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洋葱大株留种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程圆[1](2016)在《三种不育源乌菜转育后代生理生化及其花药细胞形态学研究》文中提出乌菜由芸薹进化,属白菜变种。因抗寒力强,适宜露地栽培,因此是长江、淮河流域秋冬季节露地主栽品种。经霜冻之后,口感脆嫩,品质更佳,故有‘腊月乌菜赛羊肉’的农谚,并且因富含人体必需的维生素C而被称之为维他命菜。鉴于乌菜具有诸多优点,育种工作者做了很多研究,但主要还是集中于常规种研究,如生理生化分析、栽培技术探讨等。乌菜属异花授粉作物,杂种优势十分明显,但因育种技术研究起步较晚,缺乏抗病、抗逆性材料的筛选和创制,这些因素都限制了乌菜新品种的选育。本试验充分考虑乌菜杂种优势,结合前人研究,用hau型、pol型及乌菜胞质不育源向乌菜转育并对其后代F1的农艺学性状、品质性状进行研究,进而比较哪种不育源的转育效果好;对乌菜12-14A、12-14B的花药进行石蜡切片观察,从细胞学、形态学角度分析花药败育的时期和方式;本试验还分别提取了乌菜盛花期时叶片、花蕾、花瓣中的DNA进行PCR扩增产物检测,将该乌菜不育系进行胞质鉴定,欲找到新的胞质不育类型,加快乌菜杂交品种的生产以及利用。本试验的研究结果表明:1、在株高、叶柄长、叶柄厚、叶片宽和单株重5指标上,hau型CMS的后代F1间表现出差异性显着;pol型CMS的后代F1中,株幅和单株重没有差异性;乌菜CMS的后代F1中,株高、株幅、单株重、叶片长、叶片宽和叶柄长之间存在差异性。从转育后代与回交亲本间比较可知,hau型胞质白菜不育源转育后代中,除了叶片厚度、叶片宽外其他性状均有显着性差异;pol型胞质白菜不育源转育后代中,株高、株幅、单株叶片数和叶片宽有显着性差异;乌菜胞质不育源的转育后代中,叶柄长和叶片宽差异性显着。2、无论来自于哪种不育源,三个品质指标的遗传差异中,唯有可溶性总糖表现的遗传差异最小,遗传性状是更加稳定的;在三个不同时期时,乌菜CMS的转育后代F1的可溶性蛋白间均有显着性差异;hau型、pol型的可溶性蛋白遗传趋势较为接近,前两个时期差异均不显着,可是最高值都出现在90天;60天时Vc含量达最低值,但不论哪种乌菜回交亲本,乌菜胞质不育源转育后代中Vc最大值与最小值间变化范围在30倍左右,而其他不育源变化幅度较大。3、测量乌菜花器官时,可以观察到乌菜不育系和保持系之间是有显着性差异的,并且不育系12-14A的数值都小于保持系12-14B的数值。经显微观察发现不育系花药中有少量性状不规则、颜色较浅的没有活性的花粉。最终可以说明12-14A的不育性具有十分稳定的特征,并且通过田间育性鉴定进一步断定该不育系的不育度达到百分之百,不育株率也达到了百分之百。4、经石蜡切片观察发现乌菜不育系12-14A的花药败育时期出现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以及四分体时期。具体表现为:一是药室内部空间受到绒毡层细胞的侵占,挤压花粉母细胞至发育不正常,从而引起花药的败育;二是四分体细胞不能正常分裂出小孢子,小孢子出现相互黏联并伴随着液泡化,最终都导致花药的败育。5、从柱头扫描电镜结果可以发现不育系12-14A的花药皱缩干瘪,表面呈鱼鳞片状,药室内花粉粒干瘪皱缩混为一团,单个花粉粒网孔表面遭到破坏,成熟期的柱头乳突呈手指状,十分饱满,表面很光滑;保持系12-14B的花药表面清晰且花粉粒的外壁面网状清晰、萌发孔正常、网眼尺寸不等,网脊表面平滑连续,成熟时柱头乳突呈长勺状。6、提取基因组总DNA试验中,发现在不育系花瓣的扩增产物中检测到目的基因orf138的条带约为460bp,而在其他组织中均未发现。
叶磊[2](2013)在《日本江户时期的农学成就研究》文中提出1603年至1867年的260余年间是日本历史上的“江户时期”(也称近世时期)。在这一时期内,无论是教育、文化、文学还是农学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其中,“农学成就”的背后所反映出来的是小农的广泛自立以及农业精耕细作技术的全面成熟,具体表现为“高效集约化农具的创新与改良”、“土壤学与耕作学的全面进步”、“水稻栽培技术体系的完善”、“其他作物栽培技术的进展”、“农业思想体系的成熟”和“农书的形成与大量涌现”这六个方面。农具是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直接体现,纵观江户时代的农具,无论是水田农具、旱田农具,还是汲水农具、加工农具,均以种类多、效率高而着称。这是因为“创新与改良”是这一时期农具发展的主题词,近世人们在不断发明新式农具的同时也十分注重于对原有农具的改进与变革。总而言之,这一时期的农具种类多、效率高、专用性强,农具的驱动力也实现了由人力向畜力甚至是自然力的转变和升级。这些配套农具的发明、改进和使用标志着日本已经进入了精耕细作的农业发展阶段,同时也奠定了近现代农具的格局和基础。这一时期在土壤学和耕作学领域的成就同样令人瞩目。近世土壤学理论体系的建构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和完善,第一个阶段是近世初期所建立的对于土壤分类与耕性及水肥反应关系的认识;第二个阶段是近世中期所建立的对于土壤分类与水旱田适栽品种关系的认识;第三个阶段是近世后期所建立的科学理性的土壤观。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人们对于土壤的认识不断趋于理性和科学。科学合理的土壤学理论同时也造就了科学合理的耕作原则和耕作技术。这一时期的水田耕作强调深耕、“耕、耙(耖)”结合以及水旱轮作,而旱田耕作则强调“耕、摩、耙”相结合以及因时、因土耕作。在合理耕作原则的指导下,日本各地还纷纷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地方水旱田耕作法,这为后来明治农业的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随着农具的配套和土壤耕作技术的提高,作物栽培技术尤其是水稻栽培技术取得了历史空前的突破和发展。稻作技术体系日臻完善,其体系内容主要表现为以下七个方面:第一,在种子选留、提纯与复壮技术方面,人们不断改进和完善选留种技术、防杂保纯技术以及种子交换技术;第二,在育秧移栽方面,近世稻作逐渐从“密播密植”走向“稀播疏植”,并且出现了极具地方特色的插秧技术、秧田管理技术和科学合理的秧龄调控技术;第三,稻田排水技术也在原先明沟排水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发展出了暗渠排水,从而有效解决了沼泽地、冷浸田、斜坡梯田等特殊田地的土壤改良和排水灌溉难题;第四,在肥料技术方面,人们在传统自给肥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制成了干鰯、油粕等商品肥料,其施用技术也得到了有效改进和提高;第五,在中耕除草技术方面,人们深化了对于杂草的认识,中耕的方法也开始趋向多样化和精细化;第六,病虫害防治技术方面的突破主要是鲸鱼油除虫技术的发明和使用,这也成为了近世日本防虫除害的一大亮点和特色;第七,在水稻收获与加工技术方面,人们一方面强调适时收割与倒置晾晒,另一方面则发展出了专门化的脱粒与脱壳工具,极大提高了稻谷加工作业的效果和效率。可以说,这一时期的水稻栽培技术是卓有成效的,其中一些极具特色和科学性的技术内容和技术理念对于后世(近现代)的水稻栽培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除水稻栽培技术外,其他作物的栽培技术也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和发展。譬如在旱地粮食作物的栽培管理方面,二麦(大麦和小麦)栽培形成了以播种技术、田间管理技术和收获技术为中心的技术体系,其中播种技术明确提出了“稀播”原则,标志着近世麦作的重要突破;在经济作物的栽培管理方面,棉花栽培进步显着,人们通过人工选择成功改良了棉花的性状和品质,使得产量和质量均得到了大幅提高。此外,棉花的换种技术、四水灌溉技术、打顶摘心与“除赘芽”技术也都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广泛运用;在抗灾作物的栽培管理方面,甘薯栽培技术最为抢眼,这一时期的人们不仅丰富了甘薯的种植方法(提出了薯块育苗法和薯蔓扦插法),而且还在中国《农政全书》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传卵”和“传藤”的留种技术经验。总之,这些发生在技术层面的改变一方面有效缓解了人地矛盾,增加了可食性农产品的产量;另一方面则通过改良棉花、烟草等经济作物的品质而进一步加快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从而引发了近世日本整个经济、政治和社会体制的巨大变革。再者,就是这一时期日臻成熟的农业思想体系。从内容上看至少包括重农思想、农学思想和营农思想这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其中重农思想的核心是“农业是国家社会之本和百姓衣食之源”,强调以农业为本、以农民为上以及农业对于国计民生的重要意义。农学思想是农业思想体系的主体内容,主要包括三才思想、三宜原则、阴阳五行思想、土壤肥力观和实验农学思想;营农思想主要表现为“多种经营,综合利用”、“集约经营,力求高产”、“计划生产,合理安排”、“核算成本,讲求效益”等农业经营管理思想。上述农业思想不仅是江户农书立论、创作和行世的依据,同时也是近世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原则和指导思想,其作用和贡献丝毫不亚于前述的耕作技术和作物栽培技术。江户时代也被称为是“农书的时代”,农书可谓是日本近世农业史上空前绝后、举世瞩目的农学成就。这一时期共涌现各类农书300余部,流传至今的也有290余部,规模庞大、数量空前。从类型上可以分为广域综合性农书、地方综合性农书、专业性农书、农家月令(日志)书、绘图农书、救荒·抗灾·开荒类农书等多种,其中地方性农书和专业性农书所占比重最大,对于农业技术的总结也最为全面和到位。各类农书的诞生和涌现实现了日本农学史上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更为重要的是它在传播先进农法和技术理念方面所发挥出来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然,江户农学也并非十全十美,它在发展进程中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了一些缺陷和不足,譬如“耕犁设计欠佳,耕作深度不够”、“金肥依赖度高,肥料价格昂贵”、“排水不够彻底,水旱轮作受限”等。只不过,这些不足相比所取得的成就而言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江户农学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空前的发展,其中既有内在的原因也有外在的因素:其一是制度变革的有效保证。幕藩体制的确立、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形成以及村社制度变革为传统农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与制度保障;其二是多种政策的有力推进。诸如检地政策、兵农分离政策、新田开发政策以及经济作物栽培解禁政策的实施在极大激发农民的劳动热情和生产积极性的同时,也促进了农田开发和多种种植技术的发展;其三是日中交流的推动助力。江户幕藩与同时期明清两代政府在农业科技领域的深入交流,对近世日本农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最后是江户农学的影响和地位。江户农学对于当世和后世的积极影响反映在农业生产、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对其影响所展开的研究是评价江户农学成效的一个重要方面。而通过对同时期日中两国的横向比较,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近世日中农学的发展异同、水平差距以及源流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加准确地判定江户农学在东亚近世农史上的历史地位。
李广华,张江红,王志强[3](2011)在《洋葱大株留种技术》文中认为洋葱大株留种是指从种子→鳞茎→种子的繁种过程,其间经过一了一次无性繁殖过程,本质上不同于小株留种,即直接从种子到成株后收获种子,从而最大限度的保证了作物的种性遗传。其次大株留种过程中养分积累较充分,产量可比小株留种提高30%左右。根据笔者经验,现将洋葱大株留种技术作一简要介绍。
陈辉[4](2001)在《洋葱高产栽培技术》文中研究说明 洋葱,分为黄皮洋葱、红皮洋葱和白皮洋葱。栽培技术如下:1、选择品种。洋葱对光照、温度等较为敏感,应以当地品种为主,不宜大量引用外地品种。隔年陈种会失去发芽力,应用新种子。2、播种、定植。9月中旬播种,每亩3.5~5公斤,每亩苗可栽15~20亩。床土要求疏松、播后用草覆盖保湿。11月中旬定植,每亩3万株,定植时浅栽。3、肥水管理。生长期追肥1~2次,冬寒前不宜施肥太多,春暖后小鳞茎明显增大至直径3厘米时追肥,每亩施20~25公斤硫酸铵。4、防治病虫。可用乐果乳剂防治种蝇及蓟马。用百菌清或甲霜灵锰锌防治霜霉病。
张雪锴,金洪杰,王洪珍[5](2000)在《洋葱大株留种技术》文中研究指明洋葱大株留种是指从种子→鳞茎→种子的繁种过程,其间经过了一次无性繁殖过程,本质上不同于小株留种,即直接从种子到成株后收获种子,从而最大限度的保证了作物的种性遗传。其次大株留种过程中养分积累较充分,产量可比小株留种提高30%左右。根据笔者经验,现将洋葱...
邓奇[6](1996)在《洋葱高产栽培技术》文中研究表明 洋葱,原产中亚西亚,可分为黄皮洋葱、红皮洋葱和白皮洋葱。栽培洋葱应抓以下措施:(1)选择品种。洋葱对光照、温度等较为敏感,应以当地品种为主,南、北方不能轻易大量引种,以防早期抽苔及发生小球现象。洋葱隔年陈种会失去发芽力,应用新种子。(2)播种、定植。9月中旬播种,播量为每亩3.5—5公
二、洋葱大株留种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洋葱大株留种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三种不育源乌菜转育后代生理生化及其花药细胞形态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词和符号表 |
1 文献综述 |
1.1 课题的提出 |
1.2 十字花科植物CMS的研究 |
1.2.1 细胞质雄性不育的类型 |
1.2.2 ogu CMS胞质不育类型 |
1.2.3 pol CMS类型 |
1.3 十字花科植物花药发育的研究 |
1.3.1 花药发育的过程 |
1.3.2 绒毡层、液泡同雄性不育的关系 |
1.3.3 雄性不育相关基因的研究 |
1.4 农艺性状、生理生化的研究 |
1.5 分子技术研究 |
1.6 存在的问题 |
2 引言 |
2.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2 研究内容 |
2.2.1 乌菜转育后代农艺性状的遗传趋势分析 |
2.2.2 乌菜转育后代品质性状的遗传趋势分析 |
2.2.3 乌菜花器官的观察 |
2.2.4 乌菜花药发育的细胞学研究 |
2.2.5 总DNA提取及不育基因PCR扩增 |
3 乌菜雄性不育的转育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1.3 田间设计 |
3.1.4 农艺性状调查方法与标准 |
3.1.5 数据处理 |
3.1.6 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
3.1.7 花器官形态调察 |
3.1.8 花粉活力的检测 |
3.1.9 花器育性及形态调查 |
3.1.10 乌菜不育系 12-14A细胞质类型鉴定 |
3.1.10.1 总DNA的提取 |
3.1.10.2 DNA浓度与纯度的检测 |
3.1.10.3 PCR引物设计 |
3.1.10.4 PCR扩增与电泳检测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乌菜高效转育体系的建立 |
3.2.2 乌菜F1代、亲本农艺性状调查及杂种优势分析 |
3.2.3 品质性状的测定 |
3.2.4 乌菜不育系 12-14A、保持系 12-14B的花器官形态观察 |
3.2.5 乌菜不育系 12-14A育性鉴定 |
3.2.6 乌菜不育系 12-14A胞质不育类型的鉴定 |
3.3 讨论 |
4 乌菜花药细胞学观察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1.2.1 光学显微镜观察 |
4.1.2.2 扫描电镜观察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乌菜保持系 12-14B的花药观察 |
4.2.2 乌菜不育系 12-14A的花药观察 |
4.2.3 乌菜不育系和保持系成熟花药及柱头扫描电镜观察 |
4.3 讨论 |
5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日本江户时期的农学成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与意义 |
二、相关研究概述 |
三、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
四、研究内容与框架 |
五、创新之处和存在的问题 |
第一章 江户农学发展的背景和条件 |
第一节 制度变革的有效保证 |
第二节 多种政策的有力推进 |
第三节 日中交流的推动助力 |
第二章 农具的创新与改良 |
第一节 近世农具的发展特点 |
第二节 水田农具的革新 |
第三节 旱田农具的配套 |
第四节 汲水与加工农具的发展 |
第三章 土壤学与耕作学的全面进步 |
第一节 关于土壤的分类与认识 |
第二节 耕作原则与耕作技术 |
第三节 耕作制度与种植制度 |
第四章 水稻栽培技术体系的完善 |
第一节 种子选留、提纯与复壮技术 |
第二节 育秧与移栽技术 |
第三节 稻田排灌技术 |
第四节 肥料技术 |
第五节 中耕除草技术 |
第六节 病虫害防治技术 |
第七节 收获与加工技术 |
第五章 其他作物栽培技术的进展 |
第一节 旱地粮食作物栽培技术 |
第二节 经济作物栽培技术 |
第三节 抗灾作物栽培技术 |
第六章 农业思想体系的成熟 |
第一节 重农思想 |
第二节 农学思想 |
第三节 营农思想 |
第七章 农书的产生与大量涌现 |
第一节 农书的产生与发展 |
第二节 农书的类型与数量 |
第三节 农书的特点与价值 |
第四节 重要农书举要 |
第八章 对于江户农学的思考 |
第一节 江户农学的成就与不足 |
第二节 江户农学的深远影响 |
第三节 江户农学与近代农学的冲突与调和 |
第四节 日中同时期的农学比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3)洋葱大株留种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一、地块选择及要求 |
二、播种及苗期管理 |
三、定植及叶生长期管理 |
四、鳞茎膨大期管理 |
五、鳞茎收获与贮藏 |
六、种株的栽培管理 |
七、采种 |
四、洋葱大株留种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三种不育源乌菜转育后代生理生化及其花药细胞形态学研究[D]. 程圆. 安徽农业大学, 2016(05)
- [2]日本江户时期的农学成就研究[D]. 叶磊. 南京农业大学, 2013(05)
- [3]洋葱大株留种技术[J]. 李广华,张江红,王志强. 现代农业, 2011(02)
- [4]洋葱高产栽培技术[J]. 陈辉. 农家之友, 2001(09)
- [5]洋葱大株留种技术[J]. 张雪锴,金洪杰,王洪珍. 蔬菜, 2000(01)
- [6]洋葱高产栽培技术[J]. 邓奇. 专业户, 199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