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北方主要松树苗木抗逆性研究

我国北方主要松树苗木抗逆性研究

一、我国北方主要松类种苗抗逆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董新奇[1](2020)在《安徽省怀宁县海螺望春花保护与发展规划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海螺望春花是怀宁县特有的珍稀树木资源,其古树更是大自然留下的珍贵遗产。它树姿端庄雄伟,先花后叶,开花时满树白花,香味浓馨,是重要的观赏树种;花蕾被称作“辛夷”是重要的中药材,具有很高的药用、保健价值,还可提取独具魅力的香精。通过对怀宁海螺望春花古树及后备资源的调查分析,结合当地产业和人文优势,坚持严格保护、合理开发、科学经营,全面推进海螺望春花的保护与发展规划,对促进地方增效、社会发展意义重大。本研究结合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理论和实践成果,系统的研究了怀宁县海螺望春花的发展历史及品质性状,海螺望春花古树及种质资源的保护措施,进一步开展了怀宁县海螺望春花的发展利用规划,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界定了海螺望春花、古树与古树后备资源、望春花种质资源的相关概念,明确海螺望春花古树的分级标准。2.综述了国内外古树的保护管理体系及复壮技术;分析了辛夷植物的品种概况,总结出辛夷的主要化学成分、挥发油成分以及抗过敏等相关药理作用;对海螺望春花蕾用林栽培模式、优良品种选育等试验研究进行梳理,为规范开展海螺望春花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借鉴。3.明晰了海螺望春花的栽培历史和资源分布概况;摸清了海螺望春花的形态特征、生态习性等生物学特性;总结出海螺望春花具有“丰产性好、品质优良、抗逆性强”等优良性状。4.通过实地调研,从空间分布、数量特征、生长势及生长环境等多个角度对调查的171株海螺望春花古树及古树后备资源进行分析研究,全面掌握了怀宁县石镜社区及邓林村内海螺望春花的资源本底。5.剖析了影响海螺望春花古树现状安全的主要因素,从八个方面提出了海螺望春花古树及古树后备资源的保护措施,重点做到“一树一策”,实现跟踪管理和动态管理等;阐述了海螺望春花种质资源的保护措施,包括原生地保护、异地保护以及离体保存。6.以怀宁县石镜乡为主要基地,以“特色品牌”、“全域旅游”、“乡村振兴”、“产业融合”重点发展策略为支撑,通过优化功能分区和布局,开发旅游景点与线路,建设海螺望春花珍稀树种保护基地,聚力打造以海螺望春花观赏为特色的乡镇观光旅游,全面开展海螺望春花发展规划研究,旨在拉长海螺望春花产业链,推动一、二、三产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其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康娟[2](2020)在《叶面施肥对闽楠幼苗生长与生理特性的影响》文中认为闽楠(Phoebe bournei)为樟科(Lauraceae)楠属(Phoebe)常绿乔木,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经济价值及文化价值。因其适应性好、抗逆性强,而被列入了国家储备林树种目录,是山地造林的优选用材树种,在城市绿化建设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因此,近几年来闽楠苗木供不应求。目前,叶面肥在水稻、苹果、葡萄、棉花等作物上应用都取得良好的效果,叶面施肥正逐渐成为现代农业中施肥措施的一个重要部分,而对于闽楠叶面施肥试验的研究少见。因此,本试验特以2年生闽楠苗为试验材料,通过N、P、K和浓度4因素3水平L9(34)正交试验设计,研究N、P、K和浓度4因素3水平叶面施肥对2年生闽楠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并筛选出闽楠幼苗叶面肥最优的N、P、K及浓度的理论组合,为闽楠叶面肥研发提供技术和理论依据,以期更好更快的培育出健康茁壮、发育良好的优质闽楠种苗。主要研究的结果如下:(1)与清水对照组CK相比,各叶面施肥组的株高生长量、地径生长量、鲜重、干重、叶面积、根长、侧根数都有显着的提高。施肥组S3(N1P3K3(浓度)3),即尿素34.783g,磷酸二氢钠15.210g,硫酸钾7.405g,浓度5%是各处理组中整体促进效果最好的处理组。闽楠苗木生长旺盛期在6月和9月,各施肥组的生长趋势与CK一致,表明叶面施肥没有改变其株高生长规律。N对株高的影响最大,K对地径、生物量、叶面积、侧根数的影响最大,P对根长的影响最大。(2)喷施叶面肥显着提高了闽楠的Pn、Gs、Tr、WUE、LUE以及叶绿素含量,显着降低了Ci。通过拟合得到的闽楠的光合-光响应曲线和CO2-光合响应曲线,Pnmax、AQY、LSP、CE以及CSP都较CK有提高,LCP、CCP有所降低。处理S4的Pn、LUE最大,处理S3的Gs、Tr、叶绿素a+b含量最大,S2具最低Ci和最大WUE。除K对Gs、Tr、叶绿素b含量的影响最大外,N对其余光合指标影响最大。(3)叶面肥显着提高了闽楠叶片的酶活性,促进Pro含量的增加,降低了 MDA含量。S1的MDA含量最低,S7的Pro含量最大,S3最有利于提高SOD活性、CAT活性,S1最有利于提高POD活性。N对SOD活性、CAT活性影响最大,P对MDA含量、Pro含量、POD活性影响最大,K对MDA含量和CAT活性无显着影响。(4)相关性分析表明:闽楠苗各生长指标之间、各光合指标之间、各生理指标之间存在显着或极显着相关性,而生长、光合、生理指标之间的也存在一定的相关度,但不如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显着。(5)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模糊综合分析结果表明,S3(N1P3K3(浓度)3)的综合得分都最高,对闽楠苗期苗木生长促进作用效果最好,为最适宜促进2年生闽楠生长的叶面肥组合。

向越[3](2020)在《重庆地区宿根花卉观赏性评价及耐旱、耐涝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立足重庆地区水资源匮乏、雨季雨量充沛,降水极不均衡的现状,从重庆市风景园林科学研究院近年来引种的宿根花卉中,初步筛选了适合重庆地区园林景观应用的宿根花卉26种,进行物候期观测和观赏性评价,并对其中观赏性较高的10种宿根花卉进行水分胁迫(耐旱性和耐涝性)研究。拟通过观赏性评价和水分胁迫研究筛选出在重庆地区露地栽植表现良好的宿根花卉,并为干旱环境和水涝环境的植物种植提供经验借鉴。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26种宿根花卉进行大田种植和物候观测,观察其萌芽期、始花期、末花期和枯萎期。其中常绿宿根花卉19种,有明显枯萎期的宿根花卉7种;春季开花的宿根花卉22种,夏季开花的宿根花卉22种,秋季开花的宿根花卉有8种,冬季开花的有3种。2、本研究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一套适合重庆地区宿根花卉观赏性评价的综合评价模型,依据综合评价值的实际分布情况和田间观测的结果,将26种宿根花卉划分成3个等级:Ⅰ级(≥3.0):观赏价值较高的宿根花卉种类,共计10个品种;Ⅱ级(3.02.0):观赏价值一般的宿根花卉种类,共计13个品种;Ⅲ级(≤2.0):观赏价值较差的宿根花卉种类,共计3个品种。由此得出重庆地区露地种植观赏价值较高的宿根花卉10种,分别是常绿萱草、石竹‘霹雳’、紫娇花、金鸡菊‘朝阳’、鸢尾‘矮旗’、墨西哥鼠尾草、金鸡菊‘太阳吻’、毛地黄钓钟柳、鸢尾‘路易斯安娜’、紫竹梅,为宿根花卉在重庆地区的引种和推广应用提供了一定依据。3、在干旱胁迫试验中,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除鸢尾‘路易斯安娜’和鸢尾‘矮旗’叶片无明显变化之外,其余植物都产生了较大变化。随着胁迫加剧,10种宿根花卉的SOD活性都呈上升趋势,部分宿根的变化趋势为先上升后下降,其中,紫娇花、鸢尾‘矮旗’、鸢尾‘路易斯安娜’和紫竹梅的增长速度最快;10种宿根花卉的MDA含量也都逐渐上升,并都在第8 d达到最大值;随胁迫时间加长,电导率上升最快的是墨西哥鼠尾草和毛地黄钓钟柳,表明这两种宿根植物的耐旱性相对较弱。最后通过模糊函数中的隶属函数法计算得出10种植物的耐旱性强弱为:鸢尾‘路易斯安娜’>鸢尾‘矮旗’>紫娇花>紫竹梅>常绿萱草>金鸡菊‘太阳吻’>金鸡菊‘朝阳’>石竹‘霹雳’>毛地黄钓钟柳>墨西哥鼠尾草。4、在对植物进行水涝胁迫的试验中,除常绿萱草和墨西哥鼠尾草在实验后期有少量叶片形态变化以外,其余植物几乎无明显变化,生长状态较好,说明大多数宿根花卉对水淹胁迫的适应性都较强。10种宿根花卉SOD活性的变化较为复杂,一部分呈逐渐上升趋势,一部分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MDA的含量变化均逐渐上升,墨西哥鼠尾草和常绿萱草的上升幅度较大;电导率值也呈现不同程度的变化,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上升幅度大小与耐水淹能力呈负相关关系。最后通过隶属函数法得出10种宿根花卉的耐涝性强弱:鸢尾‘路易斯安娜’>鸢尾‘矮旗’>紫竹梅>金鸡菊‘朝阳’>紫娇花>石竹‘霹雳’>毛地黄钓钟柳>金鸡菊‘太阳吻’>常绿萱草>墨西哥鼠尾草。

吴佳臻[4](2019)在《北京市基调、骨干树种评价选择及保护利用策略》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打造北京市植被景观特征,选择基调、骨干树种及它们的构成方式成为重中之重,依据北京市历史文化、适生植物条件结构分析、北京市植被现状分析、树种所形成的的景观格局、现存苗木资源情况和近十年树种规划及其利用中推论选择。北京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并没有对基调、骨干树种进行明确界定及科学选择。因此,本文主要研究了结合国内外研究机构与学者对于基调、骨干树种界定的动态,从不同视角,完整并分类描述其具体概念,研究目标是科学推论北京基调、骨干树种,为北京市不同地形优质植被构建,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通过北京常见或乡土树种的调查得出北京地区适生树种,涵盖北京市历史悠久的城区16个行政分区,根据北京地貌分类,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树种,在进行前期调查优良林分筛选后,逐个进行实地调研,同时也通过问卷调查,确定北京市基调、骨干树种选择影响因子的权重,进行初选和决选,分别确定了北京市市域范围内平原和山区的基调、骨干树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①北京主要造林绿化树种及乡土树种现状分析:即分析北京市所处季候区中自然植被群落的组成案例,形成统一的典型代表性,分析群落中树种出现频次及优势树种占比,可得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同时随机选取同温度季候条件下样地,得出该季候区植被群落树种组成的典型特点,并进行总结,将其首先作为基调骨干树种选择的重要科学依据。②北京基调、骨干树种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基于前期调查和现状分析,结合北京市行政区划,根据现有基调、骨干树种研究动态,进行子目标层的划分,最终落实到具体指标层,随即进行综合加权,形成总目标层的得分制排名,排名靠前的可供推荐选择。对比前期树种规划中北京市绿地系统对于基调、骨干树种的选择,进行评价分级,再次复核评定结果,反馈其评价指标体系的正确性,随后咨询专家得出最终结论。③北京基调、骨干树种评价与保护利用策略研究:根据树种选择结果,对其进行保护利用策略的探究,形成母树林选择评价体系,同时进行外业调查,对于树种的保护利用落实到具体行动。从以上分析中,明确选择构成城市林分结构的基调、骨干树种,并且对其加以重视,在之后的规划中形成定式,打造地域特色,并且满足植物对环境和土壤的要求。树种明确后,根据专家建议及种苗规划,提出针对性的基调、骨干树种保护利用策略,形成完整合理的保护利用体系。④北京基调、骨干树种保护利用规划:根据前三项所做研究,同时也为北京市林木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创新工程规划(2018-2025年)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包括进行良种繁育基地的优选,加大力度发展基调、骨干树种等,为种质资源的保存及科学发展提供保障。本文结合层次分析法、相关性分析法、文献调查法、比较研究法、主成分分析法、实地调研法等进行整个专题的探讨。根据评价体系建立,分别决选出北京市平原、山区的基调、骨干树种,并根据山区选择结果,针对性进行母树林的选择。本文创新点在于在北京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并没有对基调树种及骨干树种进行明确界定及科学选择,本文利用评价体系,对树种选择进行科学定量定性的评价,并且得出结果,指导北京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利用规划及后续树种发展。

亓军红[5](2019)在《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文中研究表明在全球气温上升,海洋灾害频发的背景下,国际社会对沿海防护林多重功效的认识愈加深刻,对其综合效益的研究愈加深入,构建科学有效、永续发展的沿海防护林体系已成为全球共识,更是临海国家的战略选择和紧迫任务。苏北沿海拥有长为953.9公里的标准岸线,面积6520.6平方公里的海涂,是其可持续发展不可多得的潜在资源。受地域位置、海陆交错等因素的共同作用,经常遭遇海洋灾害,加快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尤为重要。新中国建立以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根据江苏省苏北沿海防护林的建设的发展情况,大体可以将其发展过程划分为两大时期、六个阶段。第一时期是改革开放以前,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分为探索准备阶段(1949年初至1956年)、初步成型阶段(1957年至1965年)和迟滞发育(1966年至1978年)三个阶段。第二时期是改革开放以后,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恢复发展阶段(1979年至80年代末)、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提升完善阶段(2000年至今)三个阶段。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原因,最初,一方面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非常重视,周恩来总理曾多次提出“造林是百年大计,要好好搞”;另一方面是由于解放战争中,苏北农民对人民解放战争的倾力支援,农村木材及林木消耗极大,有必要迅速恢复发展苏北林业。其次,就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全国各地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海洋经济亦得到加强发展,为大力发展苏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创造了条件。苏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一开始即按照全国总体部署,以盐碱地改良、选育造林树种、进行植树造林为重点开展工作。初期的工作主要有:完善行政体系,建立科研机构,成立专职管理机构,调整教育体系,号召植树造林。1952年到1965年,有计划营造沿海海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建设与苏北农田水利建设、围垦兴农、盐土治理等相结合。以造林为主线,重点对盐土改良进展、气象资料收集整编、健全造林工作机构、开展科学研究等。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一直是以国营农场为主力军、先锋队,国营农场的相继建立、发展,以及围垦区人口的迁移和造林活动,对沿海植树造林的发展有着积极而重大的意义。“文革”时期,沿海防护林建设亦遭受严重挫折,工作机构被撤销,工作人员下放,削弱科研力量,在“以粮为纲”的旗帜下,部分防护林被砍伐,苗圃被改种粮食作物,极大地影响苏北沿海防护林建设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亦可分为恢复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完善提高阶段三个阶段。这一时期,开展第二次海岸带综合调查、“908”专项调查,形成大量第一手资料、编印了系统性专着,有力地促进防护林建设。同时,国家大力推进全民义务植树造林、总结造林经验。在建设技术上,积极开展造林种苗繁殖技术研究、开展造林实证研究、引进优良造林树种,开展湿地保护与沿海气候效应研究,极大促进苏北防护林建设体系的发展。苏北沿海防护林建设,在长期造林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特点,即: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绿”同步,注重沿海造林与“多林”同建,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网”同构,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种”搭配,注重沿海造林与“多能”并进等。国家意志的大力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持、科技进步和民主传统的发扬光大是沿海造林面积显着增加、防护林体系快速构建的动力因素。多年来的苏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在改善生态环境,防害减灾方面功效明显,并产生了规模经济集成效应。但同时亦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造林总量有待提增,防护效果有待提升;缺乏完善的政策制度保障,评价机制不健全;造林用地不足;配套措施不够完善,科技创新滞后等。针对这些问题,特提出如下几项对策建议:一是要依靠科学技术,统筹兼顾国家、集体、企业、个人等各方利益,科学定位防护林建设公益性质;二是认真查漏补缺,形成高质量的规划制度;三是设立建设引导基金,建立各项奖补机制;四是加大研发力度、强化科技支撑;五是突出生态效益、注重综合开发;六是协调各方力量、强化组织领导;七是强化动态监测、定期发布公告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设好苏北防护林体系,造福一方百姓。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具有深刻复杂的多重背景,目前的苏北海岸是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苏北沿海基本具备植树造林的立地条件和环境,形成了一系列较成熟的造林树种选择及林分模式,苏北沿海造林具有许多“江苏特色”和多重动因,沿海防护林体系在改善区域气候等方面产生积极效应。

丁玉梅[6](2019)在《黑籽南瓜对枯萎病菌侵染的应答机制及NBS类抗病基因筛选》文中指出黑籽南瓜(Cucurbita ficifolia Bouche)是南瓜属一年或多年生瓜类作物,对瓜类枯萎病有较强抗性,已作为嫁接砧木有效控制了瓜类枯萎病的发生和危害。中国是全球瓜类生产大国,枯萎病是影响瓜类产量和品质的重要病害之一,为镰孢属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寄生引起的一种真菌土传病害,在世界范围内的瓜类种植区普遍发生,一般使瓜类减产20%60%,而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控该病最经济、最有效和环境友好的途径。有关瓜类对枯萎病菌侵染的免疫应答机制及瓜类-枯萎病菌互作的分子机制至今未完全阐明。利用高通量的测序技术,从转录组学和蛋白组学水平上研究黑籽南瓜应答枯萎病菌侵染的分子机制。一方面,可以较系统分析抗性基因和抗性蛋白的差异表达特性,有助于从整体水平上揭示黑籽南瓜应答枯萎病菌侵染的代谢通路、信号传导和分子调控网络,深入解析黑籽南瓜-枯萎病菌互作的分子机制,为阐明瓜类寄主响应枯萎病菌胁迫的抗性机制提供分子生物学基础信息。另一方面,可获得差异基因和差异蛋白表达谱的全景图,有利于筛选和鉴定起关键作用的抗病基因,为瓜类抗枯萎病基因工程育种提供可利用的基因资源。基于此,本研究从黑籽南瓜基因组中克隆NBS类抗病基因同源序列(RGAs),并分析不同抗性品种中NBS同源片段的表达差异,结合枯萎病症状的表现确定抗性基因表达丰度较高的取样时间。在此基础上,选取抗病材料,利用高通量RNA-Seq技术和iTRAQ技术,通过多点时序比较,构建黑籽南瓜应答枯萎病菌胁迫的差异基因和差异蛋白表达谱,分析黑籽南瓜应答枯萎病菌侵染的代谢通路和分子调控网络;锁定和鉴别黑籽南瓜NBS类关键抗病基因,构建NBS类基因的VIGS沉默载体进行基因功能的初步验证。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设计NBS类抗病基因保守结构域的简并引物,从黑籽南瓜基因组中分离了8条RGAs,其中HQRGA2(GenBank ID:MG946756)包含NBS类抗病基因的4个保守模块:P-loop、Kinase-2、Kinase-3a和GLPL区,且具有NB-ARC(nucleotide-binding adaptor shared by APAF-1,R proteins and CED-4)结构,为CC-NBS-LRR类抗病基因序列。HQRGA2与部分抗病基因序列的核苷酸相似性达到87%99%,与中国南瓜抗病蛋白基因SQRGA-13的氨基酸同源性较高,达到96.6%,与其余抗病基因同源性在16.6%43.8%之间。Q-PCR分析显示3个黑籽南瓜品种中HQRGA2的表达均受枯萎病菌胁迫(Fusarium oxysporum f.sp.cucumerinum)的诱导,其中感病白皮品种呈多个升-降的表达趋势,中抗花皮品种呈多个降-升的趋势,抗病绿皮品种HQRGA2的表达水平增加迅速且持续能力强,呈增加-降低的表达特点。结合接种后枯萎病出现和发展特征,确定转录组和蛋白组测序取样时间为接种枯萎病菌后48h(无肉眼可见症状的潜伏期)和96h(病症扩展期)。2.以抗病绿皮品种为材料,采用伤根法加灌根法接种枯萎病菌,对接种后48h、96h和对照(伤根加无菌水灌根后48h)的黑籽南瓜叶片进行RNA-Seq高通量测序,用Trinity软件对Clean reads进行组装,组装获得的Unigene在NR、SWISSPROT、KOG、GO、KEGG数据库中比对得到注释结果,FPKM法计算Unigene表达量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GO功能和Pathway富集分析,研究黑籽南瓜响应枯萎病病原菌侵染过程中同一时间点及不同时间点的差异基因表达变化,构建了黑籽南瓜应答枯萎病菌侵染的转录组表达谱。主要结果如下:(1)黑籽南瓜转录组测序经组装后共获得62,169条Unigene,N50为1,640bp,最长Unigene为15,877bp,最短Unigene为301bp,平均长度为1,160bp。将Unigene和NR、SWISSPROT、KOG、GO和KEGG数据库进行比对,共获得47,521条Unigene(76.44%)的生物信息学注释结果,其中11,676条Unigene(29.40%)能与甜瓜基因组比对上,11,674条Unigene(29.39%)能与黄瓜基因组比对上。另有14,648条Unigene(23.56%)未被注释到,推测该部分序列可能是新转录本,或者是黑籽南瓜区别于其他瓜类作物的特有基因。本研究构建的转录组数据库可为研究其他瓜类抗病机制的基因注释提供参考。(2)通过接种后不同时间点的基因表达量和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对差异基因进行功能注释和代谢通路富集,Q-PCR验证转录组测序结果较为可靠。结果显示:(1)受枯萎病菌侵染后,不同时间点被诱导的大多数Unigene的功能都是常见的,几乎涵盖了植物生长发育的各个方面。共有25,020条Unigene被富集到25个分子功能家族,其中4,437条Unigene被富集到仅一般功能预测(General function prediction only),是富集基因数最多的一类,其次2,744条Unigene富集到翻译后修饰(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蛋白质周转(Protein turnover)和分子伴侣(Chaperones),2,368条Unigene富集到信号转导机制(Signal transduction mechanisms),而富集到次生代谢物的合成、运输及分解(Secondary metabolites biosynthesis,Transport and catabolism)与防御机制(Defense mechanisms)上的基因数分别是837条和228条。(2)枯萎病菌激活的黑籽南瓜差异表达基因随侵染时间的延长而增多。接种后48h和96h的差异表达基因分别为939和2,021个,且下调基因的数量大于上调基因,其中有大量转录因子和抗病R基因发生了上调或下调表达。并集分析显示有721个差异表达基因在2个时间点中共同差异表达,355个基因上调表达,366个基因下调表达;具有相同的表达趋势的有444个,238个持续上调表达,206个持续下调表达。(3)Pathway富集分析显示,接种后48h时差异表达基因参与了细胞程序性死亡(Necroptosis)、过氧化物酶体(Peroxisome)、硫胺素代谢(Thiamine metabolism)、淀粉和糖代谢(Starch and sucrose metabolism)、细胞凋亡(Apoptosis)、糖酵解/糖异生(Glycolysis/gluconeogenesis)、溶菌酶(Lysosome)、细胞色素P450代谢(Cytochrome P450 metabolism)、丙酮酸盐代谢(Pyruvate metabolism)、谷胱甘肽代谢(Glutathione metabolism)、抗坏血酸和醛酸盐代谢(Ascorbate and aldarate metabolism)、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Plant hormone signal transduction)等抗病相关代谢途径。接种后96h,除上述代谢途径外,还激活了P53信号、VEGF信号和TNF信号等抗病相关信号途径,枯萎病菌激发了黑籽南瓜体内多种抗病途径、差异表达基因涉及防御反应及信号转导等,显示黑籽南瓜应答枯萎病菌侵染的分子机制受到多基因网络系统的调控。3.在转录组学研究的基础上,以相同处理的材料,利用iTRAQ技术研究黑籽南瓜应答枯萎病菌侵染的差异蛋白表达谱。结果表明:(1)总共鉴定到的可信蛋白数量为1,907个,差异表达蛋白总数为567个,CK-VS-48h处理组的差异表达蛋白有113个,其中60个差异蛋白通过KEGG富集到55个代谢通路;CK-VS-96h处理组有329个,198个富集在82条通路;48h-VS-96h有125个。发现在差异表达蛋白中有4个未知功能蛋白,其中的1个上调蛋白CL11145contig1是gpi锚定的非特异性脂质转移蛋白,对于抵抗非生物胁迫具有重要作用。另一个上调蛋白CL9717contig1为未知蛋白。2个下调的未知蛋白CL29643contig1和CL4168contig1均为假定的Csa蛋白,功能有待研究。(2)对差异表达蛋白进行并集分析找到3个处理组中有13个共性差异蛋白,其中与抗性相关的是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SAM1和SAM2),推测SAM合成相关基因也在抗病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差异基因和差异蛋白与KEGG通路之间的互作分析表明,接种后48h的基因和蛋白间的相互作用差异比96h大,上调表达的互作基因和蛋白数量比96h多。(3)差异表达基因与差异表达蛋白关联性分析表明,接种后48h和96h与转录组差异基因关联表达的差异蛋白分别有11个和39个;KEGG富集分析表明差异基因、差异蛋白和相关调节基因富集到20个代谢途径,主要参与了核糖体、苯丙素类生物合成、光合生物的碳固定、过氧化物酶体、乙醛酸盐和二羧酸盐代谢和糖酵解/糖异生、半乳糖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以及植物激素信号传导等途径。研究结果为确定需深入研究的代谢通路及鉴定关键抗性蛋白提供依据。4.综合黑籽南瓜接种枯萎病菌后的转录组和蛋白组学中的pathway富集分析数据,提出了黑籽南瓜应答枯萎病菌侵染的抗病信号转导网络,初步明确了黑籽南瓜应答枯萎病菌侵染的分子调控和信号传导途径,为黑籽南瓜抗病基因的进一步挖掘奠定了基础。(1)受枯萎病菌侵染后,黑籽南瓜通过膜锚定的枯萎病菌受体蛋白识别真菌诱导子/PAMPs(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诱导下游信号传导。(2)钙通道的激活和胞质钙的增加触发NADPH氧化酶的激活,导致H2O2的产生和活性氧(ROS)爆发。(3)黑籽南瓜去除根尖后,枯萎病菌快速入侵,病菌的效应因子/无毒基因(AVR)使黑籽南瓜相关基因作出误判,从而导致木质素合成降低、细胞间隙扩大、细胞壁降解、光合速率下降、蜡质合成下降等过程,植株的物理抗性并未发挥作用。(4)随着病原菌的增多,黑籽南瓜通过特定的病原体受体(PRRS)和NBS类抗病蛋白识别病菌效应因子,从而激活MAPK信号转导途径。(5)ABA途径在MYB和NAC等转录因子的参与下,通过提高丙酮酸盐、介导气孔关闭、减少蒸腾作用及细胞程序性死亡来防御病菌。(6)茉莉酸(JA)途径主要是通过茉莉酸甲酯的增加来促进相关转录因子或基因的表达,但其中的基因有上调或下调,预测细胞色素P450和细胞程序性死亡参与了后期的防御;(7)水杨酸(SA)途径作为主要的抗病信号转导途径,通过WRKY和BZIP转录因子激发了PR1蛋白的表达,从而开启系统性防御过程(SAR),调动硫胺素、溶菌酶、细胞程序性死亡,细胞凋亡、吞噬体等过程来清除病菌;(8)产生的ROS通过抗坏血酸-谷胱苷肽循环(ASA-GSH)循环来清除。(9)过氧化物酶体在抗病过程中通过CAT来调节和平衡ROS的产生。5.针对NBS-LRR类基因在黑籽南瓜抗病信号转导中的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二代转录组Unigene和全长转录组Unigene结合方法对NBS类基因进行了鉴别和筛选。(1)以NB-ARC作为参考氨基酸序列,从黑籽南瓜CDS中鉴定了43条CfNBS(NBS-type gene from C.ficifolia)类基因序列,分属于TNL、CNL、TN、RPW8-N和N类六个亚基因家族,典型的TNL和CNL类分别有2个和13个。进化树分析表明,CfNBS类基因可以分为4大类群,黑籽南瓜的NBS类抗病基因数量较少但其基因分化比其它瓜类物种丰富。(2)与二代转录组进行比对,筛选获得11个差异表达的CfNBS类关键基因,显着富集在防卫反应、谷胱苷肽转运、受体丝氨酸/苏氨酸激酶结合等生物学过程和分子功能,富集通路最多的是与TMV抗性蛋白同源的2个基因(CL19588contig1和CL21402contig1),表明这2个基因在抗病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接种枯萎病菌后的Q-PCR验证表明,有10个基因表达趋势同转录组数据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组织表达特异性分析表明,在根、茎和果皮中表达量最高的基因分别是CL34065Contig1、CL52011Contig1和CL19588Contig1。6.从黑籽南瓜转录组数据库中获得了HQRGA2片段的全长基因,其Unigene编码为CL7398Contig1,经实体克隆测序该基因全长4,303bp,命名为CfRFN2(Gene Bank ID:MK618462),ORFfinder分析发现其有一个完整的编码框,长度4,092bp,编码1,363个氨基酸。(1)CfRFN2注释为拟南芥抗病蛋白At4g27190类转录突变体X1同源基因。CfRFN2与其他瓜类抗病基因核苷相似性在87%98%之间,保守结构域分析该基因含有1个NB-ARC和2个LRR结构域;推导该基因的信号肽序列在1920个氨基酸之间且不属于分泌蛋白;CfRFN2蛋白与美洲南瓜和中国南瓜的RPS2蛋白同源性亲缘关系最近。(2)从克隆载体pEASY-CfRFN2片段3中扩增415bp的CfRFN2基因片段,连接入VIGS载体pTRV2,构建完成VIGS沉默载体pTRV2-CfRFN2。以含有沉默载体和共转化载体pTRV1的农杆菌同时侵染黑籽南瓜幼苗,28d后以共侵染的植株接种枯萎病菌为处理,以野生型植株接种枯萎病菌为对照,接种7d后,处理植株较对照发病严重,Q-PCR分析显示处理植株中CfRFN2的相对表达量在接种后48h和96h比对照分别减低34.75%和98.27%,初步表明黑籽南瓜CfRFN2基因具有抗枯萎病的功能。

吕秀立[7](2018)在《栎属、考来木属等优良材料筛选和无性繁殖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园林观赏植物的选育繁殖,是生态文明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论文结合城市园林中对色彩、芳香和功能性植物的需求,按园林常见配置模式—乔、灌、草,开展了引自北美的栎树、澳大利亚的考来木属植物及我国岩白菜属植物优良材料的筛选及无性繁殖技术研究。三个物种包含了植物无性繁殖上的诸多难点:体胚诱导率和萌发率低、酚类含量高致使材料褐变、单宁含量高致生根率低、内生菌致不易获得无菌材料、多次继代的遗传稳定性问题等。研究内容集中于筛选与繁殖,附以经济核算和推广,从不同角度阐明优良材料筛选和无性繁殖诸多难点的解决方法,主要结果如下:一、通过对引种栎类(Quercus)试验林多年调查,结合测定相关生理指标,于5000株13a生实生苗中筛选出苏玛栎优良单株4株、纳塔栎优良单株2株,做为繁殖。扦插、嫁接试验表明:树龄为1-3 a的插穗生根率最高为24.2%;树龄为4-13 a的插穗不能生根。树龄为1-3 a的穗条嫁接成活率最高为32.2%;树龄为4-13 a的穗条嫁接无成活。酚类含量高致褐变、丹宁含量高阻碍生根及不规则的组织结构是其无性繁殖困难的主要因素。环割优良单株基部,取萌蘖的半木质化枝条为外植体,在WPM+BA1.0 mg/L(单位下同)+NAA0.1+生物素5+乙酰胆碱5+核黄素5培养基上,苏玛栎、纳塔栎组培苗增殖系数分别为2.25、2.15;单芽在1/2WPM+IBA1.0+生物素5+乙酰胆碱5+核黄素5培养基上,生根率为10%;试管外生根时,800 mg/LIBA浸泡60 s,生根率可达80%。苏玛栎茎段可诱导出体细胞胚胎。最佳诱导愈伤培养基是MS+2,4-D2+KT0.2;MS+BA3+NAA0.5培养基有利于胚性愈伤增殖;MS+ZT0.5+NAA0.1培养基可诱导出体胚。测定了不同外植体中总酚含量和相关酶活性,发现褐变越严重的外植体,总酚含量与多酚氧化酶活性越高,过氧化物酶活性越低,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与褐变相关性不明显。多年研究表明,栎类初选从3年生时即可开始;取优良单株基部萌蘖可建立离体培养体系。二、通过耐水湿胁迫,筛选出考来木属(Correa)植物2个耐水湿能力强的品种。取优良品种带腋芽的茎段进行离体培养。在1/2MS+NAA0.1+BA1.0培养基上,增殖率分别为3.48、2.61;在1/2MS+IBA1.0培养基上,生根率分别达90.00%、83.33%;移栽成活率达90%;繁殖并推广20万株。核算考来木组培种苗生产成本,为行业相关人员计算育苗成本、制定商品苗价格和提高经营水平提供借鉴。三、收集到岩白菜属(Bergenia Moench)植物28个居群,包含6个种,分子标记显示该属植物遗传多样性丰富,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96.54%。就室外绿化、室内盆栽和中药材不同标准,筛选出4个优良种质资源;综合市场需求、亲缘关系鉴定结果和野生资源状况,开展厚叶岩白菜、秦岭岩白菜、岩白菜的离体培养及规模化繁殖。优选的三个种在MS+BA0.5+NAA0.01+VC2.0培养基上,增殖率分别为3.10、2.50、2.10;在1/2MS+IBA0.5+VC2.0培养基上,生根率分别达85%、90%、80%;移栽成活率分别为90%、85%、80%。规模化繁殖厚叶岩白菜20万株,秦岭岩白菜2万株,岩白菜1万株。分子标记表明三个种类在培养的第20代就出现了变异,岩白菜和秦岭岩白菜的平均遗传变异率与继代次数成正相关,厚叶岩白菜的平均遗传变异率与继代次数相关性不明显。以厚叶岩白菜无菌苗的嫩叶诱导了不定芽再生和体胚发生。愈伤组织最佳诱导培养基为MS+2,4-D1.0+KT0.1+VC2.0;愈伤组织最佳增殖培养基为MS+ZT1.0+NAA0.1+VC2.0;在MS+6-BA1.0+IBA0.1+VC2.0培养基上,不定芽诱导率最高为30%;在MS+ZT1.0+IBA0.1+VC2.0培养基上,体胚分化率最高为26.67%。厚叶岩白菜一年生组培苗根茎扦插和分株苗生根培养表明:高度超过4 cm的芽苗,0.2mg/L IBA浸泡根茎基部20 s,分株生根率可达100%;高度低于4 cm的芽苗,保留根茎4cm进行扦插,3-7月份、9-11月份,成活率可达90%以上。探索了岩白菜多种应用形式,多地推广了20万株种苗,在福建省宁德市栽培表现好。

张华[8](2017)在《玉米灰斑病抗性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与连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玉米灰斑病是由玉蜀黍尾孢菌(Cerospora zeae-maydis)、玉米尾孢菌(Cerospora zeina)等引起的的一种叶部病害,目前已成为危害西南地区玉米生产的重要病害,选育、种植抗灰斑病玉米品种是控制玉米灰斑病发生的重要手段,而抗性品种的选育依赖于对遗传背景不同的抗性种质资源进行表型及基因层面的筛选、鉴定与发掘。近年来,利用全基因组学的方法鉴定、分离抗病基因已成为分子抗病育种的主要手段,本研究以345份来源于不同生态环境,具有不同遗传背景的玉米自交系及IBM Syn10群体为供试材料,在自然发病条件下对上述自交系的玉米灰斑病抗性进行鉴定;运用SNP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供试材料的遗传结构及分子特征;利用全基因组扫描的方法对与玉米灰斑病抗性关联的SNP位点进行检测;利用先前构建的IBM Syn10群体的bin map遗传连锁图谱对玉米灰斑病抗性QTL进行定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56110个SNP分子标记开展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共获得43070个高质量SNP分子标记,覆盖了整个染色体组。其中1号染色体上分布最多,共计6724个,占比15.6%,10号染色体上分布最少,共计3075个,占比7.1%。共检测到86140个等位基因,基因多样性平均值为0.3607,变幅为0.09530.500,PIC平均值为0.2884,变幅为0.05070.375;群体结构分析表明,345份玉米自交系可以被划分为6个亚群,根据自交系的划群结果与已知系谱比较分析,可将其中4个亚群与国内杂种优势群相对应,包括BSSS、Reid、PA、PB,另外2个亚群分别为北方种质群及热带亚热带种质群。2.对345份玉米自交系进行4个环境下的玉米灰斑病抗性鉴定,剔除调查数据缺失的39份自交系后,共有306份自交系统计到4个环境的灰斑病发病情况,结果表明:大多数自交系都表现为感病,感病(S)和高感(HS)自交系的比例高达71.6%,抗性材料较少,高抗(HR)和(R)抗病自交系仅占14%;抗性稳定性方面,306份自交系中,抗鉴结果保持一致的自交系有34份,抗鉴结果相差1个等级的自交系有114份,抗鉴结果相差2个等级的自交系有125份,抗鉴结果相差3个等级的自交系有30份,抗鉴结果相差4个等级的自交系有3份;对来源于不同群体的自交系抗性进行分析,热带亚热带种质、PB种质中的高抗(HR)、抗性(R)自交系无论是数量上还是比例上都明显高于其他群体种质,因此热带亚热带种质及PB种质可作为选育玉米灰斑病抗性自交系的优良种质资源。3.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在-logP≥3水平下,4个环境中(2014年宝兴、泸定,2015年宝兴、泸定)共检测到142个与玉米灰斑病抗性相关联的SNP标记(不含重复标记),其中3个环境中被检测到的标记有1个,2个环境中被检测到的标记有14个。在2个及以上环境中出现的15个标记中,共有10个标记位于1号染色体上,占66.6%,其中位于bin1.05、bin1.06的标记共有7个,进一步印证了bin1.05-bin1.06可能是抗性QTL挖掘的重点区域。4.对IBM Syn10群体的280份DH系及亲本B73和Mo17进行6个环境下(2013年德宏、宝兴、泸定,2014年德宏、宝兴、泸定)的玉米灰斑病抗性鉴定,剔除调查数据缺失的20份自交系后,共有260份自交系统计到6个环境的灰斑病发病情况。结合前期研究构建的玉米IBM Syn10群体bin map遗传连锁图谱(包含115万个SNP位点、2916个SSR/RFLP标记以及6618个bin marker位点),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进行玉米灰斑病抗性QTL分析。总共检测到19个抗性QTL,分布在1、2、3、4、5、6、8、9号染色体上,其中位于bin2.04处的QTL被检测到3次,分别为QTL qmGLS2-1、q13lGLS2-1、q14lGLS2-1,位于bin3.07处的QTL被检测到2次,分别为QTL q13lGLS3-1、q14lGLS3-1,位于bin8.03处的QTL被检测到2次,分别为QTL q13dGLS8-1、q14dGLS8-1,其中q14lGLS2-1可解释的表型变异最大,为10.24%,可能为1个主效抗性QTL。

荆瑞[9](2017)在《部分景天属植物园林应用评价及耐盐性研究》文中认为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工业的高速发展造成大量土地次生盐渍化,景天属(Sedum)植物具有观赏价值高、抗逆性强等优点,因此,发掘耐盐景天品种对改良盐渍地土壤理化性质,丰富盐渍区域植物景观多样性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和实际工作意义。本研究以北京地区调查和收集到的景天属植物资源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园林应用价值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8个高型景天种(品种)的耐盐生理机制和盐分适应范围,筛选出适用于盐碱地园林绿化的景天品种。全文结论如下:1)在对北京地区调查收集到的30种(品种)景天进行植物性状观测的基础上,采用AHP层次分析法对其进行园林应用综合评价。选取花、叶、其他观赏价值以及园林应用潜力等为评价指标,确定了景天属植物评价的4级18个指标,建立其综合评价模型。将30种(品种)景天属植物共分为4个等级,其中Ⅰ级(分值≥4.0)3种(’奇观’景天、花叶佛甲草、’秋之喜悦’景天)、Ⅱ级(分值3.5~4.0)11种、Ⅲ级(分值3.0~3.5)12种、Ⅳ级(分值≤3.0)4种。并参考综合评价及各层次评价结果,结合景天的观赏特性、景观营造目的以及苗圃的产量供应,推荐了不同园林绿地形式中较适宜的景天种类。2)NaCl胁迫对本研究中景天属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且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抑制效果越明显。具体表现为其株高、冠幅、地径的相对生长量,花茎大小,叶片数量和相对生物量均显着减少,比叶面积增加。不同种(品种)景天根部和地上部在盐胁迫下生物变化量的情况有所不同,表现为根冠比先上升后下降或持续下降两种变化趋势。3)景天属植物是相对较耐盐植物,综合NaCl胁迫下各类景天形态表现和生长指标的测定值,判定8种(品种)景天在NaCl浓度低于100mmol·L-1,胁迫时间40d内植株生长良好,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在盐胁迫第10d,NaCl浓度200 mmol·L-1处理下出现胁迫症状,并随着时间的延长,盐害症状加剧,但植株仍维持较缓慢的生长状态;400mmol.L-1NaCl胁迫下,景天植株出现皱缩、褪绿、茎干断裂,几乎无任何观赏价值,其中景天品种’紫帝’部分死亡。4)8种(品种)景天在NaCl胁迫下叶片的含水量,可溶性糖、脯氨酸、Na+、K+、Mg2+、Ca2+含量,相对电导率,MDA含量,SOD、POD和CAT活性,叶绿素含量,Fv/F0和Fv/Fm的值均发生显着变化,充分说明在盐渍环境中,景天通过水分调节机制、渗透调节机制、膜系统和光合系统共同作用来抵御外界盐分胁迫。5)本文通过隶属函数法得出8种(品种)景天的综合耐盐能力综合排序为:’奇观’景天(S.spectabile ’Rosenteller’)>’詹姆士’景天(S.’Vera Jameson’)>’耀眼’景天(S.spectabile ’Brilliant’)>’ 乡巴佬’景天(S.spectabile’Carl’)>八宝景天(S.spectabile)>’乔伊斯·哈德森’景天(S.’Joice Henderson’)>’秋之喜悦’景天(S.hybrid ’Autumn Joy’)>’紫帝’景天(S.telephium ’Purple Emperor’),与耐盐形态评价的结论基本一致。6)通过11个抗性生理指标的主成分分析提出三个耐盐性主要成分,第一主成分主要包含可溶性糖、脯氨酸和SOD活性,第二主成分主要包含相对电导率和CAT活性,第三主成分主要包含丙二醛含量。通过系统聚类分析将8种(品种)景天分为三类,一类是耐盐性相对较强植物,包括八宝景天、’乔伊斯·哈德森’景天、’奇观’景天、’乡巴佬’景天、’耀眼’景天和’詹姆士’景天,另一类是不耐盐植物,包括’紫帝’景天,’秋之喜悦’景天属于中间类型。

曾凡勇[10](2016)在《中国森林保护学科发展历程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森林保护学科自20世纪初萌芽,经过11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科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21世纪的今天,回顾过去110多年我国森林保护学科的发展历程,不仅有助于理清学科的发展脉络,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并且对于把握学科发展方向也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对于中国森林保护学科的发展历程,老一辈学者们积累了丰富的本底资料,但是,尚未有人做过全面系统的研究,本研究将致力于填补这一空白。本研究通过书籍、期刊、网络、专家访谈等方式,获取了大量与森林保护学科发展历程和科学研究相关的文献和史料。作者利用历史与逻辑、定性描述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获得的文献、史料、访谈材料进行了综合分析。结合每个时期学科的特点,作者把我国森林保护学科的发展历程分为萌芽期(1949年以前)、形成期(1950-1976年)、发展期(1977-1999年)和完善期(2000-今)四个时期,并对每个时期学科的历史沿革、科学研究进展、教材和专着、重大科技成果、政府部门颁布的法律政策对学科发展的影响等进行了详细阐述和分析研究。研究发现,经过110多年的发展,我国森林保护学科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发展过程一波三折,到今天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学科定位日益清晰、学科体系建设日趋完善、科学研究成效显着、创新平台建设初具规模、国际合作得到加强等,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量的森林保护专门人才,产出了一大批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实用技术,为国民经济发展、国土生态安全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通过研究,发现了学科发展的不足之处,提出了促进学科发展的5条政策建议、5个发展方向以及12个重点研究领域,对于我国森林保护学科未来发展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二、我国北方主要松类种苗抗逆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北方主要松类种苗抗逆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安徽省怀宁县海螺望春花保护与发展规划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相关概念
        1.1.1 海螺望春花
        1.1.2 古树和古树后备资源
        1.1.3 望春花种质资源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古树保护研究进展
        1.2.2 中药辛夷研究进展
        1.2.3 海螺望春花相关试验研究
2 引言
    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2.3.1 文献资料引证
        2.3.2 实地调研分析
        2.3.3 数据统计分析
        2.3.4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4 研究技术路线
3 海螺望春花资源概况及品质性状的研究
    3.1 海螺望春花的资源现状
        3.1.1 栽培历史
        3.1.2 资源分布
    3.2 海螺望春花生物学性状
        3.2.1 形态特征
        3.2.2 生态习性
    3.3 海螺望春花的优良性状
        3.3.1 丰产性好
        3.3.2 品质优良
        3.3.3 抗逆性强
4 海螺望春花古树及种质资源保护的研究
    4.1 古树资源现状分析
        4.1.1 现状调查
        4.1.2 分布特征
        4.1.3 生长状况分析
    4.2 古树保护规划
        4.2.1 调查古树保护现状
        4.2.2 古树现状安全存在的问题
        4.2.3 古树保护措施
    4.3 种质资源保护
        4.3.1 种质资源保护现状
        4.3.2 种质资源保护措施
5 怀宁县海螺望春花发展利用规划的研究
    5.1 基础分析
        5.1.1 区位分析
        5.1.2 资源分析
        5.1.3 产业分析
    5.2 规划总则
        5.2.1 规划范围
        5.2.2 规划分期
        5.2.3 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5.2.4 规划定位
        5.2.5 规划重点策略
    5.3 总体规划
        5.3.1 功能分区
        5.3.2 结构分析
        5.3.3 产业形态选型
        5.3.4 旅游景观规划
    5.4 分区规划
        5.4.1 海螺望春花观赏游憩区
        5.4.2 药用海螺望春花生产区
        5.4.3 芳香油类海螺望春花生产区
        5.4.4 海螺望春花苗木生产区
    5.5 环境容量估算及游客规模预测
        5.5.1 环境容量估算
        5.5.2 游人规模预测
    5.6 特色旅游专项规划
        5.6.1 道路交通规划
        5.6.2 旅游组织管理规划
        5.6.3 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1.1 明确了相关概念
        6.1.2 综述了国内外研究进展
        6.1.3 明晰了海螺望春花的发展历史及品质性状
        6.1.4 掌握了怀宁县海螺望春花古树及后备资源的本底
        6.1.5 提出了海螺望春花古树及后备资源的保护措施
        6.1.6 阐述了海螺望春花种质资源的保护措施
        6.1.7 开展了海螺望春花的发展规划
    6.2 讨论
        6.2.1 海螺望春花保护与开发利用关系的探讨
        6.2.2 关于纯化海螺望春花种质资源的探讨
        6.2.3 对未来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叶面施肥对闽楠幼苗生长与生理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闽楠概述
    1.2 叶面施肥概况
        1.2.1 叶面肥简介
        1.2.2 叶面肥喷施的原则
        1.2.3 氮、磷、钾肥对植物的影响
    1.3 闽楠叶面肥研究现状
    1.4 研究意义与目的
        1.4.1 课题来源
        1.4.2 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技术路线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材料
        2.2.1 试验种苗
        2.2.2 试验叶面肥
        2.2.3 试验试剂
        2.2.4 试验仪器
    2.3 试验设计
    2.4 试验方法
        2.4.1 生长特性指标的测定
        2.4.2 光合特性指标的测定
        2.4.3 生理特性指标的测定
    2.5 试验数据处理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叶面施肥对2年生闽楠生长特性的影响
        3.1.1 叶面施肥对2年生闽楠株高的影响
        3.1.2 叶面施肥对2年生闽楠地径的影响
        3.1.3 叶面施肥对2年生闽楠生物量的影响
        3.1.4 叶面施肥对2年生闽楠叶面积的影响
        3.1.5 叶面施肥对2年生闽楠根系形态特征的影响
    3.2 叶面施肥对2年生闽楠光合特性的影响
        3.2.1 环境因子日变化
        3.2.2 光合参数日变化特征
        3.2.3 光合-光响应曲线
        3.2.4 CO_2-光合响应曲线
        3.2.5 叶面施肥对2年生闽楠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3 叶面施肥对2年生闽楠生理特性的影响
        3.3.1 叶面施肥对2年生闽楠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3.3.2 叶面施肥对2年生闽楠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3.3.3 叶面施肥对2年生闽楠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
        3.3.4 叶面施肥对2年生闽楠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3.3.5 叶面施肥对2年生闽楠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3.4 叶面施肥处理下对闽楠各指标间的综合分析
        3.4.1 叶面施肥处理下闽楠生长生理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3.4.2 叶面施肥处理下闽楠生长生理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4.3 叶面施肥处理下闽楠质量影响隶属函数模糊综合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2.1 叶面施肥对闽楠生长特性的影响
        4.2.2 叶面施肥对闽楠光合特性的影响
        4.2.3 叶面施肥对闽楠生理特性的影响
    4.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重庆地区宿根花卉观赏性评价及耐旱、耐涝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宿根花卉概述
    1.2 宿根花卉研究进展
    1.3 宿根花卉抗旱性研究进展
    1.4 宿根花卉耐涝性研究进展
    1.5 宿根花卉的应用前景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1.7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宿根花卉物候期观测
    2.1 实验材料选择
    2.2 材料来源
    2.3 试验方法
    2.4 结果与分析
第3章 重庆地区宿根花卉观赏性评价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3 结论与讨论
第4章 宿根花卉抗旱性研究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方法
    4.3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4.4 结果分析
    4.5 宿根花卉耐旱性评价
    4.6 结论
第5章 宿根花卉耐涝性研究
    5.1 试验材料
    5.2 试验方法
    5.3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5.4 结果分析
    5.5 宿根花卉耐涝性评价
    5.6 结论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4)北京市基调、骨干树种评价选择及保护利用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树种选择的相关认知
        1.3.2 基调、骨干树种选择的研究动态
        1.3.3 基调、骨干树种选择研究的不同观点
        1.3.4 乡土树种与基调、骨干树种的概念划分
        1.3.5 北京绿地系统构建及城市绿化树种规划研究关注的问题
    1.4 树种选择及评价原则
    1.5 北京基调、骨干树种选择总则
        1.5.1 基调树种
        1.5.2 骨干树种
        1.5.3 二者关系
    1.6 主要研究内容
    1.7 研究重点
    1.8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9 研究方法
        1.9.1 层次分析法
        1.9.2 主成分分析法
        1.9.3 相关性分析法
        1.9.4 文献调查法
        1.9.5 比较研究法
        1.9.6 实地调研法
    1.10 研究技术路线
    1.11 样地复查内外业设置
        1.11.1 外业调查方案
        1.11.2 内业分析实验
        1.11.3 预期收获数据库及目标
2 北京主要造林绿化树种及乡土树种现状分析
    2.1 北京市自然条件概况
        2.1.1 地形多样,“北京湾”由山区向平原过渡
        2.1.2 气候和自然灾害
    2.2 水、土资源特点
        2.2.1 水文条件
        2.2.2 土壤特点
    2.3 海拔梯度变化构建丰富植被多样性
        2.3.1 植被丰富,形式多样
        2.3.2 植被按照海拔垂直分层分布
        2.3.3 植物区系及周边区域植被分布
    2.4 森林资源状况
    2.5 乡土物种运用现状
        2.5.1 乡土物种数量及种类
        2.5.2 乡土物种分布
        2.5.3 乡土树种应用现状及展望
    2.6 北京树木历史文化
        2.6.1 古树资源
        2.6.2 古树文化
    2.7 北京市基调树种和骨干树种评价分数标准总则
3 北京市平原区基调、骨干树种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
    3.1 平原区基调、骨干树种具体定义
    3.2 平原区评价指标的选择
        3.2.1 北京市历史文化分析
        3.2.2 北京市平原区适生植物条件结构分析
        3.2.3 北京市平原区现状条件分析
        3.2.4 树种所形成的景观格局
        3.2.5 现存苗木资源情况
        3.2.6 近十年来北京市平原区树种规划及其利用
    3.3 平原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4 平原区权重值计算
    3.5 北京市平原区基调树种和骨干树种评价分级细则
    3.6 平原区乔木的综合评价排序
    3.7 平原区树种评价选择结果
4 北京市山区基调、骨干树种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
    4.1 山区基调、骨干树种具体定义
    4.2 山区评价指标的选择
        4.2.1 北京市历史文化分析
        4.2.2 北京市山区适生植物条件结构分析
        4.2.3 北京市山区现状条件分析
        4.2.4 树种所形成的景观格局
        4.2.5 近十年来北京市山区树种规划及其利用
    4.3 山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4 山区权重值计算
    4.5 北京市山区基调树种和骨干树种评价分数标准
    4.6 山区乔木的综合评价排序
    4.7 山区树种评价选择结果
5 北京市山区主要基调、骨干树种良种基地建设研究
    5.1 山区主要基调、骨干树种良种基地调查与分析
        5.1.1 确定树种选择
        5.1.2 样地调查概况
        5.1.3 土壤情况
        5.1.4 更新情况统计
    5.2 北京市初选15种树木良种基地评价
        5.2.1 本次规划中林木良种基地建设内容及总原则
        5.2.2 母树林营建技术及要求
        5.2.3 母树林经营管理
        5.2.4 良种基地(母树林)评价指标的选择
        5.2.5 北京市初选15种树木良种基地评价体系
        5.2.6 良种基地(母树林)选择权重值计算
        5.2.7 良种基地(母树林)选择评价分数标准
        5.2.8 基地评分结果排序
        5.2.9 基地选择建议
    5.3 北京市山区基调、骨干树种保护利用规划现状
        5.3.1 林木种质资源现状
        5.3.2 存在问题
    5.4 北京市山区基调、骨干树种保护利用规划预期及策略(2018-2025)
        5.4.1 建设初期(2018-2019)
        5.4.2 建设中期(2020-2021)
        5.4.3 建设后期(2022-2025)
        5.4.4 规划指导北京树种发展态势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1.1 评价体系构建方法研究成果
        6.1.2 评价体系权重赋值结果
        6.1.3 北京市基调、骨干树种选择评价结果
        6.1.4 山区母树林良种基地选址结果
    6.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5)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二、相关研究动态
    三、相关概念的阐释和研究方法
    四、资料来源和研究框架
    五、创新和不足
第一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政治背景
    第二节 经济背景
    第三节 历史背景
    第四节 自然背景
第二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内涵
    第二节 建设时段的划分方式
    第三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的建设阶段
    第四节 江苏的主要林业机构及其成果
第三章 改革开放前的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第一节 探索准备阶段
    第二节 初步成型阶段
    第三节 迟滞发育阶段
第四章 改革开放后的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第一节 恢复发展阶段
    第二节 快速发展阶段
    第三节 完善提高阶段
第五章 苏北沿海造林的特点及动因
    第一节 造林特点
    第二节 动因分析
第六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功效、问题与建议
    第一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多重功效
    第二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系的存在问题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结语
附录
    案例一 苏北沿海林地增加对区域气候的影响
    案例二: 苏北沿海地区林地面积的明显增加
    案例三: 苏北沿海地区森林覆盖率明显提升
    案例四: 苏北沿海地区海洋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案例五: 苏北沿海气候变化趋势
参考文献
致谢

(6)黑籽南瓜对枯萎病菌侵染的应答机制及NBS类抗病基因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黑籽南瓜利用与研究进展
        1.1.1 黑籽南瓜栽培与资源利用概况
        1.1.2 黑籽南瓜遗传多样性
        1.1.3 黑籽南瓜抗逆性及其生理基础
        1.1.4 细胞生物学及细胞工程
        1.1.5 基因克隆
        1.1.6 总结与展望
    1.2 瓜类枯萎病研究进展
        1.2.1 枯萎病致病机制
        1.2.2 尖孢镰刀菌基因组测序及致病相关基因
        1.2.3 寄主枯萎病抗性遗传及其相关基因
        1.2.4 瓜类—枯萎病菌互作分子机制
        1.2.5 总结与展望
    1.3 转录组学在作物应答病原菌胁迫中的研究概况
    1.4 蛋白组学在作物应答病原菌胁迫中的研究概况
    1.5 转录组学与蛋白组学的联合研究
    1.6 植物NBS类抗病基因(蛋白)研究进展
        1.6.1 抗病基因(蛋白)的类型
        1.6.2 NBS-LRR抗病基因(蛋白)的结构和功能
        1.6.3 NBS-LRR抗病基因(蛋白)对效应分子的识别
        1.6.4 总结与展望
第2章 引言
    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第3章 NBS类抗病基因同源序列的克隆与分析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2 主要试剂和试剂盒
        3.2.3 主要溶液和培养基
        3.2.4 实验方法
        3.2.5 序列分析及同源性比较
        3.2.6 黑籽南瓜室内抗性鉴定
        3.2.7 NBS类抗病基因序列表达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黑籽南瓜RGAs的克隆
        3.3.2 RGAs聚类分析及相似性比较
        3.3.3 HQRGA2的核苷酸序列相似性分析
        3.3.4 HQRGA2的保守结构域分析和氨基酸同源性比较
        3.3.5 系统进化树分析
        3.3.6 3种黑籽南瓜枯萎病抗性鉴定
        3.3.7 枯萎病菌胁迫下3种黑籽南瓜NBS同源序列的表达差异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黑籽南瓜应答枯萎病菌侵染的转录组学分析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及接种方法
        4.2.2 实验方法
        4.2.3 测序数据的处理
        4.2.4 Unigene功能注释
        4.2.5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4.2.6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富集分析
        4.2.7 Q-PCR验证关键差异表达基因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测序数据统计
        4.3.2 unigene的功能注释
        4.3.3 蛋白编码区预测(CDS)
        4.3.4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4.3.5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富集分析
        4.3.6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代谢通路分析
        4.3.7 抗性相关代谢途径及基因分析
        4.3.8 差异表达的转录因子TF家族分析
        4.3.9 差异基因R基因家族分析
        4.3.10 差异表达基因的Q-PCR验证及转录组与Q-PCR的相关性
    4.4 讨论
        4.4.1 枯萎病菌胁迫下黑籽南瓜的转录组测序
        4.4.2 关于的生物信息学注释问题
        4.4.3 硫胺素与抗病性的关系
        4.4.4 过氧化物酶体与抗病的关系
        4.4.5 ABA和SA介导黑籽南瓜主要的抗枯萎病信号传导途径
    4.5 小结
第5章 黑籽南瓜应答枯萎病菌侵染的蛋白组学分析
    5.1 引言
    5.2 材料和方法
        5.2.1 材料
        5.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5.2.3 实验方法与步骤
        5.2.4 蛋白组分析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蛋白质检测
        5.3.2 蛋白质基本鉴定信息
        5.3.3 差异表达蛋白分析
        5.3.4 差异表达蛋白的GO富集分析
        5.3.5 差异表达蛋白的Pathway富集分析
        5.3.6 蛋白相互作用(PPI分析)
        5.3.7 差异表达蛋白表达模式聚类
        5.3.8 差异蛋白和差异表达基因的关联分析
        5.3.9 黑籽南瓜对枯萎病菌侵染的应答机制分析
    5.4 讨论
    5.5 小结
第6章 黑籽南瓜NBS类基因的鉴别与关键基因分析
    6.1 引言
    6.2 材料和方法
        6.2.1 材料
        6.2.2 黑籽南瓜三代转录组测序
        6.2.3 全长转录组的数据分析
        6.2.4 NBS类抗性基因的鉴别
        6.2.5 进化分析
        6.2.6 CfNBS类差异表达关键基因的鉴定
        6.2.7 差异表达CfNBS类基因的GO功能分析
        6.2.8 CfNBS类关键基因的Q-PCR验证与组织表达特性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CfNBS类基因的鉴定
        6.3.2 CfNBS类基因的分类
        6.3.3 黑籽南瓜CfNBS类基因的进化树分析
        6.3.4 黑籽南瓜CfNBS类差异表达基因的鉴定
        6.3.5 CfNBS类基因的GO功能分析
        6.3.6 黑籽南瓜差异表达的CfNBS类关键基因的Q-PCR验证
        6.3.7 CfNBS类关键基因的组织表达特性
    6.4 讨论
    6.5 小结
第7章 NBS类抗病基因CfRFN2的克隆与功能验证
    7.1 引言
    7.2 材料和方法
        7.2.1 材料
        7.2.2 菌株及载体
        7.2.3 仪器及试剂
        7.2.4 黑籽南瓜总RNA提取及反转录PCR
        7.2.5 CfRFN2全长基因序列的克隆
        7.2.6 CfRFN2全长基因序列分析
        7.2.7 接种枯萎病菌后CfRFN2表达量检测、组织表达特性分析
        7.2.8 CfRFN2基因的VIGS体系功能初步验证
    7.3 结果与分析
        7.3.1 黑籽南瓜总RNA的提取
        7.3.2 黑籽南瓜CfRFN2基因的扩增及拼接
        7.3.3 CfRFN2的核苷酸相似性分析
        7.3.4 CfRFN2的保守结构域分析
        7.3.5 CfRFN2的亲疏水性分析
        7.3.6 CfRFN2的信号肽分析
        7.3.7 CfRFN2的蛋白跨膜域预测
        7.3.8 CfRFN2蛋白进化树分析
        7.3.9 黑籽南瓜CfRFN2的组织表达特性分析
        7.3.10 黑籽南瓜CfRFN2的VIGS载体构建
        7.3.11 VIGS侵染黑籽南瓜的体系有效性验证
        7.3.12 VIGS侵染黑籽南瓜植株的PCR检测
        7.3.13 pTRV2-CfRFN2沉默植株观察和Q-PCR分析
    7.4 讨论
    7.5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缩写词表
致谢

(7)栎属、考来木属等优良材料筛选和无性繁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1 栎属植物研究综述
        1.1 种质资源
        1.2 研究进展
        1.3 引种概述
    2 考来木属植物研究综述
        2.1 生物学特性
        2.2 引种必要性
    3 岩白菜属植物研究综述
        3.1 种质资源概况
        3.2 商业用途广泛
        3.3 市场需求统计
        3.4 制约发展因素
    4 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研究总的技术路线如下
第二章 栎类选优和无性繁殖技术研究
    1 选优
        1.1 材料与方法
        1.1.1 材料
        1.1.2 方法
        1.2 数据分析
        1.3 结果与分析
        1.3.1 表型调查结果
        1.3.2 生理物质含量测定结果
        1.4 确定优良单株
    2 无性繁殖
        2.1 扦插、嫁接
        2.1.1 材料与方法
        2.1.2 结果与分析
        2.2 离体培养
        2.2.1 以芽繁芽
        2.2.2 体胚发生
        2.3 不同外植体总酚含量与相关酶活性测定
        2.3.1 材料与方法
        2.3.2 数据分析
        2.3.3 结果与分析
        2.4 组织结构观察
        2.4.1 材料
        2.4.2 方法
        2.4.3 结果与分析
        2.5 结论与讨论
        2.5.1 扦插嫁接
        2.5.2 离体培养
        2.5.3 体胚诱导
        2.5.4 褐变分析
        2.5.5 单宁特殊
        2.5.6 组织结构
        2.5.7 繁殖策略
第三章 考来木属选优、规模化繁殖及经济效益分析
    1 选优
        1.1 材料与方法
        1.1.1 材料
        1.1.2 方法
        1.2 结果与分析
        1.2.1 淹水对质膜透性的影响
        1.2.2 淹水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1.2.3 淹水对可溶性蛋白的影响
        1.2.4 淹水对SOD活性的影响
        1.2.5 淹水对脯氨酸的影响
        1.2.6 生理指标的相关性
        1.3 结论与讨论
        1.3.1 淹水对考来木生理指标的影响
        1.3.2 不同淹水强度对考来木的影响
        1.3.3 确定优良品种
    2 离体培养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无菌苗的获得
        2.2.2 增殖培养
        2.2.3 生根培养
        2.2.4 组培苗移栽
    3 经济效益分析
        3.1 成本构成
        3.2 产量推算
        3.3 成本核算
        3.3.1 室内育苗成本
        3.3.2 管理人员成本
        3.3.3 基建设备折旧费用
        3.3.4 温室育苗成本
        3.3.5 其它
        3.4 效益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岩白菜属选优、规模化繁殖和应用
    1 选优
        1.1 资源收集
        1.1.1 收集目标
        1.1.2 收集方法
        1.1.3 收集结果
        1.2 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分析
        1.2.1 材料与方法
        1.2.2 数据统计
        1.2.3 结果与分析
        1.3 栽培基质和生物菌剂筛选
        1.3.1 材料
        1.3.2 方法
        1.3.3 结果与分析
        1.4 优良种的筛选
        1.4.1 盆栽种筛选
        1.4.2 绿化种筛选
        1.4.3 药材种筛选
        1.4.4 筛选结果
    2 确定规模化繁殖材料
    3 无性繁殖
        3.1 离体培养及遗传稳定性分析
        3.1.1 材料与方法
        3.1.2 数据统计
        3.1.3 结果与分析
        3.2 愈伤组织途径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与分析
        3.3 分株与根茎扦插
        3.3.1 试验地条件
        3.3.2 材料与方法
        3.3.3 数据统计
        3.3.4 结果与分析
        3.4 病虫害调查防治
    4 示范应用
        4.1 应用形式
        4.2 应用情况
        4.2.1 长三角示范应用
        4.2.2 其它省份示范应用
        4.2.3 最佳种植地情况
    5 结论与讨论
        5.1 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分析
        5.1.1 ISSR在岩白菜属植物遗传多样性分析中的应用
        5.1.2 遗传多样性分析
        5.1.3 亲缘关系分析
        5.2 离体培养
        5.3 规模化繁殖
        5.4 遗传稳定性检测
        5.5 体胚诱导
        5.6 分株和扦插繁殖
        5.7 生物菌剂应用
        5.8 岩白菜素测定
        5.9 栽培种植
        5.10 培育新品种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1 全文总结
        1.1 栎类
        1.2 考来木属
        1.3 岩白菜属
    2 存在问题与展望
        2.1 栎类
        2.2 考来木属
        2.3 岩白菜属
        2.3.1 种质资源收集
        2.3.2 生物菌剂筛选
        2.3.3 优化生产体系
        2.3.4 岩白菜素测定
        2.3.5 应用示范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附表

(8)玉米灰斑病抗性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与连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玉米灰斑病的发生与危害
    1.2 玉米灰斑病病原学特征
        1.2.1 病原菌分类
        1.2.2 病原菌生物学特性
    1.3 玉米灰斑病的症状表现及鉴定方法
        1.3.1 玉米灰斑病的症状表现
        1.3.2 玉米灰斑病的病级分类
    1.4 玉米灰斑病的防治
        1.4.1 抗病资源的鉴定、培育
        1.4.2 其他防治措施
    1.5 玉米灰斑病的分子遗传研究
    1.6 玉米种质资源研究概况
        1.6.1 国外种质资源研究简介
        1.6.2 国内种质资源研究简介
        1.6.3 DNA 分子标记在玉米研究中的应用
    1.7 玉米 QTL 定位研究进展
        1.7.1 连锁分析在玉米研究中的应用
        1.7.2 玉米研究对关联分析的应用
    1.8 本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1.1 玉米灰斑病抗性QTL定位材料
    2.2 供试材料灰斑病抗性鉴定
        2.2.1 田间种植
        2.2.2 抗性鉴定
    2.3 分子遗传多样性分析
        2.3.1 SNP基因型分型
        2.3.2 遗传多样性分析
        2.3.3 群体结构分析
        2.3.4 灰斑病抗性QTL连锁分析
        2.3.5 灰斑病抗性 QTL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SNP标记的分子特征
    3.2 群体结构分析
    3.3 灰斑病抗性分析
        3.3.1 供试材料的灰斑病的抗性评价
        3.3.2 抗性结果的稳定性分析
        3.3.3 不同种质群体的玉米灰斑病抗性分析
    3.4 345 份玉米自交系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3.5 玉米抗灰斑病连锁分析
        3.5.1 DH群体及双亲抗性差异性分析
        3.5.2 抗性QTL定位及遗传效应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玉米灰斑病抗源的鉴定、利用
        4.1.1 玉米灰斑病抗性自交系鉴定
        4.1.2 玉米灰斑病抗性种质利用
        4.1.3 玉米灰斑病抗性鉴定方法及指标分析
    4.2 SNP在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4.3 供试自交系的种质类群划分
    4.4 玉米灰斑病抗性QTL定位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部分景天属植物园林应用评价及耐盐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概述
    1.2 盐渍土的概要及成因
    1.3 植物耐盐性研究进展
        1.3.1 盐胁迫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3.2 盐胁迫对植物渗透调节能力的影响
        1.3.3 盐胁迫对植物膜系统的影响
        1.3.4 盐胁迫对植物光合系统的影响
        1.3.5 盐胁迫对植物显微结构的影响
    1.4 景天属植物研究进展
        1.4.1 资源概况
        1.4.2 栽培繁殖技术的研究
        1.4.3 适应性和抗逆性研究
        1.4.4 园林应用的研究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2 部分景天属植物园林应用综合评价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方法
        2.3.1 植物性状观测
        2.3.2 层次分析法
        2.3.3 综合评价层次模型的构建
        2.3.4 评价标准的建立
        2.3.5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及应用价值评价
    2.4 结果与分析
        2.4.1 部分景天属植物性状概况
        2.4.2 权重分析
        2.4.3 园林应用价值综合评价
    2.5 讨论
    2.6 小结
3 盐胁迫对不同景天生长发育的影响
    3.1 材料和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观测指标与方法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盐分胁迫期间植株生长环境
        3.2.2 盐分胁迫期间植株形态表现
        3.2.3 盐胁迫对景天株高的影响
        3.2.4 盐胁迫对景天冠幅的影响
        3.2.5 盐胁迫对景天地径的影响
        3.2.6 盐胁迫对景天叶片数的影响
        3.2.7 盐胁迫对景天根冠比值的影响
        3.2.8 盐胁迫对景天相对生物量的影响
        3.2.9 盐胁迫对景天花茎的影响
        3.2.10 盐胁迫对景天比叶面积的影响
    3.3 讨论
    3.4 小结
4 盐胁迫对不同景天生理特性的影响
    4.1 材料和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盐处理和样品的采集
        4.1.3 观测指标与方法
        4.1.4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盐胁迫对植物叶片水分状况的影响
        4.2.2 盐胁迫对植物渗透调节能力的影响
        4.2.3 盐胁迫对植物膜系统的影响
        4.2.4 盐胁迫对植物光合系统的影响
    4.3 讨论
        4.3.1 盐胁迫对植物叶片水分状况的影响
        4.3.2 盐胁迫对植物渗透调节能力的影响
        4.3.3 盐胁迫对植物膜系统的影响
        4.3.4 盐胁迫对植物光合系统的影响
    4.4 小结
5 部分景天属植物耐盐性综合评价
    5.1 试验方法
        5.1.1 隶属函数值法
        5.1.2 主成分分析
        5.1.3 聚类分析
    5.4 讨论
    5.5 小结
6 结论
    6.1 结论
        6.1.1 部分景天属植物园林应用综合评价
        6.1.2 盐胁迫对不同景天生长发育的影响
        6.1.3 盐胁迫对不同景天生理特性的影响
        6.1.4 部分景天属植物耐盐性综合评价
    6.2 建议及展望
        6.2.1 对景天属植物园林应用的几点建议
        6.2.2 对景天属植物耐盐性研究的几点建议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图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10)中国森林保护学科发展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几个定义
    1.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2 研究目标
    1.2.3 主要研究内容
1.3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资料分析法
    1.4.2 专家访谈法
    1.4.3 综合分析法 第二章 萌芽期(1949年前)
2.1 历史沿革
    2.1.1 我国古代对资源昆虫的利用
    2.1.2 我国古代对害虫的防治
    2.1.3 我国近代昆虫学的兴起
    2.1.4 我国森林保护学科的萌芽
2.2 森林保护学研究进展
    2.2.1 森林昆虫学研究进展
    2.2.2 森林病理学研究进展
    2.2.3 教材和专着
2.3 重要学术组织及机构
    2.3.1 国立中央大学
    2.3.2 江苏昆虫局
    2.3.3 上海商检局
    2.3.4 中央农业实验所病虫害系
    2.3.5 中央林业实验所
2.4 政府部门颁布的相关法律及政策对学科发展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形成期(1950-1976年)
3.1 历史沿革
3.2 森林保护学研究进展
    3.2.1 森林昆虫学研究进展
    3.2.2 森林病理学研究进展
    3.2.3 教材及专着
3.3 重要学术组织及机构
    3.3.1 中央林业部林业科学研究所
    3.3.2 中国森林病虫通讯
3.4 政府部门的相关法律及政策对学科发展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3.5.1 教学体系基本形成
    3.5.2 科技创新平台逐步完善
    3.5.3 科学研究系统深入
    3.5.4 防治理念由化学防治向综合治理转变 第四章 发展期(1977-1999年)
4.1 历史沿革
4.2 森林保护学研究进展
    4.2.1 森林昆虫学研究进展
    4.2.2 森林病理学研究进展
    4.2.3 教材及专着
    4.2.4 重大科技成果
4.3 重要学术组织及机构
    4.3.1 中国林学会森林昆虫分会
    4.3.2 中国林学会森林病理分会
    4.3.3 森林保护学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
    4.3.4 森林病虫害生物学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
4.4 政府部门的相关法律及政策对学科发展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4.5.1 学科体系逐渐完善
    4.5.2 科学研究硕果累累
    4.5.3 国际交流得到加强
    4.5.4 创新平台建设初具规模
    4.5.5 法律法规不断完善 第五章 完善期(2000至今)
5.1 历史沿革
5.2 森林保护学研究进展
    5.2.1 森林昆虫学研究进展
    5.2.2 森林病理学研究进展
    5.2.3 教材及专着
    5.2.4 重大科技成果
5.3 重要学术组织及机构
    5.3.1 国家林业局林业有害生物检验鉴定中心
    5.3.2 北京林业大学省部共建森林培育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5.3.3 昆嵛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
    5.3.4 全国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检验鉴定技术培训中心
5.4 政府部门的相关法律及政策对学科发展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5.5.1 科研成果产出丰硕
    5.5.2 教学体系日趋完善
    5.5.3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显着
    5.5.4 国内外学术交流进一步广泛
    5.5.5 人才培养成效显着 第六章 我国森林保护学科发展现状分析
6.1 我国森林保护学科取得的主要成绩
    6.1.1 学科定位日益清晰
    6.1.2 学科体系建设日趋完善
    6.1.3 科学研究成效显着
    6.1.4 创新平台建设初具规模
    6.1.5 国际合作得到加强
6.2 我国当代森林保护学科的研究特征
    6.2.1 研究目标紧扣国家需求
    6.2.2 研究对象从病原或害虫个体到整个生态系统
    6.2.3 研究尺度从基因、细胞至全球
    6.2.4 研究方法多学科交叉融合
    6.2.5 防控理念与时俱进
6.3 我国森林保护学科迅速发展的原因
    6.3.1 国家的高度重视
    6.3.2 林业生产的稳步增长
    6.3.3 林业高等教育事业的兴起
    6.3.4 交叉学科和通用技术的快速发展
    6.3.5 国外先进技术的发展和引入
6.4 我国森林保护学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6.4.1 基础研究力量薄弱
    6.4.2 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完善
    6.4.3 创新平台建设投入不足
    6.4.4 国际合作交流有待加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学科发展的政策措施及发展方向建议
7.1 促进森林保护学科发展的政策建议
    7.1.1 加大国家财政投入
    7.1.2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7.1.3 强化基础研究
    7.1.4 凝练学科方向
    7.1.5 追踪国际前沿
7.2 森林保护学科未来发展方向建议
    7.2.1 瞄准国家重大需求
    7.2.2 多学科交叉融合
    7.2.3 重大森林病虫害自我调控机理
    7.2.4 外来有害生物风险评估及生物安全
    7.2.5 重大森林病虫害人为调控措施
7.3 森林保护学科重点研究领域建议
    7.3.1 基础研究方面
    7.3.2 应用研究方面
7.4 结论与讨论
    7.4.1 结论
    7.4.2 讨论
7.5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四、我国北方主要松类种苗抗逆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安徽省怀宁县海螺望春花保护与发展规划的研究[D]. 董新奇.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4)
  • [2]叶面施肥对闽楠幼苗生长与生理特性的影响[D]. 康娟.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 [3]重庆地区宿根花卉观赏性评价及耐旱、耐涝研究[D]. 向越. 西南大学, 2020(01)
  • [4]北京市基调、骨干树种评价选择及保护利用策略[D]. 吴佳臻.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5]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D]. 亓军红.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6]黑籽南瓜对枯萎病菌侵染的应答机制及NBS类抗病基因筛选[D]. 丁玉梅. 西南大学, 2019(01)
  • [7]栎属、考来木属等优良材料筛选和无性繁殖技术研究[D]. 吕秀立. 南京林业大学, 2018(05)
  • [8]玉米灰斑病抗性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与连锁分析[D]. 张华. 四川农业大学, 2017(03)
  • [9]部分景天属植物园林应用评价及耐盐性研究[D]. 荆瑞.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10]中国森林保护学科发展历程研究[D]. 曾凡勇.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6(02)

标签:;  ;  ;  

我国北方主要松树苗木抗逆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