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营养区技术抚育和疏伐森林

利用营养区技术抚育和疏伐森林

一、应用营养面积技术进行森林抚育间伐(论文文献综述)

龚映匀[1](2021)在《抚育间伐对川西柳杉人工林碳格局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柳杉(Cryptomeriafortunei)是川西中高海拔地区适生树种,也是我国亚热带地区速生用材林基地建设的主要造林树种之一。过去的柳杉人工造林,主要以经济效益为经营目标,柳杉林分初植密度很大,但木材价格下降后,小径材无销路,林地所有者不愿进行抚育间伐,从而导致林分结构简单,地力衰退,柳杉人工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都不能被充分发挥。随着国家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川西中高海拔生态脆弱地区人工林的主导功能逐步转变为以发挥生态效益为主,因此,提高柳杉人工林的固碳能力与土壤肥力,维持柳杉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是当前柳杉人工林经营管理的当务之急。抚育间伐是柳杉人工林提质增效的关键措施,其作为林木一林下植被—土壤理化性质等相互关系的驱动力,必然带动柳杉人工林碳格局的变化。本研究依托中央财政补贴森林抚育项目,以川西中山9a生柳杉人工纯林为研究对象,设置4种不同强度的抚育间伐处理,分别为:对照(CK,0%)、轻度间伐(T1,21.1%)、中度间伐(T2,36.9%)、重度间伐(T3,49.0%),定期观测抚育间伐对柳杉林木生长、林下地被物、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计算柳杉人工林生态系统各组分生物量及有机碳分配等指标,从而找到能够促进柳杉人工林碳格局优化和生态系统稳定的抚育间伐强度,为柳杉人工林经营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抚育间伐能够显着提高林分平均胸径和单株材积的年生长量,其促进作用随间伐强度的增大而增加。间伐对柳杉人工林的平均树高、林分蓄积生长具有一定促进作用,但不同间伐强度促进作用差异不显着。间伐后柳杉树根净生产力与净生物量积累均增加,中低强度间伐更有利于增加树干和全树净生产力与净生物量积累,而间伐强度过大时不利于乔木层地上部分组分净生产力和净生物量积累的增加。中度间伐下柳杉树叶、树皮、树枝、树干、树根、全树净生产力分别比对照提高2.40%,5.89%,6.49%,9.35%,14.73%,7.65%,增加最多的为树根部分。2.抚育间伐与未间伐样地的乔木层及其各组分生物量差异不显着,但轻度间伐相对于重度间伐在乔木层全树及地上部分组分保有更高的生物量。间伐对于乔木层生物量的影响差异也更多地体现在全树及地上部分各组分。树根生物量在各处理中无显着差异(P>0.05)。不同处理的有机碳分配的占比大小均为树干>树根>树枝>树叶>树皮,轻度和中度间伐有利于增加树干有机碳占比;间伐使树枝、树叶、树皮有机碳占比降低。轻度和中度间伐能够使林分碳储量具有更快的增长趋势。3.随间伐强度增加,林下植被与枯落物层生物量和碳储量均相应增加,重度间伐的提高程度最显着(P<0.05)。间伐后样地灌木层的碳储量比未间伐高0.75~1.75倍,草本层的碳储量比未间伐高0.25~1倍。而间伐对粗木质残体碳储量增加的促进作用不显着(P>0.05)。4.随间伐强度增加,土壤含碳率的增加呈倒“V”形,中度间伐可显着提高土壤碳储量,轻度和重度间伐对于土壤碳储量的影响效果不显着。间伐能使土壤容重和pH值降低,使总孔隙度和含水率增加;轻度和中度间伐有利于表层毛管孔隙度增加;中度和重度间伐均有利于增加土壤通气度。间伐能显着促进土壤表层全N含量提高(P<0.05),同时促进水解N含量增加;间伐后土壤全P、有效P含量均显着降低(P<0.05);重度间伐下土壤全K含量显着降低(P<0.05)。随间伐强度加大,纤维素酶活性的提高程度呈“低-高-低”的趋势;中度间伐可显着提高土壤蔗糖酶活性(P<0.05)。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全N含量、纤维素酶活性、蔗糖酶活性存在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0.01),而与pH值、容重、全P含量存在极显着的负相关关系(P<0.01)。5.柳杉人工林生态系统各组分碳储量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相关性,而土壤碳储量则与各组分相关性不明显(P>0.05)。生态系统碳储量在中度间伐下高于对照并且二者间差异显着(P<0.05);不同处理下生态系统各组分有机碳储量大小排序均为乔木层>土壤层>粗木质残体>枯落物层>灌草层;乔木层碳储量占比最大的是T1处理,为74.71%,土壤层中碳储量占比最大的是T2处理,为30.90%,灌木层、草本层、枯落物层及粗木质残体中碳储量占比最多的均为T3处理,分别为0.08%,0.09%,1.21%,5.19%。6.主成分分析表明,单株材积、单株材积生长量、平均胸径对林分生长起主导作用,林分生长主成分分析得分由高至低为重度间伐>中度间伐>轻度间伐>对照。在林分碳储量方面,灌草层生物量、草本层碳储量、枯落物层碳储量、枯落物生物量起着主导作用,林分碳储量主成分分析得分由高至低为重度间伐>中度间伐>轻度间伐>对照。在土壤肥力方面,土壤表层含水率、全P含量、容重均起着主导作用,土壤肥力主成分分析得分由高至低为轻度间伐>中度间伐>重度间伐>对照。7.综合分析得到中度间伐为最优选择,因为重度间伐在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方面稍弱于轻度与中度间伐,而中度间伐在促进林分良好生长、有机碳储量积累、地力条件改善等方面的效果均较好,因此,中度间伐即9a生柳杉人工林保留1725株/hm2左右为最优抚育间伐强度。

赵苏亚[2](2021)在《抚育间伐对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和理化性质的影响》文中指出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是我国南方栽培最广的树种,其普遍存在密度较大、树种单一及连栽等问题,导致大径材培育困难、地力衰退、生态效益差、火灾和病虫害发生频繁,亟待提质增效。抚育间伐是杉木人工林大径材培育和提质改造的有效措施,可以利用间伐后出现的林窗补植阔叶乡土珍贵树种,改善林分结构,形成异龄复层针阔混交林,从而提高森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研究依托中央财政补贴“森林质量精准提升”项目,以岳阳市塔市国有林场9年生杉木人工纯林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处理(CK:未间伐、T1:间伐强度20%、T2:间伐强度30%、T3:间伐强度40%),定期观测杉木林土壤微生物、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林木生长、林下植物群落特征等指标,通过比较分析各处理间的差异,探究抚育间伐对植物-土壤-微生物互作关系的影响,找到既能提升森林生态效益又利于培育大径材的抚育间伐强度,为杉木人工林提质增效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主要得到以下试验结果:(1)抚育间伐提高了杉木土壤细菌的丰度和多度,其促进作用T3>T2>T1>CK、根际土壤>非根际土壤;抚育间伐后,在门水平上提高了放线菌门和变形菌门的丰度和多度,其促进作用T3>T2>T1>CK,但降低了绿弯菌门和酸杆菌门的丰度和多度,其降低程度T3>T2>T1>CK。(2)抚育间伐能够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增强土壤储水能力,从而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其改善作用T3>T2>T1>CK,其中对表土层(0-20cm)的改善作用大于心土层(20-40cm)。T1、T2、T3与CK相比,在0-20cm土层土壤容重年变化量分别多降低0.015 g·cm-3、0.027 g·cm-3、0.028 g·cm-3,土壤毛管孔隙度分别多增加0.26%、0.91%、0.92%,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分别多增加0.08%、0.58%、0.59%,土壤储水能力分别多增加 3.50%、11.16%、12.01%。(3)抚育间伐能够增加土壤pH值,增加作用T3>T2>T1>CK,抚育间伐能够促进土壤TN、TP、TK含量增加,促进作用T3>T2>T1>CK,抚育间伐能够提高土壤酶活性,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酶提高作用T3>T2>T1>CK,纤维素酶提高作用T2>T3>T1>CK,表土层>心土层。T1、T2、T3与CK相比,在0-20cm 土层pH值分别多增加0.11、0.24、0.27,TN含量分别多增加0.024 g·kg-1、0.075 g·kg-1、0.088 g·kg-1,TP 含量分别多增加 0.003 g·kg-1、0.004 g·kg-1、0.007 g·kg-1,TK含量分别多增加0.05 g·kg-1、0.20 g·kg-1、0.22 g·kg-1,脲酶活性分别多增加0.61 mg/g/h、1.13 mg/g/h、1.88 mg/g/h,蔗糖酶活性分别增加 0.98 mg/g/h、1.81 mg/g/h、1.89 mg/g/h,过氧化氢酶分别多增加 5.54 mg/g/d、9.71 mg/g/d、12.52mg/g/d,酸性磷酸酶活性分别多增加3.86 mol/g/d、6.55 mol/g/d、7.19mol/g/d,纤维素酶活性分别多增加 0.67 mg/g/h、1.09 mg/g/h、1.01mg/g/h。(4)抚育间伐促进了杉木树高、胸径、单株材积的增长,促进作用T3>T2>T1>CK、胸径>单株材积>树高,间伐后单位面积蓄积年增长量先降后升,3年后T3>T2>T1>CK。抚育间伐对杉木生长的促进作用随时间呈递减趋势,间伐6年后,杉木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和单位面积蓄积年增长量不同处理间差异不显着,因此,抚育间伐的间隔期应为5-6年。(5)抚育间伐促进了杉木林林下植被的生长,抚育间伐6年后,林下灌草种类T1、T2、T3与CK相比,分别多增加3种、7种、10种。间伐后林下植被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生态优势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为T3>T2>T1>CK。(6)土壤微生物、土壤理化性质和植被间相关性表现为:土壤微生物OTU总数与容重、pH值呈负相关(P<0.05),与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储水能力、TN、TP、TK、酶活性呈正相关(P>0.05);土壤微生物OTU总数与林木树高、胸径、单株材积、蓄积年增长量呈显着正相关(P<0.05),与林下植被simpson指数、pielou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土壤容重与林木树高年增长量呈显着负相关(P<0.05),与胸径、单株材积、蓄积年增长量及林下植被simpson指数、pielou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土壤孔隙度、储水能力与林木树高、胸径、单株材积、蓄积年增长量呈显着正相关(P<0.05),与林下植被simpson指数、pielou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TN、TP、TK、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酶、纤维素酶酶活性与林木树高、胸径、单株材积、蓄积年增长量、林下植被simpson指数、pielou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正相关(P>0.05)。试验表明,9年生杉木人工林应采取强度间伐措施,即保留株数为1508株/hm2左右,能够促进林木生长,丰富林下植被,增加土壤微生物种群,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使整个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更加健全,有利于可持续经营。

虢桢君[3](2021)在《湖南省杉木人工林土壤养分对抚育间伐的响应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选择了 46块杉木人工林样地作为监测样地,其中2009年布设监测样地8个,2010年布设监测样地12个,2011年布设监测样地26个,进行抚育间伐处理,调查了抚育间伐前后杉木人工林的生长特性,测定了样地内土壤养分指标(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有效磷和速效钾),开展了杉木人工林生长特性的研究,探讨了抚育间伐强度和抚育间伐时间间隔对杉木人工林土壤养分的影响,以及抚育间伐对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土壤养分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杉木人工林土壤养分对抚育间伐的响应。主要结论如下:(1)经过抚育间伐后,杉木幼龄林抚育间伐组比未经抚育间伐处理的胸径、树高、蓄积量、生物量和碳储量的平均增量分别为:17.00%、4.03%、24.62%、24.37%和25.11%;中龄林的胸径、树高、蓄积量、生物量和碳储量的平均增量分别为:9.18%、8.99%、21.75%、29.62%和34.00%;成龄林的胸径、树高、蓄积量、生物量和碳储量的平均增量分别为:15.56%、19.23%、9.15%、7.78%和9.37%。(2)不同抚育间伐强度对杉木人工林土壤养分指标(有机质、全氮、全磷、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均具有显着性影响(p<0.05),而对土壤全钾的含量无显着性差异。尤其是间伐Ⅱ(26%~35%)处理的土壤养分明显高于其它类型,其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分别为:14.30g/kg、1.58g/kg、46.37g/kg、1.89g/kg、2.59mg/kg 和 163.29mg/kg,而未经抚育间伐的样地土壤养分含量普遍偏低,与未经抚育间伐的样地相比间伐Ⅱ(26%~35%)处理下土壤养分分别增加了 66.39%、20.31%、36.02%、14.06%、60.32%和 32.72%。(3)随着杉木人工林抚育间伐强度的增加,杉木人工林土壤养分的综合得分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其中,间伐Ⅱ(26%~35%)处理下土壤有机质的综合得分最高为1.1735,其次是间伐Ⅰ(10%~25%)处理,其土壤养分的综合得分为0.5570,间伐Ⅲ(36%~50%)处理下土壤养分的综合得分为0.016,未抚育间伐CK处理下土壤养分的综合得分最低为-0.5768,其综合得分的大小顺序为:间伐Ⅱ(26%~35%)>间伐Ⅰ(10%~25%)>间伐Ⅲ(36%~50%)>CK(0%)(4)不同抚育间伐时间间隔对杉木人工林土壤养分指标(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和速效钾)的含量均具有显着性影响(p<0.05),而对土壤有效磷的含量无显着性差异。其中,经抚育间伐的样地中,抚育间伐后6年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和速效钾的含量最高,分别为:12.71g/kg、1.55g/kg、44.00g/kg和166.03g/kg,比未经抚育间伐6年的含量分别高了:36.63%、24.84%、26.71%和28.57%;抚育间伐后7年土壤全钾和有效磷的含量最高,分别为:1.98g/kg和2.32mg/kg,比未经抚育间伐7年的含量分别高了:20.47%和61.62%。(5)经抚育间伐样地杉木人工林土壤养分的综合得分显着高于未经抚育间伐样地。经抚育间伐的样地中,随着杉木人工林抚育间伐时间间隔的减少,杉木人工林土壤养分的综合得分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其中:间伐后6年处理下土壤养分的综合得分最高为0.6775,其次是间伐后5年处理下,其土壤养分的综合得分为0.5588,间伐后7年处理下土壤养分的综合得分最低为0.4835,其综合得分的大小顺序为:间伐后6年>间伐后5年>间伐后7年。在未经抚育间伐的样地中,未抚育间伐6年后土壤养分的综合得分最高为-0.3627,其次是未抚育间伐5年后为-0.6048,未抚育间伐7年后土壤养分的综合得分最低为-0.8068。(6)抚育间伐下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土壤养分指标(有机质、全磷、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均具有显着性影响(p<0.05),而对土壤全氮和全钾的含量无显着性差异。其中,经抚育间伐的样地中,幼龄林土壤有机质、全钾和有效磷的含量最高,分别为:12.75g/kg、1.91g/kg和2.86mg/kg,与未经抚育间伐的幼龄林相比含量分别高了 36.06%、27.20%和50.85%;成龄林土壤全氮、全磷和速效钾的含量最高,分别为:1.53g/kg、45.21g/kg和154.38mg/kg,与未经抚育间伐的幼龄林相比含量分别高了 16.39%、41.27%和16.95%。(7)经抚育间伐样地杉木人工林土壤养分的综合得分显着高于未经抚育间伐样地。经抚育间伐的样地中,随着杉木人工林林龄的增加,杉木人工林土壤养分的综合得分呈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其中:幼龄林土壤养分的综合得分最高为0.8788,其次是成龄林其土壤养分的综合得分为0.6574,中龄林土壤养分的综合得分最低为0.3922,其综合得分的大小顺序为:幼龄林>成龄林>中龄林。在未经抚育间伐的样地中,幼龄林土壤养分的综合得分最高为-0.5189,其次是成龄林为-0.5475,中龄林土壤养分的综合得分最低为-0.6179。(8)抚育间伐后杉木人工林生长特性与土壤养分的典型相关分析表明,杉木人工林土壤全氮、全磷和速效钾与胸径、生物量和蓄积量之间的相关性较大。(9)基于聚类分析和综合评价分析,可将监测的46块标准地分为四类:第Ⅰ类中,土壤养分的综合评价值为:0.7314~0.782,其间伐强度平均为:27.10%,林龄在幼龄林、中龄林和成龄林均有分布,抚育间伐时间间隔大多集中在2011年;第Ⅱ类中,土壤养分的综合评价值为:0.5516~0.6751,其间伐强度平均为:23.40%,林龄在幼龄林、中龄林和成龄林均有分布,抚育间伐时间间隔在2011年、2010年和2009年均有分布;第Ⅲ类中,土壤养分的综合评价值为:0.4192~0.5117,其间伐强度平均为:10.32%,林龄多数集中在中龄林和成龄林中,抚育间伐时间间隔在2011年、2010年和2009年均有分布;第Ⅳ类中,土壤养分的综合评价值为:0.2698-0.4115,未进行抚育间伐处理,林龄多数集中在中龄林和成龄林中,抚育间伐时间间隔在2011年、2010年和2009年均有分布。(10)经t分布检验7种曲线方程:三次、二次、复合、增长、指数、Logistic和线性均达到极显着水平(p<0.001),尤其是三次函数下对杉木人工林土壤养分综合得分随抚育间伐强度的拟合精度最佳,相关性系数R2为0.660,y=1.472x-1.724x2-2.041x3+0.415,可以用来估算杉木人工林土壤养分综合得分随抚育间伐强度的变化。

罗天泽[4](2021)在《基于抚育间伐效应的红松人工林枝条属性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揭示人工红松(Pinus koraiensis)枝条属性与抚育间伐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基于黑龙江省林口林业局和东京城林业局不同抚育间伐强度(未间伐、10~20%、20~30%、30~40%)下的49株人工红松解析木4370组枝解析数据,分析了抚育间伐对林木枝条属性的影响。利用R语言,将林分抚育间伐因子(间伐强度(TI)、间伐年龄(TA))进行量化,采用线性混合模型和非线性混合模型的方法分别对人工红松枝条密度、最大枝条基径和枝条长度进行建模,利用调整决定系数(Ra2)、赤池信息准则(AIC)、贝叶斯信息准则(BIC)、对数似然值(Log likelilood)以及似然比检验(LRT)对模型进行评价,利用模型的固定效应动态模拟不同间伐强度、不同大小人工红松的枝条属性随相对着枝深(RDINC)变化的垂直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抚育间伐效应的枝条密度非线性混合模型结果表明:当样地效应作用于相对着枝深的自然对数(lnRDINC)、相对着枝深的平方(RDINC2)、胸径(DBH)、间伐强度与间伐年龄的比值(TI/TA)时拟合效果最佳,其Ra2为0.7885,RMSE为2.3952。通过最优模型对枝条密度垂直分布规律动态模拟表明:枝条密度在距梢头约35%处达到最大值,林分抚育强度越大,树冠下层枝条存活率越高,枝条密度越大,但不同间伐年龄、不同大小林木间的枝条密度差异不明显。(2)基于抚育间伐效应的最大枝条基径线性混合模型结果表明:抚育间伐样地的最大枝条基径生长量总体上均大于对照样地,且林口林业局枝条基径生长速率明显优于东京城林业局。当样地效应同时作用于截距项、lnRDINC、RDINC2、高径比(HDR),随机效应方差-协方差结构为无结构(UN),误差自相关结构为一阶自回归与移动平均结构(ARMA(1,1))时模型拟合效果最佳,其Ra2为0.9243,RMSE为0.1208。通过最优模型对最大枝条基径垂直分布规律动态模拟表明:红松的最大枝条基径在距离梢头55%左右的位置达到最大值,林分抚育强度越大,枝条基径生长量就越大,且不同抚育强度之间差异明显,并在强间伐下达到最大值。(3)基于抚育间伐效应的枝条长度线性混合模型结果表明:枝长累积生长量随着枝条年龄的增加呈明显增大的趋势,各抚育间伐样地的枝长累积生长量总体上显着大于对照样地,且林口林业局枝长生长速率明显优于东京城林业局。当样地效应同时作用于RDINC2、lnRDINC、DBH和TI时模型拟合效果最佳,其Ra2为0.9606,RMSE为0.1380。通过最优模型对枝条长度垂直分布规律动态模拟表明:红松的枝条长度在距离梢头75%左右的位置达到最大值,林分抚育强度越大,枝长生长量就越大,且不同抚育强度之间差异明显,并在强间伐下达到最大值。

韩敏[5](2021)在《抚育间伐对落叶松次生林不同演替阶段土壤及结构的影响》文中指出森林整体质量的优劣、林木生长速度、林分演替的快慢是能够影响抚育间伐的重要因素。为了加速森林的正向演替,采取适度的抚育间伐措施,从而达到提高森林的整体质量的目的。本文以大兴安岭地区落叶松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基于不同演替阶段(幼龄林、中龄林、近成熟林、成熟林)、不同抚育间伐强度(对照、低强度、中强度、高强度)设置了 16块样地,在样地中测定了土壤层、林冠层结构、林分空间结构相关的23个指标,构建了土壤、冠层结构、林分空间结构三个功能指标体系,探讨了土壤层、林冠层、林分空间结构相关指标的变化规律。探究了三个指标体系的相互关系,并且运用灰色关联法筛选出大兴安岭地区落叶松天然次生林在不同演替阶段下对于土壤、冠层以及林分空间结构的最佳抚育间伐强度,研究结果为保障大兴安岭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经营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1)在土壤层中,同一演替阶段的样地土壤容重、含水率和毛管孔隙度在同一演替随着间伐强度的不断增强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非毛管孔隙度先增大后减小,在成熟林最小,中龄林最大;土壤总孔隙度、持水量也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在中间伐强度的成熟林中达到最大;基于灰色关联法确定灰色关联评度,结表明示土壤的肥力灰色关联度由大到小依次为 R2(1.35)>R1(1.33)>R3(1.32)>R0(1.28)>N2(1.25)>N1(1.23)>N3(1.22)>N0(1.2)>M2(1.19)>M3(1.18)>M1(1.17)>M0(1.15)>Y2(1.13)>Y1(1.12)>Y3(1.1)>Y0(1.07),关联度越高,表明不同演替阶段林地的土壤肥力越高。基于此可以得出中强度抚育间伐成熟林的土壤肥力最高,可以更好的发挥生态功能,更有利于促进林木的生长。(2)在冠层结构研究中,各样地叶面积指数在R3(高度间伐强度成熟林)样地时最低,Y0(幼龄林对照)样地时最高。各样地开度也随着各演替阶段间伐强度的增强逐渐增大,在R2(中度间伐强度成熟林)样地最大,在Y0(幼龄林对照)样地最小;各样地的叶面积指数与平均叶倾角随着演替的进行与间伐强度不断的增强无明显变化规律,同时16块样地的冠上总辐射量也十分接近,可以得出中等间伐强度的林木冠层生长速度最快。(3)在林分空间结构中,通过分析大兴安岭落叶松天然次生林的水平分布格局、大小分化程度、树种隔离程度这三个指标,可以看出,大兴安岭落叶松天然次生林在各样地中主要以零度混交和弱度混交为主,各样地平均角尺度分布在0.415~0.897之间,试验区内大部分林木呈随机分布状态。试验区各样地林木大小比数的分布较为均匀,大部分个体都处于正常地位,由此可以看出各演替阶段不同间伐强度的抚育措施并不会对各样地的林木大小分化程度产生显着影响,运用灰色关联法来确定灰色关联评度,研究结果显示冠层与林分生长的灰色关联度由大到小依次为R2(0.93)>R3(0.92)>R1(0.91)>N3(0.91)>N2(0.90)>M3(0.90)>N1(0.89)>N0(0.88)>M2(0.88)>M1(0.87)>R0(0.87)>M0(0.83)>Y3(0.82)>Y2(0.81)>Y1(0.78)>Y0(0.76)。从结果中可以看出中等间伐强度的成熟林的土壤肥力最佳林分生长速度最快。(4)土壤层、林木冠层结构与林分空间结构三个功能指标相互影响,对土壤层、林冠层与林分空间结构的23个指标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得分由高到地依次为:R2(0.96)>R3(0.94)>R1(0.93)>R0(0.92)>N2(0.91)>M2(0.91)>N3(0.9)>M3(0.9)>N1(0.9)>N0(0.9)>M1(0.89)>M0(0.88)>Y2(0.88)>Y3(0.87)>Y1(0.87)>Y0(0.86)。综合得出了中度间伐强度的成熟林最有利于林木的整体生长。

王子纯[6](2021)在《抚育间伐对大小兴安岭两种典型林分空间格局及碳分配的影响》文中指出合理的抚育间伐通过改善森林生态系统和林分结构,加速林木生长,提高林分生物量,增加林分碳密度,获得较高的环境生态效益。大兴安岭落叶松白桦混交天然次生林和小兴安岭针阔混交天然次生林是大小兴安岭两种典型林分,对大小兴安岭天然次生林进行不同强度的抚育间伐改造,调整空间结构以改善保留木的生长环境,提高森林健康水平与林分稳定性。调查分析不同抚育间伐强度下的林分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碳密度分配特征,并探究竞争指数和间伐强度因子对林木碳密度变化的影响机制,为合理经营森林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对林业碳汇发展有重大意义。本研究选取小兴安岭带岭林业实验局东方红林场以15%、25%、35%强度抚育间伐8a后的试验区,以及大兴安岭新林林业局新林林场以16.7%、25.5%、34.4%、49.6%、59.9%强度抚育间伐12a后的试验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地调查法及O-ring统计方法进行研究,其结果如下:(1)间伐使小兴安岭针阔混交天然次生林径阶频率分布曲线偏离正态性;在对照组及抚育间伐强度为15%、25%、35%的样地,全林分和各优势树种均主要表现为随机分布;间伐使小尺度(0-4m)的空间分布格局由随机分布变为聚集分布,同时也改变优势树种的分布状态,使优势树种间的空间关联性由部分负相关转变为不相关或部分正相关,竞争压力减少,其中35%间伐强度样地的优势树种在0-25m尺度负相关现象最少。(2)大兴安岭落叶松白桦混交天然次生林在对照及49.6%间伐强度样地的落叶松径阶频率曲线呈正态性,而16.7%、25.5%和59.9%间伐强度使曲线偏离正态性;间伐强度增大,落叶松的聚集程度发生变化,呈先减小再增大的趋势,间伐强度为49.6%时,在研究尺度上(0~20m)无聚集分布现象;对照、16.7%及34.4%间伐强度样地的小径级落叶松与中径级之间主要表现为负相关,存在生态位上的竞争,群落结构不稳定。而25.5%、49.6%、59.9%间伐强度样地的中、小径级落叶松竞争压力较小。所有间伐强度样地的中、大径级落叶松主要呈不相关。(3)小兴安岭针阔混交天然次生林以35%强度抚育间伐8a后总生物量及碳密度恢复效果较好,而15%及25%间伐强度时总生物量及碳密度显着小于对照样地,恢复较差;树干碳密度占总量百分比随间伐强度的增大呈先增大再减小的趋势,在15%间伐强度时最大,而树枝则恰恰相反。竞争指数和平均最近距离显示各样地竞争强度一致,均为T15>CK>T25>T35。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竞争指数、间伐强度因子共同解释了碳密度变化的74.6%,其中竞争单独解释了 27.4%,间伐强度单独解释了 21.1%,两者共同解释了 26.1%,间伐强度和竞争压力通过改变种群各器官的碳密度来响应。(4)大兴安岭落叶松白桦混交次生林以16.7%、25.5%、34.4%、49.6%、59.9%强度间伐12a均会减少林分生物量和碳密度,但16.7%和49.6%间伐强度样地的生物量、碳密度与对照样地间无显着差异,且49.6%间伐强度提高了单株林木资源利用率,使林木得到加速生长,平均胸径和平均树高明显增大,缩短林木成熟时间,生物量及碳密度得到很好的恢复;树干碳密度占总量百分比在间伐强度为59.9%时最大,此时树枝碳密度所占比例最小,而间伐强度的改变没有使树叶碳密度所占比例发生显着改变。RDA排序结果显示:竞争指数、间伐强度共同解释了碳密度变化的85.7%,其中竞争单独解释了 31.7%,间伐强度单独解释了 27.6%,两者共同解释了 26.4%。

姚海英[7](2020)在《森林抚育间伐技术要点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探究》文中研究指明森林资源是生态环境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但由于近年来砍伐过度现象明显,对森林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为了解决此类问题,促进森林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做好森林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而森林抚育间伐技术的应用,对森林生态环境保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简要分析森林抚育间伐目的及技术要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该项技术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具体影响,以期为森林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有效的建议。

徐雪蕾[8](2020)在《间伐对杉木人工林的生长调控作用研究》文中认为针对闽西北地区杉木人工林中普遍存在的缺乏稳定性、地力衰退等问题,本研究以福建省将乐县2005年造林的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于2013年实施5种不同强度的间伐(未间伐、20%、25%、33%、50%间伐),对不同间伐强度杉木人工林的林下植被群落、凋落物分解、土壤特征、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群落以及杉木的生长进行调查和对比分析,揭示各林分环境因子变化的内在关联,以此为基础探讨间伐对生长的调控作用,并建立基于林分环境因子的生长模型,为杉木人工林的经营提出有效建议,结果表明:(1)间伐措施促进林下植被的生长发育和群落结构的形成。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林下植被的物种数、物种多样性、盖度、平均高和生物量显着增加,尤其是高强度间伐(50%左右),并且50%强度间伐后林下已经形成较为稳定的植被群落。(2)间伐强度对凋落物的失重率有显着的影响,凋落物失重率在50%间伐强度显着高于25%。(3)不同间伐强度之间表层土(0–10 cm)的有机质含量、有效磷含量和速效钾含量有显着差异,50%间伐强度显着高于未间伐。(4)不同间伐强度之间AMF的侵染率、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差异不显着;而不同坡位之间AMF的侵染率、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差异显着,下坡位的AMF侵染率显着高于上坡位,而上坡位的多样性显着高于中、下坡位。(5)间伐强度对林分平均胸径和单木材积的生长量影响显着,强度间伐(50%左右)比未间伐显着增加;而对林分胸高断面积和蓄积量的影响不显着。(6)间伐对生长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其它因子间接作用的。光照通过影响其它林分环境因子间接对林木生长产生显着的促进作用。林下植被的发育、土壤养分含量增加以及AMF侵染均能够促进林木的生长。但凋落物的分解速率与林木生长呈负相关。(7)在只包含样地因子的单木胸径生长量模型中引入林分环境因子和气象因子,模型的R2adj从0.32提高到了0.52,变量解释度从33.51%提高到了52.88%。(8)胸径生长量随着单木期初胸径的增加呈先下降后增加的趋势。胸径生长量随着每公顷株树和大于对象木的断面积之和的增大而下降。土壤养分含量对杉木胸径生长有一个最适合的范围(70–140 g kg-1),当土壤养分含量过低或者过高时,都会导致胸径生长量降低。胸径生长量随着土壤镁含量的增加整体上呈增加趋势,但它的效应具有一个饱和点(75 mg kg-1)。胸径生长量随着林下植被盖度和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增加而增加。胸径生长量随生长季平均温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24.4℃时为最大值。年最大降雨量对杉木胸径的生长具有负效应,生长量随年最大降雨量的增加而降低。这些结果说明,在初植密度较高(3000±300株hm-2)的杉木人工林幼龄林阶段,建议进行高强度的间伐(50%左右),将郁闭度调整到0.6–0.7较为合理,这能够显着改善林下植被的生长发育状况和群落结构,有效的促进养分回归,提高土壤养分含量,最终促进杉木林的生长,使长期经营后的林分生长状况和生产力得到提升,这对维持杉木人工林的稳定性和提高生产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赵匡记[9](2020)在《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树干CO2通量时空变异与调控机理研究》文中提出自工业革命以来,气候变暖持续加剧,森林生态系统碳排放受到广泛关注。树干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碳库之一,探究其CO2通量变化规律对阐释森林生态系统碳动态变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研究不同树干位置高度和抚育间伐对树干CO2通量的影响,对深入探索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评价方法起到关键作用,但相关研究较少,其影响作用和机制也尚不明确。因此,多角度研究树干CO2通量变化规律和变化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是中国华北地区的主要建群和人工造林树种。本研究以河北省塞罕坝地区16年生、21年生、25年生和41年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华北落叶松树干CO2通量随时间、树干位置高度、抚育间伐强度变化的规律进行研究,阐述了华北落叶松树干CO2的排放规律,并从环境因子、林木结构、营养元素含量和呼吸底物含量等调控因子的角度,深入探索了树干CO2通量对时间、树干位置高度、抚育间伐的响应机制,确定了影响树干CO2通量变化的主要调控因子。研究结果首先为建立精确的树干CO2通量模型提供了依据,其次为进一步精确量化树干碳通量以及评估森林固碳能力提供了数据支持,最后为相关部门制定森林发展规划和环境保护对策,提高林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提供数据和理论支撑。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树干CO2通量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呈“单峰曲线”,日变化最大值出现在14:00-18:00期间,季节变化最大值出现在7月下旬和8月上旬期间。在生长季节期间,树干CO2通量随林龄的增加而减小。非生长季节与之相反,即:41年生(0.38μmol m-2 s-1)>25年生(0.32μmol m-2 s-1)>16年生(0.29μmol m-2 s-1)。(2)影响华北落叶松季节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气温和空气湿度。华北落叶松树干CO2通量温度敏感性系数(Q10)7月份最小,为1.34。当空气温度大于0℃时,Q10随温度增加而上升,在气温为0-5℃时,树干CO2通量对温度反应最为敏感,Q10为9.89。(3)华北落叶松16年生、25年生和41年生3个林龄林分的树干CO2释放量7月份最大,分别为61.68±5.51 kg CO2 ha-1 day-1、99.42±17.32 kg CO2 ha-1 day-1和32.93±3.07 kg CO2 ha-1 day-1;10月份最小,分别为7.98±3.33 kg CO2 ha-1 day-1、10.46±4.25 kg CO2 ha-1 day-1和4.87±1.82 kg CO2 ha-1 day-1。树干年CO2释放量随林龄的变化规律为:25年生(11.53±2.081 t ha-1)>16年生(7.45±1.02 t ha-1)>41年生(4.87±0.66 t ha-1)。(4)华北落叶松3个林龄林分树冠部位和树干基部的树干CO2通量显着大于树干中部。影响树干CO2通量随树干位置高度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林木结构因子、营养元素和呼吸底物分别为气温和空气湿度、边材宽度、氮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5)华北落叶松3个林龄林分,分别以距地面4.0 m处(Q10=2.90)、0.2 m处(Q10=2.84)和2.0 m(Q10=3.30)处的树干CO2通量温度敏感性最高。通过对各树干位置树干CO2通量和气温进行指数回归,建立了各树干位置的树干CO2通量快速估算模型。(6)与结合不同树干位置高度处树干CO2通量估算华北落叶松16年生(3833株/ha)、25年生(3050株/ha)和41年生(950株/ha)林分中平均木的单株林木树干CO2年释放量相比,利用传统方法估算树干CO2年释放量分别被低估了5%、6%和24%。在估算单株林木树干CO2释放量时,为获得更为精确的估算值,应考虑不同树干位置高度处树干CO2通量的差异。(7)华北落叶松3个林龄林分的树干CO2通量均随抚育间伐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影响21年、25年、41年生华北落叶松树干CO2通量随间伐强度变化的主要调控因子分别为:可溶性糖含量>淀粉含量>气温>边材宽度>氮含量,树干温度>可溶性糖含量>空气湿度>相对湿度>氮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树皮厚度>空气湿度>相对湿度>气温。结合林分密度对树干CO2通量的影响,建立了树干CO2通量估算模型。(8)华北落叶松3个林龄林分的树干CO2通量温度敏感性基本随间伐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华北落叶松21年生林分TI 30%(间伐强度30%)样地的树干CO2通量温度敏感性最高(Q10=3.26),25年生和41年生林分TI 35%样地的树干CO2通量对温度最为敏感(Q10=3.33和3.86)。(9)华北落叶松21年生、25年生和41年生林分在单株林木尺度上的树干CO2释放量均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在林分尺度上,华北落叶松21年生和41年生林分TI 35%样地的树干CO2释放量最大,分别为10.86±0.37 t CO2 ha-1 yr-1和5.87±0.31 t CO2 ha-1 yr-1,25年生林分在CK样地的树干CO2释放量最大,为15.89±0.54 t CO2 ha-1 yr-1。综上所述,华北落叶松树干CO2通量随时间、树干位置高度和间伐强度的变化规律各不相同,且其变化机制和主要调控因子均存在差异。本研究结合时间、树干位置高度和间伐强度多个角度探索树干CO2通量变化规律,对环境因子、林木结构、营养元素和呼吸底物等多个层次的调控因子进行了分析研究。为深入了解树干CO2释放机制,精确评价华北地区森林碳汇能力和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碳汇经营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牛梦鹤[10](2020)在《栓皮栎人工林更新苗功能性状对间伐的响应及其环境解释》文中指出间伐是森林经营过程中的常用措施之一,伴随森林从郁闭到成熟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以近自然经营理论为指导的抚育间伐措施能优化林分结构,降低林木个体间的竞争,改善林内小气候,调整林下植被生态演替,增强森林的综合效益。作为林分演替过程中最敏感,对干扰能及时反应的发育阶段,林下更新苗的存活状况直接影响森林群落的物种组成和森林生长动态,更新苗生长发育动态可以揭示群落延续能力、评判林分更新潜力。植物功能性状是植物形态结构、生理特性等在长期的环境变化中经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形成的相对稳定状态,是植物适应环境的一种表现形式,能反映植物个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预测植物群落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化。研究间伐对更新苗及其功能性状的影响,并采用林下光环境和土壤环境因子对这种影响进行解释,是科学确定森林抚育措施及强度的重要依据,对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经营、实现林业的永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登封国有林场40年生栓皮栎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林场内选择有代表性的林分进行间伐处理,并以生长环境基本一致、地理位置相近的未间伐林分作对照,分别在间伐和未间伐林分内设置1个100m×100m的固定样地,开展更新多样性调查,并对土壤、幼苗进行取样,获取林内光照指标,研究间伐对栓皮栎人工林林下更新幼苗功能性状的影响,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和林下光环境指标与更新苗功能性状的关系,有助于研究经营措施对林下天然更新和林分生长动态的影响,为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管理和提升生态系统功能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1、间伐样地林分更新密度为3442株·hm-2,各物种更新苗数量比例关系为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槲栎(Quercus aliena Bl.):黄栌(Cotinus cogg ygriaScop.):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767:62:31:1;林下更新幼苗数量、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0.42)、Simpson多样性指数(0.2)、丰富度指数(4)和均匀度指数(0.3)均高于未间伐样地内更新苗相应指标值。2、间伐样地内更新苗平均高(47.75cm)和叶绿素含量(50.52SPAD)比未间伐样地幼苗值高,但差异不显着;单株幼苗平均叶片数目(55片/株)、叶面积(1732.46 cm2)、基径(0.93cm)、根体积(29.34cm3)和幼苗生物量均显着高于未间伐样地更新苗的相应指标值(P<0.05),但根冠比(1.38)较小;各器官氮元素含量均大于未间伐样地幼苗各器官,而磷元素含量则较低。3、与未间伐样地相比,间伐后林分主林层林冠开度(24.89%)、叶面积指数(1.32)和叶倾角(46.18°)均较大,且林下直射光(5.48mol·m-2·d-1)、散射光(5.25mol·m-2·d-1)和总光合辐射通量(10.72mol·m-2·d-1)明显较高(P<0.05),光合有效辐射强度(86.92μmol·m-2·s-1)较高但差异并不显着,间伐明显改善了林下光照条件。林下光环境指标与更新苗植物功能性状指标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林下直射光与更新苗叶片SLA、叶面积比率、基径等呈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林下散射光与LA、SLA、叶生物量、叶面积比率、更新苗基径呈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4、间伐样地0~10cm和10~20cm 土层的土壤密度均低于未间伐样地土壤密度,土壤孔隙度、非毛管蓄水量较高;土壤pH值较低,有机碳含量明显较高,速效钾含量则显着低于未间伐样地速效钾含量(P<0.05)。土壤理化特性指标与更新苗功能性状指标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孔隙度与主根长、根表面积、茎全氮含量显着正相关(P<0.05);土壤有机碳与更新苗叶面积LA、比叶面积SLA、茎全氮STN、总根长和根表面积均呈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土壤全氮与STN显着正相关(P<0.05);土壤碱解氮与SLA、茎全磷STP显着正相关(P<0.05)。5、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根据PCA分析结果,土壤孔隙度等14个与更新苗功能性状相关的环境因子可以解析为5个独立的主成分,累计贡献率81.615%。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叶面积和叶干物质含量受土壤有机碳影响最大,根干物质含量受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最大。

二、应用营养面积技术进行森林抚育间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营养面积技术进行森林抚育间伐(论文提纲范文)

(1)抚育间伐对川西柳杉人工林碳格局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抚育间伐的研究概况
        1.2.1 抚育间伐对林分生长影响的研究
        1.2.2 抚育间伐对森林植被生物量影响的研究
        1.2.3 抚育间伐对生态系统碳分配格局影响的研究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地设置
        2.2.2 测定指标与方法
        2.2.3 数据处理
    2.3 课题来源
3 结果与分析
    3.1 抚育间伐对柳杉人工林生长的影响
        3.1.1 抚育间伐对柳杉人工林胸径生长的影响
        3.1.2 抚育间伐对柳杉人工林树高生长的影响
        3.1.3 抚育间伐对柳杉人工林单株材积生长的影响
        3.1.4 抚育间伐对柳杉人工林蓄积生长的影响
        3.1.5 抚育间伐对柳杉人工林净生产力与净生物量积累的影响
        3.1.6 讨论
        3.1.7 小结
    3.2 抚育间伐对柳杉人工林乔木层有机碳的影响
        3.2.1 抚育间伐对柳杉人工林乔木层生物量的影响
        3.2.2 抚育间伐对柳杉人工林乔木层有机碳储量分配的影响
        3.2.3 抚育间伐对乔木层有机碳年际动态的变化影响
        3.2.4 讨论
        3.2.5 小结
    3.3 抚育间伐对柳杉人工林林下植被与枯落物及残体有机碳的影响
        3.3.1 抚育间伐对柳杉人工林林下植被与枯落物层生物量的影响
        3.3.2 抚育间伐对柳杉人工林灌草层碳储量的影响
        3.3.3 抚育间伐对柳杉人工林枯落物层及粗木质残体碳储量的影响
        3.3.4 讨论
        3.3.5 小结
    3.4 抚育间伐对柳杉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3.4.1 抚育间伐对土壤含碳率与碳储量的影响
        3.4.2 抚育间伐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3.4.3 抚育间伐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3.4.4 抚育间伐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4.5 土壤有机碳与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相关性分析
        3.4.6 讨论
        3.4.7 小结
    3.5 抚育间伐对柳杉人工林生态系统有机碳的影响
        3.5.1 抚育间伐对柳杉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
        3.5.2 讨论
        3.5.3 小结
    3.6 不同间伐强度对柳杉人工林林分影响的综合评价
        3.6.1 不同间伐强度柳杉人工林生长评价
        3.6.2 不同间伐强度柳杉人工林碳储量评价
        3.6.3 不同间伐强度柳杉人工林土壤肥力评价
        3.6.4 讨论
        3.6.5 小结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抚育间伐对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和理化性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抚育间伐的研究现状
        1.2.1 抚育间伐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1.2.2 抚育间伐对理化性质的影响
        1.2.3 抚育间伐对林分生长的影响
        1.2.4 抚育间伐对林下植物群落的影响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气候
    2.4 水文
    2.5 母岩土壤
    2.6 植被
3 研究内容及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2.1 样地设置及处理
        3.2.2 测定指标及方法
    3.3 技术路线
    3.4 课题来源及数据处理
4 结果与分析
    4.1 抚育间伐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4.1.1 抚育间伐对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Alpha指数的影响
        4.1.2 抚育间伐对土壤微生物Alpha指数组间差异的影响
        4.1.3 抚育间伐对土壤微生物物种组成的影响
        4.1.4 抚育间伐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在门水平上的差异
        4.1.5 抚育间伐对土壤微生物Beta多样性影响
        4.1.6 抚育间伐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类型的影响
        4.1.7 抚育间伐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差异判别分析
        4.1.8 小结与分析
    4.2 抚育间伐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4.2.1 抚育间伐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4.2.2 抚育间伐对土壤毛管孔隙度的影响
        4.2.3 抚育间伐对非土壤毛管孔隙度的影响
        4.2.4 抚育间伐对土壤储水能力的影响
        4.2.5 小结与分析
    4.3 抚育间伐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4.3.1 抚育间伐对pH值影响
        4.3.2 抚育间伐对TN的影响
        4.3.3 抚育间伐对TP的影响
        4.3.4 抚育间伐对TK的影响
        4.3.5 抚育间伐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4.3.6 小结与分析
    4.4 抚育间伐对林木生长及林下植被的影响
        4.4.1 抚育间伐对杉木树高的影响
        4.4.2 抚育间伐对杉木胸径的影响
        4.4.3 抚育间伐对杉木单株材积的影响
        4.4.4 抚育间伐对杉木蓄积量的影响
        4.4.5 抚育间伐对杉木林下植物组成的影响
        4.4.6 抚育间伐对杉木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4.4.7 小结与分析
    4.5 微生物、土壤、植被之间的关系
        4.5.1 土壤微生物与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
        4.5.2 土壤微生物与植被之间的关系
        4.5.3 土壤理化性质与植被间的关系
        4.5.4 小结与分析
5 讨论与结论
    5.1 结论
    5.2 讨论
    5.3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湖南省杉木人工林土壤养分对抚育间伐的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森林抚育间伐的研究进展
        1.2.2 抚育间伐对土壤养分影响的研究进展
    1.3 课题来源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主要研究思路
    1.6 主要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样地选择与调查
    2.3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2.4 土壤化学性质的测定
    2.5 数据分析
        2.5.1 生长特性计算
        2.5.2 方差分析
        2.5.3 隶属度函数法
        2.5.4 因子分析
        2.5.5 典型相关分析
        2.5.6 指标权重的确定
        2.5.7 加权公式
        2.5.8 聚类分析
        2.5.9 曲线估计
    2.6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杉木人工林生长特性研究
        3.1.1 抚育间伐前杉木人工林生长特性研究
        3.1.2 抚育间伐后杉木人工林生长特性研究
        3.1.3 抚育间伐前后杉木人工林生长特性的平均年增长量的变化
    3.2 抚育间伐强度对杉木人工林土壤养分的影响
        3.2.1 单因素方差分析
        3.2.2 基于因子分析杉木人工林土壤养分对抚育间伐强度的响应
    3.3 抚育间伐时间间隔对杉木人工林土壤养分的影响
        3.3.1 单因素方差分析
        3.3.2 基于因子分析杉木人工林土壤养分对抚育间伐时间间隔的响应
    3.4 抚育间伐对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土壤养分的影响
        3.4.1 单因素方差分析
        3.4.2 基于因子分析杉木人工林土壤养分对不同林龄的响应
    3.5 抚育间伐后杉木人工林生长特性与土壤养分的典型相关分析
    3.6 基于综合评价法杉木人工林土壤养分对抚育间伐的响应
        3.6.1 数据的标准化处理和指标权重的确定
        3.6.2 抚育间伐下杉木人工林土壤养分的综合得分和排序
        3.6.3 杉木人工林土壤养分对抚育间伐的响应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基于抚育间伐效应的红松人工林枝条属性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抚育间伐研究进展
        1.3.2 枝条属性研究进展
    1.4 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1.6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概况和数据采集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林口林业局
        2.1.2 东京城林业局
    2.2 数据来源
        2.2.1 标准地设置
        2.2.2 解析木选取及枝解析
        2.2.3 数据整理
    2.3 本章小结
3 研究方法
    3.1 红松枝条属性规律分析
        3.1.1 枝条密度
        3.1.2 最大枝条基径
        3.1.3 枝条长度
    3.2 混合模型的构建
        3.2.1 非线性混合模型
        3.2.2 线性混合模型
    3.3 模型评价与检验
    3.4 本章小结
4 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抚育间伐强度对枝条密度的影响
        4.1.1 枝条密度方差分析
        4.1.2 基于抚育间伐效应的枝条密度模型
        4.1.3 混合模型随机参数的确定
        4.1.4 随机效应方差-协方差结构的确定
        4.1.5 误差项方差-协方差结构的确定
        4.1.6 模型评价与检验
        4.1.7 基于最优混合模型枝条密度垂直分布规律模拟
    4.2 不同抚育间伐强度对最大枝条基径的影响
        4.2.1 最大枝条基径规律分析
        4.2.2 基于抚育间伐效应的最大枝条基径模型
        4.2.3 混合模型随机参数的确定
        4.2.4 随机效应方差-协方差结构的确定
        4.2.5 误差项方差-协方差结构的确定
        4.2.6 模型评价与检验
        4.2.7 基于最优混合模型最大枝条基径垂直分布规律模拟
    4.3 不同抚育间伐强度对枝条长度的影响
        4.3.1 枝条长度规律分析
        4.3.2 基于抚育间伐效应的枝条长度模型
        4.3.3 混合模型随机参数的确定
        4.3.4 随机效应方差-协方差结构的确定
        4.3.5 误差项方差-协方差结构的确定
        4.3.6 模型评价与检验
        4.3.7 基于最优混合模型枝条长度垂直分布规律模拟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5)抚育间伐对落叶松次生林不同演替阶段土壤及结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抚育间伐对不同演替阶段土壤的影响
    1.3 抚育间伐对不同演替阶段冠层结构的影响
    1.4 抚育间伐对不同演替阶段对林分结构的影响
    1.5 研究意义
    1.6 研究内容
2 试验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试验区自然概况
    2.2 样地设置
    2.3 研究方法
        2.3.1 土壤理化性质指标测定
        2.3.2 冠层结构参数测定
        2.3.3 林分空间结构参数测定
    2.4 本章小结
3 抚育间伐对不同演替阶段土壤功能的影响
    3.1 研究方法
    3.2 不同抚育间伐强度对各演替阶段土壤肥力的影响
    3.3 不同抚育间伐强度对各演替阶段土壤密度的影响
    3.4 不同抚育间伐强度对各演替阶段土壤孔隙度对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抚育间伐对不同演替阶段冠层结构的影响
    4.1 研究方法
    4.2 抚育间伐强度对不同演替阶段冠层结构的影响
    4.3 抚育间伐强度对不同演替阶段冠层指标相关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抚育间伐对不同演替阶段林分结构的影响
    5.1 研究方法
    5.2 抚育间伐对不同演替阶段树种空间隔离程度的影响
    5.3 抚育间伐对不同演替阶段个体水平分布格局的影响
    5.4 抚育间伐对不同演替阶段林木大小分化程度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6 抚育间伐对不同演替阶段土壤及结构的综合评价
    6.1 综合评价方法
        6.1.1 灰色关联法
    6.2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6.2.1 改进层次法
        6.2.2 熵权法
        6.2.3 综合权重确定
    6.3 综合评价
    6.4 确定各演替阶段不同间伐强度样地灰色关联评度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6)抚育间伐对大小兴安岭两种典型林分空间格局及碳分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森林抚育间伐研究进展
        1.2.2 森林空间分布格局研究进展
        1.2.3 森林碳密度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小兴安岭研究区概况
        2.1.2 大兴安岭研究区概况
    2.2 样地设置及数据调查
        2.2.1 小兴安岭地区样地设置及数据调查
        2.2.2 大兴安岭地区样地设置及数据调查
    2.3 优势树种的选择
    2.4 空间分布格局相关研究方法
        2.4.1 径阶分布Shapiro-Wilk检验法
        2.4.2 O-ring点格局分析法
    2.5 碳分配特征相关研究方法
        2.5.1 样品的采集
        2.5.2 生物量估算
        2.5.3 含碳率测定
        2.5.4 碳密度估算
        2.5.5 Hegyi竞争指数与平均最近距离计算
    2.6 数据的分析处理
3 抚育间伐对大小兴安岭两种典型林分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
    3.1 抚育间伐对小兴安岭针阔混交天然次生林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
        3.1.1 抚育间伐对林木径阶分布特征的影响
        3.1.2 抚育间伐对林木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
        3.1.3 抚育间伐对林木种间关联性的影响
    3.2 抚育间伐对大兴安岭落叶松白桦混交次生林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
        3.2.1 抚育间伐对林木径阶分布特征的影响
        3.2.2 抚育间伐对林木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
        3.2.3 抚育间伐对林木种内关联性的影响
        3.2.4 抚育间伐对林木种间关联性的影响
    3.3 讨论
        3.3.1 抚育间伐对小兴安岭针阔混交天然次生林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
        3.3.2 抚育间伐对大兴安岭落叶松白桦混交次生林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抚育间伐对大小兴安岭两种典型林分碳分配特征的影响
    4.1 抚育间伐对小兴安岭针阔混交天然次生林碳分配特征的影响
        4.1.1 抚育间伐对林木各器官生物量的影响
        4.1.2 抚育间伐对林木各器官含碳率的影响
        4.1.3 抚育间伐对林木各器官碳密度的影响
        4.1.4 林木各器官碳密度变化的环境解释
    4.2 抚育间伐对大兴安岭落叶松白桦混交次生林碳分配特征的影响
        4.2.1 抚育间伐对林木各器官生物量的影响
        4.2.2 抚育间伐对林木各器官含碳率的影响
        4.2.3 抚育间伐对林木各器官碳密度的影响
        4.2.4 林木各器官碳密度变化的环境解释
    4.3 讨论
        4.3.1 抚育间伐对小兴安岭针阔混交天然次生林碳分配特征的影响
        4.3.2 抚育间伐对大兴安岭落叶松白桦混交次生林碳分配特征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7)森林抚育间伐技术要点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森林抚育间伐的方法及目的分析
    1.1 抚育方法
    1.2 目的分析
        1.2.1 调整林分密度。
        1.2.2 调整树种。
        1.2.3 改善林地条件,缩短林木培育期限。
        1.2.4 改善林分木材质量,增强森林抵御能力。
2 森林抚育间伐技术要点分析
    2.1 科学选择森林抚育间伐对象
    2.2 科学确定森林抚育间伐起始时间
    2.3 森林抚育间伐强度
3 森林抚育间伐对生态环境的具体影响分析
    3.1 林木生长方面的影响
    3.2 林木直径和材积生长方面的影响
    3.3 生态环境方面的影响
        3.3.1 光照强度。
        3.3.2 温度和湿度。
        3.3.3土壤肥力。
4 结语

(8)间伐对杉木人工林的生长调控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间伐对森林生态系统的调控
        1.2.2 丛枝菌根真菌的研究现状
        1.2.3 林分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1.2.4 抚育间伐效应生长模型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1.4 本研究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实验设计
    2.3 样地调查及样品采集
        2.3.1 乔木层调查、取样及计算
        2.3.2 林下植被调查和计算方法
        2.3.3 凋落物分解测定方法
        2.3.4 丛枝菌根真菌取样和测序方法
        2.3.5 土壤调查和测定方法
    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 不同间伐强度林下植被、凋落物和土壤的变化
    3.1 不同间伐强度林下植被的变化特征
        3.1.1 不同间伐强度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的变化
        3.1.2 不同间伐强度林下植被生长的变化
        3.1.3 不同间伐强度林下植被群落结构的变化
        3.1.4 间伐强度对林下植被调控作用的路径模型分析
    3.2 不同间伐强度林下凋落物分解的变化特征
        3.2.1 不同间伐强度林下凋落物的分解速率
        3.2.2 间伐强度对林下凋落物分解调控作用的路径模型分析
    3.3 不同间伐强度森林土壤的变化特征
        3.3.1 不同间伐强度林下森林土壤的变化
        3.3.2 间伐强度对森林土壤调控作用的路径模型分析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4 不同间伐强度杉木根际丛枝菌根真菌的变化
    4.1 不同间伐强度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率的变化
    4.2 不同间伐强度丛枝菌根真菌多样性的变化
    4.3 不同间伐强度丛枝菌根真菌群落结构的变化
    4.4 影响丛枝菌根真菌的环境因子
        4.4.1 影响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率和多样性的环境因子
        4.4.2 影响丛枝菌根真菌群落组成的环境因子
    4.5 讨论
        4.5.1 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率的变化
        4.5.2 丛枝菌根真菌多样性的变化
        4.5.3 丛枝菌根真菌群落结构的变化
        4.5.4 间伐强度与丛枝菌根真菌的关系
    4.6 本章小结
5 间伐强度对杉木生长的影响
    5.1 胸径生长过程分析
    5.2 间伐强度对林木生长的影响
    5.3 间伐强度对林分生长的影响
    5.4 讨论
        5.4.1 间伐强度对林木生长的影响
        5.4.2 间伐强度对林分生长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6 各林分环境因子与杉木生长的相关关系
    6.1 林分微环境与杉木生长的相关关系
    6.2 林下植被与杉木生长的相关关系
    6.3 凋落物分解与杉木生长的相关关系
    6.4 土壤指标与杉木生长的相关关系
    6.5 丛枝菌根真菌与杉木生长的相关关系
    6.6 间伐强度对杉木生长调控作用的路径模型分析
        6.6.1 偏最小二乘路径模型分析方法
        6.6.2 变量和数据描述
        6.6.3 各因子之间的多元相关关系
    6.7 讨论
    6.8 本章小结
7 基于林分环境因子的杉木人工林单木胸径生长模型
    7.1 模型的构建与评价
        7.1.1 建模数据
        7.1.2 变量筛选
        7.1.3 建模方法
        7.1.4 模型评价
    7.2 模型拟合结果
    7.3 讨论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的创新点
    8.3 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9)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树干CO2通量时空变异与调控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引言
1 国内外研究进展
    1.1 树干CO_2 通量和树干呼吸的概念概述
    1.2 树干CO_2 通量的研究方法
    1.3 树干CO_2 通量的时间变异
    1.4 树干CO_2 通量随树干位置高度变异
    1.5 抚育措施对树干CO_2 通量的影响
    1.6 树干CO_2 通量的调控因子
        1.6.1 环境因子
        1.6.2 林木结构
        1.6.3 营养元素
        1.6.4 呼吸底物
        1.6.5 其他调控因子
    1.7 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1.8 研究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生态环境状况
        2.1.2 森林类型及森林资源概况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内容
        2.3.1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树干CO_2 通量的时间变异
        2.3.2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树干CO_2 通量随树干位置高度变异
        2.3.3 抚育间伐对华北落叶松树干CO_2 通量的影响研究
        2.3.4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树干CO_2 通量温度敏感性变化规律的研究
        2.3.5 估算华北落叶松树干CO_2 释放量
    2.4 研究方法
        2.4.1 固定标准地和标准木设置
        2.4.2 树干CO_2 通量的测定方法
        2.4.3 树干CO_2 通量时间动态的监测
        2.4.4 树干CO_2 通量随树干位置高度变化动态的监测
        2.4.5 树干CO_2 通量抚育间伐强度变化动态的监测
        2.4.6 环境因子的测定
        2.4.7 林木结构的测定
        2.4.8 营养元素含量的测定
        2.4.9 呼吸底物含量的测定
    2.5 技术路线
    2.6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华北落叶松树干CO_2 通量的时间变异
        3.1.1 华北落叶松树干CO_2 通量日变化
        3.1.2 华北落叶松树干CO_2 通量的季节变化
        3.1.3 华北落叶松Q_(10)时间动态变化
        3.1.4 华北落叶松树干CO_2 释放量的时间变异
    3.2 华北落叶松树干CO_2 通量随树干位置高度的变异
        3.2.1 树干CO_2 通量随树干位置高度变异特征
        3.2.2 调控因子随树干位置高度变异特征
        3.2.3 不同树干位置高度下树干CO_2 通量与调控因子的关系
        3.2.4 树干位置高度对Q_(10)的影响
        3.2.5 树干CO_2 释放量估算方法的比较
    3.3 抚育间伐对华北落叶松树干CO_2 通量的影响
        3.3.1 树干CO_2 通量随抚育间伐强度变化特征
        3.3.2 调控因子对树干CO_2 通量随间伐强度变化的影响
        3.3.3 抚育间伐对Q_(10)的影响
        3.3.4 抚育间伐对树干CO_2 释放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树干CO_2 通量时间变异
        4.1.1 树干CO_2 通量日变化幅度
        4.1.2 林龄对树干CO_2 通量的影响
        4.1.3 Q_(10)的季节变化
    4.2 树干CO_2 通量随树干位置高度的变异
        4.2.1 不同树干位置高度下树干CO_2 通量变化规律及主要调控因子
        4.2.2 不同树干位置高度下树干CO_2 通量对温度的响应
        4.2.3 树干CO_2 释放量估算方法
    4.3 不同间伐强度下树干CO_2 通量的变化
        4.3.1 不同间伐强度下树干CO_2 通量的季节变化
        4.3.2 Q_(10)对抚育间伐的响应
        4.3.3 估算不同抚育间伐强度下的树干碳释放量
5 结论
6 创新与展望
    6.1 创新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10)栓皮栎人工林更新苗功能性状对间伐的响应及其环境解释(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文献综述
    1.1 植物功能性状研究
        1.1.1 植物功能性状研究起源
        1.1.2 植物功能性状的研究
        1.1.3 物种多样性
    1.2 间伐对林分光环境的影响
    1.3 间伐对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
        1.3.1 土壤物理性质的研究
        1.3.2 土壤化学性质的研究
2.引言
3.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区概况
    3.2 样地设置
    3.3 样地调查
    3.4 样品采集
    3.5 实验方法
        3.5.1 更新苗功能性状指标的测定
        3.5.2 更新苗冠层光环境指标的测定
        3.5.3 土壤理化特性的测定
    3.6 数据处理
    3.7 技术路线
4.结果与分析
    4.1 栓皮栎人工林更新多样性和更新苗功能性状对间伐的响应
        4.1.1 林下更新多样性对间伐的响应
        4.1.2 更新苗地上部分功能性状对间伐的响应
        4.1.3 更新苗根功能性状对间伐的响应
        4.1.4 更新苗各器官营养分配特征对间伐的响应
    4.2 林下光环境对间伐的响应及其与更新苗功能性状的关系
    4.3 土壤理化特性对间伐的响应及其与更新苗功能性状的关系
        4.3.1 土壤物理性质对间伐的响应
        4.3.2 土壤养分特征对间伐的响应
    4.4 间伐背景下更新苗功能性状的多元环境解释
5.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5.2.1 更新多样性和更新苗功能性状对间伐的响应
        5.2.2 林下光环境对间伐的响应
        5.2.3 土壤理化特性对间伐的响应
        5.2.4 功能性状对光照和土壤环境变化的响应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四、应用营养面积技术进行森林抚育间伐(论文参考文献)

  • [1]抚育间伐对川西柳杉人工林碳格局的影响[D]. 龚映匀.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
  • [2]抚育间伐对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和理化性质的影响[D]. 赵苏亚.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3]湖南省杉木人工林土壤养分对抚育间伐的响应研究[D]. 虢桢君.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4]基于抚育间伐效应的红松人工林枝条属性模型研究[D]. 罗天泽. 东北林业大学, 2021
  • [5]抚育间伐对落叶松次生林不同演替阶段土壤及结构的影响[D]. 韩敏.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8)
  • [6]抚育间伐对大小兴安岭两种典型林分空间格局及碳分配的影响[D]. 王子纯.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8)
  • [7]森林抚育间伐技术要点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探究[J]. 姚海英. 现代园艺, 2020(14)
  • [8]间伐对杉木人工林的生长调控作用研究[D]. 徐雪蕾.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1)
  • [9]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树干CO2通量时空变异与调控机理研究[D]. 赵匡记. 北京林业大学, 2020
  • [10]栓皮栎人工林更新苗功能性状对间伐的响应及其环境解释[D]. 牛梦鹤. 河南农业大学, 2020

标签:;  ;  ;  ;  ;  

利用营养区技术抚育和疏伐森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