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佳辐占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汪浩[1](2021)在《豫南地区头季和再生季水稻产量与品质及头季结实期干湿交替灌溉对其影响》文中指出再生稻具有省工、省时、米质优、生产成本低和经济效益高等优点。近年来,“中稻+再生稻”组合已成为河南省豫南稻区新的水稻种植模式,但种植的杂交中籼稻品种较多,而适宜作再生稻种植的较少,且高产、优质和再生能力强的品种类型尚不明确。同时,关于头季稻结实期干湿交替灌溉对再生稻产量、再生率和稻米品质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以两优6326等12个适宜单季种植的杂交籼稻品种为材料,在大田栽培条件下分析了其产量和米质变化规律,筛选出了适宜在豫南地区作再生稻种植的品种。继而,以筛选出的代表性品种两优6326为材料,在头季稻结实期设置3种灌溉方式,探究了其对再生稻产量、再生率和稻米品质的影响,以期为再生稻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依据豫南当地头季稻和再生季产量水平,将供试的12个品种划分为两季产量均高(双高)、头季稻产量高再生季产量低(头高再低)、头季稻产量低再生季产量高(头低再高)和两季产量均低(双低)等四种类型,并分析了其稻米品质的差异。①与头季稻相比,12个水稻品种的再生季稻米均表现为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显着改善,蛋白质含量降低,稻米食味品质不同程度变优。②两季不同产量类型之间比较,除双低类型(仅深两优11号一个品种)外,双高类型和头高再低类型加工品质较优,而头高再低类型的外观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相对较优。蛋白质含量在各产量类型头季稻之间无显着差异,而再生季则表现为双高类型较头高再低和头低再高两种类型分别提高10.7%和降低1.75%。③齐穗后日平均温度对稻米品质的影响远大于日照时数,再生季齐穗后日平均温度相对较低是其稻米品质优于头季稻的重要原因。综合产量及品质,两优6326、天两优616、广两优476和丰两优香1号是适于豫南地区高产优质再生水稻品种。2)与常规灌溉相比,轻干湿交替灌溉处理使头季稻的千粒重和结实率分别提高了3.38%和2.08%,叶片光合速率、叶片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Rubisco)酶活性、叶面积指数、根系氧化力、茎鞘玉米素+玉米素核苷(Z+ZR)含量、茎鞘和叶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含量、稻桩NSC含量、再生率、再生芽数量和再生季有效穗数均显着提高,而头季稻的干物质转运率、茎鞘和叶NSC转运量和对籽粒贡献率显着降低,重干湿交替灌溉处理结果则相反。上述结果表明轻度干湿交替灌溉可通过改善头季稻结实期叶片光合能力,提高根系活性以及增加稻桩NSC含量,提高再生率,从而提高再生季水稻产量。3)与常规灌溉相比,轻干湿交替灌溉处理显着提高了头季稻米的整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和消解值,而垩白粒率、垩白度、胶稠度、崩解值和食味值则显着降低。重干湿交替灌溉处理与常规灌溉相比使头季稻米的整精米率和垩白粒率略有降低,蛋白质含量和崩解值略有提高,但均未达到显着水平,而垩白度、胶稠度和消解值显着降低,直链淀粉含量和食味值则显着提高。三种灌溉方式下,再生季稻米品质优于头季稻米,但灌溉处理间无显着差异。
汪浩,张强,张文地,李思宇,黄健,朱安,刘立军[2](2020)在《腋芽萌发能力对再生稻产量影响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再生稻能够充分利用温光资源,一种两收,能提高复种指数和单位面积粮食产量,是增加水稻总产的一条重要途径,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意义重大。再生季有效穗数是影响再生稻产量的重要因子,而有效穗数取决于再生芽萌发能力。提高再生稻腋芽萌发能力对提高再生季水稻产量有关键作用。本文介绍了国内再生稻发展现状,综述了腋芽萌发能力和其影响因素以及提高腋芽能力的技术措施等,并提出了未来加强再生稻腋芽萌发的研究重点,以期为再生稻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曹玉贤,朱建强,侯俊[3](2020)在《中国再生稻的产量差及影响因素》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阐明再生稻的产量差及影响因素,为揭示其生产潜力和制定高产高效栽培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两个数据库,分别以"再生稻产量、品种、施肥、种植密度、留桩高度、种植方式和收割方式"和"ratoon rice,variety,fertilizer and China"为关键词检索,共收集目标文献119篇。总结再生稻头季、再生季和两季总的产量潜力和产量差,通过分析品种、施肥、种植密度、留桩高度、种植方式和收割方式对再生稻产量的影响,阐明再生稻产量差的影响因素及缩小产量差的途径。【结果】当前我国再生稻头季、再生季和两季总的产量潜力分别为11.65、6.90和17.10 t·hm-2,总样本平均产量仅分别实现了产量潜力的71%、53%和68%。籼稻和杂交稻的再生稻产量分别比粳稻和常规稻增产24%—19%和18%—8%;头季的最优施肥量约为N 168 kg·hm-2,P2O5 123 kg·hm-2,K2O 124 kg·hm-2;再生季的最优施肥量约为N 145 kg·hm-2,P2O5 50 kg·hm-2,K2O 200 kg·hm-2。再生稻头季的适宜种植密度为22.4—29.1万穴/hm2;适宜留桩高度为40—50 cm;手栽种植利于再生季产量的提高因而总产量也最大;人工收割比机械收割的再生季产量高12%,虽然机种机收会减少产量,但差异不显着。【结论】我国再生稻头季、再生季及两季总产量的增产潜力分别为3.38、3.27和5.41 t·hm-2。合适的品种、肥料管理、种植密度、留桩高度、种植和收割方式可以缩小产量差,其中品种以籼稻和杂交稻为主;优化施肥量可以使头季和再生季分别增产9%和22%,优化种植密度则分别增产8%和17%;适宜的留桩高度为40—50 cm;机种机收更符合轻简化现代农业的需求。
王洪飞,董瑞霞,郑建华,周鹏,游晴如,涂诗航,黄庭旭[4](2019)在《闽红两优727母本再生力和品种适宜头季机收的再生特性》文中研究表明对不育系闽红249S的再生力以及水稻品种闽红两优727作再生稻头季适宜留桩高度以及机械化生产的产量潜力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闽红249S是一个再生力强的水稻不育系,其再生率(力)为1.89,比强再生力对照佳辐占(1.67)高13.17%,差异达显着水平;闽红两优727作再生稻栽培时较适宜留低桩,留桩高度15 cm,再生季产量构成性状协调、产量高;闽红两优727头季、再生季和全年两季平均每667 m2产量分别为597.87、320.05和917.92 kg,与机收低桩再生稻全程机械化生产主推品种泸优明占产量相当,适合作机收低桩再生稻全程机械化生产应用推广。
解振兴,张居念,林祁,刘锋,张初长,卓芳梅,姜照伟,卓传营[5](2019)在《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再生稻头季抗倒伏能力和两季产量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为了探明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再生稻头季抗倒伏能力及两季产量的影响,【方法】以佳辐占、天优华占和甬优2640为试验材料,于拔节初期叶面喷施多效唑、乙烯利和抗倒酯,研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水稻头季茎秆特性、力学指标及两季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甬优2640基部节间抗折力和植株抗推力最大,抗倒伏能力强;佳辐占基部节间最长,株高最高,倒伏指数高,抗倒伏能力最差;天优华占基部倒伏指数小,抗倒伏能力介于前二者中间。与喷施清水对照相比,多效唑处理植株节间长、株高、茎壁厚与对照差异较小,增加了倒3节间(N3)茎粗和倒4节间(N4)和N3的抗折力,降低了N4和N3的倒伏指数;乙烯利处理则显着增加了N4长度,N3茎粗和株高,对茎壁厚没有明显影响,增强了N3抗折力,降低了N3倒伏指数;抗倒酯处理缩短了N4、倒2节间(N2)长,降低株高,增加N3茎粗和N3、N2的茎壁厚度,增强了N4、N3的抗折力,降低了各节间的倒伏指数。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均降低了头季产量,多效唑和抗倒酯处理增加了再生季产量,乙烯利降低了再生季产量。分析产量构成因素,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主要影响了总穗粒数,头季总穗粒数减少,再生季总穗粒数增加。天优华占和甬优2640两季总产量均较对照降低,佳辐占总产量多效唑和抗倒酯处理较对照增加,乙烯利处理较对照降低。【结论】抗倒酯处理增强了再生稻头季茎秆的抗倒伏能力,而对两季总产量无显着影响,对再生稻头季抗倒伏栽培具有现实意义。
廖海林,郑景生,李小萍,解振兴,黄信恩,李义珍,黄育民,王侯聪[6](2016)在《2个再生稻品种机械化生产的产量构成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为探索再生稻机械化生产的增产途径,在潭香稻谷专业合作社对甬优2640和佳辐占两品种的双季产量及其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甬优2640矮秆抗倒,穗大粒密,双季产量分别为(10 598±1 433)和(10 126±1 527)kg/hm2;佳辐占熟期短,适应闽北安全生长期短的气候生态,双季产量分别为(7 006±1 399)和(6 443±1 357)kg/hm2.再生稻产量由单位面积(m2)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质量4个因素构成.2个品种的结实率和千粒质量变异小,与产量无显着相关性;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粒数变异大,与产量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且由此二者组成的单位面积总粒数的变异更大,与产量的相关性更高,对增产的贡献率>0.97,是决定产量的主要因素;而单位面积总粒数与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其中头季与单位面积穗数的相关度更高,再生季与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的相关度差距不大.因此,提高再生稻机械化生产的产量主攻方向是扩增单位面积总粒数,而扩增单位面积总粒数必先扩增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粒数,其中头季侧重扩增单位面积穗数,再生季兼顾扩增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粒数.
向花香[7](2011)在《桂中地区常规优质稻主栽品种比较试验》文中提出选择生产上主栽的7个常规优质稻品种油占8号、桂华占、力源占1号、柳沙油占202、柳香占、柳丰香占、佳辐占进行试验,比较各品种的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品质、抗逆性等,旨在为适宜区域选择种植优良品种、提高粮食产量提供参考。
王侯聪,邱思密,黄育民,江良荣,郑景生,陈如铭,钟新斌[8](2011)在《优质早籼稻新品种的选育及推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过30多年的研究,建立了以成熟花粉辐照诱变为主的水稻优质新种质技术;采用自创的优质早籼稻新品种选育新途径,积累了一大批长大粒低垩白为主要特点的优质籼稻新材料;应用SSR标记技术定位出多个籼稻品质性状的QTLs,并初步建立了实用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选育出优质、高产、抗病的早籼稻"佳禾早占"、"佳辐占"等6个水稻新品种,其品质符合部颁优质食用米三级以上标准."佳辐占"等品种在福建省累计推广了66.67×104hm2,为农民增收20多亿元.这些优质品种的育成,基本解决了水稻育种中长期存在的大粒不优质,早籼稻难优质,优质不高产,优质不抗病等难题,为未来水稻优质高产育种积累有益的经验.
涂意福,官贵德[9](2008)在《优质早籼稻高产栽培配套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优质早籼稻为研究对象,针对当前生产上育秧技术、密植规格、施肥技术和水浆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分别进行了对比试验,总结出了"壮秧、少本、密植、调肥、早烤"的优质高产栽培配套技术。
李明祥,龚一民[10](2006)在《基层种子经营漫谈》文中指出
二、佳辐占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佳辐占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豫南地区头季和再生季水稻产量与品质及头季结实期干湿交替灌溉对其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再生稻生产现状 |
1.2 再生稻产量形成特点 |
1.3 影响再生稻腋芽萌发能力的主要因素 |
1.3.1 水稻品种 |
1.3.2 灌溉方式 |
1.3.3 养分供应 |
1.3.4 留桩高度 |
1.3.5 温光条件 |
1.3.6 激素 |
1.4 提高腋芽再生能力的措施 |
1.4.1 品种选择 |
1.4.2 播种期 |
1.4.3 留桩高度 |
1.4.4 肥水管理 |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技术路线图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 |
2.2 测定项目 |
2.2.1 生育期记载 |
2.2.2 茎蘖动态 |
2.2.3 干物质积累和叶面积 |
2.2.4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含量 |
2.2.5 根系氧化力 |
2.2.6 叶片光合速率 |
2.2.7 再生芽长生长情况 |
2.2.8 茎秆淀粉酶活性和叶片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Rubisco)活性 |
2.2.9 玉米素(Z)和玉米素核苷(ZR)含量 |
2.2.10 稻米品质 |
2.2.11 稻米淀粉RVA谱特征值 |
2.2.12 头季稻和再生季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
2.3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豫南地区头季和再生季水稻产量与品质差异分析 |
3.1.1 不同杂交籼稻品种头季稻与再生季产量的差异 |
3.1.2 加工品质 |
3.1.3 外观品质 |
3.1.4 蒸煮食味品质与蛋白质含量 |
3.1.5 稻米淀粉RVA谱特征值 |
3.1.6 齐穗后温光条件与稻米主要品质的关系 |
3.2 头季稻结实期干湿交替灌溉对再生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3.2.1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
3.2.2 再生芽生长情况和再生率 |
3.2.3 头季稻叶片光合速率和叶片Rubisco酶活性 |
3.2.4 头季稻齐穗后根系氧化力 |
3.2.5 头季稻地上部干物重、叶面积指数和收获指数 |
3.2.6 头季稻的稻桩、茎鞘和叶NSC含量及转运 |
3.2.7 茎鞘淀粉酶活性和Z+ZR含量 |
3.2.8 加工品质 |
3.2.9 外观品质 |
3.2.10 蒸煮食味与营养品质 |
3.2.11 蒸煮米饭食味特性 |
3.2.12 稻米淀粉RVA谱特征值 |
4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1.1 豫南地区不同杂交籼稻品种头季稻与再生季稻产量和品质差异分析 |
4.1.2 头季稻结实期干湿交替灌溉对再生稻产量的影响 |
4.1.3 头季稻结实期干湿交替灌溉对再生稻品质的影响 |
4.2 本研究主要结论 |
5 本研究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5.1 创新点 |
5.2 存在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腋芽萌发能力对再生稻产量影响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再生稻生产现状与再生力 |
1.1 再生稻生产现状 |
1.2 再生稻再生能力 |
2 再生稻产量形成特点 |
3 再生稻腋芽萌发能力的影响因素 |
3.1 水稻品种 |
3.2 灌溉方式 |
3.3 养分供应 |
3.4 留桩高度 |
3.5 温光条件 |
3.6 激素 |
4 提高腋芽再生能力的措施 |
4.1 品种选择 |
4.2 播种期 |
4.3 留桩高度 |
4.4 肥水管理 |
5 研究展望 |
5.1 轻简化机收低节位强再生能力再生稻栽培技术 |
5.2 外源激素促进再生稻腋芽萌发的机理及应用 |
5.3 干湿交替灌溉对再生稻腋芽萌发影响 |
(3)中国再生稻的产量差及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数据来源 |
1.2 数据分析 |
1.2.1 产量潜力与产量差 |
1.2.2 品种 |
1.2.3 施肥量 |
1.2.4 种植密度 |
1.2.5 留桩高度 |
1.2.6 种植方式与收割方式 |
1.2.7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再生稻的产量差 |
2.2 品种对再生稻产量的影响 |
2.3 施肥对再生稻产量的影响 |
2.4 种植密度对再生稻产量的影响 |
2.5 留桩高度对再生稻再生季产量的影响 |
2.6 种植方式对再生稻产量的影响 |
2.7 收割方式对再生季产量的影响 |
3 讨论 |
3.1 再生稻的产量潜力 |
3.2 品种对再生稻产量的影响 |
3.3 施肥对再生稻产量的影响 |
3.4 栽培管理措施对头季和再生季产量的影响 |
4 结论 |
附录 |
(4)闽红两优727母本再生力和品种适宜头季机收的再生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2.1 闽红249S再生力试验 |
1.2.2 闽红两优727头季适宜留桩高度试验 |
1.2.3 闽红两优727低桩再生稻机械化生产适应性试验 |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1.3.1 闽红249S再生力的测定 |
1.3.2 闽红两优727头季留桩高度的测定 |
1.3.3 闽红两优727低桩再生稻机械化生产适应性的测定 |
1.4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闽红249S与佳辐占再生力的比较 |
2.2 闽红两优727不同留桩高度再生季产量及产量构成特征 |
2.3 闽红两优727作低桩再生稻机械化生产产量表现 |
3 讨论与结论 |
(5)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再生稻头季抗倒伏能力和两季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项目和方法 |
1.3.1 抗折力测定 |
1.3.2 植株抗推力 |
1.3.3 抗倒伏指标的计算 |
1.3.4 产量和产量构成 |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再生稻头季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
2.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再生稻头季茎秆形态的影响 |
2.3 倒伏指数与茎秆性状的关系 |
2.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
2.5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两季总产量的影响 |
3 讨论 |
3.1 水稻抗倒伏能力评价及不同品种间差异 |
3.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再生稻头季茎秆抗倒性能的影响及应用前景 |
4 结论 |
(6)2个再生稻品种机械化生产的产量构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种植概况 |
1.2 产量及其构成调查 |
1.3 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佳辐占和甬优2640的产量水平及产量构成特征 |
2.2 产量与构成因素及构成因素间的相关性 |
2.3 各产量构成因素对增产的贡献率 |
3 讨论 |
3.1 2个再生稻品种评价 |
3.2 再生稻机械化生产提高产量的主攻方向 |
(7)桂中地区常规优质稻主栽品种比较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品种特征特性 |
2.2 产量 |
2.3 稻米品质 |
2.4 抗逆性 |
3 结论与讨论 |
3.1 |
3.2 佳辐占的产量居第2位, 该品种个大粒粗, 优质、丰产、稳产性好, 中抗稻瘟病及稻飞虱, 是适应性广的优质稻品种。 |
3.3 力源占1号的产量与对照种相仿, 增产幅度仅0.7%, 主要是由于其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均比对照种低, 仅千粒重比对照种高。 |
3.4 |
3.5 通过对7个常规优质稻主栽品种的比较试验, 总结出柳丰香占、佳辐占、力源占1号、柳沙油占202的综合农艺性状较好、高产稳产、田间抗逆性较强、适宜在桂中地区扩大推广种植。 |
(8)优质早籼稻新品种的选育及推广(论文提纲范文)
1 优质早籼稻新品种育种技术 |
1.1 应用辐照诱变技术培育新种质 |
1.2 创建水稻优质育种技术 |
1.3 培育长粒型品种以获得优质高产品种 |
1.4 应用现代生物技术进行水稻分子育种 |
2 “佳辐占”的特征特性及应用 |
2.1 特征特性 |
2.2 产 量 |
2.3 品质特点 |
2.4 抗病虫能力 |
2.5 推广与产业化 |
3 结束语 |
(9)优质早籼稻高产栽培配套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育秧技术试验 |
1.1 水稻壮秧剂对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 |
1.2 水稻拌种剂对秧苗素质的影响及产量效应 |
2 密植规格试验 |
3 氮肥施用量和施肥方法试验 |
3.1 施用量 |
3.2 氮肥不同时期施用比例试验 |
4 烤田时期试验 |
5 小结 |
(10)基层种子经营漫谈(论文提纲范文)
1 业务当内行 |
2 品种选对路 |
3 质量追求高标准 |
4 价格公道 |
5 服务做配套 |
6 态度要谦恭 |
7 处理好与同行的关系 |
8 竞争走正道 |
9 发展寻后劲 |
10 依法守法经营 |
四、佳辐占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豫南地区头季和再生季水稻产量与品质及头季结实期干湿交替灌溉对其影响[D]. 汪浩. 扬州大学, 2021
- [2]腋芽萌发能力对再生稻产量影响的研究进展[J]. 汪浩,张强,张文地,李思宇,黄健,朱安,刘立军. 中国水稻科学, 2020(03)
- [3]中国再生稻的产量差及影响因素[J]. 曹玉贤,朱建强,侯俊. 中国农业科学, 2020(04)
- [4]闽红两优727母本再生力和品种适宜头季机收的再生特性[J]. 王洪飞,董瑞霞,郑建华,周鹏,游晴如,涂诗航,黄庭旭. 福建农业科技, 2019(03)
- [5]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再生稻头季抗倒伏能力和两季产量的影响[J]. 解振兴,张居念,林祁,刘锋,张初长,卓芳梅,姜照伟,卓传营. 中国水稻科学, 2019(02)
- [6]2个再生稻品种机械化生产的产量构成分析[J]. 廖海林,郑景生,李小萍,解振兴,黄信恩,李义珍,黄育民,王侯聪.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6)
- [7]桂中地区常规优质稻主栽品种比较试验[J]. 向花香. 广东农业科学, 2011(10)
- [8]优质早籼稻新品种的选育及推广[J]. 王侯聪,邱思密,黄育民,江良荣,郑景生,陈如铭,钟新斌.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2)
- [9]优质早籼稻高产栽培配套技术研究[J]. 涂意福,官贵德. 江西农业学报, 2008(04)
- [10]基层种子经营漫谈[J]. 李明祥,龚一民. 种子, 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