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论知识经济时代会计发展的趋势及创新(论文文献综述)
胡海江,张同建,王颖[1](2015)在《知识经济时代会计报表变革趋势分析》文中认为知识经济下财务管理理论产生了重大的变革,必然催动了财务会计报表的变革。会计报表的变革主要体现在调整会计报表的目标、知识资本计量、人力资本计量、会计制度变革、会计准则变革、企业绩效评价的变革、公允价值的重新审视、无形资产的扩展、计量方法变革、兼顾不同报表使用者的需求等方面。知识经济下财务会计报表的变革是我国会计界所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需要引起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的高度重视。
张卫红,黎小兰,张同建[2](2014)在《知识经济下财务会计报表变革趋势探析》文中研究指明知识经济以全新的姿势出现在人类社会中,必然要求经济模式也进行全新的变革。财务会计报表是会计活动的反映,而会计活动是经济行为的反映,因而知识经济下财务会计报表的变革势在必行。会计报表的变革不仅受到知识经济思想的影响,也受到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变革的推动,并表现于会计报表的形式。会计报表变革是一种全局性的变革,内容丰富、路径繁杂,需要会计从业人员积极地参与和推进。
佟爱琴[3](2008)在《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本介入治理及其制度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在知识型企业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甚至已有取代物质资本进而成为企业生产力关键因素的趋势。然而,由于制度的滞后性,尚未确立人力资本所有者在企业中的主体地位,公司治理结构也存在着明显缺陷,人力资本并未得到与其贡献相匹配的回报,根植于传统工业经济的会计核算系统,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企业制度亟待创新,以保障人力资本所有者应有的权益,从根本上促进企业的高效率经营。本文试以现代经济学理论为基础,从剩余索取权出发,将经济学、财务学、会计学及法学等联系并融合起来,对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本介入治理、人力资本计量及其相关制度创新问题进行系统的、跨学科的研究,建立适应知识型企业运营的制度体系。通过制度创新,使企业建立起高效的运营机制,以充分利用人力资本这一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要素。基于人力资本计量的产权制度、分配制度、会计制度的创新顺应了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转移的必然要求。因此,研究和探讨人力资本介入治理、价值计量及其制度创新,既有深远的理论指导意义,又有重要的现实应用价值。本文把知识型企业作为研究主体,以产权思想作为逻辑基础,从企业剩余索取权出发,提出知识型企业中的企业所有权“二元主体论”,由“物质至上观”演进到“共同治理观”,并以此为基础研究人力资本间接计量方法,构建基于人力资本产权的公司治理结构理论模式、收益分配模式与会计核算模式;人力资本价值的合理计量是企业进行制度创新的必要条件和技术前提,产权制度是基础,分配制度是目的,会计制度则提供技术支持。论文主要内容和可能的创新之处如下:(1)通过分析企业的剩余权分布和人力资本剩余索取权的安排问题,得出由物质资本股东拥有企业全部剩余索取权只是分析框架下的一个特例,真正影响各利益相关者对剩余索取权分配比例的内在因素是他们在资本市场上的稀缺性,他们各自所承担的风险的差别以及公司治理对资本收益的安排。其结论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力资本所有者对剩余收益的分享比例不断上升。(2)现有文献关于人力资本的界定缺乏系统性和合理性,导致人力资本理论的延伸产生泛化和模糊的倾向,使与人力资本相关的一些理论拓展产生了障碍。本文以资本的产权归属作为逻辑主线,分析得出人力资本应界定为大概念,即广义的人力资本包含智力资本与其他衍生资本,从而为人力资本理论的拓展研究铺平道路。(3)把人力资本置于知识经济理论中,分析得出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所有权分配成为必然。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本产权的强势地位,导致知识型企业委托代理关系出现新的转变,必然要求通过人力资本股权化来与物质资本共享企业所有权,主张实施人力资本联合物质资本的“二元主体”共同治理。(4)提出一套具有一定创新性和操作性的人力资本定价模型。本文认为,人力资本定价应是企业制度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指出目前居于主流的人力资本产出计量法存在逻辑上的错误,但企业的产出(绩效)却可以协助判断人力资本“内在价值”在企业实际运行中的有效发挥程度。主张人力资本定价采用基于市场博弈的间接定价模式:人力资本的基本价值部分由劳动力市场博弈确定,股权性人力资本的增值部分由资本市场通过股票期权模型加以动态计量。提出看涨期权模型计量人力资本的“潜在价值”;而看跌期权模型计量人力资本的“整体内在价值”,主张看跌模型才应是企业计量人力资本适宜采用的股票期权模型,并应通过“模糊计量”对“整体内在价值”进行修正,从而得出人力资本在企业中发挥出来的“实际价值”;在以上整体计量人力资本的“实际价值”的基础上,主张运用“谈判论”确定个体人力资本价值,尝试性地解决目前很少有人从个体角度合理计量人力资本价值的难题。(5)人力资本的产权界定是分配制度创新的前提和基础。现有文献未能同时考虑人力资本产权的权能和利益,本文基于两维角度系统分析人力资本产权的特征,并进而指出应拓展包含人力资本产权的产权制度安排;构建基于人力资本产权的公司治理新理论模式,其主要应该体现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在公司制度安排中的平等地位,企业应成为人力资本产权与物质资本产权的平等合约。企业的控制权归人力资本所有者与物质资本所有者共同所有,通过剩余索取权的合理分配来体现各自的利益,通过企业控制权分配实现相互制约。(6)构建了共同治理观下的剩余收益的分配新模式。借鉴经济学中的利益相关者理论,突破传统财务理论中将企业剩余收益界定为税后收益的狭窄视野,按广义资本收益的思路,在考虑人力资本保全的基础上,界定了共同治理逻辑下的剩余收益。人力资本的增值性收益与物质资本股东的股利、债务资本的利息一起作为剩余收益分配,并且扣除顺序上都位于所得税之后,债务资本的收益即利息不再具有抵税功能,和其他资本所有者的收益在税收方面处于了平等的地位,以合理反映共同治理观下的剩余收益的分配。(7)改进现有的会计等式、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以使其符合共同治理观。提出会计制度创新的方向应借助资本市场计量视野向不确定性会计范式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应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基础;建立以新会计等式为基础的纳入人力资本的会计核算体系;“渐进式”思路是会计范式创新比较合适的现实选择;以人力资本的价值运动为基点,提出共同治理逻辑下的人力资本需要进行合理摊销,会计核算系统的设计与现行财务会计制度的改革应着重体现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的“共同治理观”;对人力资本的会计核算体系,结合案例运用,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核算框架结构。由于基于“二元主体”的共同治理逻辑计量人力资本以及将人力资本合理纳入企业制度体系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是一个颇具难度的课题,所以渐趋成熟可供参考的已有相关研究不多,但是现实的困惑和理论的薄弱使得它们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受限于本人的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本文仅是一次尝试性的创新研究,难免还存在诸多不足及局限。权当是抛砖引玉,希望有更多对该领域感兴趣的学者和有识之士加入到该领域的深入研究中来,从而丰富和完善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本介入治理及其制度创新的相关研究。
朱晋平[4](2006)在《知识经济对会计理论与实践的挑战》文中研究说明人类从工业经济时代迈入知识经济时代,经历了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 这场革命带来了社会经济环境的巨大变革。会计的发展史告诉我们,会计总是依存于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而发展的。知识经济所带来的社会经济环境的巨大
张永宏,孙才顺,李永[5](2005)在《知识经济对会计的影响和挑战》文中认为本文阐述了知识经济对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平衡等式、会计概念和范畴、会计确认和计量、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财务报告、会计职能、会计手段以及会计人员素质等10个方面的影响和挑战。
仇健[6](2005)在《基于人力资源会计视角的企业家薪酬激励信息披露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在现代企业中,拥有高存量异质型人力资本的企业家对于企业价值创造的贡献日益突出,而企业家激励机制能够使企业价值创造的核心资源——企业家人力资本得到最充分的激活,因此,作为反映人力资本价值的人力资源会计必然要对企业家薪酬激励予以关注。人力资源会计在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研究热潮后在80年代陷入了发展困境,是否可以考虑在传统的研究思路之外寻找一些新的突破口,本文试图从人力资源会计的角度对企业家薪酬激励的信息披露问题进行探析并尝试给予回答。全文按照以下逻辑安排文章的基本框架,为五个部分。第一章,系统梳理了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文献,特别强调了以往被忽视的——人力资本理论是在否定古典经济理论资本同质性假设的基础上建立的这一重要事实,指出迄今为止人力资源会计似乎并未特别体现人力资本异质性,并总结了企业家人力资本的双重异质性,即企业家人力资本区别于传统财务资本和其他人力资本的双重异质特性。提出基于现代人力资本理论产生的人力资源会计必须将企业家薪酬激励作为关注重点的观点;第二章,从人力资源会计发展困境的原因剖析入手,沿续第一章企业家人力资本异质性分析的思路,基于人力资本不同于财务资本的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可分离的产权特征,分解比对了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投入企业并取得回报过程的本质差别,认为人力资本计量应以“单价/契约”的方式实现,人力资源会计发展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以财务资本为核心的传统会计的“时点总额型”的计量定价方式,不适应动态性的人力资本相关信息的反映披露,提出企业家薪酬激励及其契约信息披露可以作为突破人力资源会计发展困境的新切入点;第三章,从会计信息的发展趋势分析入手,鉴于新经济下企业价值创造模式的改变,与企业价值创造过程高度相关的企业家薪酬激励及其契约信息披露,符合新经济下人力资源相关信息的披露逻辑,也与作为环境发展反应性产物的会计的未来发展趋势相一致,并针对后工业经济时代提出一个初步的披露框架;第四章,以委托—代理理论为基础,分析企业家薪酬激励对企业价值的作用,并基于该理论检验了我国企业家薪酬激励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从实证的角度佐证了企业家薪酬激励信息披露对于使用者预测企业价值
朱晋平[7](2005)在《知识经济对会计理论与实践的挑战》文中提出
吴霏雨[8](2004)在《试论知识经济和教育技术的发展对电大会计教育的影响——基于茂名广播电视大学的调查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在通过问卷调查和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知识经济和教育技术的发展对电大会计教育(学生、教学、教师)产生的影响及提出的要求,揭示了目前电大会计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阐明了电大为了适应知识经济和教育技术发展的需要,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会计人才,必须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在教学中实施教学创新和教育现代化、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的提高。本文将分为五章加以阐述。 第一章是绪论部分。这一部分指出本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研究的目的、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并交代本文的研究内容以及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是阐述知识经济和教育技术的发展对电大会计专业学生的影响。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学习化的时代,学生必须学会自己管理自己的学习,做主动的学习者。同时学生可以借助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媒体自由地选择自主学习的模式。 第三章是阐述知识经济、教育技术与会计教育过程改革。由于知识经济的发展以及计算机网络在远程教育中的运用,从而对电大的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都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研究在网络环境下电大会计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自学、辅导、实验和实践教学等是实现电大会计教育改革,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必要途径。 第四章是阐述知识经济、教育技术对会计专业教师的影响。知识经济和教育技术的发展也给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远程教育学院中的会计教育工作者,必须了解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同时还必须注意培养自己的创新素质,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满足会计教育改革的需求。 第五章是实验研究部分。本实验的目的是用来从一定程度上验证前文所述的由知识经济引起的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学生在传统教育环境下主要通过面授学习和在现代教育环境下利用多媒体等多种形式自主学习所产生的学习效果的不同。为前面的研究,在实践上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有力的依据。
冷雪林[9](2004)在《试论知识经济下无形资产会计的改进》文中研究说明虽然在国外无形资产已有近百年的研究历史,但其真正受到重视还是由于近20年来对经济发展重要性的迅速提升。在工业革命以来的传统经济模式下,虽然在某些产业中,专利、专有技术等对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增加企业经济效益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总体上看,经济的增长和企业的发展主要靠资本、土地等传统生产要素的投入。无形资产发挥作用只是个别行业的个别现象,没有成为各产业中重要的资源,人们也没有形成对无形资产的普遍重视。知识经济的到来,在信息、通讯、交通、管理等领域技术水平迅速提高,使得无形资产成为各国经济增长和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无形资产发挥作用已成为各产业的普遍现象。但由传统经济中发展起来的会计体系从稳健原则出发,不倾向于将计量难度较大的无形资产反映在企业的资产负债中。各国会计准则普遍只将外购获得的无形资产予以确认入账,并按其经济寿命或一定期限进行摊销,而对企业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则将其开发费用在各期作为费用处理,即使该无形资产是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这种做法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企业大量的无形资产无法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无法反映,即企业财务报告的净资产很难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资产情况,企业财务信息的相关性与真实性受到质疑。本着改进现行无形资产会计的写作目的,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 作为全文的导言部分,本部分主要介绍知识经济下讨论无形资产会计的意义、国内外无形资产会计研究的历程、以及本文的研究思路及创新。 第一章介绍知识经济的基本理论。文章首先从知识经济的概念入手,引出知识经济所具有的特征。说明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技术、无形资产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发生转变。最后简要说明世界与我国的知识经济的发展水平。 第二章讨论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的内涵及外延的变化。本章根据历史上有关无形资产的争论并结合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对无形资产概念、特征和分类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第三章对我国无形会计的现状进行分析。本章首先说明了在知识经济时代加强无形资产会计核算的必要性。其次简要介绍了我国会计准则对于无形资产会计确认、计量、摊销和披露的相关规定。接着说明现有的无形资产会计在会计信息的供给上存在很多的问题。如确认的问题、计价的问题、摊销的问题等。最后针对这些提出的问题作了一个简单的成因分析。 第四章对现行无形资产会计的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本章分为四节:第一节提出为了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对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应拓宽,对其计量应运用模糊计量与精确计量、成本计量与价值计量相结合的思路。第二节分析了研究与开发支出的会计问题并提出了完善的建议。本节首先分析了世界各国有关研究与开发支出不同会计处理,以及在研究与开发会计处理观点上的争论,提出在知识经济时代研究与开发支出应“有条件”资本化,并在此之上提出了具体的账目设计及会计处理方法。第三节讨论了自创商誉的账务处理。本节首先讨论了商誉的性质后指出:商誉无论是自创还是外购,其经济实质都是相同的。进而讨论了知识经济时代确认自创商誉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创商誉的计价、摊销方法,并对我国确认自创商誉的一些条件提出了建议。第四节针对我国无形资产信息披露不足的现状,提出对其应采用各种报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披露,在披露模式的选择上,为满足知识经济对会计信息实效性的要求,可以考虑采用事项报告的披露模式。
吴为[10](2003)在《知识经济与会计》文中研究说明知识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是建立在知识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其内涵是以知识的生产和人类智力为支撑,以信息化和网络化为基础,通过持续全面的创新,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促进科技、经济、社会的和谐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会计行业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会计理论及相关体系也随之受到了挑战,本篇论文对此进行了系统的描述。文章首先说明了什么是知识经济,包括知识经济的涵义、由来、要素及特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知识经济下会计理念、会计基础理论、会计实务及会计教育所受到的影响;并由此提出完善现行会计问题的策略,包括对“研究与开发会计”和“人力资源会计”的分析与建议,以及改革现行财务报告的设想;最后展望了知识经济下会计学科及职业的发展前景,并对“电子商务会计”和“网络会计”的产生与发展提出了意见及对策。
二、试论知识经济时代会计发展的趋势及创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知识经济时代会计发展的趋势及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1)知识经济时代会计报表变革趋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会计报表变革方向的解析 |
2.1 反映知识资本特征的变革 |
2.1.1 转化会计计量的理念 |
2.1.2 扩大无形资产计量的范围 |
2.1.3 重新审视资产的公允价值 |
2.1.4 会计计量方法的变革 |
2.2 适合知识经济发展的会计制度的变革 |
2.2.1 实施会计制度创新 |
2.2.2 变更会计准则 |
2.2.3 建立多层面的会计报表制度 |
2.3 满足知识经济需求的报表应用功能的变革 |
2.3.1 企业绩效指标的重新设置 |
2.3.2 兼顾会计报表不同使用者的需求 |
2.3.3 转变会计报表的目标 |
3 结语 |
(2)知识经济下财务会计报表变革趋势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财务会计报表的变革趋势探析 |
2 结束语 |
(3)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本介入治理及其制度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2.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企业理论 |
2.1.1 西方企业理论的文献回顾及评析 |
2.1.2 马克思的企业制度理论 |
2.1.3 企业理论总结及简评 |
2.2 人力资本理论相关研究回顾及评析 |
2.2.1 人力资本相关理论 |
2.2.2 人力资本理论相关研究简评 |
2.3 企业制度创新的相关理论 |
2.3.1 企业制度创新的内涵 |
2.3.2 企业制度创新的原因 |
2.3.3 人力资本发展需要企业制度创新 |
2.3.4 企业制度创新的构成及其关系 |
2.4 现有研究的局限性 |
2.4.1 主流企业理论研究的局限性 |
2.4.2 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的局限性 |
2.4.3 企业制度创新理论研究的局限性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企业所有权和人力资本剩余索取权的安排 |
3.1 企业所有权安排的相关理论 |
3.1.1 企业所有权的含义 |
3.1.2 企业所有权安排的理论──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配置 |
3.2 人力资本的剩余索取权与资本收益的安排 |
3.2.1 资本收益的决定与企业中人力资本所有者的主体地位 |
3.2.2 资本收益安排的分析 |
3.2.3 人力资本剩余索取权的初步安排 |
3.3 人力资本介入治理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知识型企业及其人力资本界定的重新思考 |
4.1 企业性质的重新认识──结合企业知识理论的思考 |
4.1.1 企业知识理论与主流企业理论的比较分析 |
4.1.2 对企业性质的重新认识 |
4.2 知识型企业的界定 |
4.2.1 知识型企业涵义 |
4.2.2 知识型企业的分类 |
4.2.3 知识型企业的特征 |
4.3 知识型企业资本概念的重构 |
4.3.1 传统资本的概念 |
4.3.2 企业资本的广义化 |
4.3.3 企业人力资本的内涵及其特征 |
4.3.4 企业人力资本与智力资本的概念分歧 |
4.4 对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本界定的重新思考 |
4.4.1 智力资本及其与人力资本的关系分析 |
4.4.2 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本的重新分类及其内涵的新界定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企业制度的实际演变与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本介入治理 |
5.1 企业制度的实际演变 |
5.1.1 古典企业制度 |
5.1.2 现代公司制度 |
5.1.3 知识型企业制度 |
5.1.4 结论 |
5.2 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本的特征及其风险承担 |
5.2.1 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本的特征 |
5.2.2 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本的风险承担 |
5.3 知识型企业中的企业所有权分享主体研究 |
5.3.1 企业所有权分享“单一主体论”及评析 |
5.3.2 企业所有权分享“多元主体论”及评析 |
5.3.3 企业所有权分享主体“三元主体论”及评析 |
5.3.4 知识型企业所有权分享主体新论──“两元主体论” |
5.4 知识型企业中的企业所有权安排 |
5.4.1 知识型企业中的企业所有权安排分析 |
5.4.2 知识型企业中的企业所有权安排的结论性总结 |
5.5 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本介入治理的共同治理模式 |
5.5.1 对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质疑 |
5.5.2 人力资本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冲击 |
5.5.3 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本介入治理的共同治理模式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本的价值计量和定价模式研究 |
6.1 人力资本价值基本理论 |
6.1.1 人力资本价值观及其特点 |
6.1.2 人力资本价值计量是企业制度创新的前提 |
6.2 人力资本价值计量的方法综述及评析 |
6.2.1 对从投入角度计量人力资本价值方法的述评 |
6.2.2 对从产出角度计量人力资本价值具体方法的述评 |
6.2.3 对从产出角度计量人力资本价值方法的总体评价与深入分析 |
6.3 人力资本价值计量与人力资本定价的关系分析 |
6.3.1 人力资本价值难以计量 |
6.3.2 人力资本定价不等同于人力资本价值计量 |
6.3.3 人力资本定价是人力资本交易的产物 |
6.4 人力资本的间接定价方法──基于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 |
6.4.1 人力资本的属性决定了需要对人力资本进行间接定价 |
6.4.2 基于博弈理论和信息经济学的人力资本间接定价 |
6.5 共同治理逻辑下人力资本间接定价模式──基于市场计量视野 |
6.5.1 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本的基本价值应由劳动力市场定价 |
6.5.2 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本的增值部分应由资本市场来计量 |
6.6 计量人力资本的BLACK-SCHOLES期权模型辨析及其应用 |
6.6.1 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 |
6.6.2 人力资本看跌期权模型及其应用 |
6.6.3 人力资本看涨期权模型及其应用 |
6.6.4 两种模型计量结果的关系 |
6.7 基于看跌期权的人力资本定量研究 |
6.7.1 人力资本内在价值的群体计量 |
6.7.2 计量人力资本“实际价值”的期权模型模糊计量法 |
6.7.3 人力资本价值的个体计量 |
6.7.4 实例计量分析 |
6.7.5 基于看跌期权的人力资本定价模式的修正 |
6.8 本章小结 |
第7章 知识型企业共同治理逻辑下的产权制度创新 |
7.1 产权与所有权 |
7.1.1 产权的定义 |
7.1.2 产权与所有权的关系 |
7.1.3 产权的基本性质 |
7.2 人力资本产权分析 |
7.2.1 人力资本产权的含义 |
7.2.2 人力资本产权的特征 |
7.2.3 人力资本产权的深入分析 |
7.2.4 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本产权的进一步分析 |
7.3 知识型企业产权制度创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7.3.1 知识型企业产权制度创新的必要性 |
7.3.2 知识型企业产权制度创新的可行性 |
7.4 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本产权化的实证分析 |
7.4.1 有限合伙制基金:管理型人力资本产权契约化 |
7.4.2 高新技术风险企业:技术型人力资本产权股份化 |
7.4.3 管理型人力资本产权延迟股份化──股票期权制与期股制 |
7.4.4 雇员持股计划(ESOP):普通人力资本产权间接股份化 |
7.5 知识型企业产权制度创新 |
7.5.1 知识型企业基于体现人力资本产权的产权制度安排 |
7.5.2 知识型企业基于人力资本产权的公司治理结构理论模式 |
7.5.3 建立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本产权保护制度 |
7.6 本章小结 |
第8章 知识型企业共同治理逻辑下收益分配制度创新 |
8.1 知识型企业收益分配制度创新的基础及其原则 |
8.1.1 企业的风险承担与报酬分配──理论基础 |
8.1.2 现存的分配制度尚未考虑人力资本的产权地位──现实基础 |
8.1.3 知识型企业收益分配制度创新的原则 |
8.2 人力资本有权取得参与企业剩余收益分配的权利 |
8.2.1 人力资本的权益特征 |
8.2.2 人力资本有权参与剩余收益的分配 |
8.2.3 人力资本逐步取得企业剩余收益的分配权 |
8.3 共同治理逻辑下的剩余收益观及剩余所取权的安排 |
8.3.1 对共同治理逻辑下剩余收益的新思考 |
8.3.2 剩余收益索取权安排的层次性 |
8.4 共同治理逻辑下企业收益分配新模式的基本框架 |
8.4.1 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主体 |
8.4.2 企业分配的客体──企业收益及其评析 |
8.4.3 企业收益分配的层次 |
8.5 知识型企业共同治理逻辑下收益分配制度创新的现实意义 |
8.6 本章小结 |
第9章 知识型企业共同治理逻辑下的会计制度创新 |
9.1 知识型企业的共同治理对传统会计的挑战和影响 |
9.1.1 传统会计核算系统面临的总体挑战 |
9.1.2 共同治理观对传统会计系统的具体影响 |
9.2 知识型企业共同治理逻辑下会计的创新方向 |
9.2.1 确立不确定性会计范式的发展方向 |
9.2.2 建立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基础的会计模式 |
9.2.3 树立新型的会计信息产权观 |
9.2.4 建立以新会计等式为基础纳入人力资本的会计核算体系 |
9.3 共同治理逻辑下会计范式的创新思路与选择 |
9.3.1 会计范式与会计模式 |
9.3.2 “渐进式”创新思路 |
9.3.3 “激进式”创新思路 |
9.3.4 会计范式创新思路的选择 |
9.4 共同治理逻辑下纳入人力资本的会计核算体系 |
9.4.1 从会计学角度对“人力资本”的理解 |
9.4.2 人力资本会计核算基点:人力资本价值运动 |
9.4.3 共同治理逻辑下人力资本的会计处理 |
9.4.4 应关注的与人力资本有关的其他核算问题 |
9.4.5 会计报告:体现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共同治理观 |
9.5 纳入人力资本的会计核算案例分析 |
9.5.1 案例背景 |
9.5.2 会计计量及账务处理 |
9.5.3 纳入人力资本的会计报表的应用 |
9.6 本章小结 |
第10章 结论、研究局限与展望 |
10.1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及创新点 |
10.2 研究局限 |
10.3 对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知识经济对会计的影响和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会计目标的影响和挑战 |
二、对会计假设的影响和挑战 |
1、对会计主体假设的影响和挑战 |
2、对持续经营假设的影响和挑战 |
3、对会计分期假设的影响和挑战 |
4、对货币计量假设的影响和挑战 |
三、对会计平衡等式的影响和挑战 |
四、对会计概念和范畴的影响和挑战 |
1、对资本制度的影响 |
2、对资产概念的影响 |
3、对利润含义的影响 |
五、对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影响和挑战 |
六、对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的影响和挑战 |
1、传统会计成本分类与分配方法提出质疑。 |
2、对收益处理方法的冲击。 |
3、企业风险处理陷入困难。 |
七、对财务报告的影响和挑战 |
八、对会计职能的影响和挑战 |
九、对会计手段的影响和挑战 |
十、对会计人员素质的影响和挑战 |
1、财会人员要有时代意识 |
(1) 发展意识 |
(2) 创新意识 |
(3) 开放意识 |
2、财会人员要有广博的知识面 |
(1) 、通晓专业理论 |
(2) 擅长计算机操作及用外语交流 |
(6)基于人力资源会计视角的企业家薪酬激励信息披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言 |
一、写作背景 |
二、选题动机 |
三、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四、本文的行文逻辑与基本框架 |
五、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人力资本理论驱动下的人力资源会计与企业家薪酬激励 |
第一节 基于人力资本理论背景的人力资源会计的产生及特征 |
一、人力资本理论的由来及发展 |
二、人力资本理论驱动的人力资源会计 |
三、人力资源会计:产生、论争及联系 |
四、对人力资源、人力资本、财务资源、财务资本、物力资源、物力资本、人力资产等概念的理解 |
第二节 人力资本异质性与企业家异质性人力资本 |
一、人力资本的异质性及其产权特征 |
二、企业家的异质性人力资本 |
第三节 企业家人力资本的价值相关性与人力资源会计的关注重点——企业家薪酬激励 |
一、企业家异质人力资本的价值相关性 |
二、企业家薪酬激励及其会计反映 |
第二章 人力资源会计的发展的新切入点:企业家薪酬激励信息披露 |
第一节 人力资源会计的发展困境分析之一——通常的解释 |
一、人力资源的确认问题 |
二、人力资源的计量问题 |
三、人力资产的摊销问题 |
四、人力资源在会计报表中的列报问题 |
第二节 人力资源会计陷入困境分析之二——一些学术观点的分析与归纳.. |
一、困境源于现行的人力资源会计的框架与模式 |
二、困境源自人力资本会计若干观念问题 |
三、困境源自于人力资源会计的“有破无立” |
第三节 人力资源会计陷入困境分析之我见——基于人力资本特性的分析 |
一、人、人力资源、人力资产、人力资本 |
二、基于人力资本特性的人力资源会计 |
第四节 解决人力资源会计难题的一个新切入点——企业家薪酬激励的披露 |
一、人力资源会计发展“滞后”的经济后果分析 |
二、财务资本与人力资本投入企业并获取回报的过程差异分析 |
三、企业家薪酬激励作为人力资源会计新切入点的现实根源 |
第三章 企业家薪酬激励信息披露与会计信息的发展 |
第一节 新经济下人力资源信息披露的逻辑与企业家人力资源信息披露分析 |
一、新经济的特征及新经济下会计信息披露的缺陷 |
二、新经济下人力资源会计信息披露的逻辑分析 |
三、企业家人力资源信息的披露 |
第二节 会计信息披露的趋势与人力资源会计信息的现实对策 |
一、对会计信息披露趋势的展望 |
二、人力资源会计信息的现实对策——新型利润分配表或权益变动表 |
三、关于“新型利润分配表或权益变动表”的相关问题分析 |
第三节 “新利润分配表或权益变动表”与现行报表体系的关系问题 |
一、新利润分配表或权益变动表是基于经济环境变化的财务报表演进的必然结果 |
二、“新利润分配表或权益变动表”与财务报告的近期发展动态 |
第四章 企业家薪酬激励信息披露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研究 |
第一节 企业家薪酬激励契约——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分析 |
第二节 国内外企业家薪酬激励与企业价值相关性研究述评 |
一、国外实证研究成果 |
二、国内实证研究成果 |
三、国内外实证研究的基本结论及方法归纳 |
第三节 中国上市公司价值与高层管理人员薪酬激励:一个经验研究 |
一、高管薪酬与企业绩效关系的描述性分析 |
二、我国上市公司高管激励与企业业绩相关性的实证检验 |
第四节 实证分析的启示 |
一、我国企业普遍存在激励乏力和激励形式单一,未能充分挖掘企业家的潜能和激发其积极性的问题 |
二、企业家薪酬信息披露对改进我国企业家激励机制完善公司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
第五章 我国企业家薪酬激励信息披露问题的若干思考 |
第一节 国外企业家薪酬及其披露的发展现状 |
一、企业家薪酬的发展现状 |
二、各国企业家薪酬披露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的信息披露 |
一、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的现状 |
二、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披露 |
三、改进我国高管薪酬披露的建议 |
结束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试论知识经济和教育技术的发展对电大会计教育的影响——基于茂名广播电视大学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及意义 |
1.2 本研究的目的 |
1.3 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知识经济和教育技术的发展对电大会计专业学生的影响 |
2.1 知识经济和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生的影响 |
2.1.1 信息社会对学生的影响 |
2.1.2 教育技术对学生的影响 |
2.1.3 “入世”对会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2.2 电大会计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策略 |
2.2.1 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低下 |
2.2.1.1 实施调查研究 |
2.2.1.2 调查结果 |
2.2.1.3 原因分析 |
2.2.1.4 解决策略 |
2.2.2 实践动手能力差 |
2.2.2.1 实施调查研究 |
2.2.2.2 调查结果与分析 |
2.2.2.3 解决问题的思路 |
2.2.3 缺少创新素质 |
2.2.3.1 存在的问题 |
2.2.3.2 创新素质的内涵 |
2.2.3.3 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途径 |
第三章 知识经济、教育技术与会计教育过程改革 |
3.1 知识经济对电大会计教育的影响 |
3.1.1 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 |
3.1.2 知识经济时代电大会计教育改革的方向与目标 |
3.2 现代教育技术与会计教学 |
3.2.1 教育技术和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涵义 |
3.2.2 现代教育技术在会计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
3.2.3 现代教育技术给会计教学带来的变化 |
3.3 电大会计教育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
3.3.1 统一的管理标准 |
3.3.2 存在着“电大不电、远教不远,开放大学放不开”的局面 |
3.3.3 课程设计及教材建设不适应远程教育和经济发展的要求 |
3.4 知识经济和教育技术的发展对电大会计教学各环节的影响 |
3.4.1 对教育观念的影响 |
3.4.2 对教学目标的影响 |
3.4.3 对媒体作用的影响 |
3.4.4 对教学内容的影响 |
3.5 实现电大会计教育的现代化 |
3.5.1 实现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保证会计教育目标的实现 |
3.5.2 实现会计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
3.5.3 实现会计教育教学方式的现代化 |
3.5.4 实现电大会计教学系统设计的现代化 |
3.5.4.1 制定有特色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
3.5.4.2 注重课程设置,体现电大会计教育的特色 |
3.5.4.3 加强教材建设,改革教学内容 |
3.5.4.4 改进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测和评估方式 |
3.5.5 实现教学管理的现代化 |
第四章 知识经济、教育技术对会计专业教师的影响 |
4.1 信息时代的教师角色及素质要求 |
4.1.1 信息时代的教师角色 |
4.1.2 信息时代的会计专业教师素质 |
4.2 教师掌握教育技术的重要性 |
4.3 电大会计教师们的素质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
4.3.1 素质现状 |
4.3.2 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
4.4 实现电大会计教师角色转变和提高综合素质的措施 |
第五章 实验研究 |
5.1 实验的组织及目的 |
5.1.1 实验目的 |
5.1.2 实验的组织 |
5.1.2.1 学生的选择 |
5.1.2.2 学科的选择及时间安排 |
5.2 实验的准备和实施 |
5.2.1 实验的准备 |
5.2.1.1 教/学方面的准备 |
5.2.1.2 实验指导 |
5.2.1.3 测试方面的准备及学习效果测试 |
5.2.2 实施过程 |
5.2.2.1 学习测试 |
5.2.2.2 实验分组 |
5.3 实验结果的比较分析 |
5.3.1 实验结果比较 |
5.3.2 对各种学习方式所产生的不同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
5.3.2.1 三种学习方式对学习的影响 |
5.3.2.2 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式与学习效果存在着明显的相关关系 |
5.3.2.3 学生个体差异对选择学习方式的影响 |
5.4 实验研究结论 |
5.5 实验研究的不足 |
5.5.1 实验对象的不足 |
5.5.2 实验分组及学生学习记录的准确性问题 |
结论 |
附表5-1: 学习情况记录表 |
附表5-21 |
附表5-3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1 |
致谢 |
(9)试论知识经济下无形资产会计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0.1 知识经济下讨论无形资产会计的意义 |
0.2 无形资产会计研究的历程 |
0.3 本文的思路及创新 |
1 知识经济概述 |
1.1 知识经济及其要素 |
1.2 知识经济的特征 |
1.3 知识经济在我国的发展情况 |
2 知识经济下无形资产的内涵与外延 |
2.1 无形资产的概念 |
2.2 无形资产的特征 |
2.3 无形资产的分类 |
3 知识经济对现行无形资产会计的冲击 |
3.1 我国无形资产会计的现状 |
3.2 我国现行无形资产会计存在的问题 |
3.3 无形资产会计问题成因分析 |
4 完善我国无形资产会计的建议 |
4.1 改进无形资产的确认与计量 |
4.2 完善研究与开发支出会计处理 |
4.3 积极而稳妥地确认自创商誉 |
4.4 完善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的建议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知识经济与会计(论文提纲范文)
独创性声明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知识经济的基本描述 |
1.1 知识经济的涵义 |
1.2 知识经济的由来 |
1.3 知识经济的要素与特点 |
2 知识经济下会计面临的挑战 |
2.1 知识经济下会计理念的变化 |
2.2 知识经济对会计理论基础的影响 |
2.3 知识经济对会计实务的影响 |
2.4 知识经济下会计报告面临的挑战 |
2.5 知识经济对会计教育的影响 |
3 完善知识经济下会计问题的策略 |
3.1 树立知识经济时代全新的会计观念 |
3.2 加强研究与开发会计的研究 |
3.3 尽快将人力资源会计纳入财务会计系统 |
3.4 变革财务报告 |
4 知识经济下会计的发展前景 |
4.1 知识经济下会计学科的拓展 |
4.2 知识经济下会计职业的发展 |
4.3 知识经济下会计学的发展方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导师简介 |
个人简介 |
致谢 |
四、试论知识经济时代会计发展的趋势及创新(论文参考文献)
- [1]知识经济时代会计报表变革趋势分析[J]. 胡海江,张同建,王颖.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02)
- [2]知识经济下财务会计报表变革趋势探析[J]. 张卫红,黎小兰,张同建. 国网技术学院学报, 2014(03)
- [3]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本介入治理及其制度创新研究[D]. 佟爱琴. 同济大学, 2008(04)
- [4]知识经济对会计理论与实践的挑战[A]. 朱晋平. 2005年度中国总会计师论文选, 2006
- [5]知识经济对会计的影响和挑战[J]. 张永宏,孙才顺,李永. 内蒙古煤炭经济, 2005(S1)
- [6]基于人力资源会计视角的企业家薪酬激励信息披露问题研究[D]. 仇健. 厦门大学, 2005(02)
- [7]知识经济对会计理论与实践的挑战[J]. 朱晋平. 会计之友(B), 2005(01)
- [8]试论知识经济和教育技术的发展对电大会计教育的影响——基于茂名广播电视大学的调查研究[D]. 吴霏雨. 暨南大学, 2004(04)
- [9]试论知识经济下无形资产会计的改进[D]. 冷雪林. 江西财经大学, 2004(04)
- [10]知识经济与会计[D]. 吴为. 北京林业大学, 2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