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分子模拟明胶-蒙脱石插层的相互作用

小分子模拟明胶-蒙脱石插层的相互作用

一、小分子模拟明胶-蒙脱土插层的相互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赵明[1](2021)在《二硫化钼/环氧树脂界面调控对胶粘剂性能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环氧树脂(EP)胶粘剂凭借其良好的粘接适用性、出色的耐老化性能和简便的操作性,成为复合材料制造领域中非常重要的粘接材料。虽然环氧胶粘剂拥有以上优点,但是本体力学性能低、脆性大、耐热性能不高等缺点直接影响了环氧树脂进一步的推广应用。与传统的聚合物改性方法相比,低用量二维纳米填料的添加就会显着提高聚合物材料的力学和热学性能。其中,具有三明治片层结构的二硫化钼(MoS2)被认为是一种极具潜力的用来增强高分子材料力学性能、耐热性能的纳米添加剂。但是,MoS2表面呈惰性,不含任何活性基团,与聚合物基体之间相容性差。本论文从界面调控的角度出发,利用不同结构的有机分子,对MoS2纳米片层进行表面改性,进而提高MoS2与环氧树脂的相容性。并将其与环氧树脂混合,制备出功能化MoS2/EP纳米复合胶粘剂,重点研究表面功能化对MoS2片层的分散性和环氧胶粘剂的热性能、机械性能、介电性能和粘接性能的影响,并探讨相关的增强机理。主要研究工作如下:首先,利用锂离子插层法、液相剥离法对MoS2进行剥离,然后根据改性所用有机物与环氧树脂、超声用溶剂的相容性选择了3-巯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二氨基二苯砜、聚硫醇三种不同结构的有机物,对MoS2表面进行了功能化改性,并对其改性后的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将制备的硅烷功能化MoS2纳米片、氨基功能化MoS2纳米片和聚硫醇功能化MoS2纳米片分散在环氧树脂中,组成复合胶粘剂体系,研究其分散状态、形貌、用量对耐热性能、机械性能和介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MoS2纳米片层与环氧树脂基体界面间接入了有机物分子,增强了MoS2与环氧基体间的相互界面作用,使改性后的纳米片有效体积增加。极少量功能化MoS2纳米片的添加就能有效提高复合体系的力学性能和耐热性能。其中,氨基功能化MoS2添加量在2.0wt.%时,EP体系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最大增高了31℃,体系的150℃剪切强度最高值为15.2MPa,增幅为290%,拉伸强度最大值为96.3MPa,增幅为74%,冲击强度最大值为8.3k J/m2,增幅为207%。聚硫醇功能化MoS2添加量在0.5wt.%时,EP体系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最大增高了17℃,体系的150℃剪切强度最高值为17.1MPa,增幅为388%,拉伸强度最大值为92.6MPa,增幅为75%。冲击强度最大值为5.6k J/m2,增幅为93%。硅烷功能化MoS2添加量在0.7wt.%时,EP体系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最大增高了14℃,150℃剪切强度最大增幅为213%,拉伸强度最大增幅为57%,冲击强度最大增幅为76%。利用低粘度的双酚E型氰酸酯树脂(CE)单体为分散介质,采用在树脂中超声的简便方法对MoS2进行纳米剥离。然后再将聚砜树脂(PSF)混合到上述悬浮液中,制备得到聚砜树脂功能化二硫化钼(PSF-MoS2),并对其进行表征。与MoS2相比,PSF-MoS2与CE间的相容性得到明显改善。再将PSF-MoS2/CE悬浮液与环氧树脂均匀混合,组成PSF-MoS2/CE/EP单组份潜伏型胶粘剂,并计算了固化体系的动力学方程。研究了PSF-MoS2的分散状态、形貌、用量对PSF-MoS2/CE/EP胶粘剂机械性能、耐热性和介电性能的影响。极少量PSF-MoS2纳米填料的添加就可以有效的提高胶粘剂的耐热性能和机械性能。PSF-MoS2添加量在0.10wt.%时,拉伸强度为108.9MPa,增幅为20%,冲击强度为22.1k J/m2,增幅为220%。PSF-MoS2/CE/EP胶粘剂有着优异的高温剪切强度,当PSF-MoS2用量在0.21wt.%时,体系200℃剪切强度由基础的13.4MPa增加到19.7MPa,增幅约为47%。将四种界面调控方式制备出的复合胶粘剂分别对铝合金、环氧碳纤维复材、双马碳纤维复材进行粘接,并对它们进行了剪切强度测试。硅烷功能化MoS2/EP复合胶粘剂粘接铝合金材料的性能优于其它三种功能化MoS2/EP复合胶粘剂。四种复合胶粘剂对环氧碳纤维复材都具有较好的粘接性能,破坏形式均为基材破坏。聚砜树脂功能化MoS2/EP复合胶粘剂粘接双马碳纤维复材的性能优于其它三种功能化MoS2/EP复合胶粘剂,其破坏形式为基材破坏。通过对四种复合胶粘剂体系在厚胶层粘接时剪切强度数据的分析得出,随着胶层厚度的增加,剪切强度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而功能化MoS2的添加能够降低厚胶层时剪切强度的下降幅度。另外,对胶粘剂在水、航空煤油、液压油中浸泡前后和盐雾老化前后的剪切强度数据对比可知,功能化MoS2的添加能够提高胶粘剂体系的耐液体浸泡性能和耐盐雾老化性能。

刘雅煊[2](2021)在《动态硫化IIR/PP型TPV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热塑性动态硫化橡胶(TPV)英文为Thermoplastic vulcanizates,是指由橡胶相、树脂相以及配合体系共同组成,采用动态全硫化技术进行加工,橡胶发生全硫化交联反应并被强劲的剪切力破碎成大量粒径小于2μm的微米级颗粒,均匀地分散在连续的热塑性树脂基体中,兼具热塑性塑料的加工特性和传统热固性橡胶的力学性能的新型材料,并在汽车配件领域、电子电器领域、建筑材料领域、食品包装领域以及医疗材料等领域有着不可估量的应用前景。本课题以两步动态硫化法成功制备聚丙烯/丁基橡胶热塑性硫化胶,通过配方的调整以及反应机理的选择,探究IIR/PP型TPV不同橡塑比例和硫化体系对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能的影响。同时以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对IIR/PP型TPV进行模型构建以及运行计算,与实验测试结果相结合,发现橡塑比例为60/40时,IIR/PP型TPV相容性最好,Payne效应最小,橡胶相IIR和塑料相PP有着最好的界面作用,在保证硬度和拉伸强度的同时提高断裂伸长率,但橡胶相IIR对塑料相PP的结晶有阻碍作用,IIR所占质量分数越大,熔融温度越低。对于硫化体系不同的IIR/PP型TPV,研究结果表明,PRV-TPV具有更好的物理机械性能、热稳定性能,气密性高于硫磺硫化体系,Payne效应低,加工流动性能更好,橡胶相IIR在塑料相PP中的分散性更好,分散粒径更小,不易团聚,在多个方面具有更为理想的优异性能。制备纳米级OMMT/IIR/PP复合材料,研究OMMT含量与橡塑比对OMMT/IIR/PP复合材料微观结构以及宏观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蒙脱土的加入量为20phr时,拉伸强度达到峰值,Payne效应最小,可提高体系的结晶温度,同时加入OMMT可提高IIR/PP TPV的阻尼性能和阻尼温域,当蒙脱土的添加含量为20phr时,tanδ峰值最高,tanδ>0.3的有效阻尼温度区域最大,此时的阻尼性能最好。OMMT含量一定时,当橡塑比例为60/40时,OMMT填料与橡胶微球在塑料机体中分散性最好,Payne效应最弱,体系中橡胶相IIR,塑料相PP以及OMMT之间的相容性达到了最佳水平;当橡胶相含量上升,填料蒙脱土对OMMT/IIR/PP复合材料结晶的促进作用不及橡胶相对结晶的抑制作用,使结晶度下降,体系的熔融温度下降。

张静[3](2020)在《静电纺丝复合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对水中Cr(Ⅲ)的吸附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静电纺丝纳米纤维作为一种新型吸附分离材料,具有高比表面积、高孔隙率、种类繁多及工艺可控等优点,近年来受到学术界及工业废水处理领域的广泛关注。然而,未经改性的静电纺丝纳米纤维表面活性基团较少,吸附能力弱,不易直接用于成分复杂且重金属离子浓度较低的废水的处理。本论文采用具有优良吸附性能的天然吸附材料(壳聚糖、粘土、植物单宁)对静电纺丝纳米纤维进行复合改性,以期制备对废水中的有机物和重金属离子均具有亲和作用的纤维分离材料,并对其吸附性能和机理进行研究。具体包括以下三方面研究内容:(1)醋酸纤维素@壳聚糖改性蒙脱土(CA@CS-MMT)复合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首先,采用壳聚糖(CS)对蒙脱土(MMT)进行溶液插层改性制备壳聚糖改性蒙脱土(CS-MMT)。然后,将CA@CS-MMT与醋酸纤维素(CA)进行溶液复合并静电纺丝制备CA@CS-MMT复合纳米纤维。最后,采用CA@CS-MMT复合纳米纤维对水中低浓度Cr(Ⅲ)进行吸附分离并研究其吸附性能。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及傅利叶转换红外光谱等对材料表面的形貌、化学结构与性质进行分析,研究影响CA@CS-MMT复合纳米纤维的结构、尺寸、形貌及其表面化学性质的因素。测试复合纳米纤维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量和吸附率,通过吸附动力学、等温吸附模型及热力学方程等研究纳米纤维对Cr(Ⅲ)的吸附行为,探索吸附机理。结果表明,通过静电纺丝参数的控制可制备出纤维形貌规整、比表面积大和孔隙率高的CA@CS-MMT复合纳米纤维;C A@CS-MMT复合纳米纤维在吸附pH为5.5±0.1时,对Cr(Ⅲ)的吸附量和去除率最高。0.4~1.0 g/L的CA@CS-MMT复合纳米纤维可以将初始浓度为10或20 mg/L的Cr(Ⅲ)降至1.5 mg/L以下。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和伪二级动力学,拟合最大吸附量可达144.93 mg/g,以化学吸附为主。吸附机理研究表明,CA@CS-MMT复合纳米纤维对模拟废水中低浓度Cr(Ⅲ)的吸附主要是通过复合纳米纤维的离子交换和层间络合作用。(2)水解聚丙烯腈/聚乙烯亚胺/单宁酸(HPAN/PEI/TA)复合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首先,对聚丙烯腈(PAN)静电纺丝纳米纤维进行碱水解。然后,以水解聚丙烯腈(HPAN)纳米纤维为基体,以聚乙烯亚胺(PEI)和单宁酸(TA)为自组装单元,通过层层自组装法对HPAN纳米纤维进行表面改性,制备(HPAN/PEI/TA)n复合纳米纤维。最后,采用(HPAN/PEI/TA)n复合纳米纤维对水中低浓度Cr(Ⅲ)进行吸附分离并研究其吸附性能。考察PEI浓度、TA浓度和组装层数对复合纳米纤维形貌、结构的影响。测试纳米纤维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量和吸附率,通过吸附动力学、等温吸附模型及热力学方程等研究纳米纤维对Cr(Ⅲ)的吸附行为,探索吸附机理。结果表明,五层自组装改性的复合纳米纤维在吸附pH为5.5±0.1时吸附量和去除率最高,0.4~1.0 g/L的(HPAN/PEI/TA)n复合纳米纤维可以将初始浓度为10或20 mg/L的Cr(Ⅲ)降至1.5 mg/L以下。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和伪二级动力学,拟合最大吸附量可达221.41 mg/g,以化学吸附为主。吸附机理研究表明(HPAN/PEI/TA)n复合纳米纤维主要通过酚羟基与Cr(Ⅲ)发生螯合作用,以及氨基对Cr(Ⅲ)的配位作用。(3)化学交联改性聚丙烯腈/单宁酸(CPAN-TA)复合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其对水中络合态Cr(Ⅲ)的吸附性能研究首先,将部分水解的聚丙烯腈(PAN)与TA进行共混纺丝获得PAN-TA复合纳米纤维。然后,采用戊二醛对PAN-TA进行化学交联制备CPAN-TA复合纳米纤维。最后,将CPAN-TA复合纳米纤维应用于对含有铬-胶原(Cr(Ⅲ)-gelatin)络合态污染物的模拟铬鞣废水的吸附处理并研究其吸附性能。考察TA用量对CPAN-TA复合纳米纤维形貌、结构及化学性质的影响。测试CPAN-TA对Cr(Ⅲ)-gelatin的吸附量和吸附率,通过吸附动力学、等温吸附模型及热力学方程研究纳米纤维对Cr(Ⅲ)的吸附行为,探索吸附机理。结果表明,PAN与TA的质量比为9:3制备的CPAN-TA作为吸附材料在pH为7.0 ±0.1,用量为 0.4 g/L 时,其对 Cr(Ⅲ)-gelatin 的吸附量为 79.48 mg/g,同时溶液TOC下降近80%。CPAN-TA复合纳米纤维对低浓度络合态Cr(Ⅲ)的吸附研究表明,1.0~2.0 g/L的CPAN-TA可以将初始浓度为10或20 mg/L的络合态Cr(Ⅲ)降至1.5 mg/L以下,表现出其对低浓度并含有有机物络合稳定的重金属离子的有效去除作用。吸附过程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和伪二级动力学。吸附机理研究表明,CPAN-TA复合纳米纤维对铬鞣废水中Cr(Ⅲ)-gelatin的吸附主要是通过静电吸附、表面酚氧负离子对Cr(Ⅲ)的螯合以及单宁对蛋白质的多点氢键和疏水键的共同作用。综上所述,以静电纺丝聚合物纳米纤维为基底,以具有良好吸附性能的低成本天然吸附剂(蒙脱土、壳聚糖、单宁)为改性剂,制备了具有高吸附性能的改性聚合物纳米纤维吸附材料。论文系统研究了三种吸附材料对低浓度Cr(Ⅲ)、Cr(Ⅲ)-gelatin络合物的吸附条件、吸附行为和吸附机理,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刘灏[4](2020)在《基于熔融沉积成型3D打印纤维素/聚乳酸生物质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对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的迫切需求,采用来源广泛的生物质材料替代不可再生资源用以开发新型生物质复合材料,符合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趋势。另一方面,3D打印作为制造领域的一项创新技术,在个性化及特殊复杂制品的制造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它的出现为多元化以及高质化利用生物质材料提供了新的机遇。聚乳酸(PLA)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生物质高分子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加工性,由于在成型时收缩率低且不易翘曲,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熔融沉积成型(FDM)3D打印耗材。本论文针对有效利用生物质资源和开发新型3D打印PLA材料过程中的关键问题,采用甘蔗渣纤维、纤维素纳米晶-有机蒙脱土杂化纳米粒子对PLA进行改性,系统研究了PLA生物质复合材料的制备、结构和性能与FDM 3D打印工艺之间的关系;同时,将PLA与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聚己内酯(PCL)进行物理共混,通过FDM制备了具备热响应形状记忆效应的功能化制品;在此基础上,对PLA/PCL共混物基体进行适当的改性,并在共混物中加入杂化纳米粒子,深入考察了PLA/PCL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甘蔗渣既是榨糖产业的副产品,也是一种天然植物纤维。本论文首先采用氢氧化钠(Na OH)溶液和亚氯酸钠(Na Cl O2)/冰乙酸混合溶液对甘蔗渣(RSCB)进行连续的化学处理,从中提取得到甘蔗渣纤维(SCBF),并对化学处理前后甘蔗渣的理化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RSCB的纤维素含量仅为45.7%,而SCBF的高达88.5%。与RSCB相比,SCBF呈现出明显的纤维状形貌结构,并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通过FDM 3D打印技术系统地研究了SCBF/PLA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力学性能、结晶性能和热稳定性能。结果表明,与RSCB/PLA复合材料相比,SCBF/PLA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得到提升。由于纤维填料的取向效果,SCBF/PLA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的变化规律表现不一样。当SCBF含量为6wt%时,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较优;而弯曲强度却随着填料含量的增加而不断减小。通过修改拉伸试样3D模型的G代码,进一步探讨了不同打印方式对SCBF/PLA复合材料拉伸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除“垂直法(Vertical)”外,通过其它三种打印方式“默认法(Default)”、“交叉法(Cross)”和“平行法(Parallel)”制备3D打印试样的最佳SCBF用量均为6wt%。由于纤维填料和PLA分子链在3D打印试样中的取向程度与其填充方式(光栅角度)有关,采用“Parallel”方式打印的完全取向的拉伸试样具有较高的拉伸强度。此外,RSCB和SCBF具有足够高的热分解温度,均可以满足PLA复合材料熔融挤出加工的要求,并且SCBF可以明显促进PLA的结晶。采用硫酸水解法从针叶木浆中提取纤维素纳米晶(CNC),并通过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对蒙脱土(MMT)进行改性得到有机蒙脱土(OMMT),利用静电自组装构建了一种新型的CNC-OMMT杂化纳米材料。微观形貌表明一维针状CNC吸附在二维片状OMMT的表面,从而构成了多维杂化纳米粒子。在杂化纳米粒子中,CNC和OMMT仍然保持着原本的化学结构,并且杂化纳米粒子的尺寸是由CNC和OMMT的初始尺寸所控制的。红外表征分析和Zeta电位结果表明CNC与OMMT之间不仅存在氢键作用,而且存在较强的静电吸附作用,并且杂化纳米粒子的水分散行为受静电相互作用的影响。基于CNC与OMMT之间氢键与静电吸附的双重作用,OMMT的纳米片层结构可以有效屏蔽CNC表面的硫酸盐基团,并对CNC的热分解行为起到延缓效果,从而显着提高了其热稳定性。进一步地,通过FDM 3D打印技术系统地分析了CNC、OMMT和CNC-OMMT三种纳米填料对PLA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力学性能、结晶性能和热稳定性能的影响,并结合纳米复合材料的等温熔融结晶动力学探究了不同打印平台温度下制备3D打印试样的耐热性能。研究结果表明,CNC-OMMT在增强PLA纳米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上起到协同改性的效果。杂化纳米粒子在PLA基体中的分散性不仅得到明显改善,而且不会对聚合物基体造成孔洞缺陷。在结晶性能方面,多维杂化纳米粒子可以作为成核助剂在结晶温度范围内大幅度提升PLA的结晶速率。根据等温熔融结晶动力学可知,PLA纳米复合材料在不同打印平台温度下的结晶速率不同,从而表现出不一样的耐热性能。由于在120℃下的结晶速率较快以及形成晶体结构更加有序的α晶型,在此温度下制备的3D打印试样具备较高的维卡软化温度(VST)。通过在3D打印的基础上引入第四维度——时间,3D打印制品的形状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改变以实现4D打印,从而能够满足功能性3D打印的需求。采用拉伸模式下的应力控制动态力学分析对不同质量配比的3D打印PLA/PCL共混物的热响应形状记忆性能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并结合PLA/PCL共混物的结晶-熔融行为、动态力学性能和微观形貌详细阐明了形状记忆效应(SME)机理。结果表明,3D打印PLA/PCL共混物的形状固定性能都很优异,这是由于可逆相PCL能够迅速结晶使得临时形状得以及时固定;而它们的形状回复性能主要受两相界面间物理交联作用的影响,随着PCL含量的上升,界面物理交联作用限制PCL相产生不可逆滑移的能力逐渐减弱,导致形状回复性能下降。此外,由于固定相PLA的玻璃化转变会对形状回复产生不利影响,形状记忆测试过程中所使用的变形温度(Td)应低于PLA的玻璃化转变温度。3D打印参数的正交实验结果表明,层厚和光栅角度对PLA/PCL共混物的形状回复性能有较大的影响,而填充密度的影响很小。通过优化FDM成型过程中所使用的3D打印参数可以实现对3D打印制品SME的调控。采用光栅角度为45°/-45°、填充密度为80%和层厚为0.05mm制备的3D打印制品在65℃的Td下表现出良好的热响应SME。为了进一步提高PLA/PCL共混物的热-机械循环性能、强度和模量,首先对共混物基体进行适当的改性。采用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HDI)对聚己内酯二元醇(PCL-diol)进行异氰酸酯基(-NCO)封端改性得到PCL-NCO,通过FDM 3D打印研究了PCL-NCO对PLA/PCL共混物循环形状记忆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CL-NCO可以改善PLA/PCL共混物的界面相互作用。当加入4%的PCL-NCO时,PLA/PCL共混物在三次热-机械循环中表现出较好的循环形状记忆性能。在此基础上,利用FDM技术考察了杂化纳米粒子对PLA/PCL纳米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杂化纳米粒子的用量小于1%时,并不会对PLA/PCL纳米复合材料的循环形状记忆性能产生明显的影响,它主要受共混物基体本身的热响应所影响。此外,杂化纳米粒子对PLA/PCL纳米复合材料的储能模量有增强效应,并且在不到1%的低含量情况下,即保留了原有的循环形状记忆性能的前提下,杂化纳米粒子也可以有效改善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李慧娟[5](2020)在《基于超支化聚酯三唑和高分子冻胶的高分子杂化材料》文中研究指明材料是支撑人类社会和科技发展的物质基础。材料,按其物理化学属性可分为无机材料、金属材料和高分子材料,可以适用于不同的场合。在当今科技迅速发展的年代,将不同类型的材料组合在一起,调控材料从微观到宏观的多层次结构,以期获得性能优异、适用性强的材料,一直都是科技工作者致力从事的工作和孜孜以求的目标。杂化材料一般由高分子材料与无机材料或金属材料构成,它能够综合高分子材料的软、易加工的特性和无机/金属材料的硬、强的特性,赋予材料某些特殊的性能,同时有更多可以调控的结构参数,因此受到普遍关注。本学位论文,分别选择超支化聚酯三唑和高分子冻胶作为杂化材料的基体,构建纳米杂化材料和多孔杂化材料,力求揭示杂化材料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联,探讨高分子杂化材料在检测、催化、能源以及护肤方面的应用。具体工作内容如下。一、以超支化聚酯三唑为基体的纳米杂化粒子的合成叠氮-炔基点击化学反应具有高效和快速的特点,所形成的三唑结构也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因此在材料合成化学方面获得广泛的应用。本论文设计并合成出两端含有磺酸基、中间含炔基的AB2型小分子化合物,以此作为点击聚合反应的前单体,同步实施基团转化和叠氮-炔基点击反应,制备出超支化聚酯三唑;对超支化聚酯三唑进行接枝改性,获得超支化聚酯三唑接枝共聚物软模板和核交联型微凝胶纳米反应器,通过负载贵金属纳米粒子获得具有催化活性的杂化物,进行对-硝基苯酚还原和重要有机反应的催化。1.超支化聚酯三唑的合成与离子检测设计并合成出2,2-甲基磺酸甲氧基丙酸丙炔酯作为AB2型预单体,在叠氮钠的存在下,同步实施磺酸基转化为叠氮基和叠氮-炔基点击反应,一锅法制备出超支化聚酯三唑(hb-PETA),不仅简化了合成过程,还避免了有机小分子叠氮化合物的危险性。通过核磁共振氢谱跟踪反应过程,确定了基团转化程度和超支化聚酯三唑分子量对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的依赖性。值得关注的是,该超支化聚酯三唑在水和有机溶剂中表现出荧光性能,且依赖于溶剂类型、外加金属离子的种类和浓度,因此可有效应用于水体金属离子污染物Hg2+的检测。2.超支化聚酯三唑接枝共聚物杂化金纳米粒子及其催化性能利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制备出分子量窄分布、端炔基、温度响应性的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alkynyl-PNIPAM),再通过叠氮-炔基点击反应制备得到两亲性的超支化聚酯三唑-g-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hb-PETA-g-PNIPAM)。这种超支化接枝共聚物可以在无外加还原剂和稳定剂条件下,原位还原氯金酸形成金纳米粒子,从而制备出稳定的超支化高分子杂化金纳米粒子。改变超支化聚酯三唑接枝共聚物与氯金酸的配比以及反应温度可调控金纳米粒子的形貌,获得金纳米颗粒或金纳米线。该超支化高分子杂化纳米金分散液可室温稳定保存3个月以上,可通过升温沉淀的方式回收。在室温水溶液中,超支化聚酯三唑接枝共聚物杂化纳米金可有效催化对-硝基苯酚的还原反应。3.负载金/钯纳米粒子的核交联型超支化聚酯三唑接枝共聚物微凝胶的催化性能针对超支化聚酯三唑接枝共聚物杂化金纳米粒子的存放和使用不方便的问题,选择小分子四元炔基化合物对超支化聚酯三唑接枝共聚物进行交联,形成分散稳定的微凝胶,通过负载金/钯纳米粒子形成金属纳米粒子杂化微凝胶,用于不同有机反应的催化。这类杂化微凝胶使用方便,表现出温度依赖的溶胀和脱溶胀能力,能稳定分散在水介质中,对Suzuki、Heck偶联反应和对-硝基苯酚的还原反应有优良的催化能力,并可通过升温沉淀的方式进行回收。二、以高分子冻胶为基体的杂化材料高分子冻胶,是在介质的凝固点以下通过单体的交联聚合或者预聚体的交联生成的多孔凝胶。与常规凝胶相比,冻胶具备更大的孔径、相互贯通的孔结构,因此在分离吸附、催化剂负载、生物医用材料和能源转化材料等方面有很大的应用价值。通过采用两性离子单体与蒙脱土的插层复合以及两性离子单体与甲基丙烯酸羟乙酯的冷冻共聚合相结合的方式,获得生物相容性好、力学性能优良、保湿补水性强、适用于皮肤护理的面膜。在冷冻条件下,成功同步进行丙烯酰胺的自由基聚合和苯胺的氧化偶联聚合,一步法制备出均质化的聚苯胺冻胶,研究该冻胶的电化学性能。4.两性离子共聚物/蒙脱土杂化冻胶与面膜用于皮肤护理的冻胶型面膜应兼具优良保湿性能、较高舒适程度以及较强力学强度的特点。高分子冻胶,由于其特殊的孔结构,具有较强的吸附特性,但其力学强度较为欠缺。蒙脱土是一种具有良好亲水性的无机纳米片层矿物,可与两性离子聚合物进行插层复合,提高两性离子聚合物冻胶的力学性能。为此,使用N-(3-磺丙基)-N-甲基丙烯氧基乙基乙酰胺-N,N-二甲基氨基甜菜碱插层剥离蒙脱土,再在水介质中与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酯进行冷冻共聚,得到具有优良力学性能的两性离子共聚物/蒙脱土杂化冻胶。该杂化冻胶可手持,具有良好的皮肤相容性,在10s左右即可达到饱和的水吸收,吸水倍率可达到18.46g/g,水分自然挥发受到明显抑制,可用于保湿补水面膜领域。通过与海藻酸钠纤维面膜纸复贴,并使用面部模具进行一体化成型,可获得整片式、可手持的面膜。5.聚苯胺/聚丙烯酰胺导电冻胶及其电化学性能高分子冻胶的多层次孔结构,为载流子的传输提供了可调控的通道,使得高分子冻胶在二次电池和超级电容器领域获得普遍应用。高分子冻胶基体与电活性物质的组合方式,特别是电活性物质在高分子冻胶基体中的分布状况,对电器件的整体性能有重要影响。为此,同步实施丙烯酰胺的冷冻自由基聚合和苯胺的冷冻氧化偶联聚合,使用不同的交联方式制备出化学交联型、物理交联型两类聚苯胺/聚丙烯酰胺导电冻胶,通过电镜观察确认了聚苯胺在冻胶基体中的均质化分布。研究杂化导电冻胶碳布电极的电化学性能,发现化学交联型冻胶具备循环稳定性高、比电容低的特点,而物理交联型冻胶具备比电容高、循环稳定性低的特点。为综合两类杂化电极的电化学特性,制备出由两种杂化冻胶构筑的双层电极,改善了电容性能。该项研究工作不仅论证了冷冻聚合法一步成型获得匀质导电杂化冻胶的优势,阐明了交联类型对聚苯胺导电冻胶的电化学性能的影响,还提出了获得性能优异杂化电极的构筑策略,为超级电容器材料与器件的结构设计提供了有益参考。

王蕾[6](2019)在《PBS共聚物与层状硅酸盐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结构与性能的研究》文中认为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可生物降解脂肪族聚酯,其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熔融加工性和耐热性等优异性能。但与常用的工程塑料相比PBS的生产成本高,机械强度差,因此如何通过低成本的方法改善它的力、热学性能,拓展其在各种应用中的潜力是目前的研究重点之一。采用与层状硅酸盐形成复合材料来提高PBS材料的性能,共混复合材料的相容性是决定材料性能和应用的关键因素。目前,解决相容性问题的常规方法是将层状硅酸盐先进行改性再与聚酯共混以此来增大材料间的相容性,但此方法对研究PBS还是较为有限,且复合材料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较为复杂,对材料宏观性能的影响关系尚不完全清楚。本研究从通过改变高分子材料内部结构的角度出发,对PBS的分子主链结构进行改性,在分子主链中先引入改性层状硅酸盐的改性剂,如蒙脱土常用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季铵盐和非离子改性剂,制备出具有不同结构极性的PBS基共聚物,然后再与层状硅酸盐共混制备出复合材料。结合热分析和动态力学分析研究复合材料间的相互作用及结构对性能的影响。在此过程中,对PBS改性的同时可使其具有一定的功能性,从而使其应用范围得以扩宽。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将水杨酸(SA)通过熔融共聚法引入PBS主链中,将季铵盐(GTA)在加热回流的条件下接到PBS主链的端基上,制备了 PBSA共聚物,高结晶度的PBSGTA共聚物和低结晶度的PBSnGTA共聚物等三种PBS基共聚物。结果发现,添加少量的SA改性PBS后,PBSA共聚物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添加SA后,PBSA共聚物均呈现球晶形貌,SA中苯环的引入改变了 PBS规整的螺旋链结构,共聚物的熔点未变,结晶度降低;因含有SA的链段自由结合能较低,更易断裂从而可提高PBS共聚物的生物降解性;含有SA的共聚物具有诱导植物生长的能力,可促进绿色植物的生长。经GTA改性后,不同结晶度的PBS和PBSn的初始热分解温度分别提高了 30℃和28℃,共聚物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且与共聚物的结晶度无关;随着GTA含量的增加,高结晶度PBSGTA共聚物的结晶度升高,而低结晶度PBSnGTA共聚物的结晶度降低,共聚物的结晶度受原材料结晶度的影响;PBSGTA共聚物均呈现球晶形貌,球晶尺寸逐渐增大,共聚物的晶型未变,而PBSnGTA共聚物球晶尺寸逐渐减小,导致成核密度较高;当GTA的添加量为5%时,PBSGTA和PBSnGTA共聚物都具有最佳的力学性能;两种共聚物对大肠杆菌都具有一定的抗菌性能,且抗菌性与其结晶度无关。(2)将改性后的PBS基共聚物分别与蒙脱土(MMT)、有机蒙脱土(OMMT)和高岭土(Kaolin)三种层状硅酸盐熔融共混制备了 PBS基共聚物与层状硅酸盐的复合材料:PBSGTA-MMT、PBSGTA-OMMT、PBSGTA-K、PBSnGTA-MMT、PBSnGTA-OMMT、PBSA-OMMT 和 PBSA-K。添加 MMT后,MMT粒子能够均匀地分散在共聚物基体中,在PBSGTA基体中呈分散的剥离态粒状结构,在PBSnGTA基体的非晶相中以包覆状态存在;MMT的添加使PBSGTA的热稳定性比纯PBS提高了 25.5℃,但使PBSnGTA的热稳定性提高的较少,说明结晶度的影响对复合材料热稳定性的影响较大,结晶度低的PBSnGTA是以非晶相为主的部分与MMT共混,其相互作用力弱,相容性较差。添加OMMT后,OMMT在PBSGTA基体中以部分插层状态存在,相容性较好,在PBSnGTA基体中形成相容性差的片状结构;OMMT的添加使PBSGTA的玻璃化转变温Tg增大,但对熔Tm和结晶温Tc影响较小,初始热分解温度最高达到322℃;当分别添加3 wt%MMT和OMMT时,复合材料都具有相对较好的力学性能,添加Kaolin后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变差;层状硅酸盐与PBSGTA基体之间的相容性顺序为OMMT>MMT>Kaolin,与PBSnGTA基体之间的相容性顺序为MMT>OMMT;添加OMMT可以改善PBSA复合材料的韧性,但其强度随之减小;Kaolin在PBSA基体中分布时存在一定程度的团聚,OMMT和Kaolin与PBSA基体相容性较差,不利于材料广泛地成型加工使用。(3)采用弹式热量计测定了 PBSGTA和PBSA共聚物在298.15 K时的燃烧热,通过计算分别得出两种共聚物的标准摩尔生成焓分别为ΔfHmΘ=-1.51×106±380.23 kJ·mol-1和 ΔfHmΘ=-1.3×106±1211.14 kJ·mol-1;两种共聚物的比热容在293~346 K范围内与温度呈线性关系。测定了 PBSGTA样品热分解过程中的动力学参数,得到了不同方法和机理方程下样品热分解的表观活化能、指前因子等参数,此方法可以作为PBS改性过程中判断共聚产物热稳定性的一种辅助依据。PBSGTA聚合物在热分解阶段的动力学方程为:(?)(4)利用动态力学分析对共聚物及其与层状硅酸盐复合材料的模量、应力松弛和蠕变的动态力学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GTA中的阳离子基团与共聚物基体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力共同增强了复合材料的回弹性,使共聚物的储能模量E’升高,特别经GTA改性后,PBSGTA储能模量E’的改变量是PBSnGTA的三倍;GTA的加入使PBSGTA共聚物分子链热运动能力降低的程度比PBSnGTA共聚物的大,导致PBSGTA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减小;在10℃和-50℃的温度下PBS基共聚物应力松弛的改变量,PBSnGTA共聚物的约为1%,而PBSGTA共聚物的约为30%,说明共聚物的结晶相是影响材料应力松弛的主要因素;温度对高结晶度PBSGTA共聚物蠕变量的影响较小,但对低结晶度PBSnGTA共聚物蠕变量的影响较大。(5)将PBS基共聚物与层状硅酸盐共混,MMT含量大于3 wt%时会消弱与PBSGTA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使复合材料分子链段的运动能力相对增大,Tg向高温区转移;MMT的添加,同时增大了复合材料的回弹性和粘性,使储能模量E’和损耗模量E"增大,从而使材料的损耗因子tanδ基本不变。OMMT对PBSGTA复合材料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较大,对PBSnGTA复合材料的粘性没有影响;PBSnGTA损耗模量E"基本未变,但由于OMMT的添加增大了复合材料的回弹性,从而使其损耗因子tanδ的数值降低;Kaolin使复合材料的粘性增大,损耗模量E"增大较快;应力松弛和蠕变表明:当OMMT的添加量为3 wt%时,复合材料应力松弛的改变量最小,且与温度无关,在此比例下复合材料的加工使用性能较好。(6)通过流变仪对GTA改性PBS和PBSn两种共聚物及其与OMMT复合材料在液态下的力学行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PBSGTA共聚物比PBSnGTA共聚物的线性黏弹性范围更宽,共聚物材料都表现出牛顿流体的力学行为,但当温度为200℃时,PBS及其PBSGTA共聚物材料呈现出非牛顿流体的力学行为;添加OMMT后,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受复合材料结晶度的影响,高结晶度PBSGTA共聚物的储能模量G’升高,而低结晶度PBSnGTA共聚物的储能模量G’降低,复合材料结晶度的不同使得OMMT与共聚物材料分子内的基团,如GTA中阳离子基团,PBS中未被改性的-OH和-COOH之间相互作用的程度不同,储能模量G’的变化相反。

李世杰[7](2019)在《蒙脱土/超支化PA6纳米复合包装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聚酰胺6(PA6)薄膜透明性比较好,拉伸强度较高,并且还耐蒸煮和耐有机溶剂性,抗穿刺性优良、阻氧性能优异等,已成为重要的包装材料之一。但是传统的聚酰胺树脂为线形结构,虽然其力学性能比较好,但是它也存在着相对黏度较高、熔体流动性较差等缺点。聚酰胺-胺(PAMAM)是一种树枝状枝化高分子,分子链周围含有很多活性基团。近年来,树枝状支化大分子由于其高度支化的结构而表现出线性聚合物所没有的分子链不易缠结、低黏度、高流动性、良好的溶解性、难以结晶等一系列独特的物理化学特性。而加入PAMAM的聚酰胺6(超支化PA6)是一种高熔体流动速率、易于成型加工且耗时短、能耗与成本低、高强高韧的聚酰胺树脂。在聚合物中引入少量层状蒙脱土(MMT)纳米材料,MMT能发挥纳米片层的纳米效应,在保证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基础上,能够改变小分子物质(水蒸气、氧气等)的迁移路径,有效提高复合材料的阻隔性能。本研究采用聚酰胺6高温高压水解聚合工艺,利用PAMAM和MMT协同改性PA6,制备蒙脱土/超支化PA6纳米复合材料。并对所制备的蒙脱土/超支化PA6纳米复合材料进行一系列的表征。表征结果显示相比于其他三种蒙脱土,有机蒙脱土(DK5)更易与超支化PA6基体相结合。其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和缺口冲击强度分别从纯超支化PA6的52.67 MPa、12.65%、4.75 kJ/m2提升至81.78 MPa、26.31%、6.98 kJ/m2。在成功制备有机蒙脱土(DK5)/超支化PA6纳米复合材料的基础上,又重点研究了不同质量分数的DK5型有机蒙脱土在超支化PA6基体内的分散和接枝问题以及纳米复合材料的热性能、结晶性能、流变性能和力学性能,并适当调整PAMAM的质量分数。研究表明,蒙脱土(DK5)/超支化PA6纳米复合材料在保证超支化PA6相对黏度较低、易于成型加工的基础上,力学性能得到大幅度提升。其中当蒙脱土(DK5)含量为3 wt%时,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从纯超支化PA6的63.87 MPa提升至86.57 MPa。最后本论文通过将蒙脱土(DK5)/超支化PA6纳米复合材料经流延成膜和双向拉伸的过程制备双向拉伸包装薄膜,并对双向拉伸薄膜进行一系列宏观性能表征。表征结果显示,在宏观性能优良的基础上,蒙脱土含量为3 wt%同时拉伸比为3×3时制备的复合包装薄膜性能最优。其水蒸气透过率和氧气透过率大幅度降低至90.2gm·mil/m2·day和26.2 cc·mil/m2·day,这相比于含有蒙脱土PA6未拉伸薄膜的水蒸气透过率和氧气透过率提高3.4倍和2.6倍,相比于纯超支化PA6未拉伸薄膜的水蒸气透过率和氧气透过率提高大概4.4倍和3.0倍。

宋美娟[8](2019)在《明胶/蒙脱土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文中提出为解决日益突出的印染废水污染问题,以明胶(GEL)、蒙脱土(MMT)为原料,戊二醛为交联剂,采用插层法制备GEL/MMT复合材料。利用阳离子染料结晶紫、阴离子染料酸性红18和非离子染料分散红3B模拟染料废水,考察GEL/MMT复合材料在不同条件下(吸附时间、温度、pH值以及离子强度等)对三种染料的吸附性能,同时研究了其吸附动力学、热力学、吸附等温模型和扩散模型,并且对GEL/MMT复合材料吸附三种染料的吸附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1)当GEL和MMT配比为3:1,戊二醛用量为1.4 mL时,制备出GEL/MMT复合材料对结晶紫、酸性红18和分散红3B的吸附性最好。(2)在303K时,GEL/MMT对结晶紫、酸性红18和分散红3B的吸附量分别可达354.90 mg?g-1,557.21 mg?g-1和90.14 mg?g-1。随着吸附时间和染料初始浓度的增大,GEL/MMT对三种染料的吸附量均逐渐增大,最后基本不变;随着pH值和离子强度增大,GEL/MMT对结晶紫的吸附量不断增大,对酸性红18的吸附量则呈减少趋势,而对分散红3B吸附量的影响较小。(3)GEL/MMT对结晶紫、酸性红18和分散红3B的吸附过程都是自发进行的,且都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模型;GEL/MMT对结晶紫和酸性红18的吸附均为吸热过程,对分散红3B的吸附为放热过程。(4)GEL/MMT吸附结晶紫、酸性红18的吸附主要以颗粒内扩散模型为主,对分散红3B的吸附主要以液膜扩散为主。(5)GEL/MMT复合材料对结晶紫、酸性红18和分散红3B的吸附机理主要包括氢键、静电作用、疏水作用、范德华力以及离子交换作用。图53幅,表22个,参考文献105篇。

罗亚飞[9](2019)在《Na-蒙脱石表面水化抑制机理的分子模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泥页岩中黏土矿物的水化膨胀是造成井壁不稳定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黏土矿物的表面水化是由黏土矿物晶体表面(膨胀性黏土表面包括外表面和内表面)吸附水分子以及交换性阳离子水化而引起的,因水化势较大而难以去除,国内外尚未解决黏土矿物表面水化的抑制问题。蒙脱石在黏土矿物中广泛存在,且最易发生水化膨胀作用,因此蒙脱石水化对于油气井的井壁稳定性研究至关重要。通过构建Na-蒙脱石晶体模型和Na-蒙脱石-水界面模型,对Na-蒙脱石内/外表面水化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并以常见的无机盐、有机硅酸盐、直链状胺类小分子乙二胺及其同系物为研究对象,对不同页岩抑制剂与Na-蒙脱石晶体内/外表面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模拟。通过分析Na-蒙脱石层间及晶体外表面的水分子吸附构象、氢键分布、各组分浓度分布、动力学特征、径向分布函数、离子水化参数和蒙脱石的力学参数,研究了阳离子、阴离子、温度、胺类小分子碳链长度等因素对页岩抑制剂抑制作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模拟结果表明,阳离子的水化能力对Na-蒙脱石的水化膨胀有直接的影响,模拟得到的阳离子在Na-蒙脱石晶体内/外表面表现出的水化能力由大到小排列为:Mg2+>Ca2+>Na+>NH4+>K+。向层间加入水化能力较弱的无机盐阳离子,将层间的补偿Na+置换出来,可以有效降低Na-蒙脱石的水化膨胀作用。无机盐阳离子的加入可以抑制层间Na+的水化,减小水分子和Na+的自扩散性,同时无机盐阳离子能够抑制晶体外表面与界面水间的吸附作用,使水分子远离晶层表面,破坏界面水原有的层状分布结构;阴离子中甲基硅酸根与cl-相比具有更好的抑制性,甲基硅酸根中的羟基可与晶层表面形成氢键发生吸附,占据晶层表面吸附位点,降低Na-蒙脱石内/外表面水分子自扩散系数;温度升高不利于层间离子水化,但有利于层间水分子的扩散和晶层的膨胀,温度升高使Na-蒙脱石晶体外表面水化层分子有序度减小,水化层厚度增加;乙二胺及其同系物在Na-蒙脱石层间和晶体外表面的吸附状态均为平躺吸附,当分子碳链的碳原子数增加至8个以上(1,8-辛二胺、1,10-癸二胺),其自扩散系数逐渐增大,分子某一端的胺基可能由于氢键作用力不足脱离晶层,游离在水相中,呈斜躺状吸附;乙二胺及其同系物的加入能降低层间Na+的水化能力,侵占晶层表面原有的水分子吸附位点,降低水分子和Na+的自扩散性,增强Na-蒙脱石力学性能,使晶体外表面界面水的浓度峰远离晶面,降低界面水分子有序度,抑制水分子的扩散运动。整体抑制效果随碳链长度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在1,6-己二胺处达到最佳。

樊琦琦[10](2019)在《基于蒙脱土插层结构的聚乳酸/麦秸纤维复合材料制备及其性能》文中研究说明生物质纤维/热塑性塑料复合材料是一种绿色环保材料,已经被大规模的应用在家居和广场等领域,然而其热稳定性差、阻燃性差、强重比低等缺点大大制约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应用。本研究以二癸基二甲基氯化铵(DDAC)、12-氨基十二酸(ALA)表面改性的纳米蒙脱土(MMT)作为插层剂,采用直接混合法和熔融共混法制备了两步有机改性纳米MMT/聚乳酸(PLA)/麦秸纤维复合材料,考察了有机改性纳米MMT作为插层剂对PLA/麦秸纤维复合材料物理力学性能和阻燃性能的增强效果。同时,通过多巴胺真空加压涂覆修饰麦秸纤维,探讨了麦秸纤维的涂覆效果及机理,分别用ALA、DDAC结合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对纳米MMT粒子进行两步有机改性,并制备纳米MMT插层PLA/麦秸纤维复合材料,揭示了纳米MMT的改性机理及有机改性纳米MMT对复合材料插层机理和界面相容增强机理。旨在增强PLA与麦秸纤维之间的界面结合强度,提高生物质复合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赋予其阻燃性能,建立和完善生物质纤维改性体系,为废弃物生物资源的大规模利用和生物质纤维/热塑性塑料复合材料产品性能增强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采用两步改性法对纳米MMT粒子进行有机改性;同时用多巴胺水解形成聚多巴胺涂层对麦秸纤维进行表面修饰。研究结果表明:经有机长链碳季铵盐和硅烷偶联剂联合两步改性后,纳米MMT粒子的粒径减小为4~6μm,相比未改性MMT粒径减小了360%,同时大小分布均匀,分散性提高。氨基硅烷KH550的有机硅官能团与MMT发生羟基反应,形成氢键之后缩合成-SiO-MMT共价键,同时XRD特征衍射峰角度变小,层间距变为1.76 nm,改性MMT的层间距增大到未改性MMT层间距的76%。麦秸纤维经过多巴胺预处理后,1076 cm-1,1458 cm-1处红外特征吸收峰的出现说明纤维被成功涂覆修饰,纤维表面粗糙度提高,增大了与聚合物基体的接触面积。(2)通过直接混合溶液插层复合法制备了不同改性方法MMT插层PLA/麦秸纤维复合材料,主要考察了不同改性方法MMT在PLA基体中的分散,MMT在复合材料中的插层机理以及对复合材料阻燃、机械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有机改性剂DDAC两步改性MMT相比钠基MMT能在PLA基体中更好的分散,并以插层结构存在。与未添加MMT的复合材相比,两步改性MMT制备复合材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和冲击强度为12.98 MPa、32.24 MPa、3.87 KJ/m2,分别提高了 267%、189%、173%,力学性能得到明显改善。改性MMT对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也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明显。从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分析得出,经两步改性MMT处理的复合材料PHRR为247.4 KW/m2,相比对照组下降了 42.1%,说明有机改性MMT能有效抑烟,阻碍氧气通过,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得到改善。(3)通过熔融插层法制备MMT/PLA/麦秸纤维插层复合材料,考察了未改性MMT、ALA一步改性MMT和ALA、KH550协同作用两步改性MMT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热分解动力学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有机MMT粒子处理PLA有助于提高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ALA、KH550两步改性纳米MMT粒子处理的复合材其力学性能得到明显改善。测试两步改性的MMT复合材料后发现,其弯曲强度、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比未添加时分别增加了 72.5%、119.5%和98.1%。两步改性MMT的有机处理可以提高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同时提高其初始的降解温度T0和终止的降解温度Tf。此外两步改性MMT层具有良好的阻隔性能,可以阻碍产物的热分解和减缓热降解速度,同时增强其耐热性,这也间接表明PLA和两步改性MMT形成嵌入型纳米复合材料。从热分解动力学得出,热分解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表面活性剂的分解和PLA/麦秸纤维复合材料的分解,但是有机MMT改性在第二阶段对复合材料的热性能影响不大。与直接混合插层法相比,熔融插层法利用有机MMT与PLA高温插层的优势,使得制备的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大大提升,但热稳定性变化不明显。

二、小分子模拟明胶-蒙脱土插层的相互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分子模拟明胶-蒙脱土插层的相互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二硫化钼/环氧树脂界面调控对胶粘剂性能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
    1.2 有机物改性环氧树脂
    1.3 无机填料改性环氧树脂
        1.3.1 硫酸钙晶须改性环氧树脂
        1.3.2 二氧化硅改性环氧树脂
        1.3.3 层状硅酸盐粘土改性环氧树脂
        1.3.4 碳纳米管改性环氧树脂
        1.3.5 石墨烯改性环氧树脂
    1.4 二硫化钼纳米复合材料
        1.4.1 二硫化钼纳米片的制备
        1.4.2 二硫化钼/聚合物复合材料
    1.5 本论文选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5.1 选题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原子力显微镜(AFM)测试
        2.3.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测试
        2.3.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测试
        2.3.4 拉曼光谱(Raman)测试
        2.3.5 X射线衍射光谱(XRD)测试
        2.3.6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试
        2.3.7 动态力学热分析(DMA)测试
        2.3.8 热重(TGA)测试
        2.3.9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测试
        2.3.10 介电性能测试
        2.3.11 拉伸性能测试
        2.3.12 拉伸剪切强度测试
        2.3.13 冲击强度测试
        2.3.14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测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离子插层法制备功能化二硫化钼纳米片及其环氧树脂胶粘剂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离子插层法制备有机硅功能化二硫化钼纳米片
        3.2.2 有机硅功能化二硫化钼/环氧树脂复合胶粘剂的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有机硅表面功能化二硫化钼的表征
        3.3.2 拉曼光谱表征结果
        3.3.3 X射线衍射光谱表征结果
        3.3.4 原子力显微镜表征结果
        3.3.5 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结果
        3.3.6 胶粘剂拉伸性能分析
        3.3.7 胶粘剂冲击性能分析
        3.3.8 胶粘剂粘接性能分析
        3.3.9 胶粘剂动态力学热性能分析
        3.3.10 胶粘剂的介电性能分析
        3.3.11 胶粘剂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分析
        3.3.12 增强机理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液相剥离法制备功能化二硫化钼纳米片及其环氧树脂胶粘剂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液相剥离法制备氨基有机物功能化二硫化钼纳米片
        4.2.2 液相剥离法制备聚硫醇功能化二硫化钼纳米片
        4.2.3 氨基有机物功能化二硫化钼/环氧树脂复合胶粘剂的制备
        4.2.4 聚硫醇功能化二硫化钼/环氧树脂复合胶粘剂的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氨基有机物表面功能化二硫化钼的表征
        4.3.2 聚硫醇表面功能化二硫化钼的表征
        4.3.3 拉曼光谱表征结果
        4.3.4 X射线衍射光谱表征结果
        4.3.5 原子力显微镜表征结果
        4.3.6 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结果
        4.3.7 胶粘剂拉伸性能分析
        4.3.8 胶粘剂冲击性能分析
        4.3.9 胶粘剂粘接性能分析
        4.3.10 胶粘剂动态力学热性能分析
        4.3.11 胶粘剂的热稳定性分析
        4.3.12 胶粘剂的介电性能分析
        4.3.13 胶粘剂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分析
        4.3.14 增强机理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树脂本体中剥离法制备聚砜树脂功能化二硫化钼纳米片及其环氧胶粘剂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聚砜树脂功能化二硫化钼纳米片的制备
        5.2.2 PSF-MoS_2/CE/EP胶粘剂的制备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聚砜树脂表面功能化二硫化钼的表征
        5.3.2 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结果
        5.3.3 拉曼光谱表征结果
        5.3.4 原子力显微镜表征结果
        5.3.5 功能化二硫化钼相容性考察
        5.3.6 胶粘剂体系的固化动力学分析
        5.3.7 胶粘剂体系的粘温特性分析
        5.3.8 胶粘剂拉伸性能分析
        5.3.9 胶粘剂冲击性能分析
        5.3.10 胶粘剂粘接性能分析
        5.3.11 胶粘剂动态力学热性能分析
        5.3.12 胶粘剂的热稳定性分析
        5.3.13 胶粘剂的介电性能分析
        5.3.14 胶粘剂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分析
        5.3.15 增强机理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四种功能化二硫化钼/环氧树脂复合胶粘剂的粘接性能比较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不同材料粘接试片的制备
        6.2.2 厚胶层粘接试片的制备
        6.2.3 复合胶粘剂耐液体试验
        6.2.4 复合胶粘剂耐盐雾试验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复合胶粘剂对不同材料的粘接性能分析
        6.3.2 复合胶粘剂在厚胶层形式下的粘接性能分析
        6.3.3 复合胶粘剂耐液体性能分析
        6.3.4 复合胶粘剂耐盐雾性能分析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动态硫化IIR/PP型TPV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TPV概述
        1.1.1 TPV定义
        1.1.2 TPV的应用
        1.1.3 TPV的分类
        1.1.4 TPV制备
        1.1.5 TPV微观相态结构
    1.2 分子模拟在IIR/PP TPV结构、性能中的应用
        1.2.1 分子模拟简介
        1.2.2 分子动力学模拟
        1.2.3 分子模拟软件及各大板块
    1.3 蒙脱土增强TPV性能研究进展
        1.3.1 蒙脱土结构
        1.3.2 蒙脱土的性能
        1.3.3 蒙脱土/TPV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1.4 课题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1.4.1 课题选题的研究意义
        1.4.2 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所用材料
    2.2 实验所用仪器
    2.3 实验工艺及配方
        2.3.1 配方设计
        2.3.2 IIR/PP TPV制备工艺
    2.4 性能测试及结构表征
        2.4.1 机械力学性能
        2.4.2 结晶性能测试
        2.4.3 RPA测试
        2.4.4 动态力学性能测试
        2.4.5 微观形貌测试
第三章 IIR/PP型 TPV动态硫化制备与性能研究
    3.1 橡塑比例不同的IIR/PP TPV
        3.1.1 不同橡塑共混比例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3.1.2 不同橡塑共混比例对TPV结晶性能的影响
        3.1.3 不同橡塑共混比例对TPV材料动态性能的影响
        3.1.4 不同橡塑共混比例的RPA分析
    3.2 硫化体系不同的IIR/PP TPV
        3.2.1 硫化体系不同的转矩曲线
        3.2.2 硫化体系不同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3.2.3 硫化剂不同对IIR/PP TPV结晶性能的影响
        3.2.4 硫化剂不同对IIR/PP TPV动态硫化性能的影响
        3.2.5 硫化体系RPA表征
        3.2.6 硫化体系TEM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IIR/PP TPV分子模型构建与模拟分析
    4.1 引言
    4.2 动态硫化IIR/PP TPV模型构建
        4.2.1 力场的选择
        4.2.2 IIR/PP TPV模型的构建
    4.3 IIR/PP TPV分子模拟研究
        4.3.1 IIR/PP TPV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4.3.2 IIR/PP TPV自由体积分数的模拟研究
        4.3.3 IIR/PP TPV内聚能密度的模拟研究
    4.4 分子模拟结果与讨论
        4.4.1 不同橡塑比例IIR/PP型 TPV分子模拟结果与讨论
        4.4.2 不同硫化体系的IIR/PP型 TPV分子模拟结果与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OMMT增强IIR/PP TPV性能研究
    5.1 试样配方及制备
        5.1.1 OMMT用量不同OMMT/PP/IIR复合材料配方
        5.1.2 橡塑比例不同的OMMT/PP/IIR复合材料配方
        5.1.3 动态硫化OMMT/IIR/PP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5.2 OMMT用量不同对IIR/PP TPV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5.2.1 力学性能分析
        5.2.2 RPA分析
        5.2.3 DSC分析
        5.2.4 DMA分析
        5.2.5 微观结构分析
    5.3 橡塑比不同对纳米蒙脱土改性IIR/PP TPV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5.3.1 力学性能分析
        5.3.2 DSC分析
        5.3.3 RPA分析
        5.3.4 DMA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静电纺丝复合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对水中Cr(Ⅲ)的吸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吸附材料
        1.2.1 静电纺丝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1.2.2 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吸附材料的研究进展
    1.3 聚合物/层状硅酸盐复合物
        1.3.1 蒙脱土及聚合物/蒙脱土复合物
        1.3.2 壳聚糖/蒙脱土插层复合物与研究进展
    1.4 单宁及单宁改性吸附材料
        1.4.1 单宁的来源、结构与性质
        1.4.2 单宁改性材料的制备方法与研究进展
    1.5 课题的提出
        1.5.1 目的及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图
2 CA@CS-MMT复合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与设备
        2.2.2 CA@CS-MMT复合纳米纤维的制备
        2.2.3 CA@CS-MMT复合纳米纤维对水中Cr(Ⅲ)的吸附性能研究
        2.2.4 材料的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CS-MMT插层复合物的制备
        2.3.2 CA@CS-MMT复合纳米纤维的制备及表征
        2.3.3 CA@CS-MMT复合纳米纤维对水中Cr(Ⅲ)的吸附性能研究
        2.3.4 CA@CS-MMT-2复合纳米纤维吸附机理探讨
    2.4 本章小节
3 HPAN/PEI/TA复合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与设备
        3.2.2 HPAN/PEI/TA复合纳米纤维的制备
        3.2.3 HPAN/PEI/TA复合纳米纤维对水中Cr(Ⅲ)的吸附性能研究
        3.2.4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HPAN/PEI/TA复合纳米纤维的制备与表征
        3.3.2 (HPAN/PEI/TA)_n复合纳米纤维对水中Cr(Ⅲ)的吸附性能研究
        3.3.3 (HPAN/PEI/TA)_5复合纳米纤维吸附机理探讨
    3.4 本章小节
4 CPAN-TA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对水中络合态Cr(Ⅲ)的吸附性能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与设备
        4.2.2 共混法制备单宁-聚丙烯腈复合纺丝液
        4.2.3 静电纺丝法制备PAN-TA复合纳米纤维
        4.2.4 CPAN-TA复合纳米纤维的制备
        4.2.5 CPAN-TA复合纳米纤维对水中Cr(Ⅲ)-gelatin的吸附性能研究
        4.2.6 测试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PAN-TA共混纺丝液性质的测定
        4.3.2 CPAN-TA纳米纤维的形貌结构表征
        4.3.3 CPAN-TA复合纳米纤维对水中Cr(Ⅲ)-gelatin的吸附性能研究
        4.3.4 CPAN-TA-3复合纳米纤维吸附Cr(Ⅲ)-gelatin机理探讨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创新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
参加项目

(4)基于熔融沉积成型3D打印纤维素/聚乳酸生物质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3D打印技术
        1.2.1 3D打印技术的原理及分类
        1.2.2 3D打印聚合物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1.2.3 3D打印技术的应用
    1.3 生物质高分子材料
        1.3.1 聚乳酸概述
        1.3.2 天然植物纤维及其聚合物复合材料
        1.3.3 纳米纤维素及其聚合物复合材料
    1.4 4D打印技术
        1.4.1 4D打印技术简介
        1.4.2 基于4D打印的形状记忆效应
    1.5 本论文的目的与意义、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5.1 本论文的目的与意义
        1.5.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5.3 本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基于3D打印的甘蔗渣纤维/聚乳酸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3 实验方法
        2.2.4 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化学处理前后甘蔗渣的理化性质
        2.3.2 3D打印PLA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
        2.3.3 3D打印PLA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2.3.4 3D打印SCBF/PLA复合材料的结晶性能
        2.3.5 3D打印SCBF/PLA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能
        2.3.6 打印方式对3D打印SCBF/PLA复合材料拉伸性能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纤维素纳米晶-有机蒙脱土杂化纳米粒子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3 实验方法
        3.2.4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水悬浮液观察
        3.3.2 微观形貌
        3.3.3 表面元素分析
        3.3.4 化学结构
        3.3.5 杂化机理分析
        3.3.6 热稳定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3D打印的纤维素纳米晶-有机蒙脱土/聚乳酸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2.3 实验方法
        4.2.4 测试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3D打印PLA纳米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4.3.2 3D打印PLA纳米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
        4.3.3 3D打印PLA纳米复合材料的非等温结晶和熔融行为
        4.3.4 3D打印PLA纳米复合材料的等温熔融结晶行为
        4.3.5 3D打印PLA纳米复合材料的耐热性能
        4.3.6 3D打印PLA纳米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3D打印的聚乳酸/聚己内酯共混物热响应形状记忆性能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
        5.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5.2.3 实验方法
        5.2.4 测试与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不同质量配比的3D打印PLA/PCL共混物的形状记忆性能
        5.3.2 PLA/PCL共混物的结晶与熔融行为
        5.3.3 3D打印PLA/PCL共混物的动态机械性能
        5.3.4 PLA/PCL共混物打印线材及其3D打印试样的微观形貌
        5.3.5 变形温度对PLA/PCL共混物形状记忆性能的影响
        5.3.6 编程应力对PLA/PCL共混物形状记忆性能的影响
        5.3.7 PLA/PCL共混体系的热响应SME机理
        5.3.8 3D打印参数对PLA/PCL共混物形状记忆性能的影响
        5.3.9 成型方式对PLA/PCL共混物形状记忆性能的影响
        5.3.10 基于PLA/PCL50的3D打印制品的热响应形状记忆行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杂化纳米粒子对聚乳酸/聚己内酯复合材料循环形状记忆性能的影响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原料
        6.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6.2.3 实验方法
        6.2.4 测试与表征
    6.3 结果与讨论
        6.3.1 PCL-diol的改性机理
        6.3.2 PCL-NCO的结构表征
        6.3.3 3D打印PCL-NCO改性PLA/PCL共混物的循环形状记忆性能
        6.3.4 PLA/PCL/CNC-OMMT纳米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
        6.3.5 PLA/PCL/CNC-OMMT纳米复合材料的热性能
        6.3.6 3D打印PLA/PCL/CNC-OMMT纳米复合材料的动态机械性能
        6.3.7 3D打印PLA/PCL/CNC-OMMT纳米复合材料的循环形状记忆性能
        6.3.8 基于PN4-0.5的3D打印制品的热响应循环形状记忆行为
        6.3.9 3D打印PLA/PCL/CNC-OMMT纳米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基于超支化聚酯三唑和高分子冻胶的高分子杂化材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高分子杂化材料概述
    1.2 高分子杂化材料的制备方法
        1.2.1 溶胶-凝胶法
        1.2.2 自组装法
        1.2.3 静电纺丝法
        1.2.4 电化学法
        1.2.5 插层法
        1.2.6 原位聚合法
    1.3 高分子杂化材料的应用
        1.3.1 催化领域
        1.3.2 生物医疗领域
        1.3.3 储能材料与器件领域
        1.3.4 智能传感领域
    1.4 高分子杂化凝胶
        1.4.1 高分子杂化微凝胶
        1.4.2 高分子杂化水凝胶
        1.4.3 高分子杂化冻胶
    1.5 本论文设计思想和创新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超支化聚酯三唑的合成及其汞离子荧光探针性能探究
    2.1 前言
    2.2 实验
        2.2.1 原料
        2.2.2 仪器
        2.2.3 合成途径
        2.2.3.1 2,2,5-三甲基-5-羧基-1,3-二氧六环(L1)的合成
        2.2.3.2 2,2,5-三甲基-5-(1'-丙氧羰基)-1,3-二氧六环(L2)的合成
        2.2.3.3 2,2-双羟甲基丙酸丙炔(L3)的合成
        2.2.3.5 一锅法合成hb-聚酯三唑(hb-PETA)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超支化聚酯三唑的合成和表征
        2.3.2 超支化聚酯三唑合成的动力学研究
        2.3.3 超支化聚酯三唑的特殊荧光性质
        2.3.4 金属离子对超支化聚酯三唑荧光性质的影响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超支化聚酯三唑-聚异丙基丙烯酰胺杂化纳米金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
        3.2.1 原料
        3.2.2 仪器
        3.2.3 合成方法
        3.2.3.1 2,2-(2'-溴-2'-甲基乙氧羰基)甲基)丙酸丙炔酯的合成(2)
        3.2.3.2 alkynyl-PNIPAM(3)的合成
        3.2.3.3 脂肪族聚酯三唑(hb-PETA)(5)的制备
        3.2.3.4 聚酯三唑-接枝-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hb-PETA-g-PNIPAM)的合成
        3.2.3.5 hb-PETA-g-PNIPAM纳米杂化物的制备
        3.2.3.6 hb-PETA-g-PNIPAM纳米杂化物催化对-硝基苯酚的还原
    3.3 结果与讨论
        3.3.1 hb-PETA-g-PNIPAM的合成与表征
        3.3.2 hb-PETA-g-PNIPAM/AuNPs的合成
        3.3.3 hb-PETA-g-PNIPAM/AuNPs形貌的影响因素
        3.3.4 hb-PETA-g-PNIPAM/AuNPs催化对-硝基苯酚还原
        3.3.5 温度对hb-PETA-g-PNIPAM/AuNPs合成和催化性能的影响
    3.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核交联型聚酯三唑接枝共聚物微凝胶负载金/钯纳米粒子的催化性能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
        4.2.1 原料
        4.2.2 仪器
        4.2.3 合成方法
        4.2.3.1 核交联试剂TA的合成
        4.2.3.2 alkynyl-PNIPAM、hb-PETA和hb-PETA-g-PNIPAM合成
        4.2.3.3 核交联hb-PETA-g-PNIPAM微凝胶CC-MG的合成
        4.2.3.4 CC-MG杂化金纳米粒子水溶液CC-MG@Au的制备
        4.2.3.5 CC-MG杂化钯纳米粒子水溶液CC-MG@Pd的制备
        4.2.3.6 CC-MG@Au催化对-硝基苯酚的还原反应
        4.2.3.7 CC-MG@Pd催化Heck偶联反应
        4.2.3.8 CC-MG@Pd催化Suzuki偶联反应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核交联hb-PTEA-g-PNIPAM杂化微凝胶的合成和表征
        4.3.2 核交联hb-PTEA-g-PNIPAM杂化微凝胶的催化性能
    4.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甜菜碱两性离子聚合物插层复合蒙脱土杂化冻胶面膜的制备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原料
        5.2.2 仪器
        5.2.3 杂化冻胶面膜的制备
        5.2.3.1 poly(HEMA-SBMA)@MMT冻胶的制备
        5.2.3.2 poly(HEMA-SBMA)@MMT-AFMP冻胶的制备
        5.2.4 杂化冻胶面膜的性质
        5.2.4.0 体外细胞毒性实验
        5.2.4.1 溶胀动力学测试
        5.2.4.2 自然条件下面膜水分蒸发实验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蒙脱土杂化冻胶的合成和结构表征
        5.3.2 蒙脱土杂化冻胶的生物相容性
        5.3.3 蒙脱土杂化冻胶的力学性能
        5.3.4 蒙脱土杂化冻胶面膜的使用性能
    5.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冷冻聚合制备化学/物理交联聚苯胺导电冻胶及其电容器件的性能
    6.1 前言
    6.2 实验
        6.2.1 化学试剂
        6.2.2 仪器
        6.2.3 导电冻胶、冻胶电极的制备
        6.2.3.1 植酸掺杂聚苯胺实验过程
        6.2.3.2 聚苯胺导电冻胶的制备
        6.2.3.3 聚苯胺导电冻胶杂化碳布电极的制备
        6.2.3.4 聚苯胺双层导电冻胶杂化碳布电极的制备
    6.3 结果与讨论
        6.3.1 聚苯胺/聚丙烯酰胺导电冻胶的制备
        6.3.1.1 同步的冷冻自由基聚合和氧化偶联聚合
        6.3.1.2 PANI/PAAm导电杂化冻胶的制备和结构表征
        6.3.2 聚苯胺/聚丙烯酰胺导电冻胶/碳布电极
        6.3.2.1 聚苯胺/聚丙烯酰胺导电冻胶/碳布电极的制备
    6.4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6)PBS共聚物与层状硅酸盐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结构与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说明
1 概论
    1.1 引言
    1.2 PBS基聚酯的合成与应用
        1.2.1 PBS基聚酯的合成
        1.2.2 PBS基聚酯的应用
    1.3 PBS基聚酯的改性
        1.3.1 PBS基聚酯的共聚改性
        1.3.2 PBS基聚酯的共混改性
        1.3.3 PBS基聚酯的研究进展
    1.4 聚合物/层状硅酸盐复合材料
        1.4.1 层状硅酸盐简介
        1.4.2 聚合物/(有机)蒙脱土复合材料
        1.4.3 聚合物/高岭土复合材料
    1.5 高分子材料的热、力学分析的研究与应用
        1.5.1 高分子材料的动态力学分析
        1.5.2 高分子材料的流变分析
        1.5.3 高分子材料动态力学分析的研究进展
    1.6 本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2 季铵盐改性PBS共聚物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仪器与设备
        2.1.2 实验原料
    2.2 季铵盐改性PBS共聚物的研究方法
        2.2.1 季铵盐改性PBSn共聚物的合成
        2.2.2 季铵盐改性PBS共聚物的合成
        2.2.3 共聚物薄膜的制备
        2.2.4 表征及测试方法
    2.3 季铵盐改性PBS共聚物的结果与讨论
        2.3.1 季铵盐改性PBS共聚物的结构表征
        2.3.2 季铵盐改性PBS共聚物的力学性能
        2.3.3 季铵盐改性PBS共聚物的结晶形态
        2.3.4 季铵盐改性PBS共聚物的热性能
        2.3.5 季铵盐改性PBS共聚物的亲疏水性能
    2.4 季铵盐改性PBSn共聚物的结果与讨论
        2.4.1 季铵盐改性PBSn共聚物的结构表征
        2.4.2 季铵盐改性PBSn共聚物的力学性能
        2.4.3 季铵盐改性PBSn共聚物的结晶形态
        2.4.4 季铵盐改性PBSn共聚物的热性能
        2.4.5 季铵盐改性PBSn共聚物的亲疏水性能
    2.5 季铵盐改性不同结晶度PBS共聚物的结果与讨论
        2.5.1 季铵盐改性不同结晶度PBS共聚物的结构表征
        2.5.2 季铵盐改性不同结晶度PBS共聚物的力学性能
        2.5.3 季铵盐改性不同结晶度PBS共聚物的结晶形态
        2.5.4 季铵盐改性不同结晶度PBS共聚物的热性能
        2.5.5 季铵盐改性不同结晶度PBS共聚物的亲疏水性能
        2.5.6 季铵盐改性不同结晶度PBS共聚物的抗菌性能
    2.6 小结
3 季铵盐改性PBS与层状硅酸盐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仪器与设备
        3.1.2 实验原料
        3.1.3 季铵盐改性PBS与层状硅酸盐复合材料的制备
    3.2 季铵盐改性PBS与层状硅酸盐复合材料的性能测试
        3.2.1 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测试
        3.2.2 复合材料的SEM形貌观察
        3.2.3 复合材料的EDS分析
        3.2.4 复合材料的XRD分析
        3.2.5 复合材料的DSC分析
        3.2.6 复合材料的TG分析
        3.2.7 复合材料的Molau测试
    3.3 季铵盐改性PBS与蒙脱土复合材料的结果与讨论
        3.3.1 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3.3.2 复合材料的断面形貌及结晶形态
        3.3.3 复合材料的热性能
        3.3.4 复合材料的Molau分析
    3.4 季铵盐改性PBS与有机蒙脱土复合材料的结果与讨论
        3.4.1 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3.4.2 复合膜材料的断面形貌及结晶形态
        3.4.3 复合膜材料的热性能
        3.4.4 复合材料的Molau分析
    3.5 季铵盐改性PBS与高岭土复合材料的结果与讨论
        3.5.1 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3.5.2 复合膜材料的断面形貌及结晶形态
    3.6 小结
4 水杨酸改性PBS共聚物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仪器与设备
        4.1.2 实验原料
    4.2 水杨酸改性PBS共聚物的研究方法
        4.2.1 水杨酸改性PBS共聚物的合成
        4.2.2 表征及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水杨酸改性PBS共聚物的分子量及其分布
        4.3.2 水杨酸改性PBS共聚物的结构表征
        4.3.3 水杨酸改性PBS共聚物的力学性能
        4.3.4 水杨酸改性PBS共聚物的结晶形态
        4.3.5 水杨酸改性PBS共聚物的热性能
        4.3.6 水杨酸改性PBS共聚物的降解性能
        4.3.7 水杨酸改性PBS共聚物的分子对接模拟
        4.3.8 水杨酸改性PBS共聚物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4.4 小结
5 水杨酸改性PBS与层状硅酸盐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仪器与设备
        5.1.2 实验原料
        5.1.3 水杨酸改性PBS与层状硅酸盐复合材料的制备
    5.2 水杨酸改性PBS与层状硅酸盐复合材料的性能测试
        5.2.1 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测试
        5.2.2 复合材料的SEM形貌观察
        5.2.3 复合材料的EDS分析
        5.2.4 复合材料的XRD测试
    5.3 水杨酸改性PBS与有机蒙脱土复合材料的结果与讨论
        5.3.1 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5.3.2 复合材料的断面形貌及结晶形态
    5.4 水杨酸改性PBS与高岭土复合材料的结果与讨论
        5.4.1 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5.4.2 复合材料的断面形貌及结晶形态
    5.5 小结
6 PBS基改性物的热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仪器与设备
        6.1.2 实验原料
    6.2 PBS基改性物的热力学研究方法
        6.2.1 PBS基改性物燃烧焓的测量
        6.2.2 PBS基改性物比热容的测定
        6.2.3 PBS基改性物热分解动力学分析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季铵盐改性PBS改性物的热分析
        6.3.2 水杨酸改性PBS改性物的热分析
        6.3.3 季铵盐改性PBS改性物的热分解动力学分析
    6.4 小结
7 PBS基改性物及复合材料的粘弹性分析
    7.1 材料与方法
        7.1.1 仪器与设备
        7.1.2 实验原料
    7.2 测试方法
        7.2.1 动态力学分析的研究方法
        7.2.2 流变分析的研究方法
    7.3 材料动态力学分析的结果与讨论
        7.3.1 季铵盐改性对PBS共聚物的影响
        7.3.2 季铵盐改性对PBSn共聚物的影响
        7.3.3 季铵盐改性对不同结晶度PBS共聚物的影响
        7.3.4 季铵盐改性对PBS与蒙脱土复合材料的影响
        7.3.5 季铵盐改性对PBS与有机蒙脱土复合材料的影响
        7.3.6 季铵盐改性对PBSn与有机蒙脱土复合材料的影响
        7.3.7 季铵盐改性对PBS与高岭土复合材料的影响
        7.3.8 水杨酸改性对PBS与有机蒙脱土复合材料的影响
    7.4 材料流变分析的结果与讨论
        7.4.1 季铵盐改性对PBS共聚物的影响
        7.4.2 季铵盐改性对PBSn共聚物的影响
        7.4.3 季铵盐改性对不同结晶度PBS共聚物的影响
        7.4.4 季铵盐改性对PBS与有机蒙脱土复合材料的影响
        7.4.5 季铵盐改性对PBS与有机蒙脱土复合材料的影响
    7.5 小结
8 结论与创新点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蒙脱土/超支化PA6纳米复合包装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PA6 的结构、性能及运用
        1.2.1 PA6 的概念
        1.2.2 PA6 的结构及性能
        1.2.3 PA6 在包装领域的应用
    1.3 蒙脱土/PA6 纳米复合材料
        1.3.1 蒙脱土的结构和性质
        1.3.2 蒙脱土在聚合物中的应用
        1.3.3 蒙脱土/PA6 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1.4 蒙脱土/超支化PA6 纳米复合包装材料
        1.4.1 超支化PA6 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1.4.2 蒙脱土/超支化PA6 纳米复合包装材料的研究进展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5.1 研究目的、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创新点
第二章 不同蒙脱土改性超支化PA6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2.2.2 样品制备
        2.2.3 测试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蒙脱土的层间距结构表征
        2.3.2 复合材料的结构表征
        2.3.3 复合材料的耐热性能
        2.3.4 复合材料的结晶性能
        2.3.5 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2.3.6 复合材料的冲击断面形貌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有机蒙脱土(DK5)/超支化PA6 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3.2.2 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3.2.3 测试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复合材料的红外光谱分析
        3.3.2 复合材料的TEM分析
        3.3.3 复合材料的耐热性能
        3.3.4 复合材料的结晶性能
        3.3.5 复合材料的稳态流变性能
        3.3.6 复合材料的动态流变性能
        3.3.7 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3.3.8 复合材料的冲击断面形貌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双向拉伸蒙脱土(DK5)/超支化PA6 薄膜的制备及其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4.2.2 挤出流延薄膜的制备
        4.2.3 双向拉伸薄膜的制备
        4.2.4 测试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双向拉伸薄膜的力学性能
        4.3.2 双向拉伸薄膜的阻隔性能
        4.3.3 双向拉伸薄膜的光学性能
        4.3.4 双向拉伸薄膜的热收缩率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全文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8)明胶/蒙脱土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印染废水的现状
        1.1.1 印染废水来源和特点
        1.1.2 印染废水的危害
        1.1.3 印染废水主要处理方法
    1.2 蒙脱土在印染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1.2.1 蒙脱土的结构与性质
        1.2.2 蒙脱土在废水处理中的研究现状
    1.3 明胶在印染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1.3.1 明胶的来源和结构
        1.3.2 明胶的主要性质
        1.3.3 明胶在水处理中的研究现状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2 GEL/MMT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试剂及仪器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GEL/MMT复合材料的制备
        2.3.1 GEL溶液的制备
        2.3.2 MMT分散液的制备
        2.3.3 GEL/MMT复合材料的制备
    2.4吸附实验
        2.4.1 模拟印染废水的配制
        2.4.2 吸附量的测定
    2.5 测试方法
    2.6 结果与讨论
        2.6.1 FT-IR分析
        2.6.2 SEM和 EDS分析
        2.6.3 XRD分析
        2.6.4 Zeta电位分析
        2.6.5 TG分析
        2.6.6 溶胀率分析
        2.6.7 BET分析
        2.6.8 吸附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2.7 本章小结
3 GEL/MMT复合材料对结晶紫、酸性红18 和分散红3B的吸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试剂及仪器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GEL/MMT对结晶紫的吸附
        3.3.1 实验方法
        3.3.2 GEL/MMT对结晶紫吸附量的影响因素探究
        3.3.3 吸附动力学
        3.3.4 吸附等温模型
        3.3.5 吸附热力学
        3.3.6 扩散模型
    3.4 GEL/MMT对酸性红18 的吸附
        3.4.1 实验方法
        3.4.2 GEL/MMT对酸性红18 吸附量的影响因素探究
        3.4.3 吸附动力学
        3.4.4 吸附等温模型
        3.4.5 吸附热力学
        3.4.6 扩散模型
    3.5 GEL/MMT对分散红3B的吸附
        3.5.1 实验方法
        3.5.2 GEL/MMT对分散红3B吸附量的影响因素探究
        3.5.3 吸附动力学
        3.5.4 吸附等温模型
        3.5.5 吸附热力学
        3.5.6 扩散模型
    3.6 本章小结
4 吸附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吸附机理
        4.2.1 氢键
        4.2.2 静电作用
        4.2.3 范德华力
        4.2.4 疏水作用
        4.2.5 离子交换作用
    4.3 扩散机理
        4.3.1 SEM和 EDS分析
        4.3.2 扩散模型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致谢

(9)Na-蒙脱石表面水化抑制机理的分子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分子模拟技术在黏土矿物水化研究中的进展
        1.3.1 分子模拟技术
        1.3.2 蒙脱石相关模拟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Na-蒙脱石模型的建立
    2.1 蒙脱石的基本特征
        2.1.1 蒙脱石概述
        2.1.2 蒙脱石的晶体构造与性质
    2.2 Na-蒙脱石模型的建立
        2.2.1 Na-蒙脱石建模与优化
        2.2.2 Na-蒙脱石构型的XRD模拟及其结构验证
第3章 Na-蒙脱石晶体内/外表面水化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3.1 Na-蒙脱石晶体内表面水化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3.1.1 Na-蒙脱石水化膨胀性能
        3.1.2 层间域结构特征
        3.1.3 层间水结构
        3.1.4 层间物质的动力学特征
    3.2 Na-蒙脱石晶体外表面水化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3.2.1 表面-水界面模型的建立
        3.2.2 界面水的分布
        3.2.3 界面水结构
        3.2.4 界面水的动力学特征
    3.3 温度对Na-蒙脱石晶体表面水化的影响
        3.3.1 水分子浓度分布
        3.3.2 层间水和界面水的结构
        3.3.3 层间阳离子的水化
        3.3.4 界面水的动力学特征
    3.4 水化程度、层间距和Na-蒙脱石力学参数三者之间的耦合关系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无机盐阳离子抑制Na-蒙脱石表面水化机理
    4.1 无机盐阳离子抑制Na-蒙脱石晶体内表面水化
        4.1.1 吸附构象和氢键分布
        4.1.2 浓度分布
        4.1.3 动力学特征
        4.1.4 水化参数
        4.1.5 力学参数
    4.2 无机盐阳离子抑制Na-蒙脱石晶体外表面水化
        4.2.1 吸附构象和氢键分布
        4.2.2 浓度分布
        4.2.3 动力学特征
        4.2.4 径向分布函数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有机硅酸盐抑制Na-蒙脱石表面水化机理
    5.1 有机硅酸盐抑制Na-蒙脱石晶体内表面水化
        5.1.1 吸附构象和氢键分布
        5.1.2 浓度分布
        5.1.3 动力学特征
        5.1.4 水化参数
        5.1.5 力学参数
    5.2 有机硅酸盐抑制Na-蒙脱石晶体外表面水化
        5.2.1 吸附构象与氢键分布
        5.2.2 浓度分布
        5.2.3 动力学特征
        5.2.4 水化参数
    5.3 线性膨胀实验
        5.3.1 实验仪器和实验材料
        5.3.2 实验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乙二胺同系物抑制Na-蒙脱石表面水化机理
    6.1 乙二胺同系物抑制Na-蒙脱石晶体内表面水化
        6.1.1 吸附构象和氢键分布
        6.1.2 浓度分布
        6.1.3 动力学特征
        6.1.4 水化参数
        6.1.5 力学参数
    6.2 乙二胺同系物抑制Na-蒙脱石晶体外表面水化
        6.2.1 吸附构象和氢键分布
        6.2.2 浓度分布
        6.2.3 动力学特征
    6.3 XRD衍射实验
        6.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6.3.2 实验方法
        6.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10)基于蒙脱土插层结构的聚乳酸/麦秸纤维复合材料制备及其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生物质纤维/热塑性塑料复合材料简介
        1.1.1 生物质纤维/热塑性塑料复合材料发展历程和研究状态
        1.1.2 生物质纤维/热塑性塑料复合材料性能影响因素及其改性研究
    1.2 蒙脱土的表面改性及其应用
        1.2.1 蒙脱土的表面改性
        1.2.2 蒙脱土的插层结构研究
        1.2.3 蒙脱土在木塑复合材料改性中的应用
    1.3 多巴胺改性的研究及应用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1.5.3 创新点
2 有机蒙脱土的改性及多巴胺真空加压涂覆修饰麦秸纤维性能的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设备及仪器
        2.2.3 试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麦秸纤维微观形貌分析
        2.3.2 化学结构分析
        2.3.3 多巴胺涂覆机理分析
        2.3.4 有机改性MMT粒径分布分析
        2.3.5 有机改性MMT结晶度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直接混合法制备有机蒙脱土/PLA/麦秸纤维复合材料性能的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设备
        3.2.3 试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有机改性纳米MMT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3.3.2 有机改性纳米MMT对复合材料热稳定性的影响
        3.3.3 有机改性纳米MMT对复合材料阻燃性能的影响
        3.3.4 有机改性纳米MMT对复合材料插层机理的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熔融插层法制备有机蒙脱土/PLA/麦秸纤维复合材料性能的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设备及仪器
        4.2.3 试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有机改性纳米MMT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4.3.2 有机改性纳米MMT对复合材料微观形貌的影响
        4.3.3 有机改性纳米MMT对复合材料热稳定性的影响
        4.3.4 有机改性纳米MMT对复合材料热分解动力学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四、小分子模拟明胶-蒙脱土插层的相互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二硫化钼/环氧树脂界面调控对胶粘剂性能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D]. 赵明.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1(01)
  • [2]动态硫化IIR/PP型TPV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刘雅煊.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2)
  • [3]静电纺丝复合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对水中Cr(Ⅲ)的吸附性能研究[D]. 张静. 陕西科技大学, 2020(05)
  • [4]基于熔融沉积成型3D打印纤维素/聚乳酸生物质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刘灏.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1)
  • [5]基于超支化聚酯三唑和高分子冻胶的高分子杂化材料[D]. 李慧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6]PBS共聚物与层状硅酸盐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结构与性能的研究[D]. 王蕾. 陕西科技大学, 2019(01)
  • [7]蒙脱土/超支化PA6纳米复合包装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李世杰. 湖南工业大学, 2019(01)
  • [8]明胶/蒙脱土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D]. 宋美娟. 西安工程大学, 2019(02)
  • [9]Na-蒙脱石表面水化抑制机理的分子模拟[D]. 罗亚飞.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10]基于蒙脱土插层结构的聚乳酸/麦秸纤维复合材料制备及其性能[D]. 樊琦琦.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小分子模拟明胶-蒙脱石插层的相互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