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浙江省林业科技总目录

2003年浙江省林业科技总目录

一、浙江林业科技2003年总目次(论文文献综述)

张潇[1](2021)在《杭州花港观鱼公园景观空间量化研究》文中认为杭州花港观鱼公园是中国现代城市公园的优秀范例,借古开今,具有重大创新和突破意义,对现代城市公园的传承创新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杭州花港观鱼公园景观空间展开量化研究对于指导我国现代城市公园规划设计具有重大意义。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对花港观鱼造园手法的定性分析,已有对花港观鱼公园植物物种、植物景观空间等方面的定量研究,但缺少对于公园整体景观空间、景观空间序列组织和游人视觉感受等方面的量化分析。本研究以空间句法理论、视知觉等理论为基础,通过空间句法、量化分析等方法对花港观鱼公园的总体布局、景观空间序列、植物景观空间展开量化研究,重点在于通过量化研究,以直观的图示语言揭示公园空间布局规律、景观空间序列组织手法、植物景观空间营造规律,以定量数据来揭示中国传统造园艺术手法的科学性,以期对后续设计提供借鉴。论文运用空间句法对花港观鱼公园的区位条件、空间结构、视觉渗透性、空间可达性等展开量化研究,并总结其空间布局特点;通过实地调研及问卷调查选取公园中的经典游线,根据“景观三大门槛”理论构建旷奥空间类型划分体系,结合游人空间感受,总结公园景观空间序列组织规律;通过量化分析植物景观空间,总结出空间尺度、视角等规律,并归纳总结其营造规律。本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三方面研究成果,具体如下:1.通过空间句法对杭州花港观鱼公园总体布局进行量化研究及分析。公园空间结构呈树状+环状,各空间联系性强;公园空间视觉性渗透性强的部分位于牡丹亭前草坪与茶室西草坪两块陆地之间的水系东侧、翠雨厅、红鱼池部分;可达性最高的部分位于魏庐、牡丹园、红鱼池三部分交汇路段;公园西部花港区视觉渗透性差、可达性低;公园空间可理解性差。并总结出公园空间布局特点:(1)植物阻隔、视线收放;(2)空间渗透、隔而不断;(3)空间对比、变化丰富。2.对杭州花港观鱼公园空间序列组织进行量化研究及分析。根据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选取公园经典游线——主入口-雪松大草坪-藏山阁草坪-鱼池古迹-湖滨长廊-红鱼池-牡丹亭前草坪-茶室西草坪-南入口草坪-南入口,根据视域模型分析参数及“景观三大门槛”理论构建旷奥空间类型划分体系,并根据游人实际感受进行校正,总结出公园景观空间序列营造特征为:(1)视域收放、欲扬先抑;(2)巧于因借、借景随机;(3)植物障景、引导暗示。3.对杭州花港观鱼公园植物景观空间进行量化研究及分析。在植物景观空间营造方面,大尺度植物景观空间尺度多不超过0-100m社会性视域的范围,近观视距多符合23-35m百尺形;空间形态方面,大尺度植物景观空间形状系数在2.0以上,小尺度植物景观空间在2.0以下;除雪松大草坪外,乔木常绿落叶比值约在0.9-1.4之间;植物景观空间内各视点的水平视角大部分在10°-70°之间,垂直视角大部分在8°-34°之间,D/H数值大部分控制在1.5-7之间,变化较大。归纳总结了公园植物景观空间的营造特征:(1)因地制宜、尺度宜人;(2)植物分隔、协调自然;(3)空间流动、曲折变化;(4)视角多变,步移景异。

李占云[2](2021)在《风景名胜区整体价值评价探索 ——以江郎山景区为例》文中指出风景名胜区,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人文景观,是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中的独特类型,也是我国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整体性视角出发,对风景名胜区进行整体价值评价,提出将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精神价值纳入风景名胜区整体价值评价中,选取适宜的评价指标构建整体价值评价体系。利用GIS空间分析法,对江郎山景区进行整体价值评价实践应用,并得出景区整体价值分布图及景区保护建议。一方面有助于更好的认识风景名胜区,丰富了现有风景名胜区的评价体系,另一方面为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分级划定及科学管理提供价值参考。本文研究结果如下:(1)将整体性思想运用于风景名胜区评价及保护实践中,创新性地提出风景名胜区整体价值评价:基于Cite Space量化分析已有的风景名胜区评价研究文献,发现大多是对景观资源进行分级评价应用于分级保护规划中,其结果弱化了历史、文化等内在精神价值,因此提出风景名胜区整体价值评价。(2)构建风景名胜区整体价值评价体系,丰富了现有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通过分析梳理大量文献,将精神价值纳入整体价值评价体系中,利用层次分析法、1-9标度法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确定评价指标并计算权重,构建风景名胜区整体价值评价体系,以期望评价结果可以应用于其保护规划实践。(3)江郎山景区整体价值评价应用,为其保护管理提供一些价值参考:基于评价体系,利用GIS空间分析法对江郎山景区进行各因子赋值量化评价,按权重叠加并进行重分类分析,将江郎山景区划定为整体价值极高、高、一般、低、极低五级分区,最终根据整体价值评价结果提出景区保护建议。

乔婧[3](2021)在《杭州主城区滨河绿道游憩机会谱构建与景观优化研究》文中认为作为典型河网城市,杭州主城区内有河道470条。依托于纵横河网的滨河绿道与城市空间紧密交融,是服务人群范围最广的绿道类型,有分明的时空使用特征,如何协调绿道环境与人的游憩行为,合理匹配游憩机会,将成为绿道提质的重要方向。本文从杭州主城区滨河绿道中选取10个样本,以游憩机会谱理论为指导,从物质环境、社会环境、管理环境3个维度、18个指标因子,运用因子分析法建立评价体系,通过文献综述、实地调研、Arc GIS分析等方法清查因子,确定各绿道的游憩机会等级:综合游憩型滨河绿道包括运河绿道1、运河绿道2,日常休闲型滨河绿道包括贴沙河绿道、西塘河绿道、上塘河绿道、余杭塘河绿道、塘河片区环河绿道、东河绿道,一般交通型滨河绿道包括中河绿道、古新河绿道。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类型绿道的游憩行为特征,发现环境与行为的内在关系:从一般交通型绿道到综合游憩型滨河绿道,到达成本逐渐提高,游憩等级与市外游客比例、平均出行时间、停留时间、游憩活动丰富度呈正相关,与到达频次呈负相关。构建杭州主城区滨河绿道游憩机会谱,面向周边居民、杭州市内非周边居民和杭州市外游客,分别讨论5个时间段主要的游憩活动。最后,以提供丰富、优质的游憩机会的目标为导向,提出各类绿道景观优化设计策略。综合游憩型滨河绿道要加密交通站点,提高路网联通程度,节点空间形态差异化,增加文化记忆点,开展多元可参与式游憩活动,丰富休息设施的形式,丰富运动场地和设施,增设智能化服务设施,提高环境卫生维护水平;日常休闲型滨河绿道要提高绿廊建设水平,提高大尺度灰空间利用率,控制活动丰富度,增设无障碍设施,增设日常基础性配套运动设施,增设亲水休息设施;一般交通型滨河绿道要适当拓宽慢行道宽度,延长照明,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提升标识系统信息完整度与丰富度。

高健[4](2014)在《新疆方志文献研究》文中指出方志即地方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能够持续千年不间断编纂的历史文献。新疆(西域)地处祖国西陲,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具有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自汉代中央政府统一西域以来,西域与内地的交流日益紧密,而方志的编纂正是这种紧密联系的文化纽带。西域的古方志兴起于汉代张骞、班勇等人所纂的西域地记或风土记,这类带有考察性质的文献也正是中国传统方志的源头之一——两汉地记、风土记。新疆方志的兴起与祖国内地方志的兴起是同步的。也正是依靠采择这些早期西域方志材料,《汉书》、《后汉书》等正史史籍中的“西域传”才有了丰富而生动的记述,才最终确立了我国正史史籍中“西域传”的应有地位。因此,新疆方志从一开始就具有备了实地考察和关系国家利益的独特特征。隋唐时期是新疆方志编纂史上的第一个高峰阶段。这些新疆方志虽然大多亡佚,但从仅存的敦煌图经残卷来看,其种类多而体例严谨,记述内容注重当地实际情况,改变了两汉西域地记中志怪传闻较多的局面。宋代及元、明是中国方志的定型和繁盛时期,但与之相反,由于多种历史原因,西域孤悬塞外,新疆的方志编纂进入了长期的低潮期,宋、元两朝基本没有,明代仅有几种根据出使或行记改编的准方志。归根结底,新疆方志的盛衰与中央王朝国力的盛衰一脉相承。尽管如此,在屈指可数的这几部准方志中,中原对西域的交流和影响随处可见,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传统方志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和文化传播功能。自清代乾隆朝重新统一西域后,新疆方志的编纂进入了历史上第二个高峰阶段。这个大的高峰阶段不是瞬间的,而是由持续脉冲式的几个高峰所组成。其成就不仅表现在质量高、数量多、种类繁、规模大、体例新等诸多方面,而且还表现在与西北史地学的完美结合,赋予了方志新内容、新思想,提高了方志的学术地位。这种成就和地位是民国时期乃至今天的新疆方志编纂所难以企及的。本文论题《新疆方志文献研究》将上述自汉代至民国间新疆的方志编纂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按照历史发展脉络,探讨了汉、唐、明时期西域古方志文献概况;梳理分析了清代新疆方志文献概况;总结了民国时期新疆新方志的特点。其中重点是围绕方志文献来研究,对清代各个细分阶段的代表方志进行了详细探讨,总结了清代新疆方志文献的编纂体例、类型、特征,并对新疆方志文献中的舆图予以了特别分析。最后对全部新疆方志作了提要解题。本文首次对新疆方志文献进行了全面梳理和研究,在分析和论述中,笔者发现并运用了一些新材料,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如运用辑佚、考据等传统文献学方法对两汉时期部分西域古方志进行了文献考证,提出了新观点;首次将新疆方志与史学、西北史地学进行了对比研究,论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方志所起的作用,提出了一些新观点;首次系统论述了清代新疆方志的编纂特点;提出了清代新疆方志的分期问题;首次对清代新疆方志舆图进行了总结分析:首次对民国新疆方志作了全面总结,并发现了一批新的民国方志文献。此外对日本所编新疆方志也首次予以了总结分析。新疆方志历史久远,内容独特,编纂和流传特别复杂,还有许多空白需要研究填补。笔者所论所述也难以全面,还很不完善,还有待继续深入研究。

吴伟根,章晓光[5](1990)在《浙江林学院学报编排规范》文中研究表明根据有关国家标准和法规,参照有关国际标准,规定了《浙江林学院学报》的基本构成、编辑规则和编排格式。

陈思婕[6](2021)在《杭州西湖山水景观空间理景手法研究 ——基于环湖主要游线视角》文中认为杭州西湖山水景观空间理景艺术,从客观上体现在空间构景要素之间的关系,从主观上反映为游人接收到的视觉景象。本文站在整体空间构成的层面上,创新性地从游人景观视觉体验的角度出发,借助现代空间分析工具(GIS),结合传统理法理论知识,对景观画面背后的杭州西湖山水景观空间理景手法进行分析归纳,并基于此对湖泊类风景名胜区山水空间理景提出思考。一方面丰富园林传统理法的理论研究方法,一方面为湖泊类风景名胜的营建提供参考。具体内容如下:首先,本文从自然山水概况与人工理景活动两方面,对杭州西湖山水景观空间形成沿革进行梳理,阐明当代杭州西湖山水景观空间格局。在此基础上将西湖山水景观空间构成要素明确为自然要素——山水界面,人工理景要素——堤岛、标志性建筑、植物要素、环湖游线4大类。随后,借助GIS的视域分析技术,结合景观视觉理论、实地调研资料,对5条环湖游线、3条水上游线分别进行景观空间构成分析,总结出每条游线视域范围内空间构成要素的视觉效果特点,为后文具体理景手法的研究提供案例支撑。最后,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建模、平面分析图等分析形式,将杭州西湖山水景观空间理景手法归纳概括为:建筑营造,点景湖上;筑堤堆岛,一举多得;植物栽植,调节空间;游线串景,形成韵律。据此提出湖泊类风景名胜区理景要因地制宜,利用山水;从游人视觉效果出发,“以人为本”,形成个性与共性和谐统一的游线系统;发掘当地文化,营建地域特色湖泊的建议。

仲磊[7](2021)在《片段化森林群落多维度和多尺度多样性分布格局及其形成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了解生境片段化后长期的群落构建轨迹仍然是一个重大挑战。现实世界中,由于干扰发生时间的不同以及初始条件的异质性,片段化生境和连续生境内群落构建过程的比较研究受到极大的限制,而我在这里以一种新颖的方式克服了这些困难。1959年,在修建新安江水库大坝期间,库区森林受到了很大程度的砍伐,为水库建成后所形成的片段化景观中的湖(即千岛湖)内“岛屿”以及邻近“大陆”的植物群落构建创造了相似的起点。半个世纪以后,本研究从物种、谱系结构和功能性状等角度出发,探索了千岛湖地区的岛屿以及邻近大陆的森林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群落构建过程,以及岛屿和邻近大陆森林群落的分化情况。研究地点:中国浙江省淳安县千岛湖地区。研究方法:本研究在千岛湖地区共调查了26个岛屿和26个邻近大陆样地的木本植物群落(>46,000个胸径≥1 cm的个体,隶属于91种)并测量了物种水平的12个功能性状。(1)计算了多个功能多样性指数(功能多样性指数、功能均匀度指数、功能离散度指数和群落功能性状加权平均数),并使用了广义线性模型来探究岛屿和大陆样地群落水平的功能性状对环境梯度的响应;(2)使用方差分解的方法来区分物种组成差异的主要环境和空间驱动因子,并比较了扩散限制和生境过滤对岛屿样地和大陆样地群落构建的相对贡献;(3)使用功能性状和谱系结构的相关指数研究了生境过滤和竞争排斥过程对岛屿样地和大陆样地群落构建的相对贡献。结果:研究发现,在局域尺度上,片段化本身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引起群落的分类和功能α多样性的下降,使群落结构趋于简单;在区域尺度上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引起γ多样性的下降,优势种更占优和稀有种的匮乏,演替出现减缓甚至停滞等诸多方面。12个功能性状中,有10个的群落加权平均值在岛屿样地和大陆样地间存在显着差异。此外,大多数性状沿着土壤肥力梯度发生显着的变化,且不同生境(岛屿vs.大陆)的变化特点不同。此外,岛屿样地物种组成主要受局域环境因子影响,提示生境过滤的重要性,但是大陆样地的物种组成主要受空间因子的影响。最后,绝大多数的岛屿样地和大陆样地的功能和谱系结构的发散度均没有显着偏离随机预测值。主要结论:本研究表明生境片段化对于生物多样性具有较强的负面影响,片段化生境中性状-环境关系出现了分化,片段化生境中较低的生物多样性是由生境过滤、竞争排斥、扩散限制等过程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发现有助于加深对于生境片段化如何影响群落构建的理解。

张爽[8](2021)在《博物馆景观环境设计研究 ——以成都市为例》文中提出曾经,博物馆是精英阶级的专属,如今它已走入寻常百姓的文化生活,成为开展公共教育、传递文化内涵、满足社会交往的重要场所。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往的博物馆景观环境设计愈发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迫切需要提质升级,寻求更全面更优化的设计方法。回顾国内外博物馆的发展历程和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国内外学者重点关注建筑设计,而景观环境设计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其设计内容和设计方法的研究还比较欠缺。本文以博物馆景观环境为切入点,在系统梳理以往类似研究的基础上,明确相关概念,结合景观叙事学、外部空间设计理论、环境心理学、环境行为学和园林美学等相关理论,从空间布局和文化表达两个维度搭建起博物馆景观环境的设计框架,明确设计内容。在空间布局方面,细分出环境基底、布局类型、空间构成要素、空间序列和游览路线等五大设计内容;在文化表达方面,明确了博物馆蕴含的地域文化、历史文化、产业文化、思想文化等文化内涵,提炼出主体建筑、景观建构筑物、水景、植物、铺装、服务设施等六大文化表达载体。随后,在上述设计框架基础上,提出博物馆景观环境的设计原则与设计策略,完善设计理论体系。本文选取成都市为研究区域,开展博物馆景观环境现状调查,按综合类、社会历史类、自然科技类、文化艺术类等四种类型进行系统研究,基于田野考察,选取了8个有代表性的博物馆具体分析,并通过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了解游客的空间偏好、景观环境满意度以及再访与推荐意愿。结合主观观察和客观反馈,总结出成都市的博物馆景观环境的经验启示和现存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优化建议,以期为成都市的博物馆建设提供参考,为今后的同类研究提供借鉴。

周丽威[9](2020)在《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有机哲学价值论的审思》文中指出教科书建设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小课本大启蒙已经成为教科书研究领域的共识。教科书不仅是知识载体,更是价值载体。习近平关于“教科书是国家事权”的重要论断为我国教科书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前新时代教科书建设面临大众化、全球化等诸多困境,教科书建设必须积极回应时代挑战,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实基础。因此,如何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地融入教科书建设,如何保持我国教科书建设方向的正确性等重要问题亟须各学科加强教科书价值取向方面的研究。目前,语文、政治等科目的中小学教科书的价值溯源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而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嬗变研究尚处于缺位状态。习近平主席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上强调广泛借鉴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近年来,怀特海有机哲学日益受到学界关注。“怀特海全集翻译与研究”成为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选题之一,世界着名的生态经济学家、美国国家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小约翰·柯布认为有机哲学是解决哲学乃至社会科学问题的突破口。再者,我国着名学者王南湜提到“将怀特海与马克思有机结合”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鉴于怀特海有机哲学价值理论深刻的洞见性,其对教科书理论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对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选择、确定和改进具有理论指导作用。本研究主要以文献法、内容分析法、历史比较法为研究方法。通过文献法,对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进行梳理,提炼不同时期教科书出版总体特征。通过内容分析法,依据构建的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分析框架,从教科书内容、教科书呈现方式、课程标准、教科书编写主体四个维度,探寻不同时期教科书的价值取向。运用历史比较法,对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的发展历程做纵向梳理和横向比较,概括其嬗变特点和存在问题,并进一步指出有机哲学视阈下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编写旨趣。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经历了偏重结构主义取向的教科书、侧重实用主义取向的教科书和走向多元取向的教科书三个阶段。我国现代意义上的中学生物教科书,始于清朝末年,是西学东渐的产物。在急于求成的应用心理下,教科书被赋予了“救世”的价值。这一时期国人主要将西方教科书的结构“舶来”,呈现出“依葫芦画瓢”的结构主义取向;之后,生物学经历了短暂的学科大发展,特别是实用主义在我国大行其道的时期,生物教科书的体验性、实用性理念被提出;自新中国成立到新课改前夕,生物教科书发展历经波折,从仿苏的一元取向到兼收并蓄各方文化,生物教科书也进行了一纲多本式的形态学和知识论的改变。纵观我国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变迁历程,呈现出典型的从本质到多元的发展特点:在课程目标取向上,从知识取向到素养取向;在生物教科书内容取向上,从博物到生物学;在生物教科书编写主体取向上,专业性、学术性日益凸显;在教科书呈现方式取向上,由教材取向转向学材取向;在坚持的宏观理念上,政治取向贯穿始终。从目标、内容、编写者取向、呈现方式以及理念上均体现出了本质到多元的路向。通过文本分析,发现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主要有以下问题:本质主义视阈下对结构的过度强调;反本质层面过于强调科学的浪漫精神;在二者融合的视角下看,本质和反本质的均质化造成取向的平均主义。最后,本研究从有机哲学视阈对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进行前瞻,提出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多种可能路径:在目标建构上,生物教科书要凸显生物圈命运共同体;在编写思维上,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注重关系性思维;在课程理解上,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融合逻辑理解和审美理解;在课程愿景上,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回归五彩缤纷的生活。在此基础上,指出生物教科书的编写需要注重整体性维度、生态性维度、生活性维度和教育性维度。厘清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嬗变的历程、特征及问题,不仅需要一种历史学视角的经验总结,更需要一种本体意义上的透视,从价值取向的视角进行一种有机哲学式的审思既能助益我国教科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能为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理论的完善注入新的活力。

赵郁豪[10](2020)在《千岛湖片段化生境中蚂蚁群落的构建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境片段化是指原来连续的生境受自然和人为干扰的影响,逐渐转变为隔离的且面积较小的斑块的过程。生境片段化会影响生物多样性和生物群落的构建过程,其中生物群落的构建过程主要包括生态位过程(环境过滤和种间竞争等)和中性过程(扩散限制和生态漂变等)。现有的研究主要围绕片段化生境中植物和鸟类等生物类群开展,缺乏对片段化生境中蚂蚁群落构建过程的研究。蚂蚁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并且对生境变化十分敏感。对片段化生境中蚂蚁群落构建过程的研究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生境片段化对生物群落的影响。此外,现有的关于蚂蚁群落构建的研究多是从物种多样性的角度进行分析,忽略了蚂蚁不同功能特征(功能多样性)和进化背景(谱系多样性)对其群落构建过程的影响。功能多样性有助于揭示群落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谱系多样性则反映了物种间的进化关系,有助于我们从进化的角度来阐释群落构建过程中不同生态过程的相对重要性。人工陆桥岛屿系统具有形成历史相同和地理界限清晰等优势,为研究片段化生境中群落的构建过程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因此,本研究基于物种、功能和谱系多样性三个维度,结合不同的群落构建模型和方法(如零模型),对千岛湖片段化生境中蚂蚁群落的构建过程展开如下研究:(1)从物种多样性角度出发,探讨种间竞争是否影响千岛湖蚂蚁群落和不同功能群蚂蚁的构建;(2)千岛湖蚂蚁群落和不同功能群的空间分布是否呈现嵌套格局,以及何种生态过程影响其的空间分布格局;(3)结合蚂蚁群落性状分布以及功能和谱系结构,探讨生态位过程对蚂蚁群落构建的影响,以及不同大小和隔离度岛屿上决定蚂蚁群落构建的主要生态过程是否相同。2017-2018年,我们在浙江省千岛湖地区选择了33个研究岛屿,通过陷阱法、凋落物收集法和手拣法调查蚂蚁群落多样性,测量蚂蚁的体长、眼宽、后足长上颚长和触角柄节长等功能性状特征,并基于3个核基因片段构建蚂蚁种水平的系统发育树。基于以上数据,从物种、功能和谱系多样性的角度分析影响蚂蚁群落构建的主要生态过程,主要结果如下:(1)千岛湖蚂蚁群落以及多数功能群(广布类群、机会主义类群、专性捕食类群和温热气候特化种类群)都符合以竞争为主要群落构建机制的恒定体型比例模型。此外,专性捕食类群内两两物种共存的数量要显着少于预测值。(2)千岛湖蚂蚁群落不存在嵌套格局。但是对不同的功能群来说,亚优势类群和专性捕食类群存在显着的嵌套格局,物种多度和岛屿面积是影响其嵌套的主要因素。(3)蚂蚁群落的平均体长和上颚长随着岛屿面积增加而增加,眼宽、后足长和触角柄节长则随着岛屿面积增加而减少,小岛上的性状组合是趋向于能够抵抗干扰的杂食性性状。功能分散指数(FDis)的预测值与岛屿面积显着正相关,且大多数小岛上功能丰富度(FRic)和功能分散指数的实际值低于预测值。隔离度对千岛湖蚂蚁群落的性状分布没显着作用。(4)蚂蚁群落的谱系结构总体趋于聚集而群落的功能结构总体趋于发散。随着岛屿面积的增加,蚂蚁群落的谱系和功能结构从聚集逐渐变为发散,但岛屿隔离度隔离度没有显着作用。本研究表明,生态位过程主要影响专性捕食类蚂蚁,这可能与它们食性范围窄和生境需求特殊有关。相比于隔离度,岛屿面积对蚂蚁群落多样性和构建的影响更大,岛屿面积越小,岛上的环境会越恶劣和均质,导致无法适应这些条件的物种丧失。蚂蚁群落的功能结构对竞争作用更敏感,而谱系结构对环境过滤更敏感,因此,谱系并不能成为功能在群落研究中的替代指标。后续的研究应该同时从物种、功能和谱系多样性的角度对群落构建过程进行研究。

二、浙江林业科技2003年总目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浙江林业科技2003年总目次(论文提纲范文)

(1)杭州花港观鱼公园景观空间量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从平面布局角度量化景观空间
        1.3.2 从视觉感受角度量化景观空间
        1.3.3 从拓扑学和空间句法角度量化景观空间
        1.3.4 杭州花港观鱼公园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2 相关理论概述
    2.1 空间句法理论
        2.1.1 空间句法的含义及理论基础
        2.1.2 空间句法的分析方法
        2.1.3 城市公园中应用空间句法的可行性
    2.2 景观空间相关理论
        2.2.1 景观空间的定义
        2.2.2 尺度和比例
        2.2.3 景观空间的组景手法
    2.3 景观空间序列相关理论
        2.3.1 景观空间序列的定义
        2.3.2 景观空间序列的结构和类型
        2.3.3 景观空间序列的组织
        2.3.4 景观空间序列中造景要素分析
    2.4 视觉分析相关理论
        2.4.1 人眼的构造及视觉特性
        2.4.2 视域范围
        2.4.3 视距范围
3 花港观鱼公园空间布局量化研究
    3.1 公园概述
        3.1.1 历史追溯
        3.1.2 建设历程
    3.2 公园周边环境
        3.2.1 区域分析
        3.2.2 入口分析
    3.3 公园空间布局量化分析
        3.3.1 公园拓扑关系图解
        3.3.2 公园视域模型图解
        3.3.3 公园轴线模型图解
        3.3.4 公园线段模型图解
    3.4 游客行为模式调查
        3.4.1 调查方案
        3.4.2 使用现状与量化结果对比分析
    3.5 花港观鱼公园空间布局特点
        3.5.1 植物阻隔视线收放
        3.5.2 空间渗透隔而不断
        3.5.3 空间对比变化丰富
    3.6 小结
4 花港观鱼公园景观空间序列分析
    4.1 景观空间序列概述
        4.1.1 游览路线
        4.1.2 视点选取
    4.2 景观空间序列视域网格分析结果
        4.2.1 可行层分析
        4.2.2 可视层分析
    4.3 景观空间序列分析
        4.3.1 旷奥空间类型划分体系构建
        4.3.2 花港观鱼公园空间旷奥变化分析
    4.4 花港观鱼公园景观空间序列组织
        4.4.1 视域收放欲扬先抑
        4.4.2 巧于因借借景随机
        4.4.3 植物障景引导暗示
    4.5 小结
5 花港观鱼公园植物景观空间量化分析
    5.1 杭州花港观鱼公园植物景观空间概况及分析方法
        5.1.1 植物景观空间总体设计
        5.1.2 植物景观空间类型
        5.1.3 植物景观空间分析方法
    5.2 由植物独立构成的景观空间
        5.2.1 雪松大草坪
        5.2.2 南入口草坪
        5.2.3 合欢悬铃木草坪
        5.2.4 茶室西草坪
    5.3 植物与水体构成的景观空间
        5.3.1 红鱼池景区设计概况
        5.3.2 现状红鱼池景区
    5.4 植物与建筑构成的景观空间
        5.4.1 牡丹亭前草坪
        5.4.2 藏山阁草坪
    5.5 花港观鱼公园植物景观空间营造规律
        5.5.1 因地制宜尺度宜人
        5.5.2 植物分隔协调自然
        5.5.3 空间流动曲折变化
        5.5.4 视角多变步移景异
    5.6 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研究主要结论及创新性
        6.1.1 论文研究主要结论
        6.1.2 创新性
    6.2 不足与展望
        6.2.1 不足之处
        6.2.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作者简历

(2)风景名胜区整体价值评价探索 ——以江郎山景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课题提出
        1.1.1 风景名胜区评价意义重大
        1.1.2 风景名胜区评价需重视整体性
    1.2 研究目标及意义
        1.2.1 目前研究存在问题
        1.2.2 研究目标及意义
    1.3 核心概念界定及研究对象
        1.3.1 核心概念界定
        1.3.2 研究对象
    1.4 研究概况及基本思路
        1.4.1 风景名胜区评价概况
        1.4.2 研究基本思路
    1.5 研究方法
        1.5.1 调查方法
        1.5.2 分析方法
    1.6 技术路线
2 风景名胜区景源评价与整体价值研究综述
    2.1 风景名胜区景观资源评价综述
        2.1.1 国内外景观资源评价
        2.1.2 景源评价形式及方法
        2.1.3 景源评价内容及指标
    2.2 风景名胜区整体价值研究综述
        2.3.1 整体价值相关研究内容
        2.3.2 风景名胜区的整体价值
    2.3 结论及启示
        2.3.1 景源评价研究趋向综合化
        2.3.2 景源评价重要性和局限性
        2.3.3 研究启示
3 风景名胜区整体价值评价体系构建
    3.1 评价体系构建方法和原则
        3.1.1 构建方法
        3.1.2 构建原则
    3.2 整体价值评价指标选取
    3.3 整体价值评价判断矩阵构建
        3.3.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3.3.2 构造判断矩阵
    3.4 风景名胜区整体价值评价体系
4 江郎山景区整体价值评价应用
    4.1 江郎山景区整体概况
        4.1.1 历史沿革
        4.1.2 自然人文
        4.1.3 评价及保护现状
    4.2 江郎山景区景源价值评价
        4.2.1 资源价值
        4.2.2 环境水平
        4.2.3 利用条件
        4.2.4 规模范围
    4.3 江郎山景区视觉景观价值评价
        4.3.1 视域范围
        4.3.2 观赏视距
        4.3.3 醒目景观
    4.4 江郎山景区生态价值评价
        4.4.1 高程
        4.4.2 坡度
        4.4.3 坡向
        4.4.4 水文
        4.4.5 用地性质
    4.5 江郎山景区历史价值评价
        4.5.1 神话传说
        4.5.2 名人事迹
    4.6 江郎山景区文化价值评价
        4.6.1 优良传统
        4.6.2 精神信仰
    4.7 江郎山景区整体价值评价
    4.8 江郎山景区整体价值保护建议
        4.8.1 江郎山景区整体价值分区保护
        4.8.2 江郎山景区价值保护原则
        4.8.3 景源价值与整体价值再探讨
5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研究结果
    5.2 本文创新与不足
        5.2.1 创新点
        5.2.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Ⅰ 专家调查报告
附录Ⅱ 江郎山景区风景资源分级表
附录Ⅲ 江郎山景区风景资源分类表
附录Ⅳ 风景名胜资源评价指标
附录Ⅴ 江郎山景区风景资源评分表
附录Ⅵ 作者简历

(3)杭州主城区滨河绿道游憩机会谱构建与景观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研究综述
    2.1 城市滨河绿道研究综述
        2.1.1 概念界定
        2.1.2 国外研究综述
        2.1.3 国内研究综述
    2.2 游憩机会谱研究综述
        2.2.1 概念界定
        2.2.2 纵向时间纬度——发展历程
        2.2.3 横向研究广度——国内外研究进展
    2.3 本章小结
3 城市滨河绿道游憩机会评价体系构建
    3.1 指标因子的选取
    3.2 因子分析
        3.2.1 效度分析
        3.2.2 信度分析
        3.2.3 主成分提取
    3.3 评分指标权重的确定
    3.4 各指标评价准则
        3.4.1 物质环境
        3.4.2 社会环境
        3.4.3 管理环境
    3.5 游憩机会值分级体系
    3.6 本章小结
4 杭州主城区滨河绿道游憩机会谱构建
    4.1 研究对象概况
    4.2 研究数据来源
    4.3 物质环境要素清查
        4.3.1 沿线环境特征
        4.3.2 周边环境特征
    4.4 社会环境要素清查
        4.4.1 活动项目水准
        4.4.2 人文资源特征
    4.5 管理环境要素清查
        4.5.1 维护管理水平
        4.5.2 服务设施质量
    4.6 游憩机会值层级划分
    4.7 杭州主城区滨河绿道游憩行为特征
    4.8 本章小结
5 杭州主城区滨河绿道的景观优化策略
    5.1 环境因子理想状态与现实情况比较
    5.2 景观优化设计原则
    5.3 景观优化设计策略
        5.3.1 综合游憩型滨河绿道
        5.3.2 日常休闲型滨河绿道
        5.3.3 一般交通型滨河绿道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4)新疆方志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背景概况
    第一节 新疆自然与历史地理环境
        一、自然地理环境
        二、历史地理环境
    第二节 新疆历代行政区划变迁
        一、汉唐至元明新疆行政体制
        二、清代新疆行政管理体制
        三、民国新疆行政管理体制
    第三节 新疆方志概况
        一、新疆方志数量
        二、新疆方志类型
        三、新疆方志名称
        四、新疆方志体例
第二章 西域古方志
    第一节 汉晋西域佚志
        一、《出关志》
        二、班勇《西域风土记》
        三、道安《西域志》
    第二节 隋唐西域图经与地志
        一、隋唐西域佚志
        二、敦煌文献中的西域图经和地志
        三、隋唐西域方志的编纂体例
        四、隋唐西域方志的价值
    第三节 宋元明西域方志
        一、宋元西域方志
        二、明代西域方志
    小结
第三章 清代新疆方志的编撰与发展
    第一节 开端与创新:乾隆年间西域方志编纂的繁荣
        一、《西域图志》的编纂
        二、南疆区域志的编纂
        三、事宜类方志的繁荣
    第二节 发展与融合:方志与西北史地学的交融
        一、和宁及其所编方志
        二、徐松及其所编方志
        三、《大清一统志》与“新疆统部”的编纂
        四、清代新疆方志与西北史地学之关系
    第三节 普及与完善:清末乡土志与《新疆图志》
        一、建省后的首部通志《新疆四道志》
        二、新疆乡土志的编纂与流传
        三、《新疆图志》及其各分志的编纂
        四、新疆乡土志与《新疆图志》文献关系
    小结
第四章 清代新疆方志文献特点
    第一节 清代新疆方志纂修者之特点
        一、满族人士的广泛参与
        二、遣员和流寓文人的参与
        三、纂修者身份分析
    第二节 清代新疆方志编纂特点
        一、体例严谨,体裁多样
        二、事宜类方志独具风采
        三、区域性方志多而州县志少
        四、官修少而私纂多
    第三节 清代新疆方志内容特点
        一、多收御制诗文
        二、门类独特
        三、实地考察与文献资料并重
    第四节 清代新疆方志版本流传特点
        一、多以稿抄本传世
        二、总志与分志、单行本并行
        三、版本系统复杂
        四、同书异名混乱
    小结
第五章 民国时期的新疆方志
    第一节 民国新疆方志的变革
        一、传统方志的艰难维系
        二、新方志的兴起
        三、民国新疆兵要地志
    第二节 民国续修新疆通志的理论之争
        一、设局修志未成
        二、续修新疆通志的理论之争
    第三节 民国时期日本所编新疆方志
        一、日本对新疆方志的收集
        二、日本所编新疆方志概述
        三、日本所编新疆方志特点
    小结
第六章 新疆方志舆图
    第一节 新疆方志舆图概况
        一、中国古代方志舆图概况
        二、新疆方志舆图概况
        三、主要方志舆图介绍
    第二节 新疆方志舆图的内容和类型、特点
        一、新疆方志舆图内容、类型
        二、编纂体例特点
    第三节 新疆方志舆图价值
        一、史料价值
        二、艺术价值
        三、方志学价值
    小结
结语
附录新疆方志提要
    一、西域古方志
    二、清代方志
    三、新疆乡土志
    四、民国方志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6)杭州西湖山水景观空间理景手法研究 ——基于环湖主要游线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和基本概念
        1.2.1 研究区域概况
        1.2.2 基本概念阐释
    1.3 相关研究现状
        1.3.1 西湖风景区景观研究相关
        1.3.2 湖泊类风景名胜区景观研究相关
        1.3.3 GIS在景观空间研究中的应用相关
        1.3.4 小结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理论依据
        1.5.1 中国传统造园理论
        1.5.2 景观视觉分析理论
    1.6 技术路线
2 当代西湖山水景观空间现状及其形成沿革
    2.1 自然山水概况介绍
        2.1.1 西湖群山
        2.1.2 运用GIS技术进行西湖群山总体空间形态分析
        2.1.3 西湖水域
    2.2 人工改造活动梳理
    2.3 当代西湖山水景观空间现状概括
    2.4 当代西湖山水景观空间现状小结
3 西湖山水景观空间构成要素分类
    3.1 自然要素
        3.1.1 山水界面
    3.2 人工理景要素
        3.2.1 堤岛
        3.2.2 标志性建筑
        3.2.3 植物要素
        3.2.4 环湖游线
    3.3 西湖山水景观空间构成要素小结
4 借助GIS技术的环湖主要游线景观空间构成分析
    4.1 北线——曲院风荷至北山路一带
        4.1.1 视线空间界面分析
        4.1.2 景观画面层次分析
        4.1.3 游线特征概括
    4.2 西线——杨公堤游线
        4.2.1 视线空间界面分析
        4.2.2 景观画面层次分析
        4.2.3 游线特征概括
    4.3 南线——南山路雷峰塔段一带
        4.3.1 视线空间界面分析
        4.3.2 景观画面层次分析
        4.3.3 游线特征概括
    4.4 东线——长桥公园-柳浪闻莺-西湖天地一带
        4.4.1 视线空间界面分析
        4.4.2 景观画面层次分析
        4.4.3 游线特征概括
    4.5 东北线——湖滨一带
        4.5.1 视线空间界面分析
        4.5.2 景观画面层次分析
        4.5.3 游线特征概括
    4.6 白堤、孤山
        4.6.1 视线空间界面分析
        4.6.2 景观画面层次分析
        4.6.3 游线特征概括
    4.7 苏堤
        4.7.1 视线空间界面分析
        4.7.2 景观画面层次分析
        4.7.3 游线特征概括
    4.8 三潭印月、湖心亭
        4.8.1 视线空间界面分析
        4.8.2 景观画面层次分析
        4.8.3 游线特征概括
    4.9 环湖主要游线景观空间构成分析小结
5 西湖山水景观空间理景手法分析归纳
    5.1 建筑营造,点景湖上
        5.1.1 相地合宜,择址建塔
        5.1.2 分段控制湖区景观重心
    5.2 筑堤堆岛,一举多得
        5.2.1 水面大则分,分则潆洄
        5.2.2 自成一景,成景湖上
        5.2.3 充分利用山水风景资源组景
        5.2.4 平衡湖南—湖北山水景观格局
    5.3 植物栽植,调节空间
        5.3.1 调和水域留白空间
        5.3.2 调节水域空间开敞度
    5.4 游线串景,形成韵律
    5.5 人工理景要素理景手法小结
6 结语与讨论
    6.1 主要成果
    6.2 讨论:关于湖泊类风景名胜区山水景观空间理景的再思考
        6.2.1 因地制宜利用山水
        6.2.2 “以人为本”——重视重点游线组织
        6.2.3 文化资源的“因地制宜”
    6.3 本文创新与不足
        6.3.1 本文创新点
        6.3.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7)片段化森林群落多维度和多尺度多样性分布格局及其形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术语、缩写和符号清单
1 引言
    1.1 多维度和多尺度生物多样性
        1.1.1 基本概念
        1.1.2 生物多样性格局
    1.2 群落构建
        1.2.1 区域物种库与物种形成
        1.2.2 区域与局域的连接:扩散过程
        1.2.3 选择过程
        1.2.4 生态漂变
        1.2.5 演替
        1.2.6 常用的研究方法
    1.3 生境片段化
        1.3.1 生境片段化的定义和成因
        1.3.2 生境片段化现状
        1.3.3 生境片段化本身的效应
    1.4 片段化生境中生物多样性格局及群落构建机制
        1.4.1 生境片段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4.2 片段化生境中的群落构建机制
        1.4.3 陆桥岛屿-邻近大陆系统的研究优势
    1.5 本研究的目的、结构和意义
2 研究地概况和数据获取
    2.1 研究地概况
        2.1.1 地质地貌
        2.1.2 气候特征
        2.1.3 土壤特征
        2.1.4 植被和植物资源
        2.1.5 开展的研究
    2.2 数据获取
        2.2.1 研究岛屿及大陆样地的选取
        2.2.2 样地设置和植物群落调查
        2.2.3 群落重构时间的确定
        2.2.4 功能性状的选择与测量
        2.2.5 环境因子的测量
3 岛屿-邻近大陆森林的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
    3.1 引言
    3.2 分析方法
        3.2.1 种类组成
        3.2.2 岛屿物种丰富度的预测
        3.2.3 演替的指标
    3.3 结果
        3.3.1 陆桥岛屿-邻近大陆系统多样性格局
        3.3.2 岛屿物种丰富度的预测
        3.3.3 演替进程的比较
    3.4 讨论
        3.4.1 陆桥岛屿-邻近大陆系统多样性格局
        3.4.2 岛屿物种丰富度的预测
        3.4.3 演替进程的比较
        3.4.4 小结
4 生境梯度上的木本植物功能性状分布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划分环境梯度
        4.2.2 统计分析
    4.3 结果
        4.3.1 谱系信号
        4.3.2 功能多样性:岛屿vs.大陆
        4.3.3 功能性状分布随环境梯度的变化
    4.4 讨论
        4.4.1 功能多样性:岛屿vs.大陆
        4.4.2 功能性状分布随环境梯度的变化
        4.4.3 小结
5 岛屿-邻近大陆森林的多维度生物多样性形成机制
    5.1 前言
    5.2 分析方法
        5.2.1 物种组成及β多样性
        5.2.2 谱系树的构建
        5.2.3 统计分析
    5.3 结果
        5.3.1 物种组成及β多样性格局
        5.3.2 环境和空间对β多样性的作用
        5.3.3 功能性状和谱系结构
    5.4 讨论
        5.4.1 物种组成及β多样性格局
        5.4.2 扩散限制vs.生境过滤
        5.4.3 生境过滤vs.竞争排斥
        5.4.4 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6.2.1 长期监测
        6.2.2 个体水平的功能性状的研究
        6.2.3 “天然的”优势种移除实验
参考文献
附录
简历

(8)博物馆景观环境设计研究 ——以成都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博物馆热潮悄然兴起
        1.1.2 博物馆功能更加多元
        1.1.3 博物馆需要景观解读
        1.1.4 博物馆设计需求旺盛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
        1.4.1 理论研究
        1.4.2 实证研究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博物馆景观环境设计相关概念和理论
    2.1 博物馆景观环境设计相关概念
        2.1.1 博物馆
        2.1.2 博物馆景观环境
    2.2 博物馆景观环境设计相关理论
        2.2.1 景观叙事学
        2.2.2 外部空间设计理论
        2.2.3 环境心理学
        2.2.4 环境行为学
        2.2.5 园林美学
    2.3 本章小结
3 博物馆景观环境的空间布局
    3.1 环境基底
        3.1.1 遗迹原址
        3.1.2 风景区
        3.1.3 城市广场
        3.1.4 城市近郊
        3.1.5 商铺、办公建筑
    3.2 布局类型
        3.2.1 建筑中心式
        3.2.2 建筑围合式
        3.2.3 建筑轴线式
        3.2.4 建筑散点式
    3.3 空间构成要素
        3.3.1 边界
        3.3.2 入口
        3.3.3 广场与庭院
        3.3.4 通道
    3.4 空间序列
        3.4.1 叙事结构
        3.4.2 叙事顺序
    3.5 游览路线
        3.5.1 单线游览
        3.5.2 双线游览
        3.5.3 多线游览
    3.6 本章小结
4 博物馆景观环境的文化表达
    4.1 文化内涵
        4.1.1 地域文化
        4.1.2 历史文化
        4.1.3 产业文化
        4.1.4 思想文化
    4.2 博物馆景观环境中的文化表达载体
        4.2.1 主体建筑
        4.2.2 景观建构筑物
        4.2.3 水景
        4.2.4 植物
        4.2.5 铺装
        4.2.6 服务设施
    4.3 本章小结
5 博物馆景观环境设计策略
    5.1 设计原则
        5.1.1 协调统一
        5.1.2 服务大众
        5.1.3 深入阐释
        5.1.4 突出特质
    5.2 博物馆景观环境的空间布局策略
        5.2.1 发挥资源优势
        5.2.2 柔和内外边界
        5.2.3 营造场所精神
        5.2.4 强化叙事逻辑
        5.2.5 畅通参观流线
    5.3 博物馆景观环境的文化表达策略
        5.3.1 符号提炼
        5.3.2 情景再现
        5.3.3 乡土材料应用
        5.3.4 题词命名
        5.3.5 植物造景
        5.3.6 细节强化
    5.4 本章小结
6 成都市博物馆景观环境现状调查与优化研究
    6.1 研究区概况
        6.1.1 成都市基本情况
        6.1.2 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6.2 成都市博物馆行业概况
        6.2.1 成都市博物馆数量
        6.2.2 成都市博物馆质量
        6.2.3 成都市博物馆分布情况
    6.3 成都市各类博物馆景观环境调查
        6.3.1 综合类博物馆
        6.3.2 社会历史类博物馆
        6.3.3 自然科技类博物馆
        6.3.4 文化艺术类博物馆
    6.4 成都市博物馆游客问卷调查
        6.4.1 受访者基本信息
        6.4.2 景观重要性评价
        6.4.3 受访者空间偏好
        6.4.4 景观环境满意度
        6.4.5 再访与推荐意愿
    6.5 成都市博物馆景观环境的经验启示与现存问题
        6.5.1 经验启示
        6.5.2 现存问题
    6.6 成都市博物馆景观环境优化建议
        6.6.1 满足本地空间需求
        6.6.2 增强文化表达力度
        6.6.3 丰富互动参与形式
        6.6.4 提升民办场馆质量
        6.6.5 提高配套服务水平
    6.7 本章小结
7 结语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与不足
        7.2.1 研究创新
        7.2.2 研究不足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成都市博物馆一览表
附录二 成都市各区县博物馆数量
附录三 成都市博物馆景观环境调查问卷
附录四 问卷调查数据统计结果
作者简历

(9)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有机哲学价值论的审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事关国家事权的教科书建设需要加强价值取向方面的研究
        (二)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有助于某些社会及教育问题的解决
        (三)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嬗变的研究缺位
        (四)有机哲学价值论能为生物教科书价值审视提供一种新视阈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概念界定
        (一)教科书与生物教科书
        (二)价值取向
        (三)中学
    四、研究设计
        (一)时间范围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分析框架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教科书研究文献综述
        (一)教科书研究综述
        (二)生物教科书研究综述
    二、有机哲学价值论研究综述
        (一)文献检索概览
        (二)有机哲学价值理论研究综述
    三、研究现状反思
        (一)生物教科书研究的理论基础还有待挖掘
        (二)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迫在眉睫
        (三)对生物教科书的事实之思掩盖了价值之辨
        (四)有机哲学对于生物教科书研究有着强烈的可借鉴性
第二章 有机哲学价值理论
    一、价值理论生发背景及核心概念说明
        (一)价值理论生发的背景
        (二)核心概念说明
    二、价值的内涵
        (一)价值的本质:事件的内在实在性
        (二)价值的拓展:自然机体也具有自身的价值
    三、有机哲学价值论的核心范畴及构成
        (一)基本原理
        (二)事实与价值
        (三)模式理论
        (四)情感理论
        (五)有机哲学的价值构成或命题
    四、有机哲学知识价值论
        (一)知识的整体性
        (二)“认识”包含三个因素:主体、资料和主体形式
        (三)三种知觉方式:因果效验、直接表象、符号指称
        (四)科学与美不可分离
        (五)注重智慧生成
第三章 偏重结构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1902-1911)
    一、结构主义及结构主义取向的内涵
        (一)结构主义
        (二)结构主义取向的内涵
    二、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表征
        (一)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特点分析
        (二)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价值表征
    三、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一)本时期生物学课程设置概况
        (二)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总体特征
    四、对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总结
第四章 侧重实用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1912-1948)
    一、实用主义及实用主义取向的内涵
        (一)实用主义
        (二)实用主义取向的内涵
    二、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表征
        (一)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特点分析
        (二)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价值表征
    三、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一)本时期生物学课程设置概况
        (二)生物教科书的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四、对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总结
第五章 走向多元取向的生物教科书(1949-2003)
    一、多元取向的总体特征
        (一)多元取向的内涵
        (二)多元取向的特征
    二、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的表征
        (一)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特点分析
        (二)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的价值表征
    三、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一)本时期生物学课程设置概况及特点
        (二)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四、对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的总结
第六章 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有机哲学审视
    一、价值取向嬗变的特点:从本质到多元
        (一)课程目标:从知识取向到素养取向
        (二)生物教科书内容:从博物到生物学
        (三)生物教科书编写主体:专业性、学术性日益凸显
        (四)教科书呈现方式:由教材取向转向学材取向
        (五)政治取向贯穿始终
    二、价值取向的问题:基于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一种考察
        (一)偏重结构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易于形成“呆滞的知识”
        (二)侧重实用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过于强调科学的浪漫精神
        (三)多元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过于均质化,忽略对比的和谐
第七章 有机哲学视阈下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编写旨趣
    一、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应凸显命运共同体
        (一)整体宇宙观视阈下的生物圈命运共同体
        (二)生物教科书编写的整体性维度
    二、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重视关系性力量
        (一)生态观上的担当:关系力量思维下的共享生态观
        (二)生物教科书编写的生态性维度
    三、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需融合逻辑理解和审美理解
        (一)有机哲学与生物学在生活观上的创新
        (二)生物教科书编写的生活性维度
    四、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回归五彩缤纷的生活
        (一)有机思维下的智慧生成
        (二)教科书编写的教育性维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清末中学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
    附录2 民国时期生物教科书编着者的学科背景
    附录3 民国时期中学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
    附录4 民国时期教科书作者及其出版教科书的统计
    附录5 1949 年以来人教版生物教科书知识内容框架梳理
    附录6 1949 年以来人教版生物教科书梳理表
    附录7 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
    附录8 教科书文本汇总表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千岛湖片段化生境中蚂蚁群落的构建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和生境片段化
        1.1.1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
        1.1.2 生境片段化
    1.2 群落构建过程的理论研究
        1.2.1 群落构建研究发展历史
        1.2.2 群落构建的主要生态过程
        1.2.2.1 生态位过程
        1.2.2.2 中性过程
        1.2.3 群落构建过程的研究方法
        1.2.3.1 零模型
        1.2.3.2 戴蒙德法则
        1.2.3.3 恒定体型比例模型
        1.2.3.4 Fox优势状态模型
        1.2.3.5 嵌套模型
        1.2.3.6 功能性状和功能多样性
        1.2.3.7 谱系多样性
    1.3 蚂蚁群落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研究进展
        1.3.1 蚂蚁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进展
        1.3.2 蚂蚁群落功能多样性研究进展
        1.3.3 蚂蚁群落谱系多样性研究进展
    1.4 研究的目的
2 研究地点和数据获取
    2.1 研究地点
    2.2 研究岛屿
    2.3 蚂蚁采集
        2.3.1 陷阱法
        2.3.2 凋落物收集法
        2.3.3 手拣法
    2.4 蚂蚁形态学鉴定
    2.5 蚂蚁基因提取及扩增
        2.5.1 序列扩增及测序分析
    2.6 蚂蚁功能性状测量
    2.7 蚂蚁功能群划分
3 基于竞争作用的群落构建模型验证
    3.1 引言
    3.2 研究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蚂蚁群落调查充分性
        3.2.3 戴蒙德法则检验
        3.2.4 恒定体型比例模型检验
        3.2.5 Fox优势状态模型检验
    3.3 结果
        3.3.1 岛屿蚂蚁群落调查结果与调查充分性
        3.3.2 戴蒙德法则
        3.3.3 恒定体型比例模型
        3.3.4 Fox优势状态模型
    3.4 讨论
        3.4.1 戴蒙德法则
        3.4.2 恒定体型比例模型
        3.4.3 Fox优势状态模型
4 蚂蚁群落嵌套格局
    4.1 引言
    4.2 研究方法
        4.2.1 研究对象
        4.2.2 岛屿及性状参数
        4.2.3 群落嵌套分析
        4.2.4 生境嵌套分析
        4.2.5 被动采样分析
        4.2.6 选择性灭绝和选择性迁入分析
    4.3 结果
        4.3.1 蚂蚁群落嵌套格局
        4.3.2 生境嵌套
        4.3.3 被动采样
        4.3.4 选择性灭绝和选择性迁入
    4.4 讨论
        4.4.1 生境嵌套和被动采样
        4.4.2 岛屿以及物种性状参数对亚优势和专性捕食类群嵌套格局的影响
5 蚂蚁群落多性状功能多样性和单性状分布格局
    5.1 引言
    5.2 研究方法
        5.2.1 研究对象
        5.2.2 岛屿参数和功能性状参数选取
        5.2.3 多性状功能多样性指数
        5.2.4 单性状分布指数
        5.2.5 数据分析
    5.3 结果
        5.3.1 岛屿参数对多性状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5.3.2 岛屿参数对单性状分布的影响
        5.3.3 标准化分析
    5.4 讨论
        5.4.1 蚂蚁多性状功能多样性格局
        5.4.2 蚂蚁单性状分布格局
6 蚂蚁群落物种、功能和谱系多样性格局比较
    6.1 引言
    6.2 研究方法
        6.2.1 研究对象
        6.2.2 岛屿和性状参数选取
        6.2.3 系统发育树构建
        6.2.4 物种、功能和谱系多样性指数
        6.2.5 谱系信号
        6.2.6 功能和谱系群落结构指数
        6.2.7 数据分析
    6.3 结果
        6.3.1 系统发育树和谱系信号
        6.3.2 蚂蚁物种、功能和谱系多样性格局
        6.3.3 蚂蚁功能和谱系群落结构格局
    6.4 讨论
7 总结和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7.2.1 区域蚂蚁功能群划分
        7.2.2 蚂蚁扩散能力的定量分析
        7.2.3 Beta多样性与群落构建
        7.2.4 蚂蚁群落的变化对岛屿生物群落及种间关系的影响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主要成果
个人简历

四、浙江林业科技2003年总目次(论文参考文献)

  • [1]杭州花港观鱼公园景观空间量化研究[D]. 张潇. 浙江大学, 2021(01)
  • [2]风景名胜区整体价值评价探索 ——以江郎山景区为例[D]. 李占云. 浙江大学, 2021(01)
  • [3]杭州主城区滨河绿道游憩机会谱构建与景观优化研究[D]. 乔婧. 浙江大学, 2021(01)
  • [4]新疆方志文献研究[D]. 高健. 南京师范大学, 2014(11)
  • [5]浙江林学院学报编排规范[J]. 吴伟根,章晓光. 浙江林学院学报, 1990(04)
  • [6]杭州西湖山水景观空间理景手法研究 ——基于环湖主要游线视角[D]. 陈思婕. 浙江大学, 2021(01)
  • [7]片段化森林群落多维度和多尺度多样性分布格局及其形成机制[D]. 仲磊. 浙江大学, 2021(01)
  • [8]博物馆景观环境设计研究 ——以成都市为例[D]. 张爽. 浙江大学, 2021(01)
  • [9]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有机哲学价值论的审思[D]. 周丽威.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3)
  • [10]千岛湖片段化生境中蚂蚁群落的构建机制[D]. 赵郁豪. 浙江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2003年浙江省林业科技总目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