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诊治现状(论文文献综述)
罗来辉[1](2021)在《肝脏良性肿瘤外科诊疗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肝脏良性肿瘤(Benign liver tumor,BLT)的诊断,手术指征,外科治疗方式选择及疗效。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20年8月期间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行手术治疗173例肝脏良性肿瘤的临床资料,其中肝海绵状血管瘤136例,肝局灶性结节增生19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7例,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5例,肝腺瘤4例,炎性肉芽肿2例。结果:173例患者行影像学检查,总的诊断符合率为86.13%。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指南规定的手术指征,其中腹腔镜肝切除(Laparoscopic hepatectomy,LH)73例,开腹肝切除(Open hepatectomy,OH)组100例。两组患者术前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两组间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中输血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上无显着性差异(P>0.05)。开腹组肝门阻断率高于腹腔镜组(P<0.05),腹腔镜组术后住院天数少于开腹组(P<0.01)。LH组有3例中转开腹病例。术后第一天、第二天LH组患者ALT及AST上升水平低于OH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高难度组(A组)中,LH组手术出血量及术中输血率高于OH组,(P<0.05),除术后第一、二天LH组血红蛋白下降水平明显低于O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肿瘤直径≥10cm组(B组)中术后第一天LH组AST、直接胆红素上升水平明显低于OH组(P<0.05),术后第一天及第二天血红蛋白下降水平低于OH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结论:1、肝脏良性肿瘤的诊断多依赖于影像学,应充分结合病史;2、手术切除是较常用的治疗方法,但应严格把握手术指征,开腹肝切除与腹腔镜肝切除均是安全有效的方式;3、在高难度组中,虽然腹腔镜组出血较多,但开腹组与腹腔镜组均是安全有效。在肿瘤≥10cm组中,开腹肝切除组与腹腔镜肝切除组均是安全有效,应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做出个体化治疗选择,提高肝脏良性肿瘤的外科诊治水平。
刘文浩[2](2021)在《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与非肝硬化肝细胞癌:CT/MRI表现与病理对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 通过研究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epatic angiomyolipoma,HAML)及非肝硬化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CT和MRI征象,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提高对两者的影像学鉴别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CT、MRI检查并病理确诊为HAML的患者18例(男3例,女15例),经病理或临床诊断为非肝硬化HCC患者48例(男39例,女8例),分析其影像及临床病理资料。影像分析主要包括肿瘤直径、肿瘤密度/信号强度、包膜、早期引流静脉、肝内转移、癌栓及淋巴结转移等。HAML与非肝硬化HCC两组组间差异使用两样本t检验和(或)卡方检验进行比较。结果 HAML所有患者均无肝硬化表现,HAML病理检测显示病灶包含脂肪11例,钙化2例,囊性变1例。HAML影像上均表现为孤立的边缘清楚的肿块,平均强化程度超120HU11例(61.1%),病灶外周递减低强化环15例(83.3%)和早期出现引流静脉15例(83.3%),早期引流静脉均为肝静脉,均无假包膜征(0%)。所有患者病灶边缘或病灶内均见迂曲血管。HCC病理或影像检测有22例含脂肪成分,坏死27例,出血4例,无囊性变。HCC影像表现:肿瘤均表现为“快进快出”强化模式,39个有假包膜征(83%),无早期引流静脉(0%),甲胎蛋白(AFP)升高28例(58.3%),维生素K缺乏或拮抗剂Ⅱ诱导蛋白(PIVKA-Ⅱ)升高30例(62.5%)。HAML与HCC在病灶外周递减强化环、早期引流静脉、假包膜征及AFP、PIVKA-Ⅱ方面有差异。结论 HAML和非肝硬化HCC的CT/MR有一定特点,影像特征结合AFP及PIVKA-Ⅱ更有助于鉴别HAML和非肝硬化HCC。
杨旭,孙文兵,高君[3](2020)在《肝脏血管源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文中认为肝脏血管源性肿瘤起源于内皮细胞。除肝海绵状血管瘤外,肝血管源性肿瘤发病率低,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不典型,给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较大挑战。综述了肝脏血管源性肿瘤的分类、临床诊断、干预措施及预后情况,以期提高对该类疾病的整体认识。
张栋[4](2020)在《腹腔镜下肿瘤切除联合吸除术治疗中央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疗效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比分析腹腔镜下肿瘤切除联合吸除术与肾部分切除术治疗中央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renal angiomyolipoma,RAML)的相关临床资料,探讨分析两种手术方式治疗中央型RAML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2020年2月诊治的67例中央型RAML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0例,女47例,年龄32-74岁,平均(54.90±8.79)岁,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4.18±1.05)kg/m2,肿瘤大小(5.31±0.81)cm,左侧39例,右侧28例。经腹腔镜下肿瘤切除联合吸除术组35例,年龄32-70岁,平均(54.71±9.40)岁,BMI(23.97±1.13)kg/m2,肿瘤大小(5.47±0.95)cm,左侧20例,右侧15例,术前血清肌酐值(78.09±9.57)μmol/L,术前患肾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45.46±3.81)ml/min。肾部分切除术组32例,年龄39-74岁,平均(55.09±8.22)岁,BMI(24.41±0.91)kg/m2,肿瘤大小(5.19±0.62)cm,左侧19例,右侧13例,术前血清肌酐值(77.09±11.60)μmol/L,术前患肾GFR(44.38±2.94)ml/min。所有患者术中均行冰冻检查。观察手术时间、热缺血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术后住院天数及手术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术前性别、年龄、BMI、肿瘤大小、肿瘤位置、术前血清肌酐值和术前GFR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手术时间【(105.63±13.69)min VS(113.09±10.87)min】、术中出血量【(96.57±30.38)ml VS(150.31±106.69)ml】、热缺血时间【(25.57±3.55)min VS(28.88±3.29)min】、术后1月患肾GFR【(43.34±3.63)ml/min VS(37.13±4.23)ml/min)】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切除联合吸除组优于肾部分切除组。两组术后住院时间【(6.09±0.51)天VS(6.28±0.58)天】、术后1月血清肌酐值【(79.66±8.64)μmol/L VS(82.88±11.05)μmol/L】、术后6月血清肌酐值【(78.88±8.93)μmol/L VS(82.45±11.87)μmol/L】均无明显差异(P>0.05)。切除联合吸除组无并发症发生,然而肾部分切除组发生肾切除1例、输血3例、漏尿1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上有显着差异(P<0.05)。平均随访52.5个月,未见肿瘤复发。结论:腹腔镜下肿瘤切除联合吸除术治疗中央型RAML安全、有效,与肾部分切除术相比,能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热缺血时间、保护肾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且在肿瘤的复发率方面与肾部分切除术一致。
方辉龙[5](2020)在《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临床特点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pithelial angiomyolipoma,EAML)是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ngiomyolipoma,AML)的一种罕见亚型,在临床上少见,肾脏EAML具有潜在的恶性,少数患者可出现远处转移。目前肾脏EAML的生物学行为仍然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本研究探讨并分析肾脏EAML的临床特点及其生物学行为,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在2012年6月~2018年11月期间收治的肾脏EAML患者的临床资料,一共10例患者。其中女性9例,男性1例。年龄最大69岁,最小17岁,平均年龄36±17岁。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影像学检查,包括彩超、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或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10例患者既往均无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TSC)病史及临床表现。肿瘤位于右侧肾脏6例,左侧肾脏4例。1例术前考虑右侧肾癌;1例术前考虑右侧肾脏脂肪肉瘤;1例术前考虑右侧肾脏囊实性占位:肾积脓可能性大;1例术前考虑左侧腹膜后恶性肿瘤;6例术前考虑肾脏AML,其中5例肾脏AML合并出血。1例行“右肾根治性切除术”;1例行“右肾切除术”;1例行“左腹膜后肿物切除术+左肾部分切除术”,3例行“开放性肾部分切除术”;4例行“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手术切除的标本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病理诊断。结果:根据术后病理标本的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8例病理诊断为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2例病理诊断为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部分呈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对10例患者通过门诊复查以及电话联系的方式进行术后随访,随访时间截止至2020年1月,共有2例失随访患者,其余8例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13~5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约35±14个月。随访的8例患者目前均存活,根据术后复查的影像学检查,暂未见肿瘤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肾脏EAML被认为是一种潜在恶性的间叶性肿瘤,临床上少见,少数患者可出现远处转移,甚至死亡;肾脏EAML早期症状不明显,主要通过影像学检查进行术前诊断,但容易与肾癌等其他肾脏肿瘤相混淆,需注意鉴别;术后病理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进一步明确诊断,但目前诊断肾脏EAML的组织学标准以及良恶性鉴别标准尚不确定,容易造成诊断上的困难。治疗上主要以手术切除为主,目前预后尚无统一的认识,需要长时间密切随访。
王乐,秦娜,郝美美,于修贤,邓艳春[6](2019)在《中国结节性硬化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断现状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回顾结节性硬化症(TSC)在中国的诊断现状,分析中国TSC患者的临床特点,促进TSC的识别、规范化诊治和管理。方法:在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数据库中全面检索2001年-2014年13年间国内外发表的关于中国患者TSC的269篇所涉及的3171例TSC患者从皮肤、神经系统、肾脏、心脏、肺等多系统的临床特点对文献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并对TSC患者遗传学方面的基因检测情况进行了归纳和总结。结果:对照2012年TSC诊断指南,在对诊断标准中主要指征的报道中,共有247篇文献对2607例TSC患者的皮肤损害进行了描述,212篇文献对2395例TSC患者的神经系统损害的影像学表现进行了报道,有55篇文献报道了对348例患者进行的眼底检查中发现多发性视网膜错构瘤84例,32篇文献报道了对282例患者进行的心脏彩超检查中发现162例心脏横纹肌瘤,45篇文献在对282例患者进行的胸片检查、20篇文献在对36例患者进行的胸部CT检查中共发现淋巴管肌瘤病50例。在98篇文献报道的对696例患者进行的肾脏超声检查、51篇文献报道的对221例患者进行的肾脏CT检查和2篇文献报道的对2例患者进行的肾脏MRI检查中共发现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416例;在58篇文献报道的对586例TSC患者进行的肝脏超声检查、30篇文献报道的对104例患者进行的腹部CT检查、2篇文献报道的对3例患者进行的腹部MRI检查中共发现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41例。在诊断标准中的次要指征的报道中,对多发性肾囊肿的报道最多,而对牙釉质凹陷、Confetti皮损的描述却几乎缺失。在其他临床表现的研究中,癫痫的相关文献最多,有关智力评估的文献尚缺乏客观的智力评估标准。遗传学基因检测逐渐成为近几年文献报道的热点。结论:在过去13年间,中国医生对TSC的诊治作出了很大贡献,但诊断过程中仍存在对疾病认识的不足和对全局观念的缺乏,推广新版指南的诊断标准对于中国医生是十分有意义的。
周江[7](2017)在《肝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3例报道及文献回顾》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3例肝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epatic epithelioid angiomyolipoma,HEAML)病例的分析,回顾近年关于肝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相关报道,归纳其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为肝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准确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2015年12月-2016年12月年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肝胆胰脾外科收治的3名最终病理确诊为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的一般状况、临床症状、影像学特征、组织学结果及免疫组化结果。并对2000年1月—2016年12月发表并收录于PUBMED的上相关文献进行复习,归纳总结肝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临床特征,总结临床症状、影像学特点、治疗方法及转归及研究现状。结果:3名HEAML患者均为女性患者,平均年龄为53±2.8岁(49-55岁),肿瘤发生于肝左叶2例,肝右叶1例,均为单发实性肿瘤,肿瘤直径平均为2.03±0.82cm(1-3cm),1例主诉为腹胀不适症状,2例无不适主诉,为常规体检时意外发现。入院血常规、肝生化、乙肝、丙肝相关病毒抗原抗体检测、肿瘤相关抗原检查,1例HBs AB(+)、HBe AB(+)、HBc AB(+),肝生化总胆红素:26μmol/L,结合胆红素:19μmol/L,2例各项血液检查指标均为阴性。动态增强MRI扫描显示肿瘤在T1加权像表现为低信号,T2加权像为高信号,动脉期整体呈不均匀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稍消退,1例使用普美显造影剂(Gd-EOB-DTPA-enhanced),T1加权像稍低信号,T2加权像稍高信号,DWI病灶呈明显高信号;动态增强:动脉期病灶整体不均匀明显强化,门脉期病灶强化明显减退,肝细胞期病灶主体呈低信号,病灶周边呈等信号。3例术前影像学检查均被诊断为原发性肝癌,1例并发其它微小病灶,术前行细针穿刺活检,免疫组化结果确诊为较大肿物为HEAML。3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肉眼观:质灰黄、灰红,2例与正常肝组织分界清楚,1例界限模糊,呈浸润性生长;肿瘤组织光镜下:1例有部分包膜,1例浸润肝组织生长,可见细胞异型性,胞质透明或嗜酸,病理结构上由排列紊乱的上皮样细胞构成,另含不同比例的脂肪细胞以及厚壁血管,其中上皮样细胞成分>60%。免疫组化结果:3例患者最终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提示:黑色素细胞标记(HMB45、Melan-A)和平滑肌细胞标志物(SMA)呈双相表达,而上皮细胞标志物S-100(-)。在PUBMED检索符合条件的文章共29篇中,包含病例84例,主要是以病例报道的形式,超过一半(39/68 57.4%)的患者无症状,在查体或影像学检查时意外发现包块,78(5/78 6.4%)例合并结节性硬化病,大约87.2%(48/55)的患者在术前被误诊为肝癌或者其他良性肿瘤,大约12%(9/75)的患者在术后出现复发或转移(3例出现远处转移)。结论:肝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EAML)目前单依靠影像学检查诊断较为困难,术前诊断需结合穿刺病理检查。对于确诊的患者首选手术治疗,预后良好,术后应定期复查。
王珏儒,邱法波,李振凯,钟鑫[8](2012)在《中国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近23年的流行病学特征及诊治经验》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中国近23年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AML)的流行病学特征和诊治经验。方法联合检索中国知网和维普网有关HAML的文献,获取相关信息,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中国自1987年7月至2010年12月共报道523例HAML,男女比例为1:2.63,平均年龄41.7岁,平均年龄在3555岁之间者占总病例数的81.84%。76.42%的病例分布在华东、华北地区;66.92%无症状;明确诊断需依靠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肿瘤表达HMB-45、SMA、Vimentin、CD117阳性率分别为98.85%、96.10%、65.85%、40.71%。治疗方法以手术切除为主。结论 HAML多发于中青年女性;华东、华北地区病例最多;由于HAML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影像学表现多样,术前正确诊断率较低;大部分患者需依靠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明确诊断,肿瘤细胞表达HMB-45、SMA阳性,是诊断HAML的可靠依据。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手段,预后良好。
董晓秋[9](2010)在《基于超声造影图像的肾脏肿瘤诊断研究》文中认为在我国泌尿外科肿瘤中,肾肿瘤发病率占第二位,良性肾肿瘤以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RAML)占多数(90%以上),恶性肾肿瘤以肾透明细胞癌(RCCC)为主(80%以上)。超声、CT和MRI是目前诊断肾肿瘤的主要方法。超声检查因其实时、动态、直观等优点已成为筛查肾肿瘤的首选方法,但对肾脏良、恶性肿瘤的检出及鉴别诊断尚存在一定困难。本论文将超声造影技术应用于肾脏肿瘤的检查,利用造影剂微气泡后散射回声增强的原理,使造影剂与机体组织间产生较大的声特性阻抗差异而清晰显示脏器及病变内、外微小血流信号及微小血管的灌注情况,从而进一步提高肾脏肿瘤的检出和鉴别诊断效果。论文参照欧洲超声医学与生物学联合会制定的肝脏超声造影使用规范和临床应用指南,依据肾脏常规超声的特点,结合肾脏血流动力学特点,对正常肾脏、RAML、RCCC的超声造影图像进行分析,通过图像对比和数据分析以及实际病例的验证,确定了正常肾脏、RAML、RCCC超声造影诊断的定性特征指标为:造影时相、增强程度、灌注方式、增强模式,定量指标为:ST、PT、PI、ASR、DSR、AUC。为探索超声造影在肾脏肿瘤中的应用标准问题,论文将超声造影应用于正常肾脏皮质及髓质的50个病例,先对造影时相进行了划分;然后又进一步对肾脏皮、髓质造影图像进行定量处理。通过二者之间产生差异的机理分析,得出超声造影比彩色及能量多普勒超声对血流显示更敏感的结论,并且明确了肾脏皮质和髓质的灌注相、消退相时间范围,时间-强度曲线定量分析得出肾皮质的ST早于肾髓质、灌注速度快于髓质、PT相近、近于同步消退、肾皮质PI明显高于肾髓质、肾皮质的AUC明显大于肾髓质的结论。接着,论文以肾良性肿瘤的病理组织形态为基础,对86例RAML的超声造影图像进行了数据处理和分析,归纳并总结了代表肾脏良性肿瘤的RAML的超声造影时相特征、灌注方式、增强模式和时间-强度曲线定量参数。分析得出了RAML超声造影灌注方式以“从周边逐渐向中央增强”为主的结论。具体分型特点增强模式分3型:Ⅰ型“快进慢出”、Ⅱ型“慢进慢出”、Ⅲ型“同进慢出”,以Ⅱ型“慢进慢出”为主占68.6%(59/86)。同时通过时间-强度曲线定量参数分析得出:RAML的ST、PT、ASR、AUC大于同侧正常肾皮质的结论。而后,论文以肾脏恶性肿瘤的组织病理及血管密度特征为实验基础,通过对42个RCCC进行超声造影图像分析研究,得出如下肾脏恶性肿瘤诊断的定性及定量结论:RCCC超声灌注方式以“弥漫性不均匀增强”为主;造影增强模式分四型:Ⅰ型“快进快出”、Ⅱ型“快进慢出”、Ⅲ型“同进同出”、Ⅳ型“慢进慢出”,以Ⅱ型“快进慢出”为主。同时,时间-强度曲线定量参数分析得出:RCCC的ST、PT、PI、ASR和DSR不同于同侧正常肾皮质,差异明显。论文最后,通过对比正常肾脏、肾脏良性、恶性肿瘤超声造影图像在造影时相划分、灌注方式判定、增强模式等指标方面的差异,并结合数据分析,分别得出如下结论:超声造影图像以增强均匀程度、灌注方式、增强模式3个定性指标诊断肾脏良、恶肿瘤的灵敏度分别为80.23%、80.23%、93.02%,特异度分别为78.57%、83.33%、71.42%,准确率为79.69%、81.25%、85.93%,ROC曲线下面分别为0.794、0.818、0.822。肾脏良、恶性肿瘤的时间-强度曲线定量参数ST、PT、ASR和AUC之间差异明显。
周大鹏[10](2010)在《双峰驼肝脏脂肪瘤病理组织学与比较病理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采用流行病学、病理学、超微结构等方法与手段对来自青海格尔木、内蒙阿拉善右旗、甘肃民勤县共计236例双峰驼肝脏脂肪瘤进行了详细研究,并与人脂肪瘤进行深入比较,结果表明:双峰驼肝脏脂肪瘤发病率高,流行范围广,对双峰驼肝脏组织结构及功能带来严重影响。同时,也对当地养驼业及人类肉食品安全带来严重威胁。病理组织学上,双峰驼肝脏脂肪瘤由脂肪细胞、间质细胞、血管及纤维四种成分组成。据其各成分比例不同,可划分为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一种表现形式是脂肪瘤主要由脂肪细胞组成,期间夹杂有少量血管及纤维成分;另一种表现形式则是除了脂肪细胞外(约占50%),还包括大量的间质细胞及血管成分共同组成。其间质细胞成分变化最大,形态多样,并且这些细胞既不完全具备纤维细胞染色特性,也不完全具备肌细胞染色特性。双峰驼肝脏脂肪瘤呈浸润性生长和膨胀性生长,尤其以浸润性生长为主,脂肪瘤无明显包膜,对周围肝组织造成严重的损害。AgNOR染色显示,脂肪瘤组织中脂肪细胞及间质细胞核内黑色素颗粒数目远远高于正常脂肪组织中脂肪细胞,尤其是浸润性生长的脂肪瘤。因此,双峰驼肝脏脂肪瘤瘤细胞具有明显的异常增殖特性。超微结构观察显示,发生脂肪瘤的肝脏,其脂肪瘤周围的肝细胞肿胀,胞质水肿,线粒体肿胀、崩解、嵴断裂,有的甚至发生空泡化。内质网扩张,严重时,细胞膜破裂,细胞核染色质固缩,甚至核溶解、细胞器溶解,细胞界限消失。局部肝窦隙内胶原纤维增生,肝组织纤维化。而在脂肪瘤组织中有大量含有脂肪滴的脂肪瘤细胞及含有高电子密度颗粒的多形性细胞。本研究表明,双峰驼肝脏脂肪瘤的来源是肝脏间质的间充质细胞,尤其是血管周围的间充质细胞。脂肪瘤的发生极有可能是长期摄入毒物慢性中毒引起,这些毒物一方面引起了肝脏肝小叶结构的损伤(肝细胞的显着变性、坏死),尤其以肝小叶周边的损失程度更加突出,同时也诱发了脂肪瘤的发生与浸润。此外,比较病理学研究表明,双峰驼肝脏脂肪瘤与人普通脂肪瘤、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血管脂肪瘤之间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且各自又有其特点。
二、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诊治现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诊治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肝脏良性肿瘤外科诊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研究方法和资料 |
2.1 资料来源 |
2.2 外科治疗方法 |
2.2.1 术前检查及准备 |
2.2.2 手术步骤 |
2.2.3 术后处理 |
2.2.4 出院标准 |
2.3 观察指标 |
2.3.1 术前资料 |
2.3.2 术中资料 |
2.3.3 术后资料 |
2.4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患者术前影像学诊断情况 |
3.2 OH组与LH患者术前资料比较 |
3.3 OH组与LH患者术中术后资料比较 |
3.4 OH组与LH患者术后实验室资料比较 |
3.5 亚组间OH组与LH患者术前资料比较 |
3.6 亚组间OH组与LH患者术中术后资料比较 |
3.7 两亚组间LH组与OH患者术后实验室资料比较 |
第4章 讨论 |
4.1 影像学检查和术前诊断 |
4.2 手术治疗指征及方法 |
4.3 术中出血与手术时间 |
4.4 术后并发症 |
4.5 术后实验室指标与住院时间 |
4.6 不足与展望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综合治疗 |
参考文献 |
(2)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与非肝硬化肝细胞癌:CT/MRI表现与病理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CT检查 |
1.3 MRI检查 |
1.4 图像分析 |
1.5 病理资料分析 |
1.6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病理结果 |
2.3 CT和MRI影像学表现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系统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3)肝脏血管源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海绵状血管瘤(HCH) |
2 硬化性血管瘤(HSH) |
3 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HEHE) |
4 婴儿型肝血管瘤(IHH) |
5 肝血管肉瘤(HHS) |
6 血管外皮细胞瘤(HPC) |
7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AML) |
8 小结 |
(4)腹腔镜下肿瘤切除联合吸除术治疗中央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对象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方式 |
1.2.1 腹腔镜下切除联合吸除术组 |
1.2.2 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组 |
1.3 术后出院前情况 |
1.4 术后远期随访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手术情况比较 |
2.2 手术并发症比较 |
2.3 远期随访数据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临床诊治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5)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1.1 临床资料 |
1.1.2 影像学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二、结果 |
2.1 术后病理 |
2.2 术后随访 |
三、讨论 |
3.1 临床表现 |
3.2 影像特点 |
3.3 病理特征 |
3.4 鉴别诊断 |
3.5 治疗方法 |
3.6 预后因素 |
四、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诊疗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中国结节性硬化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断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2.1 诊断标准中的主要指征 |
2.1.1 皮肤损害 |
2.1.2 神经系统损害 |
2.2 诊断标准中的其他主要指征 |
2.2.1 多发性视网膜错构瘤 |
2.2.2 心脏横纹肌瘤 |
2.2.3 淋巴管肌瘤病 |
2.2.4 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
2.3 诊断标准中的次要指征 |
2.3.1 非肾错构瘤 |
2.3.2 多发性肾囊肿 |
2.3.3 视网膜色素缺失斑 |
2.3.4 口腔纤维瘤 |
2.3.5 牙釉质凹陷 |
2.3.6 Confetti皮损 (斑斓皮损、纸屑样皮损) |
2.4 其他临床表现 |
2.4.1 癫痫发作 |
2.4.2 智力评估 |
2.4.3 胃肠道息肉、骨囊肿及各种内分泌疾病表现 |
2.5 遗传学 |
3 讨论 |
(7)肝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3例报道及文献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1.相关临床材料 |
2.文献材料 |
3.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临床病例结果 |
2.文献回顾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中国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近23年的流行病学特征及诊治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及人选标准 |
1.1.1 研究对象: |
1.1.2 资料入选标准: |
1.2 资料收集方法 |
1.2.1 中国知网及维普网检索: |
1.2.2 文献筛选: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地区分布 |
2.2 性别和年龄 |
2.3 既往病史及合并症 |
2.4 症状 |
2.5 病程 |
2.6 实验室检查 |
2.7 影像学诊断 |
2.8 肿瘤部位、外观和大小 |
2.9 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 |
2.1 0 治疗及方式 |
2.1 1 复发与预后 |
3 讨论 |
(9)基于超声造影图像的肾脏肿瘤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超声技术的变革 |
1.2.1 超声仪成像原理及其功能 |
1.2.2 超声图像功能的衍变 |
1.2.3 超声造影的概念及研究目的 |
1.3 超声造影剂的研发及应用 |
1.3.1 超声造影剂的构成及制作方法 |
1.3.2 超声造影剂的分类及发展 |
1.3.3 造影剂的给药途径、方法及安全性 |
1.4 超声造影的成像原理及检测分析技术 |
1.4.1 超声造影技术的研发 |
1.4.2 超声造影成像原理 |
1.4.3 超声造影软件 |
1.4.4 超声造影参数及图像分析 |
1.5 超声造影的肾脏疾病研究进展 |
1.5.1 肾脏解剖及病理基础 |
1.5.2 肾脏肿瘤的诊断现状 |
1.5.3 肾脏造影的基础研究及动物试验 |
1.5.4 肾脏超声造影的临床研究及存在问题 |
1.6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引言 |
2.2 实验对象的选择 |
2.2.1 正常组实验对象的选择 |
2.2.2 肾肿瘤组实验对象的选择 |
2.3 造影剂 SonoVue |
2.3.1 SonoVue 的成分及成像原理 |
2.3.2 SonoVue 的特性 |
2.3.3 SonoVue 的代谢、安全性及剂量选择 |
2.3.4 SonoVue 的制备流程 |
2.4 实验设备及辅助材料 |
2.4.1 实验仪器、探头、软件及处理技术 |
2.4.2 辅助材料 |
2.5 实验方法及图像分析 |
2.5.1 实验前受检者的准备 |
2.5.2 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指标 |
2.5.3 正常肾脏及肾脏肿瘤超声造影操作流程 |
2.5.4 超声造影图像分析及参数指标选择 |
2.6 统计学分析方法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正常肾脏超声造影图像及曲线分析 |
3.1 引言 |
3.2 正常肾脏的解剖及血流动力学 |
3.2.1 肾脏的位置、形态及构造 |
3.2.2 肾脏的动脉供应及静脉回流 |
3.3 正常肾脏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声图像 |
3.3.1 二维灰阶声像图 |
3.3.2 彩色多普勒声图像 |
3.4 正常肾脏超声造影图像定性研究 |
3.4.1 正常肾脏超声造影模式及形成机理 |
3.4.2 肾脏皮质及髓质的造影时相的划分及意义 |
3.5 肾脏皮、髓质造影曲线制作及定量参数分析 |
3.5.1 曲线制作及定量参数比较 |
3.5.2 时间-强度曲线参数差异产生的机制及其意义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肾脏良性肿瘤超声造影图像定量及定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肾良性肿瘤病理结构及声像图表现 |
4.2.1 肾脏良性肿瘤病理分型及组织形态学 |
4.2.2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彩色多普勒声像图特点及意义 |
4.2.3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超声诊断标准及病理基础 |
4.3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动态超声造影图像分析 |
4.3.1 造影增强程度分析及其意义 |
4.3.2 造影灌注方式及增强模式的提出及病理基础 |
4.3.3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与肾皮质时间-强度曲线定量参数比较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肾脏恶性肿瘤超声造影模式及造影参数分析 |
5.1 引言 |
5.2 肾脏恶性肿瘤病理学 |
5.2.1 肾脏恶性肿瘤的病理分类及组织学 |
5.2.2 肾透明细胞癌的血管密度及特征 |
5.3 肾透明细胞癌二维及彩色多普勒声像图 |
5.3.1 二维声像图特征 |
5.3.2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形态及分级 |
5.4 肾透明细胞癌超声造影图像分析 |
5.4.1 超声造影图像灌注方式、增强模式及其产生的病理基础 |
5.4.2 超声造影图像分析及曲线定量研究 |
5.4.3 超声造影的优势及实用价值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肾脏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 |
6.1 引言 |
6.2 肾脏良、恶性肿瘤常规超声检查鉴别诊断 |
6.2.1 肾脏良、恶性肿瘤二维声像图比较及鉴别诊断 |
6.2.2 肾脏良、恶性肿瘤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及诊断价值 |
6.2.3 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肾脏肿瘤的准确性及局限性 |
6.3 肾脏良、恶性肿瘤超声造影结果比较 |
6.3.1 肾良、恶性肿瘤造影灌注方式及增强模式对比分析 |
6.3.2 肾脏良、恶性肿瘤造影定量参数比较 |
6.3.3 超声造影诊断肾脏良、恶性肿瘤的价值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双峰驼肝脏脂肪瘤病理组织学与比较病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人与动物脂肪瘤的研究进展 |
1 脂肪瘤好发部位 |
2 脂肪瘤的类型 |
2.1 普通脂肪瘤 |
2.1.1 普通脂肪瘤的病理学特点 |
2.1.2 普通脂肪瘤的鉴别诊断 |
2.2 血管脂肪瘤 |
2.2.1 血管脂肪瘤的病理学特点 |
2.2.2 血管脂肪瘤的鉴别诊断 |
2.2.3 血管脂肪瘤特殊亚型-富于细胞性血管脂肪瘤 |
2.3 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
2.3.1 RAML 和HAML 的病理学特点 |
2.3.2 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鉴别诊断 |
2.4 多形性脂肪瘤 |
2.4.1 多形性脂肪瘤的病理学特点 |
2.4.2 多形性脂肪瘤的鉴别诊断 |
2.5 梭形细胞脂肪瘤 |
2.5.1 梭形细胞脂肪瘤的病理学特点 |
2.5.2 梭形细胞脂肪瘤的鉴别诊断 |
2.6 软骨样脂肪瘤 |
2.6.1 软骨样脂肪瘤的病理学特点 |
2.6.2 软骨样脂肪瘤的鉴别诊断 |
2.7 冬眠瘤 |
2.7.1 冬眠瘤的病理学特点 |
2.7.2 冬眠瘤的鉴别诊断 |
3 脂肪瘤病因学及发病机理研究进展 |
4 脂肪瘤对人和动物的危害性 |
综述二 脂肪细胞的来源与分化 |
1 脂肪细胞的来源 |
2 脂肪细胞的分化 |
2.1 脂肪细胞分化阶段 |
2.2 脂肪细胞的分化调控 |
2.2.1 激素对脂肪细胞的分化调控 |
2.2.2 营养调控 |
2.2.3 生长因子与细胞因子调控 |
2.2.4 脂肪细胞分化的转录调控 |
2.2.5 脂肪细胞的自身调控 |
3 脂肪瘤中脂肪细胞的来源 |
参考文献 |
第二篇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双峰驼肝脏脂肪瘤病理学与流行病学研究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
1.2.2 病理学研究 |
2 结果 |
2.1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
2.1.1 调查区自然概况及社会经济状况 |
2.1.2 现场调查结果 |
2.2 病理组织学研究结果 |
2.2.1 眼观特点 |
2.2.2 组织学特点 |
2.2.3 超微结构特征 |
3 讨论 |
实验二 双峰驼肝脏脂肪瘤与人常见脂肪瘤比较病理学研究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 |
2.1 双峰驼肝脏脂肪瘤的病理学特点 |
2.2 人脂肪瘤的病理学特点 |
2.2.1 普通脂肪瘤 |
2.2.2 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
2.2.3 血管脂肪瘤 |
3 双峰驼肝脏脂肪瘤与人脂肪瘤的病理学比较 |
4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四、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诊治现状(论文参考文献)
- [1]肝脏良性肿瘤外科诊疗分析[D]. 罗来辉. 南昌大学, 2021(01)
- [2]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与非肝硬化肝细胞癌:CT/MRI表现与病理对照研究[D]. 刘文浩.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3]肝脏血管源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J]. 杨旭,孙文兵,高君.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20(11)
- [4]腹腔镜下肿瘤切除联合吸除术治疗中央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疗效分析[D]. 张栋. 宁波大学, 2020
- [5]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临床特点分析[D]. 方辉龙.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6]中国结节性硬化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断现状分析[J]. 王乐,秦娜,郝美美,于修贤,邓艳春.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9(08)
- [7]肝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3例报道及文献回顾[D]. 周江. 大连医科大学, 2017(08)
- [8]中国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近23年的流行病学特征及诊治经验[J]. 王珏儒,邱法波,李振凯,钟鑫. 肝胆胰外科杂志, 2012(03)
- [9]基于超声造影图像的肾脏肿瘤诊断研究[D]. 董晓秋.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0(04)
- [10]双峰驼肝脏脂肪瘤病理组织学与比较病理学研究[D]. 周大鹏. 甘肃农业大学, 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