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膀胱移行细胞癌复发风险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任正举,杨博,方琨,任尚青,廖建,柳良仁,董强[1](2016)在《经尿道绿激光治疗非肌层浸润型膀胱肿瘤疗效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系统评价经尿道绿激光汽化术治疗非肌层浸润型膀胱肿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2016年第2期)、CNKI、CBM、VIP和WanFang Data数据库,搜集国内外有关经尿道绿激光治疗非肌层浸润型膀胱肿瘤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6年2月。由2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1个RCT,共计92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经尿道传统电切和等离子电切相比,经尿道绿激光治疗非肌层浸润型膀胱肿瘤可明显减少术后留置尿管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降低膀胱穿孔、闭孔神经反射发生率及肿瘤复发率;但在手术时间上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当前证据表明,经尿道绿激光手术治疗非肌层浸润型膀胱肿瘤在围手术期安全性及术后恢复速度方面均优于传统电切与等离子电切术。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限制,上述结论尚需开展大样本、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进行验证。
李思,徐鹏,沈朋飞,王佳[2](2015)在《同期行经尿道膀胱癌电切术与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治疗膀胱癌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疗效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文中提出目的系统评价经尿道膀胱癌电切术(TURBT)的同期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与仅行TURBT或分期行TURBT和TURP比较治疗膀胱癌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CBM、WanFang Data和CNKI,搜集TURBT的同期行TURP与仅行TURBT或分期行TURBT和TURP比较治疗膀胱癌合并BPH的相关随机对照试验(RCT)和队列研究,检索时限截至2015年1月1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3个研究,包括3个RCT(n=137)和10个回顾性队列研究(n=998)。Meta分析结果显示:同期组与对照组在术后肿瘤总体复发率[RCT:OR=0.55,95%CI(0.24,1.24),P=0.15;队列研究:OR=0.78,95%CI(0.60,1.01),P=0.06]、尿道及前列腺窝部肿瘤复发率[RCT:OR=1.40,95%CI(0.28,7.06),P=0.68;队列研究:OR=1.36,95%CI(0.49,3.74),P=0.55]、肿瘤进展率[队列研究:OR=0.93,95%CI(0.53,1.61),P=0.79]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RCT:OR=0.35,95%CI(0.08,1.55),P=0.17;队列研究:OR=1.75,95%CI(0.44,6.98),P=0.43]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仅行TURBT或分期行TURBT和TURP相比,同期行TURBT和TURP治疗膀胱癌合并BPH不会增加膀胱癌术后复发、尿道及前列腺窝种植以及肿瘤进展的风险,也不会增加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的风险。但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所限,本研究结论尚需开展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的RCT进行验证。
余义[3](2015)在《经尿道膀胱肿瘤内镜粘膜下剥离术(BT-ESD)与传统电切(TURBT)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的对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经尿道内镜粘膜下剥离术(BT-ESD)与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的疗效对照研究方法:对2013年4月-2014年4月间在陕西省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手术治疗首次发病的138例非肌层?润性膀胱肿瘤患者按手术方式不同进行分组。TURBT组共100例,其中男性占70例、女性占30例,年龄范围23-90岁,平均年龄67.5±9.8岁;BT-ESD组共38例,其中男性占25例、女性占13例,年龄范围42-81岁,平均65.9±11.4岁;经统计学分析二组间膀胱肿瘤个数、大概的肿瘤直径范围、术前病理分期、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通过对术后肿瘤1年复发例数、手术时间、术中并发症、患者住院花费、术后患者住院天数、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得出二种手术方式的临床治疗效果。统计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间首次发病在陕西省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手术治疗的138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患者,分别行BT-ESD(n=38)与TURBT(n=100),比较二组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花费及1年原位复发率等指标。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BT-ESD组平均手术时间为50±20.20 min,大于TURBT组23.08±15.00 min,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直径小于2cm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BT-ESD组手术时间与于TURBT组未见明显差异;2.BT-ESD组与TURBT组的术中闭孔神经反射率、术后住院时间、平均住院花费分别为:BT-ESD 0%、(3.7±1.0d)、16700元,TURBT 19%、(6.2±1.0d)、18411元,前者均小于后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BT-ESD组与TURBT组的术后1年原位复发率分别为0与6%,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T-ESD术在治疗NMIBT方面疗效确切;相比传统TUR-BT术,BT-ESD术后住院时间短、住院花费相对较少、同时未发生闭孔神经反射等并发症,对于直径<2cm肿瘤操作时间未见明显延长。临床中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必要时二者可结合同时使用。
乔光华[4](2012)在《根治性TUVBT治疗膀胱肿瘤的疗效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研究通过尿道根治性汽化电切术(TUVBT)针对治疗膀胱肿瘤的手术技巧和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3月到2010年5月的100例浅表性膀胱肿瘤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施行经尿道膀胱肿瘤汽化电切术(TUVBT),手术之后患者实施常规化疗药物膀胱灌注。结果 100例患者一次切除,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35min,其中2例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临界膀胱穿孔,全组没有输血,100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患者1年以内的复发几率为8.7%,总复发率为14.3%。结论经尿道膀胱肿瘤汽化电切术(TUVBT)的操作简单,患者出血量少,手术视野较为清晰,去除肿瘤的效果满意,并且能够减少在手术过程中出现膀胱穿孔的发生几率,增强手术的安全性,最大限度的减少患者手术之后的复发几率,值得在临床科室中广泛推广。
肖炜[5](2012)在《腹腔镜手术与开放性手术治疗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的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上尿路移行细胞癌(TCC)是一种较少见的侵袭性肿瘤。目前治疗这种疾病有多种手术方法,大致可分为开放性手术和微创性手术。研究目的确定治疗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的最佳手术治疗方法。检索策略检索以下数据库中评价治疗上尿路TCC的手术方法的随机试验:Pubmed/Medline database(1990.1-2011.11)、 OVID (1990.1-2011.11)、EMBASE(1990.1-2011.11)、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90.1-2011.11)、中国循证医学/Cochrane中心数据库(CEBMCCD)、Cochrane图书馆等。收集所有比较治疗局限性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的各种手术方法的随机或半随机对照试验的相关文献。对纳入的文献采用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价工具对试验进行评价。并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观察指标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我们找到一项随机对照试验满足我们的纳入标准,这个试验表明,腹腔镜手术与开放性手术相比,腹腔镜对围手术期的生存率具有更好的优势,而且在术中失血(104mlvs430ml,P <0.001)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目前还不能从现有的随机对照试验中获得高质量的证据,来证实对于上尿路移行细胞癌来说哪种才是最佳的手术方法。然而一个小型的随机试验和观测数据表明,与开放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可获得同等的生存率,且术中失血量较少,术后恢复较快。
杨晓红,范芹,柳韡[6](2011)在《膀胱移行细胞癌复发预测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应用已建立的膀胱移行细胞癌手术治疗后复发预测的数学模型,预测肿瘤的复发,从而指导临床工作。方法采集泰安市中心医院泌尿外科2005~2008年度治疗的膀胱移行细胞癌的临床病例共76例,将复发相关危险因素数量化,应用预后指数PI的计算公式进行复发风险值计算,取界值为2.0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计算预测值PI,将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比较,其灵敏度、特异度、及符合率分别为82.4%、72%、78.9%,两者一致性较好。结论根据上述模型可对移行细胞癌患者的预后做出较为准确的评价。
岳相辉,宋明山,阮政,赵永伟[7](2009)在《膀胱移行细胞癌复发预测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应用已建立的膀胱移行细胞癌复发预测的数学模型。预测肿瘤的复发,从而指导临床工作。材料方法:本组对象为泰安市中心医院医院2005年1月~2008年12月期间手术治疗的膀胱移行细胞癌中随访资料齐全的76
金雷[8](2009)在《后腹腔镜肾输尿管全切除术与开放手术治疗上尿路移行细胞癌临床疗效比较》文中研究说明泌尿系肿瘤中上尿路恶性肿瘤发病率不高,约占整个尿路上皮恶性肿瘤的4%。肾盂、输尿管癌多为移行上皮细胞癌。目前临床上肾盂、输尿管癌治疗主要采取根治性手术。目前手术的方法有包括经典的肾盂输尿管癌的手术,标准的术式为患肾及输尿管的全切和输尿管开口处膀胱袖套状切除。近20年来因腹腔镜设备的不断改善和操作技术的熟练,腹腔镜技术在泌尿外科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微创治疗肾盂输尿管肿瘤已经成为国内外泌尿科医师的共识,主要有手助腹腔镜治疗肾盂或输尿管癌、输尿管末端电切联合经腹腔途径腹腔镜肾输尿管切除术、输尿管末端电切后腹腔镜下肾输尿管及膀胱袖状切除术。我科于2004年6月以来采用新型的后腹腔镜加下腹部小切口术行肾盂、输尿管癌根治性切除术,无论术中还是术后都得到比较满意的效果,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并发症少、切除标本完全、恢复快、符合肿瘤根治外科学原则等优点,符合微创要求且安全有效,随着腹腔镜器械的发展和医生手术经验的积累及腹腔镜技术的改进,后腹腔镜下肾输尿管全切除术有望成为治疗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的新标准。目的:比较上尿路移行细胞癌行后腹腔镜肾输尿管全切除术与开放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36例上尿路移行细胞癌患者行后腹腔镜下肾输尿管全切除术(A组),并与同期29例开放手术(B组)进行对比。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肠功能恢复时间、止痛剂使用量和住院时间等进行统计分析。并对患者随访4-36个月,比较两组的生存率、膀胱肿瘤复发情况。结果:所有手术均成功完成,无死亡病例,A组无中转开放手术病例。平均手术时间A组(156±28)min,B组(138±19) min (P <0.05);术中出血A组(120±30) ml,B组(180±29)ml,(P <0.01);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A组(36.7±8.2)h,B组(37.2±7.2) h( P >0. 05);术后止痛药物使用剂量A组(38.6±15.1)mg ,B组(50.9±19.7)mg( P < 0.05),平均住院天数A组(8.7±1.3)d ,B组(9.2±1.8)d( P > 0.05)。后腹腔镜组(A组)平均手术时间略长于开放手术组(B组)(P<0.05)。后腹腔镜组平均术中出血量、平均术后止痛药物剂量均少于开放组(P<0.05);两组平均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平均术后住院天数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4~36个月,两组膀胱复发率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腹腔镜下肾输尿管全切除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并发症少、切除标本完全、恢复快、符合肿瘤根治外科学原则等优点,已经成为治疗上尿路移行细胞癌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徐航,王玉杰[9](2008)在《膀胱癌术后年内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为提高膀胱肿瘤的疗效,改善患者的预后,减少复发,本文研究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了诸多危险因素在肿瘤预后和转归中的作用,探讨其特点,并给出干预措施以及对策。方法:本研究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对所有随访满一年的患者进行多因素分析,判断其年内复发的危险因素,结合临床经验和相关文献初步筛选纳入11个可能影响膀胱癌复发的因素, 11项指标先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再将单因素分析有联系的指标一起带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进行参数估计及假设检验,并求得各变量回归系数,P值,OR估计值及其95%CI,筛选出有意义的指标即影响膀胱癌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本组研究对象为2006年6月1日~2007年5月31日来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确诊并予以手术治疗的膀胱癌患者,共203例,术后均随访一年,截止2008年5月31日完成随访。主要终点为膀胱癌术后年内复发。结果:本研究共失访46人,完成随访157人,一年随访期内共有89例患者复发膀胱肿瘤,68例未在年内复发。经多因素分析消除各因素间互相影响后,膀胱肿瘤的分期的OR值为1.547(P=0. 009;95%CI 1.115~2.144)、分级的OR值为2.488(P=0.001;95%CI 1.482~4.177),而手术方式2(根治性膀胱全切)的OR值为0.062(P=0.002;95%CI 0.010~0.370)、辅助放化疗的OR值为0.156(P=0.000;95%CI 0.057~0.431)、膀胱灌注的OR值为0.120(P=0.000;95%CI 0.042~0.342)。结论:研究结果显示,膀胱肿瘤的分期、分级是影响膀胱肿瘤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而手术方式2(根治性膀胱全切)、辅助放化疗、膀胱灌注是影响膀胱肿瘤患者术后复发的保护因素,说明肿瘤分期和分级越高,复发概率越高,而根治性膀胱全切、综合治疗因素如手术加辅助放化疗和手术加膀胱灌注是膀胱肿瘤患者的保护因素,可以降低术后复发概率。
张惠敏[10](2008)在《三种膀胱灌注对膀胱树突状细胞及尿IL-2的影响及意义》文中指出背景和目的膀胱肿瘤是泌尿外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临床特点主要是高发病率、高复发率和低度恶性。膀胱灌注治疗膀胱肿瘤是预防膀胱肿瘤复发的有效的方法,传统的膀胱灌注的药物有BCG(Bacillus Camette-Guerin)、丝裂霉素(Mitomycin C)、塞替派(Thiotepa)、阿霉素(Doxorubicin)等。目前,在这几个传统的灌注药物当中,效果比较可靠的、应用最广的要属BCG。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大量的新的灌注方法不断出现,例如吡柔比星、吡柔比星联合BCG、IL-2联合BCG、吡柔比星联合丝裂霉素、表阿霉素、羟基喜树碱、全反式维甲酸、BCG细胞壁骨架联合IL-2、α-干扰素等,但这些新的灌注方法的疗效大多来自临床观察,尚未得到一致的肯定,在这些新的灌注方法中,众多文献提到了IL-2联合BCG膀胱灌注的疗效优于单纯BCG灌注疗效,但在联合灌注是如何提高疗效,如何预防膀胱肿瘤复发机理的研究却很少(未发现国内相关报道)。本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对比分析IL-2联合BCG、BCG、丝裂霉素三种膀胱灌注方法对wistar大白鼠膀胱组织中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 cell,DC)和尿IL-2的影响,探讨联合灌注预防膀胱肿瘤复发的免疫机制,为联合灌注治疗优于单纯BCG灌注治疗提供理论支持,同时也为探索寻找判断膀胱灌注药物疗效的一些理论指标提供新的思路。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由美国学者Steinman于1973年发现的,DC是目前所知的机体内功能最为强大的抗原呈递细胞,因其成熟时伸出许多树突样或伪足样突起而得名。有别于其他抗原呈递细胞,DC最大的特点是能够显着刺激初始T细胞进行增殖,并为淋巴细胞提供重要的粘附和共同刺激分子。成熟的树突状细胞能够是有效的抗原捕获细胞。炎性因子、Toll样受体(例如细菌的部分成分、BCG)、CD40L、TFN-α等可以影响DC分化成熟。成熟的DC能够激活和维持CTL、使MHC表达增高、促进共同刺激分子如CD83、CD86、CD54、CD40的产生,从而分泌大量的IL-2。因此DC是机体免疫应答的初始者,在免疫应答的诱导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国内外学者对DC与膀胱肿瘤的关系也做了大量研究,膀胱组织中DC的数量能很好的反映肿瘤的分级、分期、复发以及预后。IL-2抗肿瘤作用已经有了很多的研究,首先,IL-2可以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成熟,同时IL-2可诱导T细胞表面IL-2R的表达增加,还可刺激其它细胞因子如TNF、IFN-γ的分泌。除了T细胞,IL-2也对B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有诱导、激活的作用,功能具有上调作用,使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材料和方法将44只雌性wistar大白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以及BCG组、丝裂霉素组、IL-2联合BCG组,分别定期进行9次膀胱灌注并分批处死取出膀胱组织并收集膀胱内尿液,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膀胱组织中DC的数量,用双抗体夹心酶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尿IL-2含量,观察膀胱组织DC及尿IL-2的变化。结果1. DC平均数量:对照组为4.8±3.4CDS/HPF、IL-2联合BCG组为28.4±8.0CDS/HPF、BCG组为16.6±5.9CDS/HPF、丝裂霉素组为4±2.3CDS/HPF。2.尿IL-2浓度:对照组为35.7±11.3ng/L、IL-2联合BCG组为87.5±30.4ng/L、BCG组为58.7±20ng/L、丝裂霉素组为35.9±9.6ng/L。3. IL-2联合BCG不仅增加了局部免疫功能,而且提高了全身免疫状态。4. IL-2联合BCG有助于机体维持一个较长时间的免疫状态。结论1. IL-2联合BCG实际上是将主动免疫与被动免疫有机结合,两者间有免疫协同作用。2. IL-2联合BCG灌注更能有效的诱导DC的成熟,增加DC的迁移的能力,并激活T细胞分泌更多的IL-2,为IL-2联合BCG灌注优于BCG单纯灌注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膀胱移行细胞癌复发风险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膀胱移行细胞癌复发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经尿道绿激光治疗非肌层浸润型膀胱肿瘤疗效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1.1 研究设计 |
1.1.2 研究对象 |
1.1.3 干预措施 |
1.1.4 结局指标 |
1.1.5 排除标准 |
1.2 检索检索 |
1.3 文献筛选、资料提取与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
1.4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
1.5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与偏倚风险评价 |
2.3 Meta分析结果 |
2.3.1 手术时间 |
2.3.1. 1 绿激光vs.传统电切术 |
2.3.1. 2 绿激光vs.等离子电切术 |
2.3.2 留置导尿时间 |
2.3.2. 1 绿激光vs.传统电切术 |
2.3.2. 2 绿激光vs.等离子电切术 |
2.3.3 住院时间 |
2.3.3. 1 绿激光vs.传统电切术 |
2.3.3. 2 绿激光vs.等离子电切术 |
2.3.4 出血量 |
2.3.4. 1 绿激光vs.传统电切术 |
2.3.4. 2 绿激光vs.等离子电切术 |
2.3.5 膀胱穿孔与闭孔神经反射发生率 |
2.3.5. 1 绿激光vs.传统电切术 |
2.3.5. 2 绿激光vs.等离子电切术 |
2.3.6 肿瘤复发率 |
2.3.6. 1 绿激光vs.传统电切术 |
2.3.6. 2 绿激光vs.等离子电切术 |
2.3.7肿瘤原位复发率 |
3 讨论 |
(2)同期行经尿道膀胱癌电切术与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治疗膀胱癌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疗效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1.1纳入与排除标准 |
1.2检索策略 |
1.3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偏倚风险评价 |
1.4统计分析 |
2结果 |
2.1文献检索结果 |
2.2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和偏倚风险评价 |
2.3Meta分析结果 |
3讨论 |
(3)经尿道膀胱肿瘤内镜粘膜下剥离术(BT-ESD)与传统电切(TURBT)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的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膀胱肿瘤的流行病学 |
膀胱肿瘤的危险因素 |
膀胱肿瘤的病理分型 |
二、研究内容 |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的生物学特征 |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肿瘤手术治疗方式 |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肿瘤手术治疗现状 |
海博刀功能简介 |
实验方法与资料 |
手术治疗方法 |
结果分析 |
BT-ESD 优点 |
讨论 |
结论 |
本临床研究的不足与计划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根治性TUVBT治疗膀胱肿瘤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5)腹腔镜手术与开放性手术治疗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背景和前言 |
资料方法 |
一 试验纳入的标准和排除的标准 |
二 文献采集 |
三 文献的选择以及质量评价 |
四 资料的提取 |
五 统计分析 |
结果 |
一 原始资料的数量和质量 |
二 纳入试验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三 统计分析结果 |
讨论 |
1 证据质量分析与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膀胱移行细胞癌复发预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2 结 果 |
3 讨 论 |
(8)后腹腔镜肾输尿管全切除术与开放手术治疗上尿路移行细胞癌临床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回顾 |
正文 |
1 临床资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10)三种膀胱灌注对膀胱树突状细胞及尿IL-2的影响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论文正文 三种膀胱灌注对膀胱树突状细胞及尿IL-2 的影响及意义 |
前言 |
三种膀胱灌注对膀胱树突状细胞及尿IL-2 的影响及意义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全文小结 |
致谢 |
照片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膀胱肿瘤复发机理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四、膀胱移行细胞癌复发风险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经尿道绿激光治疗非肌层浸润型膀胱肿瘤疗效的Meta分析[J]. 任正举,杨博,方琨,任尚青,廖建,柳良仁,董强.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6(04)
- [2]同期行经尿道膀胱癌电切术与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治疗膀胱癌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疗效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J]. 李思,徐鹏,沈朋飞,王佳.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5(08)
- [3]经尿道膀胱肿瘤内镜粘膜下剥离术(BT-ESD)与传统电切(TURBT)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的对照研究[D]. 余义. 延安大学, 2015(04)
- [4]根治性TUVBT治疗膀胱肿瘤的疗效分析[J]. 乔光华. 中国实用医药, 2012(35)
- [5]腹腔镜手术与开放性手术治疗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的Meta分析[D]. 肖炜. 南华大学, 2012(01)
- [6]膀胱移行细胞癌复发预测的研究[J]. 杨晓红,范芹,柳韡. 泰山医学院学报, 2011(05)
- [7]膀胱移行细胞癌复发预测的研究[A]. 岳相辉,宋明山,阮政,赵永伟. 第十六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9
- [8]后腹腔镜肾输尿管全切除术与开放手术治疗上尿路移行细胞癌临床疗效比较[D]. 金雷. 第四军医大学, 2009(12)
- [9]膀胱癌术后年内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J]. 徐航,王玉杰. 新疆医学, 2008(12)
- [10]三种膀胱灌注对膀胱树突状细胞及尿IL-2的影响及意义[D]. 张惠敏. 第三军医大学, 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