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频辐射作用时间剂量与反应症状关系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李红霞[1](2021)在《PEEK和PI带电粒子辐照损伤与B4C增强辐射防护》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空间环境中存在着不同种类的带电粒子,会对材料和器件产生不同类型的辐射损伤效应,导致航天器在轨服役出现故障乃至事故。研制轻质、高效的辐射防护材料,是提升航天器外禀性防护的有效途径。聚醚醚酮(PEEK)和聚酰亚胺(PI)具有优异的力学、热学及电学等综合性能,有望成为发展新型聚合物基复合辐射防护材料的基体。深入开展带电粒子辐射效应和机理研究,并以B4C为增强组元,制备B4C/PEEK和B4C/PI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发展轻质、高效的外禀性辐射防护技术,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工程实际意义。本文针对PEEK和PI基体材料分别利用不同能量的电子、质子和重离子辐照,结合小角X射线散射(SAXS)、掠入射(GISAXS)和宽频介电谱仪等微观结构和性能分析方法,深入研究了基体材料的辐射效应和机理。利用SAXS技术,实时分析了拉伸变形时电子辐照前后PEEK的微观结构演化;采用GISAXS技术,研究了质子辐照PEEK晶体损伤效应;基于宽频介电谱仪测试,分析了辐照前后PI材料介电常数变化规律,成功制备了B4C/PEEK和B4C/PI两种复合材料,并对电子、质子、中子及γ射线辐射防护效果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经120keV电子辐照后,PEEK材料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均发生一定程度的降低。PEEK内部晶体长周期为15.95 nm,随着拉伸应变的增加晶体的长周期增加,并在拉伸形变后期呈现长周期约为82 nm的晶体。低能电子促进了晶体片晶的转动和裂解。120keV电子辐照使得PEEK材料表面的粗糙度减小,熔融温度和结晶温度向低温移动,结晶度下降,C=O基团含量减小,但没有新的化学基团生成。170keV质子辐照作用下,PEEK表层晶体结构发生的明显变化是由于部分晶区由晶态向非晶态转化,呈现晶区退化效应。经25MeV氧离子辐照后材料表面出现碳化“黑点”,而25MeV硅离子辐照后表面有硅微粒形成。经25MeV氧和硅两种离子辐照后,自由基含量均明显增加。经氧离子辐照后,在冷却结晶峰中产生了次级结晶峰,而硅离子辐照后未出现次级结晶峰。经重离子辐照后,PEEK中均没有形成新的化学基团,仅呈现C=O基团含量下降,C-O基团含量增加。PI材料经1MeV电子、3MeV质子、10MeV质子以及25MeV碳离子辐照后均产生数量较多的自由基,且自由基会发生退火效应。经25MeV碳离子辐照后,自由基含量与原始态相比呈现数量级增高。经不同种类带电粒子辐照后,PI没有产生新的化学基团,但极性基团(C-N键和C=O键)含量减少,非极性基团(C-C键)含量增加。PI材料的介电常数经辐照后降低,且随着辐照注量和测试频率的增加而下降;介电损耗在低频范围内变化不明显,但在测试频率高于104Hz后介电损耗随频率的增加而增加。PI材料的电绝缘性能经辐照后呈现下降趋势。上述结论说明PEEK和PI经带电粒子辐照后发生以电离辐射损伤为主的某种程度降解。利用Geant4模拟设计复合材料,将B4C组元添加到PEEK和PI基体中,分别利用模压成型法和原位合成法制备出不同B4C含量的B4C/PEEK和B4C/PI复合材料。B4C组元与基体结合紧密,且分布均匀没有出现团聚现象。经制备后,两种复合材料中的自由基数量均有明显增多,添加B4C组元时自由基峰位置向左移动和发生宽化。B4C/PEEK的结晶度随着B4C含量增加而下降。B4C/PEEK弯曲强度随B4C组元添加量增加而增加,而断裂伸长率减小。添加B4C组元后,两种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和介电常数增高。B4C/PEEK复合材料的电子和质子防护性能模拟与试验结果相吻合,具有良好的质子辐射防护能力,且B4C添加量越多辐射防护性能越好;随着B4C添加量的增加,B4C/PEEK和B4C/PI复合材料的电子、中子和γ射线辐射防护性能增强;B4C添加量为30wt%时,B4C/PEEK复合材料的γ射线辐射防护性能大体上与金属铝相当。
刘雪君[2](2021)在《加味四妙勇安膏防治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篇论文包括文献综述和临床研究两个部分。文献综述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从西医和中医两个方面来阐述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产生机制、影响因素、临床表现以及中西医治疗方法进展等。临床研究部分,通过与安慰剂进行比较观察,总结了加味四妙勇安膏外涂以预防及治疗急性放射性皮炎的疗效。[研究目的]观察探讨加味四妙勇安膏防治急性放射性皮炎的临床效果。[研究方法]本课题按照纳入标准,纳入40例恶性肿瘤放疗患者,剔除3例,实际完成病例37例,其中观察组(加味四妙勇安膏联合常规护理)有19例,对照组(安慰剂联合常规护理)有18例。两组患者均由入组后开始观察直至放疗结束后2周,每周评估一次,观察并记录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发生时间及分级分度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放疗前后的KPS评分、RISRAS评分、皮肤厚度,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研究结果]本课题共纳入病例40例,完成37例,剔除脱落3例,其中观察组19例,对照组18例。(1)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发生例数及发生率比较:观察组Ⅰ级皮炎13例,Ⅱ级皮炎5例,Ⅲ级皮炎1例,无Ⅳ级皮炎的发生;对照组Ⅰ级皮炎5例,Ⅱ级皮炎11例,Ⅲ级皮炎2例,也无Ⅳ级皮炎的发生。两组患者急性皮肤损伤的发生率均为100%,其中,观察组患者其Ⅰ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发生率(68.42%)较对照组患者(27.78%)高,Ⅱ级及Ⅲ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经统计学分析,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反应评估比较:观察组评分1.32±1.59分,对照组评分3.61±3.37分,经统计学分析,两组RISRAS评分在放疗结束后统计学上有明显差异(P<0.05)。(3)功能状态评分比较:放疗前观察组功能状态评分为83.26±6.34分,对照组功能状态评分为82.28±6.79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放射治疗后,依据量表再次进行评分,发现观察组功能状态评分为79.89 ± 5.67分,对照组功能状态评分为72.56 ±6.57分,两组之间具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5)。(4)皮肤厚度比较:①组内比较:观察组放疗前皮肤厚度为0.179±0.016cm,放疗后皮肤厚度为0.182±0.021 cm,组内比较无显着性统计学差异;对照组放疗前皮肤厚度为0.183±0.022cm,放疗后皮肤厚度为0.187±0.022cm,组内比较无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5)。②组间比较:观察组放疗前皮肤厚度为0.179±0.016cm,对照组放疗前皮肤厚度为0.183±0.022cm,经计算组间对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观察组放疗后皮肤厚度为0.182 ± 0.021cm,对照组放疗后皮肤厚度为0.187±0.022cm,组间对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5)皮炎发生时间比较:在观察组患者中,第一周发生放射性皮肤损伤占比为0;第二周的发生率为26.3%,第三周发生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患者最多,其占比为73.7%;在对照组患者中,第一周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发生率为11%,第二周发生放射性皮肤损伤患者的占比为55.6%,第三周的发生率则为33.4%。观察组发生皮炎时间晚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6)安全性评价:经过观察两组患者照射野外的药物涂抹处皮肤,未有患者出现药物过敏反应,未出现发热、皮疹等不良反应;每周复查血液学相关指标,未发现与药物相关的骨髓抑制和肝、肾功能损害。观察组和对照组在观察期间均未出现过敏反应,说明加味四妙勇安膏具有较好的安全性,患者耐受性良好,对皮肤无刺激性。[研究结论]加味四妙勇安膏可降低肿瘤放疗患者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发生后的严重程度,可延长其首次发生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时间,对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有较好的预防效果。
王继升[3](2021)在《补肾生精法治疗少弱精子症的数据挖掘及其调控生精细胞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少弱精子症已成为男科疾病研究热点。西医治疗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临床治疗无特效药物推荐,多以经验性治疗为主;补肾生精法作为治疗少弱精子症的常用中医治法,具有独特的疗效优势,能有效地弥补西医治疗少弱精子症的不足。广嗣育麟汤作为东直门医院男科治疗少弱精子症协定处方,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本方以菟丝子-枸杞子为君药,是补肾生精法的临床经验方。目的1探讨补肾生精法源流及发展脉络2挖掘李海松教授及国家专利数据库中其他中医学者治疗少弱精子症用药经验及治法治则3探索广嗣育麟汤治疗少弱精子症的临床疗效4探讨菟丝子-枸杞子治疗少弱精子症的实验机制方法文献研究:基于中医文献及数据库,整理历代着作中关于补肾生精法及肾藏精理论在男性不育症治疗的文献,梳理补肾生精法的发展脉络及源流。数据挖掘: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别以李海松教授治疗少弱精子症438首处方以及国家专利库中74首治疗少弱精子症中医处方为挖掘对象,探索李海松教授及其他中医学者用药规律及治法治则。临床研究:基于数据挖掘结果中李海松教授治疗少弱精子症的处方——“广嗣育麟汤”,对其进行临床疗效评价,采用病例自身前后对照研究方法,纳入120例少弱精子症患者治疗12周,评价指标为精液质量及中医证候评分。实验研究:基于数据挖掘结果中补肾生精法代表药对——菟丝子、枸杞子(SC-FL),进行实验机制验证,通过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相结合,探索补肾生精代表药对的具体机制。细胞实验以精原细胞(GC-1spg)为研究对象,分为4组,正常组(NC组)、模型组(GTW组)、左卡尼汀治疗组(GTW+LEV组)、菟丝子-枸杞子治疗组(GTW+SC-FL组)。运用雷公藤多苷含药血清体外干预制备生精功能障碍细胞模型,治疗组分别以左卡尼汀(LEV)及SC-FL干预治疗;动物实验也同样分为4组,每组6只,运用GTW灌胃4周制备少弱精子症大鼠模型,治疗组分别以LEV和SC-FL灌胃治疗4周。观察各组大鼠的一般状况及血清激素水平;运用流式细胞技术,观察各组GC-1spg的细胞周期、线粒体膜电位、增殖凋亡;运用透射电镜观察GC-1spg细胞及大鼠睾丸组织中细胞器及超微结构;运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WB及RT-qPCR技术检测GC-1spg细胞及大鼠睾丸组织中PI3K/AKT通路相关蛋白及mRNA的分布及含量。结果1文献研究:补肾生精法是从中医肾藏精理论发展而来。早在先秦时期的着作中就奠定补肾生精法基础,在魏晋隋时期的文献对补肾生精法有一定的继承与创新,经历了唐宋元时期补肾生精理论趋于完善、系统化,在明清时期的文献古籍记载中补肾生精理论得到了蓬勃发展,并最终形成完备体系流传至今。2通过对导师的处方及经验挖掘发现,导师认为少弱精子症病因常以肾精亏虚为主,涉及肝、肾、脾三脏,治疗以微调阴阳为纲,以补肾生精为目,整体论治。用药出现频率最高的是菟丝子、枸杞子两味药,其次是覆盆子、五味子、熟地黄、黄芪、车前子、牡蛎、当归,上述9味药同山药共同组成“广嗣育麟汤”,菟丝子、枸杞子为广嗣育麟汤君药。通过对国家专利数据库的处方的挖掘结果发现,出现频率最高的同样为菟丝子、枸杞子,说明此药对在临床中确有一定疗效,其机制有待于实验验证。3通过临床研究发现经过广嗣育麟汤治疗后患者的精液浓度及活动率明显升高,中医主要证候和次要证候也有显着改善(P<0.05或P<0.01),广嗣育麟汤治疗少弱精子症临床有效率为92.7%。试验过程中患者未出现不良反应。4细胞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细胞周期、线粒体膜电位及凋亡方面:与NC组相比,GTW组GC-1spg细胞的G0/G1和G2/M期的百分率显着降低、S期百分率明显升高(P<0.01)。与 GTW 组相比,GTW+LEV 组和 GTW+SC-FL 组 GC-1spg 细胞的 G0/G1 和 G2/M期的生精细胞百分率升高、S期百分率降低(P<0.05,P<0.01)。与GTW+LEV组相比,GTW+SC-FL组GC-1 spg细胞的G0/G1和G2/M期的百分率明显升高、S期百分率降低(P<0.01)。在细胞超微结构方面:与NC组相比,GTW组的GC-1spg细胞膜大面积破裂,细胞器游离,膜周围少量伪足与突起,细胞基质大面积密度减低,空泡变,整体呈崩解状态。细胞核形状变形严重,局部凹陷,多核仁,核膜清晰;线粒体数量丰富,大多重度肿胀变形,嵴断裂、消失,部分严重者,膜崩解、基质消失;粗面内质网明显扩张;自噬溶酶体数量较多,高尔基体肥大,高尔基体池明显扩张;脂滴少量存在。与GTW组相比,GTW+LEV和GTW+SC-FL组GC-1spg各细胞器的超微结构发生明显恢复,各个细胞器形态均有所恢复,但与NC组大鼠相比,其结构尚未完全恢复。在蛋白及mRNA表达方面:与NC组相比,GTW组GC-1spg细胞PI3K、p-AKT、Bcl-2蛋白及mRNA表达显着降低(P<0.01或P<0.05);与GTW组相比,GTW+LEV组和GTW+SC-FL组GC-1spg细胞PI3K、p-AKT、Bcl-2蛋白及mRNA表达显着上升(P<0.01 或P<0.05);与 GTW+LEV 组相比,GTW+SC-FL 组 GC-1spg 细胞 PI3K、Bcl-2蛋白及mRNA表达显着上升(P<0.01或P<0.05),GTW+SC-FL组GC-1 spg细胞p-AKT蛋白及mRNA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与NC组相比,GTW组GC-1spg细胞中BAD、BAX蛋白及mRNA表达呈现显着增高的趋势(P<0.01或P<0.05);与GTW组相比,GTW+LEV组和GTW+SC-FL组GC-1spg细胞BAD、BAX蛋白及mRNA表达显着下降(P<0.01或P<0.05);与GTW+LEV组相比,GTW+SC-FL组GC-1spg细胞BAD、BAX蛋白及mRNA表达显着下降(P<0.01或P<0.05)。动物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后大鼠一般状况较模型组显着改善。精液常规方面:同NC组比较,GTW组大鼠的精子浓度、PR+NP显着降低(P<0.01);同GTW组比较,GTW+SC-FL 和 GTW+LEV 组精子浓度、PR+NP 显着增加(P<0.01);与 GTW+LEV组比较,GTW+SC-FL组精子浓度显着升高(P<0.01),GTW+SC-FL组的PR+NP无明显差异(P>0.05)。血清性激素水平方面:与GTW组进行对比发现,GTW+LEV和GTW+SC-FL组血清FSH、LH、T显着升高(P<0.01或P<0.05);与GTW+LEV组进行对比发现,GTW+SC-FL 组的血清 FSH、LH、T 显着升高(P<0.01);在组织结构及超微结构方面:NC组精母细胞形态及结构规则。细胞核(N)丰满且结构形态正常呈圆形,内部含有丰富的常染色质;核仁形态结构明显(NU);胞浆内内质网(ER)易见,也可见多少不等的溶酶体(AAS)和自噬小体(AP)。GTW组精母细胞形态及结构不规则。细胞膜破损,N结构及形态发生改变呈圆形或椭圆形,常染色质较丰富、少量异染色质凝集;胞浆内ER扩张,也可见多少不等的AAS和AP。经过SC-FL治疗后,被GTW损伤的细胞器有所恢复。在蛋白及mRNA表达方面:与GTW组相比,GTW+LEV组和GTW+SC-FL组PI3K、AKT、Bcl-2蛋白及mRNA表达显着上升(P<0.01或P<0.05);与GTW+LEV组相比,GTW+SC-FL组PI3K、AKT、Bcl-2蛋白及mRNA表达显着上升(P<0.01或P<0.05)。结论1数据挖掘结果表明,菟丝子、枸杞子为补肾生精法治疗少弱精子症的代表药对;李海松教授治疗少弱精子症以微调阴阳为纲,以补肾生精为目,广嗣育麟汤为李海松教授治疗少弱精子症的经验方。2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广嗣育麟汤可以有效改善少弱精子症患者的精液质量,降低肾精亏虚证患者中医症状评分。3实验研究结果表明,SC-FL可以有效改善生精障碍模型大鼠一般状态,提高精液质量,参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性激素的调控,修复GC-1spg和睾丸组织的超微结构;SC-FL可以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生精细胞的增殖和抑制生精细胞的凋亡。综上所述,补肾生精法可以有效治疗肾精亏虚型少弱精子症,其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蛋白和mRNA是作用机制之一。
党文珠[4](2021)在《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监测乳腺癌放疗后臂丛神经弹性的价值研究》文中认为目的 采用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2D-SWE)技术分析乳腺癌放疗患者臂丛神经的弹性特征,并与健康志愿者进行比较,以评价其弹性特征能否作为放疗患者臂丛神经受累的早期诊断依据,并分析乳腺癌患者放疗后随访时间、臂丛照射体积及照射剂量与臂丛神经弹性模量值、剪切波速度(SWV)的相关性。方法 本研究纳入乳腺癌术后放疗患者84例及健康女性志愿者40例。采用高频超声测量臂丛神经厚径、周长及横截面积,应用2D-SWE技术测量臂丛神经弹性模量值及SWV。根据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将所有患者分为三组,A组为轻度感觉障碍、无疼痛、不需要治疗患者,B组为中度感觉障碍、可耐受疼痛、轻度手臂无力患者,C组为持续感觉迟钝伴不完全瘫痪、需服用止痛药患者。四组间臂丛神经厚径、周长、横截面积、弹性模量值及SWV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比较;以神经电生理检查为金标准,绘制剪切波弹性成像指标评估臂丛神经病变的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曲线);记录乳腺癌患者放疗后随访时间、臂丛照射体积及照射剂量,并探讨臂丛神经弹性模量值、SWV与上述因素的相关性。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各组间臂丛神经厚径,A组与对照组、B组与C组臂丛神经周长及横截面积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和C组与A组和对照组相比较,臂丛神经周长及横截面积均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臂丛神经弹性模量值及SWV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弹性模量值及SWV均高于对照组,B组和C组弹性模量值及SWV均高于A组,C组弹性模量值及SWV高于B组。2、臂丛神经的两种弹性参数即弹性模量值、SWV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4、0.829。弹性模量值诊断臂丛神经病变的最佳截断值为28.65k Pa,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0.0%、70.6%;SWV诊断臂丛神经病变的最佳截断值为3.1m/s,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74.0%、76.5%。3、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乳腺癌患者放疗后随访时间、臂丛照射体积及照射剂量与臂丛神经弹性模量值(r=0.333、0.414、0.465,P<0.05)、SWV(r=0.345、0.421、0.482,P<0.05)存在一定相关性。结论 乳腺癌术后放射治疗可导致臂丛神经硬度增加,并且患者病程、臂丛照射体积及照射剂量均可影响臂丛神经弹性。2D-SWE技术能够无创、定量评估臂丛神经的弹性变化,为临床诊断臂丛神经病变提供补充信息,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杜东璇[5](2021)在《平面波超微细敏感血流显像(AP)技术、能量多普勒(CPI)和高频超声(HFUS)在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及疗效评价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应用高频超声(high frequency ultrasound,HFUS)对痛风性关节炎(gouty arthritis,GA)患者的关节腔、软骨及骨表面及周围软组织内的结晶强回声和滑膜增生情况进行探查,并应用能量多普勒(color power Doppler Imaging,CPI)和平面波超微细敏感血流显像(Angio plus planwave ultransensitive imaging,AP)技术对其滑膜血流进行半定量分级,来探讨CPI、AP技术和HFUS在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及疗效评价的应用。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到我院就诊并行关节超声检查的GA患者,共40例,关节98个。其中男37例,女3例,年龄22-85岁,平均(45.33±14.32)岁,病程1-33年,平均(5.88±6.12)年。对每个患者双侧踝关节、跖趾关节、膝关节等进行探查,选择病变较为严重的部位,观察滑膜增生及关节腔内积液情况、关节骨质破坏情况及特异性征像(暴风雪征、双轨征、痛风石)是否存在,并与双能计算机断层扫描(dual-energy computed tomography,DECT)对痛风的检出率比较。同时选取滑膜增生最厚处为测量切面,应用彩色多普勒(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观察滑膜内血流显示情况,调节图像参数至清晰显示,再分别应用CPI技术和AP技术观察并记录滑膜内的血流情况,按照半定量分级标准进行分级。同时对于有滑膜血流信号的部位在治疗1个月、3个月、6个月时进行再次超声检查,采用AP技术进行半定量分级。应用SPSS26.0统计软件,比较HFUS和DECT对晶体的检出率及CPI和AP技术对滑膜血流的检出率,对CPI、AP分级结果进行卡方检验,再分别对CPI、AP技术血流分级结果与实验室检查指标(ESR、CRP、UA)的统计资料分别进行相关性分析,以相关系数r值表示数据的相关性。对治疗前、治疗1个月、3个月、6个月的滑膜血流分级情况进行卡方检验,以P值小于0.05作为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结果:1.对40例GA患者,共98个关节进行高频超声检查,检出痛风石27例,双轨征72例,暴风雪征35例,滑膜增生67例,关节腔积液82例,骨质破坏9例。2.40例GA患者,共98个关节进行HFUS和DECT检查对尿酸盐晶体的检出比较,其中高频超声检出率为77.5%,DECT检出率为87.7%,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01,P=0.089)。3.CPI与AP技术的滑膜血流显示率比较,CPI滑膜血流显示率为65.6%,AP滑膜血流显示率为74.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579,P<0.05)。4.CPI及AP技术对滑膜内血流信号分级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7.127,P<0.05)。5.CPI与各实验室指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UA)=0.591,r(CRP)=0.546,r(ESR)=0.597;AP与各实验室指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UA)=0.696,r(CRP)=0.638,r(ESR)=0.692。CPI和AP技术对滑膜血流分级均与实验室检查指标呈正相关。6.对67个滑膜增生的关节采用AP技术监测,在治疗前、治疗1个月、3个月、6个月监测滑膜血流,并进行半定量分级,其中0级的关节数依次为17,17,20,25;1级的关节数依次为9,11,18,22;2级的关节数依次为19,21,17,11;3级的关节数依次为22,18,12,9。AP技术进行滑膜血流半定量分级可以监测病情的变化,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7.106,P<0.05)。结论:HFUS对检测GA患者关节腔内的晶体沉积与DECT有较好的一致性,并能观察滑膜增生及关节腔积液等关节腔内情况。超声表现上的变化与患者治疗前后的变化和临床体征具有一致性,而且AP和CPI技术均检出GA患者的滑膜血流,并与实验室指标正相关,但是AP技术较CPI对滑膜血流检出率更高,且与实验室检查指标相关性更高,因此AP技术可以作为一项超声诊断新技术对痛风患者滑膜内的血流信号进行检测评估,以对其活动性及炎症的进展情况进行监测,为评估临床治疗效果及进一步治疗计划的制定提供参考。
李墨[6](2021)在《高频超声联合SWE技术在ST的BTX-A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痉挛性斜颈是临床最常见的局灶性肌张力障碍,表现为不自主的头向一侧扭转或倾斜,可导致患者劳动力丧失并带给患者极大的身心痛苦。随着肌骨超声的飞速发展,高频超声及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于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的诊断及监测中。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在评价肌肉硬度上已被证实可行并成为研究热点。本文旨在探讨高频超声联合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在评价痉挛性斜颈肉毒毒素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严格按照受试者入选标准,选取2020年7月-2021年2月于本院神经内科行肉毒毒素注射治疗的已经临床确诊的痉挛性斜颈患者19例及健康志愿者20例。在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应用高频超声及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对患者双侧胸锁乳突肌、头夹肌、肩胛提肌进行超声扫查,同时对健康志愿者进行同样的检查,记录双侧胸锁乳突肌、头夹肌、肩胛提肌的厚度及杨氏模量值。根据临床治疗过程中注射肉毒毒素与否,将患侧肌肉分为责任肌组(注射肉毒毒素)和非责任肌肉组(未注射肉毒毒素)。结果:责任肌组与其相应的健侧肌肉相比肌肉厚度与杨氏模量值均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责任肌组与其相应的健侧肌肉比较肌肉厚度或杨氏模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责任肌组的厚度值、杨氏模量值及Tsui评分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治疗前后厚度变化值与注射剂量呈线性相关(R2=0.7)。结论:高频超声联合SWE技术在痉挛性斜颈患者治疗前的责任肌选择、治疗中注射剂量的评估及治疗后疗效监测中均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赵凡[7](2020)在《黄芩在治疗抑郁症方剂中的配伍应用及其抗抑郁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黄芩作为传统的清热药已被证实具有良好的抗抑郁作用,许多含黄芩方剂临床治疗抑郁症疗效显着。目前有关含黄芩治疗抑郁症方剂(以下简称“含黄芩抗抑郁方”)的系统研究尚未见有报道,而明确含黄芩抗抑郁方的临证应用指征和配伍方法对于中医临床运用黄芩及含黄芩方治疗抑郁症具有理论和实际指导意义。本论文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数据挖掘方法探讨含黄芩抗抑郁方主治病证特点及主要配伍方法;并运用实验研究观察黄芩及其主要有效成分黄芩苷对皮质酮(CORT)诱导的抑郁模型小鼠的抗抑郁效应,从干预抑郁模型小鼠神经发生这一维度,探讨黄芩及黄芩苷的抗抑郁机制,以冀初步阐明抗抑郁方剂配伍黄芩的科学内涵。方法1.数据挖掘研究 收集整理中文数据库(知网、万方、维普等)1986~2019年公开发表的含黄芩方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文献,将其分为临床研究(病例数30例以上,有对照组)、病案及临证加用黄芩三类。①采用SPSS Statistics 22.0统计软件对各部分文献的方剂名称与类别、临床有效率、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主治病证的证型及病机(病性和病位证素)、症状和舌脉、配伍药物(单味药和药物类别)、黄芩及核心配伍药物的用量与比例等进行频次统计;②采用SPSS Modeler 14.1软件的Apriori算法对含黄芩抗抑郁方主治病证的高频症状进行两症状和三症状之间的关联规则分析,并对方剂组成中的高频药物进行两药、三药之间的关联规则分析;③采用Gephi 0.9.2软件对证素-症状、药物-症状进行复杂网络分析,以探讨含黄芩抗抑郁方的证治规律。2.实验研究①采用慢性CORT皮下注射6周建立抑郁小鼠模型,造模3周后分为空白、模型、阳性药、黄芩苷低剂量、黄芩苷高剂量、黄芩低剂量和黄芩高剂量7组,分别给药治疗3周后进行糖水偏好、悬尾、强迫游泳、开场、新颖摄食行为学测试,同时取血检测血清皮质酮含量,观察黄芩及黄芩苷对抑郁模型小鼠行为学及血清皮质酮的影响;②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海马齿状回Ki-67及BrdU 阳性细胞数,免疫荧光方法检测齿状回BrdU/DCX/NeuN叠染细胞数,高尔基染色检测齿状回神经元形态、树突长度、树突棘密度,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PI3K/AKT/GSK3β/β-catenin通路蛋白表达;给予PI3K及AKT抑制剂LY294002、Perifosine后,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黄芩苷对CORT造模后HT-22细胞中上述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黄芩及黄芩苷基于PI3K/AKT/GSK3β/β-catenin通路对神经发生的影响;③采用高效液相测定黄芩水煎剂中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苷、汉黄芩素4种主要成分的含量。结果1.数据挖掘研究 共收集整理含黄芩抗抑郁方临床文献464篇,其中临床研究文献249篇,有明确疗效的病例9702例;病案文献122篇,有明确疗效的病案153例;临证加用黄芩文献93篇。三类文献的研究结果如下:1.1临床研究文献在临床研究文献中,所涉及的含黄芩抗抑郁方共90首,方剂类别9种。使用频率位列前4的方剂类别为和解剂、化痰剂、清热剂、理气剂,其中和解剂(使用频率65.49%)远超过其他类别方剂。和解剂中柴胡类方使用频率最高(56.96%),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居所有方剂之首(33.10%)。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统计表明,临床含黄芩抗抑郁方中药治疗组、中西结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西药对照组(p<0.01),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显着低于西药对照组(p<0.01)。含黄芩抗抑郁方主治病证的证型有21种,实证为主,亦有虚实夹杂。证型出现频率位列前4的为肝郁气滞(18.72%)、肝郁痰热(12.34%)、肝郁痰阻(10.37%)、肝郁化火(热)(9.66%),累计占51.08%。涉及病性证素1 1种,病性有虚有实,以实为主。主要病性为气滞(85.14%)、火热(46.21%)、痰(30.66%),此外还有气虚(10.97%)、血瘀(10.95%)等。涉及病位证素9种,病位以肝居首(出现频率96.17%),其次为脾(16.03%)、心(12.55%)、胆(6.66%)等。在配伍方面,与黄芩配伍的核心单味药为柴胡、半夏,使用频率分别为88.03%、75.21%;主要配伍药物(使用频率在30%-60%之间)为茯苓、牡蛎、龙骨、白芍、大枣、生姜、桂枝、大黄,以上除白芍外,均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药物组成;次要配伍药物(使用频率在15%-30%之间)有郁金、石菖蒲、酸枣仁、合欢皮、远志、当归、陈皮、人参、党参、栀子、枳壳。常见的两药关联主要有半夏-柴胡、茯苓-柴胡、茯苓-半夏等,常见的三药关联主要有桂枝、半夏-柴胡,大黄、半夏-柴胡,大黄、牡蛎-柴胡,大黄、龙骨-牡蛎,大黄、龙骨-柴胡,桂枝、牡蛎-柴胡,多为上述核心药物与主要配伍药物之间形成的关联。与黄芩配伍的主要药物类别为理气药(使用频率93.38%)、补益药(86.02%)、安神药(83.59%)、化痰药(79.15%)、清热药(57.06%),次要配伍药物类别为活血化瘀药、开窍药、泻下药。黄芩及其核心配伍药物的用量,黄芩为2-20g,平均10.50±2.26g;柴胡为6-36g,平均13.45±4.87g;半夏为4-20g,平均10.35±2.54g。黄芩与柴胡、黄芩与半夏的用量比例均以1:1为主,三药配比亦以1:1:1居多。1.2病案文献在病案文献中,所涉及的含黄芩抗抑郁方共46首,方剂类别8种。所治证型有19种,出现频率最高的为肝郁气滞证(13.95%),其次为肝郁化火(8.53%)、肝火扰心(8.53%)、肝郁痰热(8.53%)、肝郁痰阻(7.75%)、肝郁脾虚6.98%,累计占54.27%。各类方剂使用频率、主治病证的证型、病性及病位、配伍药物及核心配伍药物用量的统计结果与临床研究文献结果基本一致。有关含黄芩抗抑郁方主治病证的证候研究显示,此类方剂主治病证的症状计有92种,涉及舌象15种,脉象10种。其中,主要症状(出现频率>30%)在神志方面的表现有忧郁,烦躁,易怒;在躯体方面的表现有寐差,纳差,胸胁不适;舌脉表现为舌红、淡红,苔黄、白、腻、薄,脉弦、细。次要症状(出现频率在8.5%-30%之间)在神志方面的表现有悲伤欲哭,少言寡语,厌世求死,记忆力下降,多思多虑,焦虑,精神紧张,兴趣减退;在躯体方面的表现有乏力,口苦,心悸,大便秘结,口干,头晕,咽部不适,脘痞不适,出汗,腹胀,大便稀溏,头痛,叹息,寒热异常感;舌脉表现为舌暗、胖大有齿痕,苔厚,脉数、滑、沉。常见的两症状关联为忧郁-脉弦、纳差-寐差、纳差-脉弦、烦躁-寐差、苔黄-脉弦、苔腻-寐差、舌红-脉弦,常见的三症状关联为易怒、寐差-烦躁,苔黄、忧郁-脉弦,苔腻、纳差-寐差,易怒、烦躁-寐差,舌红、寐差-脉弦,烦躁、脉弦-寐差,纳差、忧郁-脉弦、乏力、寐差-纳差,多为上述主要症状、舌脉与次要症状之间形成的关联。在证治规律即病机、症状与药物关系的研究方面,利用复杂网络勾勒出3个较为清晰的常见病证与选方用药之间的联系脉络。①肝郁气滞、肝郁脾虚等证:涉及的症状有忧郁,少言寡语,悲伤欲哭,厌世求死,反应迟钝,胸胁不适,寒热异常感,胃脘不适,乏力,纳差,腹胀,叹息,嗳气,消瘦,大便稀溏,苔薄,苔白,脉细;所用代表方剂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及逍遥散类方。②肝郁痰热、胆热痰扰等证:涉及的症状有精神紧张,幻觉,多思多虑,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寐差,头重,四肢不温,呃逆,苔腻,脉滑;所用代表方剂为温胆汤类方。③肝郁化火、肝火扰心等证:涉及的症状有烦躁,易怒,恐惧感,心神不宁,口苦,口干,耳鸣,头痛,腹痛,全身疼痛,小便黄,小便短少,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数,脉弦;所用代表方剂为黄连解毒汤及龙胆泻肝汤。1.3临证加用黄芩文献在临证加用黄芩文献中,所涉及的方剂有60首。研究表明,当临床医家运用不含黄芩的方剂治疗抑郁症时,于原方中加用黄芩的主要依据是:主治病证有热盛、肝郁化火、痰热等病理改变,症状表现为口苦,心烦,大便干结或不畅,急躁易怒,舌苔黄腻,口干等。临床与黄芩同时加入处方的药物主要为栀子、黄连、龙胆,其次为柴胡、瓜蒌、半夏、牡丹皮、胆南星等清热、理气、化痰药。黄芩的常用剂量为6-20g,平均10.35±2.54g。结合上述研究结果及中医传统理论可知,黄芩在抗抑郁方剂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有:①清热泻火以祛热邪;②清气降火以除痰热;③未雨绸缪以防邪郁化热;④配伍柴胡、半夏以调畅气机;⑤以寒制温,以防温药助火。黄芩在抗抑郁方剂中主要作为臣药、佐药,但其作用与地位不可小觑。2.实验研究2.1黄芩及黄芩苷对CORT抑郁模型小鼠行为学及血清皮质酮含量的影响慢性皮质酮40mg/kg皮下注射6周后模型小鼠糖水偏好率降低,悬尾和强迫游泳实验中不动时间延长,新颖摄食中潜伏期增加、食物消耗减少,与正常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表现出明显的快感缺失、行为绝望状态;且造模6周后血清皮质酮含量升高,与正常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而黄芩1.5g/kg、黄芩苷60mg/kg可显着改善CORT诱导的上述抑郁样行为、降低血清皮质酮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2.2基于PI3K/AKT/GSK3β/β-catenin通路的黄芩及黄芩苷对CORT抑郁模型小鼠神经发生的影响免疫组化显示,模型小鼠齿状回中Ki-67及BrdU 阳性细胞数显着降低(p<0.01),而黄芩苷及黄芩治疗3周可增加阳性细胞数(p<0.01)。免疫荧光显示,模型小鼠齿状回中DCX+/NeuN+/BrdU+标记的未成熟神经元细胞数目显着降低(p<0.01),DCX-/NeuN+/BrdU+标记的成熟神经元阳性细胞数显着下降(p<0.01),而黄芩1.5g/kg、黄芩苷60mg/kg可显着增加存活的成熟及未成熟神经元数目(p<0.01)。高尔基染色显示,模型组齿状回神经元树突分支少、形态简单,树突总长度显着减少(p<0.01),而给予黄芩1.5g/kg、黄芩苷60mg/kg可显着增加神经元树突复杂性,增加树突总长度(p<0.05,p<0.01);神经元树突棘数目统计显示,CORT造模与黄芩苷、黄芩给药均未对神经元总树突棘密度及蘑菇状树突棘密度产生影响(p>0.05)。蛋白免疫印迹法显示,模型小鼠海马组织中PI3K/AKT/GSK3β/β-catenin信号通路蛋白及突触蛋白PSD95、Synapsin 1表达降低(p<0.01),给予黄芩1.5g/kg、黄芩苷60mg/kg后上述相关蛋白表达上调(p<0.05,p<0.01);在CORT诱导的HT-22细胞上,黄芩苷可上调PI3K/AKT/GSK3β/β-catenin通路蛋白表达(p<0.05,p<0.01),而给予PI3K及AKT抑制剂LY294002、Perifosine后可抵消黄芩苷作用(p>0.05)。2.3黄芩水煎剂主要成分含量测定黄芩水煎剂主要含有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4种物质成分,其中黄芩苷含量最高,为217.77±1.96mg/g。结论1.含黄芩抗抑郁方临床主要用于肝郁气滞、肝郁痰热、肝郁痰阻、肝郁化火(热)、肝火扰心和肝郁脾虚等证型。其主治病证以实为主,亦有虚实夹杂。常见病性证素为气滞、火热、痰,此外还有气虚、血瘀等;病位主要在肝(胆),其次为心、脾(胃)等。2.含黄芩抗抑郁方主治病证的主要症状,在神志方面表现为忧郁,烦躁,易怒;在躯体方面表现为寐差,纳差,胸胁胀满。次要症状在神志方面表现为悲伤欲哭,少言寡语,厌世求死,记忆力下降等;在躯体方面表现为乏力,口苦,心悸,大便秘结,口干,头晕,咽部不适,脘痞不适等。舌脉主要表现为舌红、淡红,苔薄、苔白、苔腻,脉弦、细。3.含黄芩抗抑郁方中与黄芩配伍的核心药物为柴胡、半夏,三味药物平均用量分别为10g、13g、10g,黄芩与柴胡、黄芩与半夏的两药配比均以1:1为主,三药配比亦以1:1:1居多。4.在含黄芩抗抑郁方中,与黄芩配伍的单味药除柴胡、半夏外,主要有茯苓、牡蛎、龙骨、白芍、大枣、生姜、桂枝和大黄,此外还有郁金、石菖蒲、酸枣仁、合欢皮、远志、当归、陈皮、人参、党参、栀子和枳壳等。与黄芩配伍的主要药物类别为理气药、安神药、补益药、化痰药和清热药,此外还有活血化瘀药、开窍药和泻下药等。5.对常见病证与选方用药关系的研究表明:以肝郁气滞或肝郁脾虚等为主的病证,所用代表方剂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或逍遥散类方;以肝郁痰热或胆热痰扰等为主的病证,所用代表方剂为温胆汤类方;以肝郁化火或肝火扰心等为主的病证,所用代表方剂为龙胆泻肝汤或黄连解毒汤。6.黄芩和黄芩苷可通过上调PI3K/AKT/GSK3 β/β-catenin信号通路促进CORT抑郁模型小鼠齿状回神经发生发挥抗抑郁作用。
李希丽[8](2020)在《预后营养指数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肺癌作为呼吸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及生命。近年来,随着现代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健康重视程度的提高,肺癌的检出率逐渐增高。根据2018年全球权威杂志美国癌症学会官方期刊《临床医师癌症杂志》最新统计数据,全世界肺癌的发病率为11.6%,死亡率高达18.4%,均位于第一位,其中男性发病率及死亡率均高于女性。我国肺癌的发病率,在恶性肿瘤中,亦位居首位。对于早期肺癌患者,尤其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外科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甚至可以达到治愈的目的。然而,由于肺癌早期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很多患者就诊时已发生了远处转移,尤其非小细胞肺癌(NSCLC)诊断为ⅢB或Ⅳ期时,失去了手术治疗的机会,只能选择化疗、放射性治疗、靶向药物、肿瘤热消融、免疫等治疗,导致获益价值有限、生存期不长。因此,分析晚期肺癌的预后影响因素,制定个体化治疗计划,对改善患者预后及临床结局有重要意义。此外,晚期肺癌常阻塞气管及支气管管腔,引起病人反复咳嗽、咯血、呼吸困难等后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传统的治疗手段起效慢,效果欠佳,不能即刻解除气道梗阻。近年来,支气管镜介入技术发展迅速,对恶性中央气道阻塞的治疗效果显着,可迅速缓解相关症状,成为治疗恶性气道阻塞的重要手段。研究表明,作为肺癌多模式治疗的重要辅助手段,反复多次的支气管镜介入治疗在抑制气道肿瘤生长的同时,也为晚期肺癌的后续治疗创造了条件。因此,支气管镜介入技术在晚期肺癌引起的气道梗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支气管镜介入技术虽然创伤小,但由于手术风险大,支气管镜操作人员在介入技术方面经验不足,不可避免存在并发症,而这些并发症,延长了病人的住院时间,增加了病人反复治疗的次数,给病人造成极大的痛苦。因此,亟需寻找快速有效的指标来预测支气管镜介入术后的并发症,从而提前制定干预计划,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近年来,一些无创且容易测量的生物指标,常被用来指导恶性肿瘤的预后。预后营养指数(PNI),作为其中之一,最初用来评估胃肠道肿瘤术后的营养免疫状态,后来被证明对很多恶性肿瘤(胃癌、肝癌、食管癌、肺癌、恶性胸膜间皮瘤等)均有着重要的预后价值。目前关于PNI与肺癌预后的相关性报道,大部分见于有手术适应症的NSCLC病人的研究。对于晚期NSCLC来说,已有研究表明,PNI在晚期NSCLC化疗患者的预后中,有显着性意义。然而关于PNI在晚期NSCLC患者中预后机制的研究仍较少。此外,最近的研究发现,预后营养指数(PNI)还可用于评估肿瘤病人的手术风险,且与多种癌症(肝癌、胰腺癌、食管癌、乳腺癌、肺癌等)治疗后的并发症有一定的相关性。在一项关于PNI与癌症的综合荟萃分析中,作者观察到低PNI患者的总生存期显着缩短,术后并发症增多。近期有研究证明了 PNI与NSCLC术后气胸、肺部感染等风险显着相关,低PNI值的病人发病风险更高。然而,关于PNI与晚期NSCLC经气管镜介入治疗后的并发症的研究,目前尚缺乏。基于以上现状,本研究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回顾性分析了 315例晚期(ⅢB及Ⅳ期)NSCLC的病人资料并计算其PNI,分析PNI与患者的临床特征、生存期之间的关系,从而探讨PNI对此类病人的预后价值及预后机制。第二部分分析71例经支气管镜介入治疗(氩等离子凝固(APC)、激光、冷冻、气道支架)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PNI对晚期NSCLC经支气管镜介入治疗后常见并发症的预测价值。第一部分:预后营养指数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预后意义及机制研究研究目的:回顾性分析了 315例病理确诊为晚期NSCLC的病人资料并计算其预后营养指数,分析预后营养指数与病人的临床特征、生存期之间的关系,从而探讨预后营养指数对此类病人的预后价值及机制。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病理确诊为IIIB期和IV期的NSCLC315例病人的临床资料。主要相关资料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预后营养指数、肿瘤病理诊断、病理分期、肿瘤的治疗方式(化疗或EGFR-TKI药物治疗)。预后营养指数的计算方式:PNI=10 ×血清白蛋白值(g/d1)+0.005 ×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每mm3)。对上述资料建立数据库,采用Cox 比例风险模型对临床变量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生存分析,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率分析,生存曲线的等价性检验用log-rank统计量法,并进行了比例风险假定检验。用SPSS statistics 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P<0.05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315例病人中,年龄最大为79岁,最小26岁,平均58.53岁。男性213例,女性102例。110例有吸烟史。肺腺癌162例,肺鳞癌110例,其他类型肺癌43例。根据肺癌TNM分期,ⅢB期143例,Ⅳ期172例。315例病人中240例接受化疗,余75例接受EGFR-TKI治疗。2.本研究中PNI最大值为73.25,最小值为5.15。在此研究中,根据ROC曲线,我们将PNI的界值定为50。根据此值,315例病人被分为高PNI组(PNI>50;n=136;43.2%)与低 PNI 组(PNI≤50;n=179;56.8%)。其中高 PNI 组中位生存期17.95个月,低PNI组中位生存期14.4个月。相比高PNI组患者,低PNI组患者的生存预后更短(HR=1.331,95%CI:1.05-1.688,P=0.018)。患者的1年总生存率高PNI组(74%)明显高于低PNI组(67%)。3.PNI及其他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PNI与肺癌的病理分期及治疗方式有明显相关性。PNI值高的更见于化疗组(P=0.049),另外,相对于病理分期为Ⅳ期的肺癌病人,ⅢB期病人的PNI值更高(P<0.0001)。PNI与年龄、性别、病理类型及吸烟史无明显相关性(P>0.05)。4.PNI及其他临床因素与总生存时间的关系: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发现:在本组患者中,与生存时间相关的指标为肺癌的病理分期(P=0.017)、吸烟史(P=0.001)、病理类型(P<0.001)以及PNI(P=0.018)。多因素分析后发现:病理分期(P=0.005)、吸烟史(P<0.001)以及PNI(P=0.001)成为晚期NSCLC病人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PNI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独立预后因素,其中低PNI患者有更高的死亡风险。第二部分:预后营养指数对晚期NSCLC经支气管镜介入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预测价值研究目的:支气管镜介入技术在晚期NSCLC病人中应用广泛、有效率高,但也有一定的并发症。本文将重点研究预后营养指数(PNI)与晚期NSCLC病人经支气管镜介入治疗(冷冻、激光、氩等离子体凝固术(APC)及气道支架植入)后常见并发症的相关性。研究方法:我们选取了病理确诊为晚期NSCLC的病人71例,胸部CT显示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中央气道狭窄。每个病人在第一次住院期间,至少行两次支气管镜检查,并对病人进行6个月的随访,至少1-3个月随访一次,包括行胸部CT、支气管镜检查及临床症状评估。病人临床特征分析包括年龄、性别、KPS评分、肿瘤病理类型、阻塞部位、阻塞程度评分、阻塞类型及PNI值,PNI值计算公式:PNI=10×血清白蛋白值(g/dl)+0.005×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每mm3)。分析PNI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同时统计支气管镜下介入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在本研究中,根据ROC曲线,PNI的cutoff值为44.5,根据此值分为高PNI组与低PNI组,比较两组患者支气管镜介入治疗常见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22.0来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来表示,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或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并计算P值,P<0.05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一般资料:病人总数71例,男性44例(62%),女性27例(38%);肺腺癌29例(40.8%),肺鳞癌42例(59.2%)。根据气道阻塞位置,57.7%的病人阻塞部位为气管,15.5%为左主支气管阻塞,19.7%为右主支气管阻塞,7.1%为右中间支气管阻塞。在本研究中,根据ROC曲线,PNI的cutoff值为44.5,根据此值分为高PNI组(PNI≥44.5)为41例(57.7%),低PNI组(PNI<44.5)为30例(42.3%)。根据气道狭窄类型看,16(22.5%)例为外压型狭窄,30(42.3%)例为腔内狭窄,25(35.2%)例为混合型狭窄。其中KPS评分≥60分的为33(46.5%)人,KPS<60分的为38(53.5%)人。气道狭窄程度根据Myer-Cotton狭窄分级系统[4],分为四级:气道狭窄程度≤50%为Ⅰ级,Ⅱ级为狭窄程度51%-70%,Ⅲ级为71%-99%,Ⅳ级为狭窄程度100%。根据此分级,Ⅱ级为23(32.4%)例,Ⅲ级为43(60.6%)例,Ⅳ级为5(7%)例。2.支气管镜下介入治疗次数:所有病人共行支气管镜下介入治疗256次。其中治疗次数最多为支气管镜下冷冻治疗,为99次;其次为氩等离子体凝固术,为66次;第三为激光治疗,48次;气道支架为43次。若按肺癌病理类型分析,此研究显示,肺腺癌病人分别行气道支架、激光、氩等离子体凝固术、冷冻技术次数为14次、30次、25次、38次,肺鳞癌病人分别行气道支架、激光、氩等离子体凝固术、冷冻技术次数为29次、18次、41次、61次。3.支气管镜介入术后并发症:本研究中,急性并发症:呼吸衰竭为2例(3%),大出血4例(6%),气胸1例(1.5%),死亡1例(1.5%)。1月内死亡2例(3%)。慢性并发症发生率高于急性并发症,其中腔内组织增生导致的管腔再狭窄最常见,为19例(27%),支架断裂、移位各2例(3%),粘痰附着5例(7%),无气道穿孔发生。4.PNI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病人的PNI与年龄及性别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PNI与病理类型、阻塞部位、阻塞类型、阻塞程度及KPS评分无关(P>0.05)。5.PNI与支气管镜介入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关系:介入治疗后常见的并发症为腔内组织增生导致的管腔再狭窄及粘痰附着。通过比较两组之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我们发现,在管腔再狭窄的发生率中,高PNI组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低PNI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在粘痰附着发生率中,两组无显着性差异(P>0.5)。6.其他临床病理因素与管腔再狭窄的关系:我们发现,其他因素中,仅有阻塞类型(P=0.024)与管腔再狭窄相关,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性别、病理类型、肿瘤部位、KPS评分、阻塞程度与管腔再狭窄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PNI对支气管镜介入治疗晚期NSCLC后发生的腔内组织增生导致的管腔再狭窄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对于较低的PNI患者,我们可以提前采取干预措施,如加强营养支持治疗、加入免疫疗法并及时复查气管镜,从而降低介入治疗术后此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创新性意义:1.本课题首次详细探讨了预后营养指数在晚期(ⅢB/Ⅳ期)NSCLC病人中的临床意义及预后机制,为晚期NSCLC病人较早选择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2.本课题首次尝试性分析了 PNI对晚期NSCLC病人经支气管镜介入术后常见并发症(腔内组织增生导致的管腔再狭窄)的预测作用,为我们减少此种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晚期NSCLC的临床预后提供了理论依据。
安素娴[9](2020)在《不同频率的电针对醒脑通督针法治疗恢复期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不同频率的醒脑通督针法电针治疗对于脑卒中恢复期的临床效果,评估得出醒脑通督针法干预卒中恢复期的最佳电针频率,为规范电针在醒脑通督针法治疗脑卒中提供临床试验证据。方法:以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山西中医药大学第三中医院脑病一科且符合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入组。随机分组并剔除脱落后。在常规的卒中病基础治疗的基础之上,三组均采用醒脑通督针法配合电针治疗,高频组采用20/100Hz疏密波,中频组采用10/50Hz疏密波,低频组采用2/10Hz疏密波,三组电针取穴相同,每日治疗1次,每次电针30min,3周为1疗程,治疗1疗程后进行对比,三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后进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检测、评定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结果:(1)NIHSS量表:Kruskal-Wallis检验,治疗前三组患者的NIHSS评分分值比较,结果显示(P=0.786>0.05),认为三组电针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无显着性差异,三组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采用Wilcoxon检验,结果:低频组、中频组、高频组治疗前后有差异(P<0.05),治疗后,组间秩和检验分析结果显示,三组有差异(P=0.023<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高频组与低频组、高频组与中频组差异性显着(P=0.024<0.05、P=0.013<0.05),余组无差异(P>0.05)。本次研究表明:高频组较低频组、中频组可明显降低NIHSS水平。且低频组总有效率为42.9%,中频组总有效率为16.7%,高频组总有效率为95.5%,三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ADL量表:用Kruskal-Wallis检验,治疗前三组患者的ADL评分分值比较,结果显示(P=0.282>0.05),认为三组电针患者治疗前ADL评分无显着性差异,三组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采用Wilcoxon检验,结果:低频组、中频组、高频组治疗前后有差异(P<0.05),治疗后,组间秩和检验分析结果显示,三组有差异(P=0.046<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高频组与低频组差异性显着(P=0.045<0.05),余组无差异(P>0.05)。高频组较低频组可明显提高ADL水平。低频组总有效率为19.0%,中频组总有效率为12.5%,高频组总有效率为86.4%,三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MOCA量表:用Kruskal-Wallis检验,治疗前三组患者的MOCA评分分值比较,结果显示(P=0.931>0.05),认为三组电针患者治疗前MOCA评分无显着性差异,三组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采用Wilcoxon检验,结果:低频组、中频组、高频组治疗前后有差异(P<0.05),治疗后,组间秩和检验分析结果显示,三组有差异(P=0.049<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高频组与低频组、高频组与中频组差异性显着(P=0.043<0.05、P=0.026<0.05),余组无差异(P>0.05)。本次研究表明:高频组较低频组、中频组可明显提高MOCA水平。低频组总有效率为42.9%,中频组总有效率为10.7%,高频组总有效率为72.7%,三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VEGF:三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值不符合正态分布,进行lg对数函数转换,以各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检测值为自变量,求得各组相应的因变量(表示为LnVEGF)进行比较。各组LnVEGF值满足正态分布,三组治疗前LnVEGF值进行方差齐性检验(P=0.12>0.05),认为三组治疗前LnVEGF值差异性不显着,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自身前后配对t检验,比较低频治疗前后(t=3.135,P=0.005<0.05),比较中频组治疗前后(t=0.933,P=0.36>0.05),比较高频组治疗前后(t=-2.287,P=0.033<0.05)。认为低频组、高频组治疗前后有显着性差异,中频组治疗前后差异性不显着。三组治疗后LnVEGF值进行方差齐性检验(P=0.048<0.05),认为三组治疗后LnVEGF值具有显着性差异。两两比较的结果显示,高频组与低频组、高频组与中频组差异显着(P=0.016<0.05,P=0.045<0.05),余组无差异(P>0.05)。本次研究表明:高频组较低频组、中频组更能提高患者血清VEGF水平。结论:(1)2/10Hz、10/50Hz、20/100Hz频率的疏密波电针结合醒脑通督针法均能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临床症状。(2)2/10Hz、20/100Hz频率的疏密波电针可以明显的促进VEGF增值,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增值和侧支循环的建立,而10/50Hz频率的疏密波电针对VEGF影响不显着。(3)相比于2/10Hz、10/50Hz频率的疏密波电针,应用20/100Hz频率的疏密波电针是治疗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最优的电针参数选择。
陈琦[10](2020)在《痛风患者血尿酸水平与关节超声声像图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利用高频肌骨超声,观察痛风患者降尿酸治疗过程中,关节超声声像图随时间的变化,探寻关节内尿酸盐沉积征象溶解、消失的时间,分析关节内尿酸盐沉积征象变化与患者临床特征、依从性、血尿酸水平的相关关系。方法于2018年9月至2020年2月在唐山市工人医院风湿免疫科就诊的痛风患者中,严格按照美国风湿病学会关于痛风的诊断标准、参照本研究纳入标准以及排除标准,选取90例痛风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患者第一次来诊确诊为痛风的时间为观察起点,即随访基线,进行相关临床资料的基线调查收集,实验室血尿酸生化检查及高频肌骨超声检查(包括双侧第一跖趾关节、踝关节、膝关节),超声下观察关节内“双轨征”、痛风石、滑膜周围血流信号等超声征象。由风湿免疫科资深医师对患者进行规范的降尿酸治疗。在降尿酸过程中,即随访过程中,每隔一个月复查一次血尿酸,每隔两个月复查一次高频肌骨超声,并于每次超声检查时,依照问卷对患者进行依从性调查。随访时间14个月,以末次超声检查为观察终点。“双轨征”消失组与未消失组临床特征、血尿酸水平等资料的比较以及随访终点不同血尿酸水平组“双轨征”消失率、痛风石减小程度的比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法;多个相关样本血流分级的比较采用Friedman M检验;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ioni校正;降尿酸过程中痛风石大小随时间的变化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采用Person相关分析检验了解痛风石大小变化程度与血尿酸水平变化程度之间的相关关系。检验水准α=0.05。结果90例患者中排除治疗过程中合并其他关节炎、骨折以及失访的病例,最终80例患者纳入研究分析。基线关节区内存在“双轨征”的患者有71例,随访14个月后,“双轨征”消失的患者22例,未消失的患者49例。基线32例患者38个关节内存在痛风石,随访14个月后,痛风石体积减小。1降尿酸治疗14个月后,“双轨征”消失组(22例)与未消失组(49例)在体重指数、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等代谢合并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轨征”消失组较未消失组病程短、基线血尿酸水平低、随访终点血尿酸水平的降低程度大、患者依从性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患者血尿酸维持在360μmol/L左右,“双轨征”消失的中位数时间为8个月。3降尿酸治疗后,痛风石体积在随访第2、4、6、8、10个月测量与基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12个月测量与基线测量相比明显减小,在第14个月进一步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降尿酸治疗后14个月,痛风石体积的减小程度与血尿酸水平的降低程度呈显着正相关(r=0.89,P<0.05);痛风石体积的减少程度与最终的血尿酸达标水平呈显着负相关(r=-0.98,P<0.05)。5患者治疗14个月后的最终血尿酸极低水平组(<300μmol/L)、低水平组(300-360μmol/L)与高水平组(>360μmol/L)在超声征象的改变(包括痛风石体积减小、“双轨征”消失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尿酸水平极低的患者痛风石体积最大程度的减小(P<0.05),“双轨征”消失率最高(P<0.05)。6患者在基线、降尿酸治疗2个月、12个月的关节血流信号分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7.440,P<0.05),降尿酸治疗2个月后患者关节滑膜周围血流信号明显增多,14个月时血流信号较2个月及基线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降尿酸14个月时,依然有超过一半(53/80)的患者关节周围血流信号没有消失,48.8%(39/80)的患者关节内呈现1级血流信号,即星点样血流。仅仅只有33.8%(27/80)患者关节周围血流信号消失。结论1高频肌骨超声可以在痛风患者降尿酸治疗过程中,观察关节内尿酸盐结晶的溶解甚至消失(包括超声下“双轨征”的消失及痛风石的减小),可以为痛风患者的疗效评估以及随访提供一种安全、无创的影像学方法,应进一步推广应用。2痛风患者降尿酸过程中,关节内尿酸盐结晶溶解程度与血尿酸基线水平、达标水平以及下降情况有关,与患者病程、依从性有关。病程短、血尿酸达标水平越低、患者依从性越好,越有利于“双轨征”的消失及痛风石的减小。3痛风患者降尿酸过程中,关节内尿酸盐结晶溶解存在一定时间依赖性。痛风患者降尿酸过程中,患者血尿酸维持在360μmol/L左右,“双轨征”消失的中位数时间为8个月,痛风石体积明显减小时间为第12个月。4痛风患者降尿酸治疗开始时预防痛风复发是必要的,关节内血流信号在降尿酸过程中存在先增多后减少的现象。5痛风患者降尿酸治疗后,存在长时间潜在的亚临床滑膜炎,对患者预后有一定提示作用。降尿酸治疗14个月后,大部分患者关节内血流信号依然存在。图4幅;表8个;参127篇。
二、高频辐射作用时间剂量与反应症状关系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频辐射作用时间剂量与反应症状关系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PEEK和PI带电粒子辐照损伤与B4C增强辐射防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PEEK和PI航天器应用现状与动向 |
1.3 PEEK和PI辐射效应研究进展 |
1.3.1 空间带电粒子特点 |
1.3.2 PEEK辐射效应 |
1.3.3 PI辐射效应 |
1.4 聚合物基辐射防护复合材料发展现状 |
1.5 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 |
1.6 研究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试验材料和测试方法 |
2.1 试验材料体系 |
2.2 辐照试验源及辐照条件选择 |
2.2.1 带电粒子辐照试验源选择 |
2.2.2 辐照试验条件 |
2.3 带电粒子辐射效应模拟计算方法 |
2.3.1 SRIM程序模拟计算 |
2.3.2 Geant4程序模拟计算 |
2.4 微观结构与性能测试方法 |
2.4.1 微观结构测试方法 |
2.4.2 辐射防护特性测试方法 |
2.4.3 性能测试方法 |
第3章 PEEK不同带电粒子辐射效应及损伤机理 |
3.1 PEEK低能电子辐射损伤行为 |
3.1.1 低能电子辐射损伤能力分析 |
3.1.2 微观结构损伤特征 |
3.1.3 低能电子辐照PEEK原位拉伸行为 |
3.1.4 低能电子辐照PEEK微观结构演化机理 |
3.2 PEEK低能质子辐照损伤行为 |
3.2.1 低能质子辐射损伤能力分析 |
3.2.2 表面形貌损伤特征 |
3.2.3 低能质子辐照PEEK损伤分析 |
3.3 PEEK重离子辐射损伤行为 |
3.3.1 重离子辐射损伤能力分析 |
3.3.2 微观结构损伤特征 |
3.3.3 重离子辐照对PEEK损伤分析 |
3.4 PEEK不同类型带电粒子辐射损伤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PI带电粒子辐射损伤及介电极化机理 |
4.1 带电粒子辐射损伤能力分析 |
4.2 不同类型带电粒子辐照PI介电极化特征 |
4.2.1 介电常数 |
4.2.2 介电损耗 |
4.2.3 绝缘电阻 |
4.3 不同类型带电粒子辐照PI损伤行为 |
4.3.1 自由基演化 |
4.3.2 基团结构特征 |
4.3.3 化学组分分析 |
4.3.4 力学性能退化 |
4.4 不同类型带电粒子辐射损伤机制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B_4C/PEEK和B_4C/PI辐射防护复合材料制备及表征 |
5.1 辐射防护复合材料模拟计算与设计 |
5.1.1 不同类型材料防护效果计算与基体选择 |
5.1.2 复合材料防护效果计算与增强组元选择 |
5.1.3 B_4C/PEEK和B_4C/PI防护效果计算 |
5.2 B_4C/PEEK和B_4C/PI复合材料制备 |
5.2.1 B_4C/PEEK复合材料制备 |
5.2.2 B_4C/PI复合材料制备 |
5.3 B_4C/PEEK和B_4C/PI复合材料微观结构特征 |
5.3.1 组织形貌分析 |
5.3.2 自由基演化 |
5.3.3 物相分析 |
5.4 B_4C/PEEK和B_4C/PI材料性能特征 |
5.4.1 热学性能 |
5.4.2 力学性能 |
5.4.3 介电性能 |
5.5 不同粒子辐射防护效果分析 |
5.5.1 电子辐射防护效果 |
5.5.2 质子辐射防护效果 |
5.5.3 中子辐射防护效果 |
5.5.4 γ射线辐射防护效果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创新性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加味四妙勇安膏防治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西医对放射性皮肤损伤的研究进展 |
1. 西医对放射性皮肤损伤的认识 |
2. 放射性皮肤损伤的病因及影响因素 |
3. 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临床表现 |
4. 放射性皮肤损伤的病理生理学 |
5. 放射性皮肤损伤的防治原则和防治方法 |
5.1 药物治疗 |
5.1.1 皮质类固醇乳膏 |
5.1.2 己酮可可碱 |
5.1.3 他汀类药物 |
5.1.4 褪黑素 |
5.1.5 白介素-12 |
5.1.6 硫酸锌和/或生长激素 |
5.1.7 神经生长因子 |
5.1.8 三乙醇胺乳膏 |
5.1.9 喜疗妥 |
5.2 高压氧治疗 |
5.3 激光治疗+表皮移植 |
5.4 敷料治疗 |
5.5 手术治疗 |
5.6 心理调护 |
5.7 饮食调理 |
综述二 中医药防治放射性皮肤损伤的研究进展 |
1. 中医对放射性皮肤损伤的认识 |
2. 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中医治疗 |
2.1 单味中药 |
2.2 中药复方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一.材料与方法 |
1. 试剂的制备 |
2. 病例来源 |
3. 纳入标准 |
4. 病例排除标准 |
5. 脱落标准 |
6. 临床观察分组、治疗方案、治疗注意事项及护理方法 |
7. 观察指标 |
8. 疗效评价标准 |
8. 安全性评估标准 |
10. 统计分析方法 |
二. 结果 |
1. 完成情况 |
2. 患者一般资料 |
2.1 两组患者性别情况 |
2.2 两组患者年龄情况 |
2.3 原发肿瘤病灶情况 |
3. 两组放射治疗情况 |
4. 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发生率 |
5. 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反应评估 |
6. 加味四妙勇安膏对肿瘤患者功能状态的影响 |
7. 两组患者放疗前后皮肤厚度比较 |
8. 两组患者发生放射性皮肤损伤时间的统计 |
9. 加味四妙勇安膏的安全性评价 |
三. 讨论 |
3.1 结果分析 |
3.2 加味四妙勇安膏组方依据 |
3.2.1 立论依据 |
3.2.2 方义分析及药理研究 |
3.2.3 内服方转外用的优势 |
四. 结语 |
4.1 研究结论 |
4.2 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放射性皮肤疾病诊断标准(GBZ1 06-2002) |
前言 |
附录2 急性放射性皮炎分级标准(1995美国放射肿瘤协作组RTOG) |
附录3 患者Karnofsky (卡氏,KPS,百分法)功能状态评分 |
附录4 急性放射性皮炎反应评估量表RISRAS分级标准 |
附录5 不良反应分度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补肾生精法治疗少弱精子症的数据挖掘及其调控生精细胞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肾藏精理论及补肾生精法源流探讨 |
1 春秋战国秦汉——奠定补肾生精法基础 |
2 魏晋隋时期——对补肾生精法的继承创新 |
3 唐宋元时期——补肾生精理论趋于完善、系统化 |
4 明清时期——补肾生精理论蓬勃发展 |
5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补肾生精法治疗少弱精子症相关动物实验及细胞实验研究述评 |
1 对于少弱精子症动物模型构建 |
2 补肾生精法治疗少弱精子症相关体内实验研究 |
3 补肾生精法治疗少弱精子症相关体外实验 |
4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数据挖掘研究 |
研究一 基于数据挖掘的李海松教授治疗少弱精子症用药特点与规律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总结 |
参考文献 |
研究二 基于中国专利数据库的少弱精子症用药规律挖掘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总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网络药理学研究 |
网药研究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菟丝子枸杞子治疗少弱精子症的作用机制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临床研究 |
临床研究 广嗣育麟汤治疗肾精亏虚型少弱精子症的临床研究 |
前言 |
临床资料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研究一 体外实验——菟丝子-枸杞子对GTW诱导精原细胞生精障碍模型的影响及机制探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研究二 体内实验——菟丝子-枸杞子对GTW诱导少弱精子症模型大鼠生精功能的影响及机制探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在读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监测乳腺癌放疗后臂丛神经弹性的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1.1 流行病学及发病机制 |
1.2 临床诊断 |
1.3 影像学诊断 |
1.3.1 高频超声 |
1.3.2 超声弹性成像 |
1.3.3 磁共振神经成像 |
1.3.4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
1.4 研究现状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仪器与设备 |
2.3 研究方法 |
2.3.1 病史采集 |
2.3.2 神经电生理检查 |
2.3.3 高频超声及2D-SWE检查 |
2.4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一般资料比较 |
3.2 臂丛神经高频超声及2D-SWE图像特征 |
3.2.1 高频超声表现 |
3.2.2 2D-SWE图像表现 |
3.3 臂丛神经各参数比较 |
3.4 臂丛神经弹性参数ROC曲线 |
3.5 臂丛神经生物学弹性改变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一般资料分析 |
4.2 高频超声及2D-SWE图像分析 |
4.3 高频超声及2D-SWE数据分析 |
4.4 臂丛神经两种弹性参数的ROC曲线分析 |
4.5 Spearman相关性分析 |
4.6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五章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剪切波弹性成像在周围神经病变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平面波超微细敏感血流显像(AP)技术、能量多普勒(CPI)和高频超声(HFUS)在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及疗效评价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及不同时期患者的管理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个人简历 |
(6)高频超声联合SWE技术在ST的BTX-A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前言 |
(二)资料和方法 |
1.研究对象 |
2.纳入与排除标准 |
3.超声扫查方法 |
4.肉毒毒素治疗方法 |
5.统计学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1.治疗前患者健患侧自身对照 |
2.治疗后患者前后自身对照 |
(五)结论 |
(六)参考文献 |
综述 超声技术在痉挛性斜颈的肉毒毒素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黄芩在治疗抑郁症方剂中的配伍应用及其抗抑郁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一、古代中医对抑郁症相关疾病的论述 |
二、现代中医对抑郁症的认识 |
1 病因病机 |
2 辨证与治疗 |
三、清热药及含清热药方的抗抑郁研究 |
1 清热药 |
2 含清热药方 |
四、黄芩及含黄芩方的抗抑郁研究 |
1 黄芩及其活性成分 |
2 临床常用的含黄芩方 |
第二部分 数据挖掘 含黄芩抗抑郁方的主治病证与配伍方法研究 |
一、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
1 方剂来源 |
2 文献筛选标准 |
3 资料规范 |
二、数据挖掘方法 |
1 频数统计 |
2 关联规则分析 |
3 复杂网络分析 |
三、研究结果 |
(一) 含黄芩抗抑郁方临床研究文献 |
1 常用方剂及类别 |
2 总有效率 |
3 不良反应发生率 |
4 主治病证 |
5 配伍方法 |
6 黄芩与核心配伍药物的用量及比例 |
7 小结 |
(二) 含黄芩抗抑郁方病案文献 |
1 常用方剂及类别 |
2 主治病证 |
3 配伍方法 |
4 黄芩与核心配伍药物的用量及比例 |
5 证治规律 |
6 小结 |
(三) 临证加用黄芩文献 |
1 原方及主治证型 |
2 加用黄芩所对应的病机与症状 |
3 与黄芩同时加入处方的药物 |
4 黄芩用量 |
5 小结 |
四、讨论 |
1 含黄芩抗抑郁方所治病证的主要病机 |
2 含黄芩抗抑郁方所治病证的证候特点 |
3 含黄芩抗抑郁方的常用配伍方法 |
4 含黄芩抗抑郁方的类别及功效 |
5 黄芩在抗抑郁方中的作用与地位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一、研究背景 |
1 抑郁症神经发生假说 |
2 抗抑郁药对神经发生的作用 |
二、黄芩及黄芩苷对CORT抑郁模型小鼠行为学及血清皮质酮含量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三、基于PI3K/AKT/GSK3β/β-catenin通路的黄芩及黄芩苷对CORT抑郁模型小鼠神经发生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四、黄芩水煎剂主要成分含量测定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预后营养指数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预后营养指数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预后意义及机制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局限性及不足 |
附图 |
附表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预后营养指数对晚期NSCLC经支气管镜介入术后并发症的预测价值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局限性及不足 |
附表 |
附图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着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外文论文Ⅰ |
外文论文Ⅱ |
(9)不同频率的电针对醒脑通督针法治疗恢复期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主要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资料 |
研究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一)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三)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痛风患者血尿酸水平与关节超声声像图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对象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技术路线 |
1.1.3 基线基本资料调查 |
1.1.4 高频肌骨超声检查方法 |
1.1.5 血尿酸实验室检查方法 |
1.1.6 患者依从性检查方法 |
1.1.7 治疗方法 |
1.1.8 随访观察 |
1.1.9 统计学方法 |
1.1.10 质量控制方法 |
1.2 结果 |
1.2.1 临床资料 |
1.2.2 基线高频肌骨超声表现 |
1.2.3 随访结果 |
1.3 讨论 |
1.3.1 痛风患者降尿酸治疗后关节尿酸盐沉积图像的变化 |
1.3.2 痛风患者治疗后关节尿酸盐沉积图像变化与其临床资料的相关研究 |
1.3.3 痛风患者治疗后关节尿酸盐沉积图像变化与其血尿酸水平的相关研究 |
1.3.4 痛风患者治疗后关节尿酸盐沉积图像变化与其依从性相关研究. |
1.3.5 痛风患者降尿酸治疗后关节周围血流信号变化的分析 |
1.3.6 本研究局限性和不足 |
1.3.7 高频肌骨超声在痛风疗效评估领域的作用及发展前景 |
1.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高频肌骨超声在痛风诊断及疗效观察中的价值及应用前景 |
2.1 痛风概述 |
2.2 痛风的诊断 |
2.3 高频肌骨超声在痛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
2.4 高频肌骨超声在痛风疗效观察中的应用价值 |
2.5 高频肌骨超声在痛风疗效观察研究中的应用及研究前景 |
2.5.1 超声可以作为痛风患者疗效监测的重要影像学手段 |
2.5.2 超声观察尿酸盐结晶溶解、消失时点以及其重大意义 |
2.5.3 降尿酸治疗后超声下亚临床滑膜炎对预后的意义 |
参考文献 |
附录A 2015年ACR/ERCP痛风分类标准 |
附录B 调查表 |
附录C 患者知情同意书 |
附录D 患者依从性调查问卷 |
附录E 痛风患者随访表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四、高频辐射作用时间剂量与反应症状关系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PEEK和PI带电粒子辐照损伤与B4C增强辐射防护[D]. 李红霞.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2)
- [2]加味四妙勇安膏防治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临床研究[D]. 刘雪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补肾生精法治疗少弱精子症的数据挖掘及其调控生精细胞的机制研究[D]. 王继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监测乳腺癌放疗后臂丛神经弹性的价值研究[D]. 党文珠. 兰州大学, 2021(12)
- [5]平面波超微细敏感血流显像(AP)技术、能量多普勒(CPI)和高频超声(HFUS)在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及疗效评价的应用[D]. 杜东璇. 河北北方学院, 2021(01)
- [6]高频超声联合SWE技术在ST的BTX-A治疗中的应用价值[D]. 李墨.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7]黄芩在治疗抑郁症方剂中的配伍应用及其抗抑郁机制研究[D]. 赵凡.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
- [8]预后营养指数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价值[D]. 李希丽. 山东大学, 2020(04)
- [9]不同频率的电针对醒脑通督针法治疗恢复期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比较[D]. 安素娴.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10]痛风患者血尿酸水平与关节超声声像图关系研究[D]. 陈琦.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