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的新项目信息

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的新项目信息

一、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新项目信息(论文文献综述)

赵永斌[1](2021)在《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2018)》文中提出利用外资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关键内容,也是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外资首先弥补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双缺口”,发挥了经济增长“催化剂”的作用,然后通过产业关联产生投资带动和乘数效应,间接推动了中国经济增长。此间,外资通过技术和管理溢出、出口促进、就业吸纳和竞争效应等机制,直接或间接提升了中国经济发展质量,带来诸多效益。目前,中国已经从政策型开放进入制度型开放的新阶段,从重点区域开放进入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在利用外资方面,进入了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落实准入后国民待遇的投资自由化、便利化阶段。在此背景下,内陆地区引进外资,提升利用外资效益,对于支撑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山西省作为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中部省份,经济外向度较低,发展水平不高,如不加强引进外资,提高利用外资效益和经济开放度,势必造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中部“梗阻”。目前,山西省利用外资存在三方面的挑战:一是逆全球化抬头、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引资竞争等因素,导致来晋投资流量有减少的风险;二是中国长期对外开放政策的区域异质性,使山西省在新时代利用外资面临“马太效应”;三是外商投资的资源型经济路径依赖可能降低利用外资的效益。在上述背景下,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利用外资,提升综合效益,变“马太效应”为“后发优势”,成为山西省推动制度型开放,支撑中国全方位开放新格局需要解答的重大命题。而解答此命题,必须首先梳理利用外资的变迁历程、总结规律、评价效益并剖析影响因素,据此提出针对性强的政策建议,才能鉴往知来,解答上述命题。目前,全国层面对内陆资源型地区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的研究比较少,已有的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的研究,也因缺乏对史实的把握而解释力不足。山西省作为内陆资源型地区,内陆区位特征和资源型经济特征决定了其在利用外资上具有独特的逻辑和规律。从这两个特征出发,研究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变迁与效益问题,具有典型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基于此,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参照利用外资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山西省利用外资的阶段性主导因素等,将研究时段分为1978-1991年(内陆区位约束下的小规模探索阶段)、1992-2001年(内陆与资源型特征主导易位下的高速流入阶段)、2002-2012年(资源型经济优势强化与服务业快速引资阶段)、2013-2018年(资源型经济转型与内陆开放型经济建设双主导的高质量导向引资阶段)四个阶段。其次采用史料实证分析、规范分析、历史制度分析和归纳演绎等分析方法,对每个阶段利用外资变迁的事实和规律进行梳理总结,评价利用外资的综合效益并剖析其影响因素。最后,结合山西省当下利用外资的内外部环境,提出政策建议,以鉴未来。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和观点如下:一、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事实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总体规模较小,但呈现上升趋势,到现阶段已经与其经济规模相适应。外商直接投资自2006年之后成为主要投资方式。港澳台资项目比例始终占有绝对优势;欧美澳等发达国家投资份额先增后减,但高于全国水平。影响外资来源国别结构的主要因素是金融危机、地缘经济等。在投资方式上,外商独资企业比例持续低于全国,营商环境差、交易成本高和资源型行业股权比例限制使然。外商投资行业上,入世之前以工业为主,入世后服务业逐步增加,工业内部“煤焦冶电”等传统领域投资比例经历了“增-减-增”的过程。外商投资区域上,省会太原引资居多,但投资区域协调性逐渐增加,开发区、综改区等渐成主要载体。二、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规律总结(1)资源禀赋是山西省吸引外商投资的独特条件,也是导致山西省引资特征、使用效益与全国不同的根源,直到现阶段,该条件仍是吸引外商来晋投资的主要因素。(2)内陆特征与资源型经济特征在引资主导地位上彼此制衡。内陆特征下,交通成本约束形成了高附加值、非运输成本敏感型引资偏好,而资源型经济发展形成了初级资源产品(低附加值、高运输成本)引资偏好。交通条件改善的情况下,后者在“资源诅咒”下取得引资主导地位,倾向于降低外资效益,需要政策予以引导和规制。(3)围绕资源型经济的两面(加强优势、补齐短板)不断调整,是山西省利用外资40年政策变迁的主线,导致利用外资的出发点过度聚焦于资源型经济,而忽视其综合效益的释放。(4)外商选择何种方式在晋投资,是其竞争优势内部化成本和经营收益权衡的结果,也是反映山西省市场化程度和营商环境优劣的指标。(5)资本增殖的本性决定了无论是直接外资还是间接外资,盈利性都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借用外国贷款用途的盈利性不应被公益性完全覆盖。三、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的表现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利用外资的综合效益总体上升,港澳台资的综合效益高于其他外资,主要是在创新和协调两方面具有优势,其他外资则在共享效益上更胜一筹。到现阶段,创新效益和绿色效益是利用外资亟待提升的两个方面。四、关于影响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的因素分析(1)山西省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长度不足、创新吸收能力较低,不利于吸收外资的创新溢出;合资企业管理“国内化”降低了外资管理经验的溢出。(2)鼓励外商投资于“煤焦冶电”等资源型、高退出门槛的行业,降低了外资在晋的协调效益,而且这种降低是持续性的。(3)投资行业高碳化和低环境规制,降低外商投资的绿色效益。(4)资源型经济下,资源收益追逐型外资挤出外向型外资;汇率缺口消失下,创汇动机减弱,引进外资的外向度降低,影响外商投资的开放效益。(5)成本敏感型外资对劳动力的技术要求低、可替代性强,且多投资于低附加值领域,在房地产过热推动土地价格上升的情况下,外资倾向于削减员工工资,从而降低了收入带动效益。上述因素也是山西省提升利用外资效益的切入点。最后,本文基于上述事实梳理、规律总结和原因分析,结合当下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际、国内、省内环境,从6个方面提出了15条针对性、可行性较高的建议。这6个方面是:(1)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大局下,加大绿色外资的引进力度和规模。(2)在RCEP、CIA等新型区域投资贸易协定中,立足关键领域和对象开展精准招商引资。(3)在“一带一路”倡议和“双循环”发展格局中,主动承接和引进相对先进和高效益的外资企业。(4)在“煤炭生产向资源富集地区集中”的煤炭生产布局调整下,既要提升外商投资的协调性,又要在煤炭清洁生产、运输和加工领域发挥外资的绿色效益。(5)在资源型经济转型中,提升外资的创新效益,加大生产性服务业引资力度。(6)构建优质引资环境,重引增量更重稳存量,进一步释放既有外资企业的综合效益。

刘美珊[2](2020)在《隐性逻辑关系与经济类文本的翻译 ——《新兴市场大趋势》(节选)翻译报告》文中认为新兴市场或称新兴经济体对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攀升,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在“走出去”战略鼓励之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进行海外投资,进入新兴市场。本报告是笔者针对《新兴市场大趋势》(Rajiv Biswas 2018)第五至八章的汉译而作,希望该书的翻译可以增进国内读者对新兴市场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前景的了解,可以为我国制定对外投资策略提供参考价值。该书属于经济金融类着作,体现了较强的客观性、信息性,属于严谨理性、富有逻辑的论述文体。因此,基于交际翻译理论的视角,本次翻译实践主要遵循忠实和通顺的翻译标准,译者在翻译时应确保译文的准确性、专业性、可读性。目前,在对经济文本汉译时,大多数译者更多地从语义分析的角度对原文进行理解和表达,而对原文本中逻辑关系分析推理的研究和运用则较少。原文大部分逻辑主要通过显性逻辑词表现出来,但是也有很多逻辑不会通过显性逻辑关联词表现出来。这些隐含的逻辑关系,往往超出了语言学的翻译,需要借助于语法分析和逻辑判断才能分清楚,所以使得原文很难忠实又通顺地用汉语再现。因此,通过对译文和案例的分析,本报告重点探讨原文本中隐性逻辑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和翻译方法。笔者发现原文本中的隐性逻辑关系主要隐藏在动词化结构,定语从句以及短语(with引导的介词短语和分词短语)之中,于是提出了四种相应的翻译方法:改变主位和述位,明晰化,词性转换法和增译法,以期译文逻辑关系更加明确,语言更加流畅自然,从而避免因逻辑混乱或模糊而带来的表意不清、误译和翻译腔问题。

程梦圆[3](2020)在《亚洲开发银行基础设施建设PPP融资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世界各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基础设施需求不断增长。全球基础设施中心预估2016—2040年全球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合计将达到94万亿美元,因此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问题亟待解决。政府和金融机构的资金投入为弥补基础设施融资缺口提供了支持,但在巨大的资金需求面前,投入资金仍旧是杯水车薪。在此背景下,创新基础设施融资方式尤为必要,而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融资模式凭借其独特的优势成为基础设施项目融资创新的有效途径之一。近年来,亚洲开发银行(Asian Development Bank-ADB)利用其与政府之间的密切联系以及与私人部门之间的良好沟通,已成为基础设施项目PPP融资必不可少的角色。本文以亚开行基础设施建设PPP融资模式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梳理基础设施建设PPP融资模式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在此基础上,结合国际金融市场发展情况、基础设施融资需求、多边金融机构的合作关系分析亚开行基础设施建设PPP融资模式的背景,同时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库和亚开行最新发布的数据资料,从业务规模、涉及领域、发展趋势三方面对近年来亚开行基础设施建设PPP项目的推进概况进行分析,并总结其特点。之后,对于亚开行基础设施建设PPP项目的运行进行系统地分析,详细阐述了其运行框架、运行流程及运行机制,并探究其运行效果,包括提高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融资能力、提升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和质量、加快周期长的基础设施建设进程、增强各部门适应PPP融资模式的能力、完善公私部门合作的运营制度体系。最后,在结合亚开行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发展现状的分析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完善亚开行基础设施建设PPP融资模式的建议。

SON WOOSUNG[4](2019)在《韩国企业借助亚投行推进外向型经济社会发展与建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是一家多边开发银行,其使命是促进亚洲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亚投行于2016年1月开始运营,成员国从成立时57个增至97个,参与成员国数居于成为世界第二大多边开发银行。其发展速度突飞猛进,并且从国际性信用评级机构获得了最高信用等级。韩国作为持股率第5位的主要成员国,积极展开活动,自2016年第一届北京年会之后,在2017年主办了第二届济州岛年会,并捐赠了800万美元的特别基金。截至目前,大部分亚投行相关资料都是在2016年设立前后,由亚投行的设立意图和展望、设立带来的国际关系分析等。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亚投行也成立已有3年了,需要进一步深入进行,在2019年,有必要对亚投行的实际活动进行分析和评价。本论文在以下四个论点展开具体论证:第一,从成员国持股率、治理结构、筹资程序等方面了解了亚投行特点,分析了其不足之处。还有通过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的比较,分析亚投行优势。第二,利用亚投行海外基础设施投资,从参与韩国企业、韩国经济整体、朝鲜基础设施开发等角度分析了韩国能够获得的经济效益。第三,从社会活力、国际地位、国际关系等多个方面分析亚投行的活动给投资对象国和韩国带来的社会效益。最后,顺应今后亚投行的发展,提出了相关共存共荣的发展方案。亚投行已经成功运作,预计未来仍将持续发展,论文中特别注重实用性,紧紧围绕亚投行项目的重点推进部分和地区,提出诱导韩国企业参与的方案。该论文向韩方提示了为进一步利用亚投行应如何应对,向中方提示了为进一步增长亚投行,应改善什么,从而为两国发展做出贡献。

张佳敏[5](2019)在《亚投行贷款的条件性研究 ——以亚投行贷款条件性之完善为视角》文中研究说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下简称亚投行)是当代国际金融体制下新兴国际援助平台。其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力不容忽视,这种影响力集中表现为贷款条件性实践。亚投行有关贷款的法律框架借鉴和采纳了现有多边开发银行体制的先进经验和模式。经验的借鉴须伴随着规则和制度的创新,《亚投行协定》(AIIB Articles of Agreement)规定亚投行贷款业务不附加政治条件,“非政治化”的基本原则有助于确立和发展多边开发融资的新范式。与此同时,亚投行《环境和社会政策》(AIIB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Policy)把履行国际环境保护义务作为发展中成员国取得贷款援助的条件,但亚投行主要业务领域在发展中国家,部分规则的设置未注重其融资领域和融资对象的特殊性。此外,亚投行《关于禁止行为的政策》(AIIB Policy on Prohibited Practices)通过法律的威慑作用阻止借款人未来实施违约行为。但该政策在内容编排上只做到了禁止条件的基础性规定,还不足以防范未来项目贷款实践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风险。为防范亚投行贷款条件性的制度风险,我们将视野延伸至其他多边金融机构,以寻求可资借鉴的经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下简称IMF)在规定贷款条件性的具体内容时,未考虑成员国面临的特殊情况,附加政治性贷款条件造成了对成员国经济主权的干涉。亚州开发银行(以下简称亚开行)在项目贷款的环境标准上维持了所有多边银行中最强有力的一些保障措施。亚开行这种成熟和完善的运作机制在贷款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可以作为亚投行遵照的最佳国际实践。世界银行在制裁违约的项目借款人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其不仅制定了严格的标准来监管其参与的项目中的禁止行为,还联合其他多边开发银行对不诚信借款人进行联合制裁。世界银行在实践中对禁止条件政策不断地修改和整合,形成了良好的运行标准。譬如设定交叉禁止条件、恢复条件来强化贷款条件对借款国的约束力,进而推动其参与项目良好的运营和建设。亚投行贷款条件性的法律制度应当以亚投行发展的实际状况为基础,借鉴其他多边金融机构的经验和教训,建立、梳理和完善符合亚投行自身目标和特色的贷款机制。具体而言,首先,在未来推出的政策性贷款上要避免重蹈IMF覆辙。这就要求亚投行在政策贷款条件的设置上应注重灵活性,平衡贷款条件性与借款国的实际情况,同时保持其贷款决策程序的透明度,接受国际社会的广泛监督。其次,在环境标准的设置上,遵循亚开行的最佳国际实践,建立、完善借款人项目前环境评价和报告、信息披露制度。最后,在禁止条件的设置上,通过纳入交叉禁止条件、贷款的恢复条件加强对借款国的约束力,进而实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保障银行的财务和收益。

淦醇[6](2019)在《亚投行之环境与社会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亚投行是中国为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作出新贡献。亚投行项目的开展将有效强化亚太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公正、合理、高效推动全球经济体系的正向发展。环境与社会机制是多边开发银行为保障项目实施效力的核心机制。当下多边开发银行环境与社会机制呈现差异,总体演进呈体系化、趋同化,但学术界对该问题的研究仍有待深化。为此,从国际法视角对亚投行的环境与社会机制进行体系化研究,有利于促进亚投行内部机制的表述准确化、逻辑严谨化、政策体系化,创新构建实现其宏伟初衷,进而提升其在全球的变革价值。本文首先通过归纳典型多边开发银行环境与社会机制的特质,对亚投行环境与社会机制的内涵及其与国际法的关系进行研究。其次从亚投行环境与社会机制的构建历程开始,探讨其相关机制的创新特色。从程序和实体两个角度体系化地对亚投行环境与社会机制可能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具体的分析。最后,对亚投行环境与社会机制的完善提出建议,期望其能够在保持自身创新特质的前提下完善环境与社会机制,保障项目健康实施,促进亚投行全球积极效应的实现。

汪炜[7](2019)在《东南亚“全球城市”环境治理的多层次国际合作研究》文中提出论文描述和解释了全球化时代东南亚全球城市环境治理的多层次国际合作机理,并以东南亚发展中国家全球城市——雅加达和马尼拉为案例,分析了它们是如何通过国际合作的方式开展城市环境治理。始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国内分权改革深刻影响了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的央地关系,并逐渐影响到各自国家首都的城市发展与规划,进而影响了城市环境治理格局。通过融入世界经济体系,雅加达和马尼拉逐渐成长为全球城市。在经济参与了全球体系分工的过程中,城市治理体系也吸纳了国际行为体的参与,由此,两座城市被多类型的国际行为体卷入到全球环境治理体系当中。为应对严重的环境危机,雅加达与马尼拉分别在城市层面、国家层面、区域层面和跨国城市网络层面开展了与多种国际行为体的合作,这些国际行为体包括:部分发达国家及新兴经济体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国际政府间组织、非政府间组织以及跨国公司等。在城市层面,以“主体治理”的形式充分发挥城市的主体作用;在国家层面,城市接受国家“自上而下”的授权治理形式,在多个方面配合整体的环境治理;在区域层面,东盟在法律政策设置和开展创新项目上,为城市的环境治理提供多类型的服务;在跨国城市网络层面,跨国城市网络协调内部资源、动员外部资源,就雅加达和马尼拉较为集中的环境问题开展合作治理。在四个层面上与多样的国际行为体的合作即使不能完全治理两座城市的环境问题,但最少提供了一种可能,即在全球治理时代,没有什么行为体能与其他行为体相区隔,多层次国际合作是全球治理时代的重要特征;同时,多层次国际合作能够将城市环境治理、国家环境治理与全球环境治理相联系,打通国内与国际的治理界线。以C40和ICLEI为代表的全球性跨国城市网络和以Citynet为代表的区域性跨国城市网络给雅加达和马尼拉带来一种新的治理体验:无中心,扁平化,高度知识共享、能力建设与议程设置帮助雅加达和马尼拉接触到国际最为先进的城市环境治理体系,并且将“自上而下”的政府环境治理体系与“自下而上”的公民社会环境治理体系勾连起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是体现东南亚全球城市外交的最新方式。多层次国际合作作为一种正在兴起的新型治理模式,注重将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结合起来,通过对城市社区和公民社会的培育来消弭内外政治治理的“鸿沟”,确保将城市环境治理目标与国家治理的议程结合起来,推进绿色城市主义理念的落地生根,进而在东南亚地区创造出城市发展的绿色命运共同体。

王晨雨[8](2019)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运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当前全球唯一一个由发展中国家所倡议并筹建的全新金融机构,是以改变亚洲地区相对落后的基础设施现实状况,推动亚洲地区的经济逐步提高,并广泛开展全球金融合作为目的而成立的。相较于现有的其它世界性金融机构而言,亚投行在运行机制上做出了许多创新和变革,主要体现在其运行目标、管理机制和业务规则三方面。首先,亚投行是以向亚洲地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落后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投资,从而推动亚洲区域经济发展和一体化进程为运行目标;其次,亚投行形成了由理事会、董事会和行长组成的内部管理架构,建立起了现代化商业银行的管理机制,机构设置十分精简,业务运行效率较高;第三,亚投行较为科学的规定了业务运行中的资金来源、投票权、决策规则以及业务范围,向亚洲区域内基础设施落后的国家提供投资援助,最大程度的反映了全体成员国的意志,让当今世界新兴经济体在亚投行这一全新的平台上拥有了较之以往更大的话语权。通过与当前其它世界性金融机构各自的运行机制进行对比,不难发现亚投行有着广泛代表成员国意见、保护发展中国家利益的优势。但与此同时,亚投行的运行机制中目前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借鉴其它世界性金融机构的先进经验来完善自己。

抄诗琪[9](2019)在《政经文本汉译过程中的衔接问题与解决方案 ——Australia and China in Regional Economic Diplomacy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衔接是构成语篇的重要因素,衔接关系不仅体现在文本的词与词、句与句之间,还体现文章的段落与段落之间。因为中英两种语言的衔接机制有很大差异,译者只有时刻将不同语言的衔接意识谨记心中,才能呈现更好的译文。英语政经文本中的衔接现象非常典型,构成了翻译中的重点和难点。基于此,本文的翻译实践就选取了Australia and China in Regional Economic Diplomacy作为本次翻译实践的案例分析对象。根据韩礼德和哈桑的衔接理论和本次翻译实践,笔者对英文原文本中的衔接手段进行分类,并依据中英两种语言的特点和表达习惯,分析英译中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各类衔接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探索相应的解决方案和翻译策略,以期为今后相关文本的翻译实践提供一些参考。本文紧密结合“语篇衔接”这一理论视角,从以下四个方面归纳了本次研究中的衔接问题:指代与词汇衔接不明、替代与省略频繁、连接方式不明显和语篇跨类衔接问题。通过案例分析,笔者归纳出英汉翻译过程中处理语篇衔接、词汇衔接和跨类衔接的翻译策略,并做出如下总结:1.指代与词汇衔接不明问题主要有三种处理方式:代词指称替代、复现一致译法和强调指示词;2.用增补名词、增添动词和零替代译法处理替代与省略频繁问题;3.采用增添因果关联词、突出让步关系和添加转折关系词的翻译策略来应对连接方式不明显的问题;4.针对语篇跨类衔接问题,应使用增加情态动词,时间副词和增添词汇语法衔接手段的策略。通过对中英两种语言衔接机制的研究总结,译者需要对中英文的衔接机制有全面的了解,才能更好把握中英翻译实践的主要策略。

俊娜[10](2019)在《PPP模式在多边开发银行基础设施项目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亚投行视角》文中提出目前,全球基础设施融资面临巨大缺口,其中,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占据一半以上。2015年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AIIB,简称亚投行)的成立,为弥补基础设施融资缺口,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但在巨大的资金需求面前,政府和多边开发银行的资金仍旧是杯水车薪。因此,通过引入公私合作模式(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PPP),在补充投资资金的同时,分散并降低项目风险、提高运营效率,成为更加有效且得到广泛使用的新方式。更为重要的是,公私合作模式动员私人资本参与基础设施投资,与亚投行可持续基础设施建设、跨境连接和动员私人资本的建设主题非常契合,而更加受到关注。本文的研究路径,一是,对公私合作模式进行理论分析和研究。从PPP的定义、性质、协议类型入手,进而挖掘其理论基础、作用及应用。二是,进行实践研究。主要是以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的业务实践为范例,归纳多边开发银行基础设施公私合作模式项目的经验。三是,本文的重点。研究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为实现其宗旨和发展目标,开展公私合作业务的初步尝试、启示,以及未来亚投行公私合作模式项目进一步更好发展的建议。

二、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新项目信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新项目信息(论文提纲范文)

(1)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标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标
        1.1.3 研究意义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利用外资
        1.2.2 利用外资效益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利用外资变迁的断代研究与本文的研究阶段划分
        1.3.2 利用外资效益及机制研究
        1.3.3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进展
        1.3.4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理论基础与效益评价体系构建
    2.1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一般理论解释
        2.1.1 发展中国家(地区)利用外资的动因解释
        2.1.2 外商向发展中国家(地区)投资的动因解释
    2.2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理论特性分析
        2.2.1 内陆地区资源型省份利用外资动因解释
        2.2.2 外商向内陆资源型地区投资的动因解释
    2.3 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评价体系构建
        2.3.1 评价体系构建依据和思路
        2.3.2 评价体系构建过程
        2.3.3 评价体系权重设置和得分计算方法
    2.4 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预评价
        2.4.1 综合效益预评价
        2.4.2 综合效益预分解
第三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1991 年——内陆区位约束下的小规模探索阶段
    3.1 1978-199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3.1.1 国际环境:全球产业转移与后石油危机下的能源投资逻辑
        3.1.2 国内环境:“双缺口”下的重点区域开放
        3.1.3 省内环境:消除内陆区位劣势的投资硬环境建设加速
        3.1.4 政策环境:超国民待遇引资规模导向与山西省的资源型产业产能培育倾向
    3.2 1978-199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3.2.1 主要历程:零星引资转向集中引资,随机引资转向能源重化工重点引资
        3.2.2 总体情况:外资项目数和规模逐渐增大,投资行业快速拓展
        3.2.3 阶段性问题:内陆劣势和营商环境短板导致引资规模小且资金到位率低
        3.2.4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港资绝对主导和美资占比较大
        3.2.5 投资形式特征:高交易成本下的合资主导阶段
        3.2.6 投资行业特征:以轻工业为主并逐渐向能源重化工倾斜
        3.2.7 投资区域特征:省会太原“一家独大”和地市引资各具优势
    3.3 1978-1991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3.3.1 变迁历程: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占主导地位
        3.3.2 间接利用外资特征:政府主导的开发型引资,兼容公益性和盈利性
    3.4 1978-199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3.5 1978-199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3.5.1 经济规模效益:对新增投资依赖较大且产出不稳定
        3.5.2 创新效益:外资企业创新水平显着高于内资企业
        3.5.3 协调效益:“煤焦冶电”四大部门投资比例趋增
        3.5.4 绿色效益:外资企业碳生产率高于内资企业
        3.5.5 开放效益:外向型外资企业引进偏少
        3.5.6 共享效益:就业吸纳规模小但工资水平相对高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92-2001 年——内陆与资源型特征主导易位下的高速流入阶段
    4.1 1992-200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4.1.1 国际环境:冷战结束、金融危机与应对气候变化影响国际资本流向
        4.1.2 国内环境:改革开放政策稳定性确立与“双缺口”缓解
        4.1.3 省内环境:基础设施条件改善,产业转型和国企脱困外资需求量大
        4.1.4 政策环境:投资规则向WTO并轨的主基调与山西省引资导向嬗变
    4.2 1992-200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4.2.1 变迁历程、阶段特征与问题分析
        4.2.2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港澳台资与其他外资的此消彼长
        4.2.3 投资形式特征:合资比例下降与合作比例上升
        4.2.4 投资行业特征:投资行业趋向重型化
        4.2.5 投资区域特征:投资区域协调性增加与开发区引资功能增强
    4.3 1992-2002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4.3.1 变迁历程:注重公益性但限制盈利性,引资面向公共产品和工业设备
        4.3.2 阶段特征、综合效益与问题分析
    4.4 1992-200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4.5 1992-200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4.5.1 经济规模效益:外资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占比持续上升
        4.5.2 创新效益:外资企业的创新优势持续扩大
        4.5.3 协调效益:产出协调性下降,投资继续向“煤焦冶电”集中
        4.5.4 绿色效益:外资工业的绿色生产水平优势继续扩大
        4.5.5 开放效益:对经济开放度的促进作用先增后减
        4.5.6 共享效益:小规模就业吸纳,高水平工资示范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2002-2012 年——资源型经济优势强化与服务业快速引资阶段
    5.1 2002-2012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5.1.1 国际环境:利用外资全球竞争加剧与能源价格驱动的煤炭投资旺盛
        5.1.2 国内环境:吸引外资优势转换和利用外资目标转变
        5.1.3 省内环境:基础设施改善与资源型经济对外资的“排斥”
        5.1.4 政策环境:开放领域渐广、准入前国民待遇与山西省能源原材料引资导向
    5.2 2002-2012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5.2.1 变迁历程、阶段特征与问题分析
        5.2.2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港澳台资与其他外资的此长彼消
        5.2.3 投资形式特征:各类投资方式比例保持相对稳定
        5.2.4 投资行业特征:“煤焦冶电”项目偏多而服务业整体偏少
        5.2.5 投资区域特征:区域协调性提升但开发区引资不稳定
    5.3 2002-2012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5.3.1 变迁历程:援助性国际贷款减少,投资性国际银行商业贷主导
        5.3.2 阶段特征、综合效益与问题分析
    5.4 2002-2012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5.5 2002-2012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5.5.1 经济规模效益:外资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相对稳定
        5.5.2 创新效益:外资创新水平总体较高但内部出现分化
        5.5.3 协调效益:总体协调下,前期投资重型化导致本阶段产出协调度低
        5.5.4 绿色效益:外资绿色生产水平继续优于内资但优势开始缩小
        5.5.5 开放效益:外企在出口总额中的贡献增加但外企的外向度下降
        5.5.6 共享效益:就业吸纳能力迅速提高但工资低于平均水平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2013-2018 年——资源型经济转型与内陆开放型经济建设双主导的高质量导向引资阶段
    6.1 2013-2018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6.1.1 国际环境: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投资保护主义抬头和引资竞争加剧
        6.1.2 国内环境:经济新常态与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构建
        6.1.3 省内环境:资源型经济转型、营商环境修复和引资便利化条件打造
        6.1.4 政策环境: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体系建设与区域开放政策一致性提升
    6.2 2013-2018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6.2.1 变迁历程、阶段特征与问题分析
        6.2.2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既有外商增资和跨国公司国内转移成为重要来源
        6.2.3 投资方式特征:独资比例提高但仍然较低
        6.2.4 投资行业特征:资源型经济转型催生独特的行业引资结构
        6.2.5 投资区域特征:开发区的引资载体功能增强推动外商投资区域协调性增加
    6.3 2013-2018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6.3.1 变迁历程:投资性国际商业贷款主导与挖掘山西特色争取援助性贷款
        6.3.2 阶段特征、综合效益与问题分析
    6.4 2013-2018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6.5 2013-2018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6.5.1 经济规模效益:港澳台资规模扩张推动外资整体规模提升
        6.5.2 创新效益:内外资创新水平差距逐步缩小
        6.5.3 协调效益:产出相对协调但投资再次开始偏向“煤焦冶电”
        6.5.4 绿色效益:碳生产率保持稳定甚至略有降低
        6.5.5 开放效益:外资企业的外向度和外贸贡献度同步上升
        6.5.6 共享效益:就业吸纳保持稳定,收入带动效益有所好转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反思与未来展望
    7.1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总结
    7.2 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反思
    7.3 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及荣誉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隐性逻辑关系与经济类文本的翻译 ——《新兴市场大趋势》(节选)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1.TASK DESCRIPTION
    1.1 Task Background
    1.2 An Overview of the Source Text
    1.3 Reasons for Choosing the Source Text
    1.4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1.5 Objectives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2.PROCESS DESCRIPTION
    2.1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
        2.1.1 Literature Review
        2.1.2 Preparation of Dictionaries and Online Resources
        2.1.3 Preparation of Parallel Texts
        2.1.4 Preparation of Translation Principles
        2.1.5 Preparation of Glossary
    2.2 Process of Translation
        2.2.1 Challenges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2.2.2 Translation Schedule
    2.3 After-translation Management---Quality Control
3.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Implicit Logic Connection and Implicit Logic Relation
    3.2 Expression Forms of Implicit Logic Relations
4.CASE STUDY
    4.1 Implicit Logic Relations Expressed by Verbalization
    4.2 Implicit Logic Relations Expressed by Attributive Clauses
    4.3 Implicit Logic Relations Expressed by Phrases
        4.3.1 Implicit Logic Relations Expressed by Prepositional Phrases
        4.3.2 Implicit Logic Relations Expressed by Participle Phrases
5.CONCLUSION
    5.1 Major Findings
    5.2 Limitations
REFERENCES
APPENDICES
    Appendix A
    Appendix B

(3)亚洲开发银行基础设施建设PPP融资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简要评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相关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基础设施
        2.1.2 融资模式
        2.1.3 PPP融资模式
    2.2 相关理论
        2.2.1 公共物品理论
        2.2.2 公共选择理论
        2.2.3 产权理论
        2.2.4 企业投资理论
第3章 亚开行基础设施建设PPP融资模式发展背景与推进情况
    3.1 亚开行基础设施建设PPP融资模式发展背景
        3.1.1 全球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对经济增长造成较大制约
        3.1.2 基建资金缺口大与储蓄资金充裕并存,缺少转化平台
        3.1.3 亚开行成员优势互补,基础设施投资公私合作潜力大
    3.2 亚开行基础设施建设PPP融资模式推进情况
        3.2.1 推进概况
        3.2.2 发展特点
第4章 亚开行基础设施建设PPP融资模式的运行
    4.1 亚开行基础设施建设PPP融资模式运行框架
        4.1.1 参与主体
        4.1.2 运营部门
        4.1.3 融资结构
    4.2 亚开行基础设施建设PPP融资模式的运行流程
        4.2.1 项目准备阶段
        4.2.2 建设推进阶段
        4.2.3 回购移交阶段
    4.3 亚开行基础设施建设PPP融资模式的运行机制
        4.3.1 项目决策机制
        4.3.2 项目评估机制
        4.3.3 风险分担机制
第5章 亚开行基础设施建设PPP融资模式运行效果与优势分析
    5.1 亚开行基础设施建设PPP融资模式运行效果
        5.1.1 提高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融资能力
        5.1.2 提升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和质量
        5.1.3 加快周期长的基础设施建设进程
        5.1.4 增强各部门适应PPP融资模式的能力
        5.1.5 完善公私部门合作的运营制度体系
    5.2 亚开行基础设施建设PPP融资模式的优势
        5.2.1 提供项目咨询和技术援助促进交易谈判程序标准化
        5.2.2 为项目主要业务环节提供机制保障
        5.2.3 充当信用中介角色保证基础设施建设的下游交易活跃
第6章 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
    6.1 亚开行基础设施建设PPP融资模式存在的问题
        6.1.1 决策权力结构不平衡
        6.1.2 项目参与方沟通不及时
        6.1.3 缺少PPP数据管理平台
    6.2 完善亚开行基础设施建设PPP融资模式的建议
        6.2.1 建立PPP优质项目库提供数据支持
        6.2.2 推进决策机制改革促进成员间合作
        6.2.3 利用合作基金等新方式参与PPP融资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韩国企业借助亚投行推进外向型经济社会发展与建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研究综述评价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1.6 创新点
2 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
    2.1 基本概念
        2.1.1 “一带一路”战略
        2.1.2 基础设施
        2.1.3 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
    2.2 相关理论
        2.2.1 开发性金融理论
        2.2.2 地缘经济学理论
3 亚投行同多边开发银行的比较分析
    3.1 多边开发银行的特点
    3.2 亚投行的特点
        3.2.1 成员国多,资本金差异大
        3.2.2 组织结构合理,权限集中
        3.2.3 投资运行规范,程序流畅
        3.2.4 投资行业多样,发展趋势良好
    3.3 亚投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 相当高的中国的投票权
        3.3.2 投资规模较小
        3.3.3 独自推进能力弱
        3.3.4 忽视东北亚地区投资
    3.4 亚投行同多边开发银行的比较优势分析
        3.4.1 亚投行同世界银行的比较优势分析
        3.4.2 亚投行同亚洲开发银行的比较优势分析
4 韩国企业借助亚投行推进外向型经济发展分析
    4.1 韩国对外投资现状分析
        4.1.1 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4.1.2 进出口贸易增速下降
        4.1.3 海外基础设施投资处于停滞期
    4.2 韩国企业借助亚投行投资的现状
        4.2.1 投资项目额度不高
        4.2.2 获取的投资项目少
    4.3 借助亚投行投资提升韩国企业国际竞争力
        4.3.1 借助亚投行投资提升韩国企业竞争力
        4.3.2 韩国参与亚投行项目潜力分析
    4.4 韩国借助亚投行开发朝鲜基础设施
        4.4.1 朝鲜基础设施现状
        4.4.2 基础设施开发费用及筹资渠道
        4.4.3 韩国借助亚投行投资朝鲜基础设施是最佳选择
    4.5 韩国借助亚投行对外投资项目案例分析
        4.5.1 LS电缆案例
        4.5.2 水资源公社和南东发展公司案例
5 韩国企业借助亚投行推进外向型社会发展分析
    5.1 对韩国的社会影响力分析
        5.1.1 增强韩国社会的活力
        5.1.2 有利于提高国际社会地位
        5.1.3 有利于增进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5.2 对投资国家的社会影响力案例分析
        5.2.1 孟加拉国
        5.2.2 阿曼
6 韩国企业借助亚投行的政策建议
    6.1 通过投资开发型项目积极开展业务
    6.2 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的事业
    6.3 确保技术竞争力和培养专门人才
    6.4 加强政府、企业和有关部门的合作
    6.5 与亚投行、当地政府和企业建立网络
7 研究结论
    7.1 启示点
    7.2 局限点
参考文献
致谢

(5)亚投行贷款的条件性研究 ——以亚投行贷款条件性之完善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起与构想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研究价值、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贷款条件性概述
    第一节 贷款条件性的含义及演进
        一、贷款条件性的含义
        二、贷款条件性的演进
    第二节 亚投行的贷款业务与贷款条件性
        一、亚投行的贷款业务
        二、亚投行贷款条件性
第二章 亚投行贷款条件性具体内容分析
    第一节 亚投行贷款条件的原则性规定
        一、贷款条件的一般原则性规定
        二、贷款条件的特殊原则性规定
    第二节 亚投行贷款的适用条件
        一、贷款的财务条件
        二、贷款的担保条件
    第三节 亚投行贷款的环境条件——《环境和社会政策》
        一、《环境和社会政策》的含义与理论基础
        二、《环境与社会政策》的内容
    第四节 亚投行贷款的禁止条件
        一、贷款的中止条件
        二、贷款的终止条件
第三章 亚投行与代表性多边金融机构贷款条件性之比较
    第一节 亚投行与IMF之重要贷款条件性比较
        一、IMF贷款条件性考察
        二、亚投行与IMF贷款之政治条件比较
        三、IMF贷款条件性评析及启示
    第二节 亚投行与亚开行之重要贷款条件性比较
        一、亚开行贷款条件性考察
        二、亚投行与亚开行贷款之环境条件比较
        三、亚开行贷款条件性评析及启示
    第三节 亚投行与世界银行之重要贷款条件性比较
        一、世界银行贷款条件性考察
        二、亚投行与世界银行贷款之禁止条件比较
        三、世界银行贷款条件性评析及启示
第四章 亚投行贷款条件性存在的问题与完善设想
    第一节 亚投行贷款条件性存在的问题
        一、亚投行未来政策贷款条件性缺乏法律规制
        二、亚投行贷款环境条件的局限性
        三、亚投行贷款禁止条件的局限性
    第二节 对亚投行贷款条件性的完善设想
        一、亚投行未来政策贷款条件性的构建理念
        二、完善亚投行贷款环境条件规则
        三、完善亚投行贷款禁止条件规则
结语
参考文献

(6)亚投行之环境与社会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国际金融组织环境与社会机制的概述
    1.1 传统多边开发银行之环境与社会机制
        1.1.1 世界银行之环境与社会机制
        1.1.2 亚洲开发银行之环境与社会机制
        1.1.3 典型传统多边开发银行环境与社会机制之对比
    1.2 亚投行环境与社会机制的概述
        1.2.1 亚投行环境与社会机制的概念
        1.2.2 亚投行环境与社会机制的性质
        1.2.3 亚投行环境与社会机制的价值
        1.2.4 国际法视野下的亚投行环境与社会机制
第2章 亚投行环境与社会机制之发展与创新
    2.1 亚投行环境与社会机制之构建
        2.1.1 亚投行环境与社会机制草案
        2.1.2 亚投行现行环境与社会机制
    2.2 环境与社会机制相关机制之创新
        2.2.1 亚投行治理机制之创新
        2.2.2 亚投行磋商机制之创新
        2.2.3 亚投行评估机制之创新
第3章 亚投行环境与社会机制之不足
    3.1 亚投行环境与社会机制的实体规则之不足
        3.1.1 银行的作为义务规定不足
        3.1.2 环境与社会评估标准略显粗糙
    3.2 亚投行环境与社会机制的程序规则之不足
        3.2.1 磋商程序与高标准承诺存在差距
        3.2.2 信息披露规则缺陷
        3.2.3 申诉规则不充分
第4章 亚投行环境与社会机制之完善
    4.1 亚投行环境与社会机制实体规则之完善
        4.1.1 审慎细化责任义务条款
        4.1.2 恰当修缮评估标准
        4.1.3 创新深化合作模式
    4.2 亚投行环境与社会机制程序规则之完善
        4.2.1 提升磋商程序平等性
        4.2.2 增强信息披露透明度
        4.2.3 提高申诉高效性
结语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东南亚“全球城市”环境治理的多层次国际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不足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与论文架构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东南亚城市环境问题及治理困境
    第一节 雅加达的环境问题及治理困境
    第二节 马尼拉的环境问题及治理困境
    小结
第二章 主体治理:城市层面的国际合作
    第一节 环境治理中的城市
    第二节 雅加达大都会层面的环境治理国际合作
    第三节 马尼拉大都会层面的环境治理国际合作
    小结
第三章 授权治理:国家层面的国际合作
    第一节 环境治理中的国家与城市
    第二节 印度尼西亚政府层面的国际合作
    第三节 菲律宾政府层面的国际合作
    小结
第四章 服务治理:区域层面的国际合作
    第一节 城市环境治理的东盟机制
    第二节 东盟层面的国际合作
    小结
第五章 协调治理:跨国城市网络层面的国际合作
    第一节 环境治理中的全球性跨国城市网络
    第二节 环境治理中的区域性跨国城市网络
    小结
第六章 多层次国际合作治理的经验、困境及解决之道
    第一节 多层次国际合作治理的经验
    第二节 多层次国际合作的困境及解决之道
    小结
结束语:未竟的治理进程
    一、初步的结论
    二、进一步思考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后记

(8)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运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目标、方法和内容
    四、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成立及职能
    第一节 亚投行成立的背景
        一、亚洲地区对基础设施投资的需求
        二、现有全球金融治理体系的不足
        三、中国的经验和能力
    第二节 亚投行的发展历程及职能
        一、亚投行的发展历程
        二、亚投行的性质、宗旨及职能
第二章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运行机制的构成
    第一节 亚投行的运行目标
    第二节 亚投行的管理机制
        一、亚投行的权力机构——理事会
        二、亚投行的执行机构——董事会
        三、亚投行的高级管理层——行长及副行长
    第三节 亚投行的业务规则
        一、资金来源
        二、投票权及决策规则
        三、主要业务
第三章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运行机制的优势
    第一节 亚投行运行目标的优势
        一、其它世界性金融机构运行目标的概况及缺陷
        二、亚投行运行目标的优势
    第二节 亚投行管理机制的优势
        一、其它世界性金融机构管理机制的概况及缺陷
        二、亚投行管理机制的优势
    第三节 亚投行业务规则的优势
        一、其它世界性金融机构业务规则的概况及缺陷
        二、亚投行业务规则的优势
第四章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运行机制的发展走向
    第一节 亚投行运行目标的发展走向
    第二节 亚投行管理机制的发展走向
        一、建立独立的监督管理机构
        二、建立危机应对机构
        三、充分发挥亚投行行长的作用
    第三节 亚投行业务规则的发展走向
        一、吸引多元化资本,扩充运行资金
        二、在投票权上保证亚洲地区成员国的优势
        三、完善决策规则,成立协商机构和业务咨询机构
        四、简化业务审批流程
        五、明确业务重点,加大资金投入
        六、建立业务全流程评估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外交学院硕士研究生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9)政经文本汉译过程中的衔接问题与解决方案 ——Australia and China in Regional Economic Diplomacy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二、任务描述
    2.1 翻译任务背景内容
    2.2 翻译任务的意义价值
    2.3 政经类文本特征分析
        2.3.1 词的特点
        2.3.2 句的特征
        2.3.3 语篇的特征
三、翻译过程
    3.1 译前准备
        3.1.1 相关资料准备
        3.1.1.1 学术内容相关的资料准备
        3.1.1.2 翻译工具类资源准备
        3.1.1.3 翻译理论知识书籍准备
        3.1.1.4 制定术语表
        3.1.2 语篇衔接理论综述
        3.1.2.1 国外相关衔接理论研究综述
        3.1.2.2 国内相关衔接理论研究综述
    3.2 翻译过程
        3.2.1 初译阶段
        3.2.2 改译阶段
        3.2.3 审校阶段
        3.2.4 翻译问题界定
四、翻译中的语篇衔接问题及解决方案
    4.1 翻译当中遇到的语篇衔接问题
        4.1.1 指代与词汇衔接不明问题
        4.1.2 替代与省略频繁问题
        4.1.3 连接方式不明显
        4.1.4 语篇跨类衔接问题
    4.2 解决衔接问题的方案
        4.2.1 指称与词汇衔接不明问题的解决方法
        4.2.1.1 代词指称替代
        4.2.1.2 复现一致译法
        4.2.1.3 强调指示词
        4.2.2 替代与省略频繁问题的解决方法
        4.2.2.1 增补名词
        4.2.2.2 增添动词
        4.2.2.3 零替代译法
        4.2.3 连接方式不明显问题的解决方法
        4.2.3.1 增添因果关联词
        4.2.3.2 突出让步关系连词
        4.2.3.3 添加转折关系连词
        4.2.4 语篇跨类衔接问题解决方法
        4.2.4.1 增加情态动词
        4.2.4.2 增补时间副词
        4.2.4.3 丰富词汇语法衔接手段
五、翻译实践总结
    5.1 翻译实践中的收获与经验
    5.2 翻译中的不足与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1 术语表
附录2 原文
附录3 译文
致谢

(10)PPP模式在多边开发银行基础设施项目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亚投行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论文选题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基础设施PPP模式的研究综述
        二、多边开发银行基础设施建设及参与PPP项目的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四节 论文创新点和不足
第一章 公私合作模式(PPP)理论分析
    第一节 公私合作模式(PPP)的涵义
    第二节 公私合作模式(PPP)理论基础
        一、公共产品理论
        二、公共选择理论
        三、产权理论
        四、委托代理理论
        五、投资组合理论
    第三节 公私合作模式(PPP)的作用和应用分析
        一、PPP模式投资基础设施带动经济增长和贫困减少
        二、PPP应用的优势与劣势
        三、PPP的实际应用
第二章 多边开发银行公私合作模式(PPP)实践分析
    第一节 公私合作模式(PPP):多边开发银行的作用与缺陷
        一、多边开发银行的作用
        二、现有多边开发银行体系的缺陷
    第二节 世界银行公私合作模式(PPP)实践分析
        一、世界银行支持PPP模式的战略与成就
        二、世界银行公私合作模式实践经验和建议
        (一)新兴国家PPP项目能够达到较高成功率
        (二)各项目部门的法律和监管框架要求存在不同
        (三)有效的担保机制对于PPP项目至关重要
        (四)严格的尽职调查与PPP项目成功率极度相关
        (五)避免过于复杂的项目设计和不合理的项目规划
        (六)PPP项目评估制度不够完善
    第三节 亚洲开发银行公私合作模式(PPP)实践分析
        一、亚洲开发银行支持PPP模式的战略与成就
        二、亚洲开发银行公私合作模式实践经验和建议
        (一)提高PPP中各部门的角色及作用的认识
        (二)应关注并克服私人部门参与基础设施投资障碍
        (三)提供针对于发展中国家金融系统的技术援助
        (四)应用并帮助发展中国家使用物有所值分析方法
    第四节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公私合作模式(PPP)实践分析
        一、亚投行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战略概述
        二、亚投行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的作用
        三、亚投行PPP相关项目实践分析
    第五节 多边开发银行对比分析
    第六节 多边开发银行公私合作模式(PPP)项目案例分析
        一、缅甸电信部门改革PPP项目
        二、斯里兰卡科伦坡港伊丽莎白女王码头PPP项目
        三、塞内加尔发电厂PPP项目
第三章 亚投行公私合作模式(PPP)启示与建议
    一、进行充分且富有效率的尽职调查
    二、优先选择更适合PPP模式的部门开展业务
    三、重点关注政治风险并进行有必要的PPP模式宣传
    四、建立PPP完整生命周期监测评估系统
    五、完善PPP业务部门,设立独立的咨询机构和担保机构
    六、创新工作模式,注重项目导向分工
    七、与其他多边开发机构充分交流合作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新项目信息(论文参考文献)

  • [1]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2018)[D]. 赵永斌. 山西大学, 2021(02)
  • [2]隐性逻辑关系与经济类文本的翻译 ——《新兴市场大趋势》(节选)翻译报告[D]. 刘美珊.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08)
  • [3]亚洲开发银行基础设施建设PPP融资模式研究[D]. 程梦圆. 吉林大学, 2020(08)
  • [4]韩国企业借助亚投行推进外向型经济社会发展与建议研究[D]. SON WOOSUNG. 青岛科技大学, 2019(12)
  • [5]亚投行贷款的条件性研究 ——以亚投行贷款条件性之完善为视角[D]. 张佳敏.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10)
  • [6]亚投行之环境与社会机制研究[D]. 淦醇. 南昌大学, 2019(02)
  • [7]东南亚“全球城市”环境治理的多层次国际合作研究[D]. 汪炜. 暨南大学, 2019(08)
  • [8]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运行机制研究[D]. 王晨雨. 外交学院, 2019(01)
  • [9]政经文本汉译过程中的衔接问题与解决方案 ——Australia and China in Regional Economic Diplomacy翻译实践报告[D]. 抄诗琪. 辽宁师范大学, 2019(01)
  • [10]PPP模式在多边开发银行基础设施项目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亚投行视角[D]. 俊娜.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2019(08)

标签:;  ;  ;  ;  ;  

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的新项目信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