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论妇产科血瘀证形成特点及与雌激素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许梦白[1](2021)在《产后抑郁症中医证候特点分析及逍遥散的干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临床流行病学研究通过临床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探索引起产后抑郁症(Postpartum depression,PPD)患者抑郁程度加重的影响因素,利用因子及聚类分析等方法探索PPD的中医证候特点,进一步归纳PPD的中医病机和治则,以期为PPD临床个体化精准辨证提供理论支持。2.中医文献方药研究检索中药内服方剂治疗PPD临床研究的相关文献,探讨治疗PPD内服方药的药物组成规律及遣方用药思路,为临床治疗PPD的选方用药提供参考,并为进一步探索中药治疗PPD的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3.动物实验机制研究结合PPD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及中医文献方药研究,开展动物实验,建立PPD大鼠模型并进行评价,造模成功后给予逍遥散干预。通过观察大鼠下丘脑病理组织形态、检测下丘脑-垂体-性腺(Hypothalamic-pituitary-gonadal,HPG)轴激素水平、下丘脑雌激素受体(ERα、ERβ、GPER)介导的PKA/CREB/BDNF信号通路表达水平等,探讨逍遥散治疗PPD的疗效及分子作用机制,为逍遥散治疗PPD提供具有科学内涵的客观依据,同时“以方测证”,揭示PPD的中医证候特点及病机本质。方法:1.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建立《产后抑郁症调查问卷》,收集PPD患者的一般情况、抑郁量表积分、中医症状及体征信息。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对患者一般情况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对单因素分析结果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探索导致PPD患者抑郁程度加重的影响因素。采用频数分析、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方法,对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及体征进行研究,归纳PPD患者的中医证候特点,进一步探寻PPD的中医病机和治则。2.中医文献方药研究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国内中文数据库2000年-2019年发表的关于中药治疗PPD临床研究的相关文献,按照筛选标准收集研究所需中药方剂。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24.0、Weka 3.8等软件对中药进行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探索中药治疗PPD的遣方用药规律,探析临床治疗PPD的用药思路。3.动物实验机制研究以妊娠后期慢性极轻度应激(Chronic ultramild stress,CUMS)方法建立PPD大鼠模型,综合大鼠的一般情况、体重、产仔及活仔量、行为学变化对模型进行评价,造模成功后采用HE染色观察大鼠下丘脑病理组织形态,ELISA法检测血清E2、P、PRL含量;采用RT-qPCR及Western blot分别检测下丘脑组织匀浆中ERα、ERβ、GPER及PKA、CREB、BDNF的基因与蛋白表达水平,并采用免疫组化法对其分子蛋白表达进行定位分析,在基于HPG轴探索PPD的发病及逍遥散干预作用机制的同时,“以方测证”,以逍遥散为反证,揭示PPD肝郁脾虚证的证候生物学基础。结果:1.临床流行病学研究(1)206例PPD患者平均年龄为30.28±5.07岁;轻度抑郁患者94例,占比45.63%;中度抑郁患者72例,占比34.95%;重度抑郁患者40例,占比19.42%。在影响PPD患者抑郁程度加重的心理社会因素中,产前教育是影响PPD患者抑郁程度的保护因素,新生儿疾病、经前烦躁情况、孕期焦虑抑郁、孕产期负面事件、睡眠时间不足、患者受关心和支持度低是导致PPD患者抑郁程度加重的危险因素。(2)206例PPD患者的高频症状及体征有情绪抑郁、失眠多梦、神疲乏力、食少纳呆、烦躁易怒、善太息、乳房胀痛、悲伤欲哭、精神萎靡、健忘、腹胀,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舌黯及舌有瘀斑瘀点,苔白、苔薄、苔腻,脉细、脉弦、脉沉。将中医症状因子分析得出的9个公因子进行聚类分析,共出现5个聚类结果:①肝郁脾虚证,其症状包括善太息、腹胀、胁肋胀满甚则疼痛、乳房胀痛、食少纳呆;②阴血亏虚证,其症状包括面色淡白、爪甲色淡、肢体麻木、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头晕、耳鸣;③肝火炽盛证,其症状包括口苦、目赤、口干咽燥、便秘、烦躁易怒、头痛;④脾肾阳虚兼痰湿证,其症状包括脘痞、恶心、胸闷、惊恐易醒、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浮肿、小便清长或(和)夜尿增多;⑤心脾两虚兼血瘀证,其症状包括心悸、神疲乏力、气短懒言、精神萎靡、面色萎黄、健忘、失眠多梦、悲伤欲哭、面色晦暗、自汗、下腹刺痛、恶露色紫暗有块。2.中医文献方药研究(1)本研究共筛选处方112例,涉及中药116味,使用频次为1216次。治疗PPD的高频药物有柴胡、甘草、当归、白芍、茯苓、白术等17味。所有药物中,归经以脾经、肝经为主,温性和甘味药出现频率最高,药物功效以补益、理气、安神、活血化瘀等为主。(2)17味高频药物共聚为4类:①聚类1包括柴胡、白芍、当归、甘草;②聚类2包括白术、茯苓;③聚类3包括香附、陈皮、川芎、郁金;④聚类4包括茯神、黄芪、大枣、地黄、合欢皮、酸枣仁、远志。(3)17味高频药物关联分析共得出50条关联药物组合,符合二阶关联规则的有6组,符合三阶关联规则的有18组,符合四阶关联规则的有17组。3.动物实验机制研究(1)实验一:4组大鼠产仔及活仔量无明显差异,大鼠造模后出现倦怠嗜卧、活动量减少、粪便质软、体重降低等宏观表现,行为学结果中糖水消耗率及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明显减少,旷场实验中穿格、站立及修饰次数出现降低趋势性变化;氟西汀组及逍遥散组大鼠宏观表现及行为学结果均有明显改善,表明模型组大鼠产后出现抑郁样改变,PPD大鼠模型成功建立,“以方测证”,以逍遥散反证本研究建立的PPD大鼠模型是PPD肝郁脾虚证的病证结合模型。(2)实验二:在HPG轴中,HE染色发现模型组大鼠下丘脑神经元数目减少、排列疏松紊乱,大量神经元出现核固缩、深染及胞体萎缩、空泡样变性、周围脱髓鞘改变等严重病理学变化,而逍遥散组大鼠下丘脑组织病理学变化出现不同程度改善;ELISA检测显示模型组大鼠血清E2、P、PRL水平均明显降低;逍遥散组大鼠血清E2、P、PRL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均明显升高。(3)实验三:RT-qPCR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下丘脑ERα、GPER、PKA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降低,ERβ、CREB、BDNF基因表达水平有降低趋势;与模型组比较,逍遥散组大鼠下丘脑中ERα、CREB、BDNF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升高,ERβ、GPER、PKA基因表达水平有升高趋势。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下丘脑中ERα、CREB、BDNF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ERβ、GPER、PKA蛋白表达水平有降低趋势;与模型组比较,逍遥散组大鼠下丘脑中PKA、BDNF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ERα、ERβ、GPER、CREB蛋白表达水平有升高趋势。免疫组化对上述指标进行定位分析,结果显示其免疫阳性神经元在下丘脑ARC及VMH中广泛分布,其中,模型组大鼠下丘脑ARC中ERα、PKA、CREB、BDNF的MOD值明显降低,VMH中的ERα、ERβ、GPER、CREB、BDNF的MOD值明显降低,逍遥散则可逆转这一改变,明显升高PPD模型大鼠下丘脑ARC及VMH中已降低的相关指标。结论:1.心理社会等多种因素相互影响,可作为应激源导致PPD的发生、发展。肝郁脾虚证、阴血亏虚证、肝火炽盛证、脾肾阳虚兼痰湿证、心脾两虚兼血瘀证及其症状表现是PPD患者具有临床意义的中医证候特点。2.女子产后多虚多瘀,气血失调,神魂失养,存在于PPD发病的始终。基于肝脾与情志、气血的密切相关性,临床治疗PPD患者可从肝脾论治,调理气血,临床可灵活运用疏肝解郁、理气健脾、益气养血、养心安神等治法。逍遥散用药组合气血兼顾,肝脾同调,是治疗PPD的常用方剂。3.以妊娠后期CUMS方法可建立病证结合的PPD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采用逍遥散对PPD模型大鼠进行干预,可通过HPG轴上调性改变下丘脑内雌激素受体ERα、ERβ、GPER介导的PKA/CREB/BDNF信号通路,调节抑郁样行为。4.基于“以方测证”及“微观辨证”等中医理论基础,肝郁脾虚证是PPD的重要证候特点,以逍遥散为反证的PPD肝郁脾虚证的证候生物学基础涉及到神经内分泌系统,可能与下丘脑组织病理学改变、HPG轴功能异常、性激素分泌减少、下丘脑雌激素受体介导的PKA/CREB/BDNF信号通路的下调性改变抑制神经发生有关。
甘子晴[2](2021)在《补肾活血调经汤治疗肾虚血瘀证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补肾活血调经汤治疗肾虚血瘀证月经过少患者的临床疗效,为月经过少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0年04月-2020年09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符合肾虚血瘀证月经过少及本研究标准的60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分别予补肾活血调经汤、戊酸雌二醇+黄体酮胶囊治疗3个月经周期,评估和分析治疗前后患者月经量、中医症状评分及子宫内膜厚度的变化情况,同时观察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结果:1、经治疗后,两组患者月经失血图积分均较前增加,子宫内膜厚度均较前增厚,中医证候积分均较前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两组月经失血图积分、中医症状评分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药组优于西药组。3、治疗后两组子宫内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研究结果显示:中药组临床痊愈3例,显效8例,有效1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3.33%;西药组临床痊愈1例,显效5例,有效15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0.0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中药组优于西药组。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行相关安全指标检测均提示无异常。结论:1.对于肾虚血瘀证月经过少患者,口服补肾活血调经汤或者戊酸雌二醇+黄体酮胶囊治疗,均能够增加月经量、促进子宫内膜增厚及降低中医症状积分。因此,补肾活血调经汤可以为有意向服用中药,或存在因自身原因而无法使用激素治疗等情况的肾虚血瘀证月经过少患者,提供多渠道的治疗方案。2.与戊酸雌二醇+黄体酮胶囊组对比,补肾活血调经汤在增加月经量、改善中医症状方面效果更佳,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推广。
邓丽慧[3](2021)在《归肾逐瘀汤防治宫腔粘连(肾虚血瘀证)术后再复发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采用归肾逐瘀汤联合雌孕激素序贯法治疗宫腔粘连(肾虚血瘀证)分离术后患者,观察其对宫腔粘连术后子宫内膜修复的临床疗效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为中西医结合预防宫腔粘连术后再粘连提供新思路。材料与方法:选择自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就诊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宫腔粘连患者(肾虚血瘀证)61例,符合纳入标准,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30)和治疗组(n=31),两组均予宫腔粘连分离术并放置节育器,术后3个月内对照组予雌孕激素序贯治疗,治疗组术后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归肾逐瘀汤治疗。治疗后记录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宫腔粘连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的改变、SF-36健康生活质量评分,并进行两组疗效评价,进一步随访停药后3个月内两组患者的妊娠情况,对上述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子宫内膜厚度疗效评价: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均增加,组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子宫内膜厚度较对照组增加明显,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宫腔粘连评分疗效评价: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宫腔粘连评分均下降,组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宫腔粘连评分较对照组下降明显,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证候积分疗效评价: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均下降,组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较对照组下降极明显,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SF-36健康生活质量评分疗效评价: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的SF-36健康生活质量量表各项评分均上升,组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SF-36健康生活质量量表评分各项上升明显,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妊娠情况:随访3个月内,治疗组妊娠14例,对照组妊娠5例,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45.1%、16%。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6.综合疗效比较: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5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导师自拟归肾逐瘀汤能提高宫腔粘连(肾虚血瘀证)患者术后子宫内膜厚度,促进子宫内膜修复,降低宫腔粘连术后再次复发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2.导师自拟归肾逐瘀汤能改善宫腔粘连(肾虚血瘀证)分离术后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及生活质量,主要体现在患者治疗后其下腹疼痛、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症状有所缓解。3.导师自拟归肾逐瘀汤治疗宫腔粘连(肾虚血瘀证)分离术后患者,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无药物毒副作用,具有安全性,可以作为该病的有效治疗方法。
熊婷[4](2021)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慢病管理方案及管理工具的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被认为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治疗和管理。本文的目的是在文献研究和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构建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慢性病管理方案及管理工具,为内异症中医慢性病管理提供一种新的途径,以期提高内异症患者的健康水平。研究方法:1运用文献研究法,通过收集、识别和整理国内外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管理相关的文献、书籍和着作以及网络资源,总结出可供借鉴的经验,为本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慢病管理方案的构建提供更好的参考和指导。2采用小组讨论、专家访谈的方法,对查阅文献后拟定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慢性病管理方案的主要内容进行讨论和分析,形成最终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慢性病管理方案。3以构建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慢性病管理方案为核心,探讨内异症中医慢病管理工具的核心功能,结合软件开发技术构建内异症中医慢病管理工具。研究结果:1形成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慢病管理方案:(1)子宫内膜异位症生物医学干预管理方案从未婚未育、合并盆腔包块、合并痛经、合并不孕、术后复发、青少年内异症、内异症随访7个角度制定19条具体建议。(2)子宫内膜异位症非医学干预管理方案包括疾病认知、饮食指导、运动管理、心理干预4个子方案。疾病认知方案从发病、诊断、治疗、监测及预防保健等方面制定子宫内膜异位症疾病认知调查表,共24个问题条目。饮食指导方案包括饮食原则及内异症食材数据库。其中饮食原则从饮食规律性、多样性、伴随疾病等角度制定6条具体原则;内异症食材数据库包括常见食材分类表、常见食材偏性表、常见食材中医性味表、常见食材中医中医辩证推荐表、内异症避免食用食材类别表、内异症少食食材类别表共6个模块。运动管理方案围绕BMI、包块大小、体质类型、经期、运动方式等角度提出7条具体建议。心理干预方案根据SDS及SAS结果制定3个管理分级。2完成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慢病管理工具构建,包括门诊问诊工具、医生工作平台、患者APP客户端3个子系统的互联网搭建。
范梦腾[5](2021)在《补肾活血法治疗肾虚血瘀型月经过少的实验与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补肾活血法在治疗肾虚血瘀型月经过少理论的实验与临床基础。方法:1)对目前具有类雌激素活性的中药材进行总结分类,对类雌激素药物进行筛选,选取具有补肾活血作用的代表性单体药物——金雀异黄素进行实验,观察金雀异黄素对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的增殖和ER受体蛋白表达的影响:①选用低浓度即0.01、0.1、1 μmol/LL和高浓度即10、25、50μmol/L的金雀异黄素形成梯度,作用HEEC原细胞,分别在24、48、72 h后,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②选取低浓度雌激素(1× 10-8mmol/L)造模,使用0.01-50μmol/L梯度浓度金雀异黄素作用于HEEC细胞,48 h后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③HEEC在雌激素造模后,使用0.1 μ mol/L和50 μmol/L浓度的金雀异黄素作用于HEEC细胞,48 h后使用激光免疫共聚焦显微镜观察HEEC细胞中ER α和ERβ的蛋白表达情况。2)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收纳肾虚血瘀型30例月经过少的患者,收集患者一般资料,予以“补肾活血法”临床治疗3个疗程,对比观察治疗前后月经失血图和中医证候积分表品测结果,以评价在治疗前、后的月经量和中医证候积分变化,观察补肾活血法的临床疗效。结果:1):①金雀异黄素在0.01~50 μmol/L范围内促进HEEC细胞增殖(P<0.01),且作用48 h促细胞增殖作用最为明显(P<0.01),金雀异黄素组在0.1μmol/L浓度促细胞增殖作用最为明显(P<0.01),随后其促增殖作用随着作用时间和浓度呈现下降趋势。②在雌二醇(1×10-8 mmol/L)诱导下,金雀异黄素在低浓度(0.01、0.1、1 μmol/L)范围内促进HEEC细胞增殖,在0.01 μ mol/L浓度作用48 h促细胞增殖作用最为明显(P<0.01);高浓度的金雀异黄素对HEEC细胞的促增殖作用较前减弱(P<0.01)。③在雌二醇(1×10-8 mmol/L)诱导下,0.1μmol/l金雀异黄素促进ER α、ERβ蛋白的表达、提高ER α/ER β的比值(P<0.05),50μmol/L金雀异黄素轻微促进ERβ蛋白的表达,从而降低ER α/ERβ的比值(P<0.05)。2)共收集的肾虚血瘀型月经过少患者30例,年龄在24-47岁之间,平均年龄35.3±6.353岁,病程在0.2-3年之间,平均病程为1.288±0.783年,平均孕产次数为1.07±0.74,宫腔操作次数为2.033±1.273;治疗前月经失血图平均评分为17.3±7.920分,治疗后平均评分为33.0± 11.241分,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平均积分为34.700±7.779,治疗后平均积分为15.900±6.059,治疗前后症候积分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月经量、行经时间、月经色质、腰膝酸软、头晕耳鸣以及5个症状上积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小腹疼痛的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呈现下降,P<0.05,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足跟痛症状在积分上呈现下降趋势,但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0名患者经过3个月中药治疗,总有效率在96.7%,无效者1例,有效者23例,显效者6例,痊愈者0位。病程不同的患者之间疗效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孕产次不同的患者之间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具有补肾活血中药的单体——金雀异黄素,可促进ER受体介导的蛋白表达,从而发挥类雌激素作用,促进人子宫内膜细胞增殖;2)补肾活血法能有效治疗肾虚血瘀型的月经过少,有效改善月经量、行经时间、色质、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肾虚血瘀的症状。
谭苗苗[6](2021)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复发影响因素的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术后影响病灶复发的相关因素进行研究,其中重点对未复发者相关的中医证型、中医辨证使用的方药进行分析。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9年4月期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因子宫内膜异位症住院并行手术治疗的128例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发病年龄、患病病程、术前孕产史、既往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史、术前及术后痛经情况、术前盆腔操作史、影像学检查结果、血清CA-125数值、子宫内膜异位病灶位置、手术方式、临床分期、术后生育及哺乳史、术后接受的不同干预措施治疗对应的中医相关证型、中医辨证方药等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完成随访调查表,根据随访的相关内容建立相对应的数据库,数据收集完毕后集中统计分析所有数据,以此为依据来研究收集的影响因素是否与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病灶复发有关。结果:(1)本研究结果提示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患者复发组与未复发组在发病年龄、既往生产次数、既往盆腔操作次数、术后是否生育、手术分期上差异被认为无明显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病程长短、既往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史、术前CA-125升高、术前及术后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接受不同治疗预防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病灶复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药汤剂膈下逐瘀汤用于对症治疗中医辨证为气滞血瘀型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在术后预防病灶复发以及缓解痛经方面效果显着。结论:手术后辅助使用中医药口服加用西医药物联合用药治疗可以子降低宫内膜异位症异位病灶的复发率,联合中药治疗的效果优于单一方法治疗,中药汤剂膈下逐瘀汤对预防气滞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复发的治疗疗效确切。
赖世万[7](2021)在《滋阴解郁化瘀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中医学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等方面的认识;观察滋阴解郁化瘀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阴虚气郁血瘀证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初步探讨其防治本病的机理,为临床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提供有效的方药。方法:选取60例符合围绝经期综合征阴虚气郁血瘀证诊断标准的患者,本研究采用1:1对照分组方法。其中,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用滋阴解郁化瘀方,每日1剂,水煎,分2次,口服;对照组用坤泰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口服。两组均以12周为1个疗程,观察1个疗程。主要观察治疗前后在中医临床症状、证候积分、性激素(E2、FSH、LH)、Kupperman量表总评分、骨密度等指标及肝功能、肾功能、三大常规等方面的影响,评价其临床、、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从年龄、病程等基线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①中医证候积分及疗效: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显着下降(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下降程度比对照组更明显(p<0.05)。中医证候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67%,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②对性激素的影响:治疗后两组性激素(E2、FSH、LH)水平均明显改善(P<0.05或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改善程度比对照组更明显(p<0.05)。③对Kupperman量表总评分的影响:治疗后两组两组Kupperman量表总评分均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或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Kupperman量表总评下降程度比对照组更明显(p<0.05)。④对骨密度的影响:治疗后两组骨密度较治疗前均有均显着升高(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的改善更明显,与对照组相比较,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⑤疾病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组间比较,治疗组的疾病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⑥安全性评价:两组患者的血、尿、大便常规以及肝肾功能各项指标数据均在正常范围内,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提示安全性良好。结论:滋阴解郁化瘀方能够有效改善和缓解围绝经期综合征阴虚气郁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FSH、LH水平,升高E2水平,显着降低Kupperman量表总评分,临床疗效显着,未见不良反应,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魏玉成[8](2021)在《化症2号方治疗子宫肌瘤气滞血瘀证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应用化症2号方治疗子宫肌瘤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来为中医治疗子宫肌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就诊于安徽省中医院名医堂梁文珍教授门诊处病属气滞血瘀证子宫肌瘤的患者,从中按时间顺序挑选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病患,随机分成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化症2号方治疗,对照组予桂枝茯苓胶囊口服,观测治疗前后患者肌瘤大小、主要症状及体征、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疗效及用药安全等情况。结果:1.治疗前后子宫肌瘤大小变化子宫肌瘤大小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肌瘤治疗前后大小差值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治疗组差值更大,可认为化症2号方与桂枝茯苓胶囊均能缩小气滞血瘀证子宫肌瘤体积,且化症2号方疗效更佳。2.治疗后临床疗效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化症2号方与桂枝茯苓胶囊临床疗效存在差异。3.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变化3.1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中医证候积分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化症2号方与桂枝茯苓胶囊均能明显改善子宫肌瘤气滞血瘀证临床证候,且化症2号方改善相关临床证候效果较桂枝茯苓胶囊更为显着。3.2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3.3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化症2号方对子宫肌瘤气滞血瘀证相关中医证候疗效更佳。3.3治疗前后月经变化(1)治疗组治疗前后月经量多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期延长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色暗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夹血块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化症2号方可改善子宫肌瘤气滞血瘀证所见月经量多、经期延长、经色暗、经夹血块。(2)对照组治疗前后月经量多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期延长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色暗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夹血块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桂枝茯苓胶囊亦可改善子宫肌瘤气滞血瘀证所见月经量多、经期延长、经色暗、经夹血块。(3)治疗后两组月经量多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期延长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色暗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夹血块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除了经夹血块,其余两组间月经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化症2号方对气滞血瘀证子宫肌瘤相关月经量多、经期延长、经色暗疗效较桂枝茯苓胶囊更佳;经夹血块方面,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认为化症2号方与桂枝茯苓胶囊在改善子宫肌瘤气滞血瘀证相关经夹血块方面疗效没有不同。4.安全性方面,化症2号方组在治疗前后肝肾功能、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隐血检测均为正常。结论:化症2号方能缩小气滞血瘀证子宫肌瘤体积,能明显改善子宫肌瘤气滞血瘀证临床证候,能明显改善子宫肌瘤气滞血瘀证的经量,缩短经期,改善经色,减少月经血块,同时本临床观察也证实了梁文珍教授治疗子宫肌瘤的指导思想:子宫肌瘤的核心病机即瘀滞,对于此类病症,可采用攻血逐瘀之法,但用药不宜过于峻猛,以防损伤正气,反无益于攻逐之事。
王洁楠[9](2020)在《中药治疗子宫腺肌病系统评价与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1基于Cochrane系统评价的研究方法对中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进行系统评价,为中药治疗子宫腺肌病提供循证依据。统计纳入文献中的中医辨证分型分布、活血化瘀中药种类及使用频次,探讨中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思路及用药规律。2观察芪丹饮治疗气虚血瘀型子宫腺肌病月经过多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中药治疗子宫腺肌病月经过多提供临床依据。研究方法1系统评价(1)检索中英文数据库(建库-2019年10月1日):中国知网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和THE COCHRANE LIBRARY,将获取的相关文献导入NoteExpress软件,依照拟定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确定纳入的合格文献。(2)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并绘制图形。(3)提取各项研究中有效数据,导入RevMan5.3软件统计分析。首先,判断数据选用何种统计量合并,二分类变量采用比值比(OR)表示,连续变量则选择加权均数差(MD),两种资料均取95%置信区间(CI),本研究中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属于二分类变量;月经改善情况(PBAC评分)、痛经VAS评分、血清CA125均属于连续性变量。其次,对纳入的多项研究数据进行异质性检验,采用Q检验和I2检验:若P>0.10,I2=0%,表明纳入的研究同质性良好,则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统计量;若P>0.10且0%<I2<50%,表明纳入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异质性,先选用固定效应模型计算合并统计量,后改为随机效应模型,检验其结果的稳定性;若P≤0.10或I2≥50%,表明纳入的研究存在明显的异质性,可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统计量,并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亚组分析或敏感性分析探讨异质性的来源。若同组文献较多(≥10篇),采用漏斗图评估meta分析结果是否具有发表偏倚。Meta分析的检验水准为a=0.05。(4)统计纳入文献中的中医辨证分型分布、活血化瘀中药种类及使用频次,采用EXCEL表进行统计。2临床研究采用自身前后对照、回顾性临床研究方法,选取气虚血瘀型子宫腺肌病月经过多患者42例为研究对象,均为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0月30日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赵瑞华教授门诊的患者。入组的患者均服用芪丹饮。以治疗前、治疗1个月、治疗2个月、治疗3个月为时间观测点,观测月经PBAC评分、月经色质评分、中医证候评分。以治疗前、治疗3个月为时间观测点,观测月经经期、血红蛋白含量、子宫体积、血清CA125。评价芪丹饮治疗气虚血瘀型子宫腺肌病月经过多的临床疗效。采用SPSS 2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系统评价依据检索策略,获得1045篇可能符合标准的文献,根据纳排标准,最终纳入18篇系统评价的文献,均为随机对照试验,共计1393例子宫腺肌病患者,中药组共计700例,西药组共计693例,其中最小样本量为59例,最大样本量为147例。(1)总有效率纳入16项研究中有关总有效率均为可提取的有效数据,进行异质性检验,结果为:Chi2=12.58,df=15(P=0.63),I2=0%,提示同质性良好,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计算合并统计量,结果为:OR=3.84,95%CI(2.81,5.23),P<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中药治疗子宫腺肌病在总有效率方面较西药好。漏斗图显示:大部分散点较为集中,但左右并不完全对称,结果存在一定的发表偏倚。(2)痛经VAS评分3项研究中有关痛经VAS评分均为可提取的有效数据,对其进行异质性检验,结果为:Chi2=3.64,df=2(P=0.16),I2=45%,异质性较小,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计算合并统计量,结果为:MD=-1.70,95%CI(-2.01,-1.40),P<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中药在缓解子宫腺肌病痛经方面效果较西药明显。(3)月经改善情况(PBAC评分)1项研究提供了关于月经量情况(PBAC评分)的有效数据,仅作描述性定性分析,结果显示中药组改善月经量优于西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D=39.45,95%CI(31.51,47.39)。(4)血清 CA12510项研究提供了关于血清CA125的有效数据,因初次分析异质性较大(Chi2=71.07,df=9(P<0.00001),I2=87%)。根据西医治疗措施不同进行亚组分析,其中1项研究未描述具体措施,故纳入9项研究,共分为五个亚组:①“中药VS曼月乐”组:包含2项研究,进行异质性检验,结果为Chi2=0.46,df=1(P=0.50),I2=0%,提示同质性良好,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计算合并统计量,结果为MD=-30.42,95%CI(-40.66,-20.17),P<0.0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中药相比较曼月乐降调血清CA125的效果更为明显;②“中药VS孕三烯酮”组:包含4项研究,进行异质性检验,结果为:Chi2=2.28,df=3(P=0.52),I2=0%,提示同质性良好,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计算合并统计量,结果为:MD=3.67,95%CI(2.29,5.05),P<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中药相较于孕三烯酮降调血清CA125的效果更为明显;③“中药VS米非司酮”组:仅含1项研究,MD=-2.26,95%CI(-14.10,-9.58),P=0.71;④“中药VS布洛芬”组:仅含1项研究,MD=-14.59,95%CI(-23.04,-6.14),P=0.0007;⑤“中药 VS 妈富隆”组:仅含 1 项研究,MD=-15.20,95%CI(-27.05,-3.35),P=0.01。漏斗图显示:大部分散点较为集中,但左右并不完全对称,结果存在一定的发表偏倚。(5)不良反应5项研究中有关不良反应均为可提取的有效数据,对其进行异质性检验,结果为:Chi2=1.32,df=3(P=0.72),I2=0%,同质性良好,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计算合并统计量,结果为:OR=0.16,95%CI(0.06,0.41),P=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中药治疗子宫腺肌病在不良反应方面低于西药。(6)证型与药物分析所涉及证型分别为气滞血瘀证(27.99%)、痰瘀互结证(17.73%)、血瘀证(13.21%)、肾虚血瘀证(12.92%)、瘀热互结证(12.35%)、寒凝血瘀证(10.77%)、气虚血瘀证(5.03%),频率最高为气滞血瘀证。而当归(61.11%)、赤芍(50.00%)、川芎(44.44%)、三棱(38.89%)为常用药,其中当归最为常用。2临床研究(1)月经情况①月经过多疗效评定情况:痊愈12例,显效12例,有效13例,无效5例,总有效例数为37例,总有效率88.10%。②月经PBAC评分:随着治疗时间节点的变化,月经PBAC评分逐渐降低,呈下降趋势。治疗前与1个月、治疗前与2个月、治疗前与3个月相比,月经PBAC评分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③月经经期:随着治疗时间节点的变化,治疗前与3个月相比,月经经期有显着性差异(P<0.05)。④月经色质评分:随着治疗时间节点的变化,月经色质评分逐渐降低,呈下降趋势。治疗前与2个月、治疗前与3个月、1个月与2个月、1个月与3个月、2个月与3个月相比,月经色质评分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2)中医证候情况①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情况:痊愈9例,显效14例,有效13例,无效6例,总有效例数为36例,总有效率85.71%。②中医证候评分:随着治疗时间节点,中医证候评分逐渐降低,呈下降趋势。治疗前与1个月、治疗前与2个月、治疗前与3个月、1个月与2个月、1个月与3个月、2个月与3个月相比,中医证候评分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3)血红蛋白含量治疗3个月后,血红蛋白含量显着上升(P<0.05)。(4)子宫体积治疗3个月后,子宫体积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血清CA125水平治疗3个月后,血清CA125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安全性评价本次临床研究期间,42例临床观察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治疗前后血、尿常规、心、肝、肾功能(心电图、ALT、AST、Cr、BUN)均未出现明显异常。研究结论1系统评价在总有效率、痛经VAS评分、月经改善情况(PBAC评分)、降调血清CA125等方面,中药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而且中药治疗所引起的不良反应较西药少,比较安全。本研究初步证实了中药治疗子宫腺肌病效果良好,确有证据支持。希望以后有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来进一步证实中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提供更为严谨的证据。2临床研究芪丹饮治疗气虚血瘀型子宫腺肌病月经过多疗效确切、安全性好,可显着控制子宫腺肌病引起的月经过多,临床有效率达88.10%;缩短子宫腺肌病月经经期延长,改善月经经色、经质;显着改善患者气虚血瘀证候,临床有效率达85.71%;纠正贫血状况。但在缩小子宫体积与降调血清CA125方面疗效不明显。
刘晶晶[10](2020)在《魏子孝教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经验挖掘及核心处方作用机制初步探讨》文中提出第一部分经验挖掘目的:通过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对首都国医名师魏子孝教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辨证论治规律进行总结,提炼核心处方。以便更好的学习魏子孝教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经验。方法:搜集整理魏子孝教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门诊病例资料,对数据进行规范化整理后,整体导入古今医案云平台(V2.2.1)。利用其数据挖掘及分析功能,对基本信息、四诊资料、中医证候、治法、用药等进行频次统计、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和复杂网络分析。根据挖掘结果归纳魏子孝教授治疗经验,提炼核心处方。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014年1月至2020年1月经魏子孝教授诊治的多囊卵巢综合征初诊病例72则。所搜集病例年龄介于14岁-42岁之间,主要分布年龄段是20岁-39岁,占总数的80.6%。症状以经期错后(41次,56.94%)、失眠(30次,41.67%)、月经量少(23次,31.94%)最为突出。舌象以齿痕、胖大、暗为主;脉象以细、弦为主。从证候来看,以痰湿证、气滞血瘀证为主。主要治法有行气活血、温肾助阳、化痰除湿等。从中药而论,频次较高者有川芎、香附、丹参、苍术、陈皮、半夏、皂角刺、茯苓、郁金。药物四气以温、平为主。五味以辛、苦、甘多见。主要入肝、脾、心、肺、肾等经。从中药的关联规则来看,川芎和香附、苍术和川芎、苍术和陈皮、半夏和川芎、半夏和陈皮、半夏和苍术为主要配伍。从高频药物的聚类分析获得肉桂、川芎、香附、苍术、陈皮、半夏、茯苓;皂角刺、泽兰;菟丝子、当归、丹参、郁金、柴胡等五组聚类结果。从中医证候与其他病例资料的关联分析来看,痰湿证以月经量少、经前腹痛、失眠、性急、舌有齿痕、舌色淡红、舌红、脉细、脉沉为主要临床表现。用药重视化痰除湿、温肾助阳、降浊,选用苍术、陈皮、半夏、茯苓、香附、川芎、肉桂等药物。气滞血瘀证以经期错后、乏力、经色紫暗、痤疮、腰酸腰痛、舌胖大、舌红、舌略暗淡红、苔白、苔薄、脉弦为主要临床表现。治疗以行气活血、养血疏肝为主。多用郁金、柴胡、丹参、当归、皂角刺等药物。通过中药复杂网络分析,提炼出魏子孝教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核心处方由川芎、香附、苍术、半夏、陈皮、茯苓六味中药组成。结论:魏子孝教授认为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基本病机为肾、脾、肝功能失调,痰湿、气滞、血瘀壅塞体内,阻滞胞宫。诊治过程中从痰湿入手,运用化痰除湿、行气活血等治法,并重视人体正气的扶助,使体内气血津液运行通畅,气机协调。第二部分核心处方作用机制初步探讨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探索魏子孝教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核心处方的有效成分、靶标及功能通路。初步探讨核心处方的作用机制。方法:检索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获得核心处方有效成分及对应靶标。通过Gene Cards数据库和OMIM数据库检索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疾病靶标,将核心处方靶标及多囊卵巢综合征疾病靶标映射后得到二者的共同靶标。通过Cytoscape构建核心处方药物-成分-疾病-靶标网路。利用String对共同靶标进行蛋白互作分析,并筛选出核心靶标。使用R语言及其生物程序包对核心处方和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共同靶标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从成分来看,核心处方(川芎、香附、苍术、半夏、陈皮、茯苓)主要含有 quercetin、luteolin、wogonin、baicalein、kaempferol 等 25 个作用于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有效成分。从靶标而论,核心处方的25个有效成分联合作用于多囊卵巢综合征的39个靶标,主要包括EGFR、CASP3、CCND1、ESR1、IL6、MYC、VEGFA等。其中川芎有3种有效成分作用于疾病的6个靶标,香附有10种有效成分作用于疾病的37个靶标,苍术有4种有效成分作用于疾病的9个靶标,半夏有6种有效成分作用于疾病的14个靶标,陈皮有3种有效成分作用于疾病的10个靶标,茯苓有3种有效成分作用于疾病的1个靶标。可见核心处方通过多种成分、多个靶标作用于多囊卵巢综合征。通过蛋白互作分析,得到的核心靶标有EGFR、CASP3、CCND1、ESR1、IL6等。从靶标的GO富集结果来看,主要富集在 nuclear receptor activity(核受体活动),transcription factor activity,direct ligand regulated sequence-specific DNA binding(转录因子活性与直接配体调控序列特异性DNA结合),steroid hormone receptor activity(类固醇受体活性)等功能。从KEGG富集结果来看,主要富集在Proteoglycans in cancer(癌症蛋白聚糖)、Bladder cancer(膀胱癌症)、Prostate cancer(前列腺癌)、Endocrine resistance(内分泌抵抗)、MAPK signaling pathway(MAPK 信号通路)、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PI3K-Akt 信号通路)等通路。结论:魏子孝教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核心处方具有多成分、多靶标特征,主要通过抗炎、调节体内糖脂及激素代谢、调控细胞增殖和凋亡、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等途径,发挥治疗作用。
二、试论妇产科血瘀证形成特点及与雌激素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妇产科血瘀证形成特点及与雌激素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产后抑郁症中医证候特点分析及逍遥散的干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产后抑郁症中西医研究进展 |
1 产后抑郁症的西医研究进展 |
2 产后抑郁症的中医研究进展 |
3 逍遥散治疗产后抑郁症的病机及治则分析探讨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雌激素受体与产后抑郁症相关性研究进展 |
1 雌激素受体 |
2 雌激素受体介导的PKA/CREB/BDNF信号通路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产后抑郁症影响因素及中医证候特点的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章 中医治疗产后抑郁症用药规律的现代文献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 逍遥散治疗产后抑郁症作用机制的动物实验研究 |
实验一 产后抑郁症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实验二 基于HPG轴探讨产后抑郁症发病机制及逍遥散干预作用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实验三 产后抑郁症大鼠下丘脑中雌激素受体介导的PKA/CREB/BDNF信号通路变化及逍遥散的干预作用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结语 |
1 研究总结 |
2 创新性 |
3 不足之处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补肾活血调经汤治疗肾虚血瘀证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中医学对月经过少的认识 |
1.1 历代医家对月经过少病因病机的认识 |
1.1.1 肾阴虚为本 |
1.1.2 血瘀为标 |
1.1.3 肾阴虚、血瘀互为因果引起月经过少 |
1.2 中医治疗月经过少现状 |
1.2.1 中医辨证治疗 |
1.2.2 中药周期疗法 |
1.2.3 中西结合治疗 |
1.2.4 中医外治疗法 |
2 现代医学对月经过少的认识 |
2.1 月经过少的常见发病因素及机制 |
2.1.1 月经过少与人工流产术 |
2.1.2 原因不明月经过少 |
2.2 现代医学治疗月经过少现状 |
3 总结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资料 |
1.1 病人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中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辨证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案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
2.3.1 安全性指标检测 |
2.3.2 临床观察指标 |
2.4 疗效判定标准 |
2.4.1 临床总疗效判定标准 |
2.4.2 中医症状疗效判定标准 |
2.4.3 中医症状评分标准 |
2.5 统计学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的比较 |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月经失血图积分、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 |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子宫内膜厚度的比较 |
3.4 两组组患者治疗前后月经失血图积分的比较 |
3.5 两组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的比较 |
3.6 两组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厚度的比较 |
3.7 两组患者治疗后月经失血积分、中医症状积分的比较 |
3.8 两组治疗后子宫内膜厚度的比较 |
3.9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总疗效比较 |
4 讨论 |
4.1 研究背景 |
4.2 导师对月经过少及补肾活血法的认识 |
4.3 补肾活血调经汤的组成、方义及现代药理研究 |
4.3.1 组成及方义 |
4.3.2 现代药理研究分析 |
4.4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
4.4.1 对经量、子宫内膜厚度的影响 |
4.4.2 治疗后两组中医症状积分和临床疗效分析 |
4.4.3 安全性及不良反应评估 |
4.5 存在的不足和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综述 中医药治疗月经过少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3)归肾逐瘀汤防治宫腔粘连(肾虚血瘀证)术后再复发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宫腔粘连中西医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4)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慢病管理方案及管理工具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子宫内膜异位症慢病管理的西医研究进展 |
1 子宫内膜异位症慢病概念的提出 |
2 国内外慢性病管理模式研究进展 |
3 国内外子宫内膜异位症慢病管理理念研究进展 |
4 国内外子宫内膜异位症慢病管理临床研究现状 |
综述二 子宫内膜异位症慢病管理的中医研究进展 |
1 中医学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认识 |
2 中医学中的慢病管理 |
3 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慢病管理的临床研究进展 |
4 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慢病管理工具构建现状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研究一 EM中医慢病管理方案的构建研究 |
一、EM生物医学干预管理方案的构建 |
1 研究方法 |
2 研究结果 |
3 讨论 |
二、EM非医学干预管理方案的构建 |
1 研究方法 |
2 研究结果 |
3 讨论 |
研究二 EM中医慢病管理工具的构建研究 |
1 研究方法 |
1.1 小组讨论法 |
1.2 软件开发及数据库技术 |
2 研究结果 |
2.1 门诊问诊工具 |
2.2 医生工作平台 |
2.3 患者APP客户端 |
3 讨论 |
3.1 EM中医慢病管理工具构建方法探讨 |
3.2 EM中医慢病管理工具临床可行性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子宫内膜异位症指南生物医学干预管理相关内容整理表1-12 |
附录2 24条EM医学干预建议 |
附录3 子宫内膜异位症疾病认知调查表 |
附录4 常见食材中医性味表 |
附录5 子宫内膜异位症常见食材中医辩证推荐表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补肾活血法治疗肾虚血瘀型月经过少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综述一、月经过少的认识和治疗现状 |
1、中医学认识 |
2、中医治疗 |
3、现代医学的现状 |
4、西医治疗 |
5、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补肾活血类中药雌激素活性的研究进展 |
1、具有类雌激素作用的中药及分类。 |
2、类雌激素的化学分类 |
3、相关的药理作用 |
4、类雌激素药理作用与中医补肾活血的理论解读 |
5、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补肾活血药物单体——金雀异黄素对人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的影响 |
1、引言 |
2、实验材料 |
3、实验方法 |
4、结果 |
5、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临床研究 补肾活血法治疗30例月经过少的前后对照疗效观察 |
1、研究目的 |
2、研究对象 |
3、研究方法 |
4、结果 |
5、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1、结论 |
2、创新性 |
3、展望和不足 |
致谢 |
附录 |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6)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复发影响因素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内容 |
3 研究方法 |
3.1 诊断标准 |
3.1.1 西医诊断标准 |
3.1.2 复发标准 |
3.2 纳入标准 |
3.3 排除标准 |
3.4 剔除标准 |
3.5 脱落标准 |
3.6 实施方案 |
3.7 观测指标 |
3.8 统计方法 |
3.9 质量控制 |
3.10 流程图 |
结果 |
1 患者术前一般情况展示 |
1.1 术前一般基础资料 |
1.2 CA-125 数值分析 |
2 术后复发组和未复发组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2.1 影响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复发的单因素分析 |
2.2 复发组和未复发组的中医证型比较 |
3 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复发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
讨论 |
1 祖国医学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认识 |
1.1 病因病机及发病机制 |
1.2 辨证分型 |
1.3 辨证论治 |
1.4 膈下逐瘀汤方释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
2 现代医学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 |
2.1 发病年龄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复发的关系 |
2.2 CA-125 水平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复发的关系 |
2.3 病程长短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复发的关系 |
2.4 既往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史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复发的关系 |
2.5 手术分期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复发的关系 |
2.6 痛经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复发的关系 |
2.7 病灶位置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复发的关系 |
2.8 术后使用西药治疗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复发的关系 |
3 中西医结合治疗预防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复发 |
4 本研究的不足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7)滋阴解郁化瘀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认识 |
1.1 流行病学 |
1.2 发病机制 |
1.3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诊断 |
1.4 西医治疗 |
2. 中医学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认识 |
2.1 病名认识 |
2.2 病因病机 |
2.3 中医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病例选择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及脱落标准 |
2.6 脱落病例处理 |
2.7 不良事件的处理 |
3. 研究设计 |
3.1 病例来源 |
3.2 病例分组 |
3.3 治疗方法 |
3.4 药品来源 |
4. 观察指标 |
4.1 一般项目 |
4.2 疗效观察指标 |
4.3 安全性指标 |
5. 疗效标准 |
5.1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5.2 疾病疗效判定标准 |
6. 安全性评价标准 |
7. 统计学处理方法 |
8. 研究结果 |
8.1 研究病例收集和完成的情况 |
8.2 基线比较 |
8.3 疗效比较 |
8.4 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 |
9. 讨论 |
9.1 立论依据 |
9.2 组方分析 |
9.3 疗效分析 |
9.4 机理探讨 |
9.5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1 中医症状评分标准 |
附表2 Kupperman评分表 |
附录3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致谢 |
(8)化症2号方治疗子宫肌瘤气滞血瘀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 |
1.2.2 气滞血瘀证的辨证诊断 |
1.2.3 中医证候积分评定标准 |
1.2.4 病情程度分级标准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1.3.1 纳入标准 |
1.3.2 排除标准 |
1.3.3 剔除及脱落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1.1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
2.1.2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
2.1.3 治疗前子宫肌瘤大小比较 |
2.1.4 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2.1.5 治疗前病情严重程度比较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察指标 |
2.3.1 疗效性指标 |
2.3.2 安全性指标 |
2.4 疗效判定标准 |
2.4.1 临床疗效判断标准 |
2.4.2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
2.5 统计学 |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
1.两组子宫肌瘤治疗前后大小比较 |
2.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3.治疗前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4.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5.治疗前后两组月经情况比较 |
5.1 治疗组治疗前后月经情况比较 |
5.2 对照组治疗前后月经情况比较 |
5.3 治疗后两组月经情况比较 |
6.安全性方面 |
第三部分 讨论 |
1.中医对子宫肌瘤的认识 |
1.1 病因病机 |
1.2 治疗 |
2.西医对子宫肌瘤的认识 |
2.1 病因 |
2.2 治疗 |
3.梁文珍教授对子宫肌瘤的认识及经验总结 |
3.1 瘀滞乃病机之核心,气滞血瘀是病机之主要 |
3.2 化瘀乃子宫肌瘤治疗始终坚持之法 |
4.化症2 号方方药组成及用药分析 |
4.1 方药组成 |
4.2 用药分析 |
5.结果及分析 |
5.1 治疗前后子宫肌瘤大小变化 |
5.2 治疗后临床疗效 |
5.3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变化 |
5.3.1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 |
5.3.2 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 |
5.3.3 治疗前后月经变化 |
5.4 安全性方面 |
6.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子宫肌瘤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中药治疗子宫腺肌病系统评价与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传统医学对子宫腺肌病的相关认识 |
1 病因病机 |
2 中医药治疗 |
3 生活调摄 |
4 结语 |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子宫腺肌病的相关认识 |
1 发病机理 |
2 与月经过多相关的发病机理 |
3 临床表现与诊断 |
4 西医治疗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中药治疗子宫腺肌病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文献检索 |
2 文献的筛选与纳入 |
3 文献的质量学评价 |
4 资料的提取与收集 |
5 数据分析与综合 |
6 结果的解释与讨论 |
结果 |
1 文献检索 |
2 文献特征 |
3 质量评价 |
4 数据提取与统计学分析 |
5 证型及中药规律分析 |
讨论 |
1 疗效探讨 |
2 证型及中药分析 |
3 局限性 |
4 研究启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中药芪丹饮治疗气虚血瘀型子宫腺肌病月经过多疗效观察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3 研究方法 |
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疗效观察结果 |
讨论 |
1 立题依据 |
2 组方分析 |
3 研究结果分析 |
4 子宫腺肌病发病的可能高危因素 |
5 不足与启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个人简介 |
附录 |
(10)魏子孝教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经验挖掘及核心处方作用机制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汇总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多囊卵巢综合征西医研究概述 |
1 发病原因及机制 |
2 疾病诊断 |
3 疾病治疗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医研究概述 |
1 中医病名 |
2 病因病机 |
3 中医治疗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研究部分 |
前言 |
研究一 魏子孝教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经验挖掘 |
1 研究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5 魏子孝教授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认识 |
研究二 核心处方作用机制初步探讨 |
1 研究方法 |
2 研究结果 |
3 讨论 |
4 核心处方潜在作用机制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四、试论妇产科血瘀证形成特点及与雌激素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产后抑郁症中医证候特点分析及逍遥散的干预作用机制研究[D]. 许梦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补肾活血调经汤治疗肾虚血瘀证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研究[D]. 甘子晴.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归肾逐瘀汤防治宫腔粘连(肾虚血瘀证)术后再复发的临床研究[D]. 邓丽慧.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慢病管理方案及管理工具的构建研究[D]. 熊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5]补肾活血法治疗肾虚血瘀型月经过少的实验与临床研究[D]. 范梦腾.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6]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复发影响因素的回顾性分析[D]. 谭苗苗.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7]滋阴解郁化瘀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观察[D]. 赖世万.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化症2号方治疗子宫肌瘤气滞血瘀证的临床观察[D]. 魏玉成.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中药治疗子宫腺肌病系统评价与疗效观察[D]. 王洁楠.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10]魏子孝教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经验挖掘及核心处方作用机制初步探讨[D]. 刘晶晶.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