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利用“比较优势” 发展三峡经济(论文文献综述)
谭明交,刘琴[1](2021)在《重庆三峡库区柑橘产业比较优势与振兴路径探析》文中研究说明柑橘产业作为重庆市农业发展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对于重庆市果农增收、库区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发挥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近年来,重庆市发挥位居长江上游、长江经济带、西部大开发重要节点的区位优势,大力推进"三大水果"产业发展,促使柑橘产业成为重庆市农业支柱产业。截至2019年,重庆市柑橘种植面积22.67余万hm2,年总产量300余万t,其中重庆市三峡库区柑橘种植面积达16.67万hm2,年产量为200余万t。将重庆市柑橘产业与广东、江西、福建等8个柑橘主产省(区、市)进行比较优势对比分析,对重庆市三峡库区17个区(县)柑橘产业的比较优势进行测算与分析,从产业资源禀赋优势、效率比较优势、规模比较优势、综合比较优势、集中度等方面对重庆市及三峡库区柑橘产业综合竞争力分析论证。重庆市柑橘产业的发展存在规模优势突出而效率优势不突出等问题,开州、忠县、万州、奉节、长寿在重庆市所辖区(县)中有着较强的综合比较优势,5个区(县)对重庆市柑橘产业贡献较大,奉节县柑橘生产的资源禀赋系数位列区(县)第1。本着充分利用现有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挖掘后发优势,提出创新重庆市柑橘产业发展的政策优势,实现重庆市柑橘产业振兴。
翟梦瑜[2](2021)在《复杂条件下城市生态环境及经济系统均衡优化管理》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膨胀,城市内部的物质代谢和城市间的资源交换呈现出不平衡的状态,现代城市“病”问题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如何解析城市系统管理多过程、多要素、多重不确定性的复杂特征,量化各过程与要素间的互动效应,表征多维风险对不同尺度城市系统的影响,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之间的制约关系,已成为制约城市系统管理方案有效性的关键和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做好城市系统复杂性辨识和优化管理等相关方面的工作迫在眉睫。因此,本研究的研究目标是针对中国典型城市和多区域城市群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考虑能源、环境、经济、水资源和气候之间的制约关系,提供全链条的“数据收集-现状评估-风险识别-责任预判-决策管理”系统评价和城市综合管理方法体系。具体地,本文通过13个案例研究,解释上述城市系统复杂性辨识、责任划分和集成管理等问题。城市代谢系统多要素复杂性辨识方面:1)考虑不同能源使用形式(一次能源、二次能源)的广东省能源代谢系统的动态分析,探索广东省城市能源代谢的问题和解决方案;2)通过回顾性分解(1997-2017年)和前瞻性预测(2035年),从供应端、生产端和消费端回顾能源代谢变化并预测广东省未来能源系统发展风险;3)识别水利工程对长江经济带各部门用水变化的影响,以提供水利工程发展的社会经济基础;4)采用自上而下的网络分析方法对中国三废问题的管理问题提出前瞻性的建议,以实现废水、废气、废渣的集成优化管理;5)面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挑战,制定不同视角(供应、生产、消费)下中国地区产业级别的具体碳排放清单。多区域城市代谢模拟与环境责任划分方面:1)根据中国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及环境现状进行区域间的创新聚类,识别区域贸易中存在的环境不平等问题;2)以南方电网为例,模拟随着大规模电力运输而转移的碳减排责任的具体分配问题;3)模拟国家电能替代政策的干预下,输电网络体现的跨区域碳排放转移问题;4)量化隐藏在食物中的虚拟水的跨区域转移,以实现中国实体水和虚拟水的综合管理;5)考虑变化的气候条件下,中国地区的能源、水和空气污染物的复杂关系,并探究三者的协同治理方式。多尺度城市系统集成管理方面:1)模拟广东省阶梯碳税政策对本省和全国各省份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影响;2)分析中国碳政策(两阶阶梯碳税政策)和社会政策、经济政策对系统的交互效应;3)探究贸易战背景下,考虑环境约束情境下的未来中国能源系统管理方案。综上,本文通过引入城市代谢的概念,整合投入产出分析、生态网络分析、多元统计分析、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和能源系统优化模型,构建了涵盖城市、多区域与国家三个尺度的城市系统管理模型,探讨了城市系统管理面临的环境保护、经济发展、气候变化与水资源利用等问题,提出了适用于不同尺度城市系统清洁、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模式,结果能够为产业结构调整及相关政策制定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
阳华[3](2021)在《三峡库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经济发展的重心演变特征及耦合研究》文中提出三峡库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是长江流域重要的生态保护屏障、国家战略性淡水资源库和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也是推进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组成区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家整体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已建成库区面临着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健康发展等难题。如何在新形势下,更好地贯彻落实“两山理论”,实施“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方针政策,成为三峡库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在梳理相关文献及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三峡库区为例,分别运用修正过的中间物质转化法、灰色关联度法、重心计算及空间耦合分析模型,基于Arcgis10.5等分析工具,测算了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18年三峡库区及三峡库区不同分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以及不同价值所对应的重心和各经济指标重心,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三峡库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重心与经济重心之间的耦合关系,并进一步根据实际情况,对三峡库区库首、库腹和库尾地区分别进行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2005~2018年,三峡库区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土地利用类型多受地形因素的影响,耕地地势平坦,最易受人类活动影响,是建设用地的优选地形。另由于耕地撂荒、退耕还林还草等因素,耕地转变为林地草地的面积也比较多。经济发展使得城区大量开发土地,吸引大批人口涌入,发展重心由乡村转向城镇,城市扩展的内在需求导致土地利用类型转变。(2)三峡库区总生态服务价值总体上呈现西南地区低,东北部地区高的、库首库腹地区高,库尾地区低的特点。研究结果显示,经济越发达的地方,调节服务价值相对就比较低,经济发展会破坏原有的土地利用类型,随着经济发展,调节服务价值会逐渐降低,支持服务价值、供给服务价值与之类似。库首和库腹地区因为林地水域面积多,文化服务价值高于库尾地区。建设用地负价值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较明显,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建设用地负价值相对就越高。经济重心整体向东北方向偏移,不同生态服务价值重心变动的原因来源于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3)三峡库区经济发展基本情况是库尾优于库腹,库腹优于库首,地区间发展差异大。经济重心的偏移方向大致按照西南—东北方向排列,这与不同生态服务价值重心的偏移特点相类似。初步说明经济发展会对生态服务价值造成的影响。不同经济重心的分布特点说明了库首和库腹地区经济正在增长,并且承接了一部分库尾地区的产业转移,经济水平显着提高。同时库尾地区第三产业仍在向更高比重发展。(4)近13年来,三峡库区总生态服务价值与第二产业比重耦合性逐渐提高,但变动方向相反。库首地区总生态服务价值与三次产业结构的耦合性都比较高,与第一产业变动方向较相关。库腹地区总生态服务价值与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耦合性较髙,二者变动方向明显相关。库尾地区与二三产业结构、城镇化率之间的耦合性差距不大,二三产业变动方向与之明显相关。根据上述结论,为了更好地实现三峡库区生态系统服务与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分别从库首、库腹和库尾三方面针对性地给出了建议:第一,库首地区发挥地区优势,发展特色生态旅游和轻工业;第二,库腹地区加快基础交通设施建设,立足良好环境,发展生态旅游和康养产业,加强对库腹核心城市万州区的建设,以期发展带动周边地区,起到“先富带动后富”的作用;第三,库尾地区应当加大财政支出对于地方高校、新兴科技的支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科技水平。立足于东南亚自由贸易区和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趁势发展;第四,针对三峡库区生态保护问题,应该制定更加完备国土空间规划方案,同时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做到生态保护优先。
赵硕[4](2021)在《三峡新能源公司竞争战略研究》文中认为新能源产业是新世纪的战略新兴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高新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近年来,我国新能源产业飞速发展,其中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在规模和增速等方面,在全球范围内都名列前茅,发展前景广阔。一直以来,占据我国能源领域主导地位的化石能源在成本方面正在与新能源产业逐渐趋近,再加之新能源开发利用的技术逐渐醇熟,针对新能源领域的相关政策逐渐放宽,准入壁垒不断被削弱,我国新能源产业将占据成本、技术、市场、政策等各方面的优势地位,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逐步实现由政策推动向成本推动的转型,终将迎来新能源产业迅猛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和产业成熟期。随着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的有序推进,电力市场的竞争更为激烈,中国三峡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峡新能源)面临上市的重要时间节点,怎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夺取优势地位,提高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是其当前需要重视的重要问题之一,同时最优的竞争战略选择也是其成功上市的有效助力。本文通过对三峡新能源公司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进行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再对其进行SWOT分析,借助QSPM矩阵对备选竞争战略进行定量分析,得出三峡新能源最优战略选择为总成本领先战略,在公司原有战略目标的基础上提出“通过不断开发利用先进技术设备和创新营销模式,健全完善生产运营体系,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新战略观点。三峡新能源应该紧紧抓住外部机会,发挥自身优势,严控管理成本,采用电力生产新运维模式,加大对先进设备的应用,提升自主检修能力,大力开展技术改造,在三峡集团战略目标大背景下,奋起前行,在激烈的市场角逐中夺取竞争优势地位。
王秀芳[5](2021)在《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文中提出从莫尔、圣西门、傅里叶,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社会主义的发展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巨大飞跃,但是从巴黎公社起义失败到苏东剧变的发生,也充分表征了社会主义建设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纵观社会主义走过的五百年历程,其中不乏思想家、政治家为此所提出的真知灼见,但是以科学家视角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的理论却少之又少。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钱学森创立的,关于中国应该如何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21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观点和主张。这一学说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系统工程和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为方法支撑,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促进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协调发展和高效管理为重点所进行的理论探索,是钱学森晚年学术思想的精华。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重要研究课题,是一个内容极其广泛的理论学说,本论文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指导下,以《钱学森书信》及其补编(15卷)以及《钱学森文集》(6卷)等为主要文本依据,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等多种方法,从广泛分散在书信、文集、讲话中提取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的观点,在全面展现这一宝贵精神财富的真实面貌基础上,对这一理论进行概括总结、演绎分析。钱学森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规划主张始终围绕着三个问题进行:如何实现现代科学技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问题;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建设为人民服务的问题;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建设内部各系统互相服务的问题。世界社会形态和三次社会革命观点,不但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学说,深刻揭示了中国与世界发展的不同步问题,并以此为出发点,钱学森对于21世纪中国如何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进行了深入探索。四大领域九大建设主张对于新时代五位一体建设、教育发展和国防建设,尤其是对于创建健康中国、绿色中国、科技强国、教育强国等有重要启示与借鉴价值。社会工程和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的倡导,对于推进信息革命背景下国家治理体系从任务能力型到系统效能型转变有重要意义。虽然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不是尽善尽美的理论学说,但至少为当今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一种思路、一种方法、一种路径,而且经过实践的检验,其中的诸多理论学说已经得到了认可并被付诸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之中,虽说其中的有些观点、理论尚存在争议,但依然不能掩盖这一思想所散发的光芒。
林娟[6](2020)在《长江三峡游轮旅游市场拓展策略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全球游轮旅游行业发展快速,全球游轮旅游的人数增长速度远超全球旅游人数的增长速度,重心也逐步向亚太地区转移。根据国际旅游规律,人均GDP到达5000美元时,就会进入较成熟的度假旅游阶段,邮轮产业也开始起步,当达到1万-4万美元时,邮轮旅游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显示,2019年中国人均GDP达到70892元,突破了1万美元,中国将成为全球游轮旅游发展最快的新兴市场,我国伴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推进,也紧跟其后开始大力的发展游轮旅游,长江三峡游轮旅游是我国最早向全球推介的两条国际黄金旅游线路之一,也是世界内河游轮的精品和典范,长江三峡游轮旅游发展到现在经历四十年起起伏伏到现在一个平稳发展的阶段,长江三峡游轮旅游资源比较富集,市场发展前景看好,但制约其市场发展的问题还比较严重。本研究以长江三峡游轮旅游市场为研究对象,以旅游者行为理论、服务营销理论、体验旅游理论为理论基础,结合重庆航运交易所的大数据统计、实地调研情况,游客游后评价,游轮从业人员访谈,通过对游轮旅游市场的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分析,系统剖析了长江三峡游轮旅游市场现状、游客及其消费行为特征,当前长江三峡游轮旅游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并以7PS理论为指导,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人员、过程、有形展示等方面提出了长江三峡游轮旅游市场的拓展策略,本研究取得了以下成果。(1)长江三峡游轮旅游经历了四个阶段,由交通观光游、三峡观景主题游、三峡观景休闲游过渡到游轮目的地度假游,客源市场由欧美市场为主逐渐转变为国内市场为主(90%)。经营长江三峡游轮旅游的省际游轮公司14家,运行游轮54艘(豪华游轮34艘),游客量突破百万人次。(2)长江三峡游轮旅游者多是来源于国内经济发达地区的接受过中高等教育、月收入超过6000元人民币、已婚有子女的中老年男性自由职业者、科教文卫体等事业单位职员和离退休人员,在领略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增进亲友感情、游轮体验等动机的驱使下,通过旅行社和游轮公司购票、和亲人一起在春秋季节首次乘坐游轮到长江三峡游玩3-5天,旅游支出多介于1500-3000元之间,半数游客全程二次消费不超过500元,四成游客在500-3000元之间,且多用于购买石宝寨、白帝城、小小三峡、烽烟三国等自费项目的门票,在游轮上的餐饮、休闲娱乐和购物等二次消费不超过300元。(3)长江三峡游轮旅游市场目前缺少来源于国内中小城市和周边城市的接受过高等教育、中等收入群体、已婚无子女和未婚的公司职员,几十年来大多数游客都是在旅行社购买船票,然后乘坐低于国外海洋游轮功能设施配置和服务的老式游轮,在明显不匹配的小码头、小港口停靠,由导游带领在传统的重庆-宜昌往返的线路上走一圈的观光游览模式,导致这一系列问题的原因是游轮公司和旅行社对游轮旅游市场细分和定位多年来一直是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的中老年群体,依赖于传统的旅行社把产品销售给中老年人,游轮企业为争夺客源市场进行压低价格也造成船票价格近几年不升反降的局面。(4)针对长江三峡游轮旅游市场存在的这些问题,提出新的营销策略,着力打造白领旅游产品、银发旅游产品、商务会议旅游产品、家庭旅游产品、研学旅游产品、蜜月旅游产品、网红景点打卡游等产品。同时相关管理部门加快建设码头港口等基础设施,加强市场管理;游轮公司升级游轮设施设备,推进信息化和智能化运用,加强员工培训,重视员工服务,改变传统的依赖旅行社销售模式以及船票模式,建立自己的直接销售门店,扩大线上宣传渠道,加强促销,重点运用电梯媒体广告和商圈楼宇广告,塑立产品形象,吸引更多的群体认识游轮旅游,拓展游轮旅游市场。
陈鹏[7](2020)在《三峡库区屏障带土地利用生态敏感性评价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类的生活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与此同时生态环境状况却表现出愈演愈烈的态势。快速城镇化发展伴随的是对土地利用系统的破坏,土地利用结构逐渐失衡,土地的综合承载力已不满足人类的需求。自三峡工程实施以来,库区共计移民搬迁人口近40余万人,先后三次全面蓄水使得大量土地被淹没,区域的生态环境恶化程度逐渐变得不可预估。本研究将三峡库区屏障带作为研究区域对象,以研究区2000年、2010年和2018年的三期LandsatTM/ETM+、MODIS地表温度、植被覆盖数据产品、DEM高程数据、土壤数据和气象监测数据以及道路交通网数据等作为数据源,通过“3S”技术和“MCE-CA-Markov”模型对三峡库区屏障带蓄水前期、初期和稳定期的土地利用特征和生态敏感性评价进行分析,并预测2027年土地利用生态敏感性,主要结论如下:(1)2000-2018年三峡库区屏障带土地利用结构总体面积表现为耕地>林地>水域>建设用地>草地>未利用地的特征。从数量结构变化来看,其中耕地、林地、草地和未利用面积处于减少的变化趋势,水域、建设用地面积表现出不断增加的变化态势;不同用地结构类型的土地利用动态度绝对值总体表现出建设用地>水域>未利用地>耕地>林地>草地的特点;耕地和林地的土地利用程度整体较高,耕地、林地和草地的土地利用程度表现出总体下降的变化趋势,水域和建设用地的土地利用程度表现为不断上升的变化趋势;不同地理单元不同地类的区位优势度不同,其中未利用地在库首的区位优势十分显着,耕地和草地的区位优势在于库腹,林地和未利用地的区位优势在库首,水域和建设用地的区位优势处于库尾;从不同土地利用的转移流向情况来看,研究期内耕地和林地的转出面积较大,建设用地和水域的转入面积较大,其中由耕地转移到建设用地的面积是所有地类转移中的最大面积。(2)综合运用自然地理、环境科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等学科原理,经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选择从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土壤侵蚀和人类干扰四个指标的角度筛选出包括高程、坡度、坡向、植被覆盖度、地表温度、地表降雨量、土壤类型、土层厚度、土壤pH、覆被类型、道路边缘度、水系边缘度共计12个因子构建研究区土地利用生态敏感性评价体系。(3)三峡库区屏障带土地利用生态敏感性整体较低,2000-2018年土地利用生态敏感值依次为4.8253、4.8305和4.6809,土地利用生态敏感性总体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总体下降的趋势。其中区域内轻度敏感区面积最大,极度敏感区面积比例最小,2000、2010年三峡库区屏障带不同土地利用的生态敏感性指数表现出水域>建设用地>耕地>草地>林地>未利用地的空间分布特点;2018年建设用地敏感性最高,草地为最低;耕、林、草、水域和未利用地的土地利用生态敏感性指数总体表现为下降的趋势,建设用地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缓慢上升的趋势。(4)以MCE-CA-MarKov模型为基础,通过构建限制条件和限制因子来制定转换规则,经验证,18年研究期土地利用生态敏感性的模拟数据与实际数据之间数量精度较高,空间kaapa值为0.8292,符合预测精度要求。在此基础上预测出2027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生态敏感性,预测结果显示2027年三峡库区屏障带土地利用生态敏感值为4.3827,较2018年土地利用生态敏感值有所下降,研究区土地利用生态敏感性程度总体偏低。2027年库区屏障带不同土地利用生态敏感等级所占面积总体表现出轻度敏感>中度敏感>高度敏感>不敏感>极度敏感的分布特点。
李阳[8](2020)在《旅游开发与鱼木寨文化变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传统村落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一种不可再生、潜在的旅游资源。其保护和发展存在多种方式,其中旅游开发是重要和常见的一种。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传统村落通过旅游开发,一定程度实现了现代化转型。在其转型过程中,文化的稳定性、延续性是相对的,变迁是常态和永恒的。作为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国家文物保护单位,鱼木寨依托自身的区位优势以及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旅游,经历了萌芽、起步、发展三个阶段。通过三个阶段的开发,鱼木寨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经济社会实现较大的发展,文化也发生不同程度的变迁。旅游开发之前,鱼木寨的文化是一种相对封闭、自给自足的山地村落文化。因与外界往来较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几乎没有受到破坏和阻碍,变迁速度十分缓慢。旅游开发后,鱼木寨的村落文化逐渐发生变迁。其中,物质文化的变迁表现最为明显;制度文化的变迁速度最为稳定;精神文化的变迁程度最为强烈。旅游开发前后,鱼木寨村落文化的变迁,是内因与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变迁中呈现的可取之处以及暴露的问题,对其他村落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一是建立以村寨为主导的开发机制,保持寨民的主体地位;二是乡村旅游与生态环境需要可持续发展,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以及旅游业的和谐共生;三是辩证看待旅游发展与文化变迁的关系,有序指导乡村旅游开发确保文化变迁的良性发展;四是正视旅游发展中暴露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寻找出路;五是正确认识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保护与发展既相互矛盾又相互支撑,合理有效的规划是村落发展的必要前提。传统村落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如何有度的开发利用,是政府和村落值得思考的问题。
宋晨[9](2020)在《服务学习在宜昌: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互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社区教育是指以社区为教育范围,以社区居民为教育对象,主要目的是提高社区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教育综合活动体,它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创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方式,但却面临教育资源不足、参与意识不强等问题。地方高校作为所在区域知识文化的宝库,蕴藏社区教育发展所需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依靠此类资源,社区教育能获得更多发展动力和更大发展空间;地方高校通过全方位参与社区教育,也能争取到更多政策及社会资源,满足高校师生教育教学需求,增强高校办学实力。因此,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进行互动已逐渐成为双方共同的发展任务。截至目前,双方已开展了一些互动,也取得一定成就,但却存在互动积极性不高、互动活动单一等问题,亟需探索出一条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互动的科学路径。宜昌市作为湖北省地级城市,城市发展目标之一是创建“宜学之城”;三峡大学在提质进位发展规划中,也有服务行业、服务地方的“双服务”发展目标。本研究以此为背景,对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互动情况展开研究,结合宜昌市社区教育发展现状,以服务学习的理念为指导,为三峡大学与宜昌市社区教育互动制定切实可行的策略。服务学习是指通过高校与社会之间的合作,将提供给社会的服务与在校学生的课程相结合,使参与者在有计划的各类教育活动中强化自身所学知识、切实满足社会需求。参与社区服务是进行服务学习的途径之一,而社区教育又是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最适合的活动,所以运用服务学习理念来指导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的互动,可以在二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提供制度保障与活动参考,实现资源对接。基于以上背景及理论,本研究首先对社区教育、地方高校以及服务学习等概念进行界定,对高等教育外部关系规律、高校职能等理论进行简述,提出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存在关联关系。其次,从互动成效和互动短板两方面,对我国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互动现状进行描述,并对现存问题深入归因。再次,通过梳理国内外运用服务学习理念进行高校与社区教育互动的经验,为我国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互动提供发展参考。最后,在总结宜昌市社区教育发展概况,梳理三峡大学与宜昌市社区教育互动条件及现状后,提出三峡大学与宜昌市社区教育互动的提升策略。本研究认为,对于服务学习理念指导的国内外高校与社区教育互动活动,可以从师生参与经验、课程打造经验与制度体系经验三方面进行借鉴:在师生参与方面,可以参考美国泰勒大学“师生参与政府项目”和南开大学“以老生带新生”的经验;在课程打造方面,可以参考美国南加州大学“商务写作课程”与浙江大学“法律诊所课程”的经验;在制度体系方面,可以参考美国华盛顿大学“服务中心”引导制度和中山大学“博雅班级”管理制度。本研究认为,造成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互动方向单一、活动开展平淡等问题的深层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是高校与社区的机构层级不同;二是高校与社区的组织目标相异;三是参与互动的管理制度缺乏。本研究将服务学习理念同宜昌市实际情况相结合,提出了“四进、四出、四把握”的互动提升策略:互动开始前把握“高校引进、社区迈进、政府推进、理念跟进”四个策略;互动开始后把握“高校出力、社区出题、政府出面、理念出路”四个策略;互动过程中把握“高校把握效度、社区把握温度、政府把握力度、理念把握深度”四个策略。希望通过推进这些策略,为地方高校提供更为宽阔的社会服务舞台,以获得更广的社会认同,也为社区教育发展提供更为完备的资源,促进社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苏发金,张梅露[10](2020)在《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县域绿色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内容,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是县域绿色发展。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县域绿色发展成绩与问题并存,必须加快构建县域绿色产业体系,推动旅游产业创新升级,加快县域绿色城镇化建设,打造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全域旅游,发挥创新对县域绿色发展的推动作用,建设绿色美丽乡村。
二、利用“比较优势” 发展三峡经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比较优势” 发展三峡经济(论文提纲范文)
(1)重庆三峡库区柑橘产业比较优势与振兴路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柑橘产业研究现状 |
1.1 关于柑橘产业发展比较优势的研究 |
1.2 关于柑橘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的研究 |
1.3 关于柑橘产业振兴政策创新的研究 |
2 重庆市与全国柑橘主产区比较优势分析 |
2.1 测度指标与数据来源 |
2.1.1 资源禀赋系数 |
2.1.2 综合比较优势 |
2.1.3 数据来源 |
2.2 比较优势分析 |
2.2.1 资源禀赋优势分析 |
2.2.2 效率比较优势分析 |
2.2.3 规模比较优势分析 |
2.2.4 综合比较优势分析 |
3 重庆市三峡库区柑橘产业各区(县)比较优势分析 |
3.1 测试方法与数据来源 |
3.1.1 数据来源 |
3.1.2 研究方法 |
3.2 比较优势分析 |
3.2.1 区域比较优势分析 |
3.2.2 集中度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综合比较优势分析 |
3.3.2 资源禀赋系数分析 |
3.3.3 集中度分析 |
4 重庆市三峡库区柑橘产业振兴路径探析 |
4.1 振兴重庆市三峡库区柑橘产业条件具备 |
4.1.1 区位优势独特 |
4.1.2 基础优势凸显 |
4.1.3 品牌优势响亮 |
4.1.4 市场优势广阔 |
4.2 振兴重庆市三峡库区柑橘产业路径可循 |
4.2.1 定位“三生”统一,实现柑橘产业效益最大化 |
4.2.2 注重“三品”提升,满足柑橘产业市场需求 |
4.2.3 推进“三产”融合,拓展柑橘产业多种功能 |
4.2.4 倡议“三家”结合,助推柑橘产业振兴发展 |
(2)复杂条件下城市生态环境及经济系统均衡优化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城市代谢概念的历史与演变 |
1.2.2 城市代谢的核算与模型方法发展 |
1.2.3 城市系统的范围研究 |
1.2.4 城市系统的管理研究 |
1.3 问题提出 |
1.4 研究内容 |
1.5 论文结构 |
第2章 城市代谢系统多元复杂性协同识别 |
2.1 问题阐述: 系统复杂性特征分析 |
2.2 研究方法 |
2.2.1 投入产出分析 |
2.2.2 生态网络分析 |
2.2.3 多元统计分析 |
2.3 案例一: 基于不同能源使用形式的广东省动态能源投入产出分析 |
2.3.1 引言 |
2.3.2 模型建立 |
2.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2.3.4 主要结论 |
2.4 案例二: 未来能源系产业级预测与互动风险评估 |
2.4.1 引言 |
2.4.2 模型建立 |
2.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2.4.4 主要结论 |
2.5 案例三: 水利工程影响下的长江经济带各部门用水变化分析 |
2.5.1 引言 |
2.5.2 模型建立 |
2.5.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2.5.4 主要结论 |
2.6 案例四: 基于逐步聚类假设提取模型的中国三废治理 |
2.6.1 引言 |
2.6.2 模型建立 |
2.6.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2.6.4 主要结论 |
2.7 案例五: 中国地区三视角多层次产业级的具体碳排放清单 |
2.7.1 引言 |
2.7.2 模型建立 |
2.7.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2.7.4 主要结论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多区域城市代谢模拟与环境责任划分 |
3.1 问题阐述: 环境不平等分析 |
3.2 研究方法 |
3.2.1 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 |
3.2.2 网络平衡方法 |
3.2.3 多元统计分析 |
3.3 案例一: 集群规模下的区域贸易中存在的环境不平等分析 |
3.3.1 引言 |
3.3.2 模型建立 |
3.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3.3.4 主要结论 |
3.4 案例二: 南方电网碳排放转移轨迹下的具体环境责任分配 |
3.4.1 引言 |
3.4.2 模型建立 |
3.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3.4.4 主要结论 |
3.5 案例三: 电能替代政策干预下的输电网络中体现的跨区域碳转移 |
3.5.1 引言 |
3.5.2 模型建立 |
3.5.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3.5.4 主要结论 |
3.6 案例四: 中国地区隐藏在食物中的虚拟水的跨区域转移研究 |
3.6.1 引言 |
3.6.2 模型建立 |
3.6.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3.6.4 主要结论 |
3.7 案例五: 气候变化条件下中国能源,水和空气污染物关系的经济模拟 |
3.7.1 引言 |
3.7.2 模型建立 |
3.7.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3.7.4 主要结论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全系统交互式生态环境经济均衡优化管理 |
4.1 问题阐述: 城市系统管理 |
4.2 研究方法 |
4.2.1 系统优化模型 |
4.2.2 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 |
4.3 案例一: 阶梯碳税清单下的多级区域均衡联动响应分析 |
4.3.1 引言 |
4.3.2 模型建立 |
4.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4.3.4 主要结论 |
4.4 案例二: 碳政策对中国社会经济和环境系统影响的交互均衡分析 |
4.4.1 引言 |
4.4.2 模型建立 |
4.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4.4.4 主要结论 |
4.5 案例三: 贸易战背景下的未来中国电力系统管理 |
4.5.1 引言 |
4.5.2 模型建立 |
4.5.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4.5.4 主要结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贡献与创新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荣誉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三峡库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经济发展的重心演变特征及耦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内涵及其分类 |
1.2.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
1.2.3 重心及耦合理论相关研究进展 |
1.2.4 三峡库区相关理论研究进展 |
1.2.5 国内外研究文献评述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思路技术路线 |
1.6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
1.6.1 研究区域概况 |
1.6.2 研究数据来源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基本理论 |
2.1.1 生态价值理论 |
2.1.2 生态经济系统理论 |
2.1.3 耦合相关理论 |
2.2 理论指导意义 |
第三章 三峡库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重心时空演变特征 |
3.1 三峡库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
3.1.1 土地利用总体现状及变化特征 |
3.1.2 分区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 |
3.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类及评估方法 |
3.2.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分类 |
3.2.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 |
3.2.3 重心研究方法 |
3.3 结果分析 |
3.3.1 三峡库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时空变化分析 |
3.3.2 三峡库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重心迁移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三峡库区经济发展特征及重心演变分析 |
4.1 三峡库区经济发展基本状况分析 |
4.1.1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分析 |
4.1.2 产业结构分析 |
4.1.3 城镇化率分析 |
4.1.4 三峡库区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
4.2 经济重心演变特征 |
4.2.1 经济重心指标选取 |
4.2.2 经济重心研究方法 |
4.2.3 三峡库区经济重心演变特征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三峡库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重心与经济重心 |
5.1 研究方法 |
5.1.1 灰色关联度测算 |
5.1.2 重心耦合分析方法 |
5.2 结果分析 |
5.2.1 重心变动的重叠性分析 |
5.2.2 重心变动的一致性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及建议 |
6.1.1 主要结论 |
6.1.2 对策建议 |
6.2 展望 |
6.2.1 可能创新点 |
6.2.2 不足之处 |
6.2.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读研期间所获成果 |
(4)三峡新能源公司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3.2 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企业战略管理概述 |
2.1.1 战略管理的定义 |
2.1.2 战略管理的过程 |
2.2 竞争战略概述 |
2.3 战略分析工具概述 |
2.3.1 PEST分析 |
2.3.2 SWOT分析 |
第三章 三峡新能源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社会环境分析 |
3.1.4 技术环境分析 |
3.2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
3.2.1 新进入者的威胁 |
3.2.2 替代品的威胁 |
3.2.3 买方的议价能力 |
3.2.4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3.2.5 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 |
3.3 公司EFE矩阵分析 |
第四章 三峡新能源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4.1 公司基本情况 |
4.2 内部资源分析 |
4.2.1 公司组织结构 |
4.2.2 公司财务资源 |
4.2.3 公司人力资源 |
4.2.4 公司设备资源 |
4.2.5 企业文化 |
4.3 内部能力分析 |
4.3.1 人才培养能力分析 |
4.3.2 市场营销能力 |
4.4 公司IFE矩阵分析 |
第五章 三峡新能源竞争战略选择及实施 |
5.1 公司竞争战略方案制定 |
5.1.1 公司SWOT分析 |
5.1.2 三峡新能源公司竞争战略备选方案 |
5.2 公司竞争战略方案选择 |
5.2.1 公司战略目标 |
5.2.2 公司竞争战略选择 |
5.3 公司竞争战略实施措施 |
5.3.1 严格控制企业管理成本 |
5.3.2 采用电力生产新运维模式 |
5.3.3 加大对先进设备的应用 |
5.3.4 提升自主检修能力 |
5.3.5 开展技术改造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意义、不足 |
第一章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发展轨迹 |
第一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历史逻辑 |
一、资本主义的入侵催生了近代国家观念和科技救国思潮的产生 |
二、二十世纪以来国际形势复杂多变 |
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实践 |
第二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与影响因素 |
一、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 |
二、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影响因素 |
第三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形成过程 |
一、萌生阶段(1930-1955):在救国思想主导下,初步接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努力掌握专业知识 |
二、发展阶段(1956-1981):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系统工程思想逐步成熟 |
三、成熟阶段(1982-1996):在邓小平理论的影响下,开始用社会工程思想思考社会主义建设问题 |
四、完善阶段(1997-2009):在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影响下,以“钱学森之问”为标志继续思考国家重点领域的发展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钱学森关于时代发展特征的分析 |
第一节 对时代发展特征的把握分析(一):“科学技术”视角 |
一、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不断发展 |
二、当今世界科技发展呈现“大科学”发展态势 |
三、把握产业革命才能推动社会不断发展 |
第二节 时代发展特征的把握分析(二):“世界社会形态”视角 |
一、世界社会形态是世界历史发展到信息革命时代的阶段性特征 |
二、信息化、差异化、资本化是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 |
三、钱学森对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解读 |
第三节 对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和重大任务的认识 |
一、第一次社会革命奠定了当前中国发展的制度优势、思想优势 |
二、第二次社会革命亟需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协调发展的问题 |
三、主动为第三次社会革命作准备 |
第四节 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战略对策 |
一、 “时代差”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任务是极其艰巨的 |
二、科技立国重要性日益凸显 |
三、用系统视角分析时代问题 |
第五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总体内容 |
一、基本理念与创新主张 |
二、方法支撑和具体运用 |
三、主要框架及基本内容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
第一节 钱学森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
一、瞄准新兴产业革命推动国家产业不断升级 |
二、加强三大经济学研究助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
三、运用系统工程提高经济管理水平 |
四、创造性地提出人民体质建设主张 |
第二节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一):大力开展“科技经济建设” |
一、科技是21 世纪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核心 |
二、发挥社会主义国家优势大力推进科技经济建设 |
三、建设主动型“宏观控、微观放”的科技经济管理体制 |
四、依靠伦理、管理、法理规约科技经济行为 |
第三节 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二):重视发展“人民体质建设” |
一、从整体的角度规划人民体质建设 |
二、深入研究人体科学 |
三、推进医学改革 |
四、关心重视老龄人口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
第一节 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
一、钱学森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及必要性 |
二、钱学森论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
三、研究社会主义精神财富创造事业的学问 |
第二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思想建设是“主观表现” |
一、思想指导: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作用 |
二、 理论研究:思维科学、系统科学、社会科学加行为科学是关键 |
三、技术手段:思想政治社会工程 |
第三节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客观表现” |
一、 “中国文化是强大的国力” |
二、传统文化的扬弃主张 |
三、建设21 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 |
四、21 世纪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张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
第一节 钱学森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
一、较早进行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理论研究 |
二、利用各种机会,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主张 |
三、主张建立行政科学理论体系 |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一):政体建设 |
一、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看法与主张 |
二、行政机构必须因时因事进行调整 |
三、建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行政工作体系 |
四、总体设计部:现代国家智库建设的雏形 |
五、中央科学技术委员会:加强科学技术的综合管理 |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二):法律建设 |
一、法治以实现对社会和国家的最佳治理为目的 |
二、构建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制系统工程 |
三、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法治系统工程 |
第四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三):民主制度建设 |
一、为完善基本民主制度献计献策 |
二、探索落实民主集中制的方法路径 |
三、开展人民政协学研究助力协商民主 |
第五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四):党的建设 |
一、钱学森对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建议和主张 |
二、钱学森关于领导科学及领导干部的培养主张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钱学森关于地理建设的理论探索 |
第一节 钱学森提出地理建设的过程及基本主张 |
一、钱学森提出地理建设的过程 |
二、地理建设的主要内涵 |
三、地理建设的理论依据 |
第二节 基础设施建设:国土工程 |
一、把交通建设作为地理建设之本 |
二、在“尊重”和“创造”基础上开展水利建设 |
三、发展沙产业、林产业、草产业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产业 |
四、加快现代城市建设 |
五、推进重点地区发展 |
第三节 地理建设(二):生态环境保护 |
一、国家再生资源委员会:规划资源回收利用 |
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
三、灾害学研究:科学防治自然灾害 |
四、城市学研究:山水城市发展主张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钱学森关于教育、科技、外交、国防发展的理论探索 |
第一节 加快教育事业发展 |
一、教育是第一位的大事 |
二、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
三、进行全面的教育改革 |
四、开展大成智慧教育 |
第二节 推动科学技术发展 |
一、党要不断提升科技领导力 |
二、社会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 |
三、面向群众开展科普宣传 |
第三节 积极践行和平外交政策 |
一、平等是外交的基础 |
二、坚持独立自主原则 |
三、贯彻世界范围内的群众路线 |
四、大力维护国家安全 |
第四节 推进国防与军队现代化建设 |
一、认真研究21世纪国防建设重点问题 |
二、加强战略战术运用确保打赢现代战争 |
三、顺应国际军事变革推进军队现代化建设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总体评价与当代价值 |
第一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贡献 |
一、以系统理论创新分析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发展问题 |
二、深入阐明了科学技术推动国家进步发展的作用机理 |
三、为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中的难点和热点献计献策 |
四、解读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的某些重要论断和观点 |
五、提出并尝试破解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发展问题 |
第二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特点 |
一、科学家的理想性与问题本身的复杂性 |
二、技术方法的科学性与具体场景的适用性 |
三、学理上的逻辑性与实践中的有限性 |
第三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评价 |
一、性质上:它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二、阶段性:它是还不成熟、不完善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
三、实践上: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
第四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教育启示 |
一、树立求真求实态度,认真研究国家发展中的各类问题 |
二、汲取人物思想智慧,助力推动思政教育创新发展 |
三、注重资源开发利用,挖掘展现先进群体精神风貌 |
四、贯彻立德树人方针,实现高等教育道德性与知识性逻辑的统一 |
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强化科学家队伍的国家观教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长江三峡游轮旅游市场拓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主要内容 |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思路 |
1.5.2 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游轮旅游 |
2.1.2 市场拓展 |
2.2 理论基础 |
2.2.1 旅游者行为理论 |
2.2.2 服务营销理论 |
2.2.3 体验旅游理论 |
3 长江三峡游轮旅游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
3.1 长江三游轮旅游市场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策-法律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社会文化环境 |
3.1.4 技术环境 |
3.1.5 自然生态环境 |
3.2 长江三游轮旅游市场行业环境分析 |
3.2.1 供应商分析 |
3.2.2 营销中介商分析 |
3.2.3 游客分析 |
3.2.4 竞争者分析 |
3.2.5 公众分析 |
4 长江三峡游轮旅游市场现状、问题及成因分析 |
4.1 长江三峡游轮旅游市场现状 |
4.2 长江三峡游轮旅游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
4.2.1 客源结构单一 |
4.2.2 产品组合缺乏创新 |
4.2.3 价格策略不科学 |
4.2.4 营销渠道缺乏时代感 |
4.3 存在问题的原因 |
4.3.1 市场细分与定位不准确 |
4.3.2 资源整合不力 |
4.3.3 游轮企业恶性竞争 |
4.3.4 营销技术落后 |
5 拓展长江三峡游轮旅游市场的营销策略 |
5.1 长江三峡游轮旅游市场细分与定位策略 |
5.1.1 长江三峡游轮旅游市场细分策略 |
5.1.2 长江三峡游轮旅游的目标市场选择 |
5.1.3 长江三峡游轮旅游的市场定位策略 |
5.2 长江三峡游轮旅游营销组合策略 |
5.2.1 产品策略 |
5.2.2 价格策略 |
5.2.3 渠道策略 |
5.2.4 促销策略 |
5.2.5 人员策略 |
5.2.6 过程策略 |
5.2.7 有形展示策略 |
6 研究结论和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长江三峡游轮旅游者行为调查问卷 |
致谢 |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文章 |
(7)三峡库区屏障带土地利用生态敏感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大型水库及其屏障带研究进展 |
1.2.2 土地利用研究进展 |
1.2.3 生态敏感性研究进展 |
1.2.4 土地利用生态敏感性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1.5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
1.6 论文框架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2.2 社会经济概况 |
第3章 数据来源及数据预处理 |
3.1 数据来源 |
3.1.1 LandsatTM/ETM+遥感影像数据 |
3.1.2 MODIS地表温度 |
3.1.3 MODIS植被指数 |
3.1.4 DEM数据高程数据 |
3.1.5 生态环境监测数据 |
3.1.6 土壤数据 |
3.2 数据预处理 |
3.2.1 LandsatTM/ETM+遥感影像预处理 |
3.2.2 土地利用数据解译 |
3.2.3 MODIS数据合成与计算 |
第4章 屏障带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分析 |
4.1 相关理论及方法 |
4.1.1 土地利用动态度 |
4.1.2 土地利用程度 |
4.1.3 土地利用区位指数 |
4.1.4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
4.2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研究 |
4.2.1 土地利用结构时间变化分析 |
4.2.2 土地利用结构空间变化分析 |
4.3 土地利用动态度研究 |
4.4 土地利用程度研究 |
4.5 土地利用区位指数研究 |
4.6 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研究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土地利用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5.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5.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5.3 评价方法的确定 |
5.4 评价指标筛选 |
5.5 单因子评价指标分析 |
5.5.1 高程因子 |
5.5.2 坡度因子 |
5.5.3 坡向因子 |
5.5.4 植被覆盖度因子 |
5.5.5 地表温度因子 |
5.5.6 地表降雨量因子 |
5.5.7 土壤类型因子 |
5.5.8 土层厚度因子 |
5.5.9 土壤pH因子 |
5.5.10 覆被类型因子 |
5.5.11 道路边缘度因子 |
5.5.12 水系边缘度因子 |
5.6 评价体系构建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屏障带土地利用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分析 |
6.1 土地利用生态敏感性因子层分析 |
6.1.1 地形地貌敏感性 |
6.1.2 气候条件敏感性 |
6.1.3 土壤侵蚀敏感性 |
6.1.4 人为干扰敏感性 |
6.2 土地利用生态敏感性总体分析 |
6.2.1 全域土地利用生态敏感性时空分析 |
6.2.2 基于不同地类的生态敏感值总体分析 |
6.2.3 基于不同地理单元的生态敏感值分析 |
6.2.4 基于不同地类的生态敏感性等级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屏障带土地利用生态敏感性预测分析 |
7.1 CA-MarKov模型原理 |
7.1.1 元胞自动机模型 |
7.1.2 MarKov模型 |
7.1.3 MCE模型 |
7.2 CA-Markov预测模型构建 |
7.2.1 数据预处理 |
7.2.2 概率转移矩阵的生成 |
7.2.3 适宜性图集生成 |
7.2.4 相关参数设定 |
7.3 模型有效性检验 |
7.3.1 2018 年生态敏感性模拟预测 |
7.3.2 精度检验 |
7.4 2027 年土地利用生态敏感性预测结果 |
7.5 土地利用生态敏感性优化路径 |
7.6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科研情况 |
(8)旅游开发与鱼木寨文化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的思路、内容和方法 |
四、田野点概述 |
第一章 鱼木寨的旅游发展 |
第一节 鱼木寨的旅游资源 |
第二节 鱼木寨的旅游发展历程 |
第三节 鱼木寨旅游开发的现状 |
第二章 旅游开发前的村寨文化 |
第一节 鱼木寨的物质文化 |
第二节 鱼木寨的制度文化 |
第三节 鱼木寨的精神文化 |
第三章 旅游开发后鱼木寨的文化变迁 |
第一节 物质文化变迁 |
第二节 制度文化变迁 |
第三节 精神文化变迁 |
第四章 鱼木寨文化变迁的动因及启示 |
第一节 鱼木寨文化变迁的动因 |
第二节 鱼木寨文化变迁带来的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9)服务学习在宜昌: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互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重点与难点 |
六、研究的创新点 |
第一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探讨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第二节 相关理论简述 |
第三节 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关联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我国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互动现状 |
第一节 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互动成效 |
第二节 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互动短板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互动问题归因 |
第一节 机构层级不同,互动方向单一 |
第二节 组织目标相异,互动活动平淡 |
第三节 管理制度缺乏,互动主体模糊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服务学习:高校与社区教育互动探索经验 |
第一节 师生参与经验,吸引互动发展 |
第二节 课程打造经验,推动互动发展 |
第三节 制度体系经验,保障互动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服务学习理念下三峡大学与宜昌市社区教育互动建议 |
第一节 宜昌市社区教育发展基本情况 |
第二节 三峡大学与宜昌市社区教育互动概览 |
第三节 三峡大学与宜昌市社区教育互动提升策略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利用“比较优势” 发展三峡经济(论文参考文献)
- [1]重庆三峡库区柑橘产业比较优势与振兴路径探析[J]. 谭明交,刘琴. 中国果树, 2021(10)
- [2]复杂条件下城市生态环境及经济系统均衡优化管理[D]. 翟梦瑜.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
- [3]三峡库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经济发展的重心演变特征及耦合研究[D]. 阳华.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9)
- [4]三峡新能源公司竞争战略研究[D]. 赵硕. 河北大学, 2021(02)
- [5]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D]. 王秀芳. 兰州大学, 2021(09)
- [6]长江三峡游轮旅游市场拓展策略研究[D]. 林娟. 西南大学, 2020(06)
- [7]三峡库区屏障带土地利用生态敏感性评价研究[D]. 陈鹏. 重庆工商大学, 2020(11)
- [8]旅游开发与鱼木寨文化变迁研究[D]. 李阳. 三峡大学, 2020(06)
- [9]服务学习在宜昌: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互动研究[D]. 宋晨. 三峡大学, 2020(02)
- [10]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县域绿色发展研究[J]. 苏发金,张梅露. 三峡文化研究, 20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