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践呼唤国防理论创新(论文文献综述)
马富英,依乌[1](2020)在《全民国防视角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防意识现状调查研究》文中认为全民国防是一项全民参与的系统性战略工程,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调查数据显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防意识还处于一种感性层面,尚未上升到理性层面,自觉履行国防义务的认知与行为能力较弱,在某种程度上造成全民国防的贯彻落实与现实需求存在一定差距。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征程呼唤新作为。国防意识作为维护民族团结进步和国家安全统一的"精神长城",应在教育理念、内容和形式上适应新的时代发展要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保驾护航。
刘斌[2](2020)在《军人综合素质在本科生素质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及对策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继承者和开拓者,其综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自身前途与命运,更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因此,重视高校本科素质教育是新世纪民族振兴的时代呼唤,更是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建设、高校健康和谐发展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问题。因此,本文针对军人综合素质在本科生素质教育中的应用进行分析,能够为本科生素质教育与军人综合素质在本科生素质教育中应用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更为丰富的理论依据,构建更为完善的理论体系。此外,通过研究能够深入的了解军人综合素质在本科生素质教育中应用的情况,探索出军人综合素质中优秀因素融入本科生素质教育相应的有效路径,为本科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促进本科生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升。本文以军人综合素质在本科生素质教育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调查方法对天津市五所院校进行应用现状及对策分析研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保障机制,即:加强学校中军人综合素质应用于本科生素质教育建设,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探索全面育人的视角;加强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充分挖掘高校文化资源;加强部队特色组织建设,不断优化高校氛围设置;提升教育者的素质,优化教师团队结构;强化校园网络阵地,宣扬部队优秀文化;发挥退伍复学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应用于本科生素质教育的作用;建立军人综合素质应用于本科生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希望通过本次研究为军人综合素质融入本科生素质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张海鹏[3](2019)在《新中国高校国防文化育人研究》文中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深刻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防文化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生成与发展,为党和国家大政方针落实、国防与军队建设、奉献国防社会氛围的营造,奠定了坚实而广泛的共同思想基础,巩固了新生政权、抵御了外部威胁、维护了祖国主权与领土完整。作为新中国国防文化重要组成的高校国防文化,在社会主义国防实践中实现长足发展,形成了具有社会主义鲜明特征的文化成果,为高校广大师生热爱国防、奉献国防、投身国防,积极支持社会主义国防建设提供了先进思想文化的激励与引领。本文采取了文献研究法、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相结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以新中国安全形势变化、国家方针政策调整、国防法律法规颁布实施等重要因素为线索,将新中国高校国防文化发展历程大致划分为:1949-1954年:以弘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为主题的国防文化;1955-1957年:以增强国防意识与责任为重点的国防文化;1958—1983年:以战备教育为主题的国防文化;1983—2001年:以培育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忧患意识为核心的国防文化。将新中国高校国防文化发展的历史逻辑与其文化建设的理论逻辑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依据新中国高校国防文化生成的文化力量、社会历史条件、主流文化土壤、国防实践基础等,阐释了新中国高校国防文化的内涵属性与本质特征,即新中国高校国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国防文化创新;新中国高校国防文化是对红色革命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新中国高校国防文化是社会主义国防建设的文化成果之一;新中国高校国防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国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同时,探究了新中国高校国防文化中理想信念与价值观、爱国主义精神与忧患意识、国防观念与国防素养、大政方针与安全形势等育人内容;新中国高校国防文化育人路径,包括开展国防文化相关宣传活动、开展国防文化相关训练实践活动、组织国防体育活动、运用国防教育教学传播国防思想;新中国高校国防文化为广大师生提供先进价值观念引导、提升大学生国防综合素质、增强国防教育的感染力、营造奉献国防的校园氛围等育人成效。本文通过新中国国防文化内涵属性与本质特征的研究,与高校国防文化育人内容、路径与成效的研究相结合,把握新中国高校文化育人的基本规律,进一步提出了新中国高校国防文化育人的成功经验。一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理论成果为指导;二是把准国防文化时代性内涵与特征,创新高校国防文化育人内容和路径;三是把握大学生的时代责任与使命担当,运用贴近时代语境培育大学生国防精神;四是明确高校国防文化育人职责,完善高校国防文化育人机制与组织形式。以期为新时代高校国防文化建设与育人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经验借鉴。
李成超[4](2019)在《新时代大学生尚武精神培育研究》文中指出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崇勇尚武、精忠报国的优良传统,形成了弥足珍贵的尚武精神。尚武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和重要体现,在维护国家统一安全、维系民族凝聚力向心力、提升国民思想道德修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思想文化日趋复杂,人们思想活动也呈现出独立性、多样性、选择性、差异性特征,中华民族尚武精神的传承培育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如何培育弘扬并实现尚武精神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升华,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大学生作为新时代青年的优秀群体,应该不辱使命,在继承和弘扬尚武精神中起到示范作用。尚武精神应当成为新时代大学生的主流思想和自觉意识,引领大学生群体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积极向上,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建设力量。因此,中华民族尚武精神的内涵、特征、功能、新时代意蕴及培育路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亟待应答的问题。本文围绕“新时代大学生尚武精神培育”这一主题,遵循历史和逻辑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思路,以新时代大学生尚武精神培育的体系建构与实践策略为研究对象,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系统梳理了中华民族尚武精神的历史流变,探讨了尚武精神的内涵、本质、特征、功能和新时代意蕴,以思想政治教育学关于精神培育理论为依据,借鉴相关学科理论,建构尚武精神要素的结构模型,分析新时代大学生尚武精神培育的现状,借鉴中华文化和国外尚武精神培育的经验,提出大学生尚武精神培育的原则与路径。第一章绪论。依据新时代大学生尚武精神培育的时代背景,提出了“弘扬尚武精神,推动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现实的需要,也是历史的需要”的观点。明确了“建构尚武精神要素结构模型,探索本质、特征、功能和培育体系,调研尚武精神及培育现状,提出培育原则与路径”的研究目标。本研究的理论意义是:厘清尚武精神内涵和时代意蕴,拓展尚武精神研究领域,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本研究的实践意义:为尚武精神培育实践提供思路和策略;有助于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崇德尚武、自强不息、担当作为、精忠爱国的意志品质;有助于传承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文献综述部分对国内外学术研究进行了梳理,提出了目前研究存在着研究整体性不足、研究深度不足、系统性不足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明晰了本研究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第二章尚武精神培育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精神及其培育的思想,为尚武精神培育奠定了世界观与方法论基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结构论、目的论,为尚武精神培育提供了直接的学理基础;其他学科相关的集体记忆理论、意志教育理论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精神培育思想,为尚武精神培育提供了理论与方法借鉴;高等院校在精神培育方面的先进理念,为尚武精神培育理论和策略提供了直接的理念来源。第三章尚武精神流变及时代意蕴。辨析尚武精神的相关概念及其与武术精神、国防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关系。本章梳理了中华民族尚武精神流变过程,归纳探析了尚武精神的时代性、民族性和实践性特征,提出了从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修养观等五个维度理解和把握尚武精神的功能。历史观视野下尚武精神是推动历史发展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民族观视野下的尚武精神是凝聚社会力量、维护民族统一的重要基础;国家观视野下的尚武精神是维系国家安全、扞卫国家主权的精神动力;文化观视野下的尚武精神是传承民族文化、弘扬价值观念的重要载体,是影响社会风气的重要因素;修养观视野下的尚武精神是涵养个人道德人格、塑造民族性格的道德源泉。本章分析了尚武精神在国家、社会及个体层面的重要价值,主要体现在:在国家层面上,具有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军事安全的价值;在社会层面上,具有价值引领和凝聚社会力量的作用;在个人层面上,为个体发展提供广阔的施展空间和高级的自我实现,培养个体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锻造个体坚韧意志、提高实践能力,提升个体的品位、情操和行为。本章最后提出了尚武精神的新时代意蕴。在国家层面上,尚武精神体现为国家总体安全观关照下的国家安全意识、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意识;在社会层面上,尚武精神体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照下的社会稳定意识、公平法治意识,包含维护法治秩序与社会稳定、扬善除恶(与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见义勇为、维护社会正义等内容;在个人层面上,尚武精神体现为建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道德素质之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爱国主义精神、习武尚勇精神、自强不息精神、英雄主义精神、投笔从戎精神等。第四章尚武精神要素结构模型建构。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一般规律的原理,将尚武精神结构分为认知要素、情感要素、意志要素和行为(取向)要素,并讨论了上述四种要素关涉的相关内容。以知情意行四个维度为横轴、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次为纵轴,构建出3*4的结构矩阵,每个结构要素中赋予一个最核心的元素或概念。本研究对各个要素进行了阐释,构建起了相应的培育目标,为尚武精神培育的内容体系给出了系统参照。其中,认知要素包括自立自强、公正法治、独立安全等核心元素,情感要素包括英雄崇拜、崇尚正义、家国情怀等核心要素,意志要素包括自强不息、坚持正义、精忠爱国等核心要素,行为要素包括刚健有为、匡扶正义、忠勇报国等核心要素。本研究还分析了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要素之间的关系。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形成统一体,共同构成了尚武精神的要素结构。认知要素是前提,情感要素和意志要素是必要条件,影响认知要素的转化。行为要素是认知要素、情感要素、意志要素的体现,反过来对认知要素、情感要素和意志要素有强化作用。第五章新时代大学生尚武精神培育的现状。借鉴思想政治教育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的理论知识,针对新时代大学生尚武精神认知及培育现状,运用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对东中西部6所高校900名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实证调研。结合大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逻辑结构维度,以及大学生对传统尚武精神和新时代尚武精神的认识维度,运用人口学等相关变量进行数据分析,对大学生尚武精神进行现状描述和特征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初步得出新时代大学生尚武精神及其培育现状的一系列结论。通过调研,本文分析了家庭、学校、国家、社区、社会团体、媒体等培育主体在尚武精神培育过程的作用,了解了新时代大学生主动参与家庭等主体培育工作的积极程度和差异性存在。本章还总结梳理了体现或反映新时代尚武精神内涵的个人或集体案例。第六章新时代大学生尚武精神培育策略。本研究梳理了斯巴达、俄罗斯、日本、德国等国有关尚武精神培育思想和实践。依据尚武精神培育的理论基础和国内外尚武精神培育的实践,本章提出了尚武精神培育的基本原则,即“坚持系统建构,提升客体认知”“坚持正面教育,升华客体情感”“坚持文化引领,锤炼客体意志”“坚持实践教育、引导客体行为”。本章提出了尚武精神的培育路径,即“认知建构—情感培育—意志培养—行为引导”。其中,认知建构路径,就是重点帮助大学生掌握国家主权、国家安全、国防安全、社会安全等方面的知识体系,形成相应的思维方式;情感培育路径,就是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集体记忆作用,培养提升大学生的英雄崇拜、崇尚正义、家国情怀等情感品质,本章着力从发扬长征精神、抗战精神、抗美援朝精神、改革开放精神,讲好英雄故事,发挥重大节日作用等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意志培养路径,就是磨练客体的意志、培养大学生自强不息、坚持正义、精忠爱国等意志品质,提出了体育训练课程、理想信念教育、挫折教育等三种主要方法;行为引导路径,就是要发挥好教育载体媒介桥梁作用和社会团体的群体效应,本研究提出了加强教育基地建设和发挥社团群体作用的路径方式。结语。研究不足:在文献梳理方面,本研究存在搜集到的文献数量较少、领域相对单一、材料甄别又相对复杂的现实情况;在模型建构方面,将大量反映尚武精神品质的元素按照3*4要素结构矩阵依次归类时,可能存在重复归类或归类不确切的情况;在调查研究方面,对研究工具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可能存在问题设计词不达意的情况。研究展望:(1)把尚武精神培育置于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思考。新时代意味着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的出现。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前景光明,挑战严峻。(2)把尚武精神培育置于社会舆论大语境下思考。尚武精神是一个在社会实践,特别是精神文明建设实践产生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的范畴,具有与时俱进的特征,其内涵的时代意蕴也随之发展。(3)把尚武精神培育置于高校“三全育人”的过程中思考,充分展现出尚武精神培育的全员性、全程性和全方位性。
石健[5](2019)在《习近平国防建设重要论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国防建设作出了深邃思考和战略谋划,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领导和推动了国防和军队建设大调整大变革大发展,丰富了党的国防建设理论,是指导新形势下国防事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对于现阶段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开创和平与发展伟大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简略阐述了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详细地梳理学者对习近平国防建设重要论述的研究状况,在此基础上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思路以及基本概念的界定,并提出本文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之处。第二部分:对习近平国防建设重要论述背景进行简述,主要包括理论背景和现实背景。理论背景包括:党的历届领导人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理论;现实背景包括:国际形势加速演变、新军事革命加速推进、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第三部分:探寻习近平国防建设重要论述的战略目标与基本原则,战略目标,即实现现代化,这是新时期维护国家安全的必然要求;基本原则,即坚持全民国防战略,坚持独立自主,正确处理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第四部分:探讨习近平国防建设重要论述的基本方略。国防建设以军队现代化建设为根本,着力实现新时代党的强军目标、坚持四位一体的强军战略;以军民融合发展为路径,不断扩宽军民融合发展深度、深化重要领域军民融合、拓宽军民融合发展路径;以国防文化建设为根基,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夯实思想根基,即文化武器与文化国防、发展先进军事文化、创建立体国际传播机制;以人才队伍建设为关键,坚持党管人才的根本原则、构建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提高干部队伍建设水平。第五部分:分析习近平国防建设重要论述的重要价值。习近平国防建设重要论述延续和发展了党的国防建设理论,是新时期我国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科学指南,为我国国防建设明确了主题、确立了方法指导;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维护世界和地区的和平稳定贡献智慧和力量。
陈忠,陈鹏,王龙,蓝贤发[6](2018)在《提高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质量的思考》文中提出提高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质量是把国防教育知识学习引向深入的重要环节,要达此目的,当前高校迫切需要在增强国防宣讲员的国防理论知识、探索教学方法、提高实际教学能力等方面狠下功夫,真正做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
莫耿莹[7](2018)在《论新时代国防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国防教育是按照扞卫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防御外来的颠覆和侵略,维护世界和平的目的要求,对公民的品德、智力和体质等施加的一种有计划的军事实践活动。当前的国防教育存在因学生基数和地域差异问题,加之各单位的重视程度有别以及多数学生均为独生子女、怕吃苦,从而导致短板频显。本文融通了思想政治教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与国防教育视域分野,要充分认识到国防教育对高素质人才特别是应用型号人才培养的重要战略意义,党政协同、"军""校"协同,切实加强领导,完善国防教育体制机制,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时效恰当的国防教育实践活动。
周莉[8](2018)在《高校国防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实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校国防教育是我国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防建设的灵魂骨干工程,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是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国防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国家的安全和发展与每位大学生的国防意识、爱国主义精神息息相关,青年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与民族兴衰、国家兴旺的命运紧紧相连。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了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因而,高校从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方面分析国防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就更具有现实意义。如何进一步提升高校国防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效性,则成为我国高校在新时代需进一步思考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法、问卷调查法、个别访谈法等研究方法,揭示了当前高校国防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为提升其实效性提供参考和建议。本文主要论述了以下几个部分的内容。首先,阐述了高校国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高校国防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等相关概念及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辩证关系。其次,梳理了高校国防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容。再次,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于爱国主义思想和国防教育相关思想观点阐述了实现高校国防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理论基础。然后,运用问卷调查法与个别访谈法分析了高校国防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现状。结论有两点:一是揭示了所取得的成绩,包括多数大学生对国防教育有一定的认知、认同高校开展的国防教育活动以及高校国防教育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等;二是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即大学生对国防教育的认知不一、相关课程存在短板、师资队伍力量欠缺、校园文化资源匮乏、院校尚未形成合力等问题。最后,在上述基础之上提出了新时代实现高校国防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路径选择,包括树立育人理念、优化教学体系、完善保障机制、整合教育资源等。
杜刚[9](2018)在《和平崛起进程中的中国国家安全研究》文中指出冷战结束以来,国际社会并没有进入人们所奢望的太平世界。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背景下,传统安全问题不仅没解决,非传统安全问题又犹如捅破了马蜂窝一样接踵而至。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两者又相互叠加、相互转化。大国之间关系既有合作也摩擦不断。亚洲地区正在成为世界的中心,地区热点问题难以解决,国际社会并不太平。这是中国崛起进程所面临的国际形势和国际安全背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发展面临着新的安全问题。当前中国正在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走在和平崛起的道路上,处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实现和平崛起构成了新时代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如何保障这些战略目标顺利地实现、如何保障国家安全、如何保障在实现战略目标进程中保障国家安全、实现国家安全这都成为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本文首先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国家崛起可以维护国家安全,国家安全反过来有利于促进国家崛起。提出国家要实现崛起必须具有相对稳定的内外环境的假设,创新提出了“国家安全保障力”概念。着重分析了中国在和平崛起进程中所面临的内外几个主要安全问题,重点探讨了和平崛起进程中安全的挑战及其根源。提出“人”是实现国家安全之根本的思想,为此设计了保障国家安全的路径选择。在章节设置上,第一章是和平崛起与国家安全的理论分析,从理论视角分析国家崛起与国家安全之间的关系。第二章提出问题,分析中国和平崛起进程中国家安全所面临什么样的问题。第三章分析了和平崛起进程中由安全问题引起的挑战及其根源。第四章解决问题,中国和平崛起进程中保障国家安全的路径选择,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如何维护国家安全的具体措施。通过论证分析,总结论就是国家发展并不必然带来国家安全,国家崛起既是实现国家安全的途径,也是国家实现安全的最终目的。国家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国际社会上只要有阶级差别得存在、地区发展差别存在、意识形态差别存在,共同安全价值观(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如果没有形成,国际社会就会一直处于不安全状态。维护和实现国家安全不是某一个国家的责任,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中国在实现崛起进程中既需要团结广大热爱和平的国家,实现合作安全;也需要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建设维度来考虑维护国家安全。
张雪原[10](2015)在《邓小平新时期军事教育思想略论》文中研究说明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他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立场、求实创新的精神、丰富的军事实践经验和对军事发展脉搏的准确把握,不断开拓进取,为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其创立的新时期军事教育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实现了军事教育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和开拓创新,是我党我军军事教育工作的理论宝库,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邓小平在领导全党全军工作的过程中,始终对我军军事教育工作给予了极大的关注。面对“十年文革”对全军造成的影响和世界主题的变化,他英明地提出“要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夯实了我军百废待兴的军事教育的地位基石;着眼高新技术迅猛发展引领的世界新军事革命,邓小平要求军事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国防现代化”为指向,邓小平反复强调“培养现代化的军事人才”是军事教育的目标;围绕军事教育的根本要求,邓小平“坚持把部队办成一个大学校”,通过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国防现代化建设的融合互动;聚焦于战斗力提升,邓小平提出了衡量军事教育成败得失的标准。这一系重大理论成果的产生和形成,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渊源、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条件、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基础,以及个人的主导性因素是密不可分的。邓小平新时期军事教育思想的形成,经历了从初步酝酿到发展成熟,再到丰富深化的历史阶段。其精神内核中彰显的鲜明时代性、强烈实践性和突出创新性特征,既充分反映了新时期部队和院校建设的基本规律,是新的历史条件下部队和院校的治军之道,也必将为强军兴军新征程中我军军事教育建设的创新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实践呼唤国防理论创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践呼唤国防理论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1)全民国防视角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防意识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正确解读全民国防的时代内涵 |
(一)全民国防是“大国防”意识的时代特征 |
(二)全民国防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 |
(三)全民国防是人民战争理论的创新发展 |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国防意识现状分析 |
(一)国防情感较深,但国防知识了解不多 |
(二)国防兴趣较浓,但国防关注程度不够 |
(三)国防信心较大,但国防安全认识不足 |
(四)国防评价较好,但国防教育评价不高 |
三、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国防意识的建议 |
(一)以重视全民国防的思想教育为首要 |
(二)以创新国防教育的内容形式为根本 |
(三)以丰富国防内涵的校园文化为促进 |
四、结语 |
(2)军人综合素质在本科生素质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相关概念界定 |
1.3.2 军人综合素质的相关研究 |
1.3.3 本科生素质教育的相关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专家访谈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个案研究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军人综合素质应用于本科生素质教育的现状调查 |
3.1.1 天津市部分高校本科生素质教育中军人综合素质的运用情况 |
3.1.2 天津市部分本科生对军人综合素质应用于本科生素质教育的态度 |
3.1.3 军人综合素质应用于本科生素质教育的路径调查 |
3.1.4 学校对军人综合素质应用于本科生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调查分析 |
3.1.5 学校对退伍复学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视程度调查分析 |
3.2 军人综合素质应用于本科生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
3.2.1 学生方面的问题 |
3.2.2 应用途径方面的问题 |
3.2.3 学校方面的问题 |
3.3 军人综合素质应用于本科生素质教育中的对策 |
3.3.1 针对学生方面问题的对策 |
3.3.2 针对应用途径方面问题的对策 |
3.3.3 针对学校方面问题的对策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研究生个人简历 |
(3)新中国高校国防文化育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和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四、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创新点 |
第一章 新中国高校国防文化发展历程 |
一、1949-1954 年:以弘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为主题的国防文化 |
二、1955-1957 年:以增强国防意识与责任为重点的国防文化 |
三、1958-1983 年:以战备教育为主题的国防文化 |
四、1983-2001 年:以培育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忧患意识为核心的国防文化 |
第二章 新中国高校国防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
一、新中国高校国防文化的内涵 |
(一)新中国高校国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国防文化创新 |
(二)新中国高校国防文化是对红色革命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
(三)新中国高校国防文化是社会主义国防建设的文化成果之一 |
(四)新中国高校国防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国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
二、新中国高校国防文化的特征 |
(一)价值取向的革命性 |
(二)思想文化的时代性 |
(三)教育内容的丰富性 |
(四)育人传播的广泛性 |
第三章 新中国高校国防文化的育人内容与路径 |
一、新中国高校国防文化的育人内容 |
(一)理想信念与价值观教育的育人内容 |
(二)爱国主义精神与忧患意识的育人内容 |
(三)国防观念与国防素养的育人内容 |
(四)大政方针与安全形势的育人内容 |
二、新中国高校国防文化的育人路径 |
(一)开展国防文化相关宣传活动 |
(二)开展国防文化相关训练实践活动 |
(三)组织国防体育活动 |
(四)运用国防教育教学传播国防思想 |
第四章 新中国高校国防文化的育人成效 |
一、为高校师生提供先进价值观念引导 |
二、提升大学生国防综合素质 |
三、增强国防教育的感染力 |
四、营造奉献国防的校园文化氛围 |
第五章 新中国高校国防文化的育人经验 |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理论成果为指导 |
二、把准国防文化时代性内涵与特征,创新高校国防文化育人内容和路径 |
三、把握大学生的时代责任与使命担当,运用贴近时代语境培育大学生国防精神 |
四、明确高校国防文化育人职责,完善高校国防文化育人机制与组织形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及科研状况 |
致谢 |
(4)新时代大学生尚武精神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缘起与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目标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与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3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方案与创新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尚武精神培育的理论依据 |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精神及其培育的思想 |
2.1.1 关于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思想 |
2.1.2 关于精神演变与作用的思想 |
2.1.3 关于精神实践性的思想 |
2.1.4 关于灌输的理论 |
2.2 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精神培育的思想 |
2.2.1 毛泽东的相关论述 |
2.2.2 邓小平的相关论述 |
2.2.3 江泽民的相关论述 |
2.2.4 胡锦涛的相关论述 |
2.2.5 习近平的相关论述 |
2.3 思想政治教育学相关理论 |
2.3.1 思想政治教育结构论 |
2.3.2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论 |
2.4 其他学科相关理论 |
2.4.1 集体记忆理论 |
2.4.2 意志教育理论 |
2.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精神培育的思想 |
2.6 高校精神培育的先进理念 |
2.7 小结 |
第三章 尚武精神的流变及时代意蕴 |
3.1 相关概念及关系辨析 |
3.1.1 相关概念 |
3.1.2 关系辨析 |
3.2 中华民族尚武精神历史流变 |
3.2.1 先秦萌芽与正式形成 |
3.2.2 秦汉发展与盛唐高峰 |
3.2.3 宋明清式微衰落 |
3.2.4 近代复兴 |
3.2.5 现当代振兴 |
3.3 尚武精神特征 |
3.3.1 时代性特征 |
3.3.2 民族性特征 |
3.3.3 实践性特征 |
3.4 尚武精神功能 |
3.4.1 历史观视野下的尚武精神 |
3.4.2 民族观视野下的尚武精神 |
3.4.3 国家观视野下的尚武精神 |
3.4.4 文化观视野下的尚武精神 |
3.4.5 修养观视野下的尚武精神 |
3.5 尚武精神价值 |
3.5.1 国家层面的价值 |
3.5.2 社会层面的价值 |
3.5.3 个人层面的价值 |
3.6 尚武精神的新时代意蕴 |
第四章 新时代大学生尚武精神要素结构模型建构 |
4.1 尚武精神培育过程理论阐释 |
4.1.1 尚武精神的认知要素 |
4.1.2 尚武精神的情感要素 |
4.1.3 尚武精神的意志要素 |
4.1.4 尚武精神的行为要素 |
4.2 尚武精神要素结构模型 |
4.2.1 要素模型的结构阐述 |
4.2.2 要素之间关系的阐释 |
第五章 新时代大学生尚武精神及培育现状 |
5.1 新时代大学生尚武精神及培育调查分析 |
5.1.1 问卷设计 |
5.1.2 抽样方案 |
5.1.3 分析方法 |
5.1.4 问卷分析 |
5.1.5 小结 |
5.2 新时代大学生尚武精神培育案例 |
5.2.1 携笔从戎,青春无悔 |
5.2.2 抗震救灾,勇挑重担 |
5.2.3 见义勇为,舍生取义 |
5.2.4 固强补弱,强化意志 |
5.2.5 小结 |
第六章 新时代大学生尚武精神培育策略 |
6.1 尚武精神培育借鉴 |
6.1.1 斯巴达尚武精神培育借鉴 |
6.1.2 俄罗斯尚武精神培育借鉴 |
6.1.3 日本尚武精神培育借鉴 |
6.1.4 德国尚武精神培育借鉴 |
6.2 大学生尚武精神培育的原则 |
6.2.1 坚持系统建构,提升客体认知 |
6.2.2 坚持正面教育,升华客体情感 |
6.2.3 坚持文化引领,锤炼客体意志 |
6.2.4 坚持实践教育,引导客体行为 |
6.3 大学生尚武精神培育的路径 |
6.3.1 认知构建路径 |
6.3.2 情感培养路径 |
6.3.3 意志培育路径 |
6.3.4 行为引导路径 |
结语 研究进展、不足与展望 |
7.1 研究进展 |
7.2 研究不足 |
7.3 研究展望 |
附:大学生尚武精神培育研究的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习近平国防建设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研究现状 |
二、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基本概念 |
一、国防 |
二、国防建设 |
三、习近平国防建设重要论述 |
第五节 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之处 |
一、研究的重难点 |
二、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习近平国防建设重要论述的背景简述 |
第一节 理论背景简述 |
一、毛泽东国防建设思想 |
二、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 |
三、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 |
四、胡锦涛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 |
第二节 现实背景简述 |
一、国际体系加速演变 |
二、新军事革命加速推进 |
三、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 |
第二章 习近平国防建设重要论述的战略目标及基本原则探寻 |
第一节 战略目标 |
一、全面推进国防现代化的目标定位 |
二、现代化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必然要求 |
第二节 基本原则 |
一、坚持全民国防战略 |
二、坚持独立自主原则 |
三、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 |
第三章 习近平国防建设重要论述的基本方略探讨 |
第一节 以军队现代化建设为核心 |
一、实现新时代党的强军目标 |
二、提出四位一体的强军战略 |
第二节 以军民融合发展为路径 |
一、立足实际,拓展军民融合发展深度 |
二、把握重点,深化重要领域军民融合 |
三、战略举措,拓宽军民融合发展路径 |
第三节 以国防文化建设为根基 |
一、文化武器与文化国防 |
二、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 |
三、创建立体国际传播机制 |
第四节 以人才队伍建设为关键 |
一、抓根本,坚持党管人才的根本原则 |
二、抓体系,构建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 |
三、抓关键,提高干部队伍的建设水平 |
第四章 习近平国防建设重要论述的价值分析 |
第一节 延续和发展了党的国防建设理论 |
一、延续了党的国防建设理论的精髓要义 |
二、赋予了党的国防建设理论新的内涵 |
第二节 引领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科学指南 |
一、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明确了主题 |
二、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提供了方法 |
第三节 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了有力保障 |
一、巩固国防为民族复兴提供力量保障 |
二、巩固国防为民族复兴提供安全保障 |
第四节 维护了世界和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
一、维护世界和平是加强国防建设的目的 |
二、国防建设为维护世界和平注入强大力量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提高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质量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强意识, 用先进军事文化占领高校网络这块阵地 |
2 严制度, 建立正规的教学秩序 |
3 重方法, 提高国防教育质量 |
4 强融合, 努力在结合上求效益 |
5 严组织, 确保国防教育实践活动万无一失 |
(7)论新时代国防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国防教育的实施现状 |
二国防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关系 |
三国防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
(一) 国防教育的内容和要求是高校德育的内容和目标的组成部分 |
(二) 国防教育的内容和要求是高校智育的内容和目标的延伸和完善 |
(三) 国防教育的内容和要求是高校体育的内容和目标的补充与发展 |
(四) 国防教育的内容和要求是高校美育的内容和目标的体现与升华 |
(五) 国防教育的内容和要求是高校劳动教育的内容与目标的理论前提 |
(8)高校国防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实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概述 |
1.2.2 国外研究概述 |
1.2.3 总体评价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高校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辩证关系 |
2.1 相关理论内涵 |
2.1.1 国防教育的概念 |
2.1.2 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概念 |
2.1.3 高校国防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概念 |
2.1.4 高校国防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特点 |
2.2 高校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性 |
2.2.1 教育对象的统一性 |
2.2.2 教育效果的互促性 |
2.2.3 教育逻辑的一致性 |
2.3 高校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差异性 |
2.3.1 发展进程不同 |
2.3.2 教育内容不同 |
2.3.3 具体任务不同 |
第三章 高校国防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分析 |
3.1 政治教育功能 |
3.1.1 培养大学生的“四个自信” |
3.1.2 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素养 |
3.2 思想教育功能 |
3.2.1 拓展大学生的思维方式 |
3.2.2 塑造大学生的“三观” |
3.3 道德教育功能 |
3.3.1 规范大学生的社会行为 |
3.3.2 塑造大学生的高尚品德 |
3.4 心理教育功能 |
3.4.1 提高大学生的国防意识 |
3.4.2 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
第四章 实现高校国防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理论基础 |
4.1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的爱国主义思想 |
4.1.1 毛泽东的爱国主义思想 |
4.1.2 邓小平的爱国主义思想 |
4.1.3 江泽民的爱国主义思想 |
4.1.4 胡锦涛的爱国主义思想 |
4.1.5 习近平的爱国主义思想 |
4.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于国防教育的思想观点 |
4.2.1 毛泽东关于国防教育的思想观点 |
4.2.2 邓小平关于国防教育的思想观点 |
4.2.3 江泽民关于国防教育的思想观点 |
4.2.4 胡锦涛关于国防教育的思想观点 |
4.2.5 习近平关于国防教育的思想观点 |
第五章 高校国防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现状调查 |
5.1 调查概况 |
5.1.1 调查目的 |
5.1.2 调查方法 |
5.1.3 调查内容 |
5.1.4 样本概况 |
5.2 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
5.2.1 取得的成绩 |
5.2.2 存在的问题 |
5.3 取得成绩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5.3.1 取得成绩的原因 |
5.3.2 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六章 实现高校国防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途径 |
6.1 树立育人理念 |
6.1.1 以生为本,加强国防精神教育 |
6.1.2 管理育人,凸显国防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
6.2 优化教学体系 |
6.2.1 丰富教学内容,规范课程设置 |
6.2.2 转变教学方法,拓展网络空间 |
6.3 完善保障机制 |
6.3.1 统一领导,优化管理机制 |
6.3.2 健全规章,创新考评机制 |
6.3.3 专业培养,完善科研机制 |
6.4 整合教育资源 |
6.4.1 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
6.4.2 强化校园文化平台 |
6.4.3 拓展社会实践教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9)和平崛起进程中的中国国家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研究的理论视角 |
五、研究方法 |
六、研究的基本思路 |
七、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和平崛起与国家安全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崛起与国家安全 |
一、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论与国家安全 |
二、国家“落后就要挨打”的生产力视角分析 |
三、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国际地位的提升 |
第二节 和平崛起与国家安全保障 |
一、国家崛起需要安全保障 |
二、国家安全保障力 |
三、国家崛起与国家安全保障力 |
第三节 和平崛起与国家安全之间的关系 |
一、国家衰落或崛起与安全之间矛盾的两个案例 |
二、国家崛起与保持安全在矛盾中发展 |
三、和平崛起与国家安全之间的关系及影响 |
第二章 和平崛起进程中的国家安全问题 |
第一节 中国崛起面临的国际安全环境 |
一、世界变得越来越不安全 |
二、非传统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 |
三、中国崛起引发的安全困境 |
四、国家崛起进程中外部威胁的演变 |
第二节 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复杂多变 |
一、传统安全问题依然威胁国家安全 |
二、历史问题给国家间安全造成威胁 |
三、陆地争端加剧国家之间的矛盾 |
四、东北亚现实军事威胁依然存在 |
第三节 国家内部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
一、意识形态安全受到威胁 |
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引发的社会问题 |
三、文化安全受到威胁 |
四、生态与环境安全受到威胁 |
五、网络与信息安全问题突出 |
第三章 崛起进程中安全问题引起的挑战及其根源 |
第一节 中国崛起打破了国际力量对比的平衡 |
一、全球化发展对国家安全的冲击 |
二、中国崛起改变了世界力量结构 |
三、国家实力的变化对国民心理造成的影响 |
第二节 崛起引发的内部主要矛盾 |
一、政治安全受到威胁 |
二、经济安全受到威胁 |
三、敏感问题影响社会稳定 |
四、环境污染威胁国民生存安全 |
五、内部威胁的发展与演变 |
第三节 内外威胁对国家之间安全影响 |
一、内外两种威胁之间的关系 |
二、两种威胁对国家崛起的影响 |
三、两种威胁对国家间关系的影响 |
第四节 崛起进程中内外挑战塑造了安全困境 |
一、崛起进程中各类挑战构成安全困境的根源 |
二、传统安全困境与非传统安全困境的叠加 |
三、崛起进程中安全困境的破除 |
第四章 国家崛起进程中安全实现的路径选择 |
第一节 集聚国家安全保障的强大物质力量 |
一、始终坚持以发展为中心不断增强国家综合实力 |
二、实现自主创新提升国家科技实力 |
三、加强军事变革提升维护国家安全的军事能力 |
四、加强信息化建设保障国家信息安全 |
第二节 培育维护国家安全的精神力量 |
一、全面实施国家安全教育工程 |
二、重塑民族精神在民族精神中注入国家安全的基因 |
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国家认同 |
四、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安全文化 |
第三节 落实“一带一路”倡议营造良好地区环境 |
一、“一带一路”倡议对于中国和平崛起的意义 |
二、“一带一路”沿线安全隐患及对区域安全影响 |
三、落实“一带一路”倡议营造良好周边和地区环境 |
第四节 国家安全保障的全球安全治理 |
一、积极参与国际安全治理保障国际安全 |
二、积极合作共建新型大国关系 |
三、国际安全治理几个关键领域的安全保障 |
四、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
后记 |
(10)邓小平新时期军事教育思想略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1.1 理论意义 |
1.1.2 实践意义 |
1.2 概念界定 |
1.2.1 新时期 |
1.2.2 军事教育 |
1.2.3 邓小平军事教育思想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研究不足之处 |
1.4 研究设计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创新点 |
第二章 邓小平新时期军事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和发展历程 |
2.1 邓小平新时期军事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 |
2.1.1 理论渊源 |
2.1.2 时代条件 |
2.1.3 实践基础 |
2.1.4 个人因素 |
2.2 邓小平新时期军事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 |
2.2.1 初步酝酿 |
2.2.2 发展成熟 |
2.2.3 丰富深化 |
第三章 邓小平新时期军事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理论特色 |
3.1 邓小平新时期军事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
3.1.1 教育地位—要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 |
3.1.2 教育方针—军事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
3.1.3 教育目标—培养现代化军事人才 |
3.1.4 根本要求—坚持把部队办成一个大学校 |
3.1.5 教育标准—坚持战斗力标准 |
3.2 邓小平新时期军事教育思想的理论特色 |
3.2.1 鲜明的时代性 |
3.2.2 强烈的实践性 |
3.2.3 突出的创新性 |
第四章 邓小平新时期军事教育思想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4.1 邓小平新时期军事教育思想的理论价值 |
4.1.1 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教育理论、毛泽东军事教育思想的重大发展 |
4.1.2 新形势下我军军事教育思想的理论指南 |
4.2 邓小平新时期军事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
4.2.1 开启了新时期我军军事教育发展的新篇章 |
4.2.2 明确了当前我军军事教育创新发展的新方向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四、实践呼唤国防理论创新(论文参考文献)
- [1]全民国防视角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防意识现状调查研究[J]. 马富英,依乌. 贵州民族研究, 2020(07)
- [2]军人综合素质在本科生素质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及对策分析[D]. 刘斌. 天津体育学院, 2020(08)
- [3]新中国高校国防文化育人研究[D]. 张海鹏. 南昌航空大学, 2019(08)
- [4]新时代大学生尚武精神培育研究[D]. 李成超.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3)
- [5]习近平国防建设重要论述研究[D]. 石健.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6]提高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质量的思考[J]. 陈忠,陈鹏,王龙,蓝贤发.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18(11)
- [7]论新时代国防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 莫耿莹.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8(30)
- [8]高校国防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实现研究[D]. 周莉. 福州大学, 2018(03)
- [9]和平崛起进程中的中国国家安全研究[D]. 杜刚. 苏州大学, 2018(02)
- [10]邓小平新时期军事教育思想略论[D]. 张雪原.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