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骨架镍为催化剂制备氢化松香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吴方柱[1](2020)在《两亲性介孔纳米催化剂的制备与催化水相加氢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α-蒎烯加氢所制备的蒎烷被广泛的应用于医药、香料、材料等领域。氢化松香是松香加氢所制备的一种重要的工业中间体。硝基苯加氢制备的苯胺是生产医药、染料的重要工业原料。传统工业制备蒎烷、氢化松香、苯胺不同程度存在着反应条件苛刻,选择性低,分离困难,环境污染等问题。水作为溶剂具有绿色环保、价格低廉、高活性和高选择等优点。然而,α-蒎烯、松香、硝基苯和水并不互溶,使得催化剂与底物接触困难,导致反应缓慢进行。科研工作者发现两亲性材料作为催化载体,可以有效的增加水油两相的接触面积,从而促进反应进行。所以,我们设计磁性两亲性纳米催化剂和新型Jauns两亲中空纳米催化剂,具体内容如下。通过水热法制备磁性两亲性介孔Fe3O4@SiO2@Cx@NH2/Ru催化剂。将Fe3O4@SiO2@C12@NH2/Ru用于催化α-蒎烯加氢制备顺式蒎烷的反应,在温度为40℃、氢气压力为1MPa、20mL水、催化剂为50mg与1gα-蒎烯的条件下反应3h,α-蒎烯转化率达到99.9%,顺式蒎烷的选择性大于98.0%,重复使用8次α-蒎烯的转化率仍然达到85.0%以上。以合成的Fe3O4@SiO2@C12@NH2作为载体以NaBH4为还原剂,以PdCl2为金属前驱体,制备磁性两亲性介孔纳米催化剂Fe3O4@SiO2@C12@NH2/Pd。优化Fe3O4@SiO2@C12@NH2/Pd催化硝基苯加氢制备苯胺的加氢工艺,在温度为40℃、氢气压力为1MPa、15mL水、投入20mg催化剂与1g硝基苯的条件下反应1h,硝基苯转化率达到99.9%,苯胺的选择性在98.0%以上,该催化剂稳定性良好重复使用8次硝基苯的转化率仍然可以达到85.0%以上。但是磁性两亲性催化剂稳定性低,不耐高温反应;并且活性位点嵌入性和两亲性调节难度大。因此采用限域碳化法制备新型Jauns两亲中空纳米材料CxNy@mSiO2。采用浸渍法分别将金属纳米粒子Ru、Pd、Ni锚定到Jauns两亲中空纳米材料CxNy@mSiO2。制备出新型Jauns两亲中空纳米催化剂Ru/CxNy@mSiO2、Pd/CxNy@mSiO2、Ni/CxNy@mSiO2。采用STEM、接触角测量仪、FI-IR等方法对催化剂的形貌和骨架结构进行表征。Ru/CxNy@mSiO2用于催化α-蒎烯加氢制备顺式蒎烷的反应,温度为25℃,氢气压力为1MPa,4mL水的条件下反应90min,α-蒎烯的转化率为99.9%,顺式蒎烷的选择性99.9%。催化剂重复使用7次α-蒎烯的转化率仍然达到85.0%以上。Pd/CxNy@mSiO2用于水相催化松香加氢的反应,在催化剂与底物的质量比为1:50,温度为130℃,氢气压力为4MPa,4mL水和6m L 200#溶剂油的条件下反应4h,松香的转化率为99.9%,四氢枞酸的含量为42.0%,达到了特级松香的要求。Pd/CxNy@mSiO2催化剂用于催化硝基苯加氢制备苯胺的反应,在温度为40℃,氢气压力为0.5MPa,4m L水的条件下反应4h,硝基苯的转化率高于98.0%,苯胺的选择性为99.9%。该催化剂稳定性良好,重复使用9次,硝基苯的转化率仍然高于85.0%。贵金属催化α-蒎烯和松香加氢取得了很好结果,但是贵金属价格昂贵、资源短缺,因此设计新型Jauns两亲中空纳米催化剂Ni/CxNy@mSiO2具重要的意义。Ni/CxNy@mSiO2用于水相催化松香加氢的反应,温度为140℃、氢气压力为4MPa、催化剂与底物的质量比为1:25、4m LH2O和6mL 200#溶剂油的条件下,反应时间4h。松香的转化率为99.9%,四氢枞酸含量为46.44%,脱氢枞酸含量为9.11%,达到了特级松香的标准。Ni/CxNy@mSiO2用于水相催化α-蒎烯加氢的研究。并且优化催化工艺,温度为60℃、氢气压力为3MPa、催化剂用量为0.4wt%、4m L水和1gα-蒎烯的条件下反应2h,α-蒎烯的转化率为95.2%,顺式蒎烷选择性为96.5%。催化剂重复使用8次,α-蒎烯的转化率为85.2%,顺式蒎烷的选择性没有明显的变化。本文设计了一系列的两亲性纳米催化剂作为微反应器在温和的条件下水相催化α-蒎烯、松香、硝基苯加氢反应,而且拓展新的绿色催化反应工艺,为推动催化学科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李晓豪[2](2019)在《碳基钯/镍催化剂的制备及催化α-蒎烯/松香加氢反应的研究》文中认为松节油和松香是重要的可再生天然资源,对其进行加氢的产物即蒎烷与氢化松香,可以应用到电子、食品、医药与功能材料等领域,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本文从环境友好、高活性、产物易分离、高稳定性催化的角度出发,选择三聚氰胺或双氰胺为碳源和氮源,氯化钯或四水合醋酸镍为钯源或镍源,制备出含氮杂环的碳基载体,能更好地稳定金属活性组分,并将制得的碳基钯/镍催化剂应用于催化α-蒎烯(松节油的主要成分)或松香的加氢反应以制备顺式蒎烷与氢化松香。以SiO2和双氰胺为原料,三聚硫氰酸、三聚氯化磷腈与氨硼烷分别为S、P与B源通过高温焙烧、NH4HF2刻蚀制得杂原子掺杂的介孔类石墨相氮化碳X-mp-C3N4(X代表B、S、P),通过NH3-TPD法分析载体的表面酸性。以氯化钯为钯源,硼氢化钠为还原剂制备出X-mp-C3N4负载的钯催化剂(Pd/X-mp-C3N4),并用于催化α-蒎烯加氢反应,筛选出较佳载体为B-mp-C3N4-0.15(0.15代表每3.00g双氰胺加入的氨硼烷的质量为0.15 g)。通过XRD、FT-IR、N2吸附脱附、XPS与ICP-AES等分析方法探究了Pd/B-mp-C3N4-0.15的物相结构、结构组成、比表面积和孔径以及Pd的价态分布与含量;通过TEM、FESEM-EDS与TG分析探究其形貌、元素分布与热稳定性。优化出较佳的α-蒎烯加氢工艺为:0.0532 g Pd/B-mp-C3N4-0.15,Pd负载量为4.00%,2.40 gα-蒎烯,90℃,2.0 MPa H2,反应3 h,α-蒎烯的转化率为97.5%,顺式蒎烷的选择性为74.9%。在较佳工艺下该催化剂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循环使用7次后,α-蒎烯的转化率仍保持在96.4%,选择性基本不变。以三联吡啶与双氰胺为碳源与氮源,四水合醋酸镍为镍源,MgO为模板剂,H2SO4为刻蚀剂,无水乙醇为溶剂,设计并合成了Ni-N-C催化剂。通过XRD、FT-IR、N2吸附脱附、XPS与ICP-AES等分析方法探究了Ni-N-C的物相结构、结构组成、比表面积和孔径以及Ni的价态分布与含量;通过TEM、FESEM-EDS与TG分析探究其形貌、元素分布与热稳定性。将Ni-N-C应用于催化α-蒎烯加氢反应,优化出较佳加氢工艺为:0.0243 g Ni-N-C,2.00 gα-蒎烯,5.0 MPa H2、170℃下反应5 h,α-蒎烯转化率为75.2%,顺式蒎烷选择性为73.7%。催化剂稳定性较好,重复使用5次后,其活性及选择性没有明显变化。以SiO2和三聚氰胺为原料,通过高温焙烧法制得介孔类石墨相氮化碳(mpg-C3N4),以氯化钯为钯源,硼氢化钠为还原剂制备出mpg-C3N4负载的Pd催化剂(Pd/mpg-C3N4)。通过XRD、FT-IR、N2吸附脱附、XPS与ICP-AES等分析方法探究了Pd/mpg-C3N4的物相结构、结构组成、比表面积和孔径以及Pd的价态分布与含量;通过TEM与TG分析探究其形貌与热稳定性。将Pd/mpg-C3N4应用于催化松香加氢反应,优化出较佳加氢工艺为:0.600 g松香,0.030 g Pd/mpg-C3N4,Pd负载量为7.96%,5.0 MPa H2、150℃下反应4 h,枞酸转化率为99.8%,四氢枞酸选择性为37.2%,二氢枞酸选择性为56.8%,去氢枞酸含量为6.0%,该催化剂重复使用4次后,四氢枞酸选择性降至26.4%,二氢枞酸选择性升至63.2%,去氢枞酸含量升至10.4%。以正硅酸乙酯(TEOS)与正硅酸丙酯(TPOS)作为硅源,间苯二酚与甲醛的缩聚物为碳源,三聚氰胺为碳源与氮源,通过高温焙烧法制得氮化碳包覆的中空介孔碳球(SiO2@SiO2/C@g-C3N4)。通过XRD、FT-IR、N2吸附脱附、UV-Vis分析方法探究了SiO2@SiO2/C的物相结构、结构组成、比表面积和孔径以及光吸收强度;通过TEM与SEM分析探究了SiO2@SiO2/C@g-C3N4各制备阶段的形貌的变化。以氯化钯为钯源,硼氢化钠为还原剂制备出SiO2@SiO2/C@g-C3N4负载的Pd催化剂,并初步用于催化松香加氢反应,于5.0 MPa H2、150℃下反应4 h,枞酸转化率为93.8%,二氢枞酸选择性为67.5%,四氢枞酸选择性为29.9%,去氢枞酸含量为2.60%。上述四个以碳氮杂环为主体设计制备出的碳基金属型催化剂体系,由于碳氮杂环电子离域化的大π键和比较强的金属配位能力,使该催化剂对α-蒎烯或松香加氢反应表现出较高的稳定性及易与产物分离的性能,该研究对其它不饱和烃类的催化加氢反应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申晨[3](2019)在《Ni-B/rGO催化剂的制备及松香加氢反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松香是一种自然界中存在的天然树脂,也是宝贵的化工原料。其主要成分是枞酸型树脂酸,枞酸型树脂酸化学性质活泼,可进行多种化学反应生成各类工业原料。工业上氢化松香一般由松香加氢制得,广泛应用于胶粘剂、合成橡胶、涂料、油墨等领域,研究和制备高性能的催化剂用于松香加氢,对松香深加工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石墨烯是一种新型二维材料,具有高比表面积、易分散、高机械性能和热稳定性等特点,化学方法制备的石墨烯表面会存在一些碳空位和未被还原的含氧基团,不利于电子迁移,但在催化领域石墨烯材料方面具有独特的性能,而石墨烯与纳米粒子进行复合能够有效的减弱石墨烯层间的π-π堆叠,从而使其不易团聚,纳米粒子与其也有协同耦合作用,有利于制备分散性高催化性能好的催化剂。通过修饰或复合可使单一的石墨烯变得多样化,这些都使得石墨烯成为优秀的载体材料。因此本文采用化学还原法在微波辅助下制备了Ni-B/rGO复合催化剂用于松香催化加氢。具体实验结论如下:(1)采用改良的Hummers法制备出了氧化石墨烯,在微波辅助下采用一步化学还原法制备了镍-硼/还原氧化石墨烯(Ni-B/rGO)复合催化剂。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得到最优的制备条件为:Ni/B摩尔比为1:5、制备温度70℃、硼氢化钠溶液pH=11、GO与Ni质量比1:7。通过分析FT-IR图、XRD图、TEM图,可以证明成功制备了氧化石墨烯,通过滴加硼氢化钠可以将氧化石墨烯还原为还原氧化石墨烯,通过XRD、TEM、XPS等表征手段,可以得知,成功将Ni-B与rGO复合,成功制备出Ni-B/rGO复合催化剂。(2)上述最佳制备条件得到的催化剂应用于松香催化加氢反应,并通过单因素和BDD响应曲面法对松香催化加氢的条件进行优化,得到最优的制备条件为:反应温度为200℃、反应压力为4.5MPa、反应时间4h、催化剂用量为原料松香的5%wt。进行了三次重复性实验,得到了松香催化加氢的平均转化率为99.72%,并用该催化剂连续使用7次后,仍有较高活性。反应后得到的氢化松香达到国家普通氢化松香特级标准(根据GB/T 14020─2006)。(3)采用气相色谱、气相-质谱联用仪对加氢产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采用FT-IR、XRD、TEM和XPS对催化剂进行表征,证明了成功合成出Ni-B/rGO复合催化剂,根据TEM、XPS等表征结果可以看出,Ni-B/rGO复合催化剂比Ni-B纳米合金分散性要好;催化剂失活原因有:活性组分Ni0氧化为Ni2+;失活催化剂分散性较差,出现部分团聚;在多次反应后的催化剂在HRTEM中能看到边缘晶化。
黄莹莹[4](2017)在《原位合成法制备废FCC触媒负载镍催化松香/松脂加氢反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流态催化裂化(Fluid Catalytic Cracking,FCC)废催化剂(也称为触媒)是石油加工企业排放的大宗固体废弃物。因其沉积了镍、铁和钒等重金属离子而失活,传统的掩埋法不仅污染环境,还造成资源的浪费,原因是沉积的镍、铁和钒都是催化加氢的活性组分,而且废FCC触媒还具有Y型分子筛多孔结构。松脂是一种天然树脂,蒸馏分离后得到松香和松节油,二者催化加氢后可制备氢化松香和氢化松节油。氢化松香是使用量最大的松香改性产品之一,广泛应用于胶黏剂、涂料、药品及食品等工业,氢化松节油的主要成分蒎烷是合成药物和香料的重要中间体。但氢化松香和氢化松节油的传统生产方法以贵金属为催化剂,存在反应条件苛刻、生产成本高、催化剂易失活等缺点,开发新型催化剂、优化生产过程以及研究催化剂加氢反应动力学进而认识反应过程机理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松香与松脂为天然产物,组成复杂,催化加氢过程中涉及多个组分的不同反应,导致了松香/松脂催化加氢反应动力学研究相当困难。本论文以废FCC触媒为载体,开发一种新型高效层状负载型镍基催化剂,并对其催化松香/松脂加氢反应过程及动力学和热力学进行系统研究。浸渍法制备的负载型金属催化剂金属离子与载体间作用力弱,活性组分分布不均,金属分散度低,催化活性不够理想。层状双金属氧化物(Layered Double Hydroxides,LDHs)是一类结构特殊的层状无机材料,作为催化剂或催化剂载体具有结构稳定、活性组分分布均匀、分散度高等优点,广泛应用于不同催化领域。本文结合LDH的结构特性,以高温活化的废FCC触媒为载体,充分利用其自身的A1源和Ni,采用原位合成法,补充添加Ni制备LDH衍生层状废FCC触媒负载Ni催化剂(LP-Ni/FC3R),通过XRD、BET、H2-TPR/TPD、SEM-EDS、TEM和XPS等表征技术对催化剂的结构、形貌、金属分散度等物理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并与浸渍法制备的废FCC触媒负载Ni催化剂(IM-Ni/FC3R)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废FCC触媒含有高岭土、Y型分子筛及A1203等,是良好的催化剂载体。以废FCC触媒为载体,在载体表面及孔道内原位合成均匀分布的NiAl-LDH层状结构,比表面积由63.06 m2·g-1增加到108.75 m2·g-1。与IM-Ni/FC3R相比,LP-Ni/FC3R的活性Ni与载体结合紧密,克服了制备过程中金属颗粒的迁移及集聚问题,因此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活性组分分布更均匀且Ni分散度更高。考察制备温度、制备时间、搅拌转速、pH值等制备条件对LP-Ni/FC3R催化加氢活性的影响,使用响应面BBD法优化制备过程,得到最佳制备条件为:Ni负载量8 wt.%,制备温度313 K,制备时间12 h,搅拌转速200 rpm,pH值7.5,还原温度723K,还原时间150 min。将层状LP-Ni/FC3R催化剂应用于松香催化加氢反应,采用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BBD设计考察氢气压力、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等对LP-Ni/FC3R催化松香加氢反应的影响并优化松香加氢反应过程。结果表明,温度对松香加氢反应影响最显着,氢化松香的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451 K、氢气压力5.5 MPa、反应时间94 min,枞酸转化率达99.73%。与IM-Ni/FC3R相比,LP-Ni/FC3R催化活性更高且使用寿命更长。在循环使用9次后,LP-Ni/FC3R催化剂仍保持较高的加氢活性,枞酸转化率为89.42%;而IM-Ni/FC3R催化剂在循环使用3次后,枞酸转化率仅61.93%。为系统研究松香催化加氢反应过程,本文采用基团贡献法估算松香加氢反应体系的热力学数据,其中枞酸部分加氢的反应焓△rHθ为-115.55 至-114.38 kJ·g-1,为放热反应;自由焓 △rGθ为-99.24 至-97.54 kJ·mol-1,为自发反应。采用GC-MS分析技术在线跟踪分析423-453K、3-6 MPa下松香催化加氢过程各组分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采用Levenberg-Marquart方法、Matlab程序和Auto2Fit软件估算松香催化加氢过程的幂函数型动力学模型参数,得到枞酸型树脂酸异构、枞酸部分加氢、枞酸完全加氢、枞酸脱氢、海松酸加氢反应的活化能Ea为37.60-107.42 kJ·mol-1;以 17 种 Langmuir-Hinshelwood 动力学模型为基础,建立LP-Ni/FC3R上松香催化加氢的双曲型动力学方程;得到LP-Ni/FC3R催化松香加氢反应的最可几模型为(?),反应机理为枞酸与氢气吸附在催化剂表面,氢分子发生解离吸附,氢原子与枞酸分子在活性中心上的化学反应为控制步骤。将层状LP-Ni/FC3R催化剂应用于松脂催化加氢反应,同时制备氢化松香和氢化松节油,采用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BBD设计考察反应压力、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催化加氢性能的影响,优化松脂催化加氢过程,确定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432K、氢气压力6 MPa、反应时间75 min,树脂酸转化率、蒎烯转化率及顺式蒎烷选择性分别为96.90%、98.84%、82.15%。采用GC-MS分析技术对413-443K下松脂催化加氢过程各组分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进行在线跟踪,使用集总思想将松脂原料及其加氢产物的成分划分为蒎烯、顺式蒎烷、反式蒎烷和枞酸型树脂酸、海松酸型树脂酸、氢化枞酸型树脂酸和氢化海松酸型树脂酸集总组分,构建松脂催化加氢复杂反应集总动力学反应网络;通过消除内外扩散影响,在搅拌转速600 rpm、催化剂粒度小于80μm的化学反应控制区内对松脂催化加氢反应本征动力学进行研究。采用Levenberg-Marquart方法、Matlab程序和Auto2Fit软件估算蒎烯加氢、枞酸型树脂酸加氢、海松酸型树脂酸加氢反应过程的表观活化能Ea为23.98-111.05 kJ·mol-1。所得集总动力学模型计算值与实验数据吻合良好,置信区间分布较窄,F-检测表明该动力学模型具有统计学显着性。
刘悦[5](2017)在《磁性纳米催化剂的制备与催化加氢反应的研究》文中认为α-蒎烯加氢反应(制备顺式蒎烷)、松香加氢反应(制备氢化松香)和纤维素氢解反应(制备1,2-丙二醇)都是生物质深加工中十分重要的加氢反应。生产的顺式蒎烷、氢化松香与1,2-丙二醇在工业上均有着广泛的应用。目前工业上生产顺式蒎烷与氢化松香主要以Pd/C为催化剂,此类催化剂存在分离繁琐,活性组分易流失与团聚等缺点,以上缺点导致这些产品的生产成本明显增加,纤维素转化为含氧化合物(多元醇)是原子经济性较高的反应,纤维素氢解制备1,2-丙二醇主要以质子酸与金属粒子复合使用作为催化剂,存在污染环境,腐蚀设备等问题。因此,寻找分离简单与重复使用性能较好的新型绿色催化剂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磁性纳米催化剂作为一种集可磁性回收和高催化活性于一身的新型纳米催化剂,在多种液相催化反应中表现出许多传统催化剂无法比拟的催化性能。具有优良超顺磁性质的磁性纳米催化剂在外加磁场帮助下能够方便快捷地与反应体系分离以达到完全回收,当外加磁场撤去时,催化剂又能高分散的分布到液相反应体系中,是一种可重复使用性能优异的多功能负载型催化剂。基于磁性纳米催化剂高催化活性与便于回收利用的特点,设计合成了Fe3O4@SiO2/APTS/Ru、Fe3O4@SiO2/MPTS/Ru、Fe3O4@C/Ru和Fe3O4/1,6-己二胺/Ru等21种负载不同金属的磁性纳米催化剂,并使用XRD、VSM、TEM、FT-IR、BET和XPS等表征手段对催化剂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合成的Fe3O4形貌规整,尺寸均匀,具有优异的超顺磁性质,单分散性能良好;合成的Fe3O4@SiO2与Fe3O4@C核壳结构明显,并且通过调节硅源和碳源的用量能够有效地控制包覆层的厚度。将合成的磁性纳米催化剂应用于α-蒎烯加氢反应,对磁性纳米催化剂的催化活性、选择性、使用寿命进行了研究,筛选出对α-蒎烯加氢反应催化效果显着的磁性纳米催化剂。反应结果表明:与传统催化剂比较,Fe3O4@SiO2/APTS/Ru、Fe3O4@C/Ru、Fe3O4/1,6-己二胺/Ru对α-蒎烯加氢反应均具有较好的催化效果,α-蒎烯的转化率均大于98%,顺式蒎烷的选择性均大于97%。反应结束后三种催化剂在外加磁场帮助下,能与液相体系迅速高效的分离并具有较佳的重复使用性能。将合成的磁性纳米催化剂应用于松香加氢反应,研究结果表明:Fe3O4@C/Ru和Fe3O4@SiO2/APTS/Ru对松香加氢反应均具有较好的催化效果,松香的转化率分别为98.5%和96.9%,四氢枞酸含量分别为58.3%和56.4%。反应结束后两种催化剂在外加磁场下,能够简单高效的与反应体系分离,Fe3O4@C/Ru重复使用10次后催化活性未见明显的降低。当Fe3O4@SiO2/APTS/Ru重复使用3次后催化效果出现明显的降低,通过热重分析发现,当反应温度过高时容易造成修饰剂APTS的脱落,继而影响了活性物质的固定效果,使催化活性降低。设计合成了既具有酸特性又具有加氢效果的双功能磁性纳米催化剂Fe3O4/SiO2/Ru-WO3等9种负载不同金属及不同量WO3的磁性纳米催化剂。并使用XRD、VSM、Raman、Py-FTIR、H2-TPR和NH3-TPD等表征手段对催化剂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负载的活性金属粒子与氧化钨较好的分散在载体表面,催化剂表面存在丰富的Lewis酸性位。将合成的双功能磁性纳米催化剂分别应用于葡萄糖、纤维二糖与纤维素氢解制备1,2-丙二醇反应,研究结果表明:Fe3O4/SiO2/Ru-WO3对以上三种模型反应均具有较佳的催化效果,反应底物的转化率均达到100%,1,2-丙二醇的选择性分别为70.1%、65.6%和51.6%。反应结束后催化剂在外加磁场下,能够简单高效的与反应体系分离,并具有较好的循环使用性能。采用不同的分析手段对氢解反应的中间产物和反应产物进行了系统分析,并且结合文献提出了纤维素氢解制备1,2-丙二醇的反应机理。研究表明:纤维素首先在酸性环境下水解成为单糖葡萄糖;葡萄糖氢解制备低碳醇的过程中主要发生了异构化反应,脱水反应,加氢反应和逆向羟醛缩合等反应,各反应之间存在相互竞争的关系,并最终决定产物分布;1,2-丙二醇的生成路径主要是葡萄糖在Lewis酸性条件下异构生成果糖,果糖发生逆向羟醛缩合反应生成甘油醛与羟基丙酮,甘油醛脱水加氢后形成1,2-丙二醇,羟基丙酮直接加氢生成1,2-丙二醇。
黄斌,黄榜如,侯文彪,任璐,李伟,农韦健[6](2016)在《松脂催化加氢反应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综述了松脂催化加氢反应条件、催化剂、反应动力学模型及其机理,对氢化松香制造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松脂加氢反应最优反应条件为:催化剂用量5wt.%,反应温度200℃,反应时间100min,反应压力6MPa;反应温度和反应压力对转化率的影响有显着性,所有因素对选择性的影响都没有显着性;氢化松香制造所用催化剂有贵金属和非贵金属两种,其中贵金属以Pd/C催化剂为主,非贵金属以镍基催化剂为主,特别是以FCC废触媒为载体制备的镍基催化剂具有较高的松脂加氢活性和选择性;松脂催化加氢反应动力学模型有双曲线型和幂函数型,双曲线模型有利于研究加氢反应机理,而幂指数型则有利于加氢反应过程的放大设计计算;反应机理为松香中的主要成分枞酸分子不在催化剂上吸附,枞酸分子与催化剂表面上所吸附的氢原子进行反应,氢原子的吸附过程为控制步骤。
张塞[7](2016)在《二氢枞酸的分离提纯及其衍生物热力学性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氢化松香是重要的天然可再生资源松香的深加工产品之一,在电子、食品、医药等领域有着重要的用途。本文以氢化松香为原料,采用超声波辅助胺化反应-重结晶提纯二氢枞酸,采用基团贡献法对二氢枞酸酰氯化反应进行了热力学分析且对结果进行了验证,并对松香基异硫氰酸酯合成工艺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在超声波辅助胺化反应重结晶提纯二氢枞酸实验中,通过单因素实验,分别考察了异丁醇胺用量、重结晶乙醇浓度、反应温度、超声波功率、反应时间、搅拌速率对二氢枞酸纯度的影响,得出适宜的胺化反应条件为:原料与异丁醇胺摩尔比为1:0.8、胺盐重结晶乙醇浓度为95%、反应温度为40℃、超声波功率为400W、搅拌转速为350r·min-1、反应时间为20min;通过正交实验考察了反应温度、超声波功率、搅拌转速和反应时间对二氢枞酸纯度的影响,得出了较优实验方案为:反应温度为45℃、超声波功率为400W、搅拌转速为350 r·min-1、反应时间为25min,结果得到二氢枞酸纯度和收率分别96%和11%。采用基团贡献法对二氢枞酸与氯化亚砜的反应进行热力学分析,计算了该反应体系中复杂化合物的基础热力学数据,以及该反应的焓变、熵变、Gibbs自由能变及反应平衡常数并结合热力学计算,分析了温度、压力对该反应体系平衡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松香基酰氯化反应是吸热反应,高温和低压有利于反应的进行。实验结果表明,以二氯甲烷为溶剂的松香基酰氯化反应,在常压、反应温度308~313K,反应时间10h,转化率达95%。在松香基异硫氰酸酯合成工艺研究中,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反应温度T、反应时间t、原料摩尔比μ对松香基异硫氰酸酯合成的影响,得到松香基异硫氰酸酯较优工艺为:第一步反应条件,反应温度为38℃,松香树脂酸与氯化亚砜摩尔比为1:3,反应时间5h,催化剂DMF0.1ml;第二步反应条件,反应温度T为55℃,反应时间t为2.5h,原料摩尔比(原料树脂酸:硫氰酸钾)μ为1:2;以二氢枞酸为原料以单因素较优方案进行了3次平行实验,二氢枞酸基异硫氰酸酯的收率平均在95%以上。
张塞,蒋丽红,王亚明,齐志文[8](2016)在《氢化松香及其衍生物的制备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氢化松香是重要的天然可再生资源松香的深加工产品之一,在电子、食品、医药等领域有着重要的用途。本文介绍了氢化松香的主要组分、氢化松香国内外工业化生产历程及氢化松香制备工艺,特别是由贵金属钯和非贵金属镍为催化剂的制备工艺的研究现状;对近年来氢化松香和二氢枞酸衍生物,主要是以氢化松香为整体的衍生物的制备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氢化松香及其衍生物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李仁焕,陈远霞,莫羡忠,谭波[9](2011)在《松香双键的改性研究概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松香的双键改性研究进行了概述,在四个方面做了详细的阐述,即氢化松香,歧化松香,马来松香以及聚合松香的制备,最后对该领域的发展趋势提出了见解。
俞明远,刘仕伟,解从霞,姜蕊,于世涛,刘福胜[10](2010)在《松香催化加氢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松香加氢反应使用的负载型贵金属催化剂、骨架镍催化剂、纳米镍催化剂及其反应动力学做了全面的综述,并对上述催化剂的优缺点进行了讨论,对氢化松香的研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认为研制价廉、低温、低压下高活性的催化剂是松香氢化反应的研究重点。
二、以骨架镍为催化剂制备氢化松香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骨架镍为催化剂制备氢化松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两亲性介孔纳米催化剂的制备与催化水相加氢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文献综述 |
1.1 两亲性纳米催化剂的研究背景 |
1.1.1 两亲性纳米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
1.1.2 两亲性纳米催化剂的种类 |
1.1.3 两亲性纳米材料的应用 |
1.2 蒎烷 |
1.2.1 蒎烷的性质和用途 |
1.2.2 α-蒎烯加氢的研究进展 |
1.3 松香 |
1.3.1 氢化松香的研究进展 |
1.3.2 氢化松香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
1.4 苯胺 |
1.4.1 苯胺的性质和用途 |
1.4.2 苯胺的研究进展 |
1.5 立题依据 |
2.磁性两亲性Ru纳米粒子催化α-蒎烯加氢反应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主要实验试剂和仪器 |
2.2.2 制备Fe_3O_4@SiO_2@Cx@NH_2 磁性两亲性纳米材料 |
2.2.3 磁性两亲性纳米催化剂Fe_3O_4@SiO_2@Cx@NH_2/Ru的制备 |
2.2.4 磁性两亲性纳米催化剂催化α-蒎烯加氢反应 |
2.2.5 催化剂重复使用 |
2.2.6 产物的定量分析 |
2.2.7 催化剂的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催化剂制备条件的优化及表征 |
2.3.2 α-蒎烯加氢工艺的优化 |
2.3.3 催化剂重复使用性的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3.磁性两亲性Pd纳米粒子催化硝基苯加氢反应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主要试剂和仪器 |
3.2.2 制备磁性两亲性Fe_3O_4@SiO_2@C_(12)@NH_2 材料 |
3.2.3 制备Fe_3O_4@SiO_2@C_(12)@NH_2/Pd催化剂 |
3.2.4 Fe_3O_4@SiO_2@C_(12)@NH_2/Pd催化硝基苯加氢制备苯胺的反应 |
3.2.5 催化剂重复使用 |
3.2.6 产物的定量分析 |
3.2.7 催化剂的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催化剂的表征 |
3.3.2 硝基苯加氢反应的研究 |
3.3.3 底物拓展 |
3.4 本章小结 |
4.新型Janus两亲中空纳米钌催化α-蒎烯加氢反应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 |
4.2.1 实验主要试剂和仪器 |
4.2.2 Cx Ny@mSiO_2材料的制备 |
4.2.3 Ru/Cx Ny@mSiO_2催化剂的制备 |
4.2.4 Ru/Cx Ny@mSiO_2催化α-蒎烯加氢的研究 |
4.2.5 催化剂重复性 |
4.2.6 产物的定量分析 |
4.2.7 催化剂的表征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Cx Ny@mSiO_2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
4.3.2 Ru/Cx Ny@mSiO_2催化剂的表征 |
4.3.3 α-蒎烯加氢反应的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5.两亲性新型Janus中空纳米钯催化松香/硝基苯加氢反应的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 |
5.2.1 实验主要试剂和仪器 |
5.2.2 Cx Ny@mSiO_2材料的制备 |
5.2.3 两亲性Pd/Cx Ny@m SiO_2催化剂的制备 |
5.2.4 Pd/Cx Ny@mSiO_2催化加氢的反应 |
5.2.5 催化剂重复性 |
5.2.6 产物的定量分析 |
5.2.7 催化剂的表征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Cx Ny@mSiO_2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
5.3.2 Pd/Cx Ny@mSiO_2催化剂的表征 |
5.3.3 松香加氢制备氢化松香的反应 |
5.3.4 硝基苯加氢的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6.新型Janus中空纳米镍纳米催化松香/α-蒎烯加氢反应的研究 |
6.1 引言 |
6.2 实验 |
6.2.1 实验主要试剂和仪器 |
6.2.2 CXNy@mSiO_2材料的制备 |
6.2.3 新型Janus两亲中空Ni/Cx Ny@m SiO_2催化剂的制备 |
6.2.4 Ni/Cx Ny@mSiO_2催化加氢反应的研究 |
6.2.5 催化剂重复性 |
6.2.6 产物的定量分析 |
6.2.7 催化剂的表征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Cx Ny@mSiO_2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
6.3.2 Ni/Cx Ny@mSiO_2催化剂的表征 |
6.3.3 Ni/Cx Ny@mSiO_2催化松香加氢反应结果 |
6.3.4 Ni/Cx Ny@mSiO_2催化α-蒎烯加氢的反应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2)碳基钯/镍催化剂的制备及催化α-蒎烯/松香加氢反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文献综述 |
1.1 蒎烷 |
1.1.1 蒎烷的性质及用途 |
1.1.2 α-蒎烯加氢现状及其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
1.1.3 α-蒎烯加氢反应的机理 |
1.2 氢化松香 |
1.2.1 氢化松香的性质及用途 |
1.2.2 松香加氢现状及其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
1.2.3 松香加氢反应的机理 |
1.3 碳基氮化碳材料及金属纳米粒子催化剂 |
1.3.1 碳基氮化碳材料的介绍 |
1.3.2 g-C_3N_4 的改性 |
1.3.3 氮化碳的形貌控制及改性 |
1.3.4 碳基金属纳米粒子催化剂的应用 |
1.4 选题背景及意义 |
2 杂原子掺杂的类石墨相氮化碳(X-C_3N_4)负载钯催化α-蒎烯加氢反应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主要实验试剂 |
2.2.2 主要实验仪器 |
2.2.3 Pd/X-C_3N_4 的制备 |
2.2.4 α-蒎烯加氢反应 |
2.2.5 催化剂的重复使用性考察 |
2.2.6 催化剂表征 |
2.2.7 产物的检测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催化剂制备条件的优化 |
2.3.2 Pd/B-g-C_3N_4 催化剂的表征 |
2.3.3 α-蒎烯加氢工艺的优化 |
2.3.4 催化剂重复使用性研究及表征 |
2.4 本章小结 |
3 Ni-N-C催化α-蒎烯加氢反应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试剂 |
3.2.2 实验仪器 |
3.2.3 Ni-N-C的制备 |
3.2.4 α-蒎烯加氢反应 |
3.2.5 催化剂的重复使用性 |
3.2.6 催化剂表征 |
3.2.7 产物的检测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催化剂制备条件的优化 |
3.3.2 Ni-N-C催化剂的表征 |
3.3.3 α-蒎烯加氢工艺的优化 |
3.3.4 催化剂重复使用性研究及表征 |
3.4 本章小结 |
4 介孔类石墨相氮化碳负载钯(Pd/mpg-C_3N_4)催化松香加氢反应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主要实验试剂 |
4.2.2 主要实验仪器 |
4.2.3 Pd/mpg-C_3N_4 的制备 |
4.2.4 松香加氢反应 |
4.2.5 催化剂的重复使用性 |
4.2.6 催化剂表征 |
4.2.7 产物的检测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g-C_3N_4 与催化剂的表征 |
4.3.2 松香加氢工艺的优化 |
4.3.3 催化剂重复使用性研究及表征 |
4.4 本章小结 |
5 Pd/SiO_2@SiO_2/C@g-C_3N_4的制备及初步用于催化松香加氢反应的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试剂 |
5.2.2 实验仪器 |
5.2.3 Pd/SiO_2@SiO_2/C@g-C_3N_4 的制备 |
5.2.4 松香加氢反应 |
5.2.5 催化剂表征 |
5.2.6 产物的检测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催化剂制备条件的优化 |
5.3.2 SiO_2@SiO_2/C@g-C_3N_4 的表征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Ni-B/rGO催化剂的制备及松香加氢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石墨烯的概述 |
1.2 石墨烯的制备方法 |
1.2.1 机械剥离法 |
1.2.2 外延生长法 |
1.2.3 化学气相沉淀法(CVD) |
1.2.4 氧化还原法 |
1.3 石墨烯在催化中的应用 |
1.3.1 石墨烯在加氢反应中的应用 |
1.3.2 石墨烯在其他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
1.4 镍系非晶态合金催化剂概述 |
1.4.1 镍系非晶态合金催化剂的特点 |
1.4.2 镍系非晶态合金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
1.5 松香概述 |
1.5.1 松香的性质特征 |
1.5.2 松香的现状及应用 |
1.5.3 松香加氢反应简介 |
1.6 松香加氢催化剂研究进展 |
1.6.1 贵金属催化剂 |
1.6.2 非贵金属催化剂 |
1.7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1.8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实验试剂、仪器及产品分析 |
2.1 主要原料及试剂 |
2.2 实验仪器 |
2.3 载体及负载型催化剂的分析和表征 |
2.3.1 红外光谱分析法(FT-IR) |
2.3.2 X射线衍射仪(XRD) |
2.3.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2.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2.4 原料和产品分析 |
2.4.1 气相色谱法分析(GC) |
2.4.2 气相色谱-质谱分析(GC-MS) |
2.4.3 氢化松香质量评价标准 |
第三章 非晶态Ni-B/rGO催化剂的制备及催化性能考察 |
3.1 氧化石墨烯分散液的制备 |
3.2 Ni-B/rGO催化剂的制备 |
3.3 催化剂的表征 |
3.3.1 FT-IR光谱 |
3.3.2 XRD分析 |
3.3.3 XPS分析 |
3.3.4 TEM分析 |
3.4 催化剂性能评价 |
3.4.1 松香原料气相分析 |
3.4.2 氢化松香气相分析 |
3.5 产物分析 |
3.6 Ni-B/rGO催化剂制备条件单因素考察 |
3.6.1 Ni/rGO质量比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
3.6.2 制备温度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
3.6.3 硼氢化钠溶液pH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
3.6.4 硼氢化钠滴加速率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
3.6.5 Ni/B摩尔比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
3.7 正交试验优化催化剂制备工艺条件 |
3.7.1 正交试验 |
3.7.2 重现实验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松香加氢工艺研究 |
4.1 单因素考察 |
4.1.1 反应温度的影响 |
4.1.2 反应时间的影响 |
4.1.3 反应压力的影响 |
4.1.4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
4.2 响应曲面法优化加氢工艺条件 |
4.3 重现实验 |
4.4 催化剂稳定性考察 |
4.5 与现有文献结果对比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结论 |
5.2 本论文的创新点 |
5.3 下一步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发表的文章及荣誉 |
(4)原位合成法制备废FCC触媒负载镍催化松香/松脂加氢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废FCC触媒的研究现状 |
1.2.1 废FCC触媒概述 |
1.2.2 废FCC触媒的失活 |
1.2.3 废FCC触媒的处理方法 |
1.3 松香催化加氢过程 |
1.3.1 松香概述 |
1.3.2 氢化松香概述 |
1.3.3 松香催化加氢 |
1.4 松节油及其加氢过程 |
1.4.1 松节油概述 |
1.4.2 松节油催化加氢 |
1.5 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研究现状 |
1.5.1 LDHs材料概述 |
1.5.2 LDHs的制备方法 |
1.5.3 LDHs的原位合成 |
1.6 目的和意义 |
1.7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废FCC触媒负载镍催化剂的制备及表征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仪器 |
2.2.1 原料及试剂 |
2.2.2 实验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催化剂的制备 |
2.3.3 催化剂活性评价实验 |
2.3.4 层状LP-Ni/FC3R催化剂制备过程优化 |
2.3.5 催化剂表征 |
2.4 结果和讨论 |
2.4.1 层状LP-Ni/FC3R催化剂制备过程优化 |
2.4.2 催化剂的表征 |
2.5 小结 |
第三章 松香催化加氢反应优化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原料与试剂 |
3.2.2 实验设备 |
3.2.3 LP-Ni/FC3R催化剂制备 |
3.2.4 松香催化加氢 |
3.2.5 分析方法 |
3.3 单因素实验设计 |
3.3.1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
3.3.2 氢气压力的影响 |
3.3.3 反应时间的影响 |
3.3.4 反应温度的影响 |
3.3.5 搅拌转速的影响 |
3.4 响应面实验设计 |
3.5 催化剂寿命评价 |
3.6 结果与讨论 |
3.6.1 松香原料及加氢松香组成分析 |
3.6.2 单因素实验结果 |
3.6.3 响应面实验结果 |
3.6.4 催化剂寿命 |
3.7 小结 |
第四章 松香催化加氢反应热力学及动力学研究 |
4.1 引言 |
4.2 松香加氢基团贡献法热力学研究 |
4.2.1 △H_f~θ、S_g~θ和C_p的计算 |
4.2.2 相变热的估算 |
4.2.3 汽相、液相的△H_(f,I)~θ和S_I~θ (T)计算 |
4.2.4 标准反应焓变、熵变、Gibbs自由能变和平衡常数 |
4.2.5 热力学数据分析 |
4.3 松香加氢反应动力学 |
4.3.1 实验部分 |
4.3.2 松香加氢反应过程分析 |
4.3.3 传质过程分析 |
4.3.4 幂函数型动力学方程 |
4.3.5 双曲型动力学方程 |
4.4 小结 |
第五章 松脂催化加氢反应优化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原料与试剂 |
5.2.2 实验设备 |
5.2.3 LP-Ni/FC3R催化剂制备 |
5.2.4 松脂催化加氢实验 |
5.2.5 分析方法 |
5.3 单因素实验设计 |
5.3.1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
5.3.2 氢气压力的影响 |
5.3.3 反应时间的影响 |
5.3.4 反应温度的影响 |
5.3.5 搅拌转速的影响 |
5.4 响应面实验设计 |
5.5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5.1 松脂原料及加氢产品分析 |
5.5.2 单因素实验结果 |
5.5.3 响应面实验结果 |
5.5.4 过程优化 |
5.6 小结 |
第六章 松脂催化加氢反应动力学 |
6.1 引言 |
6.2 实验部分 |
6.2.1 原料与试剂 |
6.2.2 实验设备 |
6.2.3 催化剂制备 |
6.2.5 松脂催化加氢实验 |
6.3 传质过程分析 |
6.3.1 外扩散影响的消除 |
6.3.2 内扩散影响的消除 |
6.4 松脂催化加氢反应过程分析 |
6.5 动力学模型建立 |
6.6 模型检验与讨论 |
6.7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之处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5)磁性纳米催化剂的制备与催化加氢反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α-蒎烯加氢反应 |
1.2.1 蒎烷 |
1.2.2 α-蒎烯加氢反应的研究现状 |
1.3 松香加氢反应 |
1.3.1 氢化松香的性质 |
1.3.2 松香加氢反应的研究现状 |
1.4 纤维素氢解 |
1.4.1 纤维素氢解的反应路径 |
1.4.2 纤维素氢解反应的研究现状 |
1.5 磁性纳米催化剂 |
1.5.1 磁核的研究 |
1.5.2 包覆层的研究 |
1.5.3 功能化磁性纳米催化剂 |
1.6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1.6.1 关键的科学问题与研究目标 |
1.6.2 主要研究内容 |
1.7 研究技术路线 |
1.7.1 磁性纳米催化剂的合成 |
1.7.2 磁性纳米催化剂催化性能测试技术路线 |
1.8 论文创新点 |
2 磁性纳米催化剂催化 α-蒎烯加氢反应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试剂 |
2.2.2 实验仪器 |
2.2.3 磁性纳米催化剂的合成 |
2.2.4 磁性纳米催化剂的表征 |
2.2.5 α-蒎烯的加氢反应 |
2.2.6 气相色谱分析 |
2.2.7 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Fe_3O_4@SiO_2/APTS/Ru催化剂的表征 |
2.3.2 Fe_3O_4@SiO_2/APTS/Ru催化 α-蒎烯加氢反应的研究 |
2.3.3 Fe_3O_4@C/Ru催化剂的表征 |
2.3.4 Fe_3O_4@C/Ru催化 α-蒎烯加氢反应的研究 |
2.3.5 Fe_3O_4/1, 6-己二胺/Ru催化剂的表征 |
2.3.6 Fe_3O_4/1, 6-己二胺/Ru催化 α-蒎烯加氢反应的研究 |
2.4 小结 |
3 磁性纳米催化剂催化松香加氢反应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试剂 |
3.2.2 实验仪器 |
3.2.3 磁性纳米催化剂的合成 |
3.2.4 磁性纳米催化剂的表征 |
3.2.5 松香的加氢反应 |
3.2.6 气相色谱分析 |
3.2.7 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Fe_3O_4@C/Ru催化剂的表征 |
3.3.2 Fe_3O_4@C/Ru催化松香加氢反应的研究 |
3.3.3 Fe_3O_4@SiO_2/APTS/Ru催化剂的表征 |
3.3.4 Fe_3O_4@SiO_2/APTS/Ru催化松香加氢反应的研究 |
3.4 小结 |
4 磁性纳米催化剂催化纤维素氢解反应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试剂 |
4.2.2 实验仪器 |
4.2.3 磁性纳米催化剂的合成 |
4.2.4 磁性纳米催化剂的表征 |
4.2.5 纤维素的氢解反应 |
4.2.6 液相色谱分析 |
4.2.7 液相色谱-质谱分析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Fe_3O_4/SiO_2/Ru-WO_3催化剂的表征 |
4.3.2 Fe_3O_4/SiO_2/Ru-WO_3催化葡萄糖氢解反应的研究 |
4.3.3 Fe_3O_4/SiO_2/Ru-WO_3催化纤维二糖氢解反应研究 |
4.3.4 Fe_3O_4/SiO_2/Ru-WO_3催化纤维素氢解反应 |
4.4 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目录 |
(6)松脂催化加氢反应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加氢反应条件研究 |
1.1 熔融法 |
1.2 溶剂法 |
1.3 基础数据及设备 |
2 加氢催化剂研究 |
2.1 贵金属催化剂 |
2.2 非贵金属催化剂 |
3 加氢动力学研究 |
4 结语 |
(7)二氢枞酸的分离提纯及其衍生物热力学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氢化松香的组成 |
1.2 氢化松香的制备 |
1.2.1 氢化松香工业化生产历程 |
1.2.2 氢化松香制备工艺研究 |
1.3 树脂酸提纯研究现状 |
1.3.1 树脂酸分离方法 |
1.3.2 超声波辅助技术 |
1.4 松香树脂酸热力学研究现状 |
1.5 氢化松香衍生物制备 |
1.5.1 氢化松香甲酯的制备 |
1.5.2 氢化松香乙酯的制备 |
1.5.3 氢化松香甘油酯的制备 |
1.5.4 氢化松香-丙烯酸丙三醇酯单体合成 |
1.5.5 松香基酰基亚胺噻唑烷衍生物合成 |
1.5.6 二氢枞酸基氨基噻二唑衍生物合成 |
1.6 选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1.6.1 本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
1.6.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超声波辅助提纯二氢枞酸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原料和产品的GC-MS和GC分析 |
2.2.1 实验主要试剂及设备 |
2.2.2 气相色谱分析条件 |
2.2.3 GC-MS分析条件 |
2.2.4 原料和产品的GC-MS和GC分析结果 |
2.3 红外光谱分析 |
2.3.1 测定方法 |
2.3.2 二氢枞酸红外光谱图 |
2.4 实验部分 |
2.4.1 实验步骤 |
2.5 单因素考察 |
2.5.1 异丁醇胺用量的考察 |
2.5.2 重结晶乙醇浓度考察 |
2.5.3 超声波功率考察 |
2.5.4 反应温度的考察 |
2.5.5 反应时间的考察 |
2.5.6 搅拌速度对二氢枞酸提纯的影响 |
2.6 正交实验 |
2.6.1 正交实验设计 |
2.6.2 正交实验结果 |
2.7 重现实验 |
2.8 滤液复式重结晶 |
2.9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松香基酰氯化反应的基团贡献法热力学分析 |
3.1 概述 |
3.2 基团贡献法 |
3.2.1 基团的划分 |
3.2.2 基础物性的估算方法 |
3.2.3 理想气体的热力学性质 |
3.3 松香衍生物合成反应的基团贡献法热力学分析 |
3.3.1 反应体系热力学数据的计算 |
3.3.2 反应体系热力学分析与讨论 |
3.3.3 反应的热力学分析及实验结果比较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松香基异硫氰酸酯的合成工艺研究 |
4.1 概述 |
4.2 实验部分 |
4.2.1 原料试剂与主要仪器设备 |
4.2.2 实验装置 |
4.2.3 实验步骤及流程图 |
4.2.4 产物检测方法 |
4.3 单因素实验 |
4.3.1 温度的影响 |
4.3.2 反应时间的影响 |
4.3.3 原料摩尔比μ的影响 |
4.3.4 单因素实验的结果 |
4.4 重现实验 |
4.5 产品检测 |
4.5.1 产品MS分析 |
4.5.2 产品IR分析 |
4.5.3 产品GC分析 |
4.6 本章结论 |
第五章 结论 |
5.1 本论文结论 |
5.2 论文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8)氢化松香及其衍生物的制备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氢化松香的组成 |
2 氢化松香的制备 |
2. 1 氢化松香工业化生产历程 |
2. 2 氢化松香制备工艺研究 |
2.2.1贵金属催化低压加氢 |
2.2.2非贵金属催化低压加氢 |
3 氢化松香衍生物制备 |
3. 1 氢化松香甲酯的制备 |
3. 2 氢化松香乙酯的制备 |
3. 3 氢化松香甘油酯的制备 |
3. 4 氢化松香三甘醇酯的制备 |
3. 5 氢化松香-丙烯酸丙三醇酯单体合成 |
3. 6 氢化松香聚乙二醇柠檬酸酯的合成 |
3. 7 氢化松香基季铵盐表面活性剂制备 |
3. 8 松香基酰基亚胺噻唑烷衍生物合成 |
3. 9 二氢枞酸基氨基噻二唑衍生物合成 |
4 结语 |
(9)松香双键的改性研究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氢化松香 |
2 歧化松香 |
3 马来松香 |
4 聚合松香 |
5 结语 |
四、以骨架镍为催化剂制备氢化松香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两亲性介孔纳米催化剂的制备与催化水相加氢的研究[D]. 吴方柱.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2]碳基钯/镍催化剂的制备及催化α-蒎烯/松香加氢反应的研究[D]. 李晓豪. 青岛科技大学, 2019(11)
- [3]Ni-B/rGO催化剂的制备及松香加氢反应研究[D]. 申晨.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4]原位合成法制备废FCC触媒负载镍催化松香/松脂加氢反应研究[D]. 黄莹莹. 广西大学, 2017(06)
- [5]磁性纳米催化剂的制备与催化加氢反应的研究[D]. 刘悦. 青岛科技大学, 2017(01)
- [6]松脂催化加氢反应研究进展[J]. 黄斌,黄榜如,侯文彪,任璐,李伟,农韦健. 大众科技, 2016(10)
- [7]二氢枞酸的分离提纯及其衍生物热力学性质研究[D]. 张塞. 昆明理工大学, 2016(06)
- [8]氢化松香及其衍生物的制备研究进展[J]. 张塞,蒋丽红,王亚明,齐志文. 化学通报, 2016(03)
- [9]松香双键的改性研究概述[J]. 李仁焕,陈远霞,莫羡忠,谭波. 化工技术与开发, 2011(12)
- [10]松香催化加氢的研究进展[J]. 俞明远,刘仕伟,解从霞,姜蕊,于世涛,刘福胜. 林产化学与工业, 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