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研究的心理认知与选题的建立

论科学研究的心理认知与选题的建立

一、论科研的心理认知和论题的确立(论文文献综述)

曹威威[1](2017)在《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校辅导员队伍具有重要的意义与特殊的使命。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包含丰富的内容,从职业的视角切入本研究,在高校辅导员职业肩负履行国家意志的使命这一职业的重要性与特殊性的基本前提下,探究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的问题相比其他职业群体而言,更加复杂和严峻,辅导员职业的兴衰和荣辱直接影响这支队伍的稳定性、职业化和专业化的水平,影响其工作水平和质量,进而影响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校的和谐稳定。在这个意义上,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问题的重要性无疑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具有首位价值意义。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劳动首先是人谋生的手段,而选择所将从事的职业,应遵循的原则是为人类谋幸福与自身完美发展的结合。因此,辅导员职业生涯的发展就应从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实现的统一视域去推动;而从人的本质的社会性站位,辅导员职业生涯的发展需要自我努力与社会条件支持的内因和外因双重动力驱动。把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问题作为研究的课题,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具有鲜明的实践价值。对于当下现实而言,辅导员队伍稳定性不强,过于频繁的职业流动、职业生涯相继历程的难以持续是不争的事实,即,高校辅导员队伍缺乏稳定性的问题,社会成员对辅导员的职业认同过低问题,高校辅导员职业终身制的发展动力不足等矛盾,这些制约高校辅导员队伍发展根源性问题的存在,对高校辅导员个体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成为困扰辅导员个体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整体队伍提升的掣肘性障碍。上述问题的存在,与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不顺不畅不利有着直接的关系,正因为如此,如何有效推动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就成为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本文正是试图以此为目标,在借鉴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把问题聚焦于“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这一命题中,旨在通过学理层面的深入研究,对高校辅导员职业进行定位、定性,明确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的内涵与实质,在厘清“是什么”和“为什么”的前提下,以破解问题探讨对策为指向,以对当下制约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的各种原因的剖析,在揭示新的历史条件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力求通过“怎么办”的思考,提出解决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的突破路径与实践体系建构的理论原则和基本对策。全文由五部分内容构成:第一章,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研究的理论前提和政策基础。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研究,要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在遵循职业生涯的“理论一般”的科学依据下探讨其逻辑走向,还应在政策背景中分析其制度框架。在此基础上,阐明了“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范畴的基本内涵,即,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是指高校辅导员个体自觉地把握社会对其职业化、专业化成长的期望和规范,使自己努力达到职业角色要求和具备职业能力素养的职业生涯相继和职业进展历程的持续化追求过程。从而确定本研究的逻辑基点。第二章,关于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基本内容的研究。以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发展什么”为题,从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的职业能力发展、职业人格发展、职业路径发展的内容维度;从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的“适应探索、发展成长、高原倦怠、成熟稳固”四阶段的周期过程和规律的维度;从组织管理的“系统规划、整体推进,搭建平台、科学实施,汇聚资源、制度保障”三层面对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重要支撑条件的维度,对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研究从理论上进行整体性关照和阐述。第三章,是关于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的现实困境及其归因分析。该部分通过典型个案的剖析,力图对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的总体现状、基本特征和一般规律进行概括总结,重点对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的组织管理现状与问题进行梳理和问题解析。并运用解释结构模型分析了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因素,并对影响因素构成的系统结构划分为表象层、中间层、根源层三个层级,系统分析了诸多影响因素间的层次性与关联性,并从体制机制、内在动力与人文环境三个方面对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的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刻透视。第四章,研究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难题的突破路径。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遭遇严峻挑战和危机,研究如何转“危”为“机”,探寻解决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瓶颈的突破口。在对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职业终身化、主体性等问题进行了基本框定的前提下,我们认为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应把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方向融汇为专家化的发展通道,即,高校辅导员A型职业生涯发展路径。同时,构建以自我反思与科研提升为主的“二次成长”路径,实现其职业生涯发展的周期超越。第五章,关于推动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的实践体系建构的思考。应把高校辅导员置于“大思政”理念下思考其职业生涯发展问题。应从系统论的整体性高度推进和把握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问题,在目标系统、管理系统、培养系统、发展系统、评价系统以及环境系统整合的视域下建构实践体系,这一实践体系的动态运行体现在子系统间相互作用的外循环过程与辅导员个体职业生涯发展活动所形成的内循环过程。同时,在实践体系动态优化策略方面,应在理论架构、实践运行、制度保障、考核评估四个维度优化体制机制,通过培训内容、培训教材及师资队伍等方面优化培训体系,并以多向度、模块化的培养体系、“成长共同体”、“问题导向的科研机制”等方面的内容优化培养模式,最终实现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的全面发展。

黄云[2](2012)在《自由教育理念下的本科生导师制度设计 ——以某大学教育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本科生导师制度是牛津大学本科教学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质疑的能力效果显着。在中国,随着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探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本科生导师制为国内众多高校所重视。可以说,在高校中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度已成为新时期学校教学的大趋势。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度是实施个性化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理性思维。本科生导师制是与自由教育的内在理念相适应的。本文以自由教育理念为基础,通过分析和思考牛津大学的本科生导师制度的教学理念、教学实践等方面,以及对某大学教育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度实施现状的调查,结合高校自身情况,提出设计本科生导师制的相应策略。全文共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阐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对本科生制度的界定以及相关文献综述,明确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以自由教育为理论基础,通过对自由教育理念的分析,以及与职业教育、通识教育、学术自由等相关理论的辨析,分析自由教育理论基础的合理性;第三部分是以牛津大学本科生导师制为基础,从理念、实践、特点、模式等多角度进行分析,并进行总结和反思;第四部分阐述了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发展情况以及实施的主要模式,通过对某大学教育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度实施现状的问卷、观察和访谈调查,发现及分析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是以高等教育目标以及本科生导师制度目标为方向,提出了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度的设计构想,并对本科生导师制度管理的保障提出了相应的思考,以期在实践中指导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度的实施。

朱容乐[3](2012)在《中国声乐心理学简史(1981-2010)》文中认为本文对1981年至2010年中国声乐心理学的发展历史进行研究,以时间、人物、文献、事件为线索,勾勒出声乐心理学史的发展脉络以及各个时期的发展特点。本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描述了声乐心理学的学科萌生环境,及声乐心理学的首次提出。第二部分介绍了声乐心理学的创立,概括了声乐心理学早期发展的特点。第三部分论述了声乐心理学的发展,以及初创时期的代表人物、相关研究。第四部分阐述了声乐心理学的拓展,并归纳了这一时期声乐心理学的研究特点。相较于诸多学科发展史研究之成果丰硕,声乐心理学史的研究还相当薄弱,除学科创始人徐行效先生外,鲜有人员从事这门学科的史料收集、文献整理等工作。厘清声乐心理学发展脉络,还原声乐心理学发展历史本真,是声乐心理学学科发展的需要,具有现实性和迫切性。本论文拟通过学科发展史研究,提供较为客观的史实依据和理论基础,以便学界同仁进一步了解声乐心理学,扩大声乐心理学的影响,促使其不断发展、传播,为我国高等音乐教育和声乐艺术学科建设添砖加瓦,微尽绵薄之力。

陈丽萍[4](2009)在《中学教师生存状态及改进对策研究 ——以深圳市中学为个案》文中认为教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各种教育改革和教育政策都须经由教师来实施。教师直接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并决定着学生和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所以,教育问题的产生和滞留与教师职业困窘的生存状态有关,教育问题的解决也离不开教师生存状态的改善。据此,本研究在以往研究基础上,基于深圳市两所中学(一所普通初中、一所普通高中)教师群体的个案,全面系统地从中学教师的身心健康状态、物质生活状态、专业发展状态和精神世界状态四方面进行调查研究。本研究希望打破以往研究大多停留于理论思辨和情感呼吁的研究风格,而将建立于翔实现实资料、较为系统和真实的数据以及现状调查研究基础上,如实呈现当代我国中学教师的真实生存状态,并提出应然生存状态的设想。第一章是“生存状态”的理论诠释,主要从概念界定、基本构成、哲学基础三方面对“生存状态”进行理论解读。第二章是研究设计,对本研究的思路、方法、对象、可行性、信度和效度问题进行了详细说明。第三章至第六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针对中学教师的“身心健康状态”、“物质生活状态”、“专业发展状态”和“精神世界状态”四方面,分别从理论、现状和原因三方面进行阐述和分析。在“身心健康状态”层面,指出中学教师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现状,并指出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是其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物质生活状态”层面,指出中学教师工资水平、福利待遇和住房交通状况,并指出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在于传统文化对教师职业存有偏见、对教师职业特点认识不够、国家对教育投入不足。在“专业发展状态”层面,指出中学教师在专业地位、学习和培养、教育教学研究等方面的现存问题,并指出其成因是教师专业自主性的丧失、继续教育状况不甚乐观、科研形式不被教师认同、自我发展意识不足。在“精神世界状态”层面,指出中学教师在道德世界和幸福感等方面的现存问题,并指出现代性对人的负面影响、学校管理的官僚倾向、教师现有素质难以应对学校生活的消极文化是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成因。第七章是中学教师理想生存状态的建构部分,提出应以“人”的方式来认识“人”、以满足“人的需要”的方式来满足“教师的需要”。为此,应实现“观念的转型”、“文化的重塑”、“制度的变革”和“自我的觉醒”。

沈亮[5](2009)在《蚌埠市基础教育区域性均衡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教育领域的主要任务就是全面建设均衡发展的和谐教育。加强素质教育,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教育领域和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近年来,蚌埠市经济发展迅速,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基础教育也取得可喜的成绩。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蚌埠市和全国一样也面临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因此,研究蚌埠市基础教育区域性均衡发展问题既具有现实意义,也是构建和谐蚌埠的客观要求。本文首先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并对国内外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状况进行了论述;介绍了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相关概念,衡量标准和基础理论,论述了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认识上的误区;指出了蚌埠市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种种表现(如校舍面积、教师队伍、财政投入等),并从经济发展、社会文化观念、教育自身发展三个方面分析了导致蚌埠市基础不均衡发展的原因;最后提出从“调整教育财政政策;强化政府教育责任,创新教育管理体制;改造薄弱学校、关注处境不利儿童;加强信息化建设,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政策支持,促进教师流动;调整招生政策导向,均衡生源质量。”等六个方面促进蚌埠市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

辛全萍[6](2009)在《基于导师制的研究生隐性知识获取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隐性知识获取及显性化问题研究始于把知识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两大类。隐性知识对个体发展具有关键性的作用,由此引起教育领域的关注。本文通过对获取隐性知识的理念、方法及个体与环境交互方式的深入研究,重述在研究生教育中隐性知识获取的本质,确定基于导师制隐性知识的流动特点,并论述影响隐性知识有效获取的因素。并据此提出基于导师制的研究生隐性知识获取策略。最后本文以本所研究生为例,论述如何促进研究生隐性知识的获取。

范进军[7](2001)在《论科研的心理认知和论题的确立》文中指出要进行科学研究 ,在心理上必须具备“增强信心、善于怀疑和选定目标的认知条件”;在论题的确立上必须掌握“选择论题的诀窍和立意创新的途径”。只有具备了正确的心理认知和掌握了一定的技巧 ,才能达到自己科研的预定目标

二、论科研的心理认知和论题的确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科研的心理认知和论题的确立(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一)缘于对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面临诸多现实问题的关切
        (二)缘于高校辅导员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入发展的需要
    二、研究评述
        (一)关于职业生涯发展的基本理论研究
        (二)关于高校辅导员的研究
        (三)关于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的研究
    三、研究设计
        (一)本文的研究思路
        (二)本文的研究方法
        (三)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研究的理论前提和政策基础分析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问题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研究的深化提供了理论支撑
        (三) 中西思想文化资源为研究的拓展和纵深提供了理论借鉴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的政策背景分析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的源发性政策理解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的主导性政策认知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的专门性政策把握
        (四)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的派生性政策分析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的内涵解读
        (一)高校辅导员作为从事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职业规定
        (二)职业生涯发展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过程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 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的基本内容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的内容结构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发展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发展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路径发展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的周期过程
        (一)适应探索期
        (二)发展成长期
        (三)高原倦怠期
        (四)成熟稳固期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的组织管理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组织管理的含义及特征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组织管理的实施路径
第三章 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的现实境遇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的实证考察
        (一)适应探索阶段的“全心投入”与“不知所措”
        (二)发展成长阶段的“理性规划”与“遗憾退场”
        (三)高原倦怠阶段的“激情退却”与“困惑迷茫”
        (四)成熟稳固阶段的“情怀回归”与“情理交融”
        (五)组织管理过程的“衔接误差”与“方向偏离”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联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影响因素的解释结构模型建立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影响因素解释结构模型的分析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的主要瓶颈性问题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体制机制不健全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个体内在动力不足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人文环境有待优化
第四章 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的突破路径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突破路径探究的前提思考
        (一)职业发展视域下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的辨析
        (二)高校辅导员成为可终身从事职业的时代审视
        (三)高校辅导员主体性发挥和主导作用强化的问题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的方向选择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路径的建构思路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新型路径的建构方案
        (三)高校辅导员新型职业生涯发展路径下的主体成长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的周期超越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的周期超越理论依据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的周期超越现实路径
第五章 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的实践体系建构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实践体系建构的基本原则
        (一)目标性与过程性的统一
        (二)系统性与针对性的统一
        (三)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实践体系建构的理想形态
        (一)构建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实践体系的系统结构
        (二)创建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实践运行的动态体系
        (三)建构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实践体系的自我反思发展机制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实践体系的优化策略
        (一)优化体制机制
        (二)优化培训体系
        (三)优化培养模式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2)自由教育理念下的本科生导师制度设计 ——以某大学教育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 概念界定
    三、 文献综述
    四、 研究方法
    五、 研究创新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自由教育
    一、 自由教育的认识
    二、 自由教育理念的阐释
    三、 自由教育与职业教育
    四、 自由教育与通识教育
    五、 自由教育与学术自由
    六、 自由教育与本科生导师制度关系
第三章 牛津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度分析
    一、 本科生导师制度理念
    二、 本科生导师制度实践
    三、 本科生导师制度特点
    四、 本科生导师制度主要模式
    五、 总结
第四章 本科生导师制度存在的问题研究
    一、 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度发展沿革
    二、 现阶段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度主要模式
    三、 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度过程中遇到的困境
        (一) 某大学教育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度调查
        (二) 本科生导师制度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三) 本科生导师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本科生导师制度构想
    一、 高校始终应建构并保持教学为本的理念
    二、 高校应始终坚守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一) 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宗旨即为“高”
        (二) 本科生导师制度子目标应围绕创新人才培养设计
    三、 自由教育理念下本科生导师制度构想
        (一) 本科生导师制度设计原则
        (二) 以研究、探索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三) 导师以理念和责任促进学生学术成长
        (四) 着力培养善于思考的学生
        (五) 以促进教师发展的导师制度评价作为动力源
    四、 本科导师制度管理保障
        (一) 重视环境建设,加强有效的制度管理
        (二) 把导师制度评价纳入教师绩效考核
        (三) 采用正强化的导师激励
        (四) 建构刚性化学生约束机制,形成规范性约束力量
        (五) 增加导师遴选制度作为补充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3)中国声乐心理学简史(1981-201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审时度势初始萌发(1981-1986)
    第一节 声乐心理学的萌生环境
        一、心理学的广泛传播与影响
        二、音乐心理学的构建与发展
        三、交叉学科理念的促动
    第二节 声乐心理学的准备与提出
        一、极具前瞻性的七篇论文
        二、声乐心理学的首次提出
    第三节 小结
        一、声乐心理学萌发时期的研究及特点
        二、声乐心理学萌发是学科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二章 锐意进取学科创立(1987-1993)
    第一节 声乐心理学早期的科研与探索
        一、论文发表情况及特点
        二、两部专着的问世
        三、具有开拓意义的实证研究
    第二节 徐行效与声乐心理学早期研究
        一、徐行效简介
        二、徐行效与声乐心理学研究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蔚然成风不断发展(1994-2000)
    第一节 声乐心理学初创时期的科研与探索
        一、徐行效与声乐心理学初创时期研究
        二、其他研究者及其科研成果
        三、声乐心理学初创时期论文发表情况
    第二节 声乐心理学初创时期的研究特点及理论分析
        一、声乐心理学初创时期的研究特点
        二、两部专着的出版
        三、声乐心理学初创时期的文献及其理论分析
    第三节 邹长海与声乐心理学初创时期研究
        一、邹长海简介
        二、邹长海与声乐心理学研究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稳定拓展渐成体系(2001-2010)
    第二节 声乐心理学发展时期科研与探索
    第二节 声乐心理学发展时期研究特点及理论分析
        一、声乐心理学发展时期的研究特点
        二、国内第一部声乐心理学教材出版
        三、声乐心理学发展时期的文献及其理论分析
    第三节 声乐心理学的学科发展与推广
        一、招收声乐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二、声乐心理学纳入教育部部颁教材
        三、声乐心理学的影响及推广
    第四节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研究生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4)中学教师生存状态及改进对策研究 ——以深圳市中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意义
    四、论文新意
第一章 教师生存状态的理论诠释
    一、“生存状态”的概念界定
        (一) 生存
        (二) 生存状态
        (三) 教师生存状态
    二、“生存状态”的基本构成
    三、“生存状态”的哲学基础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对象
    四、研究可行性
    五、信度和效度
第三章 身心健康状态
    一、“身心健康”的理论阐释
    二、中学教师“身心健康”的现有状态
        (一) 身体健康
        (二) 心理健康
    三、中学教师“身心健康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 职业压力
        (二) 职业倦怠
第四章 物质生活状态
    一、“物质生活”的理论阐释
    二、中学教师“物质生活”的现有状态
        (一) 工资水平
        (二) 福利待遇
        (三) 住房和交通状况
    三、中学教师“物质生活”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 传统文化对教师职业存有偏见
        (二) 对教师职业特点认识不够
        (三) 国家对教育投入不足
第五章 专业发展状态
    一、“专业发展”的理论阐释
        (一) “专业”的内涵诠释
        (二) “教师专业发展”的含义诠解
    二、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现有状态
        (一) 专业地位
        (二) 学习和培养
        (三) 教育教学科研
    三、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 教师专业自主性的丧失
        (二) 继续教育状况不甚乐观
        (三) 科研形式不被教师认同
第六章 精神世界状态
    一、“精神世界”的理论阐释
        (一) 内涵
        (二) 特点
    二、中学教师“精神世界”的现有状态
        (一) 中学教师的“道德世界”
        (二) 中学教师的“幸福感”
    三、中学教师“精神世界”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 现代性对人的负面影响
        (二) 学校管理的官僚倾向
        (三) 教师现有素质难以应对学校生活的消极文化
第七章 中学教师的应然生存状态
    一、应然是何
        (一) 以“人”的方式来认识“人”
        (二) 以满足“人的需要”的方式来满足“教师的需要”
    二、何以应然
        (一) 观念的转型:“人就是人”——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二) 文化的重塑:实践-生存文化的建构
        (三) 制度的变革:学校的管理与治理
        (四) 自我的觉醒:教师的自主发展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着作情况

(5)蚌埠市基础教育区域性均衡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现状及实践
    1.3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章节安排
第二章 基础教育区域性均衡发展的理论概述
    2.1 基础教育区域性均衡发展相关概念的界定
    2.2 基础教育区域性均衡发展的内涵及衡量标准
    2.3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认识上误区
    2.4 基础教育区域性均衡发展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 蚌埠市基础教育发展现状及分析
    3.1 蚌埠市基础教育基本情况
    3.2 蚌埠市基础教育不均衡发展的表现
    3.3 蚌埠市基础教育不均衡的负面影响
第四章 蚌埠市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状态的成因分析
    4.1 经济方面的原因
    4.2 社会文化观念的差异
    4.3 教育管理体制和教育自身发展方面的原因
第五章 推进蚌埠市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
    5.1 大力发展经济,增加教育财政投入
    5.2 强化政府教育责任,创新教育管理体制
    5.3 改造薄弱学校,关注处境不利儿童
    5.4 加强信息化建设,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5.5 制定扶持政策,促进教师流动
    5.6 调整招生政策导向,均衡生源质量
结束语
参考文献

(6)基于导师制的研究生隐性知识获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一、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向
    (三) 问题的提出
    (四) 研究的主要目的及意义
    (五) 研究方法及研究计划
    (六) 研究的创新点
二、基于导师制隐性知识获取的基本问题界定
    (一) 隐性知识基本概念的界定
    (二) 基于导师制的知识体生长特征分析
    (三) 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转化关系
    (四) 导师制对隐性知识获取的作用
三、导师制下隐性知识获取影响因素分析
    (一) 信仰对隐性知识获取的影响
    (二) 情感因素对隐性知识获取的影响
    (三) 学术文化对隐性知识获取的影响
    (四) 研究生管理对隐性知识获取的影响
四、导师制的隐性知识获取策略
    (一) 师生学术共同体的建构
    (二) 研究性讨论学习社区的建构
    (三) 任务驱动学习模式的建构
    (四) 案例分析
五、研究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导师调查问卷:基于导师制的隐性知识获取现状及存在的困难
附录二 研究生调查问卷:基于导师制的隐性知识获取现状及存在的困难
中文摘要
Abstract
致谢
导师及作者简介

(7)论科研的心理认知和论题的确立(论文提纲范文)

一 科研的心理认知
    1、增强自信
    2、善于怀疑
    3、选定目标
二 选择论题的诀窍
    1 、 选题要有方法
    2、选题“开口要小”
    3、选题要有意义
三 立意创新的途径

四、论科研的心理认知和论题的确立(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研究[D]. 曹威威. 东北师范大学, 2017(11)
  • [2]自由教育理念下的本科生导师制度设计 ——以某大学教育学院为例[D]. 黄云. 江西师范大学, 2012(03)
  • [3]中国声乐心理学简史(1981-2010)[D]. 朱容乐. 四川师范大学, 2012(06)
  • [4]中学教师生存状态及改进对策研究 ——以深圳市中学为个案[D]. 陈丽萍. 东北师范大学, 2009(11)
  • [5]蚌埠市基础教育区域性均衡发展研究[D]. 沈亮. 合肥工业大学, 2009(11)
  • [6]基于导师制的研究生隐性知识获取策略研究[D]. 辛全萍. 吉林大学, 2009(09)
  • [7]论科研的心理认知和论题的确立[J]. 范进军.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01)

标签:;  ;  ;  ;  ;  

论科学研究的心理认知与选题的建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