
- [4]基于SRCM分析的电厂输煤机械状态检修研究[D]. 阚世雄. 上海电力学院, 2016(02)
- [5]轨道移动式液压破碎机CAE仿真分析与研究[D]. 周炳祥. 安徽工业大学, 2016(03)
- [6]通钢DQL1000/1200.25臂式斗轮堆取料机设计与试验研究[D]. 王喜龙. 东北大学, 2016(06)
- [7]港口火车装车系统设计改造[D]. 张竞. 燕山大学, 2014(01)
- [8]油压机用交流电液伺服系统研究与应用[D]. 崔骁. 河南科技大学, 2014(02)
- [9]水平横置油缸夹轨器在斗轮堆取料机上的应用[J]. 吴超. 港口装卸, 2012(05)
- [10]自适应控制在波浪补偿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 杨毅. 武汉理工大学, 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