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字无绳电话有何特点(论文文献综述)
毛翔宁[1](2020)在《2.4GHz频段信号识别与定位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4GHz频段为世界通用的公开频段,目前广泛应用于家用、商用和工业等领域。2.4GHz频段具有公开和无需授权的特性,同时存在多种常用无线信号。这种情况大大影响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同时带来不安全因素,因而需要对2.4GHz频段上存在的常见信号进行识别与定位。信号识别技术诞生至今,学术界和工业界已发展出一套成熟的体系,可以满足绝大多数情况的需求;然而,现有信号识别技术对于采样过程要求很高,带来大量的系统开销,对整个系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而,本文提出了一种高速高识别率低开销的信号识别与定位算法,同时引入支持向量机理论,进一步提升了识别性能。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包括:首先,对2.4GHz频段常见信号进行了归纳与分析,对常见信号的种类与参数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其次,针对现有信号识别算法进行了理论分析和仿真验证。现有算法主要是通过提取信号幅度、频率、相位等调制相关参数信息或信号的高阶累积量信息,构建分类器,完成信号的调制识别。本文对现有算法原理进行了分析和仿真。然后,提出了一种基于信号帧长度与频谱的信号识别算法。本文分析论证了现有算法难以实际利用于2.4GHz频段信号识别,并提出了新的识别算法。所提算法以信号的帧长度和频谱特征为识别特征构建分类器,可以有效识别2.4GHz频段常见信号种类,识别率高达90%以上,部分信号识别率可达100%。所提算法适应性强,计算复杂度低,利于对信号进行实时监测和分类。进而,提出了基于支持向量机的信号分类算法。支持向量机作为一种新兴的智能模式识别算法,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分类场景。本文利用支持向量机理论,以部分特征参数为训练样本,训练分类平面,进一步提升了信号识别率。最后,提出了基于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or,RSSI)的三角定位与质心算法,实现了信号源的准确定位。基于RSSI的三角定位算法具有计算开销低和定位精确度较高的优点。本文引入质心算法,进一步提升了定位精确度。
林琤[2](2018)在《深圳通信终端制造商G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旺盛的市场需求,通信设备制造业已经成为我国制造业中的第一大产业,特别是在手机及电话机等通信终端制造领域,在市场上占据了主导地位。通信设备制造业最显着的优势在于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资源耗用量少,较为环保等,在深圳这个注重高新技术发展的城市,通信设备制造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深圳G公司成立于1992年,是深圳较早成立的通讯终端制造公司。在经历了90年代的高速发展及20世纪初的稳定增长后,近几年业绩出现了大幅下滑。产品发展渠道得不到有效拓宽,发展战略存在诸多不明朗因素,战略进展阻力重重,自身发展逐渐走入一段瓶颈期。同时,通讯终端制造正面临快速变革,发展迅猛,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可谓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基于此,对于G公司而言,亟需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相应地发展战略,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实现顺利生存与发展。本文从G公司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PEST分析方法得出,就目前的整体宏观环境而言,对于通讯终端制造业的发展是极其有利,整个行业发展速度较快,正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市场发展前景广阔。但结合波特五力模型分析的结果,我们也可以发现一些不利因素,如潜在竞争者门槛低、市场上存在较多的替代品,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正逐步增强。此外,通过对G公司内部各种资源状况以及研发、生产、销售和财务等方面能力的分析,掌握了该公司内部环境的大致情况。基于上述分析,本文为G公司制定出突破目前发展瓶颈的发展战略,包含愿景、目标、总体战略、竞争战略和产品研发、市场营销等职能战略,通过重新进行产品定位、加强团队建设、抢占市场份额、创建自有品牌、扩大生产研发能力等途径来实施战略;并通过强化技术创新能力、建立创新激励机制、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等途径来保证战略的实施。本文可望为G公司的下一步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对其他通讯终端制造企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马智勇,韩建亭,万象,黄彦[3](2010)在《家庭网络中融合语音通信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在未来数字家庭中,宽带产品内融合无绳语音服务可以为用户提供更舒适的数字化生活体验。本文比较、分析了数字无绳语音业务融合型家庭宽带产品技术方案,给出了技术方案选择建议,并通过测试进行了验证。
缪琳[4](2008)在《基于产品基因的继承性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产品设计无论是延续还是创新,都关乎品牌的构建与巩固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很多企业都非常重视产品设计的原因。产品形象的延续与创新方法研究也成为了21世纪设计师们关注的研究热点。全球许多着名的企业,例如NOKIA、APPLE、PHILIPS、SONY、SAMSUNG等等,都已经在实际操作的层面开展了探索与实践。在实际的运作中,中国的企业对于如何更新产品形象,维持丰富而又清晰的产品家族,常常陷入困境。在各类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很容易凭借自身的经验与灵感,将设计意图映射到新产品的设计中去,只考虑市场定位和外观造型,较少将整个产品家族的形象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本文力求引入有效的产品设计策略,在科学的产品设计方法学体系下,提出基于产品基因的继承性设计方法,通过对企业产品设计的宏观把握,使企业的设计工作更加趋于条理性,为企业的产品设计战略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论文通过与生物学领域遗传基因的概念类比,综合企业的品牌与产品设计策略,与工业设计相关领域知识进行比较分析,引入工业设计中的产品家族和产品基因的概念。重点分析了产品的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并对产品基因具体的提取方法进行了详细阐释。以步步高数字无绳电话项目为载体,收集企业内部和外部与产品设计相关的各方面信息,通过问卷和访谈等多种形式,调查了设计师和消费者对于产品基因的认知程度。对产品设计中应该保留和继承的文化因素、原型因素和产品风格因素做了研究和分析。最后将基于产品基因的继承性设计理论应用于产品方案设计中。
孔国琴[5](2008)在《企业产品识别体系的构建研究》文中提出在当今硝烟弥漫的竞争年代,产品作为与用户沟通交流的关键媒介和品牌的主要支撑点拼杀在消费市场的第一线。然而,目前国内企业对于品牌形象的塑造大多都还停留在表层阶段,过多地强调企业视觉形象的推广而忽略产品这个关键要素,结果只是解决了企业的“穿衣戴帽”问题,用户在拆去包装后感受到的依然是无差别的产品体验;或是采用“散兵游勇”式的产品战略,只从分散的、孤立的、单件操作的角度进行产品的创新设计,而造成企业产品形象的杂乱无章,识别效应更无从谈起。本文即从这些不安因素入手,立足于现有的研究成果,结合调查访谈、成功品牌的案例分析以及实际设计项目的应用操作来构建企业的产品识别体系。本文通过对产品识别体系的内涵探析,明确产品识别在企业识别系统中的定位和作用,并基于识别的相关理论研究,在消费者导向和非物质需求的发展趋势下,创造性地提出了产品识别体系的三大构成要素:即产品诉求识别、产品体验识别及产品语言识别。而后通过导入“产品识别树”的概念来对产品识别体系作形象化阐释,既使企业产品之间层级分明、脉络清晰,又有益于从全局对产品进行把控和管理,利于形成清晰的品牌形象。此外,从树的基因确认到成长再到修剪调整来比喻企业产品识别体系从构建到逐步完善的过程,并依据对企业、市场及消费者的细致调查,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产品诉求识别为先导、产品体验识别为核心、通过产品终端设计语言来实现”的产品识别体系构建方法,以形成统一的、整体的、系统的产品战略,帮助企业进一步理清产品策略思维,并将其更好地应用到实际的品牌战略运作中提供参考。最后,结合亲身参与的步步高数字无绳电话项目,来构建步步高数字无绳电话识别体系,以论证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并深化理论在实践中的可行性意义。
陈永翾[6](2006)在《基于DECT的数字无线语音接入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全球的移动通信技术飞速发展,新技术、新标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越来越短的更新周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其中无绳通信的研究更为引人注目。无绳通信早期被称为无绳电话,但是新一代的数字无绳技术不但能提供话音业务,还能提供多种非话音业务,因此发展成为无绳通信。 数字增强无绳通信(DECT)系统是由欧洲电信标准协会(ETSI)制定的增强型数字无绳电话标准,是一个开放型的,不断演进的标准。可为高用户密度,小范围通信提供话音和数据高质量服务无绳通信的框架。该标准的目标是使不同来源的设备间实现互操作,提供给用户一整套包括语音、数据等基本业务及选择性扩展的电信业务,并在可广泛推广的价格上支持多种应用。 本文对DECT协议进行了详细分析和研究,尤其是对其的空中接口规范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在对DECT协议进行详细的探讨基础上,根据DECT的协议模型,制定了时分双工的通信协议方案。该通信协议方案主要参照DECT的协议模型的层次划分结构和信令交互模式,分别对空中接口、物理层、媒体访问控制层、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进行定义,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通信协议方案。 在制定了通信协议后,提出了一种无线语音接入系统的整体方案,运用廉价的混合信号处理器、数字语音处理模块及无线数传模块设计了通信终端,并在通信终端上进行通信方案可行性研究。实现了无线语音时分双工通信,移动终端可以通过固定终端呼叫PSTN内的电话并进行通话。
张洪达[7](2006)在《数字无绳电话系统与无线市话》文中研究表明一、无绳电话系统及其发展无绳通信技术是一种介入于固定电话和蜂窝移动电话之间的微小区或微微小区的无线技术,主要向低速移动用户提供无线接入。它具有容量大、成本低、频率无需规划、应用灵活等特点,与蜂窝移动通信技术之间主要是互补关系。第一代无绳电话(CT1)是模拟制式,它只是电话网的延伸,限于家庭和办公室使用。在蜂窝电话发展时
今贝贝[8](2005)在《数字无绳电话的春天来临了!》文中认为与普通电话相比,无绳电话(我们通常成为字母电话)具有方便性,在一定范围内不受到空间限制等优点。既然有这样的优越性,为什么大众消费者还没有投入到他的怀抱中呢?主要原因就是因为通话过程中其极易受到干扰而影响通话质量,其次保密性也是一大缺点。但随着2.4G数字无绳电话的推出,这一缺点将得到彻底改善。从今年下半年开始,相对稳定的国内无绳电话市场开始暗流涌动,一度平静的市场格局,将被数字无绳电话的粉墨登场所打破。
贾进波[9](2004)在《新产品如何打动市场——R公司数字无绳电话上市营销决策》文中研究表明新产品的营销是市场营销中较具挑战性的工作。本文以 R 公司数字无绳电话新产品的营销决策为例,详细介绍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营销策划过程,以及新产品营销决策中应当注重的各种战略和策略问题。本文以战略地位与行动评估矩阵作为基本战略的分析工具,探讨了战略地位与行动评估方法与波特三种基本战略理论的一致性,并以这种战略方向作为经营者应当达成的关于新产品营销的最基本共识,进而讨论了在该战略导向下 R 公司数字无绳电话产品可以采取的营销策略和手段。在营销执行的层面,本文首先从市场细分和定位入手,简要介绍了消费者细分和新产品定位的全过程,并以 R 公司数字无绳电话为例,阐述了市场细分在技术上的层次性和对战略的支撑性。在营销策略方面,本文讨论了营销组合中较为复杂的两项工作——促销和渠道。在新产品和弱势品牌相伴随的情况下,本文对营销过程中消费者理解力的发展特点进行研究,提出了市场鸿沟的理论,并予以分析和解决。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新产品品牌成长的两种可选途径。在渠道的问题中,本文介绍了渠道设计的一些基本原则。在渠道管理方面,则提出了渠道权力的保持模型,用以解决在新产品上市不久后很可能出现的渠道意愿和渠道能力相背离的问题。
杨益泉[10](2004)在《IP无绳电话系统研究》文中认为IP电话是利用Internet传送语音的通信方式,具有价格低廉的优势。在Internet技术的推动下,IP电话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数字无绳电话因为方便灵活、高安全性和抗干扰能力等优点,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模拟无绳电话。本文提出的IP无绳电话系统结合了IP电话和数字无绳电话的功能,为家庭和小型办公环境提供了一种方便快捷,价格便宜的通信解决方案。本文首先对IP无绳电话系统的整体结构和通信原理进行了介绍,同时给出了无绳子机和座机的结构框图及各模块的功能说明。通过对H.323和基于ARM7TDMI内核的芯片——S3C4510B的介绍,提出了基于S3C4510B的硬件实现方案和基于H.323的软件实现方案。接下来对软硬件的设计方案进行了详细论证,硬件上包括开发平台和SDRAM、FLASH、LCD、键盘、以太网口等功能模块的设计,软件上包括uCLinux在硬件平台上的移植及交叉编译环境的建立,以及基于uCLinux的设备驱动程序的编写及加载。
二、数字无绳电话有何特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字无绳电话有何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2.4GHz频段信号识别与定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常用信号识别算法简介 |
1.2.1 基于信号瞬时特征的识别算法 |
1.2.2 基于高阶累计量的识别算法 |
1.2.3 基于其他特征的信号识别算法 |
1.3 信号源定位算法简介 |
1.3.1 RSS算法 |
1.3.2 指纹定位 |
1.3.3 基于TOA的定位 |
1.3.4 基于AOA的定位 |
1.4 分类器结构概述 |
1.5 论文结构及内容 |
第二章 常用分类特征及其仿真 |
2.1 直接基于信号本身物理性质的特征值 |
2.2 基于高阶累积量的信号识别方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时长与频谱的信号识别算法 |
3.1 2.4GHZ频段常见信号简介 |
3.1.1 蓝牙 |
3.1.2 802.15.4 信号 |
3.1.3 视频摄像机 |
3.1.4 无绳电话 |
3.1.5 脉冲雷达信号 |
3.1.6 微波炉 |
3.1.7 WI-FI信号 |
3.2 基于时长的信号识别算法 |
3.3 基于带宽的信号识别算法 |
3.4 基于帧长度与时频域特征的分类器构建 |
3.5 基于功率谱瀑布图的信号识别算法 |
3.6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信号识别算法 |
3.6.1 支持向量机分类算法数学原理 |
3.6.2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2.4GHz频段信号识别算法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定位算法 |
4.1 定位算法 |
4.1.1 RSSI移动定位 |
4.1.2 Log-Normal模型 |
4.1.3 最大似然估计定位算法 |
4.1.4 最小二乘法定位算法 |
4.1.5 三角质心法 |
4.2 定位算法的实现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测试系统 |
5.1 系统组成 |
5.2 信号识别 |
5.3 信号源定位系统 |
5.4 实验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成果 |
(2)深圳通信终端制造商G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路径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思路 |
2 战略管理相关理论综述 |
2.1 战略与战略管理概述 |
2.1.1 战略的概念及特点 |
2.1.2 战略管理的概念 |
2.2 战略管理的层次 |
2.2.1 公司层战略 |
2.2.2 业务层战略 |
2.2.3 职能层战略 |
2.3 分析方法 |
2.3.1 PEST分析法 |
2.3.2 SWOT分析法 |
2.3.3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法 |
2.3.4 产品寿命周期分析法 |
2.3.5 产品组合优化分析法 |
3 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社会环境分析 |
3.1.4 技术环境分析 |
3.1.5 PEST分析 |
3.2 行业环境分析 |
3.2.1 市场需求分析 |
3.2.2 行业领军企业 |
3.3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
3.3.1 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分析 |
3.3.2 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分析 |
3.3.3 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分析 |
3.3.4 替代品的替代能力分析 |
3.3.5 行业内竞争者现在的竞争能力分析 |
3.3.6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
4 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4.1 企业现有资源状况分析 |
4.1.1 人力资源状况分析 |
4.1.2 财力资源状况分析 |
4.1.3 管理资源状况分析 |
4.1.4 物力资源状况分析 |
4.2 公司能力分析 |
4.2.1 财务能力分析 |
4.2.2 生产能力分析 |
4.2.3 研发能力分析 |
4.2.4 营销能力分析 |
5 发展战略的制定 |
5.1 SWOT分析 |
5.1.1 S(strengths)优势 |
5.1.2 W(Weakness)劣势 |
5.1.3 O(opportunities)机会 |
5.1.4 T(threats)威胁 |
5.1.5 战略分析 |
5.2 总体发展战略的制定 |
5.2.1 企业愿景 |
5.2.2 制定战略目标 |
5.2.3 总体战略 |
5.3 竞争战略 |
5.3.1 成本领先战略 |
5.3.2 差异化战略 |
5.3.3 重点战略 |
5.4 职能战略的制定 |
5.4.1 产品及研发战略 |
5.4.2 人力资源战略 |
5.4.3 市场营销战略 |
5.4.4 品牌战略 |
6 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6.1 竞争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
6.1.1 提升盈利水平 |
6.1.2 重新树立产品定位 |
6.1.3 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加强自身优势 |
6.2 职能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
6.2.1 提升生产研发能力、强化技术创新能力 |
6.2.2 加强团队建设、建立创新激励机制 |
6.2.3 抢占市场份额 |
6.2.4 创建自有品牌 |
7 结论及展望 |
7.1 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7.2.1 不足 |
7.2.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家庭网络中融合语音通信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无绳语音方案的选择 |
2.1 VoWi-Fi方案 |
2.2 数字无绳电话方案 |
3 Wi-Fi与DECT集成方案分析 |
4 测试验证 |
5 结束语 |
(4)基于产品基因的继承性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机械制造领域关于基因的研究 |
1.3.2 工业设计领域关于基因的研究 |
1.3.3 其它领域关于基因的研究 |
1.4 论文的研究思路及组织结构 |
第2章 工业设计中的产品基因 |
2.1 从企业品牌到产品 |
2.2 产品家族及相关概念解析 |
2.3 基因的认识和界定 |
2.3.1 生物学中的基因 |
2.3.2 工业设计中的基因 |
2.4 产品基因的表现形式——显性和隐性特征 |
2.4.1 显性和隐性特征的基本概念 |
2.4.2 显性特征的提取方法 |
2.4.3 隐性特征的提取方法 |
2.5 与产品基因相关的其他研究 |
2.5.1 原型 |
2.5.2 设计重用 |
2.5.3 产品造型风格认知研究 |
2.6 小结 |
第3章 基于产品基因的继承性设计方法探讨 |
3.1 产品设计方法学体系 |
3.1.1 设计研究方法的发展 |
3.1.2 产品设计方法的特点 |
3.2 继承性设计方法分析 |
3.2.1 文化的传承与继承性设计 |
3.2.2 产品原型与继承性设计 |
3.2.3 产品设计风格的继承 |
3.2.4 基于产品基因的产品家族分析 |
3.2.5 品牌金字塔的构建 |
3.2.6 产品的定位与布局 |
3.3 小结 |
第4章 继承性产品设计的分析与应用 |
4.1 中国产品设计的背景 |
4.1.1 全球化对中国工业设计的影响 |
4.1.2 中国企业的品牌和产品 |
4.1.3 设计前期分析 |
4.2 步步高产品分析 |
4.2.1 步步高企业概况 |
4.2.2 基于产品基因继承的分析方法 |
4.3 步步高产品调查 |
4.3.1 步步高已有通信产品总析 |
4.3.2 步步高电话产品市场价格定位 |
4.3.3 竞争对手分析 |
4.3.4 用户族群分析 |
4.4 步步高电话产品基因提取 |
4.4.1 显性基因的分析 |
4.4.2 隐性基因的分析 |
4.4.3 局部特征分析 |
4.5 步步高电话产品造型特征总结 |
4.5.1 近期产品基因的变化 |
4.5.2 产品基因总结 |
4.6 步步高数字无绳电话方案设计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附录B 设计调查问卷Ⅰ |
附录C 设计调查问卷Ⅱ |
(5)企业产品识别体系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概述 |
1.2 相关研究现状及理论支持 |
1.2.1 论文研究的相关现状 |
1.2.2 论文研究的理论支持 |
1.3 论文研究的适用性分析 |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5 论文思路及框架 |
1.5.1 论文思路 |
1.5.2 论文框架 |
第2章 企业产品识别体系的导入 |
2.1 产品识别的概念解析 |
2.1.1 产品识别的概念界定 |
2.1.2 产品识别相关概念辨析 |
2.1.3 产品识别的特征分析 |
2.2 产品识别在企业设计战略中的系统定位 |
2.2.1 企业识别战略中PI 的历史演变 |
2.2.2 确立PI 在企业识别战略中的系统定位 |
2.3 导入产品识别体系的效能表现 |
2.3.1 对决策者的效能表现 |
2.3.2 对设计师的效能表现 |
2.3.3 对消费者的效能表现 |
2.3.4 对企业的效能表现 |
第3章 企业产品识别体系的构成探析 |
3.1 产品诉求识别 |
3.1.1 企业产品的诉求识别 |
3.1.2 产品诉求识别的特征表述 |
3.1.3 产品诉求识别对于企业发展的意义 |
3.2 产品体验识别 |
3.2.1 企业产品的体验识别 |
3.2.2 产品体验识别的要素分析 |
3.2.3 产品体验识别对于企业发展的意义 |
3.3 产品语言识别 |
3.3.1 企业产品的语言识别 |
3.3.2 产品语言识别的要素分析 |
3.3.3 产品语言识别对于企业发展的意义 |
3.4 产品识别体系构成要素的层级关系 |
第4章 企业产品识别体系的构建研究 |
4.1 导入企业产品识别树 |
4.1.1 一维:空间比较 |
4.1.2 二维:自我成长 |
4.1.3 三维:历史发展 |
4.2 企业产品识别树的基因确认 |
4.2.1 产品识别树的基因来源 |
4.2.2 产品识别树的基因定位 |
4.2.3 产品识别树的基因描述 |
4.3 企业产品识别树的构建成长 |
4.3.1 以产品诉求识别为先导 |
4.3.2 以产品体验识别为核心 |
4.3.3 通过产品终端设计语言来实现 |
4.4 企业产品识别树的修剪调整 |
4.4.1 企业产品识别树的管理原则 |
4.4.2 企业产品识别树的评价调整 |
第5章 基于研究的实践——步步高数字无绳电话的PIS 构建 |
5.1 项目描述 |
5.2 现状分析 |
5.2.1 步步高数字无绳电话的市场竞争分析 |
5.2.2 步步高数字无绳电话的产品现状分析 |
5.3 PIS 构建 |
5.3.1 步步高产品识别体系的基因确认 |
5.3.2 步步高数字无绳电话的诉求识别体系构建 |
5.3.3 步步高数字无绳电话的体验识别体系构建 |
5.3.4 步步高数字无绳电话的语言识别体系构建 |
5.4 基于研究的产品设计方案 |
5.5 项目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B 步步高数字无绳电话识别认知的访谈调查表 |
附录C 步步高产品意象调查表 |
(6)基于DECT的数字无线语音接入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背景概述 |
1.2 无线接入系统分析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DECT协议的通信原理 |
2.1 DECT协议特点 |
2.2 DECT系统的空中接口标准 |
2.3 DECT空中接口协议的分层模型 |
2.4 DECT协议规范 |
2.4.1 物理层(PHL) |
2.4.2 媒体访问控制层(MAC) |
2.4.3 数据链路控制层(DLC) |
2.4.4 网络层(NWK) |
2.4.5 低层管理实体(LLME) |
2.4.6 与其他网络接口层(IWU) |
第3章 数字无线语音接入系统的通信协议方案 |
3.1 通信协议模型 |
3.2 空中接口标准方案 |
3.3 物理层方案 |
3.3.1 物理层无线参数规划 |
3.3.2 TDD帧方案 |
3.4 媒体访问控制层 |
3.5 数据链路控制层 |
3.6 网络层方案设计 |
第4章 数字无线语音接入系统的通信终端方案 |
4.1 通信终端硬件结构 |
4.1.1 控制模块MSP430 |
4.1.2 数字语音处理模块 |
4.1.3 无线数传模块 |
4.1.4 双音多频(DTMF)收发接口模块 |
4.2 通信终端接口设计 |
4.2.1 MSP430的配置 |
4.2.2 初始化微处理器MSP430 |
4.2.3 数字语音处理模块配置及与MSP430的接口 |
4.2.4 无线数传模块的配置及与MSP430的接口 |
4.2.5 DTMF模块的配置及与MSP430的接口 |
4.3 通信终端程序设计 |
4.3.1 程序构架 |
4.3.2 数字语音控制模块 |
4.3.3 射频通信模块 |
4.3.4 DTMF收发模块 |
第5章 系统的实现与调试 |
5.1 系统硬件的实现与调试 |
5.2 系统软件的实现与调试 |
5.3 系统软硬件联合调试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电路原理图 |
2 PCB图 |
3 实物照片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9)新产品如何打动市场——R公司数字无绳电话上市营销决策(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
第一章 R 科技公司新产品营销策划背景介绍 |
一、 公司背景介绍 |
二、 产品背景介绍 |
三、 营销策划目标 |
四、 营销策划计划 |
第二章 R 科技公司新产品营销战略环境分析 |
一、 整体营销环境分析 |
二、 产品生命周期分析 |
三、 行业分析 |
四、 市场分析 |
五、 SWOT 总结 |
第三章 R 科技公司新产品营销战略决策 |
一、 战略地位与行动评估矩阵与波特的三种基本战略 |
二、 以战略地位与行动评估矩阵评估 R 公司数字无绳电话产品 |
三、 R 公司数字无绳电话产品目标集聚战略分析 |
第四章 R科技公司新产品定位及价格策略 |
一、 市场细分和定位的重要性及完整过程描述 |
二、 R 公司数字无绳电话产品的市场研究 |
三、 R 公司数字无绳电话产品的市场细分 |
四、 R 公司数字无绳电话产品的细分市场选择 |
五、 R 公司数字无绳电话产品的市场定位 |
六、 R 公司数字无绳电话产品的价格策略 |
第五章 R 科技公司新产品品牌策略 |
一、 新产品与消费者理解能力之间的鸿沟 |
二、 新产品与消费者理解能力之间的桥梁 |
三、 R 公司数字无绳电话新产品的品牌成长战略模型 |
第六章 R 科技公司新产品渠道设计 |
一、 渠道的功能分析 |
二、 R 公司数字无绳电话产品渠道设计的原则 |
三、 R 公司数字无绳电话产品渠道设计的过程 |
四、 R 公司数字无绳电话产品的渠道管理 |
结论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 谢 |
声 明 |
个人简历 |
(10)IP无绳电话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绪 论 |
1 IP无绳电话 |
2 IP电话 |
3 数字无绳电话 |
4 课题任务 |
第一章 IP无绳电话系统介绍 |
1.1 IP电话的工作原理 |
1.2 数字无绳电话的工作原理 |
1.3 IP无绳电话系统构成 |
1.3.1 IP无绳电话座机构成 |
1.3.2 IP无绳电话子机构成 |
1.4 IP无绳电话系统功能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H.323通信协议介绍 |
2.1 H.323标准概况 |
2.2 H.323协议栈 |
2.3 H.323呼叫模式和呼叫建立 |
2.4 逻辑信道 |
2.5 服务质量 |
2.6 小结 |
第三章 ARM微处理器S3C4510B概述 |
3.1 ARM概述 |
3.2 ARM技术的应用领域及特点 |
3.2.1 ARM技术的应用领域 |
3.2.2 ARM技术特点 |
3.3 ARM微处理器系列 |
3.4 ARM微处理器结构 |
3.4.1 ARM体系结构 |
3.4.2 ARM微处理器的寄存器结构 |
3.4.3 ARM微处理器的指令结构 |
3.5 ARM微处理器的选型 |
3.6 ARM微处理器的工作状态 |
3.7 ARM体系结构的存储器格式 |
3.8 指令长度及数据类型 |
3.9 处理器模式 |
3.10 寄存器组织 |
3.10.1 ARM状态下的寄存器组织 |
3.10.2 Thumb状态下的寄存器组织 |
3.10.3 程序状态寄存器 |
3.11 异常(Exceptions) |
3.11.1 ARM体系结构所支持的异常类型 |
3.11.2 对异常的响应 |
3.11.3 从异常处理程序返回 |
3.12 S3C4510B概述 |
第四章 IP无绳电话开发平台的建立 |
4.1 系统硬件平台设计 |
4.1.1 嵌入式系统设计的一般思路 |
4.1.2 具体硬件电路设计 |
4.2 系统软件平台设计 |
4.2.1 嵌入式操作系统 uCLinux简介 |
4.2.2 嵌入式开发环境的建立 |
4.2.3 编译uCLinux内核 |
4.2.4 配置NFS文件系统 |
4.2.5 在uCLinux内核中加入用户应用程序 |
4.2.6 uCLinux Bootload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键盘驱动程序 |
5.1 字符设备驱动程序 |
5.1.1 主设备号与次设备号 |
5.1.2 file结构 |
5.1.3 inode结构 |
5.1.4 file_operations结构 |
5.1.5 几种常用操作 |
5.2 中断处理程序 |
5.2.1 启用和禁止中断 |
5.2.2 注册和注销中断处理程序 |
5.3 键盘的工作原理 |
5.4 键盘驱动程序 |
5.4.1 键盘驱动程序中用到的几个寄存器 |
5.4.2 键盘驱动程序清单 |
5.5 将驱动程序加入uCLinux内核 |
5.6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缩略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数字无绳电话有何特点(论文参考文献)
- [1]2.4GHz频段信号识别与定位技术研究[D]. 毛翔宁.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2]深圳通信终端制造商G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林琤. 西安科技大学, 2018(12)
- [3]家庭网络中融合语音通信技术研究[J]. 马智勇,韩建亭,万象,黄彦. 电信科学, 2010(02)
- [4]基于产品基因的继承性设计方法研究[D]. 缪琳. 湖南大学, 2008(12)
- [5]企业产品识别体系的构建研究[D]. 孔国琴. 湖南大学, 2008(01)
- [6]基于DECT的数字无线语音接入系统的研究[D]. 陈永翾. 西南交通大学, 2006(09)
- [7]数字无绳电话系统与无线市话[A]. 张洪达. 上海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一、二、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 2006
- [8]数字无绳电话的春天来临了![J]. 今贝贝. 电脑, 2005(04)
- [9]新产品如何打动市场——R公司数字无绳电话上市营销决策[D]. 贾进波. 清华大学, 2004(03)
- [10]IP无绳电话系统研究[D]. 杨益泉. 天津大学, 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