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州核桃病虫害调查

甘孜州核桃病虫害调查

一、甘孜州核桃病虫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卿定文,王玉婷[1](2021)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文中研究指明2020年底,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从依托力量、实施机制、耦合程度、风险防控和扶贫成效方面,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扶贫模式进行总结分析,提出推进乡村振兴的发展对策:一是强化乡村振兴的政府和社会支持力量,二是建立和完善乡村振兴开发与保障机制,三是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打好乡村振兴"组合拳",四是强化生态保护,防范乡村振兴潜在风险。

邱涛[2](2020)在《四川藏区药用民族植物学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研究四川藏区药用民族植物区系特征,结合壤塘县、丹巴县民族植物学调查研究结果,阐明四川藏区藏族药用民族植物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四川藏区特色资源物种的使用价值及应用前景,为四川藏区藏族医药及民族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资料。方法:(1)采用民族植物学文献研究法,收集藏医药专着中植物药信息,核对修订后,梳理在四川藏区有分布的藏药材,结合植物区系分析方法,总结归纳其基本特征。(2)采用民族植物学中的沉浸式调查结合人物访谈、问卷调查、野外考察等方法,以阿坝州壤塘县(牧区、草原藏族、安多文化、觉囊派)和甘孜州丹巴县(农区、高山峡谷藏族、嘉绒文化、多宗教融合)为研究区域,以药用植物为重点研究对象,实地调研民间对当地野生植物的采集、加工方法、使用方式、主要功效、习俗禁忌等,对比分析四川藏区不同区域民族植物的传统使用知识及民族药发展的异同。结果:(1)分布于四川藏区的常用藏药材有140科440属1448种。单科含属量中菊科(40属)最多,单属含种量中紫堇属(35种)最多,入药部位以地上部分或全草类药最多(725种)。(2)四川藏区分布藏药中种子植物共393属1340种,可划分到15个分布区类型。其中以北温带广布型最多,有120属653种;中亚分布型最少,仅6属16种。(3)四川藏区藏药材集中分布于海拔2000-4500m的寒温性针叶林、亚高山灌丛、草地等植被类型中,为四川藏区藏药的主产生境,药材形态与环境高度适应,呈现植株矮小、根系发达等特点。(4)壤塘县觉囊文化区常用乡土植物有27科38种(含菌类6科6种):食用乡土植物12科13种,食用部位为嫩枝叶,兼食花、果实、根、茎乃至全株;药用或药食两用乡土植物13科16种,泡酒、泡水居多,兼有熬汤食疗,保健预防为主;装饰用乡土植物4科4种;建筑用材或薪柴乡土植物4科4种;宗教民俗1科1种。(5)丹巴县常用民族植物共计51科90种:其中药用植物26科39种,以菊科为主;食用植物17科24种,多为蔷薇科;药食两用植物17科22种,以伞形科居多。常用药用植物主要分布在海拔1700-3000 m左右的草地、灌丛及林缘、高山流石滩、杂木林地及河岸沟边等;常用食用植物主要分布于海拔1700-3500 m左右的路旁田间、林地;药食两用植物多分布于海拔2000-4000 m的林缘、路旁及灌丛中。结论:(1)四川藏区药用民族植物品种丰富,以菊科、伞形科等科类为主,植物区系成分带有明显的温带性质,集中分布于海拔2000-3500m左右的寒温性针叶林、亚高山灌丛或高寒草甸草原。(2)四川藏区药用民族植物具有适用面广、功能多样和极具民族特色等特点,具有较大的利用价值和开发价值,但目前也出现受外来文化冲击,使得民族医药知识出现趋同,需引起重视。(3)四川藏区药用民族植物在不同区域及不同生境中丰富度不一致,且各地药用民族植物的使用品种、使用量和使用方式等因地形地貌及受到其他民族文化影响存在差异,开发利用时需因地制宜,合理规划。(4)四川藏区已出现药用民族植物传统使用知识丢失、资源短缺等现象,加快开展四川藏区药用民族植物传统使用知识的收集整理、民族植物学研究和以丹巴等为代表的生境多样、农业基础良好的区域进行野生抚育、仿野生栽培和生态种植等这类环境友好的可持续模式的种植工作等,以保护四川藏区文化多样性及物种多样性。

陈传波[3](2020)在《四川藏区科技精准扶贫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消除贫困是全世界的共同难题和最大挑战。对于新时代中国而言,消除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举措。1978年,在全国实施了以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为主要目标的扶贫开发,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我国农村7亿多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贫困发生率由1978年的97.5%下降到2018年底的1.7%,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川西高原的四川藏区,贫困发生率高,贫困程度深,致贫原因复杂,是典型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被国家列为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其贫困问题及脱贫问题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近年来,四川藏区采取超常措施,下足“绣花”功夫,大力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取得了巨大的成效,31万贫困人口脱贫,2018年底贫困发生率下降到的2.6%。但是,截至2019年11月,四川藏区仍有16个国家贫困县未脱贫。该地区精准扶贫工作仍面临很大的困难,主要表现在:未脱贫地区自然条件恶劣、贫困程度较深、贫困发生率高、社会问题交织、致贫原因复杂、贫困人口分散且内生动力不足;已脱贫地区面临思想观念落后、产业集聚不足、经济基础薄弱、城镇化建设滞后、教育医疗匮乏、政策性兜底脱贫群体庞大、稳定脱贫基础脆弱、返贫风险较高。四川藏区面临精准脱贫和稳定脱贫双重历史任务的考验。科学技术是脱贫致富的关键。科技精准扶贫作为“造血式”扶贫的主要载体,更加重视内在能力培育和创新要素驱动,是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推进特困地区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有效衔接产业扶贫、智力扶贫、创业扶贫、协同扶贫的重要载体;是增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稳定贫困地区脱贫基础,促进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对四川藏区政府主导的科技精准扶贫工作进行研究,积极探索适宜有效的改进方式,探索出返贫阻断长效机制,能够为该地区脱贫攻坚、防止返贫、乡村振兴等工作和全国其它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高效地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借鉴。本文基于“精准”视角下,通过梳理和回顾相关文献,对科技精准扶贫相关理论进行阐述;通过走访科技精准扶贫职能管理部门和贫困农牧民,查阅相关政策文件,归纳总结出四川藏区科技精准扶贫的现状、成效及实施模式;以四川藏区12县154个行政村361份贫困户2018年科技精准扶贫成效测评的调查问卷数据为基础,定性分析四川藏区农牧民致贫原因、科技精准扶贫现状、返贫风险,同时,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运用计量经济学相关原理进行分析,定量实证分析科技特派员帮扶、科技项目帮扶和科技项目基础设施投入对农牧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影响关系。结果表明:科技精准扶贫成效是显着的,起到作用是明显的,建立起了一套完善的服务平台体系、实施了一批产业示范引领项目、探索了一批科技精准扶贫模式、推广了一批先进适用科学技术、带动了一批贫困群众脱贫奔康,尤其科技精准扶贫实施的4大类11种模式值得推广;但是在推广适用技术、科技人才帮扶、项目实施效果、稳定脱贫基础、防止返贫长效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不足。最后,从改善项目形成、优化扶贫模式、壮大产业功能、强化内生动力、探索长效机制五个方面提出科技精准脱贫防贫工作的政策建议。

牛晓宇[4](2019)在《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四川藏区城镇生境质量变化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属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四川藏区城镇空间结构生态优化机制研宛”(批号:51578454)下的子项研究课题。目前我国正处于高速城镇化发展时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化城镇建设成为这一时期的研究热点。四川藏区作为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城镇发展必须走生态化与可持续化的道路。然而该区域由于其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与历史发展因素,已经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本文基于对四川藏区代表性城镇区域发展历史与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剖析各时期土地利用类型的相互转化关系,并利用GIS软件与InVEST模型,对其生境质量进行定量分析,探索各时期生境质量变化的具体原因,以期对四川藏区生态化、可持续化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本文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1)对四川藏区城镇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寻找论文切入点,即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生境质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四川藏区研究现状、国内外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城镇化及生境质量评价研究作综述。2)针对四川藏区现状,选取适宜的生境质量评价模型,即InVEST模型。对模型评价原理、模型设置过程、优点与不足进行说明,并在课题组的研究基础上选取四川藏区代表性城镇区域作为研究对象。3)以若尔盖县、阿坝县为高原型城镇区域代表,以康定县县、德格县、稻城县为河谷型城镇区域代表,研究其历史发展、经济产业发展、城镇建设发展、土地利用变化及生境质量变化,并对该县生境质量变化情况做初步分析。4)以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作为区分,探讨四川藏区代表性城镇区域土地利用与生境质量变化的内在关系,对四川藏区可持续、健康化城镇发展提出建议,并总结全文不足之处。

汪志燚[5](2019)在《四川抗病核桃优良无性系的选育》文中研究说明核桃是我国最重要的经济林树种之一,也是重要的木本油料和食品原料树种。其核仁中含有多种脂肪酸、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2000年以来,依托退耕还林工程,林业产业建设,以及脱贫攻坚,四川核桃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但由于优良品种不足和盲目引种,造成核桃病害严重,给核桃产业造成巨大损失。尤其在高温、高湿的四川盆地区,病害更加严重,严重制约了产业发展。因此,选育适宜高温、高湿气候条件,高抗病性核桃品种是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本研究在课题组前期对四川马边县筛选的180多个乡土核桃无性系基础上,对其中65个7年生晚实无性系的地径进行测量,筛选出大于平均地径的无性系。再结合田间对黑斑病和炭疽病果实自然发病率的动态调查,然后对感病率低的优良无性系进行单株平均产量、果实品质等进行评价,进而筛选出适应性和抗病性强,产量高、果实品质优良的无性系,结果如下:(1)参试的65个无性系在四川盆地整体生长较好,表现出了良好的生态适应性,但无性系之间生长差异显着,经地径测量与评价,从65个参试无性系中筛选出平均地径(12.5cm)的33个无性系。(2)对筛选出的33个无性系进行了黑斑病田间自然发病率、果部炭疽病动态调查。在黑斑病方面,除66、81、197、198号表现出发病严重(发病率大于10%)以外,其余无性系均表现出良好的抗病性;炭疽病方面,除69号表现出发病严重(发病率大于10%)以外,其余无性系抗病性均较强。再结合课题组前期对参试无性系对两种病害抗病性的研究,进一步筛选出9个生长势强、抗病性优良的9个无性系64、65、71、86、91、92、100、199、301号。(3)对筛选出的9个优良无性系进行青果平均单株产量测评,结果显示9个无性系间青果平均单株产量存在显着差异,平均单株产量由高到低依次为64、301、65、71、100、91、92、199、86号。其中64号单株产量最高,为28.3kg/株;86号青果平均单株产量最低,为5.6kg/株。(4)对9个无性系鲜果的品质进行了鲜果取仁难易度、内种皮厚度、内种皮颜色、内种皮去皮难易度、内种皮口感、果仁口感等6个指标的测评。综合评价,64号内种皮厚度只有0.09mm,91号内种皮厚度0.14mm,且这两个无性系内种皮口感无涩味,取仁容易,果仁口感香甜。适宜作为鲜食开发。(5)对9个无性系干果的品质进行了外观指标(单果重、三径、缝合线高度、果尖高度)和其他指标(种仁饱满度、取仁难易度、壳厚、口感、内种皮颜色、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的测评表明。65号蛋白质含量达17.38%,100号蛋白质含量达17.46%,适宜开发核桃乳等产品;65号脂肪含量达65.40%、199号脂肪含量达65.75%,适宜作为核桃油用开发。71、301号可作为普通食用干果。

闫思宇[6](2018)在《基于RAD-SNPs的四川核桃良种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四川地区孕育着丰富的核桃种质资源,但缺乏系统地研究其遗传背景及遗传结构,严重制约着此地区的核桃育种发展。本试验利用RAD测序技术结合SNP标记,研究了核桃良种种质资源的遗传背景和遗传多样性及类群间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关系。本研究所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以核桃嫩叶为试材,采用改进的宝生物试剂盒获得了高质量的基因组DNA,利用三对SSR引物和1对SNP引物对部分品种进行扩增,得到了清晰的目标条带。同时利用RAD-seq技术对42个品种基因组进行文库构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每个材料的测序量都在1Gb以上,共获得70G clean data,建立了以Illumina Hiseq TM自动测序仪为平台,测序策略为Illumina PE150,适合核桃亲缘关系分析、遗传多样性研究及遗传结构分析的RAD-SNP技术体系。(2)本研究通过RAD-seq技术对42份核桃良种种质资源进行测序,并以核桃品系‘Chandler’为参考基因组序列进行比对,共获得7 360 659个SNPs,Q30平均为96.3%,经过滤后,共获得160 309个高一致性的群体SNPs,其中有6357个测序深度在所有样品中都至少超过10×,样本测序深度在23×~64×之间。(3)以160 309个高质量SNPs通过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分析,表明42个核桃良种不仅可分为此前认定普通核桃(33个品种)和泡核桃(9个品种)两大遗传类群,且可各自细分为纯血统和混杂血统两大亚群,且修正了威薄01、石棉巨核和白龙1号等三个品种的类群认定;42个核桃良种种质资源的核苷酸多样性(Pi(π))和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029和0.286,显示该批核桃种质资源具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其中泡核桃类群的遗传多样性要略高于普通核桃类群。(4)用6357个核心SNPs对36个良种以地理区划的川东类群(ES,26个)与川西南类群(SS,10个)的遗传结构进行研究,并结合5个北方良种(NC)探究三组之间的遗传关系。SS类群大体上单独聚为一类,基因流的主要方向为NC到ES到SS并大于反向,其中NC与ES之间的基因交流最密切且样本间的遗传距离最小;ES与SS两类群具较高的遗传分化,SS类群样本间的平均遗传距离最高,且具更快的LD衰变速率。因此,基因流主要方向大体上从北至南,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定向选择形成了川东地区独特的稳定血缘结构。川西南亚群受选择压力更小,表现出更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和更大的开发改良潜力。综上,基于RAD-SNPs体系适合核桃亲缘关系分析、遗传多样性研究及遗传结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批核桃具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基本符合此前的认定,分为普通核桃和泡核桃两大遗传类群,且泡核桃类群的遗传多样性略高于普通核桃类群的遗传多样性;同时该批种质中川西南类群受选择压力更小,表现出更大的开发改良潜力,基因流主要方向由北至南,相对于川西南类群,川东类群与北方种质基因交流更多,亲缘性更紧密,并出现一些定向选择特征,形成本地特有的血缘结构。本研究帮助我们基本掌握了良种资源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状况,并对个别品系的遗传类群建议修正,为四川更好地进行核桃种质资源的保存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可以为未来四川核桃杂交育种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科学指导。

席同力[7](2018)在《武安市核桃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河北省武安市种植核桃历史悠久,核桃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本文分析了国内外核桃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采用文献综述法、实地调查法、SWOT分析法,在查阅大量数据的基础上,从武安的人力、资源条件、发展背景和现状入手,把武安核桃专业合作社、省级龙头企业作为重点调查对象,在分析武安核桃产业发展中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的情况下,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得出如下结果。武安市核桃产业发展拥有种植历史悠久;区位优势明显;土地资源丰富;政府扶持力度大的优势,也存在加工业不发达;缺乏品牌;营销体系不健全的劣势,面临的机遇包括市场前景辽阔;政府政策支持;科技支撑有保障,在当下核桃市场处于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周边县市核桃产业发展对武安核桃产业的发展具有挑战。武安市核桃产业面临的六大问题主要反映在种植区域不均衡;品种良莠不齐;栽培管理粗放;从业者专业化程度低;采收早、方法不当;抗病抗灾能力差。对面临的问题提出七大对策分别是核桃种植规模化、区域化;加快良种化进程;加强树体管理、提高管护水平;强化科技培训和技术推广;适时采收、分级处理;提高防病御灾能力;发展深加工,培育市场品牌。适宜核桃发展的四大模式:“企业+农户”模式、专业协会模式、“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合作社一体化模式。对核桃产业发展提出的四大途径是;大力发展龙头企业;良种示范建设;实施品牌战略和发展休闲农业。

黄雄[8](2017)在《核桃炭疽病的发生规律及化学防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通过对核桃炭疽病发病规律及发病原因进行调查,再结合化学防治手段,室内采用菌丝生长法和孢子萌发法进行炭疽病菌的毒力试验,同时开展田间药效试验,旨在明确核桃炭疽病的发病规律及发病因素,并筛选出有效防控核桃炭疽病的杀菌剂,研究结果如下:(1)对石棉县新棉镇种植核桃的炭疽病的发病规律调查发现,炭疽病病情比较严重,在7月以前,发病幅度较小,7月以后发病迅速增大,特别是在核桃果实和叶片上表现突出,据8月25日调查,果实感病率为76.74%,叶片感病率为70%,枝条感病率为33.31%;果实病情指数为53.76,叶片病情指数为30,枝条病情指数为16.92。(2)对炭疽病的发病原因进行调查发现,核桃炭疽病的发病情况与海拔高度、生态环境、品种差异、栽培管理、生长发育等有一定关系。①海拔越高,炭疽病发病越重。感病率:低海拔(26.67%)<中海拔(43.33%)<高海拔(53.33%);病情指数:低海拔(22)<中海拔(26.67)<高海拔(31.33)。②生态环境越差,炭疽病发病越重。感病率:生境好(23.33%)<生境一般(30%)<生境差(56.67%);病情指数:生境好(26)<生境一般(30.67)<生境差(39.33)。③品种抗病性越弱,炭疽病发病越重。感病率:“盐源早”(23.33%)<“川早1号”(33%)<“川早 2 号”(33.33%)<“石棉巨型”(40%)<“香玲”(66.67%);病情指数:“盐源早”(16.67)<“川早1号”(19.33)<“川早2号”(23.33)<“石棉巨型”(33.33)<“香玲”(40.67)。④栽培管理越粗放,炭疽病发病越严重。感病率:栽培管理良好(26.67%)<栽培管理中等(33.33%)<栽培管理粗放(60%);病情指数:栽培管理良好(16.67)<栽培管理中等(20.67)<栽培管理粗放(33.33)。⑤生长发育越弱,炭疽病发病越严重。感病率:生长发育旺(30%)<生长发育中(33.33%)<生长发育弱(43.33%);病情指数:生长发育旺(14.67)<生长发育中(21.33)<生长发育弱(30)。(3)选取25种杀菌剂对核桃胶孢炭疽菌进行室内毒力试验,结果表明:对菌丝生长抑制效果好的有100%链霉素3000倍液、25%咪酰胺500倍液、25%咪酰胺10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500倍液、50%福美双500倍液;对孢子萌发抑制效果好有100%链霉素3000倍液、25%咪酰胺5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500倍液、50%福美双500倍液。综合来看,对核桃炭疽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抑制作用都好的是100%链霉素3000倍液、25%咪酰胺5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500倍液、50%福美双500倍液。(4)采用3种杀菌剂配方,3个施药周期对3个核桃品种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从试验结果看,配方1和配方2为最佳配方,对炭疽病防控效果最好;如果再结合经济成本和环境影响来看,本试验最佳施药周期为1个月,最优配方为配方2,即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22g+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30g。

张城[9](2017)在《四川主要核桃品种初期生长及抗寒性研究》文中指出核桃(Juglans regia L.),胡桃科(Juglandaceae)核桃属(Juglans)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是近年来我国退耕还林的重要树种。四川省是核桃大省,对于四川核桃的调查研究文献表明,四川省内核居群变异幅度大,种质资源丰富。然而多年引种产生的农村核桃“种源差”、“产出低”、“种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亟待解决。本实验将不同核桃优良品种在四川不同气候区划区域种植,调查其初期生长指标和抗病虫性、抗寒性,旨在选育出适合各个地区的良种本研究对成都崇州地区品种保存园内所有参与四川省内种植的核桃品种进行实验室抗寒性能力分析,以核桃品种相同部位的新稍枝条新稍枝条叶片为试材,分别经3℃、0℃、-3℃、-6℃、-9℃低温处理后进行生化生理指标测定。分析各生理生化指标的相关性,筛选出相关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结合隶属函数和聚类分析综合评价不同品种的抗寒性强弱。结论如下:川早2号、香酥、威薄01、冕漾、美姑大泡、巴山乌米籽1号、石棉指核桃、凉林98、凉林119、康乌1号、雷溪核桃为一类,抗寒性最强;清香、川早1号、白鹤滩米核桃、早丰、白龙1号、蜀玲、双早、薄壳早、客龙早、梓森早核为一类,抗寒性较强;七曲山核桃、南福1号、珍珠核桃、石棉巨型核桃、紫皮核桃、通核0046、绵核1号、蜀江2号、林萍1号、青川1号为一类,抗寒性较弱;盐源早、通核0035、蜀苑3号、川香、蜀新1号、蜀兴1号、川核早、通核0147、南核2号、通核0114、蜀兴6号、蜀苑4号、南核1号为一类,抗寒性最弱本研究选地眉山市仁寿县彰加镇、遂宁市射洪县、泸州市古蔺县护家乡、绵阳市安县黄土镇、广元市旺苍县麻英乡、阿坝羌族自治州理县薛城镇、凉山彝族自治州德昌县王所乡,栽植不同优质核桃品种后,观测种植品种的初期生长指标。分析各生长指标的相关性,结合隶属函数和聚类分析综合评价不同核桃品种在不同试验地生长能力。主要结论如下:(1)德昌地区地处凉山州中南部,在四川省核桃栽培区划中分属于川西南山地核桃栽培区,本区土地资源和自然条件优越,发展核桃生产潜力巨大。结合讨论中具体生长情况,考虑品种的抗寒能力,川早2号、川早1号、蜀玲、双早适宜引入德昌地区。该试验地地区海拔较高,水热、土壤条件好,病虫害情况少。今后应大力开展良种选育和利用,推广劣质树改造和丰产技术应用,促进核桃产业发展。(2)安县、旺苍地区均属于四川北缘、东北缘核桃主栽培区。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类型,是四川省传统的核桃主产区。通过初期生长调查研究和室内模拟低温抗寒性测定:蜀玲、双早、蜀兴1号、川早1号和川早2号均可作为安县、旺苍地区的优良引进品种。该区核桃栽培经验充沛,试验地内病虫害控制良好。且该区县冬季温度大多在0℃之上,核桃品种幼苗越冬保存能力强。(3)射洪、仁寿地处四川省遂宁市和眉山市,在四川省栽培区化中属于盆地中部核桃栽培区。该区气距核桃的适生条件有一定差异。根据本文不同核桃品种在试验地综合生长情况结合实验室模拟低温抗寒性研究,蜀玲、川早2号、双早三个品种均为引种优良选择。遂宁地区降雨时空分布不均,蒸发比例比较大,干旱是严重的自然灾害,在核桃栽植中有效,优良的管理水肥,减少干旱带来的减产。该区试验地在生产中要加强栽植地区经营管理,减少耕地和经济林地混生的现象。(4)古蔺在核桃栽培区划中属于川西南山地核桃栽培区。南核2号、南核1号、川早2号均可作为良种引入该地区,建议优选川早2号为栽植品种。该区病虫害较为严重,且相同品种长势较其他优秀核桃栽培区生长较差。在实际栽培中应加强试验地管理。(5)理县地处阿坝州东南缘,在四川核桃栽培区划中属于川西高山峡谷,为典型的干旱河谷气候类型。本区是四川省最适宜栽培核桃和重点核桃产区。然而所有核桃品种在理县薛城镇存活率极低。由于试验地恶劣的生长环境,导致了研究中出现的核桃生长不佳的情况。川香、清香、川早2号、川早1号、川核早、客龙早、薄壳早均能在理县保证基本的核桃生长,考虑到品种的抗寒能力,清香、川早2号、川早1号、客龙早、薄壳早可以选做为理县薛城镇核桃种植的先锋品种。

唐宇翀,张淑琴[10](2015)在《华蓥山核桃虫害种类的调查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调查,总结广安市华蓥山核桃树幼年期的虫害种类、危害部位、危害程度和危害时间,讨论主要害虫和未来可发生的害虫的防治方法。

二、甘孜州核桃病虫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甘孜州核桃病虫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论文提纲范文)

一、 我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典型扶贫模式
    (一)六盘山区陕西省陇县“1265”菜单式产业扶贫模式
    (二)乌蒙山区贵州省六盘水市“三变+生态旅游”扶贫模式
    (三)大别山区安徽省六安市“1+1+N”多元金融扶贫模式
    (四)藏区四川省甘孜州“互联网+科技+扶贫”模式
    (五)秦巴山区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345”教育扶贫模式
二、 我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典型扶贫模式的对比
    (一)依托力量比较
    (二)扶贫机制比较
    (三)耦合程度比较
    (四)风险防控比较
    (五)扶贫成效比较
三、 推进乡村振兴的对策
    (一)强化乡村振兴的政府和社会支持力量
    (二)建立和完善乡村振兴开发与保障机制
    (三)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打好乡村振兴“组合拳”
    (四)强化生态保护,防范乡村振兴潜在风险

(2)四川藏区药用民族植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四川藏区药用植物区系特征
    研究区域概况
    研究方法
    结果与分析
    讨论
    小结
壤塘县(安多文化区)药用民族植物学的初步研究
    研究区域概况
    研究方法
    结果与分析
    讨论
    小结
丹巴县(嘉绒文化区)药用民族植物学的初步研究
    研究区域概况
    研究方法
    结果与分析
    讨论
    小结
讨论与结论
    讨论
    主要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四川藏区藏药植物名录
    附录2 民族植物学调查工作记录
四川藏区药用民族植物学研究 综述
    民族植物学
        民族植物学的起源及在中国的发展
        民族植物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藏区及藏族民族植物学研究
        藏区概况
        藏族医药与藏族民族植物学研究现状
    民族植物学与藏族医药
        藏族医药的巨大潜力与药用植物的资源现状
        藏药的发展现状
        民族植物学与藏药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3)四川藏区科技精准扶贫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不足
    1.5 相关概念约定
        1.5.1 集中连片特困区
        1.5.2 四省藏区
        1.5.3 四川藏区
    1.6 本章小结
2 科技精准扶贫基本理论
    2.1 反贫困理论
        2.1.1 马克思的反贫困理论
        2.1.2 毛泽东的反贫困理论
        2.1.3 邓小平的反贫困理论
        2.1.4 江泽民的反贫困理论
        2.1.5 胡锦涛的反贫困理论
        2.1.6 习近平的反贫困理论
    2.2 精准扶贫理论
    2.3 科技扶贫理论
    2.4 科技精准扶贫理论
    2.5 其他相关理论
        2.5.1 科技创新理论
        2.5.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5.3 参与式发展理论
    2.6 本章小结
3 我国科技精准扶贫历程、特点及优势
    3.1 我国科技精准扶贫历程
    3.2 科技精准扶贫的主要特点
    3.3 科技精准扶贫的主要优势
    3.4 本章小结
4 四川藏区科技精准扶贫实践考察
    4.1 四川藏区的基本情况
    4.2 四川藏区科技精准扶贫的现状及成效
        4.2.1 四川藏区科技精准扶贫的开端
        4.2.2 四川藏区科技精准扶贫的现状
        4.2.3 四川藏区科技精准扶贫的成效
    4.3 四川藏区科技精准扶贫的主要模式
        4.3.1 专家人才支援型
        4.3.2 产业示范引领型
        4.3.3 服务平台体系型
        4.3.4 基地园区辐射型
    4.4 本章小结
5 四川藏区科技精准扶贫绩效评价实证研究
    5.1 问卷调查区域基本情况
    5.2 问卷调查分析
        5.2.1 贫困户调研对象受教育程度情况分析
        5.2.2 贫困户调研对象家庭人口及劳动力结构情况分析
        5.2.3 贫困户调研对象“两不愁”、“三保障”情况分析
        5.2.4 贫困户调研对象致贫原因情况分析
        5.2.5 贫困户调研对象家庭人均纯收入情况分析
        5.2.6 贫困户调研对象家庭收入来源情况分析
        5.2.7 贫困户调研对象家庭接受科技帮扶情况分析
        5.2.8 贫困户调研对象家庭返贫风险分析
    5.3 实证分析
        5.3.1 模型设计
        5.3.2 变量指标与数据来源
        5.3.3 实证结果与解析
    5.4 研究小结
        5.4.1 问卷调查分析小结
        5.4.2 实证分析小结
    5.5 本章小结
6 四川藏区科技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6.1 存在问题
        6.1.1 适用技术推广效果有待加强
        6.1.2 科技帮扶人才措施有待完善
        6.1.3 项目帮扶实施效果有待加强
        6.1.4 持续稳定脱贫基础有待加强
        6.1.5 防止返贫长效机制有待完善
    6.2 原因分析
        6.2.1 贫困群众家庭特征不优
        6.2.2 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
        6.2.3 人才平台服务体系建设不优
        6.2.4 适用技术推广本地化不够
        6.2.5 项目贫困群众参与度不够
        6.2.6 贫困群众返贫风险较高
    6.3 本章小结
7 四川藏区科技精准脱贫防贫政策建议
    7.1 改善扶贫项目形成过程
        7.1.1 摒弃政府行政的包办
        7.1.2 破除精英俘获的藩篱
        7.1.3 加大区域资金的配比
    7.2 优化科技精准扶贫模式
        7.2.1 强化专家人才覆盖的全方位
        7.2.2 优化平台体系服务的全对象
        7.2.3 突出科技融入扶贫的全领域
    7.3 壮大产业园区基地功能
        7.3.1 建立持续支持机制,突出可持续发展
        7.3.2 加强产业示范引领,形成区域产业链
        7.3.3 突出成果转化力度,打造高品质产品
        7.3.4 探索飞地园区模式,增强市场竞争力
    7.4 强化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7.4.1 强化脱贫防贫过程中的赋能
        7.4.2 强化脱贫防贫过程中的赋权
        7.4.3 强化脱贫防贫过程中的赋识
    7.5 探索返贫阻断长效机制
        7.5.1 出台长期脱贫兜底政策
        7.5.2 加强民生领域科技攻关
        7.5.3 着力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
    7.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4)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四川藏区城镇生境质量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型城镇化的爆发式发展
        1.1.2 城镇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冲突日益严重
        1.1.3 生态化城镇发展的政策要求
        1.1.4 本章小结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四川藏区研究现状
        1.3.2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理论(LUCC)研究进展
        1.3.3 城镇化与生境质量评价
        1.3.4 本章小结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模型原理及设置
    2.1 InVEST模型简介
    2.2 模型评价原理
    2.3 模型设置
    2.4 模型优点与不足
第三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研究对象选取
    3.1 四川藏区城镇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行政区划
    3.2 四川藏区城镇历史演变
        3.2.1 四川藏区城镇发展沿革
        3.2.2 建国前影响四川藏区城镇发展的主要因素
        3.2.3 近代影响四川藏区城镇发展的主要因素
    3.3 四川藏区城镇分布规律
        3.3.1 城镇靠近川中发达城市地区
        3.3.2 城镇沿主要交通线分布
        3.3.3 城镇沿河流分布
    3.4 研究对象选取
第四章 四川藏区高原型城镇区域生境质量评价
    4.1 若尔盖县生境质量评价
        4.1.1 若尔盖县历史沿革
        4.1.2 若尔盖县产业与经济发展
        4.1.3 若尔盖县城镇发展
        4.1.4 若尔盖县土地利用变化
        4.1.5 若尔盖县生境质量变化
        4.1.6 若尔盖县生境质量变化驱动力分析
    4.2 阿坝县生境质量评价
        4.2.1 阿坝县历史沿革
        4.2.2 阿坝县产业与经济发展
        4.2.3 阿坝县城镇发展
        4.2.4 阿坝县土地利用变化
        4.2.5 阿坝县生境质量变化
        4.2.6 阿坝县生境质量变化驱动力分析
第五章 四川藏区河谷型城镇区域生境质量评价
    5.1 康定县生态空间质量评价
        5.1.1 康定县历史沿革
        5.1.2 康定县产业与经济发展
        5.1.3 康定县城镇发展
        5.1.4 康定县土地利用变化
        5.1.5 康定县生境质量变化
        5.1.6 康定县生境质量变化驱动力分析
    5.2 德格县生境质量评价
        5.2.1 德格县历史沿革
        5.2.2 德格县产业与经济发展
        5.2.3 德格县城镇发展
        5.2.4 德格县土地利用变化
        5.2.5 德格县生境质量变化
        5.2.6 德格县生境质量变化驱动力分析
    5.3 稻城县生境质量评价
        5.3.1 稻城县历史沿革
        5.3.2 稻城县产业与经济发展
        5.3.3 稻城县城镇发展
        5.3.4 稻城县土地利用变化
        5.3.5 稻城县生境质量变化
        5.3.6 稻城县生境质量变化驱动力分析
第六章 四川藏区代表城镇区域生境质量变化驱动因素研究
    6.1 各城镇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对生境质量影响对比分析
    6.2 自然因素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6.3 人为因素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6.3.1 经济与产业发展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6.3.2 城乡建设与发展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6.3.3 环境保护策略实施与监管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6.4 土地利用变化对生境质量影响的验证分析
        6.4.1 若尔盖县叠图分析
        6.4.2 康定县叠图分析
        6.4.3 稻城县叠图分析
    6.5 主要结论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所取得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5)四川抗病核桃优良无性系的选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核桃概况
        1.1.1 起源和分布
        1.1.2 生态学习性
    1.2 四川核桃产业的概况
        1.2.1 四川核桃产业特点及分区
        1.2.2 四川核桃产业发展历程
    1.3 核桃产业中的病害问题
        1.3.1 国内核桃产业病害问题
        1.3.2 四川核桃产业病害问题
    1.4 核桃抗病育种研究进展
        1.4.1 核桃抗病育种研究的必要性
        1.4.2 核桃抗病育种研究进展
    1.5 专用核桃品种的选育
        1.5.1 专用核桃的发展
        1.5.2 核桃蛋白质的开发利用
        1.5.3 核桃脂肪的开发利用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3.1 研究内容
    3.2 技术路线
4 试验地概况
5 试验材料与方法
    5.1 试验材料
    5.2 研究方法
        5.2.1 生态适应性评价
        5.2.2 抗病性评价
        5.2.3 青果平均单株产量的测定及评价
        5.2.4 鲜果指标测定及评价
        5.2.5 干果指标测定及评价
6 结果与分析
    6.1 生态适应性评价
    6.2 抗病性评价
    6.3 青果平均单株产量评价
    6.4 鲜果品质评价
    6.5 干果品质评价
        6.5.1 不同无性系坚果单果重、外观评价
        6.5.2 不同无性系干果其他指标评价
7 讨论与结论
    7.1 讨论
    7.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基于RAD-SNPs的四川核桃良种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四川地方品种的形成及种植区域规划
        1.1.1 核桃的起源与传播
        1.1.2 四川地方核桃品种的形成
        1.1.3 四川核桃种植区域划分
    1.2 四川核桃的生产和育种状况
        1.2.1 四川核桃生产现状
        1.2.2 核桃育种面临的问题
    1.3 核桃种质资源研究
        1.3.1 核桃种质资源现状
        1.3.2 核桃遗传多样性
        1.3.3 核桃种质资源分子标记研究现状
    1.4 SNP技术
        1.4.1 SNP技术的原理及特点
        1.4.2 SNP检测方法
    1.5 RAD测序技术
        1.5.1 RAD-seq的原理及特点
        1.5.2 RAD-seq的应用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3.1 研究内容
    3.2 技术路线
4 核桃RAD-SNP体系的建立
    4.1 核桃DNA的提取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DNA检测
        4.2.1 DNA浓度及纯度检测
        4.2.2 PCR扩增检测
        4.2.3 基因组DNA酶切建库鉴定
    4.3 结果与分析
    4.4 小结
5 核桃良种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1.3 SNP标记开发
        5.1.4 遗传结构分析
        5.1.5 遗传多样性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测序数据质量
        5.2.2 多态性SNP标记分布
        5.2.3 核桃遗传结构及特点
        5.2.4 核桃遗传多样性分析
    5.3 讨论
    5.4 小结
6 川东亚区和川西南区域核桃遗传结构
    6.1 试验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方法
        6.1.3 SNP标记开发
        6.1.4 类群遗传结构分析
        6.1.5 基因流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遗传距离
        6.2.2 ES与SS群体结构分析
        6.2.3 LD分析
    6.3 讨论
    6.4 小结
7 结论
8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武安市核桃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综述法
        1.2.2 实地调查法
        1.2.3 SWOT分析法
    1.3 国内外核桃产业发展现状
        1.3.1 国外核桃产业发展现状
        1.3.2 国内核桃产业发展现状
        1.3.3 河北省核桃产业发展现状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产业
        1.4.2 农业产业化
        1.4.3 核桃产业化
    1.5 基础理论
        1.5.1 比较优势理论
        1.5.2 产业组织理论
        1.5.3 SWOT分析
    1.6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武安市核桃产业发展现状
    2.1 武安市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资源条件概况
        2.1.3 武安市人口分布及社会经济现状
    2.2 武安市发展核桃历史背景
    2.3 武安市核桃发展现状
        2.3.1 核桃分布特点
        2.3.2 核桃产业发展特点
        2.3.3 核桃品种类型
        2.3.4 核桃加工现状
        2.3.5 核桃贸易现状
第3章 武安市核桃产业SWOT分析
    3.1 发展优势
        3.1.1 种植历史悠久
        3.1.2 区位优势明显
        3.1.3 土地资源丰富
        3.1.4 政府扶持力度大
    3.2 发展劣势
        3.2.1 加工业不发达
        3.2.2 缺乏品牌
        3.2.3 营销体系不健全
        3.2.4 缺乏资金
    3.3 发展机遇
        3.3.1 市场前景辽阔
        3.3.2 政府政策支持
        3.3.3 科技支撑有保障
    3.4 挑战
        3.4.1 核桃产业竞争力大
        3.4.2 周边企业发展的挑战
    3.5 武安市核桃产业中存在的问题
        3.5.1 栽培管理粗放
        3.5.2 品种良莠不齐
        3.5.3 从业者专业化程度低
        3.5.4 种植区域不均衡
        3.5.5 采收早、方法不当
        3.5.6 抗病抗灾能力差
第4章 武安市核桃产业发展模式
    4.1“企业+农户”模式
    4.2 专业协会模式
    4.3“企业+基地+农户”模式
    4.4 合作社一体化模式
第5章 武安市核桃产业发展途径
    5.1 大力发展龙头企业途径
    5.2 良种示范基地建设途径
    5.3 实施品牌战略发展途径
    5.4 发展旅游农业产业途径
第6章 武安市核桃产业发展的对策
    6.1 核桃种植规模化、区域化
    6.2 加强良种化进程
    6.3 加强树体管理、提高管护水平
    6.4 强化科技培训和技术推广
    6.5 适时采收、分级处理
    6.6 提高防病御灾能力
    6.7 发展深加工、培育市场品牌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核桃炭疽病的发生规律及化学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核桃概述
        1.1.1 栽培历史和现状
        1.1.2 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1.1.3 核桃的重要价值
        1.1.3.1 核桃的营养价值
        1.1.3.2 核桃的经济价值
        1.1.3.3 核桃的药用价值
        1.1.3.4 核桃的生态价值
    1.2 核桃主要病害
        1.2.1 核桃炭疽病
        1.2.2 核桃黑斑病
        1.2.3 核桃腐烂病
        1.2.4 核桃枝枯病
    1.3 核桃炭疽病研究进展
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3.1 研究内容
    3.2 技术路线
4 材料与方法
    4.1 供试材料
        4.1.1 供试菌株
        4.1.2 供试杀菌剂
        4.1.3 供试培养基
    4.2 试验方法
        4.2.1 核桃炭疽病田间调查
        4.2.1.1 调查地点
        4.2.1.2 调查内容及方法
        4.2.2 室内药剂筛选
        4.2.2.1 杀菌剂混合液的制备
        4.2.2.2 杀菌剂对核桃炭疽病的抑制作用测定
        4.2.3 田间防治试验
        4.2.3.1 试验地点
        4.2.3.2 杀菌剂组合设计
        4.2.3.3 施药时间及周期
        4.2.3.4 施药设计及方法
        4.2.3.5 调查指标
5 结果与分析
    5.1 核桃炭疽病田间调查结果
        5.1.1 核桃炭疽病发病规律
        5.1.2 海拔高度与感病的关系
        5.1.3 生态环境与感病的关系
        5.1.4 品种与感病的关系
        5.1.5 栽培管理与感病的关系
        5.1.6 生长发育与感病的关系
    5.2 室内药剂筛选结果
    5.3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5.3.1 不同配方对3个品种炭疽病感病率的动态变化
        5.3.2 不同配方对3个品种炭疽病病情指数的动态变化
        5.3.3 不同施药周期下3个品种各配方的感病率
        5.3.4 不同施药周期下3个品种各配方的病情指数
6 讨论
    6.1 核桃炭疽病的发病规律
    6.2 核桃炭疽病的发病原因探讨
    6.3 核桃炭疽病病原菌室内药剂筛选
    6.4 杀菌剂对核桃炭疽病的田间防效
7 结论
    7.1 核桃炭疽病发病规律
    7.2 核桃炭疽病发病原因
    7.3 核桃炭疽病室内毒力最佳杀菌剂
    7.4 田间防治核桃炭疽病最佳杀菌剂组合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9)四川主要核桃品种初期生长及抗寒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国内外核桃发展现状
    1.2 气候变化对核桃生长的影响
    1.3 国内外品种选育情况
    1.4 四川省核桃现状
        1.4.1 四川省内核桃栽培现状
        1.4.2 四川省内核桃栽培区划
        1.4.3 四川省核桃引种后栽植生长情况
        1.4.4 四川核桃目前病虫害总结
        1.4.5 四川省核桃生产存在的问题
    1.5 核桃抗寒性研究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主要研究内容
    3.2 研究区概况
    3.3 研究方法
    3.4 数据处理
    3.5 技术路线
4 结果与分析
    4.1 各地区在定植2年后不同品种核桃初期生长指标对比
        4.1.1 德昌地区在定植2年后不同品种核桃初期生长指标
        4.1.2 安县地区在定植2年后不同品种核桃初期生长指标
        4.1.3 旺苍地区在定植2年后不同品种核桃初期生长指标
        4.1.4 射洪地区在定植2年后不同品种核桃初期生长指标
        4.1.5 仁寿地区在定植2年后不同品种核桃初期生长指标
        4.1.6 古蔺地区在定植2年后不同品种核桃初期生长指标
        4.1.7 理县地区在定植2年后不同品种核桃初期生长指标
    4.2. 所有参试品种抗寒性能指标研究
        4.2.1 不同低温处理后核桃半致死温度的确定
        4.2.2 不同低温处理后对核桃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4.2.3 不同低温处理后对核桃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4.2.4 不同低温处理后对核桃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4.2.5 不同低温处理后对核桃SOD活性的影响
        4.2.6 不同低温处理后对核桃POD活性的影响
        4.2.7 不同低温处理后对核桃CAT活性的影响
        4.2.8 不同品种核桃抗寒性综合评价
5 讨论
    5.1 不同品种核桃各地区初期生长研究
        5.1.1 不同品种核桃在德昌地区的初期生长状况
        5.1.2 不同品种核桃在安县地区的初期生长状况
        5.1.3 不同品种核桃在旺苍地区的初期生长状况
        5.1.4 不同品种核桃在射洪地区的初期生长状况
        5.1.5 不同品种核桃在仁寿地区的初期生长状况
        5.1.6 不同品种核桃在古蔺地区的初期生长状况
        5.1.7 不同品种核桃在理县地区的初期生长状况
    5.2 不同品种核桃抗寒性研究
        5.2.1 低温处理对不同核桃品种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5.2.2 低温处理对不同核桃品种丙二醛含量和保护酶系统的影响
        5.2.3 低温处理对不同核桃品种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5.2.4 不同核桃品种抗寒性综合评价
6 结论
    6.1 不同品种核桃抗寒性研究
    6.2 不同品种核桃各地区初期生长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10)华蓥山核桃虫害种类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与分析
3结论与讨论

四、甘孜州核桃病虫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J]. 卿定文,王玉婷.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5)
  • [2]四川藏区药用民族植物学研究[D]. 邱涛. 西南医科大学, 2020
  • [3]四川藏区科技精准扶贫问题研究[D]. 陈传波. 成都大学, 2020(08)
  • [4]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四川藏区城镇生境质量变化研究[D]. 牛晓宇.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5]四川抗病核桃优良无性系的选育[D]. 汪志燚.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6]基于RAD-SNPs的四川核桃良种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D]. 闫思宇.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6)
  • [7]武安市核桃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 席同力. 河北工程大学, 2018(04)
  • [8]核桃炭疽病的发生规律及化学防治技术研究[D]. 黄雄. 四川农业大学, 2017(01)
  • [9]四川主要核桃品种初期生长及抗寒性研究[D]. 张城. 四川农业大学, 2017(01)
  • [10]华蓥山核桃虫害种类的调查分析[J]. 唐宇翀,张淑琴. 南方农业, 2015(33)

标签:;  ;  ;  ;  ;  

甘孜州核桃病虫害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