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翠英教授从燥毒辨治干燥综合征的学术思想浅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碧岩[1](2021)在《润燥通痹汤治疗燥痹(干燥综合征)阴虚血瘀证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润燥通痹汤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阴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效果,评价本方的有效性以及安全性。方法:收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阴虚血瘀证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进行随机分组,分为治疗组(润燥通痹汤)、对照组(知柏地黄丸),每组各30人,疗程12周,分别观察并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的疾病活动度评价、中医症状量化评分、治疗前后患者自我测评积分(乏力症状VAS积分、干燥症状VAS积分、疼痛症状VAS积分)、实验室检查指标,从客观角度论证润燥通痹汤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阴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果以及其安全性。并将所取得的最终数据结果运用软件(SPSS21.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比较中医证候疗效,观察组润燥通痹汤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知柏地黄丸组总有效率为66.7%,两组统计学结果显示P<0.05,有显着性差异。2.治疗组疗后与对照组疗后比较结果显示具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有: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两目干涩、口燥咽干、口渴不欲饮、关节肿胀或疼痛、舌象、唇红且紫暗症状评分比较;实验室检查中ESR、Ig G比较;乏力、干燥、疼痛VAS积分比较。3.治疗组疗后与对照组疗后比较结果显示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的有:疾病活动度评分结果比较;皮肤紫癜或红斑、面色晦暗症状评分比较;实验室检查中Ig M、CRP比较。4.两组均未发生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润燥通痹汤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阴虚血瘀证,可降低患者的症状体征严重程度,且可以降低患者ESR、Ig G水平,改善患者乏力VAS、干燥VAS、疼痛VAS积分水平,运用该方安全性较好。
潘伟娜[2](2021)在《干燥综合征合并肺间质病变的中医证候和临床特点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收集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干燥综合征未合并肺间质病变(Sjogren’s Syndrome-None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SS-NILD)和干燥综合征合并肺间质病变(Sjogren’s Syndrome-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SS-ILD)患者的病例资料,探究SS-ILD与中医证型、一般情况、临床症状、血清学指标等方面的相关性,剖析SS-ILD的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为早期诊断SS-ILD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资料与方法:1.收集2013年1月-2020年12月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住院且符合纳入标准的SS-ILD和SS-NILD患者的临床资料。2.记录纳入患者的一般情况、中医证型、临床特点、血清学指标、胸部CT检查结果等资料。3.运用SPSS26.0统计软件分析,比较SS-ILD与SS-NILD两组在一般情况、临床特点、实验室指标等方面的差异性。4.探究SS-ILD与中医证型、一般情况、临床症状等方面的相关性,剖析SS-ILD的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结果:1.五种中医证型SS合并ILD的概率存在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各证型的发生率如下:燥邪犯肺证4.4%;阴虚热毒证6.3%;气阴两虚证56.5%;阴虚血瘀证15.4%;肝肾阴虚证39.1%。各证型进行两组间比较,气阴两虚证ILD的发生率高于燥邪犯肺、阴虚热毒、阴虚血瘀证,且其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肝肾阴虚证ILD的发生率高于燥邪犯肺、阴虚热毒证,且其差异存在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余中医证型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SS-ILD组年龄、病程、球蛋白、ESR、CRP高于SS-NILD组且两组间差异存在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发病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口干、眼干、皮肤干燥、腮腺肿大、猖獗齿、雷诺现象、关节疼痛、乏力方面SS-ILD组与SS-NIL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燥邪犯肺证SS-ILD组CRP高于SS-NILD组,C3低于SS-NILD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阴虚热毒证SS-ILD组病程、球蛋白高于SS-NILD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阴虚血瘀证SS-ILD组病程、ESR、CRP高于SS-NILD组,C3低于SS-NILD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气阴两虚证SS-ILD组年龄、病程、球蛋白、ESR、CRP高于SS-NILD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肝肾阴虚证SS-ILD组病程、ESR、CRP、RF高于SS-NILD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五种中医证型其他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SS-ILD组咳嗽38例(73.1%)>胸闷33例(63.5%)>咳痰28例(53.8%)>气短24例(46.2%)>呼吸困难4例(7.7%)>杵状指1例(1.9%)。所有SS-ILD患者胸部CT均存在异常,网格影23例(44.2%)>磨玻璃样20例(38.5%)>斑片影19例(36.5%)>索条影18例(34.6%)>小叶间隔增厚10例(19.2%)>胸膜增厚9例(17.3%)>蜂窝影6例(11.5%)>牵拉性支气管扩张3例(5.8%)>胸膜下线2例(3.8%)。结论:1.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易合并ILD。2.年龄大,病程长,球蛋白、ESR、CRP升高明显易合并ILD。3.燥邪犯肺证CRP升高明显,C3降低明显;阴虚热毒证病程长,球蛋白升高明显;阴虚血瘀证病程长,ESR、CRP升高明显,C3降低明显;气阴两虚证年龄大,病程长,球蛋白、ESR、CRP升高明显;肝肾阴虚证病程长,ESR、CRP、RF升高明显。4.SS-ILD胸部CT主要表现为网格影、磨玻璃样、斑片影、索条影。
王金[3](2020)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血液系统受累情况与中医证候特点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primary Sjogren syndrome,pSS)血液系统受累的中医证候特点。探索pSS血液系统受累与中医证候、实验室指标以及疾病活动度评分的联系,以指导中医药早期治疗与干预。方法:纳入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1日就诊于山东省中医院及济南、德州、青岛、烟台、潍坊、济宁、枣庄、日照、临沂、威海、淄博等地级市合作医院的原发性干燥综合征门诊及病房100名pSS伴血液系统受累患者资料组成受累组、100名pSS无血液系统受累患者资料组成无受累组。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将pSS患者参照《实用中医风湿病学(第2版)》中干燥综合征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分为燥邪犯肺证、阴虚内热证、气阴两虚证、阳虚津凝证、气血瘀阻证。将患者数据录入Microsoft Excel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无受累组与受累组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无受累组与受累组均以口干(184例,占92%)、眼干(144例,72%)症状多见。无受累组中症状发生频率为:口干(96例,96%)>眼干(74例,74%)>失眠(44例,44%)>乏力(36例,36%)>关节痛(29例,29%)>周身怕凉(28例,28%)等;受累组中症状发生频率为:口干(88例,88%)>眼干(70例,70%)>乏力(54例,54%)>失眠(36例,36%)>关节痛(35例,35%)>食少纳呆(33例,33%)等。乏力在无受累组中占36例(36%),在受累组中占54例(54%),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肤紫癜在无受累组占2例(2%),在受累组中占16例(16%),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症状如口干、眼干、失眠、关节痛、手足心热、口腔溃疡、腮腺肿胀、腰膝酸软等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证型分布方面,无受累组分布为:燥邪犯肺证32例(32%)>气阴两虚证30例(30%)>阴虚内热证18例(18%)>气血瘀阻证12例(12%)>阳虚津凝证8例(8%);受累组分布为气阴两虚证34例(34%)>气血瘀阻证30例(30%)>燥邪犯肺证20例(20%)>阴虚内热证12例(12%)>阳虚津凝证4例(4%)。其中气血瘀阻证在无受累组中所占比例为12例(12%),在受累组中所占比例为30例(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证型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实验室检查方面,受累组的ESR、CRP高于无受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同证型比较,受累组中气血瘀阻证ESR、CRP高于无受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累组中气阴两虚证CRP水平高于无受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累组白细胞减少方面,气阴两虚证25例(占45.4%),与其他证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证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血红蛋白减少、红细胞减少方面,气阴两虚证23例、16例(占52.2%、47%),与其他证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证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减少方面,气血瘀阻证12例(占57.1%),与其他证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证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免疫学指标中,受累组SSA阳性66人(占66%)高于无受累组46人(占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累组IgG高于无受累组、C4低于无受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SSB、ANA、IgA、IgM、C3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同证型比较,无受累组中气血瘀阻证SSA阳性人数为4人(占33.3%),受累组中SSA阳性人数为26人(占8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累组中气血瘀阻证IgG高于无受累组、C4低于无受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证型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⑥疾病活动度评分方面选用ESSPRI评分(患者干燥、疼痛和乏力的严重程度)与ESSDAI评分(疾病活动指数),受累组ESSPRI评分、ESSDAI评分高于无受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同证型比较,气血瘀阻证的ESSPRI评分、ESSDAI评分高于无受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证型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血液系统受累的pSS患者乏力、皮肤紫癜的发生率较无血液系统受累的pSS患者高,气血瘀阻证患者数量明显增多。白细胞减少、血红蛋白减少患者以气阴两虚证为主;血小板减少患者以气血瘀阻证为主。②血液系统受累中气血瘀阻证患者合并较高的ESR、CRP、IgG以及较低的补体C4、较多的抗SSA抗体阳性率,同时伴有较高的ESSPRI评分及ESSDAI评分。
王奕斌,吕柳,魏昌林,金玥,应森林[4](2020)在《干燥综合征从燥毒论治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干燥综合征属中医学"燥证""燥痹"范畴,历代医家认为其主要病机是阴虚津亏,治疗宜滋阴润燥。但毒邪,尤其是燥毒在本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中也起着重要作用,燥毒侵袭人体病位深而顽固,且影响诸多脏腑,因此除养阴生津外,解毒润燥法应贯穿治疗的始末。从燥毒论治干燥综合征丰富了中医对其的认识,在临床诊疗中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王蕾[5](2019)在《干燥综合征患者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以现场调查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 SS)患者的中医证素、证型的分布,以期得出本病的证候分布规律,充实本病的基础研究内容,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有价值的依据,提高本病中医治疗水平;为进一步丰富本病的理论体系,本研究将EULAR ESSDAI[1-2]评分、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量表)[10]、焦虑自评量表(SAS)[11]、抑郁自评量表(SDS)[12]、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SS)[13]等评价体系引入研究,将ESSDAI作为划分不同活动度的客观标准,对p SS患者进行分层,从实验室指标、情绪、生活质量、疲劳严重程度等多方面、多维度纵向评估患者病情,同时分析不同临床特点的p SS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分析中医证型与上述各项的相关性,为p SS病因研究提供可能线索,丰富本病的诊断及临床评价体系,以便更好的把握病情、精准治疗。方法:本研究对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病房142例符合2002年干燥综合征国际分类(诊断)标准的干燥综合征病人,按照中医证候辨证标准分为阴虚津亏证、气阴两虚证、阴虚热毒证、阴虚血瘀证四型,设计包括一般情况、证型辨证、证素收集、系统损伤、实验室指标、SF-36评分表、SAS评分表、SDS评分表、FSS评分表在内的调研问卷,以现场调查的方法收集资料,建立数据库。将患者依据ESSDAI[1]评分标准,分为轻、中、重度三层,从实验室指标、情绪、生活质量等多方面评估患者病情,采用SPSS19.0数据分析软件分析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及差异性。结果:1.ESSDAI评分情况:根据评分分为3层:低活动度(ESSDAI<5)66例(46.4%);中活动度(5≤ESSDAI≤13))54例(38.1%);高活动度(ESSDAI≥14)22例(15.5%)。2.系统累及情况:无系统受累者40例(28.17%);关节受累者40例(28.17%);内分泌受累者5例(3.52%);表现为全身症状者12例(8.45%),肾脏受累者9例(6.34%),皮肤黏膜受累者15例(10.56%),呼吸系统受累者30例(21.13%),血液系统受累者50例(35.21%),神经系统受累者4例(2.82%),本次研究未发现消化系统累及者。3.中医证型、证素分布:142例p SS患者中阴虚津亏证者57例(40.14%);气阴两虚证者39例(27.5%);阴虚血瘀证者28例(19.7%);阴虚热毒证者18例(12.7%)。出现频率最高的证素是燥130次(91.5%),其次是气虚、阴虚分别是65次(45.8%)、41次(28.9%)。4.不同活动度的中医证型证素情况(1)66例低活动度患者中辨为阴虚津亏证者最多,有27例(40.9%),其次是气阴两虚证24例(36.4%);证素中燥、气虚、阴虚、血瘀出现频次较多,分别为59次(89.4%)、31次(47.0%)、14次(21.2%)、10次(15.2%)。(2)54例中活动度患者中辨为阴虚津亏证者最多,有25例(46.3%),其次是阴虚血瘀证14例(25.9%);证素中燥、气虚、阴虚、血瘀出现频次较多,分别为50次(92.6%)、22次(40.7%)、20次(37.0%)、16次(29.6%)。(3)22例高活动度患者中辨为阴虚热毒证者最多,有9例(40.9%);证素以燥出现频次最多,21次(95.5%),其次是火(热)、毒分别为8次(36.4%)(4)三个活动度证素的组合形式均以两证素组合者最多,分别为34例(51.5%)、19例(35.2%)、7例(31.8%)。(5)ESSDAI评分与证素的组合形式呈显着正相关(P<0.001)。5.证型情况(1)将病程分为<3年、3~5年、6~10年、>10年四组,对不同病程组的证型分布进行检验,P>0.05,说明证型分布与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将活动度依据ESSDAI评分分为低活动度(ESSDAI<5)、中活动度(5≤ESSDAI≤13)、高活动度(ESSDAI≥14)三组,对不同疾病活动度的证型分布进行检验,P<0.05,说明证型在不同活动度中的分布有显着差异,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低活动度与高活动度、中活动度与高活动度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实验室指标(1)免疫球蛋白(Ig A、Ig M、Ig G)均值在四组证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SDAI评分与Ig G、Ig A呈显着正相关(P<0.001)。(2)抗干燥综合征A抗体(抗SSA抗体)、抗干燥综合征B抗体(抗SSB抗体)的阳性率在四组证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四组证型中的血沉(ESR)均值均高于正常值,各证型间ESR两两比较,阴虚津亏证与气阴两虚证、阴虚津亏证与阴虚血瘀证、阴虚津亏证与阴虚热毒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就每一证型的ESR均值而言,阴虚血瘀证最高。(4)除气阴两虚证外,余三组证型中C反应蛋白(CRP)的均值均高于正常值,四证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就每一证型的CRP均值而言,阴虚热毒证最高。7.焦虑、抑郁与疲劳程度情况(1)ESSDAI评分与焦虑、抑郁、疲劳程度情况低活动度患者中有19人(28.8%)处于焦虑状态、8人(12.1%)有抑郁倾向、27人(40.9%)存在疾病所致的疲劳;中活动度患者中有31人(57.4%)处于焦虑状态、9人(16.7%)有抑郁倾向、27人(50.0%)存在疾病所致的疲劳;高活动度患者中有21人(95.4%)处于焦虑状态、12人(54.5%)有抑郁倾向、19人(86.4%)存在疾病所致的疲劳。ESSDAI评分与SAS、SDS、FSS评分呈显着正相关(P<0.001)。(2)证型与焦虑、抑郁、疲劳程度情况对阴虚津亏证组与气阴两虚证组、阴虚津亏证组与阴虚热毒证组、气阴两虚证组与阴虚血瘀证组的FSS评分两两比较,均存在差异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对不同中医证候的p SS患者的SAS、SDS评分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生活质量(1)证型与生活质量:对不同中医证候p SS患者的生活质量SF-36评分中的躯体健康总评(PCS)与精神健康总评(MCS)进行检验,发现不同中医证候的p SS患者PCS、M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ESSDAI评分与生活质量:应用spearman分析ESSDAI评分与PCS、MC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显示ESSDAI评分情况与PCS、MCS评分呈显着负相关(P<0.001)。结论:1.p SS以阴虚津亏证多见,阴虚津亏为本病的病理基础。2.p SS证素分布以燥、气虚、阴虚为主,因而具有虚实夹杂的证候学特点。3.根据p SS的证型、证素特点,提示临床上治疗本病应以养阴益气润燥为主。4.低、中活动度以虚证为主,高活动度以虚实夹杂证为主。5.p SS的中医证候分布与病程无明显关系,中医各证型在不同疾病活动度的分布有显着差异性。6.ESSDAI评分情况与证素的组合形式呈显着正相关,疾病活动度越高,证素组合形式越复杂。7.ESSDAI评分情况与SAS、SDS、FSS评分呈正相关,随着ESSDAI评分增加,焦虑状态、抑郁倾向及疲劳程度逐渐加重;与SF-36评分呈负相关,随着ESSDAI评分增加,生活质量逐渐下降。8.气阴两虚证患者的疲劳程度较其他证型重。
邓玉甲[6](2019)在《疏肝理脾润燥解毒法治疗干燥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临床实际应用观察疏肝理脾润燥解毒中药对干燥综合征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的改善情况和实验室相关化验指标的变化,分析疏肝理脾润燥解毒法治疗干燥综合征的症状改善情况及对免疫调节的作用。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干燥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同予硫酸羟氯喹片0.2g口服,日2次,泼尼松片5mg口服,日1次。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疏肝理脾润燥解毒中药方药。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分别于入院0周,8周进行评估比较,两组实验室化验指标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免疫球蛋白Ig(Ig A、Ig G、Ig M)、类风湿因子RF同时进行检测并统计比较。结果:1.治疗组在口干、眼干、关节疼痛、便秘、肌肤干燥项目积分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在舌象、脉象项目积分上,治疗组与对照组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2.在改善ESR、CRP、Ig G方面,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在改善Ig A、Ig M、RF方面两组治疗后没有明显差异(P>0.05)。3.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治疗组90.00%,对照组63.33%。结论:1.疏肝理脾润燥解毒中药治疗干燥综合征患者有效,能改善干燥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且疗效优于对照组。2.疏肝理脾润燥解毒中药改善干燥综合征患者免疫功能疗效优于对照组。
齐微微[7](2019)在《针刺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伴焦虑抑郁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针刺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ogren syndrome,pSS)引起的焦虑抑郁患者,评价针刺疗法治疗PSS伴焦虑抑郁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在2016年3月-2018年2月间,广安门中医院门诊及病房收集的干燥综合征患者120例,能够完成所需数据录入的干燥综合征患者91例,其中针刺组41例,假针组50例,再将针刺组和对照组中HADA评分≥8分或HADD评分≥8分的患者进行比较,将筛选出的患者随机分配至针刺组及对照组,其中针刺组中有20例,对照组中21例,采用随机、单盲(受试者盲),平行对照试验设计,时间为8周,干预的频率为前4周,每周3次,后4周,每周2次。取穴:丝竹空、太阳、外关、廉泉、颊车、照海、攒竹、承泣。针刺组:外关穴采用泻法,照海穴采用补法,余穴位用平补平泻法在针刺后出现酸、麻、胀痛感留针30分钟,假针组:运用针灸研究中常用、有效的对照针刺法。与常规针相比,它们外关酷似,对受试者可产生良好的盲作用,但不刺入皮肤。结果:两组中针刺组20例、假针组21例经过8周治疗,针刺组20例完成研究。脱落0例,有效率100%,假针组21例完成研究,脱落0例,21例有效,有效率100%。组间比较针刺组有效率高于假针组。针刺组HADA治疗8周后其评分由11.851±3.42变为5.50±2.67,假针组HADA治疗8周后其评分由12.90±3.06变为9.76±3.37;针刺组HADD治疗8周后其评分11.80±3.83变为4.55±2.80;假针组HADD治疗8周后其评分11.19±3.22变为8.19±4.46;根据本研究主要疗效指标,在改善焦虑、抑郁症状方面,针刺组优于假针组,治疗前后比较焦虑和抑郁症状改善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针刺可改善PSS伴有的抑郁情绪,改善焦虑状态。2.本次试验针刺选穴和针刺手法较为安全。
徐江喜[8](2019)在《活血解毒方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瘀毒证的疗效评价》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ogren’s Syndrome,pSS)是以侵犯人体外分泌腺为主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随着疾病的进展,可造成多器官系统受累。目前,干燥综合征的发病机理并不完全清楚,西医治疗方法有限,而中医药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归属于中医当中的“燥痹”范畴,临床观察显示瘀毒证患者所占比例较大,运用活血化瘀解毒,养阴生津润燥之法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前期试验表明BAFF、CXCL13及IRF4等细胞因子参与了干燥综合征瘀毒证的发病过程,而活血解毒方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可能与通过抑制BAFF、CXCL13在本病中的过表达相关。此外,近年来涎腺超声日益成为评估干燥综合征腺体功能的可靠工具,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中医的辨证具有一定主观性,而中医治疗的有效性与辨证准确与否密切相关,因此,将现代医学技术涎腺超声运用于pSS瘀毒证的探究,有可能成为pSS瘀毒证辨证更加客观,准确的可靠手段。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干燥综合征瘀毒证患者经活血解毒方治疗后临床表现及BAFF、CXCL13、IRF4、涎腺超声等各项指标的改变,进一步明确活血解毒方对干燥综合征瘀毒证患者的疗效,探究其可能存在的作用机理。根据治疗前后涎腺超声的变化,试图将涎腺超声作为活血解毒方治疗pSS瘀毒证疗效的客观评价方法,并指导pSS瘀毒证的客观辩证。方法:根据纳排标准,纳入我院门诊及病房干燥综合征瘀毒证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治疗组服用白芍总苷胶囊+自拟活血解毒方,白芍总苷胶囊,每次0.6g(2粒),1天3次。对照组常规给予白芍总苷胶囊,每次0.6g(2粒),1天3次,治疗周期为12周,治疗前后进行各项指标的检测。包括心电图、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C反应蛋白、血沉、免疫球蛋白、血清BAFF、CXCL13、IRF4、ESSDAI评分、中医症状积分及涎腺超声。结果:纳入干燥综合征瘀毒证患者60例,无脱落病例,60例患者完成试验,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前两组干燥综合征瘀毒证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程等方面无均具有可比性。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ESR、IgG、ESDDAI、BAFF、CXCL13、中医证候积分、涎腺超声评分方面均有改善(P<0.05)。治疗组在一部分指标的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较小。治疗组在改善患者口干、眼干等方面有明确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项安全指标均未见明显异常,对照组出现6例腹泻患者,经相关调整后,治疗组未出现此不良反应。结论:活血解毒方在改善干燥综合征瘀毒证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各项实验室指标、评分指标方面均有一定的作用,无明显不良反应,其作用机制可能为抑制了BAFF、CXCL13等在本病发病过程中的过表达。涎腺超声能够直观呈现患者腺体的表现,对于临床的辨证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可能进一步提高辨证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陈月月[9](2019)在《三参饮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D-1/PD-L1信号通路调控机制的影响》文中提出研究目的以“益胃清燥活血”治疗原则为指导,观察三参饮对共刺激分子程序性死亡蛋白(PD-1)及配体(PD-L1)表达的影响,对pSS免疫机制进行初步探讨。研究方法1.临床试验将40例临床病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另选取健康人1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HC组)。治疗组为中西药组,予三参饮浓煎剂,对照组为西药组,予白芍总苷,24周后从患者体内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细胞表面PD-1的表达及CD14+单核细胞和CD19+B细胞表面PD-L1的表达,比较治疗前后PD-1和PD-L1表达水平变化;ELISA法检测血浆sPD-1、IL-10、IL-17水平,分析其临床意义。2.动物实验30只NOD小鼠随机分为3组:西药组、中西药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小鼠。中西药组小鼠予三参饮浓缩液,西药组小鼠按体重每天给予羟氯喹溶液。每天生理盐水灌胃对照组小鼠。以上各组小鼠共灌胃8周。8周后,NOD小鼠颌下腺HE染色及免疫组化分析三参饮对NOD小鼠颌下腺PD-1表达的影响;流式细胞术分析三参饮对NOD小鼠脾细胞CD4+表面PD-1表达的影响。研究结果1.三参饮对pSS患者PBMC细胞PD-1、PD-L1及血浆sPD-1、IL-10、IL-17的影响1.1对PD-1的影响:(1)治疗前,pSS两组CD4+T细胞PD-1表达均明显高于HC组(P<0.05);经三参饮治疗后,pSS两组CD4+T细胞PD-1的表达均显着低于治疗前(P<0.05),西药组(15.32%±2.16%vs 37.18%±0.960%)下调的幅度较中西药组(13.1%±1.022%vs 39.8%±1.125%)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pSS两组CD8+T细胞PD-1表达均明显高于HC组(P<0.05);PD-1在两组CD8+T细胞上的表达显着低于治疗前,西药组(20.91%士1.257%vs 34.05%±1.521%)下调的幅度较中西药组(20.7%±1.542%vs 42.9%±0.910%)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对PD-L1的影响:(1)治疗前,pSS两组CD14+单核细胞PD-L1的表达均低于HC组(P>0.05);经三参饮治疗后,pSS两组CD14+单核细胞上PD-L1的表达显着低于治疗前,西药组(9.776%±0.65%vs11.52%±0.683%)上调的幅度较中西药组(5.2%±1.04%vs16.2%±1.804%)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pSS两组CD19+B细胞PD-1表达均明显高于HC组(P<0.05);经三参饮治疗后,pSS两组CD19+B细胞PD-L1的表达显着低于治疗前,西药组(2.21%±0.06%vs3.44%±0.213%)下调的幅度较中西药组(1%±0.221%vs4.11%±1.21%)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3对血浆sPD-1、IL-10、IL-17水平的影响:治疗前,pSS两组sPD-1、IL-17水平高于HC组(P<0.05),IL-10水平低于HC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sPD-1显着降低;虽然西药组(0.355±0.520ng/ml vs 0.618±0.040 ng/ml)下降的幅度较中西药组(0.287±0.012 ng/ml vs0.702±0.002 ng/ml)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L-10较治疗前显着升高,但西药组(31.326±1.207 pg/ml vs22.060±1.626 pg/ml)升高的幅度较中西药组(36.877±0.451 pg/ml vs 25.331±2.436 pg/ml)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L-17较治疗前显着下降,但西药组(24.850±0.670 pg/ml vs38.482±3.481 pg/ml)下降的幅度较中西药组(19.030±1.030 pg/ml vs35.225±1.655 pg/ml)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NOD小鼠颌下腺PD-]及对脾脏细胞PD-1表达的影响2.1对NOD小鼠颌下腺PD-1表达的影响干燥综合征模型小鼠颌下腺标本免疫组化切片提示中西药组PD-1表达相较于对照组下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的表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药组PD-1降低程度明显高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对NOD小鼠脾脏细胞CD4+T细胞表面PD-1表达的影响干燥综合征模型小鼠取脾脏破碎后研为单细胞悬液,裂解红细胞后流式细胞术检测CD4+T细胞表面PD-1表达,中西药组与对照组比(1.625±0.264vs31.694±0.158),NOD小鼠脾脏细胞CD4+T细胞表面PD-1表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与对照组比(1.8±0.217vs1.694±0.158),NOD小鼠脾脏细胞CD4+T细胞表面PD-1表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与中西药组比(1.8±0.217vs1.625±0.264),西药组低于中西药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三参饮可下调干燥综合征患者外周血PD-1的表达,与西药组相比具有优势。2.三参饮能够下调干燥综合征患者外周血PD-L1的表达,与西药组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3.三参饮能降低干燥综合征患者外周血sPD-1的表达,提高IL-10和降低IL-17的表达,且与西药组比较存在优势。4.三参饮可下调NOD小鼠颌下腺细胞PD-1的表达,与西药组相比具有优势。5.三参饮能下调NOD小鼠脾脏细胞PD-1的表达,且与西药组比较存在优势。6.分别在T细胞、B细胞和单核细胞表面表达的PD-1、PD-L1分子,其介导的抑制信号可阻断T、B细胞的激活,参与pSS的发病和发展。推测三参饮通过抑制外周血中PD-1及其配体PD-L1的表达,阻止T细胞的激活和B细胞的分裂,减少自身抗体的分泌从而缓解临床症状。7.三参可降低PD-1和sPD-1的表达,增加IL-10和降低IL-17的表达。推测可能是通过降低PD-1在Treg细胞表面的表达,从而增强Treg细胞所介导的抑制作用。提示在SS患者中,可能通过PD-1/PD-L1途径调节Treg/Th 17在SS发生发展中起作用。
张利云[10](2018)在《增液润燥汤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干燥综合征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近几年来发病率逐渐增高,已成为除类风湿关节炎之外最常见的免疫性疾病,由于尚未研制出治疗干燥综合征的特效药,该病患者常年忍受口干、眼干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合理的运用中医中药,弥补西药对于改善干燥症状的不足,提高干燥综合征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对增液润燥汤改善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情况的观察,以及运用该方治疗前后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的比较,讨论该方对于原发性干燥综合的疗效和可能的作用机制。并通过与口服白芍总苷胶囊患者的对照,体现中医药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优势,拓展该病的治疗思路,进一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选取60例符合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中西医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予增液润燥汤加减,选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房单味中药颗粒剂。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每次150ml。对照组予白芍总苷胶囊0.6g/次,3次/天。两组均以3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观察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综合疗效,进行对比。结果:治疗组30例,临床控制0例,显效15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30例,临床控制0例,显效0例,有效19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63.33%,经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两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有显着差异(P<0.05);且治疗前后,两组中医症候评分、血沉、CRP、IgG,泪液分泌量和唾液流率均有显着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过程中治疗组未出现1例不良反应,对照组出现3例受试者腹泻。试验开始前发现治疗组有1例白细胞计数偏低,治疗后复查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试验前后两组安全学检查指标血常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肌酐、尿素氮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现阶段试验结果表明,增液润燥汤能明显改善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的腺体分泌功能,减轻干燥的临床症状,降低患者血沉、CRP、IgG水平,其疗效及安全性均优于白芍总苷胶囊,但由于本研究观察的病例数相对较少,时间较短,故尚需大样本试验及长期的临床观察来进一步验证。
二、周翠英教授从燥毒辨治干燥综合征的学术思想浅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周翠英教授从燥毒辨治干燥综合征的学术思想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润燥通痹汤治疗燥痹(干燥综合征)阴虚血瘀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西医对SS发病机制的认识 |
1.1 细胞与体液免疫失常 |
1.2 激素分泌异常 |
1.3 遗传基因因素 |
1.4 病毒因素 |
2.干燥综合征西医治疗现状 |
2.1 免疫增强剂 |
2.2 免疫抑制剂 |
2.3 类固醇和非类固醇抗炎药 |
2.4 基因治疗 |
2.5 促进唾液分泌品 |
2.6 唾液替代品 |
2.7 人工泪液品 |
2.8 生物制剂 |
3.中医治疗“燥痹”进展 |
3.1 干燥综合征的中医病名 |
3.2 古代医籍对燥证认识及治疗 |
3.3 从脏腑认识干燥综合征发病机制 |
3.4 各家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 |
3.5 针灸治疗 |
4.结语 |
试验研究 |
1.收集病例 |
2.收集病例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2.3 中医证候分级量化标准 |
2.4 患者症状自评标准 |
2.5 纳入标准 |
2.6 排除标准 |
2.7 删除和脱落标准 |
2.8 终止标准 |
2.9 不良事件(随时记录) |
3.研究方法 |
3.1 试验设计与分组 |
3.2 治疗方案 |
3.3 治疗周期 |
3.4 观察方式 |
4.观察资料 |
4.1 安全性观测指标 |
4.2 疗效指标 |
4.3 疗效评价标准 |
4.4 安全性评定 |
5.统计学分析 |
5.1 统计分析软件 |
5.2 统计分析方法 |
结果 |
1.治疗前两组年龄比较 |
2.治疗前后两组结果比较 |
2.1 两组患者SSDAI评分比较 |
2.2 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
2.3 单项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评分评分比较 |
2.4 实验室指标治疗前后分数比较 |
2.5 治疗前后乏力、干燥、疼痛VAS评分比较 |
3.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中医对于干燥综合征病因病机以及辨证治疗的认识 |
1.1 病因病机及研究现状 |
1.2 中医对干燥综合征辨证的认识 |
1.3 中医对干燥综合征治疗的认识 |
2.导师对干燥综合征的认识 |
2.1 吾师对于干燥综合征阴虚血瘀证治疗的认识 |
2.2 吾师对润燥通痹汤的治疗方法分析 |
2.3 导师自拟方(润燥通痹汤)用药依据 |
3.两组药物临床疗效分析: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不足与发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2)干燥综合征合并肺间质病变的中医证候和临床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干燥综合征及其合并肺间质病变的中医研究近况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校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3)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血液系统受累情况与中医证候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临床研究 |
一、研究对象 |
(一) 病例来源 |
(二) 干燥综合征诊断标准 |
(三) 燥痹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四) 血液系统受累诊断标准 |
(五) 纳入标准 |
(六) 排除标准 |
二、研究量表设计 |
(一) 一般资料调查 |
(二) 燥痹中医证候诊断 |
(三) ESSPRI评分、ESSDAI评分 |
(四) 调查方法 |
(五) 数据处理 |
第二部分研究结果 |
一、一般资料 |
(一) 性别资料比较 |
(二) 年龄资料比较 |
(三) 病程资料比较 |
二、证候资料 |
(一) 两组症状资料比较 |
(二) 两组证型分布比较 |
三、实验室检查 |
(一) 炎性指标比较 |
(二) 免疫学指标比较 |
(三) 血液系统损害分布 |
四、疾病活动度评分 |
第三部分讨论 |
一、两组基本情况分析 |
二、两组患者证候资料分析 |
三、血液系统受累情况探讨 |
(一) 实验室指标 |
(二) 疾病活动度评分 |
四、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干燥综合征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4)干燥综合征从燥毒论治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SS中燥毒的病因病机 |
2 从燥毒论治SS的治则治法 |
3 从燥毒论治SS的现代研究 |
4 总 结 |
(5)干燥综合征患者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研究对象 |
(一)病例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三)病例选择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一)分层标准 |
(二)调查工具 |
(三)调查方法 |
(四)数据处理与统计 |
研究结果 |
一、一般资料 |
二、ESSDAI评分情况 |
三、系统累及情况 |
四、中医证型证素分布 |
(一)证型分布 |
(二)证素分布 |
(三)不同活动度的中医证型证素情况 |
五、证型情况 |
(一)证型与病程 |
(二)证型与活动度 |
六、实验室指标 |
(一)免疫球蛋白 |
(二)抗SSA、SSB抗体 |
(三)血沉、C反应蛋白 |
七、焦虑、抑郁、疲劳程度情况 |
(一)活动度与焦虑、抑郁、疲劳程度情况 |
(二)年龄与焦虑、抑郁、疲劳程度情况 |
(三)证型与焦虑、抑郁、疲劳程度情况 |
八、生活质量情况 |
(一)证型与生活质量 |
(二)ESSDAI评分与生活质量 |
讨论 |
一、中医学对干燥综合征的认识 |
(一)古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 |
(二)近现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 |
二、病情评估与中医证候 |
三、本次研究的结果分析讨论 |
(一)一般资料分析 |
(二)中医证素及证型分布分析 |
(三)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四)SAS、SDS、FSS情况分析 |
(五)生活质量情况分析 |
四、立足当下,开启新征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6)疏肝理脾润燥解毒法治疗干燥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3 筛选标准 |
1.3.1 纳入标准 |
1.3.2 排除标准 |
1.3.3 病例剔除标准 |
1.3.4 病例脱落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察方法 |
2.4 观察指标 |
2.4.1 中医观察指标 |
2.4.2 西医观察指标 |
2.4.3 安全性指标 |
2.5 疗效判定标准 |
2.5.1 干燥综合征中医证候积分评定标准 |
2.5.2 中医疗效评定标准 |
2.6 统计学方法 |
3.研究结果 |
3.1 临床资料 |
3.1.1 一般资料比较 |
3.1.2 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
3.1.3 治疗前两组实验室指标比较 |
3.2 治疗后结果分析 |
3.2.1 中医证候总积分治疗前后比较 |
3.2.2 各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后比较 |
3.2.3 临床总疗效比较 |
3.3 实验室相关检查指标比较 |
3.3.1 治疗前后ESR比较 |
3.3.2 治疗前后CRP比较 |
3.3.3 治疗前后IgA比较 |
3.3.4 治疗前后IgG比较 |
3.3.5 治疗前后IgM比较 |
3.3.6 治疗前后RF比较 |
3.4 安全性指标 |
讨论 |
1.现代医学对于干燥综合征的认识 |
1.1 致病因素与发病机制 |
1.2 临床表现 |
(1)外分泌腺体表现 |
(2)腺体外表现 |
1.3 实验室检查 |
(1)ANA检查 |
(2)RF |
(3)ESR、CRP |
(4)Ig |
1.4 诊断及分类标准 |
1.5 鉴别诊断 |
1.6 治疗 |
(1)局部治疗 |
(2)全身治疗 |
2.传统医学对干燥综合征的认识 |
2.1 病名溯源 |
2.2 病因病机 |
2.2.1 燥痹之外因 |
2.2.2 燥痹之内因 |
2.3 治疗方案探讨 |
2.3.1 基本治则探讨 |
2.3.2 方药分析 |
3.实验数据分析 |
3.1 实验前两组基线情况分析 |
3.2 临床总疗效评价分析 |
3.3 中医症状体征改善分析 |
3.4 实验室相关指标改善分析 |
4.西药治疗药物用药依据 |
5.本实验研究的不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当代中医从脏腑辨证论治燥痹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7)针刺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伴焦虑抑郁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前言 |
1 研究内容 |
1.1 病例来源 |
1.2 研究设计 |
1.3 诊断标准 |
1.4 病例纳入标准 |
1.5 病例脱落标准 |
1.6 治疗方案 |
1.7 观察指标 |
1.8 数据收集与疗效评价 |
1.9 统计分析 |
2 研究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临床疗效分析 |
3 讨论 |
3.1 PSS的证候特点与焦虑抑郁的关系 |
3.2 针灸取穴对于治疗焦虑抑郁的疗效研究 |
3.3 问题与展望 |
4 创新性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8)活血解毒方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瘀毒证的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西医研究进展 |
1 病因及发病机制 |
2 临床表现 |
3 辅助检查 |
4 治疗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中医研究进展 |
1 病名沿革 |
2 病因病机 |
3 辨证分型 |
4 治疗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对象 |
1.4 分组与用药 |
1.5 观察指标 |
1.6 统计学处理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试验完成情况 |
2.2 一般资料的可比性分析 |
2.3 疗效性指标评价 |
2.4 安全性指标评价 |
3 讨论 |
3.1 活血解毒方组方分析 |
3.2 总疗效评价分析 |
3.3 中医疗效的评价 |
3.4 西医疗效评价 |
3.5 安全性分析 |
3.6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结论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三参饮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D-1/PD-L1信号通路调控机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三参饮对pSS患者外周血PBMC细胞PD-1、PD-L1及血浆sPD-1、IL-10、IL-17的影响 |
1. 病例选择 |
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 |
4. 实验结果 |
5. 小结 |
第二章 三参饮对NOD小鼠颌下腺及脾脏细胞PD-1表达的影响 |
第一节 免疫组化分析三参饮对NOD小鼠颌下腺PD-1表达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 |
第二节 流式细胞仪检测三参饮对NOD小鼠脾脏PD-1表达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 |
讨论 |
第一节 PD-1/PD-L1信号通路与干燥综合征 |
1. PD-1/PD-L1与干燥综合征的关系 |
2. 与PD-1/PD-L1信号通路相关的细胞因子 |
第二节 三参饮与干燥综合征 |
1. 三参饮治疗干燥综合征理论基础 |
2. “益胃清燥活血”是治疗干燥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
3. 津损易复液伤难疗 |
4. 三参饮的组成及理法方药 |
结语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创新点 |
1. 中医理论创新点 |
2. 研究方法创新点 |
第三节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一: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中西医研究概述 |
第一节 西医学对干燥综合征的认识 |
1. 干燥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
2. 干燥综合征的西医治疗 |
第二节 中医学对干燥综合征的认识 |
1. 病名 |
2. 病因病机 |
3. 干燥综合征的中医治疗 |
综述二: 基于燥证古方的关联规则研究 |
1. 数据来源及处理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综述参考文献 |
附表 |
主要缩略语表 |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介 |
(10)增液润燥汤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1 病例选择 |
2.对象的来源 |
3 治疗方法 |
4 疗效性指标 |
5 安全性指标 |
6 数据分析 |
结果 |
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
2 两组有效率比较 |
3 两组治疗前数据比较 |
4 两组治疗前后数据比较 |
5 两组治疗后数据比较 |
6 安全性分析 |
7 脱落病例 |
讨论 |
1 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2 津液代谢理论与干燥综合征的关系 |
3 增液润燥汤方解 |
4 增液润燥汤中药物的现代药理研究 |
5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文献综述 |
1 病因 |
2 发病机制 |
3 临床症状 |
4 诊断标准 |
5 治疗 |
6 预后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中医症候量化评分表 |
附录2 发表论文 |
四、周翠英教授从燥毒辨治干燥综合征的学术思想浅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润燥通痹汤治疗燥痹(干燥综合征)阴虚血瘀证的临床研究[D]. 王碧岩.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干燥综合征合并肺间质病变的中医证候和临床特点研究[D]. 潘伟娜.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血液系统受累情况与中医证候特点分析[D]. 王金.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干燥综合征从燥毒论治的研究进展[J]. 王奕斌,吕柳,魏昌林,金玥,应森林.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20(05)
- [5]干燥综合征患者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D]. 王蕾.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6]疏肝理脾润燥解毒法治疗干燥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D]. 邓玉甲.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7]针刺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伴焦虑抑郁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D]. 齐微微.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01)
- [8]活血解毒方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瘀毒证的疗效评价[D]. 徐江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9]三参饮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D-1/PD-L1信号通路调控机制的影响[D]. 陈月月.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8)
- [10]增液润燥汤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张利云. 河南中医药大学,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