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好运共舞

与好运共舞

一、与好运如影随形并共舞(论文文献综述)

范稳[1](2021)在《太阳转身》文中认为第一章1省公安厅刑事侦查局前局长卓世民现在是一个等待死刑判决书的人。他的一生戎马倥偬、身经百战,无论是在战斗的岁月还是和平年代,他就是不断书写传奇的那一类好汉,死神常常都得绕着他走。卓世民曾经设想过倘能死得轰轰烈烈、壮怀激烈,不说像个英雄,至少也不枉为男儿。可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将面临这样一种死法。

李严[2](2020)在《一百年(外十六首)——献给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文中提出

罗琳[3](2020)在《文学翻译的互文性策略研究 ——三部译着的翻译报告》文中研究表明本次翻译实践基于笔者已经出版的三部英译汉译着撰写而成,分别为《燃烧的主世界》、《神秘的宝箱》以及《斯特兰德庄园》。三部译着均为文学着作,情节跌宕起伏,文笔细腻文雅,是不可多得的上乘佳作。笔者作为这三部译着的独立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总结出了具有普适性的互文性文学翻译策略,故本翻译报告将以此三部译着为分析对象,以期深入阐明翻译心得和经验,为文学翻译提供有益的借鉴。《燃烧的主世界》(原名Overworld in Flames)是美国《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马克·谢弗顿(Mark Cheverton)2018年出版的童书,书中描绘了游戏骑士999及其同伴穿越进游戏《我的世界》(Minecraft),与潜在的敌人斗智斗勇,于熊熊火海中拯救整个主世界的热血故事,是向儿童展现勇气、团结与智慧的范本。《神秘的宝箱》(原名Hidden in the Chest)是美国着名童书作家温特·摩根(Winter Morgan)的畅销作品,书中讲述了史蒂夫一行人意外发掘了隐藏着黑暗秘密的宝箱,释放出邪恶魔力,让各地备受牵连,最终历尽千辛万苦,压制并消灭这些宝箱的历险故事,是国内少见的儿童猎奇题材。《斯特兰德庄园》(原名Tell Me You’re Mine)是英裔瑞典作家伊丽莎白·诺尔贝克(Elisabeth Noreb?ck)的畅销悬疑小说,该书围绕着一件一岁女婴失踪案展开,描绘了在女婴伊莎贝尔长大后,生母斯特拉和拐走她的养母克斯廷相遇、揭穿和纠缠之间的爱恨情仇,书中悬念迭起,疑雾重重,却也不乏温情叙述,实属一部悬疑佳作。在阅读分析原文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三部小说中的互文性表征比比皆是,故于翻译伊始,便选择了互文性作为本次翻译实践的指导理论。翻译工作完成后,笔者根据前人的智慧及自身的经验,总结出了适用于文学翻译的互文性模式、原则及策略。在本报告中,笔者首先简要描述翻译实践的基本情况、前期准备、翻译过程及后期校对;然后,剖析了三部译作中出现的互文性翻译表征;接着,对文学翻译、互文性与文学、互文性与文学翻译三者的文献进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阐述笔者对文学翻译的互文性模式、原则的总结;基于该模式与原则,笔者结合四种普适于文学翻译、一种适用于儿童文学翻译的互文性翻译策略,对三部译作中具有互文性特征的翻译进行配对分析。本报告虽仍存在一定的局限,但力证了互文性策略对文学翻译的指导作用,有利于推动互文性与文学翻译的结合。经探究,笔者参照N.Fairclough(1992)对互文性的分类,将三部小说中的互文性表征列入明显互文性和篇际互文性两类。其中,明显互文性总结为反讽、否定、仿拟和预设;篇际互文性则立足于武建国(2010)的研究结论,依次分为融合型篇际互文性、镶嵌型篇际互文性、转换型篇际互文性和链接型篇际互文性。虽然文中的互文表征并非所有都能各得其所,但大部分都充分契合各大类别,进而推动笔者探索原文和译文、作者和译者四足鼎立的互文空间,衍射出文学翻译过程中基于互文性发生的“文学神韵”和“文学意象”的对等演变,并总结出重组、强化、模仿、增补和通俗化五种互文性翻译策略。准确贴切地还原文学着作中的互文性对译者提出了极高要求,除译者必备的专业素养外,有的放矢的互文翻译策略更能事半功倍地精进译文。本报告表明,互文性是能够科学有效地指导文学翻译的话语分析理论。笔者提出的文学翻译互文性原则有助于译者精准地挖掘出原文中的互文性表征,并通过重组、强化、模仿、增补、通俗化五种策略完善贴切地重现文学着作中的神韵和意象。笔者希望通过本报告可以合理地总结文学翻译中互文性表征的处理策略,并为其他译者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发。

高鲜花[4](2019)在《田纳西·威廉斯戏剧在中国的接受和影响(1963-2018)》文中研究指明田纳西·威廉斯是20世纪美国继尤金·奥尼尔之后与阿瑟·米勒、爱德华·阿尔比齐名的三大戏剧家之一,在世界戏剧文学和戏剧舞台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玻璃动物园》《欲望号街车》《热铁皮屋顶上的猫》等剧更是世界舞台长演不衰的经典剧目。1963年英若诚翻译的威廉斯独幕剧《没有讲出来的话》拉开了中国接受、演出、改编威廉斯戏剧的大幕。威廉斯剧作数量庞大,本论文主要以他几部长剧——《玻璃动物园》《欲望号街车》《热铁皮屋顶上的猫》等为基础研究文本,对威廉斯戏剧在中国的译介、舞台搬演/改编、影响等接受和影响状况进行系统考察。威廉斯戏剧创作极具自传性。在剧作中,他为自己同性恋身份而焦虑、为不断患病而厌烦、为创作力下滑而担忧。当他对青春易逝感到恐慌、对死亡倍加恐惧时,他选择了逃离和漂泊,并且为自己构建了一个美好的停留地——中国,希冀能够缓解他的各种焦虑,而此种种都成为他“本色”创作的基本内容。为了完整地体现他的本色,他在创作过程中设置了潜台人物、借鉴了古希腊戏剧结构、运用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并辅之以中国戏曲的写意性元素,营造出一个个颇具象征性的艺术世界。20世纪80年代,中国戏剧界集中译介了威廉斯的《欲望号街车》《玻璃动物园》《热铁皮屋顶上的猫》三部作品。从外部环境来看,中国翻译界对威廉斯剧作的译介离不开意识形态、赞助人、诗学等的合力“监管”。从文本内部来看,由于戏剧具有二重性——文学性和表演性,所以中国译家们在译介这三大代表作时主要采用以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翻译策略,并偏重文学性,为中国读者呈现出全新的“中国化”译本。在中国戏剧舞台上,威廉斯剧作的搬演与改编演出异彩纷呈,尤其是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版的《玻璃动物园》和《欲望号街车》成为近几年来经典的翻译剧演出。而由《欲望号街车》改编的形体剧《纸牌夜布鲁斯》可以说是集合中西戏剧表演特性的一次有益尝试,该剧已经走出国门赢得了世界观众的赞誉。如果说在中国的译介和演出是对威廉斯剧作接受的话,那么,在接受之后威廉斯剧作对中国戏剧与小说创作也产生了有力的影响。中国剧作家秉承他的新现实主义精神和悲剧精神,协同调动灯光、舞美、音乐/音响等多种手段、设置叙述人、运用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手法,形成了独特的心理回忆剧,出现了像赵耀民《良辰美景》这样颇具《玻璃动物园》风骨的佳作。而在海峡对岸,将门之子白先勇不仅在人生历程方面与威廉斯有着惊人的相似性,他的小说创作也深得威廉斯“真传”:运用象征和心理回忆等手法关注同性恋者的喜怒哀乐、对人性暴力进行赤裸裸地揭露和严厉批判、感慨青春易逝、凭吊美人迟暮,这些共同点显示出白先勇是国内受威廉斯影响最深的文学家。

李桂玲[5](2019)在《生存体验 ——莫言小说的民族性与世界性读解》文中研究表明莫言作为中国当代文坛一位重要作家,于201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由此也引发了世界范围内更广泛的莫言研究热潮。关于莫言的研究文章数量巨大,研究成果各有特色。本文以“生存体验”为视角,审视莫言的小说创作,论证方向集中于其小说创作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意义的读解,努力挖掘其小说所葆有的人性共通性特征,通过对这种共通性特征的学理性发掘,探寻莫言如何运用体验性文学观念与方法创造中国当代小说叙事的辉煌,推动中国文学进一步与世界文学交流融通。论文主要围绕“体验”这一理论进行论证与铺展,详细解读莫言小说创作主体诉求中所蕴藉的生存体验及其来源,及其小说创作艺术中的体验性、感觉性表现特征,进一步解析莫言如何以这种体验性的方式实现了生存体验、主体叙事、民间立场、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内在联通,即莫言对于世界范围内文学的意义与价值所在。故乡,是莫言生存体验的“血地”。高密故乡的神秘土地是莫言魂牵梦绕、安身立命的“家”,源于故乡的生存体验是莫言最刻骨铭心的体验。这里的乡村生活、乡土经验既是承载其生命存在的基础,也是承载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民族、历史、人性血脉的基础,这其中的中国故事和民族传统构建了莫言的诗性灵魂,构建了其文学创作的思想理念,也构建了其小说创作的艺术表现手法。“用感觉赋予文学生命”,作为一种体验性文学观念,是莫言创作理念的核心。莫言认为,文学创作的宗旨就是源于故乡源于自我的生存体验的“为自己而写作”,他要作为老百姓写作,书写农民和土地,书写土地上的历史与传奇,书写故乡生存现实中的中国经验和悲悯情怀。莫言小说创作的立场和方法是一种源于“血地”父母之邦的感觉化言说。他既主张民间立场的写作态度,又提倡一种自我个性化的写作精神;他既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又努力把作家主观自我的体验、把现代主义的艺术手法积极融入小说的艺术表现之中,用感觉赋予小说人物以生命,深刻地揭示出人类普遍存在的情绪情感,出色地实现了一种超越故乡实有的超验性故乡想象与建构。生命谱系的书写,是体验性视域下莫言小说创作的主题内容和艺术形式核心话语。莫言写出了自我生存体验下的乡土世界,其作品的主题、情节等大都源于其生活现实、社会历史,其作品的精神意向又具有通过主观想象建构起来的民间性想象特征,深刻地展示出特定地域人群的生活史、情感史。小说从感觉、记忆等角度出发,写出了生活与生命自由存在、与民间伦理道德之间的博弈较量;从“我”、“我母亲”、“我父亲”为代表的人物形象的角度,写出了生命强力与生存极限的奇崛喧嚣;从小说的主题意象、结构情节、美感体验等方面解析了莫言小说如何以体验性、感觉化的艺术方式,使得其讲述的中国故事具有丰富而张扬的独特个性与民族性特征。生存体验是莫言文学创作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是值得深度挖掘的有价值的命题。莫言选择了非常适合自己的一种体验性、感觉性的创作方法,而选择体验性视域的研究视角,来解读莫言的生存体验及其体验性的小说创作,更能够发现莫言小说联通民族性与世界性的途径与意义。首先,莫言小说的体验内容主要是生存体验,这是最根本的体验之一种,它扎根于现实生活和个体存在,指向生命、人性等普适性向度。其次,莫言小说体验性书写的性质是一种自我主体的诉求,它指向人的主体存在、人性的奥秘、人道主义的悲悯等思想启蒙、现实批判、历史反思问题。最后,莫言小说体验性的艺术表达最明显的特征是感觉化、体验式,这种主观感觉的艺术方式既立足于现实主义根基,又充分吸收现代主义特别是魔幻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使体验性叙事升华为一种超验性的艺术表征,从而以感觉化、体验式的故事书写,实现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交融。关于体验性文学创作的思辨与追问,也关乎中国经验与世界文学层面的交流融通问题。一方面,体验性书写及其研究作为心灵沟通的方式,使世界范围内各民族、各国家间的文学交流成为一种可能。另一方面,体验可以作为文学创作的内容、途径与方法,但不应该是其终极目标,即对生存体验的描写不能限于体验层次,如何使感性体验在面对理性认知时,实现一种互补或超越,而不是逃逸或规避,是对作家的一种挑战。如面对写生存与思想、写肉体与灵魂等关系时,将莫言小说与鲁迅小说进行比较,会发现莫言小说描写生存体验,对于体验性、感觉性层面的书写有时甚至达到了一种极致,但对比鲁迅刻画民族的灵魂特质、挖掘国民劣根性方面,仍显得缺乏一定的思想深度和哲学高度。

李雪[6](2019)在《文学中的时间话语 ——丹尼尔·克尔曼作品的一种解读》文中指出出生于1975年的德语作家丹尼尔﹒克尔曼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其文学生涯,其时正值千年之交,无疑属于当代文学的范畴。在时代语境上,他既承袭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文学流脉,又正值“后现代”概念日益陈旧、文学迎来“叙事的回归”。文学创作在形式和内容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多样性,与文学内部和文学以外的社会文化各个领域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互文性”。本文从文学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出发,首先梳理时间主题在现代以来人类文明的不同领域的重要话语,为文学研究提供语境。在从古到今所有的人类文明中,时间都是人们关注和思考的重要概念。启蒙时期以来,对时间的讨论经历了几次热潮,几乎涉及人类文明的各个领域。最近的一次热潮正是由千年之交这一特别的时间点所引发的。在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哲学等重要领域,人们对“物理时间”、人的“生物时间”以及“内在时间”等概念不断挖掘和探讨,这些来自不同角度和学科的时间话语既有呼应也有差异,这并不能被视为真伪有别,而是作为一个整体体现着当代文明对于时间这一古老话题的复杂而多维的认知和理解。在当代的德语作家中,克尔曼的作品表现出了对时间话语的源流与现状的高度敏感和全面理解,时间主题贯穿着他的创作。本文以克尔曼的长篇和短篇小说为研究对象,对其中呈现出的时间形态和时间体验进行分析,探讨由此反应出的当代时间观念,考察进入克尔曼文学世界的时间话语。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文学对文学外部多角度的时间话语如何进行吸收、转化与呈现,并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学与审美的时间话语。克尔曼的作品跨越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的界限,借鉴和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让人难以在“现代派”“现实主义”或者“后现代”的流派中归类。他打破时空观念,采取多视角叙述,将真实与幻想、历史与虚构、客观事实与主观意识穿插交错、嵌入融合,运用大量的符号和象征构建了独特的克尔曼的文学世界。他的作品吸收了现代自然科学、心理学和哲学有关时间的理论,将“瞬间”、“当下”以及人无限延展的主观时间作为文学话语的重要时间形态,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还原常常被忽略的人于特定时间的感官感受和情绪体验。他的作品如《马勒的时间》将科学领域的时间话语引入文学语境,将“熵”的概念加以文学变形,刻画现代人在不断流逝的线性时间下所遭受的焦虑和绝望。《测量世界》将“年华老去”作为主题之一,对用理性主义理解和改造世界的尝试提出了质疑。《我与卡明斯基》则通过对卡明斯基青年时代情人的探访,探讨了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三个时间维度的虚无。《最遥远的地方》将死亡的瞬间变形为文学创作自由驰骋的文学时间,营造出斑斓迷幻的梦幻世界。《名声》关注到信息革命以来现代媒介造成的平行时间和多重身份,《你本应离开》将量子力学的平行时空假设通过文学想象呈现出来,搭建起一个奇异、神秘而惊悚的文学时空。短篇小说集《阳光下》可谓是当代人种种时间体验的集合大观。克尔曼的新作《缇尔》则将传奇人物“捣蛋鬼提尔”的故事背景放在世界被理性“测量”前的三十年战争时期,展现了“非理性”下的时间形象和时间体验:时间还臣服于强大的咒语,龙还生活在世界的北方,生者与死者共存于同一个时空,缇尔演绎着不死的奇迹。文学作为媒介,吸纳了历史和当代各领域的时间话语,并在种种时间话语之外开创了自治自主的美学时间,以独立的姿态提供了其他时间话语所不能替代的知识和世界观。本文通过对克尔曼作品中的时间话语的梳理,展现了文学对时间的想象,反思了启蒙以来的理性主义对时间的构形。他的世界里,被理性攫获的现代人无法在宗教或者神话中与永恒建立关联,只能在所有形而上的终极意义瓦解之后,面对意义的虚空,独自踏上对时间的抵抗之路。在这条路上,他们与时间缠斗不休,伤痕累累,却无法逃离这场西西弗斯式的苦难。克尔曼的世界是虚无主义的,只是这种虚无主义在克尔曼这里并非消极和沉沦的同义词。正如他在《F》中塑造的命运多舛的传奇先祖,在艰辛困境中抗拒着死亡,在时间苦难中发现值得大笑的瞬间。时间的虚无主义在美学的观照下可以是乐观而积极的,这就是克尔曼的文学世界给我们的启示。

范稳[7](2018)在《重庆之眼》文中研究表明第一幕:国破山河在1.狼烟邓子儒一生也搞不明白,莱特兄弟为什么要发明飞机。天空本来是属于鸟儿的,人一旦飞上了天,就应了中国的那句成语——无法无天。直到他皓首白头了,每当他仰望重庆的天空时,他都不确定灾难会不会倏然而至。但在一九三九年五月三日这天,山城灰蒙蒙的天空将给他的家族降下一个财神来,同时也是他第二天的婚礼上最为尊贵的客人——上海裕隆纱厂的董事经理罗佑华先生。全面抗战已经打了

费檀[8](2017)在《《坚不可摧》(节选)英译汉实践研究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本篇翻译实践报告研究基于对作家劳拉·希伦布兰德(LauraHillenbrand)的小说《坚不可摧——一个关于生存,抗战和救赎的二战故事》的翻译。笔者运用自己所学的异化翻译理论,通过增译,略译,词性转化等翻译技巧,对小说第一章的内容进行翻译,并且将自己的翻译与王祖宁先生的翻译版本进行对比研究。笔者的翻译是小说第一章节的内容,主要讲述主人公的童年生活,故事时间是在二战以前。由于目前市场上出版的译本只有一种,读者的自主选择空间受限制,笔者旨在翻译能够达到文化交流的小说译本,为读者提供更多的选择,传递原作者写作的情感,让读者更直接感受到小说的魅力,了解原作者想要传达的坚不可摧的精神,鼓舞更多的中国读者学习主人公身上勇敢的品质。笔者在翻译过程中用功能派翻译理论家的目的论三原则为指导,力求译文与原文能在语义,文化和语言特点等方面实现切合,使得读者在阅读译文中能有与原作者面对面交流的感受,体会到作者的用意和语言风格。笔者从目的,忠实,连贯三个原则把握原文的翻译,采用多种方法解释文化差异。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目的论对于此类纪实性小说翻译的理论指导有着重要意义,笔者认为要想翻译出好的作品,不仅要掌握翻译方法,更要保持高昂的学习和打磨精神。

陈实[9](2017)在《伪满洲国童话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伪满洲国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期间,殖民者将童话作为意识形态宣传和文化侵略的一种工具,指派或倡导作家创作一种将“五族协和”“王道乐土”等殖民宣传植入其中的童话,意在教育和影响青少年。同时,一些爱好童话创作的作家和文学爱好者,以“附逆”“迎合”“解殖”等姿态,发表了数量不可忽视的童话作品,并在伪满洲国后期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学现象。本论文主要由五章构成。第一章从探究伪满洲国童话的源流开始,对伪满洲国的童话概念进行梳理,以这一时期公开出版的童话作品为线索,分析殖民者如何利用童话进行“未来国民”的塑造,分析伪满洲国童话写作的两种分流与多重向度,以此呈现殖民地童话创作的复杂性与特殊性。第二章至第四章,分别以“一刊”“一报”“一人(作家)”的案例形式,对伪满洲国的童话创作进行从平台到作家的全面分析。这三个案例将以实证的方式具体对应第一章中提出的“两种分流及多重向度”:第二章以《满洲学童》作为案例,代表着殖民者的“植入与控制”。对《满洲学童》杂志及其所刊部分童话的考述,将重现伪满洲国“植入式童话”这一创作现象,揭露殖民者对儿童刊物的把控与设置,探讨他们利用童话来虚构乐土的实质。同时,以该杂志上“抗击英美”的童话为例,更深层次分析“献纳文体”的时代寓意,探究童话作家真心与无意的迎合,以此重现殖民地童话创作的纠结与挣扎;第三章以《泰东日报》作为案例,展示两种分流之中较为复杂的“中间层”,这里包含了“把控”“游离”“解殖”等多种形式的童话创作,且“把控”下有“附逆”“合作”“迎合”,“游离”中有“自觉与不自觉”“自我与时局”,“解殖”时有“消解与挣扎”。这些童话创作分流中的多重向度,正是隐藏于《泰东日报》这类报刊的文艺栏目之中。同时本章将着重分析《泰东日报》文艺副刊所掀起的“童话热潮”,并以此追溯伪满洲国时期“关东州”特殊童话土壤与作家源流的形成过程;第四章以伪满洲国时期着名童话作家杨慈灯为案例,将他作为童话作者中“游离与解殖”的代表。该章对杨慈灯的生平进行考证,梳理他在公开媒体上发表的作品,分析其军旅作品与童话作品之间的关系,并着重论述其童话创作中的两个向度。以此展现游离于殖民者“官方意识”之外的童话作家的生存与创作情况;第五章是对伪满洲国“满系”“日系”“蒙系”“俄系”“鲜系”作家多语系、多族群童话创作情况的考察,尽可能地呈现童话创作的交汇处与多样性,以期从伪满洲国各语系及族群童话写作的幻想、植入与附和之中,探究殖民者倡导的“植入式童话”与作家主观意识形态之间“同与异”的撕扯与张力。结语部分则探讨日本殖民者如何全面立体地渲染“新大陆”“新满洲”,如何将“苦海”虚构为“乐土”,并重点分析童话作为“解殖文学”的重要价值。对伪满洲国童话的研究,将再现这一时空的童话写作现象,弥补这一时期童话史料的缺失,衔接童话研究的断层,为中国文学史提供多样性的参考,与其他殖民地文学研究互为烛照、补充与参考,暴露日本殖民者培养“未来国民”的文化殖民计划,从儿童文学参与文化殖民的角度提出新思考,同时也将为这一时期的民族文学、外国文学、翻译文学等研究提供宝贵的资料。

刘霞云[10](2017)在《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文体的文化透视(1978-2013)》文中研究指明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文体为我们研究长篇小说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论文包含两方面的努力,一是从本体视角考察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文体发展演变的大致状貌,二是以存在的文体发展状貌为借镜,将其放置于多元的文化语境中以探究成因。基于此,论文以文化学为主导视角,采用宏观把握与微观分析、理论阐述与文本解读相结合的方法,侧重从文化思潮如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大众文化思潮等来探究其对作家文体选择的影响;从文化资源如地域文化、东方“合和”文化、古典文学传统等对作家的精神渗透来探究文体变异现象的生成;同时,还从作家的文化心理如政治文化心理、代际文化心理、女性文化心理等来分析文体与文化之间密切的互融互渗关系。论文根据本体视角下长篇小说文体发展所表征出的阶段性特征,采用线性论述方式,将新时期以来三十余年分成新时期初、80年代中后期、20世纪末、新世纪以来四个时间段,从结构样式、叙述方式、语言形态等文体要素出发,历时勾勒出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文体发展的大致脉络。在此基础上,再采用共时性论述方式,分别从文化思潮的冲击、文化资源的渗透以及文化心理的诉求等角度剖析文化因素对文体生成的影响。最后,结合文化视角下文体发展现状,对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文体发展的限度及可能性维度做出反思与考量。论文认为,当代长篇小说在时代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创作主体和文类自身发展等多重因素的合力下,已跃居时代中心文类地位,这中心地位不仅体现在作品外在的如出版量、参与作家群体等可量化指标上,还体现在大家对长篇小说文体逐步增温的关注度上。细梳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文体发展的演变镜像,新时期初为缓慢的苏醒和尝试期,80年代中后期为积极的崛起期,20世纪末则进入狂热的实验期,新世纪之后则进入内敛、多元的圆熟探索期,这些足显文界对文体一路走高的关注度。虽然文体本身无高低优劣之分,但作为“有意味”的形式,文体向来注重与作品思想力的有机融合,以此观之,文坛上能做到如此有机融合的作品对应于浩瀚的长篇创作稍显单薄,且由于受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一路走高的文体探索活动中还不乏涌现放逐小说意义,极致追求形式感的形式主义者,而政治文化心理的依附,又使部分作家放逐了小说的表达形式,存有故事本体论倾向。而大众文化对文体的消解、代际文化心理导致作家梯队构成的断代窘况,以及长篇写作大众化所带来的文类常识失范等现象,合在一起促成了文体探索的困境。面对如此限度,良性文学生态的营造、多重文化的汇通与融合等,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不同代际作家之间的良性互动,引导作家对小说文体常识的恪守与突破等,这些又为作家的文体探索提供了强劲的精神支持。从文类本体角度看,文体探索作为当代长篇小说发展非常重要的一种文学现象,它的存在、发展及未来趋势烛照出长篇小说“艺术”地发展史;从创作主体角度看,文体探索的历程是一部中国作家精神心灵的成长史;从诸多影响成因看,文体探索过程又是一部中国文化因子的交织与语境的变迁史。一切文体现象都打上了时代文化的烙印。

二、与好运如影随形并共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与好运如影随形并共舞(论文提纲范文)

(1)太阳转身(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1
    2
    3
    4
第二章
    5
    6
    7
    8
第三章
    9
    10
    11
    12
第四章
    13
    14
    15
    16
第五章
    17
    18
    19
    20
第六章
    21
    22
    23
    24
第七章
    25
    26
    27
    28
第八章
    29
    30
    31
    32
第九章
    33
    34
    35
    36

(2)一百年(外十六首)——献给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论文提纲范文)

我的母亲,我的中华
青山绿水
时代精英
小康人家
军魂之歌
亲亲的黄河滩
民心
想家的女儿
乳名
城里的哥哥咋的啦
小小的我
爱,在身边
雪花情
跳醉俏夕阳

(3)文学翻译的互文性策略研究 ——三部译着的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One An Overview of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1.1 Introduction
    1.2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 texts
        1.2.1 Introduction to the authors
        1.2.2 Introduction to the contents
    1.3 Purposes of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1.4 Structure of the translation report
Chapter Two Preparations for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2.1 Introduction
    2.2 Translation tools selected
    2.3 Translation theories and strategies adopted
    2.4 Translation plans established
    2.5 Summary
Chapter Three Description of the Translation Processes
    3.1 Introduction
    3.2 Comprehending the source texts
    3.3 Organizing the language of the target texts
    3.4 Proofreading the target texts
    3.5 Summary
Chapter Four Intertextuality in the Translation of Three Books
    4.1 Introduction
    4.2 Notes on intertextuality
    4.3 Manifest intertextuality
        4.3.1 Irony
        4.3.2 Negation
        4.3.3 Parody
        4.3.4 Presupposition
    4.4 Interdiscursivity
        4.4.1 Blended interdiscursivity
        4.4.2 Embedded interdiscursivity
        4.4.3 Switched interdiscursivity
        4.4.4 Chained interdiscursivity
    4.5 Summary
Chapter Five The Intertextual Model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5.1 Introduction
    5.2 Previous studies of intertextuality-involved literary translation
        5.2.1 Previous studies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5.2.2 Intertextuality in literature
        5.2.3 Intertextuality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5.3 The intertextual model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5.4 The intertextual principles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5.5 Summary
Chapter Six The Intertextuality-Involve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dopted in the Translation of Three Books
    6.1 Introduction
    6.2 Realignment
    6.3 Enhancement
    6.4 Imitation
    6.5 Supplementation
    6.6 Popularization
    6.7 Summary
Chapter Seven Conclusion
    7.1 Translation experiences
    7.2 Limitations
    7.3 Suggestions
References
Appendixes Source Texts and Target Texts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Acknowledgements
附件

(4)田纳西·威廉斯戏剧在中国的接受和影响(1963-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 国外研究动态
        (二) 国内研究动态
    三、研究目的
    四、选题意义
    五、本论文的研究方法与涉及的主要理论
第一章 励志与颓废的传奇—田纳西·威廉斯及其戏剧创作
    第一节 田纳西·威廉斯的生平与创作历程
        一、田纳西·威廉斯的家世渊源
        二、田纳西·威廉斯的戏剧创作与生活轨迹
        (一) 蹒跚登台(1930—1944)
        (二) 炫目表演(1944—1962)
        (三) 暗淡落幕(1963—1969)
        (四) 孤寂谢幕(1970—1983)
    第二节 田纳西·威廉斯的本色书写
        一、威廉斯剧作之逐性
        (一) 同性恋与文学
        (二) 威廉斯剧作之同性恋书写
        (三) 威廉斯同性恋书写之渊源
        二、威廉斯剧作之疾病
        (一) 疾病与文学
        (二) 威廉斯剧作之疾病书写
        (三) 威廉斯疾病书写之渊源
        三、威廉斯剧作之孤独
        (一) 孤独与文学
        (二) 威廉斯剧作之孤独书写
        (三) 威廉斯孤独书写之渊源
        四、威廉斯剧作之漂泊
        (一) 漂泊与文学
        (二) 威廉斯剧作之漂泊书写
        (三) 威廉斯漂泊书写之渊源
    第三节 田纳西·威廉斯戏剧中的中国形象
        一、欧、美文学及泛文学文本中的中国形象
        (一) 欧洲的中国形象
        (二) 美国的中国形象
        二、威廉斯剧作之中国形象
        (一) 中国形象的书写
        (二) 中国形象书写之溯源
        (三) 中国形象书写之目的
    第四节 田纳西·威廉斯戏剧的艺术贡献
        一、借鉴古希腊戏剧的经典结构
        (一) 高度集中的封闭式结构
        (二) 跌宕有致的开放式结构
        二、借鉴中国戏曲的写意性表现手法
        (一) 高度神似的虚拟动作设定
        (二) 虚拟时空的设置
        三、化用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故事/历史典故
        (一) 神话故事的有机嵌入
        (二) 历史典故的生动融入
        四、设置“隐而不露”的潜台人物
        (一) 潜台人物掌控出场人物的“现时”命运
        (二) 潜台人物暗示出场人物的将来命运
        五、运用物象丰富的象征手法
        (一) 一花一世界
        (二) 一林一社会
        (三) 一虫一人生
        (四) 一物一世间
        (五) 一色一身份
        (六) 一音一情绪
第二章 田纳西·威廉斯戏剧在中国的译介
    第一节 田纳西·威廉斯戏剧在中国的译介语境
        一、美国文学的译介之旅
        (一) 美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
        (二) 美国戏剧在中国的译介
        二、丰富多元的翻译与译介理论语境
        (一) 中国本土翻译与译介理论
        (二) 西方翻译与译介理论
        三、归化、异化翻译策略
    第二节 田纳西·威廉斯戏剧在中国的翻译与出版
        一、大陆译介:“一枝独秀”到“百家争鸣”
        (一) 第一阶段(“十七年”时期) :政治挂帅、一枝独秀
        (二) 第二阶段(1978— ) :聚焦三剧、各抒译见
        二、港、台译介:共谋中抵抗
        (一) 译介背景:不同政治力量在文学中的角逐竞技
        (二) 港、台地区译介概况
        (三) 译介特点:数量少,重视艺术性
    第三节 各具特色的中文译本—威廉斯剧作中译版本比较
        一、“译彩纷呈”的《欲望号街车》四大译本
        (一) 四大译本各自基本特点
        (二) 四大译本呈现的情感倾向性
        (三) 四大译本中各具特色的创造性叛逆翻译
        (四) 四大译本对文化缺省的处理方法
        二、译味悠长的《玻璃动物园》四大译本
        (一) 四大译本各自基本特点
        (二) 四大译本呈现的雅俗之别与情感倾向
        (三) 四大译本各具特色的创造性叛逆翻译
        (四) 四大译本对文化缺省的处理方法
        三、译见不一的《热铁皮屋顶上的猫》两大译本
        (一) 两大译本各自基本特点
        (二) 两大译本呈现的情感倾向性
        (三) 两大译本各具特色的创造性叛逆翻译
        (四) 两大译本对文化缺省的处理方法
第三章 田纳西·威廉斯戏剧在中国的演出
    第一节 永不停歇的“欲望号街车”—《欲望号街车》在中国的搬演与改编演出
        一、《欲望号街车》在中国的演出历程
        (一) 多姿多彩的大陆演出
        (二) 异彩纷呈的港台演出
        二、“野蛮战胜优雅”—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版《欲望号街车》
        (一) 演出概况
        (二) 导演构思
        (三) 生动唯美的舞台呈现
        三、中西合璧的剧坛明珠—北京铁皮屋版《纸牌夜布鲁斯》
        (一) 演出概况
        (二) 导演构思
        (三) 中西合璧的舞台呈现
    第二节 脆弱的玻璃动物之旅—《玻璃动物园》在中国的演出
        一、《玻璃动物园》在中国的演出历程
        (一) 沉寂—爆发的大陆演出
        (二) 持续—稳步的港、澳、台的演出
        二、“生活总是要继续”—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版《玻璃动物园》
        (一) 演出概况
        (二) 导演构思
        (三) 忠实原剧的舞台呈现
    第三节 田纳西·威廉斯其他剧作在中国的搬演
        一、《热铁皮屋顶上的猫》演出概况
        二、《夏与烟》《请爱我一小时》的演出
第四章 田纳西·威廉斯及其戏剧对中国作家的影响
    第一节 同宗异支—田纳西·威廉斯及其他剧作家对中国新时期戏剧的整体影响
        一、新现实主义与精神悲剧的内在影响
        (一) 聚焦社会底层生活
        (二) 高扬人道主义大旗
        (三) 挖掘复杂的人性
        (四) 再现残酷、惨烈的现实
        (五) 凸显小人物的精神悲剧
        二、多姿多彩的戏剧表现手法的影响
        (一) 以外化的方式展现内心
        (二) 借鉴象征手法
        (三) 哀婉浓郁的诗意营造
        (四) “造型戏剧”的中国化实践
    第二节 独怆然而涕下—田纳西·威廉斯对白先勇创作的影响
        一、跨越时空的“相遇”
        (一) 身世境遇的暗合
        (二) 姐弟情深的追思
        (三) 爱荷华大学的杰出校友
        (四) 同性恋的性态取向
        (五) 浓厚的明星崇拜情结
        二、追怀幽思—威廉斯及其剧作对白先勇创作的影响
        (一) 西比尔之哀—对美人迟暮的哀悼
        (二) 阿都尼斯之魅—对同性之爱的赞赏
        (三) 阿瑞斯之怒—对残酷暴力的展示
        (四) 美杜莎之惑—对恶与美的女性的书写
        三、多元归一—威廉斯剧作表现手法对白先勇的影响
        (一) 以心理回忆手法展现百态人生
        (二) 以象征手法展现世态万象
    第三节 哀婉、感伤的记忆—《玻璃动物园》对赵耀民《良辰美景》的影响.
        一、一江春水向东流—时代变迁对美好事物的碾压
        (一) 无可奈何花落去—美好事物渐趋消逝
        (二) 东风无力百花残—奋力挽留美好事物
        (三) 此情可待成追忆—对美的怀念与希冀
        (四) 四顾茫茫已惘然—两剧弥漫的悲剧性
        二、乱花渐入迷人眼—《玻璃动物园》表现形式和技巧、手法对《良辰美景》的影响
        (一) 两剧“演出说明”之间存在明显的影响—借鉴关系
        (二) 两剧均设置叙述者
        (三) 心理外化手法的借鉴
        (四) 人物设置方面的影响
        (五) 象征运用的类同性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5)生存体验 ——莫言小说的民族性与世界性读解(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莫言研究现状概述
        1.2.2 海外莫言作品传播、研究概述
    1.3 论文的理论框架和写作思路
    1.4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体验的视域:生存体验与文学的体验性表现
    2.1 体验与生存体验:文学创作的本原性探寻
        2.1.1 体验的切入:文学活动的原点与指向
        2.1.2 体验的书写:源于生存源于主体的共生共存
        2.1.3 体验的重构:对传统经验的借鉴与传承
    2.2 莫言的生存体验: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文学交流
        2.2.1 生存体验:乡土经验与民族性的承载
        2.2.2 民间立场:民族精神与中国故事的生成
        2.2.3 体验性言说:生命话语与世界性品格的感觉性汇通
第3章 体验的“血地”:高密故乡的生命根基
    3.1 故乡的生命根性与文学地理的源头
        3.1.1 土地的承载:安身立命的“家”
        3.1.2 生命的寓言:动植物的灵性及其隐喻
        3.1.3 农民的形象:乡野性情与生命的强力
    3.2 故乡的文化根性:历史性的积淀与民族性的传承
        3.2.1 民间故事:志怪神话与鬼狐幻化的理想世界
        3.2.2 民间艺术:茂腔与忧郁悲凉曲调的情感寄托
        3.2.3 民俗信仰:民风巫术与因果报应的原始崇拜
        3.2.4 民间视角:管氏家族的传奇经历与生存智慧
    3.3 故乡的生存体验:人性探微与生命存在的焦虑
        3.3.1 饥饿情结:苦难的原初记忆带来生存现实的执着批判
        3.3.2 孤独幽闭:自卑的性格与文学创作的感觉化言说
        3.3.3 精神创伤:焦虑的创作心理与生命本体的超验性追求
第4章 体验性的文学理念:“用感觉赋予文学生命”
    4.1 故乡情结:源于生命体验的为内心而写作
        4.1.1 生命体验:文学的原创性与“影响的焦虑”
        4.1.2 人性与人心:自由地表现人的复杂多义的本性
    4.2 故乡记忆:源于民间生命体验的创作资源
        4.2.1 农民与土地:回归土地的作为老百姓而写作
        4.2.2 传奇与历史:心灵史的描述与英雄情结的变种
        4.2.3 苦难与命运:中国经验和中国感受的大悲悯
    4.3 故乡想象:源于“血地”父母之邦的感觉化言说
        4.3.1 发现故乡:对人类普遍认可的情感的揭示
        4.3.2 民间写作:超越故乡的自我个性化写作
        4.3.3 现实主义主流:作家主观体验的介入性契合
        4.3.4 想象与虚构:用感觉赋予小说人物以生命
第5章 体验中的生命谱系:生存本能与生命本体论的焦虑书写
    5.1 生存与身体的献祭:生存体验与生命谱系的建构
        5.1.1 身体体验:生存欲望与生命自由存在的挣扎呼唤
        5.1.2 生存体验:乡村生活与民间伦理道德的怅惘叩问
        5.1.3 平民记忆:个体体验与历史发展轨迹的博弈较量
    5.2 人与生命的实践:生命强力与生存极限的奇崛喧嚣
        5.2.1 “我”:敏感羸弱的金童与灵魂炼狱的磨难
        5.2.2 “我母亲”:最宽容最坚强的胸怀与生殖女神的屈辱沧桑
        5.2.3 “我爷爷”:最丑陋最英雄的性格与生命意志的自由不羁
    5.3 体验与感觉化的描述:人鬼神共舞与东方想象主义的狂欢
        5.3.1 意象与主题象征:中国故事借助东方想象而丰富而张扬
        5.3.2 体验与结构情节:叙事时间伴随生命体验而敞开而断裂
        5.3.3 超验与美感语言:民间艺术倚重生命气息而释放而怪诞
第6章 体验与超越:生存体验与乡土中国的世界性交流
    6.1 生存的体验:个性体验与生命本体意义的普适性关怀
        6.1.1 底层的生存体验:个体生命与生存现实的挣扎和自我博弈
        6.1.2 民间的道德理想:个体自由与传统理性之间的寻找探索
    6.2 主体的体验:自我存在与乡土中国经验的批判性指向
        6.2.1 现实性批判:自我主体的叙事与人道主义的人性审判
        6.2.2 历史性批判:生命主体的搏斗与民族脊梁的精神呼唤
    6.3 感觉的体验:主观感觉与现代主义艺术的超验性表现
        6.3.1 体验的内向性:现代主义感觉与生命强力的民族性张扬
        6.3.2 体验的超越性:现代主义隐喻与中国故事的世界性沟通
第7章 体验与思辨:中国经验与世界文学的心灵性沟通
    7.1 体验的追问:感性体验面对理性认知的感觉性规避
        7.1.1 生存体验的拘囿:生存物欲与灵魂批判之间的悖论性选择
        7.1.2 审美体验的异质:感性叙事与美感意象之间的迷失性狂欢
    7.2 体验的思辨:现实经验与文学叙事的象征性隐喻
        7.2.1 个体体验的镜像:自我想象与现实真实之间的文学性指向
        7.2.2 文学体验的主体:本土经验与西方文化之间的世界性交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6)文学中的时间话语 ——丹尼尔·克尔曼作品的一种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作家作品与研究现状
    1.1 丹尼尔﹒克尔曼的创作之路
    1.2 研究现状
2.文学外部对时间主题的研究
    2.1 物理学的时间——时间经验的颠覆
    2.2 生物学视角下的时间——滴滴答答的生物钟
    2.3 心理学视角下的时间以及精神疾病
    2.4 哲学视角下的时间
    2.5 时间与永恒——神话和宗教的解释
    2.6 小结
3.克尔曼作品中的时间痛苦
    3.1 线性时间的威胁与痛苦——熵的方向
        3.1.1 死亡迫近
        3.1.2 死亡时刻——特殊的瞬间
        3.1.3 年华老去
        3.1.4 疾病进程
        3.1.4.1 生理疾病:肥胖
        3.1.4.2 心理疾病
        3.1.5 偶然捉弄
    3.2 克服线性时间的尝试——循环时间与“不死者”
        3.2.1 新的起点?——永恒的循环
        3.2.2 不死者
        3.2.3 文本时间——罗莎莉不死
    3.3 迷失的时间维度
        3.3.1 空无的过去
        3.3.2 迷失的未来
        3.3.3 停滞的现在
    3.4 平行世界的文学实现
        3.4.1 通过媒介而来的多重时空
        3.4.2 触摸平行世界
    3.5 小结
4.克尔曼作品中失效的“无时性”乌托邦
    4.1 童年的破碎
    4.2 失败的爱情
    4.3 留不住的瞬间
    4.4 小结
5.结语
缩略语说明
参考文献

(7)重庆之眼(论文提纲范文)

1. 狼烟
2. 星光照耀下的小草
3. 一九三七之夏
4. 玄都观里桃千树
5. 世界主义者
6. 岂曰无衣
7. 与子同仇
8. 前度刘郎今又来
9. 打向老师的耳光
1 0. 空军坟
1 1. 咫尺天涯
1 2. 我本将心向明月
1 3. 落在剧院里的炸弹
1 4. 洗罪
1 5. 私奔

(8)《坚不可摧》(节选)英译汉实践研究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坚不可摧》项目介绍
    1.1《坚不可摧》作者介绍
    1.2 《坚不可摧》文本内容的介绍
    1.3 《坚不可摧》小说翻译的目的与意义
    1.4 《坚不可摧》小说翻译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翻译过程研究
    2.1 译前准备
        2.1.1 《坚不可摧》翻译项目背景介绍
        2.1.2 小说文本特点分析
    2.2 翻译实践过程
        2.2.1 初次翻译完成
        2.2.2 初稿修改与定稿
        2.2.3 定稿的效果
第三章 翻译行为研究
    3.1 目的论及其三原则的介绍
    3.2 目的论与非虚构小说《坚不可摧》汉译原则
        3.2.1 目的原则下《坚不可摧》翻译的灵活性
        3.2.2 忠实原则下《坚不可摧》翻译的准确性
        3.2.3 连贯原则下《坚不可摧》翻译的整体性
第四章 《坚不可摧》翻译具体案例分析
    4.1 《坚不可摧》小说的词语翻译
        4.1.1 名词的翻译
        4.1.2 代词的翻译
        4.1.3 连接词的翻译
        4.1.4 动词的翻译
    4.2 《坚不可摧》小说的句子翻译
        4.2.1 动作描写的翻译
        4.2.2 长难句的翻译
    4.3 《坚不可摧》小说的段落翻译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1 译文
附录2 原文

(9)伪满洲国童话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东亚殖民主义视野下的伪满洲国童话
    第一节 伪满洲国文学史料体系的建立
    第二节 东亚殖民主义视野下的伪满洲国童话
第一章 伪满洲国童话写作与“未来国民”的塑造
    第一节 伪满洲国“童话”的源流
    第二节 何为伪满洲国的童话
    第三节 “未来国民”的塑造
    第四节 伪满洲国童话的勃发
    第五节 童话创作的多重向度
    余论
第二章 《满洲学童》与“植入式童话”
    第一节 殖民者的想象与读物把控
    第二节 《满洲学童》的“精神强化”与“植入式童话”
    第三节 童话中“鬼畜米英”的修辞与实践
    第四节 童话“击灭米英”的时代寓意
    第五节 献纳文体:童话真心与无意的迎合
    余论
第三章 《泰东日报》童话:在形式与立场之间
    第一节 《泰东日报》“童话土壤”的形成
    第二节 辽东半岛“童话的热潮”
    第三节 形式与立场——童话复杂的边界
    余论
第四章 杨慈灯童话的两个向度
    第一节 杨慈灯小传
    第二节 伪满洲国的现实之昼与童话之夜
    第三节 两个向度:奇幻讽刺与幽暗控诉
    余论
第五章 幻想、植入与协和:同与异的张力
    第一节 虚实与浮沉——中国作家的童话创作
    第二节 描绘与把持——“日系”作家的童话创作
    第三节 失语与掺杂——“鲜系”“俄系”文人的无奈
    第四节 幻想、植入与协和:同与异的张力
    余论
结语: “乐土”的建构与解构
    第一节 “王道乐土”的立体虚构
    第二节 作为“解殖文学”的童话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满洲学童》现存原刊目录(共82本)
附录二: 1931-1945年《泰东日报》所刊童话作品目录索引
附录三: 1931-1945年杨慈灯作品目录
附录四: 1945-2017年伪满洲国文学研究论文目录
博士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10)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文体的文化透视(1978-2013)(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题的缘起
    二、研究现状及可开拓空间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意义与价值
第一章 本体视角下长篇小说文体的发展与演变
    第一节 新时期初:落寞的整齐划一
    第二节 80年代中后期:暗涌的异质新构
    第三节 20世纪末:高蹈的实验狂欢
    第四节 新世纪以来:圆熟的多维探索
第二章 文化思潮的冲击与长篇小说的文体革命
    第一节 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与文体的西化
    第二节 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与文体的反叛
    第三节 大众文化思潮与文体的消解
第三章 文化资源的渗透与长篇小说的文体变异
    第一节 立足于地域文化的文体表达
    第二节 东方“合和”文化与文类互融
    第三节 古典文学传统与文体“返祖”
第四章 文化心理的诉求与长篇小说的文体自觉
    第一节 政治文化心理与文体的规约
    第二节 代际文化心理与文体的差异
    第三节 女性文化心理与文体的张力
第五章 限度与维度的长篇小说文体发展考量
    第一节 极致的文化拥趸与文体的局限
    第二节 文学生态的营造与文体的突围
    第三节 文化的汇融与文体发展的可能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四、与好运如影随形并共舞(论文参考文献)

  • [1]太阳转身[J]. 范稳. 当代, 2021(05)
  • [2]一百年(外十六首)——献给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J]. 李严. 音乐天地(音乐创作版), 2020(07)
  • [3]文学翻译的互文性策略研究 ——三部译着的翻译报告[D]. 罗琳.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田纳西·威廉斯戏剧在中国的接受和影响(1963-2018)[D]. 高鲜花.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6)
  • [5]生存体验 ——莫言小说的民族性与世界性读解[D]. 李桂玲. 辽宁大学, 2019(01)
  • [6]文学中的时间话语 ——丹尼尔·克尔曼作品的一种解读[D]. 李雪.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2)
  • [7]重庆之眼[J]. 范稳.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8(01)
  • [8]《坚不可摧》(节选)英译汉实践研究报告[D]. 费檀. 西北大学, 2017(04)
  • [9]伪满洲国童话研究[D]. 陈实.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9)
  • [10]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文体的文化透视(1978-2013)[D]. 刘霞云. 南京师范大学, 2017(12)

标签:;  ;  ;  ;  ;  

与好运共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