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火灾允许破坏程度的探讨

森林火灾允许破坏程度的探讨

一、关于森林火灾允许受害水平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刘苦育[1](2021)在《L市森林防灭火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力倡导科学发展观,做好森林资源的保护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应急管理部门需要对森林防灭火工作的开展予以高度重视,尽最大可能避免森林火灾的发生,有效保护森林资源安全,为经济社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但是,在大部制改革背景下,地方政府应急管理机构在森林防灭火的工作中仍存在诸多问题,阻碍了新时代森林防灭火应急管理工作的发展。因此,论文将基层森林防灭火应急管理工作作为研究对象,探索研究提升基层森林防灭火应急管理能力的新视角。论文在参考现有工作小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对L市森林防灭火应急管理工作的现状进行了简单介绍。为了能够更加全面有效地分析和总结L市森林防灭火应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困难,本文采取了问卷调查的形式对L市森林防灭火应急管理工作的主要职能、组织机构和运作机制等问题展开了调研;与此同时还对L市森林防灭火工作管理人员和一线指挥人员进行了访谈,从而进一步了解了L市森林防灭火应急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困难。本文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深入基层一线获取第一手资料,充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精准地剖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通过研究发现,自成立以来,L市应急管理局在森林防灭火工作中取得了较为亮眼的成绩,但是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也不容忽视。例如部门间的防灭火职责划分不清晰妨碍了应急处置效率的提高,不够健全的森林防灭火规章制度为后续管理埋下了隐患,森林防灭火救援队伍建设不到位和指挥决策机制的失效使目前L市的大应急管理体系无法起到“1+1>2”的积极效果。为此,论文在最后针对现有问题,从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健全完善规章制度等方面出发,以科技力量为依托,提出了优化L市森林防灭火应急管理工作的对策建议,为提高L市森林火灾应急处置能力做出贡献。

张恒[2](2021)在《河北省森林火灾防治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森林火灾是一种突发性自然灾害,攸关公共利益,对生态资源保护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产生重大威胁,需要政府和管理部门快速应对。河北省地处京畿重地,区位特殊,近年来森林火灾频发,其保护生态环境资源安全责任重大,有必要运用公共危机管理理论重新审视河北省森林火灾防治实践,进一步完善森林火灾防控体系,这对更加有效预防和处置森林火灾,保护森林资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河北省2001-2018年森林火灾呈现出空间分布上南少北多、时间分布上集中于3、4月份、人为火源为主的基本特点。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北省森林火灾防治工作逐步发展,2011年后有了较大进展,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森林火灾防治新体制运行不畅、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基础设施薄弱,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由于森林火灾防治新体制磨合期各种矛盾集中凸显、森林火灾风险管理基础仍然不牢、专业队伍发展多方受限、森林防火规划落地落实不力。基于对河北省森林火灾特点及防治工作实践中存在问题的分析,运用公共危机管理相关理论,认为做好新体制下的森林火灾防治工作,就必须加强森林火灾防治一体化建设,完善森林火灾风险识别与预警-预防-应急准备-应急响应-灾后恢复的工作链条,更加注重森林火灾风险管理,抓好火灾源头治理,开展好火灾预防,大力加强森林火灾专业队伍建设,落实森林防火规划,加强火灾防治基础建设,全方位提升河北省森林火灾防治能力,更加有效地保护森林资源和人民群众财产安全。

富丽莎,潘焕学,秦涛,张曦[3](2020)在《基于均衡理论的森林火灾险费率厘定与分区》文中研究指明为实现森林火灾险费率的精细化厘定,基于均衡理论,以全国29个省(市、区)为研究区,选取1993-2018年数据,从投保林农期望效用与林业灾害风险出发,探讨能够满足供求双方均衡的森林火灾险费率厘定原理,并据此对Holecy模型进行改进,以解决原有模型中分布参数模型局限于Weibull分布与变量不符合实际的问题;利用改进后的Holecy模型对森林火灾险费率进行测算与分区,并将分区结果与实际年均赔付率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各地森林火灾期望纯费率、风险纯费率以及纯费率存在较大差别,在100%参保率下,纯费率由0.164‰到52.955‰不等,最低为甘肃省,最高为黑龙江省;森林火灾险纯费率水平与参保率呈负相关,费率水平随参保率的上升而下降,且参保率对高风险地区的影响更为显着;依据纯费率测算值将研究区划分为高风险区、中风险区、较低风险区和低风险区4个等级,分区结果与年均赔付率分区有一定的吻合性,赔付的差异性表明了森林火灾费率差别化厘定与风险区划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张霖[4](2020)在《内蒙古毕拉河森林火灾受害程度遥感评价及其早期植被恢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通过Landsat OLI卫星遥感影像,使用卫星遥感数据构建随机森林分类模型,对识别火烧迹地面积与林火烈度的方法展开研究分析,同时与海拔、坡度、坡向等地形因子,以及草地、森林等植被类型因子联系起来对过火区域的火烈度在空间上的分布与植被类型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并且利用多时相的植被指数变化时间序列对过火区域的植被早期恢复过程展开研究。针对2017年5月2日发生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业局北大河林场的森林火灾形成的火烧迹地展开研究,通过收集2016年~2019年间每年5月~10月的Landsat 8卫星遥感影像衍生出来的各类火产品数据作为数据源,收集研究区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作为地形因子数据来源,根据K-means聚类算法得出差分归一化燃烧率(differenced Normalized Burn Ratio,d NBR)的阈值范围,利用归一化燃烧率(Normalized Burn Ratio,NBR)、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Vegetation Index,NDVI)、归一化水汽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Water Index,NDMI)、增强型植被指数(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EVI)、土壤调节植被指数(Soil-Adjusted Vegetation Index,SAVI)等遥感指数构建随机森林分类模型,对此研究地的火烈度地进行识别,利用ENVI5.3软件将研究地的海拔、坡度与坡向和火烈度逐个叠加进行分析,同时利用ENVI中的监督分类功能划分出森林、草地两个土地类型后也和火烈度逐个叠加进行分析。而后,在NDVI、EVI、NDMI和NBR等不同指数之间对比不同火烈度、不同植被类型条件下植被指数的恢复情况,最后选出可以更好的反映植被生长恢复特征的指数进行火后植被早期恢复研究,得到的结果如下:(1)利用随机森林分类器建立的分类模型整体上看效果较好,对于林火烈度的总体分类精度达到了88.3%,KAPPA系数值是0.857。利用根据K-means聚类算法得出d NBR四个等级:未燃烧、轻度火烧、中度火烧、重度火烧。中度火烧区域和轻度火烧区域的面积较大,分别为2888hm2和2590hm2,分别占总过火面积的40.2%和36%。(2)林火烈度会受到海拔、坡度、坡向等地形因子以及植被类型的影响。在海拔450~550m的区域火烧面积最大,轻度林火烈度主要分布在海拔450~550m的区域,中度与重度火烈度在450~1000m的海拔范围内均有分布;在Ⅱ级坡(2°~6°)的火烧面积最大,坡度在15°以上时几乎没有轻度火烧;在阳坡的火烧面积要相对阴坡大一些。植被类型方面,森林主要受到中度、重度的火烧,而草地主要受到了轻度火烧的影响,受害程度较低。(3)火灾发生后的早期时间内植被恢复在不同强度的林火烈度作用,以及不同植被类型的影响下具有较大差异性。同时,草地比森林的恢复水平高出很多,大部分草地在火烧当年就可以快速恢复100%水平,而森林因火烧强度较大,需要到第二年才逐渐恢复至火前80%水平。该研究结果可以为森林火灾的火烈度等级评价以及火烧迹地中的植被恢复研究提供参考案例。

刘炀炀[5](2020)在《基于GEE的林火识别与火后植被恢复评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传统的利用遥感方法监测森林火灾大多在本地设备中完成,本地设备存储和计算的能力直接关系到数据处理的时间,同时也限制了当前对于大尺度区域森林火灾的展开研究。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简称GEE)是对海量遥感数据进行科学分析以及地理信息可视化的综合性大数据平台,数据处理不受本地条件的制约。本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市为研究区,致力于基于GEE进行火情监测,提出一种快速识别提取大尺度区域火烧迹地的新方法,建立市级林火历史属性数据库,分析森林火灾及其火烈度的分布格局,探索精确至月内时段的起火时间判别方法,研究不同条件下火后植被恢复动态的评估方法,以期为当地林业部门监测森林火灾以及制定火后植被恢复经营决策提供理论支持与数据基础。本研究基于GEE获取根河市2001~2010年的年际TM合成影像,选择以影像的近红外波段与d NBR指数作为过火区敏感特征,利用OTSU算法计算阈值后构建决策树分类模型提取根河市年际火烧迹地,验证精度后建立了市级林火历史属性数据库,分析森林火灾的时空分布情况;根据d NBR指数阈值范围进行林火烈度分级,结合DEM数据分析林火烈度的空间分布;基于GEE调用MOD09A1数据集获取过火区及邻近植被区斑块的NDVI、NBR指数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对比分析确定火烧迹地起火时间;基于GEE调用Landsat系列数据合成的EVI指数产品提取不同火烧迹地各级林火烈度区域像元的EVI指数时间序列数据,以起火前三年生长期的EVI均值为对照计算d EVI指数,从时间尺度上分析不同林火烈度对火后植被恢复的影响,评估火后植被恢复年限。主要结论如下:⑴基于GEE快速提取大尺度区域火烧迹地的方法可行,火烧迹地提取的总体精度为88.54%,整体较为完整,边界清晰,结果较为可靠。⑵根河市2001~2010年发生的森林火灾具有明显的时间与空间差异,火烧迹地总体分布在东北部地区,而西南部地区较少。在所有森林火灾中,林火预警次数最少,但极易发展为规模更大的森林火灾;一般森林火灾次数最多,频率最高;重大森林火灾14起,总过火面积为3969.3hm2;特大森林火灾次数不多,但其过火面积远超其他等级的森林火灾。所有年份中,2003年总过火面积最大,2006年最小,2004年和2006年森林火灾发生次数最少,都只有4起,2008年次数最多为18起,但大多为过火面积在1~100hm2的一般森林火灾,2003年位于中部地区发生的特大森林火灾过火面积高达84343.3hm2,是根河市历年过火面积最大的森林火灾。⑶根河市森林火灾各级林火烈度的过火面积占比总体呈:中度>重度>轻度,海拔在500~1000m的区域过火面积占比远高于1000m以上的区域;不同坡度过火面积占比总体呈:缓坡>平坡>平地>斜坡>陡坡;不同坡向过火面积从大到小依次为:东>西>北>南>西北>西南>东北>东南>平地。总体来看,海拔在500~1000m、坡度为6~15°以及坡向处于东坡的区域易发生大规模森林火灾,可作为当地林业部门重点林火预防区域。⑷结合NDVI与NBR指数的时序变化确定火烧迹地的起火时间能够有效避免数据噪声和天气变化的影响,可以实现在没有其它林火数据支持的情况下确定起火时间,判别精度可达到月内时间段。森林火灾发生后,NDVI与NBR指数变化显着,NDVI指数通常在火后第1年出现下降趋势,而NBR指数在起火当年即表现出下降的趋势。⑸根河市火后植被指数的总体恢复年限在10年左右,总体表现为:重度火烧更新恢复难,轻度、中度火烧恢复影响因素多,不同火烈度区域的火后植被恢复情况与过火面积并无明显关系。火后EVI指数呈明显上升趋势并伴随一定年际波动,不同林火烈度区域的EVI指数恢复差异明显,重度火烧的恢复速率明显低于轻度、中度火烧,轻度火烧最快1年即可恢复至火前水平,最慢需8年;中度火烧区域最快需2年恢复至火前水平,最慢需8年;重度火烧区域最快4年可恢复,最慢恢复时间长达10年。

魏聪媛[6](2020)在《基于Spring Boot的云南省森林火险预测系统的研建》文中研究说明云南省是我国森林资源大省,同时也是森林火灾发生较为频繁的地区之一。森林火灾的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做好及时有效的森林火险预测是该地区森林防火工作的重要任务,因此研建云南省森林火险预测系统为林火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是十分必要的工作。本文介绍了研建云南省森林火险预测系统使用的开发技术、预测模型以及系统研建的过程。其中预测方法包括泊松分布模型、负二项分布模型、零膨胀负二项分布模型以及细小可燃物含水率模型的预测方法,基于对森林火险长期预测中参考因子类别的考虑,将森林火险预测分为时间维度和行政区划维度的预测。在时间维度的年尺度和月尺度中,均选取气象因子作为自变量,并分别采用泊松分布模型和零膨胀负二项分布模型对森林火险数据进行预测;在行政区划维度的年尺度和月尺度中,均选取气象因子、道路密度、农业人口密度等因子作为自变量,分别采用负二项分布模型和零膨胀负二项分布模型对森林火险数据进行预测;在两种维度的日尺度和即时尺度中,均选取气象因子、可燃物等因子作为细小可燃物含水率模型的自变量实现对森林火险数据的预测。基于对云南省林业局接收森林火险预测信息方式的了解,本文介绍了研建云南省森林火险预测系统所用到的相关技术和实现方法,包括Spring Boot整合Paoding Rose Jade的开发框架、实时气象数据API接口调用、预测模型库建设、模型库的访问机制和调用、ECharts图形库的嵌入和数据展示等。通过对云南省森林火险预测系统的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和测试整个过程的研建,实现了以图表或者地图的形式展示云南省过去二十年的林火历史数据和未来的林火预测数据功能,时间尺度可以选择年尺度、月尺度、日尺度,充分保证预测数据的时效性,地区级别可以选择省、地市和县,通过时间维度和行政区划维度的结合充分满足了用户的多角度统计、分析、预测的防火业务需求,对本领域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张孟[7](2020)在《情境化到情感化:政务微博危机传播的策略研究》文中指出2009年新浪微博成为中国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门户网站,微博广场式的社交开始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同年政务微博开始上线,创新了政府社会管理的新方式,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成为了Web2.0时代政务微博发展的新方向。如今政务微博已发展十年之久,随着互联网和媒介技术的变革,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平台得到发展,政务新媒体伴随着政府适应互联网携手并进,为政府更好的服务群众,与群众沟通并建立服务型政府开辟了新的路径。技术在更进的同时政策与制度也在推动着政务新媒体的发展,为推动政务新媒体健康有序发展,2018年底国务院下发关于推进政务新媒体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的通知,通知要求统筹推动政务新媒体与政府网站整体协同发展,要将政务新媒体工作情况列入年度绩效考核。至本次国办发文,明确把政务新媒体考核指标规范化,检查指标设置主要是问题导向,例如“内容不更新”“互动回应差”等底线要求,这些标准也将促使政务新媒体由追求增量转变为高质量服务型发展。十年的时间里政务微博从最开始的发展不平衡到如今的日趋下沉,政务微博公共服务功能在变多、变强的同时面临的挑战也在日趋增加。随着我国近年来公共危机事件的频发,在社交媒体时代的背景下,政务微博在危机传播中的功能和责任是十分重要的,无论从社会治理还是舆论导向还是稳住民心角度,都应当引起重视,因此探讨政务微博的危机传播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本文首先探讨了政务微博在危机传播中的主要功能及其传播模式,之后利用内容分析法、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危机案例,伴随情境化到情感化的发展过程,探讨了政务微博在危机传播中的传播策略及其带来的影响和效果;依据情境危机传播理论和整合危机图示理论,将危机事件通过危机情境进行具体分析,结果发现官方政务微博应该根据危机情境采取相应的危机传播策略,危机传播策略与公众情感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政府积极的传播策略对公众的情感起着导向作用,公众积极的心态也能够帮助危机事件得到有效化解。在探究“3.30四川木里森林火灾”和“无锡高架坍塌”的案例中发现政务微博存在缺乏舆情预警机制、在危机爆发期中回应不及时、危机信息议程设置契合度低、舆情引导不当等问题与短板,并根据危机在情境化和情感化的不同过程中针对性的提出应对策略:一、在危机“情境化”应对中建立舆情预警机制、掌握舆论主导权等;二、在危机“情感化”应对中减少官本位思想、善用互联网语言、拉近政民距离、完善制度化管理等,据此引导政府通过政务微博在危机传播中与公众形成良性对话,促使危机事件朝着积极的态势解决和发展。

雷蕾[8](2020)在《移动传播语境下灾难报道的“二次伤害”研究》文中提出信息技术的变革,驱动移动传播媒体逐渐成为传播的主渠道。在为受众拓宽报道渠道和内容的同时,移动传播媒体失范的内容生产与传播方式,也会给当事人造成伤害以及给社会带来危害。而移动传播媒体对灾难新闻报道的失序,可能会给受灾难影响的人群增加“二次伤害”的风险。媒体报道本身演变成一种灾难,会加深人们的痛苦指数,给救灾救难工作制造障碍,并可能因此降低媒体和社会组织的公信力,影响人们对整个社会媒体公信力的怀疑,甚至可能在不同的社会人群中引起意见和情绪对立,造成社会撕裂。在目前移动传播的媒体环境下,灾难报道“二次伤害”的表现是多样的,产生的原因也较为复杂。本文试图从移动传播等核心关键的理论、特征入手,深入分析在新的传播环境下新闻报道的采访方式、报道内容、效果反馈等对灾难事件报道产生的影响及新语境下灾难报道“二次伤害”现象的表现,从群体心理、媒体、社会公众及法律监管等四个维度分析产生灾难报道“二次伤害”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避免灾难报道“二次伤害”的对策,以推动灾难报道更好地在社会治理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本文站在移动传播媒体的背景下,借助传播学、社会心理学、新闻伦理学等理论,综合运用案例分析法、文献分析法和深度访谈法对近年来较为典型的灾难报道“二次伤害”案例进行分析与探讨,并结合一手个案资料进行整理研究。研究发现,灾难新闻产生“二次伤害”不仅仅是媒体记者的原因,与大的社会环境因素以及受众自身也有关系;而移动传播的媒体环境,加大了“二次伤害”的发生频率,放大了“二次伤害”,其带来的影响不可忽视;“二次伤害”不仅会对新闻当事人产生伤害,也会影响媒体自身的健全发展;因此本文针对研究发现从各个层面提出了相关建议。希望这些分析和建议,有助于媒体业及媒体人重新审视自己的新闻职业操守,在充分保证公众知情权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灾难受害者的权益,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杨存亮[9](2020)在《自走式双风机风力灭火装备的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森林是构成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用来减少水土流失、改善气候以及控制环境污染等,然而,频繁发生的森林火灾使得生态环境面临着严重的威胁,防火和灭火工作尤为重要,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和支持森林灭火装备的相关研究。我国针对于森林火灾扑救的相关设备主要有便携式风力灭火机和大型消防车,前者具有环保节能的优点,但对消防人员的体能、耐力要求极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后者的灭火效率高,但在扑灭中、低强度火灾时,造成资源浪费并且生产成本较高。因此,为了降低火灾扑救人员的劳动强度,进一步提高灭火工作的经济性与安全性,需要设计一种经济、实用的自走式双风机风力灭火装备。论文首先对森林火灾的扑救原理进行分析,确定装备最终的灭火方式;接着对离心式和轴流式风机进行风力灭火的选择,并对离心式风机的基本理论进行学习,了解其主要组成部分、主要性能参数和基本方程。根据装备总体结构设计的要求,确定其总体结构布局及工作原理,并对装备中的关键零部件履带式底盘、双风筒调节机构、中间传动结构、整机机架、离心风机系统进行理论计算和总体的结构设计;确定装备的主要技术参数。对离心式风机叶轮和蜗壳的几何结构参数和轴功率进行详细的理论计算,确定叶轮和蜗壳的几何结构参数和轴功率,进而完成对离心风机系统核心部件的理论设计;并通过MATLAB软件对叶轮几何结构的相关参数进行优化设计。对装备的整机机架和离心式风机叶轮进行有限元分析,包括常见的静态分析与模态分析,通过静态分析得出两者的应力、位移云图,以验证两者结构的刚度与强度;通过模态分析得出两者的低阶频率与振型云图,以验证两者结构的稳定性。通过Fluent软件对离心风机系统的风筒内部流场进行仿真摸拟,经计算得出风筒出口端风速均值和风筒出口流量,与风力灭火的风速及流量的基本要求进行验证;对装备进行样机试制,并进行灭火功能性验证试验;对风筒结构进行改进,以达到风筒结构的优化设计。

罗斯生[10](2020)在《森林火灾对马尾松次生林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以及碳库稳定性的影响》文中指出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库在全球的碳循环与碳平衡中扮演重要角色。森林火灾作为非连续的干扰因子,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驱动因子,显着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及养分循环与能量传递,引起森林碳库与碳分配格局的变化,进而影响森林演替进程及固碳能力。森林火灾通过直接改变植被覆盖度进而影响植被碳库和营养元素周转,最终影响植被的碳固定及碳从植被向土壤的转移,导致不同碳库之间的重新分配。研究森林火灾对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的影响,有助于理解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固持和碳循环过程,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旨在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林火管理策略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有关森林火灾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以及碳库稳定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仍不清楚。为此,以广东省鹤山市马尾松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相邻样地比较法和空间代替时间法,以野外调查采样与室内试验分析为主要手段,定量研究森林火灾对土壤理化性质、土壤有机碳密度、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和细根生物量的影响,探讨森林火灾对土壤有机碳固持和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机制,为科学评价森林火灾对土壤碳库稳定性的影响提供科学支撑。通过分析研究结果,提出了科学合理的林火管理策略。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森林火灾对土壤理化性质均产生影响森林火灾对不同林龄马尾松次生林的土壤理化性质均产生影响。森林火灾增加了马尾松次生林不同林龄的土壤容重、土壤pH值和土壤全磷,降低了不同林龄的土壤含水率、土壤全氮和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了土壤C/N比,减少了 C/P比和N/P比,且土壤含水率、土壤全氮、土壤全磷和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着林龄增长而增加,土壤容重和土壤pH值随林龄增长而减少。马尾松次生林土壤含水率、土壤全氮、土壤全磷和和土壤有机碳含量均呈现为随土壤土层深度加深而减少的趋势,而土壤容重和土壤pH值则表现为随土壤土层深度加深而增加的趋势。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细根生物量与过火样地的土壤容重和土壤pH值呈负相关,而与土壤全氮、土壤全磷和土壤含水率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不同林龄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全氮耦合性较高。嵌套方差分析表明,引起马尾松次生林土壤理化性质变异的原因是不同林龄、不同土壤深度和森林火灾,林龄和土壤深度解释了土壤理化性质变异的10.80%~69.80%,森林火灾解释了土壤理化性质变异的2.50%~11.20%。(2)森林火灾减少了土壤有机碳密度森林火灾均减少了马尾松次生林各林龄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在水平方向上,随着林龄增长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减少幅度降低;在垂直方向上,土壤有机碳密度随着土壤土层深度加深而降低,且随林龄增长减少幅度下降。与对照相比,森林火灾后的幼龄林、中龄林和成熟林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别为35.12、40.80和52.34 t·hm-2,依次降低了10.93%、8.52%和7.56%。相比对照,幼龄林、中龄林和成熟林土壤剖面(0~60cm)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范围分别为5.04~7.76、5.26~10.27和6.33~13.58t·hm-2,依次降低了 2.51%~16.83%、1.31%~11.85%和1.09%~12.50%;森林火灾显着降低了幼龄林和中龄林0~30cm的土壤有机碳密度(P<0.05),显着降低了成熟林0~20cm的土壤有机碳密度(P<0.05)。马尾松次生林土壤有机碳密度与土壤理化性质具有显着相关关系(P<0.05)。通径分析表明,对照样地和过火样地中,土壤全氮均对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直接作用最大,土壤细根生物量对土壤有机碳密度直接作用较小,但其通过土壤全氮对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影响均表现在间接作用上。嵌套方差分析表明,土壤深度解释了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异的70.60%,林龄解释了其变异的25.35%,森林火灾解释了其变异的2.34%。(3)森林火灾降低了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森林火灾降低了马尾松次生林各林龄土壤活性有机碳各组分的含量。土壤EOC随着林龄增长其减少幅度呈现降低的规律,而土壤POC随着林龄增长其减少幅度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规律,且土壤MBC和DOC随着林龄增长其减少幅度呈现“U”型变化规律。相比对照,幼龄林、中龄林和成熟林的土壤MBC分别为65.36、107.48和142.48 mg·kg-1,依次降低了 26.03%、18.14%和18.63%;幼龄林、中龄林和成熟林的土壤DOC 分别为 23.15、52.86 和 68.49 mg·kg-1,依次降低了 22.28%、17.81%和 19.41%;幼龄林、中龄林和成熟林的土壤EOC分别为1308.82、1824.19和2571.58 mg·kg-1,依次降低了 23.98%、18.99%和13.50%;幼龄林、中龄林和成熟林的土壤POC分别为1013.02、1374.75 和 2206.09 mg·kg-1,依次降低了 18.50%、22.96%和 18.32%。马尾松次生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各组分分配比例随林龄增长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规律,其中土壤EOC的分配比例最大,幼龄林、中龄林和成熟林的分配比例分别为29.96%、33.29%和33.35%。在垂直方向上,森林火灾后马尾松次生林土壤MBC和EOC随着土壤深度加深而逐渐减小,而成熟林的土壤DOC则随着土壤深度加深呈现增大的趋势,土壤POC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马尾松次生林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与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化学计量比均呈显着相关关系(P<0.05)。通径分析表明,过火样地中,对土壤MBC的直接影响最大的为C/P比,而N/P比通过土壤全氮对土壤MBC的影响表现在间接作用上;对土壤DOC的直接影响最大的为土壤全氮,而土壤细根生物量通过土壤全氮对土壤DOC的影响表现为间接作用;对土壤EOC的直接影响最大的为土壤全氮,而N/P比通过土壤全氮对土壤EOC的影响表现为间接作用;对土壤POC的直接影响最大的是土壤有机碳含量,而土壤细根生物量通过土壤全氮对土壤POC的影响表现为间接作用。嵌套方差分析表明,土壤深度分别解释了土壤 MBC、DOC、EOC 和 POC 变异的 70.73%、28.34%、79.83%和 73.35%,林龄分别解释了土壤 MBC、DOC、EOC 和 POC 变异的 20.09%、62.27%、13.92%和18.13%,森林火灾分别解释了土壤MBC、DOC、EOC和POC变异的4.69%、5.39%、2.61%和 3.42%。(4)森林火灾对土壤有机碳库稳定性产生重要影响不同林龄马尾松次生林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对森林火灾的响应具有差异性。在水平方向上,马尾松次生林土壤有机碳库稳定性对森林火灾的响应表现为随着林龄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库稳定性增强。幼龄林、中龄林和成熟林的碳库管理指数分别为26.15、30.57和32.09,呈现出随林龄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且各林龄马尾松次生林的碳库活度的变化幅度呈现为随林龄的增加而降低。在垂直方向上,过火样地马尾松次生林的碳库活度在不同林龄之间均表现为随土壤深度加深而减少的变化规律,即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土壤有机碳库稳定性增强。相关分析表明,马尾松次生林土壤碳库管理指数与土壤活性有机碳各组分呈极显着相关关系(P<0.01),与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细根生物量亦呈极显着相关关系(P<0.01)。通径分析表明,土壤全氮对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直接影响最大,通径系数达1.786,土壤全磷、土壤细根生物量对其影响次之,通径系数分别为-1.021和0.981,土壤pH值对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表现在间接作用上。综上所述,森林火灾对马尾松次生林土壤有机碳转化及其碳循环产生重要影响。森林火灾对马尾松次生林土壤有机碳库稳定性的影响,在水平方向上,随着林龄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库稳定性增强;在垂直方向上,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土壤有机碳库稳定性增强。研究结果可为森林火灾后土壤碳固持和碳循环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提供参考依据,为林业管理、森林碳汇管理以及制定森林碳汇生态补偿政策提供科学支撑。

二、关于森林火灾允许受害水平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森林火灾允许受害水平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L市森林防灭火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1.2.1 核心概念
        1.2.2 理论基础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法
        1.4.2 案例法
        1.4.3 问卷调查法
        1.4.4 访谈法
    1.5 研究思路与内容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内容
第2章 L市森林防灭火应急管理现状
    2.1 L市概况
        2.1.1 森林资源丰富
        2.1.2 碳汇造林建设面积大
    2.2 L市森林防灭火应急管理步入正轨
        2.2.1 森林防灭火应急救援队伍组建完成
        2.2.2 森林防灭火应急物资储备初具规模
第3章 L市森林防灭火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L市森林防灭火应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1 各镇(乡)部门森林防灭火职责不清晰
        3.1.2 森林防灭火应急救援队伍作战能力不强
        3.1.3 森林火灾应急处置与救援紊乱
        3.1.4 森林火灾责任追究难度大
        3.1.5 森林防灭火应急管理技术力量薄弱
    3.2 L市森林防灭火应急管理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3.2.1 森林防灭火应急管理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不科学
        3.2.2 森林防灭火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力度不够大
        3.2.3 森林防灭火应急预案不健全
        3.2.4 森林防灭火应急管理规章制度不完善
        3.2.5 森林防灭火应急管理科技投入不足
第4章 进一步完善森林防灭火应急管理的对策建议
    4.1 优化森林防灭火应急管理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
        4.1.1 推进镇(乡)一级应急管理机构改革
        4.1.2 厘清森林防灭火应急管理各部门职能配置
    4.2 强化森林防灭火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4.2.1 加强森林防灭火应急救援队伍精神和物质保障
        4.2.2 加强森林防灭火应急救援队伍干部管理
    4.3 制定并完善森林火灾应急预案
    4.4 完善森林防灭火应急管理规章制度
        4.4.1 完善《森林防灭火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
        4.4.2 完善农户野外用火政策
    4.5 加大L市森林防灭火应急管理科技投入
        4.5.1 改进森林火险监测预警技术
        4.5.2 构建三维实景模型和森林防灭火应急管理数据共享平台
        4.5.3 优化森林火灾救援应急通讯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后记
附件一 L 市森林防灭火应急管理工作调查问卷
附件二 L 市森林防灭火应急管理访谈提纲

(2)河北省森林火灾防治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1.研究背景
        2.选题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三)论文的创新及不足之处
        1.可能的创新之处
        2.存在的不足之处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1.森林火灾防治管理的研究进展
        2.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综述
一、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
        1.森林火灾
        2.火源
        3.森林火灾防治
        4.公共危机
    (二)理论基础
        1.危机管理4R理论
        2.风险社会理论
二、河北省森林火灾特点及防治现状
    (一)河北省森林火险状况
        1.研究区概况
        2.河北省防火区划
    (二)河北省2001-2018 年森林火灾特点分析
        1.森林火灾基本情况及火源特征
        2.森林火灾的年际变化特征
        3.森林火灾的月际变化特征
        4.森林火灾的空间分布特征
    (三)河北省森林火灾防治工作开展情况
        1.实行森林防火责任制
        2.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工作方针
        3.推进森林消防专业队伍建设
        4.重视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
        5.加强森林防火长效机制建设
三、河北省森林火灾防治存在问题
    (一)森林火灾防治效率不高
    (二)森林火灾风险管理缺乏科学性
    (三)火源种类复杂人为火源问题突出
    (四)森林火灾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水平低
    (五)森林火灾防治基础设施差距较大
四、河北省森林火灾防治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一)森林火灾防治体制不完善
    (二)森林火灾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
    (三)森林火灾火源管理工作存在漏洞
    (四)森林消防专业队伍发展受限
    (五)森林防火规划落实层层弱化
五、加强河北省森林草原火灾防治工作对策
    (一)实行森林火灾防治一体化建设
        1.推动森林防火办公室实体化运行
        2.加快政府部门森林火灾防治绩效改革
    (二)完善森林火灾防治体系
        1.森林火灾防治增加风险识别与预警环节
        2.构建新的森林火灾防治工作体系
    (三)注重森林火灾风险管理
        1.加强风险调查评估
        2.完善森林火灾监测体系
        3.加强森林火灾风险预警
    (四)加强森林火灾源头治理
        1.强化对公众森林火灾安全的宣传教育
        2.从严管控森林火灾源头
    (五)提升森林火灾应急救援专业能力
        1.实行专业队伍分级管理
        2.提升扑大火能力
        3.提高火灾扑救指挥水平
    (六)提高森林火灾防治基础建设水平
        1.落实森林防火专项规划
        2.升级专业扑火装备设施
        3.大力发展航空消防事业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基于均衡理论的森林火灾险费率厘定与分区(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基于均衡理论的森林火灾险纯费率厘定原理
        1.2.2 基于Holecy模型改进的森林火灾险纯费率厘定模型
    1.3 分布函数模型介绍
2 结果与分析
    2.1 森林火灾受害率时间序列趋势处理
    2.2 无趋势森林火灾受害率序列的最优分布拟合
    2.3 森林火灾险纯费率测算
        2.3.1 森林火灾险期望纯费率
        2.3.2 森林火灾险风险纯费率
        2.3.3 森林火灾险纯费率
    2.4 森林火灾险纯费率分区结果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3.2 讨论

(4)内蒙古毕拉河森林火灾受害程度遥感评价及其早期植被恢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林火烈度的研究
        1.2.2.火烧迹地的研究
        1.2.3.火烧迹地中植被恢复的研究
    1.3.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研究目标
        1.3.2.研究内容
    1.4.技术路线图
2.研究区概况
    2.1.地理位置
    2.2.气候
    2.3.地形
    2.4.水文
    2.5.土壤
    2.6.植被
3.研究方法
    3.1.遥感数据选择与预处理
        3.1.1.遥感数据的选择与收集
        3.1.2.遥感数据的预处理
    3.2.基于遥感的毕拉河森林火烈度评价模型构建方法
        3.2.1.基于K-means聚类样本提取方法
        3.2.2.林火烈度通用评价模型建立
        3.2.3.模型精度评价方法
    3.3.毕拉河林场林火烈度影响因子分析方法
        3.3.1.地形因子对林火烈度影响的分析方法
        3.3.2.植被类型对林火烈度影响的分析方法
    3.4.基于遥感的毕拉河林场火后植被早期恢复研究方法
        3.4.1.基于植被指数时间序列的植被恢复变化研究
        3.4.2.遥感时间序列概念
        3.4.3.火后植被早期恢复程度分析方法
4.结果与分析
    4.1.基于遥感的毕拉河森林火烈度评价模型
        4.1.1.分类样本提取结果
        4.1.2.林火烈度模型评价结果
        4.1.3.林火烈度评价模型精度验证结果
    4.2.毕拉河林场林火烈度影响因子分析结果
        4.2.1.地形因子影响分析结果
        4.2.2.植被类型对林火烈度影响的分析结果
    4.3.基于遥感的毕拉河林场火后植被早期恢复研究结果
        4.3.1.不同火烈度下光谱指数恢复变化
        4.3.2.不同植被类型条件下光谱指数恢复变化
        4.3.3.火后植被早期恢复程度结果分析
5.结论与讨论
    5.1.结论
    5.2.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5)基于GEE的林火识别与火后植被恢复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遥感提取火烧迹地
        1.2.2 林火烈度分析
        1.2.3 火后植被监测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 拟解决关键科学问题
    1.5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与数据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特征
        2.1.3 地质地貌
        2.1.4 土壤条件
        2.1.5 植被状况
    2.2 云计算平台及数据介绍
        2.2.1 GEE云平台
        2.2.2 Landsat数据
        2.2.3 MODIS数据
        2.2.4 辅助数据
    2.3 本章小结
3 火烧迹地提取与林火烈度分析
    3.1 提取火烧迹地
        3.1.1 数据获取
        3.1.2 过火区敏感特征
        3.1.3 阈值获取
        3.1.4 构建决策树
        3.1.5 火烧迹地提取结果
        3.1.6 精度验证
        3.1.7 构建林火历史属性数据库
    3.2 林火烈度空间分析
        3.2.1 林火烈度分级
        3.2.2 林火烈度面积分布
        3.2.3 林火烈度与地形
    3.3 本章小结
4 火后植被动态监测
    4.1 判别起火时间
        4.1.1 指数选择
        4.1.2 数据获取
        4.1.3 噪声处理
        4.1.4 结果与分析
    4.2 火后植被恢复
        4.2.1 植被指数分析
        4.2.2 数据获取与噪声处理
        4.2.3 dEVI指数动态变化
        4.2.4 火后植被恢复评价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6)基于Spring Boot的云南省森林火险预测系统的研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存在问题
        1.2.4 发展趋势
    1.3 论文组织结构
    1.4 本章小结
2 相关开发技术概述
    2.1 Spring Boot
    2.2 Paoding Rose Jade
    2.3 MySQL
    2.4 ECharts
    2.5 Geo JSON
    2.6 Bootstrap
    2.7 本章小结
3 云南省森林火险预测模型
    3.1 模型研究技术路线
    3.2 森林火险预测模型
        3.2.1 泊松分布模型
        3.2.2 负二项分布模型
        3.2.3 零膨胀负二项分布模型
        3.2.4 细小可燃物含水率模型
        3.2.5 火险指数计算
    3.3 预测模型结果对比分析
    3.4 森林火险指标定义及相关判定
        3.4.1 森林火险指标定义
        3.4.2 森林火险等级判定
        3.4.3 森林火灾性质判定
    3.5 本章小结
4 系统需求分析
    4.1 需求分析概述
    4.2 功能需求
        4.2.1 用户登录及权限控制
        4.2.2 时间维度模块
        4.2.3 行政区划维度模块
        4.2.4 数据管理模块
    4.3 性能需求
        4.3.1 数据精准需求
        4.3.2 时间特性需求
    4.4 安全性需求
    4.5 本章小结
5 系统总体设计
    5.1 总体设计原则
    5.2 系统架构设计
    5.3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5.4 数据库设计
    5.5 本章小结
6 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6.1 功能设计与实现
        6.1.1 权限控制
        6.1.2 图表展示
        6.1.3 火险预测
        6.1.4 气象接口
        6.1.5 地图显示
        6.1.6 数据管理
    6.2 界面设计与实现
        6.2.1 首页界面设计
        6.2.2 时间维度和行政区划维度界面
        6.2.3 数据管理界面
    6.3 本章小结
7 系统测试
    7.1 功能测试
    7.2 性能测试
    7.3 安全性测试
    7.4 测试结论
    7.5 本章小结
8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7)情境化到情感化:政务微博危机传播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价值和意义
    二、相关概念的解析和界定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五、理论基础
第一章 政务微博与危机传播的关联性
    第一节 政务微博在危机传播中的功能定位
        一、掌握话语权力,引导舆论走向
        二、热点议程设置,促进政民互动
        三、澄清不实谣言,维护政府形象
    第二节 政务微博在危机传播中的传播模式
        一、双向互动的沟通形式
        二、贴近受众的语言方式
第二章 “3.30四川木里森林火灾”事件政务微博应对分析
    第一节 危机“情境化”与政务微博应对
        一、危机事件阶段梳理
        二、政务微博危机情境分析
    第二节 危机“情感化”与政务微博传播策略检视
        一、政务微博危机传播策略分析
        二、公众情感倾向分析
    第三节 政务微博危机应对策略简评
第三章 “无锡高架坍塌”事件政务微博应对分析
    第一节 危机“情境化”与政务微博应对
        一、危机事件阶段梳理
        二、政务微博危机情境分析
    第二节 危机“情感化”与政务微博传播策略检视
        一、政务微博危机传播策略分析
        二、公众情感倾向分析
    第三节 政务微博危机应对策略简评
第四章 政务微博在危机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政务微博在危机“情境化”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舆情预警机制
        二、政府回应不及时
        三、议程设置契合度低
    第二节 政务微博在危机“情感化”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舆情引导不当
        二、受众本位意识不强
        三、公众参与制度不完善
第五章 政务微博在危机传播中的应对策略
    第一节 政务微博在危机“情境化”中的应对策略
        一、建立危机舆情监测机制
        二、掌握政府舆论的主导权
        三、加强信息公开和危机反思
    第二节 政务微博在危机“情感化”中的应对策略
        一、减少官本位思想,做好舆情回应
        二、善用互联网语言,拉近政民距离
        三、完善制度化管理,互动对话达共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8)移动传播语境下灾难报道的“二次伤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一、 研究方法
        (一) 案例研究法
        (二) 文献分析法
        (三) 深度访谈法
        二、 研究框架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 移动传播相关研究及其评述
        (一) 移动传播的概念阐述
        (二) 移动传播的特征与影响研究
        (三) 移动传播的受众(用户)研究
        (四) 移动传播的具体媒介形态及其他相关研究
        二、 灾难报道相关研究及其评述
        (一) 对灾难报道的内涵阐释
        (二) 对我国灾难报道变迁的历史性梳理
        (三) 对灾难报道伦理的探讨
        (四) 灾难新闻报道的中外比较研究
        (五) 结合理论框架,对灾难报道的具体方面进行研究
        三、 “二次伤害”相关研究及其评述
        (一) 对“二次伤害”的概念界定
        (二) 对新闻报道中“二次伤害”问题的整体探究与思考
        (三) 对“二次伤害”案件的具体分析
        (四) 针对“二次伤害”的伦理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点
第一章 移动传播对灾难报道“二次伤害”的扩大
    第一节 移动传播增加灾难事件“二次伤害”的风险
        一、 传播内容:UGC、PGC和PUGC的巨大增量
        二、 传播平台:融媒体场景拓宽信息的传播渠道
        三、 传播方式:超文本话语可能激化灾难事件中的负面情绪
        四、 传播效果:裂变式传播增强伤害信息的传播力
    第二节 移动传播加剧灾难事件“二次伤害”的表现
        一、 采访过程的伤害
        (一) 轰炸式采访
        (二) 强制性采访
        二、 报道内容的伤害
        (一) 过度报道
        (二) 失实性报道
        (三) 侵犯隐私性报道
        (四) 娱乐性报道
        三、 网络围观的伤害
        (一) 围观之态人云亦云式二次传播
        (二) 移动媒体营销账号哗众取宠式推送
第二章 灾难新闻报道中“二次伤害”的生成原因与多元影响
    第一节 灾难新闻报道中“二次伤害”的成因
        一、 心理原因
        (一) 闯入性记忆(强迫反应)
        (二) 躲避反应
        (三) 唤起反应
        二、 媒体原因
        (一) 媒介生态变化导致新闻价值取向的失衡
        (二) 媒体从业者职业道德精神的缺失
        (三) 社交媒体信息把关机制的弱化
        三、 公众原因
        (一) 公众信息需求变化驱使媒体的传播偏向
        (二) 公众媒介素养教育基础薄弱
        四、 监管原因
    第二节 灾难新闻报道中“二次伤害”的影响
        一、 对采访对象的影响
        二、 对新闻受众的影响
        (一) 受众个人差异论,引发受众不适
        (二) 媒介暴力,造成受众认知危机
        三、 对新闻媒体的影响
        (一) 媒体侵权,违背媒体的社会责任
        (二) 媒体公信力受损
第三章 个案分析:四川凉山火灾新闻报道中的“二次伤害”
    第一节 四川凉山火灾事件概况
        一、 四川凉山火灾事件概述
        二、 媒体建构的四川凉山火灾事件
        (一) 舆情走势
        (二) 舆情来源
        (三) 媒体报道解读
        (四) 报道属性
    第二节 四川凉山火灾事件报道的“二次伤害”具体分析
        一、 追问灾难细节引发消防官兵痛苦记忆
        二、 过度曝光烈士及相关人员生活细节
        三、 主观猜测火灾原因让指挥员受责
        四、 网络舆论侮辱救火英雄
        五、 颂歌式报道与火灾事件基调格格不入
第四章 灾难新闻报道中“二次伤害”的规避策略
    第一节 制度层面:加强相关制度的边界约束
        一、 建立评估和认定制度,避免“媒介审判”
        二、 完善自媒体辟谣制度,形成官民辟谣合力
    第二节 媒体层面:履行好社会“守望者”的角色
        一、 增强从业者社会责任感,发挥媒体社会功能
        二、 提高新闻从业者业务水平与伦理法规意识
        三、 加强新闻从业者与其他组织协同治理效果
    第三节 受众层面:增强受众的媒介素养
        一、 加强受众理性思辨思维
        二、 对 UGC 用户进行专业培训,培养 UGC“意见领袖”
        三、 加强自身维权意识
第五章 结论
中外文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 四川省凉山消防支队采访提纲
    附录 2 四川省凉山消防支队深度访谈人员表
致谢

(9)自走式双风机风力灭火装备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灭火装备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1.2.1 国外灭火装备及新技术的研究进展
        1.2.2 国内灭火装备及新技术的研究进展
        1.2.3 国内外风力灭火装备的发展趋势
    1.3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森林灭火理论分析与装备总体结构布局
    2.1 森林火灾扑救原理分析
    2.2 森林灭火方式的讨论
    2.3 森林风力灭火机选择分析
    2.4 离心风机基本理论
        2.4.1 离心风机主要性能参数
        2.4.2 离心风机基本方程
    2.5 装备总体结构布局
        2.5.1 装备总体结构设计要求
        2.5.2 装备总体结构
    2.6 本章小结
3 自走式双风机风力灭火装备结构设计
    3.1 履带式底盘设计
        3.1.1 性能参数的计算
        3.1.2 履带式底盘的结构设计
    3.2 双风筒调节机构设计
    3.3 整机机架设计
    3.4 中间传动机构设计
    3.5 离心风机系统设计
    3.6 本章小结
4 离心风机理论设计及叶轮参数优化
    4.1 离心风机理论设计
        4.1.1 离心风机理论计算
        4.1.2 离心风机几何结构参数
    4.2 基于MATLAB叶轮参数优化
        4.2.1 确定设计变量
        4.2.2 建立目标函数
        4.2.3 确定约束条件
        4.2.4 MATLAB编程及优化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基于ANSYS Workbench的关键零部件有限元分析
    5.1 ANSYS Workbench有限元分析介绍
        5.1.1 静力学分析介绍
        5.1.2 模态分析介绍
    5.2 整机机架分析
        5.2.1 整机机架静力学分析
        5.2.2 整机机架模态分析
    5.3 离心风机叶轮分析
        5.3.1 离心风机叶轮静力学分析
        5.3.2 离心风机叶轮模态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CFD的风筒流场分析及样机试验
    6.1 计算流体动力学理论基础
    6.2 风筒内部流场验证分析
    6.3 样机试制及灭火功能性试验
    6.4 风筒结构改进设计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森林火灾对马尾松次生林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以及碳库稳定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森林火灾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3.2 森林火灾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1.3.3 森林火灾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1.3.4 森林火灾对土壤碳库稳定性的影响
        1.3.5 目前存在的问题
    1.4 选题依据与研究目的
        1.4.1 选题依据
        1.4.2 研究目的
    1.5 研究内容与科学问题
        1.5.1 研究内容
        1.5.2 科学问题
    1.6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
    1.7 本章小结
2 材料与方法
    2.1 引言
    2.2 研究区概况
        2.2.1 地质地貌
        2.2.2 气候特征
        2.2.3 土壤条件
        2.2.4 植被状况
        2.2.5 河流水系
        2.2.6 森林火灾状况
    2.3 样地选设
    2.4 样品采集
        2.4.1 土壤样品采集
        2.4.2 细根生物量采集
    2.5 实验方法
        2.5.1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2.5.2 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测定
    2.6 土壤有机碳密度计算
    2.7 碳库管理指数计算
    2.8 本章小结
3 森林火灾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1 引言
    3.2 数据统计方法
    3.3 不同林龄马尾松次生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分布特征
        3.3.1 森林火灾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3.3.2 森林火灾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3.3.3 森林火灾对土壤pH值的影响
        3.3.4 森林火灾对土壤全氮的影响
        3.3.5 森林火灾对土壤全磷的影响
        3.3.6 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细根生物量的相关分析
        3.3.7 土壤理化性质变异的影响因素
    3.4 不同林龄马尾松次生林土壤有机碳含量
        3.4.1 森林火灾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3.4.2 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3.4.3 森林火灾对土壤化学计量比的影响
        3.4.4 土壤化学计量比与土壤C、N、P含量的相关性
        3.4.5 土壤性质对土壤C、N、P化学计量比的影响
        3.4.6 土壤化学计量比变异的影响因素
    3.5 讨论
        3.5.1 森林火灾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5.2 土壤化学计量对森林火灾和土壤因子的响应
    3.6 本章小结
4 森林火灾对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影响
    4.1 引言
    4.2 数据统计方法
    4.3 森林火灾对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影响
    4.4 土壤有机碳密度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分析
    4.5 土壤有机碳密度与土壤理化性质的通径分析
    4.6 土壤有机碳密度差异的影响因素
    4.7 讨论
        4.7.1 森林火灾对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影响
        4.7.2 土壤有机碳密度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分析
    4.8 本章小结
5 森林火灾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5.1 引言
    5.2 数据统计方法
    5.3 森林火灾对土壤有机碳各组分含量和分配特征的影响
        5.3.1 森林火灾对土壤MBC的影响
        5.3.2 森林火灾对土壤DOC的影响
        5.3.3 森林火灾对土壤EOC的影响
        5.3.4 森林火灾对土壤POC的影响
    5.4 森林火灾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分配比例特征的影响
    5.5 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5.6 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与土壤理化性质的通径分析
    5.7 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差异的影响因素
    5.8 讨论
        5.8.1 森林火灾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及其分布格局的影响
        5.8.2 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关系
    5.9 本章小结
6 森林火灾对土壤碳库稳定性的影响
    6.1 引言
    6.2 数据统计方法
    6.3 森林火灾对马尾松次生林不同林龄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6.4 碳库管理指数与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的相关分析
    6.5 碳库管理指数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分析
    6.6 碳库管理指数与土壤理化性质的通径分析
    6.7 讨论
    6.8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不足之处
    7.4 林火管理策略
    7.5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关于森林火灾允许受害水平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L市森林防灭火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刘苦育.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 2021(12)
  • [2]河北省森林火灾防治现状及对策研究[D]. 张恒.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3]基于均衡理论的森林火灾险费率厘定与分区[J]. 富丽莎,潘焕学,秦涛,张曦. 中国农业气象, 2020(11)
  • [4]内蒙古毕拉河森林火灾受害程度遥感评价及其早期植被恢复研究[D]. 张霖.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5]基于GEE的林火识别与火后植被恢复评估研究[D]. 刘炀炀.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6]基于Spring Boot的云南省森林火险预测系统的研建[D]. 魏聪媛.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7]情境化到情感化:政务微博危机传播的策略研究[D]. 张孟. 山东师范大学, 2020(11)
  • [8]移动传播语境下灾难报道的“二次伤害”研究[D]. 雷蕾.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01)
  • [9]自走式双风机风力灭火装备的设计与研究[D]. 杨存亮.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1)
  • [10]森林火灾对马尾松次生林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以及碳库稳定性的影响[D]. 罗斯生. 东北林业大学, 2020

标签:;  ;  ;  ;  ;  

森林火灾允许破坏程度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