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界首个神经生长因子产品获国家批准(论文文献综述)
曾洁[1](2020)在《抗肿瘤药物新药研发的专利保护策略》文中研究指明恶性肿瘤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的重大疾病,如今仍是全球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大,作息不规律,生活习惯不健康,再加上人口老龄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剧,环境污染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患肿瘤疾病的比例逐年上升。肿瘤作为如今的世界性难题受到了各大医药机构的高度重视,抗肿瘤药物成为药物研发的重点对象。新药研发具有投资大、风险高、难度大、周期长、回报丰厚的特点,如何保护好新药发明的知识产权成为影响新药研发收益的关键所在,甚至可以说新药研发市场的竞争实质上是以专利为战场的知识产权竞争。因此,专利保护策略成为了新药研发的必修课。近年来我国制药机构抗肿瘤创新药物的研发水平与国际制药巨头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除了技术上的落后之外,还在于我国药物研发企业的专利保护水平较差,许多好的研发成果常常因为专利保护漏洞被迫停滞,而许多跨国制药企业,他们专业的团队为每一项研究成果量身打造了全方位的专利壁垒,不仅有效地防范了仿制企业的狙击,还极大地延长了市场独占权的生命周期,在专利保护上的投资远远小于新药研发的投资,其能够创造的回报却能够达到四两拨千斤的奇效。另一方面,对于仿制药企业来说,专利的专研同样地重要,科学的进步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仿制药只要找准切入点,同样能够创造巨大成果,这就同样需要详尽缜密地进行专利调研与分析,找到突破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对专利保护策略的运用和研究正是我国当前仿制药和新药研发企业所严重欠缺的短板,因此,专利保护要为新药研发保驾护航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对专利保护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发现当前研究主要通过对抗肿瘤药的专利进行分析进而了解抗肿瘤药新药研发的发展现状和态势,为抗肿瘤新药研发的方向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或结合典型案例分析并总结出一些新药研发的专利保护策略。但是没有人针对抗肿瘤药物的新药研发制定量身定制的专利保护策略。本文采用例举法、分析归纳法从中外原研制药公司抗肿瘤药物典型案例分析中入手,结合药物研发与专利保护的特点总结出原研机构对抗肿瘤原研药品的专利保护策略,重点阐述专利申请和布局阶段的专利保护策略,并分析讨论专利保护策略如何在新药研发、营销和诉讼中发挥作用。在医药领域,原研机构是否能成功运用良好的专利保护策略对其原研药品申请和布局专利,直接影响着企业的产品生命线。本文介绍的专利保护策略主要包括专利申请空间布局策略、时间布局策略、技术布局策略。专利申请空间布局策略:一般原研机构对原研药申请专利都会及时在中国大陆(CN)、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O)、欧洲专利局(EP)、美国(US)等国家/地区开始布局,根据原研药品上市后生产、销售、进出口等情况,原研机构应尽可能多的在全球各个国家/地区进行布局,在药品走向全球的同时运用法律的手段加强保护自己的科研成果。专利申请时间布局策略:在时间布局上,首先要慎重选择首次申请专利的时机。一旦核心专利申请完成以后,原研机构应该立即启动后续的改进研究,在核心专利授权后自申请日起算20年的专利保护期内,应持续不断地及时申请围绕核心专利的外围专利,延长药品的生命周期。专利申请技术布局策略:分为核心专利策略和外围专利策略。核心专利策略:原研机构在全新的原研药研发过程中对于取得的基础性、原创性、首创性的发明创造要及时申请核心专利。核心专利是整个专利保护体系的“地基”,申请核心专利至关重要。首先,要慎重选择首次申请核心专利的时机;其次,要圈定合适的专利保护范围;最后,要重视核心专利的文本质量,保证其完全符合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以及说明书公开充分等各项专利法条款。药物的核心专利包括涵盖药物化合物的通式化合物、具体化合物、立体异构体化合物专利,还包括药物的晶型、制剂和用途专利。外围专利策略:是在核心专利的基础上对药物专利保护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原研机构在申请核心专利保护的同时,可以考虑及时申请全方位多样化的外围专利,例如:药物化合物外围的类似物专利、前药或者药物代谢物专利、新药物晶型或盐型专利、药物组合物专利等,围绕核心专利构建出严密健全的专利保护体系。核心专利与外围专利互为基础和屏障,通过灵活运用二者进行合理布局可以使专利发挥出最大的功效。做好专利分析和综述可以为研发立项提供支持,有的放矢;做好专利持续跟进,可以为研发方向提供预警和启发,及时纠错;做好专利的撰写和挖掘可以将科研成果牢牢掌握;这些都是专利保护策略对研发阶段的重要意义。原研药品上市后的营销过程中良好的专利保护策略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让原研机构占尽先机,有力地打击竞争对手,一直保持市场竞争的有利地位。高质量的核心专利加上多样化的外围专利形成牢固的专利保护壁垒,让原研机构能抵御各方竞争对手专利无效诉讼的进攻,免受他人专利侵权诉讼的攻击,还能够进一步地提升企业产品信誉度和企业声誉,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Graul A I,Pina P,Tracy M,Sorbera L[2](2020)在《2019年全球新药研发报告(Ⅰ)》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全球药品市场新获批和新上市的药物进行年度综述,重点内容包括:截至目前,在囊性纤维化治疗中应用最广泛的Trikafta的获批和上市;首款常规(非应急)接种用的埃博拉疫苗的获批;全球首款疟疾疫苗在3个非洲国家的试点推广;一种新型多药耐药细菌感染治疗药物的获批;首款阿尔茨海默病原研药在中国的获批上市,结束全球10余年来相关领域无新药上市的历史。随着多款新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抗体药物偶联物的恶性肿瘤适应证相继获批,证实了生物制药行业对恶性肿瘤免疫疗法的投入热情持续上涨。2019年最引人瞩目的趋势是美国FDA授予了创纪录数量的加速审批,其中多项审评的批准早于预期批准日期多达数月。
杨悦杰[3](2020)在《肠道病毒71型感染鼠树突状细胞基因表达谱研究及内吞途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肠道病毒71型(EV71)体外感染鼠树突状细胞(DCs)后基因表达谱的变化,了解EV71感染影响DCs的生物学过程及相关的信号通路,探索EV71致病的相关分子机制。方法:使用人横纹肌肉瘤细胞(RD细胞)进行EV71病毒感染扩增,建立EV71病毒感染DCs模型,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s免疫表型变化,应用Agilent基因表达谱芯片检测基因表达变化,筛选EV71病毒感染DCs后的差异表达基因,采用RT-PCR法验证芯片检测结果,并对筛选出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分析、KEGG通路分析及聚类分析,以了解差异基因主要涉及的生物学过程及影响的信号通路。根据KEGG通路分析结果,加用内吞途径抑制剂QS11,通过Western blot检测EV71表面蛋白VPl表达水平变化,并采用流式细胞仪观察QS11对DCs免疫表型的影响,分析内吞途径在EV71感染中的作用。结果:EV71感染DCs细胞24小时后,细胞出现典型的细胞病变效应。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示,EV71感染后的DCs表面特征性标志CD80和CD86阳性率明显升高,表示EV71可显着诱导DCs成熟。基因表达谱芯片检测结果显示,在EV71感染的DCs中共筛选出87个差异表达的基因,包括66个上调的基因和21个下调的基因。选择六个基因(Arap1,cb1c,jun,Thbs1,cdc37和ubtd1)对芯片结果进行验证,RT-q PCR数据与芯片结果一致。GO分析表明,失调的基因涉及253个生物过程,其中175个生物过程具有显着性意义。KEGG分析显示内吞途径、TGF-β信号途径和T细胞受体信号途径等与差异表达的基因相关。Western blot结果显示,EV71感染DCs细胞同时加入抑制剂QS11后,DCs中EV71病毒主要表面蛋白VP1表达比EV71感染组明显下降。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示,加入抑制剂QS11后,CD80+CD86+DCs的比例显着低于EV71病毒组。结论:我们建立了EV71感染小鼠未成熟DCs细胞模型,DCs为EV71感染敏感细胞,且EV71可诱导DCs成熟。对基因表达谱结果进行GO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主要涉及病毒转录、凋亡过程、免疫细胞分化等多个过程。KEGG分析显示内吞途径、TGF-β信号途径和T细胞受体信号途径等信号通路与差异表达的基因相关,这些显着性分子生物过程及其组成基因可能与EV71感染DCs细胞的分子机制有关。内吞途径中差异基因的富集最显着,进一步通过流式细胞术及Western blot验证,内吞途径抑制剂QS11可抑制EV71对DCs刺激成熟的作用,并降低DCs内VP1蛋白表达,阻断内吞途径可抑制EV71复制,推测内吞途径可能参与了EV71病毒感染DCs的过程。
钱马骏[4](2019)在《盐酸埃克替尼合成工艺优化及质量研究》文中提出盐酸埃克替尼(商品名:凯美纳)是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吉非替尼(易瑞沙)、厄洛替尼(特罗凯)化学结构的基础上,经结构改造和活性筛选,自主研发靶向表皮生长因子抑制剂(EGFR)抗非小细胞癌(NSCLC)肿瘤新药,于2011年6月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上市,用于治疗EGFR突变的NSCLC患者。因此,开发一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易于实现工业化生产的新产品,将是一项具有挑战性和重大意义的工作。本论文在盐酸埃克替尼原生产工艺的基础上,开发了一条全新的合成路线,以二缩三乙二醇为起始原料,经磺酰化得到化合物A,与3,4-二羟基苯乙腈构建十二冠醚得到化合物B,再进行硝化反应得到化合物C,通过铁粉催化氢化得到化合物D,与DMF-DMA进行反应得到化合物E,再与3-氨基苯乙炔反应得到化合物F,最后盐酸成盐制得盐酸埃克替尼,反应从源头上革除了三氯氧磷等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使得生产工艺更加安全、环保,并且反应总收率从老工艺的8%提高至10%,生产成本下降7%。通过质量研究,确立了起始原料及中间体的质量标准,建立了API的质量标准和分析方法。进行了中试放大生产试验,为盐酸埃克替尼新工艺的产业化打下了基础。
付秀峰[5](2019)在《抗体药物行业领军者的专利布局及抗体药物的研发趋势》文中研究说明抗体药物是现代生物制药行业发展最快、临床应用最广、发展前景最具潜力的药物之一。随着生物医药技术的发展,抗体药物开始从鼠源向人源化发展,各种新型抗体技术也不断出现,使得抗体药物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地位迅速提升。相对于传统的化学药物和中药,抗体药物具有靶向性高、特异性强和治疗效果显着等多方面的优点,从而广泛应用于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等领域。安进、罗氏等作为抗体药物行业的领军企业,其在抗体药物发展中的技术创新日新月异,代表和引领着全球抗体药物的发展与壮大。随着抗体药物行业的迅速发展和其自身创新的特殊性,其知识产权保护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本论文通过对国内外单抗药物行业领军企业的抗体药物相关专利进行检索与分析,洞悉国内外抗体药物行业领军企业的专利布局现状,找出国内外抗体药物发展的研究热点和发展间的差距,从专利保护的角度为国内抗体药物行业提供抗体药物的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发展机遇、产品潜在市场、技术壁垒等信息,促进国内企业对知识产权信息的利用与应用,引导国内企业进行抗体药物的创新开发并且做好专利规避与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国内抗体药物产业的蓬勃发展。论文研究发现:(1)传统靶点的研发热度依旧很高:CD20、EGFR、VEGF和HER2依旧占有着抗体药物市场的大半壁江山,针对这些靶点,罗氏和安进都进行了深入的专利布局。(2)针对新靶点的抗体药物日趋多样:Sclerostin、IL-23、PCSK9、α4β7和IL-17等上市新靶点技术正在被充分挖掘;以PD-1/L1、CTLA-4为代表的免疫检查点抗体药物势头正热,未来在OX40、4-IBB、TIGR和GITR等免疫共刺激因子,LAG3、TIM-3、TIGIT和GAL9等免疫共抑制因子方面的研究和专利保护将持续增加;同时Factor D、GPC-3、β-淀粉样蛋白、HER3、DR5、C-MET、Ang-2、FcRH5、TAU、CSF-1R、IGF、FGF、NGF和TGF-β等新兴靶点也不容忽视。(3)抗体药物的适应症也将不断扩展:肿瘤和自身免疫效疾病研发热度不减,高血糖症、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牛皮癣、哮喘和罕见病领域热度增加。(4)双特异性抗体药物和抗体药物偶联物等新的抗体结构的研发热度持续增高。(5)各种疾病中生物标记物的不断发现,对于抗体药物有效治疗的选择,未来细分患者、对患者进行风险分层和个性化治疗将是发展的新方向。(6)国内企业三生国健在CD20、TNF-α和VEGF等传统靶点进行了技术跟随和专利保护,也针对HGF/VEGF和VEGF/PIGF等双特异性抗体进行了研发。(7)国内企业恒瑞医药的抗体药物发展和专利布局后劲十足,针对目前国际研究势头较热的抗PD-1抗体、PD-L1/TGF-βRII等双特异性抗体和抗体药物偶联物都进行了多层次的专利保护。恒瑞医药对GITR、TIM-3、CD27和LAG-3等免疫检查点进行了较多的专利申请和保护,预计未来恒瑞医药在肿瘤免疫的靶点中将占据有利地位。综上所述,安进、罗氏作为抗体药物行业的领军企业,对其抗体药物进行了深入的专利布局,代表着抗体药物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国内抗体药物企业在专利保护和技术创新上与国外抗体药物领军企业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但发展空间较大。紧追抗体药物发展趋势,研发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抗体药物,构建严密的专利保护网,是国内抗体药物行业面临的的重大挑战。
徐玲玲[6](2019)在《中国民族创新药X的差异化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生物药领域,我国制药企业面临着国际制药巨头激烈的市场竞争。一方面我国企业供应的生物药种类、数量和销售规模与全球市场存在一定的差距,其销售额仅占全球市场销售额的2%。另一方面,生物药市场同质化竞争越来越严重,新产品进入市场的速度加快,原有产品随着新的同代产品的进入,原有的竞争优势保有时间逐渐缩短。X产品是我国制药企业自主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I类生物创新药物,用于治疗眼底新生血管疾病。X产品有着巨大的市场增长潜力,我国有1300万左右的眼底新生血管疾病患者,且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但是X产品所在的生物药市场,其竞争态势严峻,国际制约巨头垄断这一市场,加之生物药市场更新换代速度较快,想要在竞争中持续维持其竞争优势,需要考虑其营销策略的差异化。本文基于差异化营销理论、定位、波特五力模型和SWOT分析等营销理论,在分析X产品所在的外部环境及其中国生物药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深入探究X产品所在的治疗领域即眼底新生血管疾病领域的竞争格局和主要竞争对手。随后本文探讨了X产品的现有营销问题:同代新产品的进入使得同质化竞争加剧;竞争对手的价格竞争及其促销投入的增加使得竞争强度提高;两大国际品牌的强势进入使得竞争白热化。X产品在推广过程中需要采取差异化策略以应对同质化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并通过SWOT组合分析指出,差异化营销符合增长型战略需求。差异化的关键是了解目标顾客的需求,识别出自己产品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为此笔者采用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方法对目标市场顾客进行市场调研。首先访谈眼科医生使用生物药治疗眼底病时考虑的要素,然后采用随机抽样方法进行问卷调查,并分析调研结果,最后提炼出X产品的关键差异化产品要素,包括有效性、注射间隔长频次少、可及性、推广专业四大要素。论文进一步对比分析X产品和竞品在这些关键差异化产品要素上的优势和传达力,为X产品的定位和差异化策略提供依据和出发点。最后根据分析的结果对X产品进行市场定位,提出差异化营销策略建议,主要包括产品及推广信息差异化,目标顾客观念分层差异化,推广人员差异化,获取产品方便性差异化,最后巩固差异化推广信息的医学循证证据,为X产品提供切实可行的差异化营销策略。本文基于中国生物药市场的现实情况进行了某种创新生物药的营销分析,其研究结论反映了中国生物药市场的现状与环境发展趋势,通过本文的分析,期望能为我国专注于民族创新药的制药企业在实施差异化营销策略时提供参考和借鉴。
朱双媚[7](2019)在《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比较阿帕替尼和化疗治疗二线或二线以上治疗失败晚期肺癌的近期疗效、疾病无进展生存期,分析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进展期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48例接受过二线或二线以上治疗且病情进展的晚期肺癌患者,根据治疗情况分为阿帕替尼治疗组25例和化疗组23例,随访至疾病进展或病死,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用卡方检验对临床特征、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用Kaplan-Meier法和Cox回归模型对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进行分析。结果:阿帕替尼组和化疗组的mPFS分别为2.9个月、1.7个月,阿帕替尼组获益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帕替尼组和化疗组的客观缓解率(ORR)分别为28.0%、1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帕替尼组疾病控制率(DCR)明显高于化疗组(88.0%vs 52.2%,p<0.05)。阿帕替尼组不同年龄、ECOG评分的患者PF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性别、病理类型、吸烟情况、转移灶数目、病程的患者PF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阿帕替尼组和化疗组的高血压发生率分别为52.2%(13例)、4.3%(1例),蛋白尿发生率分别为28.0%(7例)、4.3%(1例),消化道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8.0%(7例)、60.90%(14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余如疲劳、手足综合征、骨髓抑制、口咽粘膜炎等不良反应两组发生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与化疗组比较,阿帕替尼能有效提高二线或二线以上治疗失败的晚期肺癌疾病控制率,延长疾病无进展生存期,且耐受性良好。对于无确切治疗方案的进展期晚期肺癌患者,阿帕替尼可能是一种有前景的治疗药物。
桑国卫[8](2019)在《2018年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进展及十三五展望》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自2006年以来,"重大新药创制"一直是国家科技攻关的重点项目,是关系到13亿人民健康的国计民生的重要项目,更是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的民族复兴战略的攻坚项目,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倾注了广大科研、产业、临床人员的无限心血,凝聚了全国民众的热切期望和关注。我国很多重要专利药物市场绝大多数被国外公司占据,高端医疗装备主要依赖进口,报批的新药品种不多,药价昂贵,这些都成为看病贵的主要原因,而创新药物研发集中体现了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前沿新成就和新突破,先进医疗设备研发体现了多学科交叉融合与系统集成。
Graul AI,Cruces E,Stringer M[9](2016)在《2015年全球新药研发报告——第一部分:新药及生物制品(Ⅲ)》文中指出2015年全球首次批准或上市的新药和生物制品,及重要延伸性新药有近百种。在生物制药行业年度报告的第一部分中,对这些产品进行了深入回顾。
朱安远,郭华珍[10](2016)在《青蒿素之母——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新科得主屠呦呦(三)》文中认为2015年10月5日,中国中医科学院(原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女药学家、药物化学家、医学家和教育家屠呦呦以创制新型抗疟药物——青蒿素及其首个衍生物双氢青蒿素而赢得当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之殊荣,特大喜讯传来,国内舆论媒体亢奋,国人无不欢欣鼓舞。屠呦呦先生是首位荣获诺贝尔科学奖的中国大陆本土科学家、首位华裔女性诺奖得主和诺医奖得主,这是中国医学界尤其是中医学界的重大历史性突破,这一荣耀将永远铭记在中国科技发展史上。详细介绍了屠呦呦女士的生平、主要学术成就与贡献、与疟疾直接相关的诺医奖以及青蒿素类抗疟药物获得的各种国内外奖项,简明扼要地阐述了青蒿素类抗疟药物的发现(发明)简史,不惜浓墨重彩全方位地展示了以屠呦呦为杰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群英谱的奋斗历程和辉煌成就。
二、世界首个神经生长因子产品获国家批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世界首个神经生长因子产品获国家批准(论文提纲范文)
(1)抗肿瘤药物新药研发的专利保护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现状分析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现状分析 |
1.2 文献综述 |
1.3 问题的提出,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提出问题 |
1.3.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
1.5 论文框架 |
第2章 新药研发与专利保护 |
2.1 相关概念的介绍 |
2.1.1 肿瘤与抗肿瘤药物 |
2.1.2 新药研发的过程 |
2.1.3 创新药与仿制药 |
2.1.4 专利 |
2.1.5 核心专利与外围专利 |
2.1.6 专利申请时机 |
2.1.7 专利的保护范围 |
2.1.8 专利无效诉讼与专利侵权诉讼 |
2.2 调研新药研发与专利保护的关系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如何在新药研发中申请和布局专利 |
3.1 上海药物所抗肿瘤药物专利申请布局分析 |
3.1.1 上海药物所抗肿瘤药物专利申请的国家/地区空间分布分析 |
3.1.2 上海药物所抗肿瘤药物专利历年申请趋势分析 |
3.1.3 上海药物所抗肿瘤药物专利申请技术主题类型分析 |
3.2 分析抗肿瘤药物典型案例调查原研公司对原研药的专利保护策略 |
3.2.1 典型案例1——深圳微芯生物公司的西达本胺 |
3.2.2 典型案例2——诺华公司的伊马替尼 |
3.3 新药研发专利保护策略总结 |
3.3.1 专利申请空间布局策略 |
3.3.2 专利申请时间布局策略 |
3.3.3 专利申请技术布局策略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专利保护策略如何在新药研发、营销和诉讼中发挥作用 |
4.1 典型案例1——贝达药业公司的埃克替尼 |
4.1.1 药物概述 |
4.1.2 专利检索方法和结果 |
4.1.3 专利保护策略分析 |
4.2 典型案例2——江苏恒瑞公司的阿帕替尼 |
4.2.1 药物概述 |
4.2.2 专利检索方法和结果 |
4.2.3 专利保护策略分析 |
4.3 专利保护策略作用总结 |
4.3.1 专利保护策略在新药研发中发挥作用 |
4.3.2 专利保护策略在营销中发挥作用 |
4.3.3 专利保护策略在诉讼中发挥作用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展望 |
5.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2)2019年全球新药研发报告(Ⅰ)(论文提纲范文)
1 镇痛剂和麻醉剂 |
2 精神药理学药物 |
(3)肠道病毒71型感染鼠树突状细胞基因表达谱研究及内吞途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EV71病毒扩增及感染鼠树突状细胞的研究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细胞株和病毒株 |
1.1.2 主要试剂和材料 |
1.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
1.1.4 细胞培养 |
1.1.5 细胞传代 |
1.1.6 细胞冻存 |
1.1.7 EV71病毒扩增 |
1.1.8 病毒滴度测定 |
1.1.9 EV71病毒感染DCs |
1.1.10 流式细胞术检测DCs免疫表型 |
1.2 结果 |
1.2.1 EV71病毒在RD细胞中感染扩增 |
1.2.2 EV71病毒滴度测定结果 |
1.2.3 EV71感染DCs后形态情况 |
1.2.4 EV71感染DCs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 |
1.3 讨论 |
1.3.1 EV71病毒体外细胞模型 |
1.3.2 EV71病毒感染DC |
1.4 小结 |
二、EV71感染鼠树突状细胞基因表达谱变化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实验对象 |
2.1.2 实验试剂和仪器 |
2.1.3 试验分组及EV71感染DCs细胞 |
2.1.4 Total RNA 提取 |
2.1.5 表达谱芯片操作步骤 |
2.1.6 标准化数据 |
2.1.7 差异筛选 |
2.1.8 火山图(Volcano Plot) |
2.1.9 GO分析 |
2.1.10 Pathway分析 |
2.1.11 聚类分析 |
2.1.12 RT-PCR验证差异表达基因 |
2.2 结果 |
2.2.1 RNA质检结果 |
2.2.2 芯片实验结果评估(CV值) |
2.2.3 EV71感染小鼠DCs细胞的差异表达基因 |
2.2.4 主成分分析(PCA) |
2.2.5 火山图(Volcano Plot) |
2.2.6 GO分析 |
2.2.7 Pathway分析 |
2.2.8 聚类分析 |
2.2.9 RT-qPCR验证差异基因结果 |
2.3 讨论 |
2.3.1 应用基因表达谱芯片筛选EV71感染DCs差异表达基因 |
2.3.2 EV71感染DCs差异表达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
2.4 小结 |
三、内吞途径在EV71感染鼠树突状细胞中的作用研究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实验对象 |
3.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3.1.3 试验分组及EV71感染DCs细胞 |
3.1.4 流式细胞术检测DCs免疫表型 |
3.1.5 Western blot检测VPl蛋白表达水平 |
3.1.6 统计和分析 |
3.2 结果 |
3.2.1 QS11对DCs细胞表面抗原表型的影响 |
3.2.2 Western blot检测VP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
3.3 讨论 |
3.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肠道病毒71型感染致病免疫机制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盐酸埃克替尼合成工艺优化及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盐酸埃克替尼简介 |
1.2.1 EFGR-TKI靶点的NSCLC药物简介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方案 |
1.5 预期目标 |
第二章 盐酸埃克替尼合成工艺优化研究 |
2.1 盐酸埃克替尼原工艺路线 |
2.2 盐酸埃克替尼合成新工艺 |
2.3 盐酸埃克替尼合成工艺研究 |
2.3.1 化合物A的制备 |
2.3.2 化合物B的制备 |
2.3.3 化合物C的制备 |
2.3.4 化合物D的制备 |
2.3.5 化合物E的制备 |
2.3.6 化合物F的制备 |
2.3.7 盐酸埃克替尼的制备 |
2.4 盐酸埃克替尼结构确证 |
2.4.1 确证化学结构用样品的纯度和检测纯度的方法 |
2.4.2 确证化学结构的试验、图谱和图谱解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盐酸埃克替尼质量研究 |
3.1 盐酸埃克替尼中间体质量标准 |
3.1.1 化合物A质量标准 |
3.1.2 化合物B质量标准 |
3.1.3 化合物C质量标准 |
3.1.4 化合物D质量标准 |
3.1.5 化合物E质量标准 |
3.1.6 化合物F质量标准 |
3.1.7 盐酸埃克替尼质量标准 |
3.2 原料药质量标准 |
3.2.1 性状 |
3.2.2 鉴别 |
3.2.3 含量测定 |
3.3 原料药质量标准制定依据 |
3.3.1 性状 |
3.3.2 溶解度 |
3.3.3 鉴别 |
3.3.4 粒度 |
3.3.5 甲醇溶液的澄清度 |
3.3.6 甲醇溶液的颜色 |
3.3.7 含氯量 |
3.3.8 残留溶剂 |
3.3.9 有关物质 |
3.3.10 干燥失重 |
3.3.11 炽灼残渣 |
3.3.12 重金属 |
3.3.13 含量测定 |
3.4 原料药分析方法确认 |
3.4.1 有关物质分析方法确认 |
3.4.2 残留溶剂分析方法确认 |
3.5 原料药质量研究总结 |
第四章 盐酸埃克替尼合成工艺产业化研究 |
4.1 中试工艺研究 |
4.1.1 化合物E生产工艺 |
4.1.2 化合物F生产工艺 |
4.1.3 盐酸埃克替尼生产工艺 |
4.2 中试生产质量研究 |
4.3 三废处理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抗体药物行业领军者的专利布局及抗体药物的研发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抗体药物 |
1.1 抗体药物的发展概况 |
1.2 抗体药物的结构与作用机制 |
1.3 抗体药物的分类 |
1.4 抗体药物的优势 |
1.5 国内外抗体药物市场发展现状 |
1.6 国内外抗体药物专利保护现状 |
2.立项依据 |
3.研究内容和方法 |
3.1 研究目标 |
3.2 研究内容 |
3.3 研究思路 |
3.4 研究方法 |
3.5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罗氏的抗体药物专利布局及研发趋势 |
1.罗氏公司简介 |
1.1 龙头企业的发展之路 |
1.2 原研与仿制并行的抗体药物研发 |
2.罗氏的全球专利布局 |
2.1 罗氏抗体药物专利申请概况 |
2.2 罗氏抗体药物靶点分析 |
3.罗氏专利布局分析小结 |
3.1 技术创新是核心,专利保护是利器 |
3.2 罗氏抗体药物研发趋势 |
第三章 安进的抗体药物专利布局及研发趋势 |
1.安进公司简介 |
1.1 龙头企业的发展之路 |
1.2 原研与仿制并行的抗体药物研发 |
2.安进公司的全球专利布局 |
2.1 安进公司抗体药物专利申请概况 |
2.2 安进公司抗体药物靶点分析 |
3.安进公司专利布局分析小结 |
3.1 研发与并购齐驱,创新与仿制并行 |
3.2 安进抗体药物研发趋势 |
第四章 三生国健的抗体药物专利布局及研发趋势 |
1.三生国健公司简介 |
1.1 龙头企业的发展之路 |
1.2 原研与仿制并行的抗体药物研发 |
2.三生国健的专利布局 |
2.1 三生国健抗体药物专利申请概况 |
2.2 三生国健抗体药物专利布局 |
3.三生国健抗体药物专利布局分析小结 |
3.1 原研与仿制并行,专利保航 |
3.2 三生国健抗体药物研发趋势 |
第五章 恒瑞医药的抗体药物专利布局及研发趋势 |
1.恒瑞医药简介 |
1.1 龙头企业的发展之路 |
1.2 恒瑞医药的药物研发现状 |
2.恒瑞医药的全球专利布局 |
2.1 恒瑞医药抗体药物专利申请概况 |
2.2 恒瑞医药抗体药物相关专利布局 |
3.恒瑞医药专利布局分析小结 |
3.1 紧随国际潮流,后起者勃发 |
3.2 恒瑞医药抗体药物研发趋势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1.抗体药物的研究热点及未来发展趋势 |
1.1 传统靶点 |
1.2 新靶点 |
1.3 新适应症 |
1.4 新技术 |
1.5 新思路 |
2.对国内抗体药物发展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中国民族创新药X的差异化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1.5 本文主要创新点 |
2 营销及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2.1 定位营销理论 |
2.1.1 定位营销理论 |
2.1.2 差异化营销策略 |
2.2 产品层次理论 |
2.3 SWOT分析 |
2.4 波特五力模型 |
3 治疗眼底新生血管疾病生物药市场分析 |
3.1 相关概念及产业特征 |
3.1.1 生物药定义与注册分类 |
3.1.2 生物药产业特征及发展趋势 |
3.2 中国生物药市场发展现状 |
3.2.1 中国生物药市场发展现状 |
3.2.2 生物药相关政策分析 |
3.3 VEGF相关眼底疾病概述 |
3.3.1 抗VEGF在眼科治疗的作用 |
3.3.2 VEGF相关眼底疾病概述 |
3.4 眼底病抗VEGF药物竞争格局分析 |
3.4.1 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 |
3.4.2 潜在进入者威胁 |
3.4.3 替代品威胁 |
3.4.4 买方的议价能力 |
3.4.5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4 X产品营销现状与SWOT分析 |
4.1 企业概况 |
4.2 X产品营销现状 |
4.2.1 X产品简介 |
4.2.2 X产品现有营销策略 |
4.2.3 X产品市场表现 |
4.3 X产品SWOT分析 |
4.3.1 X产品优势分析 |
4.3.2 X产品劣势分析 |
4.3.3 X产品面临的机会分析 |
4.3.4 X产品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
4.3.5 SWOT组合分析 |
本章小结 |
5 目标市场顾客调研分析 |
5.1 目标市场顾客调研分析 |
5.1.1 调研方案概述 |
5.1.2 深度访谈眼科医生应用抗VEGF药物的要素 |
5.1.3 眼科医生问卷调研和结果分析 |
5.2 X产品关键差异化产品要素分析 |
5.2.1 抗VEGF药物产品层次分析 |
5.2.2 X产品关键差异化产品要素同竞品比较分析 |
6 X产品差异化策略建议 |
6.1 X产品市场定位 |
6.2 X产品差异化策略建议 |
6.2.1 产品及推广信息差异化 |
6.2.2 目标顾客观念分层差异化 |
6.2.3 推广人员差异化 |
6.2.4 获取产品方便性差异化 |
6.2.5 巩固差异化的循证证据 |
7 结论与研究局限 |
7.1 结论 |
7.2 研究局限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中英文缩略词 |
1 前言 |
2 对象与方法 |
2.1 临床对象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治疗方法 |
2.5 疗效评价 |
2.6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临床资料分析 |
3.2 临床疗效 |
3.3 生存分析 |
3.4 药物相关不良反应 |
3.5 单因素分析 |
3.6 多因素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8)2018年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进展及十三五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战略部署 |
2 丰硕成果 |
2.1 重大创新药物成果 |
2.1.1 埃克替尼 |
2.1.2 康柏西普 (英文名:Conbercept) |
2.1.3 西达本胺 |
2.1.4 阿帕替尼 |
2.1.5 EV71手足口病疫苗 |
2.1.6 埃博拉疫苗 |
2.1.7 贝那鲁肽注射液 |
2.1.8 苹果酸奈诺沙星 |
2.1.9 盐酸安妥沙星 |
2.1.1 0 安罗替尼 |
2.1.1 1 乐复能 |
2.1.1 2 艾博卫泰 (Albuvirtide) |
2.1.1 3 戈诺卫 (达诺瑞韦Danoprevir, ASC08) |
2.1.1 4 爱优特 (呋喹替尼胶囊) |
2.1.1 5 其他创新药物 |
2.2“重大新药创制”在“十三五”期间的展望, 即预期创新药物成果 |
2.2.1 化学药物 (表2) |
2.2.2 生物药 |
2.2.3 其他创新药物和创新技术 |
2.3 临床试验的新要求和新水平 |
2.3.1 新要求 |
2.3.2 临床试验在新药开发过程中的价值 |
2.3.3 临床试验新的历史条件:国际化带来巨大机遇 |
2.3.4 GCP平台的专业技术建设 |
2.3.5 精准医学时代的临床试验的变革 |
2.3.7 临场试验尚存在的问题 |
3 总结和展望 |
(9)2015年全球新药研发报告——第一部分:新药及生物制品(Ⅲ)(论文提纲范文)
7 血液系统药物 |
8 胃肠道药物 |
9 内分泌药物 |
1 0 皮肤病药物 |
1 1 抗感染药物 |
1 2 肌肉骨骼及结缔组织疾病治疗药物 |
1 3 免疫调节剂和免疫药物 |
1 4 癌症治疗药物 |
(10)青蒿素之母——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新科得主屠呦呦(三)(论文提纲范文)
3青蒿素之母屠呦呦的主要学术成就与贡献 |
四、世界首个神经生长因子产品获国家批准(论文参考文献)
- [1]抗肿瘤药物新药研发的专利保护策略[D]. 曾洁.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2020(07)
- [2]2019年全球新药研发报告(Ⅰ)[J]. Graul A I,Pina P,Tracy M,Sorbera L. 药学进展, 2020(05)
- [3]肠道病毒71型感染鼠树突状细胞基因表达谱研究及内吞途径分析[D]. 杨悦杰.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4]盐酸埃克替尼合成工艺优化及质量研究[D]. 钱马骏.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4)
- [5]抗体药物行业领军者的专利布局及抗体药物的研发趋势[D]. 付秀峰. 兰州大学, 2019(09)
- [6]中国民族创新药X的差异化营销策略研究[D]. 徐玲玲.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7]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D]. 朱双媚. 浙江大学, 2019(03)
- [8]2018年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进展及十三五展望[J]. 桑国卫.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9(02)
- [9]2015年全球新药研发报告——第一部分:新药及生物制品(Ⅲ)[J]. Graul AI,Cruces E,Stringer M. 药学进展, 2016(06)
- [10]青蒿素之母——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新科得主屠呦呦(三)[J]. 朱安远,郭华珍. 中国市场, 20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