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广告中的男人形象(论文文献综述)
张瑶[1](2019)在《同性异象 ——女性和男性化妆品广告中男性代言人比较研究》文中认为化妆品行业蓬勃发展,尤其是男性化妆品发展势头迅猛,化妆品广告中出现了更多男性形象,他们既代言男性化妆品,也代言女性化妆品。有学者发现当产品代言人形象与产品性别相匹配的情况下,广告效果会更好。面对两种截然不同的产品,为了取得更好的广告效果,这两种不同性别类型产品的男性代言人他们究竟有何差异呢?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以广告代言人、产品性别和性别角色等相关理论为基础,从广告代言人性别角色与产品性别保持一致时会取得更好的广告效果的角度来探讨女性化妆品和男性化妆品男性代言人形象上的差异。研究发现,女性化妆品广告中出现了“俊俏精致型”、“叛逆个性型”和“温暖居家型”三种类型的男性形象;而男性化妆品广告中呈现出了“阳刚健硕型”、“精英儒雅型”和“职业硬朗型”三种类型的男性形象。男性化妆品和女性化妆品男性代言人形象上的差异,表明了男性形象呈现了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但是从根本上来讲传统男性形象仍然是社会的主流。从理论上讲,本研究对化妆品广告的研究可以作为社会性别角色、社会性别观念和广告意识形态的了解窗口。同时,在实践上,本研究对产品与主流价值观相悖时应该如果进行调节提供了一定的建议。
陈紫蔷[2](2019)在《央视春晚公益广告多模态话语研究》文中指出2013年至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中已连续插播二十五则电视公益广告。春晚公益广告不仅增添了节日气氛,还具有传播正确价值观、引导社会道德风尚、弘扬民族文化与精神、提高民族凝聚力与认同感等功能。本文以央视春晚公益广告为研究对象,采用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分析其语言、修辞、意义构建及审美意义等。本论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首先从广告话语的角度,对央视春晚公益广告在当下环境中所包含的机构特性与传媒特性做学理分析;然后对目前国内多模态话语的定义与研究做界定与梳理,阐释运用多模态话语的视角分析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的基础与优势。第二章运用语言学与影视美学相结合分析央视春晚公益广告中的语言文本,探析央视春晚公益广告中语言与修辞的运用。语言本身的分析侧重于分析文字、声音、镜头内容;修辞则分析是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的文字设计、声音运用和镜头的本体和节奏。第三章主要运用克瑞斯和凡勒文的视觉语法原理,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与构图意义三个角度出发,分析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的意义构建过程。再现意义从央视春晚公益广告中的人物、事件、地点之间的交际关系或者概念关系,来分析这些关系的生成及构建与我国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及其对于当下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价值;互动意义从“接触”“社会距离”“态度”“情态”四个角度分析图像元素与观者之间关系的构建过程;构图意义研究构图元素的组合以及其构建意义的方式,也就是探讨整个广告中的布局、结构与框架。第四章结合现代美学体系中关于审美意义的观点与内容,分析央视春晚公益广告中的审美体验与审美接受,并与认同理论的要素相结合,分析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的认同达成。
HU HYE-RAN[3](2019)在《韩国厌女广告研究(2012-201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韩国争议广告的厌女广告为研究对象,分析厌女广告冒犯女性消费者的主要原因,探究在韩国社会文化背景下,韩国消费者对厌女广告的感知和态度。本文共收录五十二个广告案例,主要采取多案例研究法和深度访谈法。韩国厌女广告冒犯女性消费者的主要原因包括性诉求过度、危害女性人身安全、对女性的刻板印象、不正确的归因、敏感话题等五大类别。五大类别又包含直白性的性诉求、题材使用不当、传统角色定位等十四个小类别。此外,我们通过深度访谈研究发现,(1)韩国受访者普遍认为厌女广告的不断出现是受到韩国社会根深蒂固的家长制和韩国男性保守倾向的网络交流网站“日佳(?)”的影响;(2)最容易冒犯韩国受众的厌女广告是使用“直白性的性诉求”的广告;(3)韩国男性受访者和女性受访者对广告中的女性刻板印象的感知有着有着明显差别;(4)大部分受访者表示即使讨厌女广告,也不愿进行投诉,并且受访者认为广告不好不代表商品不好,因此本研究发现,厌女广告没有影响消费者对卷入企业的产品购买意愿。
卜芷云[4](2018)在《女性时尚杂志广告中的男性形象研究 ——以《时尚芭莎》为个案》文中提出随着女权主义在国内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女权主义者开始去反抗男权社会。在大众传媒时代,广告无处不在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女权主义者对广告的批判多集中在媒介传播过程中存在着女性形象被歧视丑化、被贬抑、角色定型等情况,并由此得出当下的性别模式中存在着男性和女性性别不平等现象的结论并认为这其中隐含着性别的二元对立倾向,即女性之所以处于第二性的地位,究其原因是由于男性掌控着绝对的话语权所导致的。女权主义者们对广告中的女性形象被贬低和固化的描绘和批判有很大的意义,但笔者认为这些均未找到准确的批判对象且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现象,那就是近些年来,在女性用品中商家越来越多的开始聘用男性为商品广告的代言人。这不禁让我们对此起彼伏的女权主义对广告的批判产生一些疑惑,这些批判的声音对于近些年来媒介传播中不断涌现出来的反传统性别观念的新都市型男群体又该怎么解释呢?对媒介近些年不断涌现的男色消费经济现象又如何解释?在这里女权主义广告批评者们似乎无法对上述情况作出合情的解释,故而我们应当去寻找新的批判的角度来重新审视现今的状况。笔者认为,若将媒介(不只局限于广告)放入到整个社会的运行发展中来,在更大的范畴中(即利润是第一诉求和生产力)来把握商业社会中的媒介对男性和女性形象的操控以及对男性女性的身体消费,这样我们或许才能找到批判的核心所在,也才能够对上诉所说的困惑做出一个合理的解释。故而本文打算以消费主义理论为切入点,同时参考女性主义广告者们批评时用的理论和概念、评价指标,对有着大量女性受众的女性时尚杂志《时尚芭莎》广告中的男性形象进行分析研究,试图研究出现代广告如何对广告受众进行引导,使其对这些广告中的男性形象进行消费的,随后想要研究出现代广告中不断增多的使用男性形象为代言人,其背后可能存在的社会经济、文化、伦理及大众媒介因素等社会动因。而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想要去论证在当今的消费时代,男性和女性的命运极为相似:作为消费者男性和女性同被操控;作为消费对象男性和女性同被符号化。
郭欢[5](2016)在《中国汽车电视广告中的人物形象研究》文中指出现代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和激烈的市场竞争推动着汽车电视广告在内容与形式方面不断创新,大众媒介的扩张和传播技术的进步也使得广告制作更加精良。电视集视听功能于一体,画面精美,现场感强烈,能够带给大众全方位的感官体验,因此,广告商也将广告媒介投放的焦点集中于电视上,其广泛的受众覆盖面积能够迅速将品牌推向芸芸大众,提高品牌知名度,甚至制造一夜成名的奇迹。进入新世纪以来,汽车广告进入了繁荣发展阶段,以长安、一汽、上汽和东风为代表的中国四大汽车集团经过不断的兼并重组,旗下品牌资源丰富,而其制作投放的广告也能反映当前中国汽车电视广告的发展水平。汽车广告在电视荧屏的频繁投放成为广告界一大热点现象,其在传播品牌信息的同时也具有反映引导大众文化的作用。本文以汽车电视广告中的人物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人物在汽车电视广告中的建构和大众对汽车电视广告中人物的消费。汽车广告厂商对广告人物的建构体现了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和广告主的利益考量,而受众对广告人物的身体消费、观念消费和偶像消费则反映了当前中国的社会心态。汽车电视广告作为一种大众传播活动,除却其对汽车产业的拉动作用,在引导大众消费走向和重塑汽车消费观念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汽车广告中呈现的不同年龄、职业、身份、性格等特征的男女形象直接反应了汽车的品牌调性,同时也隐喻了男女形象的社会地位差异、汽车广告对部分阶层人物形象的遮蔽、汽车广告背后反映的大众文化观念等问题。在当下汽车电视广告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汽车广告对人物形象的建构消费及其背后隐含的多重因素是值得展开研究的议题。
梁晨[6](2014)在《角色认同语境下“大男人”形象的建构》文中研究指明当今,媒体的多元化及信息的碎片化,促使人们思想维度的拓展,广告中的男性角色形象也随之丰富和多样化。广告传达着某种产品信息的同时,在男性形象的建构上也体现着对自身的角色认同。基于电视广告的极高普及度,并且其塑造的人物形象相较其它媒体更为深入人心。因此,本论文以电视广告中的男性形象为主要分析对象。剖析男性性别气质——刚强与温柔的同时,探究当代广告对"大男人"形象的重新塑形问题,并解读其背后的深层解码涵义。
王开放[7](2014)在《消费文化背景下电视广告两性形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消费文化在我国的扩张,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电视广告作为广告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文化载体,无疑要受到消费文化的影响,在被其渗透的同时,自然要对消费文化引导下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有所反应和表达。而且在此过程中又反过来进一步刺激消费文化的发展。在消费文化背景下,电视广告作为一种商品既引导消费又被受众消费,电视广告中的男女形象也作为一种消费符号出现于荧屏。在我国,电视广告与消费文化紧密相联,电视广告中两性形象的嬗变过程更是与消费文化在中国的发展扩张同步进行的。因而,本文在考察分析新时期以来电视广告两性形象的变迁,不是局限于电视广告作品本身来探究两性形象,而是将之放入更为宏大的消费文化语境之中,以文本内容为基础,从社会文化、受众消费行为与心理等角度,对电视广告两性形象嬗变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考察分析。文章通过对比与整合分析,发现两性形象的变迁历程,之后将这种渐变放在消费文化的语境中进行思考,以期揭示这种变化为现代社会带来的现实意义。
王蕊[8](2013)在《当代电视广告中新男性形象的符号化展现》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消费社会的发展,社会性别的制定发生了潜在的变化,自李宇春走红开始,中性话题的讨论就未曾间断过。除了女性的男性化表征广受学界和大众的关注外,男性的女性化表征也成为近年来的热门现象。"小男人"、"美男子"、"脆弱的男人"、"宅男"等全新的男性形象开始逐渐取代传统男性的伟岸英雄形象出现在电视广告中。文章选取当今热播的典型电视广告案例,讨论该类广告中呈现出的男性的新职业形象、新家庭形象、新恋人形象,分析这类广告带为消费者带累的审美快感与冲击力,为品牌带来的全新话题和品牌形象,并探讨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原因。
董渺[9](2013)在《男性性别身份在广告中的演变》文中认为广告作为大众传媒一直体现着男性和女性的性别气质。性别气质在社会、文化、经济、风俗等环境的作用下形成和改变。广告折射出的性别气质也会有相应的变迁,并且反作用于社会中性别角色的建构。本文旨在探讨广告建构什么样的男性形象、广告中男性气质的演变,以及造成这种演变的原因,揭示广告中男性气质的丰富内涵。
杨滟[10](2013)在《当代广告中男性形象的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到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广告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广告中的男性形象在不知不觉中也发生了悄然变化。本文运用社会性别理论和刻板印象理论,按照一定的样本指标搜集当代广告案例共计220则为研究样本,采用内容分析法、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对广告中的男性形象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以此来研究广告中男性形象的新变化。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广告中男性形象的变化为:不再固定地表现为传统的刻板形象,而是呈现出一些新的不同面的男性形象,其中有宅男、居家男、小男人、花美男,这些不同新形象的出现意味着男性形象有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的趋势。男性形象的变化是社会、经济、文化环境这些因素与妇女维权意识和男性认知变化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况。广告中新的男性形象的出现和多元化的发展对于推动两性关系的平等具有积极的作用,这些新的男性形象既是对社会现状的真实反映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社会中男性对其新形象的认同。这种改变有利于男性从父权文化赋予的刻板形象中解放出来,展示男性的多面化,从而成为自由而完整的人。多元化方向是广告中男性形象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性别双性化”的特征也将在男性形象的未来发展中有越来越明显的体现,广告中的男性形象也会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二、广告中的男人形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告中的男人形象(论文提纲范文)
(1)同性异象 ——女性和男性化妆品广告中男性代言人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化妆品广告中男性形象多元化 |
1.1.2 中国市场下化妆品广告中男性形象研究的必要性 |
1.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广告代言人 |
2.1.1 广告代言人概念及分类 |
2.1.2 广告代言人匹配假说 |
2.2 产品性别 |
2.2.1 产品性别概念 |
2.2.2 产品性别研究现状 |
2.2.3 逆向代言 |
2.3 性别角色 |
2.3.1 性别角色概念 |
2.3.2 刻板印象 |
2.3.3 广告代言人性别角色与产品性别一致性研究 |
2.4 研究现状及研究问题 |
2.4.1 广告中男性形象研究现状 |
2.4.2 化妆品广告中男性形象研究现状 |
2.4.3 研究问题 |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
3.1 研究方法 |
3.2 抽样方案 |
3.2.1 时间范围 |
3.2.2 媒体选择 |
3.2.3 抽样步骤 |
3.2.4 抽样结果 |
3.3 编码 |
3.3.1 编码程序 |
3.3.2 编码规则及标准 |
3.3.3 编码信度 |
第四章 研究结果 |
4.1 基本情况 |
4.2 社会角色 |
4.3 家庭角色 |
4.4 外表特征 |
4.5 性格特点 |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
5.1 分析 |
5.1.1 社会角色分析 |
5.1.2 家庭角色分析 |
5.1.3 外表特征分析 |
5.1.4 性格特点分析 |
5.1.5 男性类型差异分析 |
5.1.6 男性形象多元化原因分析 |
5.2 研究结论 |
5.3 研究创新 |
5.4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广告样本统计表 |
致谢 |
(2)央视春晚公益广告多模态话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 |
第一章 央视春晚公益广告话语及多模态研究视角 |
第一节 公益广告的话语 |
一、话语与话语分析 |
二、大众传播与广告话语 |
三、主题与机构话语 |
第二节 多模态话语的分析方法 |
一、多模态话语 |
二、央视春晚公益广告话语研究的多模态视角 |
第二章 央视春晚公益广告内容及修辞分析 |
第一节 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的语言模态分析 |
一、文本内容分析 |
二、声音内容分析 |
三、影像内容分析 |
第二节 央视春晚公益广告语言的修辞分析 |
一、文本修辞分析 |
二、声音修辞分析 |
三、影像修辞分析 |
第三章 央视春晚公益广告图像及意义分析 |
第一节 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的再现意义 |
一、叙事再现 |
二、概念再现 |
第二节 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的互动意义 |
一、接触 |
二、社会距离 |
三、态度 |
四、情态 |
第三节 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的构图意义 |
一、信息值 |
二、显着性 |
三、取景 |
第四章 央视春晚公益广告审美与认同达成分析 |
第一节 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的审美意义分析 |
一、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的审美体验 |
二、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的审美接受 |
第二节 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的认同达成分析 |
一、认同达成的主体准备 |
二、认同达成的客体条件 |
三、认同达成的环境因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分镜脚本 |
附录2 表目录 |
附录3 图目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韩国厌女广告研究(2012-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理论 |
第三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韩国广告中的女性形象 |
第二节 韩国社会“厌女(?)”现象研究状况 |
第三节 争议广告研究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第一节 案例研究法 |
第二节 收集案例与筛选 |
第三节 深度访谈与主题分析法 |
第四章 韩国厌女广告争议原因及案例分析 |
第一节 韩国厌女广告的基本概念及整体概况 |
第二节 韩国厌女广告的争议类别框架 |
第三节 韩国厌女广告争议原因及案例分析 |
第五章 韩国消费者对厌女广告的感知与态度 |
第一节 受访者招募与基本资料 |
第二节 深度访谈案例 |
第三节 深访资料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总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4)女性时尚杂志广告中的男性形象研究 ——以《时尚芭莎》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样本选取和研究框架 |
第一节 样本选择 |
一、文字广告研究 |
二、图片广告研究 |
第二节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时尚芭莎》广告中男性形象的构成要素 |
第一节 广告文本中的男性形象特征 |
一、男性形象的体型分析 |
二、男性形象的年龄层次分析 |
三、男性形象着装类型分析 |
四、男性形象服装色调分析 |
五、男性形象服装配饰分析 |
六、男性形象出现情景分析 |
七、男性形象与女性形象关系分析 |
八、广告商品类型分析 |
第二节 《时尚芭莎》广告建构的男性形象类型 |
第三章 广告的性别想象与男色消费 |
第一节 成熟稳重型:成熟稳重的男性性格想象 |
第二节 长相俊美型:清新俊美的男性外貌想象 |
第三节 身材健硕型:身材健硕的男性身体想象 |
第四节 家庭事业型:魅力出众的男性事业想象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广告中男性形象消费的社会逻辑 |
第一节 消费社会市场的需求 |
第二节 女性地位的崛起 |
第三节 男性多元意识的解放与发展 |
第四节 广告生产者的转变 |
本章小节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一、专着 |
二、学术期刊论文 |
三、网页消息来源 |
致谢 |
(5)中国汽车电视广告中的人物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与选题相关的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
第一章 汽车广告概述 |
第一节 汽车广告的内涵 |
一、汽车广告概念的厘定 |
二、不同媒体汽车广告的特点 |
第二节 我国汽车广告的发展历程 |
一、80年代:萌芽阶段 |
二、90年代:成长阶段 |
三、21世纪后:繁荣阶段 |
第二章 汽车电视广告中人物形象的建构 |
第一节 汽车电视广告中人物的建构方式 |
一、广告内容表现层面的建构 |
二、广告符号意义层面的建构 |
第二节 主导与统驭:霸权的男性形象 |
一、社会形象:成功精英 |
二、家庭形象:一家之主 |
三、性格形象:多面英雄 |
第三节 压制与反抗:崛起的女性形象 |
一、传统女性:依赖陪衬 |
二、现代女性:独立自主 |
第三章 汽车电视广告中人物形象的消费 |
第一节 身体消费:唤起大众欲望 |
一、凝视:被看的诱惑 |
二、性暗示:女性身体的广告扭曲 |
第二节 观念消费:生活的理想国 |
一、发展型消费:个人的全面发展 |
二、享受型消费:群体生活的归一 |
第三节 偶像消费:明星的光环 |
一、明星:魅力的崇拜 |
二、明星:话题制造机 |
第四章 汽车电视广告中人物运用的问题和反思 |
第一节 汽车电视广告中人物运用凸显的问题 |
一、男强女弱:女性的刻板印象 |
二、文化霸权:社会问题的遮蔽 |
三、张弛有度:明星是把双刃剑 |
第二节 汽车电视广告中人物运用的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角色认同语境下“大男人”形象的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一、刚强——大男人的代名词 |
二、温柔——小男人的专属性别气质 |
(一)搞笑形象 |
(二)顾家形象 |
三、“大男人”的新蕴含 |
四、走出传统又回归传统 |
(7)消费文化背景下电视广告两性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目的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重点、难点分析 |
第一章 消费文化、电视广告与性别 |
第一节 消费、消费文化与相关理论 |
一、消费与消费文化及其内涵 |
二、消费文化的特征 |
三、消费文化在国内的兴起与发展 |
第二节 电视广告:视觉消费时代的引路者 |
第三节 电视广告中的两性形象:被消费的视觉符号 |
第二章 传统文化观念下电视广告中的两性形象建构 |
第一节 传统家庭观念下两性形象的荧屏呈现 |
一、传统文化背景下的两性身份 |
二、“男主外、女主内”家庭角色的荧屏呈现 |
第二节 传统审美观念下电视广告中的两性形象再现 |
一、对身体与气质的审美特征 |
二、英雄与美人的形象表现 |
第三节 传统价值导向下的两性形象塑造 |
一、父权社会话语下的两性角色期待与形象建构 |
二、两性关系中的主导者与依附者 |
第三章 消费转向与电视广告中两性形象的突破 |
第一节 消费文化语境下受众审美风尚的转变 |
第二节 “她”消费下的新女性形象 |
一、现代职场型的女性形象 |
二、独立洒脱型女性形象 |
第三节 男色消费的兴起与新男性 |
一、从“男色审美”到“男色消费” |
二、新男性形象的视觉表达 |
第四章 消费文化主导下两性形象的发展趋势 |
第一节 从单一走向复合与多元 |
(一) 两性气质与身份从单一走向多重复合 |
(二) 两性关系从对立走向和谐 |
第二节 两性形象选择上的偶像化 |
(一) 电视广告人物形象选择的偶像化趋势 |
(二) 偶像明星与“消费样板” |
第五章 消费文化背景下电视广告两性形象的文化阐释 |
第一节 身体消费:从单性走向两性、从整体趋向割裂的身体 |
(一) 从男性“凝视”到两性的看与被看 |
(二) 被监视和规训的身体消费从女性走向两性 |
第二节 自我身份的建构与认同:视觉形象的消费与意义传达 |
(一) 电视广告形象创造符号价值并引导身份认同 |
(二) 诱导消费者进行象征消费 |
第三节 消费偶像:商品拜物教与生活方式的召唤 |
(一) 从“生产偶像”到“消费偶像” |
(二) 消费偶像的商品拜物教魔力 |
第四节 日常生活审美化:两性形象审美与消费欲望的指向 |
(一) 消费文化与日常生活审美化 |
(二) 两性形象审美与消费的欲望指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当代电视广告中新男性形象的符号化展现(论文提纲范文)
一、电视广告中的传统男性形象 |
二、电视广告中新男性形象的视觉化展现 |
1. 男性的新职业形象———美丽专家 |
2. 男性的新家庭形象———分担家务的丈夫、爱护孩子的爸爸 |
3. 男性新恋人形象———温柔、听话的小男人 |
三、新男性形象的原因 |
1. 消费社会、消费文化的需要 |
2. 社会性别的形成与转变 |
四、结语 |
(9)男性性别身份在广告中的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一、传统广告中的男性性别气质 |
(一) 传统广告中男性的刻板印象 |
(二) 传统广告中男性角色刻板印象的缘起 |
二、广告中男性气质的变迁 |
(一) 男性社会角色的改变 |
(二) 男性家庭角色的改变 |
(三) “小男人”的出现 |
(四) 美男诞生记 |
三、广告中男性性别气质变化的原因 |
(一) 男性性别气质变化的社会原因 |
(二) 男性性别气质变化的文化因素 |
(三) 男性性别气质变化的经济因素 |
(四) 男性气质变迁的合力因素 |
(10)当代广告中男性形象的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2.1 理论基础 |
2.1.1 社会性别理论 |
2.1.2 刻板印象理论 |
2.2 论文研究样本 |
2.2.1 电视广告 |
2.2.2 范围选取 |
2.3 论文研究 |
2.3.1 内容分析法 |
2.3.2 文献研究法 |
2.3.3 比较分析法 |
2.4 指标体系 |
2.4.1 指标体系 |
2.4.2 指标说明 |
第3章 样本数据统计 |
3.1 样本基本描述 |
3.2 样本指标 |
3.2.1 人物指标 |
3.2.2 角色指标 |
3.2.3 角色关系指标 |
3.2.4 角色自我意识指标 |
第4章 当今广告中男性形象的变化研究 |
4.1 传统男性形象及广告类型 |
4.1.1 酒类广告——成功人士的男性形象 |
4.1.2 金融保险类广告—创业投资者男性形象 |
4.1.3 车类广告——掌控者和引领者男性形象 |
4.2 新男性形象 |
4.2.1 宅男 |
4.2.2 居家男 |
4.2.3 小男人 |
4.2.4 花美男 |
4.3 男性形象的变化 |
4.3.1 从“成功人士”到“普通职业者” |
4.3.2 从“一家之主”到“家庭主夫” |
4.3.3 从“阳刚坚毅”到“温柔多情” |
第5章 男性形象变化的原因分析 |
5.1 社会因素对男性气质变化的影响 |
5.2 妇女运动及男性运动的影响 |
5.3 社会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
5.4 经济因素的影响 |
第6章 男性形象变化的积极意义 |
6.1 男性形象更加完整 |
6.2 有利于两性平等 |
第7章 男性形象的发展趋势 |
7.1 “性别双性化”人格特征将更为明显 |
7.2 男性形象的塑造将更加贴近生活 |
第8章 结论与启示 |
8.1 结论 |
8.2 启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四、广告中的男人形象(论文参考文献)
- [1]同性异象 ——女性和男性化妆品广告中男性代言人比较研究[D]. 张瑶. 厦门大学, 2019(12)
- [2]央视春晚公益广告多模态话语研究[D]. 陈紫蔷. 扬州大学, 2019(02)
- [3]韩国厌女广告研究(2012-2018)[D]. HU HYE-RAN. 厦门大学, 2019(08)
- [4]女性时尚杂志广告中的男性形象研究 ——以《时尚芭莎》为个案[D]. 卜芷云.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1)
- [5]中国汽车电视广告中的人物形象研究[D]. 郭欢.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3)
- [6]角色认同语境下“大男人”形象的建构[J]. 梁晨. 网友世界, 2014(05)
- [7]消费文化背景下电视广告两性形象研究[D]. 王开放. 黑龙江大学, 2014(08)
- [8]当代电视广告中新男性形象的符号化展现[J]. 王蕊.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6)
- [9]男性性别身份在广告中的演变[J]. 董渺. 东南传播, 2013(11)
- [10]当代广告中男性形象的变化研究[D]. 杨滟. 南昌大学, 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