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霉素的示波法测定及其电化学行为

克拉霉素的示波法测定及其电化学行为

一、克拉霉素的示波极谱测定及其电化学行为(论文文献综述)

朱小飞[1](2016)在《石墨烯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药物电化学传感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石墨烯具有许多优异性能如快速的电子传递能力、完美的量子隧道效应及大的比表面积,被公认为继碳纳米管后又一令人关注的碳纳米材料。但是石墨烯片层之间存在强烈的范德华力作用,易于团聚,极大地影响了石墨烯的应用。将石墨烯与其它材料进行复合,提高其分散性和导电性,是实现石墨烯功能化并拓展其应用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电化学传感器由于构造简单、成本低廉、灵敏度高、实时在线分析等优点,在医疗保健、食品工业、农业和环境等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电化学传感器的性能与电极上的修饰材料密切相关,寻求适当的电极修饰材料以提高其性能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本论文工作在综合文献报道的基础上,针对氧化石墨烯(GO)拥有大的表面积、独特空间结构和易于功能修饰等特点,将其作为前驱体制备石墨烯及石墨烯复合材料,利用石墨烯及石墨烯复合物作为修饰电极材料构建了一系列的药物分子电化学传感器,具体内容如下:(1)基于还原氧化石墨烯(RGO)构建的电化学传感器以其材料制备简单、电化学性能优异而越来越受到关注,然而在利用RGO作为修饰电极材料对部分药物分子的检测时其灵敏度和稳定性都不理想。本工作中利用电化学方法可控制备出一系列不同还原程度的石墨烯,考察它们对药物异烟肼的电催化性能,发现部分还原的氧化石墨烯(pRGO)相对于GO和石墨烯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更好的稳定性。实验中利用循环伏安法通过控制还原圈数来控制还原程度,还原5圈得到的石墨烯(RGO5)对异烟肼催化性能最佳。在最优条件下,利用RGO5修饰电极对异烟肼进行检测时其线性范围为0.09–100μM,其检测下限为15 nM(S/N=3),该传感器被成功用于尿液中异烟肼含量的分析检测。(2)利用电化学方法制备出还原氧化石墨烯-多壁碳纳米管(RGO-MWCNTs)复合材料,MWCNTs就像一根导线穿插于层层石墨烯片之间,能够促进GO的电化学还原。相比于纯RGO或MWCNTs,RGO-MWCNTs复合材料对己烯雌酚表现出更高的电催化性能。工作中对己烯雌酚在电极上的氧化机理进行了考察,并计算出电子转移系数(α)、表观速率常数(ks)和修饰电极的有效表面积(A)。在最佳实验条件下,RGO-MWCNTs修饰电极与己烯雌酚浓度在0.01–40μM范围内成线性关系,最低检测限为3 nM(S/N=3)。此外,所构建的传感器还表现出很好的重复性及稳定性。(3)通过联合化学法和电化学方法制备出夹心型结构的铂纳米粒子-石墨烯-铂纳米粒子(P-Gr-P)复合材料。首先,通过原位生长法制备P-GO-P复合材料,GO同时充当还原剂和稳定剂,铂纳米粒子能够生长在GO层的两面;第二步利用电化学方法将复合材料中的GO还原成Gr。夹心型结构P-Gr-P能够有效将Gr层间隔开,防止Gr聚集以提高电导率。考察了P-Gr-P作为修饰电极材料对舒喘宁的电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夹心型结构P-Gr-P具有比传统一步电化学沉积法制备得到的铂纳米粒子-石墨烯复合材料(PtNPs-Gr)更好的电催化性能。在最优条件下,P-Gr-P修饰过的电极对舒喘宁检测的线性范围为0.03–180μM,最低检测限为9 nM,优于目前报道的其它文献。此外该电化学传感器被应用于尿液中舒喘宁回收率评估并获得满意结果。(4)以β-环糊精(β-CD)聚集体为基底,结合电化学技术制备出三维石墨烯球。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拉曼光谱及电化学阻抗谱等表征手段对所制备的三维石墨烯球/β-环糊精聚集体(3D GR/β-CDAs)进行表征,并对其形成机理进行了考察。3D GR/β-CDAs能够使电子在多维度传递,从而提高电子转移效率,对麦迪霉素的电催化性能优于二维结构的Gr及β-环糊精。在最佳条件下3D GR/β-CDAs修饰电极对麦迪霉素进行检测时其线性范围是0.07–250μM,检测下限为20 nM(S/N=3)。此外该电化学传感器还表现出较好的重复性、稳定性以及一定的抗干扰能力。

骆萌[2](2015)在《零流电位法研究生物分子间相互作用及药物含量的测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分子水平上阐述物质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金属离子、药物分子等与生物分子间的特异性结合,是当前药物化学、生命科学、临床医学等许多领域的热门研究课题。伏安法是常用的研究分子间作用的电化学手段之一,但是当物质本身没有电化学活性或是相互作用的两物质氧化还原峰发生重叠时,伏安法的应用受到限制。零流电位法是通过监测作用过程中界面电位的变化情况来研究两种物质的相互作用,故可有效避免这两方面因素的约束。本论文以零流电位法作为研究方法,分别考察了多价态金属离子与氨基酸相互作用的热力学;生物大分子蛋白质与药物小分子相互作用的动力学与热力学;药物小分子含量测定的应用。论文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用零流电位法分别研究了Cu2+和Cu+与甘氨酸(Glycine,Gly)的配位反应,基于铜的电化学活性,在铜丝表面施加不同电位范围的线性扫描电位Eapp,从而选择性地电生出Cun+(Cu2+或Cu+),并与溶液中的Gly发生配位反应,引起Cu/Cun+/Gly界面电位的变化。通过记录相应I-Eapp曲线的移动以及零流电位值(Zero current potential,Ezcp)随Gly浓度的变化,推导了Ezcplogc(Gly)之间的关系,实现了Cu2+-Gly和Cu+-Gly配位反应配合物稳定常数的测定。结果表明在导线表面电生金属离子并结合零流电位法可用来研究溶液中不稳定金属离子的配位平衡,显示出该方法在多价态金属离子配位平衡研究方面的优势。(2)将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固定于碳棒导电材料(Carbon conducting material,CMC)表面,并置于含有吲哚美辛(Indomethacin,INM)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通过测量I-Eapp曲线和零流电位值Ezcp随时间的变化,实现了对INM-BSA反应动力学的监测;记录I-Eapp曲线和零流电位值Ezcp随INM浓度的变化,测定了反应的热力学参数;并应用该方法测定药品中INM的含量。结果表明,INM与BSA相互作用的过程符合兰缪尔单分子层结合,表观结合速率常数ka为1.16×106(mol·l-1)-1·s-1;同等条件下,INM浓度在05.76×10-7mol·l-1范围内,与BSA的结合比m(INM:BSA)为1:1,结合常数β为1.70×106l·mol-1;该方法用于INM定量测量时,检测限为5.04×10-8mol·l-1,吲哚美辛肠溶片中INM含量测定结果与紫外测定结果一致。(3)将BSA固定于CMC表面,并置于含有美洛昔康(Meloxicam,MLX)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通过测量I-Eapp曲线和零流电位值Ezcp随时间的变化,实现了对MLX-BSA反应动力学的监测;记录I-Eapp曲线和零流电位值Ezcp随MLX浓度的变化,测定了反应的热力学参数;并应用该方法测定了药品中MLX的含量。结果表明,MLX与BSA相互作用的过程符合兰缪尔单分子层结合,表观结合速率常数ka为1.64×106(mol·l-1)-1·s-1;同等条件下,MLX浓度在05.04×10-7mol·l-1范围内,与BSA的结合比m(MLX:BSA)为1:1,结合常数β为3.71×105l·mol-1;该方法用于MLX定量测量时,检测限为2.16×10-8mol·l-1,美洛昔康药剂中MLX含量检测结果与紫外测定结果一致。(4)用零流电位法测定拉米夫定(Lamivudine,LAM)的含量。以CMC为导电材料,将其置于磷酸盐缓冲溶液中,通过测定零流电位值Ezcp随LAM浓度的变化,得到Ezcp-logc(LAM)的定量关系,考察了溶液p H对定量关系测定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三组p H下,Ezcp-logc(LAM)均呈现出良好的线性,可用于LAM的定量分析,其中在p H7.40时,LAM的浓度可测线性范围在6.99×10-62.62×10-5mol?l-1之间,检出限为1.97×10-6mol?l-1。干扰实验表明零流电位法测定药品中LAM含量时,无需对样品进行分离提取,可直接测定。

吕洋[3](2015)在《抗生素药物分析方法及抗生素与大分子物质相互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以诺氟沙星、头孢克肟、青霉素V钾为研究对象,用溶出伏安法及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抗生素类药物与大分子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电化学性质、光谱特征、作用机理、影响因素、反应条件,同时也建立了新的药物分析方法,并应用于实际样品中。(1)利用电化学法研究了诺氟沙星与5-磺基水杨酸的相互作用。建立了测定诺氟沙星的新方法。设定富集电位在-0.1V时检测其溶出伏安曲线。在大电流0.2m A、0.5m A下,其线性范围分别在1.0×10-62.0×10-4mol/L,4.0×10-52.0×10-4mol/L,检出限为1.608×10-6mol/L,相对标准偏差1.10%。本体系用于检测诺氟沙星胶囊中的诺氟沙星含量,且加标回收率在95%100%之间。实验通过体外配伍性研究,证明两者发生了药物相互作用,所以在临床医学或生活中联合使用两种药物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2)研究了在正常生理条件下头孢克肟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行为。通过计算不同温度下的荧光猝灭常数Ksv、结合位点数n、结合常数KA、结合距离r以及热力学参数,针对于头孢克肟对BSA的荧光猝灭机制进行初步探究。结果表明:头孢克肟对BSA荧光猝灭方式是动态猝灭,两者通过疏水作用力按1:1的比例结合;结合距离r=2.112nm;并且头孢克肟对BSA构象具有一定的影响,可见血清白蛋白对头孢克肟具有储存和转运功能。同时建立了测定头孢克肟的新方法,其线性范围为0.0800.560μg/m L,检出限0.345μg/m L,相对标准偏差3.01%,可用于头孢克肟胶囊的分析测定。(3)利用溶出伏安法研究了青霉素V钾与BSA的相互作用。建立了测定青霉素V钾的新方法,青霉素V钾与BSA通过静电作用力形成一种非电活性复合物,结合比约为1:1,结合常数β=3.35×106 L/mol,结合数n=1。其线性范围1.0×10-46.0×10-3mol/L,检出限1.085×10-4mol/L,相对标准偏差2.20%。对尿液样品进行加标回收实验,回收率在95%105%之间。

谢梦,叶莉,陈莲惠[4](2014)在《琥乙红霉素测定方法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琥乙红霉素作为一种广谱抗生素受到广泛重视,寻找简便、易操作的测定方法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历年来对琥乙红霉素的含量测定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光光度法,电化学法,差示旋光测定法,比浊法等,并对各个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阐述,以便为以后该类药物的研究提供参考。

饶海英[5](2014)在《三联吡啶钌电化学发光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三联吡啶钌,一种新兴的发光试剂,具有良好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近年来,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化学、生物、医学、材料、电子等学科领域。而电致化学发光(ECL)技术集成了发光分析高灵敏度和电化学可控性好的优点,是一种有效的痕量分析技术。将两者结合,三联吡啶钌电化学发光分析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论文以三联吡啶钌为发光试剂,构建了不同的三联吡啶钌电化学发光检测方法,分别对术前用药酚磺乙胺、阿托品、曲马多、利多卡因进行了检测。本论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1.阐述了三联吡啶钌的性质,三联吡啶钌电化学发光的原理,以及三联吡啶钌电化学发光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2.通过层层组装技术,制备了一种三联吡啶钌电化学发光传感器(Ru(bpy)32+-Nafion-CPE),结合流动注射电致化学发光法对酚磺乙胺胺进行检测。基于三联吡啶钌和酚磺乙胺在传感器表面的氧化反应,传感器的ECL信号与待测液酚磺乙胺的浓度成比例关系,由此建立了一种简单、灵敏测定酚磺乙胺的流动注射电致化学发光新方法,最低检出限为0.57ng/mL。该方法可以减少昂贵试剂Ru(bpy)32+的使用,无试剂损耗,增强ECL信号和简化实验装置,大大拓宽了Ru(bpy)32+电化学发光的应用范围。3.基于Ru(bpy)32+体系的阳极ECL信号,以β-环糊精(β-CD)为添加剂的毛细管电泳电致化学发光法实现对尿样中的阿托品,酚磺乙胺,曲马多和利多卡因的高灵敏,高选择性同时检测。β-CD在一定浓度下,能使阿托品,酚磺乙胺,曲马多和利多卡因得到较好的分离效果,并且发光强度与四种药物的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呈线性关系,由此建立一种简单、快速、灵敏的同时检测术前用药的新方法。同时对发光机理进行了探讨。

张芬芬[6](2013)在《抗菌类药物电化学传感器的构建及性能研究》文中提出抗菌类药物是人类在医药领域取得的最伟大成就之一,对人类健康水平的提高和生命安全的保障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抗菌类药物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兽药、农业等方面,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然而随着人类对抗菌类药物所引起的耐药性以及在动物性食品中的残留对人体的危害问题的持续关注,抗菌类药物滥用的问题已经引起了研究人员的浓厚兴趣,研究者们开始致力于开发研究分析测定方法来检测抗菌类药物的含量以及研究动植物体内药物残留的问题。目前已有报道的测定该类药物的分析手段有很多种,而电化学方法因其具有简单、灵敏、响应快、成本低等优点,在该类药物的分析中成为了新的研究热点。本论文主要研究了抗菌类药物电化学传感器的构建和性能、探索了电化学行为和电极反应机理,从而建立了一系列灵敏、简单、准确的定量分析方法。主要内容归纳如下:1.首次制备了磺基丙氨酸修饰碳糊电极用于氧氟沙星和加替沙星的同时测定。利用循环伏安法成功地将半胱氨酸氧化成磺基丙氨酸修饰到碳糊电极表面,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电化学阻抗谱的表征证明了磺基丙氨酸膜已经成功地修饰在碳糊电极表面,并且该膜可以有效地降低修饰电极的阻抗以及加速分析物和电极之间的电子传递速率。同时利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该修饰电极对氧氟沙星和加替沙星的催化性能。研究表明磺基丙氨酸膜修饰电极与裸电极相比,不仅使分析物氧氟沙星和加替沙星的电位分开116mV,更使分析物氧氟沙星和加替沙星的氧化电流增大了5倍,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出现则可以把氧氟沙星和加替沙星的电流进一步增加到8倍,从而实现同时测定。实验结果表明,氧氟沙星和加替沙星的氧化电流与其浓度之间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06–10μM和0.02–200μM,对应的检出限分别为0.02μM和0.01μM。此外将该修饰电极用于实际药品和血清中氧氟沙星和加替沙星含量测定,结果令人满意。此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为同时测定氧氟沙星和加替沙星提供了一种非常便利的方法。2.首次制备了基于β-环糊精和L-精氨酸聚合物修饰电极的喹诺酮类药物电化学传感器。该传感器利用了β-环糊精和L-精氨酸的协同作用来检测喹诺酮类药物。扫描电镜表征图证明β-环糊精和L-精氨酸聚合物膜已经成功地聚合在碳糊电极表面。阻抗图和循环伏安图进一步证实了β-环糊精和L-精氨酸聚合物膜有效地降低了电极的电子转移电阻并且促进了被测物和电极之间的电子转移动力。在最佳条件下,该修饰电极用来测定环丙沙星、氧氟沙星、诺氟沙星和加替沙星。差分脉冲伏安图显示被测物的氧化电流随着其浓度的增大呈现线性关系,线性范围分别为:环丙沙星0.05–100μM,氧氟沙星0.1–100μM,诺氟沙星0.1–40μM,加替沙星0.06–100μM。该传感器还被用来测定实际药片和血清中喹诺酮类药物的含量,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3.构建了基于Au纳米粒子和聚精氨酸修饰电极的头孢噻肟电化学传感器。通过扫描电镜图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图证明L-精氨酸已经聚合到电极表面,从扫描电镜图上还可以看到电沉积上的Au纳米粒子呈球状结构。电化学阻抗图和循环伏安图进一步说明了Au纳米粒子/聚精氨酸膜有效地提高了电极表面的电子转移速率。头孢噻肟在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氧化是通过循环伏安图和线性循环伏安图来展示的。结果得到,与裸电极相比,头孢噻肟在修饰电极上的氧化峰电流提高了17倍,说明了该修饰电极能够应用到头孢噻肟的定量测定中。电极上的峰电流与头孢噻肟的浓度之间呈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范围为0.01–100μM,最低检出限为2.3nM。4.构建尿嘧啶共价键合修饰碳糊电极用于定量测定抗艾滋病药物奈韦拉平。通过电化学沉积将尿嘧啶修饰到电极表面,利用电化学交流阻抗和循环伏安法证实了尿嘧啶已经共价键合到电极上,并且有效地提高了电极的电子转移速率。奈韦拉平在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现象主要是通过循环伏安法和差分脉冲伏安法进行考察的。考察了支持电解质的pH和扫速对被测物氧化峰的影响,从而得知奈韦拉平在电极上的反应为吸附控制过程。在最佳条件下,奈韦拉平的氧化峰电流与浓度之间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范围为0.1–70μM,该电极对被测物的灵敏度为2.073μA mM-1cm-2(S/N=3)。5.制备了一种基于手性聚吡咯修饰玻碳电极手性识别丙氨酸对映体的电化学传感器。该手性聚吡咯是利用L-丙氨酸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作为模板分子合成的,表征结果也显示了该手性聚吡咯具有手性结构。将该修饰电极应用到丙氨酸对映体的定量检测中,取得了良好的结果。证实了利用电化学传感器识别手性对映体分子的可能性。

郑凤凤[7](2012)在《人血清白蛋白与阿奇霉素、茜素红S及表面活性剂相互作用的零流电位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蛋白质吸附及蛋白质与小分子物质相互作用不仅可以改进和发展检测、分离、分析蛋白质的方法,而且可以揭示蛋白质与小分子物质相互作用的配位本质。因此,蛋白质吸附及蛋白质与小分子物质相互作用的研究已成为食品工业、分离技术、材料学、医学、生命分析化学和计算机化学等学科或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在诸多研究蛋白质与小分子物质相互作用的方法中,电化学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快速、灵敏等优点。研究蛋白质与小分子物质相互作用最常用的电化学方法是伏安法,该方法基于反应前后小分子物质伏安响应如电流、电位的变化,只能用于研究有电化学活性的小分子物质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最近发展起来的电化学方法—零流电位法基于在导电材料/溶液界面上蛋白质与小分子物质相互作用所引起界面电位的变化,可用于研究任何小分子物质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本论文以零流电位法为研究手段,研究了人血清白蛋白在金表面的吸附及人血清白蛋白与抗生素药物阿奇霉素、蒽醌染料茜素红S、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等小分子物质的相互作用。全文共分五章,内容如下:1综述了蛋白质吸附及蛋白质与小分子物质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情况。2用零流电位法在pH7.0磷酸盐缓冲液中研究了人血清白蛋白(HSA)在金表面的吸附过程。结果表明,HSA在金表面吸附使I-E曲线及其零流电位Ezcp沿着电位轴逐渐负移。零流电位Ezcp与吸附时间t的关系曲线表明,HSA在金表面吸附经历了化学吸附和HSA改变构象成更稳定姿态两个连续步骤,吸附的表观速率常数kobs为(4.0±1.8)×10-3s-1。用零流电位法可原位连续跟踪HSA在金表面的吸附过程,而且不损伤HSA吸附层。3在HAc-NaAc (pH4.7)缓冲溶液中,用零流电位法研究了人血清白蛋白(HSA)与阿奇霉素(AZ)的相互作用。将固定HSA的碳糊(HSA/CP)浸入含AZ的溶液中,由于HSA与AZ发生相互作用引起了界面电位Ψ变化,导致记录的I-E曲线及其零流电位Ezcp沿电位轴方向移动。在AZ浓度一定的条件下,基于Ezcp位移与作用时间t的关系,测得HSA与AZ相互作用的表观速率常数ka为2.27×103L/(mol·s)。在作用时间t一定的条件下,基于Ezcp位移与AZ浓度的关系,测得HSA与AZ的结合比m为1:1,表观结合常数β为3.27×107L/mol。4用零流电位法在HAc-NaAc (pH4.7)缓冲溶液中研究了固定在碳糊表面的人血清白蛋白(HSA)与溶液中茜素红S (ARS)的相互作用。研究表明,HSA与ARS发生相互作用引起零流电位Ezcp沿电位轴负移。根据HSA与ARS相互作用所引起的零流电位Ezcp的移动,测得了HSA与ARS的结合比m为1:1、表观结合常数β为7.68x105L/mol、表观速率常数ka为1.77×103L/(mol·s)。5用零流电位法对人血清白蛋白(HSA)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BDS)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的相互作用做了研究。在HAc-NaAc(pH4.7)缓冲溶液中,零流电位Ezcp随SBDS、CTAB浓度的增加沿电位轴逐渐正移。在0~1.0×10-2mol/L表面活性剂浓度范围内,研究HSA与SBDS、CTAB相互作用的特征表明,表面活性剂浓度在0~8.0×10-6mol/L范围内,HSA与SBDS、CTAB以非协同作用结果结合;当表面活性剂浓度大于8.0×10-6mol/L时是以协同作用结合。另外,在8.0×10-6~3.2×10-4mol/L表面活性剂浓度范围内,测得HSA与SBDS和CTAB结合比m均为1:1,表观结合常数β分别为(2.38±1.21)×105、(2.77±1.42)×105L/mol,表观结合常数β的值与文献中报道的结果相吻合。

杨翠[8](2012)在《金纳米粒子修饰玻碳电极及其检测表阿霉素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以金纳米粒子修饰玻碳电极并用于表阿霉素检测。主要获得以下结果。以柠檬酸钠直接化学还原氯金酸,在可控条件下制备了不同粒径的的金纳米粒子。表征结果显示,金纳米粒子形状规则,粒径均一,分散性好。以玻碳电极作为基础电极,通过电聚合邻苯二胺,静电吸附作用将自制的不同粒径金纳米粒子修饰到电极表面,获得金纳米粒子修饰玻碳电极。表征测定结果显示,金纳米粒子在电极表面均匀分布,小粒径金纳米粒子在电极表面分布更紧密,单位面积颗粒数量更多;大粒径金纳米粒子在电极表面分布较分散,单位面积颗粒数量较少。以循环伏安法和微分脉冲伏安法研究了表阿霉素在上述金纳米粒子修饰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在优化的实验条件:0.01000mol/L的HCl溶液中,静止时间480.0s条件下,表阿霉素在-0.3300V处出现一灵敏的还原峰,峰电流与其浓度在3.450×10-9mol/L1.725×10-7mol/L范围内成线性关系,R=-0.9994,SD=5.047×10-9μA。得出检出限为3.450×10-9mol/L。该法检测表阿霉素操作简便,需样量少,灵敏度高,为电化学检测表阿霉素提供了新的思路。

曹福悦[9](2012)在《秋水仙碱的电化学行为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采用新修饰电极探究百合中秋水仙碱的电化学性质及其秋水仙碱与BSA、DNA相互作用的电化学研究。通过探索修饰电极,研制出了用邻苯二胺和多壁碳纳米管混合镀膜修饰玻碳电极的方法,并建立了用电化学方法计算出秋水仙碱与BSA、DNA相互作用的结合数和结合常数的测定体系,达到与光谱法同样的效果,而且电化学方法简便、快速,成本低廉。1.由于秋水仙碱特殊的医用价值,人们对它的研究也一直成为热点。目前,对秋水仙碱的测定方法有很多,其中电化学方法具有仪器简单操作方便,样品处理少等优点。论文拟在上述背景下,自制修饰电极作为工作电极,并尝试寻找优质的修饰材料。首次将邻苯二胺和多壁碳纳米管混合使用作为修饰剂,用于修饰玻碳电极,并用差示脉冲伏安法研究其在该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2.利用电化学方法对秋水仙碱与BSA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得出秋水仙碱与BSA相互作用形成非电活性的超分子化合物,使秋水仙碱的氧化峰电流下降,根据电化学数据,计算出了二者的结合数和表观结合常数,同时进一步探讨了二者在不同的介质条件下,其结合能力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改变介质条件,二者的结合能力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优化条件下,采用差示脉冲伏安法测定了秋水仙碱的氧化峰下降值与BSA的浓度呈线性关系,其线性范围为1.5×10-7~2×10-6mol/L,检出限达到4.0×10-8mol/L。3.利用紫外光谱法和电化学方法同时对秋水仙碱与DNA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得出单链DNA和双链DNA与秋水仙碱的作用方式有所不同,结合能力也有改变。通过电化学方法测定了二者的表观结合常数,不需要昂贵的仪器,实验方法简单可行,灵敏度高,同时结合紫外光谱法,探讨二者的结合机理。

尹良军,刘汉文[10](2008)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含量测定新方法》文中指出本文综述了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含量测定新方法——光谱法和电化学法的研究现状。该类新方法的应用使样品分析简化,达到定性、定量的目的,具有较高的精密度和准确度,适合制剂分析和临床上的生物样品中大环内酯抗生素的检测。

二、克拉霉素的示波极谱测定及其电化学行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克拉霉素的示波极谱测定及其电化学行为(论文提纲范文)

(1)石墨烯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药物电化学传感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前言
    1.1 电化学传感器简介
        1.1.1 电化学传感器的起源与发展
        1.1.2 电化学传感器的分类
        1.1.3 电化学传感器在药物检测领域的应用
        1.1.3.1 抗生素药物的测定
        1.1.3.2 抗哮喘药物的测定
        1.1.3.3 抗癌药物的测定
    1.2 石墨烯及其复合材料简介
        1.2.1 石墨烯
        1.2.2 石墨烯复合材料
        1.2.2.1 石墨烯-纳米粒子复合材料
        1.2.2.2 石墨烯-聚合物复合材料
        1.2.2.3 石墨烯-碳基材料复合材料
        1.2.3 石墨烯复合材料在电化学传感器中的应用
        1.2.3.1 酶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1.2.3.2 DNA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1.2.3.3 对重金属离子、气体分子及药物分子的检测
    1.3 论文工作的提出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器材及方法
    2.1 试剂及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2 石墨烯复合材料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其性能表征
        2.2.1 石墨烯复合材料修饰电极的制备
        2.2.2 石墨烯复合材料性能的表征
        2.2.2.1 电化学性能测试和阻抗表征
        2.2.2.2 紫外-可见光谱测试
        2.2.2.3 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测试
        2.2.2.4 XRD测试
    2.3 电化学检测实验
        2.3.1 实验条件
        2.3.2 电极的预处理
        2.3.3 电化学检测
第三章 pRGO的制备及其应用于异烟肼的电化学检测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GO修饰电极的制备
        3.2.2 RGO的可控制备
        3.2.3 电极材料的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电化学还原GO
        3.3.2 GO和pRGO的表征
        3.3.3 异烟肼在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
        3.3.4 实验条件的优化
        3.3.5 异烟肼的电化学检测
        3.3.6 循环稳定性考察
        3.3.7 稳定性及选择性考察
        3.3.8 实际样品检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RGO-MWCNTs的制备及其应用于己烯雌酚的电化学检测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GO-MWCNTs修饰电极的制备
        4.2.2 RGO-MWCNTs/GCE的制备
        4.2.3 电化学检测己烯雌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电化学还原GO和GO-MWCNTs
        4.3.2 RGO-MWCNTs的表征
        4.3.3 己烯雌酚在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
        4.3.4 实验条件的优化
        4.3.4.1 GO浓度的影响
        4.3.4.2 富集时间的优化
        4.3.4.3 pH的优化
        4.3.4.4 扫描速率的影响
        4.3.5 GO电化学检测己烯雌酚
        4.3.6 重现性、重复性和选择性考察
        4.3.7 实际样品检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P-Gr-P的制备及其应用于舒喘宁的电化学检测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夹心型P-GO-P复合材料的制备
        5.2.2 夹心型P-Gr-P修饰电极的制备
        5.2.3 电化学检测舒喘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夹心型P-Gr-P的表征
        5.3.2 舒喘宁在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
        5.3.3 实验条件的优化
        5.3.4 有效表面积计算
        5.3.5 电化学检测舒喘宁
        5.3.6 稳定性和重复性考察
        5.3.7 实际样品检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3D GR/β-CDAs的制备及其应用于麦迪霉素的电化学检测
    6.1 前言
    6.2 实验部分
        6.2.1 GO/β-CDAs的制备
        6.2.2 3D GR/β-CDAs修饰电极的制备
        6.2.3 电化学检测麦迪霉素
    6.3 结果与讨论
        6.3.1 3D GR/β-CDAs的制备及表征
        6.3.2 麦迪霉素在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
        6.3.3 实验条件的优化
        6.3.4 电化学检测麦迪霉素
        6.3.5 重复性和选择性考察
        6.3.6 实际样品检测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零流电位法研究生物分子间相互作用及药物含量的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意义
    1.2 研究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方法
        1.2.1 光谱法
        1.2.2 热化学方法
        1.2.3 平衡透析法
        1.2.4 毛细管电泳法
        1.2.5 核磁共振波谱法
        1.2.6 其他方法
    1.3 电化学方法在生物分子间相互作用研究中的应用
    1.4 零流电位法研究生物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理论基础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
        1.5.1 零流电位法研究Cu~(2+)-甘氨酸和Cu~+-甘氨酸配位作用
        1.5.2 零流电位法应用于吲哚美辛-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研究
        1.5.3 零流电位法应用于美洛昔康-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研究
        1.5.4 零流电位法测定拉米夫定含量
    参考文献
2. 零流电位法研究Cu~(2+)-甘氨酸和Cu~+-甘氨酸配位作用
    2.1 前言
    2.2 实验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铜导电材料的准备
        2.2.3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零流电位法测定Cun+-Gly(n =1 或 2)配位作用的基础
        2.3.2 铜丝表面电生Cu~(2+)或Cu~+ 的线性扫描电位范围的确定
        2.3.3 Cu~(2+)-Gly配合物稳定常数的测定
        2.3.4 Cu~+-Gly配合物稳定常数的测定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3. 零流电位法应用于吲哚美辛-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仪器和试剂
        3.2.2 BSA-CMC的制备
        3.2.3 零流电位法测定过程
        3.2.4 吲哚美辛肠溶片中INM含量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BSA在CMC表面的固定情况
        3.3.2 INM与BSA作用动力学研究
        3.3.3 INM与BSA作用热力学研究
        3.3.4 吲哚美辛肠溶片中INM含量测定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4. 零流电位法应用于美洛昔康-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仪器和试剂
        4.2.2 BSA-CMC的制备
        4.2.3 零流电位法测定过程
        4.2.4 药品中MLX含量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BSA在CMC表面的固定情况
        4.3.2 MLX与BSA作用动力学研究
        4.3.3 MLX与BSA作用热力学研究
        4.3.4 药品中MLX含量测定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5. 零流电位法用于复杂体系中拉米夫定含量的测定
    5.1 前言
    5.2 实验
        5.2.1 仪器与试剂
        5.2.2 碳棒导电材料(CMC)的制备
        5.2.3 溶液配置
        5.2.4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零流电位法用于复杂体系中药物含量测定的理论基础
        5.3.2 不同pH条件下零流电位值对拉米夫定浓度的响应
        5.3.3 干扰实验研究
        5.3.4 复杂体系中药品的测定情况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论文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附录
致谢

(3)抗生素药物分析方法及抗生素与大分子物质相互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2 抗生素药物的分析应用
        1.2.1 抗生素药物简介
        1.2.2 抗生素药物的抗菌机理
        1.2.3 抗生素类药物相互作用的方式
    1.3 抗生素药物分析方法及与大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1.3.1 血清白蛋白简介
        1.3.2 电化学分析法
        1.3.3 荧光分析法
        1.3.4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3.5 红外分光光度法
        1.3.6 共振瑞利散射法
        1.3.7 核磁共振分析法
        1.3.8 高效液相色谱法
        1.3.9 其他研究抗生素与蛋白的分析方法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与特点
第2章 抗生素药物诺氟沙星伏安测定及与 5-磺基水杨酸相互作用的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主要仪器和试剂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机理的讨论
        2.2.2 反应条件的优化
        2.2.3 工作曲线的绘制
        2.2.4 精密度
        2.2.5 检出限
        2.2.6 共存物质
    2.3 样品分析
        2.3.1 胶囊样品的分析
    2.4 小结
第3章 头孢克肟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光谱法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主要仪器和试剂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荧光光谱
        3.2.2 紫外光谱
        3.2.3 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
        3.2.4 荧光给体-受体间距离
        3.2.5 头孢克肟与BSA结合的热力学性质及作用类型
        3.2.6 头孢克肟对BSA构象的影响
        3.2.7 反应条件的优化
        3.2.8 工作曲线的绘制
        3.2.9 精密度
        3.2.10 检出限
        3.2.11 共存物质
    3.3 样品分析
        3.3.1 头孢克肟胶囊样品处理
        3.3.2 头孢克肟胶囊含量以及加标回收率的测定
    3.4 小结
第4章 电化学法测定青霉素V钾及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的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主要仪器和试剂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青霉素V钾在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
        4.2.2 反应条件的优化
        4.2.3 工作曲线的绘制
        4.2.4 精密度
        4.2.5 检出限
        4.2.6 共存物质
        4.2.7 青霉素V钾-BSA结合原理的分析
    4.3 生物尿液样品的分析
        4.3.1 尿样的前处理
        4.3.2 尿样的测定及加标回收分析
    4.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琥乙红霉素测定方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测定方法
    1.1 高效液相色谱法
    1.2 分光光度法
        1.2.1 酸性染料比色法
        1.2.2 紫外分光光度法
        1.2.3 荷移反应光度法
    1.3 电化学法
        1.3.1 电位分析法
        1.3.2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
        1.3.3 毛细管电泳法
        1.3.4 线性扫描极谱法
        1.3.5 毛细管电泳-化学修饰电极电致化学发光法
    1.4 差示旋光测定法
    1.5 比浊法
2 结语

(5)三联吡啶钌电化学发光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电化学发光的基本原理
    1.3. 联吡啶钌电化学发光反应机理
        1.3.1 氧化还原-循环电化学发光(双电为电化学发光)
        1.3.2 氧化还原性电化学发光
        1.3.3 还原氧化型电化学发光
        1.3.4 Ru(bpy)_3~(2+)阴极电化学发光
        1.3.5 电化学发光分析的定量基础
    1.4 电致化学发光仪器的进展
    1.5 RU(BPY)_3~(2+)的电化学发光检测技术
        1.5.1 高效液相色谱-Ru(bpy)_3~(2+)电化学发光检测
        1.5.2 毛细管电泳分离在线 Ru(bpy)_3~(2+)电化学发光检测技术
        1.5.3 芯片毛细管电泳-Ru(bpy)_3~(2+)电化学发光检测技术
        1.5.4 Ru(bpy)_3~(2+)的固定
    1.6 电化学发光的应用
        1.6.1 有机胺的测定
        1.6.2 金属离子的测定
        1.6.3 Ru(bpy)_3~(2+)电化学发光传感器
    1.7 小结
    1.8.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与创新点
        1.8.1 研究目的
        1.8.2 意义与创新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流动注射电致化学发光法测定酚磺乙胺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和药品
        2.2.2 仪器与设备
        2.2.3 溶液配制
        2.2.4 传感器的制备
    2.3 结果与讨论
        2.3.1 Ru(bpy)_3~(2+)-Nafion-CPE 的表征
        2.3.2 Ru(bpy)_3~(2+)-Nafion-CPE 修饰电极的电化学性质
        2.3.3 发光条件的优化
        2.3.4 标准曲线、精密度和检测限
        2.3.5 传感器的重现性
        2.3.6 实际样品的检测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对多种药物的同时检测
    3.1 引言
    3.2. 实验
        3.2.1 化学仪器与试剂
        3.2.2 实际样品的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电化学与电化学发光行为
        3.3.2 应用电压
        3.3.3 CE-ECL 条件的优化
        3.3.4 检测线,线性范围和重现性
        3.3.5 应用
    3.4.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
致谢

(6)抗菌类药物电化学传感器的构建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抗菌类药物
        1.2.1 抗菌类药物的发展历史
        1.2.2 抗菌类药物的分类
        1.2.3 抗菌类药物的功能
        1.2.4 抗菌药滥用的危害
        1.2.5 抗菌类药物检测方法的发展
    1.3 电化学传感器
        1.3.1 电化学传感器的分类
        1.3.2 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
        1.3.3 电化学传感器的应用领域
    1.4 抗菌类药物电化学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1.5 本论文的选题思路及研究内容
        1.5.1 本论文的选题思路
        1.5.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1.6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磺基丙氨酸膜修饰电极同时测定氧氟沙星和加替沙星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设备和仪器
        2.2.2 裸碳糊电极和 Cysteic acid/CPE 的制备
        2.2.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的样品制备方法
        2.2.4 实际样品的处理与制备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电极表面反应的推理
        2.3.2 电极表征
        2.3.3 氧氟沙星和加替沙星在裸电极和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响应
        2.3.4 pH 以及其他参数对氧氟沙星和加替沙星的电化学行为的影响
        2.3.5 扫速对氧氟沙星和加替沙星的电化学行为的影响
        2.3.6 Cysteic acid/CPE 同时测定氧氟沙星和加替沙星
        2.3.7 Cysteic acid/CPE 对氧氟沙星和加替沙星的分别测定
        2.3.8 干扰、重现性和稳定性性能研究
        2.3.9 实际样品测定
    2.4 总结
    2.5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一种基于L-精氨酸和β-环糊精聚合物修饰电极的喹诺酮类药物传感器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3.2.2 碳糊电极和修饰电极的制备
        3.2.3 试验方法
        3.2.4 实际样品的处理与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L-arg 和β-CD 聚合物膜的构建和 SEM 表征
        3.3.2 各种电极的电化学表征
        3.3.3 实验条件的优化
        3.3.4 差分脉冲伏安法测定环丙沙星
        3.3.5 干扰,重现性和稳定性研究
        3.3.6 P-β-CD-L-arg/CPE 对氧氟沙星、诺氟沙星和加替沙星的响应
        3.3.7 P-β-CD-L-arg/CPE 的实际应用研究
    3.4 总结
    3.5 参考文献
第四章 Au 纳米粒子/聚精氨酸修饰碳糊电极电化学氧化测定头孢噻肟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4.2.2 碳糊电极和 Au 纳米粒子/聚精氨酸修饰电极的制备
        4.2.3 实验方法
        4.2.4 样品处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电极的表征
        4.3.2 不同电极的电化学性能极其对头孢噻肟的响应
        4.3.3 实验条件优化
        4.3.4 AuNPs/Parg/CPE 伏安法测定头孢噻肟
        4.3.5 AuNPs/Parg/CPE 的选择性、稳定性和重现性研究
        4.3.6 AuNPs/Parg/CPE 对实际样品的测定
    4.4 总结
    4.5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尿嘧啶修饰碳糊电极电化学氧化测定抗艾滋病药物奈韦拉平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5.2.2 碳糊电极和尿嘧啶修饰电极的制备
        5.2.3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尿嘧啶在电极上的沉积机理
        5.3.2 裸电极和 Ura/CPE 的电化学表征
        5.3.3 实验参数的优化
        5.3.4 pH 的影响
        5.3.5 扫速的影响
        5.3.6 Ura/CPE 对奈韦拉平的电催化行为
        5.3.7 重现性、稳定性和选择性研究
        5.3.8 Ura/CPE 对合成实际样品的测定
    5.4 总结
    5.5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手性聚吡咯介孔材料修饰玻碳电极手性识别丙氨酸对映体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6.2.2 手性聚吡咯介孔材料以及其修饰电极的制备
        6.2.3 实验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手性聚吡咯的表征
        6.3.2 修饰电极的电化学行为
        6.3.3 CMPP/GCE 手性识别传感器的应用
    6.4 总结
    6.5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加的项目
致谢

(7)人血清白蛋白与阿奇霉素、茜素红S及表面活性剂相互作用的零流电位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蛋白质与药物相互作用研究
    1.2 蛋白质与染料相互作用研究
    1.3 蛋白质与表面活性剂相互作用研究
    1.4 蛋白质与小分子物质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
    1.5 论文立题依据
    1.6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零流电位法研究人血清白蛋白在金表面的吸附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3 结果与讨论
    2.4 结论
    2.5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零流电位法研究人血清白蛋白与阿奇霉素相互作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3 结果讨论
    3.4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零流电位法研究人血清白蛋白与茜素红S相互作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3 结果讨论
    4.4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零流电位法研究人血清白蛋白与表面活性剂相互作用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3 结果与讨论
    5.4 结论
    5.5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8)金纳米粒子修饰玻碳电极及其检测表阿霉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纳米材料简介
        1.1.1 纳米材料的定义
        1.1.2 纳米材料的性质
        1.1.2.1 量子尺寸效应
        1.1.2.2 表面效应
        1.1.2.3 体积效应
        1.1.2.4 宏观量子隧道效应
        1.1.3 纳米材料的应用
        1.1.3.1 生物与医学方面的应用
        1.1.3.2 催化领域的应用
        1.1.3.3 电池制造领域的应用
        1.1.3.4 传感器领域的应用
    1.2 金纳米粒子简介
        1.2.1 金纳米粒子制备方法
        1.2.1.1 物理方法
        1.2.1.2 化学方法
        1.2.1.3 生物方法
        1.2.2 金纳米粒子表征方法
        1.2.2.1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 X 射线能谱仪(EDS)表征
        1.2.2.2 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仪(UV-vis)表征
        1.2.2.3 激光粒度-Zeta 电位分析仪(DLS)表征
        1.2.2.4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
        1.2.2.5 原子力显微镜(AFM)表征
        1.2.2.6 多晶 X 射线衍射仪(XRD)表征
        1.2.2.7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表征
        1.2.3 金纳米粒子应用
        1.2.3.1 金纳米粒子在传感器中的应用
        1.2.3.2 金纳米粒子在催化剂中的应用
        1.2.3.3 金纳米粒子在电催化和电化学传感器中的应用
        1.2.3.4 金纳米粒子在纳米光子和电子器件中的应用
    1.3 纳米材料修饰电极研究进展
        1.3.1 Au-TiO_2纳米粒子修饰电极检测农药中的硫磷
        1.3.2 二氧化硅纳米微粒修饰电极对黄嘌呤的检测
        1.3.3 纳米钯和 Nafion 膜修饰玻碳电极对甲醛的检测
        1.3.4 纳米 CeO_2修饰碳糊电极对盐酸克伦特罗的检测
        1.3.5 纳米氧化镍修饰电极对水中痕量砷(Ⅲ)的检测
    1.4 阿霉素简介
        1.4.1 阿霉素结构性质
        1.4.2 阿霉素的用途
        1.4.3 检测阿霉素的方法
        1.4.3.1 示波极谱法对阿霉素的检测
        1.4.3.2 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阿霉素的检测
        1.4.3.3 电致化学发光法对阿霉素的检测
        1.4.3.4 荧光发射光谱法对阿霉素的检测
        1.4.3.5 紫外分光光度法对阿霉素的检测
        1.4.4 电化学方法检测阿霉素研究进展
        1.4.4.1 阿霉素的光谱电化学研究
        1.4.4.2 阿霉素的吸附伏安法研究
        1.4.4.3 阿霉素在纳米粒子修饰电极上电化学行为研究
    1.5 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金纳米粒子的溶液法制备与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试剂
        2.2.3 不同粒径球形金纳米粒子的制备
        2.2.4 金纳米粒子的表征方法
        2.2.4.1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 X 射线能谱仪(EDS)
        2.2.4.2 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仪
        2.2.4.3 激光粒度-Zeta 电位分析仪(DLS)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制备金纳米粒子的条件选择
        2.3.2 不同粒径金纳米粒子的表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金纳米粒子修饰玻碳电极的制备与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
        3.2.2 实验试剂
        3.2.3 玻碳电极预处理
        3.2.4 修饰电极的制备
        3.2.5 修饰前/后电极的表征方法
        3.2.5.1 循环伏安法(CV)
        3.2.5.2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3.2.5.3 原子力显微镜(AFM)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裸玻碳电极(GCE)表征
        3.3.2 电聚合邻苯二胺的玻碳电极(POPD-GCE)表征
        3.3.3 不同粒径金纳米粒子修饰电极(GN-POPD-GCE)表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表阿霉素在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仪器
        4.2.2 实验试剂
        4.2.3 电化学方法
        4.2.3.1 循环伏安法(CV)
        4.2.3.2 差分脉冲伏安法(DPV)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最佳条件的选择
        4.3.1.1 支持电解质溶液的选择
        4.3.1.2 HCl 溶液浓度的选择
        4.3.1.3 静止时间的选择
        4.3.2 表阿霉素(EPI)在金纳米粒子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
        4.3.3 工作曲线及检出限
        4.3.4 加标回收率实验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秋水仙碱的电化学行为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百合中秋水仙碱的研究进展
        1.1.1 百合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1.1.2 秋水仙碱的测定方法
    1.2 化学修饰电极的研究现状及其在秋水仙碱电化学分析中的应用
        1.2.1 化学修饰电极的研究现状
        1.2.2 化学修饰电极在秋水仙碱电化学分析中的应用
    1.3 药物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概况
        1.3.1 药物小分子与BSA、DNA相互作用的光谱法研究
        1.3.2 药物小分子与BSA、DNA相互作用的电化学研究
    1.4 选题意义、研究思路及拟研究的主要内容
        1.4.1 选题意义
        1.4.2 研究思路
        1.4.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秋水仙碱在POPD/WMNTS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PoPD在玻碳电极上电聚合成膜过程
        2.3.2 PoPD/WMNTs/GCE在铁氰化钾溶液中的循环伏安研究
        2.3.3 秋水仙碱在PoPD/WMNTs/GCE上的差示脉冲伏安研究
        2.3.4 实验条件的选择
        2.3.5 PoPD/WMNTs/GCE电极的重现性及稳定性
        2.3.6 秋水仙碱的线性范围和检出限
        2.3.7 干扰实验
        2.3.8 回收率实验
    2.4 结论
第三章 秋水仙碱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电化学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0.3 mol/L H_2SO_4溶液中秋水仙碱与BSA的相互作用
        3.3.2 pH 5.5的HAc-NaAc缓冲体系中秋水仙碱与BSA的相互作用
    3.4 结论
第四章 秋水仙碱与DNA作用的电化学及紫外光谱法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与试剂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秋水仙碱与DNA相互作用的紫外光谱研究
        4.3.2 秋水仙碱与DNA相互作用的电化学研究
    4.4 秋水仙碱与DNA反应体系的结合数及结合常数的测定
    4.5 结论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成绩

四、克拉霉素的示波极谱测定及其电化学行为(论文参考文献)

  • [1]石墨烯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药物电化学传感性能研究[D]. 朱小飞.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6(05)
  • [2]零流电位法研究生物分子间相互作用及药物含量的测定[D]. 骆萌.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01)
  • [3]抗生素药物分析方法及抗生素与大分子物质相互作用的研究[D]. 吕洋. 沈阳理工大学, 2015(02)
  • [4]琥乙红霉素测定方法研究进展[J]. 谢梦,叶莉,陈莲惠. 山东化工, 2014(06)
  • [5]三联吡啶钌电化学发光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 饶海英. 苏州大学, 2014(01)
  • [6]抗菌类药物电化学传感器的构建及性能研究[D]. 张芬芬. 上海大学, 2013(01)
  • [7]人血清白蛋白与阿奇霉素、茜素红S及表面活性剂相互作用的零流电位法研究[D]. 郑凤凤. 西北大学, 2012(01)
  • [8]金纳米粒子修饰玻碳电极及其检测表阿霉素的研究[D]. 杨翠. 沈阳师范大学, 2012(10)
  • [9]秋水仙碱的电化学行为及其应用研究[D]. 曹福悦. 中南大学, 2012(02)
  • [10]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含量测定新方法[J]. 尹良军,刘汉文. 当代医学(学术版), 2008(18)

标签:;  ;  ;  ;  ;  

克拉霉素的示波法测定及其电化学行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