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藏羊中性基因TF和HP的遗传共适应

草原藏羊中性基因TF和HP的遗传共适应

一、草地藏系绵羊中性基因TF和HP遗传共适应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靳义超,闫忠心,李升升[1](2014)在《我国藏羊资源研究利用现状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针对我国藏羊资源研究利用现状,提出目前存在问题与发展建议,为我国藏羊资源的综合合理利用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综合分析有关研究文献,从我国藏羊资源利用育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阐述。在藏羊品种特性、品质选育、肉品利用及基因型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目前我国藏羊资源研究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选育技术落后,综合利用率低,保健产品开发相对滞后等。应加大我国藏羊资源选育技术及深加工技术的研究,利用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提高藏羊的繁育性能及产品价值。

胡健,徐亚欧,郑玉才,傅昌秀[2](2013)在《藏系绵羊(贾洛、红原、欧拉类群)、新疆细毛羊与阿勒泰羊血液蛋白多态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研究草地藏系绵羊(贾洛类群、红原类群、欧拉类群)和新疆细毛羊及阿勒泰羊的遗传多样性,试验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电泳对以上5个类群羊的运铁蛋白(Tf)、血红蛋白(Hb)、乳酸脱氢酶(LDH)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Tf及Hb 2个位点草地藏系绵羊贾洛类群的多态程度最低;分析草地藏系绵羊红原类群LDH同工酶时出现5个条带,另外在红原类群的LDH中还发现了类似于牦牛中发现的LDH-B基因突变导致的遗传多态性现象,其他类群中均未发现LDH4、LDH5。

谷朝勇[3](2010)在《鲁西黄牛结构基因位点的遗传共适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家畜体内各结构基因位点上的等位基因只有具有高度的协调和共适应才能保证合子的成活与正常发育。因此,在2个配子相结合形成活合子时,由于等位基因(或复等位基因)间遗传共适应差异,就会造成基因型的非随机分布。对于非复等位基因间的

窦全林[4](2008)在《藏系绵羊三种促毛生长因子基因的克隆及营养差异对其mRNA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藏系绵羊又称为藏羊,是我国三大原始绵羊品种之一,主要分布在高寒牧区,青海是主要产区。藏系绵羊被毛纤维粗长,毛质细腻且保暖性好,是制造床毯、地毯等的良好原料。羊毛的生长本身就是各种生长因子或激素相互作用,共同促进毛囊生长的结果,本研究以IGF-Ⅰ、VEGF和HGF三种基因为研究对象,从自然放牧的藏系绵羊所产1月龄羔羊皮肤样本中提取了总mRNA,依据GenBank中普通绵羊的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分别扩增了表达IGF-Ⅰ、VEGF和HGF三种生长因子的功能基因,并对所扩增出的基因进行了克隆和序列分析;另外,还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SYBR Green I荧光染料法,对妊娠后期藏系绵羊进行营养补饲后,就其所产羔羊体内的IGF-I、VEGF和HGF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进行了相对定量分析。本研究取得了如下结果:1.成功克隆出了藏系绵羊VEGF基因全长CDS共573bp、IGF-ⅠcDNA序列共940bp和HGF基因cDNA的部分序列,长度为108bp。经序列比对后发现,所研究的这三个基因与普通绵羊、山羊、牛、马、猪、人、鸡、鸭、大鼠和小鼠等物种之间具有高度同源性,其相似性在100%至74.2%之间,其中藏系绵羊与普通绵羊的这三个基因的同源性最高,相似性为100%。2.建立了快速检测IGF-I、VEGF和HGF基因表达量的方法,通过该方法的检测结果表明:给妊娠后期藏系母羊补饲营养舔砖后,所产羔羊体内IGF-Ⅰ、VEGF和HGF基因的表达水平均比对照组高,分别为对照组的1.1倍、11.5倍和76.1倍;给妊娠后期藏系母羊补饲颗粒饲料后,所产羔羊体内IGF-Ⅰ、VEGF和HGF基因的表达水平分别为对照组的1.8倍、0.85倍和1.9倍。3.本研究的结果显示,所建立的IGF-I、VEGF和HGF三种生长因子基因的real-time PCR具有良好的扩增效率、线性范围和稳定性。

耿荣庆[5](2008)在《牛亚科家畜基于结构基因的分子进化特征与分子钟学说检验》文中提出运用典型群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采集牛亚科家畜普通牛(Bos taurus)、瘤牛(Bos indicus)、牦牛(Bos grunniens)、大额牛(Bos frontalis)、沼泽型亚洲水牛(Bubalus bubalis)和河流型亚洲水牛(Bubalus bubalis)共6个牛种的血液样本,避免具有相同血统来源的个体一起进入样本。结合PCR扩增技术和DNA直接测序技术,在测定6个牛种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基因、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MSTN)基因和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ochrome b,Cyt b)基因共3个结构基因编码区全序列的基础上,分析各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和分子进化特征;引用其他牛种的同类序列资料,以非参数检验法检验Cyt b基因编码区核苷酸序列以及氨基酸序列的相对进化速率,提出肯定或否定分子钟假说的部分客观资料。结果表明:1.在GH基因和MSTN基因编码区域,在6个牛种中分别确定了16个和24个SNP位点,而且无论是在种内还是在种间,均表现为二等位基因;在Cyt b基因编码区域,在6个牛种中共确定了220个SNP位点,绝大多数位点(约占94.55%)表现为二等位基因,5%的位点表现为三等位基因,仅有0.55%的位点表现为四等位基因。2.3个结构基因编码区的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度在不同牛种中没有显示出完全的一致性,代表了各牛种不同基因遗传多样性程度的变化轨迹;6个牛种3个结构基因的总单倍型多样性和总核苷酸多样度却表现出一致性的变化,反映出牛亚科家畜Cyt b基因、MSTN基因和GH基因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依次降低。3.无论是在牛种内还是在牛种间,各结构基因编码区序列间的碱基组成差异都较小;碱基替换大都发生在密码子的第3位点,少部分发生在第1位点,第2位点最保守;碱基替换中存在转换偏奇,转换/颠换比在GH基因编码区为4.6,在MSTN基因编码区为2.8,在Cyt b基因编码区为5.4。4.GH基因、MSTN基因和Cyt b基因编码区都存在密码子使用偏好性,GH基因中发现了25个偏好性密码子,MSTN基因中发现了30个偏好性密码子,Cyt b基因中发现了27个偏好性密码子;在核基因GH基因和MSTN基因中,发现了11个共同的偏好性密码子;在核外mtDNA Cyt b基因中发现了与核基因共享的5个偏好性密码子,并且都是编码相同的氨基酸。5.在GH基因、MSTN基因和Cyt b基因中,大多数位点间的替代都是同义突变,非同义突变(错义突变)位点远远少于同义突变位点;同义与非同义替代发生的速率比全部小于或等于1,表明牛亚科家畜3个结构基因在进化过程中均不受达尔文正向选择的影响,少数位点受到负向选择的作用,是净化选择的结果。进一步说明3个结构基因仍然保持着非常重要的生物学功能。6.基于GH基因编码区序列构建的分子进化树分析表明,沼泽型水牛与河流型水牛聚为一类,它们与普通牛、瘤牛、牦牛以及大额牛之间的遗传分化已经十分明显。普通牛、瘤牛、牦牛、大额牛共同拥有一条相同的核苷酸序列,推测这一共享的序列可能是普通牛、瘤牛、牦牛和大额牛GH基因编码区的共同祖先序列,其它的核苷酸序列可以看作是在此基础上发生的随机突变类型(主要是遗传漂变的影响)。7.基于MSTN基因编码区序列构建的分子进化树表明,沼泽型水牛与河流型水牛之间的分化也已明显,而它们与普通牛、瘤牛、牦牛、大额牛间分化则更为明显。普通牛、瘤牛、牦牛、大额牛序列间没有显示出完全的分化,它们也没有共同拥有相同的核苷酸序列。除了个别牛种共享少数序列以外,其余的单倍型序列都是各牛种所特有的类型。8.从Cyt b基因序列揭示的牛亚科动物系统发生关系来看,牛亚科家畜可划分为家牛属、准野牛属、牦牛属和亚洲水牛属4个属,它们之间的分化十分明显;家牛属与准野牛属、牦牛属和水牛属之间的亲缘关系逐渐降低。9.从母系起源的角度来看,我国大额牛种群存在明显的分化,它可能具有十分独特的起源。虽然大额牛有部分单倍型序列与普通牛或瘤牛聚为一类,但是它不可能起源于普通牛或瘤牛,这种现象应该可以视为大额牛与普通牛及瘤牛之间曾经拥有过共同的祖先序列,并且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仍然保留着祖先序列的基本特征。大额牛与印度野牛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它们在较早的世代具有共同的母系起源,并且有可能是现已灭绝的某种野生牛的后代。10.从母系遗传的角度来看,雷琼牛仅起源于瘤牛应该是确信无疑的,它也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少数具有单一起源的瘤牛型黄牛品种。瘤牛进化网络关系分析表明,雷琼牛与亚洲其它地区瘤牛可能是在不同的地点由野生的瘤原牛独立驯化而来的,推测中国南方某些地区在史前也应该是一个独立的瘤原牛驯化中心。11.分子钟检验的结果说明,接受或者拒绝分子钟假说与所检测物种亲缘关系的远近无明显相关性,分子钟假说在一定的物种范围内是存在的;与基于氨基酸序列的检验结果相比较,基于核苷酸序列的检验结果更易于拒绝分子钟假说。12.对长期进化而言,既无基因亦无基因产物以绝对恒定速率变化,试图寻找具有通用分子钟的基因或蛋白质都是徒劳的,即分子钟只在一定的范围内存在,并且不具有通用性。

李晓林,潘庆杰,闵令江,沈伟,刘娣[6](2008)在《野猪群体结构基因遗传共适应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对吉林、黑龙江、辽宁3省的东北野猪群体随机采样42个,利用PCR-SSCP和PCR-RFLP技术检测到Nanog、瘦蛋白、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蛋白3、JAK2、肠毒素大肠杆菌受体、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钙蛋白酶抑制蛋白7个具有多态性的基因位点,并进行了群体遗传共适应性分析,结果表明:①7个多态性基因位点中有5个处于遗传不平衡状态,占所检测多态性基因位点的71.43%;②位于不同染色体上的基因位点之间的18个组合中有6个处于遗传不平衡状态,其主要原因可能是遗传共适应差异造成;③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3个基因位点之间的3个组合都处于遗传平衡状态,但是Leptin-ECF18R组合处于连锁不平衡状态,这可能是因为遗传共适应和基因间的连锁作用的方向是相反的,两者共同作用使得两位点处于遗传平衡状态。

潘庆杰,李晓林,闵令江,沈伟,刘娣[7](2007)在《群体遗传不平衡条件下的遗传共适应现象及其遗传分析》文中指出群体基因库的遗传共适应特性是在系统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和各基因位点的基因频率一样,是基因库属性的一个方面。利用群体遗传不平衡状态下的中性基因位点组合的遗传共适应特性,能揭示群体的起源进化和系统地位;通过对遗传共适应的认识,可提高经济性状标记的准确性。文章对遗传共适应的概念、产生的基础和过程,以及研究现状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徐亚欧,王永,胡瑜,李世丹,熊永,赵蜀容,钟红梅,周纯兵[8](2003)在《草地藏系绵羊中性基因TF和HP遗传共适应性研究》文中提出对若尔盖县草地藏系绵羊选育基础群的中性结构基因TF、HP进行遗传共适应及草地藏系绵羊遗传平衡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草地藏系绵羊中性结构基因TF、HP的基因及遗传共适应性均处于遗传平衡状态.

二、草地藏系绵羊中性基因TF和HP遗传共适应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草地藏系绵羊中性基因TF和HP遗传共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藏系绵羊(贾洛、红原、欧拉类群)、新疆细毛羊与阿勒泰羊血液蛋白多态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血样的采集与保存
    1.2 测定项目
        1.2.1 运铁蛋白 (Tf)
        1.2.2 血红蛋白 (Hb)
        1.2.3 乳酸脱氢酶 (LDH)
    1.3 血液蛋白判型方法
2 结果
    2.1 PAGE电泳结果
        2.1.1 血清Tf电泳结果
        2.1.2 Hb电泳结果
        2.1.3 LDH电泳结果
    2.2 群体基因型频率
    2.3 群体基因频率 (见表5)
    2.4 群体遗传距离
    2.5 基因平均杂合度
    2.6 聚类分析
3 分析与讨论
    3.1 群体基因及基因型频率的特点比较
    3.2 群体间的遗传平衡
    3.3 群体遗传距离与聚类分析
    3.4 基因平均杂合度分析
4 小结

(3)鲁西黄牛结构基因位点的遗传共适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资料统计处理及理论推导
        1.2.1 基因组成型的遗传平衡检验
        1.2.2 基因型非随机分布的X2独立分割检验
        1.2.3 遗传共适应差异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遗传不平衡检验
    2.2 遗传不平衡的贡献积累分析
    2.3 基因组合遗传共适应差异分析
3 讨论

(4)藏系绵羊三种促毛生长因子基因的克隆及营养差异对其mRNA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藏系绵羊生物学特性及研究进展
        1.1 藏系绵羊生物学特性
        1.2 藏系绵羊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2 绵羊皮肤构造与羊毛的结构及其生长调控
        2.1 绵羊皮肤构造
        2.2 羊毛及其辅助结构
        2.3 毛囊发生发育规律
        2.4 毛囊在羊毛生长调控中的作用
        2.5 羊毛纤维的形成与周期性生长
    3 HGF、VEGF 及IGF-Ⅰ生长因子介绍
        3.1 生长因子的发现和命名
        3.2 生长因子系统的组成
        3.3 生长因子的来源
        3.4 生长因子的分子结构
        3.5 生长因子的基因表达
        3.6 三种生长因子的生物学作用
    4 生长因子对毛囊生长的影响
    5 实时荧光定量PCR 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5.1 实时荧光定量PCR 技术的原理
        5.2 荧光化学
        5.3 实时荧光定量PCR 技术的应用
第二章 藏系绵羊促毛生长因子 IGF-Ⅰ、VEGF 及 HGF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藏系绵羊皮肤总RNA 的提取与检测
        2.2 IGF-Ⅰ、VEGF 及HGF 基因的RT-PCR 结果
        2.3 重组质粒的PCR 鉴定
        2.4 测序及序列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营养差异对藏系绵羊三种促毛生长因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总RNA 的提取
        2.2 cDNA 的合成
        2.3 RT real-time PCR 条件的优化
        2.4 熔解曲线分析
        2.5 标准曲线的建立
        2.6 SYBR Green I real-time PCR 的可重复性
        2.7 相对定量计算方法的确定
        2.8 不同营养对IGF-Ⅰ、VEGF 及HGF mRNA 表达水平的影响
    3 讨论
        3.1 影响羊毛生长的主要因素
        3.2 营养舔砖和颗粒饲料的作用
        3.3 不同营养水平对促毛生长基因表达的影响
        3.4 定量PCR 的优点
    4 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牛亚科家畜基于结构基因的分子进化特征与分子钟学说检验(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中国牛亚科家畜遗传资源概况
        1.1 黄牛
        1.2 牦牛
        1.3 亚洲水牛
        1.4 大额牛
    2 中国牛亚科家畜的起源与分化
        2.1 黄牛
        2.2 牦牛
        2.3 亚洲水牛
        2.4 大额牛
        2.5 牛亚科动物分子系统发育研究概况
    3 分子进化与分子钟研究现状
        3.1 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
        3.2 分子钟假说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牛亚科家畜结构基因编码区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及基因组总 DNA 的提取
        1.2 PCR 引物设计、扩增及扩增产物的检测与测序
        1.3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PCR 扩增及测序结果
        2.2 SNP 位点筛查结果
        2.2.1 GH 基因 SNP 位点分析
        2.2.2 MSTN 基因 SNP 位点分析
        2.2.3 Cyt b 基因 SNP 位点分析
        2.3 单倍型与核苷酸多样度
        2.3.1 GH 基因单倍型与核苷酸多样度分析
        2.3.2 MSTN 基因单倍型与核苷酸多样度分析
        2.3.3 Cyt b 基因单倍型与核苷酸多样度分析
    3 讨论
        3.1 SNP 位点检测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3.2 3 个结构基因编码区 SNP 位点的基本特征
        3.3 牛亚科家畜结构基因的遗传多样性
        3.4 线粒体假基因的检查与避免
第三章 牛亚科家畜3 个结构基因的分子进化特征研究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资料收集
        1.2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碱基组成分析
        2.1.1 GH 基因编码区序列的碱基组成
        2.1.2 MSTN 基因编码区序列的碱基组成
        2.1.3 Cyt b 基因编码区序列的碱基组成
        2.2 密码子使用特点
        2.2.1 GH 基因编码区序列的密码子使用
        2.2.2 MSTN 基因编码区序列的密码子使用
        2.2.3 Cyt b 基因编码区序列的密码子使用
        2.3 核苷酸替代
        2.3.1 GH 基因编码区的核苷酸替代
        2.3.2 MSTN 基因编码区的核苷酸替代
        2.3.3 Cyt b 基因编码区的核苷酸替代
        2.4 基于结构基因编码区单倍型序列的分子进化树
        2.4.1 基于 GH 基因编码区单倍型序列的分子进化树
        2.4.2 基于 MSTN 基因编码区单倍型序列的分子进化树
        2.4.3 基于 Cyt b 基因编码区单倍型序列的分子进化树
        2.5 牛亚科动物基于 Cyt b 基因序列的分子系统发生关系
        2.6 雷琼牛起源的遗传学分析
    3 讨论
        3.1 结构基因编码区序列的变异特点
        3.2 密码子用法偏倚
        3.3 核苷酸替代模式
        3.4 基于2个核基因编码区序列的分子进化关系
        3.5 Cyt b 基因序列揭示的牛亚科动物分子系统发生关系
        3.6 雷琼牛母系起源的遗传学证据
第四章 牛亚科家畜基于 Cyt b 基因编码区的分子钟学说检验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分子钟的检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核苷酸序列相对速率检验结果
        2.2 氨基酸序列相对速率检验结果
    3 讨论
        3.1 分子钟检验的方法与选择
        3.2 牛亚科动物基于Cyt b 基因核苷酸序列与氨基酸序列的分子钟检验比较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野猪群体结构基因遗传共适应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多态性检测方法
    1.3 数据统计及分析方法
        1.3.1 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
        1.3.2 群体遗传平衡性检验
        1.3.2.1 单个基因位点的遗传平衡检验: 采用适合性检验:
        1.3.2.2 2个基因位点组合的遗传平衡及连锁平衡检验:
        1.3.3 群体遗传共适应系数的计算
2 结果与分析
    2.1 单基因位点的遗传平衡检验
    2.2 两个基因位点间组合的遗传平衡检测
    2.3 连锁不平衡检测及遗传共适应系数的计算结果
3 讨 论

(7)群体遗传不平衡条件下的遗传共适应现象及其遗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遗传共适应问题的由来及概念的提出
2 遗传共适应数学模型的建立与发展
    2.1 适合性检验的数学模型
        2.1.1 基因频率估计的可靠性分析
        2.1.2 单个基因位点位遗传平衡检验
        2.1.3 2个基因位点遗传平衡检验
    2.2 蒙特卡罗模拟法的数学模型[14]
        2.2.1 蒙特卡罗模拟法检测单个位点遗传不平衡
        2.2.2 两位点遗传不平衡和遗传共适应系数检测
        2.2.3 相关软件
3 动物群体遗传共适应的研究进展
4 遗传共适应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
5 结束语

(8)草地藏系绵羊中性基因TF和HP遗传共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
    1.2 试验方法
    1.3 统计分析
        1.3.1 单基因的遗传平衡检验
        1.3.2 遗传平衡检验
2 结果
    2.1 单基因的遗传平衡
    2.2 两个基因的遗传平衡
    2.3 遗传不平衡系数
    2.4 配子间遗传共适应概率
3 讨论与结论
    3.1 草地藏系绵羊中性基因TF、HP基因处于平衡状态
    3.2 草地藏系绵羊中性基因TF、HP遗传共适应处于平衡状态
    3.3 遗传不平衡系数(GUC)及遗传共适应概率(PGC)[6]较低

四、草地藏系绵羊中性基因TF和HP遗传共适应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藏羊资源研究利用现状与展望[A]. 靳义超,闫忠心,李升升.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信息技术分会2014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4
  • [2]藏系绵羊(贾洛、红原、欧拉类群)、新疆细毛羊与阿勒泰羊血液蛋白多态性的研究[J]. 胡健,徐亚欧,郑玉才,傅昌秀.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3(11)
  • [3]鲁西黄牛结构基因位点的遗传共适应研究[J]. 谷朝勇.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0(13)
  • [4]藏系绵羊三种促毛生长因子基因的克隆及营养差异对其mRNA表达的影响[D]. 窦全林. 青海大学, 2008(11)
  • [5]牛亚科家畜基于结构基因的分子进化特征与分子钟学说检验[D]. 耿荣庆. 扬州大学, 2008(01)
  • [6]野猪群体结构基因遗传共适应特性的研究[J]. 李晓林,潘庆杰,闵令江,沈伟,刘娣. 畜牧兽医学报, 2008(03)
  • [7]群体遗传不平衡条件下的遗传共适应现象及其遗传分析[J]. 潘庆杰,李晓林,闵令江,沈伟,刘娣. 遗传, 2007(05)
  • [8]草地藏系绵羊中性基因TF和HP遗传共适应性研究[J]. 徐亚欧,王永,胡瑜,李世丹,熊永,赵蜀容,钟红梅,周纯兵.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06)

标签:;  ;  ;  ;  ;  

草原藏羊中性基因TF和HP的遗传共适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