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建瓯八外洋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福建建瓯八外洋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一、福建建瓯八外洋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磊,李龙明,班宜忠,卢可佳,葛延鹏,江涧[1](2020)在《武夷山地区基底变质岩系与区域Cu-Au多金属矿床的关系初探》文中认为华夏地块武夷山地区的前寒武纪变质基底主要出露于浙江陈蔡、龙泉及福建马面山地区。文章将变质基底岩石中成矿元素的含量与中国东部地壳平均丰度及区域典型矿床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基底岩石在成岩过程或变质过程中已经发生成矿元素的初步富集,且富集的成矿元素种类与其中赋存的Cu-Au多金属矿床具有相关性。另外,不同地区变质基底含矿岩性不同,陈蔡地区以斜长角闪岩为主,而龙泉地区含矿的岩性为片岩类,马面山地区矿床主要赋存于绿片岩中。

陈振宁[2](2017)在《福建省尤溪县谢坑铅锌多金属矿床的地质特征及成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在前期勘查工作的基础上,以谢坑铅锌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深部花岗岩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野外调查和室内综合分析,运用高精度LA-ICP-MS锆石U-Pb定年确定矿区深部花岗岩的成岩时代,并从岩相学、全岩地球化学等多方面探讨岩体与铅锌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的关系,结合光薄片鉴定,从微观(矿相学)-宏观(野外观察)相结合的角度,限定了谢坑铅锌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时代,成矿物质来源及成矿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该矿床的成矿模式,为下-一步的找矿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本次研究工作取得了以下几点主要认识:1)谢坑矿床的铅锌矿床主要赋矿围岩为龙北溪组绿片岩系中,矿体赋存于绿片岩系内、绿片岩系和大理岩接触带附近及断裂破碎带以及层间软弱面三个部位。2)伴生钼矿体主要赋存于花岗岩与龙北溪组的内外接触带附近,接触带附近围岩中的石英脉、地层片理和节理等裂隙是主要的容矿空间。3)通过野外观察和室内岩相方面的研究发现,谢坑铅锌多金属矿床内铅锌矿化受地层层位控制明显,主矿体多呈层状分布,形态以层状、似层状为主,少数呈透镜状,矿层厚度较稳定,走向延伸大,其产状大多与赋矿地层产状一致;伴生钼矿化则较明显地受到岩浆构造热液活动影响,矿体常呈不规则状产出;铅锌矿石的构造主要为块状、条带状和层纹状,层控性特征明显;伴生钼矿石则主要以膜状构造、脉状-细脉状和网脉状构造为主,明显受岩浆热液和构造作用影响;铅锌矿石常受到不同程度的变质变形,以发育特征的揉皱状构造,定向变形结构、重结晶结构和压溶结构等为其特征,表明铅锌矿(主体)形成时间在(加里东期)区域变质作用之前;此外,在燕山期花岗岩类侵入体的接触带附近,也常可见到典型矽卡岩和从高温到低温的热液沉淀矿物组合。因此,通过上述矿体构造、矿物组构及矿物间的共生关系,将谢坑铅锌多金属矿床的成矿作用划分为以下三个成矿期:①中-新元古代火山喷流沉积成矿期:中-新元古代,通过海底火山喷发喷流沉积作用形成矿源层,并在含矿热水的喷流、沉淀和堆积下不断发育,形成块状硫化物矿床;②加里东期变质改造成矿期:受加里东区域构造和变质作用影响,中-新元古代形成的地层及矿体在该期发生变质变形,成矿物质活化、转移并沉淀,导致矿质聚集、叠加、重结晶或富集,造就新的铅锌矿体;③燕山期岩浆热液叠加成矿期:燕山期花岗质岩浆的侵入及伴生的岩浆热液活动,对前期铅锌矿体进行活化转移和叠加改造,热液流体中的Pb、Zn、Mo、Fe及再活化形成的Pb、Zn等成矿元素从深部向上运移,在岩性(如绿片岩、绿片岩与大理岩接触带)及构造有利部位(如断裂活动带和岩石片理面等)富集沉淀而形成规模不一的新矿体。因成矿温度不一,矿体类型出现分带,伴生钼矿体(及磁铁矿化带)形成于岩体内外接触带或岩体接触带附近的龙北溪组下部地层中;铅锌矿体则形成于离岩体有一定距离的龙北溪组地层中。4)本区铅锌矿床成因类型为海底火山喷发-喷流沉积形成、经变质变形和岩浆热液叠加改造的块状硫化物矿床;伴生钼矿床成因类型则为岩浆热液型。

王补峰[3](2015)在《闽中裂谷带丁家山铅锌矿构造及找矿方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闽中裂谷带的尤溪梅仙地区,采矿历史悠久,是重要的铜、铅、锌、银等矿种的矿集区和和找矿远景区。丁家山铅锌矿是形成于大陆裂谷环境的大型海相火山(沉积)-变质改造型矿床。矿体主要赋存于震旦系龙北溪组的“绿片岩”中,该层经历了基性岩浆喷发与钙质沉积(间或有泥砂质沉积)的喷发-沉积旋回。在晋宁期的构造运动下发生区域变质作用使得基性火成岩和部分钙质沉积岩变质为绿片岩,后期又经受了多次的热液叠加改造。丁家山铅锌矿床是由褶皱、断裂、不整合面三个主要的构造因素控制,矿体主要沿北东向主断裂展布,北东向断层及少量规模较小的北西向断层为主要的导矿矿构造,背斜核部、断裂交汇部位、不整合面为容矿不断增多的主要储矿构造,另外,东西两条北东向岩浆岩岩株和岩墙在更大范围控制了矿体的分布。矿区以方铅矿、闪锌矿为主的多金属矿呈低阻高极化特征,一般具有较强磁性。但根据本文的工作发现,本区的铅锌矿在磁性上可以表现为中强磁性,也可以表现为弱磁性甚至无磁性,而在电性上则通常表现为低阻高极化特征,因此,在没有较强磁异常的区域,要结合低阻高极化的电性特点,在有利的构造控制因素区域开展新一轮的找矿尝试。在弱磁性甚至无磁性、电性上则表现为低阻高极化的Ⅰ、Ⅱ号靶区,根据新的找矿思路,我们发现了铅锌矿体。因此,结合构造分析,跳开无矿间隔可望取得理想找矿效果。

胡海博[4](2014)在《摩洛哥王国zaida地区铅矿床地质特征与成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Moulouya盆地是摩洛哥境内铅矿的主要产出地,现已查明该区存在三种成矿类型(A赋存于侏罗纪粘土岩、泥灰岩和白云岩层中的层状矿体;B赋存在变质页岩和花岗岩中的脉状矿体;C赋存于二叠-三叠纪砂岩中的层状矿体)。本文研究的ZAIDA铅矿属第三种成因类型,主要产于三叠系红色粗砂岩中,上覆红色粉砂岩和泥岩。主要矿物为方铅矿和白铅矿。从矿床本身的赋存状态和沉积特征,结合与岩体的内在关系,根据国内最新的矿床分类研究成果推断:该矿床属层控内生型矿床。本文在总结、归纳前人成果基础上,通过矿产地质调查工作,经综合分析、对比,梳理本矿床的成矿模式,指出该地区同类矿床的找矿方向。海西期,山间裂谷形成,沉积盆地规模相对较小,形成了以河流相为主的滨湖相沉积物,沿基底断裂上升的含矿热液,在较强的水动力条件下,伴随着盆地边缘粗碎屑快速向盆地中心运移、堆积。之后盆地进一步发展,沉积规模扩大成以滨海相为主的沉积模式,以致水动力条件减弱,此时形成了以粉砂、泥质为主的沉积层,对早期的粗碎屑沉积物形成了一个隔离盖层。发育于基底裂隙中的含矿热液继续上升扩散至早期的粗碎屑孔隙中,促成早期沉积层中矿液的进一步富集。在巨大的压实作用下,矿液被浓缩并与陆源碎屑一起成岩成矿。在成岩后期,基底裂隙中的热液继续向固结或半固结的碎屑岩渗透,并形成细脉状或条带状矿体。后期,矿区长期处于剥蚀环境下,致使矿体直接裸露地表或处于近地表状态,因此氧化淋滤作用较强,形成了大量的次生矿物--白铅矿。综合分析该矿床成矿期可分为四个阶段:一、快速沉积期;二、成矿元素富集期;三、成岩成矿期;四、氧化淋滤期。

孙洪涛,王秋玲,雷如雄,陈世忠,陈刚,吴昌志[5](2014)在《闽中裂谷带梅仙铅锌矿区花岗斑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成因及成矿效应》文中认为福建梅仙铅锌(银)矿床位于闽中裂谷带,是一大型多金属VMS型块状硫化物矿床。在详细野外地质考察基础上,通过对梅仙铅锌(银)矿区花岗斑岩2个样品的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确定其为燕山期花岗斑岩((148.9±1.4)Ma,(152.0±2.1)Ma)。全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所研究花岗斑岩具有高硅、富钾、中等含量的铝和全碱以及弱过铝质等特征。其稀土元素配分曲线普遍向右缓倾,且重稀土元素分配曲线比较平坦,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高强场元素,不具明显的Nb、Ta亏损,是产于碰撞后构造背景之下的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其母岩浆形成后发生了角闪石、黑云母和斜长石等矿物高程度的的结晶分异作用。梅仙矿区花岗斑岩在空间上与铅锌硫化物矿体和赋矿层位关系密切,岩浆富含挥发分和大离子亲石元素,分异程度高,表明该燕山中期岩浆活动有利于矿区矽卡岩化成矿作用,并可对早期层控块状硫化物矿体进行强烈的叠加改造。

孙洪涛[6](2013)在《闽中裂谷带梅仙铅锌矿床的地质特征及其成矿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梅仙铅锌矿床位于闽中裂谷带南段的尤溪地区,矿区内有丁家山、关兜、谢坑等多个铅锌矿段。该矿床主要赋存于中-晚元古界龙北溪组上段火山-沉积变质岩系当中,部分矿体产于后期构造带或花岗岩与地层接触部位。矿体层控特征明显,并经历了绿片岩相变质和变形作用,并广泛发育硅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透辉石化、阳起石化和石榴子石化等蚀变作用。根据矿体构造、矿石组构及矿物间的共生,本文将梅仙铅锌矿的成矿作用划分为三个期次。1)中-晚元古代火山喷流沉积期:裂谷背景下的海底火山—沉积作用形成矿源层,并在含矿热水的喷流、沉淀和堆积下不断发育,形成块状硫化物矿床;2)加里东期变质改造期:受区域变质作用影响,发生成矿物质的再活化转移和沉淀作用,导致矿质聚集、叠加、重结晶、富集或造就新的矿体;3)燕山期岩浆叠加期:花岗质岩浆的侵入及伴生热液活动的叠加,形成矽卡岩型矿体对前期矿体进行叠加改造。详细的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发现,上述花岗质岩浆侵入活动主要发生于晚侏罗世(约150Ma),为高分异的高钾钙碱性1型花岗质岩浆。

潘飞[7](2012)在《福建顺昌小王历铅锌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文中研究说明顺昌小王历铅锌矿体主要产于中-晚元古代变质岩基底内的构造破碎带内,矿体呈长脉状,透镜状或似层状,分布于南北向及北北东向构造破碎带内,为中低温热液充填交代矿床,达到中型规模。

王金和[8](2012)在《福建桂溪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桂溪铅锌矿贮存于下峰岩组绿片岩中,受断裂构造控制,矿体呈透镜状产出。由于长期地质构造作用,使变质岩地层及矿体形态复杂多样。矿体沿走向、倾向变化大,部分深部尖灭或再现。矿体及围岩具有明显后期热液交代现象,矿床属中低温热液充填交代型矿床。

刘乃忠[9](2012)在《福建省顺昌县山后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文中提出山后铅锌矿床位于福建省顺昌县高阳乡境内,目前已发现12个铅锌矿体和3个低品位矿体,矿体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产于F13、F14断裂之间的东岩组透辉(透闪)石岩中,铅+锌品位7.21×10-2,求得铅+锌(332)+(333)金属量12.46万吨,矿床达中型规模。通过对山后铅锌矿的地层、构造、岩体以及围岩蚀变等地质特征分析,认为铅锌矿体受东岩组绿片岩层位控制,并受热液叠加改造,属海底火山喷发-沉积变质(热液改造)块状硫化物型矿床;总结出中-晚元古代东岩组绿片岩层、地表矿体氧化后常见有黑色的褐铁矿斑点、围岩常伴有绿泥石化、绿帘石化、黄铁矿化、硅化等蚀变以及物化探异常等找矿标志,其对省内乃至华南地区寻找同类型矿床具重要意义。

袁莹[10](2011)在《福建尤溪丁家山铅锌矿区龙北溪组变质岩岩石学特征、原岩恢复及成因探讨》文中认为福建尤溪丁家山铅锌矿区主要赋矿地层—中新元古界龙北溪组变质岩系,主要岩性类型包括石英云母片岩、大理岩和石榴子石—绿帘石—透辉石等矿物组合系列岩石。本文就该区中新元古代变质岩岩相学、矿物学、岩石化学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等方面进行研究,依据宏观地质产状、变质矿物组成及生成顺序、残余组构及残余矿物、变质矿物化学成分标型特征、变质岩主微量元素组成特征等恢复其原岩,并进一步对变质作用期次、变质岩成因、与成矿关系进行探讨。研究结果显示:①研究区范围内存在早古生代加里东期和中生代燕山期两次变质事件。②龙北溪组上段石榴子石—绿帘石—透辉石等矿物组合系列岩石,恢复原岩为钙质泥岩、钙质粉砂岩或泥灰岩,经加里东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形成绿片岩相变质岩,燕山期岩浆热液又使之强烈矽卡岩化;③龙北溪组中段石英云母片岩,是韵律层发育的粉砂质泥岩在加里东期区域变质作用下的产物,燕山期花岗岩浆活动使其普遍具硅化等热液蚀变现象,尤在与岩脉接触部位、构造破碎带等处更为强烈;④龙北溪组中段、上段之大理岩、白云质大理岩、含杂质条带大理岩,变质原岩为碳酸盐物质与富钙铁质陆源细碎屑物交复沉积的产物,加里东期区域变质作用使之发生重结晶,而在燕山期大规模岩浆活动中,因构造裂隙不发育、化学活动性弱等原因,未出现明显改造;⑤各矿石矿物与早期形成的矽卡岩属同一岩浆热液演化过程中的产物,矿床主成矿期为燕山期,成因类型应归为矽卡岩型。

二、福建建瓯八外洋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福建建瓯八外洋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武夷山地区基底变质岩系与区域Cu-Au多金属矿床的关系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2 数据分析
    (1) 陈蔡地区。
    (2) 龙泉地区。
    (3) 马面山地区。
3 基底变质岩与金属矿床的关系
    3.1 陈蔡地区
    3.2 龙泉地区
    3.3 闽中地区
4 结 论

(2)福建省尤溪县谢坑铅锌多金属矿床的地质特征及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现状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 主要认识
第二章 区域地质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构造
    2.3 区域岩浆岩
    2.4 区域变质岩
    2.5 区域矿产
第三章 矿床地质
    3.1 地层
    3.2 构造
    3.3 岩浆岩
    3.4 矿体特征
    3.5 变质作用及变质岩
    3.6 蚀变及矿化分带
第四章 矿相学研究
    4.1 矿相学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4.2 矿石矿物组成
        4.2.1 铅锌矿石
        4.2.2 伴生钼矿石
    4.3 矿石结构构造
        4.3.1 矿石结构
        4.3.2 矿石构造
    4.4 矿物生成顺序
第五章 岩浆岩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研究
    5.1 锆石U-Pb年代学
    5.2 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
第六章 矿床成因与成矿模式
    6.1 矿床成因类型探讨
    6.2 可能的成矿模式
    6.3 找矿标志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3)闽中裂谷带丁家山铅锌矿构造及找矿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现状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 论文选题及研究内容
        1.2.1 论文选题及预期目标
        1.2.2 研究内容和技术方法
    1.3 主要工作量及创新点
        1.3.1 主要工作量
        1.3.2 主要创新点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交通位置
        2.1.1 交通位置
        2.1.2 研究区自然地理及经济概况
    2.2 区域背景
        2.2.1 地层
        2.2.2 构造
        2.2.3 岩浆岩
        2.2.4 矿产
        2.2.5 古构造环境及成矿背景
3. 研究区地质特征
    3.1 研究区地层及构造特征
        3.1.1 研究区地层概况
        3.1.2 研究区构造特征
    3.2 岩浆岩特征
    3.3 岩脉特征
    3.4 围岩蚀变
    3.5 矿床含矿热液特征
    3.6 研究区矿体特征
4. 研究区构造控矿因素
    4.1 褶皱
    4.2 断裂
    4.3 不整合面
    4.4 岩浆岩与控矿构造的关系
5. 矿床成因与成矿模式及找矿方向
    5.1 成矿时代
    5.2 成矿物质来源
    5.3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5.4 找矿标志及找矿方向
        5.4.1 找矿标志
        5.4.2 找矿方向
6. 主要认识和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摩洛哥王国zaida地区铅矿床地质特征与成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及依据
    1.2 铅锌矿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区概况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方法
第2章 区域地质
    2.1 地层
    2.2 构造
    2.3 岩浆岩
    2.4 区域矿产概况
第3章 矿床地质
    3.1 矿区概况
    3.2 赋矿地层特征
第4章 矿体地质
    4.1 矿体特征
    4.2 矿石特征
第5章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5.1 矿床成因
    5.2 找矿标志
    5.3 成矿模式探讨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图

(5)闽中裂谷带梅仙铅锌矿区花岗斑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成因及成矿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区域及矿区和矿床地质
2岩体地质和岩相学
3分析测试方法
4分析结果
    4.1锆石U-Pb年代学
    4.2全岩地球化学特征
5讨论
    5.1岩体成因和构造背景
    5.2梅仙矿区花岗斑岩与成矿的关系
6结论

(6)闽中裂谷带梅仙铅锌矿床的地质特征及其成矿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区域地质
    1.1 大地构造背景
    1.2 研究区地层特征
        1.2.1 震旦系
        1.2.2 侏罗系
        1.2.3 第四系
第二章 矿床地质
    2.1 主要地层单元
    2.2 构造与变质变形特征
    2.3 岩浆岩
第三章 矿体与矿石特征
    3.1 矿体特征
    3.2 矿石特征
        3.2.1 矿物组成
        3.2.2 矿石结构构造
        3.2.3 围岩蚀变特征
    3.3 矿物共生次序
第四章 岩浆岩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特征
    4.1 岩相学
    4.2 锆石U-Pb年代学
    4.3 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
    4.4 花岗岩岩石成因及构造背景
    4.5 梅仙矿区花岗岩与成矿的关系
第五章 矿床成因与成矿模式
    5.1 成矿时代
    5.2 成矿物质来源
    5.3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福建顺昌小王历铅锌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特征
2 矿区地质特征
    2.1 地层
    2.2 构造
    2.3 侵入岩
    2.4 围岩蚀变
3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体形态、规模
    3.2 矿石特征
        3.2.1 矿物成分
        3.2.2 矿石结构构造
4 矿床成因探讨
    4.1 控矿因素
    4.2 矿体剥蚀程度研究
    4.3 成矿物质来源
    4.4 成矿热液来源、迁移、富集和控矿构造
    4.5 成矿模式探讨
5 结语

(8)福建桂溪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区域地质背景
2 矿地质特征
3.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体形态特征
    3.2 矿石特征
    3.3 近矿围岩蚀变
    3.4 矿物生成顺序和成矿期次
    3.5 控矿构造
4 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4.1 矿床成因
    4.2 矿床模型
    4.3 找矿标志
5 结束语
致谢:

(10)福建尤溪丁家山铅锌矿区龙北溪组变质岩岩石学特征、原岩恢复及成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1.1.1 马面山群地层划分
        1.1.2 中新元古代变质岩成因
    1.2 选题依据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 区域地质构造演化
    2.1 吕梁期、晋宁期
    2.2 加里东期
    2.3 海西—印支期
    2.4 燕山期
第三章 矿区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层
        3.1.1 中新元古界
        3.1.2 侏罗系
    3.2 矿区构造
        3.2.1 褶皱
        3.2.2 断裂
    3.3 矿区岩浆岩
    3.4 矿体特征
第四章 变质岩类型及特征
    4.1 石榴子石—绿帘石—透辉石等矿物组合系列岩石
    4.2 石英云母片岩
    4.3 大理岩
第五章 变质岩原岩恢复
    5.1 宏观地质产状特征
    5.2 岩相学、矿物学特征
    5.3 岩石化学特征
    5.4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5 小结
第六章 变质岩成因探讨
    6.1 变质作用期次及类型划分
    6.2 变质岩成因及演化过程
        6.2.1 加里东期变质作用
        6.2.2 燕山期变质作用
    6.3 赋矿变质岩与成矿关系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四、福建建瓯八外洋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武夷山地区基底变质岩系与区域Cu-Au多金属矿床的关系初探[J]. 王磊,李龙明,班宜忠,卢可佳,葛延鹏,江涧.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5)
  • [2]福建省尤溪县谢坑铅锌多金属矿床的地质特征及成因研究[D]. 陈振宁. 南京大学, 2017(05)
  • [3]闽中裂谷带丁家山铅锌矿构造及找矿方向[D]. 王补峰. 南京大学, 2015(02)
  • [4]摩洛哥王国zaida地区铅矿床地质特征与成因分析[D]. 胡海博.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03)
  • [5]闽中裂谷带梅仙铅锌矿区花岗斑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成因及成矿效应[J]. 孙洪涛,王秋玲,雷如雄,陈世忠,陈刚,吴昌志.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4(02)
  • [6]闽中裂谷带梅仙铅锌矿床的地质特征及其成矿机制研究[D]. 孙洪涛. 南京大学, 2013(02)
  • [7]福建顺昌小王历铅锌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J]. 潘飞. 福建地质, 2012(03)
  • [8]福建桂溪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探讨[J]. 王金和. 地球, 2012(08)
  • [9]福建省顺昌县山后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J]. 刘乃忠. 地质与勘探, 2012(03)
  • [10]福建尤溪丁家山铅锌矿区龙北溪组变质岩岩石学特征、原岩恢复及成因探讨[D]. 袁莹. 中南大学, 2011(01)

标签:;  ;  ;  ;  ;  

福建建瓯八外洋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