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安法测电阻电路选择的简单方法

伏安法测电阻电路选择的简单方法

一、伏安法测电阻的电路选择简法(论文文献综述)

倪海燕[1](2020)在《双阈值负电容独立栅FinFET器件优化及其电路设计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现代移动设备、5G终端等对低功耗集成电路的需求不断提升,低功耗在集成电路设计的不同层次上成为了越来越重要的优化目标,在器件优化设计中,传统器件的漏功耗大小受到亚阈值摆幅的影响,而亚阈值摆幅又受限于“玻尔兹曼暴政”的约束,常温下不能突破60mV/dec的限制,使得传统器件的漏功耗难以进一步的降低。为了突破这一限制,人们展开了各种新器件的研究,负电容器件能够在不改变传统电流传输机制的前提下,突破亚阈值摆幅的限制,进一步降低器件的功耗。围绕着突破亚阈值摆幅限制、提升开关电流比的目标,本文从器件建模、器件优化及其电路设计与优化等方面对负电容独立栅FinFET器件进行了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包括:1.构建了一种负电容独立栅FinFET器件的新结构,建立了一个针对负电容独立栅FinFET的器件模型。结合负电容器件和FinFET器件的优势,提出了负电容独立栅FinFET新结构,通过对负电容独立栅器件基本工作原理和特性的研究,对表面势方程和电流方程进行了推导,获得了一种针对负电容独立栅FinFET的简化器件模型。2.对双阈值负电容独立栅FinFET器件进行了优化。首先对独立栅FinFET(称为基准器件)进行了栅功函数和尺寸的优化,获得高低阈值器件(高阈值相当于两个单栅器件的串联,低阈值器件相当于两个单栅器件的并联),提高了单个器件信息处理的能力。在栅极堆叠负电容材料,通过选择铁电材料和堆叠方式、调整铁电薄膜尺寸,分析电流转移特性和输出特性等性能指标,对亚阈值摆幅、开关电流比进行了优化,获得了双阈值负电容独立栅FinFET器件。实验表明,优化后的双阈值负电容独立栅FinFET器件的亚阈值摆幅最低达到了38mV/dec,突破了“玻尔兹曼暴政”的限制;相比基准器件,开关电流比率(Ion/Ioff)提升了1082倍。3.提出了构建紧凑逻辑电路单元的方法。根据单个双阈值器件具有对两个信号进行串联或并联操作的特性,构建了紧凑型组合逻辑单元电路和时序单元D触发器电路,构建了存储器电路SRAM新结构。对提出的单元电路进行的测试显示,相比于传统组合逻辑电路同栅结构,功耗最多能够降低76.6%,延迟功耗积最多有78.4%的改善;所提出的两种D触发器结构,延迟功耗积改善了48%和51%。使用紧凑逻辑单元构建的Mod-10计数器新结构和SRAM新型结构在性能上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4.提出了基于BDD技术的逻辑综合方法。根据紧凑逻辑单元的BDD子图特征,搜索逻辑函数的同构子图,获得性能优化的紧凑逻辑电路结构,从而获得基于BDD技术的逻辑综合方法。使用提出的算法,对MCNC标准电路进行了逻辑综合,并与标准综合工具ABC和DC的优化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提出的算法能显着改善电路性能,面积平均减小了20.5%和22.7%,功耗则平均降低了36.6%和26.1%,延迟功耗积则改善了40.6%和31.7%。

向立飞[2](2018)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验模式选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当前部分中学物理教师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为了学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讲实验、背实验代替做实验的现象屡见不鲜。上世纪末启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为了保证新课改的顺利实施在01年制定了各科的新课程标准。按照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要以有利于学生发展为基本原则,于是对物理实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等。针对该矛盾出现,本文对高中物理教学中实验模式的选用进行了研究,提出通过灵活选用传统实验模式、计算机辅助实验模式、数字实验模式进行实验教学,实现物理实验教学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高考成绩这两个方面的统一。本文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部分:第一章是本文的绪论部分,主要包括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等基础性的内容;第二章分析了近十年高考物理实验题的特点,得出了大纲高考时代与新课标高考时代物理实验题的最大的不同之处:前者基本上是对实验知识的考查,而后者更强调对实验能力的考查;第三章通过对师生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找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总结出实际教学过程的教学行为与高考实验考核要求的矛盾,同时分析矛盾的成因。第四章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提出了三种实验模式:传统实验模式、计算机辅助实验模式、数字实验模式,并分析三种实验模式的优缺点,对教师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如何选用各种实验模式提出了建议;第五章是本文的结尾部分,主要包括研究成果、不足和展望等内容。

胡莉萍[3](2017)在《不同版本初高中物理教材衔接问题研究 ——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材和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新课改“一标多本”的大背景下,同一地区的初中和高中所选用的教材版本不一致。由于每个版本教材的编写方式与特点不尽相同,加之初中物理知识简单、现象直观、理论浅显,而高中物理知识结构复杂、内容抽象、概念严谨等因素造成初高中物理教材衔接不当,对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造成很大困难。本研究首先结合初高中物理课程对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材和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衔接分析:(1)教材内容整体情况;(2)呈现方式;(3)思想方法;(4)实验活动;(5)数学知识;(6)知识点方面。通过对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进一步分析教材衔接问题。其次,根据两版教材对比情况分析原因:初中内容广而浅,高中内容深而专;初中教材趣味性和生活性更强,高中则注重专业化和严谨性;初中简单直观,高中则复杂抽象;初中重体验过程观察现象,高中重揭示本质;初中注重定性研究,高中更多的是定量计算;初中独立浅显,高中综合深奥。最后,从教材编写、教材使用和教材选择方面对教材的衔接问题进行了对策分析。

方林,陶士金[4](2015)在《巧对比,找异同,观走向——基于全国卷与安徽卷比较的物理备考策略探析》文中研究表明2016年,不少省份的高考试卷将由自主命题试卷过渡到使用全国卷。分析近五年全国I卷物理试题的特点,比较其与安徽卷在题型、题量、考点、能力要求和难度上的异同,由此对安徽及其他情况相似的地区的复习备考提出参考意见。

高宇[5](2014)在《在高中物理实验中应用误差知识提升实验分析能力的研究》文中指出误差理论是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本论文概述了国内外对中学物理实验误差相关内容的研究方向和成果,对当前高中物理误差教学情况作出全面调查,探讨和纠正了有关误差的模糊认识,从误差研究的角度深入分析高考典型的力学和电学实验,并设计教学实验探究在高中物理实验中应用误差知识是否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本论文的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调查法(访谈调查、观察调查)和实验法,从多角度的研究中发现:(1)在高中物理实验中应用误差相关概念知识教学,有助于物理学习成绩处于较高水平学生实验分析能力的提升。(2)在高中物理实验中应用误差相关知识,对实验深入研究和探讨有重要作用。(3)标准差的多种简化计算方法,以极差法为代表,适合高中学生在物理实验中分析测量数据随机误差的大小。(4)实验测量结果的表达应同时考虑系统误差及随机误差,即要以合成不确定度来表达实验测量结果,这样才能解决仅考虑随机误差而不考虑仪器允差时,由于随机误差σx的量值小于测量值的最小一位时,不知如何表达结果的困惑。

肖云龙[6](2014)在《高考物理实验与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操作》文中研究说明在世纪之交,我国正式启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新课程改革实施以后,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越来越得到重视,但在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中学物理教师并没有真正的让学生通过实验过程学会实验,而是忽视了实验的教学的作用。高考作为新课改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改实验区的高考物理实验能力要求新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要与学生实验能力密切相关,在试题中如何体现等都是值得研究和探讨。1.本文首先从整体情况入手分析高考物理实验试题,主要有:2007-2012年高考山东卷和全国卷中物理实验试题个数、题型、实验试题分值及在总分中占的比例、考查的知识范围等内容。2.高考物理实验试题设计的实验能力的考核。论文首先分析新课程标准与考试大纲中提到的物理实验能力的考查要素和具体要求。以部分高考试题为例,逐题分析物理实验能力在高考试题中的具体表现,统计出这些试题中所包含的考查要素并进行分析,对目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提出相应的指导意见。①本论文将要得到的结论:1.在新课标中提到的七项能力要求中,考查了其中四个方面: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2.在高考物理实验试题中,最为常见的题型是填空题,作图题、选择题和简答题出现的情况差距不大。3.在所研究的实验试题中,大多数试题都是以考试大纲中提到的实验为基础改造而成的,说明新课标下的物理实验题还是以考查考试大纲列出的实验为主,其他试题也是在此基础上变形得到的。尽管实验情景不断变化,但用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没有脱离课本内容。4.新课改的理念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与实际生活和社会现实联系起来,这在提升中学生科学素养方面会产生积极作用。

圣黎[7](2004)在《国内外中学物理课程标准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以物理课程理论为指导,从文献研究的角度,通过对国内外中学物理课程标准以及历年来我国中学物理教学大纲的发展演变的定性比较,进行系统、全面的探讨和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在中小学课程上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物理学科成为这一浪潮中的引人注目的一例。而作为改革的纲领,物理课程标准的改革更是被提上日程。2003年,我国教育委员会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相继出台了《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和《上海市中学物理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此次改革应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本人也有幸参加了《上海市中学物理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的修订工作。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规定了物理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设置,提出教学和评估建议等,因此,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便构成了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搜集了各国中学物理(科学)课程标准和各国课程改革的有关文献,以及我国建国以来的中学物理教学大纲和我国课程改革的有关资料,从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这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比较研究。首先在国际间进行横向对比,把握当今世界各国物理课程标准改革的总体趋势;然后对我国建国以来使用的物理教学大纲进行纵向对比,了解我国物理课程标准的发展方向。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从科学教育的国际改革趋势来看,世界各国都在相应地调整基础物理教育的培养目标,即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科学素养,培养能够适应社会、科学、经济发展的人才;课程设置充分尊重学生的需要与社会的需求,设置灵活多样的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内容由“囊括式”向“精选式”转变,注重物理知识与社会发展、与技术应用、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强调学科之间的融合;采用多样化评价方式,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及创造力等方面的发展。 本文在实践工作的基础之上,通过比较研究当今世界各国物理课程标准改革的总体趋势和我国物理课程标准的发展方向,针对《上海市中学物理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的修订,对中学物理课程定位、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进行梳理并提出修改意见。同时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希望能对我国刚刚起步的课程标准研究有些裨益,也希望能对上海市二期课改的这一重要成果——课程标准的完善有些参考价值。

刘健智[8](2001)在《物理教学中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物理创新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教育。本文就物理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从理论上进行了研究,从实践上进行了探讨。 全文共分六大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了创造与创造力的概念;阐述了知识、智力和创造力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教学的建议。 第二部分:介绍了创新教育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创新教育的概念;提出了物理创新教育的概念、目标体系、教学原则和教学模式;着重探讨了物理发现学习教学模式和物理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第三部分:在探讨了物理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的含义与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物理创新意识的激发和物理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培养的途径。 第四部分:物理创造性思维有物理发散性思维和物理直觉思维两种形式。该部分介绍了物理发散性思维和物理直觉思维的概念、类型,提出了训练和培养它俩的模式与途径;分析归纳出了物理学习中存在的六种思维定势,提出了突破这六种思维定势的具体教学策略。 第五部分: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重视物理研究方法的教学。该部分介绍了最富有创造性的三种物理研究方法:理想化方法、类比推理法和归纳推理法。 第六部分:物理创新教育要求物理课堂教学的创新。该部分提出了物理概念教学的形成性、物理规律教学的发现性、物理习题教学的开放性、物理实验教学的探索性,指出了实施它们的具体方案。

刘吉扬[9](1990)在《提高用伏安法测电阻的准确度》文中指出 “伏安法”测电阻的电路选择通常认为,在已知安培表内阻RA,伏特表内阻RV和待测电阻RX的大约阻值条件下, 若满足:(RX/RA)—(RV/RX)<1,采用安培表外接电路系统误差较小; 若满足:(RX/RA)—(RV/RX)>1,采用安培表内接电路系统误差较小。

卢浩然[10](1989)在《伏安法测电阻的电路选择简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用伏安法测电阻时,有两种可供选择的电路:图1所示的安培表内接电路和图2所示的安培表外接电路。在已知安培表内阻RA、伏特表内阻RV和待测电阻尺X的大约阻值的条件下,为了使系统误差较小,怎样选择电路呢?本文通过对两种电路系统误差的分析,提出一个简便易行的方法。在图1所示电路中,安培表的示数是通过待测电阻的电流强度真值,伏特表的示数是待测电阻与安培表的电压之和;所以,采

二、伏安法测电阻的电路选择简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伏安法测电阻的电路选择简法(论文提纲范文)

(1)双阈值负电容独立栅FinFET器件优化及其电路设计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器件优化
        1.2.2 器件模型
        1.2.3 电路设计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2 负电容器件特性研究
    2.1 铁电材料与负电容器件
        2.1.1 铁电材料及其极化
        2.1.2 铁电薄膜与半导体工艺的结合
        2.1.3 相变理论和负电容器件
    2.2 负电容器件及其性能
        2.2.1 负电容效应
        2.2.2 亚阈值摆幅
        2.2.3 内栅放大倍数
        2.2.4 负的漏致势垒降低效应
        2.2.5 负微分电阻效应
    2.3 实验与结果
        2.3.1 铁电层厚度对极化和负电容的影响
        2.3.2 铁电层厚度对内栅放大倍数的影响
        2.3.3 铁电层对栅极电荷Q_G的影响
        2.3.4 铁电层厚度对电流的影响
        2.3.5 电压分布
    2.4 本章小结
3 负电容独立栅FinFET器件新结构及其建模
    3.1 负电容独立栅FinFET新结构
    3.2 独立栅FinFET建模分析
    3.3 负电容独立栅FinFET的建模
        3.3.1 分离模型
        3.3.2 整体模型
    3.4 简化分析模型的建立
    3.5 本章小结
4 双阈值负电容独立栅FinFET器件优化
    4.1 双阈值独立栅FinFET器件优化
        4.1.1 双阈值独立栅FinFET优化和TCAD验证
        4.1.2 BSIM-IMG模型参数提取和Hspice仿真
    4.2 NC-IG-FinFET优化
        4.2.1 基于负电容独立栅FinFET器件转移特性的优化研究
        4.2.2 基于负电容独立栅FinFET器件输出特性的研究
        4.2.3 高阈值器件的优化
        4.2.4 优化结果
    4.3 本章小结
5 双阈值负电容独立栅FinFET电路优化研究
    5.1 组合电路设计
        5.1.1 反相器的研究
        5.1.2 组合电路基本单元的研究
    5.2 时序电路单元设计
    5.3 十进制计数器设计
    5.4 SRAM的优化设计
        5.4.1 传统SRAM单元
        5.4.2 新型7T SRAM单元
        5.4.3 SRAM单元性能比较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BDD技术的双阈值负电容独立栅电路综合方法研究
    6.1 算法的提出
        6.1.1 定义
        6.1.2 定理
    6.2 特征结构提取算法的实现
    6.3 映射算法及其实现
    6.4 实验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本论文总结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2)高中物理教学中实验模式选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理论基础
        1.4.1 教育理论
        1.4.2 学习理论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分析法
        1.5.2 问卷调查法
        1.5.3 访谈法
    1.6 课题的界定
第2章 近年高考卷中物理实验题的分析
    2.1 近年高考物理实验题考查情况的统计与分析
        2.1.1 近年高考物理实验考查情况统计
        2.1.2 近年高考物理实验考查情况统计结果的分析
    2.2 高考物理实验题命题规律的演变
        2.2.1 高考物理实验中关于基本仪器的使用问题的考查规律的变化
        2.2.2 高考物理实验中关于实验原理、实验设计、实验操作等方面的考查规律的变化
        2.2.3 高考物理实验中关于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等方面的考查规律的变化
第3章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及其与高考间的矛盾和矛盾成因分析
    3.1 中山市物理实验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3.1.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统计
        3.1.2 调查问卷对象的遴选
        3.1.3 调查的计划和实施
        3.1.4 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3.2 中山市物理教师实验教学行为的调查与分析
        3.2.1 调查对象的遴选
        3.2.2 调查的计划和实施
        3.2.3 案例一:《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节的随堂听课
        3.2.4 案例二:教师个人访谈
    3.3 高考与实验教学之间的矛盾及成因分析
第4章 合理选用实验模式解决教考矛盾
    4.1 传统实验的优缺点
        4.1.1 传统实验的优点
        4.1.2 传统实验的缺点
    4.2 信息技术条件下实验模式的优缺点
        4.2.1 信息技术条件下实验模式的优点
        4.2.2 信息技术条件下实验模式的缺点
    4.3 案例分析
        4.3.1 利用传统实验模式进行教学的案例
        4.3.2 利用计算机辅助实验模式教学的案例
        4.3.3 利用数字实验模式进行教学的案例
    4.4 各种实验模式的灵活选用
        4.4.1 各种实验模式的选用标准
        4.4.2 实验模式选用标准在电磁学中的运用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致谢

(3)不同版本初高中物理教材衔接问题研究 ——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材和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调查问卷法
        1.4.3 访谈法
        1.4.4 比较分析法
    1.5 理论基础
        1.5.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5.2 最近发展区理论
        1.5.3 学习迁移理论
    1.6 相关概念界定
        1.6.1 教材
        1.6.2 衔接
2 初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分析与教材衔接分析
    2.1 初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分析
        2.1.1 初高中物理课程性质对比
        2.1.2 初高中物理课程理念对比
        2.1.3 初高中物理课程目标对比
        2.1.4 初高中物理课程内容对比
    2.2 初高中物理教材衔接分析
        2.2.1 教材内容整体分析
        2.2.2 呈现方式
        2.2.3 思想方法对比
        2.2.4 实验活动对比
        2.2.5 数学知识对比
        2.2.6 知识点方面
    2.3 对高中学生关于初高中物理教材衔接情况调查研究
        2.3.1 调查目的
        2.3.2 调查问卷的编制和处理
        2.3.3 调查对象
        2.3.4 调查结果分析
    2.4 对高中教师关于初高中教材衔接问题的调查研究
        2.4.1 调查目的
        2.4.2 调查问卷的编制和处理
        2.4.3 调查对象和方法
        2.4.4 调查结果分析
3 不同版本初高中物理教材衔接问题原因分析
    3.1 初高中物理教材衔接问题原因分析
        3.1.1 教材呈现方式
        3.1.2 思想方法方面
        3.1.3 实验活动方面
        3.1.4 数学知识运用
        3.1.5 知识点方面
    3.2 教材使用问题
        3.2.1 教师方面
        3.2.2 学生方面
4 不同版本初高中物理教材衔接问题对策分析
    4.1 教材编写方面
        4.1.1 注重物理思想方法的培养
        4.1.2 注重实验能力的培养
        4.1.3 增设数学知识加油站栏目
    4.2 教材使用方面
        4.2.1 教师方面
        4.2.2 学生方面
    4.3 教育主管部门方面
        4.3.1 教材选择方面
        4.3.2 教学管理方面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初高中教材衔接问题调查问卷(学生)
    附录2 初高中教材衔接问题调查问卷(教师)
致谢

(4)巧对比,找异同,观走向——基于全国卷与安徽卷比较的物理备考策略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全国卷考点分布及命题特点分析
    (一) (2011—2015年) 全国I卷物理试题考点
    (二) 近五年全国I卷物理试题特点
        1. 突出主干知识, 注重能力考查
        2. 增加选考部分, 体现新课程“可选择性”理念
        3. 注重对基本实验操作、方法和原理的考查
        4. 选考模块的核心知识点基本不变
二、全国卷与安徽卷比较
    (一) 题型、题量的差异
    (二) 考点及能力要求的差异
    (三) 难度的差异
三、备考建议
    (一) 研究《考试说明》, 重做高考真题
    (二) 高三第一轮复习“五要五不要”
        1. 要“全盘式”复习, 而不要“猜题式”复习
        2. 要“广积粮”, 而不“深挖洞”
        3. 要“普遍撒网, 重点捕鱼”, 而不要“面面俱到, 主次不分”
        4. 要“循序渐进”, 不要“躐等躁进”
        5. 要以“教材为本”, 不要“重教辅、轻教材”

(5)在高中物理实验中应用误差知识提升实验分析能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0.1 研究课题的背景现状和意义
    0.2 研究课题的目标内容方法
第1章 研究课题的理论基础
    1.1 科学素养
    1.2 概念学习理论
    1.3 实验分析能力
    1.4 误差理论
第2章 中学实验中误差的相关问题
    2.1 教材中误差的相关问题
    2.2 误差相关知识教学要求和应用情况的访谈调查
    2.3 中学实验中误差相关问题的探讨
    2.4 误差的简化计算——标准差的简化计算方法
第3章 误差理论指导下的实验误差教学模式与实验研究
    3.1 误差理论指导下的实验误差教学模式
    3.2 误差理论指导下的力学实验示例
    3.3 误差理论指导下的电学实验示例
第4章 误差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
    4.1 设置实验班进行误差理论指导的教学实验
    4.2 误差理论指导下学生误差知识理解应用情况及实验分析能力的测试与评价
    4.3 教师在实施误差理论教学实验后的访谈调查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不足
    5.3 反思和展望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参考文献
致谢

(6)高考物理实验与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操作(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的背景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文献综述
    第四节 研究方法
        1 调查法
        2 文献研究法
        3 行动研究法
        4 经验总结法
    第五节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认知主义理论
    第二节 探究式教学理论
    第三节 新课程标准对物理实验教学提出的要求
    第四节 新课程改革对高考物理实验能力考查的要求
    第五节 《考试大纲》中对高考物理实验能力提出的要求
第三章 2007—2012 年高考物理实验题研究分析
    第一节 实验题概况
    第二节 实验题统计分析结果
        1 高考物理实验试题个数分析
        2 高考物理实验试题题型分析
        3 高考物理实验试题分值分析
        4 高考物理实验题涉及到的知识范围分析
    第三节 高考物理实验题对学生能力的要求
        1 关于基本仪器使用的试题
        2 关于电磁学的试题
        3 关于力学的试题
        4 高考物理实验试题分析结论
    第四节 对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指导
第四章 结论及不足之处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1 课程标准的各模块中有明确实验要求的条目
附录 2 物理实验要素及基本要求
附录 3 选取的部分高考题
致谢

(7)国内外中学物理课程标准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意义
    1.2 选题的背景
        1.2.1 国外中学物理课程标准现状分析
        1.2.2 我国中学物理课程标准的发展演变
    1.3 研究总体设计
2 研究一:国内外中学物理课程目标比较
    2.1 中学物理课程目标国际间比较
        2.1.1 各国初中物理课程目标比较
        2.1.2 各国高中物理课程目标比较
        2.1.3 分析与讨论
    2.2 我国中学物理课程目标的演变与发展
        2.2.1 我国初中物理课程目标的演变与发展
        2.2.2 我国高中物理课程目标的演变与发展
        2.2.3 分析与讨论
    2.3 总的分析与讨论
3 研究二:国内外中学物理课程设置比较
    3.1 中学物理课程设置国际间比较
        3.1.1 各国中学物理课程设置比较
        3.1.2 分析与讨论
        3.1.3 各国高中物理课程设置比较
    3.2 我国中学物理课程设置的发展与现状
        3.2.1 我国中学物理课程设置的发展
        3.2.2 我国中学物理课程设置的现状
    3.3 分析与讨论
4 研究三:国内外中学物理课程内容比较
    4.1 中学物理课程内容国际间比较
        4.1.1 各国中学物理课程内容顺序安排
        4.1.2 各国中学物理课程内容比较
    4.2 我国中学物理课程内容的演变
        4.2.1 我国历年中学物理课程内容顺序安排
        4.2.2 我国中学物理课程内容演变及现状
    4.3 分析与讨论
5 研究四:国内外中学物理课程评价比较
    5.1 中学物理课程评价国际间比较
        5.1.1 国外中学物理课程评价比较
        5.1.2 国外中学物理课程评价的特点
    5.2 我国中学物理课程评价的现状与改革
        5.2.1 我国中学物理课程评价的现状
        5.2.2 我国中学物理课程评价的改革
    5.3 分析与讨论
6 结论与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物理教学中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创造与创造力
    一、 创造与创造力的概念
        (一) 创造与创新
        (二) 创造力与创新能力
    二、 知识、智力与创造力
        (一) 知识与智力
        (二) 智力与创造力
        (三) 知识与创造力
    三、 教学建议
第二部分 什么是创新教育
    一、 传统的学校教育
        (一) 重视知识、轻视智力
        (二) 注意智力、忽视创造力
        (三) 紧扣教材、压抑创新
        (四) 强调平均、不管差异
        (五) 重视智力因素,忽视非智力因素
    二、 创新教育--时代的要求
        (一) 知识经济呼唤创新教育
        (二) 素质教育需要创新教育
        (三) 创新教育的概念、内涵与模式
    三、 物理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一) 物理创新教育的目标体系
        (二) 物理创新教育的教学原则
        (三) 物理创新教育的创造性课堂教学模式
第三部分 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及其激发与培养
    一、 创新意识及其重要性
        (一) 创新意识的含义
        (二) 创新意识的重要性
    二、 创新精神及其重要性
    三、 创新并不神秘--创新意识的激发
        (一) 处处都有创新之地
        (二) 天天都有创新之时
        (三) 人人都能成为创新之才
    四、 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
        (一) 富有批判精神
        (二) 敢于标新立异
        (三) 勇于大胆“猜想”和“假设”
        (四) 多思考、勤观察、善于质疑
第四部分 物理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及培养
    一、 物理创造性思维概述
    二、 物理学习中的发散性思维
        (一) 物理发散性思维的类型
        (二) 训练物理发散性思维的模式
        (三) 物理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 物理学习中的直觉思维
        (一) 直觉及其在物理学中的作用
        (二) 灵感及其在物理学中的作用
        (三) 物理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四、 突破物理学习中的思维定势--物理创造性思维的前提
        (一) 日常观念产生的思维定势
        (二) 物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理解不清引起的思维定势
        (三) 数学知识引起的思维定势
        (四) 物理公式引起的思维定势。
        (五) 物理问题原理相同,但表现形式发生变化时的思维定势
        (六) 物理问题表现形式相似,但原理却完全不同时的思维定势。
第五部分 重视物理研究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 理想化方法
        (一) 对物理条件的理想化
        (二) 理想模型
        (三) 理想实验
    二、 类比推理法
        (一) 运用类比方法引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 运用类比方法建立物理规律,提高学生的兴趣
        (三) 运用类比方法突破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热情
        (四) 运用类比方法进行记忆,增强记忆能力
        (五) 运用类比方法解题,培养类推能力
    三、 归纳推理法
        (一) 运用归纳法得出物理规律
        (二) 运用归纳法进行实验教学
        (三) 运用归纳法,求解物理习题
第六部分 物理课堂教学的创新
    一、 物理概念教学的创新--形成性
        (一) 注重概念的引入,明确引入某一概念的目的
        (二) 在物理概念的形成中,让学生掌握物理科学方法
        (三) 在物理概念的形成中,引导学生自行找出概念的变式
        (四) 通过物理概念的形成性教学,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消除对概念的模糊认识
        (五) 要求学生不要死记硬背概念,重在理解和运用
    二、 物理规律教学的创新--发现性
        (一) 通过物理规律的发现性教学,有助于对物理规律的理解
        (二) 发现物理规律的多角度表述形式,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
        (三) 通过“发现”物理规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发现物理规律的三种方法
        (四) 运用物理规律解题过程中模式的淡化
    三、 物理习题教学的创新--开放性
        (一) 选取的习题要“新”和“精”
        (二) 练习有多种可能答案的习题
        (三) 练习“条件不完备”的习题
        (四) 练习条件多余的习题
        (五) 一题多解
        (六) 一题多变
        (七) 解题后反思
    四、 物理实验教学的创新--探索性
        (一) 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
        (二) 变演示实验为学生随堂实验
        (三) 重视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
        (四) 加强学生实验创新能力的培养
全文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四、伏安法测电阻的电路选择简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双阈值负电容独立栅FinFET器件优化及其电路设计技术研究[D]. 倪海燕. 宁波大学, 2020
  • [2]高中物理教学中实验模式选用的研究[D]. 向立飞. 湖南科技大学, 2018(02)
  • [3]不同版本初高中物理教材衔接问题研究 ——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材和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D]. 胡莉萍. 洛阳师范学院, 2017(02)
  • [4]巧对比,找异同,观走向——基于全国卷与安徽卷比较的物理备考策略探析[J]. 方林,陶士金. 课程教学研究, 2015(10)
  • [5]在高中物理实验中应用误差知识提升实验分析能力的研究[D]. 高宇.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3)
  • [6]高考物理实验与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操作[D]. 肖云龙. 山东师范大学, 2014(08)
  • [7]国内外中学物理课程标准对比研究[D]. 圣黎. 华东师范大学, 2004(04)
  • [8]物理教学中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实践[D]. 刘健智. 湖南师范大学, 2001(01)
  • [9]提高用伏安法测电阻的准确度[J]. 刘吉扬. 物理教师, 1990(01)
  • [10]伏安法测电阻的电路选择简法[J]. 卢浩然. 物理教师, 1989(01)

标签:;  ;  ;  ;  ;  

伏安法测电阻电路选择的简单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