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颈椎后路固定螺钉置入三种不同方法的安全性评价

下颈椎后路固定螺钉置入三种不同方法的安全性评价

一、三种不同下颈椎后路内固定螺钉置入法安全性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陈希[1](2020)在《国人颈椎椎间孔螺钉、侧块螺钉及椎弓根螺钉的影像学测量和生物力学强度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介绍:颈椎病多见于我国中老年人群,随着国家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颈椎病在我国人群中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内固定手术治疗作为目前治疗颈椎疾病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其手术方式及疗效已在多年临床实践中得到了不断完善和验证。颈椎后路螺钉内固定技术作为颈椎手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上目前以椎弓根螺钉和侧块螺钉为主。Abumi于1994年首次报道了颈椎椎弓根螺钉技术,并随后报道其用于治疗下颈椎外伤骨折、肿瘤、感染、退行性病变和前路固定融合失败的疗效优于前路钉板内固定和侧块螺钉。目前,颈椎椎弓根螺钉相较于其他后路内固定技术优势明显。椎弓根是颈椎中非常坚强的结构,且椎弓根与椎板连接处存在相对致密的松质骨,是提高椎弓根螺钉稳定性和把持力的有利条件。大量生物力学实验报道颈椎椎弓根螺钉的峰值拔出力明显高于侧块螺钉,抗疲劳性能和稳定性同样优于侧块螺钉,对于合并骨质疏松的患者其优势更为明显。此外,对于颈椎严重外伤和肿瘤的患者,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所提供的颈椎稳定性可降低患者行二期颈前路内固定术的可能性。既往研究显示,颈椎椎弓根螺钉钉道长度较长,但颈椎椎弓根解剖变异较大且结构细小,对于不同个体的同一颈椎节段以及同一个体的不同颈椎节段,椎弓根的高度和宽度、椎弓轴向投射点、轴线角度以及椎弓根螺钉进钉点和进钉方向均存在较大差异,是导致手术并发症和术后不良结局的重要原因。有文献报道,徒手置入椎弓根螺钉椎弓根皮质穿透率高达16.8%。此外,颈椎椎弓根与椎动脉、神经根、硬膜囊以及食管的解剖关系极为密切,置入过程缺乏明确的解剖标志,常发生椎动脉损伤(0.6%~1.0%)、神经根损伤(0.44%~7.6%)、硬膜囊撕裂(<0.1%)、食管穿孔(罕见)等严重手术并发症,其后果往往是灾难性的。以上因素共同决定了颈椎椎弓根螺钉极高的置入难度。术中三维CT导航、O型臂导航和3D打印置钉模板等辅助置钉技术可部分提高颈椎椎弓根螺钉置钉的准确性,但其受制于术者熟练程度,目前尚未普及。颈椎侧块螺钉技术最初由Roy-Camille于1972年提出,发展至今已有Roy-Camille法、Magerl法、Anderson法等置入方式。侧块螺钉凭借其较高的手术安全性、相对较低的置钉难度、能提供较为满意的颈椎稳定性,已成为下颈椎最常用的后路螺钉固定技术之一。其并发症主要为神经根损伤(3.8%-5.6%)、椎动脉损伤(1.3%)和侵犯关节面(16.7%)。但对于需要坚强固定的手术方式、侧块骨折或严重骨质疏松的患者,尤其是对于C7节段,置入侧块螺钉则无法提供足够的稳定性而并非手术最佳选择。近年来,日本学者Aramomi于2014年提出了一种应用于下颈椎后入路内固定手术的新技术——颈椎椎间孔螺钉技术。其进钉点定位于侧块中线与头侧相邻椎体同侧下关节突交点内侧1mm处,竖直向内侧倾斜20°至25°,由此打入4.5mm×12mm螺钉。这项置钉技术在颈椎椎弓根螺钉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了调整,选用了“粗短”的螺钉,并使螺钉穿过分布于颈椎椎弓根入口附近相对致密的松质骨,这些特点均有利于提高椎间孔螺钉的稳定性。而较短的置入深度则足以避免螺钉直接损伤椎动脉,理论上具有良好的手术安全性。生物力学实验研究发现椎间孔螺钉具有比侧块螺钉更强的轴向拔出力。椎间孔螺钉被认为可以作为侧块螺钉置钉失败或因侧块骨折等原因无法置入侧块螺钉的有效替代方案,但目前尚缺乏基于我国人群的下颈椎椎间孔螺钉钉道解剖学参数研究和生物力学研究报道。本研究依据颈椎椎间孔螺钉、侧块螺钉与椎弓根螺钉的钉道设计和既往影像学、解剖学研究,以我国人群为研究对象,通过影像学测量分别获得椎间孔螺钉、侧块螺钉和椎弓根螺钉的钉道长度和进钉角度参数数据,并基于生物力学研究方法设计了直接拔出力测试、疲劳测试和残余拔出力测试,以获取国人下颈椎椎间孔螺钉钉道长度和进钉角度参数数据,并对这三种螺钉的影像学参数和生物力学强度进行比较。目的:应用影像学测量方法获得国人下颈椎椎间孔螺钉、侧块螺钉与椎弓根螺钉的钉道长度和进钉角度参数,通过生物力学实验测试并比较每种螺钉的力学强度差异,为临床术前手术设计和术中螺钉选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连续行健康查体的受检者,共50名(男25名,女25名)的颈椎CT影像资料,年龄(56.00±15.90)岁(29~89岁)。对健康检查者的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依据椎间孔螺钉、侧块螺钉(Magerl法)、椎弓根螺钉置钉技术的进钉点和钉道设计在三维重建模型上选定后进行调整,在调整完毕的重建图像上分别对C3~C7节段进行钉道长度和进钉角度测量,记录其最大内倾角度、最适内倾角度、最小内倾角度、最适钉道长度/轴长、椎弓根宽度等测量值。每两周由同一名脊柱外科专业医师对各影像学参数再次进行测量,取两次测量的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选取8具新鲜冰冻尸体,男4具、女4具,死亡时年龄(45.25± 11.23)岁。CT检查排除骨折、畸形、感染、肿瘤等疾病引起的骨质破坏或其他异常,最终筛选出30个C3~C6颈椎脊椎。将制备完成的颈椎节段标本顺序编号,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个标本,分别用于双侧置入椎间孔螺钉(4.5mm×12mm螺钉)、侧块螺钉(3.5mm×14mm)与椎弓根螺钉(3.5mm×24mm螺钉),螺钉型号均依前述据影像学测量数据选择。随机选取一侧进行直接拔出力测试(速度5mm/min),另一侧进行疲劳测试(位移± 1.0mm,频率1Hz,循环500次)及残余拔出力测试。结果:国人颈椎椎间孔螺钉总体最适钉道长度和内倾角度为C3 10.65mm,21.12°;C4 10.12mm,22.62°;C5 9.82mm,23.66°;C6 9.19mm,24.13°;C7 9.10mm,27.54°。测得C3节段总体最适钉道长度最长(p<0.05);C7节段总体最适钉道长度最短(p<0.05),但与C6节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7节段总体最适内倾角度最大(p<0.05);C3节段总体最适内倾角度最小(p<0.05)。男性在C4、C6-C7节段最适钉道长度长于女性,最适内倾角度小于女性(C410.44mm vs 9.81mm,21.11°vs 24.12°;C6 9.69mm vs 8.69mm,22.10°vs 26.16°;C7 9.90mm vs 8.30mm,24.95° vs 30.13°,P<0.05)。国人颈椎椎弓根螺钉总体最适钉道轴长和内倾角度为C3 30.94mm,33.92°;C4 30.50mm,34.95°;C5 31.92mm,33.42°;C6 30.50mm,31.94°;C7 29.87mm,31.01°;总体椎弓根宽度为 C3 5.35mm;C4 5.56mm;C5 5.99mm;C6 6.34mm;C7 6.86mm。男性在C3~C7节段最适钉道轴长和椎弓根宽度均长于女性(C3 32.59mm vs 29.29mm,5.89mm vs 4.81mm;C4 32.06mm vs 28.94mm,6.06mm vs 5.06mm;C5 33.85mm vs 29.98mm,6.40mm vs 5.57mm;C6 32.22mm vs 28.78mm,6.77mm vs 5.90mm;C7 31.56mm vs 28.18mm,7.26mm vs 6.46mm,p<0.05),在 C4~C5、C7节段最适内倾角度小于女性(C4 33.66°vs 36.24°;C5 32.24°vs 34.59°;C7 29.01°vs 33.02°,p<0.05)。国人颈椎侧块螺钉(Magerl法)总体最适钉道长度为 C3 14.84mm;C4 15.33mm;C5 15.44mm;C6 14.74mm;C7 14.06mm,男性在C3~C7节段最适钉道长度均长于女性(C3 15.56mm vs 14.12mm;C415.95mm vs 14.71mm;C5 16.11mm vs 14.77mm;C6 15.68mm vs 13.80mm;C714.82mm vs 13.29mm,p<0.05)。国人颈椎椎间孔螺钉总体最适钉道长度在C3~C7节段均短于侧块螺钉和椎弓根螺钉(p<0.05),总体最适内倾角度在C3~C7节段均小于椎弓根螺钉(p<0.05)。椎间孔螺钉的直接拔出力为(327.10±17.07)N,侧块螺钉为(305.71±11.63)N,椎弓根螺钉为(635.67±22.82)N。椎间孔螺钉的残余拔出力为(265.62±18.19)N,侧块螺钉为(192.80±17.10)N,椎弓根螺钉为(494.89±41.79)N。椎间孔螺钉、侧块螺钉和椎弓根螺钉的残余拔出力较直接拔出力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01),分别下降了 18.8%、36.93%和22.15%。椎弓根螺钉的直接拔出力高于椎间孔螺钉和侧块螺钉(p<0.001),椎间孔螺钉略高于侧块螺钉(p=0.004)。残余拔出力椎弓根螺钉最高,椎间孔螺钉次之,侧块螺钉最小(p<0.001)。椎间孔螺钉的首次循环载荷和首次达到设定位置时载荷均高于侧块螺钉(p<0.001)和椎弓根螺钉(p=0.015),侧块螺钉与椎弓根螺钉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7)。椎间孔螺钉与椎弓根螺钉的末次循环载荷均高于侧块螺钉(p=0.003),但椎间孔螺钉与椎弓根螺钉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6)。结论:国人颈椎椎间孔螺钉最适钉道长度在C3~C7节段均短于侧块螺钉和椎弓根螺钉,最适进钉内倾角度在C3-C7节段均小于椎弓根螺钉。国人男性颈椎椎间孔螺钉钉道长度稍长于女性,进钉内倾角度小于女性。椎间孔螺钉长度受限,不具备直接损伤椎动脉的风险,且具有较大的进钉安全角度。椎间孔螺钉的直接拔出力略高于侧块螺钉,残余拔出力明显高于侧块螺钉。椎间孔螺钉的抗疲劳性能与椎弓根螺钉相近并明显优于侧块螺钉。综上,颈椎椎间孔螺钉具有作为侧块螺钉和椎弓根螺钉有效替代的潜能。

张迪[2](2018)在《颈腰椎脊柱内固定解剖和临床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高龄患者也越来越多,脊柱退变性疾病的发生率越来越高。这些疾病多发在高龄人群,而高龄患者手术耐受能力较差,并且由于广泛的退变增生,手术难度较高。由于内固定的出现,提高了手术疗效,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然而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的出现使外科医生开始思考如何更佳合理的置入内固定。内固定置入的方法纷繁复杂,但是不论哪种内固定,其操作基础都是依靠局部的解剖学标志和解剖学相对位置。对手术相关的解剖学标志和解剖学相对位置的测量有利于提高置钉准确率,减少术后并发症。颈后路全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作为颈后路手术经典术式之一,对多阶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方面获得满意疗效。侧块螺钉置入技术在下颈椎的应用虽然较椎弓根螺钉把持力稍逊,但能够满足颈后路手术所需的即刻稳定性要求,而且其安全性高于椎弓根螺钉,技术难度和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椎弓根螺钉,已经成为颈后路手术最常用的内固定置入方法之一。RoyCamille首先将侧块螺钉的置入技术应用于临床,并首次提出了置钉方法。之后,Magerl,Anderson和An分别介绍了各自置入侧块螺钉的方法。椎动脉和神经根损伤是两种因置入侧块螺钉的位置不当所导致的严重医源性并发症。由于个体间存在解剖学差异且同一个体的每个椎体的解剖结构也不尽相同,故侧块螺钉的置入也应是个体化的,相同的角度和方向并不能适用于所有患者或所有椎体。所以我们提出了个体化的侧块螺钉置入的方法。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法是一种具有较高把持力,可以提供即刻稳定的内固定置入方法。腰椎减压融合术在椎弓根钉的支持下能有效的防止节段不稳,并降低复发风险。自从Harrington等人首次应用以来,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类型的腰椎手术。椎弓根螺钉提供了三柱的稳定,在一些手术和疾病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腰椎椎弓根的内侧和下方都有神经通过,当椎弓根螺钉被误置时,就可能刺激神经产生椎弓根螺钉相关并发症,严重的需要翻修手术。比较成熟且应用较广泛的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包括:Roy-Camille置入技术、Magerl置入技术和Weinstein置入技术等。由于个体间存在解剖学差异且同一个体的每个椎体的解剖结构也不尽相同,相同的角度有时候并不适用于所有腰椎,所以我们提出了我们个体化的置入腰椎椎弓根螺钉的方法。第一部分颈腰椎置钉相关解剖学研究目的:通过测量腰椎和颈椎患者术前影像学相关解剖结构及相关角度,为腰椎椎弓根螺钉和颈椎侧块螺钉的置入提供相关解剖学依据。方法:2017年1月1日起,纳入连续30例行术前腰椎CT平扫和X线的有神经症状的患者和30例行术前颈椎CT平扫的颈椎病患者。应用Synapse系统对颈椎侧块和腰椎椎弓根相关解剖学数据进行测量。颈椎测量:应用颈椎1 mm连扫CT测量C3-7每个椎体的:1)椎管横径;2)横突孔横径,分别测量左右两侧的横突孔横径;3)横突孔内壁与椎管外壁的距离,分别测量左右两侧数值;4)侧块外壁与横突孔外壁的距离,分别测量左右两侧数值。腰椎测量:应用腰椎侧位X线测量L1-L5每个椎体的:1)椎弓根高度;2)腰椎侧位X线上下关节突连线与椎体后缘的角度。应用腰椎1 mm连扫CT测量L1-L5每个椎体的:1)椎弓根宽度;2)上关节突外缘为进钉点时,螺钉置入的角度范围,即从上关节突外缘做椎体外侧缘切线与从上关节突外缘做椎管外壁切线的夹角;3)横突根部为进钉点时,螺钉置入的角度范围,即从横突根部做椎体外侧缘切线与从横突根部做椎管外壁切线的夹角。结果:颈椎椎管横径与C3-7椎体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731)。C3-6椎体的横突孔横径值相近,而C7椎体的横突孔横径明显较其他减小,左侧除C7椎体外其他椎体的横突孔横径均较右侧稍大。C3-6椎体的横突孔内壁均在椎管外壁内侧,C4椎体横突孔较其他椎体更靠内,C4椎体向上下椎体方向,横突孔内壁相对椎管外壁的距离逐渐靠外,只有C7椎体的横突孔内壁在椎管外壁的外侧。C3-5横突孔外壁到侧块外壁的距离逐渐增大,而从C6和C7椎体的横突孔外壁到侧块外壁的距离较快速的变小。腰椎椎弓根高度X侧位上相似,而椎弓根宽度的最大值出现在L5椎体上,从L1到L5逐渐增大。腰椎椎弓根的宽度均小于高度。L1-5椎体侧位X线上下关节突连线与椎体后缘的角度均在5度之内,平均角度均在1.5度左右。以关节突外缘为进钉点时,螺钉置入的角度范围在L1-5椎体上均小于横突根部为进钉点时的螺钉置入的角度范围(P<0.001)。无论是节突外缘为进钉点时的螺钉置入的角度范围,还是以横突根部为进钉点时的螺钉置入的角度范围,最小值都出现在L1椎体,L5为最大值第二部分个体化颈后路侧块螺钉置钉策略目的:基于术中解剖和术前影像学测量,提出个体化的颈椎侧块螺钉的置钉新策略,并对患者术后行X线和薄层CT扫描评估螺钉位置。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临床疗效。方法:纳入从2014年7月到2015年3月,24名接受C3-C6颈后路全椎扳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侧块螺钉置入技术均应用我们提出的个体化置钉策略,即依据术前影像学资料分析和术中的解剖学标志。术后行X线确定侧块螺钉的位置和测量颈椎曲度。患者的神经功能由日本骨科协会残疾量表(JOA),颈部残疾指数(NDI)及其分级评估。结果:患者手术均顺利进行。手术时间及失血量别为472.92±165.49分钟,166.46±37.78毫升。术后CT扫描示全部192枚侧块螺钉均置入于绝对安全或相对安全区域,其中149枚螺钉(77.6%)位于绝对安全区,43枚螺钉(22.34%)位于相对安全的区域。横突孔及椎管外壁皮质清晰,未见损伤证据。经测量,C3-C6置入的螺钉安全角度分别为23.83±2.06度,21.21±1.72度,18.13±1.85度,23.13±2.17度。C3-C6置入的螺钉外展角分别为42.54±5.07度,40.08±4.79度,37.77±6.12度,41.58±4.55度。术中、术后未见严重并发症,如医源性骨折、神经血管损伤,硬膜撕裂、血肿或感染。然而,1例患者术后出现单侧C5神经麻痹,末次随访时(25个月),患者三角肌和肱二头肌肌力基本恢复正常。随访时,未见明显并发症如迟发性神经功能恶化,迟发性神经血管损伤,迟发性切口感染、螺钉和/或连接棒松动、断裂或位移。24名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25.79(20-30)个月。随访时CCI较术前未见明显丢失(P=0.111)。随访时JOA评分较术前显着提高(P<0.001),NDI评分较术前显着降低(P<0.001)患者神经症状改善率为60.49%±13.46%。NDI术前5例患者为轻度功能障碍,14例为中度功能障碍,4例为重度功能障碍,1例为完全功能障碍;术后6例无功能障碍,16例患者为轻度功能障碍,1例为中度功能障碍,1例为重度功能障碍,随访与术前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第三部分个体化腰后路椎弓根螺钉置钉策略目的:基于术中解剖和术前影像学测量,提出个体化的腰椎椎弓根螺钉的置钉新策略,并对患者术后行X线和薄层CT扫描评估螺钉位置。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临床疗效。方法:纳入从2011年3月到2012年1月应用该研究置钉方法置入腰椎椎弓根螺钉的患者74例。74例患者均为椎间盘突出或椎管狭窄患者,均行PLIF或TLIF手术。螺钉进钉点位于关节突外缘,横突向下4 mm处;上下关节突关节连线的的垂线作为螺钉置入的头尾角方向。术后应用X线和CT以评价螺钉位置和测量相关角度,椎弓根置钉相关解剖学测量在CT上进行,角度α是理想进钉通道与轴面的夹角,角度β是椎体上终板与轴面的夹角,α-β是理想进钉通道与该椎体上终板的夹角,正数表示理想进钉通道的尖端向头向偏离椎体的角度,负数表示理想进钉通道的尖端向尾向偏离椎体的角度。应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JOA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评估患者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最终62例患者(27名男性和35名女性,平均年龄为58.95±8.45岁)完成了三年及以上随访。平均手术时间为169.60±41.21分钟,出血量为489.52±189.38ml。62名患者总共置入274枚椎弓根螺钉,其中置入L1椎弓根14枚(5.11%);置入L2椎弓根30枚(10.95%);置入L3椎弓根64枚(23.36%);置入L4椎弓根100枚(36.50%);置入L5椎弓根66枚(24.09%);根据Lothar Wiesner’s分类,11枚螺钉(4.01%)I度穿透骨皮质;2枚螺钉(0.73%)II度穿透骨皮质。轴位CT可见9处椎弓根螺钉穿透皮质,其中穿透椎弓根外侧壁6处(2.19%),5处I度穿透骨皮质,1处II度穿透骨皮质;穿透椎弓根内壁1处(0.36%),为I度穿透骨皮质;穿透椎体前壁3处(1.09%),其中2处I度穿透骨皮质,1处II度穿透骨皮质。矢状面CT可见6枚椎弓根螺钉穿透皮质,其中穿透椎体前端皮质3处(1.09%),这3处与在轴位CT所见为相同螺钉所致;穿透椎弓根皮质3处(1.09%)均为I度穿透骨皮质,其中穿透椎弓根上壁2处,穿透椎弓根下壁1处。L1-5除了L4椎体的︱β︱与︱α-β︱未见显着统计学差异,其余椎体的β与α-β、︱β︱与︱α-β︱比较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患者的平均随访时间为46.03(36-60)个月。术前和术后及随访时JOA评分、ODI评分和VAS评分之间存在显着差异。通过JOA评分计算患者康复率为52.92%±19.10%。所有患者均未见神经损伤等相关表现。术后4例患者出现神经根支配区域皮肤感觉减退,其中3例患者在末次随访时完全恢复,1例末次随访时感觉减退未完全恢复,但较术前明显减轻。末次随访未见不融合、螺钉松动及断裂脱出。结论:1.C3-6椎体适于侧块螺钉的置入,而C7椎体为颈胸锥过度椎体,横突孔趋于消失,且更靠外侧,椎弓根宽大,建议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腰椎椎弓根粗大,能满足较粗的椎弓根螺钉安全置入,腰椎上下关节突连线与椎体后缘几乎平行,可作为术中置钉选择角度的理想参照平面;2.该研究介绍的侧块螺钉置入方法是安全和易于理解、操作的。此种置入方法准确率较高,能有效的避免因个体差异、麻醉、肌肉等因素造成的螺钉置入不准确的问题。此技术有助于患者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和更满意的神经功能恢复。本研究提出三个区域:绝对安全区域、相对安全区域和危险区域,用以评估侧块螺钉钉道;3.腰后路椎弓根螺钉应用广泛,置入方法多种多样,但神经血管损伤风险仍不可忽视。进钉点选取位于上关节突外缘,横突向下4 mm处,头尾角为上下关节突连线的垂线方向,外展角通过平行四边形法则确定。本研究介绍的置钉方法能有效的避免因个体差异、体位、麻醉等因素造成的螺钉置入不准确的问题。经术后CT评估,未发现神经血管损伤、螺钉松动、断裂及脱出。

马卓[3](2016)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不同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疗效相关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不同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疗效相关性的研究目的:依据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ultileve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pathy,MCSM)的不同复杂程度的影像学特征,探讨其与手术方式选择及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山西医学科学院-山西大医院骨科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间MCSM住院手术治疗的患者139例。依据入院时影像学表现的复杂程度,分为三组:轻度组18例(男10例,女8例)平均年龄56.6±8.8岁(4174岁);中度组66例(男42例,女24例)平均年龄61.9±7.4岁(4679岁);重度组55例(男38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62.9±7.4岁(4278岁)。所有患者术后均进行了2年随访。术前和末次神经功能评价采用日本骨科学会颈脊髓神经功能评分系统(Japanese Orthopaedics Association,JOA scores),并计算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进行疗效对比分析。对比三组间的一般资料、影像学特点、手术方式选择及末次JOA改善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卡方检验JOA改善率与年龄、性别、病程、脊髓受压程度、颈椎不稳、椎间盘退变程度、MRI T2WI髓内高信号、发育性椎管狭窄的相关性,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判定影响JOA改善的主要相关因素。结果:轻、中、重度组间性别、病程比较,尚不能认为有统计学差异,但三组患者年龄、术前JOA评分分布不均衡。经末次随访JOA改善率比较,三组间术前JOA评分及末次随访JOA改善率分别为7.9±0.8分和66.2%±8.3%,6.6±0.8分和57.5%±9.9%,6.1±0.7分和53.6%±5.6%,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经三组间术前JOA评分与末次神经功能改善率的多重比较,轻度组与中度组及重度组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可知无论患者年龄和术前JOA评分是否均衡,本研究所用的手术方式均可提高JOA评分改善率,但年龄在60岁以上,影像学表现复杂程度越高,术前神经功能损害越严重,术后神经功能的改善相对就越差。三组后路手术比率分别为16.7%,50%,70.9%,可见影像学表现的复杂程度越高,采用后路手术方式的比例也越高。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考虑了患者术前个体特征不同与影像学检查结果的影响后,末次JOA改善率主要受年龄、术前JOA评分、髓内高信号、发育性椎管狭窄和影像学复杂程度的影响,这些因素可考虑作为MCSM患者手术方式选择及术后临床疗效评价的主要指标。结论:MCSM不同复杂程度的影像学表现与术后神经功能改善具有相关性。JOA改善率主要受年龄、术前JOA评分、MRI T2WI髓内高信号、发育性椎管狭窄及影像学复杂程度的影响。根据不同影像学特点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第二部分复杂性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及文献回顾背景:由寰椎横韧带肥厚、寰椎后弓发育不良、颈椎间盘突出、颈椎不稳、黄韧带肥厚及骨赘形成等因素所致上下颈椎同时受累、颈脊髓前后同时受压的复杂性脊髓型颈椎病(complex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CSM)临床鲜有报导。目的:通过报导手术治疗的2例CCSM患者,并进行系统性文献回顾,为治疗该病的手术方式选择提供一种思路。方法:对2例CCSM高龄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手术选择进行分析。1例74岁女患者接受了颈1-7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及侧块螺钉内固定术;1例78岁女患者接受单侧枕颈融合+颈1-7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及侧块螺钉内固定术。术前与末次神经功能评价采用日本骨科学会颈脊髓神经功能评分系统(Japanese Orthopaedics Association,JOA scores),计算神经功能改善率,同时应用疼痛麻木评分系统(vasual analogue system score,VAS score),评价术后疼痛恢复程度。结果:两患者术后均给予随访2年,其JOA改善率与VAS评分均得到有效改善。末次随访X线、三维重建CT显示了良好的骨性融合,内植物未发生松动断裂,MRI提示脊髓均得到有效的减压。结论:颈1-7后路全椎板切除内固定术或枕颈融合术治疗CCSM可获得良好的神经功能恢复和颈椎生物力学稳定性的重建。但关于该病变的发生率和种族关联性仍待探讨。第三部分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与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的Meta分析背景:颈椎前路手术为较常应用于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的手术入路方式。然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和颈椎间盘置换术(cervical 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CADR)相比,两者的疗效和安全性优劣尚不清楚。目的:本研究对比分析ACDF和CADR术治疗CSM患者在临床疗效和手术安全性上是否存在差异,为手术术式的选择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研究设计: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进行系统综述,对近年已发表的有关ACDF和CADR术式治疗CSM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 control trial,RCT)或半随机对照试验(quasi-RCTs)进行Meta分析。方法:计算机检索Em Base,Cochrane和Pub Med随机对照试验中心库,检索时间范围由建库至2016年4月。将ACDF和CADR术式治疗CSM患者有关疗效和安全性分析的RCT或quasi-RCTs纳入研究进行对比分析。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评估合并的相对危险度RR值和均差MD值,进而评价ACDF和CADR疗效和安全性的差异。结果: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文献共有17篇,总计3122例CSM患者的临床资料被纳入进一步研究分析。总体而言,ACDF术较CADR术的手术总成功率较低(RR,0.84;95%CI:0.77-0.92;P<0.001),VAS评分较高(MD,0.36;95%CI:0.08 to 0.64;P=0.011),平均手术时间较短(MD,-1.62;95%CI:-2.80 to-0.44;P=0.007)。然而,ACDF和CADR术治疗的结果显示,术中平均出血量(MD,-0.16;95%CI:-0.34 to 0.02;P=0.082)、平均住院时间(MD,0.02;95%CI:-0.31 to 0.36;P=0.901)、术后患者满意度(RR,0.96;95%CI:0.92-1.00;P=0.066)、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MD,0.20;95%CI:-0.05 to 0.44;P=0.113)、再次手术率(RR,1.25;95%CI:0.64-2.41;P=0.514)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RR,1.17;95%CI:0.90-1.52;P=0.242)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ADR在手术总体成功率、术后VAS疼痛评分方面优于ACDF,但CADR手术时间较长。而在术中平均出血量、住院时间、患者满意度、NDI指数、再手术率及手术并发症方面,二者无明显差异。

代建昊[4](2016)在《个体化3D打印导向模板辅助上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利用计算机软件和3D打印技术设计一款个体化3D打印导向模板,辅助上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评价该导向模板的安全性、准确性和有效性。方法利用Mimics15.0,Geomagic Studio 2013,NX 8.5三种计算机软件设计出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置钉导向模板,并运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颈椎等比例实体模型、上颈椎椎弓根置钉导向模板。每例颈椎模型3D打印2份,分为2组:实验组利用导向模板辅助置入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对照组采用影像学透视法置入寰枢椎椎弓根螺钉。两组上颈椎椎弓根螺钉均由我院同一名脊柱外科学主任医师负责置入。评估上颈椎椎弓根螺钉置钉导向模板辅助置钉的准确性,对螺钉置入情况分类,依据螺钉在矢状面和横断面穿破椎弓根皮质程度以及是否需要翻修将其分为3类:Ⅰ类:螺钉完全位于椎弓根内;Ⅱ类:螺钉穿透椎弓根皮质<1mm,内固定稳定性良好,但不需要翻修;Ⅲ类:螺钉穿透椎弓根皮质>1 mm,或内固定稳定性差,需要将其取出进行翻修。如果在矢状面和横断面上的分类有偏差,则采用较差的结果。Ⅰ类和Ⅱ类螺钉为可接受置钉,Ⅲ类螺钉为不可接受置钉。结果实验组:设计并打印出上颈椎3D打印导向模板19块,辅助置入螺钉37枚。其中Ⅰ类:32枚(86.49%);Ⅱ类:3枚(8.11%);Ⅲ类:2枚(5.40%)。模拟手术置入一枚螺钉平均时间为:10.73min;置入一枚螺钉X线机透视次数平均为:10.95次。对照组:使用C形臂X光机透视法置入上颈椎椎弓根螺钉合计37枚。其中Ⅰ类:23枚(62.16%);Ⅱ类:3枚(8.11%);Ⅲ类:11枚(29.73%)。模拟手术置入一枚螺钉平均时间为:27.70min;置入一枚螺钉X线机透视次数平均为:40.35次。实验组与对照组间置钉准确性统计学分析:依据螺钉穿破椎弓根皮质程度以及是否需要翻修对螺钉置入结果分类,实验组与对照组螺钉置入的可接受率分别为94.60%和70.27%,置钉不可接受率分别为0和29.73%,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1,<0.05),实验组置钉可接受率高于对照组。结论利用Mimics15.0,Geomagic Studio 2013,NX 8.5三种计算机软件可以直观、形象、准确的在上颈椎椎弓根上设计出寰枢椎椎弓根最佳置钉通道,设计出带有双侧椎弓根螺钉置钉导向孔的寰枢椎导向模板,运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颈椎等比例实体模型、上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导向模板。通过实验证明了导向模板辅助上颈椎置钉显着提高了置钉的安全性和准确性,置钉导向模板系统是可靠的、适用于上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甚至严重畸形的上颈椎椎体。通过打印颈椎实验模型模拟手术置入颈椎椎弓根螺钉是完全可行的。利用3D打印个体化上颈椎椎弓根螺钉置钉导板置钉成功率高,操作简单,对手术者要求不高,学习曲线短。3D打印个体化上颈椎椎弓根螺钉置钉导板系体现了个体化置钉原则,该置钉方法安全、有效、可行!

贺聚良[5](2013)在《上胸椎前路逆向椎弓根及逆向椎弓根—肋骨复合体镙钉技术的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上胸椎前路逆向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的相关放射解剖学研究目的:对上胸椎(T1-T4)进行放射解剖学方面的观察、测量,为上胸椎前路逆向椎弓根及逆向椎弓根-肋骨复合体螺钉内固定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层厚为0.625mm的上胸椎薄层CT扫描数据进行MPR重建,在椎弓根轴心上选取每侧椎弓根的横切面和矢状面进行观察和测量,测出每侧椎弓根的横径、高度、横切面上进钉点距离(横切面上进钉点距椎体正中矢状线的距离)、横切面进钉角度、矢状面进钉点距离(矢状面上进钉点距上终板的距离)、矢状面进钉角度和钉道长度的数据,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从而得出相关数据。结果:T1-T4椎弓根横径逐渐减小3.47~8.14mm;椎弓根高度逐渐增大6.89~10.29mmm;横切面进钉角度逐渐减小32.96°~11.64°;横切面进钉点距离逐渐增大1.80~5.50mmm;矢状面进钉角度逐渐增大104.95°~115.74°;矢状面进钉点距离逐渐增大5.95-8.76mm;钉道长度32.95~35.96mm。结论:上胸逆向椎弓根螺钉直径的选择取决于椎弓根的横径,T1、T2可以从椎体前方逆向植入直径为4.Omm左右的椎弓根螺钉,T3、T4不适合从椎体前方逆向植入椎弓根螺钉,但可以将直径为5.Omm左右的椎弓根螺钉从椎体前方逆向植入到椎弓根-肋骨复合体中,上胸椎逆向椎弓根及逆向椎弓根-肋骨复合体螺钉可以突破后方骨皮质达到双皮质固定的目的。第二部分:徒手操作下上胸椎前路逆向椎弓根及逆向椎弓根-肋骨复合体螺钉植入的安全性及可行性研究目的:在第一部分结果指导下,通过标本上徒手模拟手术操作,验证上胸椎前路逆向椎弓根及逆向椎弓根-肋骨复合体螺钉内固定技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在成人上胸椎防腐尸体标本上以第一部分研究中测量所得数据为指导,徒手于标本T1、T2椎体前方逆向植入椎弓根螺钉,从T3、T4椎体前方逆向植入椎弓根-肋骨复合体螺钉,通过X线透视、CT扫描,最后取出螺钉,沿钉道方向进行横断面和矢状面的解剖,在剖面上观察、测量、评价置钉的成功率。结果:共40个椎体,80侧椎弓根,根据本次实验制定的判断标准,T1、2前路逆向椎弓根螺钉成功33侧,失败7侧,成功率82.5%;T3、4前路逆向椎弓根-肋骨复合体螺钉成功32例,失败8例,成功率80%。结论:T1、T2椎体前路逆向椎弓根螺钉技术,T3、T4椎体前路逆向椎弓根-肋骨复合体螺钉技术是安全可行的,但T1、T2椎体在同一横截面上只能单侧植入逆向椎弓根螺钉。第三部分:CT三维导航辅助下上胸椎前路逆向椎弓根螺钉及逆向椎弓根-肋骨复合体螺钉植入的可行性及安全性研究目的:通过在标本上模拟手术操作来证实CT三维导航辅助下上胸椎前路逆向椎弓根螺钉及逆向椎弓根-肋骨复合体螺钉植入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在CT三维导航技术辅助下,在成人上胸椎防腐尸体标本上模拟手术置钉,于标本T1、T2椎体前方逆向植入椎弓根螺钉,于T3、T4椎体前方逆向植入椎弓根-肋骨复合体螺钉,通过X线透视、CT扫描,最后取出螺钉,沿钉道方向进行横断面和矢状面的解剖,在剖面上观察、测量、评价置钉的成功率。结果:共40个椎体,80侧椎弓根,根据本次实验制定的判断标准,T1、2前路逆向椎弓根螺钉成功39侧,失败1侧,成功率97.5%;T3、4前路逆向椎弓根-肋骨复合体螺钉成功38例,失败2例,成功率95%。相对于徒手操作置钉准确率明显提高,统计学差异有显着性。结论:CT三维导航技术可以用于辅助上胸椎前路逆向椎弓根及逆向椎弓根-肋骨复合体螺钉的植入,与徒手操作相比,该技术可以提高上胸椎前路逆向椎弓根螺钉及逆向椎弓根-肋骨复合体螺钉植入的准确性及安全性。

林华杰,徐荣明,刘观燚[6](2011)在《下颈椎后路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目前,下颈椎后路螺钉固定除侧块螺钉和椎弓根螺钉技术已普遍应用外,经关节螺钉和经椎板螺钉固定技术也逐渐被重视。本文就此介绍下颈椎后路4种螺钉固定方式,并对各自固定技术的生物力学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生物力学研究内容包括三维稳定性、抗拔出力、置钉技术和螺钉特点等。侧块螺钉和椎弓根螺钉技术,因其优越的三维稳定性和较强的抗拔出力,已经作为下颈椎不稳的一种有效固定方法。经关节螺钉固定作为一种新的下颈椎后路固定方法,具有广范的手术适应证,并且该技术相对安全、简易,临床上也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经椎板螺钉固定技术临床应用不多,但通过解剖学和生物力学研究证实,该技术可成为临床上可行的补救技术。上述4种下颈椎后路螺钉固定技术,各有其优劣,临床应用也各不相同,通过对这些技术的生物力学研究,将有助于下颈椎后路螺钉内固定技术的发展,更有效的指导临床工作。

张震,未东兴[7](2010)在《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影像学测量与临床应用》文中认为目的:评价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技术修复脊柱骨折影像学测量参数和临床应用情况,寻找合理的技术方法。方法:采用电子检索的方式,在万方数据库、Medline数据库中检索2000-01/2010-06有关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技术应用于脊柱骨折的研究文章,关键词为"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参数,cervical pedicle,cervical pedicle,set screw,parameter"。排除重复研究、普通综述或Meta分析类文章,筛选纳入20篇文献进行评价。结果:椎弓根螺钉大小的选择应依据术前影像学测量所得到的事实参数,选择合适的螺钉。通过椎弓根螺钉贯穿前、中、后三柱,对整个脊柱都有固定作用,而且两侧椎弓根相互成近似直角,这种立体结构是后路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具有较强的抗侧弯和轴向扭转作用,此即颈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基础。术前传统的普通X射线片测量手段已经被目前的CT三维扫描替代。随着计算机和材料工程技术的发展,越来越精细的三维成像技术辅助了内固定的发展。结论:虽然计算机导航系统指导的颈椎置钉效果较好,但在国内尚难普遍开展应用,这就要求临床医生有丰富的置钉经验,选择合适的置钉方法和完善的术前计划减少并发症。

张昌盛[8](2010)在《脊柱靶心机器人经椎弓根标准轴位引导颈3-7椎弓根的置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颈椎外伤、肿瘤、先天畸形以及感染等各种原因所致的颈椎不稳,需用内固定来重建颈椎的稳定性,以减少因颈椎不稳而出现的继发性损害。重建颈椎的稳定性的方法很多,如颈前路钢板固定、后路侧块固定和经椎弓根固定等。Jones等学者在生物力学对比研究中发现,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明显优于其他内固定方法,具有脊柱三柱固定的优势。然而,由于颈椎弓根直径较小,周围又紧邻椎动脉、脊髓和神经根等重要结构,置钉过程中一旦穿破椎弓根皮质即有可能造成毗邻的重要组织损伤,尽管目前经椎弓根途径置入的方法已很多,如X线正、侧、斜位透视引导,辅助仪器引导,计算机辅助导航等,但尚无一种能够达到100%的准确。因此,颈椎经椎弓根途径置入仍十分具有挑战性。目的用脊柱靶心机器人(Spine Bulls-eye Robot)在椎弓根标准轴位引导下行颈3-7椎弓根置针并分析其精度,以期为临床探索一种精准度高、安全可靠、操作简便、减少或避免放射线接触的中下颈椎弓根置入新方法。方法术前测量与计算对所选颈椎体逐一进行CT扫描,将全部数据通过PACS传入工作站。应用GE advantage workstation 4.3工作站进行容积重建(VR),在VR像上进行多平面重建(MPR),然后在头尾和内外方向上平分椎弓根的截面图像上,分别测量椎弓根中心轴线与m面的夹角α和与s面的夹角β,理想进针点分别到椎弓根峡部头侧和内侧的垂直距离ds、dM;在平行于s面并分别通过两侧椎体钩顶点的重建图像上,测量左右椎体钩顶点到同侧侧块边沿的距离dL、dR,并计算出dL/dR值。术中操作1固定标本:将标本在自制标本固定架上固定牢稳;2确定椎骨基准位:C臂机透视下,令上终板前后缘重合,使显示屏上测量的dL/dR值与术前CT测量值相等,并以此作为椎骨的基准位和C臂机旋转的起点;3椎弓根标准轴位投照:由C臂机旋转的起点,根据目标椎体的α和β’(β’=arcsin (sinβ/cosa))角度,向目标椎弓根一侧调整C臂机,此时椎弓根投影成近圆环状;4瞄准靶位:在C臂机透视下,遥操作机器人,使导针的“十”字形位于椎弓根近圆环状投影的中心即靶心;5导针置入:启动机械手旋转导针,使其进入椎弓根一定深度,注意保证导针投影不偏离靶心。术后测量指标用C臂机摄椎体标准侧位像和轴位像,并用CT扫描图像测量以下数据:(1)针道与m面夹角(α);(2)针道与s面夹角(β);(3)实际进针点到椎弓根峡部头侧和内侧的垂直距离ds、dM。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s)表示,用配对t检验在SPSS13.0统计软件中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检验水准α=0.05。结果(1)总共30个椎体(60个椎弓根,C3-C7)均能获得清晰的椎弓根标准轴位投照像并实现置针。术后X线侧位、轴位投照显示钉道均位于椎弓根中,无一例穿破骨皮质。(2)进针角度术前术后在头尾和内外方向上偏差分别为a:O.62±3.61°,P=0.19;β:0.15±2.08°, P=0.57。经术前术后配对t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进针点术前术后在头尾和内外方向上的距离偏移分别为ds:O.14±0.90mm; P=O.23;dm:O.14±0.74mm, P=0.15。经术前术后配对t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脊柱靶心机器人经C3-C7椎弓根标准轴位引导置针,是一种精准度高、安全快捷、能够减少或避免放射线接触的中下颈椎弓根置入方法。

曹珺[9](2010)在《自主研发的脊柱虚拟手术系统三维重建模块的精确性评估》文中认为【目的】评估自主研发的脊柱虚拟手术系统中三维重建模块重建图像的精确性,明确其临床价值,以利推广应用,从而提高脊柱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精确性。【材料和方法】1.基于PC和Windows XP2操作系统为平台,以VC6.0为开发环境,用面向对象的C++语言结合VTK软件开发包编制及临床需求,构建具备三维重建和三维测量为核心功能的脊柱手术虚拟系统基础平台——三维重建模块系统,而后对该软件进行操作演练、改进、提高和升级。2.对前期MSCT扫描的8具男性颈椎标本的DICOM格式影像数据整理后,分别导入脊柱手术虚拟系统进行容积重建和多平面重组,结合下颈椎椎弓根置钉需求,对涉及椎弓根置钉的10个相关参数进行个体化测量,然后以前期在MSCT工作站上三维重建测量的数据为对照组,与本实验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3.利用系统三维重建模块的图像重建和测量功能,应用开展临床患者的个体化病情评估、术前设计及术后评价。2009年6月~2010年3月,对6例患者进行了术前病情评估、辅助椎弓根置钉和术后螺钉穿破评价。【结果】1.该模块初步实现了脊柱的3D重建、模拟切骨、旋转和测量等基本功能。随后针对软件在操作时出现的问题给予调整,简洁了操作界面,改进了重构算法,新添了纹理功能、辅助选面功能和测量功能,从而使系统的稳定性明显增加,呈像质量及速度明显提高,重建图像测量剖面的选择更简单、快捷。2.8组数据重建发现1组标本数据损坏,不能完整重建;7具标本重建发现下椎弓根缺失1个、冠状位直径<3 mm的4个,与原MSCT测量结果完全一致。为与MSCT数据相对应,包括一个较细小的C5椎弓根,共测量椎弓根66个。本组实验数据和原MSCT工作站所测数据经统计学分析发现:C3左侧椎弓根皮质骨高度、C4两侧椎弓根皮质骨宽度、C4右侧椎弓根松质骨宽度、C6左侧椎弓根入点至侧块外缘切距、C3左右两侧椎弓根入点至下关节缘距离、C3左右两侧及C5左侧椎弓根入点至椎体前缘矢状位距离、C3左右两侧及C5左侧和C6右侧椎弓根入点至椎体前缘轴位距离计共14组数据两系统比较P<0.05。余86组数据两系统比较P>0.05。3.应用本系统临床辅助6例病人置下颈椎椎弓根螺钉34枚,术后复查发现30枚(88.24%)完全位于椎弓根内,4枚(11.76%)穿破。其1、2级穿破各2枚(5.88%)。与MSCT辅助置钉穿破率(11.8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系统使脊柱的3D重建、旋转、切骨和测量等功能在个人电脑上得以虚拟实现,摆脱了CT图形工作站的束缚。2.重构算法的改进和新添的纹理功能,使系统的三维呈像质量及速度较CT工作站明显提高。3.新增的三视图的2D显示窗口可实现与3D图像的互动,使椎弓根轴线的找寻效率更高;测量窗口的明暗调节、尺寸放大使测量更准确;场景透视功能使测量剖面的选择和微调更方便快捷;虚拟螺钉使测量结果更趋客观。4.两系统指导的标本数据测量值的一致性及临床辅助置钉穿破率的相似性,说明本系统重建图像的准确性与MSCT工作站基本一致。因而,在脊柱疾病的诊疗过程中,可应用本系统对每位患者实施个体化病情评估、个体化治疗方案制定,甚至辅助手术、术后疗效评估和康复锻炼指导等。同时本系统还为手术技能培训、手术导航和直观教学等拓展了理想平台。本系统具备较强的实用性和延展性。

贾卫斗,张海波[10](2010)在《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下位颈椎疾患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

二、三种不同下颈椎后路内固定螺钉置入法安全性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种不同下颈椎后路内固定螺钉置入法安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国人颈椎椎间孔螺钉、侧块螺钉及椎弓根螺钉的影像学测量和生物力学强度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及附图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脊柱生物力学发展简史及下颈椎后路螺钉内固定装置的生物力学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学术会议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颈腰椎脊柱内固定解剖和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颈腰椎置钉相关解剖学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个体化颈后路侧块螺钉置钉策略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个体化腰后路椎弓根螺钉置钉策略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一 下颈椎后路内固定技术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不同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疗效相关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不同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疗效相关性的研究
    序言
    一、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复杂性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及文献回顾
    序言
    一、病例资料
    二、讨论
    三、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与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的Meta分析
    序言
    一、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参考文献
    图例
综述
    一、MCSM的影像学诊断
    二、MCSM的手术治疗
    小结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所获科研成果
英文缩略语表
致谢

(4)个体化3D打印导向模板辅助上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上颈椎个体化 3D打印置钉导向模板的研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个体化 3D打印导向模板辅助上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准确性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5)上胸椎前路逆向椎弓根及逆向椎弓根—肋骨复合体镙钉技术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上胸椎前路逆向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的相关放射解剖学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上胸椎前路逆向椎弓根及逆向椎弓根-肋骨复合体螺钉内固定技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 CT三维导航辅助下上胸椎前路逆向椎弓根螺钉及逆向椎弓根-肋骨复合体螺钉植入的可行性及安全性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6)下颈椎后路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侧块螺钉固定
    1.1 不同置钉技术间的生物力学比较
    1.2 不同螺钉固定间生物力学差别
2 椎弓根螺钉固定
    2.1 三维稳定性
    2.2 抗拔出力
    2.3 其他生物力学影响因素
3 经关节螺钉固定
    3.1 三维稳定性
    3.2 抗拔出力
4 经椎板螺钉固定

(8)脊柱靶心机器人经椎弓根标准轴位引导颈3-7椎弓根的置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脊柱靶心机器人经椎弓根标准轴位引导颈3-7椎弓根的置针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下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英文缩写词索引表
致谢
个人简历

(9)自主研发的脊柱虚拟手术系统三维重建模块的精确性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虚拟手术系统的基本原理
    3 同类研究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4 前期准备
    5 课题来源
    6 课题研究目标
    7 课题意义
第一部分 三维重建模块构建及功能实现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VTK软件包
        1.1.2 系统构造关键技术
        1.2 方法
        1.2.1 VTK与MFC的集成
        1.2.2 系统构建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三维重建模块精确性实验评估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及设备
        1.2 实验方法
        1.2.1 重建条件
        1.2.2 数据整理
        1.2.3 虚拟手术系统三维重建及测量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虚拟手术系统在脊柱外科的应用
        3.2 三维图像与二维图像在观测椎弓根形态的比较优势
        3.3 本系统与MSCT重建系统实验数据的比较
        3.4 本系统较MSCT重建系统的应用优势
    4 结论
第三部分 三维重建模块在临床的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设备
        1.3 扫描及重建条件
        1.4 术前评估
        1.4.1 VR重建
        1.4.2 MPR重建
        1.5 测量参考指标
        1.6 手术方法
        1.7 术后穿破测量
        1.8 穿破评价
    2 结果
    3 讨论
        3.1 三维重建技术对脊柱疾患诊断的指导价值
        3.2 三维重建技术对脊柱疾患治疗的使用价值
        3.3 三维重建技术对脊柱疾患疗效的评估价值
        3.4 MSCT三维重建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的不足
        3.5 本系统与MSCT 3D重建系统临床应用比较
    4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一
    下颈椎经椎弓根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分析
综述二
    脊柱手术导航系统研究现状和展望
作者三年求学期间成果
致谢

四、三种不同下颈椎后路内固定螺钉置入法安全性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国人颈椎椎间孔螺钉、侧块螺钉及椎弓根螺钉的影像学测量和生物力学强度比较[D]. 陈希. 山东大学, 2020(02)
  • [2]颈腰椎脊柱内固定解剖和临床研究[D]. 张迪. 河北医科大学, 2018(12)
  • [3]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不同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疗效相关性的研究[D]. 马卓. 苏州大学, 2016(03)
  • [4]个体化3D打印导向模板辅助上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实验研究[D]. 代建昊. 蚌埠医学院, 2016(02)
  • [5]上胸椎前路逆向椎弓根及逆向椎弓根—肋骨复合体镙钉技术的可行性研究[D]. 贺聚良. 广西医科大学, 2013(10)
  • [6]下颈椎后路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J]. 林华杰,徐荣明,刘观燚. 中国骨伤, 2011(06)
  • [7]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影像学测量与临床应用[J]. 张震,未东兴.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0(39)
  • [8]脊柱靶心机器人经椎弓根标准轴位引导颈3-7椎弓根的置针研究[D]. 张昌盛. 郑州大学, 2010(06)
  • [9]自主研发的脊柱虚拟手术系统三维重建模块的精确性评估[D]. 曹珺. 昆明医学院, 2010(08)
  • [10]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下位颈椎疾患的研究进展[J]. 贾卫斗,张海波. 华北国防医药, 2010(01)

标签:;  ;  ;  ;  ;  

下颈椎后路固定螺钉置入三种不同方法的安全性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