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御素研究进展

防御素研究进展

一、防御素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冯苗苗,王晓梅,李转转,顾晨刊,陈成勋[1](2021)在《革胡子鲶感染维氏气单胞菌后β-防御素基因的时空表达分析》文中认为给体质量(63.84±5.91)g的革胡子鲶(Clarias garepanius)腹腔注射0.2 mL浓度为4×108CFU/mL的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对照组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注射后3 h、6 h、12 h、24 h、36 h、48 h、72 h和96 h时,感染组和对照组各取鱼15尾,用200 mg/L的MS-222麻醉后,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感染维氏气单胞菌前后β-防御素基因在革胡子鲶脾脏、肾脏、头肾、鳃、肠道和皮肤中的表达。结果显示:β-防御素基因在健康革胡子鲶体内(对照组)上述6种组织中均有表达,在脾脏中表达量显着高于其余5种组织(P<0.05)。感染维氏气单胞菌后3~96 h,6种组织中β-防御素基因的时序表达谱不同。攻菌3 h头肾、皮肤和鳃中该基因表达量显着上调,高于对照组以及感染后的其他各时间点,分别为对照组的6.48倍、3.86倍和1.80倍(P<0.05);脾脏在24 h表达量达到峰值,为对照组的2.76倍(P<0.05);肾脏和肠道也在3 h表达量最大,但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组织间比较得出:在感染后3 h和6 h,脾脏和头肾间β-防御素基因的表达量差异不显着,但头肾和脾脏的表达量分别在3 h和6 h显着高于其余4种组织,之后各感染时间点均是脾脏的表达量最高,且在24 h差异最大(P<0.05)。上述结果说明:检测的6种组织都参与革胡子鲶对维氏气单胞菌感染的免疫应答反应,但在感染早期(3 h和6 h)头肾和脾脏防御作用较强,之后脾脏在病原菌侵染中起更为重要的防御作用。

邹双霞[2](2021)在《SBD2对湖羊抗F17大肠杆菌感染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腹泻型大肠杆菌是一类能够广泛引起人类和动物腹泻的常见病原之一。F17大肠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能够引起初生羔羊大规模的腹泻,致死率高。防御素是先天免疫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广泛分布于动植物体内,具有广谱抗菌活性,且不会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是一种新型的抗微生物制剂。之前的研究发现,在绵羊体内具有绵羊β防御素1(SBD1)和绵羊β防御素2(SBD2)两种β防御素;SBD2对大肠杆菌有很强的杀灭作用且具有免疫调节的功能。但SBD2在绵羊中是否具有抗F17大肠杆菌感染的作用和调控的分子机制并不清楚。因而,本实验以大肠杆菌感染湖羊小肠上皮细胞为模型,初步探究SBD2在湖羊小肠上皮细胞抗F17大肠杆菌感染中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的研究,以期为绵羊的抗病育种和防御素在生产上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分别用不同浓度的F17大肠杆菌感染湖羊小肠上皮细胞,确定最佳感染浓度后用F17大肠杆菌感染小肠上皮细胞不同时长,检测SBD2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F17大肠杆菌能诱导SBD2的表达,且F17大肠杆菌最佳感染浓度为107 CFU/ml,最佳感染时长为6 h时,此时SBD2的表达水平达到最高。2.构建SBD2过表达载体和干扰载体,将其分别转染至小肠上皮细胞中,检测SBD2的表达情况,然后通过黏附实验以及菌落计数验证SBD2抗F17大肠杆菌感染小肠上皮细胞的能力。结果显示,过表达SBD2,湖羊小肠上皮细胞抗F17大肠杆菌感染的能力极显着升高(P<0.01);干扰SBD2,湖羊小肠上皮细胞抗F17大肠杆菌感染的能力极显着降低(P<0.01)。表明SBD2具有抗F17大肠杆菌感染湖羊小肠上皮细胞的能力。3.F17大肠杆菌感染小肠上皮细胞后,检测NF-κB和MAPK信号通路的激活情况。抑制信号通路,检测对SBD2表达以及小肠上皮细胞抗F17大肠杆菌感染的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F17大肠杆菌感染小肠上皮细胞,能引起MAPK和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抑制MAPK和NF-κB信号通路,能够降低SBD2的表达水平,降低F17大肠杆菌感染小肠上皮细胞的能力。表明MAPK和NF-κB信号通路通过调控SBD2表达抗F17大肠杆菌感染小肠上皮细胞。4.F17大肠杆菌感染小肠上皮细胞后,检测MAPK和NF-κB信号通路中共同的几个基因MYD88、TRAF6、RIPK2、IKBα的表达情况,然后干扰关键基因后检测对SBD2表达以及小肠上皮细胞抗F17大肠杆菌感染的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MYD88的表达趋势与SBD2基本一致,也在感染时长为6h时达到最大值。继续干扰MYD88,SBD2的表达水平极显着降低(P<0.01),小肠上皮细胞抗F17大肠杆感染的能力极显着降低(P<0.01)了。表明MYD88参与MAPK和NF-κB信号通路调控SBD2抗F17大肠杆菌感染小肠上皮细胞的过程。5.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出与SBD2存在靶向关系的miRNA,F17大肠杆菌感染小肠上皮细胞后,检测并筛选出miR-299-5p。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试验验证miR-299-5p与SBD2之间的靶向关系,将miR-299-5p的模拟物和抑制物转染至小肠上皮细胞中,检测SBD2的表达情况以及对小肠上皮细胞抗F17大肠杆菌感染的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转染miR-299-5p和野生型载体可极显着抑制SBD2的3UTR区的相对荧光素酶活性(P<0.01)。抑制或过表达miR-299-5p,SBD2表达发生极显着变化(P<0.01),极显着影响小肠上皮细胞抗F17大肠杆菌感染的能力(P<0.01),表明miR-299-5p通过靶向SBD2进而调控小肠上皮细胞抗F17大肠杆菌感染的能力。综上,本研究表明F17大肠杆菌能够诱导湖羊小肠上皮细胞中SBD2差异表达,MAPK和NF-κB信号通路通过调控SBD2表达参与抗F17大肠杆菌感染小肠上皮细胞的过程。miR-299-5p靶向调控SBD2抗F17大肠杆菌感染小肠上皮细胞。本研究初步探究了 SBD2在湖羊小肠上皮细胞抗F17大肠杆菌感染中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研究结果为防御素在生产上的应用和绵羊的抗病育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温钰蓉,尹姣姣,田文霞,马海利,高荣琨,张鼎,李桢,乔梦丽,王颖,宁官保[3](2021)在《鸡β-防御素5在大肠杆菌中的串联表达及生物学活性检测》文中提出为提高蛋白表达量,研究选用串联表达技术对鸡β-防御素5(Av BD-5,也称Gal-5)重组蛋白进行表达及其生物学活性检测。按照NCBI上鸡β-防御素5的c DNA编码区序列,优化其基因序列后串联得到2×Gal-5,将2×Gal-5与p ET-28a双酶切后连接为重组表达载体p ET-28a-2×Gal-5,之后将p ET-28a-2×Gal-5转化到大肠杆菌(BL21)中诱导表达蛋白;重组蛋白表达成功后对其进行纯化以及体外抗菌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重组蛋白2×Gal-5在BL21中成功表达,分子质量约为12 ku,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纯化后的重组蛋白对大肠杆菌有明显的抗菌活性,对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抗菌活性较弱。试验成功构建可串联表达Gal-5且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大肠杆菌原核表达载体。

刘艳光,罗新惠,柳俭强,贾琪,肖成,曹阳,金海国,张立春[4](2021)在《不同遗传背景猪PBD-110基因多态性及表达谱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为探究猪β-防御素110(PBD-110)基因多态性及其在猪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本试验以野杂猪、民猪和大白猪为研究对象,分别扩增PBD-110基因编码区(CDS)和内含子区,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探究3个群体猪肝脏和脾脏的组织表达差异。试验成功扩增出猪PBD-110基因CDS区和内含子区,测序证实3个群体猪PBD-110基因CDS区不存在突变位点,基因组PCR产物测序发现在内含子1存在C314T突变位点,3个群体多态性分析发现CC为优势基因型,基因型频率依次为0.750、0.781和0.516。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同时发现该位点在3个群体中均处于平衡状态(P>0.05),且处于中、低多态性状态(0.25<PIC<0.5;PIC<0.25)。表达谱分析结果表明,PBD-110基因在3个群体猪肝脏和脾脏中均有表达,且存在表达差异,提示PBD-110基因可能与民猪、野杂猪抗病力较强有关,在天然免疫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孙天霞[5](2021)在《人参PR家族蛋白-防御素、脂质转移蛋白抗胁迫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以植物免疫应答为切入点,筛选人参重要抗胁迫基因,明确其生物活性并探讨其机制,为人参病害的防治及生物农药的开发奠定理论支撑。方法:以五年生人参展叶期、开花期、绿果期、红果期、果后期的根、茎、叶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良Trizol法提取人参总RNA,利用Illumina/Solexa测序平台及双末端测序方法对人参进行转录组测序,构建人参不同时期不同组织转录组数据库;将基因时空表达分析与基因表达特征分析相结合,从数据库中筛选人参抗胁迫候选基因;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对防御素和脂质转移蛋白进行结构预测分析;以拟南芥为模式生物,采用农杆菌介导方法,筛选转防御素和脂质转移蛋白基因阳性植株;以对根腐病、锈病、高盐、干旱等的抗胁迫能力为指标,研究两种基因的生物活性;通过检测植物抗逆信号转导反应中的关键信号:水杨酸、茉莉酸、叶绿素、电解质率、丙二醛、脯氨酸、SOD等及抗胁迫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探讨两种基因抗逆的生物学机制。结果:1.建立了不同生长时期、不同生长部位的人参转录组数据库15个,并分析基因时空表达量差异,筛选出与抗胁迫有关系的基因18个,其中PR家族成员11个,其他家族成员7个。进一步将其与人参病害相关联,筛选出了2个候选基因:防御素和脂质转移蛋白。2.蛋白的结构分析结果表明:防御素蛋白总分子量为8927.33,氨基酸总数80,理论等电点为8.36;氨基酸残基全部位于生物膜外;具有防御素家族的典型结构1个α螺旋和3个β折叠;与三七、豚草、胡萝卜防御素序列同源性相对较高,确定其属于防御素家族。脂质转移蛋白总分子量为12091.19,氨基酸总数120,理论等电点为8.46;蛋白质具有跨膜结构;具有脂质转移蛋白典型的结构包括4个α螺旋;与茶树、猕猴桃序列同源性相对较高。3.成功构建了防御素和脂质转移蛋白植物表达载体p CAMBIA1303-DEF、p CAMBIA1303-LTP;筛选出了转防御素蛋白的拟南芥纯合株系D1、D2、D3、D4以及转脂质转移蛋白的拟南芥纯合株系L1、L2。4.考察转基因拟南芥对根腐病菌、锈病菌、高盐、干旱胁迫的防御作用,结果表明:高表达防御素基因可以显着提高拟南芥对根腐病的抗病能力,但对抗锈病影响较弱;可显着提高盐胁迫及干旱胁迫条件下的拟南芥种子萌发率,但未能抵抗盐胁迫及干旱胁迫所引起的存活率下降。高表达转脂质转移蛋白基因可以提高拟南芥对根腐病和锈病的抗病性能力;可显着提高盐胁迫及干旱胁迫条件下的拟南芥种子萌发率,能够抵抗盐胁迫及干旱胁迫所引起的存活率下降。5.转防御素基因的拟南芥,可提高根腐病菌胁迫下水杨酸含量,降低茉莉酸含量;同时,上调水杨酸信号通路中的水杨酸合成酶关键基因PAL及水杨酸激活标志基因PR1、PR2和PR5;抑制茉莉酸合成酶关键基因AOS、COR-I表达量。由此可见,防御素抗根腐病菌胁迫作用是依赖水杨酸通路,抑制了茉莉酸信号通路来实现的。6.转防御素基因拟南芥,可抑制盐胁迫下丙二醛含量的升高,从而减缓高盐造成的植物细胞膜损伤。可提高干旱胁迫下SOD活性、抑制丙二醛含量的升高,从而降低活性氧产生的毒害作用以及减缓失水造成的植物细胞膜损伤。7.转脂质转移蛋白基因拟南芥,可以提高盐胁迫下叶绿素合成、降低丙二醛含量,从而减缓高盐造成的植物细胞膜损伤。可以提高干旱胁迫下脯氨酸合成、提高SOD活性、降低丙二醛含量,说明脂质转移蛋白高表达保护了渗透胁迫下胞质和液泡之间的渗透势平衡,降低了活性氧产生的毒害作用以及减缓了失水造成的植物细胞膜损伤。结论:1.建立不同生长时期、不同生长部位的人参转录组数据库并进行基因时空表达分析,是筛选人参抗胁迫候选基因的可行途径。2.在人参的生长过程中,人参可通过其自身免疫应答系统的启动,特异性高表达以PR家族为代表的抗胁迫基因。其中防御素和脂质转移蛋白人参病害关联更为密切。3.人参防御素和脂质转移蛋白具有其家族的典型结构。4.人参防御素和脂质转移蛋白具有不同生物活性。高表达防御素基因可以显着提高拟南芥对根腐病的抗病能力,但对抗锈病影响较弱;高表达转脂质转移蛋白基因对根腐病和锈病的抗病性能力均可显着提高。高表达脂质转移蛋白基因对非生物胁迫的抵抗作用要强于高表达防御素基因。5.转防御素基因拟南芥对根腐病菌的抗病能力是通过激活水杨酸信号通路,抑制茉莉酸信号通路来实现的。6.两种基因在非生物胁迫条件下,都可以提高SOD活性、降低丙二醛含量,但脂质转移蛋白还可以提高叶绿素以及脯氨酸的合成。

许艳红,闵军,周洪磊,张怡,刘卫,胡晓珂[6](2021)在《海洋无脊椎动物大防御素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大防御素是由疏水结构域(N端)和类β-防御素结构域(C端)这两个抗菌活性不同的结构域串联而成的富含半胱氨酸的阳离子抗菌肽,具有耐盐稳定性以及保守的抗菌活性,且N端结构域可驱动大防御素自组装成纳米网络结构诱捕杀菌。目前,大防御素主要在无脊椎动物以及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过渡生物——文昌鱼的先天免疫系统中发现,更因其C端结构域与脊椎动物β-防御素具有结构和功能相似性,引起了学者对防御素的生物进化、物种免疫系统进化以及功能研究的兴趣。针对近年来大防御素在分离鉴定和动物免疫方面的研究进展,本文概述了大防御素的分子结构与进化,总结了大防御素的抗菌活性机制与表达调控,以及在水产养殖、水产品安全领域和抗菌药物研发方面的应用前景,以期为大防御素的应用提供参考。

李文龙,廖宝春,曾祥泰[7](2020)在《β-防御素2的生物学特性及与肠道相关疾病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防御素是一种低分子量,富含半胱氨酸的阳离子多肽,具有天然的多重生物学活性。人β-防御素2不仅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在抗病毒、抗肿瘤、免疫趋化以及调节获得性免疫应答等方面也起重要作用。人β-防御素2是消化系统重要的免疫分子,对调节机体肠道炎症反应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表明,人β-防御素2在多种肠道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升高,可能参与多种肠道疾病的发生、发展,但其作用机制还尚未明确,这必将制约人β-防御素2在肠道疾病中的应用。因此,对人β-防御素2与肠道相关疾病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积极的意义。

涂健,李芳果,李怡彤,殷冬冬,邵颖,宋祥军,祁克宗[8](2021)在《稳定表达禽β防御素6的DF-1细胞系的建立及其抑菌活性》文中指出【背景】禽β防御素6是禽体内分泌的一类抗菌肽,在抵抗病原入侵和免疫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常规表达方式效率较低,难以在产业化生产中加以应用。【目的】建立稳定表达AvBD6的细胞系,并检测其表达产物对耐药大肠杆菌的抗菌活性,为其他防御素表达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显微镜观察构建真核重组表达载体pLOV-eGFP-AvBD6转染至293T细胞后的转染效率;收集293T细胞上清液并感染DF-1细胞,通过嘌呤霉素加压筛选稳定表达株;利用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目的基因在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利用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培养上清液对耐药大肠杆菌的抗菌效果及其对菌体的损伤。【结果】成功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LOV-eGFP-AvBD6,筛选出稳定表达AvBD6的DF-1细胞系,而且目的基因在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均有表达;细胞培养上清显着降低大肠杆菌和副伤寒沙门菌存活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较低。【结论】建立了稳定表达AvBD6的DF-1细胞系,其表达产物对耐药大肠杆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效果,对推动防御素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全锁配[9](2020)在《猪β-防御素-1的原核表达及其微胶囊的制备》文中认为禽兽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导致细菌耐药性、药物残留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严重威胁到食品的质量与安全和人类的健康,是重要的卫生学问题。因此,聚焦抑菌和杀菌功能,研制新型绿色抗生素替代品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猪β-防御素-1(PBD-1)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特殊的抗菌机制、不易产生药物残留及耐药性等优点,被认为是当前的绿色抗生素替代品之一。但猪β-防御素-1(PBD-1)存在表达量低,提取困难等缺点,并不能满足需求。利用基因工程的方法获得重组防御素已成为主要的方法之一。重组防御素直接口服后易被动物胃肠道的各种酶类降解,难以发挥其功能,微胶囊技术可将重组防御素包被起来,最大限度的保护其生物学活性及生物利用度,也为蛋白类药物的口服给药提供新的参考。因此,本研究通过体外构建大肠杆菌表达系统以获得具有生物学活性的重组PBD-1,并将其用海藻酸钠制备成微胶囊,为防御素的口服给药途径提供参考,具体研究内容结果如下:1.重组猪β-防御素-1(PBD-1)载体的构建及蛋白的表达与纯化通过Genbank获得猪β-防御素-1(PBD-1)成熟肽基因序列,根据大肠杆菌密码子的偏好性,优化PBD-1的基因序列,构建p ET-32a-PBD-1重组表达载体,并将其转化至E.coli BL21(DE3)p Lys S感受态细胞中,诱导重组蛋白的表达,利用SDS-PAGE及Western blot对表达的蛋白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成功构建p ET-32a-PBD-1重组表达载体,经诱导后获得大小为24.5 k D左右的重组蛋白PBD-1。利用镍柱将重组蛋白进行亲和纯化,经BCA蛋白浓度测定试剂盒测得纯化后的重组蛋白的浓度为320μg/m L。2.重组猪β-防御素-1(PBD-1)的体外抑菌活性评价采用琼脂孔穴扩散方法对纯化后的重组蛋白进行体外抑菌活性评价,结果显示,重组PBD-1对大肠杆菌CMCC 44102的抑菌圈直径为19.17±0.57 mm、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的抑菌圈直径为28.47±1.28 mm、对沙门氏菌ATCC 9150的抑菌圈直径为21.97±0.98 mm、对肠道外致病性大肠杆菌S5的抑菌直径为21.99±0.94 mm、对肠道内致病性大肠杆菌S10的抑菌圈直径为24.91±0.76 mm、对肠道内致病性大肠杆菌S12的抑菌圈直径为27.45±0.88 mm。同时,微量抑菌试验结果显示:重组PBD-1对大肠杆菌CMCC 44102、沙门氏菌ATCC 9150、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均具有抑制作用,对大肠杆菌CMCC 44102的最小抑菌浓度为80μg/L,对沙门氏菌ATCC9150和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的最小抑菌浓度均为40μg/L。3.重组猪β-防御素-1(PBD-1)微胶囊的制备及体外释放特征的初步研究以海藻酸钠为壁材,纯化后的重组PBD-1为芯材,采用凝聚法,制备微胶囊。以微胶囊的径粒、圆整度及包埋率为指标,成功制备微胶囊。优化制备条件,并对制备的微胶囊进行体外释放特征的初步研究。结果显示,当海藻酸钠浓度为1.5%,氯化钙浓度为1.5%时,制备的微胶囊圆整度较好,直径约为1.1±0.11 mm,包埋率为75.19%。制备的微胶囊在模拟胃液中较为稳定,5 h时释放量约为15%;在模拟肠液中快速、大量释放,5 h时释放量即达到96%左右。结果表明,重组PBD-1微胶囊可抵抗胃液的破坏作用且具有良好的肠溶性。综上,本研究以体外构建猪β-防御素-1(PBD-1)载体及蛋白的表达和纯化为研究导向,成功构建p ET-32a-PBD-1重组表达载体,并将其转化至E.coli BL21(DE3)p Lys S感受态细胞中诱导重组蛋白的表达,获得生物活性PBD-1,并将其成功制备为微胶囊,为其后期产业化应用奠定了基础研究。

李君惠[10](2020)在《葛根素对饲喂氧化大豆油肉鸡盲肠抗氧化和屏障功能的影响》文中提出饲粮中添加一定水平的油脂可以替代等能量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能适当延长食糜在消化道的停留时间,使饲粮中营养物质更好的消化与吸收。但是在运输、加工以及存储过程中,油脂中的不饱和脂肪酸或者其他的脂类发生氧化酸败并产生异味,使饲粮的营养特性降低,严重影响机体抗氧化系统,导致氧化应激。葛根属于豆科植物,生长于我国大部分地区,主要以根部入药,具有解肌退热,生津止渴,升阳止泻等功能,是医学上常用的药物。葛根素是葛根的提取物,可清除机体多余的自由基,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减轻机体氧化损伤,在免疫方面也有显着的影响。因此,本文旨在探讨饲粮中添加氧化大豆油和葛根素对肉鸡抗氧化能力、免疫能力及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影响及作用机制。试验选用360只健康1日龄三黄鸡,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鸡。四个处理组分别饲喂新鲜大豆油饲粮、新鲜大豆油+葛根素(750mg/kg)饲粮、氧化大豆油饲粮和氧化大豆油+葛根素(750mg/kg)饲粮。在三黄鸡28日龄和56日龄时,每组每个重复随机选取一只鸡,鸡翅静脉采血用于测定血清相关生化指标;取盲肠粘膜用于测定肉鸡盲肠氧化及免疫指标,无菌环境下收集盲肠内容物,基于Miseq检测技术测定盲肠菌群结构和多样性。试验结果如下:1.氧化大豆油显着降低28日龄肉鸡血清Trx R的活性和盲肠Trx R1 m RNA的相对表达量,Nrf2 m RNA的相对表达量存在下降的趋势(P<0.1)。饲粮中添加葛根素显着降低28日龄及56日龄肉鸡血清羰基化蛋白含量(P<0.05),显着提高28日龄肉鸡盲肠Nrf2、HO-1、GSH-Px m RNA的相对表达量(P<0.05)和56日龄肉鸡盲肠Nrf2、Trx R1、HO-1、GSH-Px m RNA的相对表达量(P<0.05)。因此,饲粮中添加葛根素提高饲喂氧化大豆油肉鸡的抗氧化能力。2.饲喂含氧化大豆油的饲粮显着降低28日龄肉鸡盲肠s Ig A的分泌(P<0.05)。饲粮中添加葛根素显着提高28日龄肉鸡血清Ig A含量和肠道s Ig A的分泌(P<0.05),提高56日龄肉鸡血清Ig A和Ig G的含量(P<0.05)。饲喂氧化大豆油显着降低28日龄肉鸡盲肠ZO-1、COLEC10 m RNA的相对表达量(P<0.05),对28日龄肉鸡盲肠TLR21 m RNA的相对表达量有降低的趋势(P<0.1),肉鸡盲肠Av BD2、Av BD8、Av BD9、Av BD11 m RNA的相对表达量显着提高(P<0.05)。饲喂氧化大豆油显着降低56日龄肉鸡盲肠ZO-1、Av BD5、Av BD10、Av BD14 m RNA的相对表达量(P<0.05)。饲粮中添加葛根素显着提高28日龄肉鸡盲肠Claudin-1和COLEC12 m RNA的相对表达量(P<0.05),显着降低TLR5、Av BD2和Av BD14 m RNA的相对表达量(P<0.05),有降低Av BD8 m RNA表达量的趋势(P<0.1)。葛根素显着提高了56日龄肉鸡盲肠Occludin、Claudin-1和COLEC10 m RNA的相对表达量(P<0.05),显着降低盲肠TLR2、TLR4和NLRC5 m RNA的相对表达量(P<0.05)。3.通过sobs指数、chao指数、ace指数、shannon指数以及simpson指数分析得出,28日龄,在饲喂氧化大豆油条件下,盲肠内容物菌群sobs指数、chao指数、ace指数显着提高;饲喂氧化大豆油较新鲜大豆油各个样品菌群组成相似度较高;饲喂葛根素较未饲喂各个样品菌群相似度较高。56日龄饲喂氧化大豆油较新鲜大豆油各个样品菌群组成相似度较高;饲喂葛根素与未饲喂各个样品菌群相似度较为接近。饲粮中氧化大豆油影响肉鸡盲肠菌群结构和多样性,饲粮中添加葛根素对其有改善作用。综上所述,氧化大豆油能够通过激活Nrf2信号通路,降低家禽盲肠抗氧化能力,且对家禽肠道屏障功能造成损伤,而饲粮中添加葛根素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二、防御素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防御素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革胡子鲶感染维氏气单胞菌后β-防御素基因的时空表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鱼及攻菌
    1.2 采样、RNA提取及c DNA第一条链的合成
    1.3 引物的设计与评估
    1.4 组织样本的基因表达及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引物评估结果
    2.2 健康(对照组)革胡子鲶β-防御素基因的表达分析
    2.3 革胡子鲶感染维氏气单胞菌后6种组织β-防御素基因的时序表达分析
    2.4 革胡子鲶感染维氏气单胞菌后6种组织间β-防御素基因表达的差异分析
3 讨论

(2)SBD2对湖羊抗F17大肠杆菌感染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大肠杆菌病
        1.1.1 羊大肠杆菌病
        1.1.2 产肠毒素大肠杆菌
    1.2 β防御素
        1.2.1 防御素简介
        1.2.2 防御素的抗菌机制
        1.2.3 β防御素的作用
    1.3 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炎症信号通路
        1.3.1 NF-κB信号通路
        1.3.2 MAPK信号通路
    1.4 miRNA在肠道免疫中的研究进展
        1.4.1 miRNA简介
        1.4.2 miRNA作用机制
        1.4.3 与肠道免疫相关的miRNA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F17大肠杆菌感染小肠上皮细胞后SBD2表达研究
    2.1. 前言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方法
    2.4. 结果与分析
        2.4.1 细胞培养和总RNA提取
        2.4.2 不同浓度F17大肠杆菌感染小肠上皮细胞对SBD2表达的影响
        2.4.3 F17大肠杆菌感染小肠上皮细胞不同时间对SBD2表达的影响
        2.4.4 不同浓度F17大肠杆菌感染小肠上皮细胞对SBD2蛋白表达的影响
    2.5 讨论
    2.6 小结
第3章 SBD2抗F17大肠杆菌感染小肠上皮细胞功能验证
    3.1 前言
    3.2 试验材料
    3.3 试验方法
    3.4 结果与分析
        3.4.1 SBD2基因的扩增
        3.4.2 克隆载体PGH-SBD2的构建与鉴定
        3.4.3 SBD2过表达后对F17大肠杆菌感染小肠上皮细胞能力的影响
        3.4.4 干扰SBD2后对F17大肠杆菌感染小肠上皮细胞能力的影响
    3.5 讨论
    3.6 小结
第4章 SBD2抗F17大肠杆菌感染小肠上皮细胞的相关信号通路研究
    4.1 前言
    4.2 试验样本
    4.3 试验方法
    4.4 结果
        4.4.1 F17大肠杆菌感染小肠上皮细胞对MAPK和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4.4.2 MAPK和NF-κB信号通路对SBD2的作用
        4.4.3 调控SBD2表达的MAPK和NF-κB信号通路中的相关基因的变化
    4.5 讨论
    4.6 小结
第5章 靶向调控SBD2抗F17大肠杆菌感染小肠上皮细胞的miRNA的研究
    5.1 前言
    5.2 试验材料
    5.3. 试验方法
    5.4 结果与分析
        5.4.1 miRNA预测
        5.4.2 SBD2的靶标miRNA筛选
        5.4.3 SBD2与miR-299-5p靶向关系验证
        5.4.4 miR-299-5p对SBD2表达的影响
        5.4.5 miR-299-5p抗F17大肠杆菌感染小肠上皮细胞的能力
    5.5 讨论
    5.6 小结
全文结论
全文创新点
下一步研究计划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成果
致谢

(3)鸡β-防御素5在大肠杆菌中的串联表达及生物学活性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基因工程菌BL21
        1.1.2 酶类及其他试剂
    1.2 试验方法
        1.2.1 PCR引物设计与合成
        1.2.2 2×Gal-5串联基因的扩增
        1.2.3 p ET-28a-2×Gal-5表达载体的构建
        1.2.4 重组质粒的诱导表达
        1.2.5 表达产物的鉴定
        1.2.6 2×Gal-5重组蛋白的纯化
        1.2.7 原核重组蛋白的复性
        1.2.8 抑菌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2×Gal-5串联基因的扩增结果
    2.2 重组表达载体p ET-28a-2×Gal-5鉴定结果
    2.3 重组2×Gal-5蛋白表达结果
    2.4 重组2×Gal-5蛋白的纯化结果与分析
    2.5 抑菌试验结果
3 结论与讨论

(4)不同遗传背景猪PBD-110基因多态性及表达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采集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1.3 引物设计与合成
    1.4 DNA、总RNA提取及cDNA合成
    1.5 PBD-110基因CDS区和内含子区的PCR扩增
    1.6 多态性检测及统计分析
    1.7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3个群体猪PBD-110基因在肝脏和脾脏中的相对表达量
    1.8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 果
    2.1 PBD-110基因CDS区扩增及测序
    2.2 PBD-110基因内含子区扩增及测序
    2.3 PBD-110基因内含子1区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2.4 PBD-110基因组织表达谱的构建
3 讨 论
4 结 论

(5)人参PR家族蛋白-防御素、脂质转移蛋白抗胁迫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 人参病害
    2 植物免疫系统
    3 植物的抗病途径
    4 植物的经典抗病信号通路
    5 转录组学研究
    6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一章 基于转录组分析的人参抗胁迫基因筛选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药材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1.4 其他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人参总RNA提取
        2.2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总RNA质量
        2.3 Bio Spec-nano检测总RNA质量
        2.4 Agilent Technologies2100 Bioanalyzer检测总RNA质量
        2.5 转录组数据库的构建
        2.6 Illumina/Solexa测序组装和比对
        2.7 人参抗胁迫基因时空分析
        2.8 转录组表达量验证
        2.9 生态因子对人参防御素和脂质转移蛋白基因表达影响
    3 实验结果
        3.1 RNA样品提取及质量评价
        3.2 转录组数据库的建立与统计分析
        3.3 人参抗胁迫基因的筛选及时空分析
        3.3.1 人参抗胁迫基因的筛选
        3.3.2 不同时期表达量上调的抗胁迫基因
        3.3.3 不同部位高表达的抗胁迫基因
        3.3.4 人参抗胁迫密切相关候选基因的确定
        3.4 转录组表达量验证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章 人参防御素和脂质转移蛋白结构分析
    1 实验材料
        1.1 研究对象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人参防御素基因和脂质转移蛋白基因序列的获取
        2.2 人参防御素基因和脂质转移蛋白基因结构预测与进化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人参PR家族基因序列测定
        3.2 人参防御素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
        3.3 人参脂质转移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人参防御素和脂质转移蛋白转基因拟南芥的构建
    1 材料与试剂
        1.1 材料
        1.2 试剂与主要试剂配制
        1.3 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引物设计
        2.2 人参防御素、脂质转移蛋白基因的TA克隆
        2.3 人参防御素、脂质转移蛋白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转化
        2.4 拟南芥阳性植株的筛选及鉴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人参防御素和脂质转移蛋白基因的TA克隆
        3.2 人参防御素和脂质转移蛋白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转化
        3.3 转基因株系DNA及RNA水平鉴定
        3.4 转基因株系蛋白质水平鉴定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章 人参防御素和脂质转移蛋白活性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拟南芥整株抑菌试验
        2.2 拟南芥离体叶片抑菌试验
        2.3 拟南芥总蛋白抗菌胁迫活性
        2.4 盐胁迫拟南芥发芽率试验
        2.5 干旱胁迫拟南芥发芽率试验
        2.6 盐胁迫拟南芥幼苗试验
        2.7 干旱胁迫拟南芥幼苗试验
    3.实验结果
        3.1 人参防御素活性研究
        3.1.1 转防御素基因拟南芥抗根腐菌胁迫的活性研究
        3.1.2 转防御素基因拟南芥抗锈病菌胁迫活性研究
        3.1.3 转防御素基因拟南芥抗盐胁迫研究
        3.1.4 转防御素基因拟南芥抗旱胁迫研究
        3.2 脂质转移蛋白活性研究
        3.2.1 转脂质转移蛋白基因拟南芥抗根腐菌活性研究
        3.2.2 转脂质转移蛋白基因拟南芥抗锈病菌胁迫活性研究
        3.2.3 转脂质转移蛋白基因拟南芥抗盐胁迫研究
        3.2.4 转脂质转移蛋白基因拟南芥抗旱胁迫研究
    4.讨论
    5.小结
第五章 防御素、脂质转移蛋白抗胁迫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材料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生物胁迫成分变化测定
        2.1.1 拟南芥水杨酸含量的测定
        2.1.2 拟南芥茉莉酸含量的测定
        2.1.3 相关信号通路基因表达量测定
        2.2 非生物胁迫成分变化测定
    3 实验结果
        3.1 防御素抗根腐菌机制研究
        3.2 防御素抗盐机制研究
        3.3 防御素抗干旱机制研究
        3.4 脂质转移蛋白抗盐机制研究
        3.5 脂质转移蛋白抗旱机制研究
    4 讨论
    5 小结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6)海洋无脊椎动物大防御素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大防御素的来源与分布
2 大防御素的分子结构、基本性质与进化关系
    2.1 大防御素的基因结构
    2.2 大防御素的蛋白结构
        2.2.1 大防御素的初级结构
        2.2.2 大防御素的高级结构
    2.3 大防御素的基本性质
    2.4 大防御素的进化分析
3 大防御素的组织表达与调控
    3.1 大防御素的组织表达多态性
    3.2 大防御素的表达调控
        3.2.1 大防御素在菌刺激下的组织表达响应多样性
        3.2.2 大防御素的表达受NF-κB/Rel信号通路调控
4 大防御素的作用机理
5 大防御素的应用潜力
    5.1 抗菌耐药性的应用
    5.2 水产养殖和育种、水产源食品安全中的应用
        5.2.1 抗菌剂和疾病诊断
        5.2.2 作为评估宿主免疫能力标志物的潜力
        5.2.3 水产品安全
    5.3 新型药物开发——纳米网的形成
6 大防御素的重组表达与分析检测
7 结语

(7)β-防御素2的生物学特性及与肠道相关疾病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HBD-2的生物学特性
    1.1 HBD-2的生物结构及组织分布
    1.2 HBD-2的基因及表达
    1.3 HDB-2的生物活性
2 HBD-2与肠道相关疾病的关系
    2.1 HBD-2与炎症性肠病
    2.2 HBD-2与结直肠癌
    2.3 HBD-2与肝脏相关的肠道疾病
3 小结与展望

(8)稳定表达禽β防御素6的DF-1细胞系的建立及其抑菌活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细胞、质粒及菌株
        1.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1.2 重组表达载体p LOV-e GFP-Av BD6的构建
    1.3 稳定表达Av BD6细胞系的构建
        1.3.1 Av BD6转染293T细胞包装慢病毒
        1.3.2 嘌呤霉素工作浓度的确定
        1.3.3 慢病毒感染DF-1细胞系及稳定细胞系的筛选
        1.3.4 Av BD6基因组m RNA转录水平检测
        1.3.5 DF-1-Av BD6细胞系传代稳定性检测
        1.3.6 重组Av BD6抗药活性检测及最小抑菌浓度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重组表达载体p LOV-e GFP-Av BD6的构建
    2.2 嘌呤霉素工作浓度的确定
    2.3 慢病毒感染DF-1细胞系及稳定细胞系的筛选结果
    2.4 细胞基因组中Av BD6 m RNA转录水平的检测
    2.5 Av BD6蛋白在DF-1-Av BD6细胞系的表达
    2.6 重组Av BD6抗药活性检测
3 讨论与结论

(9)猪β-防御素-1的原核表达及其微胶囊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文献综述
技术路线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试验菌株与质粒
        2.1.2 试验材料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1.4 主要试剂
        2.1.5 试剂的配置
    2.2 试验方法
        2.2.1 目的基因的合成
        2.2.2 猪β-防御素-1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2.2.3 重组表达菌的诱导表达
        2.2.4 重组猪β-防御素-1的体外抑菌活性分析
    2.3 重组猪β-防御素-1微胶囊的制备
        2.3.1 微胶囊的制备方法
        2.3.2 重组猪β-防御素-1(PBD-1)微胶囊的体外释放
        2.3.3 重组猪β-防御素-1(PBD-1)微胶囊的抑菌活性
3 结果与分析
    3.1 重组表达载体pET-32a-PBD-1 的构建
        3.1.1 重组表达载体pET-32a-PBD-1的PCR验证
        3.1.2 重组表达载体pET-32a-PBD-1 的测序验证
    3.2 重组猪β-防御素-1的诱导表达和纯化
        3.2.1 重组猪β-防御素-1的诱导表达
        3.2.2 最佳诱导温度的确定及重组猪β-防御素-1的可溶性检测
        3.2.3 重组猪β-防御素-1的纯化
        3.2.4 重组猪β-防御素-1的Western blot验证
    3.3 重组猪β-防御素-1的体外抑菌活性分析
        3.3.1 重组猪β-防御素-1的浓度的测定
        3.3.2 琼脂孔穴扩散抑菌试验
        3.3.3 重组猪β-防御素-1的微量抑菌试验
    3.4 重组猪β-防御素-1微胶囊的最佳制备条件的确定
    3.5 重组猪β-防御素-1微胶囊的包封率和粒径的测定
    3.6 重组猪β-防御素-1的微胶囊的体外释放情况
        3.6.1 重组猪β-防御素-1在模拟胃液中的释放
        3.6.2 重组猪β-防御素-1在模拟肠液中的释放
        3.6.3 重组猪β-防御素-1(PBD-1)微胶囊的抑菌活性检测
4 讨论
    4.1 重组猪β-防御素-1成熟肽基因密码子的优化
    4.2 表达系统的筛选与构建
    4.3 重组猪β-防御素-1的表达与纯化
    4.4 重组猪β-防御素-1的抑菌活性分析
    4.5 重组猪β-防御素-1微胶囊的制备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葛根素对饲喂氧化大豆油肉鸡盲肠抗氧化和屏障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氧化应激及其相关信号通路
        1.1 氧化油脂
        1.2 氧化应激
        1.2.1 Keap1-Nrf2-ARE通路
        1.2.2 NF-κB信号通路
    2 肠道屏障的功能
        2.1 机械屏障
        2.2 化学屏障
        2.3 免疫屏障
        2.4 微生物屏障
    3 葛根素
    4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第二章 葛根素对饲喂氧化大豆油肉鸡盲肠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氧化大豆油油脂的制备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动物与试验设计
        1.4 试验饲粮组成及营养水平
        1.5 样品采集与制备
        1.6 引物
        1.7 指标的测定及方法
        1.8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葛根素对饲喂氧化大豆油肉鸡血清氧化损伤产物及抗氧化酶的影响
        2.2 氧化大豆油对肉鸡盲肠Nrf2信号通路的影响以及葛根素的调节作用
    3 讨论
        3.1 葛根素对饲喂氧化大豆油肉鸡血清氧化损伤产物及抗氧化酶的影响
        3.2 葛根素对饲喂氧化大豆油肉鸡Nrf2信号通路的影响
    4 小结
第三章 葛根素对饲喂氧化大豆油肉鸡盲肠紧密连接蛋白和天然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与试验设计
        1.2 样品采集
        1.3 主要仪器
        1.4 主要试剂
        1.5 引物
        1.6 指标的测定及方法
        1.6.1 免疫球蛋白的测定
        1.6.2 盲肠ZO-1、Occludin、Claudin-1 基因m RNA的表达
        1.6.3 盲肠TLRs、NLRs、β-防御素以及胶原凝集素基因m RNA的表达
        1.7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葛根素对饲喂氧化大豆油肉鸡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2.2 葛根素对饲喂氧化大豆油肉鸡盲肠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Claudin-1 m RNA表达的影响
        2.3 葛根素对饲喂氧化大豆油肉鸡盲肠TLRs、NLRs、β-防御素以及胶原凝集素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3 讨论
        3.1 葛根素对饲喂氧化大豆油肉鸡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3.2 葛根素对饲喂氧化大豆油肉鸡盲肠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Claudin-1 m RNA表达的影响
        3.3 葛根素对饲喂氧化大豆油肉鸡盲肠TLRs、NLRs、β-防御素以及胶原凝集素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4 小结
第四章 葛根素对饲喂氧化大豆油肉鸡盲肠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与试验设计
        1.2 样品采集
        1.3 盲肠内容物DNA提取以及16S r DNA测序分析
        1.4 数据统计及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Alpha多样性分析
        2.2 Beta多样性分析
        2.3 物种组成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防御素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革胡子鲶感染维氏气单胞菌后β-防御素基因的时空表达分析[J]. 冯苗苗,王晓梅,李转转,顾晨刊,陈成勋. 水产学杂志, 2021(06)
  • [2]SBD2对湖羊抗F17大肠杆菌感染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研究[D]. 邹双霞. 扬州大学, 2021
  • [3]鸡β-防御素5在大肠杆菌中的串联表达及生物学活性检测[J]. 温钰蓉,尹姣姣,田文霞,马海利,高荣琨,张鼎,李桢,乔梦丽,王颖,宁官保. 山西农业科学, 2021(06)
  • [4]不同遗传背景猪PBD-110基因多态性及表达谱分析[J]. 刘艳光,罗新惠,柳俭强,贾琪,肖成,曹阳,金海国,张立春. 中国畜牧兽医, 2021(03)
  • [5]人参PR家族蛋白-防御素、脂质转移蛋白抗胁迫作用及机制研究[D]. 孙天霞.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海洋无脊椎动物大防御素的研究进展[J]. 许艳红,闵军,周洪磊,张怡,刘卫,胡晓珂. 食品科学, 2021(15)
  • [7]β-防御素2的生物学特性及与肠道相关疾病的关系[J]. 李文龙,廖宝春,曾祥泰.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20(12)
  • [8]稳定表达禽β防御素6的DF-1细胞系的建立及其抑菌活性[J]. 涂健,李芳果,李怡彤,殷冬冬,邵颖,宋祥军,祁克宗. 微生物学通报, 2021(03)
  • [9]猪β-防御素-1的原核表达及其微胶囊的制备[D]. 全锁配.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4)
  • [10]葛根素对饲喂氧化大豆油肉鸡盲肠抗氧化和屏障功能的影响[D]. 李君惠. 江西农业大学, 2020

标签:;  ;  ;  ;  ;  

防御素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