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及十二指肠恶性黑色素瘤一例

胃及十二指肠恶性黑色素瘤一例

一、胃及十二指肠恶性黑色素瘤一例(论文文献综述)

韩涛[1](2020)在《内镜下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临床分析及远期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SMTs)是泛指起源于消化道黏膜层以下各层(主要包括黏膜肌层、黏膜下层、固有肌层)的隆起性病变。通常直径<2cm的消化道SMTs没有特殊的临床症状,大部分是在内镜检查时被发现的,组织病理学类型上多为良性病变,但是小部分SMTs可表现为恶性,同时随着病变的不断增大,有些特殊部位以及病理学类型的SMTs可能出现出血、梗阻以及转移等一系列情况。近年来随着内镜检查的逐渐普及,以及超声内镜检查(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技术的发展和进步,SMTs的发现率大幅提高。以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 dissection,ESD)为基础的内镜治疗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内镜下切除SMTs也因其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治疗并发症少、相关费用低等优点受到大家广泛的关注。然而目前对于不同部位及不同病理类型的SMTs进行系统分析的研究不多,对于内镜治疗不同类型SMTs的安全性及预后需进一步明确。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于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于我院消化内科行内镜下治疗的522例SMTs的治疗过程、并发症及预后情况,通过不同的内镜治疗方式的临床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评估内镜下治疗SMTs的长期安全性、有效性及不同治疗方式的疗效,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于我院消化内科行内镜下治疗的522例SMTs的治疗及随访资料。主要统计患者一般特点,SMTs的位置、起源层次、大小及病理类型等资料,观察内镜下治疗SMTs的切除的有效性、并发症及术后随访复发情况,分析SMTs的分布规律、手术方式选择以及可能影响手术完整切除及术后复发相关因素。结果男女比例为1:1.25,平均年龄52±11岁,EUS下平均大小为1.35±0.95cm,上消化道SMTs占94.64%,胃部SMTs病理类型与起源层次在统计学上相关联,食管、胃部、十二指肠SMTs手术方式与起源层次在统计学上相关联,平滑肌瘤分布位置与起源层次在统计学上相关联,总体安全性98.66%/有效率98.85%,平均随访时间42±9月,远期复发率0.48%。23例十二指肠SMTs平均长径1.4±1.4cm,长径≥5cm共2例,10例结肠SMTs平均长径2.1±1.8cm,长径≥3cm共3例,其中1例出现术后出血,30例NETs内镜治疗中有2例非完整切除(术后病理均回报基底切缘阳性),另有1例术后复发。结论内镜下治疗SMTs是安全有效的,但需掌握手术适应症,根据肿瘤大小、不同位置、不同起源层次选择合适手术方式,远期随访复发率极低;上消化道SMTs发病率较高,内镜手术技术较为成熟,安全性较高,但十二指肠及结肠体积较大的SMTs(长径≥3cm)需警惕术后并发症可能,术前评估良性建议随访,不做积极治疗;术前倾向NETs诊断的病例,术中应适当扩大切除范围,术后病理明确NETs的病例需严密术后随访,存在一定复发概率。

赵丹[2](2020)在《小肠恶性肿瘤患者临床特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小肠是人体最长的消化器官,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三个部分,是人体消化、吸收和分泌的主要场所。由于食物通过小肠速度快,小肠分泌多种酶类及大量Ig A,且具有丰富的淋巴组织,其黏膜上皮细胞更新快等特点,因此小肠恶性肿瘤比较少见,仅占所有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3%。国外报道显示小肠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正逐年增长,1975年美国小肠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是1.1/10万人,而到2018年升至2.4/10万人,增加了118%。目前我国缺少小肠恶性肿瘤大规模的临床调查研究,部分单中心调查报道显示我国小肠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小肠恶性肿瘤早期临床症状及体征不突出,当肿瘤体积较大时才出现一些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且小肠解剖结构特殊,常规检查不能明确,故早期诊断困难。近年来随着胶囊内镜及小肠镜的陆续开展,大大提高小肠恶性肿瘤的检出率。但临床中仍存在对小肠恶性肿瘤认识不深入、诊疗不及时等情况,时有误诊、漏诊发生。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诊断为小肠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比较分析不同类型小肠恶性肿瘤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症状及体征、肿瘤部位、病理类型、诊断方法、治疗等方面的差异,提高对小肠恶性肿瘤的认识,为此类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益的指导。目的:通过分析小肠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提高对小肠恶性肿瘤的认识,为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诊断为小肠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内镜下病灶病理组织活检或手术切除病灶病理确诊。按有无原发病灶,分为小肠原发恶性肿瘤组和小肠继发恶性肿瘤组;小肠原发恶性肿瘤按照病理类型,分为小肠腺癌(Small bowel adenocarcinoma,SBA)组、小肠间质瘤(Small 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SISTs)组、小肠神经内分泌肿瘤(Small intestinal neuroendocrine neoplasms,SI-NENs)组、小肠淋巴瘤(Primary small intestinal lymphoma,PSIL)组、小肠黑色素瘤(Small intestine melanoma,SIM)组、小肠平滑肌肉瘤(Small intestine leiomyosarcoma,SIL)组。收集所有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病理学结果、肿瘤部位、诊断方法、治疗方案等的差异。结果:1.小肠恶性肿瘤临床特征(1)一般情况:小肠恶性肿瘤患者共152例,其中男性86例,女性66例,男:女=1.3:1,年龄3291岁,平均年龄(61.6±11.3)岁。(2)临床表现:以腹痛或腹部不适者最多见,消化道出血、肠梗阻、恶心呕吐、腹泻等其他消化道症状次之,部分可出现发热、乏力、体重下降等全身症状,少数患者无症状体检发现,体征以黄疸者多见,其次为腹部包块、腹膜炎、贫血。(3)实验室检查:小肠恶性肿瘤患者中Hb下降者占比57.9%(88/152),CEA升高者占比19.9%(27/136),CA19-9升高者占比39.7%(54/136),便常规提示潜血阳性者占比50.0%(16/32)。(4)辅助检查:小肠X线钡剂造影、腹部彩超检出率分别占80.0%(12/15)、67.9%(19/28)。腹部CT、MRI检出率分别为88.0%(88/100)和95.8%(46/48),PET-CT检出率占100.0%(8/8),内镜检出率占96.3%(79/82)。(5)病变部位:以十二指肠多见,占62.5%(95/152),其次为空肠占17.8%(27/152),回肠13.8%(21/152),空回肠不明者占5.9%(9/152)。(6)病理类型:腺癌占66.4%(101/152),间质瘤占23.0%(35/152),淋巴瘤占3.3%(5/152),神经内分泌肿瘤占2.6%(4/152),鳞癌占2.6%(4/152),平滑肌肉瘤占0.7%(1/152),黑色素瘤占1.3%(2/152)。(7)治疗方案:小肠恶性肿瘤以单纯手术为主要治疗方案,占69.7%(106/152),部分患者行单纯化疗2.6%(4/152)、手术联合化疗占9.2%(14/152)、介入治疗7.9%(12/152)、对症支持治疗10.5%(16/152)。2.小肠继发恶性肿瘤组与小肠原发恶性肿瘤组临床特征比较(1)小肠原发恶性肿瘤132例,占86.8%,男:女=1.3:1,平均年龄61.1±11.2岁,小肠继发恶性肿瘤20例,占13.2%,男:女=1.5:1,平均年龄65.5±11.1岁。(2)小肠原发恶性肿瘤与小肠继发恶性肿瘤两组患者各临床表现所占比例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肠继发恶性肿瘤组Hb下降者占100.0%(20/20)高于小肠原发恶性肿瘤51.5%(68/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小肠原发恶性肿瘤组中病灶位于十二指肠者最多,占66.7%(88/132),高于小肠继发恶性肿瘤组的35.0%(7/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小肠原发恶性肿瘤与小肠继发恶性肿瘤两组各辅助检查方法的检出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小肠原发恶性肿瘤与小肠继发恶性肿瘤两组中均以单纯手术治疗为主,各治疗方案实施比例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小肠原发恶性肿瘤中各病理类型间患者临床特征比较(1)SBA组86例,男:女=1.15:1,平均年龄62.5±10.8岁;SISTs组35例,男:女=1.7:1,平均年龄58.3±12.2岁;PSIL组5例,平均年龄60.0±9.3岁;SI-NENs组4例,平均年龄57.3±12.1岁;SIM、SIL各1例,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51岁和61岁。(2)SBA组中出现黄疸者占40.7%(35/86)、发热者占12.8%(11/86)高于SISTs组,出现消化道出血者占7.0%(6/86)、腹膜炎者占1.2%(1/86)、腹部包块者占2.3%(2/86)明显低于SIST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SBA组中病灶以位于十二指肠者最多,占88.4%(76/86),而SISTs组中病灶以位于空肠37.1%(13/35)及回肠28.6%(10/35)为主,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SBA组中CEA和CA19-9升高者比例分为20.5%(16/78)和61.0%(47/77),明显高于SIST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ISTs组中CT检出率100.0%(26/26)高于SB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辅助检查方法的检出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SISTs组中手术治疗者占比为100.0%(35/35)高于SB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小肠原发恶性肿瘤与小肠继发恶性肿瘤均以中老年多见,好发于男性。2、小肠恶性肿瘤临床表现以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为主,部分类型可出现黄疸、消化道出血和腹部肿块。3、小肠恶性肿瘤主要位于十二指肠,而不同病理类型肿瘤好发部位不同。4、便潜血阳性、贫血患者除外胃、结肠疾病时,要注意小肠恶性肿瘤的可能。5、CT和MRI检查对不同病理类型小肠恶性肿瘤具有一定的鉴别价值,PET-CT检查可准确发现小肠恶性肿瘤并能判断远处转移病灶,值得推广应用。6、胶囊内镜及小肠镜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超声内镜适用于十二指肠黏膜下肿瘤的诊断,腹腔镜有助于发现影像学和内镜检查不能发现的小肠病变,且同时可进行手术治疗。7、小肠原发恶性肿瘤患者首选根治性手术治疗,辅以化疗或靶向治疗提高疗效,介入支架治疗主要用于减轻梗阻性黄疸;小肠继发恶性肿瘤患者采用姑息手术、对症及营养支持治疗。

刘莲,刘聪,田德安,黎培员[3](2016)在《胃十二指肠恶性黑色素瘤1例并文献复习》文中认为胃十二指肠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MM)是一种十分罕见的高度恶性黏膜黑色素瘤,早期即易发生血行转移,因其临床表现的不典型性以及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患者往往不能得到及时的诊治,预后较差.本文报道一例81岁男性患者,因纳差、消瘦行胃镜检查,发现胃十二指肠MM,组织病理学予以证实.此病例胃镜及组织病理学表现与特征有助于提高大家对此疾病的认识.本文另外结合现有资料和以往文献,对此疾病的发病情况、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文献复习和讨论.

孟政杰,包贝华,苏宁[4](2014)在《人葡萄膜黑色素瘤小鼠肝内种植模型生长行为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采用肝内注射人眼葡萄膜恶性黑色素瘤株(MUM2B细胞)方法制备该肿瘤的小鼠肝内种植模型,研究肿瘤在其体内的生物学行为。方法:选用BALB/C-nu裸鼠,将5×104个MUM2B细胞注入裸鼠肝脏包膜下。连续观察6周,每周随机处死3只裸鼠以观察成瘤率及侵袭率。采集裸鼠的荷瘤肝脏、心脏、脾脏、肺脏、肾脏、胃和肠等组织器官,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后镜检肿瘤在肝脏内的生长行为及其向其他脏器侵袭和转移的情况。结果:该模型的成瘤率可达83.3%。接种后的前4周,肿瘤在肝脏内浸润性生长,未侵犯周围脏器;接种后第5周,肿瘤开始侵袭肾脏、脾脏、胃和十二指肠的包膜,并可突破胃及肠道的包膜,在其浆膜层中侵袭生长;接种后第6周,肿瘤对肾脏、脾脏、十二指肠和胃的侵袭加剧。肿瘤细胞可侵入裸鼠十二指肠的肌层内生长,亦可侵入裸鼠胃肌层及胃黏膜下层,甚至向胃黏膜肌层内侵袭生长;接种后第6周,肿瘤开始向裸鼠肺脏转移,所有受检裸鼠的肺门组织及肺实质内均可查见转移性瘤灶,转移率达100%;除肺脏外,其余脏器内均未查见转移性瘤灶,提示肺脏是该肝内种植瘤的主要转移靶器官。此外,荷瘤2周后,裸鼠脾脏红髓增生明显,髓内可见大量巨核细胞及髓系来源的粒细胞,呈现白血病样反应;荷瘤4周后,脾脏内星空样现象明显,巨噬细胞活跃,提示裸鼠脾脏组织学改变与荷瘤生长状态密切相关。结论:裸鼠肝内注射MUM2B细胞能够建立起稳定的人葡萄膜黑色素瘤小鼠肝内种植模型。种植的肿瘤细胞在裸鼠肝脏内呈浸润性生长,侵袭包括胃、十二指肠、脾脏及肾脏在内的多个器官,并可远端转移至肺脏。

曹友红,孔文涛,王福根[5](2014)在《胃十二指肠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1例》文中研究说明一、病历摘要患者,男,65岁。因"上腹部胀痛伴呕吐1周"于2013年9月18日入院,患者一周前开始出现上腹部疼痛不适,以剑突下为主,呈持续性胀痛,伴有干呕,嗳气烧心,无呕血黑便,无眼黄尿黄,无畏寒发热。既往于2011年8月10日因发现右大拇指肿块就诊行手术切除治疗,术后病理示恶性黑色素瘤,未予进一步化疗,2012年6月6日发现右腋下肿块,再次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示右腋下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2013年5月24因左上臂肿块再次行手术切除治疗,术后病理示:

许琮,赵秋,杨娟,王渝,彭思思,周琦[6](2013)在《恶性黑色素瘤胃十二指肠转移1例》文中认为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MM)转移到胃、十二指肠等部位相对少见且易造成误诊.为了探讨此种疾病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内镜下表现.本文报道了1例脉络膜恶性MM消化系转移的病例,通过胃镜检查及活组织病理检查明确诊断,并对相关的文献进行复习.因此,原发灶切除后临床医生要做到定期随访同时加强对其内镜下表现和病理学特征的认识.

李红霞,王震,张炜明,宋国新,范钦和[7](2011)在《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病理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小肠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1例原发于十二指肠的恶性黑色素瘤进行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化研究,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60岁。临床表现为持续性右上腹痛伴黑便1个月;胃肠道钡餐检查示十二指肠降部充盈缺损;术中见十二指肠降部外侧2.5 cm×1.5cm×1 cm大小肿块一枚,侵犯浆膜,肠系膜触及直径3 cm淋巴结,切面均灰红色质软,未见色素;组织学表现为十二指肠黏膜下弥漫浸润的肿瘤细胞,圆形、卵圆形或多边形上皮样,胞质未见明显色素颗粒,胞核明显多形性、异型性,可见红核仁及核分裂象;免疫组化:黑色素抗原标记物HMB45、melan-A、S-100和vimentin均呈强(+)。术后随访38个月无复发。结论原发于小肠尤其十二指肠的恶性黑色素瘤非常罕见,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不特异,少色素或无色素者极易误诊,确诊依赖于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标记,并需结合病史及全面体检排除转移可能。

张全卯,张铭,解立武,王峰,郭斌,姜宝艳[8](2007)在《胃、十二指肠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一例》文中研究说明 患者女,66岁,因腹痛、腹胀1月来我院。查体:右眼球缺如,左眼视力尚可,全身皮肤未见明显异常。胃镜检查见:胃底体部、胃窦大弯上部及十二指肠球降部可见散在多数0.1~0.5 cm 左右圆形灰褐色点片状黏膜,大部分平坦,少数稍高于周围黏膜,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无法冲净,部分中央有凹陷,质脆,钳取易出血。胃活检7块,病理诊断为恶性黑色素瘤。胃镜及病理图见图1~6。B 超示:肝内多个散在

李书轩,寇凯,吕国悦[9](2021)在《恶性黑色素瘤肝门区转移长期存活1例报告》文中认为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73岁,因"发现胰腺占位2 d"于2018年4月11日入住本院。近期体质量无明显变化,睡眠及饮食正常,大小便正常,无发热。既往史:18年前因右足拇指恶性黑色素瘤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切除右足拇指及瘤体,6年前行化疗半年,控制良好; 15年前因甲状腺囊肿行甲状腺全切,平素口服优甲乐100μg/d;糖尿病史4~5年,

谢转红,马文莉,李戟玭,丁霏霏,王祥[10](2020)在《原发性胃肠道恶性黑色素瘤1例并文献复习》文中提出病例:患者女,49岁,因"食欲不振半年余,间断腹胀10余天"于2020年1月8日收治入院。患者半年余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食欲不振、腹胀,无其他消化道症状。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入院体检未见阳性体征。生化检查:乳酸脱氢酶(LDH) 471 U/L,血、粪常规检查无异常。胃镜检查:胃底、胃体、胃窦、十二指肠降部可见多发大小不等的黑色素瘤形成,中央凹陷,周边黏膜糜烂隆起(图1)。超声胃镜检查:胃窦部黑色素瘤处胃壁结构存在,黏膜肌层略有增厚。胃底黑色素瘤处胃壁前三层结构消失融合,呈略低回声改变(图2) 。

二、胃及十二指肠恶性黑色素瘤一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胃及十二指肠恶性黑色素瘤一例(论文提纲范文)

(1)内镜下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临床分析及远期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和方法
    一、数据采集对象
    二、纳入标准
    三、排除标准
    四、术前准备
    五、术后处理
    六、术后随访
    七、评价标准
    八、统计学方法
结果
    一、SMTs临床特点
    二、SMTs内镜特点
    三、SMTs术后随访情况
    四、各部位SMTs特点
    五、各病理类型SMTs特点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TR)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2)小肠恶性肿瘤患者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一)前言
(二)资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小肠恶性肿瘤诊治现状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胃十二指肠恶性黑色素瘤1例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背景资料
同行评议者
研发前沿
核心提要:
0引言
1病例报告
2讨论
相关报道
创新盘点
应用要点
名词解释
同行评价

(4)人葡萄膜黑色素瘤小鼠肝内种植模型生长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和设备
    1.3 方法
        1.3.1 细胞培养与细胞悬液制备
        1.3.2 手术与接种方法
        1.3.3 术后观察与病理学检查
2 结果
    2.1 成瘤率
    2.2 肿瘤侵袭周围脏器情况
    2.3 肝脏内肿瘤生长情况
    2.4 肿瘤远端转移情况
    2.5 脾脏的组织病理学改变
3 讨论

(5)胃十二指肠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1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病历摘要
二、讨论

(6)恶性黑色素瘤胃十二指肠转移1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病例报告
2 讨论

(7)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病理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1.2方法
2 结果
    2.1 病理检查
    2.2 免疫组化
3 讨论
    3.1 诊断
    3.2 鉴别诊断

(9)恶性黑色素瘤肝门区转移长期存活1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病例资料
2讨论

四、胃及十二指肠恶性黑色素瘤一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内镜下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临床分析及远期疗效研究[D]. 韩涛.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2]小肠恶性肿瘤患者临床特征分析[D]. 赵丹.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3]胃十二指肠恶性黑色素瘤1例并文献复习[J]. 刘莲,刘聪,田德安,黎培员.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6(35)
  • [4]人葡萄膜黑色素瘤小鼠肝内种植模型生长行为研究[J]. 孟政杰,包贝华,苏宁.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14(13)
  • [5]胃十二指肠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1例[J]. 曹友红,孔文涛,王福根.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4(01)
  • [6]恶性黑色素瘤胃十二指肠转移1例[J]. 许琮,赵秋,杨娟,王渝,彭思思,周琦.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3(12)
  • [7]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病理观察[J]. 李红霞,王震,张炜明,宋国新,范钦和.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11(05)
  • [8]胃、十二指肠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一例[J]. 张全卯,张铭,解立武,王峰,郭斌,姜宝艳.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7(06)
  • [9]恶性黑色素瘤肝门区转移长期存活1例报告[J]. 李书轩,寇凯,吕国悦.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21(01)
  • [10]原发性胃肠道恶性黑色素瘤1例并文献复习[J]. 谢转红,马文莉,李戟玭,丁霏霏,王祥. 胃肠病学, 2020(11)

标签:;  ;  ;  ;  ;  

胃及十二指肠恶性黑色素瘤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