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欣喜之后让我们冷静(论文文献综述)
孟文静[1](2021)在《浅谈《民法典》中离婚冷静期制度的完善》文中提出自从《民法典》确立了新的离婚制度——离婚冷静期制度后,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以及社会民众的热烈讨论。作为一项新推出的法律制度,离婚冷静期得到肯定的同时也受到了一些质疑。离婚冷静期是我国不断推进婚姻家庭改革向纵深发展背景下,应对既要坚守离婚自由的法律底线,又要想方设法抑制离婚率快速增长这一两难选择的折中解决方案。在肯定该制度价值的前提下,通过研究该制度的现有法律规定,指出该制度在立法方面的不足,同时就该制度的补充完善提出几点建议,希望能使之在社会生活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真正取得挽救部分婚姻的良好社会效果。
黄孝阳,陶林[2](2021)在《队伍(长篇小说连载·四)》文中研究表明第五十九章连环劫1"当年,乱世,天地修罗场,兄弟可以反目,手足可以相残,朋友可以变成敌人,敌人也可能变成朋友,你杀我,我杀你,也分不清什么是非。那时候,我实在太年轻了,十九岁,懵懂无知,被卷入杀戮当中。""那么到底是谁在杀谁?""清党运动,你说杀谁?无论国共,不跟老蒋的人,都要被杀。你姐姐救过我一命,也救过吕天平一命。十三年过去,我继续帮你和吕天平做事,天注定。"
娜彧[3](2021)在《白鸦》文中研究说明1王咏梅在女儿高考之前赶回了家,想给女儿在冲刺这几天准备点好吃的。她给住校的女儿打电话:你回来复习吧,这些天我不上班了,给你做点营养餐。女儿说,楼上人家装修好了吗?王咏梅说,小区发通知了,高考前十天不许装修,所以叫你回来。赶紧回来,我今晚买了你爱吃的鲈鱼。
郭舍其[4](2021)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字体情绪表达研究》文中认为文字是人类悠悠历史长河中演化出的特有的信息传递载体,也是人类文化与文明的象征。而文字的视觉形式由于各国文化、历史、地域、技术的不同所衍生出外在表现也各不相同,这就形成了形态各异的文字表现形式,也就是字体。随着时代的进步,每种字体都演绎着不同的发展和变动,直到今天,字体设计作为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了多种设计诉求表达的功能。情感表达在字体设计上得到了体现,不同的字体也能表达出不同的情绪。本文重在探讨人的情绪与字体设计之间的联系和影响,以及如何通过不同的字体准确地表现人的不同情绪。本文第一章主要论述了关于字体设计以及字体情绪的研究背景,对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总结,并分别说明本选题的研究目的、意义以及选题创新点等内容;第二章总结了与字体设计有关的概念,对于字体设计的相关历史进行了研究。其中包括了字体的发展史、中西文字的对比、以及中文字体中重要的字库字体的相关阐释;在第三章中通过对字体分别分类并阐释不同字体的结构、笔画、字形等方面对于情绪表达的影响以及剖析创作者情绪的如何通过字体进行体现。第三章主要通过不同字体的情感表达研究其形式美感特点,归纳不同字体的特点与情绪表达方式;第四章通过上一章节的铺垫,探讨不同字体的笔画、肌理、色彩、结构等要素的组合带给人不同的情绪,并以此作为基点具体分析不同情绪下字体的表现维度;第五章具体分析在海报、书籍、包装等设计中字体情绪的表现形式,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系统详细的分析;在最后一章,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以及展望未来字体设计的发展趋势。本文整体阐述了字体设计的研究现状及相关概念,总结了不同时期的字体表现和特点,又引入心理学中对情绪和情感的异同定义,通过对字体本身美感的分析和其表现的情绪进行研究,探讨出不同字体所表现出的情绪。
杨蕾[5](2021)在《初中学校正义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基于S市三所初中的调查》文中研究指明正义品质既适用于个体,也适用于组织。这使得正义成为中外伦理学家特别重视、甚至视为道德的首要价值的存在。现代学校作为国家专门的教育机构和社会组织,是开展正义教育的重要主体和主要渠道。论文选择正义教育作为研究领域,从教育与政治、教育与社会、教育与法律、教育与文化等角度梳理了学校正义教育的功能性内涵、正义教育的内在规定性和学校正义教育的实践要求。研究针对初中阶段儿童在正义价值认知和情感上的敏感性,依托L省儿童道德心理与道德精神大规模调查,同时采用田野观察和访谈的方法,对三所初中学校正义教育进行了点面结合的研究。发现:正义教育是初中学校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法律教育、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初中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初中儿童呈现出正义价值认同度高、对正义具有高度敏感性、以及具有主动的正义行为表现等现象;但学校缺乏明确的正义教育目标设计与规划、教师在积极引导和促进儿童正义价值认知与体验方面的素养与能力不足、学科教学与正义教育融合度不高是当前学校正义教育的短板。基于此,论文尝试提出初中学校正义教育改进的策略:第一,明确正义在初中教育中的价值统领性地位;第二,统筹规划学校正义教育内容体系;第三,确保学校制度的正义属性;第四,提升初中教师正义教育素养。论文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为提出研究的问题;第二部分为应然研究,尝试构建学校正义教育分析的理论解释框架;第三部分为实然研究,基于初中调查,从优势与短板两方面呈现初中正义教育现状;第四部分尝试性提出初中学校扭转正义教育不足的四个方面的抓手。
王舜元[6](2021)在《怪异故事的文化意蕴 ——谈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的怪异故事》文中研究说明志怪小说中的怪异故事在文学史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有着丰富的内涵,在形象塑造、剧情推进、内容选择各个方面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怪异故事不但反映出人们真实的内心思考,贯穿着当时的社会伦理共识,也映射出连作者本人都难以察觉的内在意识。本文试图通过对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相关怪异故事的分析研究,对当时怪异小说文本中所反映出的文化意蕴,及其本质如何影响文本写作、如何决定文本形象塑造与情节走向做出具体分析。本文除绪论外共分为三章。第一章,重点梳理怪异故事出现的原因,并对志怪小说中怪异故事所表现出的文化特点做简要的论述。一代有一代之文学,魏晋时期鲜明的文化思想决定了当时文本的特点:先秦至隋前的古人生死观念、当时世人普遍的人生追求及对志怪文本内容要求的转变。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怪异故事呈现出了独特的面貌。第二章,从怪异故事文本出发,从形象塑造、情节推进、文本内容选择三个方面具体论述志怪小说怪异故事中所蕴含的文化意蕴。首先,从形象中具有代表性的“神”“仙”形象出发,分析“生死观念”对文本形象塑造的巨大影响。其次,通过对家庭伦理相关故事的情节梳理,看到文本背后儒家伦理观对社会的牢固把控,而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又影响着故事中情节的选择。最后,具体分析志怪小说怪异故事由魏前的重知识记录到魏晋南北朝的重描异述奇的变化,对文本内容重点做出分析。第三章,对怪异故事中的文化内涵所具有的意义做出探究,从万物有灵与内容选择、文本中的儒家烙印、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判断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总而言之,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怪异故事中的相关内容,不但包含了人性的欲望,也蕴藏了集体的道德趋向与道德评判。而且怪异故事中的这种审美与选择,长久的存在于我国文学当中。当呼吁人性之时,本真的欲望便呈现在了文学当中;当提倡集体之时,道德的约束也就油然而生。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的怪异故事所蕴含的文化意蕴,不是某一个母题就能够概括的,而是存在于所有的母题当中,并起着推动故事的情节,指挥人物的行为,决定故事的情感与结局等作用。
克雷格·拉塞尔,周建川[7](2021)在《魔鬼藏身处》文中指出1935年,捷克。刚刚由荣格博士训练出师的精神病医生维克多·科萨雷克来到臭名昭着的奥卢城堡。这座中世纪城堡位于布拉格城外的山顶,关押着东欧最可怕的精神病犯人,号称"六大魔王":"小丑""食草动物""玻璃收藏家""伐木工""通灵师""鬼畜"。这些病人的罪行太过严重,必须与其他人隔离。城堡内设备先进,但据说埋藏着绵延几代的黑暗秘密。维克多希望采用全新的医疗技术来证明这些病人身上存在一种奇怪的共性,即他所谓的"心魔假说"。在了解这五个男病人和一个女病人的过去时,维克多必须面对的是,这六人身上也许另有一层不为人知的真相。与此同时,恐惧正笼罩着布拉格整座城市,一个隐形连环杀手出没在黑暗的街头巷尾。刑事科的卢卡斯·斯莫莱克队长急于揪出这个在报道里被称为"皮围裙"的真凶,他慢慢意识到,这个杀手是在模仿一个世纪前最恶劣的连环杀手:伦敦的"开膛手杰克"。斯莫莱克向奥卢城堡深谙精神病犯罪心理的专家求助,尽管他担心"皮围裙"也许正和城堡内关押的六个犯人有关……
于丽[8](2021)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策略探究》文中研究说明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兴。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欣欣向荣,中华儿女凝心聚力、奋发有为的根与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青少年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实施群体,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发挥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语文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语文教师要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课文内容,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语文教学的各个板块。因此,本研究以统编版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为例,力图从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综合性学习五大板块入手探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教学策略并提出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师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能力的建议,以期在潜移默化中培植学生的爱国情怀。本研究首先从时代背景、《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编写的角度指出当前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根据相关文献资料对爱国主义教育进行了概念界定和内容说明,同时对以往小学语文教材中爱国精神内容和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策略进行梳理,找出不足。其次,以统编版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为例,根据《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对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划分类型,对教材中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课文内容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进步四个方面进行重点解读,进而有助于加深对爱国主义题材课文内容和思想情感的把握。再者,通过分析、列举多位一线语文教学名师有关爱国主题课文的课堂教学实录,从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综合性学习五大板块提出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策略。在识字与写字教学中解读汉字文化提升传统文化素养,感受汉字魅力领略传统文化精髓,规范书写汉字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在阅读教学中要聚焦阅读文本诠释爱国主义精神,优化教学方法凸显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扩展阅读资源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在写作教学中通过读写结合牢记民族屈辱,通过社会时事弘扬时代精神,通过作文点评解读理性爱国。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创设语境,传承中华书法艺术;角色扮演,体验民族友好团结;交际练习,抒发学生爱国情感。在综合性学习中通过确定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主题,在实践活动中感悟革命精神,在汇报交流中领略英雄气概三种策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最后,从多渠道开发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教师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意识,教师要成为语文教学的研究者,引导学生将爱国之情付诸行动四个方面提出了进一步提高小学语文教师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能力的建议。
林小仁[9](2021)在《浅草—沉钟社的文学译介研究 ——基于针对文学主张和译介之间的关联的讨论》文中指出浅草—沉钟社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后的重要文学社团,以其自身独特的文学追求和突出的创作成就在新文学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但其报刊上的文学翻译部分却鲜受中国翻译史研究者的关注,成为了中国近现代翻译史研究的一个小盲点,有待进一步挖掘和探讨。本文立足文本和史料,综合借鉴微观史学和社会学的“场域”概念,采用描述性翻译研究的模式,全面梳理《文艺旬刊》(1923-1924)、《文艺周刊》(1924)、和《沉钟》(1925-1927、1932-1934)的文学译介活动,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成员书信的副文本的考察,进一步探讨社团文学主张和译介主张之间的内在关联,从而更好地展现翻译作为社会性活动的一些本质性特征以及期刊文学译介在中国社会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意义。从五四退潮时期的浅草社到军阀混战、北伐战争时期的沉钟社,在社会历史环境的影响下,社团的文学主张发生了变化。浅草社并没有明确的文学主张,该社成员也多处于模糊不定的状态,而沉钟社则体现了为艺术和为人生的两种倾向。浅草社时期,译介作品的初衷在于调和中西文化,从而使中土文化复兴和光大。从《文艺旬(周)刊》到《沉钟》,译介数量上升,社团成员对于翻译逐渐重视。浅草社以兼收并蓄的文化态度接受了中西文化的双重影响,而沉钟社则更彰显现实主义,期刊的译介选材和社团主张显示出了很大的关联性。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从成员的书信出发,探讨译介选材变化对社团主张变化的推动和凸显作用。文章最后聚焦于《沉钟》的特刊《爱伦·坡和霍夫曼专刊》,着重探讨爱伦·坡和霍夫曼的译介对社团文学主张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译作选材与社团成员的文学创作之间的互动。
隋军[10](2021)在《新世纪西部乡土小说的审美维度研究 ——以陕、甘、宁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世纪西部乡土小说的审美维度主要是指以陕(北部和中部)、甘、宁、青、藏、新和内蒙古为主体的“文化西部”在二十一世纪以来的乡土小说中体现的审视并思考审美对象的思维角度。其中陕甘宁三省的创作极具代表性,可作为研究的中心。西部地区独特的自然和人文地理风貌造就了西部作家独特的个性气质和创作底色。在二十一世纪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时代背景中,西部乡村风貌则表现出迅速而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构成西部作家新的审美对象,并同文学思潮和社会思潮一起,促使西部作家进行新的审美思考和审美表达,创造出具有民俗学和传播学意义的作品。通过分析新世纪西部乡土小说,可发现新世纪西部乡土小说至少具备三类七种审美维度。第一类为现实维度,意为面向现实的思维角度,包括以下三种:一、批判现实维度,有批判传统文化和批判现代事物两个向度,倾向于在不同文化的对比中,针对文化中的消极因素进行批判式书写,饱含对西部村民的深切同情;二、实录生活维度,倾向于以客观态度回忆童年乡村、感怀女性生活和书写当下家乡,力图记录即将消失的乡村生活常态,表现家乡人在不同时代的酸甜苦辣;三、昭彰模范维度,意在刻画以西部独有的血性和刚柔相济的方式解决社会问题的被作家视为模范的场景,但这些方式皆因局限性太大而成为理想。第二类为理想维度,即畅想理想世界的思维角度,包括以下两种:一、点染桃源维度,倾向于选择现实中的积极因素搭建理想世界;二、创构神域维度,偏好构想超现实的积极因素并以之创造超现实的理想世界。第三类为探索维度,包括以下两种:一、引介神力维度,致力于思索并展现超现实积极因素解决社会问题的可能性;二、求法桃源维度,侧重于探索现实中的积极因素解决社会问题的可能。三类七种审美维度具有明显的整体性和层次性,构成了审美维度的使用范例。除探索维度的两种之外,其余审美维度都具有或长或短的历史,经历过一系列的嬗变。但不论何种审美维度,背后都存在着“现实主义精神”,都具有相对稳定的色彩倾向,因为不同审美维度倾向的内容结构存在差异,不同审美维度感性和理性的强弱也有所不同。新世纪西部乡土小说作家采用的审美维度并不固定,甚至同一部作品都可能表现出多种审美维度。在不同作品中,作家的叙事技巧使用也具有多样性特征,原因为叙事技巧皆为思想表达服务,这其中又涉及到思想感情、前形式、内容、叙事材料以及叙事技巧之间的复杂关系。与此同时,新世纪西部乡土小说又不约而同地表现出诗意性,丰富了“诗意性”的内涵。在分析新世纪西部乡土小说的审美维度的过程中,同时还发现到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城市与乡村、人与文化及自然环境、“精英”与群众并非绝对对立,而如同中国的多民族一般,是对立中有统一的共同体。
二、欣喜之后让我们冷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欣喜之后让我们冷静(论文提纲范文)
(1)浅谈《民法典》中离婚冷静期制度的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离婚冷静期制度的立法背景与意义 |
二、离婚冷静期制度的立法剖析 |
(一)离婚冷静期并不悖于“离婚自由”原则 |
(二)离婚冷静期适用范围限定于登记离婚 |
(三)离婚冷静期制度中当事人合意仍是离婚决定条件 |
三、离婚冷静期制度的立法缺憾 |
(一)离婚冷静期制度适用范围过大 |
(二)离婚冷静期期限设置过于僵化 |
(三)离婚冷静期内相应基本配套措施阙如 |
(四)离婚两种程序衔接不畅 |
三、离婚冷静期制度的完善 |
(一)限缩离婚冷静期的适用范围 |
(二)弹性设置离婚冷静期适用期限 |
(三)增设离婚冷静期内配套措施 |
(四)合理衔接登记离婚与诉讼离婚 |
结语 |
(2)队伍(长篇小说连载·四)(论文提纲范文)
第五十九章连环劫 |
1 |
2 |
3 |
第六十章孽世缘 |
1 |
2 |
3 |
第六十一章解甲去 |
1 |
2 |
3 |
第六十二章故人来 |
1 |
2 |
3 |
第六十三章扬义旗 |
1 |
2 |
3 |
第六十四章三岔口 |
1 |
2 |
3 |
第六十五章惊天雷 |
第六十六章大江流 |
1 |
2 |
3 |
第三部至暗黎明 |
第六十七章吴家桥 |
1 |
2 |
3 |
第六十八章乱象生 |
1 |
2 |
3 |
第六十九章争许庄 |
1 |
2 |
3 |
第七十章饮间道 |
1 |
2 |
3 |
第七十一章都天会 |
1 |
2 |
3 |
第七十二章末世城 |
1 |
2 |
3 |
第七十三章弦上箭 |
1 |
2 |
3 |
第七十四章阴阳间 |
1 |
2 |
3 |
第七十五章事变起 |
1 |
2 |
3 |
第七十六章新生活 |
1 |
2 |
3 |
第七十七章战郭店 |
1 |
2 |
3 |
第七十八章绿柳情 |
1 |
2 |
3 |
第七十九章断皇桥 |
1 |
2 |
3 |
第八十章背叛者 |
1 |
2 |
3 |
第八十一章隐身人 |
1 |
2 |
3 |
(3)白鸦(论文提纲范文)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4)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字体情绪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 |
1.6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阐释 |
2.1 视觉传达设计 |
2.2 字体设计 |
2.2.1 字体设计的定义 |
2.2.2 不同时期的字体表现 |
2.2.3 字体的发展史 |
2.2.4 汉字字体和拉丁文字体的差异 |
2.3 字库字体的创作过程 |
2.4 情感与情绪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字体情绪的表达元素 |
3.1 字体种类 |
3.1.1 书法字体 |
3.1.2 印刷字体 |
3.1.3 字库字体 |
3.1.4 装饰性字体 |
3.1.5 手写字体 |
3.2 字体色彩 |
3.3 字体结构 |
3.4 字体笔画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字体情绪的表达维度 |
4.1 激烈的情绪 |
4.1.1 兴奋 |
4.1.2 恐惧 |
4.1.3 激烈情绪中的共通性与区别 |
4.2 平缓的情绪 |
4.2.1 含蓄 |
4.2.2 舒适 |
4.2.3 平缓情绪中的共通性与区别 |
4.3 理性的情绪 |
4.3.1 冷静 |
4.3.2 严肃 |
4.3.3 理性情绪中的共通性与区别 |
4.4 感性的情绪 |
4.4.1 喜悦 |
4.4.2 悲伤 |
4.4.4 感性情绪中的共通性与区别 |
4.5 无情绪字体的特点 |
4.6 平面设计里情绪表达注意要点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字体情绪表达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案例分析 |
5.1 海报设计 |
5.2 书籍设计 |
5.3 包装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初中学校正义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基于S市三所初中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学校正义教育研究缺失 |
(二)国家政策关于学校正义教育的要求 |
(三)初中儿童正义品质的现实表现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正义教育 |
(二)初中正义教育 |
四、文献综述 |
(一)关于教育正义的研究 |
(二)关于正义教育的研究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六、研究创新 |
第二章 学校正义教育的解释框架 |
一、学校正义教育的功能主义逻辑理路 |
(一)学校应培养个体正义品质 |
(二)学校应当促进社会正义 |
(三)学校应当传承国家正义 |
二、学校正义教育的内在机理 |
(一)正义的教育是正义教育的前提 |
(二)正义教育是正义的教育的现实表达 |
三、学校正义教育的内在规定性 |
(一)正义作为学校道德教育的首要目的 |
(二)正义教育作为学校政治教育的轴心 |
(三)正义教育作为学校法律教育的主线 |
四、学校正义教育的实践要求 |
(一)学校的正义氛围 |
(二)学校的正义原则 |
(三)学校生活中的正义交往 |
第三章 初中学校正义教育现状与问题 |
一、正义教育是初中教育的重要内容 |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正义爱国教育 |
(二)社会教育中的平等公正教育 |
(三)传统教育中的正义文化教育 |
(四)法治教育中的制度正义教育 |
二、初中儿童正义表现 |
(一)初中儿童正义价值认知排序置前 |
(二)初中儿童具有高度正义敏感性 |
(三)初中儿童拥有主动正义行为 |
三、学校正义教育存在的问题 |
(一)学校缺乏明确的正义教育目标 |
(二)教师正义教育素养缺乏 |
(三)正义教育与学科教育缺乏融合 |
第四章 初中学校正义教育的实践策略 |
一、明确正义品质在初中教育的价值统领地位 |
(一)传统教育批判继承传统“义文化” |
(二)学科学习彰显时代的公平正义精神 |
(三)学校管理发挥校长对学校正义文化的引领作用 |
二、统筹初中正义教育内容体系 |
(一)社会、文化、政治、道德多种教育形成合力 |
(二)将语文、历史、道法学科作为正义教育的核心载体 |
(三)注重初中正义教育内容的层级性 |
三、确保学校制度的正义属性 |
(一)内容应符合正义标准 |
(二)学校建立公正团体,在团体中发展正义 |
四、加强初中教师正义敏感性教育 |
(一)开展初中教师正义价值认知教育 |
(二)开展初中教师正义情感体验教育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访谈提纲 教师版 |
附录2 访谈提纲 学生版 |
致谢 |
个人简介 |
(6)怪异故事的文化意蕴 ——谈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的怪异故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现状 |
二、研究角度与选题意义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 |
第一章 志怪小说怪异故事产生原因 |
第一节 生死观念的理想催生 |
第二节 功名富贵的汲汲追求 |
第三节 博物求生的记奇述异 |
第二章 志怪小说怪异故事文本呈现 |
第一节 重仙避神与形象塑造 |
第二节 儒家伦理与情节选择 |
第三节 好异尚奇与文本选择 |
第三章 志怪小说怪异故事价值思考 |
第一节 万物有灵与思想取向 |
第二节 怪异故事的儒家烙印 |
第三节 人为中心的价值判断 |
第四节 生死损益的利弊取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幽明录》作怪故事 |
致谢 |
个人简介 |
(7)魔鬼藏身处(论文提纲范文)
序言 |
第一部分魔鬼受缚之处 |
第二部分“小丑”与“食草动物” |
第三部分“玻璃收藏家”与“伐木工” |
第四部分“通灵师”与藏骨堂 |
第五部分蝴蝶和石太阳 |
第六部分霍布斯先生 |
后记 |
(8)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策略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由 |
(一)新时代对爱国主义教育进课堂、进教材提出了新要求 |
(二)课程标准对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 |
(三)语文教材是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一)爱国主义 |
(二)爱国主义教育 |
(三)教学策略 |
四、文献综述 |
(一)小学语文教材中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研究 |
(二)小学语文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策略的相关研究 |
(三)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六、理论依据 |
(一)习近平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 |
(二)认知同化理论 |
(三)建构主义理论 |
第一章 小学语文教材中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分析 |
一、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分析 |
(一)民俗风情 |
(二)名胜古迹 |
(三)中国汉字 |
二、教材中的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内容分析 |
(一)谨记民族屈辱 |
(二)重温革命岁月 |
(三)重获民族独立 |
三、教材中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内容分析 |
四、教材中的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进步内容分析 |
第二章 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策略 |
一、在识字与写字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
(一)解读汉字文化提升传统文化素养 |
(二)感受汉字魅力领略传统文化精髓 |
(三)规范书写汉字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
二、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
(一)聚焦阅读文本诠释爱国主义精神 |
(二)优化教学方法凸显爱国主义教育主题 |
(三)扩展阅读资源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
三、在写作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
(一)通过读写结合牢记民族屈辱 |
(二)通过社会时事弘扬时代精神 |
(三)通过作文点评解读理性爱国 |
四、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
(一)创设语境,传承中华书法艺术 |
(二)角色扮演,体验民族友好团结 |
(三)交际练习,抒发学生爱国情感 |
五、在综合性学习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
(一)确定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主题 |
(二)在实践活动中感悟革命精神 |
(三)在汇报交流中领略英雄气概 |
第三章 提高教师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能力的建议 |
一、多渠道开发爱国主义教育资源 |
(一)发挥地方文化资源优势 |
(二)整合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资源 |
二、教师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意识 |
(一)学习时事政治 |
(二)阅读爱国主义书籍 |
(三)观看爱国主义影视作品 |
三、教师要成为语文教学的研究者 |
(一)把握好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
(二)突出语文本体的教学意识 |
四、引导学生将爱国之情付诸行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9)浅草—沉钟社的文学译介研究 ——基于针对文学主张和译介之间的关联的讨论(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缘起与文献综述 |
二、理论框架与研究问题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意义 |
第一章 从浅草社到沉钟社:社团文学主张的变化 |
一、1922-1925:初创的浅草社 |
(一)创刊理念的模糊不定 |
(二)文学主张的模糊不定 |
二、1925-1934:“为艺术和人生”的沉钟社 |
(一)为艺术而艺术 |
(二)为人生而艺术 |
三、时代场域对浅草—沉钟社主张的可能影响 |
(一)五四退潮对浅草社的可能影响 |
(二)军阀混战和北伐战争对沉钟社的可能影响 |
(三)从浅草社到沉钟社:社团名字的变化 |
第二章 从《文艺旬(周)刊》到《沉钟》:浅草—沉钟社译介作品的变化 |
一、译介作品的初衷:以调和促复兴 |
二、译介数量的上升:从浅草社的“增加译述”到沉钟社的“翻译和创作并重” |
三、译介选材的变化:从兼容并蓄到彰显现实主义 |
(一)《文艺旬(周)刊》的兼容并蓄 |
(二)《沉钟》对现实主义的关注 |
(三)《沉钟》对《悲多汶传》的翻译 |
第三章 从成员书信看译介作品与社团主张之间的关联 |
一、从冯至的书信看译介作品对社团主张变化的推动作用 |
(一)冯至眼中的时局变化 |
(二)冯至的译介作品的变化 |
(三)冯至的译介作品对社团主张的变化的推动作用 |
二、从陈炜谟的书信看译介作品对社团主张变化的推进和显化作用 |
三、从杨晦的书信看译介作品对社团主张的凸显和坚定作用 |
第四章 后期沉钟社对现代主义文学的追寻——《爱伦·坡和霍夫曼专刊》 |
一、1927 年:沉钟社的转折和历史的转折 |
二、爱伦·坡和霍夫曼的译介对沉钟社前后期文学主张变化的推进作用 |
三、沉钟社成员对现代主义的追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文艺旬刊》(1923-1924)翻译作品 |
附录二:《文艺周刊》(1924)翻译作品 |
附录三:《沉钟》(1925-1927、1932-1934)翻译作品 |
(10)新世纪西部乡土小说的审美维度研究 ——以陕、甘、宁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四、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新世纪西部乡土小说概述 |
第一节 新世纪西部乡土小说的创作背景 |
一、地理背景 |
二、时代背景 |
小结 |
第二节 新世纪西部乡土小说审美维度的内涵与内容 |
一、审美维度的内涵 |
二、新世纪西部乡土小说审美维度的内容 |
小结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现实维度 |
第一节 批判现实维度 |
一、批判传统文化 |
二、批判现代事物 |
小结 |
第二节 实录生活维度 |
一、回忆童年乡村 |
二、感怀女性生活 |
三、摹写家乡现状 |
小结 |
第三节 昭彰模范维度 |
一、血性侠情范式 |
二、侠义守望楷模 |
三、刚柔相济圭臬 |
小结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理想维度 |
第一节 点染桃源维度 |
一、勾勒理想传统 |
二、展现纯美人情 |
小结 |
第二节 创构神域维度 |
一、晕染神性时空 |
二、搭建超时空神域 |
小结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探索维度 |
第一节 引介神力维度 |
一、神力无奈退守 |
二、探索于交错时空 |
小结 |
第二节 求法桃源维度 |
一、诉诸修心无果 |
二、受制于碎片化时空 |
小结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多重视阈下的审美维度 |
第一节 文学视阈下的审美维度 |
一、重审技巧与思想的关系 |
二、审美维度的嬗变 |
三、揭示感性、理性与作品色彩 |
四、审美维度的体系性、作家审美的复杂性与泛化的诗意性 |
小结 |
第二节 社会历史视阈下的审美维度 |
一、呼应文学思潮与社会思潮 |
二、彰显文学的民俗学和文化传播价值 |
三、昭示五组共同体 |
小结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四、欣喜之后让我们冷静(论文参考文献)
- [1]浅谈《民法典》中离婚冷静期制度的完善[J]. 孟文静. 克拉玛依学刊, 2021(05)
- [2]队伍(长篇小说连载·四)[J]. 黄孝阳,陶林. 作品, 2021(07)
- [3]白鸦[J]. 娜彧. 安徽文学, 2021(06)
- [4]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字体情绪表达研究[D]. 郭舍其. 吉林大学, 2021(01)
- [5]初中学校正义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基于S市三所初中的调查[D]. 杨蕾. 沈阳师范大学, 2021(12)
- [6]怪异故事的文化意蕴 ——谈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的怪异故事[D]. 王舜元. 北方民族大学, 2021(09)
- [7]魔鬼藏身处[J]. 克雷格·拉塞尔,周建川. 译林, 2021(03)
- [8]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策略探究[D]. 于丽. 喀什大学, 2021(07)
- [9]浅草—沉钟社的文学译介研究 ——基于针对文学主张和译介之间的关联的讨论[D]. 林小仁.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1)
- [10]新世纪西部乡土小说的审美维度研究 ——以陕、甘、宁为中心[D]. 隋军. 西藏民族大学, 2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