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春节患病的应急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穆希琳[1](2021)在《国企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与变迁研究 ——基于YZ厂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各级工会组织实施的正式制度中,工会互助制度属于工会保障职能中兼具职工集体福利和困难职工帮扶双重主题的制度形式。该制度的生成是结构互构与个体需求的复合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内制度的表现样态呈现区别化,本文对工会互助制度发展阶段的划分将厘清制度的发展脉络,对各阶段制度内容和运行实际效果的分析是归纳制度阶段特征的依据。而在工会互助制度变迁的逻辑体系中,原有的制度生成结构发生变化,作为工会组织“自我赋能”的中层力量崛起发挥着创新工会互助制度组织形态的作用。对工会互助制度的研究将原本呈现为割裂状态的工会互助制度典型阶段融汇为一脉相承的制度发展过程,并且将静态的制度呈现以动态演进的方式开展研究。通过构建“结构—需求—制度”的分析框架,将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和变迁的动力要素划分为“宏观制度—单位组织”的多重制度逻辑结构,又将个体需求的满足程度使用“认同—行动”双重维度进行类型划分。通过分析强化了“中层组织”在制度变迁中不可忽视的关键力量,中层组织呈现单位组织“退场”、上级工会组织“入场”。工会组织通过市场化机制的尝试达到“自我赋能”,这一外在突生的力量为工会互助制度变迁提供了全新的组织形态。本研究选择东北地区国有大型企业YZ厂作为田野调查点开展实证研究。YZ厂建厂历史悠久,工会互助制度发展历程完善,并且当下YZ厂仍保留单位内外多种互助制度并行,在参与上级工会职工互助保障的主流互助制度之外,在单位内部按年度职工仍开展向厂内互助基金会捐款。本研究采用社会学定性分析方法中的实地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将该厂1955年建厂初期至1995年间在工会会员之间实行的以“互助储金会”为代表的经济互助制度,结合“生活服务小组”、“思想互助小组”等为代表的劳力互助制度和思想互助制度,统称为工会互助制度的“初样态”。将1995年后参与中国职工保险互助会C市办事处组织的以职工医疗互助为主要内容的“职工互助保障”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工会互助制度的“新样态”。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处于低位时期,收入分配制度遵循平均主义基础上的按劳分配,职工收入长期处于较低水平成为客观现实。社会管理领域国家以单位体制将个体纳入单位组织中便于管理及整合,单位组织也成为国家向个体提供福利待遇的中间组织。本论文所研究的国有企业在单位体制时期是典型的能够为单位成员提供近乎全覆盖福利、单位成员对单位组织依附黏性较强的单位组织。从自上而下的结构角度而言,国家经济社会的宏观制度要求单位组织承担国家意志的传达者、国家资源的提供者角色,纳入代表着“国家”的单位组织中的个体依靠单位解决自身的困境成为该历史阶段下理所当然的选择。这是国家制度对单位组织内部成员互助行为的社会建构。从自下而上的结构角度而言,在企业与国家“同构”之下的国有企业工会,听从党委领导并为行政部门分忧是其重要的政治任务,在国家总体资源供给量不足的局限下,动员群众力量展开互助互济活动成为工会的理性选择。把单位成员的问题在单位组织的场域内解决,这是单位组织“向上负责”的反馈表现。在国家宏观制度与中层单位组织的互构结构之外,大量职工存在临时性经济借贷需求这样微观个体的实际需求也是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要素。笔者通过对YZ厂工会互助制度发展过程的研究认为互助制度的变迁是对原有互助制度中呈现正反馈递增的设置予以保留,在此基础上采取渐进式变迁的方式,符合职工对工会互助制度发展的预期惯性,也符合制度制定的主体工会组织的功能定位。由于工会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功能侧重有所区别,工会互助制度也随之呈现了从“解群众之困”到“筑风险补充保障”的功能偏重转向。在单位体制之下,工会是生产性行政单位的企业同盟者或建设伙伴。因此工会组织为单位行政减轻负担的同时还要为职工群体缓解压力,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工人的生活福利工作,将出现临时经济困难的职工“揽”到工会职责份内,采取广泛依靠群众力量、解决群众自身问题的方式设立“互助储金会”,这是工会对稳定单位体制的有效的助益方式之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职工互助保障的群体边界相较单位体制时期工会互助制度范围扩大。职工互助保障将一事一时的工会“送温暖活动”转变为覆盖全年的帮扶救助长效机制,将工会单向“施惠”转变为职工双向多元互助参与。笔者通过对YZ厂工会互助制度的研究认为互助制度的当代价值不仅在于为职工提供风险补充保障,更在于“重塑”单位内部职工间相互关爱的凝聚力。“在内”有单位组织对“单位人”的关怀,“单位人”以尽心完成职业目标作为对单位组织的回馈;“在外”利用大数法则的职工互助保障,是低投入的非营利性的风险补充补充保障。笔者认为工会互助制度的发展进路应在维护职工保障权益的原则上拓展多层次多元化的互助保障体系,配合“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过程中的下岗职工、人数日渐增加的离退休职工、互联网平台灵活就业职工等群体设置有工会特色的互助保障制度,这也将是工会迎合职工民意需求增强持续创新能力持续“赋能”的表现。
东方明,魏迟婴[2](2021)在《命运如丝(长篇纪实连载)》文中研究表明第一章 "悬办"这是萧顺德有生以来遭遇的最大的一桩蹊跷事:明明昨天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谭处长跟他谈话时说得很清楚的,让他去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安局充实干部处领导班子,待到他今天拿着市委组织部的介绍信前往市局报到时,扬帆副局长跟他见了面,说了几句话,这事儿就不见影子了!要说扬帆,跟萧顺德也算得上半个熟人,皖南事变后扬帆担任新四军军法处长时,萧顺德就是军部警卫团的连指导员。尽管没有直接的工作关系,可是天天抬头不见低头见,
李秋霞[3](2021)在《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经济影响与应急处置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苏星月[4](2021)在《《人民日报》与《新京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框架对比研究 ——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报道为例》文中指出随着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越来越大,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不计其数。在抗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过程中,媒体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媒体是信息流动的桥梁,媒体及时报道,不仅可以让公众了解事件的严重性,掌握防控应对的策略,还可以稳定民心和社会治安。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媒体如何构建报道框架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笔者阅读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的文献资料,结合目前的研究和分析,将《人民日报》和《新京报》的电子报作为研究对象,认真收集两家报纸从2019年12月30日至2020年9月8日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报道,将2357篇报道作为研究样本,运用文本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立足于框架理论,从《人民日报》和《新京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报道的主题框架、报道内容、消息来源、报道方式和报道基调五个角度对研究样本进行描述,比较《人民日报》和《新京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报道框架的相同点,分析二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报道框架的不同点,归纳二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报道框架的特点,反思《人民日报》和《新京报》在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框架中的不足,提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框架的优化建议。本文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个部分是绪论,在本章中,首先对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的理论意义、实际意义进行描述,然后对框架理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报道进行文献综述,最后介绍研究对象,交代研究样本及样本采集时间,并对采用的研究方法进行阐述。第二个部分是对《人民日报》和《新京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报道进行样本描述,结合2357篇报道,统计分析二者主题框架、报道基调、报道内容、消息来源、报道体裁的分布情况和占比情况。第三个部分是结合数据分析,归纳《人民日报》和《新京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报道框架的相同点、不同点及特点。两家报纸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报道框架的相同点主要体现在主题框架、消息来源、报道体裁和报道基调四个方面,二者在报道主题框架的建构上以“政府形象框架”为主,侧重于将“政府官员”作为消息来源,将“消息”作为报道体裁,以正面报道为主。二者报道框架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相较于《人民日报》,《新京报》更重视“人情趣味框架”,这与其都市报的定位息息相关;《新京报》的消息来源比《人民日报》更丰富,其报道的消息来源不仅有政府官员、抗疫一线人员、外国政府与国际组织、专家学者,还有出租车司机、大学生、公益人士、职员、教师、公务员、法律工作者、心理师、志愿者。虽然《人民日报》和《新京报》的负面报道占比都不大,但是在负面报道的内容上存在差别,《人民日报》的负面报道主要是关于国际疫情发展趋势,负面报道内容主要为国外疫情严重化、疫情对国际社会的消极影响、美国消极抗疫。而《新京报》不仅报道了国外的疫情情况,还对国内严峻的疫情趋势、牺牲的抗疫人员、抗疫不利的官员、不合理的防疫措施进行报道。《人民日报》的报道框架特点为以整合与引导为主,报道对全国各地的抗疫资讯进行整合报道,并针对不同的抗疫时期,对受众进行不同的引导。而《新京报》的报道框架特定体现为监督和市场并重,《新京报》的第二版多为媒体人及受众对抗疫相关措施、政策的评价,充分体现了媒体的监督功能,此外《新京报》的报道框架受市场影响,报道内容跟随当期热点进行调整,例如2020年7月是我国的高考,且当月我国遭遇洪涝灾害,在此期间,《新京报》的头版及其他版面面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报道数量大幅度减少,新闻议题大多是关于高考和防汛救灾。第四个部分是对《人民日报》和《新京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框架进行反思,并提出优化建议。
薛永强[5](2021)在《浙江省疫病防治与公共卫生建设研究(1927-1937)》文中研究指明清末民国时期浙江省疫病频生,严重损害了百姓的生命健康及生产生活。在此压力下,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浙江积极构建本省的疫病防控机制,通过设置防疫机构、颁布相关法规、建立疫情报告制度等,致力于疫病的救治与预防工作。浙江省防疫事业的推进涉及应急性疫病救治和预防性公共卫生建设两个方面,二者共同推动浙江防疫事业走上正轨。应急性疫病救治方面,政府根据疫病种类,设置专项防治机关,调查疾病成因,开展防治工作。在疫病救治过程中,政府还联合社会力量防疫,有效快速地扑灭疫情,降低危害。预防性公共卫生建设方面,涉及环境卫生、饮食卫生、学校卫生、卫生运动等多个路径。在具体实践中,政府与群众的观念、利益出现了矛盾,民众的犹疑观望也导致防疫工作一度停滞。随着政府的宣传教育及防疫措施取得成效,民众开始转变观念,积极配合防疫。尽管在建设防疫机制过程中,时常面临经费、资源、人才奇缺等因素的掣肘,但浙江省防疫机制的初步建立,对于疫病防治而言事半功倍,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善了浙江地区的卫生状况。
刘子吟[6](2021)在《地方政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研究 ——以B市应对COVID-19疫情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带来的各种风险一直存在,对这类事件的应急应对过程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正是事发地方的政府。相比日常的行政管理,地方政府应对这类事件的效果,更加可以体现事发地政府各层面治理能力。本文以B市应对突然爆发的新冠病毒疫情过程为案例进行分析,笔者在论文撰写过程中,通过官方网站和搜集B市的疫情数据,将众多政府政策进行了分类梳理和总结,从统筹组织、防控决策、基层执行等方面细致分析了B市在疫情爆发时的应对措施,同时指出了在疫情防控中的不足,并针对这些防控不足的表现逐条分析根源性成因,探索地方政府应当如何有针对性地改进,如何进一步提高应急能力,更加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科学有效决策。针对这一次事件,B市地方政府成立防控应急指挥部并以此为临时指挥核心,采取各类公共卫生干预手段和物理隔断方式阻隔疫情蔓延,保证社会稳定。最为行之有效的措施有严格感染者和接触者轨迹监控、活禽交易阶段性休市、控制群体活动、交通管制、全面佩戴口罩、统筹各部门落实配套政策等。但是该市存在统筹应对经验较少、预防教育投入不够、初期地方决策滞后、缺乏执行细则指引的问题,本题将其归纳为统筹能力、预防能力、决策能力、执行能力四个层面政府能力不足的原因。根据存在的问题,结合地方实践和国内经验,本题对这四个层面的政府行为提出了建议,一是明确权责划分以提升政府统筹能力,二是加强预防管理以提升政府预防能力,三是加强组织建设和信息集成以提升政府决策能力,四是健全基层管理和联络制度以提升政府执行能力。希望本题的分析和建议能对地方政府实际应对能力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
王栋升[7](2021)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下中国公共卫生治理完善对策探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镇化进程的持续加快,各类风险因素也在逐步增加,风险社会正在加速到来。一方面,从2003年的SARS事件到2013年的N9禽流感事件再到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事件,人类与传染病相伴越来越成为一种常态,传染病疫情的泛滥对公众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极大地制约了社会发展,已经成为人类发展无法回避的问题。另一方面,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公共卫生治理敲响了警钟,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属于一起较为严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它在对我国经济社会造成巨大冲击的同时也严重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治理体系的短板与不足。因此,如何有效阻断重大传染病疫情扩散、加强公共卫生治理体系建设是一项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本研究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为宏观背景,以我国公共卫生治理的体制机制及其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应急防控中的实践运作情况为考察对象,具体探讨我国公共卫生治理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其深层次原因,从多元角度提出科学合理的对策建议,以期对我国公共卫生治理路径的拓展、治理体系的完善具有参考和引导意义。
孟肖[8](2021)在《河北农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保定市M村抗击新冠疫情为例》文中研究说明2021年初,河北疫情、黑龙江疫情暴发,与上一轮疫情相比,这次的病例大多集中在农村地区,给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相较于城市而言,农村地区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前沿阵地,也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治理的重点区域和薄弱环节,稍有不慎,将产生严重影响,后果难以想象。新冠肺炎疫情不仅危害大、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更对农村地区人们的健康以及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严重影响了农村地区社会的稳定。同时,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治理的“基石”位置,决定了乡村治理对于整个国家治理的基础性作用。可以说,没有乡村治理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所以,农村地区疫情防控的有力推进不仅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需要,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亟需采取更多有效的行动补齐农村地区疫情防控短板,筑牢农村疫情防控安全线。本论文以保定市M村为具体案例,通过对M村疫情防控期间的举措进行具体的分析,发现河北农村地区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存在应急处置意识淡薄、应急资源配置和应急队伍建设滞后、应急运行机制不健全以及行政管理主体过于单一等问题。并从M村一个点扩展到整个河北农村地区,以小见大,由点及面,从个案研究中归纳、提炼和总结河北农村地区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提出农村突发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完善:一是提高村民应急处置意识,二是完善人力、物资储备调配制度,三是建立协作机制、提高运行能力,四是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危机治理格局等。疫情防控期间,任何疏漏懈怠都有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后果。所以要善于运用法治力量和人文关怀,始终坚持科学管理和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形成覆盖农村每一个角落、联结农村每一位居民的防疫机制和抗疫合力,形成多元主体共同积极参与疫情防控的局面,农村疫情防控安全线就会更加坚不可破。
刘艳秋[9](2021)在《江苏省新冠肺炎疫情时空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型冠状肺炎在春节期间从华南海鲜市场相继在武汉、湖北乃至全国蔓延,其人群易感、潜伏期长等特性致使该新发传染病难以被控制,严重威胁着人类身体健康与社会稳定发展。江苏省地处长江三角洲,作为人口流入大省,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严峻。本文基于病例数据分析江苏省新冠肺炎的时空分布格局,基于社会经济等数据研究感染风险变化的主导因素,并构建患病人群迁徙流动的网络,以期能够为类似新发传染病的传播提供防控建议。本文首先基于贝叶斯时空层次模型对江苏省内新冠肺炎的时空分布格局进行研究,分析其感染的总体时间趋势、总体空间格局、局部变化趋势;然后是对新冠肺炎感染风险的区域差异进行研究,主要是从人群、社会经济等角度基于地理探测器进行探测;最后构建输入输出流网络,并对其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包括:(1)在时空分布的格局上,江苏省新冠肺炎疫情的感染风险先快速上升,然后缓慢下降,感染风险的增长速度远快于其下降速度;新冠肺炎感染风险的空间异质性明显,存在着冷热点转移的现象,其中热点区域先是从苏北地区转移到苏南地区,然后分散在各地级市中,冷点、热点、温点的数量变化表明新冠肺炎的传播是从局部开始扩散;此外,不同时间段内冷热点区域的感染风险变化趋势也存在差异。(2)在感染风险的区域差异探索中,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影响着新冠肺炎感染风险的空间变化。2020年1月22日至1月30日,感染风险变化的主导因素是到武汉距离与人均可支配收入;1月31日至2月6日,感染风险变化的主导因素是人均可支配收入、到武汉距离、每千人拥有医生数、第一产业从业人员;2月7日至2月18日,感染风险变化的主导因素是人均可支配收入与GDP。(3)在输入输出流的传播网络中,徐州市受内部流的影响较为严重,苏州、南京受外部流的影响较为严重;迁徙流一类主要流往苏南地区,迁徙流二类则较均匀地流往全省各区域;此外迁徙流一类与迁徙流二类中湖北省对各地级市的影响都呈下降趋势,省内交互作用则在加强;苏州、南京、连云港在传播网络中处于重要位置。该论文有图29幅,表格22个,参考文献88篇。
禹宁瑶[10](2020)在《农村留守老人政府特例支持体系构建研究 ——基于湘潭农村养老田野调查的分析》文中提出农村留守老人问题是中国社会特有的“新事物”。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和大量青壮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从一定意义上说,大量农村地区已然成为一个规模巨大的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和幼儿园,其生产生活活动基本上就是围绕养老和抚幼两件事展开。农村留守老人问题因农村改革政策而衍生,是经长期累积而成的复杂社会问题。留守老人经历了主动型安排、被动型接受和分工型选择的阶段性历史变化,这意味着中国留守老人问题将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存在。本研究紧紧围绕政府对留守老人“做过什么”、“做得如何”、“需要做什么”“如何做”的关键问题展开考察。从“一个村庄的中国养老”的田野调查着手,面对面感受老人的苦辣酸甜,从一个个生动具体的口述故事和感受中,抽丝剥茧,寻找问题的由来、发展的轨迹、问题的症结、解决的良方,最终提出了农村留守老人政府特例支持“影子赡养人”理论及其体系构架的研究结论。本研究对留守老人问题特性作了规律性考察。首次界定农村留守老人是与子女或其他赡养人、扶养人分开生活6个月以上,两者住所车程时间大于60分钟,独居在农村户籍所在地60岁以上的老人。提出留守老人与非留守老人相比,最大的区别是有子女但子女不在身边共同生活,留守老人养老问题最突出的特征是家庭赡养功能临时性、部分性缺失,老人处于“准事实无人赡养”状态。留守老人养老保障难、健康难、关爱难、发展难的现实背后是农村养老价值文化的严重缺失,养老观念上的“三只无形的手”——全生命周期不平等照护观念、“孝文化”名义下的养老公共责任的缺失、无限家庭和社会责任的“健全人”社会定位,将农村老人在家庭、社会、国家的角色定位中置于不利地位。留守老人养老的时间阶段性、身份流动性和安排的过渡性特征决定其养老的“过桥”性质,属于特例养老,与农村常态养老、兜底养老共同构成农村养老“三角”形态。本研究从纵向历史观察、横向事件比较的“十字”时空维度,考察留守老人政府特例支持的历史过程和问题症结。指出农村留守老人政府特例支持处于基于老人自食其力基础上的“急难补救”式支持的阶段,家庭具有托底养老保障功能,而非政府。政府责任与角色错位应予纠正,支持保障方向应调整,“保基本”制度功能设计应纠偏,政策工具空间待优化。本研究基于扎根理论方法探索留守老人养老评价体系和方法,为政府支持提供导向。首次分析了中国社会养老“剩饭现象”,提出养老“剩饭指数”理论,构建了留守老人养老评价剩饭指数由通话指数、收入稳定指数、医疗照护指数、打牌指数“四维子指数”及16个具体指标组成的评估公式与模型,用以衡量需求与供给匹配程度,更加准确判断老人生活状态和照料情况,为政策制定和服务改善提供更加精准的依据和标准。本研究在元治理理论指导下探索发现留守老人政府特例支持的直接理论基础,首次提出了“影子赡养人”理论。影子赡养人是指在法定赡养人因非主观故意造成赡养义务履行暂时性、部分性缺失时,为老人提供临时性养老帮助的责任主体。它是对法定赡养人角色和责任的临时性、部分性的替代,是在家庭赡养人功能失效时替代发生作用。影子赡养人准确定性了政府特例支持的属性,高度概括了政府特例支持的核心要义,为分析和解决留守老人问题提供一个新的理论视角。根据这一理论观点,政府对留守老人的支持,首要的理论依据是老人赡养实现程度,而不是谁是法定赡养人的问题,但凡有赡养缺失情形,“影子赡养人”就发挥“拾遗补缺”作用,为养老“剩饭现象”治理提供基本理论遵循。本研究依据“影子赡养人”理论,全新构架留守老人政府特例支持“影子赡养人功能桥”体系。其最大特点在于坚持留守老人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从“赡养”角度设定支持内容,从“过桥”性质选择支持路径,针对性、目的性强,较好解决了留守老人政府支持理论与实践“脱钩”的问题,探索了留守老人问题相对“闭环”的解决方案,是对养老社会支持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为当前农村养老改革的深入推进提供有益参考。
二、春节患病的应急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春节患病的应急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国企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与变迁研究 ——基于YZ厂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与问题提出 |
1.1.1 选题缘起 |
1.1.2 问题提出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2.1 工会 |
1.2.2 工会会员与单位成员 |
1.2.3 互助互济 |
1.2.4 工会互助制度 |
1.3 理论基础与解释框架 |
1.3.1 理论基础:制度生成与变迁理论 |
1.3.2 解释框架:“结构—需求—制度”分析框架 |
1.3.3 论文篇章结构 |
1.4 研究对象情况介绍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意义 |
1.6.1 理论意义 |
1.6.2 现实意义 |
第2章 相关文献回顾与述评 |
2.1 国内文献回顾 |
2.1.1 工会角色与组织运行研究 |
2.1.2 工会功能与改革研究 |
2.1.3 互助价值传统与互助实践研究 |
2.1.4 工会互助保障研究 |
2.2 国外文献回顾 |
2.2.1 工会角色与组织运行研究 |
2.2.2 工会功能与改革研究 |
2.2.3 互助思想与互助组织研究 |
2.3 既有学术贡献与局限 |
2.3.1 学术贡献 |
2.3.2 研究局限 |
第3章 工会互助制度生成的背景分析 |
3.1 制度下沉: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催生互助“刚性需求” |
3.1.1 计划经济时期经济水平与收入分配制度的局限 |
3.1.2 单位制初期国有企业“纵横交错”管理体系下的工会组织 |
3.1.3 单位制初期的工会保障职能 |
3.2 组织反馈:单位成员团结模式的有机形塑 |
3.2.1 发挥工会“政治动员”组织者的作用 |
3.2.2 互助行为优化单位成员社会互动结构 |
3.2.3 集体主义思想成为单位体制时期价值取向 |
3.3 个体需求:满足计划经济时期单位成员基本生活保障需求 |
3.3.1 脱离剥削性质的旧时民间借贷组织的需求 |
3.3.2 大量单位成员存在应急借款的需求 |
3.3.3 缓解单位成员家属“后顾之忧”的需求 |
第4章 计划经济时期工会互助制度的“初样态” |
4.1 工会互助制度“初样态”的运行和功能 |
4.1.1 建国初期工人阶级互助实践 |
4.1.2 工会互助制度的运行过程 |
4.1.3 工会互助制度“初样态”的功能 |
4.2 YZ厂工会互助制度“初样态”的内容和特点 |
4.2.1 “互助储金会”——经济互助制度 |
4.2.2 “生活服务小组”——劳力互助制度 |
4.2.3 “思想互助小组”——思想互助制度 |
4.2.4 由“输血”到“造血”的互助基金会 |
4.3 单位成员对工会互助制度“初样态”的行动回应 |
4.3.1 单位成员“支持型”行动 |
4.3.2 单位成员“妥协型”行动 |
4.3.3 单位成员“观望型”行动 |
4.3.4 单位成员“排斥型”行动 |
第5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工会互助制度的“新样态” |
5.1 工会互助制度“新样态”的特点和功能 |
5.1.1 从路径依赖视角解析工会互助制度“新样态” |
5.1.2 职工互助保障区别于商业保险的独特价值 |
5.1.3 互助制度助力工会打造全方位保障“品牌” |
5.2 YZ厂工会互助制度“新样态”的表现形式 |
5.2.1 YZ厂参与职工互助保障的必要性 |
5.2.2 双轨互助制度并行的YZ厂特色 |
5.2.3 对制度目标和成效的认同激发参与动力 |
5.3 单位成员对工会互助制度“新样态”的行动回应 |
5.3.1 单位成员“支持型”行动 |
5.3.2 单位成员“妥协型”行动 |
5.3.3 单位成员“观望型”行动 |
5.3.4 单位成员“排斥型”行动 |
第6章 工会互助制度的变迁逻辑分析 |
6.1 宏观制度对中层赋能和个体需求的决定作用 |
6.1.1 国家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作用 |
6.1.2 单位由行政性整合转向利益性整合 |
6.1.3 “国家—单位保障”进阶“国家—社会保障” |
6.2 中层赋能的“强化”促生互助组织新形态 |
6.2.1 向上贯彻:上级工会“在场”重塑互助边界 |
6.2.2 向下回应:发挥工会组织联系职工的“桥梁纽带” |
6.2.3 自我赋能:工会组织市场化“跨界” |
6.3 微观个体为宏观结构和中层赋能提供经验建构 |
6.3.1 “搭便车”的群体惰性助推互助行为制度化 |
6.3.2 “由借到挣”的行为逻辑嵌入互助基金会的运营理念 |
6.3.3 “风险自担”的制度常态激发工会互助保障的转型 |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
7.1 主要结论 |
7.1.1 工会互助制度生成的复合因素 |
7.1.2 工会互助制度变迁不可忽视的“中层力量” |
7.1.3 工会互助制度的现实意义 |
7.2 研究不足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访谈提纲 |
附录2:受访者基本信息表(以访谈时间先后排序) |
附录3:《互助储金会组织通则》 |
附录4:《中国职工保险互助会章程》 |
附录5:中国职工保险互助会C市办事处开展的职工互助保障类型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
致谢 |
(2)命运如丝(长篇纪实连载)(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悬办” |
第二章 失踪的“特费” |
第三章 寻找“青痣瘢” |
第四章 烈士遗物 |
第五章 醉春楼遇险 |
第六章 外国神父 |
第七章 黑衣人之谜 |
第八章 国药号老板 |
第九章 油锅捞秤砣 |
第十章 蹊跷的爆炸案 |
第十一章 三官镇惊变 |
第十二章 三友观夜谈 |
第十三章 曹家渡劫案 |
第十四章 镇长之死 |
第十五章 车行老板的隐秘 |
第十六章 狭路相逢 |
第十七章 “叛徒”的女儿 |
(4)《人民日报》与《新京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框架对比研究 ——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报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一、框架理论研究综述 |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样本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人民日报》与《新京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报道的样本描述 |
第一节 研究类目构建 |
一、报道主题框架 |
二、报道基调 |
三、报道内容 |
四、消息来源 |
五、报道体裁 |
第二节 《人民日报》与《新京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报道框架 |
一、《人民日报》与《新京报》主题框架分布情况 |
二、《人民日报》与《新京报》报道基调分布情况 |
三、《人民日报》与《新京报》报道内容分布情况 |
四、《人民日报》与《新京报》消息来源分布情况 |
五、《人民日报》与《新京报》报道体裁分布情况 |
第二章 《人民日报》与《新京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报道框架的异同及特点 |
第一节 《人民日报》与《新京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报道框架相同点 |
一、主题框架以“政府形象框架”为主 |
二、消息来源偏向使用“政府官员” |
三、偏用消息体裁 |
四、报道基调以正面为主 |
第二节 《人民日报》与《新京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报道框架不同点 |
一、《新京报》比《人民日报》更加注重“人情趣味”框架 |
二、《新京报》消息来源比《人民日报》丰富 |
三、《人民日报》与《新京报》的报道基调和而不同 |
第三节 《人民日报》与《新京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报道框架特点 |
一、 《人民日报》整合与引导为主的新闻框架 |
二、《新京报》市场与监督并重的新闻框架 |
第三章 《人民日报》与《新京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框架的反思及建议 |
第一节 《人民日报》与《新京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框架的反思 |
一、疫情潜伏期,媒体“失语” |
二、消息来源固定化,缺少民众的声音 |
三、正面报道与负面报道失衡 |
第二节 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报道框架的提升路径 |
一、把握关键节点,统筹报道工作 |
二、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报道机制 |
三、倾听民众的声音 |
四、平衡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表A:《人民日报》研究样本汇总 |
附表B:《新京报》研究样本汇总 |
致谢 |
(5)浙江省疫病防治与公共卫生建设研究(1927-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浙江省疫病传播概况 |
1.1 疫病传播状况 |
1.1.1 烈性传染病 |
1.1.2 急性传染病 |
1.1.3 慢性传染病 |
1.1.4 寄生虫病 |
1.2 疫病传播原因分析 |
1.2.1 浙江省自然环境 |
1.2.2 社会文化因素 |
1.3 疫病传播特点分析 |
1.3.1 病种多样,呈季节性、地域性特征 |
1.3.2 灾异与疫情相伴 |
1.3.3 疫情频繁,致死率高 |
第二章 浙江省防疫机制建设 |
2.1 浙江省卫生行政体系建设 |
2.1.1 省级卫生行政机构 |
2.1.2 市(县)卫生行政机构 |
2.2 卫生防疫机制的构建 |
2.2.1 建立疫情报告制度 |
2.2.2 建立卫生防疫机构 |
第三章 浙江省疫病应急救治 |
3.1 浙江省疫病官方应对 |
3.1.1 官方应急救治的常规举措 |
3.1.2 以血吸虫、姜片虫为中心考察官方应急救治 |
3.2 社会应对 |
3.2.1 民间的自发防疫 |
3.2.2 红十字会的慈善防疫 |
3.2.3 教会医院的福音防疫 |
第四章 浙江省疫病防控下的公共卫生建设 |
4.1 环境卫生 |
4.1.1 街道清洁与垃圾处理 |
4.1.2 粪便管理和厕所改良 |
4.1.3 殡葬管理 |
4.1.4 公共场所的卫生监管 |
4.2 饮食卫生 |
4.2.1 饮水改良 |
4.2.2 食品监管 |
4.3 学校卫生 |
4.3.1 颁布规则,成立学校卫生委员会 |
4.3.2 卫生教育与宣传 |
4.3.3 健康教育与防疫 |
4.4 卫生运动与婴儿健康比赛 |
第五章 疫病防治与公共卫生建设成效 |
5.1 浙江省疫病防治成就 |
5.1.1 初步建立疫病防治机制 |
5.1.2 一定程度上转变民众卫生防疫观念 |
5.2 浙江省疫病防治与公共卫生建设的不足 |
5.2.1 经费不足,资源分配不均 |
5.2.2 人才短缺,卫生防疫机制不健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地方政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研究 ——以B市应对COVID-19疫情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文献述评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与存在的不足 |
一、可能的创新 |
二、存在的不足 |
第二章 相关概念 |
第一节 政府能力 |
一、基本概念 |
二、特征阐述 |
第二节 公共危机管理理论 |
一、基本概念 |
二、特征阐述 |
第三章 B市应对COVID-19 疫情的举措 |
第一节 成立应急指挥部:统筹各方主体协同防控 |
一、明确应急指挥部岗责,扎紧预防关口 |
二、部署各方防控工作,发挥多主体合力 |
第二节 实施物理隔断:及时决策阻断病毒传播途径 |
一、暂停或限制群体性活动 |
二、结合行业风险特征布防布控 |
三、持续规范佩戴口罩相关事宜 |
第三节 指导基层防控:社区防控管理网格化 |
一、规定基层工作权责 |
二、处理基层反馈信息 |
第四节 中后期动态防控:出行控制与流调控制相结合 |
一、制定车辆出行防疫规范 |
二、全力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
第四章 COVID-19 疫情初期B市政府应对能力不足的表现及原因 |
第一节 COVID-19 疫情初期B市政府应对能力不足的表现 |
一、疫情初期确诊人数较多 |
二、隔离决策落实不及时 |
三、部分基层政策执行粗放 |
四、预防管理不到位导致群众防控意识较差 |
第二节 COVID-19 疫情初期B市政府应对能力不足的原因 |
一、统筹能力层面: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经验较少 |
二、预防能力层面:公共卫生事件专项预防和宣传投入较少 |
三、决策能力层面:地方政府决策存在滞后性 |
四、执行能力层面:基层组织缺乏防疫细则指引 |
第五章 国内外应对COVID-19 疫情经验及教训 |
第一节 国内COVID-19 疫情应对经验 |
一、国内疫情概况 |
二、国内COVID-19 疫情防控情况 |
第二节 国外COVID-19 疫情应对教训 |
一、国外疫情概况 |
二、国外COVID-19 疫情防控情况 |
第三节 应对COVID-19 疫情的国内经验和国外教训 |
第六章 提高地方政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的建议 |
第一节 明确权责划分以提升政府统筹能力 |
一、发挥党委统揽全局核心作用 |
二、明确划分多主体应对权责 |
第二节 加强预防管理以提升政府预防能力 |
一、强化日常预防教育管理 |
二、强化预警信息发布管理 |
第三节 加强组织建设和信息集成以提升政府决策能力 |
一、加强应急管理组织建设 |
二、拓展信息共享与集成分析 |
第四节 健全基层管理和联络制度以提升政府执行能力 |
一、完善基层应急管理手册 |
二、完善跨部门应急联络制度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下中国公共卫生治理完善对策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二)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三)综合评述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一)研究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下中国公共卫生治理的基础研究 |
第一节 新冠肺炎疫情的相关概念阐释 |
一、冠状病毒与新型冠状病毒的概念 |
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与新冠肺炎疫情的概念 |
三、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含义与特点 |
第二节 传染病的相关概念阐释 |
一、传染病的概念 |
二、传染病疫情的概念 |
三、我国传染病防控体系概述 |
第三节 公共卫生治理的相关概念阐释 |
一、公共卫生的概念 |
二、公共卫生防控的概念 |
三、公共卫生治理的概念、体系及基本构成要素 |
四、公共卫生治理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 |
第四节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下公共卫生治理完善的理论基础 |
一、应急管理理论 |
二、韧性治理理论 |
三、多中心治理理论 |
四、协同治理理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基于新冠疫情防控的中国公共卫生治理问题分析 |
第一节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公共卫生治理的现状 |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治理目标 |
二、政府主导下的治理主体多元并存 |
三、由“应急”到“常态化”治理方式的多样化选择 |
四、“医疗服务体系+疾控中心+社区防控”三位一体的治理体系 |
五、由中央到地方联防联控机制的落实 |
第二节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公共卫生治理存在的问题 |
一、由疫情反复导致“应急”和“常态化”治理目标的间歇性冲突 |
二、由政府为主导的社会自治能力不足 |
三、由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差异导致的防控措施执行力参差不齐 |
四、公共卫生防疫与基层医疗服务以及社区防控的深度融合有待加强 |
五、各地联防联控的具体措施有待协同与对接 |
第三节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公共卫生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政府部门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治理经验的欠缺 |
二、基层社区疫情防控的专职和专业人才缺乏 |
三、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和常态化防控的方式方法创新性不足 |
四、公共卫生防控体系的韧性治理能力较弱 |
五、公共卫生防疫的跨界协作与协同治理机制尚不健全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公共卫生治理完善对策: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经验启示为视角 |
第一节 推进集中统一领导下的分类分级防控 |
一、建立健全公共卫生风险的分级分类指标体系 |
二、明确公共卫生治理的分级分类防控措施 |
三、完善公共卫生治理的信息发布机制 |
第二节 全面提高政府的公共卫生应急治理能力与治理水平 |
一、加强政府在公共卫生应急治理过程中的舆论引导能力建设 |
二、加强政府在公共卫生应急治理过程中的应急主导能力建设 |
三、加强政府在公共卫生应急治理过程中的多方协调能力建设 |
四、加强政府在公共卫生治理过程中的物资保障能力建设 |
第三节 强化公共卫生防控的基层组织架构和职能 |
一、将基层社区纳入公共卫生防控体系 |
二、完善公共卫生防控的基层组织架构和人员配备 |
三、强化基层公共卫生组织的日常防控与风险预警职能 |
第四节 深化公共卫生防控和医疗服务体系的分工协同 |
一、发挥家庭医生的早发现、早防控功能 |
二、促进公共卫生防控和医疗服务体系资源的共建共享 |
三、构建公共卫生防控和医疗服务体系的信息协作平台 |
第五节 加快完善公共卫生风险防范的法律法规 |
一、加快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的公共卫生法律体系 |
二、修订《传染病防治法》中的问题条款 |
三、修订《野生动物保护法》中的问题条款 |
四、全面落实《生物安全法》中的各项规定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期间发表论文 |
(8)河北农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保定市M村抗击新冠疫情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评述 |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内涵 |
2.1.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概念 |
2.1.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内容 |
2.1.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基本原则 |
2.2 农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理论依据 |
2.2.1 危机管理理论 |
2.2.2 协同治理理论 |
第三章 保定市M村疫情防控调查 |
3.1 调查的相关说明 |
3.1.1 研究范式 |
3.1.2 访谈对象及其资料 |
3.2 M村应对新冠疫情的防控管理 |
3.2.1 M村基本情况 |
3.2.2 M村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阶段 |
3.2.3 M村疫情防控措施 |
3.2.4 M村疫情防控措施的成效 |
3.3 农村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主体构成与流程分析 |
3.3.1 主体构成 |
3.3.2 流程分析 |
第四章 河北农村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
4.1 应急处置意识薄弱 |
4.1.1 疾病防治知识的普及率过低 |
4.1.2 村民防控意识薄弱 |
4.2 应急资源配置和应急队伍建设滞后 |
4.2.1 应急资源配置滞后 |
4.2.2 应急队伍的应急能力滞后 |
4.3 应急管理运行机制不健全 |
4.3.1 农村地区监测预警能力不强 |
4.3.2 联防联控机制存在很多漏洞和不足 |
4.3.3 危机后阶段的分析总结不完善 |
4.4 行政管理体制主体单一化 |
4.4.1 过度依赖政府在应急管理中的主导作用 |
4.4.2 农村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社会组织缺失 |
4.4.3 农村社会治理人才短缺、治理主体弱化 |
第五章 完善河北农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措施 |
5.1 提高村民应急处置意识 |
5.1.1 重视疾病防治知识的普及 |
5.1.2 提高农村居民的防控意识 |
5.2 完善人力、物资储备调配制度 |
5.2.1 完善农村应急物资储备调配制度 |
5.2.2 培养高素质卫生应急人才 |
5.3 建立协作机制,提高运行能力 |
5.3.1 完善监测预警机制 |
5.3.2 建立畅快的协作机制 |
5.3.3 建立反馈评价体系 |
5.4 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危机治理格局 |
5.4.1 政府应引导其他主体参与危机应对 |
5.4.2 提高社会组织在危机管理中的参与度 |
5.4.3 培养治理人才,充分发挥“自治”作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9)江苏省新冠肺炎疫情时空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 论文结构 |
2 研究区域概况及数据获取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
2.3 江苏省新冠肺炎病例数据选取 |
3 新冠肺炎时空异质性研究 |
3.1 研究方法 |
3.2 新冠肺炎时空异质性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新冠肺炎感染风险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 |
4.1 研究方法 |
4.2 影响因素选取 |
4.3 新冠肺炎感染风险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新冠肺炎时空传播网络研究 |
5.1 研究方法 |
5.2 In-Out Flow网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农村留守老人政府特例支持体系构建研究 ——基于湘潭农村养老田野调查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缘起及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相关文献回顾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目标及框架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框架 |
1.4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思路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的创新及不足 |
1.5.1 可能的创新点 |
1.5.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2章 核心概念和理论方法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农村留守老人与农村留守老人问题 |
2.1.2 赡养人与影子赡养人 |
2.1.3 常态养老、兜底养老和特例养老 |
2.1.4 政府养老支持与政府养老特例支持 |
2.1.5 养老价值文化与养老剩饭指数 |
2.2 理论方法基础 |
2.2.1 元治理理论 |
2.2.2 扎根理论 |
2.3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
2.3.1 研究方法检讨 |
2.3.2 抽样分析法的运用 |
2.3.3 古城村田野调查 |
2.3.4 特定研究任务的多元方法运用 |
2.3.5 主要数据构成及样本编码 |
第3章 基于古城村折射的留守老人问题历史脉络 |
3.1 古城村养老历史变迁 |
3.1.1 养老发展轨迹 |
3.1.2 养老历史状况 |
3.1.3 养老变化特征 |
3.2 古城村留守老人问题的历史考察 |
3.2.1 留守老人现象的出现及演变过程 |
3.2.2 留守老人问题的出现及环境特征 |
3.2.3 留守老人问题的政策历史背景 |
3.2.4 留守老人问题产生的根源 |
3.3 小结 |
第4章 湘潭市农村留守老人现状分析 |
4.1 湘潭市留守老人概况 |
4.2 数据来源 |
4.3 湘潭市留守老人整体情况分析 |
4.3.1 个体特征分析 |
4.3.2 经济状况 |
4.3.3 身体及生活情况 |
4.3.4 精神状况与社会交往情况 |
4.4 湘潭市留守与非留守老人差异性分析 |
4.5 湘潭市留守老人区域性特征分析 |
4.6 小结 |
第5章 湘潭市农村留守老人政府支持现状分析 |
5.1 政策实施概述 |
5.1.1 农村老人社会保障政策 |
5.1.2 农村养老服务政策 |
5.1.3 农村留守老人专项政策 |
5.2 养老政策内容分析 |
5.2.1 分析对象与方法 |
5.2.2 分析维度 |
5.2.3 政策编码 |
5.2.4 分析结果 |
5.2.5 分析讨论 |
5.3 养老政策效应分析 |
5.3.1 分析对象及方法 |
5.3.2 分项评估结果 |
5.3.3 分析讨论 |
5.4 小结 |
第6章 农村留守老人养老评价“剩饭指数”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
6.1 建模的研究背景 |
6.2 建模的目标任务 |
6.3 基于扎根理论的建模方法选择 |
6.4 数据编码与模型建构 |
6.4.1 开放式编码 |
6.4.2 轴心编码 |
6.4.3 选择性编码 |
6.5 养老评价剩饭指数构成分析 |
6.6 基于养老剩饭指数的评价分析 |
6.7 小结 |
第7章 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需求及政府责任分析 |
7.1 研究设计 |
7.1.1 研究方法和数据处理 |
7.1.2 养老需求构成要素四维设定 |
7.2 农村老人常态养老需求分析 |
7.2.1 需求内容维度分析 |
7.2.2 供给主体维度需求分析 |
7.2.3 支持方式维度需求分析 |
7.2.4 历史变化维度需求分析 |
7.3 农村留守老人特例养老需求分析 |
7.3.1 需求内容维度分析 |
7.3.2 供给主体维度需求分析 |
7.3.3 支持方式维度需求分析 |
7.4 农村留守老人特例养老需求模型 |
7.4.1 农村常态养老与特例养老需求差异性分析 |
7.4.2 农村留守老人特例养老需求模型 |
7.5 基于需求侧的留守老人政府特例支持责任分析 |
7.5.1 养老支持责任的理论基础 |
7.5.2 政府养老责任清单分析 |
7.5.3 政府特例养老支持的主要差距 |
7.6 小结 |
第8章 农村留守老人政府特例支持“影子赡养人功能桥”模型构建及阐释 |
8.1 政府特例支持“影子赡养人”理论的提出 |
8.1.1 理论背景 |
8.1.2 理论发现 |
8.1.3 理论内涵 |
8.1.4 理论意义 |
8.2 政府特例支持“影子赡养人功能桥”模型构建 |
8.2.1 理论基础和方法 |
8.2.2 “影子赡养人功能桥”模型 |
8.3 基础支持系统内涵阐释 |
8.3.1 农村养老价值文化 |
8.3.2 农村养老基础政策 |
8.3.3 养老服务标准 |
8.4 核心支持系统内涵阐释 |
8.4.1 家庭主养支持 |
8.4.2 社会共养支持 |
8.4.3 政府公养支持 |
8.5 制度支持系统内涵阐释 |
8.5.1 “安全屋”机制 |
8.5.2 “蓄水池”机制 |
8.5.3 “长博弈链”机制 |
8.6 小结 |
第9章 农村留守老人政府特例支持体系建设对策 |
9.1 构建家庭主养核心支持政策体系 |
9.1.1 制定全国统一的留守老人认定标准及具体办法 |
9.1.2 建立留守老人健康管理服务制度 |
9.1.3 建立留守老人养老环境支持系统 |
9.1.4 建立留守老人亲情陪护制度 |
9.1.5 试点建立农村以房养老准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制度 |
9.1.6 建立留守老人法律援助制度 |
9.2 构建社会共养核心支持政策体系 |
9.2.1 建立留守老人政府购买服务制度 |
9.2.2 建立邻里互助照料制度 |
9.2.3 完善为老公益创投制度 |
9.2.4 探索设立农村社区互助养老基金 |
9.2.5 推进农村养老价值文化建设 |
9.3 构建政府公养核心支持政策体系 |
9.3.1 建立定期探访制度 |
9.3.2 建立“双困”留守老人护理补贴制度 |
9.3.3 建立资助留守老人购买意外伤害商业保险制度 |
9.3.4 建立留守老年人入住公办养老机构管理办法 |
9.3.5 建立留守老人养老公共服务信息平台 |
9.3.6 建立留守老人应急救援制度 |
9.4 优化农村留守老人养老基础政策环境 |
9.4.1 完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
9.4.2 建立老年人长期照护保险制度 |
9.4.3 建立老年照护救助制度 |
9.4.4 建立养老征信制度 |
9.5 建立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服务标准体系 |
9.5.1 鼓励急需标准的优先研制 |
9.5.2 标准化建设的重点 |
9.6 探索农村留守老人多元化养老模式 |
9.6.1 多元养老模式的比较与选择 |
9.6.2 医养结合介入实验启示 |
9.6.3 积极养老模式的植入 |
第10章 结论与展望 |
10.1 基本结论 |
10.2 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附录 B 调查研究资料 |
附件1 湘潭市留守老人问卷调查表 |
附件2 湘潭市老人日常活动困难程度问卷调查表 |
附件3 湘潭县留守老人入户访谈提纲 |
附件4 湘潭市留守老人养老评价问卷调查表 |
附件5 湘潭市非留守老人问卷调查表 |
附件6 湘潭县古城村老人入户调查表 |
附件7 湘潭县古城村老人访谈提纲 |
附件8 湘潭县镇村干部访谈提纲 |
附件9 湘潭县农村养老调研座谈会纪要 |
附件10 湘潭县养老田野调查访谈样本编号及基本情况 |
附件11 访谈实录 |
四、春节患病的应急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国企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与变迁研究 ——基于YZ厂的实证分析[D]. 穆希琳. 吉林大学, 2021(01)
- [2]命运如丝(长篇纪实连载)[J]. 东方明,魏迟婴. 啄木鸟, 2021(07)
- [3]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经济影响与应急处置机制研究[D]. 李秋霞.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1
- [4]《人民日报》与《新京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框架对比研究 ——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报道为例[D]. 苏星月.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5]浙江省疫病防治与公共卫生建设研究(1927-1937)[D]. 薛永强. 河北大学, 2021(02)
- [6]地方政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研究 ——以B市应对COVID-19疫情为例[D]. 刘子吟. 安徽财经大学, 2021(10)
- [7]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下中国公共卫生治理完善对策探析[D]. 王栋升. 黑龙江大学, 2021(12)
- [8]河北农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保定市M村抗击新冠疫情为例[D]. 孟肖. 河北大学, 2021(02)
- [9]江苏省新冠肺炎疫情时空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D]. 刘艳秋.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10]农村留守老人政府特例支持体系构建研究 ——基于湘潭农村养老田野调查的分析[D]. 禹宁瑶. 湘潭大学,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