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所致新生儿黄疸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黄水船,林琳[1](2021)在《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联合G6PD检测在诊断新生儿黄疸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联合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检测在新生儿黄疸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50例黄疸新生儿作为观察组,同期50例健康新生儿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红细胞渗透脆性和G6PD活性水平,比较两组红细胞渗透脆性阳性和G6PD缺乏阳性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红细胞渗透脆性和G6PD活性水平分别为(61.74±14.59)%、(9.54±1.36)U/g,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0.84±12.36)%、(18.57±1.84)U/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红细胞渗透脆性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G6PD缺乏阳性率为8.00%高于对照组的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黄疸中存在少数G6PD缺乏和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阳性患儿,针对此类患儿应及时明确诊断并采取正规有效干预,以便提高患儿的成功救治率。
符婧媛[2](2021)在《中药泡浴联合蓝光照射及推拿治疗湿热熏蒸型胎黄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中药泡浴联合蓝光照射及推拿治疗湿热熏蒸型胎黄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新生儿科2020年01月至2021年1月期间符合纳入标准的84例湿热熏蒸型胎黄住院患儿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均为42例。对照组予间断蓝光照射及中医推拿治疗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退黄汤剂泡浴,疗程共5日。通过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血清总胆红素、血清间接胆红素、每日经皮胆红素、每日大便次数、光疗总时间、中医证候总评分综合评价本研究的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后,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5%,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2)治疗后,治疗组血清总胆红素值、间接胆红素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期(第4-5日),治疗组经皮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3)治疗后,对比中医证候总评分,治疗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4)治疗后,治疗组光疗总时间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5)治疗中后期(第3-5日),治疗组大便次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泡浴联合蓝光照射及推拿可减少光疗总时间、有效降低胆红素水平、增加胃肠蠕动,使临床有效率得以显着提高。整个临床试验过程中,没有患儿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梁添奇[3](2019)在《茵栀黄口服液与金银花提取物对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大鼠的溶血影响及退黄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研究背景: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胆红素代谢异常,使胆红素在体内堆积,引起血中胆红素升高而出现皮肤、巩膜,黏膜或其他器官黄染的临床现象,是新生儿时期最常见的临床问题。严重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会引起胆红素脑病,造成中枢神经系统永久性损伤。慢性胆红素脑病也称为核黄疸,是造成脑性瘫痪的重要原因之一,特别是手足徐动症样或肌张力异常性脑瘫。严重的核黄疸甚至会导致死亡。鉴于新生儿黄疸,尤其是严重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确切评估新生儿黄疸的严重程度和积极治疗新生儿黄疸已成为我国医务工作者的重要任务。目前,胆红素血症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光照疗法和换血疗法。其中,药物治疗中最常用的中药制剂是茵栀黄口服液,该药是由茵陈、黄芩、栀子和金银花四种中药提纯制成。茵陈为菊科植物茵陈篙的干燥幼苗,味苦性寒,所含有的茵陈酮及β-葡萄糖醛酸苷酶抑制剂具有清热解毒,利胆的功效,并可促进胆汁酸分泌,增加胆汁酸及胆红素的排泄量。黄岑中的黄岑苷能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促进胆囊收缩,兼有消炎,利胆作用。栀子为茜草科植物栀子的干燥成熟果实,具有清利三焦肝胆湿热之功效,可显着降低血液中胆红素水平。金银花含有多种绿原酸类化合物,能够加快肠蠕动,消炎、解毒、利胆作用显着,自古被誉为清热解毒的良药。由于茵栀黄口服液含有茵陈、黄岑、栀子和金银花成分,成为中药制剂中治疗新生儿黄疸的首选用药。由于金银花退黄作用显着,在中国南方地区,尤其是广东、广西等省份,民间有使用金银花水洗浴退黄的传统。临床发现个别患有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新生儿在使用金银花水洗浴后出现了严重溶血反应。因此有人提出,使用金银花水洗浴和服用含金银花成分的茵栀黄口服液会造成有G6PD缺乏的新生儿发生溶血。但茵栀黄口服液和金银花成分是否会诱发有G6PD缺乏新生儿发生溶血目前仍有争议。本次实验就大剂量茵栀黄口服液及不同浓度金银花提取物是否会诱发有G6PD缺乏大鼠发生溶血进行探究,以期为进一步临床实验提供一定的动物实验依据。研究目的:研究不同剂量茵栀黄口服液与不同浓度金银花提取物对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酶)缺乏大鼠的溶血影响和退黄疗效比较。研究方法:将实验用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10组,每组10只,分别为正常组(不予任何处理)、阴性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给予伯氨喹啉)、2倍剂量茵栀黄组(给予13.4mL/kg茵栀黄口服液)、4倍剂量茵栀黄组(给予26.8 mL/kg茵栀黄口服液)、8倍剂量茵栀黄组(给予53.6mL/kg茵栀黄口服液)、正常浓度金银花组(给予剂量为6.7mL/kg,浓度为8mg/mL金银花提取物),中浓度金银花组(给予剂量为6.7mL/kg,浓度为40mg/mL金银花提取物),高浓度金银花组(给予剂量为6.7mL/kg,浓度为80mg/mL金银花提取物),极高浓度金银花组(给予剂量为6.7mL/kg,浓度为160mg/mL金银花提取物)。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通过乙酰苯肼制造G6PD酶缺乏大鼠模型,通过瑞氏染色观察造模前后大鼠红细胞形态变化;造模后各组给予相应药物进行处理,用血常规及血生化检测仪检测相关溶血指标,以及血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含量变化。研究结果:G6PD酶缺乏大鼠红细胞形态不规则,中央区染色变浅。与给药前相比,阳性对照组红细胞计数下降,游离血红蛋白计数和网织红细胞百分比均上升(P<0.05);不同剂量茵栀黄组和不同浓度金银花组只有网织红细胞百分比均未恢复至给药前水平(P<0.05)。不同剂量茵栀黄组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水平均较阳性对照组下降(P<0.05),不同浓度金银花组间接胆红素水平低于阳性对照组(P<0.05),但总胆红素水平高于各剂量茵栀黄组(P<0.05)。与4倍剂量和8倍剂量茵栀黄组相比,2倍剂量茵栀黄组给药后大鼠总胆红素水平下降百分比最高(P<0.05)。研究结论:大剂量茵栀黄口服液与不同浓度金银花提取物均不会引起G6PD酶缺乏大鼠发生溶血;茵栀黄口服液退黄疗效比金银花提取物好,且其疗效可能并不随剂量增大而提高。
韩姗姗[4](2019)在《基于GRADE系统方法的中成药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应用指南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运用GRADE研究方法,遵循“循证为主、共识为辅、经验为鉴”原则,参考当前最佳证据,制定中国《中成药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应用指南》,以规范并推广中成药在新生儿黄疸中的应用,提高临床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减少母婴分离,增加人文关怀。方法:1.召开启动会对指南制订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前期探讨,并通过问卷进行结局指标的重要性排序。2.运用网络和手工检索相结合的方式对中英文数据库进行中成药的检索,检索时间均由建库至2019.1.1,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查,获得最终目标文献,并形成文献证据登记表和文献特征提取表。3.对于不同的研究类型应用不同的条目/量表进行偏倚评估:对于系统评价/meta分析类文献予AMSTAR-2量表评估;对于RCT予ROB风险偏倚评估,对非随机同期对照试验/观察性研究予MINORS量表评估。4.运用Revman5.3软件对一致性程度较高的文献进行定量合并分析,获得相应森林图。5.专家共识:1)德尔菲法:遴选不少于30个全国各地正高职称以上的儿科/新生儿科中西医专家,以邮件方式对其展开三轮问卷,统计其专家意见集中程度和专家意见协调程度指标,同时针对中成药的推荐意见进行投票表决;2)共识会议:对通过问卷仍无法达成共识的问题再进行分析、讨论,最终达成一致。6.运用GRADE系统对经循证研究和专家共识达成一致的中成药进行质量评价形成证据总结表,并综合德尔菲票数、患者利益对中成药作出最终推荐。结果:1.循证研究:最终10种中成药67项研究纳入证据,包括41项茵栀黄制剂研究(口服液23、颗粒18)、9项清肝利胆口服液、4项四磨汤口服液、6项黄疸茵陈颗粒、2项清开灵冲剂、2项茵陈五苓糖浆、1项消炎利胆片、1项黄栀花口服液、1项肝舒乐颗粒。2.专家共识:明确中成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适用人群对象、时机和范围、优势证型、用法用量、副作用相关等描述。3.质量评价:最终茵栀黄制剂、清肝利胆口服液、黄疸茵陈颗粒、茵陈五苓糖浆、四磨汤口服液5种中成药纳入GRADE研究,质量评价结果显示茵栀黄制剂/清肝利胆口服液的总体质量证据等级为C级,其余均为D级。4.形成推荐意见:推荐单独服用茵栀黄口服液可降低光疗发生率(1B);推荐服用茵栀黄口服液联合光疗治疗新生儿黄疸,可降低治疗末血清胆红素水平(1C),降低黄疸消退失败率(2C),缩短黄疸消退时间(2C);考虑茵栀黄口服液联合益生治疗新生儿黄疸,可降低治疗末血清胆红素水平、黄疸消退失败率、缩短黄疸消退时间(2C);中医属阳黄热重于湿(专家共识)。考虑服用茵栀黄颗粒联合光疗治疗新生儿黄疸,可降低治疗末血清胆红素水平、无效率,缩短黄疸消退时间(2C);中医属阳黄热重于湿(专家共识)。考虑服用清肝利胆口服液联合益生菌治疗新生儿黄疸,可降低治疗末血清胆红素水平、提高日均胆红素下降率,缩短黄疸消退时间(2C);中医属阳黄湿重于热。推荐服用茵陈五苓糖浆治疗新生儿黄疸(IV类证据,D级推荐),中医属阳黄,小便不利(专家共识)。暂不建议黄疸茵陈颗粒(2D)、四磨汤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黄疸(2D)。结论:依据GRADE系统和共识结果,最终对茵栀黄口服液予以强推荐,对茵栀黄颗粒、清肝利胆口服液给予弱推荐,对茵陈五苓糖浆给予D级推荐,暂不推荐黄疸茵陈颗粒和四磨汤治疗新生儿黄疸。
余舒[5](2019)在《清胎毒法小儿推拿对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观察清胎毒法小儿推拿对新生儿黄疸患儿的疗效影响,明确该法对新生儿黄疸的疗效优势。2.为运用清胎毒法小儿推拿治疗新生儿黄疸提供临床研究依据,为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提出新的临床思路。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案以随机对照为原则,随机将合格受试者收入两个不同组别,试验组和对照组均以“蓝光疗法”治疗5天,治疗后随访1周,试验组在光疗的5天里加用清胎毒法小儿推拿每天治疗1次。分别对患儿治疗前、后的血清胆红素值和证候评分及整体疗效情况进行记录、统计、分析、评价。结果:1.血清胆红素值:两组治疗后血清胆红素值相比治疗前均减少,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值之差试验组大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3天试验组血清胆红素值小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候评分:两组治疗后证候总评分相比治疗前均减少,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证候总评分之差和主症评分之差试验组均大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次症评分之差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3.总体疗效: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1.1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7.88%,试验组疗效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愈率76.47%,对照组治愈率45.45%,试验组治愈率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黄疸消退所需时间小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胎毒法小儿推拿结合蓝光疗法可促进新生儿黄疸患儿胆红素代谢,加速胆红素排泄,缩短黄疸消退时间。清胎毒法小儿推拿结合蓝光疗法治疗新生儿黄疸可促进黄疸证候的改善,安全有效,临床可推广使用。
王婕[6](2018)在《黄白洗剂配阳陵泉按揉佐治新生儿黄疸湿热郁蒸证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黄白洗剂经验方洗浴与配合按摩阳陵泉穴外治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2例。其中,治疗组在蓝光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黄白洗剂洗浴配合按摩阳陵泉穴治疗,对照组在蓝光治疗的基础上,用清水洗浴,两组皆每天洗浴1次,连用5天,观察两组患儿第2天、第3天、第4天、第5天经皮胆红素值、血清胆红素值、胎粪转黄时间及蓝光治疗的总时间并做比较,同时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中医主症、次症积分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的经皮胆红素值、血清胆红素值及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的第2天、第3天、第4天、第5天经皮胆红素值、血清胆红素值、胎粪转黄时间、蓝光治疗的总时间及中医证候积分进行比较,其结果为:治疗组经皮胆红素值及血清胆红素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胎粪转黄时间比对照组早(P<0.05);治疗组蓝光治疗的总时间比对照组短(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比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治疗组的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1%,疾病疗效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则分别为82%和77%,两组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白洗剂经验方洗浴与配合按摩阳陵泉穴外治新生儿黄疸,可降低其胆红素水平、缩短胎粪转黄时间、减少蓝光治疗的总时间及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毒副作用,安全性好。
钟元枝,刘玲,肖体海,范倩倩,程旺松,罗科兵[7](2017)在《新生儿G-6-PD缺乏症合并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合并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影响因素及其特点。方法收集2014年10月至2016年2月在深圳市龙华新区中心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1 091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分为G-6-PD缺乏症组和非G-6-PD缺乏症组,对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入院时平均胆红素值G-6-PD缺乏组明显高于非G-6-PD缺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31,P=0.000);入院时胆红素值<256μmol/L的范围内,两组的人数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8>0.05),但在256342μmol/L及>342μmol/L的范围内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7.84、15.93,均P<0.05)。合并症和并发症中新生儿肺炎、宫内细菌感染、胆红素脑病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0.11、3.90、22.28,均P<0.05),两组合并细菌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5,P<0.05)。G-6-PD缺乏组发病籍贯主要以广东、广西地区为主,非G-6-PD缺乏组地域现象不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81,P<0.05)。G-6-PD缺乏组伴有贫血较非G-6-PD缺乏组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1,P<0.05)。结论 G-6-PD缺乏症黄疸出现时间早、进展快,胆红素峰值高,且易并发胆红素脑病,细菌感染是诱发G-6-PD缺乏患儿合并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原因。
陈蒙[8](2016)在《G6PD酶缺乏新生儿血清胆红素动态监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G6PD缺乏及正常新生儿生后胆红素变化情况及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情况,探讨G6PD缺乏症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关系以及发生高胆红素血症时的临床特点,有助于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方法:选择于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科收住院的,胎龄大于等于37周,日龄12小时内的新生儿共173例。将其分为G6PD缺乏组和正常组。记录患儿自生后起至7天内的胆红素值,观察过程中如患儿达到光疗标准则立即予干预治疗。记录并比较各组患儿黄疸出现的时间、黄疸高峰时间、血清胆红素峰值、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治疗次数,有无并发症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G6PD缺乏新生儿中发生高胆红素血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非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G6PD缺乏组与正常组时龄胆红素值比较,各时间段内胆红素值均有显着差异(P<0.05),G6PD缺乏组高于正常组;(3)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G6PD缺乏组与正常组时龄胆红素值比较,胆红素值有显着差异(P<0.05),G6PD缺乏组高于正常组;(4)G6PD重度缺乏、G6PD中度缺乏、G6PD轻度缺乏、G6PD正常新生儿黄疸出现时间分别为12小时、12小时、24小时、24小时;高峰时间分别为2天、3天、4天、4天;高峰值分别为242.35±42.03 umol/L,232.35±42.03 umol/L,216.54±19.14umol/L,206.12±25.06 umol/L,黄疸消退时间分别为6天、6天、5.5天、5天;(5)G6PD重度缺乏、G6PD中度缺乏、G6PD轻度缺乏、正常对照组达到光疗时间、光疗次数均有明显差异(P<0.05),G6PD重度缺乏组达到光疗时间最早(36.74±20.49)小时,需光疗次数最多(3.31±1.19)次。结论:1.G6PD缺乏是广西地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之一。2.G6PD缺乏组新生儿无论是否发生高胆红素血症,其时龄胆红素值均高于G6PD正常新生儿。3.G6PD缺乏新生儿生后12小时开始出现胆红素升高,出现干预标准95百分位以上的时间早为生后第3天,早于G6PD正常新生儿。4.G6PD酶活性程度与胆红素值呈负相关,G6PD重度缺乏新生儿生后2天胆红素值达95百分位以上;G6PD中度缺乏新生儿生后3天胆红素值达75百分位以上;G6PD轻度缺乏新生儿与正常对照组新生儿相似,生后4天血清胆红素值达值40百分位。5.固定治疗方案情况下,G6PD缺乏新生儿光疗次数多于G6PD正常新生儿,疗程长于G6PD正常新生儿。
王艳宁,赵敏芳,吴曙粤[9](2015)在《新生儿黄疸与G6PD基因突变关系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新生儿黄疸是临床常见的疾病,又称高胆红素血症,以目黄、肤黄为主要特点,严重时导致核黄疸、神经性听力损伤等严重后果。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是引起新生儿黄疸的原因之一。G6PD缺乏症是一种遗传性酶缺陷病,实质是G6PD基因突变[1]。2004年美国儿科学会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疗方案》中将G6PD缺乏作为≥35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高危因素[2]。有报道G6PD缺乏的新生儿
杨丽,高于,夏斌,韩雪芹,高洁[10](2014)在《新生儿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合并ABO血型不合溶血病所致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新生儿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合并ABO血型不合溶血病与单纯G-6-PD缺乏症及单纯ABO血型不合溶血病所致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差异。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于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新生儿科住院治疗并确诊为新生儿G-6-PD缺乏症及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病共计643例足月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按照所罹患的疾病将其分为:A组(n=20,G-6-PD缺乏症+ABO血型不合溶血病),B组(n=52,单纯G-6-PD缺乏症)及C组(n=571,单纯ABO血型不合溶血病)。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比较3组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征得受试对象监护人知情同意,并与监护人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3组患儿出生体质量、胎龄及分娩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本研究结果为:①A组性别构成比及生后24h内黄疸发生率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010,9.013;P=0.003,0.003);与C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670,1.408;P=0.196,0.235)。②A组入院日龄及黄疸出现时间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17);与C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805,0.074)。③A组血清胆红素浓度峰值及急性胆红素脑病发生率与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08;χ2=0.633,P=0.426);与C组比较,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0.837;χ2=0.000,P=1.000)。结论单纯G-6-PD缺乏症新生儿的黄疸出现时间与生理性黄疸重叠,易延误其就诊而导致严重高胆红素血症和胆红素脑病;当G-6-PD缺乏症合并ABO血型不合溶血病时,新生儿的黄疸出现时间提前,更易使患儿得到早期治疗而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二、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所致新生儿黄疸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所致新生儿黄疸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联合G6PD检测在诊断新生儿黄疸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红细胞渗透脆性和G6PD活性水平比较 |
2.2 两组红细胞渗透脆性和G6PD缺乏阳性情况比较 |
3 讨论 |
(2)中药泡浴联合蓝光照射及推拿治疗湿热熏蒸型胎黄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医外治法进展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及干预标准参考图 |
(3)茵栀黄口服液与金银花提取物对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大鼠的溶血影响及退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实验方法 |
实验结果 |
2.1 实验大鼠造模前后红细胞G6PD活性变化情况 |
2.2 正常实验大鼠红细胞与G6PD缺乏的实验大鼠红细胞光镜下比较 |
2.3 实验前后大鼠相关溶血指标变化 |
2.4 实验后大鼠血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变化情况 |
讨论 |
全文小结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4)基于GRADE系统方法的中成药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应用指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序 |
摘要 |
Abstract |
术语和缩略语 |
2.0 引言 |
2.1 研究现状 |
2.1.1 流行病学 |
2.1.2 机制 |
2.1.3 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
2.1.4 新生儿胆红素异常增高的原因 |
2.1.5 常见的新生儿黄疸类型 |
2.1.6 诊断 |
2.1.7 治疗 |
2.1.8 中医对新生儿黄疸的认识 |
2.1.9 中成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优势及不足 |
2.2 指南制定过程 |
2.2.1 构建临床问题 |
2.2.2 循证研究 |
2.2.3 专家共识 |
2.2.4 形成证据概要表 |
2.2.5 形成推荐意见 |
2.2.6 形成初稿 |
2.3 讨论 |
2.3.1 关于新生儿黄疸的病因分类分析 |
2.3.2 关于中医证型、时机问题 |
2.3.3 关于原始研究的设计质量 |
2.3.4 关于干预措施的相关问题 |
2.3.5 关于结局指标的相关问题 |
2.3.6 关于发表偏倚的问题 |
2.3.7 关于调查问卷的问题 |
2.3.8 关于指南制定方法学问题 |
2.4 结论 |
2.4.1 茵栀黄口服液 |
2.4.2 茵栀黄颗粒 |
2.4.3 清肝利胆口服液 |
2.4.4 茵陈五苓糖浆 |
2.5 创新点及意义 |
2.6 不足与展望 |
2.6.1 存在不足 |
2.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5)清胎毒法小儿推拿对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研究内容 |
1 研究对象 |
1.1 研究对象的来源 |
1.2 研究对象的选择 |
1.2.1 诊断标准 |
1.2.2 纳入标准 |
1.2.3 排除标准 |
1.2.4 脱落、剔除、终止标准 |
1.2.5 剔除、脱落、终止病例的处理 |
1.2.6 不良事件的处理 |
2 研究方法 |
2.1 试验分组及样本含量 |
2.2 随机方案 |
2.3 盲法处理 |
2.4 对照设计 |
3 治疗方案 |
3.1 对照组治疗方案 |
3.1.1 蓝光设备 |
3.1.2 蓝光照射方法 |
3.2 试验组治疗方案 |
3.2.1 清胎毒法小儿推拿治疗前准备 |
3.2.2 清胎毒法小儿推拿基本方 |
3.2.3 清胎毒法小儿推拿穴位定位及操作手法 |
3.3 观察指标 |
3.3.1 一般观察资料 |
3.3.2 疗效指标 |
3.4 随访 |
3.5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
3.6 研究流程 |
研究结果 |
1 两组病例完成情况 |
2 两组基线比较 |
2.1 两组患儿性别比较 |
2.2 两组患儿日龄比较 |
2.3 两组患儿胎龄比较 |
2.4 治疗前两组患儿血清胆红素值比较 |
2.5 治疗前两组患儿中医证候主症评分比较 |
2.6 治疗前两组患儿中医证候次症评分比较 |
2.7 治疗前两组患儿中医证候总评分比较 |
3 结果分析 |
3.1 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胆红素值比较 |
3.2 治疗第三天两组患儿血清胆红素值比较 |
3.3 治疗后两组患儿中医证候总评分比较 |
3.4 治疗后两组患儿中医证候主症评分比较 |
3.5 治疗后两组患儿中医证候次症评分比较 |
3.6 治疗后两组患儿总体疗效比较 |
3.7 经治疗后两组患儿黄疸消退所需天数比较 |
3.8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 祖国医学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认识 |
1.1 祖国医学对黄疸的认识 |
1.2 祖国医学对胎黄的认识 |
1.2.1 胎禀湿蕴是胎黄的关键病机 |
1.2.2 气滞血瘀易导致胎黄难退 |
1.3 胎黄的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认识 |
2.1 新生儿黄疸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2.1.1 胆红素生成过多 |
2.1.2 肝细胞摄取和结合胆红素能力低下 |
2.1.3 胆红素排泄异常 |
2.1.4 肠肝循环导致胆红素重吸收增加 |
2.2 胆红素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影响 |
2.2.1 胆红素的生理功能 |
2.2.2 胆红素的病理影响 |
2.3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现代医学治疗思路 |
3 试验观察指标的选择 |
3.1 血清总胆红素 |
3.2 黄疸指数 |
4 治疗方法的选择 |
4.1 小儿推拿治疗新生儿黄疸安全有效 |
4.2 清胎毒法小儿推拿的处方依据 |
4.2.1 清胎毒法的理论基础——谨守病机诊疗模式 |
4.2.2 清胎毒法小儿推拿谨守胎黄胎禀湿蕴之病机 |
4.3 清胎毒法小儿推拿处方分析 |
4.4 清胎毒法小儿推拿对TSB的影响 |
4.5 清胎毒法小儿推拿对胎黄证候的影响 |
4.6 清胎毒法小儿推拿对总体疗效的影响 |
5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一: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二:中医证候评分表 |
附件三: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件四:操作图片示例 |
(6)黄白洗剂配阳陵泉按揉佐治新生儿黄疸湿热郁蒸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和剔除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项目 |
2.4 疗效评定标准 |
2.5 统计学处理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1.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
1.1 两组性别比较 |
1.2 两组生产方式比较 |
1.3 两组胎龄比较 |
1.4 两组日龄比较 |
1.5 两组出生体重比较 |
2.两组经皮胆红素值比较 |
3.两组血清胆红素值比较 |
4.两组胎粪转黄时间比较 |
5.两组光疗总时间比较 |
6.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7.两组疗效比较 |
7.1 两组证候疗效比较 |
7.2 两组疾病疗效比较 |
8.安全性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1.新生儿黄疸的现代医学研究 |
1.1 发病原因 |
1.2 发病机制 |
1.3 临床表现 |
1.4 西医治疗 |
2.新生儿黄疸的中医学研究 |
2.1 病名 |
2.2 病因病机 |
2.3 中医治疗 |
3.黄白洗剂治疗黄疸的研究 |
3.1 组方依据 |
3.2 单味药研究 |
3.3 药浴疗法的研究 |
4.阳陵泉穴佐治黄疸的研究 |
5.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附录 D |
(7)新生儿G-6-PD缺乏症合并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的一般情况 |
2.2 两组籍贯分布情况 |
2.3 两组胆红素值及不同的分布情况 |
2.4 两组合并症及并发症情况 |
2.5 治疗与转归 |
3 讨论 |
3.1 两组黄疸出现时间与程度 |
3.2 两组的病因及新生儿结局 |
3.3 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对新生儿贫血的影响 |
(8)G6PD酶缺乏新生儿血清胆红素动态监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新生儿黄疸与G6PD基因突变关系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G6PD 基因结构和突变机制 |
2 G6PD 缺乏症在广西地区的分布特点 |
3 溶血性高胆红素血症动物模型的建立 |
4 新生儿黄疸伴 G6PD 缺陷的干预治疗方法 |
5 展望 |
(10)新生儿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合并ABO血型不合溶血病所致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1.1研究对象 |
1.2方法 |
1.2.1诊断标准 |
1.2.2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1.2.3分组 |
1.3统计学分析方法 |
2结果 |
2.1 3组患儿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
2.2 3组患儿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 |
3讨论 |
四、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所致新生儿黄疸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联合G6PD检测在诊断新生儿黄疸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 黄水船,林琳.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1(15)
- [2]中药泡浴联合蓝光照射及推拿治疗湿热熏蒸型胎黄的临床观察[D]. 符婧媛. 西南医科大学, 2021(01)
- [3]茵栀黄口服液与金银花提取物对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大鼠的溶血影响及退黄疗效分析[D]. 梁添奇. 南方医科大学, 2019(09)
- [4]基于GRADE系统方法的中成药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应用指南研究[D]. 韩姗姗.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5]清胎毒法小儿推拿对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观察[D]. 余舒.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6]黄白洗剂配阳陵泉按揉佐治新生儿黄疸湿热郁蒸证的临床观察[D]. 王婕.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8(01)
- [7]新生儿G-6-PD缺乏症合并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分析[J]. 钟元枝,刘玲,肖体海,范倩倩,程旺松,罗科兵.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7(01)
- [8]G6PD酶缺乏新生儿血清胆红素动态监测分析[D]. 陈蒙. 广西医科大学, 2016(02)
- [9]新生儿黄疸与G6PD基因突变关系的研究进展[J]. 王艳宁,赵敏芳,吴曙粤. 吉林医学, 2015(01)
- [10]新生儿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合并ABO血型不合溶血病所致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分析[J]. 杨丽,高于,夏斌,韩雪芹,高洁.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