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关节疾病康复评估及康复治疗培训班通知

外周关节疾病康复评估及康复治疗培训班通知

一、周围关节疾病康复评定和康复治疗技术培训班通知(论文文献综述)

刘传淮[1](2021)在《带脉穴不同针刺深度对中风偏瘫患者核心肌群及姿势控制能力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采用超声观察偏瘫患者两侧腹肌募集能力的对称性及其与姿势控制能力的相关性,探讨带脉穴不同针刺深度对偏瘫患者腹肌募集能力及姿势控制能力的影响。方法:(1)招募中风后左侧偏瘫患者30例、右侧30例为观察组,健康人30例为对照组,超声测量两侧Tra、IO、EO在收缩过程的厚度变化以量化肌肉募集能力,对比两侧腹肌募集能力的对称性;(2)选取96例中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超声评价双侧Tra、IO、EO的募集能力,采用PASS、BBS、ADL量表评估姿势控制、平衡及日常生活能力;(3)将96例脑卒中随机为对照组、浅剌组、深刺组。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浅刺组在基础治疗上加双侧带脉穴针刺至IO肌腹;深刺组则加双侧带脉穴针刺至Tra肌腹。以腹肌募集能力与PASS、BBS、FAC评分为评价指标,在治疗前、3周后进行评价,三部分实验均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静息状态下偏瘫患者的患侧EO比健侧明显较厚(P<0.05),对照组双侧Tra比偏瘫患者明显较薄(P<0.05);在运动过程中对照组两侧Tra、IO及EO的收缩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偏瘫患者两侧腹部肌肉的收缩比例均有显着差异(P<0.05)。(2)PASS、BBS及ADL评分与患侧Tra、IO的收缩比例呈正相关,与EO的收缩比例呈负相关;PASS量表中的姿势维持评分与健、患两侧的Tra与患侧IO的收缩比例呈正相关,与EO的收缩比例呈负相关。姿势变换评分与完成ADIM时患侧IO的收缩比例呈正相关,与患侧EO的收缩比例呈负相关,与完成AC时健、患侧的Tra和IO的收缩比例呈正相关,与患侧EO的收缩比例呈负相关。(3)治疗后深刺组和浅刺组完成ADIM时患侧的Tra收缩比与治疗前对比明显升高(P<0.05),完成AC时深刺组健患两侧和浅刺组患侧的Tra收缩比与治疗前对比明显升高(P<0.05);深刺组健患两侧Tra收缩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深刺组患侧Tra收缩明显高于浅刺组、对照组(P<0.05);治疗后深刺组和浅刺组完成ADIM和AC时患侧的IO收缩比与治疗前对比明显升高(P<0.05),深刺组、浅刺组两侧IO收缩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深刺组、浅刺组病例的患侧IO收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深刺组和浅刺组完成ADIM时患侧EO的收缩比与治疗前对比明显降低(P<0.05),完成AC时三组健侧的EO收缩比与治疗前对比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深刺组、浅刺组两侧EO收缩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完成ADIM时深刺组、浅刺组病例的患侧EO收缩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完成AC时深刺组患侧EO收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三组病例的PASS、BBS、FAC评分治疗前与治疗3周后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深刺组病例在治疗后PASS、BBS、ADL评分明显高于浅刺组、对照组(P<0.05);三组PASS量表中两部分得分治疗前后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深刺组在治疗后姿势维持得分明显高于浅刺组、对照组(P<0.05),深刺组、浅刺组在治疗后姿势变换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1)健康人群两侧的腹部肌肉运动时总体变化趋势都是增厚(收缩比例>1),脑卒中偏瘫患者在完成收缩动作时,健、患两侧腹部肌肉的收缩比例有着明显差异,健侧与正常人收缩比例相似,但患侧明显较差,甚至有部分患者出现逆收缩(收缩比例<1)。(2)脑卒中偏瘫患者姿势控制能力受嗜烟史、嗜酒史、病变类型、偏瘫侧、病程、高脂血症史、心血管病史和是否康复指导、继发肺部感染史因素影响;卒中患者患侧腹部肌群收缩比例受嗜烟史、病变类型、偏瘫侧、病程、高脂血症史和是否康复指导、继发肺部感染史等因素影响。PASS、BBS、ADL量表评分与患侧Tra、IO的收缩比例呈正相关,与EO的收缩比例呈负相关,患侧Tra、IO收缩比例越高,EO的代偿性收缩越低,量表得分越高。(3)深刺带脉穴能有效提高卒中偏瘫患者患侧Tra、IO的收缩比例,使健患两侧Tra、IO、EO的厚度与收缩比例趋于平衡。从而改善患者的姿势控制能力(静态和动态稳定)、平衡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步行功能的恢复;浅刺带脉穴能提高患者IO的收缩比例,使健患两侧的IO、EO的收缩收缩比例相对平衡,从而改善脑卒中患者动态平衡能力。

刘凌云[2](2020)在《延续性护理对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威海地区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延续性护理对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吞咽功能及用药依从性的影响,明确延续护理对脑梗死康复期患者的应用效果,为今后医院制定脑梗死康复期患者的延续性护理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属于类实验性研究中的不对等对照组前后对照研究。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取了 2018年12月~2019年5月在威海地区某三甲医院接受住院治疗后出院的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共208名作为研究对象。将2018年12月~2019年2月出院患者设置为对照组,2019年3月~5月出院患者设置为干预组。对照组患者出院时仅接受常规出院指导,干预组患者实施12周延续性护理模式进行指导。对干预效果使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非正态分布资料采用M(Q)表示,组间比较应用秩和检验分析洼田饮水试验评分、mRS评分、NIHSS评分、BI指数数据评分、用药依从性的差异。结果:(1)研究对象一般情况和疾病情况本研究共纳入208名患者,其中干预组和对照组经过一般资料同质性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中收集患者平均年龄为(57±9.5)岁,男性患者占63.5%,多于女性患者;根据梗死部位分类,脑干梗死99例,占比为47.6%;从年龄分布来看,45~60岁年龄段的患者构成比较高,有112例,占比53.8%;从疾病危险因素分析,吸烟患者占87.0%、高血压占66.3%、饮酒占63.9%;糖尿病占55.3%。(2)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干预后干预组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通过非参数检验Z值为2.8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mRS评分比较:干预后干预组与对照组mRS评分通过非参数检验Z值为2.5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吞咽功能分级比较:干预后干预组与对照组吞咽功能评分通过非参数检验Z值为2.3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BI指数比较:干预后干预组与对照组BI指数评分通过非参数检验Z值为5.4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用药依从性比较:干预后干预组与对照组用药依从性通过非参数检验Z值为9.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延续性护理可以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康复、吞咽功能康复;(2)延续护理可以有效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3)延续性护理能够提高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的用药依从性,促进恢复。

冯雪[3](2020)在《康复性体能训练内容体系程序化构建》文中指出无论是在竞技体育领域还是在大众健身领域,运动损伤,几乎都是一种挥之不去的主题,于是运动损伤的治疗和康复训练也日益得到重视。同时,关于康复性训练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也层出不穷,尤其是关注以体能训练对康复影响的研究。尽管以功能康复为目标的体能训练,在实践中愈加得到重视,然而,却没有形成相对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在实践操作层面,也没有形成相对合理规范的程序。基于此,本研究针对康复性体能训练内容体系的程序化构建进行理论探讨,不仅有助于整合以功能康复为旨向的体能训练内容体系,而且针对体能训练内容的顺序进行合理的优化安排,将有助于提升康复性体能训练的效率和康复效果。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专家访谈法、案例分析法、专题小组讨论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康复性体能训练的学科属性、概念界定、原则遵循、内容体系、以及训练内容的程序化构建等问题进行理论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康复性体能训练旨在以体能训练方法为手段去解决和康复运动功能障碍,预防运动损伤发生,提升伤后竞技表现。从学科属性上看,康复性体能训练是康复训练与体能训练的有机结合,属于一个交叉学科或专业。2.从宏观意义上说,康复性体能训练是一种训练理念,是人们在出现身体不适状况时,为提升健康水平而采取的预防损伤与保证健康的一种主动进行的身体训练。在竞技体育中,康复性体能训练是对处于受伤或者亚健康状态下的运动员进行诊断,建立在康复目标的基础上用体能训练方法为手段去解决和康复运动性功能障碍,使运动员预防损伤,伤后运动员尽早恢复竞技状态以及日常训练的、具有针对性的一种功能性训练。3.康复性体能训练的原则遵循:平衡性训练原则、进阶性原则、专门性原则和叠加性原则;康复性体能训练内容体系构建需要遵循程序化原则。4.内容体系往往代表着关联性、系统性、整体性,是若干内容共同构成的有特定功能的整体。康复性体能训练内容体系横向分为:运动障碍起始状态筛查与评估、纠正训练、激活与再生和目标状态功能测试与评估四大模块。它们之间互相关联共同构成康复性体能训练内容体系。5.康复性体能训练四大模块的关系为:激活与再生系统贯穿于整个康复性体能训练当中;起始状态筛查与评估是康复性体能训练的前提条件;康复性纠正性训练是链接功能障碍表现与专门康复性训练的桥梁;目标状态功能测试与评估是运动员重返赛场的必要条件。6.基于有序、合理、高效的理念,从理论上构建了康复性体能训练四大模块的程序化内容体系(具体见文中图3-7,3-10,3-16,3-17)。

李新[4](2020)在《温泉水中八段锦对脑卒中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温泉水中八段锦康复训练的干预,观察和分析温泉水中八段锦的综合康复对脑卒中患者心肺功能、平衡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效果,从而降低卒中后体力活动的减少导致心肺功能变差加重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心肺功能、平衡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为脑卒中二级预防、早期干预、精准化康复改善功能以及提高生活质量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研究。随机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12月在北京小汤山医院康复中心脑卒中住院患者42例,最终顺利完成试验37例,脱落5例(温泉水中八段锦组和八段锦组各2例,对照组1例)。试验分为三组,其中温泉水中八段锦组13例,八段锦组13例,对照组11例。三组受试者一般资料等基础数据基线大致平稳具有可比性。对照组:仅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包括呼吸训练(每天1次,每次15分钟,每周5天),行走步态训练、平衡训练、重心转移训练、神经肌肉促进技术、良肢位摆放肢体、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每天1次,每次90分钟,每周5天),脑循环功能治疗、患肢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神经肌肉电刺激等理疗(每天1次,每次30分钟,每周5天);八段锦组:采用八段锦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八段锦在康复中心训练大厅进行,采用中低强度的健身气功八段锦(每天1次,每次45分钟,每周5天);温泉水中八段锦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温泉水中八段锦训练,温泉水中八段锦训练在水疗室运动疗法池中进行,每天1次,每次45分钟,每周5天,水温3637℃,水深至脐水平,为保护患者安全,在训练过程中给患者佩戴心率遥测仪监测患者心率变化,无法在水中站稳的患者需佩戴专用浮力腰带同时在水中有人在一旁负责保护。连续干预4周。分别在康复治疗前和康复治疗4周后,进行心肺运动试验,观察与分析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心肺功能(峰值摄氧量、无氧阈值、峰值氧脉搏、运动负荷时间及功率等)、静态肺功能(肺活量、深吸气量、用力肺活量、一秒率、最大自主通气量等);进行Berg平衡功能评分与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等,观察与分析其平衡功能与日常活动能力。结果:1.研究结果显示,干预4周后,温泉水中八段锦组和八段锦组在肺活量、深吸气量、用力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量、一秒率以及最大自主通气量等静态肺功能指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提高;温泉水中八段锦组与对照组相比仅在肺活量(P=0.019)、呼气峰值流量(P=0.016)和最大自主通气量(P=0.019)上存在显着性差异。表明温泉水中八段锦和八段锦均可提高脑卒中患者肺功能水平,温泉水中八段锦对脑卒中患者静态肺功能的改善优于八段锦组和对照组。2.在运动心肺功能方面,通过4周的干预,温泉水中八段锦组无论是组内比较还是与对照组比较,在峰值摄氧量、峰值摄氧量相对值、无氧阈值、峰值氧脉搏、峰值分钟通气量以及代谢当量等指标均存在显着性差异;八段锦组干预前后除峰值氧脉搏无显着性差异(P=0.146)外,峰值摄氧量、峰值摄氧量相对值、无氧阈值、峰值分钟通气量以及代谢当量等指标均存在显着性差异,与对照组相比在峰值分钟通气量上存在显着性差异(P=0.047)。表明八段锦和温泉水中八段锦均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峰值摄氧量、无氧阈值以及峰值分钟通气量,但温泉水中八段锦提高和改善的效果更大;在峰值氧脉搏方面,温泉水中八段锦在脑卒中患者中改善明显。3.在运动耐力方面,通过4周干预,温泉水中八段锦组与对照组相比递增负荷时间(P=0.001)、最大功率(P=0.005)存在显着性差异,温泉水中八段锦组与八段锦组相比递增负荷时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40)、最大功率无显着性差异(P=0.477),八段锦组与对照组相比递增负荷时间(P=0.005)、最大功率(P=0.028)存在显着性差异。表明温泉水中八段锦和八段锦可以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的运动耐力,在运动耐受时间上,温泉水中八段锦比八段锦更能提高脑卒中患者的运动耐受时间。4.通过4周的试验研究,温泉水中八段锦组、八段锦组以及对照组Berg评分均有所提高,具有统计学意义;温泉水中八段锦组Berg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显着性差异(P=0.001),八段锦组Berg评分与对照组相比亦存在显着性差异(P=0.036),温泉水中八段锦组与八段锦组相比则无显着性差异(P=0.371)。表明无论是温泉水中八段锦、八段锦还是常规康复治疗均能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但温泉水中八段锦和八段锦比常规康复治疗改善效果更好。5.干预4周后,温泉水中八段锦组、八段锦组以及对照组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存在显着性差异,均有所提高;温泉水中八段锦组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显着性差异(P=0.002),八段锦组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与对照组相比亦存在显着性差异(P=0.005),温泉水中八段锦组与八段锦组相比则无显着性差异(P=0.742)。表明通过康复治疗能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但联合温泉水中八段锦或八段锦较常规康复治疗方法更好。结论:1.温泉水中八段锦和八段锦均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心肺功能,但温泉水中八段锦比八段锦对脑卒中患者心肺功能的改善效果更明显。2.在平衡功能方面,常规康复训练方案亦能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但在此基础上联合八段锦或者温泉水中八段锦平衡功能提高更明显。3.在常规康复治疗方案的基础上,无论是联合八段锦训练还是温泉水中八段锦训练,均能够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孟宪梅[5](2019)在《脑卒中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临床实践转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基于脑卒中给患者及家庭造成的健康社会问题日趋严重、而国内现有脑卒中护理实施尚不规范的现状,通过本研究制定基于最佳证据、涵盖脑卒中不同疾病阶段及健康问题的护理方案,为规范我国脑卒中整个疾病过程的护理实践,保障脑卒中康复护理服务的科学性、连续性提供理论指导及依据。研究方法:1.研究一—现况研究:通过在三家医疗机构进行田野研究及对服务于脑卒中不同疾病阶段的多学科专业人员进行半结构访谈,对国内脑卒中临床护理实践现况进行研究,并依据i-PARIHS框架,分析影响实施的促进及障碍因素。2.研究二—基于循证理念的护理方案初步构建:基于国内脑卒中护理实践现况,对脑卒中护理相关循证指南及系统评价进行文献检索,进而运用AGREEⅡ及OQAQ对指南及系统评价文献进行再评价,依据JBI标准,统一证据分级及推荐分级。组织专家论证,确定本研究护理方案主题及相关证据推荐等级,形成方案的理论主干,并在5W1H指导下,具体形成护理方案初稿。3.研究三--基于专业判断及利益相关者意愿的方案修订:为保障护理方案在多学科合作的流畅性,采用立意取样法对不同学科专业人员进行半结构访谈,及组织四家转化基地的护理专家进行焦点小组访谈,分别从不同学科专业判断及利益相关者层面对护理方案进行修订及讨论方案转化实施可行性。4.研究四--护理方案临床转化试点运行及评价研究:基于前期研究结果及转化基地现况,选择代表全程性护理方案的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及代表专科性护理方案的吞咽障碍及营养护理方案在三个转化基地(包含急性期及康复期疾病阶段),依据i-PARIHS框架,进行方案实施现况审查,发现障碍因素,并通过PDCA循环,予以解决障碍因素,对实施规范化,并从结构、过程、及结果三个层面对临床转化效果进行评价。研究结果:1.研究一:在三个田野地进行田野观察及对15名医生、护士、康复治疗师的半结构访谈结果显示,现有脑卒中护理实践涉及超急性期、急性期、及康复期疾病阶段,以基础护理为主,涉及康复护理实践内容有限,并存在护理实践不规范、与康复治疗师职责界定不清等问题。与最佳证据相比,从护理实践范畴及实践系统性上都存在很大差距。护士专业知识不足、临床护理工作庞杂、护理时间零散、学科成员间沟通缺乏等对方案实施带来困难。可考虑利用领导层的支持鼓励、护士改进康复护理的意愿、康复团队成员互动机会、及机动护理人员配备等有利因素推进护理方案实施。2.研究二:以“脑卒中”“护理”及相关检索词,从循证数据库及指南网站进行检索,最终纳入44篇指南文献及64篇系统评价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最终确定囊括超急性期、急性期、康复期三个疾病阶段、四个并发症预防及护理主题(深静脉血栓预防、压力性损伤、跌倒预防、抑郁)、及五个康复护理主题(两便护理、吞咽障碍及营养、痉挛/挛缩、语言障碍康复、二级预防)的384条证据,形成方案理论主干,在此基础上,形成方案初稿。3.研究三:15名医生、护士、康复治疗师的半结构访谈及来自4个转化基地9名护理专家(专家权威系数为0.925)的焦点小组访谈,对护理方案进行以下修订:(1)不同疾病时期护理方案以不同医疗地点为导向;(2)根据国情,剔除院前护理实践内容;(3)精炼超急性期转诊内容;(4)在急性期护理方案中补充抑郁筛查及护理内容;(5)将两便护理及饮食护理重新命名为两便管理及吞咽障碍管理,纳入到“康复护理”条目中;(6)根据临床现况,对部分护理措施进行删除、补充、及更换等修订。4.研究四:临床转化方案一(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运行结果:三个转化基地两轮PDCA循环研究,形成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记录规范:入院深静脉血栓筛查表,护理记录单,及患者健康教育手册;方案实施管理规范:专人负责方案管理,入组患者管理方式,及明确方案实施各时间节点。5.研究四:临床转化方案二(吞咽障碍及营养护理方案)运行结果:在遵循转化方案一所制定的实施规范基础上,扩展吞咽康复管理规范:入院患者吞咽障碍筛查表,言语治疗师及护士吞咽康复管理职责,首发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康复治疗师/护士记录单,及现场示范---配合指导---独立完成的技能培训模式。6.研究四:临床转化效果评价:方案一临床转化效果显示,57名接受健康教育的患者/家属,在健康教育后对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知识的掌握有显着性提高(Z=-6.457,P<0.01);26名接受培训的护士,培训前后知识掌握情况有显着性差异(Z=-4.244,P<0.01);且方案实施后的护理行为,在使用信效度高的筛查工具、对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观察出血倾向、熟悉IPC使用注意事项及对皮肤评估等方面的依从性较前有显着性提高(P<0.05)。方案二临床转化效果显示,15名接受健康教育的患者/家属,健康教育后对吞咽障碍及营养不良护理知识的掌握有显着性提高(t=-7.046,P<0.01);23名接受培训的护士,培训后知识掌握有显着性提高(t=-15.842,P<0.01);且方案实施后护理行为,在接受培训、入院及时筛查、跟进筛查、使用信效度高的筛查工具、吞咽筛查异常转介言语治疗师、跟进吞咽康复训练及效果等方面依从性较前有显着提高(P<0.05)。另外,对9名实施方案护士的半结构访谈结果分析:实施方案后,护理工作变得系统化、规范化、且主动及时;对自身的影响包括:扩充专科知识、增加专业自信心、增加护理实践意识、改善护患关系、及增加科研意识;可承受增加的工作量,并可通过常规化、碎片化服务、及优先筛查等策略解决。结论:本研究基于循证理念,构建基于最佳证据且符合中国国情的囊括超急性期、急性期、康复期三个疾病阶段的护理方案及九个健康问题护理方案,为脑卒中专科护士提供统一护理实践规范框架,使脑卒中科学性连续性护理服务成为可能。本研究所构建的护理方案遵循美国护士协会5W1H的护理实践要求,明确与其他学科团队成员间的协调,体现脑卒中护理专科性及专业价值。通过对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及吞咽障碍及营养护理方案的试点运行,从全程性及专科性层面对护理方案进行临床转化验证,制定了护理方案的实施规范,尤其是康复问题的护理规范模式,使多学科团队合作成为可能,为护理方案的有效实施及临床推广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研究结果显示,本研究所构建的脑卒中护理方案具有科学性及可行性,可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刘震[6](2019)在《基于3D打印技术的康复辅具数字化设计、材料优化和智能制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对于存在肢体瘫痪、功能障碍及发育畸形的成人和儿童,康复辅具可以改善功能障碍、纠正畸形,促进全面康复。但是由于设计水平和制作工艺的限制,传统方法制作的康复辅具存在许多不足。例如踝足矫形器制作时间长、不能完全匹配患者,笨重、不美观,患者不愿意穿戴。对于漏斗胸、颅形发育异常的儿童,尚无有效的康复辅具可以治疗。3D打印(3D printing)就是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热熔粘合材料,通过分层加工、叠加成型的方式“逐层增加材料”,完成整个实体的构建。3D打印技术在康复辅具应用中的最大优势就是自由成型,结合计算机数字化技术,可以根据需要设计各种精细复杂的结构和外形。国外的一些研究证实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踝足矫形器等康复辅具是可行的。但3D打印康复辅具尚未真正临床应用,主要原因为计算机模型设计、打印材料、打印成本和打印制造流程等关键障碍没有解决。研究目的:进行3D打印康复辅具的研发(踝足矫形器、颅形发育异常矫形头盔、漏斗胸负压吸盘、脑卒中上肢支具),基于3D打印技术,重点解决数字化设计、材料优化和制造流程,促进3D打印康复辅具的临床转化应用,改善患者功能和矫正畸形。资料与方法:在3D打印脑卒中踝足矫形器(AFO)研究中,利用双向渐进结构优化法(BESO)方法,对初始AFO模型优化结构,去除多余的结构,设计一种轻便的个性化AFO。之后,比较四种打印材料的打印效果,并进一步探讨3D打印的AFO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在3D打印颅形发育异常矫形头盔、漏斗胸负压吸盘、脑卒中上肢支具的研究中,对初始计算机模型进行设计,试验不同材料打印效果,并制定3D打印流程。结果:结构优化后AFO减少了 17%的重量,降低了打印成本,成功设计了 一种轻便透气的AFO;材料Somos NeXt打印的AFO,能够改善脑卒中患者的速度和步幅;材料PA2200和Accura Xtreme不适合临床应用;对于严重瘫痪的急性脑卒中患者,穿戴材料PA12打印的AFO,能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步行功能,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成功完成了 3D打印矫形头盔、漏斗胸负压吸盘、上肢支具的设计制作流程,完成了多种材料的试验,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结论:本系列研究在国内创新性地完成了3D打印康复辅具的数字化设计、材料选择和制造生产,并成功取得阶段性临床转化成果。今后的研究将集中在优化材料选择,并进行系统的临床研究。

林成杰,黄学英,董芳明,董林青[7](2019)在《基于疾病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与研究》文中指出高素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的匮乏已成为我国康复医学事业发展的瓶颈,尽管各医学本科院校及高职高专院校已培养出大批的康复治疗技术毕业生,但培养出的人才良莠不齐,难以满足高速发展的康复医学事业的需求,提高康复治疗教育质量刻不容缓。本文从基于疾病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入手,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论与实践技能,培养起学生康复诊疗的整体观,增强职业能力,培养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康复治疗技术人才,满足社会的需求。

陈万春[8](2014)在《上海市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规划研究》文中提出一、研究意义及目的康复是指综合、协调地运用医学、社会、职业、教育措施,在不同机构和场所对患者进行训练,使其能力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康复服务可有效地弥补残疾人身体和社会的功能缺陷,减少残疾对残疾人、残疾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释放残疾人及其家属潜在的劳动力,创造最大的社会财富。医学康复是康复服务的基础,是其他康复服务效果得以充分发挥的先决条件。为确保残疾人获得科学、系统的医学康复服务,并保障连续的医学康复服务效果,需要构建合理的医学康复服务体系。现阶段我国有民政、人社、卫生及残联系统的康复机构提供相关医学康复服务,基于康复对象和康复内容分析,当前残联系统的康复机构是残疾人康复服务提供的主体,也称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上海已构建全面涵盖医学康复,以市级、区级、街道三级康复机构构成的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伴随上海市老龄化程度加深、人口流动愈加频繁、工作节奏加快、工伤事故增多、雾霾等环境污染加剧的影响,残疾发生风险进一步增加;同时,经济、社会、康复理论技术飞速发展,残疾人康复服务意识逐渐苏醒,康复服务需求逐渐释放,上海市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需面对越来越大的挑战和压力。本研究旨在确定上海市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的内涵,分析上海市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现状与问题,基于内涵和问题,为上海市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构建优化策略,并进一步将优化策略落实。二、材料与方法首先,运用类别分析法,概括残疾人康复服务内涵要素,基于文献荟萃分析,明确残疾人康复服务内涵、国内外残疾人康复服务内涵发展轨迹、康复服务内涵影响因素,确定上海市残疾人康复服务内涵,推导上海市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内涵。其次,基于课题组前期研究,明确康复服务体系现状,经规范差距分析,确定各康复级机构存在的问题。再次,借鉴国内外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现状和相关政策要求,推导形成上海市残疾人服务体系及各级康复机构功能定位,结合各级康复机构问题,构建各级康复机构优化策略。最后,就将上海市阳光康复中心建设成为服务体系龙头,参考区域规划理论,研制下阶段发展规划。主要的资料来源包括文献评阅、现场调查和定性访谈等。通过文献归纳分析,确定残疾人康复服务内涵要素、残疾人康复服务内涵、国内外残疾人康复服务内涵发展轨迹、上海市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现状及问题。通过现场调查和专家访谈,明确北京和睦家康复医院、中国康复中心、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康复科、四川八一康复中心、广州工伤职业康复中心配置现状及对上海市阳光康复中心的配置、规划建议。三、主要研究结果(一)明确上海市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内涵残疾人康复服务内涵要素为康复的对象、康复的目的、康复的内容、康复的措施及康复提供,并明确现阶段残疾人康复服务内涵。对联合国及中国残疾人康复服务内涵发展轨迹进行分析,显示我国尚有一段差距,影响内涵因素为社会、经济及残疾人需求。上海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步缩小,同时,残疾人康复服务需求也在逐步释放,因此,上海市应具备当前残疾人康复服务内涵。进一步,基于上海市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的目的,目前上海市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的内涵应为:基于减少残疾的影响,补偿因伤害造成的功能损失,针对伤病非急性期、恢复中后期的有关躯体或内脏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运用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工程学、信息学等方法和技术在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系统内的专业康复机构提供康复训练,并有适当的康复治疗、残疾二级预防。(二)分析上海市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现状上海市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由市级、区级、街道三级康复机构构成。市级康复机构有上海市阳光康复中心、上海市残疾人康复职业培训中心;区级康复机构有20家,分布于上海市17个区,每个区拥有康复中心1-3家,全部挂靠于各区二级及三级卫生医疗机构的康复相关科室;街道康复机构有25 1家,分布于上海市219个街道,每个街道拥有社区康复站1-2家,全部挂靠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当前,各级康复机构功能与定位不清晰,市级康复机构体量与专业服务水平不足;区级康复机构准入标准不统一,合作机制未完善;街道康复机构服务人力不足、技术水平有限、服务开展率低。同时,上海市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结构松散,各级康复机构相互间不存在业务指导及转诊转介关系。(三)构建上海市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优化策略上海市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主要承担残疾人亚急性、慢性康复服务需求。上海市阳光康复中心定位为上海市亚急性康复机构、上海市医疗康复工作示范窗口、技术资源中心,承担临床患者亚急性康复;上海市残疾人康复职业培训中心定位康复职业培训及聋儿康复的示范窗口、技术资源中心,承担康复服务职业培训及聋儿康复。区级康复中心定位为亚急性康复机构,承担临床患者亚急性康复。街道社区康复站定位为病情已稳定患者的普通医疗康复机构,向病情稳定的患者提供普通医疗康复服务。市级向区级、区级向街道提供医疗康复技术指导。首先,需做大做强上海市阳光康复中心,建设成上海市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的龙头;需做精做专上海市残疾人康复职业培训中心,建设成同类型康复服务机构的龙头。其次,市级残联需制定区级康复中心基础准入标准,各区结合自身特点提高本区准入标准;同时,为保障康复服务效果,需建立区残联及康复中心的合作机制。最后,基于街道社区康复站需承担的康复服务内容,结合残疾人需求,评估街道社区康复站的配置缺口,进行分步骤、分阶段扶持。上海市阳光康复中心是影响上海市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内涵实现及上海市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功能落实的关键机构,需进一步落实其优化策略。(四)‘研制上海市阳光康复中心发展规划将上海市阳光康复中心建设成为上海市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龙头,以国际化视野瞄准国内外康复医学发展前沿动态,依托高等医科院校合作共建,康、教、研全面发展,建成康复医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影响上海市阳光康复中心规划目的的要素有床位、建筑面积、康复人力、康复设备。各要素规划方法参考《康复医院基本标准(2012年版)》,规划标准由北京和睦家康复医院、中国康复中心、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康复科、四川八一康复中心、广州工伤职业康复中心配置现状及专家座谈确定。上海市阳光康复中心需配置961张病床,231名康复医师、230名康复治疗师、260名护士、230名管理后勤及其他人员:其中,22.95%的康复医师职称为高级,37,71%为中级,39.34%为初级;10%的康复治疗师职称为高级,30%为中级,60%为初级。另外,还需配备144150-153760m2的建筑面积;每种大型康复设备增设2台。中心规划分三步施行。第一步历时4年,为2014-2017,康复床位增加250张;第二步历时2年,为2018-2019,康复床位增加200张;第三步历时2年,为2020-2021,康复床位增加250张,各阶段配置足够的康复专业技术人员、建筑实体。四、研究结论(一)完善上海市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可预谋上海市残疾人康复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应对当前残疾人康复服务需求压力与挑战。(二)上海市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具有服务对象多元及康复机构专业与规范的特点,可弥补上海市当前公共服务上的缺陷,彰显上海国际化大都市软实力。(三)挂靠医疗机构设立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可实现上海市残联、二级综合医院康复科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科室三方多赢。(四)服务体系优化策略充分考虑上海市康复服务现状,具有较高可行性。(五)康复人力资源是影响规划实施的关键因素,由于当前康复人力资源规划假设条件多,因此,需动态开展康复床位及人力资源规划,保障规划顺利实施。(六)需就阳光康复中心规划进行多方论证,就区级康复中心准入标准、社区康复站评估标准选取试点进行操作。

阚保红[9](2013)在《基于脑梗死中医全程适时干预方案的实施过程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中风病以其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及越来越高的防治费用,给国家和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已成为影响我国国计民生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中医防治中风病在综合治疗方案的优化、临床指南的形成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在成果转化应用方面尚不充分。近年来,依据大量包括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试验在内的循证医学证据明确了脑卒中的多种诊治措施,并形成了多个指南,但在临床实践和循证指南之间依然存在巨大的鸿沟。中风病综合治疗方案或指南的实施及过程评价研究相对较缺乏,方案或指南在形成后没有更好的进入临床,加速科研成果向临床应用的转化成为中风病防治中的关键环节。本研究基于脑梗死中医全程适时干预方案进行方案的实施过程评价研究,属于T3转化(将指南变成实践,推广性转化)研究的范畴。目的:初步建立“脑梗死中医全程适时干预方案”的实施过程评价指标,评价方案的执行情况,以期为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提供参考意见。方法:1.通过文献研究,复习国内外关于中风病综合治疗方案的研究概况进而提出问题,通过对方案实施过程评价和依从性文献的学习,总结中医综合方案实施过程评价的方法和理念。2.借鉴现代医学研究结果,以两项中风病诊疗指南为依据,初步建立“脑梗死中医全程适时干预方案”的实施过程评价指标。3.采用初步建立的实施过程评价指标对“脑梗死中医全程适时干预方案”的实施过程进行评价,考评方案在临床中的执行情况并探讨指标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分析方案实施中存在的障碍及影响方案依从性的因素。结果:1.以循证医学证据和专家共识为基础形成的指南(WHO西太区资助发布的《脑梗死中医临床实践指南》和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主持发布的《中风病临床诊疗指南(ZYYXH/T22-2008)》)为依据,对“脑梗死中医全程适时干预方案”和SOP进行解析,提取关键环节形成11项核心评价指标:包括治疗方案执行指标和临床评价执行指标,具体指标为:证候判断评分、辨证选择中药配方颗粒评分、三七总皂苷注射液执行评分、针灸治疗执行评分、推拿治疗执行评分、康复训练治疗执行评分、抗血小板药执行评分、神经保护剂执行评分、康复评价执行评分、NIHSS评定执行评分和头颅影像学检查执行评分。2.对所纳入100个病例的方案实施过程进行评价,结果:“证候判断”执行得分均数为4.47,得分率为89.4%;“辨证选择中药配方颗粒”执行得分均数为7.90,得分率为79.0%;“三七总皂苷注射液”执行得分均数为4.08,得分率为81.6%;“针灸治疗”执行得分均数为6.42,得分率为64.2%;“推拿治疗”执行得分均数为5.02,得分率为50.2%;“康复训练”执行得分均数为7.20,得分率为72.0%;“抗血小板药”执行得分均数为3.53,得分率为88.3%;“神经保护剂”执行得分均数为1.20,得分率为60.0%;“头颅影像学检查”执行得分均数为1.67,得分率为83.5%;‘’NIHSS评定”执行得分均数为4.91,得分率为98.2%;“康复评定”执行得分均数为4.77,得分率为95.4%;总分均数为51.17,得分率为75.3%。11项评价指标得分率由高到低依次为:NIHSS评定、康复评定、证候判断、抗血小板药、头颅影像学检查、三七总皂苷注射液、辨证选择中药配方颗粒、康复训练、针灸治疗、神经保护剂、推拿治疗。临床评定方面的各项评价指标执行均较好,得分率均超过80%,其中NIHSS评定和康复评定两项指标执行得分率均超过95%;在治疗方面,抗血小板药、三七总皂苷注射液、辨证选择中药配方颗粒三项执行情况较好,康复训练、神经保护剂、针灸治疗和推拿治疗三项治疗内容的执行较差。3.采用了3种综合评价方法对5个临床研究中心的方案执行情况进行比较。综合指数法,A~E5个中心的综合指数Ⅰ依次为2.403、2.720、3.001、1.580、0.959,根据综合指数I对各临床研究中心进行评价排序,从高到低依次为中心C、中心B、中心A、中心D和中心E。TOPSIS法,A~E5个中心的Ci值依次为0.7310、0.5705、0.9158、0.5289、0.3410,根据Ci值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中心C、中心A、中心B、中心D和中心E。秩和比法,A~E5个中心的RSR值依次为0.6455、0.7545、0.7818、0.4727、0.3455,根据RSR值对评价对象的优劣进行排序,从高到低依次为中心C、中心B、中心A、中心D和中心E,对各中心进行分档排序,中心C为第1档,中心A、B为第2档,中心D、E为第3档。以上评价结果基本一致,可将上述3种方法联用,评价不同研究中心方案实施过程,特别是TOPSIS法与秩和比法结合应用,其结果既能排序又能合理分级,可更加全面的反应干预对象的实施过程。结论:通过文献研究、理论研究和临床研究建立的“脑梗死中医全程适时干预方案”的实施过程评价指标体系能够评价出研究方案执行情况及其变化,并分析方案实施中存在的障碍和影响方案依从性的因素。在复杂干预的多中心临床研究中,通过对各中心的方案实施过程进行评价,监测其各项诊治措施的执行程度,有助于及时、动态掌握项目执行情况,对项目进行反馈以便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

中国民康医学杂志社,中国社工协会康复医学工作委员会[10](2012)在《关于表彰康复医疗先进个人的决定》文中研究指明根据《关于开展康复医疗先进个人评选表彰活动的通知》(中社康字【2011】第07号)、《关于举办"第八次全国医院管理高级论坛暨中国民康医学杂志创刊25周年庆典"的通知》(中社康工委字【2012】第08号)文件精神,经中国社会工作协会领导同意,中国社工协会康复医学会和中国民康医学杂志社决定在举

二、周围关节疾病康复评定和康复治疗技术培训班通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周围关节疾病康复评定和康复治疗技术培训班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1)带脉穴不同针刺深度对中风偏瘫患者核心肌群及姿势控制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脑卒中偏瘫患者两侧腹部核心肌群收缩对称性的研究
    1 研究类型
    2 研究对象
        2.1 脑卒中偏瘫患者
        2.2 健康对照组
        2.3 脑卒中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排除标准
        3.1 纳入标准(偏瘫患者)
        3.2 纳入标准(对照组)
        3.3 排除标准(偏瘫患者)
        3.4 排除标准(对照组)
    4 超声检查方法与募集能力指标
        4.1 检测仪器与观察指标
        4.2 检测肌肉
        4.3 检测操作
        4.4 检测动作
        4.5 注意事项
    5 统计学分析
    6 技术路线图
    7 研究结果
        7.1 一般资料比较
        7.2 各组受试者肌骨超声结果
    8 讨论
        8.1 偏瘫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腹部肌群肌肉厚度的差异
        8.2 偏瘫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腹部肌群收缩比例的差异
第二部分 脑卒中偏瘫患者腹部核心肌群收缩情况与姿势控制能力的影响因素及相关性研究
    1 研究类型
    2 研究对象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3 研究工具
        3.1 一般资料调查问卷
        3.2 肌骨超声检测
        3.3 脑卒中患者姿势控制量表
        3.4 Berg平衡量表
        3.5 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
    4 研究过程
        4.1 资料收集
        4.2 统计方法
        4.3 技术路线图
    5 研究结果
        5.1 一般资料
        5.2 姿势控制能力相关量表评分情况
        5.3 脑卒中偏瘫患者腹部核心肌群功能情况
        5.4 脑卒中患者姿势控制能力的单因素分析
        5.5 脑卒中偏瘫患者姿势控制能力影响因素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5.6 脑卒中患者腹部核心肌群功能的单因素分析
        5.7 脑卒中患者腹部核心肌群功能影响因素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5.8 脑卒中患者腹部核心肌群收缩情况与姿势控制能力的相关性分析
    6 分析与讨论
        6.1 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社会人口学资料分析
        6.2 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疾病相关资料分析
        6.3 脑卒中偏瘫患者姿势控制、平衡及生活功能现状
        6.4 脑卒中偏瘫患者姿势控制、平衡及生活功能的影响因素
        6.5 脑卒中偏瘫患者腹部肌群收缩功能现状
        6.6 脑卒中偏瘫患者腹部肌群收缩功能的影响因素
        6.7 脑卒中偏瘫患者腹部肌群收缩情况与姿势控制能力的相关性
第三部分 带脉穴不同针刺深度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腹部核心肌群及姿势控制能力的影响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脱落与中止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样本量估算
        2.2 随机分组与盲法
        2.3 针刺用品
        2.4 研究方法
        2.5 疗效评价
        2.6 质量控制
        2.7 数据分析
        2.8 技术路线图
    3 医学伦理问题
    4 研究结果
        4.1 临床研究完成情况及脱落病例
        4.2 基线比较
        4.3 临床指标观察结果
    5 分析与讨论
        5.1 课题设计分析
        5.1.1 中医对中风偏瘫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障碍的认识
        5.1.2 康复医学对卒中后姿势控制障碍的认识
        5.1.3 带脉穴选穴理论支持
        5.1.4 针刺深度对治疗效果的影响与安全性
        5.1.5 腹部肌群测量动作的选择与依据
        5.1.6 肌骨超声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
        5.1.7 量表的选择与依据
        5.2 研究结果分析和讨论
        5.2.1 基线情况分析
        5.2.2 静息状态下腹部肌群厚度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5.2.3 完成ADIM和 AC时腹肌收缩比例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5.2.4 脑卒中姿势控制量表(PASS)评分结果分析与讨论
        5.2.5 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及结果分析与讨论
        5.2.6 Holden功能性步行分级(FAC)评分结果分析与讨论
        5.2.7 针刺带脉穴的安全深度分析
    6 课题创新点
    7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卒中后姿势控制障碍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的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延续性护理对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主要概念
    1.5 文献回顾
    1.6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类型
    2.2 研究对象及抽样方法
    2.3 样本量的计算
    2.4 研究工具
    2.5 干预方案
    2.6 资料收集
    2.7 统计分析
    2.8 质量控制
    2.9 技术路线
    2.10 伦理原则
第三章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3.2 同质性检验结果
    3.3 干预效果评价
第四章 讨论
    4.1 一般资料情况分析
    4.2 脑梗死合并吞咽障碍患者危险因素情况分析
    4.3 延续性护理的效果实施分析
    4.4 延续性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的应用前景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5.2 本研究的创新性和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B 图表
附录C 综述 延续性护理对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效果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3)康复性体能训练内容体系程序化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及依据
        1.1.1 众说纷纭:康复性体能训练内容体系亟待优化完善
        1.1.2 运动损伤:康复性体能训练内容体系程序化构建的迫切需求
        1.1.3 功能诉求:康复性体能训练内容体系程序化构建的原则遵循
        1.1.4 程序化构建:康复性体能训练具体内容合理实效性安排的需要
    1.2 选题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体能训练概念和内容体系相关研究
        1.3.2 康复性训练概念和内容体系相关研究
        1.3.3 康复性体能训练概念和内容体系相关研究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访谈法
        2.2.3 案例分析法
        2.2.4 专题小组讨论法
        2.2.5 逻辑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康复性体能训练的学科属性及研究内容
        3.1.1 康复性体能训练基本含义阐述
        3.1.2 康复性体能训练的概念辨析
    3.2 康复性体能训练的一般训练理论范畴审视
        3.2.1 康复性体能训练理念设计
        3.2.2 康复性体能训练原则遵循
        3.2.3 康复性体能训练的价值体现
    3.3 康复性体能训练内容体系模块程序化构建
        3.3.1 康复性体能训练内容体系程序化解读
        3.3.2 康复性体能训练内容体系之筛查与评估
        3.3.3 康复性体能训练内容体系之纠正训练模块
        3.3.4 康复性体能训练内容体系之激活与再生
    3.4 康复性体能训练内容程序化展示
        3.4.1 预防性康复体能训练案例展示
        3.4.2 治疗性康复体能训练案例展示
4 结论
5 本文的研究不足与未来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一:专家访谈提纲一览表
    附件二:图表目录
致谢

(4)温泉水中八段锦对脑卒中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脑卒中的流行病学
        1.1.2 脑卒中后常见功能障碍
        1.1.3 心肺功能的评价方法
        1.1.4 脑卒中的康复治疗
    1.2 文献综述
        1.2.1 中医传统技术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1.2.2 水中减重运动疗法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1.2.3 总结
2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来源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测试—评价方法
        2.2.2 随机分组方法
        2.2.3 干预方法
        2.2.4 观察指标
        2.2.5 统计方法
        2.2.6 伦理监管
        2.2.7 技术路线
        2.2.8 注意事项
3 研究结果
    3.1 受试者一般资料
    3.2 运动心肺功能指标
        3.2.1 摄氧量相关指标
        3.2.2 峰值氧脉搏(VO_2peak/HR)
        3.2.3 峰值分钟通气量(VE peak)
        3.2.4 递增负荷时间
        3.2.5 最大功率
        3.2.6 最大心率(HRmax)
        3.2.7 代谢当量(MET)
    3.3 静态肺功能指标
        3.3.1 慢肺活量(SVC)
        3.3.2 用力肺活量(FVC)
        3.3.3 最大自主通气量(MVV)
    3.4 平衡功能指标
    3.5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指标
4 讨论与分析
    4.1 脑卒中患者的心肺功能是康复基础
    4.2 温泉水中八段锦对脑卒中患者心肺功能影响的理论依据
        4.2.1 八段锦对心肺功能的作用机制
        4.2.2 温泉水中八段锦对心肺功能的作用机制
    4.3 脑卒中患者的一般资料分析
    4.4 温泉水中八段锦与八段锦应用于脑卒中患者的康复疗效分析
        4.4.1 温泉水中八段锦与八段锦对脑卒中患者静态肺功能的影响
        4.4.2 温泉水中八段锦与八段锦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心肺功能的影响
        4.4.3 温泉水中八段锦与八段锦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4.4.4 温泉水中八段锦与八段锦对脑卒中患者ADL的影响
5 结论
6 创新性
    6.1 温泉水中八段锦
    6.2 中西医结合训练方法
    6.3 动静结合客观评价标准
    6.4 温泉水的理化特性
    6.5 评测训练一体化
7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缩略词表
    附件2 伦理委员会批件
    附件3 知情同意书
    附件4 简易智力状态检测量表
    附件5 HOLDEN功能性步行量表
    附件6 Berg平衡功能评价量表
    附件7 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
    附件8 研究过程图像
致谢
个人简历

(5)脑卒中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临床实践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理论基础
    三、文献回顾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部分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案
    二、技术路线
第三部分 现况研究--田野研究及多学科人员半结构访谈
    一、田野研究
    二、多学科人员半结构访谈
    三、小结
第四部分 基于循证理念的护理方案初步构建
    一、明确方案主题
    二、成立研究小组
    三、指南文献的检索及评价
    四、系统评价文献的检索及评价
    五、证据推荐等级评价
    六、脑卒中护理方案拟定
第五部分 基于专业判断及利益相关者意愿的护理方案修订
    一、基于专业判断的方案修订--多学科人员半结构访谈
    二、基于利益相关者意愿的方案修订--转化基地护理专家焦点小组访谈
第六部分 临床转化一全程性护理方案试点转化应用及评价研究:以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为例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步骤及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小结
第七部分 临床转化二专科性护理方案试点运行及评价研究:以吞咽障碍及营养护理方案为例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步骤及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小结
第八部分 临床转化应用效果评价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质量控制
    五、伦理考虑
    六、研究结果
    七、小结
第九部分 总结
    一、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
    二、研究的创新点
    三、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访谈知情同意书
    附录2 纳入指南文献
    附录3 纳入系统评价文献
    附录4 吞咽障碍及营养护理方案
    附录5 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
    附录6 专家咨询知情同意书
    附录7 脑卒中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行为调查表
    附录8 深静脉血栓健康知识问卷(护士版)
    附录9 深静脉血栓预防患者健康教育手册(修订版)
    附录10 深静脉血栓健康知识问卷(病人版)--后测(出院前/一周)
    附录11 脑卒中吞咽障碍及营养护理行为调查表
    附录12 吞咽障碍及营养不良护理知识问卷(护士版)
    附录13 吞咽障碍及营养不良健康知识问卷(病人版)--后测
    附录14 访谈知情同意书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6)基于3D打印技术的康复辅具数字化设计、材料优化和智能制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一种新型个性化脑卒中踝足矫形器(AFO)的研发:有限元分析、结构优化和3D打印
    1.1 资料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新型个性化脑卒中踝足矫形器(AFO)的研发流程
        1.1.3 AFO的有限元分析(finite element analysis,FEA)
        1.1.4 AFO的结构优化分析
        1.1.5 AFO的3D打印制作
        1.1.6 AFO的实验室机械力学分析
        1.1.7 AFO的精度分析
    1.2 结果
        1.2.1 AFO的有限元分析和结构优化分析结果
        1.2.2 AFO的实验室机械力学分析结果
        1.2.3 AFO的精度分析结果
    1.3 讨论
        1.3.1 开展3D打印AFO的临床意义
        1.3.2 本次研究的重要意义及成果
        1.3.3 本研究不足与展望
    1.4 结论
    1.5 参考文献
第2章 脑卒中踝足矫形器的3D打印临床转化:从实验室设计到患者穿戴
    2.1 资料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方法
        2.1.3 3D打印AFO的流程图(见图2-5)
    2.2 结果
    2.3 讨论
        2.3.1 在国内最早开展了3D打印AFO临床转化
        2.3.2 研发的AFO克服了影响临床应用的障碍,率先比较了打印材料的效果
        2.3.3 为进一步开展3D打印AFO提供了临床基础
    2.4 结论
    2.5 参考文献
第3章 材料Somos NeXt 3D打印的脑卒中踝足矫形器的临床应用研究
    3.1 资料和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AFO的3D打印制作过程
        3.1.3 材料Somos NeXt 3D打印AFO
        3.1.4 步态分析
        3.1.5 统计学分析
    3.2 结果
        3.2.1 入选病例结果
        3.2.2 时空参数
        3.2.3 对称性参数
    3.3 讨论
        3.3.1 材料Somos NeXt打印的AFO可以提高步速和步幅
        3.3.2 本次研究的重要意义
        3.3.3 本研究不足与展望
    3.4 结论
    3.5 参考文献
第4章 不同打印材料对脑卒中踝足矫形器的3D打印效果研究
    4.1 资料和方法
        4.1.1 研究对象
        4.1.2 研究方法
        4.1.3 打印材料
        4.1.4 临床试验
        4.1.5 康复评定
        4.1.6 统计学分析
    4.2 结果
        4.2.1 四种材料打印的AFO实际效果
        4.2.2 康复评定结果
    4.3 讨论
        4.3.1 打印材料不确定,严重影响了3D打印AFO技术的临床转化
        4.3.2 本次研究明确了四种材料的实际打印效果
        4.3.3 本研究进一步证明了3D打印的AFO改善了严重瘫痪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
    4.4 结论
    4.5 参考文献
第5章 材料PA12打印的踝足矫形器对下肢痉挛的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
    5.1 资料和方法
        5.1.1 研究对象
        5.1.2 3D打印制作AFO标准流程
        5.1.3 步态分析
        5.1.4 统计学分析
    5.2 结果
        5.2.1 临床穿戴使用情况
        5.2.2 步态分析结果
    5.3 讨论
        5.3.1 下肢痉挛的脑卒中患者穿戴3D打印AFO的必要性
        5.3.2 PA12打印的AFO改善了下肢痉挛的脑卒中患者的步行功能
        5.3.3 3D打印AFO技术在临床转化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5.4 结论
    5.5 参考文献
第6章 基于3D打印技术的婴儿颅形异常矫形头盔的设计、材料优化研究
    6.1 资料和方法
        6.1.1 研究对象
        6.1.2 研究方案
        6.1.3 3D打印矫形头盔的制作流程
    6.2 目前阶段性研究成果
        6.2.1 聚乳酸材料打印制作
        6.2.2 TPU材料打印制作
        6.2.3 PA12材料打印制作
    6.3 总结和展望
    6.4 参考文献
第7章 基于3D打印技术的漏斗胸个体化真空吸盘的设计和制造研究
    7.1 资料和方法
        7.1.1 研究对象
        7.1.2 研究方案
        7.1.3 漏斗胸个体化真空吸盘的制作流程
        7.1.4 作用原理
        7.1.5 使用方法
    7.2 阶段性研究结果
        7.2.1 典型病例一
        7.2.2 典型病例二
    7.3 总结和展望
    7.4 参考文献
第8章 脑卒中瘫痪上肢支具的3D打印研究
    8.1 资料和方法
        8.1.1 研究对象
        8.1.2 研究方案
        8.1.3 3D打印上肢支具的具体数字化制作流程
    8.2 目前阶段性研究成果
        8.2.1 典型病例一
        8.2.2 典型病例二
    8.3 总结和展望
    8.4 参考文献
第9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未来
    9.1 开展进行3D打印康复辅具研究的重大意义
    9.2 3D打印康复辅具系列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9.3 3D打印康复辅具系列研究的创新性
    9.4 3D打印康复辅具临床转化所面临的挑战
        9.4.1 数字化建模和设计
        9.4.2 打印材料的优化选择
        9.4.3 云端智能制造
        9.4.4 跨学科跨专业密切合作
        9.4.5 符合医疗器械的法律法规
    9.5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7)基于疾病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改革思路
二改革方法
    (一)整合课程内容
    (二)改革教学方法
    (三)加强实践教学
    (四)加强临床见习与实习
三改革实施
    (一)课程内容的整合
    (二)改革教学方法
        1. 疾病基础知识
        2. 康复评定与治疗技术
    (三)实践技能
四改革成效
    (一)重构教学内容,完善了课程体系
    (二)校院合作编写校本教材,凸显工学结合特色
    (三)采用“任务驱动、PBL”教学法,培养出学生自我学习能力
    (四)学练结合、赛教结合,强化实践教学,提升了学生职业能力
五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学习情境与现实有一定差距
    (二)教师与学生角色转换困难
    (三)教学进度及教学管理较难掌控
六结论

(8)上海市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一) 源于功能缺陷,残疾造成巨大负担
        (二) 康复服务可以最大限度补偿残疾人功能缺陷
        (三) 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是残疾人康复服务提供主体
        (四) 上海市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的发展与挑战
        (五) 本研究的定位
        (六)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七) 本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二、研究目标
    三、研究内容
        (一) 明确上海市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内涵
        (二) 分析上海市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现状
        (三) 构建上海市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优化策略
        (四) 研制上海市阳光康复中心发展规划
材料与方法
    一、研究方法
    二、资料来源与收集方法
    三、质量控制方法
    四、技术路线
结果与分析
    第一部分:明确上海市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内涵
        一、材料与方法
        二、技术路线
        三、结果与分析
        (一) 残疾人康复服务内涵要素
        (二) 残疾人康复服务内涵
        (三) 残疾人康复服务内涵发展轨迹
        (四) 上海市残疾人康复服务内涵
        (五) 上海市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内涵
        四、小结
    第二部分:分析上海市残疾入康复服务体系现状
        一、材料与方法
        二、技术路线
        三、结果与分析
        (一) 上海市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构成
        (二) 上海市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基本概况
        (三) 上海市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四、小结
    第三部分:构建上海市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优化策略
        一、材料与方法
        二、技术路线
        三、结果与分析
        (一) 上海市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各级康复机构功能定位
        (二) 上海市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各级康复机构优化策略
        (三) 上海市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整体优化策略
        四、小结
    第四部分:研制上海市阳光康复中心发展规划
        一、材料与方法
        二、技术路线
        三、结果与分析
        (一) 上海市阳光康复中心规划目的及目标
        (二) 上海市阳光康复中心规划要素
        (三) 上海市阳光康复中心规划方法
        (四) 上海市阳光康复中心规划结果
        (五) 上海市阳光康复中心规划实施步骤
        四、小结
讨论
    一、完善上海市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的意义
    二、上海市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内涵彰显上海软实力
    三、挂靠医疗机构设立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可实现多赢
    四、基于上海市康复服务体系现状,优化策略可行
    五、动态开展上海市阳光康复中心床位及康复人力规划
    六、本研究的局限性与下阶段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9)基于脑梗死中医全程适时干预方案的实施过程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上篇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风病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的研究现状
        1 中风病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形成基础
        2 中风病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的研究
        3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风病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实施过程评价研究概况
        1 过程评价的概念及意义
        2 过程评价方法研究
        3 中风病治疗实施过程评价研究
        4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三 依从性概况及其评价研究进展
        1 研究者依从性
        2 受试者依从性
        3 依从性评价
        4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下篇临床研究
    前言
    第一章 脑梗死中医全程适时干预方案优化与SOP建立过程简述
        1 脑梗死中医全程适时干预方案优化
        2 标准操作流程的建立
    第二章 脑梗死中医全程适时干预方案实施过程评价指标的建立
        1 治疗方案执行指标
        2 临床评价执行指标
        小结
    第三章 脑梗死中医全程适时干预方案的实施过程评价研究临床材料与研究方法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研究设计方案
        6 统计学方法
        7 质量控制
        结果
        1 一般资料统计
        2 “脑梗死中医全程适时干预方案”的实施过程评价及实施障碍分析
        3 各临床研究中心“脑梗死中医全程适时干预方案”执行情况比较
        4 方案执行情况-疗效分析
        讨论
        1 一般资料分析
        2 “脑梗死中医全程适时干预方案”的实施过程评价
        3 各临床研究中心“脑梗死中医全程适时干预方案”执行情况综合评价
        4 方案执行情况-疗效分析
    总结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一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附件二 Brunnstrom评定法
    附件三 改良的Ashworth量表(MAS)
    附件四 简式Fugl-Meyer评定法(简式FMA)
    附件五 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
    附件六 主要诊疗措施执行情况单
    附件七 诊治记录
    附件八 牛津郡社区卒中研究分型(OCSP分型)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周围关节疾病康复评定和康复治疗技术培训班通知(论文参考文献)

  • [1]带脉穴不同针刺深度对中风偏瘫患者核心肌群及姿势控制能力的影响[D]. 刘传淮.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延续性护理对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效果研究[D]. 刘凌云. 延边大学, 2020(05)
  • [3]康复性体能训练内容体系程序化构建[D]. 冯雪. 天津体育学院, 2020(08)
  • [4]温泉水中八段锦对脑卒中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D]. 李新. 天津体育学院, 2020(08)
  • [5]脑卒中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临床实践转化研究[D]. 孟宪梅.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19(03)
  • [6]基于3D打印技术的康复辅具数字化设计、材料优化和智能制造研究[D]. 刘震. 南方医科大学, 2019(02)
  • [7]基于疾病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与研究[J]. 林成杰,黄学英,董芳明,董林青. 教育现代化, 2019(54)
  • [8]上海市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规划研究[D]. 陈万春. 复旦大学, 2014(03)
  • [9]基于脑梗死中医全程适时干预方案的实施过程评价研究[D]. 阚保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8)
  • [10]关于表彰康复医疗先进个人的决定[A]. 中国民康医学杂志社,中国社工协会康复医学工作委员会. 《中国民康医学》创刊25周年庆典及表彰活动纪念文集, 2012

标签:;  ;  ;  ;  ;  

外周关节疾病康复评估及康复治疗培训班通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