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与大陆微波塔设计比较

台湾与大陆微波塔设计比较

一、台湾与大陆微波塔设计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王飞[1](2020)在《特高压输电线路杆塔结构抗震性能研究》文中指出特高压输电线路杆塔结构是电力输送设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度大、跨距长、柔性大、塔线耦合效应复杂的特点。以往多次地震中均有输电杆塔结构破坏,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输电线路在设计中主要考虑风、冰等荷载的影响,而特高压输电杆塔结构的抗震性能尚不明确。本文以特高压输电杆塔结构的抗震性能为研究对象,通过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有限元数值仿真、基于性能的地震工程全概率理论分析手段,研究了特高压输电杆塔结构的动力特性、塔线耦合效应、双向地震动、行波效应和场地效应对抗震性能的影响,研究了特高压输电杆塔结构的抗震设防需求,以原型试验与数值仿真研究为基础,研究了特高压输电杆塔结构的损伤指标和损伤等级,采用云图法研究了特高压输电杆塔结构的地震易损性。本文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特高压酒杯型输电塔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研究设计了特高压输电塔、导地线、绝缘子和等代塔振动台试验模型,通过地震模拟试验,研究了单塔模型、单塔挂集中质量模型、三塔两线模型和五塔四线模型的动力特性,小震、中震和大震作用下的地震反应以及塔线耦合效应、双向地震动影响、行波效应。(2)特高压输电杆塔结构数值仿真研究开发了以Open Sees作为求解器的特高压杆塔结构数值仿真软件Power Tower,并使用Power Tower对特高压酒杯型输电塔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进行了数值模拟,建立了特高压酒杯型输电塔有限元模型和五塔四线有限元模型,分别进行了动力特性和地震时程反应分析。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性较好,表明所建立的有限元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塔线体系的地震反应性态。(3)特高压输电杆塔结构抗震设防分类研究结合电力设施的抗震设防目标,提出特高压输电杆塔结构的抗震设防目标。提出特高压输电杆塔结构抗震设防分类方法,对特高压酒杯型输电塔进行了振型分解反应谱分析和地震时程响应分析,采用梁杆混合模型,考虑了地震作用效应与风荷载等其它荷载效应的组合,得到特高压酒杯型输电塔在不同场地类型、不同抗震设防烈度下的地震反应,并将地震荷载效应应力比与常规工况荷载效应应力比进行了对比,引入地震设防需求系数,从而确定特高压酒杯型输电塔抗震设防分类。(4)特高压输电塔原型试验仿真与损伤等级划分对特高压原型试验塔ZM2进行了试验仿真,有限元仿真与特高压原型试验塔的内力和位移结果吻合较好,验证了通过有限元仿真方法得到特高压输电杆塔结构损伤指标的可行性。提出特高压输电杆塔结构破坏等级及对应的宏观破坏现象,引入了修正的节间位移角作为特高压输电塔作为损伤指标,通过统计分析划分特高压输电杆塔结构损伤等级。(5)特高压输电杆塔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基于美国太平洋地震工程中心提出的新一代基于性能地震工程的全概率方法,提出了特高压输电塔概率地震需求框架,地震动参数IM采用Sa(T1,2%)和PGA,地震需求参数EDP采用修正的节间位移角,不考虑近场地震动,选取40条地震动,将特高压输电塔ZM2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云图法进行地震时程分析,建立特高压输电塔地震需求模型,进行易损性分析,得到不同损伤指标时各损伤等级的易损性曲线。进行场地危险性分析,得到不同场地的危险性函数,并进行了特高压输电塔概率地震需求危险性分析,得到不同场地以修正的节间位移角为EDP参数的特高压输电塔概率地震需求危险性曲线。

李坤[2](2018)在《媒介环境学派艺术传播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代社会,艺术与传媒的关系日渐密切。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艺术传播学势在必行。其中,从经典传播学中寻觅与艺术传播相关的理论资源无疑是重要的研究思路之一。作为传播学三大学派之一的媒介环境学派就有许多关于艺术传播问题的真知灼见。就媒介环境学派的传播学研究而言,艺术长期以来都是一条重要的线索。媒介环境学者把艺术也当作一种媒介,其传播研究中的许多论题、例证、乃至方法都与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并涉及了美术、文学、音乐、摄影、电影、电视、新媒体艺术等多种艺术形式。结合传播学研究通常对媒介环境学派研究框架的划分,其对艺术传播问题的探讨可以从静态与动态两种不同的视角予以分析。从静态分析的视角出发,媒介环境学派探讨了艺术的媒介讯息本质、艺术的媒介讯息环境与艺术的媒介讯息感知等维度的问题。就第一个维度而言,在“媒介即讯息”、“媒介即隐喻”等着名论断中,媒介环境学者更注重从媒介讯息的层面对艺术加以把握,探讨了诸如摄影、电影等艺术形式的讯息特征,并以传统艺术理论中“形式”与“内容”的划分为参照探讨了艺术“讯息”与“内容”的问题。就第二个维度而言,媒介环境学者认为艺术和任何一种媒介一样,其自身带有一套独特的传播“环境”,每一种艺术都在塑造一种全新的环境。与口语、文字-印刷、电子-数字这样的主导媒介环境相比,每种艺术形式都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具体媒介。作为具体媒介的艺术与其所处的主导媒介环境之间存在着辩证的关系:主导媒介环境影响艺术的讯息模式,与此同时,艺术又反过来反映其所处的主导媒介环境。而与其他媒介所形成的环境相比,艺术媒介的独特性体现在它常常作为一种“反环境”而存在,因为艺术往往可以洞悉到当前环境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探测出媒介及人类文化的发展趋势。就第三个维度而言,媒介环境学者对艺术的媒介讯息本质及其环境的探讨最终落脚于其效果对人类感知的影响上。沿袭“媒介是人的延伸”这一思路,媒介环境学者探讨作为人之延伸的艺术对我们感知造成的影响。而从像“冷媒介”、“热媒介”这样的分类出发,不同的艺术形式也体现着不同的感知偏向。从动态分析的视角发出,媒介环境学派一方面探讨不同媒介时期与艺术的关系,另一方面又从宏观的媒介演进模式出发思索艺术发展的问题。就第一个方面来说,媒介环境学者探讨了不同媒介时期对艺术在具体呈现、传受关系和感知模式等方面的影响。例如,就艺术呈现而言,口语媒介和文字-印刷媒介具有不同的讯息特征,这对口语史诗艺术和文字-印刷环境下的叙事艺术在情节设置、人物塑造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就传受关系而言,口语时期的艺术传受关系存在着鲜明的“交互性”或“参与性”特征,文字-印刷媒介的出现逐渐造成了艺术传播者与接受者在时空上的分离,电子-数字环境下的艺术家则再度重视起了受众参与的环节;就感知模式而言,由于口语、文字-印刷、电子-数字等媒介具有不同的感知偏向,因此其相应的艺术表达也会对我们“视觉”、“听觉”以及“触觉”等造成不同的影响。就第二个方面来说,媒介环境学者从媒介演进的总体模式出发探讨艺术发展的问题。媒介环境学者提出了艺术发展的媒介“生态模式”与“历时演进”两种学说,前者将艺术的变迁放置在“提升”、“过时”、“再现”、“逆转”的媒介四维生态之中,后者以媒介演进的“玩具-镜子-艺术”与“人性化趋势”等原理为参照思索艺术发展的线性演进过程,给了我们一种看待艺术发展的新思路。媒介环境学派的艺术传播研究与批判学派有所关联,但与经验学派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媒介环境学派的艺术传播思想不是幼稚的“媒介决定论”,而是一种思考艺术的“媒介本位”,也不同于经验学派的量化研究方法,媒介环境学派的艺术传播研究遵循宏观模式识别的方法论原则,其目的是为了站在整个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立场,探究艺术媒介的总体效应,并在多元人文主义的冲突和融合中体现其鲜明的人文学科立场。然而,正如许多理论一样,媒介环境学派的艺术传播研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从研究思路上看,媒介环境学派对媒介影响力的过分的强调使其忽视了社会、文化中其他因素在艺术传播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研究方法上看,媒介环境学派只重艺术媒介的长期效应研究,却忽视了对其中的内在机制进行分析等。媒介环境学派的艺术传播思想虽不完美,但其重要意义在于为当下艺术传播研究提出了正确的问题,指出了一条可行的、持续研究的思路,为我们理解当今纷繁复杂的艺术传播现象提供了相应的理论指导。

谢华飞[3](2011)在《地震灾害对电网的损毁性评估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现代社会中,作为大型复杂生命线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力系统的安全性问题直接影响国家的生产建设和人民的生活秩序,由于现代城市生命线系统之间较强的相互依赖性,电力系统在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国内外发生的破坏性强烈地震中,电力系统尤其是高压变电装置的破坏,引入注目。地震造成的电力系统破坏是灾难性的,不仅严重影响正常的生产生活和抗震救灾工作,而且高昂的设备维修、重建费用以及停电造成的巨额损失,都将使国家财产受到损失。随着电压等级的升高、设备容量的增大,社会对电力供应可靠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保证电力系统具有一定的抗震能力已经成为必须尽快解决的课题。因此,无论从社会的角度还是从企业的角度出发,针对当前电力设施地震易损性高,抗震相关研究较弱的现状,开展地震灾害下的电网损毁性研究,以设法降低电力系统的地震易损性、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是一项意义重大的课题。本文从地震这一自然灾害开始介绍,分析了国内外关于地震灾害对电网的影响的研究现状,对地震灾害对电网的损毁性从设备级、厂站级和系统级展开研究,并最终提出提高电力系统抗震性能的方法。电气设备的选型是进行电气设备抗震设计的前提,电气设备的合理选型是确保电气设备抗震能力的基础。目前我国尚无定型的抗震型电气设备,也就是说,目前我国的电气设备都没有抗震参数,部分型号电气设备的抗震性能较好,但也有部分性能较差,这就使得地震区电气设备的合理选型工作难以有效进行。确保施工质量也是重要的抗震措施之一。电气设备在施工安装时,必须按设计要求,并符合施工验收规范和其它有关的规程规定。设备和各部件的安装要遵照产品安装使用说明书的要求,注意不要使应力集中于某一局部。

张萌[4](2010)在《GNSS计算机辅助飞行程序设计与验证》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空中交通流量的增加,能促进空域容量增加和提高安全水平的RNAV/RNP进近程序将逐步取代传统陆基仪表进近程序。基于GPS的RNAV和RNP0.3以下进近程序是各大民用机场推广的重点。以国际民航组织(ICAO)的飞行程序设计规范为依据,借鉴美国联邦航空局(FAA)的有关设计准则,结合我国导航坐标框架,研究计算机辅助设计飞行程序的基础理论,以MICROSOFT VISUAL C++ 6.0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为开发工具,在软件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软件的功能模块,利用迭代算法编写软件代码经编译生成可执行程序。为测试软件的性能和可靠性,结合民航局的科研项目,以绵阳机场的机场使用细则中有关数据为基本参数,计算了该机场RNAV进近程序航路点坐标和航迹引导参数。利用CJ-1奖状高级教练机进行了GPS飞行程序的试验飞行,提出了RNP APCH程序运行标准,采用T型布局的RNAV非精密进近程序和气压垂直导航系统,设计了以GPS为引导的RNAV进近程序。采用实例验证法对课题进行研究,在理论方法上引入大地问题正解和反解对飞行程序设计尤为关键的航路点坐标和航迹引导参数进行计算,通过已知导航台坐标对计算方法的正确性进行验证,根据绵阳机场跑道参数利用软件进行飞行程序辅助设计,通过飞行验证说明了设计方法的正确性,可推广至国内其他机场的RNAV飞行程序辅助设计通过CJ-1的飞行验证,具有RNP运行资格的航空器能够较好的运行RNP运行程序,解决了我国民航在不受SA政策影响时的I类GPS精密进近应用条件和技术难题,完善了我国的GNSS飞行程序设计规范,积累了GNSS飞行程序的设计经验,取得了实际的GPS飞行试验参数和基于GPS导航的I类精密进近解决方案。试飞的结果充分验证了绵阳机场RWY32 RNP APCH飞行程序的可飞性、飞行航迹的保持性以及全部飞行程序设计的合理性,试飞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取得了圆满的成功。三个不同机型的试飞标志着我国GNSS飞行程序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在向航班的应用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

张宝坤[5](2010)在《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实时以太网EPA的配电线路全线速断保护研究》文中指出在我国中低压配电系统中,普遍采用三段式电流保护作为线路主保护。电流速断保护只能保护线路全长的一部分,其保护范围以外的区内故障需要通过延时由限时电流速断保护甚至定时限过电流保护来切除。故障切除延时过长导致电气设备变形甚至烧毁、同一母线大量甩负荷、长时间电压跌落、用电设备毁坏、瞬时故障发展成永久故障等问题。同时,配电网网络结构复杂,线路长短不一、多分段且有大量T接支路,导致继电保护整定配合复杂,甚至无法按规程整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用户对供电可靠性及电能质量等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尽量减少停电次数、缩短停电时间,因此依赖于时限配合的三段式电流保护已经不能适应配电系统的发展,迫切需要提出新的配电线路保护方案。本文以纵差保护为基础,结合配电线路多T接支路、中性点不接地或小电流接地等特点,提出了配电线路综合保护方案。纵差保护需要高精度的同步采样和大容量的实时通信作为支撑,因此本文设计了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授时功能的高精度北斗同步时钟和基于实时以太网EPA的通信接口,并对光纤通信进行了研究。即本文分为三部分:保护方案的确定、北斗同步时钟设计和EPA通信系统研究。第一部分,通过比较配电线路故障分量采样值纵差保护的三个候选判据在各种故障下的性能,确定了保护判据,并利用PSCAD对三个候选判据及保护判据进行了仿真分析,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和保护判据的可行性。提出了配电线路相量纵差保护、配电线路零序纵差保护和T接支路保护等保护判据以及单相接地故障选相判据,并进行了详尽的论证分析和PSCAD仿真验证。最后,介绍了综合保护方案中各保护判据的配合关系和故障隔离供电恢复的动作过程。从而实现了配电线路发生两相或三相故障时,保护准确快速地动作,切除故障并进行故障隔离和供电恢复;配电线路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保护发出告警信息。第二部分,简要介绍了电力系统常用的同步方法以及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组成、功能、工作原理、特点和优势等。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出站信号格式和授时方式进行了深入研究,包括:出站信号的超帧格式、子帧格式和出站广播信息格式以及两种授时方式的基本原理、特点比较和误差分析等。最后,根据电力系统的特殊需求,设计了北斗接收机、北斗同步时钟和北斗/GPS互备同步时钟,并结合原理框图对各模块的原理功能进行了介绍。从而为配电线路保护提供了高精度的同步时钟。第三部分,简要介绍了电力系统常用的通信技术和EPA的概况、网络拓扑结构、构成设备和特点等。对EPA通信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包括:EPA通信模型、数据链路层模型、确定性调度原理与实现。通过对两种候选通信接口方案的比较,选择了“微处理器+EPA专用芯片+网络芯片”的技术方案,并对通信接口的硬件结构和通信程序进行了设计。最后,对光纤通信的特点、基本原理、通道复用技术和性能参数进行了研究。从而为配电线路保护提供了大容量的实时通信信道。

周薇[6](2009)在《融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格局的苏州工业遗产保护与再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苏州,是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现已建立起“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3三个层次的保护体系和“点、线、面”结合的保护框架。同时,苏州还是我国资本主义萌芽和近代民族工业起步最早的城市之一,在工业发展史上留下了一批有价值的工业遗产,在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工业遗产保护相互脱节的普遍现象却十分突出。本文从城市遗产保护角度,以苏州中心城区工业遗产为研究对象,提出在历史文化名城这一特定背景下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的方法和策略。研究首先从苏州近现代工业发展背景入手,挖掘苏州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价值;在分析现有名城保护框架的基础上,分别从“城市、街区、建筑”三个层次建构工业遗产纳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的新框架。在这一框架下,对工业遗产的认定、保护分级及其与名城保护在各层级上融合共生等具体方法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基于兼容性的工业遗产功能再生引导思路以及与名城保护相兼容的苏州工业遗产功能再生策略。最后,本文对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对工业遗产保护运作实施所涉及的相关重要问题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唐永艳[7](2009)在《含裂纹复合柱体的扭转断裂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现代工程的发展,复合材料柱体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且由于生产生活的需要,不规则建筑物应运而生,它们在地震中所受的扭转作用不容忽视。故对于复合柱扭转理论的研究不仅是对裂纹柱理论的完善与深化,同时也有相应的实用价值。本文主要研究含裂纹复合柱体的扭转断裂问题,结合钢管混凝土柱的工程实例,进行模型简化与数值计算。在已有的含内裂纹复合裂纹柱体扭转问题的边界积分方程的基础上,推导界面与裂纹相交处位错密度函数的奇异性阶数,运用边界元法求解了两种各向同性材料复合柱体的扭转问题。当裂纹与界面接触时,裂纹尖端奇异性发生变化,不再是1/2,本文经过推导得出了其尖端奇异性随材料剪切模量比值变化的关系。为解决方程的适定性,提出了新的补充方程。建立了适合含界面辐射裂纹柱体的边界元数值模型,得到扭矩作用下复合柱体裂纹尖端的应力强度因子、应力场和柱体的抗扭刚度,这对各种受扭构件的承载力计算及疲劳分析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编制Fortran通用计算机程序,并对广泛应用于工程中的钢管混凝土柱具体问题进行数值计算,给出一些典型问题的数值例子,所得结果证明了本文边界元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这里柱体的截面可以是任意形状的,裂纹形状也可以是任意曲线。

李春林[8](2007)在《高耸结构风振响应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风荷载一直是高耸结构的重要设计荷载,特别是对高耸塔式结构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建的广州电视塔总高610米,主体结构454米,是具有独特、复杂、细柔结构造型和小阻尼的超高耸建筑,对于如此重要、复杂的高耸结构进行脉动风荷载响应分析非常必要。本文以广州电视塔主体结构为算例进行了相关研究,主要内容与结论如下:1.绪论:简要介绍了高耸结构发展及研究现状、广州电视塔等塔式结构的特点、高耸结构风工程研究现状以及塔式结构风振控制研究概况等。2.高耸结构的模型降阶与动力特性分析:对于广州电视塔这样的结构复杂、自由度繁多的大型高耸结构进行动力分析时计算量是难以忍受的,进行模型降阶很有必要。本文在已有广州电视塔ANSYS三维有限元模型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模型降阶,导出了符合电视塔动力特性的二维竖向多自由度体系。动力特性分析表明,采用二维竖向串联多自由度体系模型计算的动力特性与三维有限元模型基本吻合,故可以用二维竖向串联多自由度体系模型进行广州电视塔的风振响应分析研究。3.高耸结构的脉动风荷载数值模拟:对于广州电视塔这样的超高耸结构我国还没有现成的实测风荷载数据以供结构动力分析,所以进行风洞试验或数值仿真很有必要。本人在数值仿真方面做了初步研究。根据随机振动理论,按照自回归(AR)模型方法分别仿真得到了作用在电视塔上的76维互相关的人造脉动风荷载时程样本,同时对它们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时程样本可以用来进行结构响应分析及控制计算。4.应用虚拟激励法进行高耸结构风振响应分析:虚拟激励法是我国着名学者林家浩教授提出的一套快速、精确、高效的随机振动计算方法,较之传统的随机计算方法,该方法在计算大型复杂结构方面优势明显。为了了解广州电视塔的风振响应特征,本文将其引入到高耸结构的风振响应计算中,利用广州电视塔作为算例进行了脉动风荷载顺风向响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广州电视塔的风振响应超过了规范的容许范围,有必要进行电视塔的风振控制研究。5.广州电视塔风振控制初步研究:针对广州电视塔的风振响应超过规范的容许范围,本文对广州电视塔的风振控制进行了初步研究。采用TMD对广州电视塔进行风振控制,并对TMD的相关参数进行了优化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只要参数选择合理,TMD对电视塔的风振响应减振效果很好,说明TMD对风荷载作用下的广州电视塔是较好的耗能装置。

黄茂祝[9](2006)在《伊春区域生态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旅游业是20世纪经济增长最快的产业,旅游业中增长最快的部分是生态旅游。而当前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实践面临着各种矛盾和困难,迫切需要完善的理论来指导其发展。因此,本文选择该课题进行生态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对策研究,对合理利用和保护生态旅游资源,促进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本文从行政区划、地理区位、地形地貌、气象气候和水文、历史沿革、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概况和生态旅游资源等8个方面对研究地——伊春进行了介绍。 从气候、水体质量、空气质量、区域噪声四个方面入手,进行了生态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采用目前比较流行的旅游气候生理指标舒适指数、风效指数和气候特征来评价该区域的气候条件;对本区域具有代表性的河流和饮用水状况根据《地表水监测规范》中的规定进行分析,采用地面水均值型综合污染指数法进行评价;选择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总悬浮颗粒三项指标数据作为伊春区域大气质量评价因子,对比国家《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标准》(GHZB1-1999),采用空气质量综合污染指数法进行评价;从区域环境噪声、24小时功能区噪声和交通噪声三个方面对伊春区域噪声进行监测评价。 总结以往专家、科研人员的工作经验,结合伊春实际,拟定了一个科学的生态旅游资源分类系统方案和定量评价方法。该方案不仅考虑了属性分类,还考虑了规模分级,以便于资源定量评价。新拟定的分类系统分为三个层次:系、类、型。与《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标准相比,新拟定的分类分级系统在生态旅游资源种类数量上有所简练。在体现生态旅游资源单体属性时,以型来定性。设定型的规模为三个等级:域、段、元,分别体现大、中、小规模的概念。 提出了该区域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体系和具体方法:(1)资源归类。根据本文拟定的生态旅游资源分类系统,对所普查的生态旅游资源单体进行属性归类,确定其基类(型),并根据其规模确定规模等级。(2)粗评。经过粗评,过滤去资源品质较低的单体,且可以定量地得出区域内旅游资源的类型趋向。(3)详评。对剩余分值较高的单体,先确定评价内容和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与专家咨询法结合来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根据权重分布,设置评价指标标准分数表,分为5个级别。用多级模糊模式识别模型与非结构型决策理论对项目进行综合评价,得出旅游资源的隶属级别。详评可在更广阔的范围内确定旅游资源的等级,使区域内的资源具有世界范围内的可比性。 对伊春区域生态旅游开发的适宜性评价和分析。从气候条件、水体质量、空气质量环境噪声等四个环境要素以及交通、通讯、电力、供热、卫生、教育、文化、体育、城市基础设施和发展生态旅游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评价,总体情况是发展生态旅游具有明显的优势,潜力巨大。 对伊春区域生态旅游资源的粗评和详评分析可知:伊春区域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占据绝对优势,其次是人文生态旅游资源,而服务系生态旅游资源分值最低;生态旅游资源

肖龙[10](2003)在《钢结构微波塔标准化设计与经济性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针对塔架设计中的小工程、大工作量等问题,对钢结构微波塔标准化选型、设计方法、塔架基础形式选择及其经济性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 为适应不同铁塔高度需要,根据多年来工程实践与应用,本文提出了钢结构微波塔标准化设计的基本思路,对钢结构微波通信塔在平面、立面、腹杆形式等方面如何进行选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折线形四边形角钢塔架是目前最易实现标准化的一种塔架形式,也是最经济合理的。 塔结构的荷载比较多,其中风荷载起主要作用。本文对钢结构微波塔的荷载计算、内力分析及截面设计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基础及地基造价在钢结构微波塔整个工程造价占有较大比重,用桩基代替独立基础作为微波塔的基础无论是受力特点还是节省工程造价都是一种较理想的基础形式,特别是在工程造价方面,桩基造价只占总造价的1/15~1/20,可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 最后从平面选型、立面选型、腹杆体系选择、基础形式选择等几个方面对钢结构微波塔经济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本文给出了折线形四边形角钢塔、直线形四边形角钢塔和折线形钢管塔三种塔架总重与塔高的关系公式,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可供设计人员参考。

二、台湾与大陆微波塔设计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台湾与大陆微波塔设计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特高压输电线路杆塔结构抗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输电杆塔结构震害调研
        1.2.2 塔线体系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研究
        1.2.3 输电塔与塔线体系有限元模型
        1.2.4 杆塔结构抗震研究
        1.2.5 杆塔结构抗震性能与易损性研究
    1.3 研究意义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
    1.5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及各章安排
        1.5.1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1.5.2 各章安排
第二章 特高压酒杯型输电塔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研究
    2.1 引言
    2.2 特高压酒杯型输电塔线体系模型设计
        2.2.1 输电塔模型设计及制作
        2.2.2 导、地线模型设计及制作
        2.2.3 绝缘子的设计及制作
        2.2.4 等代塔
        2.2.5 边界条件
    2.3 振动台试验方案
        2.3.1 地震动的选择
        2.3.2 传感器布置
    2.4 动力特性试验研究
    2.5 输电塔塔线耦合效应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研究
        2.5.1 试验工况
        2.5.2 加速度响应比较分析
        2.5.3 位移响应对比分析
        2.5.4 应变响应对比分析
        2.5.5 小结
    2.6 输电塔线体系双向地震动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研究
        2.6.1 试验工况
        2.6.2 加速度比较分析
        2.6.3 位移响应分析
        2.6.4 应变响应分析
        2.6.5 小结
    2.7 输电塔线体系行波效应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研究
        2.7.1 试验工况
        2.7.2 加速度比较分析
        2.7.3 位移比较分析
        2.7.4 应变比较分析
        2.7.5 小结
    2.8 输电塔线体系场地效应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研究
        2.8.1 试验工况
        2.8.2 加速度比较分析
        2.8.3 位移比较分析
        2.8.4 应变比较分析
        2.8.5 小结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特高压输电杆塔结构数值仿真研究
    3.1 引言
    3.2 特高压输电杆塔结构数值仿真软件POWER TOWER
        3.2.1 简介
        3.2.2 技术特点
        3.2.3 系统架构
        3.2.4 主要功能模块
    3.3 特高压酒杯型输电塔有限元模型
    3.4 特高压酒杯型输电塔动力特性试验仿真
    3.5 特高压酒杯型输电塔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仿真
    3.6 特高压输电塔线体系有限元模型
        3.6.1 五塔四线模型
        3.6.2 基于悬链线方程求导线应力
        3.6.3 导线几何建模
        3.6.4 导线材料建模
        3.6.5 绝缘子建模与铰设置
        3.6.6 五塔四线有限元模型
        3.6.7 导线找形分析
    3.7 特高压输电塔线体系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仿真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特高压输电杆塔结构抗震设防分类研究
    4.1 引言
    4.2 特高压输电杆塔结构抗震设防分类方法
        4.2.1 特高压输电杆塔结构抗震设防分类流程
        4.2.2 特高压输电杆塔结构有限元模型
        4.2.3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4.2.4 地震时程分析法
        4.2.5 风荷载效应
        4.2.6 荷载效应组合
        4.2.7 代表性杆件
        4.2.8 抗震设防分类方法
    4.3 特高压酒杯型输电塔抗震设防分类研究
        4.3.1 特高压酒杯型输电塔模型
        4.3.2 动力特性分析
        4.3.3 特高压酒杯型输电塔的代表性杆件
        4.3.4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分析
        4.3.5 地震时程分析
        4.3.6 特高压酒杯型输电塔抗震设防指标
        4.3.7 特高压酒杯型输电塔抗震设防分类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特高压输电塔原型试验仿真与损伤等级划分
    5.1 引言
    5.2 特高压输电塔原型试验
        5.2.1 试验塔简介
        5.2.2 荷载工况
        5.2.3 模拟塔测点布置
    5.3 特高压输电塔原型试验有限元仿真
        5.3.1 特高压原型试验塔有限元模型
        5.3.2 特高压输电塔原型试验有限元仿真验证
    5.4 特高压原型试验塔损伤指标研究
        5.4.1 结构损伤指标与等级划分
        5.4.2 特高压原型试验塔损伤指标与等级划分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特高压输电杆塔结构地震易损性研究
    6.1 引言
    6.2 特高压输电塔概率地震需求分析框架
        6.2.1 建立特高压输电塔概率地震需求模型
        6.2.2 特高压输电塔地震易损性分析
        6.2.3 特高压输电塔概率地震需求危险性分析
    6.3 特高压输电塔易损性分析算例
        6.3.1 特高压输电塔模型
        6.3.2 地震动选取
        6.3.3 建立特高压输电塔概率需求模型
        6.3.4 特高压输电塔易损性分析
    6.4 特高压输电塔概率地震需求危险性分析算例
        6.4.1 场地的危险性分析
        6.4.2 特高压输电塔概率地震需求危险性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与展望
    7.1 本文主要成果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2)媒介环境学派艺术传播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价值
    二、选题研究现状与问题
    三、研究思路与创新性
第一章 媒介环境学派艺术传播思想的生成与渊源
    第一节 媒介环境学派及其传播研究的艺术视野
        一、媒介环境学派的发展历程
        二、媒介环境学及其理论观照
        三、媒介环境学派的艺术视野
    第二节 媒介环境学派艺术传播思想的核心概念辨析
        一、什么是媒介
        二、媒介与艺术
        三、媒介环境学与媒介生态学
    第三节 媒介环境学派艺术传播思想的理论资源
        一、媒介分析维度的影响:感知相对论、主体哲学与形式文论
        二、生态人文维度的影响:生态学思想、芝加哥学派与批判学派
第二章 静态分析的视角:媒介环境学派艺术传播讯息论
    第一节 艺术的媒介讯息本质
        一、艺术的讯息之维
        二、艺术讯息的特征
        三、艺术的讯息与内容问题
    第二节 艺术的媒介讯息环境
        一、作为“环境”的艺术
        二、处于主导媒介环境下的艺术
        三、艺术的“反环境”特征
    第三节 艺术的媒介讯息感知
        一、艺术的感知延伸之维
        二、艺术的感知偏向与冷、热媒介
第三章 动态分析的视角:媒介环境学派艺术传播演进论
    第一节 媒介分期及其发展历程
        一、媒介环境学派的媒介史观
        二、从口语媒介到数字媒介
    第二节 媒介演进对艺术及其传受关系的影响
        一、主导媒介环境下的艺术呈现
        二、艺术传受关系的迁转
    第三节 媒介演进与艺术感知模式变迁
        一、口语艺术的听觉感知
        二、文字-印刷艺术的视觉感知
        三、电子-数字艺术的听-触感知
    第四节 媒介演进模式下的艺术发展
        一、艺术发展的媒介生态模式
        二、艺术发展的媒介历时演进
第四章 艺术传播研究的媒介环境学范式
    第一节 艺术传播研究的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范式
        一、经验学派的艺术传播研究
        二、批判学派的艺术传播研究
    第二节 媒介环境学派的艺术传播研究
        一、艺术传播研究的媒介决定论?
        二、艺术传播研究的宏观模式识别
        三、艺术传播研究的多元人文主义
    第三节 媒介环境学派艺术传播研究的缺憾
        一、研究思路的缺憾
        二、研究方法的缺憾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3)地震灾害对电网的损毁性评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地震灾害及其规律
        1.1.1 地震概况
        1.1.2 地震的宏观现象
    1.2 地震的观测与衡量
        1.2.1 地震带
        1.2.2 地震烈度和震级
        1.2.3 国内外的地震灾害
    1.3 电力系统中的相关地震标准
        1.3.1 地震基本烈度向地震动参数的过渡
        1.3.2 电力设施抗震设计规范
    1.4 地震灾害对电力设施影响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美国研究情况
        1.4.2 日本研究情况
        1.4.3 前苏联研究情况
        1.4.4 中国研究情况
第2章 地震灾害对电网的损毁性研究
    2.1 设备级
        2.1.1 变压器
        2.1.2 输电线路、杆塔
        2.1.3 电瓷型高压电气设备
        2.1.4 母线
        2.1.5 蓄电池
        2.1.6 电力电容器
        2.1.7 室内设备
        2.1.8 次生灾害
    2.2 厂站级
    2.3 系统级
第3章 电网的地震损毁性评估技术研究
    3.1 专家咨询方法
    3.2 事件树/故障树法
第4章 提高电力系统抗震性能的研究
    4.1 电力设备震害原因分析
        4.1.1 设备位移、倾斜和倾倒的原因
        4.1.2 高压电器折断和破损的原因
        4.1.3 咬合部分松脱的原因
        4.1.4 继电保护误动作的原因
    4.2 提高电气设备的抗震性能
        4.2.1 合理选型
        4.2.2 确保施工质量
        4.2.3 电气设备安装设计采取的抗震措施
        4.2.4 主要电气设备的具体抗震措施
        4.2.5 投入运行的设备的抗震措施
        4.2.6 提高电气主接线系统的抗震性能
        4.2.7 提高电力系统主要建筑物、构筑物的抗震性能
        4.2.8 提高发电厂、变电站的整体抗震性能
        4.2.9 提高电力系统综合抗震能力
    4.3 抗震设计
        4.3.1 抗震设计的设计原则
        4.3.2 安装设计中的注意事项
        4.3.3 室外构筑物的抗震措施
        4.3.4 电气设备的抗震设计
        4.3.5 变电站整体布局对抗震的影响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GNSS计算机辅助飞行程序设计与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导航方法简介
    1.2 仪表飞行程序及其发展
    1.3 GNSS 飞行程序的构成
    1.4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应用价值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6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绵阳机场交通地理概况及我国通用航空的发展
    2.1 绵阳机场交通地理概况
        2.1.1 机场概况
        2.1.2 机场气象、地形特征及障碍物
    2.2 绵阳机场使用细则
    2.3 我国通用航空发展
        2.3.1 我国通用航空发展
        2.3.2 我国通用航空与民航发达国家的差距
        2.3.3 我国通用航空的发展需要导航新技术
第三章 绵阳机场GNSS 飞行程序计算机辅助设计
    3.1 GNSS 飞行程序的航迹引导参数
        3.1.1 导航坐标框架
        3.1.2 GNSS 飞行程序的航路点坐标计算方法
        3.1.3 GNSS 飞行程序的航线角及航线距离计算方法
    3.2 GNSS 飞行程序航迹引导参数迭代计算软件界面设计
    3.3 GNSS 飞行程序的超障高度计算方法
    3.4 基于GIS 的GNSS 飞行程序超障高度确定
第四章 绵阳机场32 号跑道的GNSS 飞行程序设计及验证
    4.1 进场航线设计
    4.2 32 号跑道进近程序航迹设计
    4.3 32 号跑道进近程序保护区设计
        4.3.1 起始进近航段设计
        4.3.2 中间进近航段设计
        4.3.3 最后进近航段设计
        4.3.4 起始和中间复飞航段设计
    4.4 飞行验证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实时以太网EPA的配电线路全线速断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配电线路保护的研究背景
    1.2 配电线路保护的研究现状
        1.2.1 无通道保护
        1.2.2 自适应保护
        1.2.3 纵联保护
        1.2.4 纵差保护
    1.3 本文主要工作
第2章 配电线路保护方案研究
    2.1 纵差保护分析与改进
        2.1.1 纵差保护的基本原理
        2.1.2 影响纵差保护性能的主要因素
        2.1.3 对纵差保护的改进措施
        2.1.4 配电线路应用纵差保护的不利因素
    2.2 配电线路故障分量采样值纵差保护
        2.2.1 候选判据的提出
        2.2.2 候选判据的分析比较
        2.2.3 保护判据的确定与分析
        2.2.4 PSCAD仿真分析
    2.3 配电线路相量纵差保护
        2.3.1 保护判据的提出与分析
        2.3.2 PSCAD仿真分析
        2.3.3 两相相间短路与两相接地短路的识别
    2.4 配电线路零序纵差保护
        2.4.1 保护判据的提出
        2.4.2 保护判据的分析
        2.4.3 单相接地故障选相
        2.4.4 PSCAD仿真分析
    2.5 T接支路保护
        2.5.1 过电流保护
        2.5.2 故障分量采样值保护
        2.5.3 零序电流保护
        2.5.4 PSACD仿真分析
    2.6 配电线路综合保护方案
        2.6.1 基于多保护判据配合的配电线路综合保护
        2.6.2 故障隔离与供电恢复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同步时钟研究
    3.1 电力系统同步方法
    3.2 北斗系统概述
        3.2.1 北斗系统的组成
        3.2.2 北斗系统的功能
        3.2.3 北斗系统的工作原理
        3.2.4 北斗系统的特点和优势
    3.3 北斗系统出站信号
        3.3.1 出站信号的基本形式
        3.3.2 出站信号的帧格式
        3.3.3 出站广播信息格式
    3.4 北斗系统授时方式
        3.4.1 单向授时方式
        3.4.2 向授时方式
        3.4.3 两种授时方式的比较
        3.4.4 授时误差分析
    3.5 基于北斗系统的同步时钟
        3.5.1 北斗接收机的设计
        3.5.2 北斗同步时钟的设计
        3.5.3 北斗/GPS备同步时钟的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实时以太网EPA的通信系统研究
    4.1 电力系统通信技术
        4.1.1 电力系统通信方式
        4.1.2 现场总线技术
        4.1.3 工业以太网技术
        4.1.4 配电网对通信系统的基本要求
    4.2 实时以太网EPA
        4.2.1 EPA标准概述
        4.2.2 EPA网络拓扑结构
        4.2.3 EPA设备
        4.2.4 EPA系统的特点
    4.3 EPA通信原理
        4.3.1 EPA通信模型
        4.3.2 EPA数据链路层模型
        4.3.3 EPA确定性调度原理
        4.3.4 EPA确定性调度实现
    4.4 基于EPA的通信接口设计
        4.4.1 方案选择
        4.4.2 硬件设计
        4.4.3 EPA专用芯片
        4.4.4 程序设计
    4.5 光纤通信
        4.5.1 光纤通信网络特点
        4.5.2 光纤通信原理
        4.5.3 光纤通道复用技术
        4.5.4 光纤通信主要性能参数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附录
    附录Ⅰ PSCAD仿真模型图
    附录Ⅱ PSCAD模型中自建模块脚本程序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录用)的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融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格局的苏州工业遗产保护与再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3.1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相关研究
        1.3.2 工业遗产保护理论研究及实践进展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1.5.1 主要内容
        1.5.2 论文框架
    1.6 创新点
第二章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工业遗产保护基础研究
    2.1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基础及保护框架
        2.1.1 历史文化名城相关概念
        2.1.2 保护与再利用相关概念
        2.1.3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内容及保护体系
        2.1.4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框架
    2.2 工业遗产保护本体研究
        2.2.1 工业遗产概念及分类
        2.2.2 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2.2.3 工业遗产保护的特殊性和灵活性
第三章 苏州工业发展历程与历史遗存
    3.1 苏州工业发展历程
        3.1.1 民族工业基础初步形成(1840 年以前)
        3.1.2 近代工业发展历程
        3.1.3 现代工业发展历程
    3.2 苏州潜在工业遗产类型及特征分析
        3.2.1 工业地段类型分析
        3.2.2 工业建筑类型分析
        3.2.3 苏州潜在工业遗产特征
    3.3 工业遗产的价值及保护的时代诉求
        3.3.1 苏州工业遗产的价值
        3.3.2 苏州工业遗产保护的历史契机
    3.4 对苏州工业遗产保护的现状判读
        3.4.1 实践进展及问题
        3.4.2 问题的成因
第四章 工业遗产纳入名城保护新格局
    4.1 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框架及层级
        4.1.1 苏州名城保护框架及内容
        4.1.2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的层级控制
        4.1.3 名城保护控制对工业遗产保护的缺失
    4.2 格局建构:工业遗产纳入名城保护的新框架
        4.2.1 工业遗产纳入名城保护框架的基本原则和思路
        4.2.2 新保护区的设立:工业历史地段保护
        4.2.3 新保护点的纳入:工业历史建筑保护
    4.3 融合共生:名城保护框架下的工业遗产保护
        4.3.1 城市层面:传统格局风貌延续与工业格局风貌的异质互补
        4.3.2 街区层面:历史文化街区与工业历史地段保护的多样共存
        4.3.3 建筑层面:传统建筑与工业建筑保护的新旧共存
第五章 新格局下的工业遗产适应性再利用
    5.1 名城保护下工业遗产适应性再利用的原则
    5.2 基于兼容性的工业遗产再生功能引导
        5.2.1 工业遗产再生功能与本体价值的兼容性
        5.2.2 工业遗产功能转化与古城保护的耦合
    5.3 苏州工业遗产功能再生策略
        5.3.1 以工业旅游提升工业遗产文化内涵
        5.3.2 以创意产业为契机促进工业遗产保护
        5.3.3 以综合性开发营造城市生活多样性
第六章 结语
    6.1 历史文化名城的工业遗产保护方法和再利用策略的总结
    6.2 历史文化名城的工业遗产保护的运作实施与展望
附录
    附录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的工业遗产清单
    附录二 苏州文物保护单位、控保建筑中的工业相关建筑
    附录三 苏州工业遗址一览表
    附录四 图表索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含裂纹复合柱体的扭转断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线弹性力学断裂准则简介
    1.3 对裂纹柱扭转理论的研究概述
    1.4 确定应力强度因子的方法简介
    1.5 本文的研究目标及内容
    1.6 本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特点
2 带裂纹柱体的扭转问题及基本解
    2.1 柱体SAINT-VENANT 扭转问题的一般理论介绍
    2.2 带裂纹柱体的扭转问题的边界积分方程简介
    2.3 带内裂纹复合柱体扭转问题的边界积分方程
        2.3.1 基本公式
        2.3.2 抗扭刚度D 和应力强度因子KⅢ的计算
    2.4 含界面辐射裂纹复合柱体扭转问题的裂纹尖端奇异性处理
    2.5 边界元数值方法
        2.5.1 K 因子定义与补充方程的推导
        2.5.2 奇异元上积分的数值计算
        2.5.3 非奇异元上积分的数值计算
3 带裂纹钢管混凝土复合柱体扭转问题的数值算例
    3.1 钢管混凝土简介
        3.1.1 钢管混凝土的特点
        3.1.2 钢管混凝土的应用
    3.2 圆截面钢管混凝土柱扭转断裂分析
        3.2.1 直线裂纹圆截面钢管混凝土柱扭转问题
        3.2.2 折线裂纹圆截面钢管混凝土柱扭转问题
4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8)高耸结构风振响应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CONTENTS
第一章 绪论
    1.1 高耸结构发展及研究现状
        1.1.1 高耸结构分类
        1.1.2 高耸结构的发展
    1.2 高耸结构风工程研究现状
        1.2.1 研究方法
        1.2.2 高耸结构顺风向风振响应研究
    1.3 高耸结构振动控制研究现状
    1.4 高耸结构抗风研究的意义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高耸结构的模型降阶与动力特性分析
    2.1 广州新电视塔结构体系
    2.2 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及模拟单元
        2.2.1 ANSYS软件概述
        2.2.2 电视塔主要模拟单元介绍
    2.3 广州电视塔三维有限元模型
    2.4 电视塔的动力特性分析
    2.5 二维竖向串联多自由度体系模型简化
        2.5.1 刚度矩阵
        2.5.2 质量矩阵
        2.5.3 阻尼矩阵
        2.5.4 二维简化模型动力特性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耸结构脉动风荷载数值模拟
    3.1 风荷载基本理论
        3.1.1 引言
        3.1.2 风荷载基本特征
    3.2 风荷载的模拟方法
    3.3 广州电视塔空间相关性风荷载的计算机模拟
    3.4 顺风向脉动风荷载时程样本的检验
    3.5 本章小节
第四章 应用虚拟激励法进行高耸结构风振响应分析
    4.1 虚拟激励法概述
        4.1.1 引言
        4.1.2 平稳随机激励
        4.1.3 风振的一般方程及解法
        4.1.4 虚拟激励法的特点
    4.2 虚拟激励法在高耸结构风振分析中的应用
        4.2.1 引言
        4.2.2 高耸结构风振的一般方程及解法
        4.2.3 风振响应的虚拟激励算法
    4.3 虚拟激励法在广州电视塔风振响应分析中的应用
    4.4 与风洞试验结果比较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广州电视塔风振控制初步研究
    5.1 调频质量阻尼器(TMD)的研究和应用
    5.2 TMD风振控制原理
        5.2.1 引言
        5.2.2 考虑第一振型控制频域分析理论
    5.3 TMD在广州电视塔中的应用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有待研究的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伊春区域生态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生态旅游的概念
    1.3 生态旅游的理论基础
        1.3.1 景观生态学
        1.3.2 生态系统生态学
        1.3.3 可持续发展理论
        1.3.4 生态经济学原理
    1.4 旅游资源评价
        1.4.1 生态旅游资源的概念
        1.4.2 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类
        1.4.3 旅游资源评价发展历程
        1.4.4 旅游资源评价方法
2 研究地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地概况
        2.1.1 行政区划
        2.1.2 地理区位
        2.1.3 地形地貌
        2.1.4 气象气候和水文
        2.1.5 历史沿革
        2.1.6 自然资源
        2.1.7 经济发展概况
        2.1.8 生态旅游资源
    2.2 研究方法
        2.2.1 生态旅游开发环境要素适宜性评价方法
        2.2.2 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方法
    2.3 本章小结
3 伊春区域生态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分析
    3.1 气候条件评价
    3.2 水体质量评价
    3.3 空气质量评价
    3.4 区域噪声评价
    3.5 伊春区域基础和服务设施条件分析
        3.5.1 交通
        3.5.2 通讯
        3.5.3 住宿
        3.5.4 电力、供热
        3.5.5 其他
    3.6 生态旅游的效益分析
        3.6.1 经济效益
        3.6.2 社会效益
        3.6.3 生态效益
    3.7 本章小结
4 伊春区域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结果及其分析
    4.1 粗评
        4.1.1 自然系生态旅游资源
        4.1.2 人文系生态旅游资源
        4.1.3 服务系生态旅游资源
        4.1.4 伊春区域生态旅游资源“系—类—型”总体分析
    4.2 详评
        4.2.1 权重值
        4.2.2 评价指标标准分数表
        4.2.3 详评结果
        4.2.4 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伊春区域生态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5.1 伊春区域生态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5.1.1 优势(Strengths)因素分析
        5.1.2 劣势(Weaknesses)因素分析
        5.1.3 机遇(Opportunities)因素分析
        5.1.4 威胁(Threats)因素分析
    5.2 伊春区域生态旅游开发原则、目标及总体布局
        5.2.1 旅游开发的基本原则
        5.2.2 发展目标
        5.2.3 总体思路和布局
    5.3 生态景观游览带项目策划
        5.3.1 风景观光道总体环境状况的不足
        5.3.2 生态景观游览带开发目标、总体策划
        5.3.3 生态景观带建设构思
    5.4 生态旅游集合区重点旅游项目策划
        5.4.1 北部生态旅游集合区
        5.4.2 中部生态旅游集合区
        5.4.3 东部生态旅游集合区
        5.4.4 南部生态旅游集合区
    5.5 近期重点开发的生态旅游产品
    5.6 环境保护措施
        5.6.1 环境保护的原则
        5.6.2 环境保护措施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10)钢结构微波塔标准化设计与经济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微波塔的发展与应用
    1.2 钢结构微波塔的标准化设计思想及问题的提出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思想
第二章 钢结构微波塔的标准化选型及构造
    2.1 概述
    2.2 钢结构微波塔标准化设计思想
    2.3 钢结构微波塔的标准化选型
        2.3.1 钢结构微波塔平面选型
        2.3.2 钢结构微波塔立面选型
        2.3.3 钢结构微波塔腹杆选型
        2.3.4 钢结构塔架横隔选型
    2.4 钢结构微波塔的连接节点构造
        2.4.1 钢结构微波塔立柱连接
        2.4.2 钢结构微波塔腹杆节点的连接构造
        2.4.3 钢结构微波塔横隔连接节点构造
        2.4.4 钢结构微波塔平台设置及构造
        2.4.5 钢结构微波塔爬梯设计及构造
        2.4.6 钢结构微波塔构件连接构造
    2.5 钢结构微波塔选型要求
        2.5.1 工艺对结构要求
        2.5.2 运输与安装要求
        2.5.3 塔架防腐处理
        2.5.4 避雷设施及安全照明
第三章 钢结构塔架荷载计算及内力分析
    3.1 概述
    3.2 荷载计算
        3.2.1 塔架上抛物面天线荷载计算
        3.2.2 塔架结构荷载计算
    3.3 塔架结构内力计算
        3.3.1 钢塔架内力分析方法
        3.3.2 有限元法计算原理
    3.4 构件的设计验算
第四章 钢结构微波塔桩基础
    4.1 概述
    4.2 微波塔桩基础设计
        4.2.1 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
        4.2.2 单桩沉降计算
        4.2.3 单桩竖向抗拔承载力
        4.2.4 单桩横向承载力
第五章 钢结构微波塔经济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概述
    5.2 平面选型对塔架经济性的影响
    5.3 立面选型对塔架经济性的影响
    5.4 腹杆体系选型对塔架经济性的影响
    5.5 基础对塔架经济性的影响
    5.6 工程实例及其材料用量分析
    5.7 钢结构微波塔自重估算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台湾与大陆微波塔设计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特高压输电线路杆塔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 王飞.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20(02)
  • [2]媒介环境学派艺术传播思想研究[D]. 李坤. 东南大学, 2018(05)
  • [3]地震灾害对电网的损毁性评估技术研究[D]. 谢华飞. 浙江大学, 2011(07)
  • [4]GNSS计算机辅助飞行程序设计与验证[D]. 张萌. 电子科技大学, 2010(02)
  • [5]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实时以太网EPA的配电线路全线速断保护研究[D]. 张宝坤. 山东大学, 2010(09)
  • [6]融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格局的苏州工业遗产保护与再生[D]. 周薇. 苏州科技学院, 2009(03)
  • [7]含裂纹复合柱体的扭转断裂分析[D]. 唐永艳. 中国海洋大学, 2009(11)
  • [8]高耸结构风振响应分析研究[D]. 李春林. 广州大学, 2007(01)
  • [9]伊春区域生态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对策研究[D]. 黄茂祝. 东北林业大学, 2006(10)
  • [10]钢结构微波塔标准化设计与经济性研究[D]. 肖龙. 湖南大学, 2003(03)

标签:;  ;  ;  ;  ;  

台湾与大陆微波塔设计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