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换减振器车辆跑偏(论文文献综述)
韩海兰[1](2021)在《基于TRIZ的车辆制动跑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制动行驶安全性是汽车安全的重要部分。文章主要针对某车型的高速制动行驶跑偏问题,基于TRIZ理论,对车辆制动跑偏现象进行因果链分析,同时结合CAE仿真分析、主观评估及客观测试"三位一体"的评估方法,对路面、车辆配重、轮胎、悬架系统、制动系统和车身界面点尺寸等因素进行分析,找出关键问题,发现其中主销内倾角、控制臂前衬套硬点位置、控制臂后衬套刚度和左右轮制动力转向角差异对制动跑偏的敏感度较大。考虑到项目时间节点,确定了调整四轮定位参数范围、控制车身制造工艺公差和增加管路压力主动控制系统3个解决方案。文章对制动跑偏问题的研究过程及结论可为后续其他项目提供借鉴。
王小雨[2](2021)在《分布式驱动无人平台滑移转向及驱动协调控制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无人平台开始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及国防现代化建设。滑移转向作为一种特殊的转向形式,相对于传统的阿克曼转向能够大幅度提高无人平台的灵活性和机动性。分布式驱动系统的应用也为高性能的车辆底盘控制奠定了基础,成为提升无人平台性能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结合某工程研发项目,通过总结分析国内外滑移转向研究现状,对分布式驱动无人平台的滑移转向及驱动协调控制技术进行了相关研究,设计了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滑移转向控制算法,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采用六轮轮毂电机独立驱动的无人平台进行动力学建模的研究。以此无人平台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车辆的纵摆臂动力学模型、轮毂电机模型、联合工况轮胎模型、车轮和车体动力学模型,然后依据整车动力学模型建立无人平台的Simulink仿真模型并对直线加减速工况进行仿真,最后将仿真得到的无人平台摆臂摆动的角度数据与实车试验中由直线传感器测得的悬架数据转换后进行对比,对比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整车动力学模型准确性和精度能够满足进行下一步的控制策略的制定和仿真。第二,进行了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无人平台滑移转向控制研究。首先对模型预测控制的基本理论进行研究,描述了其三大特点。其次建立考虑纵向、侧向和横摆动力学的无人平台三自由度单轨动力学模型,选取车辆的侧向速度、纵向速度、航向角、横摆角速度、大地坐标系下的侧向位移和纵向位移作为状态量,施加在车身上的期望横摆力矩为控制量,建立预测模型。然后将非线性的车辆动力学模型进行线性化和离散化,在考虑控制量和控制增量的约束之后进行求解,最后在Simulink中用双移线工况验证了本文提出的滑移转向控制器的有效性。第三,进行了驱动转矩协调控制策略研究。首先对卡尔曼滤波算法相关的理论进行研究,比较了几种常用卡尔曼滤波算法的优缺点,确定了使用无迹卡尔曼滤波来对无人平台纵侧向车速进行估计,并且确定了车速估计的算法流程。之后以期望纵向车速作为目标,通过PI控制器决策期望总驱动力。然后对六轮分布式驱动转矩协调控制策略研究,将前述研究中的滑移转向控制器得到的期望横摆力矩和PI控制器得到的期望总驱动力两者结合,分别基于轮胎负荷率方差最小化和基于轮胎耗散能最小化来对六个轮毂电机的转矩进行分配,并根据侧向加速度和纵向车速应用查表法来对转矩分配进行动态调节,使得无人平台不仅能够实现上层所期望的运动路径和纵向车速,同时也能保证行驶过程中的稳定性。第四,进行了分布式驱动协调控制仿真验证研究。本章首先通过将无人平台动力学模型、滑移转向控制器模型、车速估计模型、总驱动力决策模型和驱动转矩协调控制模型进行整合,建立了分布式驱动协调控制仿真模型。然后选取了复合路面直线纠偏、双移线路径跟踪和三角函数曲线路径跟踪三种工况,对多轮驱动协调控制策略进行仿真验证,最终对仿真结果中的实际路径与期望路径、实际航向角和期望航向角、实际速度与期望速度、实际速度与估计速度、实际总驱动力/总横摆力矩与期望总驱动力/总横摆力矩之间进行量化对比分析,说明了在直线纠偏工况中,有直线纠偏控制相对于无直线纠偏控制而言,能够有效地防止无人平台跑偏;在双移线路径跟踪和三角函数曲线跟踪工况中,分布式驱动协调控制策略能够使无人平台较好的跟踪期望路径和期望航向角。进而证明了本文中所提出的分布式驱动协调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高昆山[3](2020)在《整车制造过程影响车辆跑偏的主要因素及控制》文中认为汽车操纵稳定性是汽车系统研究中最重要的性能之一,跑偏会给行驶带来很大的影响。车辆生产制造和装配调整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存在一定误差,因此找出跑偏影响的因素和对过程的控制具有很大的意义。本文介绍了四轮定位的参数,研究了影响车辆跑偏的因素,并从四轮定位、零件尺寸和安装调整等方面,探讨整车生产过程中的产生跑偏的原因,并提出优化措施,使批量制造车辆的稳定性满足要求。
李建坤,姜国彬,戴锐,张春秋[4](2019)在《车辆匀速跑偏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提出在乘用车日常的生产检查中,有时整车检查员会发现一些车辆匀速直行时发生跑偏的问题。日常的市场调查中,有时也会得到一些顾客反应这类驾驶经历。本文分析了影响车辆跑偏的可能因素,并对主要影响因素提出控制的建议,希望通过此文能够给开发、生产和质量管理人员提供一些解决跑偏问题的实践经验,对今后处理相关问题带来借鉴或帮助。
张吉,刘志潘,费二威,侯杰[5](2019)在《汽车行驶跑偏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文中指出通过对汽车行驶跑偏问题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解决售后市场汽车行驶跑偏问题的排查方法,重点阐述了轮胎锥度效应力对跑偏问题的影响,并根据轮胎不同锥度力大小和方向对车轮进行合理换位,以解决车辆行驶跑偏的问题。
张晓静[6](2018)在《BQ公司A车型车辆性能设计规划的标准化研究》文中提出在公司以A进口大型SUV车型为原型进行车辆小批量改制过程中,出现了车辆批量行驶跑偏。在改制过程中,底盘前、后悬架部分是在原型车上和副车架一同拆下,对车身外观进行改制后再次组装,悬架杆系间的相对装配关系没有变动,转向系统没有与副车架分离。汽车行驶跑偏是新生产车型经常出现的问题,其产生的原因复杂多样。在问题分析阶段,调查了国外标准、国家标准和企业标准的相关要求,通过对未跑偏和跑偏车辆的抽样对比确认了问题。对四轮定位的分析未发现明显导致跑偏的规律,在实际跟踪底盘拆卸和再装配过程中,研究了悬架装配定位设计、安装螺栓尺寸与安装孔的配合等可能导致装配误差的因素,发现悬架装配未使用定位孔,装配误差过大导致车辆左右轴距偏差大进而导致了跑偏。在问题解决阶段,一是与生产单位一同确定了悬架拆卸保护方案、车身转运保护悬架定位孔方案和悬架重新装配技术要求;与调试单位沟通,充分讲解该车型悬架调整四轮定位的原理,对以往错误做法进行了纠正,跟踪了四轮定位调整过程,并配重摸底了重量变化对该型车辆四轮定位调整的影响;与终检单位讨论了对于大型SUV车型跑偏量的标准。通过上述工作,纠正了该车型改制过程中的跑偏问题,为后续批量生产打下了基础。通过研究面向系统的产品设计规划理论,对车辆行驶性能设计规划进行完善,提出设计标准化理论。
劳俊,戴锐,姜国彬[7](2018)在《转向摩擦对车辆直线定速跑偏的影响详析》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汽车转向与悬架系统受力的理论分析以及采用二自由度跑偏模型,分析了麦佛逊式前悬架的转向摩擦对车辆定速跑偏的影响程度,并通过实践验证,从主销转向力矩及抑制力矩角度更深入地了解车辆跑偏的原因,为更好地控制产品质量,提高解析车辆跑偏的能力及速度提供一种有效方法。
刘志敏,程海波,周国爽[8](2018)在《基于悬架运动学分析的车辆跑偏问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汽车结构和车辆动力学原理,从轮胎、悬架、制动、转向和整车系统等方面分析了多用途车(multi purpose vehicles,MPV)车辆跑偏因素和原理。首先列举并归类了车辆跑偏的影响因素;其次对跑偏车辆进行分析,对比分析结果并查找原因。最终提出解决方案进行实车验证,有效地解决了车辆跑偏问题。
田富强[9](2016)在《载货汽车车轮定位检测及调整技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物流需求的不断增加,人们在生活中对于货运交通的需求也越来越多。相对于火车货运,汽车货运可以实现点对点服务;相对于航空货运,汽车货运成本较低。因此,汽车货运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汽车货运安全也成为人们研究的问题之一。由于载货汽车后于乘用汽车发展起来,载货汽车的安全检测与诊断技术通常是基于乘用车的安全检测与诊断发展起来。载货汽车的安全检测诊断技术中,载货汽车的车轮定位技术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目前载货汽车的车轮定位方法和技术,定位精度相对较低,因此,进行载货汽车车轮定位检测与调整技术的研究十分有必要。本文总结和分析了目前市场上常用的车辆车轮定位参数,对各定位参数的存在原理、检测方法及原理进行了分析和综述,研究了车辆车轮定位参数的测量原理和方法,并对目前市场上常用的载货汽车车轮定位方法和设备进行了总结和探究,发现目前市场上常见的载货汽车车轮定位方法主要分为三种:传统的基于乘用车车轮定位方法的机械式测量方法;采用激光标尺进行测量的测量方法;传统乘用车检测台架和激光标尺测量结合的方法。基于此三种车轮定位方法,本文对目前国内外市场上常用的检测设备和检测方法进行了分类介绍,并详细探究了其检测手段和方法,为本文后续研究提供了基础理论和技术支持。在载货汽车车轮定位检测与调整的研究中,车轮定位方法不断简化,节省了人工劳动力,并且提高了测量精度与效率。在第四章中,基于前文中对载货汽车车轮定位参数的研究与讨论,以及对目前市场上的研究设备进行的分析,本文进行了Trucksim和AMEsim车辆联合仿真试验,并利用Simulink将两款仿真软件试验进行结合,通过仿真试验方案设计、试验平台搭建、试验结果输出和讨论得出车轮定位参数调整对车辆行驶稳定性的影响,并提出车辆车轮定位参数的调整方案和意见。
姚谢钧,陈德玲,赵军峰[10](2016)在《轻型客车跑偏问题的分析与改进》文中认为针对某轻型客车在直线行驶中跑偏问题进行分析,结合计算机模拟仿真,找出其最大影响因素是麦弗逊悬架螺旋弹簧力中心线的位置偏差;提出改进方案,并对实施措施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车辆跑偏现象明显得到改善。
二、换减振器车辆跑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换减振器车辆跑偏(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TRIZ的车辆制动跑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问题详述 |
2 分析问题 |
2.1 TRIZ理论简析 |
2.1.1 TRIZ分析问题工具简析 |
2.1.2 TRIZ解决问题工具简析 |
2.2 因果链分析 |
2.2.1 路面分析 |
2.2.2 整车配重分析 |
2.2.3 轮胎分析 |
2.2.4 制动系统分析 |
2.2.5 悬架系统分析 |
2.2.6 车身界面点分析 |
2.2.7 敏感度分析 |
3 解决问题 |
(1)调整四轮定位参数的范围 |
(2)控制车身制造工艺公差 |
(3)增加管路压力主动控制系统 |
4 总结 |
(2)分布式驱动无人平台滑移转向及驱动协调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分布式驱动滑移转向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分布式驱动滑移转向存在问题 |
1.3 本文内容安排 |
第2章 分布式驱动无人平台动力学建模 |
2.1 悬架摆臂动力学模型 |
2.2 轮毂电机总成动力学模型 |
2.2.1 轮毂电机模型 |
2.2.2 联合工况轮胎模型 |
2.2.3 车轮动力学模型 |
2.3 车体动力学模型 |
2.3.1 坐标系转化 |
2.3.2 簧上质量的动力学建模 |
2.4 车辆动力学模型验证 |
2.4.1 无人平台Simulink模型搭建 |
2.4.2 仿真与实验数据对比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无人平台滑移转向控制研究 |
3.1 模型预测控制基本理论 |
3.1.1 基于模型的预测 |
3.1.2 滚动优化 |
3.1.3 前馈-反馈控制结构 |
3.2 基于线性模型预测控制的无人平台滑移转向研究 |
3.2.1 无人平台单轨动力学模型 |
3.2.2 线性模型预测控制 |
3.2.3 优化问题数学描述 |
3.3 约束线性模型预测控制器求解及仿真验证 |
3.3.1 模型预测控制器的二次规划问题求解 |
3.3.2 滑移转向控制器的仿真验证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分布式驱动协调控制策略研究 |
4.1 卡尔曼滤波算法理论 |
4.1.1 传统卡尔曼滤波 |
4.1.2 扩展卡尔曼滤波 |
4.1.3 无迹卡尔曼滤波 |
4.2 基于无迹卡尔曼滤波算法的纵侧向车速估计研究 |
4.2.1 轮胎纵侧向力估计 |
4.2.2 纵侧向车速估计 |
4.3 总驱动力决策 |
4.3.1 期望总驱动力 |
4.3.2 总驱动力决策仿真验证 |
4.4 分布式驱动协调控制策略研究 |
4.4.1 转矩分配约束条件 |
4.4.2 基于轮胎负荷率方差最小化目标的转矩分配 |
4.4.3 基于轮胎耗散能最小化目标的转矩分配 |
4.4.4 转矩分配的动态调节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分布式驱动协调控制仿真验证分析 |
5.1 分布式驱动协调控制仿真模型搭建 |
5.2 仿真工况选取 |
5.2.1 复合路面直线纠偏 |
5.2.2 双移线路径跟踪 |
5.2.3 三角函数曲线路径跟踪 |
5.3 仿真结果分析 |
5.3.1 复合路面直线纠偏 |
5.3.2 双移线路径跟踪 |
5.3.3 三角函数曲线路径跟踪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整车制造过程影响车辆跑偏的主要因素及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定位参数对跑偏的影响 |
2 制造过程影响车辆跑偏的因素 |
2.1 车身相关安装和定位孔的尺寸 |
2.1.1 副车架与车身连接的螺纹孔 |
2.1.2 前后减振器安装孔 |
2.3 工装设备的影响 |
2.3.1 底盘托架小车 |
2.3.2 方向盘对中设备 |
2.3.3 四轮定位及调整 |
3 制造过程对于影响因素的控制 |
3.1 车身尺寸控制 |
3.2 装配过程控制 |
3.3 四轮定位设备 |
4 结束语 |
(5)汽车行驶跑偏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车辆行驶跑偏原因分析 |
1.1 轮胎因素 |
1.2 四轮定位 |
1.3 零部件制造和装配 |
1.4 道路和环境因素 |
2 车辆行驶跑偏问题解决 |
2.1 胎压检查 |
2.2 静态检查 |
2.3 四轮定位检查 |
2.4 SAS传感器零位检查 |
2.5 车轮换位 |
3 总结 |
(6)BQ公司A车型车辆性能设计规划的标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分析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结构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标准化理论及现代产品设计理论基础 |
2.1 标准化的理论 |
2.2 标准相关理论 |
2.2.1 标准理论 |
2.2.2 技术法规理论 |
2.2.3 标准与技术法规的不同 |
2.3 现代产品设计及设计方法 |
2.3.1 现代产品设计方法学 |
2.3.2 现代产品设计方法发展 |
2.3.3 现代产品设计方法的规划 |
2.3.4 设计质量检验的规划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BQ公司车辆开发过程中性能设计现状分析 |
3.1 BQ公司简介 |
3.2 BQ公司开发流程简介 |
3.3 BQ公司车辆开发过程中性能设计现状 |
3.3.1 初始性能目标设定阶段 |
3.3.2 性能目标分解阶段 |
3.3.3 性能方案和目标确认阶段 |
3.3.4 性能目标开发和验证阶段 |
3.3.5 性能目标一致性验证阶段 |
3.3.6 性能开发总结 |
3.3.7 性能开发组织架构 |
3.4 BQ公司车辆开发过程中性能设计要求 |
3.5 BQ公司车辆开发过程中性能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BQ公司A车型行驶跑偏问题解决 |
4.1 问题介绍 |
4.2 问题现象描述 |
4.2.1 车辆改制策略分析 |
4.2.2 实施并验证临时措施 |
4.2.3 D4确定并验证根本原因 |
4.3 车辆行驶跑偏企业标准的制定原则 |
4.3.1 先进性原则 |
4.3.2 通用性原则 |
4.3.3 可操作性原则 |
4.3.4 协调性原则 |
4.4 车辆行驶跑偏企业标准的主要验证过程 |
4.4.1 第一次验证情况 |
4.4.2 第二次验证情况 |
4.5 车辆行驶跑偏企业标准的主要内容及说明 |
4.5.1 标准适用范围 |
4.5.2 术语和定义 |
4.5.3 试验设备和试验条件 |
4.5.4 试验方法 |
4.5.5 试验数据处理 |
4.5.6 试验结果 |
4.5.7 车辆行驶跑偏量限值 |
4.6 小结 |
第5章 BQ公司车辆性能设计开发过程中标准化设计的应用 |
5.1 性能设计规划问题分析 |
5.1.1 产品设计目标规划分析 |
5.1.2 产品设计思想规划分析 |
5.1.3 产品设计环境规划分析 |
5.1.4 产品设计过程规划分析 |
5.1.5 产品设计方法规划分析 |
5.1.6 产品设计质量检验的规划分析 |
5.2 性能设计的标准化应用 |
5.3 BQ公司车辆性能设计开发过程中标准化的应用 |
5.3.1 BQ公司标准体系建设情况 |
5.3.2 BQ公司整车性能标准体系建设与应用情况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基于悬架运动学分析的车辆跑偏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车辆跑偏概述 |
1.1 车辆跑偏定义 |
1.2 车辆跑偏的因素 |
2 车辆跑偏实例分析 |
2.1 问题描述 |
2.2 原因分析 |
2.2.1 轮胎参数 |
(1) 四轮定位参数 |
(2) 轮胎胎压 |
(3) 车轮动不平衡 |
(4) 轮胎锥度力 |
2.2.2 悬架系统 |
2.2.3 转向系统 |
2.2.4 制动系统 |
2.2.5 半轴系统 |
2.2.6 整车状态 |
2.2.7 环境因素 |
2.3 问题排查与解决 |
2.4 结果验证 |
3 结论 |
(9)载货汽车车轮定位检测及调整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车轮定位研究的发展历程 |
1.2.2 车轮定位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车轮定位参数发展趋势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2章 载货汽车车轮定位参数及其对车辆使用性能的影响 |
2.1 载货汽车车轮定位参数概述 |
2.1.1 转向轮定位 |
2.1.2 非转向轮定位 |
2.1.3 其它定位参数 |
2.2 车轮定位参数对汽车使用性能的影响 |
2.2.1 主销后倾角对车辆使用性能的影响 |
2.2.2 主销内倾角对车辆使用性能的影响 |
2.2.3 车轮外倾对车辆使用性能的影响 |
2.2.4 车轮前束对车辆使用性能的影响 |
2.2.5 推力角对车辆使用性能的影响 |
2.3 车轮定位参数与车辆故障关系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载货汽车车轮定位检测参数测量试验原理 |
3.1 车辆定位参数机械测量原理及方法 |
3.1.1 主销后倾角的测量试验原理 |
3.1.2 主销内倾角的测量试验原理 |
3.1.3 车轮外倾角的测量试验原理 |
3.1.4 前束的测量试验原理 |
3.2 车轮定位参数的激光检测方法及原理 |
3.2.1 瑞典优胜JOSAM前束调整技术方案 |
3.2.2 德国HAWEKA车轮定位仪AXIS4000 |
3.2.3 美国亨特大车定位系统 |
3.3 乘用车车轮定位技术在载货汽车上的应用 |
3.3.1 德国杜尔四轮定位仪 |
3.3.2 美国宝克7700型非接触式车轮定位仪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载货汽车车轮定位参数调整试验研究 |
4.1 车辆跑偏原因分析 |
4.1.1 车辆结构不对称原因分析 |
4.1.2 车辆载荷不对称原因分析 |
4.2 仿真试验分析 |
4.2.1 TruckSim仿真软件介绍 |
4.2.2 仿真试验方案设计 |
4.2.3 仿真模型搭建 |
4.2.4 模型验证 |
4.2.5 仿真分析 |
4.2.6 实车跑偏试验验证 |
4.3 车轮定位参数调整 |
4.3.1 主销内倾角的调整 |
4.3.2 车轮外倾角的调整 |
4.3.3 中后轴前束(中后轴推进角)的调整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10)轻型客车跑偏问题的分析与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 车辆跑偏原因分析 |
1.1 车辆跑偏现象与试验方法 |
1.2根本原因分析 |
2 改进方案与实施效果 |
2.1 改进方案 |
2.2 方案实施效果 |
3 结束语 |
四、换减振器车辆跑偏(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TRIZ的车辆制动跑偏研究[J]. 韩海兰. 上海汽车, 2021(10)
- [2]分布式驱动无人平台滑移转向及驱动协调控制研究[D]. 王小雨. 吉林大学, 2021(01)
- [3]整车制造过程影响车辆跑偏的主要因素及控制[J]. 高昆山. 汽车与驾驶维修(维修版), 2020(10)
- [4]车辆匀速跑偏的影响因素分析[J]. 李建坤,姜国彬,戴锐,张春秋. 装备维修技术, 2019(02)
- [5]汽车行驶跑偏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J]. 张吉,刘志潘,费二威,侯杰. 汽车实用技术, 2019(04)
- [6]BQ公司A车型车辆性能设计规划的标准化研究[D]. 张晓静. 北京工业大学, 2018(04)
- [7]转向摩擦对车辆直线定速跑偏的影响详析[A]. 劳俊,戴锐,姜国彬. 2018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 2018
- [8]基于悬架运动学分析的车辆跑偏问题[J]. 刘志敏,程海波,周国爽.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8(12)
- [9]载货汽车车轮定位检测及调整技术的研究[D]. 田富强. 吉林大学, 2016(03)
- [10]轻型客车跑偏问题的分析与改进[J]. 姚谢钧,陈德玲,赵军峰. 客车技术与研究,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