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伴哮喘一例报告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伴哮喘一例报告

一、中西药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伴哮喘1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梁丽娟[1](2016)在《联合应用阿托品与盐酸异丙嗪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合并哮喘》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阿托品与盐酸异丙嗪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合并哮喘的效果。方法:选取104例慢性支气管炎合并哮喘患者,对照组应用阿托品治疗,研究组应用阿托品联合盐酸异丙嗪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4.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8%。结论:联合应用阿托品与盐酸异丙嗪能够使患者获得更佳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曾子芸[2](2014)在《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本论文主要包含三部分内容,上篇为文献综述、中篇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下篇为循证医学与系统评价。上篇主要是通过探讨中医下法的理论形成依据、张仲景对下法的运用、下法的禁忌、后世医家对三承气汤的运用与发展、笔者对三承气汤之见,在探讨中医八法中的“下法”。中篇是经由全面检索、收集、阅读、统计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临床研究文献与个案(个人经验)文献,整理挖掘出三承气汤的运用轨迹。下篇则是对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在具有相同研究内容及目的基础进行分类,依据文献资料共分为11组。在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合并统计量)研究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疗效对比。最后,基于循证医学为每个疾病寻找出最佳治疗方案的精神与目的,就此统计研究结果对肠梗阻设计出一套建议治疗方案。研究对象1发表于1949-2014年之间的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期刊文献,以及以针灸疗法治疗肠梗阻的期刊文献。2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期刊文献。研究方法1文献检索:于CNKI、VIP、CBM等三大数据库中,分别设定检索词为:大承气汤、复方大承气汤、大承气汤加减;小承气汤、复方小承气汤、小承气汤加减;调胃承气汤、复方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加减;针灸疗法治疗肠梗阻。2文献整理:基于本论文研究内容,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文献整理方法与步骤如下:2.1全面阅读整理所有检索获得的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期刊文献,再分别归纳分类出三承气汤的临床研究文献与个案文献。2.2全面阅读整理出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针灸疗法用于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临床研究文献。3文献录入: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依照疾病系统的分类逐篇统计其治疗疾病病名;将符合每篇文献按Cochrane文献质量评价系统中7项检测逐一做记录后,删除偏倚风险过高文献,最终获得较高质量的文献资料。最后,将分类好的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方案研究,分别在Review Manager Meta-analysis中设定研究题目及录入建档。4数据处理: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运用EXCEL表格及基本统计学方法处理相关数据;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研究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疗效对比,包含OR、RR、RD、SMD等四方面。研究内容1将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期刊文献逐篇统计其治疗疾病病名,从中整理挖掘出三承气汤的运用轨迹。2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研究下列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方案中的疗效对比:2.1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2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生长抑素;2.3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二联法;2.4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三联法;2.5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盐水灌肠;2.6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肥皂水灌肠;2.7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石蜡油灌胃;2.8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阿托品;2.9小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10针灸+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2.11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研究结果1由统计结果发现,小承气汤、大承气汤两方大量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其中,无论是在临床经验或个人经验记载,小承气汤、大承气汤分别均以运用于治疗肠梗阻比例最高。2遵循循证医学及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合并统计量)研究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统计研究结果发现其疗效:1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生长抑素;3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二联法;4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三联法;5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盐水灌肠;6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肥皂水灌肠;7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石蜡油灌胃;8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阿托品;9小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单纯西医基础疗法;10针灸+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11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由以上11组统计研究结果来看,中医学加上西医学治疗肠梗阻的治疗疗效优于单纯西医学的个种治疗方案。研究成果与肠梗阻建议治疗方案结论基于循证医学为每个疾病寻找出最佳治疗方案的精神与目的,笔者与导师陈明教授就此统计研究结果对肠梗阻设计出一套建议治疗方案,方案如下:1中药处方:大承气汤(大黄、芒硝、枳实、厚朴);2主要加减配伍:桃仁、炒莱菔子、赤芍;3兼证3.1兼瘀血重者加:桃仁、赤芍、丹参,以活血化瘀;3.2兼食积重者加:炒莱菔子、陈皮,以和胃消积;3.3兼腹胀痛重者加:木香、延胡索,以行气止痛;3.4兼气血虚重者加:黄芪、党参、当归,以益气补血;3.5兼湿热重者加:黄芩、金银花,以清热燥湿解毒。4针灸取穴:足三里、天枢、上巨墟、中脘、关元、下巨墟;5西医基础疗法: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抗感染,其他治疗。

李园白[3](2010)在《中医医案文献特殊性评价方法研究》文中提出以往利用信息学方法研究中医药数据时主要是发现共性规律,但中医医案文献的主要贡献却恰恰在其所具有的特殊性方面,因而需要建立一套不同于以往的信息学方法来评价中医数据。医案传千载而不衰,古今文献中关于医案的分析方法和分析角度纷繁多样,然而当研究者需要获取医案中某些特殊的辨证及处方情况时,还存在一定困难。故本研究以哮喘医案为范例,利用现有的信息相似度比较技术,提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中医医案特殊性评价方法,为测度医案的辨证和处方的特殊性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七个部分:第一部分需求调查: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医案阅读参考价值调查表》)进行小规模调查。调查对象为三级甲等医院初、中、高级临床医师,共收回86份有效问卷,经统计分析后认为:医案特殊性评价研究受到临床医师的肯定,并认为“辨证”和“处方”这两点较适于作为医案特殊性的评价点。第二部分确定研究对象:在本研究中,研究对象分为被评价对象和参照对象,被评价对象是被评价的主体,而参照对象是凸显被评价对象特殊性的参照物。通过调查425种中医疾病文献发表量,分析不同疾病诊治复杂程度等因素后,最终确定哮喘作为被评价病种;同时比较分析了期刊医案、专着医案等不同载体的医案特点,发现期刊医案最具有特殊性这一特色,故最终确定以发表于期刊的中草药治疗哮喘有效医案为被评价对象,并制定了筛选细则,共筛选文献1347篇,时间限定为20年(1988年至2007年)。参照对象需要具有“普遍性”特征,故选择公认度较高、研究病例数较大、流传较久的哮喘诊疗文献信息作为参照对象。经调研确定参照对象信息来源为:中国方剂数据库(涉及书籍240种)、10例以上哮喘临床研究文献(涉及文献1293篇)、书籍中记载哮喘的相关知识(涉及书籍44种)。第三部分确定评价具体目标:遵循评价目标有意义及有可比性的原则,并根据调查结果,最终确定“中药处方的特殊性”及“辨证特殊性”作为评价具体目标。第四部分遴选评价指标:本研究以筛选有效信息为目标,故中药处方特殊性评价指标确定为:中药名称、中药剂量、中药功效、证候的特殊性评价指标确定为证素及基本证候。第五部分评价指标的预处理:由于评价指标之间的(量纲)度量单位及变化幅度不同,需要进行标准化处理,例如:中药的常用剂量不同。故本研究对中药名称、中药剂量、处方功效、证候名称四个方面的指标信息进行了预处理,即规范化处理:①中药名称规范处理:采用词典排序、正异名顺序标注建立标准表的方法处理中药名称,原文的中药名称被规范修动的比例为20%左右,处理后的规范数据占总数据的95%左右。②中药剂量规范处理:在以往指标标准化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本研究的中药剂量规范化公式,对中药剂量进行处理,消除了中药之间不同常用剂量范围所造成的计算误差。③中药功效预处理:根据中药功效、剂量信息,提出了功效信息处理方式,形成处方的功效信息集合。④证候指标预处理:运用从简单到复杂多层次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对证候指标进行预处理,共提取“病位”、“病性”、“病位-病性”等证候单元565个。第六部分评价模型的确定:本研究的评价模型使用相似度模型来计算特殊性。根据两个主要评价目标即“中药处方特殊性评价”和“证候特殊性评价”的不同特性,分别使用了不同的相似度模型进行计算。其中中药处方的特殊性评价模型采用了三层分析法:一层为处方药物组成相似度、二层为处方组成剂量相似度、三层处方功效相似度。其中一层处方药物组成相似度:通过比较Jaccard算法和Dice算法两种集合相似度计算方法,认为对于被比较双方的相似部分与非相似部分应设置相同权重,故最终选择Jaccard相似系数作为计算处方药物组成相似度方法。二层处方组成剂量相似度:通过比较“相关系数比较法”和“夹角余弦比较法”这两种矢量相似度计算方法,认为“夹角余弦比较法”的计算结果取值范围、取值趋向等方面特点比较适合组成剂量相似度比较,故最终选择“夹角余弦比较法”进行处方组成剂量的比较。三层处方功效相似度:处方功效被评价信息与处方组成剂量信息类似,故同样选择“夹角余弦比较法”计算处方功效相似度。而证候相似度的计算模型,与处方信息不同,是文本信息比较,故选择欧式距离相异度计算模型、空间向量模型、本体中概念相似度计算模型三种方法进行比较研究,认为欧式距离相异度方法敏感度较好、操作性较强,故选择欧式距离相异度方法计算进行证候相似度计算。第七部分评价结果计算:本研究按照评价指标采集、指标预处理、评价模型计算一系列步骤,进行哮喘医案被评价对象及参照对象的相似度比较,并制订出结果划分规则,筛选出有特殊性意义的被评价对象。被评价的中药处方信息共2779个,通过计算得出结论:①“全特殊处方信息”为0个,即被评价对象中没有处方组成、剂量、功效三方面信息均为特殊的处方信息。②“部分特殊处方信息”中:“特殊处方药物组成信息”557个、“特殊处方组成剂量信息”16个,“特殊处方功效信息”0个。此类信息是从组成、剂量、功效三个角度分别独立分析,其中特殊处方药物组成及特殊处方组成剂量,均有部分阳性结果,而特殊处方功效信息方面并没有阳性结果。③“一般处方信息”为375个,即有375个处方信息基本没有新意,与普通成熟的处方信息基本雷同。另外除了上述三类处方结果外,还存在一些其他处方信息,本研究认为无意义故未予分类。证候信息共1506个,其中特殊证候为0,部分特殊证候为258个,常见证候为1248个。第八部分辅助软件开发:本研究开发了三个软件以辅助课题的评价工作,主要用于处理本研究中计算量大、手工难以处理、易出错的几个环节,提高计算的效率和准确率。其中“中药规范系统”辅助中药名称、剂量、功效标准表的建立,“正异名修正系统”可以辅助中药名称等规范工作,“方剂相似识别系统”可以进行相关方剂相似度的计算。小结:本研究的创新性贡献在于利用信息学分析方法从特殊性角度分析医案,包括从处方药物组成、处方组成剂量、处方功效、证候四方面进行医案特殊性研究,以期帮助临床医师探求医案中特殊辨证和用药的信息。从研究结果分析,医案在辨证方面特殊性不高,大多数医案的辨证信息都在以往成熟文献中提及过;而在方剂特殊性方面具有阳性结果,其组成和剂量都筛选出一些较特异的处方,这些特异性用药信息可以为临床治疗方案开拓思路,为临床遣方用药提供新视角。本研究在特殊性评价方法学上进行了探索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了特定的评价指标处理方法、处方多层次相似计算方式及证候单元相似度的计算思路,最终确定了较为合理的相似度度量方法,并提出了特殊性计算结果的分类规则,在中医药处方和辨证信息相似性研究方面,提供了有意义的方法学上的探索和实践应用范例。

高源[4](2014)在《十八反中乌头类与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反药组合的循证医学回顾性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十八反”是中药配伍禁忌的代名词,是古人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当代《中国药典》及中医药院校统编教材等权威性着作均明确指出,“十八反”药物不宜同用。值得注意的是“十八反”虽然为配伍禁忌,但自古以来临床医案,名医名方却偶有出现。反药到底能否同用?若可以应用,具体在什么条件下可以运用?反药又对哪些疾病有特殊疗效?这些都是中医药悬而未决的问题。中医药的理论来源于临床,并以临床应用为指导原则,而“十八反”归根结底却是一个临床问题。虽然近年来有些理论或实验研究初步说明“十八反”是在一定条件下的配伍禁忌而不是绝对的配伍禁忌,但是如果存在“一定条件”这样的不确定因素,临床医生就不可能贸然的在人群中进行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否则就会违背医学伦理学中的不伤害原则。因而,现阶段在人群中开展“十八反”宜忌条件应用的临床试验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不易开展下去。鉴于此,本课题尝试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对已经发表的十八反中乌头类与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反药组合的临床应用情况进行评价,试图从现代临床研究文献的角度揭示其临床应用情况。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是近年来在临床医学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临床方法学,是国际上临床医学领域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学科,已成为国际上医学研究发展的新方向。虽然循证医学的产生只有短短几十年的时间,但它却给全世界的卫生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改变。而循证医学方法用于评价干预措施的疗效和安全性已获得世界卫生组织(WHO)及各个国家的普遍接受。[研究目的]本课题将在系统查阅有关十八反中乌头类与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反药组合临床应用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课题研究特点,开展循证医学回顾性评价研究工作。通过对反药组合临床同用文献的安全性、反药同用的临床疗效、反药临床同用的文献特征三方面对十八反中乌头类与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反药组合进行评价研究,探讨其临床应用特定适用对象及使用条件,为“十八反”反药组合使用宜忌的基础研究及进一步的临床应用研究提供证据。[研究方法]1.文献系统检索系统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中(包括中文数据库CNKI、VIP、CMCC、CBM、万方数据库、中国中医药在线和英文数据库PubMed、Cochrane Library)从建库时间开始至2014年期间所有使用十八反中乌头类与瓜萎、贝母、白蔹、白及反药组合的临床研究文献,按照严格的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出符合要求的临床研究文献。2.Access数据库建立筛选出符合要求的临床研究文献后,为了方便对文献信息的条理提取,本课题建立了 Access数据库。3.统计描述与分析检索出一定量符合要求的文献,再通过所建立的Access数据库对文献中有价值信息进行提取,按照“统计描述与分析”的方法对所提取出的文献信息进行综合、整理,最后根据研究内容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可以说统计描述与分析的方法始终贯穿于课题开展进行当中。[研究内容]1.从循证医学角度,对十八反中乌头类与瓜萎、贝母、白蔹、白及反药组合临床同用文献的安全性进行信息提取和分析本课题共检索到十八反中乌头类与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反药组合临床研究文献1626篇,其中有38篇文献报告临床治疗疾病过程中出现了不良反应,通过对这些文献中记载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汇总整理,来探讨分析反药组合临床同用的安全性情况。2.从循证医学角度,对十八反中乌头类与瓜萎、贝母、白蔹、白及反药组合临床同用文献的疗效进行信息提取和分析对十八反中乌头类与瓜萎、贝母、白蔹、白及反药组合随机对照试验临床研究文献进行疗效评价时试图对检索到的这些文献进行定量资料分析。共检索到乌头类与瓜萎、贝母、白蔹、白及反药组合同方应用随机对照试验临床研究文献100篇,其中乌头与瓜萎反药组合同方应用随机对照试验临床研究文献63篇;乌头与天花粉反药组合同方应用随机对照试验临床研究文献12篇;乌头与贝母反药组合同方应用随机对照试验临床研究文献10篇;乌头与白蔹反药组合同方应用随机对照试验临床研究文献2篇;乌头与白及反药组合同方应用随机对照试验临床研究文献13篇。并分别提取了这100篇文献中报告的疾病西医诊断名称、结局指标、对照组治疗措施以及治疗组治疗措施。3.对十八反中乌头类与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反药组合的临床研究类型及临床应用文献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对检索到的乌头类与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反药同用临床文献按循证医学不同研究类型进行系统分类整理,同时对不同反药组合配伍同用的临床文献特征进行分析,包括反药同用临床治疗疾病、反药同用临床常用入药剂量、反药同用临床常用入药配伍比例、反药同用临床常用入药剂型及给药途径、反药同用常用入药炮制情况、反药同用方剂中常用药物以及记载反药同用的文献质量问题等。[研究结果]1.文献系统检索结果检索到十八反中乌头类与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反药组合临床研究文献1626篇(同方应用730篇,辨证加减应用896篇);乌头与瓜萎反药组合临床研究文献780篇(同方应用312篇,辨证加减应用468篇);乌头与天花粉反药组合临床研究文献333篇(同方应用184篇,辨证加减应用149篇);乌头与贝母反药组合临床研究文献248篇(同方应用129篇,辨证加减应用119篇);乌头与白蔹反药组合临床研究文献26篇(同方应用25篇,辨证加减应用1篇);乌头与白及反药组合临床研究文献239篇(同方应用80篇,辨证加减应用159篇)。2.对十八反中乌头类与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反药组合临床同用文献的临床研究类型进行分类统计结果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423篇(同方应用100篇,辨证加减应用232篇);非随机对照试验(CCT)文献81篇(同方应用11篇,辨证加减应用70篇);病例系列(CS)文献633篇(同方应用170篇,辨证加减文献463篇);病例报告(CR)文献336篇且都为反药组合同方应用文献;专家经验(EX)文献153篇(同方应用文献113篇,辨证加减应用文献40篇)。3.数据库建立结果本课题使用的是Microsoft Access数据库(2003版)。在文献筛选标准的纳入标准这个条目中,我们强调:反药组合“同用”包括反药在同方中应用和反药辨证加减同用。因此建立了 9个Microsoft Access数据库,分别为:随机对照试验数据库(同用数据库、加减数据库)、非随机对照试验数据库(同用数据库、加减数据库)、病例系列数据库(同用数据库、加减数据库)、病例报告数据库(同用数据库)、专家经验数据库(同用数据库、加减数据库)。4.从循证医学角度,对十八反中乌头类与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反药组合临床同用文献的安全性进行信息提取和分析检索到的1626篇十八反中乌头类与瓜萎、贝母、白蔹、白及反药组合临床研究文献中有38篇文献报告临床治疗疾病过程中出现了不良反应,且文献中中药治疗组所报告的不良反应都较为轻微。5.从循证医学角度,对十八反中乌头类与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反药组合临床同用文献的疗效进行信息提取和分析检索到乌头类与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反药组合同方应用随机对照试验临床研究文献100篇,在对这些文献进行信息提取时发现,每篇文章都存在很大的异质性,在疾病相同的条件下对照组治疗措施各不相同;疾病相同的条件下治疗组治疗措施,特别是方剂组成当中的药物各不相同等。由于所检索的文献质量差,不符合meta分析的基本条件。6.十八反中乌头类与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反药组合临床同用文献的文献特征情况6.1乌头类与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反药组合临床同方应用文献的文献特征情况6.1.1乌头类与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反药组合临床同方应用治疗疾病情况6.1.1.1乌头类与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反药组合临床同方应用治疗中医疾病情况乌头与天花粉临床同方应用主要治疗气血津液病证中的消渴,占总数的46.99%(39/83),其次是肢体经络病证中的痹证,占总数的14.46%(12/83)。乌头与瓜萎临床同方应用主要治疗胸痹、心悸等心系病证,其中胸痹所占的比例最高为51.98%(105/202),其次是心悸,占总数的20.79%(42/202)。乌头与贝母临床同方应用时,治疗癃闭、咳嗽的文献各占总数的15.38%(2/13),报告治疗其它疾病的文献各占总数的7.69%(1/13)。乌头与川贝母临床同方应用时,治疗咳嗽的文献占总数的21.05%(4/19),治疗胃脘痛的文献占总数的15.79%(3/19),治疗哮病、胸痹、心悸、中风的文献各占总数的10.53%(2/19),治疗其它疾病的文献各占总数的5.26%(1/19)。乌头与浙贝母临床同方应用时,治疗癃闭、痹证的文献各占总数的12.12%(4/33),治疗淋证的文献占总数的9.09%(3/33),治疗喘证、胃脘痛、肉瘿、乳癖的文献各占总数的6.06%(2/33),治疗其它疾病的文献各占总数的3.03%(1/33)。乌头与白蔹临床同方应用时,治疗痈疽的文献占总数的23.53%(4/17),治疗痹证的文献占总数的17.65%(3/17),治疗胃痛的文献占总数的11.76%(2/17),治疗其它疾病的文献各占总数的5.88%(1/17)。乌头与白及临床同方应用时,治疗泄泻的文献占总数的21.28%(10/47),治疗胃痛、血证的文献各占总数的10.64%(5/47),治疗痹证的文献占总数的8.51%(4/47),治疗其它疾病的文献所占比例相对较少。6.1.1.2乌头类与瓜萎、贝母、白蔹、白及反药组合临床同方应用治疗西医疾病情况乌头与天花粉临床同方应用主要治疗糖尿病、糖尿病肾病等代谢疾病和营养疾病,其中糖尿病所占的比例最高为36.46%(35/96),其次是糖尿病肾病,占总数的8.33%(8/96)。乌头与瓜蒌临床同方应用主要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慢性心力衰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循环系统疾病,其中冠心病心绞痛所占的比例最高为35.61%(94/264),其次是慢性心力衰竭,占总数的9.09%(24/264)。乌头与贝母临床同方应用时,治疗农民肺的文献占总数的13.79%(4/29),治疗支气管哮喘、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的文献各占总数的10.34%(3/29),治疗支气管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前列腺增生的文献各占总数的6.90%(2/29),治疗其它疾病的文献各占总数的3.45%(1/29)。乌头与川贝母临床同方应用时,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文献占总数的17.14%(6/35),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文献占总数的14.29%(5/35),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文献占总数的11.43%(4/35),治疗萎缩性胃炎的文献占总数的8.57%(3/35),治疗其它疾病的文献各占总数的2.86%(1/35)。乌头与浙贝母临床同方应用时,治疗前列腺增生的文献占总数的13.95%(6/43),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前列腺炎的文献各占总数的6.98%(3/43),治疗肺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萎缩性胃炎、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病、骨折的文献各占总数的4.65%(2/43),治疗其它疾病的文献各占总数的2.33%(1/43)。乌头与白蔹临床同方应用时,治疗肘关节异位骨化、腰椎间盘突出症、消化性溃疡的文献各占总数的9.09%(2/22),治疗其它疾病的文献各占总数的4.55%(1/22)。乌头与白及临床同方应用主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消化性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其中溃疡性结肠炎所占的比例最高为21.13%(5/71),消化性溃疡占总数的19.72%(14/71),消化道出血占总数的 14.08%(10/71)。6.1.2乌头类与瓜萎、贝母、白蔹、白及反药组合同方应用临床用药剂量情况6.1.2.1具体反药组合同方应用时乌头类药物临床用药剂量情况乌头与天花粉反药组合临床同用时,乌头类药物主要有附子、川乌、草乌,其中附子以规则形式入药的剂量共有16种,从1.5g到45g不等,其中6g所占的比例最多,占总数的23.81%(30/126),其次是10g的用药剂量,占总数的21.43%(27/126);而川乌、草乌以规则形式入药的剂量共有9种,从3g到120g不等,10g的用药剂量所占的比例最多,占总数的29.17%(7/24),其次是30g的用药剂量,占总数的16.67%(4/24)。乌头与瓜萎反药组合同用时,乌头类药物主要有附子、川乌、草乌,其中附子以规则形式入药的剂量共有17种,从3g到60g不等,其中10g的用药剂量所占的比例最多,占总数的29.63%(80/270),其次是15g的用药剂量,占总数的17.41%(47/270);川乌、草乌都以3g剂量入药,占总数的100%(3/3)。乌头与贝母反药组合同用时,乌头类药物主要有附子、川乌、草乌,其中附子以规则形式入药的剂量共有8种,从3g到30g不等,其中10g用药剂量占总数的28.57%(4/14),6g用药剂量占总数的21.43%(3/14),9g用药剂量占总数的14.29%(2/14),其余剂量各占总数的7.14%(1/14);川乌、草乌同用入药剂量有3种,从3g到10g不等,其中3g用药剂量最多,占总数的66.67%(4/6);草乌的用药剂量为3g,占总数的100%(1/1)。乌头与川贝母反药组合同用时,乌头类药物都为附子,其明确而具体的用药剂量共有12种,用药剂量的范围也从3g到60g不等,其中10g的用药剂量所占的比例最多,占总数37.14%(13/35),其次是6g的用药剂量,占总数的14.29%(5/35)。乌头与浙贝母反药组合同用时,乌头类药物主要有附子、川乌、草乌,其中附子以规则形式入药的剂量共有10种,从3g到30g不等,其中10g的用药剂量所占的比例最多,占总数的40%(18/45),其次是6g、15g的用药剂量,各占总数的11.11%(5/45);川乌、草乌同用入药剂量有4种,从8g到30g不等,10g、15g的用药剂量所占比例最多,各占总数的33.33%(2/6)。乌头与白蔹反药组合同用时,乌头类药物主要有附子、川乌、草乌,其中附子以规则形式入药的剂量共有5种,从6g到60g不等,其中30g用药剂量占总数的42.86%(3/7),其它剂量各占总数的14.29%(1/7);川乌、草乌同用入药剂量有4种,从15g到50g不等,15g、20g、30g用药剂量各占总数的28.57%(2/7),50g用药剂量占总数的14.29%(1/7)。乌头与白及反药组合同用时,乌头类药物主要有附子、川乌、草乌,其中附子以规则形式入药的剂量有8种,从5g到60g不等,其中10g的用药剂量所占比例最多,占总数的34.09%(15/44),其次是6g的用药剂量,占总数的20.45%(9/44);川乌、草乌同用入药剂量共有9种,从6g到200g不等,其中20g的用药剂量占总数的37.5%(6/16);川乌单独的用药剂量有3种,分别为7g、13g、18g,各占总数的33.33%(1/3);草乌单独用药剂量为3g,占总数的100%(1/1)。6.1.2.2具体反药组合同方应用时天花粉、瓜萎、贝母、川贝母、浙贝母、白蔹、白及药物临床用药剂量情况天花粉明确而具体的用药剂量共有19种,天花粉用药剂量的范围也从5g到100g不等,其中20g的用药剂量所占的比例最多,占总数的21.94%(34/155);其次是10g的用药剂量,占总数的16.77%(26/155);30g、15g的用药剂量各占总数的14.19%(22/155)。瓜蒌明确而具体的用药剂量共有17种,瓜萎用药剂量的范围也从5g到50g不等,其中15g的用药剂量所占的比例最多,占总数的32.25%(89/276);其次是30g的用药剂量,占总数的17.03%(47/276);10g的用药剂量,占总数的14.49%(40/276)。贝母明确而具体的用药剂量共有7种,贝母用药剂量的范围也从3g到20g不等,其中10g的用药剂量占总数的30%(6/20);9g、12g的用药剂量各占总数的20%(4/20),15g的用药剂量占总数的15%(3/20),其它剂量各占总数的5%(1/20)。川贝母明确而具体的用药剂量共有8种,川贝母用药剂量的范围也从4.5g到30g不等,其中10g的用药剂量所占的比例最大,占总数的51.43%(18/35);其次是6g、9g的用药剂量,各占总数的11.43%(4/35)。浙贝母明确而具体的用药剂量共有10种,浙贝母用药剂量的范围也从5g到60g不等,其中10g的用药剂量所占的比例最多,占总数的38.46%(20/52);其次是15g的用药剂量,占总数的19.23%(10/52);20g占总数的15.38%(8/52)。白蔹明确而具体的用药剂量共有7种,白蔹用药剂量的范围也从10g到60g不等,其中60g、30g的用药剂量各占总数的21.43%(3/14),20g、15g、10g的用药剂量各占总数的14.29%(2/14),其余剂量各占总数的7.14%(1/14)。白及明确而具体的用药剂量共有16种,白及用药剂量的范围也从5g到118g不等,其中10g的用药剂量所占的比例最多,占总数的31.82%(21/66);其次是15g的用药剂量,占总数的16.67%(11/66);再次是20g占总数的13.64%(9/66)。6.1.3乌头类与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反药组合同方应用临床用药配伍比例情况乌头天花粉临床同方应用的配伍比例有21种,且从1:1到25:4不等,其中1:1的配伍比例所占的比例最多,占总数的16.67%(25/150);其次是3:1的配伍比例,占总数的11.33%(17/150)。乌头瓜蒌临床同方应用的配伍比例有15种,且从1:1到7:15不等,其中1:2的配伍比例所占比例最多,占总数的15.56%(42/270);其次是1:1的配伍比例,占总数的14.07%(38/270)。乌头贝母临床同方应用的配伍比例有11种,且从1:1到6:5不等,其中2:3、1:4、5:4的配伍比例各占总数的15%(3/20),1:1、3:10、3:5的配伍比例各占总数的10%(2/20),其余配伍比例各占总数的5%(1/20)。乌头川贝母临床同方应用的配伍比例有9种,且从2:3到10:3不等,其中1:1的配伍比例使用的最多,占总数的25.71%(9/35);其次是3:2的配伍比例,占总数的20%(7/35)。乌头浙贝母临床同方应用的配伍比例有11种,且从1:1到10:3不等,其中1:1的配伍比例所占的比例最高,占总数的25.49%(13/51);其次是1:2的配伍比例,占总数的23.53%(12/51)。乌头白蔹临床同方应用的配伍比例有8种,且从1:2到10:3不等,其中1:2的配伍比例占总数的35.71%(5/14),2:3、3:1的配伍比例各占总数的14.29%(2/14),其它配伍比例各占总数的7.14%(1/14)。乌头白及临床同方应用的配伍比例有12种,且从1:1到6:25不等,其中1:5的配伍比例所占的比例最高,占总数的21.67%(13/60);其次是2:1的配伍比例,占总数的18.33%(11/60)。6.1.4乌头类与瓜萎、贝母、白蔹、白及反药组合同方应用临床用药剂型和给药途径情况乌头与天花粉反药组合临床同用多以汤剂的形式出现,占记载用药剂型文献总数的82.07%(151/184),临床给药途径多为内服(口服),占总数的82.07%(151/184)。乌头与瓜蒌反药组合临床同用多以汤剂形式出现,占所报告总数的97.76%(305/312),临床给药途径多为内服(口服),占总数的97.76%(305/312)。乌头与贝母反药组合临床同用多以汤剂的形式出现,占文献总数的67.65%(23/34),临床给药途径多为内服(口服),占总数的61.76%(21/34)。乌头与川贝母反药组合临床同用多以汤剂的形式出现,占文献总数的90.48%(38/42),临床给药途径都为内服(口服),占总数的100%(42/42)。乌头与浙贝母反药组合临床同用多为汤剂,占文献总数的86.79%(46/53),临床给药途径都为内服(口服),占总数的84.91%(45/53)。乌头与白蔹反药组合临床同用多以膏剂的形式出现,占文献总数的48%(12/25),临床给药途径多为外用(外敷),占文献总数的52.00%(13/25)。乌头与白及反药组合临床同用多以汤剂的形式出现,占文献总数的66.25%(53/80),临床给药途径主要为内服(口服),占文献总数的48.75%(39/80)。6.1.5乌头类与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反药组合同方应用临床炮制用药情况临床上乌头类与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反药组合同方应用时乌头类药物多经炮制后入药,而天花粉、瓜萎、贝母、川贝母、浙贝母、白蔹、白及临床上多以生品直接入药。6.1.6乌头类与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反药组合临床同方应用时具体药物使用情况乌头与天花粉配伍的184首方剂中共涉及中药263味,用药总频数为2450次,其中用药频次排在前5位的药物有:茯苓(75)、山药(75)、黄芪(63)、甘草(63)、桂枝(47)。乌头与瓜蒌配伍的312首方剂中共涉及中药233味,用药总频数为3917次,其中用药频次排在前5位的药物有:甘草(180)、黄芪(129)、半夏(117)、丹参(150)、桂枝(172)。乌头与贝母配伍的34首方剂中共涉及中药130味,用药总频数为593次,其中用药频次排在前5位的药物有:当归(18)、牛膝(16)、黄芪(15)、甘草(15)、人参(14)。乌头与川贝母配伍的42首方剂中共涉及中药158味,用药总频数为598次,其中用药频次排在前5位的药物有:甘草(20)、茯苓(20)、半夏(17)、陈皮(15)、干姜(15)。乌头与浙贝母配伍的53首方剂中共涉及中药184味,用药总频数为797次,其中用药频次排在前5位的药物有:甘草(25)、半夏(21)、茯苓(20)、黄芪(18)、肉桂(16)。乌头与白蔹配伍的25首方剂中共涉及中药126味,用药总频数为451次,其中用药频次排在前5位的药物有:赤芍(15)、当归(14)、白及(13)、川芎(13)、大黄(11)。乌头与白及配伍的80首方剂中共涉及中药159味,用药总频数为1012次,其中用药频次排在前5位的药物有:甘草(31)、当归(30)、肉桂(25)、白术(23)、黄芪(18)。6.1.7乌头类与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反药组合同方应用文献质量评价6.1.7.1反药组合同方应用文献发表年代情况乌头与天花粉反药组合同方应用时2005-2010年发表文献所占比例最多为33.15%(61/184);乌头与瓜蒌反药组合同方应用时2005-2010年发表文献所占比例最多为33.01%(103/312);乌头与贝母反药组合同方应用时2005-2010年发表文献所占比例最多为29.41%(10/34);乌头川贝母反药组合同方应用时1995-2000年发表文献所占比例最多为47.62%(20/42);乌头与浙贝母反药组合同方应用时2010-2014发表23篇文献所占比例最多为43.40%(23/53);乌头与白蔹反药组合同方应用时2000-2005年发表文献所占比例最多为32.00%(8/25);乌头与白及反药组合同方应用文献时2000-2005年发表文献所占比例最多为28.75%(23/80)。6.1.7.2反药组合同方应用文献期刊质量情况临床上反药组合同方应用文献在非核心期刊上共发表628篇,所占的比例为86.03%;而在核心期刊上只发表刊登了 102篇文献,所占的比例为13.97%。6.1.7.3反药组合同方应用文献作者单位所在省份情况29个省份报告乌头与天花粉反药组合临床同方应用,主要分布在河南省、山东省、湖北省,其中河南省所占比例最高,占总数的10%(18/180);30个省份报告乌头与瓜萎反药组合临床同方应用,主要分布在河南省、山东省、广东省,其中河南省所占比例最高,占总数的10.93%(34/311);13个省份报告乌头与贝母反药组合临床同方应用,主要分布在四川省、湖北省、河南省,其中四川省所占比例最高,占总数的20.59%(7/34);21个省份报告乌头与川贝母反药组合临床同方应用,主要分布在浙江省、湖南省、四川省,其中浙江省、湖南省所占的比例最高,占总数的9.52%(4/42);22个省份报告乌头与浙贝母反药组合同方应用,主要分布在浙江省、北京市、河南省,其中浙江省所占的比例最高,占总数的11.32%(6/53);13个省份报告乌头与白蔹反药组合同方应用,主要分布在四川省、山东省、江西省,其中四川省所占比例最高,占总数的20.83%(5/24);20个省份报告乌头与白及反药组合同方应用,主要分布在山东省、河南省、湖南省、其中山东省所占的比例最高,占总数的16.67%(13/78)。6.1.7.4反药组合同方应用文献作者单位所在地区情况7个地区报告乌头与天花粉反药组合同方应用,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华中地区、华北地区,其中华东地区所占的比例最高,占总数的30%(54/180);7个地区报告乌头与瓜蒌反药组合同方应用,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华北地区、华中地区,其中华东地区所占比例最高,占总数的29.90%(93/311)。7个地区报告乌头与贝母反药组合同方应用,主要分布在华中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其中华中地区所占比例最高,占总数的32.35%(11/34);7个地区报告乌头与川贝母反药组合同方应用,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华中地区、华北地区,其中华东地区所占的比例最高,占总数的33.33%(14/42);7个地区报告乌头与浙贝母反药组合同方应用,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华北地区、华中地区,其中华东地区所占比例最高,占总数的41.51%(22/53);7个地区报告乌头与白蔹反药组合同方应用,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西南地区、华北地区,其中华东地区所占比例最高,占总数的33.33%(8/24);7个地区报告乌头与白及反药组合同方应用,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华中地区、华北地区,其中华东地区所占比例最高,占总数的34.62%(27/78)。6.1.7.5反药组合同方应用文献作者单位所在省份与地区对应情况乌头与天花粉反药组合同方应用时山东省在华东地区发表文献最多占总数的8.89%(16/180);乌头与瓜蒌反药组合同方应用时山东省在华东地区发表文献最多占总数的9.32%(29/311);乌头与贝母反药组合同方应用时湖北省在华中地区发表文献最多占总数的14.71%(5/34);乌头与川贝母反药组合同方应用时浙江省在华东地区发表文献最多,湖南省在华中地区发表文献最多,各占总数的9.52%(4/42);乌头与浙贝母反药组合同方应用时浙江省在华东地区发表文献最多占总数的11.32%(6/53);乌头与白蔹反药组合同方应用时山东省、江西省在华东地区发表文献最多,各占总数的12.50%(3/24);乌头与白及反药组合同方应用时山东省在华东地区发表文献最多占总数的16.67%(13/78)。6.2乌头类与瓜萎、贝母、白蔹、白及反药组合临床辨证加减应用文献的文献特征情况6.2.1乌头类与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反药组合临床辨证加减应用治疗疾病情况6.2.1.1乌头类与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反药组合临床辨证加减应用治疗中医疾病情况乌头与天花粉临床辨证加减应用主要治疗中医内科疾病(气血津液病证)中的消渴,所占的比例最多,占总数的71.13%(69/97)。乌头与瓜萎辨证加减应用主要治疗中医内科疾病中胸痹、心悸等心系病证,其中胸痹所占的比例最高,占总数的44.15%(166/376),其次是心悸占总数的28.46%(107/376)。乌头与贝母辨证加减应用时,治疗肺胀的文献占总数的18.75%(3/16),治疗咳嗽、痹证、喉痹的文献各占总数的12.50%(2/16),治疗其它疾病的文献各占总数的6.25%(1/16)。乌头与川贝母临床辨证加减应用主要治疗中医内科疾病中的肺胀、喘证等肺系病证,其中肺胀所占的比例最高,占总数的23.33%(7/30);其次是喘证占总数的20.00%(6/30)。乌头与浙贝母临床辨证加减应用时,治疗肺胀的文献占总数的22.22%(6/27),治疗喘证的文献占总数的14.81%(4/27),治疗肺积、咳嗽、胃痛的文献各占总数的7.41%(2/27),治疗其它疾病的文献各占总数的3.70%(1/27)。乌头与白及临床辨证加减应用主要治疗中医内科疾病中的胃痛、泄泻等脾胃系病证,其中胃痛所占的比例最高,占总数的41.05%(39/95),其次是泄泻占总数的 26.32%(25/95)。6.2.1.2乌头类与瓜萎、贝母、白蔹、白及反药组合临床辨证加减应用治疗西医疾病情况乌头与天花粉临床辨证加减应用主要治疗西医内科疾病中的糖尿病、糖尿病肾病等代谢疾病和营养疾病,其中糖尿病所占的比例最高,占总数的53.91%(62/115),其次是糖尿病肾病,占总数的6.96%(8/115)。乌头与瓜萎辨证加减应用主要治疗西医内科疾病中的冠心病心绞痛、心力衰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循环系统疾病,其中冠心病心绞痛所占的比例最高,占总数的28.13%(119/423),其次是心力衰竭占总数的12.06%(51/423)。乌头与贝母辨证加减应用时,治疗支气管炎、心力衰竭的文献各占总数的12.50%(3/24),治疗慢性支气管哮喘、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冠心病心绞痛、慢性肾炎、系统性硬化症的文献各占总数的8.33%(2/24),治疗其它疾病的文献各占总数的4.17%(1/24)。乌头与川贝母临床辨证加减应用主要治疗西医内科疾病中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支气管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其中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所占的比例最高,占总数的27.66%(13/47),其次是支气管哮喘占总数的10.64%(5/47)。乌头与浙贝母临床辨证加减应用时,治疗肺胀的文献占总数的22.22%(6/27),治疗喘证的文献占总数的14.81%(4/27),治疗肺积、咳嗽、胃痛的文献各占总数的7.41%(2/27),治疗其它疾病的文献各占总数的3.70%(1/27)。乌头与白及临床辨证加减应用主要治疗西医内科疾病中的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等消化系统疾病,其中消化性溃疡所占的比例最高,占总数的60.14%(89/148),其次是慢性胃炎占总数的7.43%(11/148)。6.2.2乌头类与瓜萎、贝母、白蔹、白及反药组合辨证加减应用临床用药剂量情况6.2.2.1具体反药组合辨证加减应用时乌头类药物临床用药剂量情况乌头与天花粉辨证加减应用时,乌头类药物主要有附子、川乌、草乌,附子以规则形式入药的剂量有11种,从3g到30g不等,其中10g用药剂量所占的比例最高,占总数的29.17%(21/72);其次是6g用药剂量,占总数的26.39%(19/72)。川乌、草乌的用药剂量都为6g,占总数的100%(1/1)。乌头与瓜蒌辨证加减应用时,乌头类药物主要有附子、川乌、草乌,附子以规则形式入药的剂量共有16种,从2g到50g不等,其中10g用药剂量所占比例最高,占总数的38.01%(111/292);其次是6g用药剂量,占总数的19.52%(57/292)。川乌、草乌的用药剂量都为6g,占总数的100%(1/1)。乌头与贝母辨证加减应用时,乌头类药物都为附子,明确而具体的用药剂量共有6种,用药剂量范围从3g到20g不等,其中10g用药剂量占总数的47.62%(10/21),6g用药剂量占总数的28.57%(6/21),15g用药剂量占总数的9.52%(2/21),其它用药剂量各占总数的4.76%(1/21)。乌头与川贝母辨证加减应用时,乌头类药物都为附子,明确而具体的用药剂量共有10种,用药剂量范围从3g到30g不等,其中10g用药剂量占总数的24.14%(7/29),6g、15g用药剂量各占总数的17.24%(5/29),30g用药剂量占总数的13.79%(4/29),9g、8g用药剂量各占总数的6.90%(2/29),其它用药剂量各占总数的3.45%(1/29)。乌头与浙贝母辨证加减应用时,乌头类药物都为附子,明确而具体的用药剂量共有9种,附子用药剂量范围从5g到30g不等,其中6g用药剂量所占比例最高,占总数的40%(10/25);其次是1 0g用药剂量,占总数的16%(4/25)。乌头与白及辨证加减应用时,乌头类药物都为附子,明确而具体的用药剂量共有11种,用药剂量范围从3g到42g不等,其中10g用药剂量所占的比例最高,占总数的41.57%(37/89);其次是6g用药剂量,占总数的25.84%(23/89)。6.2.2.2具体反药组合辨证加减应用时天花粉、瓜萎、贝母、川贝母、浙贝母、白及药物临床用药剂量情况天花粉明确而具体的用药剂量共有11种,范围从5g到50g不等,其中15g的用药剂量所占比例最高,占总数的30.43%(35/115);其次是30g的用药剂量,占总数的24.35%(28/115);再次是20g用药剂量占总数的23.48%(27/115)。瓜萎明确而具体的用药剂量共有11种,范围从1g到30g不等,其中15g用药剂量所占比例最高,占总数的38.83%(120/309);其次是30g、10g用药剂量,各占总数的15.86%(49/309)。贝母明确而具体的用药剂量共有4种,范围从8g到15g不等,其中10g用药剂量所占比例最高,占总数的60%(9/15);其次是12g用药剂量,占总数的20%(3/15)。川贝母明确而具体的用药剂量共有8种,范围从6g到90g不等,其中10g用药剂量所占比例最高,占总数的46.43%(13/28);其次是6g、12g的用药剂量,占总数的14.29%(4/28)。浙贝母明确而具体的用药剂量共有6种,范围从8g到20g不等,其中10g用药剂量所占比例最高,占总数的31.25%(10/32);其次是15g用药剂量,占总数的28.13%(9/32)。白及明确而具体的用药剂量共有15种,范围从3g到60g不等,其中10g用药剂量所占比例最高,占总数的33.08%(44/133);其次是15g用药剂量,占总数的25.56%(34/133)。6.2.3乌头类与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反药组合辨证加减应用临床用药配伍比例情况乌头天花粉临床辨证加减常用的配伍比例有15种,且从1:1到9:20不等,其中3:5配伍比例所占的比例最高,占总数的30%(18/60);其次是1:5占总数的11.67%(7/60)。乌头瓜蒌临床辨证加减常用的配伍比例有15种,且从1:1到3:16不等,其中2:3配伍比例所占的比例最高,占总数的15.86%(46/290);其次是1:2占总数的12.41%(36/290)。乌头贝母临床辨证加减常用的配伍比例有5种,且从1:1到3:10不等,其中1:2的配伍比例占总数的33.33%(5/15),1:1、5:8配伍比例各占总数的20%(3/15),3:10、5:3的配伍比例各占总数的13.33%(2/15)。乌头川贝母临床辨证加减常用的配伍比例有8种,且从1:1到15:4不等,其中1:1配伍比例所占比例最高,占总数的42.86%(12/28)。乌头浙贝母临床辨证加减常用的配伍比例有7种,且从1:1到4:5不等,其中1:1的配伍比例所占比例最高,占总数的40%(10/25)。乌头白及临床辨证加减常用的配伍比例有10种,且从1:1到12:25不等,其中1:4比例配伍所占比例最高,占总数的23.60%(21/89);其次是2:5占总数的14.61%(13/89)。6.2.4乌头类与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反药组合辨证加减应用临床用药剂型和给药途径情况乌头与天花粉反药组合临床辨证加减应用多以汤剂的形式出现,占总数的98.66%(147/149),临床给药途径多为内服(口服),占总数的98.66%(147/149)。乌头与瓜萎反药组合临床辨证加减应用多以汤剂形式出现,占总数的99.57%(466/468),临床给药途径多为内服(口服),所占的比例为99.36%(465/468)。乌头与贝母反药组合临床辨证加减应用都以汤剂的形式出现,占总数的100%,临床给药途径都为内服(口服),所占的比例为100%。乌头与川贝母反药组合临床辨证加减应用多以汤剂的形式出现,占总数的94.34%(50/53),临床给药途径都为内服(口服),所占的比例为100%。乌头与浙贝母反药组合临床辨证加减应用多为汤剂,占总数的97.44%(38/39),临床给药途径都为内服(口服),所占的比例为97.44%(38/39)。乌头与白及反药组合临床辨证加减应用多以汤剂的形式出现,占总数的98.11%(156/159),临床给药途径主要为内服(口服),所占的比例为91.82%(146/159)。6.2.5乌头类与瓜萎、贝母、白蔹、白及反药组合辨证加减应用临床炮制用药情况临床上乌头类与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反药组合辨证加减应用时乌头类药物多经炮制后入药,而天花粉、瓜萎、贝母、川贝母、浙贝母、白蔹、白及临床上多以生品直接入药。6.2.6乌头类与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反药组合临床同方应用时具体药物使用情况主方方剂中,乌头与天花粉配伍的149首方剂中共涉及中药179味,用药总频数为1690次,其中用药频次排在前5位的药物有:黄芪(90)、山药(76)、甘草(63)、生地黄(65)、丹参(54)。加减药物中,乌头与天花粉配伍的149首方剂辨证加减药物共涉及中药19味,用药总频数为213次,其中用药频次排在前5位的药物有:黄芪(18)、知母(10)、干姜(6)、当归(5)。主方方剂中,乌头与瓜蒌配伍的这468首方剂中共涉及中药236味,用药总频数为4979次,其中用药频次排在前5位的药物有:丹参(296)、黄芪(233)、甘草(222)、桂枝(181)、川芎(172)。加减药物中,乌头与瓜蒌配伍的468首方剂辨证加减药物共涉及中药40味,用药总频数为1169次,其中用药频次排在前5位的药物有:川贝母(80)、海藻(72)、昆布(68)、桑白皮(52)、款冬花(49)。主方方剂中,乌头与贝母配伍的这27首方剂中共涉及中药105味,用药总频数为316次,其中用药频次排在前5位的药物有:甘草(15)、茯苓(14)、白术(12)、黄芪(8)、丹参(8)。加减药物中,乌头与贝母配伍的这27首方剂辨证加减药物共涉及中药19味,用药总频数为88次,其中用药频次排在前5位的药物有:瓜萎(12)、肉桂(10)、干姜(6)、吴茱萸(6)、五味子(4)。主方方剂中,乌头与川贝母配伍的这53首方剂中共涉及中药142味,用药总频数为606次,其中用药频次排在前5位的药物有:甘草(33)、黄芪(24)、丹参(23)、茯苓(18)、半夏(16)。加减药物中,乌头与川贝母配伍的53首方剂辨证加减药物共涉及中药29味,用药总频数为169次,其中用药频次排在前5位的药物有:吴茱萸(29)、肉桂(15)、菟丝子(8)、山茱萸(6)、大青叶(5)。主方方剂中,乌头与浙贝母配伍的这39首方剂中共涉及中药133味,用药总频数为444次,其中用药频次排在前5位的药物有:丹参(18)、甘草(17)、茯苓(16)、黄芪(16)、白术(13)。加减药物中,乌头与浙贝母配伍的这39首方剂辨证加减药物共涉及中药21味,用药总频数为100次,其中用药频次排在前5位的药物有:干姜(10)、薏苡仁(6)、泽泻(5)、羌活(5)、细辛(4)。主方方剂中,乌头与白及配伍的这159首方剂中共涉及中药185味,用药总频数为1647次,其中用药频次排在前5位的药物有:甘草(95)、白术(82)、黄芪(79)、白芍(68)、党参(68)。加减药物中,乌头与白及配伍的159首方剂中辨证加减药物共涉及药物23味,用药总频数为388次,其中用药频次排在前5位的药物有:吴茱萸(63)、肉桂(57)、干姜(23)、小茴香(19)、乌梅(8)。6.2.7乌头类与瓜萎、贝母、白蔹、白及反药组合辨证加减应用文献质量评价6.2.7.1反药组合辨证加减应用文献发表年代情况乌头与天花粉反药组合辨证加减应用时在2005-2010年发表文献所占比例最高为31.54%(47/149);乌头与瓜蒌反药组合辨证加减应用时在2005-2010年发表文献所占比例最高为34.40%(161/468);乌头与贝母反药组合辨证加减应用时在2000-2005年发表文献所占比例最高为37.04%(10/27);乌头与川贝母反药组合辨证加减应用时在2005-2010年发表文献所占比例最高为28.30%(15/53);乌头浙贝母反药组合辨证加减应用时在2005-2010年发表文献所占比例最高为33.33%(13/39);乌头与白及反药组合辨证加减应用时在2000-2005年发表所占比例最高为35.22%(56/159)。6.2.7.2反药组合辨证加减应用文献期刊质量情况临床上反药组合同方应用文献在非核心期刊上共发表780篇,所占的比例为87.15%;而在核心期刊上只发表刊登了 115篇文献,所占的比例为12.85%。6.2.7.3反药组合辨证加减应用文献作者单位所在省份情况26个省份报告乌头与天花粉反药组合临床辨证加减应用,主要分布在山东省、河南省、浙江省,其中山东省所占比例最高,占总数的15.44%(23/149);30个省份报告乌头与瓜萎反药组合临床辨证加减应用,主要分布在河南省、山东省、辽宁省,其中河南省所占比例最高为16.70%(78/467);14个省报告乌头与贝母反药组合辨证加减应用,主要分布在河南省、黑龙江省、甘肃省,其中河南省所占比例最高为18.52%(5/27);22个省份报告乌头与川贝母反药组合辨证加减应用,主要分布在河南省、山东省、黑龙江省,其中河南省所占比例最高为16.98%(9/53);17个省份报告乌头与浙贝母反药组合辨证加减应用,主要分布在河南省、浙江省、福建省,其中河南省所占比例最高为17.95%(7/39);30个省份报告乌头与白及反药组合辨证加减应用,主要分布在河南省、湖南省、江苏省,其中河南省所占比例最高为18.24%(29/159)。6.2.7.4反药组合辨证加减应用文献作者单位所在地区情况7个地区报告乌头与天花粉反药组合辨证加减应用,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华中地区、西北地区,其中华东地区所占比例最高为39.60%(59/149);7个地区报告乌头与瓜蒌反药组合辨证加减应用,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华中地区、华北地区,其中华东地区所占比例最高为27.84%(130/467);6个地区报告乌头与贝母反药组合辨证加减应用,主要分布在华中地区、西北地区、华东地区,其中华中地区所占比例最高为25.93%(7/27);7个地区报告乌头与川贝母反药组合辨证加减应用,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华中地区、东北地区,其中华东地区所占比例最高为32.08%(17/53);7个地区报告乌头与浙贝母反药组合辨证加减应用,主要分布在华中地区、华东地区、西北地区,其中华中、华东地区所占比例最高为30.77%(12/39);7个地区报告乌头与白及反药组合辨证加减应用,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华中地区、华南地区,其中华东地区所占比例最高为32.70%(52/159)。6.2.7.5反药组合辨证加减应用文献作者单位所在省份与地区对应情况乌头与天花粉反药组合辨证加减应用时山东省在华东地区发表文献最多占总数的15.44%(23/149);乌头与瓜萎反药组合辨证加减应用时山东省在华东地区发表文献最多占总数的10.49%(49/467);乌头与贝母反药组合辨证加减应用时河南省在华中地区发表文献最多占总数的18.52%(5/27);乌头与川贝母反药组合辨证加减应用时山东省在华东地区发表文献最多占总数的15.09%(8/53);乌头与浙贝母反药组合辨证加减应用时河南省在华中地区发表文献最多占总数的17.95%(7/39);乌头与白及反药组合辨证加减应用时江苏省在华东地区发表文献最多占总数的9.43%(15/159)。[结论]1.反药组合文献总数方面,临床上乌头类与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反药组合同用时以乌头与瓜蒌反药组合临床使用最多,其次是乌头与天花粉反药组合,再次是乌头与贝母反药组合、乌头与白及反药组合、乌头与白蔹。这可能与其药物本身的药性、临床入药时炮制情况以及临床应用时的使用范围有关。2.反药组合临床研究类型方面,临床上记载此类反药组合同用的文献中,以病例系列(CS)这种研究类型出现频率最高。其次是文献质量高且对进行Meta分析有重要作用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这类文献的发表呈现了逐年递增的趋势,但其文献质量多不高,其研究现状有好的方面,但总体来说不利于对十八反内容甚至是整个中医药学内容进行高质量、高标准、严要求研究内容的开展。3.反药组合临床用药安全性方面,对检索到的文献中涉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研究时发现,没有文章明确指出乌头类与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反药同用后会产生不良反应,且中药治疗组报告的不良反应都较为轻微。根据检索到的有限的临床文献可以看出,在一定条件、一定范围内,临床上确实存在此类反药组合同用治疗疾病的情况,且在治疗某些疾病时反药组合同用较为安全可靠。4.反药组合临床疗效方面,因检索到的有限的临床研究文献异质性过高,不符合进行meta分析的基本条件,因而未对文献做进一步的疗效分析。5.反药组合文献特征方面5.1乌头与天花粉反药组合同用主要治疗内科疾病,无论此反药组合同方应用还是辨证加减应用都主要治疗气血津液病证当中的消渴。应用剂量方面,乌头与天花粉同方应用时乌头类药物用药剂量多为6g、10g,天花粉用药剂量多为10g;乌头与天花粉辨证加减应用时乌头类药物用药剂量多为10g、6g,天花粉用药剂量多为15g。入药配伍比例方面,乌头天花粉同方应用时常以1:1的比例配伍使用;此反药组合辨证加减应用时常以3:5的比例配伍使用。炮制入药情况方面,乌头天花粉反药组合同用时乌头类药物多炮制后入药,而天花粉则多以生品入药。剂型、给药途径方面,此反药组合治疗临床疾病时多制成汤剂,内服(口服)。具体药物使用情况方面,反药组合同方应用时常用的药物有茯苓、山药、黄芪;反药组合辨证加减应用时常用的药物有黄芪、山药、甘草。5.2乌头与瓜蒌反药组合同用主要治疗内科疾病,无论此反药组合同方应用还是辨证加减应用都主要治疗心系病证当中的胸痹。应用剂量方面,乌头与瓜蒌同方应用时乌头类药物用药剂量多为10g、15g,瓜蒌用药剂量多为15g;乌头与瓜蒌辨证加减应用时乌头类药物用药剂量多为10g、6g,瓜蒌用药剂量多为15g。入药配伍比例方面,乌头瓜蒌同方应用时常以1:2的比例配伍使用;此反药组合辨证加减应用时常以2:3的比例配伍使用。炮制入药情况方面,乌头瓜萎反药组合同用时乌头类药物多炮制后入

赵克明[5](2010)在《加味小柴胡汤干预大鼠哮喘模型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在建立支气管哮喘大鼠模型的基础上,给予加味小柴胡汤干预,通过动物实验,从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多角度探讨中药加味小柴胡汤治疗支气管哮喘大鼠模型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支气管哮喘用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第一部分加味小柴胡汤对哮喘大鼠支气管病理组织学观察在适应性饲养之后,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6组,即正常组、模型组、中药加味小柴胡汤高剂量组(简称高剂量组)、中药加味小柴胡汤低剂量组(简称低剂量组)、西药地塞米松注射液组、中药加味小柴胡汤加西药地塞米松注射液组(简称中西药组),每组10只。对各只大鼠分别标记号码,组间平均体重差控制在<20g,进行药物干预实验。各治疗组均从第1次哮喘激发开始(造模第3周)至处死前每天灌胃给药,连续4周,正常组用生理盐水灌胃,各组均每7天复查动物体重。参考相关文献,将大鼠适应性饲养3天后,除正常组外,于实验第1天和第8天各组大鼠腹腔内注射10%卵蛋白、氢氧化铝混合液1ml,腰部两侧各取1点,每点皮下注射0.5 ml,共计2 ml,使大鼠致敏。第15天起用3%卵蛋白40 ml喷雾激发大鼠哮喘发作,雾化流量控制在5ml∕分钟,每次15分钟,隔日一次,共激发4周。以大鼠出现呼吸加快、口唇发绀、点头呼吸及站立不稳等表现为激发成功。正常对照组以生理盐水代替卵蛋白进行腹腔注射及雾化吸入。动物麻醉完全后,开胸迅速结扎右主支气管,取右肺中叶4%多聚甲醛固定,脱水、包埋、切片,苏木精-伊红HE染色,镜下观察病理学改变。造模之前测量一次大鼠体重;造模开始后每7天测一次大鼠体重,直至取材之前进行最后一次测量;大鼠激发四周后计数1分钟内呼吸频率和打喷嚏的次数。所有数据均用SPSS10.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实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组间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Bonferroni)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显着性差异水平以0.05和0.01为标准。第二部分加味小柴胡汤对支气管哮喘大鼠血清中炎性介质NO(一氧化氮)和ET-1(内皮素1)的影响动物分组、模型建立、用药情况及数据统计处理同前。在实验的第42天,最后一次哮喘激发后称重,并进行大鼠腹主动脉取血,用于测定一氧化氮、内皮素-1。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肺组织NO含量。由于NO化学性质活泼,在体内代谢很快转为NO2-和NO3-,而NO2-又进一步转化为NO3-,本法利用硝酸还原酶特异性将NO3-还原为NO2-,通过显色深浅测定其浓度的高低。采用放免法测定肺组织ET-1含量。由自动γ-放射免疫计数器预先编制程序,直接给出标准曲线及样品浓度。第三部分加味小柴胡汤对支气管哮喘大鼠肺组织中细胞因子白介素(IL)-4和γ干扰素(IFN-γ)的调节作用动物分组、模型建立、用药情况及数据统计处理同前。动物麻醉完全后,开胸迅速结扎右主支气管,取右肺上叶,称重后移入玻璃匀浆管中,加入2倍肺组织重量的生理盐水,充分研碎,使组织匀浆化。制备好的匀浆3500r/min,离心10 min,提取上清液分装,低温冰箱保存待测。白介素(IL)-4和γ-干扰素(IFN-γ)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ELISA)。第四部分加味小柴胡汤对支气管哮喘大鼠外周血及肺组织中EOS的影响动物分组、模型建立、用药情况及数据统计处理同前。动物麻醉完全后,开胸迅速结扎右主支气管,取右肺中叶4%多聚甲醛固定,脱水、包埋、切片,苏木精-伊红HE染色,镜下观察肺组织中EOS浸润改变。第五部分加味小柴胡汤对支气管哮喘大鼠肺组织中IL-5 mRNA表达的影响动物分组、模型建立、用药情况及数据统计处理同前。动物麻醉完全后,开胸迅速结扎右主支气管,取近肺门处的右肺约100mg,放入Eppendorf管,加入1ml Trizol充分匀浆,投入液氮罐,待测RT-PCR。采用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肺组织中IL-5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1.成功复制大鼠支气管哮喘模型。2.哮喘模型组肺组织支气管及血管旁有大量的EOS浸润,符合哮喘慢性炎症过程中的病理改变。加味小柴胡汤高低剂量组均能减少肺组织EOS浸润,尤其加味小柴胡汤高剂量组EOS减少更为明显,作用优于哮喘模型组和加味小柴胡汤低剂量组。3.各实验组大鼠体重的变化:在致敏前、激发前、激发两周、激发四周各时间点中,激发前后正常组和加味小柴胡汤低剂量组、加味小柴胡汤高剂量组、中药加味小柴胡汤加西药地塞米松注射液组、地塞米松注射液组大鼠体重没有差异(P >0.05);激发两周后模型组大鼠体重明显低于正常组、加味小柴胡汤高剂量组、中药加味小柴胡汤加西药地塞米松注射液组,差异显着(P<0.01);激发四周后模型组大鼠体重明显低于正常组、加味小柴胡汤高剂量组、中药加味小柴胡汤加西药地塞米松注射液组(P<0.01),低于地塞米松注射液组(P<0.05)。各实验组大鼠呼吸频率和打喷嚏次数的变化:激发四周后,与模型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呼吸频率和打喷嚏次数明显高于其他各组。4.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NO水平显着升高(P<0.05),其余各组没有显着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中药高剂量组、中药加西药组NO水平显着降低(P<0.05)。西药组,中药加西药组、中药低剂量组和中药高剂量组组进行组间比较没有显着差异(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西药组,中药高剂量组、中药加西药组和中药低剂量组ET1水平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中药高剂量组、中药加西药组和中药低剂量组ET1水平都显着降低(P<0.01)。西药组,中药高剂量组、中药加西药组和中药低剂量组ET1水平进行组间比较没有显着差异(P>0.05)。5.与模型组比较,加味小柴胡汤高剂量组均可明显降低IL-4含量,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而正常组和加味小柴胡汤低剂量组、加味小柴胡汤高剂量组、中药加味小柴胡汤加西药地塞米松注射液组、地塞米松注射液组之间大鼠肺组织匀浆IL-4含量没有差异(P >0.05)。与模型组比较,加味小柴胡汤高剂量组、加味小柴胡汤低剂量组和加味小柴胡汤加西药地塞米松注射液组可明显升高IFN-γ含量,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西药组也可升高IFN-γ含量,但是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正常组比较,西药组和模型组IFN-γ含量较低,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与西药组比较,中药加味小柴胡汤加西药地塞米松注射液组可明显升高IFN-γ含量,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加味小柴胡汤高剂量组和加味小柴胡汤低剂量组也可明显升高IFN-γ含量,具有显着性差异。6.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中药高剂量组、中药加西药组肺支气管组织EOS计数显着降低(P<0.01),中药低剂量组肺支气管组织EOS计数也明显降低(P<0.05)。西药组,中药加西药组、中药低剂量组和中药高剂量组组进行组间比较没有显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中药高剂量组、中药加西药组外周血中EOS计数显着降低(P<0.01),中药低剂量组外周血EOS计数也明显降低(P<0.05)。西药组,中药加西药组、中药低剂量组和中药高剂量组组进行组间比较没有显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哮喘模型组肺组织IL-5 mRNA表达较正常组明显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高剂量组、中药加西药组肺组织IL-5 mRNA的表达明显降低(P<0.01),与西药组比较,中药高剂量组、中药加西药组肺组织IL-5 mRNA的表达明显降低(P<0.01),与中药低剂量组比较,中药高剂量组、中药加西药组肺组织IL-5 mRNA的表达明显降低(P<0.01),中药高剂量组与中药加西药组之间肺组织IL-5 mRNA的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1.采用皮下多点注射卵蛋白(OVA)的方法,成功诱导大鼠支气管哮喘模型。2.各治疗组明显改善大鼠的一般状态,哮喘模型组肺组织支气管及血管旁有大量的EOS浸润,符合哮喘慢性炎症过程中的病理改变。加味小柴胡汤高低剂量组均能减少肺组织EOS浸润,尤其加味小柴胡汤高剂量组EOS减少更为明显,作用优于哮喘模型组和加味小柴胡汤低剂量组,可见加味小柴胡汤能有效抑制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减轻气道炎症,降低气道的高反应性,为加味小柴胡汤有效治疗哮喘提供了有利依据。3.加味小柴胡汤显着降低血中NO的表达。高、低剂量组加味小柴胡汤均能降低血中NO水平,但二者无显着差异。加味小柴胡汤可以很好地降低血中ET-1水平,从而抑制哮喘炎症的发展,防止或延缓气道重塑。4.支气管哮喘模型组大鼠肺组织IL-4含量较正常组显着升高。,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均能降低肺组织IL-4含量,提高IFN-γ含量,说明加味小柴胡汤可通过降低肺组织IL-4含量,提高IFN-γ含量,从而调节免疫功能,减轻EOS对气道浸润,控制气道炎症。5.加味小柴胡汤可明显降低外支气管哮喘大鼠外周血、肺支气管中EOS的数量,可减轻哮喘动物模型的气道炎性细胞的浸润,同时可减轻哮喘动物模型的外周血炎性细胞的聚集。6.IL-5参与了支气管哮喘的发病及气道炎症,加味小柴胡汤高剂量组、中药加西药组肺组织IL-5 mRNA的表达明显降低,加味小柴胡汤可从转录水平降低肺组织IL-5mRNA的表达,促进肺内EOS凋亡,减少炎细胞浸润,从而减轻了哮喘气道炎症,缓解哮喘气道痉挛。

温静[6](2009)在《双黄连粉针剂与注射用头孢拉定合并用药肝肾毒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双黄连粉针剂主要成分为连翘、金银花、黄芩,具有清热解毒、辛凉解表作用,用于外感风热、咳嗽气促、咽喉肿痛,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急性扁桃腺炎、轻型肺炎。临床多与抗生素联合使用,有与头孢拉定合并用药以后出现血尿、肝肾损伤的相关报道,作用机制不明,使其在临床使用方面受限。注射用头孢拉定为第一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因其抗菌作用强,抗菌谱广,副作用小,价格适中等优点,被临床广泛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和皮肤软组织感染等,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但是,近年从国内报道头孢拉定不良反应的医学期刊中可以发现,头孢拉定导致血尿不良反应占有较大的比例。而各种药物手册与药品说明书上大都注明头孢拉定对肾脏毒性轻微来提示可引起血尿的不良反应。随着头孢拉定注射液在临床(尤其在基层医院)的广泛应用,其不良反应的报道逐年增多。除了引起血尿外,尚有过敏性休克、迟发性变态反应、溶血性贫血、听力减退、心律失常、排尿困难等不良反应的报道。值得关注的是,临床抗生素与双黄连粉针剂的联合使用已经达到了82.97%。更有病例显示,患者在使用了头孢拉定和双黄连粉针剂合并用药治疗以后出现了血尿的症状。本实验研究的目的是:根据使用说明书:头孢拉定规定成人一日最高剂量为8g,具体使用时剂量大小随着病情与医生经验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综合临床合并用药的相关情况,使得不同剂量的头孢拉定与双黄连冻干粉针剂合并使用(剂量60 mg·kg-1),即通过双黄连粉针剂与不同剂量头孢拉定合并用药肝肾毒性实验研究的进一步探索,从而证明二者合并用药是否会产生肝肾毒性以及毒性的发生与剂量、时间等条件的相互关系,评价合并用药在剂量的使用上是否安全,以及这种联合用药的给药方式是否合理,并为临床试验设计给药方案提供依据。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双黄连粉针剂与头孢拉定合并用药肾脏毒性实验分为八个组,溶媒对照组、双黄连组(387.273mg·kg-1)、头孢低剂量组(207.47 mg·kg-1)、头孢中剂量组(414.94 mg·kg-1)、头孢高剂量组(829.87 mg·kg-1)、合并用药高剂量组(双黄连387.273 mg·kg-1+头孢拉定829.87 mg·kg-1);合并用药中剂量组(双黄连387.273 mg·kg-1+头孢拉定414.94 mg·kg-1);合并用药低剂量组(双黄连387.273 mg·kg-1+头孢拉定207.47 mg·kg-1)。观察合并用药对大鼠肾脏的毒性。检测指标包括: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尿碱性磷酸酶(AKP)、肌酐(Cr)尿素氮(BUN)、尿蛋白、尿量、总胆固醇。本实验合并用药组分别与头孢组、双黄连组、溶媒对照组比较,尿蛋白、肌酐在合并用药三个组与溶媒对照组分别比较中统计学差异均显着p<0.01;肾组织GSH-Px活力、SOD、MDA含量、尿液NAG活力的改变有显着的剂量依赖关系,即随着合并用药的剂量升高GSH-Px活力、SOD数值降低,MDA含量升高,可见在本实验研究的试验剂量范围内,合并用药对于肾脏组织在抗氧化化作用、活性物质含量上均有一定的影响。而且血液生化分析相关部分指标表明合并用药组与溶媒对照组比较存在差异p<0.05,提示对肾脏有一定的毒性。2双黄连粉针剂与头孢拉定合并用药肝脏毒性研究观察合并用药对大鼠肝脏的毒性。检测指标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GTP)、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GOT)、组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血清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总胆红素(T.Bili)、总蛋白。肝组织GSH-Px活力、SOD、MDA含量、血清NAG活力的改变在与溶媒对照组比较时呈现出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即随着合并用药的剂量升高GSH-Px活力、SOD数值降低,MDA含量升高,可见在本实验研究的试验剂量范围内,合并用药对于肝脏组织在抗氧化化作用、活性物质含量上均有一定的影响。提示对肝脏有一定的毒性。3合并用药对血常规及相关生理常数的影响观察合并用药对大鼠肝肾脏器系数的影响以及对血常规的影响,血常规检测指标主要包括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淋巴细胞百分比、血红蛋白。实验研究表明:红细胞各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合并用药低、中剂量组与溶媒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合并用药高剂量组与溶媒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均是合并高剂量组与对照组差异p<0.05,差异随着合并用药剂量的升高而明显;大鼠肝肾脏器系数各组之间无差异,可见合并用药对这一指标影响不是很大。

翁泽林[7](2009)在《疏肺理脾蠲痰法治疗小儿风痰互结型慢性咳嗽疗效观察》文中指出小儿慢性咳嗽临床上通常将以咳嗽为唯一或主要症状,时间超过4周、胸部X线检查无明显异常者。由于本病病因复杂、诊断不明,长期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反复进行胸片、CT等各种无意义的检查,这给患儿学习、生活乃至心理都带来了极大困扰,同时也导致医疗资源的严重浪费,增加患儿的经济负担。中医药治疗本病有一定优势,但无统一的辨证、治疗及疗效判断标准。我们总结广东省中医院儿科林季文主任运用“疏肺理脾蠲痰”法治疗小儿风痰互结型慢性咳嗽的临床经验,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研究试验设计,观察“疏肺理脾蠲痰”法对风痰互结型慢性咳嗽患儿呼吸道症状及中医证候表现的改善,客观评价“疏肺理脾蠲痰”法治疗风痰互结型慢性咳嗽的临床疗效、症状改善情况及安全性。目的:本文主要从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祖国医学关于咳嗽的研究进展、本病病因病机的研究,中西医治疗等几个方面综述了国内外关于小儿慢性咳嗽的研究进展。结合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着重从中医的病因病机着手,总结出肺脾虚弱、内酿痰浊上储于肺,感邪后肺失宣肃、风痰互结,咳嗽缠绵难愈,由此导出治疗本病应以“标本兼治”为则,以疏风宣肺止咳、健脾化痰为法,归纳总结林季文主任运用“疏肺理脾蠲痰”法治疗小儿风痰互结型慢性咳嗽的经验。方法:观察“疏肺理脾蠲痰”法治疗风痰互结型慢性咳嗽疗效。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试验设计,研究150名,近2周内未用过治疗小儿慢性咳嗽的中西药物及其他疗法的患儿,按规范予“疏肺理脾蠲痰”方治疗4周后在随访4周。观察治疗前后患儿咳嗽程度、次数、咯痰、鼻塞流涕以及观察表上其他症状变化。结果:1.主要症状的比较:治疗后患儿各主要症状明显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疾病疗效:治疗后咳嗽程度明显减轻,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1)。3.总体疗效比较,治疗后总症候积分临床痊愈49例,显效41例,有效3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9.21%;结束治疗4周后症候积分临床痊愈57例,显效39例,有效30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9.21%。治疗前后症候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症候积分明显下降。结论:使用“疏肺理脾蠲痰”法可以显着改善“风痰互结”型慢性咳嗽患儿的咳嗽程度,改善咳嗽次数、咯痰、鼻塞流涕及其他伴随症状效果显着。以疏风宣肺止咳、健脾化痰立法组方的“疏肺理脾蠲痰”方可明显改善该型慢性咳嗽患儿痰浊内伏、风邪外犯等见症,确有疏肺止咳、理脾化痰的功效,对进一步指导中医辨证治疗小儿慢性咳嗽有重要意义。

保健媛,段尔柠[8](2005)在《《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5年第12卷关键词索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祝博[9](2017)在《《医药论坛杂志》2017年第38卷分类总索引——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文中研究表明

高艳[10](2009)在《小儿哮喘中医诊疗指南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应用Delphi法制订出科学规范的《小儿哮喘中医诊疗指南》;进一步评价Delphi法在医学研究中的作用和地位。方法:Ⅰ文献研究——回顾中医儿科主要古籍文献以及利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系统查阅古代及现代有关小儿哮喘诊疗的论述、病案等,收集从古至今有关小儿哮喘的中医诊断、分型、治法、方药等。Ⅱ专家调查——采用Delphi法进行专家问卷调查。对每轮问卷中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与协调程度,采用计算均数、不重要百分比、等级和、变异系数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在下轮问卷中反馈给专家,经过三轮问卷,形成初步的诊疗方案,提交给专家论证会,经由专家论证定稿,最终形成该病的诊疗指南。结果: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出近12年符合要求的目标文献109篇,并结合小儿哮喘中医医史文献的研究,编制专家问卷,共进行三轮专家咨询,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76.67%、93.60%、82.98%,在第三轮问卷中专家意见已经较为集中统一,因此结束咨询,并最终通过专家会议的论证,确立了符合临床实际的科学规范的《小儿哮喘中医诊疗指南》。结论:应用Delphi法进行小儿哮喘中医诊断和治疗的规范化研究,并根据专家所提供的意见和建议,我们成功制订了《小儿哮喘中医珍疗指南》,同时证明Delphi法作为一种充分发挥专家智慧、知识和经验的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是中医诊疗规范化研究中具有客观性、传统性及可操作性的重要方法学。

二、中西药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伴哮喘1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药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伴哮喘1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联合应用阿托品与盐酸异丙嗪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合并哮喘(论文提纲范文)

1 一般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研究方法
    1.3 评价指标
    1.4 统计学数据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2)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上篇 三承气汤理论研究
    第一章 中医学下法的形成与发展
        1 下法理论形成依据
        2 探讨张仲景对下法的应用
        2.1 《伤寒论》中的下法
        2.1.1 攻逐瘀血法
        2.1.1.1 桃核承气汤证
        2.1.1.2 抵当汤证
        2.1.1.3 抵当丸证
        2.1.2 泻热逐水法
        2.1.2.1 大陷胸丸证
        2.1.2.2 大陷胸汤证
        2.1.3 三物白散证
        2.1.4 十枣汤证
        2.1.5 苦寒泻下法
        2.1.5.1 调胃承气汤证
        2.1.5.2 小承气汤证
        2.1.5.3 大承气汤证
        2.1.6 麻子仁丸证
        2.1.7 蜜煎导证
        2.1.8 变治法
        2.1.8.1 大柴胡汤证
        2.1.8.2 柴胡加芒硝汤证
        2.1.8.3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2.1.8.4 桂枝加大黄汤证
        2.1.9 急下存阴法
        2.1.9.1 阳明三急下证
        2.1.9.2 少阴三急下证
        2.2 《金匮要略》中的下法
        2.2.1 攻下泻热法
        2.2.1.1 阳明实热痉病证治
        2.2.1.2 实积下利证治
        2.2.1.3 支饮证面热证证治
        2.2.1.4 谷疸证证治
        2.2.1.5 酒疸证证治
        2.2.1.6 热盛里实黄疸证证治
        2.2.1.7 热盛吐衄证证治
        2.2.2 攻下行气法
        2.2.2.1 表寒里实腹满证证治
        2.2.2.2 里实胀重证证治
        2.2.2.3 里实少阳心下满痛证证治
        2.2.2.4 里实积胀俱重证证治
        2.2.2.5 支饮腹满证证治
        2.2.3 峻下去积法
        2.2.4 攻下逐饮法
        2.2.4.1 留饮欲去证证治
        2.2.4.2 悬饮证证治
        2.2.4.3 肠间饮聚成实证证治
        2.2.4.4 水血并结血室证证治
        2.2.5 攻下逐瘀法
        2.2.5.1 虚劳干血证证治
        2.2.5.2 急性肠痈未成脓证证治
        2.2.5.3 瘀血内结证证治
        2.2.5.4 瘀结成实证证治
        2.2.6 泻热通便止呕法
        2.2.7 缓下润燥法
        2.2.8 温里攻下法
    第二章 三承气汤论述
        1 调胃承气汤论述
        1.1 原文
        1.2 主证
        1.3 药物组成
        1.4 煎服法
        1.5 调胃承气汤证之见
        1.5.1 不大便,心烦,躁动不安
        1.5.2 蒸蒸发热
        1.5.3 吐下腹胀满不痛
        1.5.4 脉调和或阴脉微
        1.6 调胃承气汤方之见
        2 小承气汤论述
        2.1 条文
        2.2 主证
        2.3 药物组成
        2.4 煎服法
        2.5 小承气汤证之见
        2.5.1 脉滑而疾
        2.5.2 腹大满不通
        2.5.3 大便燥结、小便频数
        2.6 小承气汤方之见
        3 大承气汤论述
        3.1 原文
        3.2 主证
        3.3 药物组成
        3.4 煎服法
        3.5 大承气汤证之见
        3.5.1 当下而尚未攻下之大承气汤证
        3.5.1.1 局部证候特点
        3.5.1.1.1 腹胀满、大便不通、绕脐痛
        3.5.1.1.2 热结旁流兼喘证
        3.5.1.1.3 不能食
        3.5.1.2 全身证候特点:潮热、手足濈然汗出
        3.5.1.3 神志证候特点:心烦、心中懊憹、谵语
        3.5.1.4 脉迟而实有力
        3.5.2 急下存阴的阳明大承气汤证
        3.5.2.1 目中不了了,睛不和
        3.5.2.2 发热汗多
        3.5.2.3 腹胀满疼痛、减不足言
        3.6 大承气汤方之见
        4 三承气汤总结
        4.1 配伍为主治证候疗效的关键
        4.2 煎服法为处方理法方药的特点
    第三章 阳明病下法禁忌
        1 阳明腑证未实不可下
        2 阳明表未解不可下
        3 阳明病兼少阳证不可下
        4 阳明病兼太阳少阳证不可下
        5 阳明经证不可下
        6 阳明虚寒证不可下
        7 阳明热在上不可下
    第四章 承气类方的形成与发展
        1 新加黄龙汤证
        2 宣白承气汤证
        3 导赤承气汤证
        4 牛黄承气汤证
        5 增液承气汤证
        6 护胃承气汤证
        7 承气合小陷胸汤证
        8 桃仁承气汤证
中篇 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
    前言
    1 大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1.1 大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统计表
        1.2 大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1.3 大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2 小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2.1 小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统计表
        2.2 小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2.3 小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3 调胃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3.1 调胃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表
        3.2 调胃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3.3 调胃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4 结论
下篇 循证医学与系统评价
    第一章 医学文献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1 系统评价概述
        1.1 系统评价基本概念
        1.2 Cochrane系统评价基本概念
        1.3 Meta分析
        1.4 文献综述
        2 系统评价的方法与步骤概述
        2.1 系统评价方法
        2.2 系统评价步骤简易流程图
        2.2.1 系统评价程序流程图
        2.2.2 检索与课题研究相关文献资料流程图
        2.2.3 纳入文献资料可能的偏倚风险来源简易图
        2.2.4 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规则
        3 Meta分析概述
        3.1 Meta分析基本概念
        3.2 Meta分析的目的
        3.2.1 增加统计学检验效能
        3.2.2 定量估计研究效应
        3.2.3 发现既往研究缺乏之处
        4 Meta分析的方法与步骤
        4.1 确立研究课题
        4.2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检索
        4.2.1 文献检索方法
        4.2.1.1 检索词
        4.2.1.2 文献检索方法
        4.2.1.3 检索范围
        4.2.2 文献检索步骤
        4.3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资料的纳入与排除
        4.3.1 课题研究设计的类型
        4.3.2 文献发表年限、所使用语言
        4.3.3 样本量和随访期限
        4.3.4 结果测量指标
        4.3.5 重复发表文献
        4.3.6 信息完整性
        4.4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质量评价
        4.4.1 随机对照研究
        4.4.1.1 CONSORT(Consolidated Standards Of Reporting Trials)
        4.4.1.2 CONSORT扩展版(ectensions of the CONSORT statment)
        4.4.1.3 STARD(Standards for the Reporting of Diagnostic accuracy studies)
        4.4.2 观察性研究
        4.4.2.1 STROBE(Strengthening The Reporting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inEpidemiology)
        4.4.2.2 TREND(Transparent Reporting of Evaluations with NonrandomizedDesigns)
        4.4.3 系统评价(Meta分析)
        4.4.3.1 QUOROM(Quality of Reporting of Meta-analysis)
        4.4.3.2 RISMA(Preferred Reporting Items for Systematic Reviews andMeta-analysis)
        4.4.3.3 MOOSE(Meta-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Epidemiology)
        4.5 数据及相关信息提取
    第二章 大承气汤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1 前言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方法
        3.1 确立题目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3.2.1 检索词
        3.2.2 检索数据库
        3.2.3 手工检索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3.3.1 排除标准
        3.3.2 纳入标准
        3.3.2.1 随机分组
        3.3.2.2 隐蔽分组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3.3.2.7 其他偏倚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3.4.1 统计软体采用
        3.4.2 计数资料采用
        3.4.2.1 二分类变量
        3.4.2.2 连续性变量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3.4.3.3 统计学意义
        3.4.4 统计分析
        研究一 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5 Review Manager中连续性资料的Meta分析
        5.1 肛门排气时间标准均数差SMD
        5.2 肛门排便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3 腹胀腹痛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4 住院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6 典型医案
        研究二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生长抑素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研究三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二联法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5 Review Manager中连续性资料的Meta分析
        5.1 肛门排气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2 肛门排便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3 腹胀缓解/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4 肠鸣音恢复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5 恶心、呕吐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6 治疗/住院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研究四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三联法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研究五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盐水灌肠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研究六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肥皂水灌肠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研究七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石蜡油灌胃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研究八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阿托品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第三章 小承气汤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1 前言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方法
        3.1 确立题目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3.2.1 检索词
        3.2.2 检索数据库
        3.2.3 手工检索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3.3.1 排除标准
        3.3.2 纳入标准
        3.3.2.1 随机分组
        3.3.2.2 隐蔽分组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3.3.2.7 其他偏倚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3.4.1 统计软体采用
        3.4.2 计数资料采用
        3.4.2.1 二分类变量
        3.4.2.2 连续性变量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3.4.3.3 统计学意义
        3.4.4 统计分析
        研究 小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第四章 针灸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1 前言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方法
        3.1 确立题目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3.2.1 检索词
        3.2.2 检索数据库
        3.2.3 手工检索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3.3.1 排除标准
        3.3.2 纳入标准
        3.3.2.1 随机分组
        3.3.2.2 隐蔽分组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3.3.2.7 其他偏倚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3.4.1 统计软体采用
        3.4.2 计数资料采用
        3.4.2.1 二分类变量
        3.4.2.2 连续性变量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3.4.3.3 统计学意义
        3.4.4 统计分析
        研究一 针灸治疗与西医临床治疗肠梗阻的Review Manager Meta系统评价分析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5 典型医案
        研究二 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治疗肠梗阻的Review Manager Meta系统评价分析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第五章 肠梗阻疗法研究成果与建议治疗方案
        1 基于RevMan Meta-analysi s中的方药组方规律与经验分析
        2 基于RevMan meta-analysis下针刺治疗肠梗阻取穴组方规律与经验分析
        3 研究总结-肠梗阻建议治疗方案
        4 结语
参考文献
参考书目
附篇
致谢
个人简介

(3)中医医案文献特殊性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前言
正文
    1 评价目的和意义
        1.1 探索医案特殊性评价方法
        1.2 筛选出辨证治疗独特的哮喘医案
    2 技术路线
    3 需求调查
        3.1 调查目的
        3.2 被调查对象
        3.3 调查方式
        3.4 调查结果
        3.5 调查结论
    4 研究对象
        4.1 病种及文献来源的确定
        4.1.1 病种确定
        4.1.2 被评价对象文献类型
        4.1.3 参照对象文献来源
        4.2 被评价对象
        4.2.1 入选及排除条件
        4.2.2 被评价对象概况
        4.3 参照对象
        4.3.1 入选条件
        4.3.2 参照对象概况
        4.4 检索来源及方式
        4.4.1 公开信息检索来源
        4.4.2 评价对象检索方式
    5 评价目标
    6 评价指标
        6.1 特殊性指标选择
        6.1.1 中药处方的特殊性指标
        6.1.2 证候的特殊性指标
        6.2 指标预处理
        6.2.1 中药指标预处理
        6.2.1.1 中药名称的预处理
        6.2.1.1.1 中药名称标准表的建立
        6.2.1.1.2 其他不规范现象处理
        6.2.1.1.3 规范处理概况
        6.2.1.2 中药剂量的预处理
        6.2.1.3 处方功效的预处理
        6.2.2 证候指标预处理
    7 评价模型
        7.1 中药处方相似度评价模型
        7.1.1 处方药物组成相似度
        7.1.2 处方组成剂量相似度
        7.1.3 处方功效相似度
        7.2 证候相似度评价模型
        7.2.1 三种评价模型比较
        7.2.1.1 空间向量模型计算
        7.2.1.2 本体概念相似度计算
        7.3 证候相似度评价模型
        7.3.1 三种评价模型比较
        7.3.1.1 空间向量模型计算
        7.3.1.2 本体概念相似度计算
        7.3.1.3 欧式距离计算
        7.3.2 证候评价模型选择
    8 评价结果
        8.1 评价结果处理
        8.1.1 中药处方相似度
        8.1.2 证候相似度
        8.2 评价结果概况
        8.2.1 中药处方评价结果
        8.2.2 证候评价结果
    9 辅助软件
        9.1 中药规范系统
        9.2 正异名修正系统
        9.3 方剂的相似识别系统
结论
    1 从特殊性角度分析医案
    2 评价方法学上进行探索
    3 数据规范上进行探索
展望
    1 方剂的查新工作可以开展
    2 中药、证侯信息的标准化工作待大力开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医案阅读参考价值调查表
    附录B 《医案阅读参考价值调查表》统计报告
    附录C 被评价对象文献名称详表
    附录D 参照对象书籍详表
    附录E 中医疾病临床研究数据库来源文献详表
    附录F 中国方剂数据库方剂来源详表
    附录G 证候单元详表
    附录H 处方特殊度结果(部分)
        表H-1 处方组成特殊度前50名
        表H-2 处方组成剂量特殊度前50名
        表H-3 处方功效特殊度前50名
    附录Ⅰ 证候特殊性前50名
致谢
个人简介

(4)十八反中乌头类与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反药组合的循证医学回顾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十八反中乌头类与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反药配伍组合的临床文献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学与循证医学关系概述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反药组合研究部分
    资料与方法
        1. 文献系统检索
        1.1 数据库系统检索
        1.2 文献具体检索策略(以CNKI为例)
        2. 文献筛选标准
        3. ACCESS数据库的运用
        3.1 Access数据库的建立
        3.2 Access数据库概况
        4. 数据库文献信息提取与收集
        5. 反药组合同用文献背景资料
        5.1 反药组合同用文献“不良反应”分类情况
        5.2 论文中关于“贝母”分类情况的说明
        5.3 反药组合同用文献分析参考用书
        5.4 反药组合同用文献中作者单位所在地区的确定
    文献检索与分类
        1. 文献系统检索与筛选分类
        1.1 文献系统检索结果
        1.2 文献筛选分类结果
        2. 数据库的建立和应用
    课题研究内容
        1. 十八反中乌头类与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反药组合临床研究文献安全性评价研究
        1.1 乌头类与瓜萎、贝母、白蔹、白及反药组合临床同方应用研究文献安全性评价研究
        1.2 乌头类与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反药组合临床辨证加减应用文献安全性评价研究
        2. 从循证医学角度,对十八反中乌头类与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反药组合临床研究文献疗效进行评价分析
        2.1 乌头与天花粉反药组合临床研究文献疗效评价分析
        2.2 乌头与瓜萎反药组合临床研究文献疗效评价分析
        2.3 乌头与贝母反药组合临床研究文献疗效评价分析
        2.4 乌头与白蔹反药组合临床研究文献疗效评价分析
        2.5 乌头与白及反药组合临床研究文献疗效评价分析
        3. 十八反中乌头类与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反药组合临床研究文献的文献特征分析
        3.1 乌头类与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反药组合临床同方应用文献的文献特征分析
        3.2 乌头与瓜萎、贝母、白蔹、白及类反药组合临床辨证加减应用文献的文献特征分析
    研究内容结果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简历

(5)加味小柴胡汤干预大鼠哮喘模型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综述 支气管哮喘防治的研究进展
正文
    第一部分:加味小柴胡汤对支气管哮喘大鼠一般状态及支气管-肺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统计分析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加味小柴胡汤对支气管哮喘大鼠血清中炎性介质NO(一氧化氮)和 ET-1(内皮素1)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统计分析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加味小柴胡汤对支气管哮喘大鼠肺组织中细胞因子白介素(IL)-4 和γ干扰素(IFN-γ)的调节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2 统计分析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加味小柴胡汤对支气管哮喘大鼠外周血及肺组织中EOS 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统计分析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加味小柴胡汤对支气管哮喘大鼠肺组织IL-5 mRNA 表达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统计分析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图
致谢
个人简历

(6)双黄连粉针剂与注射用头孢拉定合并用药肝肾毒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第一章 中西药合并用药相互作用概述
    第二章 双黄连粉针剂与头孢拉定注射剂相关研究背景
        第一节 双黄连粉针剂使用现状
        第二节 双黄连粉针剂的不良反应
        第三节 头孢拉定不良反应相关信息
        第四节 双黄连合并用药及不良反应
    第三章 中西药合并用药研究现状
        第一节 提高合理用药的态势,防止药物的肾毒性
        第二节 改进中西药学结合的研发模式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章 双黄连粉针剂与头抱拉定合并用药肾脏毒性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 检测指标
        3 统计学处理
        4 结果
        5 讨论
    第二章 双黄连粉针剂与头孢拉定合并用药肝脏毒性
        1 实验材料
        2 检测指标
        3 统计学处理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第三章 合并用药对相关生理常数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三部分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语中英文说明
致谢

(7)疏肺理脾蠲痰法治疗小儿风痰互结型慢性咳嗽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研究
    一、病因病机
        (一) 中医病因病机
        (二) 西医病因病机
    二、治疗
        (一) 中医治疗
        (二) 西医治疗
        (三) 中西医结合治疗
        (四) 小结
临床研究
    一、临床资料
        (一) 病例选择
        (二) 资料
    二、方法
        (一) 自身前后对照方法
        (二) 观察内容
        (三) 治疗方法
        (四) 资料的处理与统计分析方法
    三、疗效标准
        (一) 疾病的疗效判断标准
        (二) 主要症状疗效判定标准
        (三) 中医证候总疗效判断标准
        (四) 病人依从性保证
        (五) 临床观察表(见附录1)
    四、结果
        (一) 研究结果治疗分析
        (二) 不良反应观察
    五、讨论与体会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5年第12卷关键词索引(论文提纲范文)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P]
[Q]
[R]
[S]
[T]
[W]
[X]
[Y]
[Z]

(10)小儿哮喘中医诊疗指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绪论
    1.研究背景
    2.现有工作基础
    3.主要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1.小儿哮喘中医医史文献研究
        1.1 病因病机
        1.2 治则治法
        1.3 选方用药
        1.4 用药规律
        1.5 其他治疗方法
        1.6 小结
    2.小儿哮喘现代文献研究
        2.1 目标文献
        2.2 文献筛选
        2.3 文献检索结果
        2.4 讨论
    3.总结
    现代文献目录
第三部分 德尔菲(Delphi)法问卷调查
    1.德尔菲(Delphi)法
    2.问卷设计
    3.专家遴选办法
    4.专家评价及计分方法
    5.统计分析方法
    6.三轮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6.1 问卷发放、回收情况
        6.2 专家信息
        6.3 第一、第二轮问卷分析
        6.4 第三轮问卷分析
    7.说明
第四部分 讨论
    1.中医诊疗规范化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1 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及专家会议相结合的方法
        1.2 Delphi法在"小儿哮喘中医诊疗指南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2.循证医学及其在本课题研究中的体现
        2.1 循证医学概述
        2.2 循证医学与中医学的内在联系
        2.3 有中国特色的循证医学
        2.4 循证思维在"小儿哮喘中医诊疗指南研究"中的体现
    3.下一步工作思考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结语
    1.今后工作的改进方向
    2.诊疗指南在具体运用中的注意事项
综述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中西药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伴哮喘1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联合应用阿托品与盐酸异丙嗪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合并哮喘[J]. 梁丽娟. 现代养生, 2016(08)
  • [2]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D]. 曾子芸.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3]中医医案文献特殊性评价方法研究[D]. 李园白.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0(08)
  • [4]十八反中乌头类与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反药组合的循证医学回顾性评价研究[D]. 高源.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4)
  • [5]加味小柴胡汤干预大鼠哮喘模型的实验研究[D]. 赵克明.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0(04)
  • [6]双黄连粉针剂与注射用头孢拉定合并用药肝肾毒性研究[D]. 温静.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10)
  • [7]疏肺理脾蠲痰法治疗小儿风痰互结型慢性咳嗽疗效观察[D]. 翁泽林.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11)
  • [8]《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5年第12卷关键词索引[J]. 保健媛,段尔柠.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05(06)
  • [9]《医药论坛杂志》2017年第38卷分类总索引——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J]. 祝博. 医药论坛杂志, 2017(12)
  • [10]小儿哮喘中医诊疗指南研究[D]. 高艳.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9(06)

标签:;  ;  ;  ;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伴哮喘一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