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颈外与锁骨下途径中心静脉置管的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杨蜀筠[1](2021)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在儿童输液港植入术中定位的应用》文中提出背景:对于需要长期静脉输液治疗的儿童,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TIVAP)是十分方便及重要的。一个植入位置准确的静脉输液港不仅可以为患儿提供治疗所需要的安全的血管通道,还可以保护他们的血管,避免遭受反复的穿刺损伤。目的:探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能否通过锁骨下静脉入路准确定位静脉输液港的导管尖端,从而提高静脉输液港导管的置管成功率,减少静脉输液港植入术的并发症。方法: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36例需要行静脉输液港植入手术的儿童中,患儿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我们使用实时经食道超声心动图进行引导,最终将导管尖端放置在上腔静脉与右心房连接处的界嵴周围。术后,所有儿童均拍摄胸片,以确定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定位的导管尖端是否在T5-T7范围内。同时,我们将高度公式计算的导管长度与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的实际导管长度进行比较。随访期间收集患儿的电子病历、手术资料、护理记录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儿静脉输液港的植入成功率为100%,无血气胸、夹闭综合征发生。相比,胸片对静脉输液港导管尖端的定位与经食道超声心动图的定位符合率为80.56%。身高公式计算的导管长度11.0(9.6,11.8)cm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引导并定位的导管长度10.0(9.3,10.8)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在儿童经锁骨下静脉的静脉输液港植入术中,经食道超声心动图的定位效果比胸片及身高计算公式更准确。
蔡磊,尹春颖,尹德春[2](2020)在《上腔静脉电位指导定位技术在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上腔静脉电位指导定位技术在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进行研究,选取2016年3月—2018年9月成功植入中心静脉置管测中心静脉压病人160例。观察组采用上腔静脉电位指导定位技术进行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在普通心电机上连接胸前导联V1实时观察P-QRS波形的动态变化,直接引出并检测锁骨下静脉、上腔静脉、颈内、颈外静脉、右心耳/右心房等不同部位特征性形态改变判断中心静脉导管前端位置;对照组采用早期老式置入流程,术后床头透视定位法。观察比较两组置入方法的差异。结果 160例病人成功置管后,通过1个月带管期追踪病人体检胸部CT薄扫影像收集,分析解剖结构对比手术操作记录,发现观察组导管前端到达上腔静脉准确率为100%;两组均经过临床后期胸部CT检查证实导管尖端位于理想位置,观察组置管后病人无须二次调整导管头端位置。结论上腔静脉电位定位技术在中心静脉置管操作中,具有实时、快捷、安全、操作简单等优点,并可精准到达最佳位置。
陈海燕,朱赤云,印涛[3](2017)在《经颈外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在四肢穿刺困难及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文中认为探讨经颈外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在穿刺困难及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选取84例重症及四肢静脉穿刺困难患者,采用颈外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全部置管成功,一次穿刺置管成功79例,占94%,二次穿刺置管成功5例,占6%,术后经X线摄片,导管终末端到达上腔静脉80例,颈内静脉4例,上腔静脉到位率95%,导管留置时间留置时间最长146 d,最短41 d,各种治疗顺利进行。2例发生穿刺部位渗血,无一例出现堵管、感染、滑脱等并发症。认为经颈外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可由护士自行操作,具有操作简便、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费用少、留置时间长等优势,特别在危重症救治及四肢血管穿刺困难患者中值得推广应用。
马莉妍[4](2016)在《肿瘤患者颈外静脉置管深度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静脉输液作为临床治疗中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之一用途广泛。既能起到治疗的作用,又能提供完全的营养支持。静脉输液途径可通过外周静脉,也可通过中心静脉。其中,经外周静脉进行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以血管损伤少、患者痛苦小、管路保留时间长、能满足多种给药条件要求,而逐渐成为临床较为普遍的静脉给药方式。由于上肢手臂静脉PICC的局限性,尤其是双乳病人的PICC置管是临床的难题,2011版的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S)将颈外静脉纳入PICC置管部位范畴,2014年中国《静脉输液操作规范》也将颈外静脉PICC纳入置管范围。颈外静脉PICC置管是近年来在上肢静脉PICC置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置管通路。但是,目前对于颈外静脉PICC置管的临床研究较少。护士在进行颈外静脉PICC置管时对于置管深度的判定多凭经验和直觉,缺少相关研究和文献给予颈外静脉PICC置管深度操作范围作为参考依据。若颈外静脉PICC置管过程中导管尖端到达部位不准确,导致导管尖端过深或过浅而引发的并发症不仅给患者增加了痛苦和经济负担,严重时则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开展颈外静脉PICC置管深度影响因素的研究对提高静脉输液治疗安全具有临床指导意义。本研究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选取长春市某三甲医院血液肿瘤科230名经颈外静脉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作为调查对象。经过分析研究总结出肿瘤患者经颈外静脉PICC置管深度的影响因素,以期为临床颈外静脉PICC置管提供参考依据,规避置管风险。
李俊灵[5](2016)在《肿瘤患者颈外静脉分型置管与并发症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现代化科学及医学技术的发展,大量先进的医学仪器投入到临床中使用,使许多肿瘤疾病可在发病初期阶段被确诊,而通过静脉输注化疗药物是临床治疗肿瘤疾病主要的手段之一。化疗药物由于细胞选择性差,在杀害肿瘤细胞的同时可伤害正常细胞及组织,减弱患者抵抗力,影响化疗药物的广泛应用。肿瘤患者在静脉治疗中反复穿刺、长期输注高刺激性化疗药物等操作可能造成血管内膜损伤,增加静脉输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几率,有报道显示外周静脉推注化疗药物致使静脉炎的发生率为57.6%[1],外周静脉输液治疗外渗发生率为15.8%16.7%[2-3]。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尖端位于上腔静脉内,上腔静脉管径粗、管壁厚,可迅速稀释化疗药物,从而有效减轻化疗药物对血管的刺激性,降低化疗药物引起的外周静脉炎。1973年,Shawl首次将PICC作为早产儿静脉输入高营养途径[4],20世纪90年代,PICC由美国引入我国并开始在临床上逐渐推广应用[5]。而为肿瘤患者选择PICC静脉通道可有效降低静脉输液治疗相关风险[6],有研究显示,与静脉留置针相比,经PICC导管给予化疗药物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7]。PICC置管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的静脉输液通道,可有效降低血管内膜受损引起的机械性静脉炎,及化疗药物外渗引起的组织坏死等并发症的发生率[8]。但有研究显示肘部静脉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34.8%,其中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为17.0%,导管相关性感染7.4%、导管堵塞3.7%、血栓形成1.5%、导管破损5.2%[9]。随着医疗护理事业的发展及肿瘤疾病诊断技术的进步,传统的PICC置管部位如上肢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及肱静脉等已不能完全满足肿瘤患者的治疗需要。近几年,在上肢手臂静脉置管术的基础上发展出颈外静脉PICC置管技术,并在临床逐渐推广应用。颈外静脉尤其是右侧颈外静脉,与颈部其他静脉相比具有管径粗、显露明显、血流量大、易穿刺、穿刺成功率高等优势。颈外静脉置管亦可能发生导管相关性并发症,置管过程中易发生的并发症主要有送管不畅及原发性导管异位及导管置入深引起的心律失常等,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导管留置期间发生的并发症主要有:静脉炎、继发性导管异位、导管堵塞等[10-11]。有研究显示颈外静脉PICC置管并发症发生率为28.0%,其中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为16.0%、导管感染4.0%、导管脱出4.0%、局部渗血4.0%[12]。2000年,陈友燕[13]根据颈外静脉尸体解剖的分析结果,按照颈外静脉的汇入静脉分为三种分型:汇入到颈内静脉为Ⅰ型;汇入到颈内静脉与锁骨下静脉夹角(简称静脉角)的为Ⅱ型;汇入到锁骨下静脉的为Ⅲ型。有研究表明在颈外静脉穿刺时,熟悉其解剖位置和及周围器官毗邻关系,可有效避免伤及周围组织结构[14]。而颈外静脉分型的提出,提高了置管成功率及降低了导管相关性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了颈外静脉置管术的快速发展。2011年,有学者进行了超声下颈外静脉分型的研究,结果显示超声下对颈外静脉进行分型可有效提高置管成功率及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15],但对于颈外静脉分型置管与各种导管相关性并发症的关联性未做深入研究,本研究是在该学者的研究基础上进行进一步深入探讨分析。基于上述的颈外静脉研究背景,本研究采用单纯随机抽样的原则,选取长春市某三甲医院血液科经颈外静脉行PICC置管的患者作为调查研究对象,统计颈外静脉置管患者并发症及发生率,探讨分析颈外静脉各分型置管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关联性,为临床行颈外静脉置管前血管评估筛查及筛选置管适应症提供数据支持,并指导临床护士根据患者颈外静脉分型给予其相应的护理措施。
尹杰,张宪生,郭宏杰,佘康,成功[6](2015)在《经颈外静脉放置全植入式输液港在肿瘤化疗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经颈外静脉放置全植入式输液港(totally implantable venous access ports,TIVAP)作为肿瘤化疗静脉输液通路的可行性及术后并发症。方法对2010年1月2013年12月96例行输液港植入术的肿瘤化疗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观察围手术期和远期并发症。结果全部病例均在术中完成输液港植入。经颈外静脉置管成功率95.8%(92/96);2例因术前曾行放疗静脉挛缩,2例血管过细无法植入导管,改行同侧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后中位随访26个月(846个月),并发症发生率6.2%(6/96)。其中2例因肿瘤复发压迫造成输液港导管闭塞,1例导管移位,2例血栓形成,l例锁骨区皮肤疼痛。应用输液港装置化疗中输液顺畅,无渗漏,未发生气胸、血胸、导管相关性感染和夹闭综合征。结论经颈外静脉切开放置全植入式输液港是肿瘤化疗安全、快捷和有效的输液途径,可以避免气胸、血胸、夹闭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主要并发症包括导管移位、阻塞、血栓形成。
刘小红,房巍,周黎明,林小艳,李艳平[7](2014)在《经颈外静脉与经肘部静脉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术的效果比较》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比较经颈外静脉与经肘部静脉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术的效果。方法将120例急危重症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由静脉留置针引导经颈外静脉行PICC置管术,对照组选择上肢肘部静脉穿刺行PICC置管术,比较两组的穿刺成功率、穿刺完成时间、置管深度、导管异位率及静脉炎发生率。结果两组总穿刺成功率和一次穿刺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穿刺完成时间、置管深度、导管异位率和静脉炎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经由颈外静脉入路行PICC置管术操作简便,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费用低,值得推广。
牛丽姝[8](2013)在《98例经颈外静脉行中心静脉导管术的穿刺技巧与体会》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穿刺前的评估、穿刺的体位、穿刺的长度、穿刺的过程和注意事项等进行总结,提高PICC穿刺技巧。认为经颈外静脉置入PICC是一条新的中心静脉置管途径,可减轻患者的痛苦,不影响患者四肢的活动,故容易被患者接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李丽君,冯毕龙,欧阳艳琼[9](2013)在《中心静脉通路装置穿刺部位选择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中心静脉通路装置穿刺部位选择最新进展进行综述。从局部解剖、置管相关并发症、穿刺部位选择等方面对中心静脉通路装置常用的穿刺部位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颈外静脉、股静脉和上肢的外周静脉等进行阐述。
孙春梅,刘高明[10](2013)在《1例经颈外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异位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文中提出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1](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catheter,PICC)是由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其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深静脉穿刺技术,其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常规选择肘部的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及头静脉穿刺置管。而对于肘部血管条件差的患者可选择经颈外静脉置管,因为颈外静脉是颈部最大的浅静脉,管径粗、
二、经颈外与锁骨下途径中心静脉置管的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颈外与锁骨下途径中心静脉置管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在儿童输液港植入术中定位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1.3 胸片定位导管尖端 |
1.4 身高公式计算置管长度 |
1.5 数据收集与分析 |
1.6 数据收集与分析 |
2 结果 |
2.1 患儿TIVAP植入情况 |
2.2 身高计算长度与TEE置管长度比较 |
2.3 胸片与TEE定位效果比较 |
2.4 特殊解剖结构的患儿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图 |
文献综述 儿童经不同静脉植入静脉输液港及其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2)上腔静脉电位指导定位技术在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仪器及材料 |
1.2.2 置管前准备 |
1.2.3 置管过程 |
2 结 果 |
3 讨 论 |
3.1 上腔静脉电位指导定位法在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原理 |
3.2 上腔静脉电位指导定位优点 |
3.3 上腔静脉电位定位技术要点 |
(3)经颈外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在四肢穿刺困难及重症患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2.1 置管方法 |
1.2.2置管长度 |
1.2.3 置管成功标准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经颈外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的优点 |
3.2 护理 |
(4)肿瘤患者颈外静脉置管深度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核心概念 |
1.2.1 静脉输液 |
1.2.2 外周中心静脉置管 |
1.2.3 颈外静脉分型 |
1.2.4 血栓 |
1.2.5 导管异位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置管工具的选择 |
2.2.2 置管方法 |
2.3 导管尖端位置的确定 |
2.4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的研究 |
3.2 颈外静脉的不同分型与置管深度的分析 |
3.3 各型颈外静脉置管深度影响因素的分析 |
3.3.1 各型颈外静脉置管深度与性别之间的分析 |
3.3.2 各型颈外静脉置管深度与年龄之间的分析 |
3.3.3 各型颈外静脉置管深度与身高之间的分析 |
3.3.4 各型颈外静脉置管深度与体重之间的分析 |
3.3.5 各型颈外静脉置管深度与左右穿刺部位之间的分析 |
第4章 讨论 |
4.1 颈外静脉特点 |
4.1.1 颈外静脉解剖学特点 |
4.1.2 颈外静脉的分型特点 |
4.2 颈外静脉的不同分型与置管深度的关联 |
4.3 各型颈外静脉置管深度与影响因素的关联 |
4.3.1 各型颈外静脉置管深度与性别之间的关联 |
4.3.2 各型颈外静脉置管深度与年龄之间的关联 |
4.3.3 各型颈外静脉置管深度与身高之间的关联 |
4.3.4 各型颈外静脉置管深度与体重之间的关联 |
4.3.5 各型颈外静脉置管深度与左右穿刺部位之间的关联 |
4.4 建议 |
第5章 研究结论 |
5.1 研究结论 |
5.1.1 肿瘤患者颈外静脉置管深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
5.1.2 肿瘤患者颈外静脉置管深度的相关并发症 |
5.2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 |
5.2.1 样本的局限性 |
5.2.2 置管部位选择的局限性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肿瘤患者颈外静脉分型置管与并发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核心概念的确定 |
1.2.1 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
1.2.2 颈外静脉分型 |
1.2.3 导管异位 |
1.2.4 导管相关性静脉炎 |
1.2.5 导管相关性血栓 |
1.2.6 导管断裂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超声下颈外静脉分型 |
2.2.2 研究工具 |
2.2.3 资料收集 |
2.2.4 置管方法 |
2.3 判断标准 |
2.4 统计处理 |
第3章 研究结果 |
3.1 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调查 |
3.2 超声下颈外静脉分型的调查 |
3.3 颈外静脉各分型基础资料的分析 |
3.4 颈外静脉分型间置管并发症比较的调查 |
3.4.1 原发性导管异位 |
3.4.2 继发性导管异位 |
3.4.3 导管相关性静脉炎 |
3.4.4 导管相关性血栓 |
3.4.5 导管断裂 |
第4章 讨论 |
4.1 超声下颈外静脉分型结果 |
4.2 颈外静脉分型间置管并发症的关联 |
4.2.1 颈外静脉分型与原发性导管异位的关联 |
4.2.2 颈外静脉分型与继发性导管异位的关联 |
4.2.3 颈外静脉分型与导管相关性静脉炎的关联 |
4.2.4 颈外静脉分型与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关联 |
4.2.5 颈外静脉分型与导管断裂的关联 |
4.3 颈外静脉分型置管并发症的相关护理 |
4.3.1 原发性导管异位的相关护理 |
4.3.2 继发性导管异位的相关护理 |
4.3.3 导管相关性静脉炎的相关护理 |
4.3.4 导管相关性血栓的相关护理 |
4.3.5 导管断裂的相关护理 |
4.4 研究局限及展望 |
第5章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经颈外静脉放置全植入式输液港在肿瘤化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1 一般资料 |
1. 2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 1 经颈外静脉植入输液港的适应证及优势 |
3. 2 经颈外静脉植入输液港的操作技巧 |
3. 3 经颈外静脉植入输液港的并发症的处理 |
3. 4 小结 |
(7)经颈外静脉与经肘部静脉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术的效果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置管操作方法 |
1.2.1 对照组 |
1.2.2 观察组 |
1.3 观察项目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穿刺成功率比较 |
2.2 两组穿刺完成时间及导管置入深度比较 |
2.3 两组的导管异位率及静脉炎发生率比较 |
3 讨论 |
3.1 经颈外静脉入路的PICC置管术操作更简便 |
3.2 经颈外静脉入路穿刺置管的并发症更少 |
(8)98例经颈外静脉行中心静脉导管术的穿刺技巧与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材料 |
2 穿刺方法与技巧 |
2.1 插管前评估 |
2.2 患者体位 |
2.3 插管长度 |
2.4 穿刺过程 |
2.5 确认导管位置 |
2.6 操作中注意事项 |
3 体会 |
(9)中心静脉通路装置穿刺部位选择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心静脉通路装置的优势 |
2 中心静脉通路装置穿刺部位的选择依据 |
2.1 中心静脉置管穿刺部位的评估 |
2.2 中心静脉通路装置穿刺相关血管 |
3 中心静脉通路装置常用穿刺部位的选择 |
3.1 锁骨下静脉 |
3.1.1 局部解剖 |
3.1.2 置管相关并发症 |
3.1.3 穿刺部位选择 |
3.1.3.1 锁骨下静脉左右两侧比较 |
3.1.3.2 锁骨下静脉与其他穿刺部位血管比较 |
3.2 颈内静脉 |
3.2.1 局部解剖 |
3.2.2 置管相关并发症 |
3.2.3 穿刺部位选择 |
3.2.3.1 颈内静脉左右两侧比较 |
3.2.3.2 颈内静脉与其他穿刺部位比较 |
3.3 颈外静脉 |
3.3.1 局部解剖 |
3.3.2 穿刺部位选择 |
3.4 股静脉 |
3.4.1 局部解剖 |
3.4.2 置管相关并发症 |
3.4.3 穿刺部位的选择 |
3.5 贵要静脉、肱静脉和头静脉 |
3.5.1 局部解剖 |
3.5.2 穿刺部位选择 |
3.6 其他 |
4 小结 |
(10)1例经颈外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异位的原因分析及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介绍 |
2 原因分析及护理体会 |
2.1 原因分析 |
2.2 护理体会 |
2.2.1 置管前 |
2.2.2 置管中 |
2.2.3 置管后 |
3 小结 |
四、经颈外与锁骨下途径中心静脉置管的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在儿童输液港植入术中定位的应用[D]. 杨蜀筠.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2]上腔静脉电位指导定位技术在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应用价值[J]. 蔡磊,尹春颖,尹德春.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0(08)
- [3]经颈外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在四肢穿刺困难及重症患者中的应用[J]. 陈海燕,朱赤云,印涛.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17(09)
- [4]肿瘤患者颈外静脉置管深度影响因素的研究[D]. 马莉妍. 吉林大学, 2016(12)
- [5]肿瘤患者颈外静脉分型置管与并发症的临床研究[D]. 李俊灵. 吉林大学, 2016(10)
- [6]经颈外静脉放置全植入式输液港在肿瘤化疗中的应用[J]. 尹杰,张宪生,郭宏杰,佘康,成功.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5(03)
- [7]经颈外静脉与经肘部静脉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术的效果比较[J]. 刘小红,房巍,周黎明,林小艳,李艳平. 广东医学, 2014(20)
- [8]98例经颈外静脉行中心静脉导管术的穿刺技巧与体会[J]. 牛丽姝.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13(05)
- [9]中心静脉通路装置穿刺部位选择的研究进展[J]. 李丽君,冯毕龙,欧阳艳琼. 护理学杂志, 2013(04)
- [10]1例经颈外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异位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 孙春梅,刘高明.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13(01)
标签:静脉输液论文; 中心静脉置管论文;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论文; 上腔静脉论文; 健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