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尔普尔山脉火山碎屑浊积岩的发现及其构造意义

萨尔普尔山脉火山碎屑浊积岩的发现及其构造意义

一、萨勒布尔山火山碎屑浊积岩的发现及其构造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解洪晶,王玉往,郭博然,石煜,周国超[1](2018)在《新疆西准噶尔洪古勒楞蛇绿岩带堆晶岩岩石组合及特征》文中认为新疆西准噶尔洪古勒楞蛇绿岩具有相对完整的岩石组合,从底部到顶部由变质橄榄岩、超镁铁质-镁铁质堆晶岩和火山岩组成,其中发育良好的堆晶岩是该蛇绿岩带的典型特征。洪古勒楞蛇绿岩带堆晶岩可分为超镁铁质堆晶岩和镁铁质堆晶岩两类,超镁铁质堆晶岩以纯橄岩为主,是堆晶岩中铬铁矿的主要赋存岩相;镁铁质堆晶岩包括橄长岩和辉长岩两种类型,橄长岩主要由橄榄石和基性斜长石组成,其中以橄榄石为主的称为暗色橄长岩,以基性斜长石为主的称为浅色橄长岩;辉长岩主要由单斜辉石、基性斜长石、橄榄石组成,根据橄榄石含量又可划分为富橄榄石辉长岩、橄榄辉长岩和辉长岩3种类型,镁铁质堆晶岩组成即是以橄榄石-基性斜长石-单斜辉石相组合的端元或过渡类型。

廖正凯[2](2018)在《博乐盆地下石炭统阿克沙克组地层对比与沉积特征研究》文中认为博乐盆地石炭系地层发育丰富的泥页岩,具备了页岩气成藏的基本地质条件。论文利用野外露头剖面和古生物等资料,在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经典层序地层学原理为指导思想,对博乐盆地44条野外露头剖面进行了层序划分和地层对比研究,将博乐盆地下石炭统阿克沙克组划分为SQ1与SQ2两个三级层序,其中SQ1为阿克沙克组下亚组,SQ2为阿克沙克组上亚组,从而建立博乐盆地下石炭统阿克沙克组地层格架。地层厚度总体呈现由西南向东北、西北向东南方向减薄的趋势。博乐盆地阿克沙克组具有碎屑岩与碳酸盐岩混积的沉积特征,通过丰富的野外露头、古生物等资料对阿克沙克组进行沉积相分析,确定下石炭统阿克沙克组主要发育三角洲、碳酸盐岩台地、火山碎屑流、滨浅海4种沉积体系。阿克沙克组沉积期,博乐盆地位于巴尔喀什-西准噶尔晚古生代残余洋盆南缘,沉积物来源主要为北部塔城古陆与西南部伊宁古陆,在早石炭世早期(SQ1),在短期的火山活动之后,博乐盆地内海域范围扩大,近乎全部被海水覆盖,在博乐市-精河县区域发育深水陆棚相沉积,在博参1井东侧发育火山碎屑流沉积,受塔城古陆物源的控制,在温泉-L3地区发育三角洲前缘沉积,受伊宁古陆物源的控制,在赛里木湖-L3地区发育三角洲前缘沉积。从早石炭世末期开始(SQ2),区域上海水逐渐向西南方向逐渐退去,深水陆棚沉积范围变小。三角洲前缘沉积区域扩大。整体上博乐盆地下石炭统阿克沙克组经历了2期海退的过程。综合古地理背景、沉积特征和沉积相展布的综合研究,认为博乐盆地下石炭统阿克沙克组有利于泥页岩发育的沉积环境为深水陆棚相沉积,在双向物源的控制下,在博参1井-博乐市区域内发育灰黑色厚层泥岩,这为下一步页岩气的勘探开发提供了有利的理论依据。

王盛栋[3](2017)在《甘肃北山中部地区古生代洋板块地层重建与构造演化》文中研究说明中亚造山带是世界上最大的显生宙增生造山带,北山造山带位于其中部南缘,是连接西部天山造山带和东部兴蒙造山带的枢纽。北山造山带由古亚洲洋内的多个构造单元(包括微陆块、岛弧、大陆边缘和岛弧沉积物等)互相增生拼贴而形成,其间出露多条蛇绿混杂岩带。位于北山中部的红柳河-牛圈子-洗肠井蛇绿混杂岩带是北山造山带内一条重要的缝合带,近些年来,许多学者对其展开了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关于其构造属性和形成、侵位时代仍有较大争议。本文对肃北县牛圈子一带的蛇绿混杂岩、马鬃山镇南部的一套研究较低的蛇绿混杂岩以及牛圈子蛇绿混杂岩附近的重要地层/岩体进行了研究。本次以两套蛇绿混杂岩为主体,对古亚洲洋南支在牛圈子地区的洋盆(牛圈子洋)的古生代洋板块地层进行了恢复和序列重建。研究主要采用同位素年代学、古生物学、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等手段,从时态、相态、物态、位态和演化历程等方面进行分析,取得的主要进展如下:1.牛圈子蛇绿混杂岩主要的岩石组合为辉长岩、辉绿岩、斜长花岗岩、杂砂岩和玄武岩,其中的断层可分为两组:南部的一组倾向为南或南西向,北部的一组倾向为北或北东向,两组叠瓦状逆断层整体呈对冲样式。2.牛圈子蛇绿混杂岩中2件辉长岩的锆石U-Pb同位素年龄分别为433.8±3.1Ma和354.0±3.3Ma;2件斜长花岗岩的年龄分别为429.8±2Ma和448.7±2.0 Ma;辉绿岩的年龄为433.4±3.2 Ma。其中从辉长岩锆石中获得的石炭纪年龄是目前从红柳河-牛圈子-洗肠井蛇绿混杂带内获得的最小年龄,证明了牛圈子洋在早石炭世仍然存在扩张。3.牛圈子蛇绿混杂岩的基质(杂砂岩、沉凝灰岩、板岩等)内发现Buedingiisphaeridium cf.balticum,Adorfia firma,Micrhystridium henryi,Lophosphaeridium acinatum,Cymatiosphaera keilaensis等疑源类化石,其时代为早奥陶世末-晚奥陶世早期;其代表的环境为低纬度环境,结合已有的古地磁资料,认为牛圈子洋盆在奥陶纪处于纬度较低的位置。另有少量疑似石炭纪的孢粉化石,结合该样品中最小碎屑锆石年龄(323Ma和338Ma),其形成时代可能为晚石炭世初。4.马鬃山蛇绿混杂岩的基质(粉砂岩、板岩等)内含有石炭纪孢子化石锤形叉瘤孢Raistrickia clavata和栅状叉瘤孢Raistrickia saetosa,一件粉砂岩中最小碎屑锆石年龄(358Ma),证明马鬃山蛇绿混杂岩中部分基质形成于石炭纪。马鬃山蛇绿混杂岩和牛圈子蛇绿混杂岩代表的古洋盆存在时间存在极大的相似性,应为同一套蛇绿混杂岩被后期构造作用肢解。5.牛圈子蛇绿混杂岩中辉长岩和辉绿岩具有高Al2O3、高CaO、高TiO2、低FeOT的特点,属钙碱性和拉斑质系列;斜长花岗岩具有高SiO2、高Na2O、低Al2O3、低K2O的特点,属于钙碱性准铝质系列。辉长岩和辉绿岩的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具有类似E-MORB的特征;斜长花岗岩的微量元素特征与岛弧花岗岩有些相近,稀土元素与洋脊花岗岩特征类似。马鬃山蛇绿混杂岩中超镁铁质岩的大离子亲石元素与E-MORB相似而高场强元素与E-MORB相比明显亏损,稀土元素则与E-MORB相似。上述各岩石单元形成于大洋中脊环境而不是弧前盆地或者弧后盆地等小洋盆内。6.对牛圈子-马鬃山蛇绿混杂岩内基质进行了碎屑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发现石炭纪沉积物的主要物源来自洋盆北侧的火山岛弧以及隆起的增生楔,早期的物源则主要来自火山岛弧。碎屑锆石中古生代的洋壳锆石年龄主要分布区间为430500Ma,代表了牛圈子洋洋盆的主要扩张阶段;古生代陆源锆石年龄最大为470Ma,北山洋洋壳向北部明水-旱山地块的俯冲作用可能开始于470Ma左右。7.对牛圈子蛇绿混杂岩北侧的岩体进行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其年龄为410 Ma,具埃达克岩的特征,与北向俯冲的牛圈子洋洋壳的熔融作用有关。牛圈子蛇绿混杂岩南侧的二叠系红岩井组沉积序列代表了一个前陆盆地的发育过程,结合区域地质特征认为牛圈子洋的闭合在晚二叠世之前。8.通过对比发现,牛圈子洋和南天山洋在存在时间、俯冲极性、俯冲时代、洋盆两侧岛弧火成岩的时代以及两侧地体碰撞时间等方面具有极强的相似性,表明牛圈子洋可能为南天山洋的延伸。

徐增连,骆满生,杨文麟,王成刚,吴年文[4](2014)在《额尔齐斯-西拉木伦对接带古生代沉积盆地演化》文中研究指明额尔齐斯-西拉木伦对接带位于西伯利亚板块、华北陆块和准噶尔地块之间,其构造演化和古亚洲洋洋盆的打开与关闭有密切的关系.笔者在系统分析研究区3个二级和19个三级构造单元古生代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及年代地层的基础上,对沉积盆地进行原型恢复,共划分出10个盆地类型.同时,根据沉积盆地充填序列对研究区的构造-沉积演化做出了初步的论述.(1)早古生代-早石炭世古亚洲洋俯冲阶段;(2)早、晚石炭世之交的碰撞演化阶段;(3)晚石炭世-早二叠世碰撞及碰撞后演化阶段.研究认为古亚洲洋的闭合由西向东呈"剪刀式",时间分别为早石炭世末(318Ma)和中二叠世-早三叠世(260245Ma).三叠纪古亚洲洋消亡总体转为陆相环境.

侯笑晋[5](2013)在《南天山南缘石炭纪—二叠纪砾岩的空间分布及对南天山构造隆升的沉积响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南天山造山带是中亚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天山造山带地质构造最复杂的地区之一。南天山位于中天山南缘断裂和塔里木北缘断裂之间,是伊犁—中天山—哈萨克斯坦复合板块与塔里木板块碰撞对接的一条晚古生代造山带。石炭纪—二叠纪期间南天山南缘沉积的砾岩以及岩浆活动都对南天山碰撞造山作用—碰撞后造山作用过程具有良好的沉积—构造响应。南天山南缘石炭纪—二叠纪地层中发育三期低成分成熟度的砾岩:下石炭统巴什索贡组砾岩,上石炭统上部—下二叠统下部康克林组砾岩和上二叠统上部比尤勒包谷孜组砾岩。通过研究分析这些砾岩的成分、结构以及空间分布规律,推断南天山在石炭纪—二叠纪期间发生幕式的构造隆升活动。下石炭统巴什索贡组砾岩的岩性特征及分布范围表明早石炭世时南天山构造隆升活动强烈,隆升幅度大,这与塔里木地块与伊犁—中天山地块“点式”碰撞方式有关,乌什地区在早石炭世最先碰撞。南天山地区发育的晚石炭世同碰撞花岗岩和早二叠世碰撞后花岗岩,都证明了晚石炭世时南天山碰撞造山作用已经开始。晚石炭世晚期—早二叠世早期温宿县破城子—库尔干地区沉积的具有双物源特征的康克林组砾岩说明塔里木地块与伊犁—中天山地块的碰撞作用已从乌什扩展到温宿地区,南天山地区的碰撞造山作用使塔里木盆地柯坪隆起大幅隆升并为破城子—库尔干地区康克林组提供物源。但是在南天山西段还存在上石炭—中二叠统深水浊积盆地说明南天山洋盆仍存在向西开口的深海槽,南天山洋盆以自东向西“剪刀式”的方式闭合。上二叠统上部比尤勒包谷孜组磨拉石或类磨拉石建造的发育则表明南天山造山作用已趋于结束,南天山地区已全面隆升为陆。

孙小攀[6](2013)在《新疆青河县塔依什巴依巴斯陶地区古生代增生楔物质组成、构造变形及地质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研究区位于新疆阿尔泰市青河县塔依什巴依巴斯陶地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西伯利亚板块与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的汇聚带,属额尔齐斯俯冲增生杂岩带。根据本次论文工作及区域地质调查和综合研究的阶段性进展表明,自额尔齐斯东部的玛因鄂博蛇绿岩带至卡拉麦里蛇绿混杂岩带,主体发育一套由古生代地质体构成的增生杂岩体。论文研究对象塔依什巴依巴斯陶增生楔出露于玛因鄂博断裂带,是该增生杂岩体最北部一个典型的小型增生杂岩体。根据物质组成及变形特征增生楔划分为五个岩片。第一岩片主体为变质的复理石和碎屑岩组合;第二岩片主体为浅变质的大洋深水沉积;第三岩片主体为含蛇绿岩残片的增生混杂岩;第四岩片主体为深海沉积;第五岩片主体为含岛弧岩块的增生混杂岩。增生楔物质发生弱变质强变形,构造变形以逆冲叠瓦状构造为主,具增生岩楔的特点。在增生楔中,通过对岩石组合、岩石学、岩相学等研究,表明其大地构造背景属于活动大陆边缘环境。同时增生楔中分布有基性和变质基性岩块体,地球化学分析表明这些火山岩具有蛇绿岩、洋岛火山岩、岛弧火山岩的特征,形成于弧后盆地、大洋板内环境以及老地块的边缘。利用LA-ICP-MS方法获得蛇绿混杂岩中辉长岩锆石U-Pb年龄404.6±2.9Ma,表明早泥盆世存在着弧后盆地的扩张作用。结合前人在该带的研究成果,区域俯冲-碰撞造山活动主体应在早、中泥盆世,晚泥盆世末区域进入后碰撞阶段,因此增生楔主体应形成于早中泥盆世。通过野外接触关系、露头地质体、变形变质特征观察表明,增生楔内部物质组成呈网结状分布,构造变形强烈而复杂,发育一系列由北向南的叠瓦状逆冲推覆构造,具增生楔特征。增生楔早期发育斜歪褶皱、倒转褶皱、同斜褶皱等俯冲期构造变形特征,轴面多北倾,由北向南褶皱发育程度及紧密程度递减,反映了增生楔形成于由北向南的增生及不同层次的变形过程。宏微观构造变形及岩组分析显示,后期区域上经历了强烈的左行韧性剪切变形,形成了增生楔中糜棱岩广泛发育的韧性剪切带。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该期区域性的大型剪切活动发生的高峰时期应为290~270Ma。基于综合区域资料分析和本文研究成果,研究区增生楔为阿尔泰造山带南缘阿尔泰-准噶尔典型俯冲-增生型造山带的组成部分,显示由北向南增生的特点。根据增生楔物质组成特征,表明该增生楔形成于古生代弧后盆地环境,在晚泥盆世之前不断增生于阿尔泰地块南缘,形成俯冲增生杂岩体。

刘锦,冯娟萍,李文厚,郭艳琴[7](2013)在《鄂尔多斯盆地黄陵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浊积岩物源分析》文中认为利用重矿物及其组合、砂岩碎屑组成和岩石地球化学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黄陵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浊积岩的物源进行研究,发现长6油层组总体上稀土总量为中等—较高,轻、重稀土分馏不明显,为铕微正异常的弱右倾稀土谱型;泥岩w(Nb)/w(Ta),w(Th)/w(U),w(La)/w(Sm),w(Hf)/w(Th)和w(Gd)/w(Yb)(大部分大于2)等微量元素比值表明其与盆地东北缘造山带的太古界和元古界变质岩具有良好的亲缘性;浊积砂岩样品大部分落在隆升基底区域内。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源区性质和构造背景共同表明,黄陵地区延长组长6浊积岩物源主要来自盆地东北部基底隆升的造山带。

刘国仁[8](2012)在《新疆准噶尔北东部铜矿成矿规律与矿产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准噶尔北东部是新疆最重要的铜矿成矿带之一,目前该区已探明铜矿床多处。近年来,随着勘查程度的提高,找矿难度显着增大,找矿工作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如何解决研究区今后找矿方向的问题显得极为重要和迫切。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展了研究区铜矿成矿规律研究和矿产预测工作。取得的主要进展和认识如下:1、将研究区铜矿划分为镁铁-超镁铁岩型、斑岩型、矽卡岩型、火山岩+矽卡岩叠生改造型和火山热液型五种类型。2、对玉勒肯哈腊苏铜矿区的侵入岩进行了石LA-ICP-MS U-Pb法定年,认为矿区存在 382Ma、379Ma、375~374Ma、348Ma、266Ma 等5次主要岩浆侵入事件。9 件辉钼矿样品Re-Os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373.9±2.2Ma,表明铜钼成矿时代为中泥盆世晚期,主要与闪长扮岩侵入有关。3、获得乔夏哈拉铁铜金矿床闪长玢岩的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377.6±1.4Ma。获得矿石中4件辉钼矿Re-Os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377.4±4.3Ma,与闪长玢岩年龄一致,表明铜金矿化形成于中泥盆世晚期,与闪长玢岩侵入时形成的矽卡岩化有关。4、地质特征表明索尔库都克铜钼矿床为矽卡岩型矿床,获得矿石中的2件辉钼矿Re-Os同位素模式年龄为(290.3.6±4.3)~(293.5±4.5)Ma,表明矿床形成于早二叠世早期。5、对玉勒肯哈腊苏铜矿、乔夏哈拉铁铜金矿、索尔库都克铜钼矿和喀拉通克铜镍矿进行了研究,建立了成矿模式和勘查模型。6、依据本次和前人年代学成果,将准噶尔北东部铜矿成矿时代划分为中泥盆世(374~380Ma)、早石炭世(327~333Ma)、晚石炭世末期-中二叠世(265~305Ma)和晚三叠世-早侏罗世(198~230Ma)四个阶段。7、通过辉钼矿中Re含量的研究,认为玉勒肯哈腊苏斑岩型矿床成矿物质来源于地幔,乔夏哈拉叠加的矽卡岩型铜金矿和索尔库都克矽卡岩型铜钼矿成矿物质也来源于地幔。8、将研究区铜矿床成矿系列划分为4个成矿亚系列。建立了镁铁-超镁铁岩型、斑岩-矽卡岩型和海相火山岩型铜矿床的区域预测模型,并优选A、B两类铜矿找矿靶区13处。对研究区勘查技术方法及工作部署安排提出了建议,对各成因类型的铜矿找矿前景进行了评述。

云飞[9](2011)在《东准噶尔IOCG型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模式》文中提出老山口矿床位于新疆阿尔泰南缘东段青河县境内,大地构造位置处于西伯利亚板块与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斜向对接部位,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矿产资源丰富。目前老山口矿床是IOCG矿床,也是该带IOCG矿床勘查的重大突破。笔者-直在该区从事地质找矿勘查工作,在该区开展博士论文研究,有助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有利于提高找矿勘探工作效果。通过区域地质背景分析、地质勘查找矿实践和大中型铁铜金矿床的研究,取得以下主要成果和认识:①通过对区域地层、构造、侵入岩和火山岩地质特征的分析研究,并结合板块构造理论,提出本区各地质发展阶段的演化与板块的漂移和碰撞作用关系密切,初步推演了区域地质演化历史。②对研究区3个IOCG矿床的矿床地质特征、矿化特征及矿床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对矿床的成因进行了探讨。③通过研究区大、中型铁铜金矿床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和矿床特征的研究,对研究区铁铜金矿床成矿物质来源进行了探讨,获得铁铜金来源以幔源为主,成矿作用与加里东期构造-岩浆活动关系密切的新认识。④通过全面整理分析阿尔泰南缘区域地质研究成果资料,从地层特点、构造作用、岩浆事件等方面进一步明晰了阿尔泰南缘地区晚古生代区域构造背景和成矿环境。老山口矿集区矿床以中泥盆世阿尔泰南缘特殊的裂谷为背景形成。矿化发生在侵入中泥盆统玄武岩内的闪长(玢)岩及其附近围岩中。⑤通过前人资料的分析,对本区火山作用的构造环境和岩浆成因进行了讨论,认为本区的火山作用是在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相对西伯利亚向北方向俯冲的构造背景下的活动陆缘岛弧构造环境中,主要由上地幔物质部份熔融形成的原始岩浆,经过复杂的演化,喷出地表形成了本区岩石类型复杂的火山岩。⑥老山口矿床的成时代应为中泥盆世晚期(376.9士2.2Ma)。矿区至少存在两期成岩成矿事件,其中,海西期形成全岩矿化的层状铁矿化体;后期岩浆和流体活动在构造热事件的作用下,发生了又一次叠加成矿作用,形成了该矿床铜的富矿体。⑦通过对区域地质背景和成矿特征的分析,找到了加马特铁铜金矿床。通过地质普查工作,初步查明了矿区的地质特征和矿化特征,对矿床的形成机理提出了独特的见解,认为成矿作用发生于控矿断层形成过程中断裂扩展的某个雏形阶段,成矿热液对容矿构造的形成具促进作用,矿液致裂作用明显。初步确定了矿床为与深部同熔型岩浆来源有关的岩浆期后热液矿床。

霍亮[10](2010)在《新疆西昆仑造山带内生金属成矿作用及成矿预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西昆仑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塔里木盆地南缘,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多金属成矿带之一。根据西昆仑造山带库地—其曼于特蛇绿岩带、麻扎—苏巴什蛇绿岩带、不同时期侵入岩、火山岩的大地构造环境的判别,论文确立了西昆北洋和西昆中洋两个大洋的存在。西昆北洋位于塔里木地块及西昆中带之间,西昆中洋位于西昆中带和西昆南带之间。西昆北洋的存在时限是中元古代至海西期末。西昆中洋根据苏巴什蛇绿岩的年龄及岩石化学特征,认为其在海西期已经为成熟的大洋,闭合的时间为印支期末。根据两个大洋的确立,认为西昆仑造山带经历了内部造山和边缘造山过程,初步探讨了其动力学演化过程:1.古元古代基底形成;2.中元古代地块的裂解;3.加里东、海西期西昆北复合造山带形成;4.印支期西昆中带、西昆南带内部造山阶段;5.燕山、喜山期西昆南带边缘造山阶段。并确定了西昆仑的三条构造带的大地属性:西昆北带为加里东期、海西期复合造山带;西昆中带为基底隆起及加里东、海西、印支花岗岩带;西昆南带为羌塘地块。经研究,课题组研究认为西昆仑造山带的主攻矿种是铜、铁、金、铅锌、稀有金属,主攻的矿床类型有热水喷流沉积矿床、中低温热液矿床、矽卡岩型矿床、造山型金矿床等。西昆仑造山带的区域成矿规律可以总结为:时间上,以海西期、印支期为主要成矿时代,海西期主要矿床有阿克塔什块状硫化物铜矿床、萨洛依块状硫化物铜矿床、特格里曼苏生物化学沉积铜矿床等;印支期主要矿床有矽卡岩型班迪尔铜矿床、色尔洪铜铁矿点等;其次是加里东期和元古代,加里东期的主要矿床有热水喷流沉积型切列克其菱铁矿床和黑恰菱铁矿床;元古代为沉积变质型老并铁矿床;而燕山期成矿较弱。空间上,成矿带呈带状分布,可以分为西昆北Cu、Pb、Zn、Au、Fe成矿带、西昆中Cu、Mo、Au、Fe(Co)、W、Sn成矿带、西昆南Fe(Co)、Mn、Au、Sb、Ag、稀有金属成矿带。论文在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地质流体实验室采用Linkam THSM-600型冷热台的进行了大量的流体包裹体测试,确定了各典型矿床(点)成矿流体的均一温度、盐度、密度、压力,并计算了成矿的深度,为西昆仑造山带的研究工作积累了大量的资料。热水喷流沉积型菱铁矿床包裹体均一温度为中低温(切列克其191.6-380℃;黑恰168-176℃),成矿流体具有高(中)盐度(切列克其32.93-34.52%(NaCl);黑恰6.72—11.38%(NaCl)),中(低)等密度(切列克其1.09-1.1g/cm3;黑恰0.93—0.98 g/cm3)的特点。古海水深度分别为2.19km(切列克其),1.83km(黑恰)。西昆仑造山带的造山型金矿化点包裹体均一温度低(帕西木125.1-168.3℃,叶尔羌149-165℃),矿化点流体具有低盐度(帕西木0.87-3.37%(NaCl);叶尔羌1.05-1.22%(NaCl)),低密度(叶尔羌0.92-0.93 g/cm3;帕西木0.93-0.96 g/cm3)的特点,成矿深度浅(0.9-1.0km)。西昆仑造山带的中低温热液脉型矿床包括卡兰古铅锌矿床和布斯拉津铜钼矿化点的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低(卡兰古160—180℃;布拉斯津148.2—185℃),流体有中低盐度(卡兰古1.39—15.55%(NaCl);布斯拉津6.29-7.30%(NaCl)、低密度(卡兰古0.85—1.03 g/cm3;布斯拉津0.93-0.97 g/cm3)的特点,成矿深度浅(1.48km)。西昆仑造山带的矽卡型矿床受印支期花岗闪长岩和中酸性斑岩和石炭系大理岩联合控制。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00~240℃,矿床的流体盐度从早期至晚期由高变低(0.87~33.04%(NaCl)),流体低密度(0.92~1.0 g/cm3),成矿深度浅(1.57km)。本次研究对三个矿区内的岩体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年龄的测定,分别确定了色尔洪矿区内花岗闪长岩年龄为240.6±1.4Ma,斯如伊迭尔金铅锌多金属矿化点区内花岗闪长岩年龄12.86±0.88Ma。布斯拉津矿区内细粒花岗岩和闪长岩年龄分别为449±2.3Ma和446±2.1Ma。论文对布斯拉津辉钼矿进行了Re-Os测年,年龄为434.1±4.6Ma—441.4±2.1Ma。论文剖析了典型矿床的地质特征,结合本次流体包裹体研究获得的成矿温压等数据,以及部分矿区内测得的岩体及矿石年龄的数据,确定了矿床的不同成因类型。包括热水喷流沉积型矿床—切列克其铁矿床、黑恰铁矿床;矽卡岩型矿床—色尔洪铜铁矿点;生物化学沉积型矿床—特格里曼苏铜矿床;中温热液脉型矿床—卡兰古铅锌矿床、布斯拉津铜钼矿化点;造山型金矿床—叶尔羌金矿点、帕西木金矿化点,并建立了不同类型矿床的成因模式。论文对西昆仑造山带全区的15景TM、ETM+遥感图像研究,通过遥感图像的构造解译,划分出三个构造带和造山带各次级线形及环形构造,并运用ENVI及ERDAS等软件对遥感图像提取铁染及羟基等矿化蚀变信息。并分析了构造与找矿、矿化及蚀变信息与找矿之间的关系。最后,论文采用遥感矿化、蚀变信息与地质、化探等综合信息,对西昆仑造山带进行了以矿床成因类型为主的成矿远景区的划分,共圈出了13个A级远景区,25个B级远景区,21个C级远景区。矿床成因类型包括热水喷流沉积型矿床、与岩体有关的中低温热液脉型矿床、矽卡岩型矿床,块状硫化物型矿床、沉积变质型矿床等。并指出找矿潜力西昆南带>西昆北带>西昆中带。

二、萨勒布尔山火山碎屑浊积岩的发现及其构造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萨勒布尔山火山碎屑浊积岩的发现及其构造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西准噶尔洪古勒楞蛇绿岩带堆晶岩岩石组合及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区域地质背景
2 蛇绿岩地质概况
3 堆晶岩岩石组合及特征
    3.1 超镁铁质堆晶岩
    3.2 镁铁质堆晶岩
4 讨论
5 结论

(2)博乐盆地下石炭统阿克沙克组地层对比与沉积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 主要完成工作量
    1.6 取得的认识与创新点
        1.6.1 取得的认识
        1.6.2 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特征
    2.1 构造区划
    2.2 构造演化过程
    2.3 地层特征
        2.3.1 泥盆系(D)
        2.3.2 石炭系(C)
        2.3.3 二叠系(P)
第三章 地层划分和对比
    3.1 地层划分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3.2 层序界面识别标志
    3.3 层序划分方案
    3.4 地层划分与对比
        3.4.1 地层划分对比依据
        3.4.2 地层划分对比标志
        3.4.3 地层对比结果
    3.5 层序地层格架
第四章 沉积特征
    4.1 古地理背景
        4.1.1 古气候与古生物
        4.1.2 物源分析
    4.2 沉积体系及特征
        4.2.1 三角洲体系
        4.2.2 碳酸盐岩台地体系
        4.2.3 火山碎屑流体系
        4.2.4 滨浅海体系
    4.3 沉积模式
    4.4 博乐盆地属性
    4.5 沉积演化
第五章 沉积有利相带预测
    5.1 泥页岩发育的有利沉积环境
    5.2 泥页岩发育特征
    5.3 页岩气勘探有利区带
第六章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3)甘肃北山中部地区古生代洋板块地层重建与构造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行政区划和交通位置
    1.3 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
        1.3.1 自然地理
        1.3.2 经济地理
    1.4 研究现状
        1.4.1 洋板块地层研究现状
        1.4.2 北山中部构造演化研究现状
        1.4.3 存在问题
    1.5 研究目标
    1.6 研究思路及方法
    1.7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构造单元划分
    2.2 (变)沉积/火山岩
        2.2.1 前寒武系
        2.2.2 古生界
    2.3 火成岩
    2.4 混杂岩
第三章 牛圈子、马鬃山蛇绿混杂岩的物质组成
    3.1 牛圈子蛇绿混杂岩岩石组合
        3.1.1 野外地质特征
        3.1.2 岩石镜下特征
    3.2 马鬃山蛇绿混杂岩野外地质特征
    3.3 牛圈子、马鬃山蛇绿混杂岩基质的物源
        3.3.1 分析方法
        3.3.2 分析结果
        3.3.3 讨论
第四章 牛圈子、马鬃山蛇绿混杂岩的形成时代
    4.1 实验方法
        4.1.1 疑源类、孢粉分析方法
        4.1.2 岩浆锆石U-Pb同位素分析方法
    4.2 分析结果
        4.2.1 火成岩的时代
        4.2.2 牛圈子蛇绿混杂岩疑源类化石的时代
        4.2.3 马鬃山蛇绿混杂岩孢粉及时代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沉积和大地构造环境
    5.1 分析方法
        5.1.1 主量元素
        5.1.2 微量元素
    5.2 分析结果
        5.2.1 主量元素
        5.2.2 微量元素
    5.3 构造环境和源区
第六章 邻区重要地层/岩体的时代和构造环境
    6.1 奥陶系硅质岩-砂岩
        6.1.1 野外地质特征
        6.1.2 放射虫及地层时代讨论
        6.1.3 地球化学特征
        6.1.4 成因及构造环境
    6.2 巴勒根台岩体
        6.2.1 锆石U-Pb年代学
        6.2.2 地球化学特征
        6.2.3 构造环境
    6.3 二叠系红岩井组
第七章 牛圈子洋洋板块地层序列的重建及构造意义
    7.1 牛圈子洋洋板块地层序列重建及洋盆演化
    7.2 红柳河-牛圈子-洗肠井蛇绿混杂岩带的延伸
        7.2.1 天山-北山相接区域蛇绿混杂岩带时代及构造属性
        7.2.2 红柳河-牛圈子-洗肠井蛇绿混杂岩带西延的猜测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额尔齐斯-西拉木伦对接带古生代沉积盆地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1 额尔齐斯-西拉木伦地区古生代沉积盆地划分及其时空分布
    1.1 额尔齐斯地层区
    1.2 索伦山-西拉木伦地层区
    1.3 包尔汗图-白乃庙地层区
2 构造-沉积演化
    2.1 早古生代-早石炭世古亚洲洋俯冲演化
    2.2 早、晚石炭世之交的碰撞演化阶段 (西段)
    2.3 晚石炭-二叠世俯冲碰撞 (东段) 及碰撞后 (西段) 演化阶段
3 结论

(5)南天山南缘石炭纪—二叠纪砾岩的空间分布及对南天山构造隆升的沉积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砾岩研究方法
        1.2.2 南天山造山带南缘构造演化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特色和创新点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南天山南缘和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区域地质概况
    2.1 南天山南缘和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区域地层
        2.1.1 前寒武纪地层
        2.1.2 早古生代地层
        2.1.3 晚古生代地层
        2.1.4 中生代地层
        2.1.5 新生代地层
    2.2 研究区石炭纪—二叠纪地层对比及岩相古地理概述
        2.2.1 早石炭世岩相古地理
        2.2.2 晚石炭世岩相古地理
        2.2.3 晚石炭世晚期—早二叠世中期岩相古地理
        2.2.4 早二叠世晚期—中二叠世初期岩相古地理
        2.2.5 中二叠世中期—晚二叠世岩相古地理
    2.3 南天山造山带与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构造演化
        2.3.1 南天山造山带构造演化
        2.3.2 南天山南缘塔北前陆盆地的构造演化
第三章 石炭—二叠纪砾岩的沉积特征及时空分布规律
    3.1 砾岩的基本特征及分布范围
        3.1.1 下石炭统巴什索贡组(C_1b)砾岩的基本特征及分布范围
        3.1.2 上石炭统—下二叠统康克林组[(C_2-P_1)K]砾岩的基本特征及分布范围
        3.1.3 上二叠统比尤勒包谷孜组(P_3b)砾岩的基本特征及分布范围
        3.1.4 南天山南缘地区石炭—二叠纪砾岩沉积特点
    3.2 石炭—二叠纪南天山构造隆升活动
        3.2.1 下石炭统巴什索贡组(C_1b)砾岩的构造意义
        3.2.2 上石炭—下二叠统康克林组[(C_2-P_1)K]砾岩的构造意义
        3.2.3 上二叠统比尤勒包谷孜组(P_3b)砾岩的构造意义
        3.2.4 石炭—二叠纪南天山构造隆升活动的幅度
第四章 南天山石炭—二叠纪花岗岩与南天山构造隆升响应
    4.1 南天山南缘花岗岩地球化学和地质年代学
        4.1.1 同碰撞花岗岩
        4.1.2 碰撞后花岗岩
    4.2 南天山碰撞后造山作用时空演化特点
        4.2.1 碰撞造山早期阶段
        4.2.2 同碰撞造山阶段
        4.2.3 碰撞后造山阶段
认识与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新疆青河县塔依什巴依巴斯陶地区古生代增生楔物质组成、构造变形及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造山带研究现状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4 论文研究的目的、工作思路和手段方法
    1.5 主要实物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特征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及特征
    2.2 区域大地构造特征
        2.2.1 大地构造位置
        2.2.2 构造单元的基本特征
第三章 增生楔的组成及结构特征
    3.1 增生楔基本地质特征
    3.2 增生楔岩石组合及结构特征
        3.2.1 第一岩片岩石组成特征
        3.2.2 第二岩片岩石组成特征
        3.2.3 第三岩片岩石组成特征
        3.2.4 第四岩片岩石组成特征
        3.2.5 第五岩片岩石组成特征
    3.3 小结
第四章 增生楔岩块地球化学特征及年代学特征
    4.1 第一岩片岩块地球化学特征
        4.1.1 辉绿岩
        4.1.2 变质基性岩
    4.2 第二岩片岩块地球化学特征
        4.2.1 斜长角闪糜棱片岩
    4.3 第三岩片岩块地球化学特征
        4.3.1 辉长岩
        4.3.3 辉长辉绿岩
    4.4 第四岩片岩块地球化学特征
        4.4.1 辉长岩
        4.4.2 玄武岩
    4.5 辉长岩年代学特征
        4.5.1 样品制备及测试
        4.5.2 锆石特征
        4.5.3 分析结果
    4.6 小结
第五章 增生楔构造变形特征及构造过程
    5.1 增生楔宏微观变形特征
        5.1.1 第一岩片变形特征
        5.1.2 第二岩片变形特征
        5.1.3 第三岩片变形特征
        5.1.4 第四岩片变形特征
        5.1.5 第五岩片变形特征
    5.2 几何学运动学特征
    5.3 韧性变形特征及时代
        5.3.1 基本特征
        5.3.2 显微构造特征及剪切方向
        5.3.3 岩组特征及变形条件
        5.3.4 韧性变形时代
    5.5 增生楔相对变形序列
    5.6 小结
第六章 增生楔的形成与增生造山过程
    6.1 增生楔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
    6.2 增生楔的组成与成因
    6.3 增生楔物质形成构造环境
    6.4 增生楔形成时代
    6.5 区域构造演化
第七章 结论及存在问题
    7.1 结论
    7.2 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鄂尔多斯盆地黄陵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浊积岩物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概况
2 岩石学特征、重矿物组合及其平面分布规律
    2.1 岩石学特征
    2.2 重矿物组合及其平面分布规律
        2.2.1 中等稳定重矿物组合区
        2.2.2 稳定重矿物组合区
        2.2.3 最稳定重矿物组合区
3 地球化学特征
    3.1 稀土元素特征
    3.2 微量元素特征
4 源区母岩性质及构造背景讨论
    4.1 母岩特征
    4.2 源区构造背景
    4.3 物源讨论
        4.3.1 西南方向物源
        4.3.2 南缘及东南方向物源
        4.3.3 东缘与东北方向物源
5 结论

(8)新疆准噶尔北东部铜矿成矿规律与矿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准噶尔北东部地质研究历史与现状
    1.3 相关矿床类型特征及研究进展
        1.3.1 研究区主要铜矿床类型
        1.3.2 镁铁-超镁铁岩型铜镍矿床特征及研究进展
        1.3.3 斑岩铜矿特征及研究进展
        1.3.4 矽卡岩型矿床特征及研究进展
        1.3.5 火山岩型铜矿床特征及研究进展
    1.4 准噶尔北东部典型铜矿床研究现状
        1.4.1 喀拉通克铜镍矿床
        1.4.2 乔夏哈拉铁铜金矿床
        1.4.3 索尔库都克铜钼矿床
        1.4.4 哈腊苏铜矿床及玉勒肯哈腊苏铜矿床
        1.4.5 希勒库都克铜钼矿床
    1.5 研究内容与科学问题
        1.5.1 研究内容
        1.5.2 科学问题
        1.5.3 研究目的
        1.5.4 预期创新性研究成果
    1.6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案
        1.6.1 技术路线
        1.6.2 研究计划安排
        1.6.3 完成工作量
2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构造单元划分
    2.2 区域地层
        2.2.1 奥陶系
        2.2.2 泥盆系
        2.2.3 石炭系
        2.2.4 二叠系
        2.2.5 侏罗系
        2.2.6 第三系及第四系
    2.3 区域岩浆岩
        2.3.1 火山岩
        2.3.2 侵入岩
    2.4 区域构造
        2.4.1 褶皱构造
        2.4.2 断裂构造
        2.4.3 构造演化
    2.5 区域矿产
3 铜矿产分布及其主要类型
    3.1 铜矿产分布
    3.2 铜矿床类型划分及主要特征
        3.2.1 镁铁-超镁铁岩型CU-NI (PT)矿床
        3.2.2 斑岩型矿床
        3.2.3 矽卡岩型矿床
        3.2.4 火山岩+矽卡岩的叠生矿床
        3.2.5 火山热液型铜金矿化
4 典型铜矿床特征
    4.1 玉勒肯哈腊苏铜矿床
        4.1.1 区域成矿背景
        4.1.2 矿床地质特征
        4.1.3 矿区侵入岩年代学研究
        4.1.4 成矿时代研究
        4.1.5 成矿模式
        4.1.6 勘查模型
    4.2 乔夏哈拉铁铜金矿床
        4.2.1 成矿地质背景
        4.2.2 矿床地质特征
        4.2.3 矿区侵入岩年代学研究
        4.2.4 成矿时代研究
        4.2.5 成矿模式
        4.2.6 勘查模型
    4.3 索尔库都克铜钼矿床
        4.3.1 成矿地质背景
        4.3.2 矿床地质特征
        4.3.3 成矿时代
        4.3.4 成矿模式
        4.3.5 勘查模型
    4.4 喀拉通克铜镍矿床
        4.4.1 成矿地质背景
        4.4.2 含矿岩体特征
        4.4.3 矿床地质特征
        4.4.4 成矿时代
        4.4.5 成矿模式
        4.4.6 勘查模型
5 区域铜矿成矿规律
    5.1 成矿时代
        5.1.1 玉勒肯哈腊苏铜矿区成岩成矿时代
        5.1.2 哈腊苏矿区成岩成矿时代
        5.1.3 希勒库都克和索尔库都克铜钼矿区成岩成矿时代
        5.1.4 乔夏哈拉及老山口铁铜金矿成岩成矿时代
        5.1.5 喀拉通克铜镍矿成岩成矿时代
        5.1.6 准噶尔北东部成矿时代划分
    5.2 成矿物质来源
        5.2.1 RE-OS同位素
        5.2.2 硫同位素
    5.3 成矿系列划分
        5.3.1 中泥盆世与闪长玢岩-花岗闪长斑岩有关的斑岩型CU、MO矿床成矿亚系列
        5.3.2 中泥盆世与火山岩、潜火山岩(闪长岩、闪长玢岩)有关的火山岩型+矽卡岩型CU、AU、FE矿床成矿亚系列
        5.3.3 早石炭世-早二叠世早期与潜火山岩、花岗闪长岩有关的斑岩-矽卡岩型CU、MO、AU矿床成矿亚系列
        5.3.4 晚石炭世-早二叠世与基性、超基性侵入岩有关的镁铁-超镁铁岩型CU、NI、PGE矿床成矿亚系列
    5.4 区域成矿过程
6 区域铜矿产评价
    6.1 铜矿预测类型
    6.2 铜矿预测方法
    6.3 区域物化探遥感异常特征
        6.3.1 重力场及异常特征
        6.3.2 航磁及异常特征
        6.3.3 化探资料应用
        6.3.4 遥感信息特征
        6.3.5 自然重砂资料应用
    6.4 预测要素及模型
    6.5 靶区的圈定
    6.6 靶区类别及圈定结果
        6.6.1 类别划分
        6.6.2 圈定结果
    6.7 勘查技术方法建议及工作部署建议
        6.7.1 基于整个研究区的工作部署
        6.7.2 基于各预测靶区的勘查工作部署
    6.8 找矿前景分析
        6.8.1 斑岩-矽卡岩型铜矿找矿前景分析
        6.8.2 镁铁-超镁铁岩型铜矿找矿前景分析
        6.8.3 海相火山岩型铜矿找矿前景分析
7 结论
    7.1 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7.2 存在不足及今后工作展望
        7.2.1 存在问题
        7.2.2 今后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9)东准噶尔IOCG型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的依据
    1.2 交通及自然经济地理概况
        1.2.1 交通及地理位置
        1.2.2 自然地理与经济概况
    1.3 研究区以往工作程度
        1.3.1 基础地质研究程度
        1.3.2 矿产勘查工作程度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主要工作量
    1.5 论文取得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地层
        2.1.1 东准噶尔地层分区二台地层小区
        2.1.2 阿尔泰地层分区额尔齐斯地层小区
    2.2 构造
        2.2.1 断裂构造
        2.2.2 褶皱构造
        2.2.3 中-新生代构造
    2.3 岩浆岩
        2.3.1 侵入岩
        2.3.2 火山岩
        2.3.3 脉岩、岩墙及石英脉
    2.4 变质作用与变质岩
    2.5 地球物理特征
        2.5.1 1:200万布格重力异常特征
        2.5.2 1:100万航磁异常特征
    2.6 1:20万地球化学特征
        2.6.1 基本特征
        2.6.2 主要1:20万地球化学综合异常特征
    2.7 研究区遥感影像特征
        2.7.1 概况
        2.7.2 地层影像特征
        2.7.3 岩浆岩影像特征
        2.7.4 线性构造影像特征
第三章 调查区1:5万地球化学特征
    3.1 地球化学背景分析
    3.2 地球化学异常确定
        3.2.1 异常下限的确定
        3.2.2 各类异常圈定
    3.3 异常评价
        3.3.1 直观初评
        3.3.2 异常参数统计排序
    3.4 主要地球化学异常解释推断
        3.4.1 托斯巴斯(老口北)陶铜金异常(HS-09)
        3.4.2 加马特铜金异常(HS-13)
    3.5 异常查证
第四章 区域矿产特征
    4.1 总论
        4.1.1 区域成矿环境
        4.1.2 区域矿产分布概况
    4.2 矿产各论
        4.2.1 托斯巴斯陶含铜磁铁矿矿床
        4.2.2 加马特铜钴金多金属矿
        4.2.3 乔夏哈拉铜铁金矿床
第五章 地质特征与成矿作用
    5.1 地质特征
        5.1.1 区域矿产时空分布规律
    5.2 区域成矿区带(亚带)划分
        5.2.1 区域成矿区带划分
        5.2.2 区域成矿亚带划分
        5.2.3 区域成矿亚带特征
    5.3 成矿作用
        5.3.1 控矿因素
第六章 找矿标志与成矿远景区和找矿靶区
    6.1 找矿标志
        6.1.1 岩石、地层找矿标志
        6.1.2 构造标志
        6.1.3 围岩矿化蚀变找矿标志
        6.1.4 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标志
        6.1.5 找矿历史标志
    6.2 找矿模型
        6.2.1 区域斑岩型金、铜矿的找矿模型
        6.2.2 区域铁、铜、钻、金多金属矿产的找矿模型
        6.2.3 区域铅锌矿产的找矿模型
        6.2.4 区域构造蚀变岩-石英脉型铜、金矿产的找矿模型
        6.2.5 区域铁矿产的找矿模型
    6.3 成矿远景区的圈定和初步预测评价
        6.3.1 区域成矿远景区的划分圈定原则
        6.3.2 成矿远景区划分及初步预测评价
    6.4 找矿靶区的圈定和初步预测评价
        6.4.1 找矿靶区的圈定原则
        6.4.2 找矿靶区初步预测评价详及进一步工作建议的依据
        6.4.3 区域找矿靶区的圈定和初步预测评价
    6.5 区域资源量远景评价
        6.5.1 区域资源远景评价分析
第7章 结论
    7.1 主要结论
致谢
第一作者
参考文献
图版说明

(10)新疆西昆仑造山带内生金属成矿作用及成矿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地理位置及自然地理概况
    1.2 项目依托及选题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内容及完成实物工作量
    1.5 主要研究进展
第2章 西昆仑造山带成矿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分区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构造
    2.4 区域岩浆岩
    2.5 两个大洋的确立
第3章 西昆仑造山带区域成矿条件与成矿规律
    3.1 区域地层与成矿
    3.2 区域岩浆岩与成矿
    3.3 区域构造与成矿
    3.4 区域地球物理场与成矿
    3.5 区域地球化学与成矿
    3.6 矿床空间分布规律
    3.7 矿床时间分布规律
第4章 西昆仑造山带典型矿床研究
    4.1 菱铁矿床
    4.2 生物化学沉积型砂岩铜矿床
    4.3 中低温热液脉型铜(钼)、铅锌矿床
    4.4 矽卡岩型铜(铁)矿床
    4.5 造山型金矿床
第5章 西昆仑造山带遥感方法研究
    5.1 遥感技术提取蚀变信息基础
    5.2 遥感图像矿化蚀变信息预处理
    5.3 遥感图像矿化蚀变信息提取
第6章 西昆仑造山带成矿预测研究
    6.1 找矿标志
    6.2 按成因类型划分远景区
    6.3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版及说明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成果
致谢

四、萨勒布尔山火山碎屑浊积岩的发现及其构造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西准噶尔洪古勒楞蛇绿岩带堆晶岩岩石组合及特征[J]. 解洪晶,王玉往,郭博然,石煜,周国超. 矿产勘查, 2018(12)
  • [2]博乐盆地下石炭统阿克沙克组地层对比与沉积特征研究[D]. 廖正凯. 新疆大学, 2018(12)
  • [3]甘肃北山中部地区古生代洋板块地层重建与构造演化[D]. 王盛栋. 中国地质大学, 2017(12)
  • [4]额尔齐斯-西拉木伦对接带古生代沉积盆地演化[J]. 徐增连,骆满生,杨文麟,王成刚,吴年文.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4(08)
  • [5]南天山南缘石炭纪—二叠纪砾岩的空间分布及对南天山构造隆升的沉积响应[D]. 侯笑晋. 西北大学, 2013(S1)
  • [6]新疆青河县塔依什巴依巴斯陶地区古生代增生楔物质组成、构造变形及地质意义[D]. 孙小攀. 长安大学, 2013(06)
  • [7]鄂尔多斯盆地黄陵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浊积岩物源分析[J]. 刘锦,冯娟萍,李文厚,郭艳琴.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4)
  • [8]新疆准噶尔北东部铜矿成矿规律与矿产评价[D]. 刘国仁.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01)
  • [9]东准噶尔IOCG型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模式[D]. 云飞.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1(01)
  • [10]新疆西昆仑造山带内生金属成矿作用及成矿预测研究[D]. 霍亮. 吉林大学, 2010(05)

标签:;  ;  ;  ;  

萨尔普尔山脉火山碎屑浊积岩的发现及其构造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