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八届中国梅花蜡梅展览——昆明 前言(论文文献综述)
邢云龙[1](2020)在《明代北京花卉游赏及文学书写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古代文人游赏花卉及其文学书写传统由来已久,人们在培育、艺植、观赏与题咏花卉的过程中,与花卉结下了“深挚的友谊”并联结上“情感的共鸣”。有明一代,花卉园艺与园林活动兴起发展,游赏之风渐行、花卉文学书写繁盛,人们对于花卉的外在形象与内在意蕴有了更进一步地感知与了解,檃括继承并深化了以往的审美经验和体认能力,花卉植物的生活实用、审美观赏与文学艺术等价值在相应领域内重新得到了抉发利用和创新发展。本课题结合了历史时间(明代)和区域空间(北京)两个考量因素,从文学与文化层面出发,宽领域、多维度地综合考察明代北京文人游赏花卉及其文学书写相关情况。第一章:明代的花卉园艺与游赏之风。首先,明代前期花卉园艺的发展在经历元代沉寂之后有所承继与突破,明代中后期更是获得重大进展,具体表现在:花卉资源分布及区域性特征较为明显;花卉栽培技术的综合提高和花卉种类、品种的增加;花卉商品基地出现与市场贸易的兴起;园艺理论系统科学化并涌现大量花卉文献专着。其次,明代前期受政治环境约束和国家政策管控等因素的影响,社会风气和审美风尚相对保守,花卉园艺发展举步维艰。大概从明宪宗成化时期、明孝宗弘治时期以后,明初以来的这种淳朴保守的社会风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最后,北京花卉游赏之风的直接影响,不仅促进了明代中后期北京花卉业的发展以及相应推动了花卉文学书写的繁盛,同时也浸染改变了其他一些社会习尚。第二章:花卉作为“媒介”与明代北京文人生活及其文学创作。首先,花卉与明代北京文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种种密切联系,具体而微地表现为人们热衷于种花、养花、插花、赏花、赐花、簪花、餐花、赠花、写花、咏花与绘花等,花卉兼具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重属性而成为京师文人士大夫寄寓闲适生活、表达高雅情趣的重要载体。其次,明代北京文人的“恋花情结”与爱花原因,二者实则共同构成了花卉游赏“同质异构”关系的两部分。最后,作为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北京,围绕花卉植物进行的园艺园林活动、社会生活习尚和文化艺术领域等渐趋繁盛,正是这一地区文人士大夫的踵继活跃,从而促成花卉文学书写的繁盛局面。第三章:明代北京的观花植物资源及其游赏活动。首先,明代北京用于观赏和美化的花卉,主要有木本花卉毛茛科的牡丹、草本花卉毛茛科的芍药、草本花卉菊科的菊花、木本花卉蔷薇科的杏花和梅花以及其他一些观花植物。其次,明代北京地区游赏活动的诸多案例及其背后具体的“游赏模式”,大致分为雅集结社赏花、岁时节令赏花、园林寺观赏花等三种形式。然后,通过对这些游赏活动的微观剔抉,可以大体窥见其场所分布和空间布局。最后,明代北京观花植物资源与游赏活动的相关特点,具体表现在:观花植物资源较为丰富且种类多样;游赏主体广泛且游赏活动场所集中;游赏活动及其季节性特征较为显着。第四章:明代北京文人游赏花卉及其文学书写的实际典型案例,这也是本文的重要主体部分。首先,明代北京文人游赏花卉的阶段规律和主要特点,主要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时期及其相关主要特点:洪武至天顺时期——政治范畴赏花赋诗空间;成化时期及以后——私人生活赏花题咏范围。其次,蠡测整理出明代北京园林发展情况,结合各个园林的主要花卉景观分布情况和特点进行援引介绍,以期进一步重点探讨明代北京园林中文人的赏花交游及文学创作。再次,以明代北京为例来探讨瓶花与盆景鉴赏的时代风尚及其相关文学表现,纵向将其置于古代瓶花与盆景的发展历史进程中而大致了解其发展脉络,横向考察北京地区瓶花与盆景的相关发展情况(乃至与其他地区进行综合比照),并以袁宏道《瓶史》的创作环境及其内容为中心,稽考明代北京瓶花鉴赏风尚的典型时代特征。最后,选取“玉堂文人群体”“茶陵派群体”和吴中士人等三个主要群体在京赏花赋诗为个案考察对象,对明代北京赏花活动及文学书写进行相应的细致微观考察,来解构京师世风及文化内涵下的馆阁翰苑与郎署及其文人士大夫文学传统,管窥赏花的不同场景及其游赏主体的多重身份结构和心态,“以点带面”揭示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情趣与风尚以及相应的文学表现等,并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多维度意义。
肖思文[2](2019)在《我国中小城市植物园规划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植物园功能日趋完善。植物园已具有保护种质资源、科学研究、科普教育、景观游憩等多种功能,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提升城市质量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中小城市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城市化进程中,对植物园建设的需求日益增加。然而,我国中小城市植物园的规划建设面临着分布不均、功能单一、特色缺乏、管理维护不到位等问题,研究中小城市植物园的规划建设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通过文献综述法、案例分析法、规划实践法,总结了植物园的基本概念、功能和发展简史,归纳了常用的植物园分类标准,提出了按照城市规模的植物园分类标准。统计和分析了我国已建成和在建的植物园的数量和情况,根据统计结果,以分布在34个省179个市的273个已建成植物园为基础,重点分析了位于103个中小城市的130个已建成植物园,得出我国中小城市植物园在建设时间、地理区划、生态功能区划、主要功能方面的现状情况,总结其规划建设的主要问题。综合研究了我国中小城市植物园规划建设的理念、选址、定位、分区、功能、地域特色和运营管理,并以周口市植物园为例,进行规划实践。综合理论与实践,提出中小城市植物园在规划定位、规划选址、功能发挥、植物收集、科普游憩、资金筹措方面的策略,并建议有关部门对植物园的植物收集数量作出下限要求,对我国中小城市植物园规划建设有一定借鉴意义。
任健[3](2019)在《中国古代文学蔷薇意象与题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花卉,是中国古代文学中非常重要的意象类型。而蔷薇,又是这一意象类型中较为重要的一种意象。本文即从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蔷薇题材文学作品入手,来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蔷薇意象书写,兼略论与蔷薇有关的中国古代文化现象。论文共分为六章。其中,第一章论述了蔷薇的名实、植物资源与园艺栽培等问题,第二章至第五章属于对蔷薇题材文学与意象作品的研究,第六章则属于与蔷薇有关的古代文化生活研究。蔷薇之名的出现不应早于东晋,而“墙蘼”这个名称最早也不是专指蔷薇。中国古代对“蔷薇”、“玫瑰”、“月季”有较为明显的区分,这样就限定了本文的研究范围;蔷薇在古代的分类标准有颜色、形状、地域等;其分布范围非常广,南可到两广、台湾,东可至吴浙、福建,西可抵四川、陕西,北可达北京、沈阳。蔷薇的栽培历史可追溯到南朝齐梁时期,其实用价值则有药用、食用、制香等多种。无论从作品数量、质量还是从文体分布、名家创作等角度来看,蔷薇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中较为重要的花卉植物意象。从历史发展来看,魏晋南北朝时期是蔷薇题材文学的萌芽与出现期,唐宋为其发展与繁荣期,元明清则是其继承与新变期。中国古代对于蔷薇形象之关注重点,经历了从“枝叶”到“色彩”再到“气味”的发展过程。此外,蔷薇的“习性美”一直受到文人关注,这主要指其“易栽种”、“性喜水”、“逢春开”的植物习性。蔷薇作为一种观赏花卉,其形态往往被比喻为美人,这是其神韵美的体现。而日、月、风、雨对蔷薇审美也有不同的影响。蔷薇意象所包含的情感意蕴比较复杂。首先,蔷薇作为一种观赏植物,古人在观赏时便会产生携手同赏的欢乐或独自观赏的孤寂。蔷薇花落往往意味着春天逝去,所以会使诗人产生伤春伤时之感,这种感觉也表现为思妇闺怨之情。蔷薇花落还意味着花朵生命的终结与美好事物的消逝,因此蔷薇还可用来抒发物是人非之感。蔷薇生长在野外时不易被人赏识,故而蔷薇也可用来抒发怀才不遇的幽怨,同时也可表现淡泊隐逸的情怀。红、紫蔷薇象征荣华富贵,黄蔷薇则象征纯洁高尚的人格。蔷薇有刺,可以钩住衣服,表达别情离情;也可指外表华丽实则暗藏杀机的小人。蔷薇常易经受风雨的洗礼、波浪的摧折,诗人常以之自比抒发昂扬向上的精神。总之,蔷薇意象的情感意蕴有两面性、复杂性的特点。第五章选取四个专题深度分析蔷薇题材及意象的文学作品或意象。白居易的咏蔷薇诗,其艺术风格包括注重色彩感、描写人格化以及对比的连用,其最重要的价值在于使蔷薇这一花卉植物再一次进入文学家们的创作视野,开拓了咏蔷薇诗的新的发展。蔷薇题材赋体文学在整个文学史上也许并没有突出的地位,但还有它的文学价值。它填补了咏物赋没有咏蔷薇这一题材的空白,从表现手法与描写内容层面与咏蔷薇诗歌相比有了新变,体现出作者对蔷薇的赞美及美好人格的追求。“蔷薇洞”、“蔷薇架”是两个特殊的意象。“蔷薇洞”之典故的要素共有四个:谢安、东山、携妓、游宴。因此文学作品中用到“蔷薇洞”这一典故时,想要传达的信息、表达的思想也可以分为四个方面:不能实现政治抱负的无奈及对谢安的仰慕、渴望归隐山林的出世之心、对携妓传说的戏用、对游宴之乐的表达。“蔷薇架”在古典戏曲、小说中往往有“藏身”、“偷窥”、“私会”等作用,从而推动情节发展。清代笔记小说中的蔷薇意象主要在《笑林广记》、《池北偶谈》、《庸盦笔记》中各有一处,或生动有趣,或富有文化价值。蔷薇与中国古代文化生活的关系,主要可以概括为三大方面。首先,中国古代园艺中的蔷薇景观主要有蔷薇架、蔷薇屏等形式。其次,古代物质文化生活中,蔷薇在食用、药用上有较大价值,其独特的物候意义对农业生产有指导作用,蔷薇叶还在养蚕活动中扮演角色,而花市中蔷薇也是重要的花卉产品,价格不菲。最后,蔷薇水与中国古代香文化有关,蔷薇水的范围小于蔷薇露,蔷薇水的制法主要有“采露法”、“蒸馏法”,与人们日常的盥洗活动密不可分。
黄子逸[4](2018)在《分类与共生:从北京植物园看现代民族国家的意识形态实践》文中提出现代国家通过各式国家苑囿表现自身的国家观念,北京植物园是现代意识形态的集中展示。北京植物园地区在过去是皇家园林“三山五园”的一部分,新中国建立后成为国家植物园的建设地址,在其后又变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北京植物园。北京植物园中包含以“分类”和“共生”原则组织起来的植物和地景,其中体现的是意识形态的微观实践。本研究是关于北京植物园的意识形态研究,探讨的内容是北京植物园在民族-国家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意识形态变化。北京植物园既是地理区域,又是历史建构过程。本文探讨内容包括新中国建立之后国家植物园的规划与兴建,也包括对于植物园前身以及“北京植物园”分裂之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园”和“北京市植物园”两个部分的分析。北京植物园所在地区包括皇家园林所残留被保存到今天的痕迹,如卧佛寺;也保留民国时期为中国民主革命做出贡献的名人名墓,各植物专类园,展览温室以及实验温室等。如果我们以共生与分类的视角去观察北京植物园,园中的地景可分为共生与分类两组:“分类”的各处地景区分了人类和自然,并努力促成文化和自然之间的转译;而“共生”的景物中则有意地将自然同历史和象征意义混合起来。植物园内外的节日和实践作为一个多种意识形态富集的苑囿,始终在传递着不同的知识。这些知识一方面表达植物学和理性主义,通过科普教育、出版科普书籍、策展科普展板等实践形式,环境保护、卫生健康、饮食安全等知识以分类树的形式传递进入公众的思想;另一方面,植物园也是一种共生关系的表达,基于对本国文化的欣赏,以及对各国园艺的相互借鉴,植物园既展现爱国情怀,也达成民族-国家间的认同。根据北京植物园的意识形态研究,本文认为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对于民族主义的思考富有洞见,也有所的欠缺:首先,民族-国家不仅基于文化根源想象自身,同时存在基于理性主义的创造基础;另外,在已经形成的现代世界体系中,民族-国家的存在依靠互相之间的认同。
华新[5](2017)在《行业指导新突破 展会创造新壮举——中国花卉协会2016年工作总结及2017年工作计划》文中研究指明2016年,在江泽慧会长的领导下,在各位副会长的指导下,在各有关部委和单位的关心支持下,在各位理事、常务理事和各省(区、市)花协、中国花协各分支机构的共同努力下,中国花卉协会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以推进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建设为目标,以推动实施《全国花卉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为重点,服务国家战略和花卉产业发展大局,攻坚克难,顽强拼搏,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全国花卉种植面积130.55
刘万义[6](2015)在《陈俊愉院士爱国敬业无私奉献精神永远值得学习》文中提出我是1997年2月在武汉东湖梅园全国第五届梅花蜡梅展览中有幸见到陈俊愉先生的,当时陈先生已是80岁高龄老人。他在开幕式上和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思维敏捷,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高深的学术造诣却为人真诚大度,健康慈祥给我们留下第一印象。后来,我县连续八次参加全国两年一届的梅花蜡梅展,每次都让陈老先生对保康多一份厚爱。为了宣传保康蜡梅资源,其中有5次安排保康县林业局高工戴振伦同志,在学术研讨会
华珊[7](2013)在《春深昆明 龙泉探梅》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黑龙潭公园"龙泉探梅"梅园是中国十大梅园之一,古梅、梅品种种质资源丰富。本文论述了该园的特色以及云南梅种质资源、赏梅特色及黑龙潭梅园专类梅花展活动,并对"龙泉古梅"景观改造进行了分析。
张启翔[8](2013)在《前言》文中研究说明经过精心的筹备,全国第十四届梅花蜡梅展览将在春城昆明黑龙潭公园举办。此次梅展是由中国花卉协会梅花蜡梅分会与昆明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昆明市园林绿化局承办的全国性大型的花事活动和梅与蜡梅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来自国内外的从事梅花蜡梅研究、栽培及文化工作的专家学者参加展览会和学术研讨会。梅花是我国有3 000多年栽培历史的名花。其品种繁多、类型丰富,集色、香、姿、韵于一体,更有傲雪怒
温跃戈[9](2013)在《世界国花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花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象征,属于花文化的典型表现形式,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古今中外对国花的产生原因、确定方式和精神内涵等研究极少,尤其对国花文化领域的研究更加薄弱。世界上多数国家都有国花,但中国作为一个拥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对国花的认识存在较大分歧,急需对国花进行深入研究,统一认识。为了探求国花现象的本质所在,寻找中国国花问题的解决办法,本文对世界各国的国花进行了系统调查和研究。作者查阅了来自33个国家的相关文献,对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AIPH)部分会员组织的代表进行了问卷调查,实地考察了洛阳、菏泽、南京、武汉、无锡、成都、上海、青岛等牡丹或梅花的主要栽培地区;就世界各国国花文化现象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关联比较了42个国家国花的种类、数量、生活型、来源、自然花期、栽植区域等,总结出国花形成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世界各国国花的基本特征,据此提出了国花的定义和对中国国花问题的看法和建议。本文全面系统地研究世界国花,弥补了国花研究空白,对增进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具有积极意义,为解决中国国花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目前世界上195个国家之中,共有127个国家拥有国花,占所有国家总数的2/3。这些国家大多选择1种或2种花卉作为国花,其中一国一花的国家101个一国两花的国家24个,一国三花的国家1个,一国四花的国家1个;127个国家拥有国花的总数为156个,被选为国花的花卉种类的总数为122个,分别属于50个科、101个属。(2)国花一般随着历史文化发展由民间约定俗成,具有独特的民族特征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被确定为国花的花卉大多原产本国,具有丰富的观赏价值,自然花期内一般包含本国重大节日,能在本国广泛栽植,在世界范围普遍推广(3)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提出国花定义如下:国花是指通过民间约定、政府确定或法律确立等各种形式得到确认,并最终被本国民众广泛认可的可以作为国家和民族文化象征的花卉。国花属于文化的范畴,是国家和民族核心价值观的体现,与其所代表的国家和民族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世人脑海中能够建立起对应联想,提起它就会联想到这个国家。国花是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载体,不仅能够在本国民众心中产生强烈共鸣,在国际上也能得到普遍认可。(4)与国旗、国歌和国徽相比,国花的文化性和稳定性更为突出。国花一经选定,一般不会因为时代变迁和政体改变而改变,至今没有国家否定原有国花的先例;国花多为民间约定俗成,不写入宪法;一个国家可以选择一种或多种花卉作为国花。(5)牡丹和梅花原产中国,在中国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牡丹在清代(1903年)被确定为国花,距今已有110年;梅花在民国时期(1928年)被确定为国花,距今已有85年。多年来,牡丹和梅花所承载的精神内涵得到中华民族的普遍认同和长期传承,至今没有任何文献资料提出过否定牡丹和梅花是中国国花的充分理由。根据世界国花产生发展的普遍规律,结合中国自身特点,在尊重中国历史、遵循国际惯例的基础上,应当继续以牡丹和梅花作为中国国花。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建议由官方权威机构将牡丹和梅花已在历史上被确定为中国国花并应继续作为中国国花的事实通告全国,统一认识;广泛宣传牡丹和梅花的国花文化,将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和可贵民族精神传播海内外;进一步挖掘国花文化内涵,提升牡丹和梅花作为国花的社会经济价值。
张启翔[10](2012)在《前言》文中提出经过一年多的筹备,全国第十三届梅花蜡梅展览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将在无锡举行。这次梅展暨国际学术会议是由中国花卉协会梅花蜡梅分会和无锡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无锡梅园承办的全国性的大型的花事活动和梅与蜡梅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来自国内外200多名从事梅花蜡梅研究、栽培及梅文化工作的专家学者参加展览会和学术研讨会。同时,此次梅展欣逢无锡梅园百年庆典,又与梅品种国际登录园正式开园相结
二、第八届中国梅花蜡梅展览——昆明 前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八届中国梅花蜡梅展览——昆明 前言(论文提纲范文)
(1)明代北京花卉游赏及文学书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写作缘起和学术意义 |
第二节 学术回顾及研究现状 |
第三节 概念界定与研究思路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特色 |
第一章 明代的花卉园艺与游赏之风 |
第一节 明代花卉园艺的发展进程与特点 |
第二节 审美风气嬗变与游赏之风的兴起 |
一、明代前期社会审美风尚相对保守及其时代文化背景 |
二、明代中后期审美风尚的骤变和北京游赏之风的兴起 |
第三节 北京花卉园艺及游赏之风的影响 |
第二章 花卉与明代北京文人生活及其文学创作 |
第一节 花卉与明代北京文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
一、种花、养花、插花与赏花 |
二、赐花、簪花、餐花与赠花 |
三、写花、绘花与咏花 |
第二节 明代北京文人的“恋花情结”与爱花原因 |
第三节 明代北京花卉文学书写的繁盛状况及其代表意义 |
第三章 明代北京的观花植物资源及其游赏活动 |
第一节 明代北京主要用于观赏和美化的花卉 |
一、国花长作野蔬看:牡丹 |
二、百千新艳一时开:芍药 |
三、秋林无日不黄花:菊花 |
四、红杏株株间绿杨:杏花 |
五、暗香浮室胜芝兰:梅花 |
六、花开花落如红雪:其他 |
第二节 明代北京主要的花卉游赏活动 |
一、雅集结社赏花 |
二、岁时节令赏花 |
三、园林寺观赏花 |
第三节 游赏活动的场所分布及空间布局 |
第四节 明代北京观花植物资源与游赏活动的特点 |
一、观花植物资源较为丰富且种类多样 |
二、游赏主体广泛且游赏活动场所集中 |
三、游赏活动及其季节性特征较为显着 |
第四章 明代北京文人游赏花卉及其文学创作 |
第一节 明代北京文人游赏花卉的阶段规律和主要特点 |
一、前期:洪武至天顺时期——政治范畴赏花赋诗空间 |
二、后期:成化时期及以后——私人生活赏花题咏范围 |
第二节 花卉与明代北京园林景观及文人创作 |
一、明代北京园林中的花卉介绍 |
二、北京园林中文人的赏花交游及文学创作 |
第三节 明代北京赏花风尚特征及文学书写的时代表现 |
一、明以前瓶花与盆景鉴赏风尚的历史渊源和发展状况 |
二、明代北京瓶花与盆景观赏及文学创作的繁荣 |
三、明代北京瓶花鉴赏风尚的时代特征——以袁宏道《瓶史》为中心 |
第四节 明代北京花卉文学创作个案研究 |
一、“茶陵派群体”赏花唱和及其政治与文学意义 |
二、吴中士人在京赏花赋诗的精神归向和文学旨意 |
结语 |
附录 |
附录一 :《瓶史》在明代刊刻流传及东传日本的“环流”影响 |
附录二 :明代“玉堂赏花”诗、词唱和辑录 |
附录三 :明代花卉文献(谱录类)汇总及叙录提要 |
征引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后记 |
(2)我国中小城市植物园规划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植物园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本文主要解决的问题 |
1.5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
1.5.1 研究的基本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技术路线 |
2 植物园的相关概念、发展历程和分类标准 |
2.1 植物园的概念和功能 |
2.1.1 植物园的概念 |
2.1.2 植物园的功能 |
2.2 国内外植物园发展历程及特点 |
2.2.1 国外植物园发展历程与特点 |
2.2.2 我国植物园的发展历程与特点 |
2.3 植物园的分类标准 |
2.3.1 国内外常用分类标准 |
2.3.2 按照主要功能进行划分 |
2.3.3 按照资金来源进行划分 |
2.3.4 按照城市规模进行划分 |
3 我国中小城市植物园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
3.1 我国中小城市植物园发展现状 |
3.1.1 资料来源与统计方法 |
3.1.2 我国中小城市植物园发展现状分析 |
3.2 我国中小城市植物园规划建设的问题分析 |
3.2.1 植物园分布不均衡 |
3.2.2 定位不够合理 |
3.2.3 植物收集缺乏科学性 |
3.2.4 植物资源开发利用不足 |
3.2.5 科普形式与内容单一 |
3.2.6 地方特色不够突出 |
3.2.7 植物园运营管理不到位 |
3.2.8 植物园之间缺乏联系 |
4 我国中小城市植物园规划建设的发展趋势 |
4.1 规划理念与时俱进 |
4.2 规划选址科学化 |
4.2.1 中小城市植物园选址的发展趋势 |
4.2.2 基于场地改造的中小城市植物园选址 |
4.2.3 基于园区融合的中小城市植物园选址 |
4.2.4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中小城市植物园选址 |
4.2.5 中小城市植物园选址规模的发展 |
4.3 规划定位与分区合理化 |
4.3.1 规划定位 |
4.3.2 规划分区 |
4.4 功能需求多样化 |
4.4.1 系统的科普游憩活动策划 |
4.4.2 关注植物经济价值开发 |
4.4.3 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 |
4.5 地域特色表达鲜明 |
4.5.1 植物景观的特色化表达 |
4.5.2 文化特色的展示 |
4.6 资金来源多样化 |
4.6.1 资金来源多样化 |
4.6.2 运营管理创新化 |
5 周口市植物园规划实践 |
5.1 背景研究与前期分析 |
5.1.1 项目背景与选址分析 |
5.1.2 区位分析 |
5.1.3 上位规划 |
5.1.4 周边用地分析 |
5.1.5 现状分析 |
5.2 项目定位与规划策略 |
5.2.1 项目定位 |
5.2.2 项目目标 |
5.2.3 规划策略 |
5.3 总体布局与规划设计 |
5.3.1 总体布局 |
5.3.2 现状利用与改造规划 |
5.3.3 功能分区 |
5.3.4 科普系统规划 |
5.3.5 植物景观与节事活动规划 |
5.3.6 历史文化展示规划 |
5.3.7 生态专项规划 |
5.3.8 运营与管理策略 |
5.4 特色主题景点设计 |
5.4.1 梅花蜡梅园 |
5.4.2 水生植物园 |
5.4.3 乡土植物园 |
6 结论与建议 |
6.1 中小城市植物园规划建设的策略 |
6.1.1 全面调查分析,明确规划定位 |
6.1.2 合理规划选址,加快园区建设 |
6.1.3 发挥植物功能,促进生态发展 |
6.1.4 乡土植物为主,外来植物为辅 |
6.1.5 结合自身特色,丰富科普系统 |
6.1.6 拓宽资金渠道,加强运营管理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中国植物园名录 |
附录B 周口市植物园专类植物名录 |
附录C 周口市植物园植物分类区植物名录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3)中国古代文学蔷薇意象与题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本论题研究的意义 |
二、本论题研究现状与趋势 |
三、本论题研究的主要任务、目的和方法 |
第一章 蔷薇的名称、植物资源及园艺栽培 |
第一节 蔷薇名实考辨 |
一、蔷薇与“墙蘼”辨 |
二、蔷薇与“蘠靡”、“蘠蘼”辨 |
三、蔷薇的命名及其语义指向 |
四、蔷薇之名在古籍中的出现 |
五、蔷薇别名举要 |
第二节 中国古代蔷薇的分类与分布 |
一、蔷薇与玫瑰、月季之关系 |
二、蔷薇的分类 |
三、蔷薇植物的大致分布 |
第三节 蔷薇栽培历史及其实用价值 |
一、栽培历史 |
二、实用价值 |
第二章 蔷薇意象与题材的出现与发展 |
第一节 蔷薇意象与题材文学创作的整体概况 |
一、作品数量分析 |
二、作品文体分布 |
三、创作名家名篇 |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蔷薇意象与题材文学的萌芽与出现 |
一、思想内容与艺术特点 |
二、文体特点与作家特点 |
第三节 唐宋时期:蔷薇意象与题材文学的发展与繁盛 |
一、作品数量增加与作家身份的转变 |
二、文体形式创新及唱和、组诗的出现 |
三、内容的丰富与题材的拓展 |
四、表现手法的开拓 |
第四节 元明清时期:蔷薇意象与题材文学的继承与新变 |
一、在继承前代基础上的新变 |
二、文体、题材上的创新 |
第三章 蔷薇的形象特色及其文学表现 |
第一节 中国古代对蔷薇形象之关注历程 |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枝叶美”最先受到关注 |
二、唐宋时期:“色”与“香”逐渐成为最受关注的形象特色 |
三、元明清时期:注重整体的“形色美” |
第二节 蔷薇的“色彩美” |
一、红色蔷薇——鲜艳之美 |
二、黄色蔷薇——雅贵之美 |
三、白色蔷薇——纯洁之美 |
四、蔷薇与绿色——生机之美 |
第三节 蔷薇的“气味美” |
一、直接描写蔷薇花香 |
二、与其它香物一同出现 |
三、描绘蔷薇水、蔷薇露的香 |
第四节 蔷薇的“习性美” |
一、易栽种:环境适应性强 |
二、性喜水:独特生长环境下的蔷薇之美 |
三、逢春开:蔷薇植物的时令美 |
第五节 蔷薇的“神韵美” |
一、蔷薇“神韵美”的发现 |
二、蔷薇“神韵美”的表达模式 |
第六节 不同自然环境下的蔷薇美 |
一、日照蔷薇——生机之美 |
二、雨中蔷薇——娇弱之美 |
三、月下蔷薇——朦胧之美 |
第四章 蔷薇意象的情感意蕴及其文学表现 |
第一节 携手同赏的欢乐与独赏蔷薇的孤寂 |
一、携手同赏的欢乐 |
二、独赏蔷薇的孤寂 |
第二节 伤春伤时之感与思妇闺怨之情 |
一、伤春伤时之感 |
二、思妇闺怨之情 |
第三节 物是人非的感伤与怀才不遇的幽怨 |
一、物是人非的感伤 |
二、怀才不遇的幽怨 |
第四节 羁旅乡思之意与留别惜别之情 |
一、羁旅乡思之意 |
二、留别惜别之情 |
第五节 富贵荣华的象征与淡泊隐逸的情怀 |
一、富贵荣华的象征 |
二、淡泊隐逸的情怀 |
第六节 自信昂扬的精神与纯洁高尚的美德 |
一、自信昂扬的精神 |
二、纯洁高尚的美德 |
第五章 蔷薇题材文学创作中的作家、文体、意象专题讨论 |
第一节 论白居易咏蔷薇诗 |
一、数量分析 |
二、思想内容 |
三、艺术风格 |
四、典范意义 |
第二节 蔷薇题材赋体文学概述 |
一、创作概况 |
二、创作内容 |
三、创作得失 |
第三节 特殊的文学意象:“蔷薇洞”与“蔷薇架” |
一、“蔷薇洞”之典故考辨及其文学运用 |
二、“蔷薇架”之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
第四节 清代笔记小说中的蔷薇意象 |
一、《笑林广记》:蔷薇刺 |
二、《池北偶谈》:红蔷薇丛 |
三、《庸盦笔记》:蔷薇妖祟 |
第六章 与蔷薇相关的古代文化生活 |
第一节 古代园艺中的蔷薇景观 |
一、当户、倚墙 |
二、蔷薇架 |
三、蔷薇屏 |
四、其它 |
第二节 物质生活中的蔷薇 |
一、蔷薇与饮食 |
二、蔷薇与医药 |
三、蔷薇之物候意义 |
四、蔷薇与花市 |
第三节 “蔷薇水”名实与应用 |
一、“蔷薇水”名实考 |
二、蔷薇水的产地、制法及辨伪 |
三、蔷薇水的应用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4)分类与共生:从北京植物园看现代民族国家的意识形态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 |
一、理论背景 |
二、现实背景 |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
一、植物与政治 |
二、理性主义和植物园 |
第三节 田野介绍及研究方法 |
一、田野概况 |
二、研究过程及方法 |
第一章 北京植物园的发展史 |
第一节 北京植物园前身 |
一、静生生物所 |
二、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 |
第二节 北京植物园发展史 |
一、作为国家植物园的建设时期 |
二、植物园建设的中断 |
三、恢复重建的北京植物园 |
第三节 小结 |
第二章 北京植物园的地理空间分布 |
第一节 观赏温室“万生园” |
第二节 科普馆 |
第三节 植物园中的专类园 |
一、和平月季园 |
二、牡丹园 |
三、碧桃园 |
四、集秀园 |
五、永平梅园 |
第四节 植物园的红色旅游 |
一、梅花文化馆 |
二、“华北事变”石刻与一二·九纪念亭 |
第五节 卧佛寺 |
第六节 樱桃沟 |
一、樱桃沟自然保护区 |
二、樱桃沟的人文景致 |
第七节 曹雪芹纪念馆 |
第八节 植物园中的墓葬 |
第九节 小结 |
第三章 植物园的节日与实践 |
第一节 2016年中国植物园学术年会 |
第二节 威尔逊的中国植物采集展 |
第三节 春天的盛会——桃花节 |
第四节 “自然享乐”系列探索活动 |
第五节 专家带您识花草 |
一、季节性全园讲解活动 |
二、专类园的园艺品种介绍 |
第六节 科学植物画 |
第七节 青年节、健步走与红色旅游 |
第八节 曹雪芹文化艺术节 |
第九节 小结 |
第四章 作为科学分类和理性主义的北京植物园 |
第一节 植物园的科学研究 |
第二节 作为传递分类知识的植物园 |
第三节 作为民族-国家建构的科学植物园 |
第五章 作为共生和象征重塑的植物园 |
第一节 作为传统帝国象征的北京植物园 |
第二节 作为食物和诗歌的植物 |
第三节 依赖植物象征的政党意识形态 |
第四节 作为民族主义英雄墓葬的北京植物园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筹建北京植物园建议书及国务院回复 |
二、《水杉歌》 |
三、郁金香展板 |
致谢 |
(5)行业指导新突破 展会创造新壮举——中国花卉协会2016年工作总结及2017年工作计划(论文提纲范文)
一、2016年工作总结 |
(一) 行业指导取得新突破 |
1. 确定首批国家花卉种质资源库 |
2. 发布《2016全国花卉产销形势分析报告》 |
3. 出版《2014中国花卉产业发展报告》 |
4. 推进标准制订工作 |
5. 树立典型, 发挥示范作用 |
6. 加强花卉行业数据统计分析 |
7. 花卉新品种培育取得新成效 |
(二) 展会活动创造新壮举 |
1. 成功举办2016唐山世界园艺博览会 |
2. 出色完成参展2016土耳其安塔利亚世园会任务 |
3. 积极筹备2019北京世园会 (A1类) |
4. 成功申办2021年扬州世界园艺博览会 (B类) |
5. 成功举办第四届中国杯插花花艺大赛 |
6. 有序举办品牌展会 |
(三) 分支机构活动精彩纷呈 |
(四) 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强 |
(五) 国际话语权日益提升 |
1. 与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 (AIPH) 联合主办首届AIPH世园会论坛 |
2. 积极参加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 (AIPH) 活动 |
3. 参加2016年香港花卉展览会 |
4. 赴美国、哥伦比亚为国际花展招展 |
5. 成功申办2019世界月季洲际大会并组团参加乌拉圭世界月季洲际大会 |
(六) 协会自身建设得到加强 |
1. 分支机构建设不断加强 |
2. 协会秘书处自身建设不断加强 |
二、2017年工作安排 |
(一) 加强宏观指导,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
1. 进一步落实发展规划, 加强宏观指导 |
2. 加强调查研究, 引导产业发展 |
3. 推举典型, 发挥示范作用 |
(二) 办好展会活动, 提升品牌效应 |
1. 积极筹备2019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 |
2. 筹备举办第九届中国花卉博览会 |
3. 积极推进2021扬州世园会筹备工作 |
4. 积极办好第十九届中国国际花卉园艺展览会 |
5. 启动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申办工作 |
6. 办好其他全国性专业展会 |
(三) 不断加强自身建设 |
1. 加强协会制度建设 |
2. 加强分支机构建设和管理 |
3. 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
(7)春深昆明 龙泉探梅(论文提纲范文)
1 梅园特色 |
1.1 古梅特色 |
1.2 梅花种质特色 |
1.3 赏梅特色 |
2 黑龙潭梅园专类梅花展活动 |
2.1 举办过两届国家级专类梅花展, 目前正积极筹备第三次全国梅展 |
2.2 黑龙潭公园每年一度的梅花展 |
3 黑龙潭景观升级改造 |
3.1 入口改造 |
3.2 水景园 |
3.3 盆景园 |
3.4 芭蕉沟 |
3.5 清浑水龙潭区域 |
3.6 景观水系 |
(9)世界国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
1.1 国花相关研究文献分析 |
1.1.1 中国国花相关研究文献 |
1.1.2 外国国花相关研究文献 |
1.1.3 网络资源 |
1.2 课题的提出 |
1.3 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方法 2. 中国国花溯源 |
2.1 牡丹——清代确定的国花 |
2.2 梅花——民国时期确定的国花 |
2.3 当代中国国花的推选 |
2.4 小结 3. 世界国花调查 |
3.1 亚洲 |
3.1.1 日本——樱花和菊花 |
3.1.2 韩国——木槿 |
3.1.3 朝鲜——迎红杜鹃和天女花 |
3.1.4 老挝——白鸡蛋花 |
3.1.5 马来西亚——扶桑 |
3.1.6 菲律宾——茉莉花 |
3.1.7 泰国——腊肠树和睡莲 |
3.1.8 印度——荷花 |
3.1.9 新加坡——卓锦万代兰 |
3.1.10 印度尼西亚——茉莉花、美丽蝴蝶兰和大花草 |
3.1.11 亚洲其它国家的国花 |
3.2 欧洲 |
3.2.1 英国——狗蔷薇、苏格兰刺蓟、黄水仙和白车轴草 |
3.2.2 荷兰——郁金香 |
3.2.3 德国——矢车菊 |
3.2.4 法国——香根鸢尾 |
3.2.5 葡萄牙——薰衣草和香石竹 |
3.2.6 奥地利——高山火绒草 |
3.2.7 意大利——雏菊 |
3.2.8 保加利亚——突厥蔷薇 |
3.2.9 欧洲其它国家的国花 |
3.3 美洲 |
3.3.1 美国——月季 |
3.3.2 加拿大——糖械 |
3.3.3 墨西哥——仙人掌和大丽花 |
3.3.4 阿根廷——鸡冠刺桐 |
3.3.5 智利——智利钟花 |
3.3.6 美洲其它国家的国花 |
3.4 非洲 |
3.4.1 埃及——齿叶睡莲 |
3.4.2 塞内加尔——猴面包树 |
3.4.3 非洲其它国家的国花 |
3.5 大洋洲 |
3.5.1 澳大利亚——密花金合欢 |
3.5.2 新西兰——四翼槐和银蕨 |
3.5.3 大洋洲其它国家的国花 |
3.6 小结 4. 世界国花比较与分析 |
4.1 国花的特征 |
4.2 国花的产生原因 |
4.2.1 反映民族情感 |
4.2.2 纪念特殊人物 |
4.2.3 追忆历史事件 |
4.2.4 象征宗教信仰 |
4.2.5 代表王室标志 |
4.2.6 符合产业需要 |
4.3 国花的确定形式 |
4.4 国花的价值体现 |
4.4.1 观赏价值 |
4.4.2 产业价值 |
4.4.3 精神内涵 |
4.5 小结 5. 讨论 |
5.1 国花的定义 |
5.2 国花的属性 |
5.3 国花的名录 |
5.4 关于中国国花问题 |
5.4.1 中国的国花应为牡丹和梅花 |
5.4.2 充分发挥牡丹和梅花的国花作用 6. 结论和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附表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
四、第八届中国梅花蜡梅展览——昆明 前言(论文参考文献)
- [1]明代北京花卉游赏及文学书写研究[D]. 邢云龙.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2]我国中小城市植物园规划建设研究[D]. 肖思文.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3]中国古代文学蔷薇意象与题材研究[D]. 任健.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3)
- [4]分类与共生:从北京植物园看现代民族国家的意识形态实践[D]. 黄子逸. 中央民族大学, 2018(01)
- [5]行业指导新突破 展会创造新壮举——中国花卉协会2016年工作总结及2017年工作计划[J]. 华新. 中国花卉园艺, 2017(05)
- [6]陈俊愉院士爱国敬业无私奉献精神永远值得学习[J]. 刘万义.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 2015(06)
- [7]春深昆明 龙泉探梅[J]. 华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3(S1)
- [8]前言[J]. 张启翔.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3(S1)
- [9]世界国花研究[D]. 温跃戈. 北京林业大学, 2013(10)
- [10]前言[J]. 张启翔.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2(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