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性肝炎8例病理分析

自身免疫性肝炎8例病理分析

一、8例自身免疫性肝炎病理学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叶超,李文渊,李磊,陈思,李未,张开光[1](2022)在《一组不明原因的肝损害患者肝组织病理学诊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在B超引导下肝穿刺活检术诊断不明原因的肝损伤(LIUO)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诊治的71例LIUO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接受肝穿刺活检,进行全面的血清学、病毒学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在71例患者中,53例(76.4%)表现为不明原因的血清转氨酶升高,6例(8.5%)为不明原因的血清胆红素升高,8例(11.3%)为不明原因的肝硬化,2例(2.8%)为不明原因的门脉高压,2例(2.8%)为胆管扩张;结合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13例(18.3%)为自身免疫性肝病,其中8例为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2例为自身免疫性肝炎,2例为重叠综合征,1例为Ig G4相关性胆管炎;18例(25.4%)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其中14例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17例(23.9%)为药物性肝损伤;4例(5.6%)为化学性肝损害伤;2例(2.8%)为酒精性脂肪肝;2例为Gilbert综合征,1例诊断为Dubin-Johnson综合征,1例诊断为Caroli病,1例为特发性门脉高压,1例为糖原累积症相关性肝硬化,有1例非噬肝病毒感染,1例为肝内胆管病变,仍有9例(12.7%)肝损害无明显特异性,仅表现为非特异性反应性肝炎。结论结合临床资料,肝穿刺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能够帮助临床医生提供大部分LIUO患者的病因学诊断。

蔡润生[2](2021)在《肝穿刺对不明原因肝病诊断的价值及肝穿刺的安全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肝穿刺对于不明原因肝病的诊断价值,并对肝穿刺的安全性进行分析方法:1、收集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案室2000年1月1日-2018年1月1日因肝脏疾病入院的患者,对经常规无创检查并结合患者病史及临床症状、体征无法得出诊断的不明原因肝功异常或肝占位性病变,予以行肝穿刺检查,筛选出不明原因肝功异常或肝占位性病变行肝穿刺进行诊断或治疗的患者165例。2、对165例患者的年龄、性别、民族、工作、既往病史、抽烟饮酒史、身高体重等基本情况收集处理,并对患者入院后行肝功能、血常规、血凝、甲乙丙肝、抗肝抗原抗体、自身免疫抗体、肝纤维化、甲状腺功能等检验结果及上腹部彩超、CT/MRI的检查数据进行总结并归纳,总结患者疾病的基本特征。3、根据患者的病情得出初步临床拟诊断,同时对患者的肝穿刺病理诊断结果及并发症进行总结,将肝脏病理诊断与临床诊断、临床特征及肝穿刺后并发症的数据进行分析、总结。结果:1、本研究中有165例行肝穿刺进行诊断或治疗的患者中,有行肝穿刺病理诊断患者115例,其中确诊107例(93.0%),包括有自身免疫性肝病20例(17.4%),其中3例胆管炎,1例胆汁淤积性肝硬化,肝炎39例(33.9%),其中非病毒性肝炎19例,病毒性肝炎3例,进展至合并肝硬化的肝炎患者有17例,肝囊肿5例(4.3%)、肝脓肿8例(7.0%),肝恶性肿瘤23例(20.0%),非酒精性脂肪肝3例(2.6%),肝良性瘤4例(3.5%),肝被膜下积液2例(1.7%),血吸虫肝硬变、药物性肝炎、Gilbert综合征各1例(0.9%),另外仍有8例(7.0%)患者通过肝穿刺病理检查未能明确诊断。2、明确诊断的107例患者中,有58例(54.2%)的患者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基本一致,有49例(45.8%)的患者临床与病理诊断不一致。3、165例肝穿刺患者中15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12例(7.3%)患者有穿刺点轻度疼痛,有1例(0.6%)患者出现发热,1例(0.6%)肝包膜下出血,1例(0.6%)出现胸闷。结论:对于不明原因肝病及肝占位性病变的诊断,肝穿刺具有一定的价值;肝穿刺术出现并发症的概率较小,安全性较高。

乔雅兰[3](2021)在《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病例系列报告及其与慢性胰腺炎的中医体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utoimmunepancreatitis,AIP)是一种在临床上相对少见的特殊类型的慢性胰腺炎(chronicpancreatitis,CP)。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诊断比较困难,易与胰腺癌等胰腺相关疾病相混淆,且目前治疗手段相对单一。本项研究旨在通过住院病例的系统分析总结进一步认识AIP的临床特点,同时从中医的角度探寻患病人群的体质特征,启发治疗思路。研究的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两个部分。一、1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病例系列报告目的:进一步认识1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的临床表现特点,总结诊治规律。方法:检索中日友好医院自2011年至2020年10月31日的电子住院病历,筛选确诊病例,提炼相关信息,经统计学分析后,总结为一份病例系列报告。结果:共纳入1型AIP病例39例,常见的临床表现有体重减轻、黄疸、腹痛、食欲不佳等;可见颌下腺、胆管、淋巴结等其他器官累及;多伴血清IgG4升高,可伴CA19-9、肝酶、胆道酶等血清学指标升高,而抗核抗体等自身抗体的阳性率有限;为明确诊断,在影像学及内镜检查方面,腹部超声、腹部增强CT以及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的检查率最高,均为76.92%;13例患者完善了胰腺的病理学检查;82.05%的患者接受了初始激素治疗,12.82%曾因相关症状住院中医科室;部分患者行激素治疗后出现类固醇性糖尿病、骨质疏松、血糖控制不佳。结论:1型AIP常以消化道相关症状为主要表现,多伴IgG4升高,可伴其他器官累及,需积极完善影像学检查以辅助诊断。激素作为多数AIP患者采取的治疗方案,需警惕可能的并发症。二、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与慢性胰腺炎的中医体质研究目的:为了探索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和慢性胰腺炎(CP)的中医体质特点,以探寻中医药治疗AIP的思路,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日友好医院的电子病历系统,查询自电子病历系统建立以来至2020年10月31日的AIP和CP住院患者的相关信息。对稳定期患者进行电话回访以完成中医体质问卷,参考《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对中医体质进行分类。应用Excel和SPSS进行数据统计,比较AIP和CP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情况。分析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是否合并恶性肿瘤、是否应用激素、有无疾病复发对AIP及CP患者中医体质的影响。结果:共纳入87例患者的中医体质结果,其中包括AIP的25例和CP的62例。(1)AIP与CP在整体的体质类型分布上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二者均以兼夹体质占比最高,在9种体质中最常见为平和质,次之为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AIP的常见体质类型组合有血瘀质+气郁质+湿热质、痰湿质+特禀质、气虚质+阴虚质+阳虚质;而CP的常见体质类型组合有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气虚质+痰湿质、阳虚质+阴虚质。(2)AIP患者男:女=5.25:1,CP患者男:女≈2.26:1,AIP在不同性别间的9种体质分布上整体未见显着差异,CP在男女间的体质分布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AIP女性的阳虚质和阴虚质的占比明显高于男性(P<0.05);CP女性阳虚质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性,而男性湿热质的比例明显更高(P<0.05)。CP男性比AIP男性湿热质的占比更多(P<0.05)。(3)二者在年龄分布上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AIP男性患者明显比CP男性患者整体年龄更大。AIP患者多数在61-70岁区间,此区间以平和质相对多见;而CP患者则以51-60岁占比最多,其中阴虚质最多见。<65岁与≥65岁的AIP患者在体质分布上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65岁的CP患者在湿热质上的占比显着高于≥65岁的CP患者,而在阳虚质、气郁质和特禀质的比例上明显后者更高(P<0.05)。无论是对于<65岁或是≥65岁年龄组的患者,在AIP与CP之间均未见体质分布上的统计学差异。(4)在4个BMI组别的任何一组中,AIP与CP患者均未见体质分布上的显着差异(P>0.05)。CP肥胖患者在气郁质的占比明显比CP非肥胖者的高(P<0.05)。(5)对比AIP和CP患者是否合并恶性肿瘤对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的影响,组间结果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6)应用激素的AIP患者气虚质的比例明显比未应用激素的AIP患者更高(P<0.05)。(7)对于AIP或CP患者有无疾病复发的体质分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在复发组或非复发组的AIP与CP之间亦未见体质分布上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AIP和CP患者在9种中医体质的分布上整体差异不明显,均以平和质最为常见,次之为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可能与研究调查时患者处于疾病相对稳定期有关。(2)在体质类型的组合方面,AIP常见血瘀质+气郁质+湿热质、痰湿质+特禀质、气虚质+阴虚质+阳虚质;CP常见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气虚质+痰湿质、阳虚质+阴虚质,在临床辨证时可作为参考。(3)对于不同性别间的体质差异,在AIP患者中,女性比男性更多见阳虚质和阴虚质;CP中女性也以阳虚质更多见,男性则相对多见湿热质。CP男性患者比AIP男性患者可能更易表现为湿热质的特点。(4)在年龄方面,CP老年患者可能更易表现为阳虚质、气郁质和特禀质,而年少者则相对多见湿热质。在AIP患者中年龄大小可能对体质的影响不明显。(5)在CP患者中,肥胖可能与气郁质相关。而BMI对AIP患者的体质影响不明显。(6)对于AIP患者,行激素治疗可能与气虚质相关。(7)是否合并恶性肿瘤以及有无疾病复发,对AIP及CP患者体质的影响可能不明显。(8)在通过体质辨识进行中医药治疗时,对处于疾病稳定期的AIP患者,其方案可能与稳定期CP患者的相似。气滞血瘀、阴阳两虚可能作为二者均较常见的体质组合,对于同是气滞质+血瘀质的体质组合,AIP患者需注意合并湿热质的可能,而CP患者则更多考虑特禀质;对于同是阳虚质+阴虚质的体质组合,AIP相对易兼见气虚。女性患者应适当佐以温阳,男性患者或许需配合清热利湿。对于CP患者,年老者适当予以温阳、理气,年少者适当佐以清热化湿,肥胖者可注重理气。对于应用激素的AIP患者,可酌情行益气治疗。(9)关于本研究的方法学,采用王琦教授团队的缩短版体质量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同时结合《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和专家意见,对统计时的体质类型计数问题进行了说明。

谭绪[4](2021)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自身免疫性肝炎重叠综合征疾病活动、肝纤维化进展及预后评估》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自身免疫性肝病(Autoimmune liver disease,AILD)包括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AIH)、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PSC)等。患者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可能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自身免疫性肝病,被称为自身免疫性肝病重叠综合征。其中以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自身免疫性肝炎重叠综合征(PBC-AIH overlap syndrome,PBC-AIH OS)最为常见。PBC-AIH重叠综合征患者同时具有PBC、AIH两种不同疾病的生化、免疫学、病理表现特征。作为一种慢性胆汁淤积性疾病,PBC的典型病理表现为显着的胆管损伤,主要为慢性非化脓性破坏性胆管炎、胆管缺失及慢性胆汁淤积造成肝硬化,其病理本质为肝内胆管的损伤。而AIH主要表现为肝实质的炎症,其病理本质为肝细胞损伤。重叠综合征是否会对肝脏炎症活动、肝纤维化进展速度、预后造成影响目前尚不明确。本文旨在分析:1、PBC-AIH重叠综合征患者与PBC患者首次就诊时的临床及血清学特点及无创肝纤维化评分及评分分级情况;2、PBC-AIH重叠综合征及PBC患者治疗1年后生化指标变化情况评估患者疾病活动程度;3、使用APRI、FIB-4评估PBC-AIH重叠综合征及PBC患者肝纤维化进展速度差异;4、评估PBC-AIH重叠综合征及PBC患者UDCA治疗应答情况及预后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PBC-AIH重叠综合征患者79例(PBC-AIH OS组),PBC患者97例(PBC组)的临床资料。比较并分析PBC-AIH OS组、PBC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无创肝纤维化指标FIB-4、APRI。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1年后生化指标变化情况。计算PBC-AIH OS组、PBC组患者治疗1年及末次住院随访时APRI、FIB-4较基线变化情况及年变化情况。用巴塞罗那标准评估PBC-AIH OS组、PBC组患者生化缓解情况。比较PBC-AIHOS组、PBC组患者随访期间肝硬化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 果]1、本研究共纳入PBC-AIH OS组患者79例(79/176;44.9%),其中男性6例,女性73例,平均年龄57.43±9.44岁。PBC组患者97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89例,平均年龄58.30±10.45岁。PBC-AIH OS组、PBC组患者入院时临床表现分别为:乏力、黄疸、消化道出血及腹痛,至少25%患者无症状,因肝功能异常就诊;2、PBC-AIHOS组、PBC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就诊时症状、Child分级、BMI、UDCA治疗量、病理学分期、免疫学指标(AMA-M2、GP210、SP100)方面无显着统计学差异;3、PBC-AIH OS组、PBC组患者在在合并肝外自身免疫性疾病方面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心梗/脑梗无统计学差异,P>0.05;4、PBC-AIH OS组患者ALT、AST、总胆固醇、血红蛋白、血小板显着高于PB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PBC-AIH组患者肌酐、尿素氮显着低于PB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PBC-AIH OS组、PBC组患者首次就诊时ALP、GGT、白蛋白、甘油三酯、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PT、APTT、红细胞、白细胞、IgA、IgG、IgM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5、PBC-AIH OS 组、PBC 组患者首次就诊时 APRI、FIB-4;APRI、FIB-4评分及评分分级两组患者无统计学差异;6、PBC-AIH OS 组、PBC 组患者治疗 1 年后血清 ALP、GGT、ALT、AST水平均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BC-AIH OS组、PBC组患者UDCA治疗1年后ALP、GGT、ALT、AST水平两组间无显着差异;7、PBC-AIH OS 组、PBC 组患者治疗 1 年后 APRI、FIB-4;APRI、FIB-4评分及评分分级;APRI变化、FIB-4变化;APRI、FIB-4分级变化均无统计学差异;8、PBC-AIH OS 组、PBC 组患者末次随访时 APRI、FIB-4;APRI、FIB-4分级;APRI变化、FIB-4变化;APRI年变化、FIB-4年变化;APRI、FIB-4分级变化均无统计学差异;9、PBC-AIH OS组、PBC组患者治疗1年后及末次随访时生化缓解率无统计学差异;10、PBC-AIH OS组、PBC组患者随访期间肝硬化及肝病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无统计学差异。[结 论]1、PBC-AIH重叠综合征在PBC患者中并不罕见,长期随访患者中44.9%为PBC-AIH重叠综合征。31%PBC患者病情会发展为PBC-AIH重叠综合征;当PBC患者出现血清ALT、AST升高时应注意筛查患者是否合并PBC-AIH重叠综合征;2、PBC-AIH重叠综合征患者与PBC患者对UDCA治疗应答情况无差异;3、经过规范治疗后,PBC-AIH重叠综合征与PBC患者疾病活动程度、肝纤维化进展速度无差异;4、经过规范治疗,后PBC-AIH重叠综合征患者与PBC患者相比3年近期预后无差异。

陈志磊[5](2021)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免疫遗传发病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MAIT细胞(Mucosal-Associated Invariant T cells,MAIT,粘膜相关恒定T细胞)作为人体固有免疫的重要组分,参与抗细菌病毒、炎性反应、变态反应等,参与构建免疫防御的第一道防线,在自身免疫[1-7]、肿瘤免疫[8,9]、以及SARS-COV-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冠状病毒2)[10-13]和肝脏[14-17]等疾病的中扮演重要角色。MAIT细胞在人体中非常丰富,在外周循环总T细胞占比高达10%[18,19],而占肝脏T细胞比例更是高达45%[20]。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表明,MAIT细胞在肝脏稳态及相关疾病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患者肝脏MAIT细胞显着减低且伴随细菌负荷增加[21],酒精性肝硬化(Alcoholic Cirrhosis)患者外周循环和肝脏组织中MAIT细胞均显着减低,且体内、体外实验表明MAIT具有促进纤维化发生的作用[22]。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患者外周循环 MAIT细胞减低,而肝脏MAIT细胞的数量增多,且肝脏MAIT细胞数量同NAFLD活动评分正相关[23]。自身免疫性肝脏疾病包括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rimary Sclerosis Cholangitis,PSC)、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AIH)以及上述三者任意组合的重叠综合征(Overlap Syndrome)。MAIT细胞同样在乙型病毒型肝炎[24-26]、丙型病毒型肝炎[27-30]、自身免疫性肝炎[5]、肝实质细胞癌[9]、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31]、肝纤维化[22]中的具有重要作用。研究目的本研究拟在PBC患者中,探索CD3+CD8+CD161high TCR Vα7.2+的MAIT细胞在外周循环中显着减低,而在肝脏异常聚集的可能机理;探究PBC患者MAIT细胞激活、促炎、促杀伤免疫表型的潜在作用机制,初步探究MAIT细胞在PBC发病机制中的潜在作用。研究方法招募55名PBC患者和性别、年龄匹配的69名健康志愿者以及8名肝血管瘤患者。我们通过流式细胞技数,分析外周循环中MAIT细胞数量比例,MAIT细胞趋化因子受体谱,以及MAIT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等免疫表型。使用免疫荧光法测定分析肝脏组织中的MAIT细胞数量。基于Transwell系统开展MAIT细胞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的研究。通过ELISA法测定样本血浆中IL-18的表达水平,流式检测IL-18刺激后的MAIT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等。研究结果1.PBC患者外周循环中MAIT细胞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3.0±3.2%vs.9.4±8.0%,p<0.01),且与碱性磷酸酶水平呈负相关(r=-0.3209,p<0.05)。2.免疫荧光染色提示PBC患者肝脏组织MAIT细胞显着增多。3.PBC患者的MAIT细胞比健康对照表达更高水平的CXCR4(84.8±18.0%vs.58.7±11.4%,p<0.01)。4.CXCR4对应的配体,CXCL12在PBC患者肝脏中的表达较高。5.同健康对照组相比,体外实验提示CXCL12可增强PBC患者的MAIT细胞趋化(70.4±6.8%vs.52.2±3.5%,p<0.01),且此效应可被CXCR4拮抗剂所减弱。6.PBC 患者的 MAIT 细胞可产生更多的 IFN-γ(88.3±4.2%vs.64.2±10.1%,p<0.01),TNF-α(93.0±1.1%vs.80.1±5.3%,p<0.01),Granzyme B(89.3±3.3%vs.72.1±7.0%,p<0.01)以及 perforin(46.8±6.6%vs.34.8±7.7%,p<0.05)。7.PBC患者的MAIT细胞表达更高水平的IL18-Rα(83.8±10.2%vs.58.3±8.7%,p<0.01)。PBC患者血浆IL-18 水平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286.8±75.7 pg/mL vs.132.9±78.1 pg/mL,p<0.01)。8.体外实验提示IL-18可促进MAIT细胞IFN-γ的产生(74.9±6.6%vs.54.7±6.7%,p<0.01),且阻断IL-18R可减弱IFN-γ的产生(68.6±8.3%vs.43.5±4.2%,p<0.01)。研究结论PBC患者的MAIT细胞通过CXCL12-CXCR4介导的趋化作用导致外周循环显着减低、肝脏异常升高。PBC患者血浆中高表达的IL-18可促进MAIT细胞产生更多的促炎因子进而参与PBC肝脏炎性环境。靶向MAIT细胞可为PBC发病机理的理解及临床治疗带来新的思路。研究背景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r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是一种慢性肝内胆汁淤积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伴有自身抗原免疫耐受失衡。超过90%的PBC患者血清学检测可有抗线粒体抗体(Antimitocondrial antibodies,AMAs)阳性,临床上常有胆汁淤积的肝脏酶学异常,即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异常升高,伴或不伴Y-谷氨酰转肽酶(gamma-glutamyl transferase,GGT)的异常升高。PBC突出表现为慢性肝内小胆管淋巴细胞性非化脓性肉芽肿样浸润破坏,包括CD38+B细胞、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NK细胞、NKT细胞及巨噬细胞在内的多种淋巴细胞族群,参与PBC病理损伤。前期本课题组在临床诊疗中发现PBC聚集的家系,并通过对两个汉族PBC家系进行全外显子测序,筛查到了一些PBC的易感基因。去除同义突变、非编码区的突变,着重关注错义、缺失、移码突变,结合生物学分析预测这些基因的有害性,在家系内找寻共分离(Co-segreation)基因。最终确定在C57BL/6J背景的小鼠中通过CRISPR/Cas9技术进行基因编辑,敲入PTK2B以模拟临床PBC家系发病关键基因改变,观测基因PTK2B在小鼠体内是否引起PBC样改变,并初步探究其相关发病机制。研究目的本研究拟研究成功进行基因编辑敲入PTK2B基因的C57BL/6J背景小鼠。在无特定病原体(Specefic Pathogen Free,SPF)环境中按规范进行饲喂,观察不同基因型(WT/WT,WT/KI,KI/KI)的雌性和/或雄性C57BL/6J背景小鼠能否自发出现PBC样的表现,并进一步探究PTK2B基因在PBC发病中的潜在作用机制。研究方法本课题组前期通过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在PBC家系中筛查到了共分离基因PTK2B,并通过CRISPR/Cas9技术成功制作出PTK2B Knock-in(KI)小鼠。通过免疫组化染色、H&E病理染色、免疫荧光染色,观察不同周龄、不同性别、不同组别(WT/WT,WT/KI,KI/KI)小鼠的肝脏病理情况,并评估不同组织器官(包括肝脏、脾脏、脑、心脏、结肠、肾脏、肺及膀胱组织)的病理学变化,评估肝脏浸润的主要淋巴细胞亚群并检测关键活化分子。通过天狼猩红染色评估小鼠肝纤维化情况。通过ELISA检测小鼠血清自身抗体ANAs(Antinuclear antibodies)、AMAs表达情况,检测小鼠血清ALP水平改变,检测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水平。通过流式细胞技术评估小鼠肝脏、脾脏、外周淋巴结及外周血中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情况。从组织病理学、血清自身抗体及肝脏功能变化评估小鼠是否发生了 PBC样改变。检测PBC样表征的小鼠免疫学异常,并初步探索PTK2B介导小鼠自然发生PBC的致病机制。研究结果1.自然发育至8周龄的雌性C57BL/6J的KI/KI小鼠血清ANAs水平显着高于WT/KI 组(261±35 vs.159±35U/mL,p<0.05),而 WT/KI 组与 WT/WT组相比无显着差异(159±35 vs.129±43U/mL,p>0.05)。2.自然发育至12周龄的雌性KI/KI小鼠血清AMAs显着高于WT/KI组小鼠(3,924±769vs.1,972±632U/mL,p<0.05);WT/KI组小鼠血清AMAs水平同WT/WT组小鼠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1,972±632vs.1,939±379U/mL,p>0.05)。雄性KI/KI组小鼠血清AMAs水平同WT/KI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87±1,532 vs.1,549±588U/mL,p>0.05);雄性 WT/KI 组小鼠同 WT/WT组相比,小鼠血清AMAs水平差异无显着的统计学意义(1,549±588 vs.1,703±474U/mL,p>0.05)。3.雌性KI/KI小鼠出现明显的肝内小胆管增生及淋巴细胞浸润,且具有肝脏器官特异性;雄性KI/KI小鼠变化不显着。4.雌性KI/KI小鼠血清ALP水平显着高于WT/KI组(236±55 vs.142±43U/L,p<0.05),高于 WT/WT组(236±55vs.121±37U/L,p<0.05);WT/KI组同WT/WT组的血清ALP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2±43 vs.121±37,p>0.05)。5.雌性KI/KI小鼠肝脏、脾脏、淋巴结及外周血免疫学异常。雌性KI/KI小鼠肝脏浸润的 CD19+B细胞(44.7±1.7%vs.32.6±2.2%,p<0.05),CD3+T细胞(50.8±1.7%vs.38.9±3.2%,p<0.05),CD8+细胞(14.3±2.8%vs.7.5±1.3%,p<0.05)及 NK细胞(MFI:586.1±64.6 vs.469.1±18.6,p<0.05)均显着高于WT/WT组;同雌性WT/WT组小鼠相比,雌性KI/KI小鼠脾脏CD3+T细胞显着增多(32.2±6.5%vs.19.6±5.8%,p<0.05),CD3+CD4+细胞显着增多(23.7±4.9%vs.16.5±3.6%,p<0.05),CD3+CD8+细胞显着增多(10.6±1.5%vs.6.2± 1.6%,p<0.05),CD19+B细胞显着增多(70.1±9.7%vs.57.8±6.2%,p<0.05);同雌性WT/WT组小鼠相比,雌性KI/KI小鼠淋巴结中CD3+T细胞显着减低(28.4±3.1%vs.73.1±0.7%,p<0.05),CD19+B细胞显着增多(69.8±3.3%vs.26.4±2.3%,p<0.05),CD3+CD4+细胞显着减少(12.8±1.2%vs.42.0±3.2%,p<0.05),CD3+CD8+细胞显着减少(12.3±3.1%vs.28.8±0.7%,p<0.05);与雌性WT/WT组小鼠相比,雌性KI/KI小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D3+T细胞显着减低(57.6±3.5%vs.78.7±3.3%,p<0.05),CD19+B细胞显着增多(40.6±3.6%vs.20.1±3.7%,p<0.05),CD3+CD4+细胞显着减少(29.3±1.9%vs.45.1±2.4%,p<0.05),CD3+CD8+细胞显着减少(25.6±2.2%vs.31.3±0.9%,p<0.05)。6.雌性KI/KI小鼠血清MCP-1水平较WT/WT组小鼠显着升高(2,209±412pg/mL vs.1,187±89pg/mL,p<0.05)。7.PTK2B介导雌性KI/KI小鼠肝脏淋巴细胞浸润,CD38+B细胞在PBC小鼠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雌性KI/KI小鼠肝脏浸润的细胞包括CD20+B细胞、CD3+T细胞、CD4+细胞、CD8+细胞、F4/80+巨噬细胞及Ly6G+粒细胞。门静脉周围浸润大量的CD38+CD20+B细胞参与小鼠发生PBC。8.雌性KI/KI小鼠肝脏门静脉周围CD38+CD20+B细胞显着富集。9.雌性KI/KI小鼠外周血CCR2+细胞显着减低(33.8±12.8%vs.4.8±6.5%,p<0.05),肝脏 CCR2+细胞显着增加(31.7±6.2%vs.20.4± 2.2%,p<0.05)。雌性KI/KI小鼠肝脏CCR2+CD20+细胞显着浸润。研究结论PBC家系发现的共分离基因PTK2B成功敲入C57BL/6J小鼠,雌性小鼠自发出现肝脏特异性PBC样表征。雌性小鼠血清自身抗体ANAs及AMAs 阳性,ALP异常升高。同临床PBC诊断类比相符合。此外肝脏CD38+CD20+B及CCR2+CD20+B细胞显着浸润增多参与PTK2B介导的小鼠PBC发病。

张悦[6](2021)在《炎症性肠病患者合并肝胆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回顾性分析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合并肝胆系统疾病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探讨其治疗策略,为临床准确诊断、合理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住院诊断为IBD的患者为研究对象。IBD患者分为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组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组,根据有无合并肝胆疾病表现将分为合并肝胆疾病IBD组和单纯IBD组。收集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IBD患者的临床特征(1)基本情况:IBD患者共345例,其中UC患者285例,CD患者60例。男性212例,女性133例,男女比例为1.6:1。年龄14-84岁,平均年龄48.1±16.3岁。(2)临床表现:285例UC患者中,以粘液脓血便者最多见,占79.3%(226/285),腹痛、腹泻次之,分别占45.3%(129/285)、54.0%(154/285)。60例CD患者中,以腹痛者最多见,占75.0%(45/60),腹泻、血便、合并肛周病变者次之,分别占43.3%(26/60)、11.7%(7/60)、20.0%(12/60),部分可出现腹部包块症状,占5.0%(3/60)。(3)病变累及部位:UC组患者中,全结肠受累者多见,占54.0%(154/285),其次为左半结肠受累,占38.6%(110/285),直肠病变者占7.4%(21/285)。CD组患者中,以小肠病变者最多见,占41.7%(25/60),小肠和结肠病变者占33.3%(20/60),结肠病变者占23.3%(14/60),上消化道受累者占1.7%(1/60)。(4)疾病分期:UC组患者中活动期共185例,其中轻度84例,中度74例,重度27例,缓解期100例。CD组患者中活动期共27例,轻度19例,中度8例,重度0例,缓解期33例。(5)实验室检查:UC组患者血Chol和血LDL均值分别为4.3±0.9mmol/L和2.4±0.7mmol/L,明显高于CD组(P<0.05)。CD组患者血Ig A均值3.0±1.5g/L,明显高于UC组(P<0.05)。余实验室指标均值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内镜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UC组患者肠镜下均表现为结肠粘膜充血水肿、糜烂,散在溃疡者多见,伴脓性分泌物、粘膜出血者次之,部分患者可见息肉增生、肠腔狭窄。CD组患者肠镜表现以粘膜充血水肿或非连续性病变者最多见,其次是溃疡、肠腔狭窄,部分可出现铺路石样改变,少数经术后病理确诊。胶囊内镜表现以小肠多发纵行溃疡最多见,其次为小肠粘膜充血水肿、糜烂、节段性肠腔狭窄、结肠多发溃疡。影像学检查:CD组患者小肠CT检查以粘膜充血水肿增厚多见,部分可表现为小肠梗阻、狭窄、穿孔。(7)治疗情况:UC组患者以口服美沙拉嗪为主要治疗药物,占92.3%(263/285),美沙拉嗪栓(肛注)占47.4%(135/285),口服糖皮质激素者占4.9%(14/285),糖皮质激素(灌肠)占7.4%(21/285),口服硫唑嘌呤者占1.4%(4/285),静脉注射英夫利昔单抗者占11.9%(34/285)。CD组患者以注射英夫利昔单抗为主要治疗药物,占61.7%(37/60),口服美沙拉嗪者占43.3%(26/60),美沙拉嗪栓(肛注)占1.7%(1/60),口服硫唑嘌呤者占35.0%(21/60),口服糖皮质激素者占1.7%(1/60),口服沙利度胺者占1.7%(1/60)。UC组口服美沙拉嗪患者占比为92.3%,明显高于CD组(P<0.05)。CD组应用硫唑嘌呤和英夫利昔单抗患者占比分别为35.0%和61.7%,明显高于UC组(P<0.05)。两组应用糖皮质激素、沙利度胺者所占比例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IBD合并肝胆疾病患者的一般情况(1)IBD组合并肝胆疾病分布情况IBD合并肝胆疾病患者中,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和胆石症最多见,分别占11.3%(39/345)和11.0%(38/345),其次是药物性肝损害者占0.9%(3/345),无明显诱因肝酶改变者占0.6%(2/345),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小胆管-PSC、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自身免疫性肝炎(AIH)、AIH-PBC重叠综合征者均占0.3%(1/345),合并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仅0.3%(1/345)出现乙肝再激活,合并慢性丙肝者占0.6%(2/345)。(2)UC与CD组合并肝胆疾病分布情况UC合并肝胆疾病患者中,最常见的是NAFLD和胆石症,分别占12.9%(37/285)和10.5%(30/285),药物性肝损害者占0.7%(2/285),PSC、PBC、AIH、乙肝再激活者均占0.3%(1/285),合并慢性乙型肝炎者占3.1%(9/285),慢性丙肝者占0.7%(2/285),无明显原因的肝酶损害者占0.7%(2/285)。CD合并肝胆疾病患者中,胆石症最多见,占13.3%(8/60),其次是NAFLD占3.3%(2/60)和慢性乙型肝炎5.0%(3/60),小胆管-PSC、PBC-AIH、药物性肝损害者均占1.7%(1/60)。(3)年龄分布情况合并肝胆疾病UC组73例患者,年龄分布在各个年龄段,其中≥50岁的患者占56.2%(41/73),与单纯UC组53.3%(113/21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肝胆疾病CD组13例患者,其中≥50岁的患者占61.5%(8/13),明显高于单纯CD组的23.4%(11/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IBD合并肝胆疾病患者的临床特征(1)临床特征比较合并肝胆疾病IBD组患者86例,男∶女=1.8∶1,平均年龄49.1±16.4岁,平均病程65.7±73.1月,单纯IBD组患者259例,男∶女=1.5∶1,平均年龄47.7±16.3岁,平均病程54.3±66.8月,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肝胆疾病UC组患者73例,男∶女=1.5∶1,平均年龄49.5±15.7岁,平均病程68.3±73.8月,单纯UC组患者212例,男∶女=1.4∶1,平均年龄50.5±15.5岁,平均病程58.3±67.6月,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变累及直肠、左半结肠、全结肠患者占比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肝胆疾病CD组患者13例,男∶女=2.2∶1,平均年龄49.5±21.0岁,平均病程65.8±78.3月,单纯CD组患者47例,男∶女=2.9∶1,平均年龄36.7±14.8岁,平均病程51.8±65.7月,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肝胆疾病CD组患者疾病行为与单纯CD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肝胆疾病CD组病变多累及回肠末端76.9%(10/13),明显高于单纯CD组(31.9%,15/47)(P<0.05)。两组病变累及结肠、回结肠、上消化道患者占比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疾病活动性及疾病严重程度情况合并肝胆疾病UC组73例,其中缓解期占42.5%(31/73),活动期占57.5%(42/73),疾病严重程度轻度占35.7%(15/42),中度占45.2%(19/42),重度占19.1%(8/42),与单纯UC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肝胆疾病CD组13例,其中缓解期占53.8%(7/13),活动期占46.2%(6/13),疾病严重程度轻度占83.3%(5/6),中度占16.7%(1/6),与单纯CD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IBD与肝胆疾病病程出现顺序肝胆疾病可以出现在IBD患者疾病发展的任何阶段,但出现在肠道症状之后最为常见。合并肝胆疾病UC组73例,肝胆疾病出现在UC肠道症状之前占10.9%(8/73),同时出现者占19.2%(14/73),肠道症状之后出现者占69.9%(51/73)。合并肝胆疾病CD组13例,肝胆疾病出现CD肠道症状之前占7.7%(1/13),同时出现者占38.5%(5/13),肠道症状之后出现者占53.8%(7/13)。(4)IBD合并自身免疫性肝病345例IBD患者中,3例UC和2例CD合并自身免疫性肝病,男性3例,女性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熊去氧胆酸治疗,其中AIH和PBC-AIH重叠综合征这2例患者均发展为肝硬化失代偿期,重叠综合征患者病程中发现了胆结石。(5)IBD合并病毒性肝炎情况IBD患者中,HBs Ag阳性者占3.5%(12/345),HBc Ab阳性者占29.9%(103/345),乙肝再激活占0.3%(1/345),抗HCV阳性占0.6%(2/345),未见甲型和戊型病毒性肝炎患者。UC组患者中,HBs Ag阳性者占3.1%(9/285),HBc Ab阳性者占29.1%(83/285),乙肝再激活和慢性丙肝均见于UC患者。CD组患者中,HBs Ag阳性者占5.0%(3/60),HBc Ab阳性者占33.3%(20/60)。(6)治疗情况IBD合并NAFLD患者39例中应用糖皮质激素(灌肠+口服)者4例,占10.2%,英夫利昔单抗者6例,占15.4%,其中1例肝酶升高,采用静脉及口服保肝药物治疗。IBD合并胆石症患者38例中行胆囊切除术者2例,占5.3%(2/38),其余患者未手术及应用药物治疗。合并自身免疫性肝病者5例,均口服熊去氧胆酸和保肝药物治疗。合并药物性肝损害患者3例,1例为硫唑嘌呤所致,停药后肝功能短时间好转,2例为美沙拉嗪所致,采用静脉及口服保肝药物治疗,停药后肝功迅速恢复正常。合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口服恩替卡韦者3例,占25%(3/12);1例乙肝再激活患者未予治疗。合并无明显原因肝酶改变患者2例,既往无任何肝病病史,应用口服保肝药物治疗。结论:1.IBD患者合并肝胆疾病以NAFLD最多见,其次是胆石症,且NAFLD多见于UC患者,胆石症多见于CD患者。2.合并肝胆疾病CD患者的年龄多在50岁以上,病变部位多好发于回肠末端。3.IBD患者合并肝胆疾病与肠道炎症活动和疾病严重程度不平行,肝胆疾病可以出现在IBD病程的任何阶段,但以出现在肠道症状之后者最多见。4.IBD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需及时查找病因,并给予积极的干预治疗。5.IBD患者应用美沙拉嗪及免疫抑制剂等可引起肝功能损害和乙肝再激活,酌情停用药物及更换药物,防止肝功能损伤进一步加重。乙肝病毒学筛查、肝功能和HBV-DNA的监测是必要的。

党海燕[7](2020)在《药物性淤胆型肝炎激素应用时机的观察》文中认为背景淤胆型肝炎为肝内小胆管胆汁淤积为主要表现的一大类肝炎,其发病机理复杂,病程迁延难愈,并且可存在各种类型的病毒性肝炎当中,特别是长期应用药物的患者,对肝脏损害持续,因此淤胆型肝炎一直都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健康以及生命安全。在应用药物治疗过程中会有费用昂贵,退黄效果差、疗效低,并且还会伴随多种副作用。而在应用激素类药物治疗药物淤胆型肝炎的过程当中,往往由于其使用时机不恰当从而造成了患者治疗效果降低,因此在治疗过程中何时使用激素已经成为了现阶段研究的热点问题,本研究就基于激素应用时机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并进行论证,从实践上给予治疗药物性淤胆型肝炎激素应用时机的依据。目的探讨激素在治疗药物性淤胆型肝炎中的应用时机,为有效提高药物性淤胆型肝炎的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本次研究将在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住院治疗的115例药物性淤胆型肝炎随机分为三组A组(32例)、B组(43例)和C组(40例),三组患者均应用综合保肝、对症治疗,其中A组为治疗开始就应用熊去氧胆酸联合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B组为治疗开始单独应用熊去氧胆酸治疗一周后,再联合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C组为治疗开始单独应用熊去氧胆酸治疗两周后,再联合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以上三组糖皮质激素应用疗程均为四周。并对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化指标,症状及体征进行观察,并比较三组患者在治疗后临床疗效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治疗前后各组患者生化指标观察三组患者在治疗前ALT、AST、ALP、GGT、ALB、TBi L、DBi L和IBi L指标上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三组具有可比性。在治疗后C组患者ALT、AST、ALP、GGT、ALB、TBi L和DBi L生化指标改善情况要好于A组和B组患者,并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患者ALT、AST、ALP、GGT、ALB、TBi L和DBi L生化指标上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但是IBi L指标在治疗后三组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后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三组患者在治疗前症状及体征中的肝肿大、皮肤瘙痒、纳差、乏力和尿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三组具有可比性。在治疗后,C组症状及体征中的肝肿大、皮肤瘙痒、纳差、乏力和尿黄改善情况均要好于A组和B组,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A组与B组治疗后相比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三组患者经过治疗,A组显效12例,有效10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68.75%;B组显效15例,有效18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76.74%;C组显效23例,有效1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0%。C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0.661,p<0.001)。(4)三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A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消化道出血7例,感染8例,腹水9例;B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消化道出血6例,感染7例,腹水8例;C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消化道出血3例,感染3例,腹水5例;三组患者中均无肝性脑病患者。经统计C组患者经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要好于A组和B组,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患者治疗的第二周后使用糖皮质激素可以快速、安全、有效地对药物性淤胆型肝炎进行治疗。但在糖皮质激素应用过程中,要严格注意逐渐减量的原则,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王变鹤[8](2020)在《156例自身免疫性肝炎临床特征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山东大学齐鲁医院156例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AIH)的临床资料,探讨AIH组和AIH合并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重叠综合征组、AIH肝硬化组和非肝硬化组、AIH合并胆囊结石组和不合并胆囊结石组、AIH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组和保肝药物治疗组的临床特征,了解AIH疾病的发生及发展特点、规律,诊断方法以及治疗方案,便于临床上的早期诊断以及合理规范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诊断为AIH的临床资料,收集AIH的一般情况特征、临床表现、自身免疫性疾病、实验室常规检验、血清生化、自身抗体、血清免疫球蛋白检验、腹部超声及影像学检查、组织病理学以及治疗情况,分别按照是否合并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是否进展至肝硬化,是否合并胆囊结石及治疗方案进行分组研究分析。结果:1.本研究156例男性有22例,构成比为14.1%,女性有134例,构成比为85.9%,男女比例为1/6。患者诊断平均年龄为(51.8±13.7)岁,发病高峰为51-60岁。主要临床表现有乏力、脾大、皮肤巩膜黄染、腹胀、纳差、厌油腻、恶心;部分无临床症状,常因健康查体或其他原因检查发现肝脏功能异常而就诊,最终诊断为AIH;另有表现为皮肤瘙痒、腹腔积液、上腹不适、下肢水肿、关节痛、眼干/口干。2.本研究中68例合并肝外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有干燥综合征19例(27.9%),桥本甲状腺炎12例(17.6%),类风湿关节炎11例(16.2%),糖尿病8例(1 1.8%),系统性红斑狼疮6例(8.8%),结缔组织病4例(5.9%),过敏性皮炎3例(占4.4%),银屑病2例(2.9%),系统性硬化症1例(1.5%),慢性萎缩性胃炎1例(1.5%),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1例(1.5%)。75例合并非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有胆囊结石32例(42.7%),高血压病17例(22.7%),消化道出血8例(10.7%),EB病毒感染7例(9.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5例(6.7%),肝性脑病4例(5.3%),肺部感染2例(2.7%)。3.本研究中显示示血清AST、ALT水平明显升高,而血清ALP、GGT亦可见不同程度升高,但很少超过参考值上限5倍;另外可见TBil、GLB轻度升高,ALB轻度降低;血常规及PTA无明显升高或降低。其中64例行免疫球蛋白检查患者中,可见IgG轻度升高,而IgM无明显升高或降低。4.AIH相关自身抗体中阳性表现为148例(94.9%)ANA,31例(19.9%)ASMA,23 例(14.7%)AMA,19 例(12.2%)抗 SSA,14 例(9.0%)抗 gp210,12 例(7.7%)抗sp100,9 例(5.8%)抗 ul-RNP,8 例(5.1%)抗 SSB,7 例(4.5%)抗 Sm 抗体,5 例(3.2%)壁细胞抗体,4例(2.6%)抗CCP抗体,抗ds-DNA抗体、抗Scl-70抗体各3例(1.9%),抗-LC-1、抗-SLA/LP各1例(0.6%),未发现抗LKM-1及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5.156例AIH行腹部超声、腹部CT平扫或增强、腹部MRI等检查发现59例脾大,48例肝硬化,32例胆囊结石,25例表现为肝脏弥漫性损害,未到肝硬化程度,23例出现腹腔积液,12例肝脏肿大,6例门脉高压,40例影像学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表现。6.本研究156例AIH中行肝组织病理检查者15例(9.6%),主要表现为界面性肝细胞炎、汇管区淋巴-浆细胞浸润,部分有胆管损伤表现。7.本研究中单纯AIH组有131例,AIH-PBC OS组有25例。其主要临床表现为乏力、皮肤巩膜黄染、纳差、恶心、厌油腻、脾大,其中AIH-PBCOS组易出现皮肤瘙痒(P=0.005<0.05)。AIH-PBC OS组ALP、GGT水平明显升高(P值均<0.001)。自身抗体中AMA和抗gp210抗体和抗sp100易出现在AIH-PBC OS组,其阳性率分别为92.0%、48.0%和20.0%(P值均<0.05)。单纯AIH组患者腹部超声及CT等影像学检查表现常较轻,其中38例(29.0%)未发现明显异常表现,而AIH-PBC OS 组有 2 例(8.0%)(P=0.027<0.05)。64 例行 IgG 和 IgM 免疫球蛋白检测者中AIH-PBC OS组IgM水平比单纯AIH组高(P<0.05),两组患者在IgG水平上无明显差异。8.本研究156例AIH中进展至肝硬化者48例,非肝硬化者108例。肝硬化组患者年龄偏大,临床表现易见脾大(p<0.05)。另外肝硬化组的WBC、HGB、PLT、PTA水平低于非肝硬化组(P值均<0.05),ALB水平低于非肝硬化组(P值<0.05)。64例行免疫球蛋白检查患者中肝硬化组23例,非肝硬化组41例,肝硬化组IgG水平较非肝硬化组轻度升高(P=0.021<0.05),两组在IgM上无统计学差异。9.本研究中32例AIH合并胆囊结石,124例不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结石组ALP、GGT轻度升高(P值均<0.05)。胆囊结石组中有6例(18.8%)AIH-PBC OS,10例(31.3%)肝硬化;而不合并胆囊结石组中有19例(15.3%)AIH-PBC OS,38例(30.6%)肝硬化,两组在是否合并PBC以及是否已进展至肝硬化上无统计学差异。10.本研究中有98例AIH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主要为激素单药治疗;余58例仅应用保肝药物治疗者中25例担心激素副作用拒绝应用,10例炎症程度较轻未应用,1例患者出现肝功能衰竭同时出现严重并发症未应用,7例已进展至肝硬化失代偿阶段未应用,还有因消化道溃疡、血糖控制不佳拒绝应用。另外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组AST、ALT、TBil水平较高(P值均<0.05)。结论:1.AIH以中年女性为主,通常慢性起病,临床表现复杂且易反复,也可隐匿起病,约1/3患者诊断时已进展至肝硬化,少数患者以急性发作或肝衰竭起病,且常合并其他自身免疫疾病。2.血清学以AST、ALT升高为主,也可见ALP、GGT轻度升高,而且并非所有患者IgG升高;自身抗体是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需重视肝脏组织学检查。3.AIH-PBC OS是最常见的重叠综合征,临床上具有转氨酶升高和胆汁淤积双重表现,IgM升高是其特征表现。4.临床上有部分患者因担心药物副作用而未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需加强患者教育提高患者对AIH的认识及治疗依从性。

杨红岩[9](2020)在《不明原因肝损害的临床特征及病理特点回顾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肝脏是人体内以代谢和解毒为主要功能的一个重要器官,参与众多的代谢和生物转化过程,在人体内担负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肝脏又被称作人体的沉默器官,当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时,肝脏功能损害多已较为严重,甚至已经慢性化。但肝脏的恢复及再生功能非常强大,积极的对因治疗后,肝功能一般可以恢复。因此,对肝损害病因进行早期诊断并有针对性治疗,可以提高治愈率,降低晚期肝病的发生率。在临床上,多种因素均可造成肝脏功能受损,大部分患者在入院后经常规检查,可以明确肝损害病因,但仍有5%-10%的患者病因不明[1]。本论文的主要目的旨在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9年12月吉林大学第二医院不明原因肝损害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病理特点,提高医务工作者对不明原因肝损害的诊断率,指导临床快速甄别肝脏疾病,选择最佳治疗方案,降低医疗消耗,提高生存质量,改善患者长期预后;探究实验室相关化验指标与肝脏穿刺病理分期的相关性,明确肝穿刺的必要性。方法:1.选取2015年9月至2019年12月因“肝损害”收入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的患者,经详细询问病史(包括个人史、饮酒史、家族史、药物毒物接触史及应用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生化、凝血常规、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炎病毒系列抗体(甲、乙、丙、戊)、自身免疫性肝病抗体、免疫球蛋白、甲胎蛋白、EB(Epstein-Barr virus)病毒抗体、巨细胞病毒抗体、呼吸道合胞病毒检测、腹部影像学(超声或CT或MRI)检查,肝损害病因仍不明确者,行彩超引导下肝脏穿刺活检,共36例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6例,女性20例,年龄27-87岁,平均年龄(49.4±14.5)岁;2.根据肝脏穿刺病理结果,进行肝损害病因分组,记录各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统计各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乏力、消化道症状、鼻衄/牙龈出血、黄疸、皮肤瘙痒)、专科查体(选取特征性体征:肝掌、蜘蛛痣、下肢水肿),对上述数据逐一记录,归纳整理为统计表格;3.记录各组患者的肝脏穿刺病理结果,归纳总结病理特点(肝细胞水样变性、点灶状坏死、瘀胆、脂肪变性、凋亡小体、汇管区扩大、混合炎细胞、界面炎、纤维组织增生),统计各组数据并整理为统计表格;4.统计各组患者的相关生化指标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白蛋白、碱性磷酸酶、r-谷氨酰转肽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统计各组患者肝脏穿刺病理炎症、纤维化程度分期,对上述所有数据进行记录并整理为统计表格;5.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n,%)表示,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符合非正态分布采用中位数(四分位间距)表示。非正态计量资料多组样本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各生化指标(ALT、AST、ALB、TBIL、DBIL、PT、PLT、ALP、GGT)和肝脏穿刺病理炎症、纤维化程度分期相关性,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法,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在36例患者中,经过肝穿刺活组织检查后31例病因被明确,分别是药物性肝损害占36.11%(13/36),非酒精性脂肪肝占22.22%(8/36),自身免疫性肝病占22.22%(8/36),其中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占13.89%(5/36),自身免疫性肝炎占5.56%(2/36),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2.78%(1/36),毒物性肝损害、继发性血色病各1例,各占2.78%(1/36),病因尚未明确占13.89%(5/36);2、各组患者的临床特点集中表现为消化道症状、乏力、黄疸和皮肤瘙痒,以黄疸为主要表现者占44.44%(16/36),其中药物性肝损害占43.75%(7/16),自身免疫性肝病占25%(4/16),非酒精性脂肪肝占6.25%(1/16)。3、各组患者的肝脏穿刺病理特点,主要表现为混合性炎细胞(35,97.22%)、肝细胞点灶状坏死(28,77.78%)和纤维组织增生(27,75%);统计36例患者肝脏穿刺病理炎症、纤维化程度分期,其中G1级14例,G2级14例,G3级8例,S0期11例,S1期12例,S2期9例,S3期3例,S4期1例;4、对药物性肝损害、非酒精性脂肪肝、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血清学检查指标ALT、AST、ALP、GGT、ALB、TBIL、DBIL、PT、PLT进行统计及组间比较,三组病因中ALT、AST、GGT、TBIL、DBIL、PLT的组间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P、ALB、PT组间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对各组患者血清生化指标ALT、AST、ALP、GGT、ALB、TBIL、DBIL、PT、PLT与肝脏病理炎症、纤维化程度分期的相关性进行分析,ALT、AST、ALP、GGT、ALB、TBIL、DBIL、PT与纤维化程度无相关性(P>0.05),PLT与纤维化程度呈负相关(Spearman系数-0.475,P<0.05)。ALT、ALP、GGT、ALB、TBIL、DBIL与炎症分期无相关(P>0.05),AST、PT、PLT与炎症分期相关(P<0.05),且AST(Spearman系数0.332)、PT(Spearman系数0.412)呈正相关,PLT(Spearman系数-0.397)呈负相关。6、药物性肝损害患者13例,服用中草药类药物8例(占61.54%),抗生素类药物及降脂类药物各2例(各占15.34%),促消化类药物1例(占7.69%),其中胆汁淤积型5例,混合型4例,肝细胞型4例;7、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8例,自身免疫性肝病抗体、免疫球蛋白均阴性,8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ANA 1:1000,1例患者ANA 1:320,其余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此次对不明原因肝损害患者病因的统计中,药物性肝损害、非酒精性脂肪肝、自身免疫性肝病占据前三位,三组疾病均可导致肝细胞坏死及胆汁淤积,且肝细胞坏死及胆汁淤积在生化检查指标上组间差异不大。不明原因肝损害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消化道症状、乏力、黄疸和皮肤瘙痒,虽无突出临床特征,但也有上述集中临床特点;不明原因肝损害患者的肝脏穿刺病理改变多为轻、中度损害,炎症活动多在G1-G2级,纤维化程度多在S0-S2期;依靠血清生化检查指标的高低来判断肝损害病情严重程度并不精确,生化指标的高低不能准确的反映肝脏炎症分级与纤维化分期,不能替代肝脏穿刺检查,肝脏穿刺活组织检查对肝损害的诊断和分期非常重要,是评价和随访肝损害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一个必备工具。

邓富平[10](2020)在《104例急慢性肝病患者肝脏组织病理学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临床回顾性分析104例急慢性肝病肝脏病理结果,总结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在非病毒性肝损伤及不明原因肝损伤诊治和慢性HBV携带状态抗病毒治疗时机选择的作用,并对比分析APRI、FIB-4无创血清学诊断模型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收集2015年9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甘美医院老年科/全科医学科、肝胆胰血管外科住院患者104例。(1)超声引导下肝脏穿刺活检52例:①38例非病毒性肝损伤及不明原因肝损伤患者,男性21例,女性17例,年龄范围在14-72岁;②慢性HBV感染者14例,男性10例,女性4例,年龄范围在37-62岁。(2)乙肝肝硬化肝移植患者,受体肝脏52例病理结果,男性44例,女性8例,年龄范围在29-68岁。肝穿刺活检均由超声医学科同一医师采用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自动弹射式活检枪18G活检针在B超引导下单独完成,详细记录肝穿刺病理结果,结合病理诊断分析非病毒性肝损伤及不明显原因肝损伤患者的病因构成。分析14例肝穿刺活检的慢性HBV感染者血清ALT水平是否与肝脏病理有某种相关性。将所有慢性HBV感染者根据病理结果分为两组,无肝硬化组(S1-S3)和肝硬化组(S4),分别计算出APRI、FIB-4的值,分析与乙肝肝纤维化的相关性,评价无创诊断模型APRI、FIB-4对乙肝肝纤维化诊断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性、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并绘制ROC曲线图。应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38例非病毒性肝损伤及不明原因肝损伤患者,结合组织病理学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者36例(94.7%)。其中:自身免疫性肝病共17例(44.7%),包括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11例(28.8%);AIH-PBC重叠综合征4例(10.6%);自身免疫性肝炎2例(5.3%);药物性肝损伤7例(18.4%);酒精性肝病5例(13.1%);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4例(10.6%);肝窦阻塞综合征2例(10.6%);Dubin-Johnson综合征1例(2.6%);病因仍未明确者2例(5.3%)。2、14例肝穿刺活检的慢性HBV感染者,根据ALT水平分为正常组10例和异常组4例,肝脏病理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炎症及纤维化。其中包括:4例 G1S3;4例 G2S1;4 例 G2S2;2例 G2S3。3、将66例慢性HBV感染者根据病理结果:分为无肝硬化组(S1-S3)和肝硬化组(S4),两组对比分析结果显示:(1)不同纤维化程度患者的AST、PLT、ALB、APRI和FIB-4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纤维化程度与AST、APRI、FIB-4水平有不同程度的显着正相关性(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359、0.651、0.679。纤维化程度与ALT、PLT、ALB水平有不同程度的显着负相关性(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328,-0.646、-0.548。纤维化程度与年龄无显着相关性(P>0.05),相关系数为-0.101。(3)乙肝肝硬化组(S4)患者的AST、APRI、FIB-4水平高于无肝硬化组(S1-S3)患者,ALT、PLT、ALB水平低于无肝硬化组(S1-S3)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PRI、FIB-4对乙肝肝硬化组(S4)有显着诊断价值(P<0.05),AUC分别为0.966(95%CI,0.888-0.995)、0.981(95%CI,0.913-0.999)。APRI 和 FIB-4 的诊断价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APRI阈值为0.82时,诊断乙肝肝硬化的灵敏度、特异度、PPV、NPV、准确度分别为90.38、92.31、97.93、70.62、90.91%;当FIB-4阈值为0.98时,诊断乙肝肝硬化的灵敏度、特异度、PPV、NPV、准确度分别为 96.15、100.00、100.00、87.56、96.97%。[结论]1、肝穿刺组织病理学检查对非病毒性肝损伤及不明原因肝损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94.7%)。2、自身免疫性肝病、药物性肝损伤在非病毒性肝损伤及不明原因肝损伤占有较高比例。3、ALT水平并不能完全反应肝脏组织学改变。4、肝穿刺活检可以弥补对ALT持续正常的HBV-DNA 阳性患者抗病毒治疗时机的选择。5、APRI、FIB-4血清学无创诊断模型在慢乙肝肝硬化诊断中的准确性,特异性、灵敏度和阳性预测价值均较高,有一定诊断意义。

二、8例自身免疫性肝炎病理学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8例自身免疫性肝炎病理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一组不明原因的肝损害患者肝组织病理学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肝活检病理学检查
    1.3 血清学和病毒学检测
    1.4 影像学检查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2.2 肝组织学诊断情况
3 讨论

(2)肝穿刺对不明原因肝病诊断的价值及肝穿刺的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前言
资料和方法
    1.研究对象
    2.临床资料
        2.1 一般病史资料
        2.2 .影像学指标
        2.3 实验室检查指标
    3.肝穿刺的病理结果
    4.肝穿刺的并发症
    5.统计学方法
结果
    1.患者临床资料汇总
    2.肝穿刺患者的资料
    3.肝穿刺的并发症
    4.相关生化指标的统计
    5.AILD的诊断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肝穿刺对不明原因肝病的诊断价值及安全性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3)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病例系列报告及其与慢性胰腺炎的中医体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中医体质与自身免疫性疾病
        参考文献
前言
临床研究
    一、1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病例系列报告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二、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与慢性胰腺炎的中医体质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2011年国际专家共识中AIP的诊断标准表格翻译版
    附录2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中医体质调查表及判定表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自身免疫性肝炎重叠综合征疾病活动、肝纤维化进展及预后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发生肝癌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免疫遗传发病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参照表
第一部分 MAIT细胞参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发病机制的研究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PartⅠ.PBC患者循环MAIT细胞显着减低原因探究
        PartⅡ.PBC患者循环MAIT细胞高度活化、促炎、促杀伤参与疾病发生
        PartⅢ.IL-18&H8Rɑ促进PBC患者MAIT细胞上调表达IFN-y参与发病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PBC家系共分离基因PTK2B小鼠体内研究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PartⅠ.KI/KI小鼠具有PBC样表征,且雌性发病优势
        PartⅡ.雌性KI/KI小鼠免疫学异常
        PartⅢ.PTK2B敲入小鼠发病机制初探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论文综述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中B细胞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6)炎症性肠病患者合并肝胆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一览表(Abbreviation)
(一)前言
(二)材料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炎症性肠病合并自身免疫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7)药物性淤胆型肝炎激素应用时机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概述
    1.2 药物性病的分类
    1.3 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策略
        1.3.1 总体判断法
        1.3.2 专家观点法
        1.3.3 实验室诊断
        1.3.4 影像学诊断
        1.3.5 病理学诊断
    1.4 药物性淤胆型肝炎的治疗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2.3 剔除、脱落和中止试验标准
    2.3 治疗方法
    2.4 观察指标
    2.5 技术路线
    2.6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患者纳入研究情况
    3.2 一般资料
    3.3 治疗前后各组患者生化指标观察
    3.4 治疗前后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
    3.5 三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6 三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4 讨论
5 结果
6 结论
7 展望
8 参考文献
9 综述 糖皮质激素治疗肝衰竭的研究进展
    1. GCs在治疗肝衰竭中的机制
    2. GCs在治疗肝衰竭方面时机的掌握情况
    3. GCs应用剂量与肝衰竭
    4. 不同病因造成的肝衰竭与GCs
    5. GCs在应用期间的注意事项
    参考文献
10 附录
    10.1 个人简历
    10.2 发表论文
11 致谢

(8)156例自身免疫性肝炎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入选标准
    2.2 资料收集
    2.3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般资料
    3.2 实验室检验指标
    3.3 影像学检查结果
    3.4 肝脏组织学结果
    3.5 单纯A1H和AIH-PBC重叠综合征临床资料比较
    3.6 自身免疫性肝炎肝硬化和非肝硬化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3.7自身免疫性肝炎是否合并胆囊结石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3.8 治疗情况
第四章 讨论
    4.1 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合瓶
    4.2 实验室栓验及自身抗体
    4.3 肝脏组织学
    4.4 单纯AIH和AIH-PBC重叠综合征
    4.5 自身免疫性肝炎硬化临床资料
    4.6 自身免疫性肝炎合并胆囊结石临床资料
    4.7 治疗情况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不明原因肝损害的临床特征及病理特点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综述
    1.1 引言
    1.2 肝穿刺的适应症、禁忌症和并发症
    1.3 肝穿刺的分类
    1.4 肝穿刺的应用
        1.4.1 病毒性肝炎
        1.4.2 脂肪性肝病
        1.4.3 自身免疫性肝病
        1.4.4 药物性肝损害
    1.5 我国肝损害病因学变化
        1.5.1 病毒性肝炎逐渐下降
        1.5.2 非传染性肝病逐渐增加
    1.6 结语
第2章 前言
第3章 材料和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筛查项目
        3.2.1 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
        3.2.2 肝穿刺病理组织学检查
        3.2.3 诊断标准
    3.3 排除及纳入标准
    3.4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临床特征及病理特点
    4.2 DILI、NAFLD、AILD组间比较
    4.3 生化指标与肝脏病理炎症、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4.4 DILI的肝损害类型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104例急慢性肝病患者肝脏组织病理学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前言
二、资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APRI、 FIB-4、 GPR、 RPR、 YKL-40、 GP73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四、8例自身免疫性肝炎病理学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一组不明原因的肝损害患者肝组织病理学诊断研究[J]. 叶超,李文渊,李磊,陈思,李未,张开光. 实用肝脏病杂志, 2022(01)
  • [2]肝穿刺对不明原因肝病诊断的价值及肝穿刺的安全性分析[D]. 蔡润生.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3]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病例系列报告及其与慢性胰腺炎的中医体质研究[D]. 乔雅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自身免疫性肝炎重叠综合征疾病活动、肝纤维化进展及预后评估[D]. 谭绪.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5]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免疫遗传发病机制的研究[D]. 陈志磊.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6]炎症性肠病患者合并肝胆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D]. 张悦.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7]药物性淤胆型肝炎激素应用时机的观察[D]. 党海燕. 郑州大学, 2020(02)
  • [8]156例自身免疫性肝炎临床特征分析[D]. 王变鹤. 山东大学, 2020(02)
  • [9]不明原因肝损害的临床特征及病理特点回顾性分析[D]. 杨红岩. 吉林大学, 2020(08)
  • [10]104例急慢性肝病患者肝脏组织病理学的临床分析[D]. 邓富平.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自身免疫性肝炎8例病理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