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微贮、氨化稻秸饲喂西镇牛效果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吴建萌[1](2020)在《稻秸菌酶联用黄贮工艺参数研究》文中提出稻秸适口性和品质较差,营养转化率不高,作为反刍动物饲料直接饲喂效果不佳黄贮加工是提高稻秸饲料化利用的重要途径。良好的发酵型添加剂是获得优质黄贮饲料的必要条件,市场上发酵型添加剂种类繁多,发酵效果参差不齐,因此,本试验从黄贮菌种、时间、水分、酶制剂等方面进行优化,拟开发一种菌酶联用的稻秸黄贮发酵工艺参数,为提高水稻秸秆黄贮质量提供参考依据。试验首先选用市场上销售的三种乳酸菌制剂产品(进口发酵菌制剂(A),主要成分为乳酸乳球菌(O-224)和布氏乳杆菌(LB1819),活菌总数≥1.0×109CFU/g;国产发酵菌制剂(B),主要成分为由植物性乳酸杆菌(优选特效菌种),酪酸菌,戊糖片球菌,活菌总数≥1.0X 109 CFU/g。国产发酵菌制剂(C);主要成分为戊糖片球菌、植物乳杆菌,活菌数≥1.0×109 CFU/g),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研究含水量、玉米粉添加量等因素对稻秸黄贮的影响,筛选出较优的工艺参数。然后,选用不同发酵菌种(植物乳杆菌、布氏乳杆菌、戊糖片球菌、酿酒酵母)和酶制剂,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不同菌种组合和酶制剂对稻秸黄贮的影响,筛选出较优的菌酶联合发酵工艺参数。最后,对乳酸菌发酵制剂和菌酶联合最优工艺进行比较,通过隶属函数分析,探讨各自产品的优缺点,筛选出最优的稻秸黄贮工艺参数。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不同发酵菌制剂黄贮参数优化试验中,进口发酵菌制剂(A)黄贮水稻秸秆最佳水分含量为60%,此时黄贮pH值可以低至4.03。国产发酵菌制剂(B)和国产发酵菌制剂(C)黄贮水稻秸秆最佳水分含量为65%,此时黄贮pH值分别为4.18和4.11。进口发酵菌制剂(A)黄贮水稻秸秆玉米粉最佳添加量为5%,此时黄贮pH值可以低至3.96。国产发酵菌制剂(B)和国产发酵菌制剂(C)黄贮水稻秸秆玉米粉最佳添加量为7%,此时黄贮pH值分别为4.13和4.05。进口发酵菌制剂(A)黄贮水稻秸秆最优工艺参数为:水分含量为60%、玉米粉添加量为5%、发酵45d;国产发酵菌制剂(B)和国产发酵菌制剂(C)黄贮水稻秸秆最优工艺参数为:水分含量为65%、玉米粉添加量为7%、发酵45d。2)菌酶联合黄贮水稻秸秆,对发酵品质影响的因素重要性排序为:复合酶制剂>黄贮水分>菌种比例>黄贮时间,且以复合酶制剂添加量0.15%、黄贮水分60%、植物乳杆菌:布氏乳杆菌:戊糖片球菌:酿酒酵母=3:1:1:1和黄贮时间60d为最优水平,黄贮水稻秸秆品质良好。3)通过菌酶联合的发酵与市场上现有的发酵菌制剂黄贮稻秸比较,将各处理间具有显着性差异的10个发酵指标进行隶属函数分析,其中乳酸(LA)、乙酸(AA)、丁酸(BA)、干物质(DM)、粗脂肪(EE)、粗蛋白质(CP)、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有氧稳定性(AS)为正向指标,pH值、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为负向指标。对10项指标的隶属函数值的平均值进行综合价值排序,平均值越越大,黄贮综合价值越大,反之越小,各处理的综合价值排序为T处理(0.791)>Z处理(0.523)>Y处理(0.364)>Z处理(0.326),即:进口发酵菌制剂(A)>国产发酵菌制剂(B)>国产发酵菌制剂(C)>菌酶联合工艺黄贮的发酵型添加剂。结论:进口发酵菌制剂(A)黄贮稻秸最佳工艺为:水分60%,玉米粉5%;国产发酵菌制剂(B)黄贮稻秸最佳工艺为:水分65%,玉米粉7%;国产发酵菌制剂(C)黄贮稻秸最佳工艺为:水分65%,玉米粉7%。菌酶联合发酵最优水平:复合酶制剂添加量0.15%、黄贮水分60%、植物乳杆菌:布氏乳杆菌:戊糖片球菌:粮酒酵母=3:1:1:1和黄贮周期60d。最佳工艺参数比较为:进口发酵菌制剂(A)>国产发酵菌制剂(B)>国产发酵菌制剂(C)>菌酶联合工艺参数。
薛天涵[2](2020)在《饲喂青贮稻秸对湖羊生长性能及肠道微生物菌群与代谢的影响》文中指出
薛天涵[3](2020)在《饲喂青贮稻秸对湖羊生长性能及肠道微生物菌群与代谢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
李玲玉[4](2019)在《微贮稻草和新鲜玉米秸秆对肉牛生产性能、微生物区系和差异代谢物影响的比较》文中研究说明本试验以育肥期西门塔尔杂交牛为试验对象,比较饲喂微贮稻草和新鲜玉米秸杆在肉牛生长性能、瘤胃与粪便微生物、瘤胃与血液差异代谢物和肌肉品质方面的差异,以评价微贮稻草和新鲜玉米秸杆的饲用效果,为农作物秸杆饲料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将20头体重相近的健康西门塔尔杂交公牛平均分成两组进行为期90天的饲养试验,其中一组饲喂以微贮稻草为粗饲料的日粮,另一组饲喂以新鲜玉米秸杆为粗饲料的日粮。分别在试验第一天和最后一天对所有试验肉牛逐一进行空腹称重,并且在试验第30天、试验第60天和试验第90天晨饲前对所有试验肉牛同时采集颈静脉血、瘤胃液和粪便样品。试验结束时,选取2头接近平均体重的肉牛进行屠宰并采集眼肉、腱子肉和里脊肉样品。试验结果表明:1、微贮稻草组肉牛和玉米秸杆组肉牛之间的平均日增重、血液生化指标和瘤胃发酵参数均分别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与饲喂玉米秸杆相比,给肉牛饲喂微贮稻草能显着提高肉牛第60和第90天瘤胃液中的乙酸和丙酸浓度(P<0.05),同时有助于提高试验全期血浆中的总蛋白、球蛋白、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浓度(P>0.05)并降低血浆中的尿素氮浓度(P>0.05)。2、微贮稻草组肉牛试验期瘤胃液中细菌的平均菌群丰度指数和菌群多样性指数分别高于玉米秸杆组肉牛(P>0.05),但真菌的平均菌群丰度指数和菌群多样性指数则分别低于玉米秸杆组肉牛(P>0.05)。微贮稻草组肉牛和玉米秸杆组肉牛瘤胃液中门水平的细菌优势菌群均为拟杆菌门细菌、厚壁菌门细菌和软壁菌门细菌,微贮稻草组肉牛瘤胃液中的拟杆菌门细菌的表达丰度高于玉米秸杆组肉牛而厚壁菌门细菌的表达丰度则低于玉米秸杆组肉牛,其中,微贮稻草组肉牛第90天瘤胃液中的拟杆菌门细菌的表达丰度显着高于玉米秸杆组肉牛(P<0.05)而厚壁菌门细菌的表达丰度则显着低于玉米秸杆组肉牛(P<0.05)。微贮稻草组肉牛和玉米秸杆组肉牛瘤胃液中门水平的真菌优势菌群均为新丽鞭毛菌门和子囊菌门,但两组肉牛之间的新丽鞭毛菌门真菌表达丰度和子囊菌门真菌表达丰度均无显着差异(P>0.05)。3、微贮稻草组肉牛粪便中细菌和真菌的菌群丰度指数及菌群多样性指数分别低于玉米秸杆组肉牛(P>0.05)。微贮稻草组肉牛和玉米秸杆组肉牛粪便中门水平的细菌优势菌群均为厚壁菌门细菌、拟杆菌门细菌和软壁菌门细菌,其中,微贮稻草组肉牛第60天和第90天粪便中厚壁菌门细菌的表达丰度分别低于玉米秸杆组肉牛(P>0.05)而拟杆菌门细菌的表达丰度则高于玉米秸杆组肉牛(P>0.05)。微贮稻草组肉牛和玉米秸杆组肉牛瘤胃液中门水平的真菌优势菌群均为新丽鞭毛菌门和子囊菌门,其中,微贮稻草组肉牛第90天粪便中的子囊菌门真菌表达丰度显着高于玉米秸杆组肉牛(P<0.05)而新丽鞭毛菌门真菌表达丰度则显着低于玉米秸杆组肉牛(P<0.05)。4、肉牛瘤胃液中的浓度差异代谢物共有16种,其中,微贮稻草组肉牛瘤胃液中的苏氨酸和谷氨酸浓度显着低于玉米秸杆组肉牛(P<0.05),其余14种代谢物的浓度均显着高于玉米秸杆组肉牛(P<0.05)。肉牛血清中的浓度差异代谢物共有9种,其中,微贮稻草组肉牛血清中的α-酮基异己酸和甘油浓度分别显着(P<0.05)和极显着(P<0.01)高于玉米秸杆组肉牛,其余7种代谢的浓度均显着低于玉米秸杆组肉牛(P<0.05)。5、与饲喂新鲜玉米秸杆相比,饲喂微贮稻草对西门塔尔肉牛眼肉和里脊肉中的风味氨酸酸含量无显着影响(P>0.05),但可以显着提高眼肉和里脊肉中硬脂酸的含量(P<0.05);另外,饲喂微贮稻草能显着或极显着增加西门塔尔肉牛腱子肉中鲜味氨基酸(天门冬氨酸、谷氨酸)和甜味氨基酸(丙氨酸、甘氨酸)的含量,降低腱子肉中的苦味氨基酸(蛋氨酸、精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含量,但对腱子肉中的脂肪酸含量无显着影响(P>0.05)。
王斌,朱克华,贺亚媚[5](2018)在《不同处理稻草育肥西镇牛的效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比较分析不同方法处理稻草对西镇牛育肥效果的影响,为提高稻草饲料化利用率,增加肉牛养殖效益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研究了微贮、氨化处理对稻草养分含量及对西镇牛母牛生长性能和单位增重成本的影响。结果表明,微贮和氨化能提高稻草粗蛋白含量,分别提高25.1%和104.5%;降低稻草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饲喂微贮和氨化稻草能显着提高西镇牛增重,分别提高72.1%、60.3%。1 kg增重成本分别降低了39.7%、34.4%。微贮和氨化处理稻草饲喂西镇牛,是汉中市稻草饲料化利用的有效途径。
李玲玉,赖涛,刘旭,毛春瑕,何余涌,陆伟[6](2017)在《酶制剂及益生菌复配对微贮稻草感官性状及pH值的影响》文中认为为提高稻草的适口性和消化利用率,本试验以纤维素酶、木聚糖酶、枯草芽孢杆菌和粪肠球菌作为试验因素,采用L9(3)4正交设计确定试验组合并对稻草进行微贮发酵处理,分别在第7d、14d和21d对各处理组样品进行感官评定并采集样品测定pH值。结果表明:除Ⅳ和Ⅴ处理组有部分异常气味外,其余各处理组的酸香味正常,Ⅰ和Ⅱ处理组微贮稻草的感官性状分别优于其它处理组。除第Ⅶ处理组pH值变化异常外,其余各处理组pH值均随微贮时间的延长呈降低趋势。综合考虑微贮稻草的感官性状和pH值变化可知,Ⅰ和Ⅱ处理组的微贮效果最好。
刘婷婷[7](2017)在《“张杂谷”饲草加工调制技术及营养价值评定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就“张杂谷”饲草开展了谷草氨化、全株谷子青贮和收获籽实后谷秸黄贮三种加工调制技术探究,通过营养成分含量变化和体外产气法评定其对“张杂谷”饲草营养价值的影响,以确立“张杂谷”饲草适宜的加工调制技术。研究分三个试验进行:(1)不同尿素水平(占秸秆重的3%、4%、5%和6%)和水用量(20%、30%、40%和50%)对氨化谷草的养分含量和体外培养发酵产气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5%和6%尿素氨化谷草中的CP含量极显着高于3%和4%尿素氨化谷草(P<0.01)。随尿素用量的增加,氨化谷草中的NDF含量降低。水用量对氨化谷草中CP含量及结构性纤维成分含量均未产生显着影响(P>0.05)。随着尿素添加水平的升高,氨化谷草的营养物质降解率和体外发酵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综合评定,氨化谷草的适宜尿素用量为5%,水用量为50%。(2)两种处理形式(处理A:在全株谷子青贮中添加2%、4%和6%的糖蜜;处理B:在处理A的基础上再添加1.5‰的菌剂)对全株谷子青贮的养分含量和体外培养发酵产气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A中4%糖蜜全株谷子青贮的CP含量高于2%和6%糖蜜全株谷子青贮,而NDF含量低于2%和6%糖蜜全株谷子青贮;处理B与处理A结果相似。两种处理方式均能不同程度的提高营养物质降解率和体外发酵指标。综合评价,全株谷子青贮时添加4%糖蜜为宜。(3)四种处理形式(处理A:添加收获籽实后谷秸鲜重1‰、2‰、3‰的菌剂;处理B:添加谷秸鲜重2%、3%、4%的尿素及2‰的菌剂;处理C:添加谷秸鲜重0.5%、1%、2%的玉米面;处理D:在处理C的基础上分别再添加2%尿素+2‰菌剂)对谷草黄贮的养分含量和体外培养发酵产气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如以CP和NDF含量评价谷草品质,处理A效果最好。处理A和处理B均提高了CPD,处理B极显着提高了黄贮谷草的NDFD(P<0.01)。综合分析,谷草黄贮的适宜方式为处理A,以添加1‰菌剂效果最佳。本研究结果表明,“张杂谷”谷草氨化的适宜尿素用量为5%,水用量为50%;“张杂谷”全株青贮以添加4%的糖蜜为宜;“张杂谷”谷草黄贮以添加1‰菌剂效果最佳。确立了“张杂谷”饲草的适宜氨化、青贮和黄贮加工调制技术。
程文杰[8](2013)在《人工栽培沙棘枝叶不同处理对绵羊育肥效果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试验采用人工栽培沙棘枝,进行晾干、微贮和氨化等方法处理,测定处理后沙棘枝叶的常规营养成分含量并进行分析比较;将处理后的沙棘枝叶替代部分粗饲料饲喂绵羊,测定全混日粮各养分在绵羊体内的表观消化率;研究沙棘枝叶全混日粮对绵羊生长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为沙棘枝叶作为反刍动物新型饲料资源的生产应用提供科学依据。试验一、沙棘枝叶的不同处理及营养物质含量变化。沙棘枝叶经过晾干、微贮和氨化方法处理后,对其常规营养成分含量进行分析测定。沙棘枝叶经过微贮和氨化处理后,粗蛋白含量得到了提高,氨化组与晾干组、微贮组比较均差异显着(P﹤0.05);微贮组和氨化组粗脂肪含量提高,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降低,与晾干组比较均差异显着(P﹤0.05)。试验二、不同处理沙棘枝叶对绵羊全混合日粮表观消化率的影响。采用晾干、微贮、氨化三种不同的方法对沙棘枝叶进行处理后对绵羊进行饲喂,使用全收粪法测定全混日粮中干物质(DM)、有机物质(OM)、蛋白质(CP)、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的表观消化率。结果表明,晾干组与对照组比较,全混日粮各养分表观消化率分别降低了5.1%、1.4%、6.6%、6.1%和2.9%,差异不显着(P>0.05);微贮组与对照组比较,全混日粮各的表观消化率分别提高了20.4%、27.8%、28.6、26.7%和22.3%,均差异显着(P<0.05);氨化组与对照组比较,全混日粮各表观消化率分别提高了26.9%、21.6%、21.4%、9.6%和5.5%,除NDF与ADF外,均差异显着(P<0.05)。说明沙棘枝叶经过微贮和氨化处理后可以提高消化利用率。试验三、不同处理沙棘枝叶对绵羊体尺和干物质采食量的影响。在全混日粮中,分别添加晾干、微贮、氨化的沙棘枝叶对绵羊进行育肥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第30d,平均体高和体长方面,微贮组和氨化组的与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显着(P<0.05),其中微贮组最高,对照组最低。干物质采食量氨化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提高了11.2%;微贮组料重比低于对照组,差异极显着(P<0.01);平均日增重微贮组和氨化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极显着(P<0.01),分别提高了39.8%和24.0%。说明经过微贮后的沙棘枝叶对绵羊的育肥效果较好,可以作为反刍动物粗饲料进行推广应用。试验四、不同处理沙棘枝叶对绵羊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采用处理后的沙棘枝叶全混日粮对绵羊进行饲喂。绵羊宰前活重、胴体重、净肉重微贮组和氨化组与对照组比较均得到了提高,差异显着(P<0.05),其中宰前活重、胴体重、净肉重微贮组最高;试验组臂肌的失水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不同部位肌肉粗蛋白含量方面,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显着(P<0.05),其中微贮组最高,对照组最低;臂肌和臀肌的粗脂肪含量,晾干组和氨化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各组背肌粗脂肪含量两两比较均差异不显着(P>0.05);各组背肌粗灰分含量微贮组与其它三组比较均差异显着(P<0.05),其中微贮组最低,晾干组最高。
董臣飞[9](2011)在《水稻生育后期稻草饲用品质相关性状的变化规律及赤霉素处理和留茬高度对稻草饲用品质的影响》文中认为目前我国对水稻(Oryza sativa L.)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稻米产量、品质及抗性方面,而对稻草饲用品质的研究较少。本文对水稻生育后期稻草饲用品质相关性状的变化规律及赤霉素(GA)处理和留茬高度对稻草饲用品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为改善稻草饲用品质提供指导意见,有助于提高稻草饲用率,缓解南方农区因草食畜牧业快速发展产生的粗饲料短缺矛盾。本研究先于2005-2006年利用热研2/密阳23的111个重组自交系RILs的F6、F7代及其亲本,2008年利用两优108、南粳43、南粳44、扬辐粳8号、淮稻6号、徐稻3号、86优8号、武运粳7号等8个江苏水稻品种研究了不同水稻品种(系)间稻草饲用品质的差异。田间试验在江苏省农科院水稻试验田进行,常规肥水管理。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系)间稻草的干物质体外消化率(IVDMD)、稻草中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去灰分酸性洗涤纤维(ADFom)、粗灰分(CA)含量间存在显着差异。IVDMD与NSC极显着正相关(p<0.01),与ADFom、CA极显着负相关(p<0.01)。本研究于2008年利用两优108、南粳43、南粳44、扬辐粳8号、淮稻6号、徐稻3号、86优8号、武运粳7号等8个江苏水稻品种,2009和2010年利用两优108、淮稻6号、南粳43和南粳44等4个江苏水稻品种研究了水稻开花后1-5周稻草(茎鞘和叶片)饲用品质相关性状——NSC、粗蛋白(CP),半纤维素,ADFom、CA的变化规律。田间试验在江苏省农科院水稻试验田进行,常规肥水管理。结果表明,稻草中的NSC含量在开花后1-3周大幅下降,至第5周又有不同幅度的回升,NSC回升率(NSCRR)不同品种间存在显着差异;CP含量在开花后1-5周持续下降;半纤维素含量在开花后第1周小幅下降,第2周左右含量有所回升,第5周与第1周的含量相当;而ADFom和CA含量开花后1-5周维持相对稳定的水平。2009-2010年对稻草茎鞘和叶片中各饲用品质相关性状研究后发现,开花后1-2周茎鞘中的NSC含量高于叶片中的含量,3周左右低于叶片中的含量,4-5周时又高于叶片中的含量。开花后1-5周叶片中的CP和半纤维素含量均高于茎鞘中的含量;而ADFom和CA含量则低于茎鞘中的含量。开花后1-2周,稻草中NSC的主要成分是淀粉,而在开花后3周以后,NSC的主要成分是WSC。本研究又于2009年利用南粳43、南粳46和淮稻6号,2010年利用两优108、南粳43、淮稻6号、扬辐粳8号对水稻生育后期GA处理对稻草饲用品质的影响进行研究。田间试验在江苏省农科院水稻试验田进行,常规肥水管理。2009年在水稻开花后15d对南粳43、南粳46和淮稻6号号喷施了15、30和45g/hm2的GA,2010年分别在水稻开花当天、7d和15d对两优108、淮稻6号、南粳43和扬辐粳8号喷施15、30和45g/hm2的GA,在成熟收获时测定稻草饲用品质等性状。2010年设置了10cm、20cm、30cm三个留茬高度,分析水稻成熟收获时不同留茬高度稻草饲用品质的差异,并对成熟收获的稻草添加10Scfu·g-1鲜重的乳酸菌进行青贮,分析稻草成分与发酵品质的关系。2009年的结果表明,水稻开花后15d喷施15、30、45g/hm2浓度的GA后稻草的CP和NSC含量极显着高于对照(p<0.01)。2010年的结果表明,开花当天、7d和15d喷施15、30、45g/hm2浓度的GA,成熟收获时稻草的每分蘖绿叶面积、绿叶的SPAD和稻草的CP含量极显着高于对照(p<0.01),淮稻6号、南粳43和扬辐粳8号稻草的NSC含量显着高于对照(p<0.01)。不同时间、不同浓度喷施GA对稻草饲用品质的影响效果有所差异。稻草中的NSC和CP含量以开花后15d喷施45g/hm2的效果最好。2010年对成熟收获时10cm、20cm和30cm留茬高度稻草中饲用品质相关性状研究后发现,稻草中的NSC和ADFom含量随着留茬高度的升高而降低,10cm留茬高度稻草中的含量高于留茬20cm和30cm的稻草,而CP含量随着留茬高度的升高而增加,留茬高度20cm和30cm的稻草CP含量高于留茬10cm的稻草。对稻草青贮品质分析表明,稻草中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淀粉、NSC和CP含量与青贮浸提液的pH、NH3-N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与LA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与AA、PA、BA负相关;与青贮后稻草的CP含量极显着正相关(p<0.01),与NDF、ADF含量极显着负相关(p<0.01)。综合本研究的结果得出结论:稻草中的NSC含量与稻草消化率显着正相关,水稻开花后1-5周稻草中的NSC含量先下降后回升,不同品种间NSCRR存在显着差异,开花后喷施GA能有效延缓绿叶衰老,增加成熟时的绿叶保有量以提高稻草CP含量,增加NSC在稻草中的积累量,改善稻草饲用品质,尤以开花后15d喷施45g/hm2GA效果最佳。稻草中的NSC和ADFom含量随着留茬高度的升高而下降,CP含量则随着留茬高度的升高而升高,因此适度提高留茬高度有利于稻草饲用品质的改善。稻草中的NSC和CP含量与青贮后的发酵品质和饲用品质显着正相关。
吕文龙[10](2011)在《益生菌与石灰处理秸秆对绵羊瘤胃发酵及消化性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课题以益生菌(酵母菌与乳酸菌)和石灰复合处理玉米秸秆研究其对秸秆营养价值的影响。通过秸秆的加工调制提高其营养价值和利用率,探讨复合处理方法的可行性,为秸秆饲料在绵羊日粮中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1,筛选不同石灰添加水平与益生菌复合处理秸秆。玉米秸秆经过不同方式处理(益生菌处理组、4%石灰处理组、益生菌和4%石灰处理组、6%石灰处理组、益生菌和6%石灰处理组,对照组)30天后,LP中pH值比对照组、4%石灰处理组和6%石灰处理组低。LP秸秆质地柔软,具有微酸香味且无霉变,而4%石灰组和L均有霉斑出现。LP的NDF和ADF含量为最低,分别比L低7.77%和10.92% (P<0.05)。设计四种处理:CK、L、P和LP进行下一步试验。选用玉米秸秆(CK组)、6%石灰处理秸秆(L组)、益生菌处理秸秆(P组)、益生菌与石灰复合处理秸秆(LP组)为试验材料。选用4只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成年雄性东北细毛羊,按4×4拉丁方试验设计,分别饲喂四种不同处理秸秆,研究其对绵羊适口性、瘤胃发酵、养分动态消失率和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结果如下:试验2,LP和P绵羊采食速度和采食量差异不显着,LP比L高出27.24%和50.79% (P<0.05),比CK提高29.04%和54.55% (P<0.01),差异极显着,差异显着。分别为3.97 g/min和978.92 g/d。试验3,对绵羊瘤胃发酵影响试验可以看出,各组瘤胃液pH值在8 h内先降低后升高,均在正常生理范围内(5.71~6.98),各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LP瘤胃NH3-N浓度在0 h和6 h显着高于CK、L(P<0.05),采食后2 h极显着高于CK、L (P<0.01)。各处理组乙酸、丙酸、丁酸、TVFA及乙酸/丙酸比值在0、6、8 h差异均不显着(P>0.05)。瘤胃TVFA浓度在采食后2 h,显着高于P和CK (P<0.05)。试验4,采用尼龙袋法测定秸秆养分瘤胃消失率。LP干物质瘤胃消失率个时间点均高于其他各组,培养6 h比L提高14.81% (P<0.05),培养6、12、24、48 h显着高于P (P<0.05),在6 h和24 h极显着高于CK (P<0.01)。LP瘤胃NDF和ADF消失率经培养6 h,显着高于CK和L(P<0.05),但与P差异不显着;24、48和72 h显着高于CK、L和P (P<0.05)。试验5,益生菌与石灰复合处理能显着提高日粮表观消化率,LP组DMD比CK提高了18.36% (P<0.05),比P和L分别提高6.45%和5.22%,差异不显着(P>0.05)。OMD表现出与DMD相似的规律,LP组、P组、L组分别较CK高11.57%、8.25%、8.42%,差异显着(P<0.05),比P和L分别提高2.91%和3.11%,差异不显着(P>0.05)。LP、P组DCP之间差异不显着,但显着高于CK组和L组(P<0.05)。LP组DNDF比CK提高了28.57% (P<0.05),比P和L分别提高7.88%和5.34%,差异不显着(P>0.05)。LP组DADF极显着高于CK(P<0.01),显着高于L和P。(P<0.05)。
二、微贮、氨化稻秸饲喂西镇牛效果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微贮、氨化稻秸饲喂西镇牛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稻秸菌酶联用黄贮工艺参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清单 |
1 文献综述 |
1.1 稻秸利用现状 |
1.2 稻秸常见处理技术 |
1.2.1 物理处理法 |
1.2.2 化学处理法 |
1.2.3 微生物处理法 |
1.3 秸秆的黄贮发酵技术的研究进展 |
1.3.1 黄贮原理及发酵过程 |
1.3.2 黄贮技术要点 |
1.4 黄贮方法 |
1.4.1 窖贮技术 |
1.4.2 堆贮技术 |
1.4.3 裹包技术 |
1.4.4 袋贮技术 |
1.5 黄贮饲料质量的评定方法 |
1.6 黄贮添加剂 |
1.6.1 促进发酵型添加剂在黄贮中的应用 |
1.6.2 抑制发酵型添加剂在黄贮中的应用 |
1.6.3 营养型添加剂在黄贮中的应用 |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原料与菌种 |
2.1.2 主要仪器 |
2.1.3 主要试剂 |
2.1.4 主要培养基配制 |
2.2 试验方法 |
2.2.1 菌种活化与扩大培养 |
2.2.2 乳酸菌和酵母菌计数方法 |
2.2.3 发酵菌制剂的使用方法 |
2.2.4 水稻秸秆黄贮的制作 |
2.2.5 不同发酵菌制剂黄贮参数优化设计 |
2.2.6 稻秸黄贮参数优化指标pH值的评定 |
2.2.7 菌酶联合黄贮水稻秸秆工艺参数优化设计 |
2.2.8 黄贮水稻秸秆现场感官评定 |
2.2.9 黄贮水稻秸秆发酵数据测定 |
2.2.10 黄贮水稻秸秆常规营养成分测定 |
2.2.11 黄贮水稻秸有氧稳定性测定 |
2.2.12 不同发酵剂制剂与菌酶联合发酵最优条件下黄贮稻秸品质比较的试验设计 |
2.2.13 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发酵剂制剂黄贮参数优化研究 |
3.1.1 水分含量对水稻秸秆黄贮pH值的影响 |
3.1.2 玉米粉添加量对水稻秸秆黄贮pH值的影响 |
3.2 菌酶联合黄贮水稻秸秆工艺参数优化研究 |
3.2.1 菌酶联合黄贮对水稻秸秆感官评定结果的影响 |
3.2.2 菌酶联合处理对水稻秸秆实验室评定结果的影响 |
3.2.3 菌酶联合黄贮处理对水稻秸秆营养成分的影响 |
3.2.4 菌酶联合黄贮处理对水稻秸秆发酵品质影响的综合平衡正交分析 |
3.3 不同发酵剂制剂与菌酶联合发酵最优条件下黄贮稻秸品质的研究 |
3.3.1 不同发酵剂制剂最优处理对黄贮稻秸感官评定 |
3.3.2 不同发簿菌制剂最优对黄贮稻秸实验室指标和有气稳定性的影晌 |
3.3.3 不同发酵蔺制剂最优处理对黄贮水稻秸秆营养品质的影响 |
3.4 不同发酵菌制剂处理黄贮水稻秸秆各指标的综合价值评价 |
4 讨论 |
4.1 不同发酵菌制剂黄贮参数优化研究 |
4.1.1 不同发酵茧制剂和水分含量对水稻秸轩黄贮pH值的影响 |
4.1.2 不同发酵菌制剂和玉米粉添加量对水稻秸秆黄贮pH值的影响 |
4.2 菌酶联合黄贮水稻秸秆工艺参数优化研究 |
4.2.1 菌酶联合黄贮处理对水稻秸秆感官评定的影响 |
4.2.2 菌酶联合黄贮处理对水稻秸秆实验室评定的影响 |
4.2.3 菌酶联合黄贮处理对水稻秸秆营养价值的影响 |
4.2.4 菌酶联合黄贮处理对水稻秸秆发酵品质影响的综合平衡正交分析 |
4.3 不同发酵菌制剂与菌酶联合发酵最优条件下黄贮稻秸品质的研究 |
4.3.1 不同发酵菌制剂最优处理对黄贮稻秸发酵品质和有氧稳定性的影响 |
4.3.2 不同发酵菌制剂最优处理对黄贮稻秸营养品质的影响 |
5 结论与后续待研究问题 |
5.1 结论 |
5.2 后续待研究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微贮稻草和新鲜玉米秸秆对肉牛生产性能、微生物区系和差异代谢物影响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词表Abbreviations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农作物秸杆的化学组成特点及利用方式 |
1.1 农作物秸杆的化学组成特点 |
1.2 主要农作物秸杆的利用方式 |
2 农作物秸杆饲料化利用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
2.1 缺乏农作物籽实与农作物秸杆一体化的收集与预处理机械设备 |
2.2 轻简高效的农作物秸杆饲料化加工技术有待提高 |
2.3 农作物秸杆特效分解性饲料添加剂研制不足 |
2.4 农作物秸杆瘤胃内发酵后的甲烷生成量过高。 |
3 新鲜玉米秸秆的饲料化应用 |
4 稻草饲料化的加工处理方式及其饲喂效果 |
4.1 切短或粉碎后直接饲喂 |
4.2 稻草氨化 |
4.3 稻草青贮 |
4.4 稻草酶解 |
4.5 稻草微贮 |
5 提高稻草饲料化利用的技术发展趋势 |
5.1 揉丝加工 |
5.2 生物制剂复配使用 |
5.3 减少甲烷的生成 |
6 多组学在动物生长必需营养研究中的应用 |
6.1 微生物组学在动物生长必需营养研究中的应用 |
6.2 代谢组学在动物生长必需营养研究中的应用 |
7 试验研究的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7.1 试验研究目的 |
7.2 试验研究内容 |
7.3 试验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第一部分 饲喂微贮稻草和新鲜玉米秸杆对肉牛生产性能、瘤胃发酵参数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差异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微贮稻草的生产 |
1.2 试验设计 |
1.3 肉牛饲养与管理 |
1.4 样品采集 |
1.5 测定指标与方法 |
1.6 数据分析与统计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饲喂不同粗饲料对肉牛主要常规营养物质日采食量的影响 |
2.2 饲喂不同粗饲料对肉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
2.3 饲喂不同粗饲料对肉牛瘤胃液p H、乳酸和挥发性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
2.4 饲喂不同粗饲料对肉牛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3 讨论 |
3.1 饲喂不同粗饲料对西门塔尔肉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
3.2 饲喂不同粗饲料对西门塔尔肉牛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
3.3 饲喂不同粗饲料对西门塔尔肉牛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饲喂微贮稻草和新鲜玉米秸杆对西门塔尔杂交牛瘤胃液微生物的影响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饲粮 |
1.2 试验动物 |
1.3 试验设计及试验饲养管理 |
1.4 样品采集 |
1.5 微生物分析 |
1.5.1 瘤胃液样品DNA提取及高通量测序 |
1.5.2 生物信息学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饲喂不同粗饲料对西门塔尔杂交牛瘤胃液中细菌Alpha多样性的影响 |
2.2 饲喂不同粗饲料对西门塔尔杂交牛瘤胃液中真菌Alpha多样性分析 |
2.3 饲喂不同粗饲料对西门塔尔杂交牛第30天瘤胃液中菌群组成与表达丰度的影响 |
2.4 饲喂不同粗饲料对西门塔尔杂交牛第60 天瘤胃液中菌群组成与表达丰度的影响 |
2.5 饲喂不同粗饲料对西门塔尔杂交牛第90 天瘤胃液中菌群组成与表达丰度的影响 |
3 讨论 |
3.1 饲喂不同粗粮对西门塔尔肉牛瘤胃液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3.2 饲喂不同粗粮对西门塔尔肉牛瘤胃液微生物组成的影响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饲喂微贮稻草和新鲜玉米秸杆对西门塔尔杂交牛粪便微生物的影响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饲粮 |
1.2 试验动物、试验设计分组 |
1.3 试验管理 |
1.4 样品采集 |
1.5 微生物分析 |
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饲喂不同粗饲料对西门塔尔杂交牛粪便细菌Alpha多样性的影响 |
2.2 饲喂不同粗饲料对西门塔尔牛粪便真菌Alpha多样性分析 |
2.3 饲喂不同粗饲料对西门塔尔杂交牛第30 天粪便中菌群组成与表达丰度的影响 |
2.4 饲喂不同粗饲料对西门塔尔杂交牛第60 天粪便中菌群组成与表达丰度的影响 |
2.5 饲喂不同粗饲料对西门塔尔杂交牛第90 天粪便中菌落组成与表达丰度的影响 |
3 讨论 |
3.1 饲喂不同粗饲料对西门塔尔肉牛粪便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3.2 饲喂不同粗饲料对西门塔尔肉牛粪便微生物组成的影响 |
4 小结 |
第四部分 饲喂微贮稻草和新鲜玉米秸杆对肉牛瘤胃液和血清中差异代谢产物的影响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饲粮 |
1.2 试验动物、试验分组设计 |
1.3 试验管理 |
1.4 样品采集 |
1.5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6 数据分析与统计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饲喂不同粗饲料对西门塔尔杂交牛第30 天瘤胃液中代谢物的影响 |
2.2 饲喂不同粗饲料对西门塔尔杂交牛第60 天瘤胃液中代谢物的影响 |
2.3 饲喂不同粗饲料对西门塔尔杂交牛第90 天瘤胃液中代谢物的影响 |
2.4 饲喂不同粗饲料对西门塔尔杂交牛第30 天血清中代谢物的影响 |
2.5 饲喂不同粗饲料对西门塔尔杂交牛第60 天血清中代谢物的影响 |
2.6 饲喂不同粗饲料对西门塔尔杂交牛第90 天血清中代谢物的影响 |
3 讨论 |
3.1 饲喂不同粗饲料对西门塔尔杂交牛瘤胃液差异代谢物的影响 |
3.2 饲喂不同粗饲料对西门塔尔杂交牛血清差异代谢的影响 |
4 小结 |
第五部分 饲喂微贮稻草和新鲜玉米秸杆对肉牛肌肉中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饲粮 |
1.2 试验动物、试验分组设计 |
1.3 试验管理 |
1.4 样品采集 |
1.5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6 数据分析与统计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饲喂不同粗饲料对西门塔尔杂交牛眼肉中氨基酸、脂肪酸和脂肪含量的影响 |
2.2 饲喂不同粗饲料对西门塔尔杂交牛腱子肉中氨基酸、脂肪酸和脂肪含量的影响 |
2.3 饲喂不同粗饲料对西门塔尔杂交牛里脊肉中氨基酸、脂肪酸和脂肪含量的影响 |
3 讨论 |
3.1 饲喂不同粗粮对西门塔尔肉牛肌肉肉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3.2 饲喂不同粗粮对西门塔尔肉牛肌肉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
4 小结 |
第三章 全文总结、创新之处及下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不同处理稻草育肥西镇牛的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微贮、氨化稻草的制备 |
1.2 试验动物及试验设计 |
1.3 饲养管理 |
1.4 测定指标和方法 |
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微贮和氨化稻草的营养成份分析 |
2.2 试验牛增重效果 |
2.3 效益分析 |
3 讨论 |
3.1 微贮对肉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
3.2 氨化秸秆对肉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
4 结论 |
(6)酶制剂及益生菌复配对微贮稻草感官性状及pH值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稻草。 |
1.1.2 微贮制剂。 |
1.1.3 试验设计。 |
1.2 试验内容 |
1.2.1 菌种激活。 |
1.2.2 精料补充料制备。 |
1.2.3 取样及样品处理。 |
1.3 数据统计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稻草微贮饲料发酵期间环境温度变化情况 (见图1) |
2.2 稻草微贮饲料感官分析 |
2.3 稻草微贮饲料发酵期间的p H变化 |
2.3.1 酶和菌不同添加量组合对微贮稻草p H的影响。 |
2.3.2 不同微贮时间对稻草微贮饲料p H的影响。 |
3 讨论与结论 |
(7)“张杂谷”饲草加工调制技术及营养价值评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词表(Abbreviations) |
第一章 前言 |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试验一 谷草氨化处理以及营养价值评定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4 讨论 |
5 小结 |
试验二“张杂谷”全株青贮处理以及营养价值评定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4 讨论 |
5 小结 |
试验三“张杂谷”谷草黄贮处理以及营养价值评定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 结论与建议 |
1 主要研究结论 |
2 创新点 |
3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8)人工栽培沙棘枝叶不同处理对绵羊育肥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我国粗饲料资源的现状 |
1.1.1 粗饲料的开发与利用 |
1.2 秸秆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
1.2.1 氨化秸秆的应用 |
1.2.2 微贮秸秆的应用 |
1.2.3 青贮秸秆的应用 |
1.3 沙棘枝叶的开发与利用 |
1.3.1 沙棘的生长特性及发展概况 |
1.3.2 沙棘的营养结构及特点 |
1.3.3 沙棘的利用前景和饲用价值 |
1.3.4 沙棘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沙棘枝叶处理方法及处理后营养物质含量的比较 |
2.1 目的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材料 |
2.2.2 实验室设备仪器 |
2.2.3 试验的时间和地点 |
2.2.4 试验方法 |
2.2.5 品质鉴定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感官鉴定 |
2.3.2 化学分析法鉴定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不同处理沙棘枝叶对绵羊全混合日粮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3.1 目的 |
3.2 材料和方法 |
3.2.1 试验动物 |
3.2.2 试验设计和日粮配方 |
3.2.3 试验羊饲养管理 |
3.2.4 粪样的采集与测定 |
3.3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
3.4 结果与分析 |
3.5 讨论 |
3.6 小结 |
第四章 不同处理沙棘枝叶对绵羊生长性能的影响 |
4.1 目的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动物 |
4.2.2 试验方法及饲养管理 |
4.2.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不同处理沙棘枝叶对体尺的影响 |
4.3.2 不同处理沙棘枝叶对绵羊干物质采食量、料重比的影响 |
4.3.3 不同处理沙棘枝叶对绵羊平均日增重的影响 |
4.3.4 经济效益 |
4.3.5 沙棘枝叶饲料产业开发的经济分析 |
4.4 讨论 |
4.4.1 不同处理沙棘枝叶全混日粮对绵羊体尺的影响 |
4.4.2 不同处理沙棘枝叶全混日粮对绵羊干物质采食量、料重比的影响 |
4.4.3 不同处理沙棘枝叶全混日粮对绵羊平均日增重的影响 |
4.5 小结 |
第五章 不同处理沙棘枝叶对绵羊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 |
5.1 目的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试验动物 |
5.2.2 试验方法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不同处理沙棘枝叶对绵羊产肉性能的影响 |
5.3.2 不同处理沙棘枝叶对绵羊屠宰性状的影响 |
5.3.3 不同处理沙棘枝叶对绵羊肌肉理化性状的影响 |
5.3.4 不同处理沙棘枝叶对羊肉常规营养成分的影响 |
5.4 讨论 |
5.4.1 不同处理沙棘枝叶对绵羊产肉性能的影响 |
5.4.2 不同处理沙棘枝叶对羊肉理化性状的影响 |
5.4.3 不同处理沙棘枝叶对羊肉常规营养成分的影响 |
5.5 结论 |
第六章 论文结论、创新点与研究展望 |
6.1 全文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9)水稻生育后期稻草饲用品质相关性状的变化规律及赤霉素处理和留茬高度对稻草饲用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汇编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国内外稻草饲用研究概况 |
1.1.1 我国稻草饲用研究现状 |
1.1.2 国外稻草饲用研究概况 |
1.2 水稻生育后期农艺措施研究 |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研究路线 |
第二章 品种(系)间稻草饲用品质的差异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热研2/密阳23RILs稻草饲用品质的差异 |
2.2.2 江苏水稻品种稻草饲用品质的差异 |
2.2.3 水稻农艺性状与稻草饲用品质性状相关分析 |
2.3 讨论 |
第三章 水稻生育后期稻草饲用品质相关性状的变化规律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2008年试验结果 |
3.2.2 2009年试验结果 |
3.2.3 2010年试验结果 |
3.2.4 NSCRR与收获时稻草饲用品质的相关分析 |
3.3 讨论 |
第四章 水稻生育后期GA处理对稻草饲用品质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2009年试验结果 |
4.2.2 2010年试验结果 |
4.3 、讨论 |
第五章 留茬高度对稻草饲用品质的影响 |
5.1 材料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不同留茬高度稻草NSC、CP含量的差异 |
5.2.2 不同留茬高度稻草ADFom含量的差异 |
5.2.3 不同留茬高度稻草饲用品质与农艺性状的相关关系 |
5.3 讨论 |
第六章 稻草中的NSC和CP与青贮品质的关系 |
6.1 材料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3 讨论 |
第七章 综合讨论和全文结论 |
7.1 稻草饲用品质性状品种(系)间差异显着 |
7.2 水稻生育后期稻草饲用品质相关性状的变化规律 |
7.3 GA处理对稻草饲用品质的改善 |
7.4 留茬高度对稻草饲用品质的影响 |
7.5 稻草中的NSC、CP与青贮品质的关系 |
7.6 全文结论 |
本研究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着 |
(10)益生菌与石灰处理秸秆对绵羊瘤胃发酵及消化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秸秆的结构特点及其营养价值 |
1.3 影响反刍动物对秸秆利用的因素 |
1.3.1 反刍动物对秸秆的自由采食量 |
1.3.2 瘤胃微生物与秸秆的消化 |
1.3.3 日粮中营养成分对秸秆消化的影响 |
1.4 秸秆的加工调制方法 |
1.4.1 秸秆的物理处理 |
1.4.2 秸秆的化学处理 |
1.4.3 秸秆的石灰处理 |
1.4.4 秸秆的微生物处理法 |
1.4.5 益生菌处理秸秆 |
1.5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益生菌与石灰复合处理玉米秸秆适宜组合的筛选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菌种复壮及扩大培养 |
2.1.3 玉米秸秆的处理方法 |
2.1.4 样品采集与分析 |
2.1.5 统计分析 |
2.2 益生菌及石灰复合处理对玉米秸秆适口性的影响 |
2.2.1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
2.2.2 试验设计及饲粮组成 |
2.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2.4 测定指标的计算 |
2.2.5 统计分析 |
2.3 益生菌及石灰复合处理玉米秸秆对绵羊瘤胃发酵特性的影响 |
2.3.1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
2.3.2 试验设计及饲粮组成 |
2.3.3 瘤胃液样品采集与处理 |
2.3.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3.5 统计分析 |
2.4 益生菌及石灰复合处理玉米秸秆对绵羊瘤胃养分消失率的影响 |
2.4.1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
2.4.2 试验设计及饲粮组成 |
2.4.3 尼龙袋的制备及样品的处理 |
2.4.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4.5 统计分析 |
2.5 益生菌与石灰复合处理玉米秸秆对绵羊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 |
2.5.1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
2.5.2 试验设计与方法 |
2.5.3 试验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2.5.4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5.5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益生菌与石灰复合处理玉米秸秆适宜组合的筛选 |
3.1.1 益生菌与石灰复合处理玉米秸秆pH 值、菌数及感官评定 |
3.1.2 益生菌与石灰复合处理玉米秸秆概略养分分析 |
3.2 益生菌及石灰复合处理对玉米秸秆适口性的影响 |
3.3 益生菌及石灰复合处理玉米秸秆对绵羊瘤胃发酵特性的影响 |
3.3.1 益生菌与石灰复合处理玉米秸秆对绵羊pH 值的影响 |
3.3.2 益生菌与石灰复合处理玉米秸秆对绵羊NH_3-N 的影响 |
3.3.3 益生菌与石灰复合处理玉米秸秆对绵羊VFA 的影响 |
3.3.4 益生菌与石灰复合处理玉米秸秆对绵羊瘤胃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 |
3.4 益生菌及石灰复合处理玉米秸秆对绵羊瘤胃养分降解的影响 |
3.4.1 益生菌与石灰复合处理玉米秸秆对绵羊瘤胃DM 消失率的影响 |
3.4.2 益生菌与石灰复合处理玉米秸秆对绵羊瘤胃CP 消失率的影响 |
3.4.3 益生菌与石灰复合处理玉米秸秆对绵羊瘤胃NDF 消失率的影响 |
3.4.4 益生菌与石灰复合处理玉米秸秆对绵羊瘤胃ADF 消失率的影响 |
3.5 益生菌与石灰复合处理玉米秸秆对绵羊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 |
4 讨论 |
4.1 益生菌与石灰复合处理玉米秸秆最优组合的筛选 |
4.2 益生菌及石灰复合处理对玉米秸秆适口性的影响 |
4.3 益生菌及石灰复合处理玉米秸秆对绵羊瘤胃发酵特性的影响 |
4.3.1 益生菌与石灰复合处理秸秆对绵羊瘤胃液pH 的影响 |
4.3.2 益生菌与石灰复合处理秸秆对绵羊瘤胃液NH_3-N 的影响 |
4.3.3 益生菌与石灰复合处理秸秆对绵羊瘤胃VFA 浓度的影响 |
4.3.4 益生菌与石灰复合处理玉米秸秆对绵羊瘤胃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 |
4.4 益生菌及石灰复合处理玉米秸秆对绵羊瘤胃养分降解的影响 |
4.5 益生菌与石灰复合处理玉米秸秆对绵羊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微贮、氨化稻秸饲喂西镇牛效果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稻秸菌酶联用黄贮工艺参数研究[D]. 吴建萌.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4)
- [2]饲喂青贮稻秸对湖羊生长性能及肠道微生物菌群与代谢的影响[D]. 薛天涵. 南京农业大学, 2020
- [3]饲喂青贮稻秸对湖羊生长性能及肠道微生物菌群与代谢的影响[D]. 薛天涵. 南京农业大学, 2020
- [4]微贮稻草和新鲜玉米秸秆对肉牛生产性能、微生物区系和差异代谢物影响的比较[D]. 李玲玉. 江西农业大学, 2019(03)
- [5]不同处理稻草育肥西镇牛的效果分析[J]. 王斌,朱克华,贺亚媚. 陕西农业科学, 2018(08)
- [6]酶制剂及益生菌复配对微贮稻草感官性状及pH值的影响[J]. 李玲玉,赖涛,刘旭,毛春瑕,何余涌,陆伟. 江西畜牧兽医杂志, 2017(06)
- [7]“张杂谷”饲草加工调制技术及营养价值评定研究[D]. 刘婷婷. 河北北方学院, 2017(02)
- [8]人工栽培沙棘枝叶不同处理对绵羊育肥效果的研究[D]. 程文杰. 石河子大学, 2013(03)
- [9]水稻生育后期稻草饲用品质相关性状的变化规律及赤霉素处理和留茬高度对稻草饲用品质的影响[D]. 董臣飞. 南京农业大学, 2011(12)
- [10]益生菌与石灰处理秸秆对绵羊瘤胃发酵及消化性能的影响[D]. 吕文龙. 东北农业大学, 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