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患者家属身心状况调查

脑血管病患者家属身心状况调查

一、脑血管病人家属身心状况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彭文杰[1](2021)在《COPD患者照顾者健康素养、照顾能力与患者肺康复状况关系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COPD患者照顾者健康素养、照顾能力、患者肺康复状况的调查,了解照顾者健康素养、照顾能力与患者肺康复状况的现状,分析照顾者健康素养、照顾能力与患者肺康复状况在一般资料上的差异,探讨照顾者健康素养、照顾能力对患者肺康复状况的影响,旨在从照顾者角度出发,为今后通过支持性干预方式,提高照顾者健康素养与照顾能力,进而改善COPD患者肺康复状况、提高活动耐力和生活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属于非实验性研究中的相关性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2020年2月10月,吉林省内某三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呼吸内科COPD患者照顾者238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采用COPD患者照顾者一般资料调查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健康素养量表(COPD-Q)、中文版家属照顾能力量表(FCTI)、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CAT)、BODE指数作为研究工具,应用SPSS 26.0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55.78±12.35)岁,半数以上(75.2%)为女性照顾者,230(96.6%)例有配偶,195(81.9%)例居住在城市,44(18.5%)例学历在大专以上,180(75.6%)例不在职,49(20.6%)例家庭人均月收入在3500元以上。(2)研究对象健康素养现状:健康素养平均得分为6.03±2.676,在不同居住地、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及患者是否居家吸氧、居家吸氧操作是否规范、对患者的饮食营养情况有无相关咨询因素上存在显着性差异,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研究对象照顾能力现状:照顾能力平均得分为15.72±10.259,在不同居住地、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照顾意愿、有无慢性疾病及对患者的饮食营养状况有无相关咨询因素上存在显着性差异,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COPD患者肺康复状况现状:CAT评分平均为19.06±7.008,BODE指数评分平均为4.83±1.954,在照顾者因素中,不同婚姻状况、居住地、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有无慢性疾病及对患者的饮食营养状况有无相关咨询因素上存在显着性差异,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研究对象健康素养、照顾能力与COPD患者肺康复状况的关系: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对象健康素养得分与照顾能力得分、患者肺康复状况评分均呈负相关(r=-0.573-0.496,p<0.001),研究对象照顾能力得分与患者肺康复状况评分均呈正相关(r=0.5810.583,p<0.001)。(6)研究对象健康素养、照顾能力对COPD患者肺康复状况的影响: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照顾者一般资料可解释患者CAT评分变异为14.3%(F=4.238,p<0.001),控制一般资料影响后,照顾者健康素养解释变异为17.9%(F=10.787,p<0.001),照顾者照顾能力解释变异为10.1%(F=15.059,p<0.001);照顾者一般资料可解释患者BODE指数评分变异为17.8%(F=4.912,p<0.001),控制一般资料影响后,照顾者健康素养解释变异为19.4%(F=12.161,p<0.001),照顾者照顾能力解释变异为7.7%(F=15.278,p<0.001)。结论:(1)COPD患者照顾者健康素养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居住在城市、文化程度较高、家庭人均月收入较高、患者居家吸氧、居家吸氧操作规范、对患者的饮食营养情况有过相关咨询的照顾者健康素养水平更高。(2)COPD患者照顾者照顾能力处于中等偏高水平,居住在城市、文化程度较高、家庭人均月收入较高、心甘情愿照顾患者、自身无慢性疾病、对患者的饮食营养情况有过相关咨询的照顾者照顾能力更强。(3)COPD患者肺康复状况总体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在照顾者因素中,有配偶、居住在城市、文化程度较高、家庭人均月收入较高、自身无慢性疾病、对患者的饮食营养情况有过相关咨询者,患者的肺康复状况更好。(4)COPD患者照顾者健康素养水平越高,照顾能力越强;照顾者健康素养水平越高,患者肺康复状况越好;照顾能力越强,患者肺康复状况越好。(5)研究对象的婚姻状况,有无慢性疾病情况、健康素养和照顾能力是COPD患者肺康复状况的影响因素;其中,健康素养水平、照顾能力可以正向影响患者的肺康复状况。

高霓[2](2021)在《脑卒中患者主要照顾者心理一致感、照顾负担与疲劳感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脑卒中患者主要照顾者心理一致感、照顾负担与疲劳感的现状;分析脑卒中患者主要照顾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心理一致感及照顾负担对疲劳感的影响;探讨脑卒中患者主要照顾者心理一致感、照顾负担与疲劳感之间的关系,为临床制定减轻照顾者疲劳感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2020年6月~12月就诊或入住于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内科的脑卒中患者及其主要照顾者进行问卷收集。收集内容包括脑卒中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巴氏指数评定量表;主要照顾者的一般资料、心理一致感量表、zarit照顾者负担量表和疲劳感量表。收集的数据汇总后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分析,患者、主要照顾者一般资料和量表各个维度均采用频数、构成比、(?)±s进行描述;不同组别间的疲劳感差异分别采用了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进行比较;采用pearson对照顾者心理一致感、照顾负担与疲劳感三者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以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心理一致感和照顾负担为自变量,疲劳感为因变量,采用多重线性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1)本研究有效问卷272份。心理一致感总的平均分为(62.58±9.35)分,处于中度偏低水平,其中各维度得分分别为:意义感(18.74±2.83)分,可控制感(20.21±3.23)分,可理解感(23.68±3.94)分。(2)照顾者负担量表总的平均分为(40.58±12.58)分,处于中度水平,其中各维度得分分别为个人负担(17.13±6.78)分,责任负担(14.45±4.37)分。(3)疲劳感总得分(8.81±2.37)分,处于中度水平,各维度得分分别为,躯体疲劳(5.27±1.48)分,脑力疲劳(3.54±1.22)分。(4)疲劳感单因素分析:照顾者不同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与患者的关系、每日照顾时间(小时)、是否有其他照顾者和自觉健康状况存在差异(p<0.05)。(5)pearson相关性分析:照顾者负担与疲劳感呈正相关(r=0.386,p<0.01),心理一致感与疲劳感呈负相关(r=-0.546,p<0.01),心理一致感与照顾者负担呈负相关(r=-0.442,p<0.01)。(6)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照顾者不同性别、文化程度、是否有其他照顾者、与患者的关系和心理一致感是脑卒中患者主要照顾者疲劳感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1)脑卒中患者主要照顾者的疲劳感处于中度水平;心理一致感处于中度偏低水平;照顾负担处于中度水平。(2)脑卒中患者主要照顾者疲劳感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不同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与患者的关系、每日照顾时间(小时)、是否有其他照顾者和自觉健康状况。(3)脑卒中患者主要照顾者心理一致感与照顾负担、疲劳感呈负相关,即心理一致感越低照顾负担与疲劳感就越高;疲劳感与照顾负担呈正相关,即照顾负担越高疲劳感就越高。(4)性别、文化程度、是否有其他照顾者、与患者的关系与心理一致感经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是预测脑卒中患者主要照顾者疲劳感的主要影响因子。

侯坤华[3](2021)在《脑卒中患者家庭功能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了解脑卒中(Stroke)患者家庭功能现状,并分析影响脑卒中患者家庭功能的因素。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对沈阳市某三甲医院的神经内科的脑卒中患者和其家属使用一对一会谈的方法进行访谈,采用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mily Assessment Device,FAD)、社会支持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抑郁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及自制的一般资料调查表为研究工具,使用Epidata软件录入数据,统计分析软件采用SPSS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共发放210份问卷并全部收回,有效问卷为205份。男性有123人占比60%、女性82人占比40%,年龄在18~45岁的人群有35人占比17.1%,年龄组在46~60岁的人有81人占比39.5%;60岁以上的有89人占比约43.4%。家庭角色为主要劳动力有64人占比31.2%,非主要劳动力的人群有142,占比68.8%。脑卒中患者FAD总分为(131.16±15.02)分,表明脑卒中患者的家庭功能一般,维度均值显示沟通得分最高(20.6±3.4)分,角色功能次之(20.26±2.88)分,随后分别是总的功能(18.79±2.56)分、情感介入(18.72±2.88)分、行为控制(18.17±2.37)分、情感反应(18.10±2.48)分,最后是问题解决维度得分(16.47±2.31)分。最终进入回归分析的因素包括婚姻状况、是否为卒中复发、抑郁水平、社会支持、自理能力、配偶健康状况及家庭角色,是脑卒中患者家庭功能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脑卒中患者的家庭功能处于一般水平,以沟通、角色功能这两个维度的功能最差。脑卒中患者的家庭功能受到了其婚姻状况、家庭角色、自理能力、是否为疾病复发、抑郁及社会支持水平的影响。因此临床护理中护士应当重点关注丧偶、家庭主要劳动力、自理能力差、疾病复发、抑郁、社会支持水平低的患者,给予该类患者及家庭足够的支持和帮助。

朱晓萍[4](2021)在《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发展:一项行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基于行动地当前脑卒中患者健康管理问题日趋凸显,而医院-社区-家庭的连续性照护方案尚不完善的现状,运用行动研究方法,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形成计划、实施计划、方案评价等五个阶段,从多角度探索行动地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并在临床应用中不断修正和优化,探讨该模式实施后的效果,为规范脑卒中护理实践提供参考和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以行动研究为框架,按照行动研究“诊断、计划、实施、评价、反思”的螺旋循环过程以两轮行动循环的方式,优化并修订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第一阶段,诊断阶段:通过临床实践现状调查了解脑卒中患者疾病照护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了解患者及照顾者的疾病照护需求。第二阶段,计划阶段:研究者通过文献研究、理论研究、行动研究小组头脑风暴的方法,初步构建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第三阶段,行动阶段:研究者选择脑卒中中心及神经内科实施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采用参与式观察法、焦点小组访谈方法收集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意见和建议,结合研究者以及行动小组的反思、讨论共同对方案进行优化和修订;第四阶段,评价阶段: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2018年11月~12月实施修订后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68名脑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与2017年11月~12月未实施该个案管理模式的68名脑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进行前后对比,通过对患者层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不良预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健康教育知晓率、出院满意度等)、照顾者层面(照顾者照护能力评价指标、生活质量评价指标)、医护层面(医师、护士、社区护士满意度、对个案管理模式的认知与接受度)以及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度层面(回诊次数、门诊访问次数、急诊访问次数、再次住院次数、平均住院天数)等相关数据的前后对比,采用描述性统计、正态性检验、方差齐性检验、t检验、秩和检验、卡方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方法比较干预前后1、3、6个月数据的差异性,评价个案管理实践模式对患者、照顾者、医护以及医疗系统的影响和作用,并为第二轮行动循环的开展提出建议和意见。第五阶段,反思阶段,回顾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研究,通过对行动小组成员、个案管理师及参与本阶段研究的脑卒中患者进行访谈,从患者、家庭照顾者、医护实践者、护理专业及卫生资源利用层面反思行动研究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第二轮行动循环则根据第一轮行动循环的研究结果进行第二轮的计划、实施、评价和反思。【研究结果】1、第一轮行动研究结果:临床现状调研发现脑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存在较高照顾需求,包括疾病照护知识与技能需求、连续性照护管理需求、社会支持需求;医院脑卒中患者连续性照护管理目前仅局限于院外随访阶段,阻滞因素多而复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脑卒中患者的连续性照护管理认知欠缺,医院社区的联动、引导是重要解决途径。文献回顾发现脑卒中患者自我健康管理欠佳、早期康复训练缺乏规范性、家庭照护者照护压力较大、院外连续性照护存在脱节现象、以护理为主导的多学科协作等保障机制不健全、对个案管理模式中关键要素与环节质量把控有待提升;基于理论研究、文献研究以及行动小组头脑风暴,依据指导照护模式,初步构建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通过初步实施以及评价阶段不断优化方案,最终形成由专职个案管理师主导、兼职个案管理师辅助,包含医师、康复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药剂师等多重角色的学科协作团队,实施包括评估、监测、支持、提供教育、自我管理、沟通与协调的从入院到出院,再到社区、家庭等全程疾病照护管理流程。脑卒中个案管理实施后,在患者层面,显着改善患者疾病照护结局,患者的疾病康复指标,如血压、血脂、血糖控制等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不良预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等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照顾者层面,显着提高照顾者照顾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干预组照顾者照顾能力量表各维度得分及总分远优于对照组(p<0.001),改善趋势亦优于对照组(p<0.01),同时其生活质量测评指标总体健康状况(GHQ-28)亦显着改善,干预组GHQ-28各维度以及总分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01),改善趋势除严重抑郁维度外亦优于对照组(p<0.05);在医护层面,干预组医院医护对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认知程度、接受程度及满意度皆优于对照组(p<0.05);在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度方面,干预组患者回诊次数、门诊访问次数、急诊访问次数、再次住院次数、平均住院天数等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2、第二轮行动研究结果:针对第一轮行动研究的反思之处,如患者渴望上门医疗服务、纸质版宣教材料略显不足、护士自身专业知识水平及技能不足、护理人力资源的短缺以及社区参与管理不足等维度进行优化和整改,形成最终版的脑卒中个案管理模式,着重于卒中宣教材料《脑卒中防治ABC》制定、增加社区上门服务、增加Hcy疾病指标收集、护士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及人力资源激励政策等方面的修订。第二轮行动研究结果与第一轮行动研究相比,社区参与力度提高,社区医生、护士对个案管理模式的满意度、认知程度及接受程度皆显着提升(p<0.05)。社区上门医疗服务给患者及照顾者带来便捷,使其从中体验到更多关怀和照顾,个案管理护士专科水平和社会认可度亦大幅提升。【研究结论】脑卒中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患者及其照顾者对疾病照护知识与技能、连续性照护管理及社会支持等方面存在持续需求;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是以个案管理护士为主导的脑卒中多学科照护模式,为患者提供个体化、连续性的疾病照护和管理,使患者及其照顾者及时获取疾病诊疗及照护信息、有效促进患者各项功能的康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疾病康复过程及结局,促进脑卒中患者的整体康复;在照顾者层面提高其照顾能力、改善其健康状况,亦起到积极作用;在医疗卫生系统层面可有效改善医患、护患关系、减轻医疗负担、提高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度、完善健康服务体系,优化卫生服务模式;在护理专业层面使护士深刻感受到自身责任感和价值感、促进其专业学习和提升,最终促进护理专业的发展。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拓展脑卒中护理服务范围,使连续性护理服务有效延伸,为脑卒中患者持续、动态的治疗、护理和康复提供可靠专业支持和照护,丰富临床护理实践范畴。

李敏[5](2021)在《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的构建》文中认为目的(1)了解卒中病房人文关怀实施现况、脑卒中患者及家属的关怀需求、一线护理人员的临床人文护理举措,为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的构建提供相关策略及依据。(2)构建适用于卒中病房的人文护理实践指引,以期为我国专科人文护理实践提供参考。方法(1)通过现象学研究法,在文献研究、课题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形成半结构式访谈提纲,采用目的抽样法,对来自13个市的18位卒中专科人员(医生、护士、康复技师)进行质性访谈,了解卒中病房人文关怀实施现况,通过Colaizzi主题聚类分析数据。(2)通过现象学研究法,运用半结构式质性访谈,分别对21名脑卒中患者和21名家属进行调查,深度挖掘其关怀需求。(3)通过横断面调查,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来自全国24个城市65所医疗机构的100名卒中专科临床护士为调查对象,运用自制问卷,了解其在照护脑卒中患者过程中的人文护理举措,并用词频分析和主题聚类分析处理数据。(4)通过专题研讨会,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20名卒中专科临床护士,以圆桌讨论形式对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方案构建草案修改讨论,形成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初稿。(5)通过横断面调查,以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初稿为内容制定调查问卷,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全国卒中平台二、三级综合医院卒中病房的265名护士和250名患者进行调查,了解护士和患者对该指引具体内容的重要性认知情况,并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护患双方重要性认知差异。(6)运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以目的抽样,采用函询问卷的形式对来自全国15家医疗机构及科研院校的25名专家进行2轮的咨询,以最终确立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方案。结果(1)医、护、技的质性访谈共提取出4个主题,12个亚主题。具体为:(1)卒中病房工作人员对卒中患者的关怀行为逐步提升(卒中救治理念发生改变、关注解决患者的现存问题、主动营造关怀氛围)、(2)卒中病房人文关怀实施者的关怀意识和能力有待提高(自身职业价值感不强、主动关怀行为落实不够、全程康复欠重视)、(3)卒中病房人文关怀实施中的主要困难和矛盾(医疗机构现行管理与需求有差距、康复条件与需求存在差距)、(4)卒中病房人文关怀实施中工作人员的迫切需求(增设专职岗位、有效的人文关怀培训、构建更为和谐的医患关系)。(2)脑卒中患者与患者家属的质性访谈共提取出6个主题,14个亚主题。具体为:(1)生理关怀、(2)安全关怀(专业操守、应答及时)、(3)情感关怀(服务意识、正性激励、同理心、有效沟通、提供交流平台、个性化关怀)、(4)尊重权利、(5)康复关怀(康复计划、专业指导、康复配置、延续服务)、(6)家属关怀(身心支持、照护指导)。(3)共计收到610条临床人文护理举措,经主题归纳,内容主要集中在生理、安全、情感、尊重、康复五大方面。排名前20的高频词组分别聚焦在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卒中康复、环境改造、出院随访等方面,其中:(1)健康教育主要集中在具体项目开展和不同指导形式;(2)心理护理多体现在言语沟通和服务态度;(3)康复多为提供辅助器具和开展早期康复;(4)环境改造多为增设保护性安全措施;(5)出院随访集中在居家访视和居家改装,调查对象一致认为该部分是关怀中的短板。(4)专题研讨会共收到86条文字性建议,涉及45个条目。根据讨论意见,意见归类、主题分析,经课题组讨论决定,合并指标20项,修改语言描述36项,删除指标49项,初步形成了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初案,其中包含5个维度(生命关怀、安全关怀、情感关怀、尊严关怀、康复关怀),共46个条目。(5)在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条目重要性评价中,护患双方各条目得分分别为(4.75±0.32)分和(4.50±0.35)分,在B2(安全管理方案)、B6(安全设置)、B7(辅具性能良好)、C4(认知障碍管理)、C6(亲属陪伴)、D2(知情告知)、D3(参与决策)、D6(不敬言行)、D7(满足需求)、E8(专业指导)等10个条目无统计学差异,余36个条目均有显着差异(P<0.05)。(6)2轮专家咨询的问卷回收率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为0.91,实践条目重要性和实用性的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为0.12、0.10和0.09、0.11。2轮的修改建议分别为95和42条,分别修改条目36条和21条。2轮咨询后,所有指标赋值均在4.5分以上、变异系数在0~0.17之间。最终确立了以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为结构框架的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方案,包含5个维度,共46条目。结论(1)人文关怀实践已在我国广泛开展,但医务人员视角下的卒中病房人文关怀实施现况并不乐观,脑卒中患者及家属的需求亦无法满足,临床护士眼中的人文护理多集中对患者的常规指导和日常护理操作,缺乏对患者全面而有针对性的关怀措施、对人文护理实质内容的全面理解、对关怀实践的整体概念,建立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迫在眉睫。(2)构建了包含生理关怀、安全关怀、情感关怀、尊严关怀、康复关怀5个维度、46个条目的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专家积极系数及权威系数等主要结果均体现出专家意见的一致性高、可靠性强,表明本研究方案有较高科学性,可规范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内容,为我国专科人文护理实践提供借鉴。

武彩庆[6](2021)在《社区康复期中风患者负性情绪改善的个案工作介入研究》文中提出相关数据表明,全球每年约有1700万人患中风,其中近600万人死亡,另有500万人永久残疾。随着当前社会治理体系的不断发展完善,多元主体下的社区康复工作取得硕果,面对中风患者这一特殊群体,社会工作者理应运用专业知识和技巧为他们提供服务,同时社会工作在中风患者社区康复工作中的影响亦值得我们思考。本文主要通过个案介入及总结分析社会工作介入中风患者社区康复工作的路径和方式,并从系统评价证据、社工工作方法、社会环境等方面,为中风患者的社区康复工作提供经验参考。通过探讨当社区康复期的中风患者产生焦虑、压抑等负性情绪问题后,社会工作者如何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基于案主自身的情况,帮助案主扭转不合理认知,用更积极的态度面对创伤事件,提升自我认同感和效能感,更好地应对负性情绪。本文根据已有相关文献分析中风患者社区康复的研究现状,采取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的方法研究社区康复对于中风患者的效果,并选取L市A社区内中风后于社区康复一年以上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了解到中风患者在社区康复期间面临的负性情绪问题,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协助案主建立面临疾病的正确应对方式,强化积极情绪体验和理性思维模式,改善案主因中风引发的负性情绪、社会交往等方面的问题。结果表明,社会工作介入下的中风患者社区康复工作能够帮助案主缓解情绪问题、增进社会交往、提升自我认同、并尽快回归正常生活秩序,同时社会支持网络的修复能够延伸个案介入效果的长效性,对于案主的后续康复有积极意义,进而推动社区康复服务向纵深发展。

董磊[7](2021)在《脑卒中患者家属照顾者自我效能、心理弹性与疾病不确定感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们身心健康的首位慢性疾病,致死致残率均居首位,卒中后大多数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劳动力丧失和生活无法自理,家属是患者患病后的主要照顾者,在患者后期康复中发挥重要作用。由于脑卒中患者发病急、并发症多,并且在疾病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家属照顾者在照护患者期间常常感到无所适从,易产生疾病不确定感,这种状态影响患者的后期康复及生活质量。目前关于家属照顾者的疾病不确定感研究报道鲜少且变量较为单一,疾病不确定感和自我效能以及心理弹性之间是否相互影响以及是否是其影响因素,具体的关系研究有待进一步进行探讨。目的调查脑卒中患者家属照顾者自我效能、心理弹性水平与疾病不确定感的现状;分析脑卒中患者家属照顾者自我效能、心理弹性与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因素及三者的相关性。为帮助脑卒中患者家属照顾者提高自我效能、降低疾病不确定感、提高心理弹性水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采用横断面调查法,抽取2019年7月1日~2020年1月1日在某市三所三甲医院住院的脑卒中患者家属照顾者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2.问卷包括患者家属照顾者的人口社会学资料调查表、研究对象疾病相关资料调查表、疾病不确定感量表、心理弹性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3.采用SPSS23.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构成比进行描述,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4.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多个样本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对家属照顾者自我效能、心理弹性、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生活质量进行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相关性分析双变量正态分布资料行Pearson相关检验。结果1.脑卒中患者家属照顾者自我效能的平均得分为(22.42±5.47)分,此次调查的对象大部分自我效能得分为低等水平。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医疗支付方式、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性别。其中医疗支付方式和日常生活能力与得分呈负相关。2.家属照顾者心理弹性状况总得分为(68.27±10.57)分,各条目平均得分为(2.73±0.46)分;其中坚韧维度得分范围为16~54,总得分为(34.01±6.02)分,各条目平均得分为(2.62±0.45)分;自强维度得分范围为11~32,总得分为(23.86±4.18)分,各条目平均得分为(2.98±0.34)分;乐观维度得分范围为4~16,总得分为(10.47±2.40)分,各条目平均得分为(2.62±0.55)分。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日常生活能力、文化程度和每天照顾时间(P<0.05),其中日常生活能力与心理弹性评分呈负相关。3.脑卒中患者家属照顾者疾病不确定感实际得分范围为45~99,平均为(68.08±10.89)分。其中,不明确性维度得分为(41.14±6.15)分,复杂性维度得分为(24.26±5.18)分,其中家属疾病确定感中等水平居多,占总人数的95.7%。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日常生活能力、文化程度和每天照顾时间(P<0.05),其中日常生活能力和文化程度与疾病不确定感得分呈负相关。4.脑卒中患者家属照顾者自我效能与疾病不确定感总分呈负相关(P<0.01),卒中患者家属照顾者抑郁与心理弹性总分呈正相关(P<0.01)。结论脑卒中患者家属照顾者自我效能得分处于低等水平,疾病不确定感、心理弹性平均得分于中等水平。脑卒中患者家属照顾者自我效能、心理弹性与疾病不确定感呈负相关,脑卒中患者家属照顾者自我效能与心理弹性呈正相关。自我效能、心理弹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家属照顾者疾病不确定感的程度。

许慧娜[8](2020)在《急性期脑出血患者主要照顾者心理应激反应与希望水平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调查急性期脑出血患者主要照顾者希望水平、应激反应的现况,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探讨急性期脑出血患者主要照顾者希望水平与应激反应的关联性,为临床提供护理干预措施给出依据。方法本研究为描述性研究。在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外科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接受治疗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期脑出血患者268例及其主要照顾者268例。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心理应激反应问卷(Stress response questionnaire SRQ)、Herth希望指数量表对进行问卷调查。使用SPSS21.0软件录入相关数据资料,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应激反应、希望水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对主要照顾者应激反应、希望水平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1.急性期脑出血主要照顾者心理应激反应总得分为(61.09±16.37)分,总体处于中高水平。其中,各维度中躯体反应得分(21.46±5.91)分,心理反应得分(26.01±6.54)分,社会行为得分(13.62±3.92)分。2.急性期脑出血患者主要照顾者希望水平总分为(36.56±6.92)分,处于中高水平。其中,各维度得分:与他人保持亲密关系(12.22±2.41)分、采取积极行动(12.53±2.17)分、对现实和未来的积极态度(11.81±2.34)分。3.急性期脑出血患者主要照顾者的心理应激反应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患者病程、GCS评分、自理能力、功能障碍、经济负担、照顾者性别、婚姻状况、身体健康情况、脑出血治疗水平了解程度、和患者关系、居住地至医院是否方便、是否每日照护、脑出血相关知识了解程度、认为患者是否病危、是否还需照顾其他家人方面均有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急性期脑出血患者主要照顾者的希望水平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照顾者年龄、自身健康情况、文化程度、脑出血治疗水平了解情况、医疗费用报销、病程、GCS评分、自理能力、是否存在功能障碍、经济负担、脑出血相关知识了解程度、认为患者是否病危、是否还需同时照顾其他家人方面均有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急性期脑出血患者主要照顾者心理应激反应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病程、脑出血相关知识了解程度、认为患者是否病危、是否还需照顾其他家人、经济负担、希望水平是应激反应主要影响因素,可共同解释40.7%的变异,得到回归方程为Y=18.786+2.116X1+1.020X3-1.055X11+1.439X12+2.340X13+1.671X14。其中,病程、认为患者是否病危、是否还需照顾其他家人、经济负担与应激反应呈正相关(P<0.05)。脑出血相关知识了解程度与应激反应呈负相关(P<0.05)。6.急性期脑出血患者主要照顾者希望水平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主要照顾者希望水平主要危险因素是照顾者年龄≥60岁、经济负担、照顾者身体健康状况(P<0.05)。其中,照顾者年龄与希望水平呈负相关。年龄越大,希望水平越低。7.将急性期脑出血患者主要照顾者应激反应总分与希望水平总分Pearson相关分析,得出:主要照顾者其希望水平和应激反应为正相关关系(P<0.05),希望水平量各维度与他人维持亲密关系、采取积极行为、现实与未来积极态度与心理应激反应中的心理反应、躯体反应、行为反应均呈正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临床急性期脑出血患者主要照顾者其心理应激反应处于中高水平,患者病程﹥7天、脑出血相关知识了解程度、认为患者是否病危、是否还需照顾其他家人、经济负担影响为照顾者心理应激反应危险因素。2.照顾者希望水平总体处于中高水平,其年龄≥60岁、患病对家庭经济有严重影响、照顾者身体不健康为影响照顾者希望水平危险因素。3.照顾者希望水平是应激反应主要影响因素。主要照顾者希望水平对应激反应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

付秀云[9](2020)在《基于时机理论的干预对脑卒中照顾者照顾负担和生活质量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建立基于时机理论的脑卒中照顾者干预模式。研究基于时机理论的干预模式在不同时间对脑卒中照顾者照顾负担、抑郁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以及对脑卒中患者疾病复发率的影响,为护理服务延伸到家庭和社区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8年5月在青岛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02名脑卒中患者的照顾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常规健康教育和出院随访,干预组在神经内科常规健康教育的基础上给予基于时机理论的干预。根据时机理论将脑卒中照顾者的照顾过程分为5个阶段,包括诊断期(入院后1~3天)、稳定期(入院后4~10天)、出院准备期(出院前1~2天)、调整期(出院后3个月内)和适应期(出院后3个月到6个月)。干预人员结合《TIR健康教育手册》,在不同阶段给予照顾者相应的健康教育。前三个阶段的干预在院内完成:包括每日一次的面对面授课、技能培训和情感沟通。后两个阶段的干预在院外进行:包括定期电话随访、面访、健康大讲堂以及多种形式健康信息的推送。收集不同时间(入院时、出院前、出院后3个月及6个月)Zarit照顾者负担量表(ZBI)、抑郁自评量表(SDS)、SF-36简明健康调查量表数据以及脑卒中患者卒中后6个月复发率的数据。使用统计软件SPSS 21.0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采用描述性分析、两独立样本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分析基于时机理论的干预对脑卒中照顾者照顾负担、抑郁水平、生活质量以及脑卒中患者卒中后6个月复发率的影响。结果1.两组照顾者在干预前的人口社会学信息、照顾负担、抑郁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照顾者照顾负担(ZBI)总分及各维度得分:(1)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照顾负担总分、个人负担维度得分和责任负担维度得分的时间效应、干预效应以及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时间因素对照顾负担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有影响,且得分随干预时间的增长而下降;干预因素对得分有影响,且在不同时间点,干预组得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因素和干预因素有交互作用,两组照顾者在不同时间点的得分趋势不同。(2)出院后6个月,两组照顾者的照顾负担构成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两组照顾者SDS抑郁评分:(1)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SDS抑郁评分的时间效应、干预效应和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时间因素对SDS抑郁评分有影响,且得分随时间的延长而下降;干预因素对得分有影响,且在干预的不同时间段,干预组较对照组SDS抑郁评分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因素和干预因素有交互作用,两组照顾者在不同时间点的得分趋势不同。(2)到出院后6个月,两组照顾者的抑郁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4.两组照顾者SF-36得分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1)两组照顾者PCS总分、MCS总分及RP、VT、SF、RE和MH维度得分的时间效应、干预效应和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时间因素对各得分有影响,且随着时间的延长,各得分有上升的趋势;干预因素对各得分有影响,在不同时间点,干预组得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因素与时间因素的交互效应显着(P<0.05),说明在不同时间点,两组照顾者得分变化趋势不同。(2)PF、BP和GH维度得分仅时间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01),进一步分析发现,两组照顾者得分随时间的延长而上升。5.干预结束后,干预组脑卒中患者6个月卒中复发率显着低于对照组(χ2=4.358,P<0.05)。结论1.基于时机理论的干预模式能显着降低脑卒中照顾者的照顾负担和抑郁水平,有效提高生活质量,但对生理机能及一般健康状况影响较小。2.基于时机理论的干预模式能显着降低脑卒中患者卒中后6个月复发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何南征[10](2020)在《协同护理模式对首发脑卒中住院患者主要照顾者负担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协同护理模式对于首发脑卒中住院患者主要照顾者的影响,以期减轻其照顾负担、提升其照顾水平,增强其照顾信心和照顾准备度,为首发脑卒中住院患者主要照顾者的研究提供科学的方法和有效的临床证据。方法:选取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神经内科,2019年3月—2019年11月期间符合纳入标准的首发脑卒中住院患者主要照顾者97例,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脱落3例首发脑卒中住院患者主要照顾者,按照脱落程序处理后最终纳入94例首发脑卒中住院患者主要照顾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和对照组分别为47例。干预组在常规的神经内科护理基础上,实施以多学科组织的医护团队、患者及主要照顾者三方协作的协同护理模式,对照组实施常规神经内科护理。采用中文版Zarit照顾者负担量表(Zarit Burden Interview)、中文版FCTI照顾者照顾能力检测表(Family Caregiver Task Inventory)、中文版CPS照顾者准备度量表(Caregiver Preparedness Scale)评价协同护理模式干预前后首发脑卒中住院患者主要照顾者的照顾负担、照顾能力及照顾准备度。使用SPSS 24.0软件分析协同护理模式对首发脑卒中住院患者主要照顾者的照顾负担、照顾能力及照顾准备度的改善情况。结果:(1)协同护理模式干预前,进行基线资料情况的比较,两组患者及主要照顾者在一般调查资料、主要照顾者的照顾负担、照顾能力及照顾准备度观察指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协同护理模式干预后,两组首发脑卒中住院患者主要照顾者的照顾负担、照顾负担的各维度得分、照顾能力、照顾能力各维度得分、照顾准备度得分及方面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协同护理模式干预前后,比较首发脑卒中住院患者主要照顾者的照顾负担、照顾能力及照顾准备度差值的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协同护理模式可有效降低首发脑卒中住院患者主要照顾者的照顾负担,提高照顾能力,改善照顾准备度。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使用。

二、脑血管病人家属身心状况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脑血管病人家属身心状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COPD患者照顾者健康素养、照顾能力与患者肺康复状况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主要概念
    1.5 文献回顾
    1.6 理论依据
    1.7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工具
    2.4 预调查
    2.5 资料收集
    2.6 统计分析
    2.7 质量控制
    2.8 伦理问题
    2.9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研究对象及COPD患者一般资料
    3.2 研究对象健康素养得分及在一般资料上的差异情况
    3.3 研究对象照顾能力得分及在一般资料上的差异情况
    3.4 COPD患者肺康复状况评分及在研究对象一般资料上的差异情况
    3.5 研究对象健康素养、照顾能力与患者肺康复状况的相关性
    3.6 COPD患者肺康复状况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研究对象及COPD患者一般情况
    4.2 研究对象健康素养现状
    4.3 研究对象照顾能力现状
    4.4 COPD患者肺康复状况现状
    4.5 研究对象健康素养、照顾能力与患者肺康复状况的关系
    4.6 研究对象健康素养、照顾能力对患者肺康复状况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性
    5.3 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调查问卷
附录C:综述 照顾者健康素养对患者疾病康复影响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2)脑卒中患者主要照顾者心理一致感、照顾负担与疲劳感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概述
    1 研究背景
    2 相关概念
    3 研究现状
    4 研究目的
    5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调查工具
    3 资料收集
    4 统计学方法
    5 质量控制
    6 伦理学问题
    7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结果
    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2 脑卒中患者主要照顾者心理一致感状况
    3 脑卒中患者主要照顾者照顾负担状况
    4 脑卒中患者主要照顾者疲劳感状况
    5 脑卒中患者主要照顾者疲劳感单因素分析
    6 脑卒中患者主要照顾者心理一致感、照顾负担与疲劳感的相关性分析
    7 脑卒中患者主要照顾者疲劳感多因素分析
第四章 讨论
    1 脑卒中患者及其主要照顾者一般资料情况
    2 脑卒中患者主要照顾者心理一致感现状分析
    3 脑卒中患者主要照顾者照顾负担现状分析
    4 脑卒中患者主要照顾者疲劳感现状分析
    5 脑卒中患者主要照顾者疲劳感的单因素分析
    6 脑卒中患者主要照顾者心理一致感、照顾负担与疲劳感的相关性分析
    7 脑卒中患者主要照顾者疲劳感的多因素分析
    8 研究的创新性、局限性与展望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脑卒中病人照顾者疲劳感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论文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3)脑卒中患者家庭功能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
    1.3 脑卒中患者家庭功能的影响因素
        1.3.1 疾病相关因素
        1.3.2 抑郁
        1.3.3 社会支持水平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及样本量
        2.1.1 患者纳入及排除标准
        2.1.2 家属纳入及排除标准
        2.1.3 研究对象样本量
    2.2 调查工具
        2.2.1 一般资料
        2.2.2 日常生活能力巴氏指数(Barthel Index,BI)
        2.2.3 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mily Assessment Device,FAD)
        2.2.4 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
        2.2.5 社会支持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
    2.3 资料收集方法
    2.4 统计分析方法
    2.5 质量控制
    2.6 伦理原则
    2.7 技术路线
3 结果
    3.1 脑卒中患者及家属一般资料
    3.2 脑卒中患者的自理能力
    3.3 脑卒中患者家庭功能现况
        3.3.1 脑卒中患者家庭功能总分及各维度得分现况
        3.3.2 脑卒中患者家庭功能状况分级状况
    3.4 脑卒中患者抑郁得分情况
    3.5 脑卒中患者社会支持水平得分情况
    3.6 脑卒中患者家庭功能得分的单因素分析结果
    3.7 脑卒中患者家庭功能与社会支持、抑郁水平、自理能力的相关分析
    3.8 影响脑卒中患者家庭功能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4 讨论
    4.1 脑卒中患者的一般情况
    4.2 脑卒中患者家庭功能状况
    4.3 脑卒中患者家庭功能的影响因素分析
        4.3.1 婚姻状况
        4.3.2 家庭角色
        4.3.3 复发、自理能力
        4.3.4 抑郁
        4.3.5 社会支持
5 结论
6 本研究的局限性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脑卒中患者家庭功能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发展:一项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研究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动因与背景
        (一)脑卒中防治是慢病管理系统突出的公共健康问题
        (二)临床实践凸显脑卒中照护模式变革需求
        (三)个案管理是实现脑卒中连续性照护服务的可行模式
    二、研究问题的提出
第二章 研究方案与设计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理论依据---指导照护模式
    三、研究目的
    四、方法的选择---行动研究
        (一)行动研究的起源与概述
        (二)行动研究的概念与应用
        (三)行动研究的步骤
        (四)本研究与行动研究的契合性分析
        (五)行动研究场所的选择
    五、研究内容
    六、资料收集与分析方法
        (一)资料收集方法
        (二)资料分析方法
    七、质量控制措施
    八、人权保护措施
    九、技术路线
第三章 第一轮行动研究
    一、诊断阶段---问题的确认
        (一)田野研究---行动地临床现状调研
        (二)患者及家庭照顾者的居家照护体验
        (三)医护人员的知情者访谈
        (四)讨论
        (五)小结
    二、计划阶段---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初步构建
        (一)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构建原则
        (二)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文献回顾
        (三)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构建的理论转化
        (四)成立行动研究小组
        (五)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初步构建
    三、行动阶段---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实施与修订
        (一)制定行动计划
        (二)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初步实施与修订
    四、评价阶段---脑卒中患者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评价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评价指标与工具
        (四)干预措施
        (五)资料收集方法
        (六)资料分析方法
        (七)质量控制措施
        (八)研究结果
        (九)讨论
        (十)小结
    五、反思阶段---第一轮行动研究的实施总结和反思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资料收集及分析方法
        (五)研究结果
        (六)讨论
        (七)小结
第四章 第二轮行动研究
    一、计划阶段---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完善与修订
        (一)制定行动计划
        (二)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讨论修订
    二、行动阶段---修订版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结果
        (五)小结
    三、评价阶段---第二轮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评价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资料收集及分析方法
        (五)质量控制措施
        (六)研究结果
        (七)讨论
        (八)小结
    四、反思阶段---第二轮行动研究的实施总结和反思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资料收集及分析方法
        (五)研究结果
        (六)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成果
    二、研究结论
    三、研究的创新性
    四、研究的局限性
    五、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附录
综述 积极老龄化视阈下老年脑卒中患者居家健康管理模式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1.3 相关理论阐述
    1.4 文献回顾
        1.4.1 人文护理的含义
        1.4.2 人文护理实践的相关理论
        1.4.3 人文护理实践的学者研究倾向
        1.4.4 人文护理实践的相关模式、标准、指引
        1.4.5 卒中专科人文护理实践
        1.4.6 小结
    1.5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的初步制定
    2.1 医、护、技对卒中病房人文关怀实施体验的质性研究
        2.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2 结果
        2.1.3 讨论
        2.1.4 小结
    2.2 脑卒中患者及家属关怀需求的质性研究
        2.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2.2 结果
        2.2.3 讨论
        2.2.4 小结
    2.3 临床人文护理举措调查
        2.3.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3.2 结果
        2.3.3 讨论
        2.3.4 小结
    2.4 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构建研讨会
        2.4.1 参会对象
        2.4.2 实施过程
        2.4.3 结果
        2.4.4 讨论
        2.4.5 小结
第三章 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条目重要性评价
    3.1 对象与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样本量计算
        3.1.3 研究工具
        3.1.4 研究过程
        3.1.5 质量控制
        3.1.6 统计方法
    3.2 结果
        3.2.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3.2.2 护、患双方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条目重要性评价得分情况
        3.2.3 护、患双方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条目重要性评价得分前后5 位的条目
        3.2.4 Cronbach'sα系数
    3.3 讨论
        3.3.1 护、患双方对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条目重要性认同度高
        3.3.2 护、患双方对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条目重要性评价存在差异
        3.3.3 对卒中病房人文护理实践的启示
    3.4 小结
第四章 运用德尔菲法确立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
    4.1 研究过程
        4.1.1 形成函询问卷
        4.1.2 专家遴选
        4.1.3 调查方法
    4.2 数据分析
    4.3 结果
        4.3.1 专家基本情况
        4.3.2 积极系数和意见权威程度
        4.3.3 意见集中与协调程度
        4.3.4 数据汇总分析
    4.4 讨论
        4.4.1 函询结果的可靠性
        4.4.2 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方案的科学性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的创新点
    5.3 研究的局限性
    5.4 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人文护理实践在脑卒中患者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同意书(医护版)
附录2 访谈同意书(患者及家属版)
附录3 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举措调查问卷
附录4 专题研讨会知情同意书
附录5 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条目重要性评价调查(护士版)
附录6 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条目重要性评价调查(患者版)
附录7 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的构建专家咨询问卷(第 1 轮)
附录8 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的构建专家咨询问卷(第 2 轮)
附录9
附录10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社区康复期中风患者负性情绪改善的个案工作介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中风问题日益严重
        (二)社区康复发展迅速
        (三)中风患者缺乏社区康复支持
        (四)社会工作介入的必要性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理论意义
        (三)现实意义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一)系统评价法
        (二)访谈法
        (三)研究思路
    四、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理论运用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社区康复的研究现状
    二、中风患者社区康复的研究现状
    三、中风患者社区康复的相关系统评价
    四、社会工作介入中风患者社区康复的研究现状
    五、已解决的问题及尚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中风患者社区康复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一、文献检索策略
        (一)纳入排除标准
        (二)数据提取
        (三)研究的质量评价标准
        (四)研究数据的合成
    二、文献检索结果
        (一)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二)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三、森林图
        (一)日常生活活动评分
        (二)抑郁水平
    四、偏倚检验
    五、研究结果
    六、小结
第四章 社区康复期中风患者的基本情况及问题诊断
    一、中风患者的基本情况
        (一)成熟的心理防卫机制
        (二)受损的社会关系网络
    二、案主的选择及基本情况
        (一)案主的选择
        (二)案主自述
        (三)案主家属描述
    三、案主的问题评估
        (一)负性情绪严重
        (二)日常生活失序
        (三)社会支持不足
    四、小结
第五章 社区康复期中风患者负性情绪的个案介入
    一、介入过程
        (一)前期准备
        (二)建立专业关系、会谈及接案
        (三)社区康复期中风患者负性情绪介入目标及计划
        (四)社区康复期中风患者负性情绪介入过程
        (五)社区康复期中风患者负性情绪介入评估
    二、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一、本文研究结论
    二、本文研究局限
        (一)证据与实务的结合有待加强
        (二)理论应用存在不足
        (三)实务内容较为单一
        (四)介入经验具有局限性
    三、对研究主题的展望
        (一)规范社区康复需要更多关注和实践
        (二)研究效度需要进一步提高
        (三)技术化手段有待探索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脑卒中患者家属照顾者自我效能、心理弹性与疾病不确定感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与概念框架
    1 自我效能的概念及研究现状
    2 疾病不确定感的概念及研究现状
    3 心理弹性的概念及研究现状
    4 家属照顾者
    5 理论框架相关理论
    6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部分 脑卒中患者家属照顾者自我效能、心理弹性与疾病不确定感水平现状调查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对策
    6 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脑卒中患者家属照顾者抑郁与疾病不确定感、心理弹性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8)急性期脑出血患者主要照顾者心理应激反应与希望水平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操作性定义
    1.4 技术路线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工具
    2.4 资料收集和统计分析
    2.5 质量控制
    2.6 伦理原则
3 结果
    3.1 患者及主要照顾者一般资料
    3.2 主要照顾者心理应激反应问卷得分情况
    3.3 急性期脑出血主要照顾者心理应激反应单因素分析
    3.4 急性期脑出血患者主要照顾者心理应激水平影响因素线性回归分析
    3.5 急性期脑出血主要照顾者希望水平得分情况
    3.6 急性期脑出血患者主要照顾者希望水平单因素分析
    3.7 急性期脑出血患者主要照顾者希望水平多因素分析
    3.8 急性期脑出血患者主要照顾者心理应激反应与希望水平相关性情况
    3.9 急性期脑出血患者主要照顾者希望水平对应激反应的分层回归分析
4 讨论
    4.1 主要照顾者心理应激水平现状
    4.2 主要照顾者心理应激水平影响因素
    4.3 主要照顾者希望水平现状
    4.4 主要照顾者希望水平影响因素
    4.5 主要照顾者心理应激反应与希望水平相关性
5 结论
6 研究的创新性、局限性与展望
    6.1 创新性
    6.2 局限性
    6.3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急性期脑出血患者主要照顾者应激反应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9)基于时机理论的干预对脑卒中照顾者照顾负担和生活质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研究工具
    4 资料收集
    5 质量控制
    6 统计学方法
    7 伦理原则
    8 技术路线图
结果
    1 两组研究对象基线资料比较
    2 两组照顾者不同时间干预效果评价
    3 干预结束后两组患者脑卒中复发率比较
讨论
    1 研究对象的人口学资料和疾病相关资料分析
    2 基于时机理论的干预模式对脑卒中照顾者照顾负担的效果分析
    3 基于时机理论的干预模式对脑卒中照顾者抑郁水平的效果分析
    4 基于时机理论的干预模式对脑卒中照顾者生活质量的效果分析
    5 基于时机理论的干预模式对脑卒中患者复发率的效果分析
结论
研究局限性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附录
致谢

(10)协同护理模式对首发脑卒中住院患者主要照顾者负担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1.1 脑卒中的流行病学背景
    1.2 国内外主要照顾者负担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脑卒中主要照顾者负担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脑卒中主要照顾者负担的研究现状
    1.3 协同护理模式的研究现状
        1.3.1 协同护理模式的概念
        1.3.2 国外协同护理模式的研究现状
        1.3.3 我国协同护理模式的研究现状
        1.3.4 协同护理干预的影响因素
        1.3.5 开展协同护理模式对首次住院脑卒中患者主要照顾者负担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的目的
        1.4.2 研究的意义
    1.5 相关概念定义
        1.5.1 协同护理模式
        1.5.2 主要照顾者
        1.5.3 照顾者负担
        1.5.4 照顾准备度
        1.5.5 照顾能力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1 研究方法
    2 干预内容
        2.1 样本量估计
        2.2 分组方法
        2.3 测量工具
    3 干预方法
    4 结果
        4.1 .研究对象脱落情况
        4.2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4.3 两组主要照顾者负担、照顾能力、照顾准备度基线资料比较
        4.4 两组主要照顾者干预前照顾负担各维度得分比较
        4.5 干预21天前后的效果评价
    5 讨论
        5.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分析
        5.2 协同护理模式干预可减轻首次脑卒中住院患者主要照顾者的负担
        5.3 协同护理模式干预可显着提高首次脑卒中患者主要照顾者的照顾能力
        5.4 协同护理模式干预可提高首发脑卒中住院患者主要照顾者的照顾准备度
    6 不足之处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一 调查研究知情同意书
    附表二 一般情况调查表
    附表三 照顾者负担量表(ZBI)
    附表四 家属照顾者照顾能力测量表(FCTI)
    附表五 照顾者照顾准备度量表
缩略词表
综述 脑卒中主要照顾者负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四、脑血管病人家属身心状况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COPD患者照顾者健康素养、照顾能力与患者肺康复状况关系研究[D]. 彭文杰. 延边大学, 2021(02)
  • [2]脑卒中患者主要照顾者心理一致感、照顾负担与疲劳感的相关性研究[D]. 高霓.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脑卒中患者家庭功能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D]. 侯坤华.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4]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发展:一项行动研究[D]. 朱晓萍.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
  • [5]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的构建[D]. 李敏. 广东药科大学, 2021
  • [6]社区康复期中风患者负性情绪改善的个案工作介入研究[D]. 武彩庆. 兰州大学, 2021(02)
  • [7]脑卒中患者家属照顾者自我效能、心理弹性与疾病不确定感的关系研究[D]. 董磊.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8]急性期脑出血患者主要照顾者心理应激反应与希望水平相关性研究[D]. 许慧娜. 郑州大学, 2020(02)
  • [9]基于时机理论的干预对脑卒中照顾者照顾负担和生活质量的研究[D]. 付秀云. 青岛大学, 2020(01)
  • [10]协同护理模式对首发脑卒中住院患者主要照顾者负担的影响研究[D]. 何南征.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标签:;  ;  ;  

脑血管病患者家属身心状况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