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招后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及对策

扩招后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及对策

一、高校扩招后的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及应对(论文文献综述)

陈技伟,冯帅章[1](2022)在《高校扩招如何影响中等职业教育?》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基于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1995—2013年城镇住户调查数据,考察了1999年开始实施的高校扩招政策对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1)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毕业生的收入差异随教育世代而变化,1999年之前获得中等职业教育者比获得普通高中教育者拥有更高的收入,而1999年之后获得中等职业教育者已没有收入优势。(2)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显着降低了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相对收入,且随着扩招的持续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相对收入持续下降。(3)高校扩招之后中等职业教育生源质量的下降可能是导致其相对于普通高中教育毕业生收入下降的主要原因。

贾佳[2](2021)在《未竟的改革:中国高等教育的第三次转型》文中研究表明

黄珍[3](2021)在《基于能力本位的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知识资本化、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当下,正是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转向人力资源强国的关键时期,如何满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严峻的挑战,培养数量多、质量优的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一个重要的任务。地方高校因地方而设、受地方支持,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当前,社会分工细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多样化,应用型人才应该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因此,深入开展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的现状与问题调查,探索有效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十分必要和紧迫。本研究以能力本位教育理论、关键能力理论和OBE教育理念为理论基础,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分析了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的内涵和要素。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能力不足的现实,从实践能力培养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系进行理论探讨,厘清地方高校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所应该具备的实践能力结构。在此基础上,调查了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梳理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实践能力不足的具体表现。对国内外四所大学不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其对于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途径和方法。在借鉴国内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以A大学冶金工程专业为个案,分析地方高校面对新工科发展要求,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从而提升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最后,从国家、行业和高校三个层面提出了完善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政府要发挥宏观政策引导和调控作用,企业要深度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和课程体系建设,高校要完善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具体而言,就是高校要进一步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更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深化产教融和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完善以能力提高为导向的评价机制。

董玥妍[4](2020)在《高校扩招背景下城市行政等级对教育机会平等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99年,中国政府实施了旨在提高人力资本、促进教育发展的高等教育扩招政策。虽然高校扩招给社会提供了更多的教育机会,但是在此项政策是否改善了教育公平的问题上一直存在争议。诸多学者也就不同家庭背景、城乡二元分化的角度对个体获得教育机会进行测量。中国具有典型的城市行政结构,不同行政级别的城市享有不同的优惠政策,而作为政治中心的城市在公共资源分配上也具有相应的优势。那么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是增加还是缩小了居住在不同行政等级城市的个体的教育机会差距亟需讨论。首先,本文从扩招政策的实施、不同行政等级的城市间存在教育资源的差距入手,在国内外文献述评的基础上,发现了从城市行政等级作用到教育机会平等的研究空白,提出了关于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城市行政等级间的差距以及教育机会平等的问题。本文回顾了高校扩招政策实施同期,中国存在的收费改革、就业制度和高考户籍制度。在高校扩招和教育机会平等方面,以MMI假设、EMI假设和教育的理性选择理论为基础;在城市行政等级与教育机会平等方面,以政府“偏爱”理论为基础,结合中国当时具体的制度背景,构建出本文的理论框架并提出假设。第二,本文选择了CGSS2008的统计调查数据,确定了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对原始数据进行相应的调整,对样本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运用logit模型进行回归分析。之后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结果。高校扩招政策实施后,在扩大整个社会的教育规模的同时,也加大了居住在不同行政等级的城市个体获得高等教育机会的差距;在高校扩招的背景下,个体在获得大学本科教育机会和大学专科教育机会上也存在差距。高校扩招政策不仅影响个体的高等教育获得,也影响个体九年义务教育结束后,是否继续接受高中教育。不同阶层间的教育机会在数量和质量上的不平等仍然存在。最后,基于理论框架和实证分析结果对政府和学校分别提出具体的建议;对中国未来的教育质量发展和教育公平进行了展望。

艾婕[5](2020)在《受高等教育者职业代际流动的学历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正式迈入了普及化阶段,自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可“读书无用论”“大学生蚁族”等思想和现象的出现都对高等教育促进社会流动的功能提出了质疑,受高等教育者的职业代际流动问题成为了社会关注的重点话题。职业代际流动作为社会流动的重要形式不仅反映着社会结构与社会制度的变迁,还体现了当前社会的开放水平。21世纪以来,受城市化、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职业代际流动已然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还将持续存在,通过对不同学历层次的受高等教育者的职业代际流动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了解不同学历层次受高等教育者的具体情况及差异,有助于高等教育结构性协调发展,保障各学历层次受高等教育者职业代际向上流动。本文利用文献分析法深入探究了职业代际流动有关的的文献资料,并利用比较分析法对不同学历层次的受高等教育者职业代际流动状况和高等教育不同阶段受高等教育者职业代际流动状况进行分析。本文首先利用人力资本理论和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等教育经济学理论说明了高等教育对职业代际流动的作用力。其次利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据对各学历层次受高等教育者的职业代际流动进行了实证研究,引入职业代际流动的衡量指标对各学历层次职业代际流动状况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比高等教育不同阶段的指标探究高等教育促进职业代际向上流动的作用,还分析了各学历层次受高等教育者职业代际流动的影响因素。然后得出了本文结论:各学历层次受高等教育者职业代际整体向上流动;高等教育跨越职业代际效应的作用随学历层次的提升而增强;各学历层次高等教育促进职业代际流动的功能普遍弱化;各学历层次受高等教育者职业代际流动的影响因素无显着差异。最后,结合现实数据和理论分析指出原因主要在于高等教育发展促进人力资本增长、社会开放水平的提高促进职业代际向上流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提升就业规模;各层次高等教育就业问题突出、高等教育有助于跨越职业代际效应造成的劳动力市场分割;高等教育质量下降、就业市场供过于求以及家庭资本等先赋性因素是影响受高等教育者职业代际流动的主要因素等方面。本文的政策含义是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优化高校办学规模与专业设置,促进就业市场供求平衡;完善公平竞争的就业机制,营造公平合理的就业环境。

蔡馨玥[6](2020)在《区域高等教育对地方经济增长贡献研究 ——基于重庆市与长江经济带沿线各省市的比较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区域高等教育发展要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由经济新常态引起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要有效应对我国“双一流”建设的新挑战并发挥其为地区输送人才并带动本地与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故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已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托,更是成为了地方经济增长的新增长点,然而部分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未能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其需求,以致区域高等教育未能有效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庆在高等教育发展较为落后的西部地区中具有区位特性,以其为研究对象分析重庆高等教育规模与经济增长互动关系,并测算重庆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再与全国以及长江经济带沿线各省市进行比较,有助于提升区域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认识。基于1998-2018年各类统计年鉴,选取重庆高等教育与经济相关数据,对重庆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现状做描述性统计分析,并借鉴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对重庆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探究,发现自1997年以来,重庆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关系,二者仅存在单向因果关系,且高等教育规模为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区域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大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增长。以经济增长理论为理论支撑,基于丹尼森因素分析法,结合1997-2017年重庆、全国以及长江经济带沿线各省市相关统计数据,测算各地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测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1997-2017年重庆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53%,明显低于长江经济带沿线中的上海(4.46%)、浙江(3.27%)与江苏(3.48%),且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2.72%。根据测算结果与现实分析,剖析导致重庆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较低的原因,发现重庆高水平院校与优质人才培养平台不足;高等教育专业设置未能适应产业结构转型;高层次人才不足;重庆内部各片区高等教育发展不均衡以及教育经费投入不充分等问题并存。为进一步提高区域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政府和学校应加速推进高校内涵式发展,着力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合理配置区域内高等教育资源,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调整高等教育专业结构,优化人才发展平台;加大对高等教育投入,多渠道丰富教育经费来源。

李蕾[7](2019)在《高校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表现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高校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表现进行了研究,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高校扩招政策对高等教育回报率的影响,另一方面是高校毕业生工作流动性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在研究高校扩招对教育回报率的影响时,文章首先对高校扩招政策施行的背景进行了介绍,详细定义了教育回报率的概念,并对高校扩招政策影响高等教育回报率的理论机制进行了分析,认为在高校扩招之后,由于高等教育质量的变化以及劳动力市场的“挤压效应”,高等教育回报率会发生变化。之后,文章利用2013年的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对各学历水平的高等教育回报率的变化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和实证分析,发现高校扩招后大专和本科的教育回报率显着下降,但研究生教育回报率出现上升趋势。在性别差异方面,高校扩招后女性的平均工资水平逐渐向男性的平均工资水平靠近,高校扩招政策无法完全消除工资分配的性别差异。在研究高校毕业生工作流动性的变化时,文章首先对工作流动性在不同文献中的定义做出了分类和介绍,并讨论了工作流动性的影响因素。随后,文章基于智联招聘网站的用户大数据对高校毕业生毕业三年内的工作流动性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描述性分析发现毕业时间越晚的高校毕业生的工作流动性越强,同时随着时间的变化,高校毕业生从第一产业往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流动。实证分析发现专科毕业生的工作流动性显着低于本科毕业生和研究生,同时男性更换工作的概率显着高于女性。最后,针对高等教育回报率在高校扩招政策前后的变化及其原因,以及高校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工作流动性的变化趋势,文章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高等院校应加大教育投资,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应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及时对专业结构进行调整;大学生在校期间应努力提高文化素养,提高人力资本,在参加工作后也应不断学习,积累专业技能;政府应完善和健全劳动力市场的制度,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健康的就业环境。

热孜万古丽·阿巴斯[8](2019)在《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1979-2018期刊文献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在知识高度分化与新兴学科不断涌现的整体背景下,我国教育管理学逐渐走向成熟与专业化。基于四十余年纷繁复杂的研究成果,对学科已有研究开展系统性、理论性的回顾与反思,既有助于厘清学科发展的历史脉络,又有助于准确掌握学科的内在逻辑结构,是学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性研究工作。然而,现有对学科整体审视的研究,多为学者凭借自身知识积累所作的阶段性的回顾与展望,又或是囿于某一分支学科、具体研究领域当中。既有研究在视角上缺少全景维度与长时间段的系统检视,难以从海量繁杂信息中洞悉学科发展的真实样貌和客观动态规律,系统性的学科审思需引入新的研究范式加以完善。知识图谱作为反映科学知识发展进程以及结构关系的一种知识管理工具,能有效克服以上不足。通过对海量复杂信息开展缜密的数据挖掘与分析,可动态展现学科的演进特征,探究学科发展的动力机制,发现学科发展过程中的缺失与薄弱环节,对拓宽学科研究广度与挖掘研究深度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与实践价值。鉴于此,本研究尝试将知识图谱方法运用于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研究当中,以学科归宗、学科渗透、学科价值为研究基点,以正视学科发展的复杂本质、顺应跨学科的发展态势为研究原则,通过构建三维矩阵(以学科给养、主题演化、知识流动、学术群体为目的维,以各类知识单元为对象维,以统计分析、引文分析、共引分析、聚类分析等科学计量分析为方法维),将CNKI中1979-2018年我国教育管理学38162篇文献信息转化成一系列的知识图谱,以期更深层次地揭示学科结构的相似性与承接性,具体的研究过程及研究发现如下:(1)“学科给养”视角。分别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层面呈现学科演进与发展的动力来源与基础条件。总体来说,学科目前仍处于成长阶段,学科发展的内部与外在条件整体较好,高等院校引领拉动学科发展,但机构之间“贫富”差距较大。此外,研究成果分布在829种不同的期刊上,涉及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14个学科,呈现学科交叉性强,领域广泛等特性。(2)“发展轨迹”视角。前述文献样本涉及到的50351个关键词之间存在强弱关系,通过对这些关键词开展共现分析与聚类分析,挖掘出学科知识结构之间的亲疏关联。整体来看,学科经40年的发展,已形成了较明确的范畴体系,整体呈现“核心—衍生—边缘”的主题格局。阶段性分析表明,学科演进过程中新老话题的更替,存在明显的“政策依赖”特性,与繁荣的应用研究相比,基础性研究量少质低,纵向连贯性研究不足。(3)“知识关联”视角。通过探测突现词把握学科研究前沿。学科研究中具有时代特征“变”的研究域,是学科发展对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的积极回应。综合“主题演化”的分析结果可知,关注度高的热点领域,容易聚集集体智慧创造新知识,引领学科的发展方向。对前述38162篇文献样本涉及到的144618篇参考文献开展引文分析,结果显示,滋养学科发展的奠基性文献在学科发展初期较为欠缺,这与学科发展初期学术研究规范性存在欠缺有关,因学科研究更注重现实性与实用性,学术积累在延续性和体系上较为薄弱。(4)“学术群体”视角,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别对作者合作与作者共被引形成的“显性网络”与“隐性网络”进行考察。整体而言,作者合作构成的“显性网络”密度低,“权威学者”之间的学术联系不紧密,“师生型”、“同事型”是合作的主要方式,网络中派系林立的程度值不高,整体科研合作网络仍处于待优化的初级阶段。基于核心作者共被引构成的“隐性网络”按照研究领域可分为10个学术群体,研究跨领域特性明显,但不具备明显的学派效应。整体上来看网络连通性好,信息传递快,具有典型的“小世界”效应,存在“学术明星”现象。(5)综合上述分析,研究基于知识图谱视角,总结出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范式特征,并对学科研究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反思。从建构均衡化教育管理学学科体系、打造本土化教育管理学学术格局、完善教育管理学学科制度化建设等层面提出完善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的一系列建议。研究借由宏观概括、中观分析、微观扫描对我国教育管理研究的四十年进行回溯与总结,结合学科发展范式特征提出展望,客观呈现学科总体图景、发展态势与结构特征,为后续研究把握研究重点、捕捉研究前沿、规范学科布局奠定了研究基础。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未来还需进一步扩充基础数据,扩大文献样本的来源范围,将学术着作、学位论文吸纳进来,同时增加中外教育管理学研究的横向对比,以客观评价我国教育管理学在国际学术领域的地位、优势与差距。此外,还需丰富研究内容,将学科研究成员的知识结构与研究取向纳入学科建设的重点考察范围,进一步完善本研究。

马文武[9](2019)在《高校扩招背景下城乡居民高等教育机会考察——基于CHNS数据的经验分析》文中认为采用CHNS数据,运用logit模型,考察了高校扩招背景下居民高等教育机会平等性。发现高校扩招虽然整体促进高等教育数量机会增加,但居民对质量机会竞争更加激烈。城乡居民高等教育机会不平等,其中质量机会不平等尤为突出,高校扩招对此具有推波助澜作用。占据文化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优势以及较高职业类型的家庭,其子女在上大学数量和质量上都明显占优,而高校扩招并未改变这一局面,在有些方面反有固化和加剧现象。在高等教育机会上女性比男性占优,家庭子女人数与高等教育机会负相关,高校扩招政策对此无显着影响。

彭树宏[10](2017)在《中国大学教育溢价的倒U型演化特征:基于CHIP1988-2013的证据》文中认为文章利用1988—2013年间的五轮CHIP全国调查数据,估计了中国大学教育溢价水平及其演化趋势。研究表明:中国在各个时期都存在着显着的大学教育溢价,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中国大学教育溢价的演化呈现出倒U型特征,其转折点发生在2007—2013年期间;中国大学教育溢价的水平存在异质性,非年轻毕业生、女性、东部地区、非国有单位、低工资分位的劳动者的大学教育溢价更高;中国大学教育溢价演化的倒U型趋势特征不存在异质性,其对不同特征组和工资分位的劳动者均普遍成立。文章的研究结论肯定了中国过去十多年的高等教育规模扩展政策,同时指出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要着眼于质量的提升。

二、高校扩招后的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及应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校扩招后的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及应对(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扩招如何影响中等职业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一、 引 言
二、 文 献 综 述
三、 数据来源和变量统计
四、 中等职业教育的工资效应
    (一) 中等职业教育的工资效应
    (二) 稳健性检验
    (三) 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收入随教育世代的变化
五、 高校扩招与中等职业教育
    (一) 高校扩招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影响:双重差分模型
    (二) 平行趋势检验
    (三) 高校扩招的动态影响
    (四) 进一步分析:三重差分模型
    (五) 影响机制的讨论
        1. 教育质量的变化
        2. 生源质量的变化
        3. 劳动力市场的变化
六、 研 究 结 论

(3)基于能力本位的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应用型人才的相关研究
        (二) 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
        (三) 国内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四) 国外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五) 已有研究述评
    三、理论基础
        (一) 能力本位教育理论
        (二) 关键能力理论
        (三) OBE教育理念
        (四) 理论基础上的研究框架构建
    四、核心概念
        (一) 地方高校
        (二) 应用型人才
        (三) 实践能力
        (四) 人才培养模式
    五、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
第二章 能力本位视角下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调查研究
    一、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现状调查
        (一) 调查基本情况
        (二) 企业与学生对实践能力评价的对比分析
        (三) 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数据分析
        (四) 实证调查结论
    二、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问题分析
        (一) 培养目标不明确,能力结构不合理
        (二) 课程体系不合理,学生能力培养不足
        (三) 评价机制不健全,学生能力评价缺失
        (四) 学生能力培养不能满足企业需求
    三、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影响了应用型高校和应用型人才的社会认同
        (二) 地方高校办学经费不足制约了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不足无法保障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
        (四) 校企合作不够深入阻碍了产教融合与协同育人
        (五) 制度体系不健全影响了应用型高校准确定位
第三章 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一、案例高校选取
    二、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案例分析
        (一) 德国巴登符腾堡大学双元制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二) 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合作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三) 常熟理工学院行业学院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四)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产学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三、案例高校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比较分析
        (一) 相同点
        (二) 不同点
        (三) 对比结论
第四章 A大学冶金工程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个案分析
    一、培养目标
    二、基础实践能力培养
        (一) 夯实基础知识与技能
        (二) 拓展基础实践能力培养路径
    三、专业实践能力培养
        (一) 加强校内实验实训平台建设
        (二) 强化校企合作、校地合作
        (三) 实施“三化”工程,优化师资队伍
        (四) 对接专业认证标准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质量
    四、综合实践能力培养
        (一) 课程与学分激发学生能力提升意识
        (二) 创新创业实践体系搭建能力培养平台
        (三) 积极开展新工科建设顺应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发展需要
    五、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完善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发挥宏观调控的显着优势
        (一) 加大对地方高校的办学经费投入
        (二) 健全高等教育分类评价制度
        (三) 在全社会营造尊重人才和劳动的氛围
    二、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人才培养
        (一) 转变合作观念,承担社会责任
        (二) 积极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
    三、高校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改革
        (一) 明确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目标
        (二) 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三) 更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内容
        (四) 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
        (五)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六) 建立以能力为导向的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现状调查问卷(企业卷)
附录二: 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三: 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访谈提纲(教师)
致谢
卷内备考表

(4)高校扩招背景下城市行政等级对教育机会平等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简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文献简析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相关制度
        2.1.1 高校扩招
        2.1.2 收费改革
        2.1.3 就业制度
        2.1.4 高考户籍制度
    2.2 相关理论
        2.2.1 MMI假设
        2.2.2 EMI假设
        2.2.3 教育的理性选择理论
        2.2.4 政府“偏爱”理论
        2.2.5 理论框架构建与假设提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校扩招与教育机会获得研究设计
    3.1 数据来源
    3.2 变量设置
        3.2.1 被解释变量
        3.2.2 核心解释变量
        3.2.3 控制变量
        3.2.4 变量汇总
    3.3 描述性统计
    3.4 分析方法
        3.4.1 Logit模型简介
        3.4.2 个体教育机会获得的Logit模型构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校扩招与教育机会获得实证分析
    4.1 高校扩招与初中教育机会获得
        4.1.1 实证结果
        4.1.2 结果分析与讨论
    4.2 高校扩招与高中教育机会获得
        4.2.1 实证结果
        4.2.2 结果分析与讨论
    4.3 高校扩招与高等教育机会获得
        4.3.1 高校扩招与高等教育机会获得实证结果
        4.3.2 结果分析与讨论
        4.3.3 高校扩招与大学本科/专科教育机会获得实证结果
        4.3.4 结果分析与讨论
    4.4 高校扩招与三次教育机会获得整体分析
    4.5 验证假设汇总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校扩招与教育机会平等政策建议
    5.1 MMI假设、EMI假设与教育公平
    5.2 政府偏爱理论与政策偏向、资源配置
    5.3 基于教育理性选择理论的相关建议
        5.3.1 降低教育成本
        5.3.2 提高教育收益预期
        5.3.3 降低面对失败的风险
        5.3.4 地位的维持
    5.4 注重教育质量上的公平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受高等教育者职业代际流动的学历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 职业代际流动
        (二) 受高等教育者
        (三) 学历层次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研究评述
    四、技术路径
第二章 研究理论基础
    一、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理论
        (一) 社会分层理论
        (二) 社会流动理论
    二、人力资本理论
    三、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第三章 各学历受高等教育者职业代际流动的实证研究
    一、样本数据总体情况
        (一) 数据来源
        (二) 数据总体情况及数据处理
    二、各学历受高等教育者职业代际流动的总体状况
        (一) 衡量指标
        (二) 高职高专学历者职业代际流动的状况
        (三) 本科学历者职业代际流动的状况
        (四) 硕士学历者职业代际流动的状况
        (五) 博士学历者职业代际流动的状况
        (六) 小结
    三、不同阶段各学历受高等教育者职业代际流动比较
    四、各学历受高等教育者职业代际流动影响因素比较
        (一) 受高等教育者职业代际流动影响因素的描述性分析
        (二) 各学历高等教育者职业代际向上流动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
    五、研究结论
        (一) 各学历层次受高等教育者职业代际整体向上流动
        (二) 高等教育跨越职业代际效应的作用随学历层次的提升而增强
        (三) 各学历层次高等教育促进职业代际流动的功能普遍弱化
        (四) 各学历层次受高等教育者职业代际流动的影响因素无显着差异
第四章 各学历层次受高等教育者职业代际流动差异状况的成因分析
    一、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职业代际整体向上流动
        (一) 高等教育发展促进人力资本增长
        (二) 社会开放水平的提高促进职业代际向上流动
        (三)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提升就业规模
    二、高等教育结构问题影响各学历受高等教育者职业代际流动状况
        (一) 各层次高等教育就业问题突出
        (二) 高等教育有助于跨越职业代际效应造成劳动力市场分割
    三、高等教育质量和就业市场的变化导致高等教育促进职业代际流动功能的弱化
        (一) 高等教育质量下降
        (二) 就业市场供过于求
    四、家庭资本等先赋性因素是影响受高等教育者职业代际流动的主要因素
第五章 改善各学历层次受高等教育者职业代际流动状况的政策建议
    一、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一) 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二) 优化高校办学规模与结构设置,促进就业市场供求平衡
    二、完善公平竞争的就业机制,营造公平合理的就业环境
    三、受高等教育者应提高自身综合能力,转变就业观念
第六章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区域高等教育对地方经济增长贡献研究 ——基于重庆市与长江经济带沿线各省市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目的
    (四)研究意义
一、研究设计
    (一)理论基础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四)指标与变量说明
    (五)研究方法与工具
二、重庆高等教育规模与经济增长互动关系探究
    (一)重庆高等教育发展基础
    (二)重庆经济发展基础
    (三)高等教育规模与经济增长关系检验
三、重庆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测度
    (一)测度方法与模型
    (二)重庆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
    (三)重庆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对比分析
    (四)重庆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偏低的原因探析
四、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与建议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一)中文部分
    (二)英文部分
致谢

(7)高校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表现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1 高校扩招的背景及现状
        1.1.2 劳动力市场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2.1 关于高校扩招对教育回报率影响的文献综述
        1.2.2 关于高校毕业生工作流动性的文献综述
    1.3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1.4 课题的研究思路与内容
第2章 高校扩招影响教育回报率的现状和理论分析
    2.1 高等教育回报率的定义
    2.2 高校扩招对高等教育回报率影响的理论机制分析
第3章 高校扩招对教育回报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3.1 理论模型及回归方法
        3.1.1 明瑟收入函数
        3.1.2 分位点回归方法
    3.2 数据说明与描述性分析
        3.2.1 数据和变量的选取
        3.2.2 描述性分析
    3.3 最小二乘回归结果与分析
    3.4 分位点回归结果与分析
    3.5 改变收入变量的稳健性检验
第4章 关于高校毕业生工作流动性的理论分析
    4.1 工作流动性的定义
    4.2 高校毕业生工作流动性的影响因素及理论框架
第5章 关于高校毕业生工作流动性的实证分析
    5.1 理论模型
        5.1.1 Logit模型
        5.1.2 泊松回归模型
        5.1.3 内生性问题
    5.2 数据说明和描述性分析
    5.3 实证结果与分析
    5.4 分行业稳健性检验
    5.5 分城市稳健性检验
第6章 政策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表

(8)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1979-2018期刊文献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及文献综述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与研究思路
        二、技术路线
        三、可能的创新点
    第四节 研究基础
        一、数据来源及检索策略
        二、研究方法
        三、知识图谱绘制流程
        四、辅助软件
第二章 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给养”的知识图谱
    第一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文献的时序分布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期刊论文时序分布
        二、基于学科成长规律的基本判断
    第二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文献的空间分布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机构分析
        二、我国教育管理研究文献的期刊分布
    第三节 我国教育管理研究基金项目分析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基金项目资助年度分布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基金类别分析
        三、我国教育管理学典型基金项目分析
    第四节 结论与讨论
        一、学科知识生产仍处于成长阶段
        二、学科发展呈现交叉性强领域广的特点
        三、学科发展存在分化不均的现象
第三章 我国教育管理学“发展轨迹”的知识图谱
    第一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整体展现
        一、数据选择与研究方法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整体性分析
    第二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时间演化
        一、1979-1989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分析
        二、1990-1999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分析
        三、2000-2009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分析
        四、2010-2018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分析
    第三节 结论与讨论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特点总结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演进总结
第四章 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关联”的知识图谱
    第一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前沿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前沿的整体分析
        三、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前沿的阶段分析
    第二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基础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文献共被引分析
        三、我国教育管理学期刊共被引分析
    第三节 结论与讨论
        一、基于研究前沿的分析
        二、基于研究基础的分析
第五章 我国教育管理学“学术群体”的知识图谱
    第一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科学者分布状态
        一、高产作者界定标准
        二、高产作者产出与分布分析
    第二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合作网络解析
        一、数据选择与研究方法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合作状况整体分析
        三、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合作网络特征分析
    第三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学术群体的知识图谱
        一、数据来源和分析架构
        二、作者共被引网络分析
    第四节 结论与讨论
        一、基于学者合作状况的分析
        二、基于学术群体构成的分析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工作及发现
        一、基于“学科给养”视角的研究发现
        二、基于“发展轨迹”视角的研究发现
        三、基于“知识关联”视角的研究发现
        四、基于“学术群体”视角的研究发现
    第二节 知识网络视角下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特点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动力机制
        二、学科交叉与互涉促进分支学科不断生成
        三、以混合团体为基础聚合的学术共同体
    第三节 学科视角下完善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的展望
        一、建构均衡化的教育管理学科体系
        二、打造本土化的教育管理学学术格局
        三、完善教育管理学学科制度化建设
    第四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不足
        二、后续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术语缩写列表
    附录二 数据索引
    附录三 本研究涉及的部分法律与政策文件
    附录四 1979-2018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部分着作统计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中国大学教育溢价的倒U型演化特征:基于CHIP1988-2013的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方法与数据
    (一) 研究方法
    (二) 数据介绍
三、中国大学教育溢价的水平及其演化特征
四、中国大学教育溢价的异质性及其演化特征
    (一) 基于自变量的异质性
    (二) 基于因变量的异质性
五、稳健性检验
    (一) 以年工资替代小时工资
    (二) 改变学历范围的界定
六、进一步地讨论
    (一) 遗漏能力变量对结论有影响吗?
    (二) 中国大学教育溢价的转折点在哪里?
七、结论与政策含义

四、高校扩招后的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及应对(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扩招如何影响中等职业教育?[J]. 陈技伟,冯帅章. 经济学(季刊), 2022
  • [2]未竟的改革:中国高等教育的第三次转型[D]. 贾佳.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基于能力本位的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黄珍.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4]高校扩招背景下城市行政等级对教育机会平等的影响研究[D]. 董玥妍.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5]受高等教育者职业代际流动的学历比较研究[D]. 艾婕.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6]区域高等教育对地方经济增长贡献研究 ——基于重庆市与长江经济带沿线各省市的比较分析[D]. 蔡馨玥. 西南大学, 2020(01)
  • [7]高校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表现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李蕾. 湖南大学, 2019(06)
  • [8]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1979-2018期刊文献的实证分析[D]. 热孜万古丽·阿巴斯.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8)
  • [9]高校扩招背景下城乡居民高等教育机会考察——基于CHNS数据的经验分析[J]. 马文武. 兰州学刊, 2019(03)
  • [10]中国大学教育溢价的倒U型演化特征:基于CHIP1988-2013的证据[J]. 彭树宏. 南方经济, 2017(11)

标签:;  ;  ;  ;  ;  

扩招后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