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市水务基础设施投融资机制浅析(论文文献综述)
蒋健[1](2017)在《PPP模式在城市水务工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PPP融资模式在中国的基建项目中开展的如火如荼,而城市水务工程作为传统行业,以往几乎都是政府主导投资,市场化程度低,存在种种弊端,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潮流。PPP模式的引入为城市水务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针对城市水务传统融资模式所存在的问题,本文借鉴PPP融资模式的理论与实践,分析城市水务投资现实问题,探索适用城市水务投资的PPP模式。针对永州市“两供两治”中心城区供水和污水处理项目进行案例分析,总结出水利项目PPP模式的具体运作模式,并对该项目可能面临的风险用层次分析法做了定量分析研究。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分析,并梳理了基础理论,包括PPP理论的概述以及城市水务工程PPP模式的应用。然后以永州市供水项目为例进行了分析,具体对永州市“两供两治”中心城区供水和污水处理项目概况作了介绍,并对其融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针对永州市供水项目单一依赖政府投资的这一传统融资方式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PPP融资模式,并对具体的运作方式作了详细阐述,在用层次分析法定量分析了风险重要度之后,扼要简述了风险分配框架,并对PPP融资模式中社会资本引入的关键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对PPP模式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李昌兰[2](2017)在《嘉峪关市水务管理优化研究》文中提出水是生命之源,哺育了众多古老的人类文明,同时也是现代工业文明不可或缺的血脉,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贯穿了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史。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镇化步伐的逐渐加快,对水的需求量日益增大。水资源的紧缺和水环境的破坏已经成为众多城市发展首先面对的问题,以水定需,量水而行,水资源高效利用和节约保护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管理是水资源问题的核心,不断提高水务管理水平,理顺水务管理体制机制,是保障水生态文明,提高水环境承载能力的重要内容。“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水安全讲话中提出的十六字治水思路,赋予了新时期治水的新内涵、新要求、新任务。嘉峪关市地处戈壁,气候干燥,水资源贫乏,自1965年建市以来,水利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嘉峪关市限制水利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阻碍依然很多,水利改革的主要问题并未得到解决。作为“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节点城市,嘉峪关市水利发展面临重要的机遇和挑战,创新优化水务管理势在必行。本文以嘉峪关市水务管理优化为研究对象,首先提出了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对国内外的研究作了综述;其次对水务管理的相关概念及水务管理理论基础进行阐述,并从水务管理的不同主体出发,分析了目前我国水务管理的三种模式;第三部分阐述了嘉峪关市水务管理现状;第四部分分析总结了嘉峪关市水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形势;第五部分以嘉峪关市水务管理全局及整体为视角,提出嘉峪关市水务管理优化的基本思路,认为嘉峪关市水务管理应从水行政管理优化、构建水务统一管理格局、建立水务协调联席会议制度、搭建水利投融资平台四个方面进行优化,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提高水务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刘俊秀[3](2016)在《基于LM-BP神经网络水务一体化管理评价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水务行业属于市政公用事业,和社会公共利益紧密相连,关系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历程我国水务取得了显着成效,但在实际问题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诸如地域上“城乡分割”、流域上“条状分割”、职能上“部门分割”、制度上“政出多门”以及基础设施落后、水务市场化不完善,水价形成机制单一,水务相关法律缺失等,要解决水务管理体制相关问题,关键是改革和创新。开展城市水务一体化管理研究,无论是实践角度和理论角度都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选取36个重要城市进行全面调研,并进行水务一体化管理总体评价,从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涉水职能管理角度着手,通过对水行政、防洪、供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回用职能纳入情况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分析得出36个城市中成立水务局的有24个,占比为67%,水务一体化的程度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承担供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及回用的职能占比分别为56%、86%、44%、14%,其中污水处理回用纳入职能比例是最低的的。进而总结我国城市水务一体化管理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不足。其次,运用LM-BP神经网络数学模型对选取的典型城市进行水务一体化管理现状的定量评价。要首先建立水务一体化管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然后建立LM-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训练及仿真,并用层次分析法评价模型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模型输出结果对比,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评价模型与LM-BP神经网络评价模型综合分值相差不大,评价等级除了北京市略有差别外,其他五个城市评价等级完全一致,这表明基于LM-BP神经网络评价模型的实用性和有效性。评价的6个城市中,北京市评价结果显示优秀,天津、深圳、广州评价结果为良好,而郑州和济南略差,为中等水平。基于LM-BP神经网络的评价模型,克服了传统的神经网络模型的缺点,其收敛速度和精度都有所提高,相对于层次分析法,提高了计算效率,对于批量数据的处理,神经网络显示了它的优越性。评价模型的客观性,准确性,效率性,为今后的水务一体化的管理决策提供了科学的评价方法。文章最后提出了深化我国水务一体化改革的对策:一、构建新型城市水务治理结构;二、整合水务产业结构,健全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三、构建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四、完善水务行业相关法律法规;五、实现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为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有力体制保证;六、构建合理高效的竞争机制;七、加强水务信息化建设,实现智能水务。本文的创新在于:(1)从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涉水职能管理角度研究城市水务一体化管理现状,通过对水行政、防洪、供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回用职能纳入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更加具有针对性。(2)综合评价方法创新,以往对水务一体化的研究,多以定性的评价为主或者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评价模型进行水务一体化管理现状进行评价。本文选择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首先用定性的方法对36个重要城市进行总体评价。其次建立了LM-BP神经网络评价模型对6个典型城市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评价模型实用有效,相对于层次分析法,提高了计算效率,对于批量数据的处理,神经网络显示了它的优越性。评价模型的客观性,准确性,效率性,为今后的水务一体化的管理决策提供了科学的评价方法。
邱贤成,朱方明[4](2015)在《论城市水务企业的改革路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城市水务企业的特性与改革经验表明其可以引入市场机制,成为盈利性市场主体。深化改革的难点与关键是如何保持水务企业的利润目标追求与市民公共福利之间的平衡。文章认为,水务企业深化改革的基本目标模式可总结为有管制的适度市场化模式。而适度市场化模式作为改革的基本目标模式,需同时推进相互协同的"四位一体"综合改革,从而使城市水务企业成为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现代市场主体,并有效兼顾企业盈利追求与市民公共利益。
徐敏,王凌,徐勇[5](2013)在《国内外水业投融资体制改革研究综述》文中提出由于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生态保护日益加强,我国对水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正在大幅度地增加,然而由于水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高排他性、低竞争性,水业投资激励不足、融资渠道单一。虽然水业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发展,但针对水业的投融资理论研究却付之阙如。本文分别从国内外水业市场化改革、水业规制与投融资、水业私有化与投融资、水业投资风险与收益,国外水业规制机构5个方面对国内外水业投融资理论进行归纳整理,试图为水业产业创新理论梳理出一个较为系统的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进行评述并提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孙茂颖[6](2013)在《水务产业投融资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水务产业是支撑一国经济运行的基础产业,它决定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城市水务建设是加快城市化进程和促进城市现代化的根本保证。近年来,在我国社会整体经济发展和全国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带动下,我国城市的总体数量迅速增加,城市的规模也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是城市人口数量迅猛增长,城市工业生产快速发展,城市用水日趋紧张,城市水资源的短缺问题和水污染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极大地影响了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受到极大地制约,水务产业问题成为各级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水务产业问题的形成,主要源于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方面,人们没有对水务产业进行产品属性上的理论划分,缺乏经营意识,仅从社会效益的角度来决定项目的建设、投入和运营,而忽视了水务产业的经济属性,使项目的运作上不具备经济效率或者经济收益不明显,最终难以为继;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引起了的城市水务设施供给与需求之间矛盾加剧,需要加大对城市水务设施的投入,但是,受到目前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的限制,投融资渠道相对狭窄,水务产业投资融资资金有限,制约了城市水务产业的发展与城市功能的完善。概括来说,我国水务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有两个,一个是投资资金短缺,一个是投资效益低下。我国水务产业投资资金不足和效率低下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我国水务产业投融资体制所形成的。长期以来,我国地方政府是城市建设的主体,水务产业一直被视为市政建设项目,都是以政府投资为主体的,我国的水务产业项目的建设资金都是靠地方政府的财政资金积累,由于地方政府对项目进行经营和管理。中央政府对水务产业设施的投入大多是补助性的,只有在安排重点建设项目时,考虑对相应的配套水务设施的投资。其运行模式大都是地方财政出钱由地方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建设,资金来源比较单一,数量也极其有限,远远满足不了城市水务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同时水务产业项目的投资、建设、运营没有实行市场化运作,政企不分,职能混乱,造成城市水务行业历史欠账多,经营问题多,亏损现象严重。作为城市的基础性行业,水务产业方面的长期“欠账”,不仅阻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也极大的影响了地区经济的发展,进而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进程产生影响。由于传统上水务产业都由政府垄断经营,全部资金由政府提供,现在为了引入民营资本,必须进行相应的投资体制改革,放宽民营资本进入领域,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同时,由于水务行业属典型的自然垄断产业,资产专用性很强,沉淀成本巨大,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性,在原来的融资体制下,民间资本进入的金融风险较大,民营资本容易采取保守态度,因此,必须建立起有效的水务产业市场化投融资体系和水务产业投融资激励机制,激励民营资本对水务产业的投资。如何从水务行业的投融资渠道的拓展入手,寻找灵活实用的融资方法,为有资金实力的民间企业投资主体进入水务产业领域创造条件,鼓励、吸引民间资本进入水务产业,促进水务产业投融资主体的多元化、融资渠道的多样化,不断扩大城市水务的投资总量和增加城市水务基础设施的存量,已经成为我国当前城市水务建设领域的重点研究内容之一,也成为促进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此外,如何实现水务产业投资与建设过程市场化操作,解决水务产业投资经济效益低下的问题,也是我国当前水务产业投融资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基于对上述问题的考虑,在我国投融资体制改革以及公用事业行业向内外资开放、加大水务行业投资建设力度的大背景下,研究其如何突破原有的投资模式、开辟新的投融资渠道、建立新的投融资机制具有迫切性和现实意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财政资金难以满足越来越大的投资需求,水务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水务产业设施私有化,逐渐成为世界各国水务产业发展的趋势。我国水务市场的投资主体多元化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须的。针对目前我国水务产业所面临的资金缺乏与效率低下两大难题,本文拟从水务产业投融资体制改革入手来寻求解决两大难题的出路,促进水务产业投融资的市场化,通过竞争机制提高水务产业的运营效率,并通过成本补偿、定价、产权制度变迁和市场准入改革等解决水务产业的投资激励问题,促进民营资本进入水务产业投资领域。此外,本文还在借鉴国外经验和总结国内典型案例的基础上,对我国水务产业投融资体制改革进行了探讨,提出建立多元化水务产业投融资体制,建立水务产业市场化运营机制的改革思路。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我国水务产业的经济特征。在这一部分内容中,将重点分析水务产业的公共物品属性、自然垄断性、资产专用性、可销售性等经济特征。通过对水务产业经济技术特征的分析,为探讨水务产业的市场化运营的可行性与管理体制改革奠定基础。(2)我国水务产业的投融资市场化路径选择。在水务产业市场化过程中,针对当前我国水务产业存在的实际问题,本部分以实现有效竞争为目标,通过PPP、BOT、 TOT、PFI等模式,实现水务产业投融资的市场化。(3)我国水务产业投融资市场化的激励机制。本部分从对水务产业的成本补偿机制和供水定价机制两个方面,分析了水务产业投融资的内部动力,并从水务产权制度变迁和水务产业市场准入制度改革探讨了水务产投融资的外部激励条件。(4)我国水务产业投融资市场化的经验借鉴。本部分分析了法国、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和新加坡的水务产业投融资制度,通过对这些国家投融资制度的比较分析,总结我国水务产业投融资市场化可借鉴的经验。(5)我国水务产业投融资市场化典型案例分析。本部分以我国国家计委(现发改委)第一个正式批准的水务产业BOT项目--成都自来水六厂B厂项目为例,分析了水务产业项目投融资市场化的运作过程与经济效果。(6)完善我国水务产业投融资市场化体制的建议。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探讨我国水务产业投融资市场化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从政府职能的转变、水务产业投融资主体多元化、水务产业投融资市场运营机制建立、水务产业投融资监管与法律体系完善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本文研究是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之上,对相关理论的总结与应用,个人认为本文的创新之处有以下三点:(1)本文提出了水务产业公共物品属性的动态性,并根据水务产业公共物品属性的动态性、水务产业的可销售性、水务产业自然垄断属性等特征,认为我国水务产业存在着投融资市场化的经济基础,具备投融资市场化的可行性。(2)本文探讨分析了BOT、TOT、PPP、PFI等水务产业投融资的市场化效应,认为采用BOT、TOT、PPP、PFI等投融资模式,能实现扩大水务产业投资总量,促进水务产业投融资效益和运营效率的提高,最终实现水务产业投融资市场化。(3)本文设计了水务产业投资融资市场化的激励机制。根据企业投资追求回报的特点,从水务产业定价和成本补偿两个角度分析水务产业的投融资激励机制,通过科学的定价机制和成本补偿机制,保障投资者收回投资成本,并获取相应的报酬,形成对企业投资水务产业的激励。本文在所涉及的某些方面也有不足,主要表现在:(1)在探讨水务产业投融资问题过程中,因为数据获得的复杂性和难度,基本上以定性分析为主,在定量分析和实证分析方面显的不足;(2)本文的研究以理论研究为主,而对于实际操作层面的考虑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文研究成果的可操作性。
刘震涛[7](2013)在《梅州市水务市场化中政府监管问题研究》文中指出作为水资源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水务行业,是城市公用事业的关键和核心内容,与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化的持续发展,城市水务业一方面要求通过市场化改革来提高运行效率和改善服务质量,解决政府投资不足问题;另方面因承担重要的社会服务职能而对调整和完善政府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城市水务业市场化改革尚处于发展阶段,政府规制未完全建立,政府监管还存在很多问题,制约着城市水务市场化改革的顺利推进。本文以新公共管理及政府规制理论等为理论依据,在全球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的大背景下,通过分析比较目前政府规制研究成果和借鉴国内外城市水务市场化改革实践经验,从论证我国城市水务必须走市场化改革道路出发,结合当前我国城市水务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出政府的有效监管是改革顺利推进的关键环节,同时联系梅州实际提出相应的对策。论文共分六部分第一部分阐述本课题的研究背景、意义、研究现状、内容、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从涉及城市水务、政府监管等相关概念出发,分析水务市场化与民营化的关系;通过对国外公共服务政府监管理论体系的演变进行回顾和总结,对目前国内外城市水务政府监管问题研究进行分析等。第三部分从实践出发介绍西方发达国家水务市场化改革的做法以及城市水务市场化政府监管的改革实践,结合国内水务市场化改革进程,对国内城市水务市场化改革模式进行了梳理,从市场化机制局限性、政府角色定位要求、市场化自身调节能力有限、政府自身职能要求和实现公共利益需要等角度阐述加强政府监管的必要性。第四部分从国内外城市水务政府监管实践出发,分析归纳水务市场化改革成功经验及其启示;从我国政府水务监管的体制、法制、手段等方面,分析我国城市水务市场化改革中政府监管现状和特点;指出存在的主客观问题并分析其原因,第五部分结合目前梅州水资源及水务管理体制改革现状,从供水水源管理和城市水务服务供给及运营模式着手,运用有关政府监管理论,分析存在的问题。第六部分针对梅州水务改革现状,提出建立和完善政府监管政策法规、完善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模式、加强执法能力建设、加大政府对水务投入力度、规范完善价格规制、加强水安全保障、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健全对政府约束和监督机制等意见和建议。
李玲[8](2013)在《现代水务市场政府监管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水务事业是城市公用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水务事业涉及民计民生,关系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其建设管理事务具有基础资源属性和经济竞争性。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把水务行业作为公益事业,政府既是政策制定者和监督者,又是具体业务的实际经营者,在行业内形成了一种典型的“官督官办”管理模式。在水务行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政企不分、政事不分,企业缺乏自主权和积极性;水务行业管理缺乏明确、配套的政策,在企业改制、产权制度改革等方面各行其是;缺乏竞争激励机制,企业亏损经营,财政补贴沉重;生产效率低,服务质量差;水务投资主体单一,缺乏稳定、规范的建设资金渠道,没有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新机制;排水运营维护单位长期被作为事业单位管理,投资由政府负责,污水处理的运行费用难以维持。本文针对性的研究了水务市场政府监管理论基础,系统性分析了国内外政府对水务市场监管现状并且深入剖析了水务市场组织结构及运行机制,初步建立了适合我国社会主义水务市场化政府监管体制,构建专职监督、综合监督、科技监督、社会监督、公民监督及舆论监督六大监督系统,并进一步论述了六大监督系统的互补性作用,为政府监管的顺利进行提供了组织保障和有利于我国水务市场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对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水务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政府监管状况,国内水务市场的组织结构及发展模式、投融资模式、市场竞争情况、水价改革、水务产业政府规制等方面进行了调研分析总结,为建立适宜的水务市场政府监管机制奠定了坚实基础。(2)按照使用目的不同,界定水使用权分为消费权、经营权和排污权。(3)分析水务市场结构、特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水务市场产业组织形式,揭示了水务市场运行中存在的供求、价格、竞争、补偿、投融资等五大机制及其相互关联性,以提高水务市场主体水的高效利用及高质量服务。(4)为保障水务市场政府监管的顺利实施,构建专职监督、综合监督、社会监督、公民监督及舆论监督六大监督系统的互补性机制,为政府监管水务市场提供理论和可行性参考。
陈慧[9](2013)在《水务行业在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文中指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城镇化、工业化的迅猛推进,水资源短缺、污染等水问题愈发突出,如何管好水、节约水和用好水越来越成为城市水务管理改革和发展的主旋律。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便开始了水务改革的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同时也存在一系列问题。文章深入分析了城市化过程中我国城市水务行业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李佳[10](2012)在《我国城市供排水行业市场化改革的研究》文中提出城市供排水行业是城市公用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长期以来,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把城市供排水作为一项公共福利,由政府直接投资和直接经营管理。随着技术进步、市场需求的变化、水资源的短缺以及传统政府垄断下的供给方式的低效,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纷纷掀起供排水行业市场化改革的浪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也开始了供排水市场化的改革探索,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市场化改革的政策和规章,市场化改革的具体方式包括行业管理改革、投融资方式的改革、经营模式的改革、产权改革和水价改革等几个方面,在供排水行业总量水平上取得显着的成果,逐步满足了社会生活对饮用水和污水处理服务的需求,但改革中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如:对市场化改革的认识存在误区、行业管理体制仍然混乱、产权制度不明晰、资金来源缺乏多元化、法律规章和监管制度不完善、竞争机制不健全、行业盈利水平低等。针对我国供排水行业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我们需要借鉴其他国家在这些方面的实践经验。本文选取以完全私有制的英国、市场为主导的美国、特许经营模式为主的法国、公有制为主的德国这四个国家为代表,回顾其供排水行业市场化市场化改革的背景,梳理其政府对供排水行业的管理体制、法律框架和监管体系、水价制定机制、供水质量和水环境质量监管的具体实践,总结出这些国家供排水行业改革的共同点和独特点,这为能为解决我国供排水行业在市场化改革遇到的问题提供丰富的理论支持实践经验。基于前面的分析和论述,提出了对完善我国城市供排水行业市场化改革的建议,包括政府建立一体化的管理体制、引导多元化投资、完善市场竞争机制、促进市场化的企业内部管理、提高供排水行业社会服务水平五个方面。由于我国在经济发展和水资源分布方面的不平衡性,各地的供排水市场化改革具体方式可以允许存在差异,不能完全一刀切,应该因地制宜的选取适合的路径,做到效率与公平的兼顾。
二、城市水务基础设施投融资机制浅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市水务基础设施投融资机制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PPP模式在城市水务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1.1 论文选题的背景 |
1.1.2 论文选题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问题提出及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1.5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
1.5.1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5.2 论文的框架 |
第2章 基础理论概述 |
2.1 城市水务工程的定义与特点 |
2.1.1 城市水务工程的定义 |
2.1.2 城市水务工程的特点 |
2.2 PPP投融资模式理论 |
2.2.1 PPP模式的定义 |
2.2.2 PPP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
2.2.3 PPP融资模式分类方法 |
2.2.4 PPP项目的运作流程 |
2.3 城市水务工程PPP模式应用 |
第3章 永州市“两供两治”中心城区供水和污水处理项目简介 |
3.1 永州市“两供两治”中心城区供水和污水处理项目概况 |
3.1.1 城市概况 |
3.1.2 自然条件 |
3.1.3 城市水源现状 |
3.1.4 向家亭污水处理厂现状 |
3.1.5 项目主要内容 |
3.2 永州市水务企业基本状况 |
3.3 永州市供水项目的融资情况 |
第4章 永州市供水项目PPP投融资模式案例分析 |
4.1 永州市供水项目的融资存在的问题 |
4.2 采用PPP模式的解决思路 |
4.3 采用ppp模式的必要性 |
4.4 可行性分析 |
4.4.1 永州市城市水务应用PPP模式的政策环境已经形成 |
4.4.2 永州市城市水务已初步实现市场化 |
4.4.3 社会资本涉足城市水务行业 |
4.5 运作模式 |
4.6 社会资本引入的关键问题 |
4.7 基于层次分析法对永州市水务工程PPP项目的风险重要度评价 |
4.7.1 层次分析法概述 |
4.7.2 永州市水务工程PPP项目风险的递阶层次模型构建 |
4.7.3 风险重要度判断矩阵的建立 |
4.7.4 单次权重计算和一致性检验 |
4.7.5 结果分析 |
4.7.6 风险分配框架 |
4.8 永州市供水项目PPP模式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议 |
4.8.1 可能的问题 |
4.8.2 建议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论文所做的研究工作与结论 |
5.2 论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
5.3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嘉峪关市水务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水行政管理改革研究 |
1.3.2 水务一体化管理改革研究 |
1.3.3 水务建设投融资体制创新研究 |
1.4 研究的方法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水务管理概述 |
2.1 水务管理的概念 |
2.1.1 水务的概念 |
2.1.2 水务管理的概念 |
2.2 水务管理的理论基础 |
2.2.1 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供给理论 |
2.2.2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2.3 治理理论 |
2.2.4 非营利组织理论 |
2.2.5 公私合作制 |
2.3 水务管理的主体 |
2.4 我国水务管理发展模式 |
2.4.1 行政化管理模式 |
2.4.2 市场化管理模式 |
2.4.3 事业化管理模式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嘉峪关市水务管理现状 |
3.1 嘉峪关市水资源状况 |
3.1.1 嘉峪关市概况 |
3.1.2 嘉峪关市水资源现状 |
3.2 嘉峪关市水资源管理现状 |
3.2.1 用水总量 |
3.2.2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 |
3.2.3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
3.2.4 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
3.3 嘉峪关市水务管理基本格局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嘉峪关市水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形势 |
4.1 嘉峪关市水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
4.1.1 多龙治水,同水却不同管 |
4.1.2 政事不分、政企不分 |
4.1.3 投融资渠道不畅,产权多元化尚未形成 |
4.1.4 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
4.1.5 水资源配置管理能力亟待提高 |
4.1.6 防洪减灾体系薄弱 |
4.2 嘉峪关市水务管理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4.3 嘉峪关市水务管理优化的必要性 |
4.3.1 建设节水型社会 |
4.3.2 促进城市建设跨越式发展 |
4.3.3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
4.3.4 提高社会环境效益 |
4.3.5 盘活水利国有资产 |
4.4 嘉峪关市水务管理优化的政策机遇 |
4.4.1“三供一业”分离移交 |
4.4.2 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
4.4.3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
4.4.4 新城草湖湿地保护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嘉峪关市水务管理优化的基本思路及保障措施 |
5.1 嘉峪关市水务管理优化目标及原则 |
5.1.1 优化目标 |
5.1.2 优化应遵循的原则 |
5.2 优化的主要内容 |
5.2.1 水行政管理职责调整 |
5.2.2 构建水务统一管理格局 |
5.2.3 建立水务协调联席会议制度 |
5.2.4 搭建水利建设投融资平台 |
5.3 国内水务管理改革典型城市经验借鉴 |
5.3.1 宁波市水务管理改革情况 |
5.3.2 天津市水务管理改革情况 |
5.3.3 兰州市水务管理改革情况 |
5.4 嘉峪关市水务管理优化保障措施 |
5.4.1 确定优化发展理念 |
5.4.2 建立健全涉水法律体系 |
5.4.3 建立多元化水务投融资机制 |
5.4.4 提高水务企业市场竞争力 |
5.4.5 水务一体化管理人才保障 |
5.4.6 提高公众参与和监督管理能力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基于LM-BP神经网络水务一体化管理评价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1.3 研究主要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2 我国重要城市水务一体化管理调查与分析 |
2.1 基本概念 |
2.1.1 水务与水利概念 |
2.1.2 城市水务系统的相关概念 |
2.1.3 水务一体化管理 |
2.2 研究对象范围的确定 |
2.2.1 确定研究对象所考虑的因素 |
2.2.2 纳入研究对象范围的城市总体情况分析 |
2.2.3 总体分析框架图 |
2.3 重要城市水务一体化职能落实情况分析 |
2.3.1 全国水务管理机构基本情况 |
2.3.2 研究重要城市水务管理机构涉水职能情况分析 |
2.4 重要城市水务一体化管理现状总体分析 |
2.5 我国水务一体化管理改革的成效 |
2.6 我国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的存在的不足 |
2.7 本章小结 |
3 基于LM-BP神经网络的水务一体化管理综合评价 |
3.1 人工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 |
3.2 BP神经网络的概述 |
3.2.1 BP神经网络的拓扑结构 |
3.2.2 BP神经网络的学习算法 |
3.2.3 LM-BP神经网络的算法及流程图 |
3.3 水务一体化管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3.3.1 指标选取的原则 |
3.3.2 水务一体化管理指标体系的建立 |
3.3.3 水务一体化管理指标评分标准 |
3.4 基于LM-BP神经网络的水务一体化管理现状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
3.4.1 评价对象的选取 |
3.4.2 基于LM-BP神经网络的评价模型的建立 |
3.4.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评价模型的建立 |
3.4.4 评价结果的分析与对比 |
3.5 本章小结 |
4 深化我国城市水务一体化管理改革的对策 |
4.1 深化我国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面临的新形势及新要求 |
4.1.1 水务一体化管理是落实治水新方针的需要 |
4.1.2 水务一体化管理是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和推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需要 |
4.1.3 水务一体化管理是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的需要 |
4.1.4 水务一体化管理是水务行业适应国家“大数据战略”的需要 |
4.2 深化我国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 |
4.2.1 构建新型城市水务治理结构 |
4.2.2 整合水务产业结构,健全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
4.2.3 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 |
4.2.4 完善水务行业相关法律法规 |
4.2.5 实现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为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有力体制保证 |
4.2.6 构建合理高效的竞争机制 |
4.2.7 加强水务信息化建设,实现智能水务 |
4.3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研究结论 |
5.2 主要研究创新 |
5.3 研究中的不足 |
5.4 进一步研究展望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论城市水务企业的改革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城市水务企业基本特征与改革目标模式 |
二、深化城市水务企业改革的模式选择 |
三、适度市场化模式的“四位一体”改革思路 |
( 一) 城市水务盈利机制改革: 从政府补贴兜底到合理盈利机制 |
( 二) 城市水务公司治理改革: 从纯粹国企到现代企业制度 |
( 三) 城市水务投融资体制改革: 从政府独资到主体多元化 |
( 四) 城市水务监管机制改革: 从行政垄断到政企分开 |
(5)国内外水业投融资体制改革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国内外水业市场化改革 |
三、水业规制与投资 |
1. 水业竞争和规制 |
2. 水业竞争对投资的影响 |
3. 水业规制对投资的影响 |
四、水业私有化与投资 |
五、水业投资风险与收益 |
六、国内外水业规制机构 |
七、水业投融资未来的研究展望 |
(6)水务产业投融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我国城市水务产业投融资改革现状 |
1.3 水务产业投融资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1 水务产业概念的界定 |
1.3.2 水务产业投资概念的界定 |
1.3.3 水务产业融资概念的界定 |
1.4 本文的框架结构与研究内容 |
1.5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思路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思路 |
1.6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1.6.1 创新之处 |
1.6.2 不足之处 |
2 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
2.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2.1.1 水务产业投资的传统研究 |
2.1.2 水务产业民营化投资的研究 |
2.1.3 水务产业民营化投资质疑的研究 |
2.1.4 水务产业定价问题的研究 |
2.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2.2.1 水务产业市场化改革的研究 |
2.2.2 水务产业市场化投融资的研究 |
2.2.3 自来水定价问题的研究 |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评述 |
3 水务产业投融资理论依据 |
3.1 公共物品理论 |
3.1.1 公共物品的界定 |
3.1.2 市场提供公共物品的效率损失 |
3.1.3 公共物品理论对水务产业投资影响 |
3.2 项目区分理论 |
3.2.1 项目区分理论的基本思想 |
3.2.2 项目区分的判别标准 |
3.2.3 不同项目的投融资模式 |
3.2.4 项目经营性的转化 |
3.3 自然垄断理论 |
3.3.1 自然垄断产品的界定 |
3.3.2 自然垄断产品的定价 |
3.3.3 自然垄断理论对水务产业投融资的理论影响 |
3.4 可竞争性市场理论 |
3.4.1 基本假设条件 |
3.4.2 可竞争性市场理论的基本内容 |
3.4.3 有效竞争与水务产业投资的政府规制 |
3.5 基础设施可销售性理论 |
4 水务产业的经济特征 |
4.1 水务产业具有动态的公共物品属性 |
4.2 水务产业部分产品具有可销售性 |
4.3 水务产业具有自然垄断特征 |
4.4 水务产业资产具有专用性 |
4.5 水务产业经济特征对投融资的影响 |
5 水务产业投融资市场化路径选择 |
5.1 水务产业BOT投融资模式 |
5.1.1 BOT模式的内涵 |
5.1.2 水务产业BOT模式的必要性 |
5.1.3 水务产业BOT模式的市场化效应 |
5.1.4 水务产业BOT运作的关键问题 |
5.2 水务产业TOT投融资模式 |
5.2.1 TOT模式的内涵 |
5.2.2 水务产业TOT模式的适用性 |
5.2.3 水务产业TOT模式的市场化效应 |
5.2.4 水务产业TOT模式的关键问题 |
5.3 水务产业PPP投融资模式 |
5.3.1 PPP模式的内涵 |
5.3.2 水务产业PPP模式的优点 |
5.3.3 水务产业PPP模式的市场化效应 |
5.3.4 水务产业PPP模式运作的关键问题 |
5.4 水务产业PFI投融资模式 |
5.4.1 PFI模式的内涵 |
5.4.2 水务产业PFI模式的必要性 |
5.4.3 水务产业PFI模式的可行性 |
5.4.4 水务产业PFI模式的市场化效应 |
5.5 水务产业市场化投融资模式的比较 |
5.5.1 BOT与PPP模式的比较 |
5.5.2 BOT与PFI模式的比较 |
5.5.3 PFI与PPP模式的比较 |
6 水务产业投融资国际经验分析与启示 |
6.1 法国水务产业投融资经验分析 |
6.1.1 水务产业投融资管理体制 |
6.1.2 水务产业投融资的市场化运作 |
6.1.3 水务产业投资的价格补偿体系 |
6.2 美国水务产业投融资经验分析 |
6.2.1 水务产业投融资的管理体制 |
6.2.2 水务产业投资与回收机制 |
6.2.3 水务产业投资价格补偿体系 |
6.3 英国水务产业投融资经验分析 |
6.3.1 水务产业投融资发展历程 |
6.3.2 水务产业投融资管理体制 |
6.3.3 水务产业投融资经验 |
6.4 德国水务产业投融资经验分析 |
6.4.1 水务产业投融资管理体制 |
6.4.2 水务产业投资的补偿机制 |
6.4.3 水务产业投融资的经验借鉴 |
6.5 日本水务产业投融资经验分析 |
6.5.1 水务产业的投融资体制 |
6.5.2 水务产业投资管理的机构设置 |
6.6 国外经验对我国水务产业投融资的启示 |
7 水务产业投融资激励机制 |
7.1 水务产业投融资激励内在动力 |
7.1.1 水务产业的成本补偿机制 |
7.1.2 水务产业的供水定价机制 |
7.2 水务产业投融资激励外部条件 |
7.2.1 水务产业的市场化产权制度变迁 |
7.2.2 水务产业的市场准入制度改革 |
8 水务产业投融资典型案例分析 |
8.1 成都自来水六厂B厂项目生产概况 |
8.2 该项目市场化投资的路径选择 |
8.3 本项目的资金结构安排 |
8.4 本项目投融资的市场竞争机制 |
8.5 本项目市场投融资的经验总结 |
9 完善我国水务产业投融资体制的建议 |
9.1 水务产业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 |
9.2 促进水务产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
9.3 建立水务产业的市场化运营机制 |
9.3.1 建立水务产业市场的竞争机制 |
9.3.2 建立现代企业运营制度 |
9.3.3 完善特许经营准入和退出机制 |
9.4 政府职能的转变与角色定位 |
9.4.1 政府投资主体职能的调整 |
9.4.2 强化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 |
9.5 完善水务投融资的监管与法律体系 |
9.5.1 加强政府对水务产业的依法监管 |
9.5.2 完善水务投融资市场化的法律体系 |
参考文献 |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旳科研成果 |
后记 |
(7)梅州市水务市场化中政府监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城市水务市场化相关概念及政府监管理论研究概述 |
2.1 城市水务相关概念及其涵义 |
2.1.1 公共服务及公共服务市场化 |
2.1.2 水利、水资源与水务 |
2.1.3 城市水务及水务市场化 |
2.1.4 市场化与民营化的关系 |
2.2 公共服务政府监管理论概述 |
2.2.1 政府监管的涵义及分类 |
2.2.2 公共服务政府监管理论体系演变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内外城市水务市场化改革实践及加强政府监管必要性分析 |
3.1 国外城市水务市场化改革实践 |
3.1.1 以英国为代表的完全私有化经营模式 |
3.1.2 以法国为代表的典型特许经营模式 |
3.1.3 以美国为代表的国有化经营模式 |
3.2 国内城市水务市场化改革实践沿革 |
3.2.1 我国城市水务市场化改革历程 |
3.2.2 我国城市水务市场化中多元化经营模式 |
3.3 城市水务市场化中加强政府监管的必要性分析 |
3.3.1 市场化治理机制局限性决定政府必须加强监管 |
3.3.2 政府角色定位决定政府必须加强监管 |
3.3.3 市场化自身调节能力有限需要政府加强监管 |
3.3.4 政府自身的职能要求政府加强监管 |
3.3.5 提高市场化效率实现公共利益的需要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城市水务市场化改革政府监管实践及我国城市水务监管体系现状分析 |
4.1 国内外城市水务市场化政府监管及其启示 |
4.1.1 国外城市水务市场化政府监管实践 |
4.1.2 国内城市水务市场化中政府监管尝试 |
4.1.3 国内外城市水务市场化改革政府监管的启示 |
4.2 我国城市水务市场化政府监管体系特点 |
4.2.1 监管机构体系—机构保障 |
4.2.2 政策法规体系—制度基础 |
4.2.3 监管方法体系—规制手段 |
4.3 我国城市水务市场化中政府监管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4.3.1 我国城市水务市场化中政府监管存在问题 |
4.3.2 我国城市水务市场化政府监管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梅州城市水务市场化改革实践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
5.1 梅州市水资源及供水状况 |
5.1.1 水资源现状 |
5.1.2 城乡供水现状 |
5.1.3 市级城区供水现状 |
5.1.4 城乡需水预测 |
5.2 梅州市城市水务管理体制改革实践 |
5.2.1 梅州市城市水务管理体制改革现状 |
5.2.2 水务一体化、市场化改革的成效和经验 |
5.3 梅州城市供水水源建设管理概述 |
5.3.1 城市供水水源建设与规划现状 |
5.3.2 梅州城区供水水源—清凉山水库水源建设与管理 |
5.4 城市水务服务供给现状及运营模式 |
5.4.1 梅州水务企业供给现状 |
5.4.2 梅州水务运行机制状况 |
5.5 梅州水务市场化改革政府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5.5.1 城市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认识不足 |
5.5.2 国有水务资产管理改革滞后,水务市场产业化程度不高 |
5.5.3 水务市场多元化、多渠道投资格局尚未形成 |
5.5.4 供水水源不足及优水劣用问题 |
5.5.5 水价未体现供水成本及未形成节水机制 |
5.5.6 供排水设施老化落后,超负荷运行 |
5.5.7 雨污未分流,再生水未利用 |
5.5.8 水务管理体制仍然存在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城市水务市场化中政府监管建议 |
6.1 建立和完善政府监管的政策法规 |
6.2 完善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模式 |
6.3 加强监管机构执法能力建设 |
6.4 加大政府对水务的投入力度 |
6.5 规范完善价格规制体系 |
6.6 加强城市水安全保障措施 |
6.7 逐步完善公众参与机制 |
6.8 健全对政府的约束和监督机制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8)现代水务市场政府监管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路线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外关于政府监管理论的相关研究 |
1.3.2 国内外关于水务市场体制的相关研究 |
2 水务市场政府监管理论分析 |
2.1 政府监管相关理论 |
2.1.1 自然垄断理论 |
2.1.2 政府规制理论 |
2.2 政府监管含义及政策体系 |
2.2.1 政府监管含义 |
2.2.2 政府监管的政策体系 |
3 国内外水务市场政府监管现状分析 |
3.1 国内水务市场政府监管现状 |
3.1.1 我国水务市场发展现状 |
3.1.2 我国水务市场化政府监管规制的现状 |
3.1.3 政府对水务市场化监管的法律法规 |
3.2 水务市场化政府监管存在的问题 |
3.2.1 城市水务市场中的的“泛市场化现象” |
3.2.2 水价形成机制不合理,供水价格偏低 |
3.2.3 在推进城市水务市场化进程中政府职能界定不清,监管力度不够 |
3.2.4 尚未形成统一的水务产业政府管理法律环境 |
3.2.5 综合型政府监管人才匮乏,缺位与越位现象并存 |
3.3 建立水务市场化政府监管机制的必要性 |
3.4 国外水务市场政府监管分析及经验借鉴 |
3.4.1 美国 |
3.4.2 英国 |
3.4.3 法国 |
3.4.5 德国 |
3.5 国外水务市场化政府监管经验借鉴 |
4 水务市场化政府监管体制的构建 |
4.1 水务市场涵义及构成要素 |
4.1.1 水务市场的涵义 |
4.1.2 水务市场建立的原则 |
4.1.3 水务市场构成要素 |
4.1.4 水资源的商品属性与水务市场 |
4.1.5 水务市场的特征 |
4.2 水务市场组织结构 |
4.2.1 水务市场产业组织形式 |
4.2.2 水务市场中介组织 |
4.2.3 水务市场调控组织 |
4.3 水务市场化政府监管体系 |
4.3.1 水务市场监管的内涵 |
4.3.2 水务市场监管目标 |
4.3.3 水务市场监管的职能与作用 |
4.3.4 水务市场政府监管的内容 |
4.3.5 水务市场监管对象 |
4.4 水务市场化政府监管运行体制的研究 |
4.4.1 形成水务市场特殊机制的原因 |
4.4.2 水务市场供求机制 |
4.4.3 水务市场水资源价格机制 |
4.4.4 水务市场竞争机制 |
4.4.5 水务市场补偿机制 |
4.4.6 水务市场投融资机制 |
4.4.7 五大水务市场机制的相互关联性 |
5 水务市场政府宏观调控管理机制研究 |
5.1 水务市场宏观调控管理 |
5.1.1 水务市场宏观调控管理的必要性 |
5.1.2 水务市场宏观调控管理的可能性 |
5.1.3 政府管理的控制力量 |
5.2 水务市场宏观调控管理的优化与原则 |
5.2.1 政府调控管理的科学性 |
5.2.2 宏观调控管理的原则 |
5.3 水务市场宏观调控管理系统 |
5.3.1 宏观调控决策系统 |
5.3.2 水务市场宏观调控管理执行系统 |
5.3.3 水务市场宏现调控管理信息系统 |
5.3.4 宏观调控管理监督系统 |
5.4 水务市场宏观调控管理方式 |
5.4.1 两种宏观调控管理方式 |
5.4.2 与新型调控方式匹配的水务市场环境 |
5.5 水务市场宏观调控管理手段 |
5.5.1 行政调控管理手段 |
5.5.2 经济调控管理手段 |
5.5.3 法律调控管理手段 |
5.5.4 调控手段的综合运用 |
5.6 水务市场监督体系和任务 |
5.6.1 专职监督系统的构成与任务 |
5.6.2 综合监督系统的构成与任务 |
5.6.3 社会监督系统的构成与任务 |
5.6.4 舆论监督 |
5.6.5 科研机构监督 |
5.6.6 公民监督 |
5.6.7 六大监督系统的互补性 |
6 结论与建议 |
6.1 本文的结论 |
6.2 本文的创新之处 |
6.3 建议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9)水务行业在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城市水务管理面临的新挑战 |
二、我国城市水务管理的基本格局 |
三、我国城市水务管理所存在的问题 |
(一) 水务管理体制仍需进一步理顺 |
(二) 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执法、监管均存在严重问题 |
(三) 水价偏低、水价形成机制较单一 |
(四) 水务市场有待完善 |
(五) 水务投融资机制亟待提升 |
四、我国城市水务管理改革的对策分析 |
(一) 继续推进和深化水务一体化改革 |
(二)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 |
(三) 建立有效的水务投融资机制, 拓宽投融资渠道 |
(四) 改革水价形成机制, 合理调整水价 |
(五) 加强政府监管, 构建多元参与的水务市场 |
(10)我国城市供排水行业市场化改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供排水市场化改革研究现状与进展 |
1.2.1 国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
1.2.2 国内研究现状与进展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供排水行业市场化改革的理论 |
2.1 城市供排水产业的性质 |
2.1.1 城市供排水产业的界定 |
2.1.2 城市供排水服务与产品的特性 |
2.1.3 城市供排水产业的技术经济特征 |
2.2 供排水行业市场化改革的理论基础 |
2.2.1 自然垄断理论 |
2.2.2 混合物品理论 |
2.2.3 政府管制理论 |
2.3 其他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的理论和进展 |
2.3.1 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理论 |
2.3.2 国外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的原因与效果 |
2.3.3 国内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进展 |
2.4 小结 |
第三章 我国城市供排水行业市场化的历程和问题分析 |
3.1 供排水行业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与历程 |
3.1.1 改革的背景 |
3.1.2 改革的历程 |
3.2 供排水行业市场化改革的具体做法 |
3.2.1 供排水行业管理的改革 |
3.2.2 产权改革 |
3.2.3 投融资模式改革 |
3.2.4 经营模式改革 |
3.2.5 水价改革 |
3.3 供排水行业市场化改革中取得的成效 |
3.3.1 供排水行业总量水平提高 |
3.3.2 供排水设施投资额增加 |
3.4 供排水行业市场化改革中存在的不足 |
3.4.1 对供排水行业市场化的认识误区 |
3.4.2 产权方面不明晰,有待多元化 |
3.4.3 政府管理体制不完善 |
3.4.4 缺乏完善的竞争机制 |
3.4.5 质量监管效果不佳 |
3.4.6 供水行业收益低 |
3.4.7 水价矛盾 |
3.4.8 管网漏损问题 |
3.5 小结 |
第四章 发达国家供排水行业改革的主要做法及对我国的启示 |
4.1 发达国家主要的供排水行业运营模式 |
4.1.1 英国私有化运营模式 |
4.1.2 美国以市场导向的运营模式 |
4.1.3 法国的委托经营模式 |
4.1.4 德国政府主导的运营模式 |
4.2 发达国家供排水行业法律框架 |
4.2.1 英国的法律框架 |
4.2.2 美国的法律框架 |
4.2.3 法国的法律框架 |
4.2.4 德国的法律框架 |
4.3 发达国家对供排水行业监管体系 |
4.3.1 英国的供排水行业监管体系 |
4.3.2 德国的供排水行业监管体系 |
4.4 发达国家政府对供排水行业的经济监管 |
4.4.1 英国对供排水行业的经济监管方式 |
4.4.2 美国对供排水行业的经济监管方式 |
4.4.3 德国对供排水行业的经济监管方式 |
4.5 发达国家供排水行业投融资方式 |
4.5.1 英国供排水行业融资方式 |
4.5.2 美国供排水行业融资方式 |
4.5.3 法国供排水行业融资方式 |
4.6 发达国家对水价管理措施 |
4.6.1 英国水价管理措施 |
4.6.2 美国水价管理措施 |
4.6.3 法国水价管理措施 |
4.6.4 德国水价管理措施 |
4.7 发达国家对供排水行业质量监管 |
4.7.1 英国对供排水行业水质量监管措施 |
4.7.2 美国对供排行水业水质量监管措施 |
4.7.3 法国对供排行水业水质量监管措施 |
4.7.4 德国对供排行水业水质量监管措施 |
4.8 国外供排水行业改革对我国的借鉴和启示 |
4.8.1 行业管理体制方面 |
4.8.2 监管机构设置方面 |
4.8.3 行业立法方面 |
4.8.4 投融资和产权方面 |
4.9 小结 |
第五章 关于完善我国城市供排水行业市场化改革的建议 |
5.1 建立一体化的监管体制 |
5.1.1 一体化的管理机构 |
5.1.2 健全的法律法规 |
5.2 正确引导多元化的投资 |
5.2.1 政府应在投资中做好引导 |
5.2.2 利用现代金融工具,探索多渠道融资方式 |
5.2.3 促进民间资本向水务行业的流入 |
5.3 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和水价形成机制 |
5.3.1 规范水务市场的准入和退出门槛 |
5.3.2 确立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 |
5.4 促进市场化的企业内部管理完善 |
5.4.1 建立现代企业运营制度 |
5.4.2 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 |
5.5 提高城市供排水行业的社会服务水平 |
5.5.1 改善水环境质量 |
5.5.2 提高水质监测能力 |
5.5.3 保证安全优质供水 |
5.5.4 建立城市水资源战略储备体系与应急机制 |
5.6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本文结论 |
6.2 主要创新点和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城市水务基础设施投融资机制浅析(论文参考文献)
- [1]PPP模式在城市水务工程中的应用研究[D]. 蒋健. 南昌大学, 2017(02)
- [2]嘉峪关市水务管理优化研究[D]. 李昌兰. 燕山大学, 2017(04)
- [3]基于LM-BP神经网络水务一体化管理评价及对策研究[D]. 刘俊秀.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16(05)
- [4]论城市水务企业的改革路径[J]. 邱贤成,朱方明. 学术论坛, 2015(09)
- [5]国内外水业投融资体制改革研究综述[J]. 徐敏,王凌,徐勇.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4)
- [6]水务产业投融资问题研究[D]. 孙茂颖. 东北财经大学, 2013(07)
- [7]梅州市水务市场化中政府监管问题研究[D]. 刘震涛. 华南理工大学, 2013(S2)
- [8]现代水务市场政府监管机制研究[D]. 李玲. 山东农业大学, 2013(05)
- [9]水务行业在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 陈慧. 生产力研究, 2013(04)
- [10]我国城市供排水行业市场化改革的研究[D]. 李佳. 复旦大学, 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