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技术创新,加强优势集中,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

加快技术创新,加强优势集中,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

一、加快技术创新 强化优势集聚 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步伐(论文文献综述)

唐昕[1](2020)在《高新区产城融合研究 ——以佛山高新区核心园(狮山)为例》文中认为自上世纪80年代高新区启动建设以来,一直肩负推动我国高新技术发展及其产业化的使命。随着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高新区作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载体被任命为落实创新发展先行先试的“试验田”,担起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的重任。而传统以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为发展动力的“经开区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于当下高新区的发展,“重产轻城”的建设直接导致高新区难以集聚创新型人才及研发团队,因此为解决这一难题,产城融合会是大多数高新区的未来趋势。本文选取佛山高新区核心园(狮山)为案例研究对象,园区从镇级工业园逐步发展跃升为国家级高新区核心园,是典型以“经开区开发模式”推动、政府主导建设的园区。发展至今,园区已经获得巨大经济成就,培育了特色产业集群和数量可观的高新技术企业,但作为新时期创新驱动发展的“排头兵”之一,园区面临诸多发展困境。本文试图通过构建产城融合与高新区创新发展的逻辑框架,为此类园区寻找一条破解之道,更好地完成新时期国家赋予的重任。本文梳理了高新区的发展阶段及其阶段特征,针对新时期我国高新区创新发展中遭遇的困境,分析了高新区创新发展的内在需求及空间响应,构建了产城融合与高新区创新发展的逻辑框架,并结合代表性园区产城融合的发展归纳出具体的规划路径。以佛山高新区核心园(狮山)作为实证研究的案例,结合园区发展历程、实态特征、发展阶段研判和调研访谈对园区创新发展的核心问题进行识别,并以此逻辑和路径为佛山高新区核心园(狮山)提出相应的规划策略。研究结果表明,产城融合是针对当前高新区创新发展瓶颈的一种响应措施,面对当前创新发展阶段高新区难以吸引、留住、提升高层次人才的困境,产城融合可以通过为高新区的创新发展提供高品质的空间支持,从而为高新区的创新发展吸引和集聚对工作、生活、学习、休闲有较高空间品质需求的创新人才。在创新驱动发展阶段,产城融合促进高新区创新发展的具体实施路径是从空间、产业和管理体制三个方面展开,空间上加强园区和城区在区域层面的互联互动,实现一体化发展,园区层面上推动园区创新服务功能与生活服务功能高度融合;产业上深化产业高端化与集群化发展;管理体制上实施市场化管理制度。对于创新导向下佛山高新区核心园(狮山)的产城融合主要从区域协调上和空间修补两方面开展,通过狮山核心区联动佛山西站新城发展融入佛山城市发展格局;构建园区内部“科创服务中心+创新产城组团”空间格局,集聚园区各独立发展功能组团的资源,通过三旧改造的更新方式,促进狮山核心区功能融合发展。

徐朝晖[2](2020)在《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的影响研究 ——基于高技术产业的实证》文中指出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经历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增长动能的转化。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进步、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带动的不仅是生产效率的提高,也体现国家整体综合实力的上升。伴随经济活动在地理分布上的差异,产业集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中的重要特征,区域创新作为引领地区性发展的第一动力,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已成为中国提高经济质量的重要途径。本文考察了高技术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分析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的关系和影响作用机制,并深入研究行业异质性和地区异质性对影响机制带来的影响。本研究对优化中国高技术产业产业结构,重塑高技术产业集聚的空间布局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作用。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系统分析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的影响机制。以高技术产业为例,探讨了三个层面的问题:一是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的影响效应,验证高技术产业集聚是否对区域创新产生正向影响作用;二是对理论机制的进行了实证检验,验证了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产生影响的传导机制影响;三是侧重考虑高技术产业行业与地区的异质性,探讨高技术产业内部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区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作用和机制影响效果的差异。在实证分析部分,为了考察高技术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能力的关系,确保进行实证环节数据的完整性和数据口径的一致性,选取了2006-2015年的高技术产业省际数据对模型进行分析。在测定分行业的集聚指数时,按照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的统计口径的分类惯例,将高技术产业划分为五个行业,分别是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根据现有研究成果来看,采取此种划分标准的行业划分进行实证研究,测度出的行业集聚完成度也较高。采用一般化最小二乘法(GLS)随机效应面板数据模型,首先检验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再采用细分行业和分地区指标数据,研究分行业和分地区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影响效果的差异;最后部分是对集聚创新理论机制的检验,分析高技术产业是否通过劳动生产率效应、增长极效应、规模经济效应、知识溢出效应四个效应对区域创新产生正向促进作用,并对分行业和分地区进行了机制检验,探究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区影响机制的差异性。实证结果表明,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产生显着正向影响作用,并且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会因不同行业差异而不同,通过分行业实证结果比较发现医药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集聚对区域创新的促进作用显着,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和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集聚未对区域创新产生明显的促进效果。通过分地区实证结果发现高技术产业东、中、西部的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具有正向影响,其中,西部地区集聚对区域创新的正向影响作用相较于东、中部更为显着。第三章机制检验发现:高技术产业集聚通过劳动生产率效应、增长极效应、规模经济效应、知识溢出效应对区域创新产生正向促进作用且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区的影响机制存在差异。基于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本文就如何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区域创新能力,调整高技术产业集群差异化布局等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充分利用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发挥的正向影响作用,科学合理引导产业集聚,统筹行业整体性发展,避免地区性创新能力失衡,因地制宜,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创造地区发展优势动能,为各地区高技术产业集聚实施差异化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相关的理论依据。本文研究的创新点体现在机制研究层面,此前研究多单一视角出发,而本研究从较全面分析了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的影响机制,并对相关理论机制进行了验证,除此之外,考虑了行业异质性和地区异质性的影响,考察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区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促进作用的差异。高技术产业内部不同行业在技术构成、资源禀赋等方面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不同行业集聚对区域创新的影响也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地区的创新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有所差异,各地区在创新过程中发挥的功能和责任分工也有所不同,对集聚区内部知识技术扩散吸收能力也不同。考察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的行业异质性和地区异质性,有助于政策制定者在制定产业规划或者实施区域创新政策的过程中实行差异化政策。应针对高技术产业内部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区实施不同的集聚政策,从而最大限度发挥集聚对区域创新提升作用的正外部性。

陈瑶雯[3](2020)在《人民币汇率区间波动对出口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文中指出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型与优化升级是新时代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实现国民经济高质量、内涵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主要内容。“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要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榜样、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出口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成为中国整体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需要我们统筹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优化配置两种资源,不断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要素市场化和全球化配置、深化开放合作,加快推动我国出口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型和优化升级进程。从历史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的幅度以及速度明显高过以往。聚焦当前实体经济结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从出口产业、出口企业、出口产品层面观察,都有待加速推动产业高级化进程。特别就出口产业层面而言,我们目前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低端出口产能过剩、优势产能面临竞争、出口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能力低、出口产品附加值低、高端出口产业链不够完备和在出口产业全球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占有份额不足等方面问题。因此在新一轮全球产业价值链重塑的过程中,中国在全球产业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有待提高,作为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带动力量之一,出口产业结构有待高级化。“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的全产业链亟待从低附加值的传统生产贸易链环节向高附加值的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环节转型升级,提升出口产品利润空间,提高出口竞争力。向未来看,习近平总书记早已指出:产业结构转型、调整、优化、升级是提高我国国民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关键举措。要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特别是出口产业,淘汰落后产业,转移国内优势产能走出去,深入推进先进信息技术与工业化深度融合,重点培育战略性新兴出口产品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出口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围绕“出口”构建现代化知识产业发展新体系。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和中国与全球经济多维融合速度的不断加快,国际与国内市场联系越来越紧密。特别是伴随经济全球化引起的新一轮国际产业分工深化与格局重塑、国际贸易与投资新格局的重塑或变动,对中国出口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整体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影响将愈发明显。我们知道,实际汇率发生变动,以外币计价的一国贸易品与非贸易品相对价格必然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贸易规模和进出口结构的变化,汇率的长期变动趋势会引致贸易品和非贸易品生产结构的变化,并最终引导出口产业结构的整体性改变。因此,汇率作为沟通各个国家市场之间最为重要的经济变量,在普遍推行浮动汇率制度的情况下,汇率对各国出口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和作用愈加重要。从现有的研究看,有弹性的汇率形成机制将促使企业利用市场价格手段推动出口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逐步提升出口产业结构高度化和推动贸易结构优化,使其盈利增长模式更加合理。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并行、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格局重塑的现实下,一个国家对全球经济的发展与支撑作用,出口产业链地位更加重要。就我国来说,随着“一带一路”进程和新一轮全球经济结构调整、我国与全球经济频繁互动、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加快,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影响的复杂性及其双向波动的不确定性(幅度与方向)已经成为“新常态”。在此背景下,研究和利用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方向与幅度)以优化我国的出口产业结构愈发重要。本文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与产业发展的关系切入,结合汇率不完全传递理论与产业发展的关系,分析了汇率变动影响出口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的基础支撑理论,建立汇率变动影响出口产业结构的微观机制与宏观过程的理论分析框架,剖析汇率变动对出口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论证得出汇率变动主要通过价格传导与进出口贸易竞争力改变、国际资本流动(FDI与OFDI)与全球生产要素重整等渠道,影响出口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而推动整体产业结构优化。作为经验借鉴,本文考察了美国、日本、中国的出口产业结构升级与汇率的关系及其汇率政策经验,然后建立计量模型进一步验证出口产品质量与汇率的关系及其对出口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并基于克鲁格曼汇率目标区模型为理论基础,构建了一个标准的CGE模型来模拟汇率波动对我国各经济和产业变量的影响,从而为构建汇率走廊边界以实现汇率波动的区间管理提供实证支持,最终对我国出口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汇率政策及其政策实施环境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研究认为,政府引导出口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要重视汇率政策工具。出口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既有市场的主导作用,也有政府的行政干预。汇率作为政府调控经济运行的政策工具之一,就要使“两只手”更好的发挥作用。在尊重市场主导的前提下,政府可以采取多种政策工具或措施使生产要素和生产力资源从低效率的出口行业或产业向高效率出口行业、产业流动,从而提高整体经济运行的效率和水平,让“结构红利”成为新时代经济持续增长、高质量内涵发展的动力源。汇率作为开放条件下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调节变量之一,能够凭借汇率价格信号的传递作用,通过市场竞争机制的内在动力机制促进出口产业结构的充分调整,导致出口产业结构的转型优化升级或者反过来恶化。尤其在中国开放大门不断敞开的现实情况下,汇率变动对出口产业结构发挥调节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显着,必将成为出口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重要价格机制,即通过汇率的变化引导进出口价格、进出口规模和国内总体物价水平的改变,实现对出口产业结构各个相关经济变量的深入调节。因此,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一国汇率政策的适当调整、方向与幅度的适度管控,不仅能够为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出口企业寻找更大的市场空间和利润生存空间,还能使经济发展的动力在内需和外需之间相机转换,从而对出口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进程,特别是高度化和产业结构升级、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研究认为,在生产要素导向的出口产业发展中,应对汇率风险的是出口产业的高度化及在此基础上的出口产业结构优化。一国的出口产业结构整体状态可以通过该产业的相关企业处于全球产业链重塑中的动态位置及其竞争优势来评估。企业在全球产业竞争中真正的生存能力体现于其在全球价值链形成中的增加值权重及其竞争优势,而这种生存能力更多的表现于企业出口产品的高科技附加值或生产要素禀赋、企业面对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运营和管理能力、拥有的相关人才数量和技术资源以及技术更新能力、获取知识产权的能力、应对国际市场环境变化的综合能力、应对汇率大幅度波动风险的能力等,正是这些能力的综合作用,才能真正形成出口产业差异化的竞争优势。从根本上讲,我们考虑的是一个企业或者行业的全要素竞争能力。因此,政府部门想依靠一时的环境改变或者政策保护来引导出口产业结构调整是不可能有效的。与此相反,主要依靠廉价生产要素并处于初级要素导向和资源禀赋依赖阶段的产业,产业发展空间产品的低价格扩张将受到汇率变动的影响,导致需求受到抑制。形成持续和有竞争力的出口产业结构状态离不开技术进步作为支撑。外部压力可以促使企业产生提高产品质量和国际竞争力的内在动力,促使出口企业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而非在低水平上简单地扩大再生产。政府应该通过改变出口产业所在环境的政策背景,改善竞争环境,发挥市场的作用,借以促进更高级别的生产要素的组合,来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最终推动出口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改造进程。研究认为,利用汇率政策促进出口产业结构优化,要把握好汇率波动的方向,管理好汇率波动的幅度,实现区间管理。我国过去奉行的汇率政策倾向于低估人民币汇率,采取相对严格的外汇管制,通过净出口的增加来增加外汇收入,增加国家外汇储备。但是,这一政策也使得形成了初级产业层面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相应限制了我国出口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发展。我们希望借助人民币升值的有利时机,加强高新技术的引进,提升原始创新和技术水平,逼迫出口企业淘汰低附加价值行业产品,释放生产要素发展高知识技术、高科技附加价值产业,推进出口产业结构乃至整个经济结构的优化。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汇率波动对出口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影响,毕竟只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方面,其他政策亦可能改变因为汇率变动而形成的优势或劣势。因此,汇率政策引导出口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国内一系列经济政策工具的积极配合。在汇率波动成为常态的情况下,出口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的能力受到挑战,企业就要积极推进出口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适应汇率波动和应对汇率风险的能力。考虑到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进出口行业规模和结构的影响,相关行业的政策和发展规划的制定必须到考虑汇率因素,我们既要利用好汇率变动对出口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促进作用,也要通过构建汇率走廊确定政府干预的边界,实现汇率波动的区间管理,让出口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有一个相对稳定的金融环境。

张鹏博[4](2020)在《澄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发展与用地布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毫无疑问,经开区已经成为区域和城市发展的一种强力催化剂,不仅提高了城市与区域整体的经济实力,更促进了未来规划蓝图的实施。而新时期的经开区发展规划就显得任重道远,产业的生产手段与发展方式日益增强,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也蓄势待发。经开区的主要功能是生产,这就要求经开区进行发展战略的转变,产业结构的重组以及发展模式的升级。本次规划研究重点对经开区的产业发展和用地布局进行研究,提出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经开区用地布局。依托于对经开区发展态势的解读,立足于区域背景下产业发展的视角,强化于产业发展问题的研判,依此对经开区产业结构进行研究。构建经开区产业发展思路,组织经开区产业选择的策略,延伸产业链,完善优化经开区的产业体系。对经开区总体定位,空间发展,目标定位做出准确的判断,形成经开区产业发展及其用地布局的最终空间整合。以澄城经开区为实际案例对产业发展及其用地布局进行实践阐释,以澄城经开区现有发展条件为研究基础,通过对其发展现状进行剖析,发展结构进行研判,提出适合澄城经开区的产业发展思路,并以产业发展为基础进行空间规划整合,科学理性的为澄城经开区的发展提出建议。

周国林,李耀尧,伏开放,王宣涛[5](2020)在《外源型产业集聚与本土产业升级——基于中国开发区外商投资促进产业升级的分析》文中提出外源型产业集聚与本土产业升级有内在的联系,中国产业升级很大一部分先由外商投资产业及企业推动,最为典型的是中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国开发区的产业发展首先从高素质的外源型产业集聚起步,将开发区融入全球化、价值链系统中,加快外源性产业集聚进程,由此使得本土产业升级路径沿着全球价值链的底端向两端发展,逐步走过从OEM、OAM(委托加工、贴牌生产)到ODM(自主设计和加工)的基本路径,从而取得产业升级的初始路径。在新的条件下,必须创新发展思维与路径,使得本土产业升级更具可持续性。

张娴[6](2018)在《长沙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为核心,服务于重大发展需求,能够对经济社会长远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和引领带动作用的产业。然而,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过程中,由于存在技术和市场风险,可能导致市场失灵,因此,地方政府的公共政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当前,各国各地都在充分利用各类政策措施,来降低创新活动的成本,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给予扶持。这些年来,长沙市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也从产业引导、行业指导、企业帮扶、配套保障等各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仍处于早期阶段,政府在政策制定方面,仍存在政策针对性和操作性有待加强、政策实施效果有待提升、公共服务尚待完善等问题。本文以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作为研究对象,以构建长沙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作为目标,运用理论研究、比较分析、政策分析等研究方法,阐述了长沙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对长沙市既有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效果进行了分析,并借鉴国内外政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践经验,提出政策重点要突出在市场培育和合理布局上,要科学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实施力度,积极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实施手段。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促进长沙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即明确配套为核心的系统性政策思路、构建六大支撑为主体的政策框架体系、抓好四个重点环节的政策支持、分行业确定产业发展的政策重点方向。本文的成果对于政府职能转变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为当地政府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优质政策路线提供了借鉴。

新华社[7](2018)在《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文中提出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主要内容如下。目录前言第一篇规划背景第一章重大意义第二章振兴基础第三章发展态势第二篇总体要求

新华社[8](2018)在《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文中研究说明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主要内容如下。目录前言第一篇规划背景第一章重大意义第二章振兴基础第三章发展态势第二篇总体要求第四章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第一节指导思想第二节基本原则第五章发展目标第六章远景谋划第三篇构建乡村振兴新格局

国务院[9](2017)在《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国发[2016]6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现将《"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16年11月29日(此件公开发布)"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十三五"时期,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

黄茜[10](2017)在《上海创新资源集聚能力提升研究》文中认为21世纪以来,创新资源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进入一个全球流动的开放创新时代。全球性流动的创新资源在一些节点城市集聚起来,使这些城市演化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创新资源的集聚带来创新活动的不断发生,使得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国家科技发展的新引擎和国家科技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经过两次产业结构的重大转变,上海已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当前上海面临着经济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传统发展优势逐渐减弱的现状。与此同时,中国整体经济正迎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契机。因此,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既是自身转型发展的需要,又符合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布局。“十三五”时期是上海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时期,提升上海创新资源集聚能力,最大程度的集聚创新资源是取得成功的关键。本研究将从创新系统的角度出发,建立区域创新系统视角下的创新资源集聚能力的评价模型,并选取八个创新能力较强的省市作为对比对象,对上海市的创新资源集聚能力进行比较研究。本文主要研究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界定了区域创新资源集聚的含义,并对其内在机制进行了分析;第二是界定了区域创新资源集聚能力评价的含义,并结合已有的成熟指标体系,提出了区域创新系统创新资源集聚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第三是基于HHI指数分析法、基尼系数分析法建立了基于增量的区域创新资源集聚能力评价模型,并使用该模型对上海市的创新资源集聚能力进行评价分析。已有的研究表明,创新资源集聚与创新能力的提升是一个相互推动的过程:创新资源集聚需要建立在一定的集聚基础之上,创新资源的集聚能够推动集聚基础的发展,而更好的集聚基础又能促进创新资源集聚能力的更进一步提升。因此,对上海市创新资源集聚能力提升的研究,对于上海市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加快技术创新 强化优势集聚 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步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快技术创新 强化优势集聚 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步伐(论文提纲范文)

(1)高新区产城融合研究 ——以佛山高新区核心园(狮山)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火炬计划”下的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高地
        1.1.2 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的高新区,产城融合势在必行
    1.2 研究问题与目的
        1.2.1 研究问题
        1.2.2 研究意义及目的
    1.3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1.3.1 研究对象的典型性
        1.3.2 概念界定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综述
    2.1 基于Citespace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知识图谱分析
        2.1.1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2.1.2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研究知识图谱及特点
    2.2 高新区的研究热点
        2.2.1 产业集群的相关研究
        2.2.2 高新区创新发展的相关研究
        2.2.3 产城融合的相关研究
        2.2.4 高新区转型发展的相关研究
    2.3 研究评述
    2.4 国内外产城融合促进园区创新发展的案例研究
        2.4.1 新加坡纬壹科技城
        2.4.2 苏州工业园
        2.4.3 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
        2.4.4 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
第三章 产城融合与高新区创新发展的逻辑构建
    3.1 高新区的发展历程
        3.1.1 要素驱动:生产要素集聚阶段
        3.1.2 投资驱动:产业集聚阶段
        3.1.3 创新驱动:创新发展阶段
    3.2 当前创新驱动下高新区发展的内在需求
        3.2.1 发展困境:产城分离的创新环境导致创新人才难以集聚
        3.2.2 需求特征:以吸引创新人才集聚为目标
    3.3 产城融合:高新区创新发展空间需求的响应
        3.3.1 产城融合的内涵:以人为本,实现产、城空间融合
        3.3.2 产城融合通过塑造高品质空间促进创新人才的集聚
    3.4 创新导向下高新区产城融合的路径构建
        3.4.1 区域联动,促进城市与园区空间融合
        3.4.2 功能完善,推动园区创新服务功能与生活服务功能高度融合
        3.4.3 产业结构优化,深化产业高端化与集群化发展
        3.4.4 体制机制改革,实施市场化管理制度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佛高区核心园的发展历程与实态研究
    4.1 佛高区核心园的发展概况与阶段划分
        4.1.1 狮山镇的发展概况
        4.1.2 佛高区核心园的发展概况与阶段划分
    4.2 佛高区核心园的发展历程
        4.2.1 分散发展阶段:从“农村社区工业化”到“园区工业化”
        4.2.2 整合发展阶段:从“一园多镇”到“园镇合一”
    4.3 佛高区核心园的实态特征
        4.3.1 空间:粗放利用,功能结构失衡
        4.3.2 产业:集聚现象较明显,粗放型与高级化并存
        4.3.3 管理体制:“市统筹、区建设”,缺乏社会事务管理
    4.4 佛高区核心园的发展阶段研判
        4.4.1 经济成就巨大,制造业发展迅猛
        4.4.2 产业集聚已形成,高企培育数量可观
        4.4.3 创新引领正在进行,传统制造业产值占主导
    4.5 基于企业访谈的佛高区核心园创新发展的核心问题识别
        4.5.1 佛高区核心园创新环境的构建
        4.5.2 产城脱节的园区环境难以吸引高层次人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创新导向下佛高区核心园产城融合策略研究
    5.1 战略谋划:从“园区”向“城区”的空间战略演进
        5.1.1 市级层面规划:从“城市组团”到“城市副中心”
        5.1.2 区镇级层面规划:从"承接东部"到"产业中枢+交通枢纽"
    5.2 空间修补:功能补强,优化园区内部空间
        5.2.1 重塑园区内部结构,构建“科创服务中心+创新产城组团”空间格局
        5.2.2 集聚园区各组团资源,以三旧改造促进核心区功能融合发展
    5.3 区域协调:核心引领,联动新城融入城市发展格局
        5.3.1 实现空间一体化发展
        5.3.2 融入区域生态格局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狮山镇政府访谈提纲
    附录2 佛山高新区核心园企业访谈提纲
    附录3 佛山高新区核心园企业访谈记录
    附录4 狮山镇村、社区访谈记录
    附录5 狮山镇政府部门访谈记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2)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的影响研究 ——基于高技术产业的实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第一章 理论机制与研究假设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产业集聚
        二、区域创新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第三节 理论机制
        一、劳动生产率效应
        二、增长极效应
        三、规模经济效应
        四、知识溢出效应
第二章 产业集聚影响区域创新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特征事实的描述
        一、高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二、高技术产业分行业技术差异
    第二节 实证模型设定、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一、实证模型的设定
        二、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第三节 实证研究
        一、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的影响检验
        二、分行业进一步检验
        三、分地区进一步检验
第三章 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的影响机制检验
    第一节 影响机制检验
        一、劳动生产率效应检验
        二、增长极效应检验
        三、规模经济效应检验
        四、知识溢出效应检验
    第二节 分行业进一步机制检验
        一、医药制造业机制检验
        二、航空航天器制造业机制检验
        三、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机制检验
        四、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机制检验
        五、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机制检验
    第三节 分地区进一步机制检验
        一、东部地区机制检验
        二、中部地区机制检验
        三、西部地区机制检验
第四章 主要结论和政策启示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政策启示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3)人民币汇率区间波动对出口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目的
        1.1.1 人民币汇率灵活性及其波动区间管理已是趋势必然
        1.1.2 汇率灵活管理有利于改善我国出口产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
        1.1.3 研究汇率和我国出口产业结构调整之间关系愈发重要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层面
        1.2.2 实践意义
    1.3 基本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主要内容
        1.3.3 基本框架图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现实与发展相结合的观察方法
        1.4.2 主要实证和计量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创新与不足
        1.5.1 研究创新点
        1.5.2 本研究的不足
第二章 汇率变动与出口产业结构关系理论与文献
    2.1 研究的相关概念厘定
        2.1.1 关于汇率
        2.1.2 关于出口产业结构优化
    2.2 汇率变动与出口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理论
        2.2.1 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理论的解释
        2.2.2 汇率传递理论的解释
    2.3 文献综述
        2.3.1 关于汇率变动与出口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影响及其路径
        2.3.2 汇率影响出口产业结构的价格传导机制
        2.3.3 汇率影响出口产业结构的国际贸易传导机制
        2.3.4 汇率影响出口产业结构的国际资本流动传导机制
        2.3.5 汇率变动与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
        2.3.6 文献综述
第三章 汇率变动对出口产业结构升级影响机制的理论分析
    3.1 汇率变动对出口产业结构的影响机理
        3.1.1 价格替代—资源要素配置—出口产业结构
        3.1.2 收入效应—产业溢出—出口产业结构
        3.1.3 国际资本流动—出口产业结构
    3.2 微观机理:基于价格穿越模型的出口产业结构调整机理
        3.2.1 价格不完全穿越模型与出口产业结构
        3.2.2 价格不完全穿越模型与出口产业结构改革
        3.2.3 利润最大化模型、企业经济行为与出口产业结构调整
    3.3 宏观过程:汇率引致出口产业结构变迁的宏观解释
        3.3.1 汇率制度选择与出口产业结构变迁的互动机理
        3.3.2 汇率变动影响出口产业结构调整的价格渠道
        3.3.3 汇率变动引致出口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对外贸易途径
        3.3.4 汇率变动引致出口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国际资本流动途径
第四章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出口产业升级
    4.1 实际有效汇率测算方法
        4.1.1 理论基础及测算公式
        4.1.2 基于全球价值链的行业层面有效汇率测算
    4.2 行业出口质量测度分解和汇率指标构建
        4.2.1 出口质量指数的测度及分解
        4.2.2 经验回归结果的分析与解释
第五章 人民币汇率目标区管理与出口产业结构升级
    5.1 汇率目标区模型构建
        5.1.1 汇率目标区模型
        5.1.2 汇率目标区的边界CGE模型构建
    5.2 CGE模型实证与结论
        5.2.1 数据与情景模拟
        5.2.2 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六章 汇率政策与出口产业结构变迁的实践考察
    6.1 汇率波动与美日出口产业结构的发展与调整
        6.1.1 汇率波动与美国出口产业结构的发展与调整
        6.1.2 汇率波动与日本出口产业结构的发展与调整
    6.2 汇率波动与中国出口产业结构的发展与调整
        6.2.1 人民币汇率与中国经济发展
        6.2.2 人民币汇率政策配合产业政策以促进出口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第七章 利用汇率政策工具推进出口产业结构升级的政策建议
    7.1 以汇率制度改革推进出口产业结构升级
        7.1.1 关于汇率制度安排
        7.1.2 关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7.2 利用汇率变动优化出口产业结构
        7.2.1 充分发挥汇率变动的价格效应
        7.2.2 利用汇率变动调整贸易与投资结构
    7.3 构建人民币汇率走廊加强人民币汇率波动区间管理
        7.3.1 关于构建人民币汇率走廊
        7.3.2 关于人民币汇率走廊的区间管理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4)澄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发展与用地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背景
        1.1.2 现实背景
    1.2 题目释义
        1.2.1 经开区的本质
        1.2.2 澄城经开区的特点
    1.3 研究对象及意义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研究概述
    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1.1 国外经开区产业发展相关研究
        2.1.2 国外经开区用地布局相关研究
        2.1.3 国外经开区产业转型相关研究
    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2.1 国内经开区产业发展相关研究
        2.2.2 国内经开区用地布局相关研究
        2.2.3 国内经开区的转型与再开发研究
        2.2.4 国内经开区发展阶段研究
    2.3 研究评述
3 澄城经开区发展概况综述
    3.1 澄城经开区发展现状
    3.2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2.1 区域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2.2 澄城经开区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2.3 澄城经开区产业结构分析
    3.3 用地布局现状分析
    3.4 澄城经开区相关规划评述
    3.5 本章小结
4 澄城经开区产业发展研究
    4.1 当前产业发展条件分析
        4.1.1 产业发展优势分析
        4.1.2 产业发展劣势分析
    4.2 产业结构问题剖析
    4.3 区域视角下的产业发展导向
        4.3.1 区域相关政策研究
        4.3.2 区域相关规划指引
        4.3.3 渭南市域经开区竞争与协同
    4.4 区域产业发展分析
        4.4.1 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4.4.2 区域关联度分析
        4.4.3 区位商分析
        4.4.4 波士顿矩阵分析
        4.4.5 GDP统计分析
    4.5 产业结构发展研究
        4.5.1 转型升级下的产业结构研究
        4.5.2 产业结构建议
    4.6 总体定位
        4.6.1 产业发展定位
        4.6.2 产业升级传承创新
        4.6.3 区域协调空间支撑
    4.7 产业选择策略
        4.7.1 产业选择框架
        4.7.2 产业选择结果
        4.7.3 产业链延伸,梳理多层次产业体系
        4.7.4 产业发展导向研究
    4.8 产业发展思路构建
        4.8.1 内外兼并的升级模式
        4.8.2 区域比较的优势竞合
        4.8.3 创新生产的辐射中心
        4.8.4 持续绿色的增长链条
    4.9 本章小结
5 澄城经开区用地布局研究
    5.1 澄城经开区空间发展研究
        5.1.1 澄城经开区空间发展对比
        5.1.2 澄城经开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5.1.3 空间肌理分析
        5.1.4 用地结构分析
        5.1.5 澄城经开区用地布局问题梳理
    5.2 澄城经开区产业用地布局研究
        5.2.1 产业对用地布局的影响因素
        5.2.2 产业用地布局的选择
    5.3 澄城经开区基于产业发展的用地布局研究
        5.3.1 空间布局模式的选择
        5.3.2 功能区划与组织结构
        5.3.3 生产生活服务设施配置
        5.3.4 土地利用规划
        5.3.5 开发强度评价
        5.3.6 开发模式研究
    5.4 本章小结
6.结语
    6.1 论文主要结论
    6.2 论文创新及不足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图录
    表录
致谢

(6)长沙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国内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背景及趋势
        1.1.2 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研究的重要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1.3.4 研究创新
第2章 相关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
        2.1.1 产业与新兴产业
        2.1.2 战略性新兴产业
        2.1.3 政策与产业政策
    2.2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理论基础
        2.2.1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经济学理论
        2.2.2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依据
        2.2.3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制度安排与创新
    2.3 政策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发挥的作用
        2.3.1 弥补市场失灵
        2.3.2 优化资源配置
        2.3.3 提升竞争实力
第3章 长沙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效果分析
    3.1 长沙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
        3.1.1 长沙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
        3.1.2 长沙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
    3.2 长沙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现有政策及其效果
        3.2.1 各领域支持政策
        3.2.2 各部门支持政策
        3.2.3 现有政策的主要效果
    3.3 长沙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3.1 主要问题
        3.3.2 原因分析
第4章 国内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经验借鉴
    4.1 发达国家城市的实践
        4.1.1 美国加州创新驱动型政策
        4.1.2 德国鲁尔区企业培育型政策
        4.1.3 日本东京战略规划型政策
    4.2 国内先进地区的实践
        4.2.1 北京市致力于机制体制的创新
        4.2.2 重庆市建立健全政策支撑体系
        4.2.3 广东省积极探索新模式新方法
    4.3 国内外政府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启示
        4.3.1 突出市场培育和合理布局
        4.3.2 科学把握政策的实施力度
        4.3.3 积极探索政策的实施手段
第5章 促进长沙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5.1 明确配套为核心的系统性政策思路
        5.1.1 产业配套政策思路
        5.1.2 制度配套政策思路
        5.1.3 评估配套政策思路
    5.2 构建六大支撑为主体的政策框架体系
        5.2.1 科技创新类政策
        5.2.2 产业集聚类政策
        5.2.3 体制机制改革类政策
        5.2.4 市场需求类政策
        5.2.5 合作共建类政策
        5.2.6 人才培育类政策
    5.3 抓好四个重点环节的政策支持
        5.3.1 创新创业环节
        5.3.2 产业链延伸环节
        5.3.3 载体完善环节
        5.3.4 应用示范环节
    5.4 分行业确定产业发展的政策重点方向
        5.4.1 高端制造业突出技术创新政策
        5.4.2 新材料产业突出配套布局政策
        5.4.3 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突出核心产品政策
        5.4.4 新能源汽车产业突出整车产销政策
        5.4.5 生物产业突出优势扩大政策
        5.4.6 文化创意产业突出高端发展政策
        5.4.7 网络与信息产业突出生态链群扶持政策
    5.5 长沙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落实的保障措施
        5.5.1 突出组织保障
        5.5.2 创新机制保障
        5.5.3 完善要素保障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前言
第一篇规划背景
    第一章重大意义
    第二章振兴基础
    第三章发展态势
第二篇总体要求
    第四章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第五章发展目标
    第六章远景谋划
第三篇构建乡村振兴新格局
    第七章统筹城乡发展空间
    第八章优化乡村发展布局
    第九章分类推进乡村发展
    第十章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第四篇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第十一章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
    第十二章加快农业转型升级
    第十三章建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第十五章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第五篇发展壮大乡村产业
    第十六章推动农村产业深度融合
    第十七章完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
    第十八章激发农村创新创业活力
第六篇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第十九章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第二十章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第二十一章加强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
第七篇繁荣发展乡村文化
    第二十三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十四章丰富乡村文化生活
第八篇健全现代乡村治理体系
    第二十五章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对乡村振兴的全面领导
    第二十六章促进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
    第二十七章夯实基层政权
第九篇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
    第二十八章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十九章提升农村劳动力就业质量
    第三十章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
第十篇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政策体系
    第三十一章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第三十二章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
    第三十三章加强乡村振兴用地保障
    第三十四章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机制
    第三十五章加大金融支农力度
第十一篇规划实施
    第三十六章加强组织领导
    第三十七章有序实现乡村振兴

(10)上海创新资源集聚能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论文的研究思路、内容和主要创新点
        1.2.1 研究方法和思路
        1.2.2 主要研究内容
        1.2.3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关于全球科创中心的研究
        2.1.1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内涵
        2.1.2 创新系统理论
        2.1.3 创新系统层级关系梳理
    2.2 关于创新资源的研究
        2.2.1 波特的钻石模型
        2.2.2 资源基础论
    2.3 集聚优势理论
    2.4 文献简评
第三章 区域创新资源集聚的机理分析
    3.1 创新资源的概念界定
        3.1.1 创新的内涵
        3.1.2 资源的内涵
        3.1.3 创新资源的内涵和界定
    3.2 区域创新资源集聚的含义
        3.2.1 创新资源集聚的含义
        3.2.2 区域创新资源集聚的含义
    3.3 区域创新资源集聚的载体
        3.3.1 微观层面的载体
        3.3.2 宏观层面的载体
    3.4 区域创新资源集聚的影响因素
        3.4.1 外部因素
        3.4.2 内部因素
    3.5 区域创新资源集聚的动因和条件
        3.5.1 区域创新资源集聚的动因
        3.5.2 区域创新资源集聚的条件
    3.6 区域创新资源的集聚机制
        3.6.1 价值链与创新链的含义
        3.6.2 基于创新链的区域创新资源集聚机制分析
    3.7 区域创新资源的集聚模式
        3.7.1 市场主导模式
        3.7.2 政府主导模式
        3.7.3 协同主导模式
    3.8 区域创新资源集聚的作用和产生的效应
        3.8.1 区域创新资源集聚的作用
        3.8.2 区域创新资源集聚的效应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上海创新资源集聚现状分析
    4.1 上海市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4.1.1 上海创新能力综合评价
        4.1.2 上海市创新能力比较分析
    4.2 上海市创新资源集聚现状分析
        4.2.1 投入性创新资源集聚现状分析
        4.2.2 产出性创新资源集聚现状分析
        4.2.3 创新资源集聚的产业环境现状
    4.3 上海市创新资源集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4.3.1 指标选取原则
        4.3.2 国外现有指标体系分析
        4.3.3 上海创新资源集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4 创新资源集聚能力的测度方法
        4.4.1 集中度的一般分析方法
        4.4.2 创新资源集聚能力测度方法
    4.5 上海创新资源集聚能力现状评价分析
        4.5.1 投入性创新资源集聚能力比较分析
        4.5.2 产出性创新资源集聚能力比较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际创新城市创新资源集聚的经验借鉴
    5.1 国际创新城市的演化和成长路径
        5.1.1 国际创新城市的演化的动力类型
        5.1.2 国际创新城市的成长路径
    5.2 国内外经验对上海市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启示
        5.2.1 区域创新系统的演化过程
        5.2.2 硅谷与中关村的演化路径对比分析
        5.2.3 演化路径的主要影响因素
        5.2.4 国内外经验对上海的启示
    5.3 上海市创新资源集聚能力提升的瓶颈和问题
        5.3.1 创新资源存量有待提升
        5.3.2 创新成果产业化体系有待完善
        5.3.3 创新支撑体系有待提升
        5.3.4 创新发展仍然面临体制机制障碍
        5.3.5 缺乏包容开放的创新创业氛围
        5.3.6 缺乏创新领头企业
        5.3.7 本土创新网络有待提升
第六章 上海市创新资源集聚能力提升对策思考
    6.1 上海创新资源集聚能力提升的战略思路
        6.1.1 着力打造全球知名科学研究中心
        6.1.2 破除创新活力的体制机制障碍
        6.1.3 重视区域创新系统建设
        6.1.4 布局本土新兴产业集群
        6.1.5 创新人才的集聚是关键
    6.2 上海创新资源集聚能力提升的实现路径
        6.2.1 集聚驱动力维度
        6.2.2 创新资源来源维度
        6.2.3 集聚的产业基础维度
    6.3 上海市创新资源集聚能力提升对策思考
        6.3.1 培养本土创新领头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6.3.2 以市场为主导,培育本土创新网络
        6.3.3 建立现代化的创新管理体制,优化创新政策体系
        6.3.4 实施开放式创新,建立包容性的创新环境氛围
第七章 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四、加快技术创新 强化优势集聚 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步伐(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新区产城融合研究 ——以佛山高新区核心园(狮山)为例[D]. 唐昕.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2]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的影响研究 ——基于高技术产业的实证[D]. 徐朝晖.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3)
  • [3]人民币汇率区间波动对出口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D]. 陈瑶雯. 广西大学, 2020(07)
  • [4]澄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发展与用地布局研究[D]. 张鹏博.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5]外源型产业集聚与本土产业升级——基于中国开发区外商投资促进产业升级的分析[J]. 周国林,李耀尧,伏开放,王宣涛. 上海商学院学报, 2020(01)
  • [6]长沙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问题研究[D]. 张娴. 湖南大学, 2018(06)
  • [7]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J]. 新华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18(29)
  • [8]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J]. 新华社. 农村工作通讯, 2018(18)
  • [9]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J]. 国务院.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文告, 2017(01)
  • [10]上海创新资源集聚能力提升研究[D]. 黄茜.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加快技术创新,加强优势集中,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